第一篇: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章 实验方法
1.主试: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发了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2.被试: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3.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4.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5.信度:即因变量的可*性,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结果
6.效度:即因变量的有效性,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因素造成7.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没有什么差别时,而实验出现高限效应
8.自变量的混淆: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控制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9.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即把被试分组,各组间结果对比
10.组内设计: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自变量上,即被试不变,先后做不同几组测试,然后对比前后的结果,上组对下组有影响
11.匹配被试: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是说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12.完全平衡法: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
13.拉丁方方法: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置
14.实验者效应:在实验过程中,若主试对被试的正确反应流露出赞许的神情或是对错误的反应表示不快,这些主试的态度,是对实验的负面影响,要防止实验者效应
15.因素设计: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的一种实验设计,将实验中每一变量的各个水平都结合起来进行实验
16.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影中对行为所作的仔细观察,观察者必须为局外人不得干预实验
17.调查法:为确定人们对甘一特殊问题的感受,作用是澄清事实,招除充行的不实传闻
18.相关方法:可能为正可能为负,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
19.个案法:又称个案历史技术,对某一特殊人物的深入研究,强调个别差别
20.档案法:使用现有的资料去验证新的假设
第二章 心理物理学方法
21.心理物理学:一门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物学,中心问题是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22.感觉阈限:有感觉与无感觉的分界线上的刺激强度,即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的刺激值
23.差别阈限: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差别的最小刺激增量,也叫最小可觉差
24.韦伯定律:最小可觉差依赖原来不同的重量刺激值而不是,但总是原先重量或称标准重量的2%
25.最小变化法:刺激由递减和递增两个毓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小,目的是系统的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一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
26.绝对差别阈限:差别阈限多次试验后的统计值
27.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
28.恒定刺激法:刺激通常由5-7个组成,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经被感觉的概率只 在5%左右。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与最小变化法不同,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
29.75%差别阈限: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上限,取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下限,计算差别阈限,所以上限和下限与标准刺激比较都有75%的次数可以辨别,称为75%差别阈限
30.平均差误法: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31.有无法:当定下判断标准以后,凡等于或大于标准的感觉都说是信号引起的。事先选定SN刺激和N刺激,并规定SN和N出现的概率,然后以随机方式呈现SN或 N,要求被试回答,刚才的刺激是SN还是N,根据被试对呈现的刺激的判断结果来估计P(Y/SN)和P(Y/N)
32.操作者特征曲线,又叫等感受性曲线:以虚报率为横坐标,击中率为纵坐标,相应发生变化的曲线
33.评价法:首先回答有信号或无信号,然后说明我们对回答的确信程度
34.顺序量表:将对象的某一属性排出顺序。无相等单位无绝对零。较粗糙的测量表
35.等距量表,有相等单位,可测量对象间的差别,无绝对零
36.比例量表:即有绝对零又有相等单位,可测量对象间差别和比例
37.数量估计法:1975年斯蒂文斯:从一系列以随机方式呈现的刺激中用数字表示刺激的强度,为避免被试使用过大或过小的数字,应该使用几何平均值
38.斯蒂文斯定律: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
39.对偶比较法:选择分数,即每一样品与其他样品比较时获胜的次数
40.等级排列法:被试按照一个指定的因次把许多样品排列成一个顺序的系列
第三章 反应时间
41.简单反应时间:即唐德斯A反应时间:一个单一简单刺激与被试作出单一简单反应之间的最小延迟时间
42.选择反应时间:即唐德斯B反应时间:两个刺激与反应,每个刺激都有自己独特的反应,包括辨认刺激和选择反应两种心理操作过程
43.辨别反应时间:即唐德斯C反应时间:有两个相互有差别的刺激,要求被试只对其中一个反应,而禁止对另一个刺激反应
44.减法反应时间:唐德斯应用两种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之间来度量辨别和心理操作所需要的时间
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
45.视敏度:测量人对空间刺激物的分辨能力,即辨别外界特体细节的能力
46.闪光融合:测量人对时间刺激物的分辨能力
47.融合频率:把亮暗周期迅速交替的光看成是连续的光,每秒亮暗的周期数称临界闪光频率
48.适应: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种视觉现象
49.暗适应:在黑暗条件下,视觉感受性逐渐恢复的过程,视觉感受性增加
50.光适应:当从黑暗处到光处时,可发生光适应过程,视觉感受性降低
51.颜色对比:在视野中,相领区域的不同颜色的相互影响
52.颜色适应:人眼在颜色刺激的作用下所造成的颜色视觉变化
53.颜色匹配恒定性:相个相互匹配的颜色,尽管在不同颜色适应条件下观察,两个颜色仍始终保持一样
54.颜色匹配:把两个颜色调节到视觉上相同或相等的方法
55.形状知觉:人对外界刺激的空间关系的反映,是对视里中出现的刺激主动加以组织并进行解释的过程
56.图形背景相互关系:把图形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现象
57.封闭性规律:一个封闭的图形容易看成是整体
58.连续性规律:在按一定顺序组成的图形中,或有新成份加入,则看成是原来图形的继续
59.相似性规律:相似图形容易形成一个整体
60.接近性规律:图形在空间上比较接近的部分容易形成一个整体
61.深度知觉:人们能判断物体离开我们的距离,以及物体本身的三维性
62.单眼线索:用一只眼睛能看到深度的视觉线索
63.视崖:测量婴儿的深度知觉的工具
64.知觉恒常性:当观察条件即远端刺激和近端刺激发生变化时,对该物体的知觉倾向保持不变,即以同样的知觉经验感知这个物体。包括在小,明度,颜色和运动知觉恒常性
第五章 记忆
65.无意义音节:1885年艾宾浩斯用两个子音和一个母单字母形成无意义音节作为识记单位
66.节省法:一种测量记忆的方法,计算记忆保持量
67.记忆保持曲线:也称遗忘曲线:学习后开始遗忘的很快,约一天后遗忘速度放慢,间隔越长,遗忘渐慢
68.感觉登记:以感觉的形式把信息进入信息加工系统
69.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只能保存很少信息,且信息保存时间不长约1分钟
70.长时记忆:信息由短时记忆来,容量无限
71.部分报告法:斯波灵:被试注视刺激卡片50亮秒,然后不必报告所看到的所有字母,而是只报告四个字母,至于哪四个,由声音指示,高音指示被试报告上面一行四个字母,中间则报告中间一行,低音则报告下面一行,三种音调随机出所,所以被试无法猜测而必须看所有的字母
72.自由回忆法:学习时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单字一次,然后让被试以他们愿意的顺序现再出来,再现就是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把记住的材料写下来或说出来
73.对偶联合法:学习时呈现成对的项目,每一对有一个刺激项目和一个反应项目。要求被试回忆出相应项目,速度是固定的,以便使被试有足够时间去作反应,测量时 呈现的刺激项目的顺序和学习时成对项目呈现的顺序应该不同,学习与测验交替进行,直至被试对每个反应项目都能正确回忆。
74.再认法:是一种测验记忆的方法。要求把已学习的项目与未学习过的项目按随机方式混合起来,逐个呈现给被试或整个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指出哪些是已书法家过的,把已学的叫旧项目,未学过的叫新项目,计算:
75.保存量=认对旧项目的百分数-认错新项目的百分数
76.重学法:即艾宾浩斯创造的节省法
77.知觉辨认: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把学过的未学过的单字随机混起来,在速示器中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读出所呈现的单字,结果:对学习过的单字,正确辨认百分比高
78.前摄抑制:先前学习材料对后学材料有干扰
79.后摄抑制:后学习材料对先前材料有干扰
80.系列位置效应:用自由回忆法进行实验或获得系列位置效应:被试对字单中的头几个字再现得很好,字单中部的项目再现不好,最后几个项目也再现得很好
81.加工层次:记忆是认知系统对刺激物进行各种不同水平分析加工的产物,加工层次才是决定记忆久暂的因素而不是时间;记忆依赖于提取与加工的一致性,提取线索是否有效由已记住的信息来决定,即后来的提取过程与早先的加工过程越一致回忆成绩越好
82.范畴群集:把同一范畴的项目组合在一起的现象
83.学习的快乐性:赖科克:使人快乐的单词通常比叫人不快的单词学得更快
第六章 心理语言学
84.心理语言学:又叫语言心理学,把语言过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85.轴心词文法:布雷恩:目的是认识儿童语言的模式,在儿童词汇中有两类词,轴心词出现在第一个位置上,数量不多,发展较缓慢;开放性词处于短语的第二个位置上,词量较大
86.电报言语:布朗:是一种有规则地缩短了的成人文法的形式,分为内容词和算符,内容词指人,动作,客体或客体的性质;算符常被省力量掉,无意义
87.语言爆炸:儿童词汇量的戏剧性增长
88.表层结构:乔姆斯基:我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根据一定的文法组织起来的一串词,也就是人们实际上写的或说出来的句子
89.深层结构:指句子的基本的,比较抽象的意义。表层结构不同的句子可能深层结构类似或相同
90.沃尔夫假说:一是语言决定论:即主张语言的结构决定思维的结构,语言支配思维,决定人的认识;二是语言的关联性:即说不同语言的人有不同的思维结构,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决定认识的方式
第七章 思维
91.循环子目标策略:主试根据被试的口头报告就可以获得他在解决问题时隐蔽的思维过程的有用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还进一步分析被试解题的策略
92.概念:对具有相似特征的一组刺激所作的同样反应,概念形成就是去发现那些相似特征的过程
93.部分策略:被试首先以连结概念作为假设,这假设满足第一个肯定的例子中的某些特征,这与整体策略中被试的假设满足第一个肯定的例子中的所有特征不同。以 后,当被试对新的例子回答错了,他们就改变假设而选择与过去的例子相一致的假设,这种过程要求被试记住所有过去的例子。
94.辨别学习:概念形成实验的第一项任务叫辨别学习,要求被试选择两个刺激中正确的一个
第八章 动机
95.认知失调:费斯廷格:一个人持有两种互不一致的认识或想法时所处的不愉快状态
96.过正原则:人们做一项他们喜欢的活动并为这项活动而得到奖励时,过正情形就会出现,此人的内在动机或兴趣在那项活动中就减少了
97.感觉剥夺:没有感觉刺激或感觉刺激较少是最难受的。当感觉不到一切刺激时,被试会经验到极端的不愉快,智能下降,心境变坏,脑电图改变,体验到幻视和幻听,所以,为了使机体的各种机能正常作用,人还是需要某些感觉刺激的
第二篇:实验心理学重点总结
1.速度-准准确性权衡:在具体采用反应时指标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因为反应时实验有两个基本的因变量,即速度和准确性。反应时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这使得我们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心理学家将这种关系称为速度-准确性权衡。
2.双盲实验:是一个很好的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排除法的一种。双盲控制时让实验的操作者和实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内容和目的,由于实验者和研究参加者都不知道哪些被试接受哪种实验条件,从而避免了主、被试双方因为主观期望所引发的额外变量。
3.被试内设计:指每一个被试都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处理的设计。被试内设 计不但节省了被试人数,而且不同组的被试个体差异也得到了最好的控制。被试内设计比被试间设计更有力,能更好的考察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差异,这个优点使得许多研究者更倾向于使用被试内设计。和被试间设计相反,被试内设计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的困扰,但却必须面对实验处理之间相互污染的问题。可以采用平衡技术来控制这些差异。
4.实验者效应: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效应往往以颇为微妙的方式起作用。
5.ROC曲线:即是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线。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该曲线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和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 的不同结果画出的曲线。
6.开窗实验:是一种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的方法,它能比较明 显地看出各个加工阶段,那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它是反应时实验的 一种新形式。
7.ABA设计:是一种小样本设计。它可以较好地区分实验自变量(比如一种疗 法)的效果和时间顺序等其他因素的效果,从而进一步解决了AB 设计中常常会发生的混淆问题。
8.准实验设计:即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 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准实验设计能够在严格实验无法进 行的时候取得结果。
9.小样本设计:在特殊情况下,比如临床心理学家希望确定某种疗法的效果却又只有一两个患者,或像心理物理学实验那样极端费时且个体差异几无影响 时,心理学家也会采用与之相反的实验模式——小样本设计。小样本设计是 被试内设计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人数较少的被试或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 的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
10.被试间设计:是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的情况。
被试间设计的一个优点为:每一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被试间设计的主要问题在于:由于接受自变量不同水平处理的被试各不相同,所以很难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
11.简单反应时: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 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譬如说,短跑运动员在听到发令 枪响后立即起跑,这一事件就可以作为一个简单反应时任务。这种反应之所 以称之为简单反应,是因为特定的刺激与特定的反应间的联系十分明确。绝对阈限:通常指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零结果:零结果是指自变量的操作没有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因而因变量的变动为零。
原因:(1)实验者所作出的猜测——自变量是导致某中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可能是错误的。
(2)实验者没有对自变量进行有效的操纵
伦理原则:1保障被试知情同意权2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3保护被试免遭伤害4保密原则
实验研究一般程序:确定课题,选择被试,确定实验控制,数据整合,篆写实验报告 自变量:操作性定义: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操作他的程序下定义,就叫操作性定义分类:作业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
因变量:因变量的分类:客观指标:(1)反应速度(2)反应速度的差异(3)反应的正确性
(4)反应标准(5)反应难度,主要指标:被试的口语记录/
因变量的控制:反应控制:通过指导语等手段,让被试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维度上。(指导语,刺激条件,反应装置)
控制变量:
典型的额外变量:(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2)要求特征: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因而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被试对实验的态度。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随机化法:把被试随机地分配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
抵消平衡法: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相互抵消,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
统计综合法;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控制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各种控制方法的不足:排除法: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却常常难以推广
恒定法: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上去
操纵自变量和保持恒定的额外变量可能产生交互作用
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
优:由于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因此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
缺:由于接受自变量不同水平处理的被试各不相同,我们就很难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
改进:匹配:先对所有被试进行前测。然后根据前测的作业分数进行匹配随机化:把被试随机地分配到不同的组内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被试内设计:所有的被试都会受到每一水平自变量的影响
优:节省被试人数,而且不同组的被试个体差异也得到了最好的控制
缺: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处理之间总会存在时间间隔,因此实验者需要努力防止在此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由于被试先后接受不同处理,时间顺序误差就可能混淆进来,比如被试的表现是否会因为逐渐熟悉实验情景而有系统地提升,又或者其表现因为连续作业的疲劳而有系统地下降。
平衡技术:(1)ABBA设计:适用于自变量水平只有两个时,被试按照ABBA的顺序接受四次实验处理,在ABBA设计中,被试接受A,B良种处理的平均顺序是一样的,因此ABBA设计在理论上能有效平衡成线性系统变化的时间顺序误差。
(2)拉丁方设计:当自变量水平有两个以上时,平衡的拉丁方设计是较为常见的设计。
实验研究的效度:
内部效度:指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影响因素:(1)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要求特征和实验者效应会造成实验误差。解决办法入双盲实验。
(2)统计回归:当实验分组涉及某些具有极端特征的个体作为被试时统计回归将对实验的内部效度起到极大的影响,实验者将无法区分统计回归的效应和自变量本身的效应。解决办法如把几组被试各自的相对水平进行匹配。
(3)其他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实验内部效度还与许多其他因素的控制有关,例如被试的一些固有的和可得的差异,如年龄,性别,经验,个性。较长时间的实验,个体本身的生长和成熟因素。长期实验中,参加实验的人员的流失使缺失后的被试样本难以代表原来的样本。
外部效度: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
影响因素:(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实验是在严格控制条件下进行的,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可能使某些实验结果难以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现象。
(2)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由于心理学实验的被试通常是自愿的,很难把被随机选上的人全部请来做实验。
(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心理学实验报告的写作:题目和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 反应时:
人差方程: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发现两人反应时的差别是恒定的。(马斯基林 发现他的助手观察星体通过子午线的时间慢一秒,贝赛尔发现自己和其他天文学家观察同一星体的通过时间,也发现有明显差别,两人在共同观察七颗星时发现两人反应时差别是恒定的)
反应时影响因素:
刺激变量:刺激强度:当刺激强度很弱时,反应时就会延长,而当反应时增至中等或较高强度时,反应时就缩短了。
刺激的复杂程度:刺激的复杂程度也会影响反应时。
感官:不同的感觉通道其反应时不同
呈现方式:不同的呈现方式其反应时不同
机体变量:适应水平: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器所发生的变化。
动机:是由于人的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指向。
个体差异:个体之间在品质和属性上存在的差别。
准备状态:机体对于某种行为作出的准备情况。
练习次数
速度与准确性权衡
唐德斯减数法:
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时间。
运用:证明心理旋转的实验,证明短时记忆视觉编码的实验
心理旋转: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的对象予以移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库柏等取非对成性的字母或数字为实验材料,根据“正”“反”以及不同的倾斜度,构成12种情况,被试的任务是不管倾斜度如何,只要判断R字母是正的还是反的,并作出反应。结果发现:以上任务的反应时确有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和两任务间角度差呈正比关系,即证明心理旋转的确存在。
短时记忆的视觉和听觉编码实验: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中间插进短暂的时间间隔,然后要被试指出这一对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作出反应,记下反应时。所用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方法都一样,即为同一字母(AA),两一对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写法不同(Aa)。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均为相同。在两个字母相继呈现时,其间隔为0.5s,1s或2s等。结果发现,在两个字母同时呈现时AA的反应时小于Aa,随着两个字母的时间间隔增加,AA对的反应时急剧增加但Aa对无太大变化。AA对和Aa对反应时的差足见缩小了。
斯腾伯格加数法;
斯腾伯格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所以,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 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是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的。也就是说,加因素法假设: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的;而如果两个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那么它们则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加因素法在于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以及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运用: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然后再呈现一个数字,请被试判定其是否为刚才识记过的,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按键作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根据实验中发现的四个独立因素(测试项目的质量,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发现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开窗实验: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形式,它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出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并能够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字母转换实验:给被试呈现1个,2个,3个,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P+2”,被试正确回答应是英文字母P后2个位置的字母,即R,同时记时停止,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三个阶段,编码阶段,转换阶段和储存阶段。
不足:可能在后一个加工阶段出现对前一个加工阶段的复查,储存阶段有时还包含对前面字母的转换结果的提取和整合,并且它难以与反应组织分开来。
内隐联想测验
原理:反应时的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加工过程,反应时越长,心理加工过程越复杂。如果两种联合任务反应时差异显著,就可以认为内隐联想测验效应显著。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内隐态度一致或两者联系较紧密,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自动化加工,相对容易因而反应速度快,反应时短;不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内隐态度不一致或两者缺乏紧密联系,这往往会导致被试认知冲突,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复杂的意识加工,相对较难,因而反应速度慢,反应时长。
基本程序: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的。
方法: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实验程序分为七步。(1)呈现概念词的样例,要求被试尽快地进行辨别归类,由系统记录反应时。在花—虫内隐联想测验中,概念词为“花”或“虫”,样例为某种花或虫的图像。(2)对属性词样例进行归类反应。在上例中,属性词为褒义词或贬义词,褒义词的样例如漂亮、芬芳等,贬义词样例如恶心、讨厌等。(3)联合任务一,要求被试对概念词与属性词的联合作出反应。由于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有两种可能的关系:相容的和不相容的,通常在内隐联想测验实验中设置两个联合任务──相容联合任务和不相容联合任务。所谓相容,是指二者的联系与被试内隐的态度一致,如相对于虫,被试对花的态度更为积极,那么花和褒义词的关系为相容,虫和褒义词的关系为不相容。不过,在实施内隐
联想测验之前,无法知道哪个联合是相容的,所以在这里仅称为联合任务一和联合任务二。对上例来说,在联合任务一中,要求被试在花的图像和褒义词共同出现时,按左键;虫的图像和贬义词共同出现时,按右键。(4)对联合任务一进行测试。(5)为了配合联合任务二的实施,交换左右键反应的内容,再次要求被试对概念词样例进行反应。(6)联合任务二,和联合任务一的反应内容正好相反。(7)对联合任务二进行测试。
心理物理法:
最小变化法: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控制增或者减系列交替出现
差别阈限:每次呈现两刺激(标准刺激St,比较刺激Co),要求被试比较St与Co 的大小。St在每次比较时都呈现,Co按↑和↓系列交替呈现(呈现范围、间距、检查点的数目,同于测绝对阈限)St与Co 的呈现顺序:同时或先后。
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时间误差控制:每一个系列标准刺激在先、后各出现一次。恒定刺激法:
主试从预备实验中选出少数刺激,一般是5-7个,这几个刺激值在整个测定过程中维持不变。最强刺激要达到95%左右的概率被试感觉到;最弱5%感觉到。每个刺激呈现不少于20次,各刺激次数相等,顺序随机。
刺激中恰好含有50%的强度,则把该刺激作为绝对阈限。
差别阈限等于上限减下限除以2
平均误差法:
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另被试复制再造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他与标准刺激相等。
绝对阈限:没有标准刺激存在,但我们可以假设,此时的标准刺激为零,让被试每次将比较刺激与零相比较。
顺序量表的建立:
顺序量表既不等距,也无绝对零点,它只要求将事物按某一标准排出一个次序,建立顺序量表的要求就是让数字的大小能够对应事物属性的等级,而不需要关心量表的单位是否一致。等级排列法: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这样,就能求出每一刺激的各自平均等级,最后把各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列顺序量表。
对偶比较法: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每一刺激都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那么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然后依它们各自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对偶比较法的两类误差及消除:
如果各对样品同时呈现,则要消除空间误差——即样品在空间中不同方位呈现,于判断时产生的误差现象。若第一轮以AB形式呈现,则第二轮中以BA形式呈现即左右颠倒。
如果是相继呈现,则要注意消除时间误差——即相等的二个样品在先后不同时间出现,于判断时产生的误差。若第一轮以先A后B次序相继呈现,则第二轮要按先B后A次序相继呈现。
等距量表的建立:
感觉等距法:通过将一个感觉分成主观上相等距离来制作,是制作等距量表最直接的方法。它要求被试将某种感觉上的一段心理量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分。
差别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差别阈限来实
现。
比例量表的建立:
分段法:通过把一个感觉量加倍或减半或取任何其他的比例来建立心理量表的,呈现一个固定的阈上刺激作为标准,让被试调整比较刺激,使它所引起的感觉为标准刺激的一定比例。例如:2倍,1/2倍等,同一个标准刺激比较若干次后再换另一个标准刺激进行比较。
数量估计法:主试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并赋予一个主观值,如10,然后让被试以这个主观值作为标准将其它比较刺激的主观值强度用数据表示,然后计算出每组被试者对每个比较刺激量估计的几何平均数或中数,再以刺激值为横坐标,感觉值为纵坐标,即可制成感觉比例量表。
信号检测论:
1信号:呈现在噪音背景上的刺激(SN)
2噪音:一切对信号起干扰作用的因素都可当作噪音(N)
3先定概率:是指在呈现刺激时,主试事先告诉被试SN或N各自出现的概率
被试每次都要判断所接受到的(1)仅仅是噪音背景(2)在噪音背景上叠加了信号。4对有无信号判定的四种结果:击中,虚报,漏报,正确否定
信号是否出现被试报告情况判定概率及表示方法
击中有(SN)有(y)击中条件概率,P(y/SN)虚报无(N)有(y)虚报条件概率,P(y/N)漏报有(SN)无(n)漏报条件概率,P(n /SN)正确否定无(N)无(n)正确否定条件概率,P(n/N)信号检测论实际就是从噪音背景中检测信号,所以信号和噪音是信号检测论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在心理学领域,信号检测论所指的信号可以理解为刺激而噪音就是信号所伴随的背景。
(1)心理学上的信号检测实验一般是在信号和背景不易分清的条件下进行的。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所有背景都是噪音。这里的“噪音”不仅是指纯音信号出现时的其他噪音而言的;在视觉实验中,伴随着亮点信号出现时的照度均匀的背景也叫做“噪音”。
(2)信号伴随噪音,和单独出现噪音这两种情况下,分别可以在心理感受量值上形成两个分布:信号加噪音(SN)分布和噪音(N)分布,前者也常常简称为信号分布。由于信号总是叠加在噪音背景之上,因此总体上信号分布总是比噪音分布的心理感受更强些。信号分布的均值总是大于噪音分布的均值,由于信号和噪音的感觉强度都受各种随机因素影响,因此两个分布都呈正态。
(3)信号检测论假设,观察者选择某一个似然比的值作为产生“信号”、“噪音”两种判断反应的分界点,或称决策标准(β)。观察者的决策规则就是比较当前观察得到的x所对应的似然比l(x),与观察者自定的决策标准β的大小。如果l(x)大于等于β,观察者就选择进行“信号”反应;如果l(x)小于β,观察者就选择进行“噪音”反应。
接受者操作性曲线(ROC曲线):
当辨别力(感受性)恒定,判断标准变化时,将每次判断结果的虚报和击中率分别作为横,纵坐标后所绘制出来的曲线。
ROC曲线的特性:
(1)对于一条特定的ROC曲线来说,d’是恒定的,所以也叫等感受性曲线。
(2)对角线代表辨别力等于0的一条线,也叫纯机遇线。
(3)ROC曲线离纯机遇线越远,表明被试的辨别力越强。
(4)辨别力不同的被试的 ROC曲线也不同。
第三篇:实验心理学
一.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一)实验心理学的孕育。德国天文学家柏色尓提出了“人差方程”,即B-A=X。这反映者两个观察者A与B之间的差异。实验 生理学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尤其是提供的各种实验方法为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⑵实验心理学的建立:费希纳首创了科学的心理实验,1860年出版了《心理物理学纲要》,研究总结了心理学与物理刺激的对数关系,并提出适合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三)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1.构造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詹姆士 观点:将人的心理划分为一个个的元素进行研究2.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观点: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客观的可以观察的行为,S-R。后来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应有中间变量,即S-O-R。3.认知主义。代表人物:尼赛尔。1967年他的《认知心理学》问世。二.心理物理学研究的问题 1绝对阈限②差别阈限③等量(被判断为相等的刺激)④感觉距离⑤感觉比率⑥刺激顺序⑦刺激量的评定 三.心理物理学的方法 这些方法按不同的标志可划分为不停地类别,按功能划分可以分为 1.感觉能力的研究方法:(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平均误差法、信号检测论方法、适应性方法)2.反应倾向的研究方法:(感觉等距法)按呈现刺激的特点划分,可分为3.时间强制选择法4.单一间隔法 5时间不确定性和没有规定观察间隔的方法。如果按刺激呈现规则划分,有阶梯法和参数估计法 四.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和假设的建立1.选择课题: ①实际要求②理论需要③个人经验④前人的经验与文献资料。原则:有价值。有科学依据。有一定的创新性。符合个人兴趣2.确定实验类型(因素型,函数型)。提出假设。(二)选择被试:根据实验目的,研究的问题来选定被试,选定什么样的被试样本,要依据研究的问题和据此而推论的全体大小而定。选择方法:①完全随机化选择。②分层随机抽样。③整群抽样。④个案抽样。⑤方便取样。
(三)实验的控制。1刺激变量的控制① 操作性定义。②确定检查点范围。③自变量间距④对呈现仪器的控制(性能稳定、精密不失真、操作方便、反应灵敏、仪器范围满足自变量的2.反应的控制(1)指导语分:向被试说明实验,交代被试干什么,完成什么任务。①编制标准化②语言简练,通俗易懂③不能带有暗示成分(2)主试态度(3)对要求特征的控制3.反应的观察、测量、记录(1)度量(2)反应指标如何选择:①有效性②客观性 ③数量化 ④灵敏指标选择不准确,易产生极限效应(天地效应)。4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综合 实验报告的写法 1.题目:言简意赅,局中2.作者、单位3.摘要:顶格,加粗4.正文引言 方法处理后的结果讨论结论5.参考文献6.附录 五.自变量的种类及控制 ⑴自变量的种类:①刺激特点的变量②环境变量③被试变量④暂时的被试变量⑵自变量的控制①给自变量下操作性定义②规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一一检查点或实验处理③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仪器,保证研究的内在效度④控制呈现刺激方式 六.因变量的种类及控制 ⑴因变量的种类①准确性方面,正确率或错误率②速度或敏捷度③刺激的强度水平④概率或频率⑤放应的强度或力量⑥各种心理测验的量表分数及评价者的评定分数⑦高次反应变量⑵反应变量(因变量)的控制①规定好反应的操作定义②反应变量应具备的特点(具有有效性,客观性,指标要能够数量化,反应指标应能准确,真实的度量反应的变化③反应指标的平衡 七.实验研究的效度 效度:一项实验所能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有效程度 内在效度与统计结论效度。
(一)内在效度: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指系统误差大小。
(二)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历史因素、选择、成熟、测验经验的增长、测量工具的稳定性、统计回归因素、被试亡失、选择与成熟之交互作用、前测与实验处理的反作用效果、被试的效应、疲劳因素。外在效度: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影响因素:克服实验过分人工情景化、增加样本代表性、保证测量工具的效度 八.平均差误法的特点:①要求被试判断在什么时候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相等,直接给出主观相等点,且这个主观相等点落在不肯定间距之内。被试的反应不是口头报告,而是调整的等值②被试积极参与,被试本人调整刺激的变化,通过渐增与渐减两个系列求出刚刚不能引起和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值,取平均值作为感觉的绝对阈限3刺激变量时连续变化的。4.被试可反复调整刺激,直到自己满意为
止。九,恒定刺激法的特点:只用经常被感觉到和经常不被感觉到这一感觉过度地带的5~7额刺激,而且这几个刺激在整个测定预先的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恒定刺激法因此而得名。如果一个刺激经常处在被感觉到和永远不被感觉到之间的过度地带,就是说,他只会在有些时间而不是全部时间被感觉到,他能被感觉到的次数只是一定尝试次数的百分数,如果他的强度越强,能被感觉到的百分数就越大,当百分数恰为50%是,这个刺激强度就在预先的位置,就把这个刺激定义为预先 十.最优决策原则 决定因数:被试在确定判断信号的标准时受先验概率、判断结果的奖惩、(B=)、被试要达到的目的、其他因素影响 11.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又称ROC曲线,能反映出什么及其意义。ROC曲线能反映出信号呈现的先定概率对报准率和虚报率的影响(1)机遇线(对角线)——完全没有感受性的人(2)ROC曲线距离机遇线越远,说明人的感受性越强。(3)同一条ROC曲线上说明人的感受性相(4)同一条ROC曲线上,左下角判断标准高,右上角判断标准低。综述:1.ROC曲线反映信号呈现的先定概率对报准率和虚报律的影响,反映了标准不同时二者的变化。a)B值与d’值相互独立。b)不同敏感性的人的d’值不同,这个可以通过ROC曲线到基遇线距离判断敏感性,距离越远,敏感性越好。12.明度比例量表的使用方法(功能)
⑴可以查出从D一100豪朗伯范围内的任何光强的明度感觉⑵可以比较两个强度光明度感觉的差别⑶可以查出与某一明度成一定比例明度的光强 13影响反应时的因素 一。应时有赖于刺激。1反应时有赖于被刺激的感官:(1)反应时因刺激通道的不同而不同,(2)对于视觉和触觉,刺激作用的位置不同,反应时也不同(3)痛觉反应时因刺激方式不同而不同(4)半规管反应时的中数是500毫秒。2反应时受刺激强度的影响(1)声音强度(2)光的强度①刺激的时间和空间积累效果影响反应时。②眼睛对光适应于暗适应的状态影响反应时③联合刺激右臂单一刺激的反应时快,这是不同刺激的累积效果3刺激的停止及刺激强度的变化反。二。反应时有赖于有机体 ①额外动机加速反应②准备定势的因素影响反应时③复杂反应④练习因素影响反应时⑤年龄因素影响反应时⑥个体差异因素影响反应时⑦速度与准确性权衡。14.减法法的基本逻辑思想 在安排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反应时作业中,其中一个作业包含有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加工阶段,而其他方面则相同,从这两种作业的反应时差异即可判断那个特有的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15加法法的基本逻辑思想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相互制约,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分别独立,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事先可以发现或观察到完成作业所需要时间的一些因素,通过单独的或成对的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将各因素所需时间相加,从完成各阶段的时间变化来确定这一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以及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十六。无关变量的控制排除法:外界的噪音,光线的影响,一些主试效应也可以通过排除法消除。恒定法:实验过程中使额外变量保持不变,如:时间,地点,主试和实验程序等匹配法:力图使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属性相等。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阀,是无关变量抵消,平衡无关变量的方法。统计控制的方法,利用统计技术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指导与语控制。盲实验。加大样本容量
第四篇: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考试指南
发信人: fangirl(唉~假货太多!), 信区: Psychology
标题: 《实验心理学》考试指南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2001年10月08日19:12:35 星期一), 站内信件
偶不小心看到的,不知道还有用否!
北京大学心理系 吴艳红 朱滢(引自北京教育报 考试招生专刊 1999年9月5日)
《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是其它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基 础,也是心理学各级别考试的主要科目之一。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为《实验心理学》(光明
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朱滢教授等人编著)。这本教材简单、实用,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比较适合自学考试的学生使用。这本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心理学实验方法、心理物理学方法、反应时间、感觉与知觉、记忆、心理语言学、思维和动机。其中,前面 两章着重介绍心理学实验中包含的各种变量、心理学研究方法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 问题,后面的大部分章节主要介绍实验方法在心理学具体内容中的应用。在上面所有章节中,心理物理学方法一章比较难懂,尤其是信号检测论部分,需要考生认真阅读,加强理解。根据自学考试的指导思想和考生的具体情况,考试的题目一般分为四种形式:分别为名 词解释、简答题、图表题和实验设计题。名词解释题要求考生必须对考题中的名词进行简洁、概括的说明,通常为一句话,以教材为准;在回答简答题时,考生要首先解释题申涉及的 基本概念,然后列出答题要点,并对每一个要点进行简要说明;图表题是指试题中给出一个 图或一个表,图或表为某个实验的结果,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回答问题,一般要求考生指出 此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心理学问题.或请考生指出该实验研究中的各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等),以及该实验为何种实验设计;最后一类为实验设计题,要求考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个具体问题,或者要求考生说明考题中给出的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提出一个更为完善的新的实验设计。通常情况下,考题的内容都不会超出教材的范围,但会有一些改动或变化。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掌握教材是非常重要的。
图和表是实验心理学的语言,图表的优点是直观、简单、明了,一般不会产生歧义。而 语言表述则根据每个人文字的运用能力有所不同。另外,有些实验结果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述 的。实验心理学注重实验,注重实验结果的表述(图表),因此,要求考生在学习时也要注意 对教材中图表内容的理解和说明。在图表中能够反映出实验中涉及到的各种变量,以及各种 变量之间的关系(实验设计)。图中的横坐标表示自变量,纵坐标表示因变量。
针对考试的题型和具体内容,在学习实验心理学时,仅仅依靠死记硬背是不够的。一般 要求考生不仅记住教材的内容,而且要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中,即要求考生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亿。例如,在回答图表题和实验设计题时,考生要根据考题中的具 体要求来回答问题,这不是仅仅通过背书就能够做到的。然而,考题中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要求考生必须记住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因此,在考试时不仅要求考生要有良好的记亿力,而 且要有良好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自学考试的所有科目中;实验心理学属于比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实际上这种难度同 时体现在教与学两个方面。实验心理学,顾名思义是离不开实验的,因此,在北京大学心理 系本科生的课程中包括“实验心理学实验”课,要求学生在实验室里亲自动手做心理学实验
。通过对心理学实验的直接参与,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有直观的理解和掌握,这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而自学考试中,由于时间和场地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很难安排心理学实验课,这样,自学考试的学生普遍反映实验心理学中的实验看起来很具体,学起来很费劲,不知 道该记什么,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比较费力,因此,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难度。然 而,实验心理学又是我们将来进行心理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之一,因此,教师和考生 必须共同克服困难,学懂;学好这门课程。
根据我们的经验,建议考生在学习实验心理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自学考试,应以自学为主,在参加考前辅导之前,最好先通读一遍教材,找出不懂的地方,这样在辅导时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2、学习时应以实验为重点,了解每个实验的实验设计,各种变量,以及实验得到的结果
和结论,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等;
3、心理学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多联系实际,这样
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调整心态,克服畏难情绪,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学员,要发挥你们丰富生活阅历的优势。
另外,在考试时,要先看清题目的要求,根据要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并不是答 得越多得越高。如果考生把与考题相关的内容和不相关的容都回答出来,让判卷子的老师自 己从中找答案,反倒会弄巧成拙,使人觉得该考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这道题,反而影响成 绩。
--
第五篇:药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等专业期末复习考试《药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1.药物(drug):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2.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包括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两个方面。
3.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释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
4.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又称药效学。5.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有些药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在胃肠道或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首关消除)。
6.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苯妥英和保泰松等均属于肝药酶诱导剂,它们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增强,从而加速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最终使得药物的效应减弱。
7.肝药酶抑制剂:氯霉素、异烟肼和丙磺舒等均属于肝药酶抑制剂,它们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减弱,从而降低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最终使得药物的效应增强。
8.肝肠循环: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9.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一种方式。
10.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一种方式。
11.清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12.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13.表观分布容积(Vd):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表观分布容积。
14.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为生物利用度。
15.治疗效果(threapeutic effect):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16.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在正常的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
17.副反应(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较轻微,是药物固有的作用、不可避免,可预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治疗作用相互转换。
18.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是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19.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少数较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较难恢复,称为药源性疾病。一般较严重的毒性反应可致药源性疾病。
20.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是指药理作用与药物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21.最小有效量:是指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也称为阈剂量/阈浓度。22.最大效应(Emax)/效能(efficacy):药物浓度或剂量增加到一定数值时其效应不在随药物浓度或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23.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是指能引起50%最大效应的药物浓度。24.效价强度(potency):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25.半数有效量(ED50):是指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26.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的药物剂量。27.治疗指数(TI):LD50/ 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
药理学重点名词解释(崔少华)
第1页,共2页
28.受体(receptor):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29.受体脱敏(receptor desensitization):是指长期使用一种受体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30.受体增敏(receptor hypersensitization):是指长期使用一种受体拮抗药或因受体激动药水平下降,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增强的现象。
31.安慰剂(placebo):一般指本身没有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32.耐受性(tolerance):是指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增加剂量可恢复反应,停药后耐受性可消失,再次连续用药又可发生。
33.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
34.躯体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也称生理依赖性,具有耐受性证据或停药症状。35.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是需要药物缓解精神紧张和情绪障碍、但无耐受性和停药症状的一种依赖性。
36.内在拟交感活性(ISA):有些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与β受体结合后除能阻断受体外,对β受体亦有部分激动作用,称为内在拟交感活性。
37.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对所有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甚至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统称为化学治疗。
38.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指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药物。39.抗生素(antibiotics):由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物质。
40.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41.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是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42.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是指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43.最低抑菌浓度(MIC):指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h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是测定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一个指标。
44.最低杀菌浓度(MBC):指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数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是衡量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标。
45.化疗指数(CI):常以LD50/ED50或LD5/ED95来表示,是评价化疗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指标。46.抗菌后效应(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47.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e effect):是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崔少华 2011-1-26
药理学重点名词解释(崔少华)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