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劳动关系发展的历史(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22:4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回顾劳动关系发展的历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回顾劳动关系发展的历史》。

第一篇:回顾劳动关系发展的历史

回顾劳动关系发展的历史,我所得出来的一些规律

纵观整个劳动关系的历史,从早期工业化时代的时代背景到管理时代的时代背景,再到成熟时期的劳动关系的大背景,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劳动关系在朝一个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劳动关系实现了制度化、法制化;劳资矛盾总体趋于缓和、合作成为主流,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的引导下,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发展规律是使得

劳动主体利益明晰化、劳动市场形成的合同化、劳动关系运行的市场化、劳动关系规范的法制化,因此回顾与劳动关系的发展,我得出了以下规律:

(1)、劳动关系发展的历史与该时期的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的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各种劳动关系的变化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受到这些背景因素变化影响的。同时,这些背景因素通过间接影响同一时期的管理思想,来影响劳动关系的发展

(2)、劳动关系的发展从总体上讲,是从对立到对话、从冲突到合作、从无序到制度化、法制化方向逐渐推进的。政府在劳动关系调整过程中的作用逐步加强,管理方和雇佣双方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通过协商合作获得利益,产业民主化得以不断推进。

人力资源管理二班铁丽娜2009032211

第二篇:简单回顾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

简单回顾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

(1919—1927)

中国共产党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破天荒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采取资产阶级民主派没有采取的依靠广大群众的革命方法,推动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和推动下,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中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1925年的五卅运动标志着全国范围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为举行讨伐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下进行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同国民党中的先进人士一起,在北伐军中发挥了骨干作用。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迅猛发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基础。在斗争的关键时刻,由于大资产阶级的叛变和共产党内发生陈独秀投降主义的错误,这次革命遭到了失败。

(1927—1937)

1927年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新军阀的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建立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党领导根据地人民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连续多次击败国民党的军事“围剿”.

在革命走向复兴的时刻,党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使党再次受到严重损失。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的领导地位,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党从幼年走向成熟。随后,党领导红军以异乎寻常的坚强毅力,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1937-1945)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的纲领,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道路。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装深入敌人后方,发动人民群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抗日民主政权。根据地军民逐步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党领导敌后军民坚决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并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妥协逆流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并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战争(1945-1949)

1946年6月底,国民党统治集团,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挫败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并转入战略进攻。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踊跃支援前线。国民党统治区掀起的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运动,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路线。“中间路线”遭到破产,人民民主统一阵线更加巩固和扩大。国民党政府陷入了全民的包围中。党领导人民解放军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立新中国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全面建设(1949-1956)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中国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的纪元。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愈战争创伤,调整旧中国的经济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在党的总路线指引下,我国大规模地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消灭了剥削阶级,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我国尔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各方面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左倾教条主义,亦称“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生搬硬套现成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左倾教条主义的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条主义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教条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

“左”倾(“Left” deviation)(Leftism)

左倾是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而带引号的“左”倾,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左”倾思想表现为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或者在革命组织内部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政策;或者在同盟军问题上实行关门主义,打倒一切。“左”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执行,便成为“左”倾机会主义或叫“左”倾冒险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出现过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1931~1934年,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在党内统治长达4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理论上、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完备,影响最深,危害最大。在社会主义时期,1957~1976年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过程中发生的错误行为,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左”倾和右倾一样都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因此既反对右,也反对“左”。

右倾

Right deviation

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右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贯彻执行,便成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原则,在革命斗争中过高估计敌人力量,过低估计革命力量,不敢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斗争,坐失有利时机,甚至悲观失望,退却逃跑。北伐战争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思想,发展为投降主义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表现为不是放手发动工人、农民起来斗争,而是放弃党的领导权,致使党不能组织有力的斗争。抗日战争初期,曾经犯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王明,在只要联合,不要斗争,“一切通过统一战线”,以退让求联合的思想指导下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把抗日领导权交给蒋介石,严重影响了江南新四军的发展。右倾和“左”倾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它们虽是从两个各不相同的极端出发,但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斗争中,既反对“左”倾,也反对右倾。

教条主义

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现成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

教条主义 亦称“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条主义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教条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

第三篇:葡萄酒发展历史回顾

葡萄酒发展历史回顾

虽然葡萄酒产业在中国起步已有百年的历程,但他真正的起步、发展、超越还是近三十年的事情,从政策到体制,从法规到市场,从酿造设备到技术,从文化到教育,从科研到人才,这三十年成为中国葡萄酒产业走向辉煌的一段不平坦之路。回望这段路,揭开中国葡萄酒业这三十年的每一页,历史发展的厚重让我们无法完整地勾勒出产业清晰的脉络,但我们愿意站在这历史的交汇点,去探寻、铭记、思考葡萄酒业发展中的每一个光影,为处于调整阶段的中国葡萄酒业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中国葡萄酒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1978年,注定成为中国历史上令人瞩目的一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对中国的葡萄酒业来说,这一年也是中国现代葡萄酒产业起步的基点。3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而葡萄酒业在时间跨度上也是遵循这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2

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的起步阶段

1978年,我国的葡萄与葡萄酒生产相对建国初期有了很大的发展,总产量已高达三万多吨,但我国的葡萄酒业由于长时间闭关锁国,与世界葡萄酒发展相差太远,当时,中国轻工业部食品局对葡萄酒工业做了八年发展规划及二十三年设想,认为发展葡萄和葡萄酒生产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无论特需,或是出口,均需我国自产大量优质葡萄酒,以换取外汇,支援建设,扩大政治影响。

国家唯一从事酒类研究工作的机构——中国发酵食品工业研究所于是在1978年开始在中国长城葡萄酒公司做了《干白葡萄酒新工艺的研究》工作,并生产出国际上流行的非氧化型的干白葡萄酒,于1979年开始出口,当年的出口量为7100箱63.87吨。干白葡萄酒的研制成功同时也启动了我国葡萄酒研科工作,并开始全面走上正轨。

随后不久,中国轻工业部食品发酵研究所与昌黎葡萄酒厂签定了“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科学研究”合同,主要内容为:干红葡萄酒和扩建平面布置及新设备试用等。在我国葡萄酒老专家郭其昌先生的带领下,我国的第一瓶全汁干红葡萄酒研制成功。主管部门要求,对于生产干酒的工艺和技术要毫不保留的向其他酒厂传授,让葡萄酒生产企业快速掌握干酒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葡萄酒新工艺的研究为年轻的葡萄酒产业了培养了技术骨干,开创了我国葡萄酒生产的新局面。在这次科研过程中,广州轻工机械设研究所、广州设计院、上海饮料机械厂、新乡轻机厂、湘潭轻工机械厂共同签定了“新设备研制合同”,从而形成了从工艺到设备设计、机械制造到生产试验、科研协作的一条龙,为葡萄酒产业链的延伸做出了有益的探讨。

这一时期,长城(华夏、沙城)、王朝、华东、丰收、威龙、西夏、龙徽等一批企业纷纷成立,但基本上以生产全汁的干酒、半干酒为主。当时的消费者,长期以来一直喝带甜味的半汁酒,对于酸而涩的真正葡萄酒很难接受。所以这些企业生产的葡萄酒在当时主要用于出口,同时在北京的几个驻外饭店销售,像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半干桃红葡萄酒、麝香半甜白葡萄酒均受到国内外宾客的高度评价。

葡萄酒类型由甜变干,改变国民的饮酒习惯,及时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供应市场和出口起关键作用的是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作为中国直接负责进出口业务的机构,中粮不仅在引植葡萄名种、沟通国内外葡萄酒技术、为国内提供可靠的葡萄酒信息方面立下汗马功劳,而且为中国葡萄酒的出口铺路搭桥。可能也是因为比较早的介入葡萄酒产业,中粮一直在科研、技术、市场、营销方面走在了中国现代葡萄酒业的前面。

“四个转变”引导酿酒行业开创新局面 1987年3月,国家经委、轻工业部等部门在贵阳联合召开“全国酿酒工业增产节约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四个转变”,即“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果类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及“优质、低度、多品种”的方针,并开始全国推广。以果代粮的果类酒,最引人瞩目的当属葡萄酒行业所缔造的喜人局面,干型葡萄酒研制成功,产量不断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葡萄酒生产量从1980年的7.70万吨增加到1988年的30.85万吨,其中半汁葡萄酒占80%以上。这十年表面上看是我国葡萄酒飞跃发展的时期,但大发展的是低档的半汁葡萄酒,稍成规模的干酒生产企业只有长城和王朝两家。1988年之后的三四年,由于这种低质半汁酒的影响,同时,企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产品开始滞销,致使我国葡萄酒产量大幅度回落。这期间,葡萄酒市场一片荒芜,许多酒厂出现亏损。刚刚起步的中国葡萄酒产业迎来发展的首次“寒流”。虽然产业的发展遇到困难,但促进了我国葡萄酒产品结构的调整。

第二阶段:1992-2002 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大发展阶段

1992年,烟台国际葡萄酒节隆重召开,同时张裕百年庆典,国家领导人江泽民等视察张裕。这一年,葡萄酒业迎来新的春天,在沉寂几年后又开始迈步向前。我国葡萄酒市场上经历了先白后红的变化。开始干白要比干红受欢迎,消费者普遍认为,只有干白葡萄酒才是真正的葡萄酒,甚至误认为干红葡萄酒的色素是人工加的,干红少人问津。当时市场上两家企业生产的干白受到消费者的认可,一家是中法合营天津王朝葡萄酿酒公司,由于引进法国技术,采用新工艺生产干白、半干白葡萄酒,所生产的干白周期短,产品新鲜,果香浓郁。另外一家就是沙城长城葡萄酿酒公司,该公司因为郭其昌教授主持研究的干白葡萄酒新工艺曾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长城公司生产的干白葡萄酒,投入市场后,也是大受欢迎,成为全国最叫响的品牌之一。干白葡萄酒的畅销与干红滞销形成巨大反差,致使大片红葡萄优良品种被砍伐,酿造干白葡萄酒的品种得到大发展。干白葡萄酒消费量一下子占到了干型酒的80%以上。然后,两年后,干红热兴起,干白开始受到冷落。

“干红热”带来新的投资热潮。1994年全汁酒国标“GB/T15037—1994葡萄酒国家标准”出台,取消了半汁酒的生产,市场上以甜型酒、半汁酒为主转向以全汁、干型酒为主。当时,刚刚完成承包市场责任制的张裕公司抓住有利时机,适时推出了张裕解百纳品牌,使张裕公司一下子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这股干红葡萄酒消费热潮成全了张裕公司。这股“干红热”同时引爆了第二波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投资浪潮,烟台长城、新天、云南红等许多企业都是这个时期投资兴建的,昌黎、蓬莱等著名葡萄酒产区也在“干红热”之后加大了对葡萄酒行业的投资。

1996年下半年开始,干红引发的巨大消费市场和消费潜力也吸引了大批国外的有识之士。他们开始进入中国,成立葡萄酒专营店,大量外国的葡萄酒,以干红葡萄酒为主,来自于意大利、西班牙、匈牙利、法国、澳大利亚、摩尔多瓦等国的产品源源进入中国市场。当时,国产品牌数量少,产量低,供应上有缺口,为外国品牌填补空位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切入口;加上有些消费者在心理上就认为葡萄酒还是外国的好,这就使外国品牌的葡萄酒更具有优势。像著名葡萄酒运营商ASC、夏朵成为第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酒商,也成为在华经营很成功的典范。

在这个时期,现代葡萄酒工业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强劲的发展劲头不仅吸引了大批的投资者,也带动了葡萄酒科研、教育、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起步和发展。2000年前后,葡萄酒业经过几年的历练,消费逐渐走出低端,开始向高端市场冲击,一批设备先进,品种多样、独特经营的精品酒庄崭露头角,像中法庄园、山西怡园、朗格斯、张裕·卡斯特陆续建立,为中国现代葡萄酒进入高端市场定了标尺。同时,这些优秀酒庄的成立也证明,中国也能生产出与法国媲美的好酒。

第三阶段:2002-至今

中国葡萄酒产业跃升阶段

从2002年开始,中国葡萄酒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葡萄酒年产量每年都在大幅度增长,生产企业逐年增多。同时,葡萄酒生产企业开始重视原料基地的建设,更加看重葡萄原料产地、品种对葡萄酒质量的影响,形成东西部割据的原料格局。市场开放,营销手段层出不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以更加严格的手段去规范市场,取消了半汁酒的生产和流通。生产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如中粮、张裕、王朝、威龙等几大葡萄酒企业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远大的目光关注着行业的发展,纷纷踏上高端酒之路。所以,中国的葡萄酒产业在这个阶段就这样一路凯歌,高唱而来。

2002年11月,国家经贸委以公告形式又发布了“中国葡萄酿酒技术规范”,这是一部参照国际酿酒法规并结合我国葡萄酒生产国情制订的行业规范文件。规范对原料、辅料、工艺等都作了明确的技术性规定。这一部与国际接轨的技术规范文件,对引导葡萄酒行业今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了“GB/T15037-1994葡萄酒国家标准”的修订计划,新国标的修订几经波折,虽然在2004年就完成了标准草案,但在2008年1月1日才开始正式实施。

从2003年开始葡萄酒市场突然出现了强劲攀升势头,葡萄酒市场的销售收入增长率高达21%,快速的增长让一些投资商眼前一亮,葡萄酒行业很快形成新一轮的葡萄酒投资热潮,一些企业纷纷上马扩建。同时,国外葡萄酒出现大量过剩,纷纷寻求新的出路和销售市场,一冷一热中,中国葡萄酒市场成为众人眼中的“香饽饽”,2004年随着中国葡萄酒进口关税由44.6%下降到24.2%,再降到14%,国外葡萄酒也加大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力度,除了法国、意大利等传统葡萄酒生产国外,一些新兴的葡萄酒生产国,像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也大规模开拓中国市场,葡萄酒行业迎来一片繁荣景象。在行业繁荣的背后,也出现不合谐的现象,如盲目的投资给葡萄酒行业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许多投资者在对行业不了解的情况下,一头扎进来,却发现市场并不是想像的那样乐观,出现投资失败撤出葡萄酒行业,或者苦苦支撑,这种盲目的投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的混乱。

经过几年的市场磨练,中国的葡萄酒业开始回归,在业内人士的倡导下,生产企业开始重视葡萄原料基地的建设,人们的目光仿佛在同一时间聚焦西部,东部的资金也在原料收购、基地建设、企业兼并、控股等行为中,大规模的流向西部。人们的目光集聚在西部是因为当前西部的原料优势业已形成,产品感官质量和理化指标均已得到国内国际业界首肯。国内几个酒厂纷纷跑到西部的新疆、宁夏、甘肃等地方建设基地,一时间西部成为国内最重要的葡萄酒产区。

国内各大产区的发展在这个阶段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昌黎、烟台、贺兰山获得原产地地域保护标志,各地成立了专管葡萄酒产业的协会或商会形式的管理机构,这些管理机构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当地葡萄酒产业的发展,从品牌到招商,从果农管理到基地规划,从生产到市场,从技术到文化,对葡萄酒产业的推动不遗余力。各大产区正在依据自己的优势大力发展当地的葡萄酒产业,但发展中也存在着共同的问题,就是品种的同质化,品种结构单一,缺少多元化的产品结构,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国的产区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小范围的试种,而建设规范化、集约型的基地模式成为当前葡萄酒产业发展的趋势。

2007年,张裕·爱斐堡和长城的君顶酒庄开业,这种集酿酒、旅游、体闲、投资、商务于一体的酒庄,不仅是中国高端葡萄酒酒庄的代表,也打开了中国商端葡萄酒的新纪元,创新了葡萄酒企业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两所酒庄的成立也充分显示了中国做出高端酒的信心和魄力,为进入世界葡萄酒舞台吹响号角。

正当中国的葡萄酒业一路高歌,大步向前时,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机来临,这场危机会给行业造成多大的影响,现在也许还没有显现,但面对目前严峻的经济形式,许多远见卓识的商者都做好应对准备,面对挑战,也许可以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放缓一下脚步,更好地审视存在的问题,做出调整与反思,找到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经历过30年风风雨雨的中国葡萄酒产业正在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第四篇: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样也是矛盾的凸显期和多发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取得了深入发展。但是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上就是存在着劳动关系紧张的问题。劳动关系的紧张不仅不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构成了威胁。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不仅是劳动关系双方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只要三方同心协力,我相信和谐的劳动关系一定会建立起来。

English abstract: China is in the key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but also the contradictory highlights period and will occur frequently.Along with our country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the perfec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of our country has made further development.But there have been some problems, reflected in the labor market is the labor relationship exists.Tensions Labor relations tension not conducive to the labor relations harmonious stability but also to the whol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also pose a threat.Therefore,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establishing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is not only working relationship both sides of responsibility, but also the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y.As long as the tripartite make concerted efforts, I believe the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must be established

关键词:劳动关系;工会;劳动合同;三方机制

-.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

(-)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

1.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劳动关系的建立

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与此相适应劳动关系的建立受到国家计划经济和相关政策的约束,呈现出浓厚的计划经济特征。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方式主要表现为统包统配制。国家采用全国统一招收的办法把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包下来”,然后再按照计划统一分配到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国家为每个人安排职业,就业单位,限定就业领域等。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依附关系在形式表现为一种行政管理关系,呈现出单

一、固定、行政化的特点。我国统包统配建立劳动关系的形成,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劳动关系类型的单一性,劳动关系类型的单一性,劳动关系内容的国家计划性,劳动关系主体利益的一致性。

2.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劳动关系的建立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因此,劳动关系也将朝着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运行的方向变革。劳动关系主体的利益明晰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政企分离、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国家和企业之间有了明显的利益取向。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和经济组织,企业与职工、经营者与劳动者在根本利益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主体明晰、地位对等、平等竞争的新型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明晰和多元化,以劳动合同的形式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劳动关系双方权利义务,规范和约束劳动关系双方的劳动行为,实现各自的利益,成为各类劳动关系普遍采用的一种有效形式。

(二)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

1.劳动关系双方关系紧张矛盾激烈,由于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受到伤

害的总是劳动者一方,不仅给劳动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且严重的影响劳动者的生命。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最让人引起反思的就是深圳富士康连环跳楼自杀事件。据反映,深圳富士康的员工加班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作为雇主的一方却没有给予员工应该有的加班报酬只是一味的强调员工为公司创造经济利益,忽视员工精神方面的需求。公司没有及时对有问题员工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导致员工内心的情绪无法排解发生恶性事件。2.劳动合同签订率低,致使以后出现劳动争议后没有法律依据,不利于维护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确立和形成劳动关系的依据,同样劳动合同也是保护劳动者利益不受损害的有力武器。从历史发展看,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就处于弱势地位由于雇主手中握有生产资料,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雇主安排高强度的工作,却给予他们极少的报酬,劳动者无从反抗,只能忍气吞声。在当代虽然这种现象有所改变,但是并不明显。尤其是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劳动合同的签订率是很低的,而恰恰在这一领域。劳动者受到的伤害是最严重的,频率也是最高的。

3.工会在维护劳动关系上的作用不明显。工会是雇员组成的组织,主要通过

集体谈判的方式代表雇员在工作场所以及整个社会中的利益。工会最首要的任务是通过工人,争取改善雇员的条件。既然工会是代表和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组织,但是经常看到的一种现象是,劳资双方出现矛盾和问题时,工会没有出面调节双方关系,反而是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没有尽到工会应该起的作用。由于劳动关系 双方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工会更应该积极主动的为劳动者争取应该有的权益,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主动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良好的环境。当发生劳动争议的时候,工会必须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场出发进行协调和处理。

二.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

1.劳动者自身素质不高,法制观念不强,法制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签订劳

动合同对于自身的重要性,致使以后出现劳动争议时处于不利地位,不能够维护好自己应该有的权益,使自己的利益受损不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企业也没有尽到应该有的责任,企业招收新员工时应积极主动的与新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仅可以避免以后发生劳动争议,规范双方的劳动行为,而且对于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都有积极的意义。

2.工会没有尽到应该有的义务,即积极主动的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为劳动者

争取一切有利于劳动者的条件。工会领导干部责任心不强,服务意识淡薄所以才会出现如此多的劳动争议,而且每次都以劳动者的失败而告终。工会没有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来组织活动,致使凝聚力不强工作效率低下。工会作为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要求必须实行充分的民主。民主是工会工作的基础,没有民主就没有工会,不实行民主就会脱离群众,工会活动就难以进行。我国法律的制度的缺位,没有对工会干部提出可靠的保障主要是物质方面的保障,因而无法充分调动工会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得工会在这一方面很被动,无法行使自己的职权。

3. 政府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虽说是自主经营自负

盈亏的,但是政府也有协调劳动关系的义务,而且政府还应该积极为创造和谐的劳动关系提供良好的环境,提供更好的条件来维护好发展好劳动关系。可是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还很不够,仍需继续努力。理想的状况是政府作为中立的调停者,为劳动关系营造一个公平的外部环境,使劳资双方能够通过平等协商或谈判来解决内在冲突,使产业冲突减少到最小程度。三. 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

1.劳动者应该加强学习,着重学习我国劳动关系方面的法律,提高自己的法

制意识和法制观念,进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创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时必须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这是建立劳动关系的依据。应该明确自身享有的权利,明确应该履行的义务并积极的按照合同的要求去做,为创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出了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外,比如:为劳动者提供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条件,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 职业培训等还应积极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在业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员工的日常生活,缓解工作压力,增进双方彼此的交流和了解,不仅对于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认同感而且对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和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这一制度一定要完善、全面,同时在依法依程序制定这些制度后还必须让劳动者知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薪酬制度、招聘管理、培训管理、业绩考评与奖惩管理、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管理等这些制度应该用书面文件的形式,且必须公开透明。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和可操作性是避免引发劳资纠纷的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依照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本企业规章制度,不能与法律法规条文相抵触更不能随心所欲,如果这样的话,劳动者心理就会不平衡,没有标准就不会有公平和公正,管理也就无法真正做到激励劳动者努力工作。

2.工会要想真正起到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作用,在集体谈判为劳动者谋求经济

利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要求工会首先要在劳动关系领域发挥作用,加大劳动关系协调力度,突出对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要在代表和维护职工政治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其劳动权益和经济利益。通过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保护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工会应吸引职工群众积极参加改革,努力完成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任务的职能。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应该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完全符合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符合工会的性质和宗旨,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会做好职工群众参加经济建设,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改革和建设的主力军的作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从根本上维护了职工群众的长远利益。工会代表和组织职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组织职工参与本企业民主管理,这样工会可以对企业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只有在职工参与下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才能真正让管理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使职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迸发出来,汇集为企业的活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从而最终达到发展企业经济,提高职工生活水平的目的。工会还应该帮助职工提高思想道德技术业务和科学文化素质,工会对职工的教育直接关系到职工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搞好职工教育是工会支持发展经济,提高生产效率的额重要体现。此外,对工会干部任职资格做出一定的限制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近亲属不得作为本企业基层工会委员会成员的人选。这样工会才能够真正维护员工的利益特别是当职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发生矛盾和纠纷时工会应该主动站出来,发挥维护职工权益的作用。还应该提高工会干部的福利待遇,这样才能够提高工会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上级工会还应该对下级工会进行指导,遇到困难时应该帮助下级工会解决,共同努力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做出努力。

3.政府是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代表者。政府作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中的一方代表,最关心的国家利益和社会安定。要继续推动三方协商机制的发展,继续通过协商对话合作的方式来达到各方基本满意的目标特别是现代社会,崇尚社会生活民主化,更需要广泛发扬民主,通过吸收不同利益主体的意见,达到相互间的协调和平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劳动者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追求,因而难免发生矛盾和冲突。当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政府要耐心的听取雇主组织和工会双方的利益,组织双方共同讨论达成一致,如果双方对有些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协调和平衡,促使双方合作达成协议。随着劳动关系的规范化运作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政府对劳动关系的直接干预程度会越来越小,而监督作用越来越强。政府应该加强监督,建立严格的制度如集体谈判制度。政府要为劳动关系的协调创造条件和提供服务,政府服务一般包括,政府通过立法建立完善的劳资关系法律体系,为劳资关系的调整提供依据制定标准。政府部门对参加集体谈判的雇主代表和工人代表身份予以确认,并在谈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资料。政府对劳资双方在建立劳动关系进行合作方面给予指导帮助提供中介服务,发布各种信息,促进集体谈判顺利进行。政府作为公共部门的雇主,应该提供合法合理的劳动条件以模范雇主的身份参与和影响劳动关系,使之成为私营部门劳动关系的“样本”。政府还应发挥一定的组织作用,由于三方机制协商的都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事务,因此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和组织作用,在三方机制组织结构的建立上发挥作用,政府在三方机制组织机构的建设、组织原则、协商原则的制定都要发挥组织作用。三方会议的组织、议题的确定,都由政府来确立,而且政府还应对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调研与检查,这样政府就控制了三方机制的命脉,掌握了主动权,有利于劳动关系向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有利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需要政府、工会、雇主组织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军主编.修正后的工会法解析与适用手册.北京:红旗出版社,200

1(2)邱小平主编..劳动关系.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19-21

(3)史探径.劳动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4)程延园.集体谈判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

4(5)程延园.劳动关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

2(6)董保华.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7)杨体仁.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理论、制度、政策.北京:中国

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8)郭庆松.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9)夏积智.中国劳动法若干重要理论与政策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

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

(10)林燕玲.国际劳工标准.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11)张彦宁.雇主组织在中国.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12)佘云霞.市场经济国家的集体谈判制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第五篇:回顾中国共产党91年的发展历史

中国共产党91年辉煌历程告诉我们什么?

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底,中国共产党去年新增党员逾233万,党员总数8260.2万名,党的基层组织总数达402.7万个,比上年增加13.5万个,增长3.5%。(据2012年07月01日新京报)

如此一个数据说明什么呢?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只有10个,8260万党员如果组成一个国家,人口数量是世界第14位。年增233万党员,相当于每年新增党员人数等于半个新加坡人口。中国人口6.2%是党员,平均每16个中国人当中就有一名是党员。党的基层组织数量403万个,按照全国近15万村级机构来说,每个村平均有3个党的基层组织。数据表明,2011年党员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素质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方式不断创新,覆盖面不断扩大,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而这一切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统治是深得人心的,党在中国的统治基础在不断得到增强和稳固。

成功绝非偶然,面对今天日益强大的祖国,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明白了一个真理,对于中国来说,统一、和平、发展是中国最需要的,也是最珍贵的。从满清的羸弱到军阀混战,从抗日战争到国共战争,中国近现代历史清晰告诉我们,没有统一的国家,国家将陷入无休止的内耗和纷争之中,而这样的局面受伤害最大的就是数以亿计的普通中国人。

从1921年建党到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1年辉煌历程,坚决抵制腐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才能更加稳固。建党91年的发展历程也告诉我们,中国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虽然党领导的中国发展事业依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但这些是任何一个走向民主富强国家必然要经历的阵痛,中国的发展自然不例外,只要全体中国人民团结一心,集思广益,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必然迎刃而解。

下载回顾劳动关系发展的历史(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回顾劳动关系发展的历史(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播体操历史回顾

    广播体操历史回顾1951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和中央广播事业局共同决定,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地人民广播电台举办广播体操节目,并在同年11月24日公布了第一套成人广播......

    关于荆门市工业发展的历史回顾(5篇)

    关于我市工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发展阶段及特点 建市之前,荆门是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农业大县,其年提供商品粮长期居于全国前列,农产品资源富集,农业比较优势明显,在当时的历史......

    建国以来我国科普发展的历史回顾(范文模版)

    建国以来我国科普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国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与西方科学的输入和传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对西方科学的逐步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一些有识之......

    劳动关系

    一、劳动关系: 1、劳动关系认定:一是尽量提供能够证明为用人单位提供过劳动的其他材料。如加盖用人单位公章的业务授权委托书、代签的业务合同、上班记录表、进出用人单位的门......

    劳动关系

    第三章1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的特点:早期工业化时代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使激烈的对抗劳动关系处于不稳定和直接对立之中。一方面雇主或资方通过压低工资延长工时威胁压迫......

    劳动关系

    中国劳动关系的运行框架 摘要:在劳动关系领域中,邓洛普首先运用系统理论的模型来探讨劳动关系问题。劳动关系是社会系统中既具有独立性,也具有独立意义的一个特别系统。劳动关......

    劳动关系

    滨江学院结业论文(设计)题目院系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二O年月日浅析如何在......

    劳动关系

    1、 劳动关系作为一种研究对象,是指现代社会中以工业化大生产为其社会背景的劳动关系,是一种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关系 2、劳动关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