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太极考研助教管理制度
太极考研
太极考研助教管理制度
一、助教工作的主要职责
助教主要职责是通过与任课教师的积极配合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助教有义务积极主动地解决在教学中出现的有可能影响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各项事宜,时刻关注学员的动向。如:学生出勤情况、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的课堂表现等。
二、助教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助教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2)了解太极考研的学校文化及发展历程,认同太极考研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
(3)具有认真细致、尽职尽责和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
(4)相关课程基本功扎实,参加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并且成绩优异;
(5)有激情,有信心,勇于接受挑战;
(6)熟练使用电脑及办公软件;
(7)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及亲和力。
三、助教的具体工作职责及流程
1、课前
(1)领取并填写班级日志(上课时间、地点、人数,主讲老师信息以及教学资料);
(3)检查教室的情况;
(4)了解课程内容,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2.课堂
(1)提早15分钟到达上课教室;
(2)调试教室设备,包括空调、投影、音响、话筒等;
(3)组织学员签到,协助讲师发放讲义;
(4)全程随学员上课,辅助课堂教学;
(5)助教应坐在靠门的位置或者教室的后面角落;
(6)严禁助教上课玩手机,应密切关注课堂情况,帮助讲师维持课堂秩序;
(7)认真做好课堂记录;
(8)积极完成其他临布置的任务;
(9)突发情况处理:
课表更新。上课前助教和校长室做确认,并且了解调课的原因,向学员解释;
讲师未到。致电讲师,联系紧急联系人,与校长室及时沟通信息。
3.课后
(1)了解讲师课程内容和进度,帮助讲师完成资料发放等工作,如有测试,完成测试卷的批改和统计;
(2)回访缺席或迟到学员,查明原因并做记录;
(3)课后关闭设备电源(如空调、灯、话筒等);
(4)助教最主要的任务是做好对学员的答疑工作。
四、学管纪律
太极考研
1.四不准:
① 不准迟到或早退;
② 不准泄露学校机密;
③ 不准以任何理由不回答学生提出的有关教学内容的问题,如果回答不了,可以告诉学员去找相关老师请教,不能随意回答;
④ 不准私自允许学生缺勤,不准帮助隐瞒违规行为。
2.助教面临的各种关系:
① 与教师的关系:辅助。助教应该尽量为提高教学服务,为提升整体效果努力;
② 与学生的关系:服务引导。尽所能让每一个学生高效地接受知识;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发展;
③ 与其他工作人员的关系:合作。尊重每一个人,与每一个人合作,向每一个人学习,共同进步;
④ 与学校的关系:效力。严格遵守太极考研学校的规章制度,及时将学员情况反馈校长办公室。
.最后,祝愿大家在助教的工作中提升素质,丰富经验,与太极考研一起成长发展!
太极考研办公室2014年5月22日
第二篇:太极企业文化
论太极企业文化
每个企业自诞生之日起,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企业经营的时间越长,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管理影响越大,因此企业文化对任何一家公司都是十分重要。而且企业文化能激励与支持创新活动,能够增强企业凝聚力的保证(减少内耗),将能进一步增进创新产品或服务商业化的机会,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和未来。
虽然我来到太极的时间很短,但是我仍然能感觉到太极厚重的企业文化,它不仅在时时刻刻的影响着在这里的每一位员工,同时也在影响着每一个和太极合作甚至接触过的各行各业的公司。他们都在羡慕太极有着这么如此优秀的企业文化。
根据我一年多来的亲身经历,我感觉太极的企业文化有如下几点:
1.良好的企业形象
通过太极前辈们的孜孜不倦的多年努力,太极不仅拥有非常雄厚的实力,同时在业内也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能吸引比同行更多的投资、人才和资源。2l世纪,企业竞争除了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以外,企业形象将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凝聚力的加强
太极公司拥有很强的凝聚力,而这些凝聚力就体现在员工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强调协作与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通过运用集体智慧将整个团队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效的整合在一起,使整个团队拥有同样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追求,从而迸发出无穷的能量,主动将自己的行为与企业的荣誉融为一体。
3.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建立起一个学习型企业是企业文化得到认同和执行的有力保障。太极就拥有非常好的学习氛围,不论是领导还是同事都对每一位新人十分关心照顾,因此才能使我们这些新人能很快的成长起来。而我们也会将这种氛围继续保持下去。
第三篇:太极学习心得
太极学习心得
在最后一次的大学体育课程中,我又选择了太极——这深具中国传统特色的运动。这大概就是我和太极得缘分吧,再次学习太极使我受益颇多。如果说上一次的学习是抱着玩乐的态度的话,那这一次的学习是我真正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在上一次的学习中,我只记得几个动作,几个招式,没有理会真正学习太极要注意的意境和感觉。此次,在熟悉动作的同时我真正地感悟到太极的意境和韵味。太极,是需要全神贯注的运动,在进行中要做到形神具备。以下是我再次学习太极所注意的部分,以及在学习太极时容易忽视的地方:
一、眼睛平视,精神集中,动作连贯而活泼。在打太极的过程中,精神是关键,最忌讳的便是三心二意,滥竽充数。当每式的变化,视线都要随身法而转移,切忌目光呆板或野顾。
二、腰是一身的主宰。太极的很多动作都是,由腰现转,当腰转动的同时,手臂等自然随着腰的移动而动。比如说云手,海底针,高探马等式,都须腰部挺拔,像立之运转,转时总不离轴心。腰如果不到位,那么上下不能一气贯通,终练不到高明的程度。
三、起势、收势要和呼吸结合。在起势前要做到心平气和,然后深呼一口气,伴随着动作慢慢吐气;收势和起势的呼吸差不多,但要注意,要在伴随着左脚收回来的同时刚好吐完气,不可过早。起势和收势如同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者都须重视。
四、重心要恒定,不能起起伏伏。学练太极拳要时时刻刻牢记保持好身体重心。练习太极拳时要弯腿,降低身体的重心。这样在整个打太极的过程中,身体的高度差不多,给人更协调的感觉。同时,高手也认为,降低重心使整体更稳更有力,有把身体攥成拳头的内势,做出来的动作也更协调,更健美。
五、迈步脚跟要先着地,然后徐徐踏实。要如猫一般,猫行的形象很妙,脚步既轻灵又稳实,而其身躯又活泼。同时膝随之向前,但弓步不可过劲。进退即能灵活,后脚要着劲。
六、太极拳要练出劲来。表面上看,太极与 其他运动相比,太极是比较柔和,运动量较少的。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你会发现,太极说是没有力气,实则是更需要较大的力气,初学时,你会发现,做不了几个动作就身体出汗了。太极的运动,都集中在手臂,腰的部位。抬手,落手不仅要绵绵不断,还要有势,手臂如同千斤重担。所以,在真正打太极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手臂是会很酸,很累的。
再次学习太极之后,发现自己之前学习太极时的肤浅。通过再次的学习,我能够大概领略到太极的奥妙,感受太极的精髓。太极拳每一架势都有它的精义,必须悉心揣摩,仔细领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定要常打太极,继续体会它带来的快乐,用太极来修身养性在适合不过了!
第四篇:感受太极
我的底板是在11月31日下午收到货的,打开包装盒,拿起底板轻轻的敲了几下,声音很清脆。重量感觉在80-85克之间,我拿起用这重量刚好。
本人(蛇皮袋子)配制:左手直拍,金亚太极底版,正手大维388D-1长胶,单胶皮,此款胶皮是经过改良过的大颗粒胶,类似怪胶黄胶皮。反手39度普狂3。打法:倒板发球,直拍横打,主打长胶面,拱、推、撇、搓是主要手段,尤其喜欢送对手2个大角度。
昨天和一个与我水平相差不大的右手直拍双反打,以前和他打时用的怪胶黄胶皮和黄太极底版,2人之间互有胜负,我稍稍占有点优势。昨天用金亚底版和他打了差不多30来局,总战绩差不多我赢了10局左右。战绩不如黄太极底版打起来那么优。
用金亚底版打球,整体感觉可能比黄太极稍微差了点。当然可能是还有完全适应的原因,金亚底版的撇,搓,拱都非常的好,反胶面的横打感觉也是很不错的,非长胶面的发球非常好。金亚底版的速度,弹性也是不错的。不足可能就是整个板的怪异性不如黄太极那么好,可能是长胶面的弹性过足,所以导致很多球接过去不太飘,晃动感不是那么的强。
由于本人还只是打了一次,所以目前的感觉就这些,总的来说还是一块相当不错的底版,尤其是喜欢横打和倒板的朋友们来说,选择这块底版是不会错的。
第五篇:求真务实学太极
求真务实学太极
作者 孙中华
求真务实,对于我们太极人来说有特别的重要含义。求真,就是追求对太极的精髓的理解和掌握。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务实。求真务实,二者不可分。不务实是求不到真的。练太极就是一种务实求真的过程。
现状与思考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太极拳的存在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的人看了会想,这是危言耸听吧?太极拳的空前普及,赛事多多,参加者如云,怎么能说面临严峻的挑战呢?
我们提出的,恰恰是被太极养生大潮掩盖住的另一面,是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的问题,谈的是真太极,太极真功夫的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不少有识之士,一直都在关注着这个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并且为传统武术的真功夫面临失传而深感忧虑。读者们也许已经看过他们写的书和文章了。与老一辈太极拳家接触的时候,了解到他们大多数都有危机感,少数不想教或者没的教的人除外。
当然,也有不少人没怎么想过这个问题,也会有人对危机的存在与否持不同的看法。而作为从师学艺数十年的太极拳人,我们不能不为太极拳的现状和未来担心。出于对太极拳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我们愿意在这儿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拿出来和广大太极拳人分享。
误区与现状
太极拳养生化现象严重。有人说,冷兵器时代早已过去,武术的技击功能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剩下的就是养生健身的功能,还有人提出艺术表演功能等。武术尚且如此,何论太极!太极拳似乎动作不激烈,似乎什么人都能练,养生大潮所至,太极拳自然成了重灾区。近些年来。太极拳养生化之说甚嚣尘上,太极拳舞蹈化,导引化,娱乐化等大行其道。这说明,这种说法在很多人头脑里形成了误区。
近百年来,人类把最尖端的科技,最紧缺的金钱都用在制造武器上。发展到如今,武器日新月异,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这么一看,似乎武术必然衰亡,太极也只有养生化,其实不对了。
首先,推广这种观点的人忘了,作为我国武术的一个重要门派,太极拳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果我们在继承太极拳的时候,轻率地抛弃了它的技击功能,就是抛弃了它之所以是武术的本质特征。没有了技击功能,太极拳就不再是武术了,跟舞蹈、导引、杂技、体操等等就没有了本质的区别。这么干,其实是对太极拳的致命性阉割,得到的是假太极、伪太极,成了似是而非的异化出来的东西。我们要问,我们应该这样继承吗?我们继承的宝贵遗产应该是这种东西吗?如果我们冷静下来,清醒地审视这个问题,答案是明摆着的。
再者,对于武术爱好者来说,对于技击的热爱和追求,不是用什么“冷兵器时代已经过去”之类的话所能打发了的。武术中的技击功能吸引着众多爱好者,其中的一个不易被觉察的重要原因是,这些人身上有着好武的遗传基因(DNA)。如果一个人酷爱武术,那就说明这个人的祖先中的军人和猎人对技击的热爱遗传到他或她的身上,并且起了作用。你抛弃技击搞花架子,人家就去学柔道、空手道什么的。这种好技击的冲动和执着是不可也不应被否定的。即便不拿遗传基因说事,人类挖掘和发展自己的潜能,超越自己的愿望和行为是永恒的,再正常不过的,不是假太极能够满足得了的。
另外,离了应用,太极拳套路里的动作就失去了实践这一检验手段,失去了鉴别对错的标准,动作不走样才怪!谁要是以为不搞技击能够把套路学好,那就错了。
进一步从来源说,套路是怎么来的?开门立派的武术大家,把自己在技击当中最实用,最重要,最基本,最高深的招法连缀组合起来,平时反复练习,以便保持和提高自己的技击水平。经过这些武学巨匠进行增减煅磨,连缀起来的招式和次序渐渐固定下来,形成了套路。然后,他们把套路传给自己的弟子和学生,一代代传给后人。如果把套路的实用性放弃了,就是把套路的根砍掉了。套路成了无根之木,活都活不长,怎么发展?
即便从锻炼的角度说,技击对于人们身心的锻炼,也远远不是剥离了技击意义而变成空洞的走架所能代替的。
往大了说,当前的时代,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越是这样,越是要保护和珍惜文化的多样性。这也是各国的有识之士,多数政府,乃至联合国的愿望和努力。要是全球化造成文化单一,世界该有多乏味!
印度的一位学者,在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的年会上表达了同样的焦虑。他举的例子,就是麦当劳文化作为强势文化,借着经济全球化而大行其道,虽然印度的国粹瑜伽正在全世界空前普及,其实这一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正在被掏空。没有了人类的自律和对自然资源最少的索取,变成了一种养生健身术,一种令我们多消耗资源的时髦玩意儿。比如,开汽车去豪华的会所,做某个瑜伽姿势治疗消化不良等等。
作为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的老百姓,非有一种保护自己文化的意识不可。我们每个人应该有那么点儿“匹夫有责”的精神。我们这么说,问题有点儿沉重,其实这事本来就是沉重的。拿文化多样性说事儿,离我们大众
也似乎远了点儿,其实跟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这么说,不是想给哪位扣帽子,无非是从另一个角度说事儿而已。
对不喜欢不适于练技击的人,为了健身养生而练太极是好事,利国利己。而且谁的事,谁说了算,选择权嘛。但是,有影响力或者有决定权力的人,不能替爱好不同的人选择。你不能冲喜欢技击的说:“你只能练花拳绣腿,你喜欢的技击早该消亡了。”这种事越少越好,任凭这种事泛滥,那么不单是太极,中华武术的末日就到了。我们这班不肖的后人,如何跟我们的前人和后人交代?
太极人择师不慎。在养生潮铺天盖地的形势之下,得了真传而又坚持全面继承太极拳的武术家更加难能可贵,但是他们往往为爱好者所忽略。择师在习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不幸的是存在的误区也最多,主要跟选择老师的时候不够审慎或者说缺乏科学根据有关。下面我们罗列在太极爱好者中最为常见的几种:
谁的名气大跟谁学。我们往往是看谁名气大,就跟谁学。其实,名气大小,跟有没有人推介和鼓吹有关,而跟得没得着真传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特别在当今商品社会里,拿商业的术语来说,是跟推销有关。假广告我们见的还少么?
谁说得好跟谁学。我们往往按老师自己说的话决定人选,结果低调谦虚的人就不会入选了。可是低调和谦虚是大师的基本特征,我们这不是立错了标准了么?那能说的,口吐莲花,光说自己如何过五关斩六将(且不管是否真实),绝不说自己走麦城的事。所以说耳听为虚,不足凭。还有,有人惯会说玄道虚,您可别给忽悠了。什么这个动作是走小周天,那个动作是走带脉,这个劲走某某脉,那个劲走某某穴,练出内丹来打人,您可别给吹晕了。您要喜欢气功导引,干脆就去练导引,要喜欢修佛修道,不如就去修佛修道,人家都有严格的理论指导,没准有一天能练出神通来,别跟太极掺合着“熬干锅”。
谁表演得好跟谁学。有的老师,把对手玩弄于股掌之上。我们很容易认定那位老师功夫一定不错。其实,如果那位对手是老师的学生或者徒弟,就不好排除有表演的成份;如果对手虽然不是弟子学生身份,但功夫太差,两人之间的输赢也不说明问题。可是我们常常等不及看那位老师跟陌生的高手较技,就匆忙认定那位老师的功夫高。在这种情况下,眼见也不为实。
看表演还有一种,见老师拳打得好看,就想跟着学。假如根本不喜欢技击,不在乎学的能不能用,也就罢了,不过要是想学真太极,就不行。首先,离开真太极,就没有好看一说,换句话说,在打拳的时候,非太极的东西就都不好看;只有正确的太极动作,才是好看的。我们不能看一个人用舞蹈动作打乒乓球,就认定他一定可以教你打乒乓球。我们得拿技术的眼光审视他的动作是否正确,能不能赢球,对不对?那为什么找太极老师就不管对错和效果了呢?任何武术和体育项目都不允许错误动作,连多余的正确的技术动作都不许,何况只是所谓好看的非太极动作!现在我们得明白,离了正确实用而大谈特谈谁的拳好看,美观舒展大方等等,不是有忽视实用之偏,就是外行。所以说,如果我们还没练出眼力来,千万别让眼睛当了家。
谁的学生多跟谁学。我们做事爱随大流。给自己挑老师是习武的第一等大事,不是凑热闹,不能盲从别人。我们不进行深入的了解,不认真体察,单从学生的弟子的多少来选择老师,有点儿太没谱儿了。静下来一想,可不是吗?又不是投票表决少数服从多数的事,人数说明什么问题!再说,“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从众心理在多数情况下是误人害人的。
自己急着学,先找个老师再说。我们也常操之过急,只想着:“我等不及了,先找个老师学着,等找着更好的老师再换,不行吗?”不是绝对不行,只是太困难了。我们要是找错了老师,浪费了时间学不着真太极不说,反倒学得一身毛病,还难免受伤劳损。我们太极人当中,膝关节练伤了的还少吗?有道是“学拳容易,改拳难”,要是想改掉错误的习惯动作,谈何容易!实际情况是,投错了师,不但动作有毛病,而且学了不少错误的理论,要放弃这些错误的理论,接受新的理论,也绝非易事。好比一张宣纸,上头写了字,画了画,觉得不对要改,容易吗?可叹的是,也许就因为“先入为主”的缘故,我们就不再接受不同的理论,因此跟正确的理论,跟好老师绝了缘。
所以,我们太极爱好者在觅师时应抱着求真务实的态度,不要失去步武前贤,研练真太极的机会。如果您本着求真务实的信念,跟着好老师练真太极,您可能就是未来的大家;要是走错了道,耍一辈子花拳绣腿,也是真太极的损失。
急功近利成风。现在各种太极拳比赛此伏彼起,也热闹了,大把的奖金奖牌也撒出去了,我辈之中热衷此道的人也不少,但往往是比赛的套路和推手,跟真太极基本不沾边。竞赛套路的动作难度越来越高,目的只是靠高难度分出名次来。您想,纵跳旋风脚转身360度单脚落地,跳要高飘落要纹丝不动,除了教膝关节受伤以外,有什么用处好处?学过运动生理学的都知道,高跳落下时,膝关节承受的力相当于体重(膝关节以上体重)的24倍,说的还是双脚落地,单脚落地则是48倍,同时膝关节所承受的危险的扭力还没计算。所以说,离开真功夫去提高动作难度其实挺荒唐的,下一步是不是该旋转720度旋风脚单脚落地了?再说推手比赛,满眼都是“改造”的中国跤的绊儿,找不着一丁点儿太极的东西,得了冠军亚军没有什么意义。那人们为什么还这么干呢?有的参加者是为了名利,有的观众会觉得“见跤,好看!”可我们要说:“这根本不是太极。”
上文提到的比赛多是武术管理系统组织的比赛。近年来,非体育系统例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推手比赛令我们感到鼓舞。这是因为电视台有着提倡太极拳技击功能的初衷,而且制订了自己的竞赛规则(尽管尚不够完善)。这样一来,比赛还比较好看了,在当前的环境下,这种努力确属难能可贵。
太极拳是内家,得从外往里头练,比赛鼓励的又是什么?套路动作是有技击意义的,竞赛套路里头体现的是什么?往狠了说,行拳走架,一生欺世媚俗之心,便成恶手。太极功夫离不开积累,功夫是从量变到质变上的身。功夫上身有快有慢,但不能指望速成。真功夫,跟技术招法,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跟有真功夫的一搭手就受制,什么技术也使不上。在浮躁的社会风气里,世人多趋重名利,但我们应该明白:急功近利做的事,跟练真功夫背道而驰。
书籍良少莠多。当下,我们学太极的人还有一难!找个好老师难,找本好书又何尝容易!按说,关于太极拳的著述比别的拳种多得多,近三十年出版的太极拳的书也算得上汗牛充栋,可要找一两本有“干货”的,太不易了!“干货”指的什么?在这儿指的是练真功夫的关要,就是关键要紧的东西,是作者自己的经验体会。
太极拳的书那么多,到底是怎么写的?
有的作者本人文化程度不高,由作者讲述,弟子记录整理而成。这么写的书好的也有,像汪永泉先生口述,魏树人先生整理的《杨式太极拳述真》就是榜样。可惜多数是都不是这样。师傅功夫并不到,给名利闹得不甘寂寞,也想出书扬扬名,或者是让弟子窜掇着出了书,反正太极书好写,东摘西抄,书就写得了。更有甚者,是弟子先写得了,师傅犯不着细看,署名就完事,反正凭着自家名气肯定能出版。书出来,师徒两个都是名利双收,坑的就是读者了。
也有文武双全的作者,往往平生就是一部书,像孙禄堂先生的《孙禄堂武学录》,刘晚苍、刘石樵先生的《太极拳拳架与推手》,字字珠玑,可惜过于简短。洪均生先生的《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当属凤毛麟角。余下的有的出书太早,作者还没到著述的火候。也有的作者真心认为自己的玩意儿好,虽然其实不是,也不算存心蒙人。问题是,绝大部分都是作者把出书当成图名逐利的手段,里头多是那些人云亦云的东西,以讹传讹的欺人之谈,而真知灼见则属阙如(即没有)。甚至那班不练太极的都出太极的书,不信你查。让人不禁喟叹:“太极的书也太好写了!”结果是想买本好书,就跟眼下在古董摊上捡漏的机率差不多。往往是,太极爱好者一看书名,尽是“正宗”、“绝技”、“秘传”之类的很叫人,再看作者头衔一大串,内容简介上评价高高,名人题字合影照片多多,等买了回家仔细一看,心知又多了废书一本。
想必广大太极人都有这种烦恼失望的体验。这事不能怪出版社,不能要求编辑都是武术或太极专家,何况书的销路不错。我们只能希望写书的自重,买书的慎重。
如何找老师
有问题就有希望,有希望才有办法。
前面说了择师的误区,那么,该怎么挑选老师呢?以我们个人的经验,首先要看候选人是不是在正宗的传承的谱系上。只有在传承谱系上的人,才有可能得着真传。谱系上无名的,只能不予考虑。这话似乎有些武断,对不在谱上的人似乎不太公平,我们只有为自己的真话道歉。太极拳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极强的拳种,自古以来只能用口传身授的教学方法,没有正宗的师承,必没有真玩意儿。
太极不可能靠自学而成,好老师掰着教尚且做不对,自学成才当了良师的事压根儿没有。
注意,刚才说的是“只有在传承谱系上的人,才有可能得着真传”。换个说法,就是“不在传承谱上的人不可能有真功夫;即使是传承谱上有名的,可能得了真传,也可能没得着真传”。一位有真太极功夫的师傅,徒弟众多,其中绝大多数只能屋下架屋,得着真传的往往是极少数,甚至仅一两人而已。师兄弟之间,功夫可有天壤之别。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有师傅的因素,也有徒弟自身或其它的因素,不管什么因素,这是事实。找老师要找得了真传的。
我们应该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惜花上一段时间,不惜使用自己的智慧,避免上述的错误,找一位有货会教的老师。使自己不但满足了爱好,又能健身,又长了防身本事。只有这样,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才能得到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