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考点知识巩固

时间:2019-05-12 22:2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文言文:考点知识巩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文言文:考点知识巩固》。

第一篇:高考文言文:考点知识巩固

必修一

[教材篇目]

考点知识巩固

《鸿门宴》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烛之武退秦师》

(1)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秦伯说.

(4)失其所与,不知.

《荆轲刺秦王》

(5)秦王必说见臣.

(6)往而不反者.

(8)卒起不意.

通:“矣”,句末语气词 通:“供”,供给 通:“悦”,高兴 通:“智”,明智 通:“悦”,高兴 通:“返”,返回 通:“震”,惧怕 通:“猝”,突然 通:“环”,绕 通:“彩”,彩色 通:“拒”,把守 通:“纳”,接纳 通:“邀”,邀请

通:“背”,违背

通:“早”,早早地

通:“隙”,隔阂,嫌怨

通:“座”,座位(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9)秦王方还柱走.《鸿门宴》(10)皆为龙虎,成五采.(11)距关,毋内诸侯..(12)张良出,要项伯.(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1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15)令将军与臣有郤.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烛之武退秦师》

(1)且贰于楚也:有二心,从属二主 .

(2)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

(3)何厌之有:满足 .

(4)唯君图之:仔细考虑 .

《荆轲刺秦王》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对待 .

(6)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赠送 .(1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7)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并列 .

(8)唯大王命之:希望 .

(9)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宽容、原谅 ..(10)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身子向上起 .(1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 .《鸿门宴》

(12)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13)卮酒安足辞:推辞 .

(1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估计、揣测 .(15)旦日飨士卒:用酒肉招待宾客 .(16)鲰生说我曰:劝说 .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烛之武退秦师》(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指秦穆公。今义:妻子。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主人。《荆轲刺秦王》(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5)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6)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袒双方中的一方。《鸿门宴》

(8)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父母为婚,男方父母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10)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4.解释下列多义词 《烛之武退秦师》

越国以鄙远:把„„当做边邑.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1)鄙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轻贱.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衣冠:破旧的(2)敝摄敝.:疲劳,困乏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荆轲刺秦王》

见陵之耻:被.

:通“现”,显露(3)见图穷而匕首见.

臣:接见秦王必喜而善见.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

笑武阳:回头看(4)顾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三顾.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

:军队(5)军为击破沛公军.

中:军营沛公已去,间至军.

乃令张良留谢:辞别.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请罪,道歉.(6)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告诉,问.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能先入关破秦:料想(7)意然不自意 .

暇甚:神情久之,目似瞑,意.5.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烛之武退秦师》(1)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3)越国以鄙远:名词作动词,把„„当做边邑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侵损 .(5)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因人之力而敝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伤害 .(7)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向西 .《荆轲刺秦王》(8)樊於期乃前曰:名词作动词,上前 .

(9)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10)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11)乃朝服:名词作动词,穿上朝服 ..(12)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13)太子迟之:意动用法,以„„为迟 .(14)群臣怪之:意动用法,以„„为奇怪 .(15)则秦未可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鸿门宴》(16)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17)籍吏民,封府库:名词作动词,登记 .

(1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19)此亡秦之续耳:动词作名词,后继者 .(20)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名词作状语,抄小路 .(21)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 .

(22)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撞破 .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③行李之往来:助词,取独不译.

:代词,秦军(1)之④子犯请击之.

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到.⑥顷之未发:词尾,不译.

⑦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取独不译.②邻之厚,君之薄也:助词,取独不译.

③朝济而

夕设版焉:表转折,却.

(2)而④黑质而白章:表并列.

破之:表顺接⑤拔剑撞而.

⑥吾恂恂而起:表修饰,译为“地”.

7.重点虚词系列练

指出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1)客何为者:动词,做、干 .(2)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3)我为鱼肉:动词,是 .(4)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 .(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介词,替 .(6)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介词,替 .(7)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被 .

(8)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里 .

①今急而求子:表承接.

②夜缒而出:表承接.

(9)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介词,因为 .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8.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烛之武退秦师》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2)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3)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荆轲刺秦王》

(4)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句(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6)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 《鸿门宴》

(8)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句,“与(之)俱去”(9)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何操”即“操何”(10)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在安”

(11)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为”译为“被”

四、重要语句翻译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烛之武退秦师》

9.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文:越过别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解析“鄙”名词活用为动词,“焉”“陪”为关键词。

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解析“敝”“与”“武”“其”为关键词,前三个并列分句均为否定判断句。《荆轲刺秦王》

1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译文: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只是)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解析“微”“谒”“亲”为关键词。1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除掉了。解析“见”“陵”为关键词。《鸿门宴》

13.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译文:(项伯)私下会见张良,详细地告诉他项羽将发动进攻的事,想叫张良跟他一同离去。

解析注意状语后置、省略句式。1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我)派军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的发生。解析注意“所以”“出入”“非常”三个词的翻译。

五、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1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第二篇:高考文言文复习巩固训练六

文言文巩固练习六

1、下面各句没有通假字的是()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凌万顷之茫然D令将军与臣有郤

写出上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各句没有古今异义的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而伤长者之意D河内凶

写出上面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各句词类活用不一样的是()

ABCD 解释上面的词类活用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各句词类活用不一样的是()

ABCD 解释上面的词类活用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各句词类活用不一样的是()

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B其人居远C此其志不在小D常在于险远 解释上面的词类活用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各句词类活用不一样的是()

A则移其民于河东B然而不王者C使使以闻大王D泣孤舟之嫠妇 解释上面的词类活用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

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鸡豚狗彘之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顿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可以无饥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于是余有叹焉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合用为一个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或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三、一词多义

有碑仆道()

何可胜道也哉()

1.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2.盖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并序》)()

3.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舍相如广成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4.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孰能讥之乎()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其①真无马邪?其②真不知马也(《马说》)()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5.然有穴窈然()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将下列句子按要求归类

①固一世之雄也 ②而又何羡乎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 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⑥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⑦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⑧而今安在哉 ⑨寄蜉蝣于天地 ⑩渺渺兮予怀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然力足以至焉 有志者,不随以止也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1)判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宾语前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状语后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定语后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被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主谓倒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省略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要语句翻译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伯父墓表

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多:称赞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益:有利

C.公复以循吏许之许:期望D.杖矫命者,逐之矫:假传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3分)

⑫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3分)

⑬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4分)

答案解析

一、答案:父甫

二、答案:1.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2.“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3.到,到了

三、答案:1.路,道路/说,讲/道理/主张,思想,学说/正确的方法/取道/道义/天道,自然的规律2.用在句首,表推测,相当于大概、推想/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古称伞/遮盖、掩盖3.筑舍定居/舍弃/安置住宿/房屋、住宅/停止4.代词,那/代词,它/代词,他们/语气副词,难道,表反问语气/代词,这样/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语气副词,①表反问语气;②表推测语气/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5.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而,但是/如此,这样/对,正确

四、将句子归类

(1)①⑤⑥⑦(2)②⑧(3)③⑨(4)④(5)⑤(6)⑩(7)

课外阅读

5、答案:B

[解析]益:动词,扩充,增强。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这道题难度不大。

[评点]实词解释题,已经考了多年,应该说这样的题型已经相当地成熟了,学生在此方面的训练也已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6、答案:D

[解析]①讲的是涣少时的事,还未为官;②是说涣鄙视王蒙正怙势骄横,体现的是涣为人性格,不能体现为官公正;④说的是涣爱惜人才。

[评点]此题也是相当成熟的题型了,在于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解答此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每个选项置于原文进行比对,比对中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C项中“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不合原文“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

[评点]这篇文言文有许多删减的地方,跨度相当大,文后又没有注解,如“不危”,如果不是在选项里出现,考生还真不知这“不危”是什么。所以出题者尚要把考试用题目命制得更加人性一点。

8、(1)译文:(王蒙正)知道您贤能,违背自己的意愿(或降低自己骄横的态度)拿礼节对待您,并把全郡的治事交付给您。

标准答案:(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解析]注意关键点:“屈意”“礼”“委”。

⑫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3分)

译文:您凭借一个县令就能做到这样,远远比言事官(也可译为“谏官”或“只说不做的官员”)贤能啊!标准答案: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解析]注意关键点:“以”“此”“于”。

⑬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4分)

译文:你们的才能比不上别人,姑且效仿(或译为“学习”)我很少过错,也是可以的。

标准答案: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解析]注意关键点:“不逮”“姑”“师”“也”。

[评点]三道翻译小题,选得甚是精到,包含文言知识点较多,而且大部分的关键点都是在必修和选修文言文教材中学过,学以致用,考查的就是这个!可见命题人“为语文”的用心良苦,顶!

第三篇:知识巩固

课堂的复习与知识的巩固

三平中学林志婷

学校工作的核心是教学,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充分利用每一个45分钟。在这45分钟里,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又是这45分钟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我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愉悦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发现,由于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心理,教室里时常显得异常安静,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学生不思维、不回答、不发表见解。面对这种状况,从上学期一开始,我就注意在课堂上改革传统教育的弊端,克服教师唯我独尊,学生惟命是从,老师以“讲”代“思”,学生以“记”应“考”,教师声色俱厉,学生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做法。上课时,我以学生为友,引导学生多思,让学生多问,激发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如在教《外国是两首》、《谈生命》时,文中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我们从文中应该吸取什么教训?让学生各抒己见,特别是让一些天资聪明而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回答,只要学生不脱离主题,怎么回答都可以,都予以肯定。再如学习《音乐之声》一文时,根据学生爱看的电影谈起,让他们谈谈自己对人物的认识,再讲其象征意义,学生就容易理解。要培养学生兴趣,创设气氛,只教书本知识也是不行的,必须旁征博引,把知识向课外 1

延伸,学生兴趣就浓厚,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活跃了学生思维,思维是一切能力的核心,是个性品质的表现,只要思维,就有进步。

二、引导学生质疑

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我经常告诉学生,不要一味地相信书本,也不要一味地相信老师,对老师的看法、观点,要敢于提出疑问,敢于和老师争论。我认为,这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

三、打破程式,变更课文顺序

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善于按部就班,从开始讲到最后,从字、词、句、篇到总结中心,学生大脑对这一程序已经疲倦,也没有新鲜感。因此,对于一些特色课文、较长课文,我常常是直奔中心,重点研析。如在学习《成功》一文时,开篇直接问学生作者认为成功的条件是什么?这样直奔主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重点说了什么?这些问题,学生一看课文开头没有,便积极地在课文中寻找,直奔中心的方法,使学生兴趣盎然,也容易理解课文中心和内涵。

对于课堂上能理解的知识,在课后如何加入巩固?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我主要抓两点:一是读,二是检测。

读,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

一是课堂上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范读,培养学生读的信心,再分组读、男女生对读、分角色朗读、比赛读。

二是早读读,每天早读,都是科代表先领读,然后针对读的内容,我再对学生进行指导读,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的熟记,读的内容明确了,再放手让学生自读。

三是课外读,现在附带的课外阅读材料,内容新鲜,时代特色很鲜明,可是课内没有时间读,为了落实课外阅读,我采用写读后感的方式督促学生,每两周让学生针对课外阅读材料上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检测,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忽视了这个环节,教学成绩就没有办法保证,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常把检查看得比上课还重要。首先是查作业,对于每天布置的作业,自己坚持逐个检查学生,看老师非常认真,学生自己想蒙混过关是不行的。这样,久而久之,就没有偷懒的习惯。

二是查背诵。对于名篇名诗名句,我先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然后分成小组,进行背诵。

三是查知识的巩固。这一点,主要通过检测,除了学校规定的月检测外,我平时的检测主要有两种形式。课前考和小单元过关检测。每节课前对前面学过的内容都要通过提问和笔答的方式进行考试,学习也就经常性地巩固了知识。

总之,要提高教学质量,功夫一定要下在平时,只有坚持备好课,上好每节课,看好每本作业,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行,教学如同学习文化一样,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第四篇:文言文考点

考点名称:文言实词

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 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大纲要求: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指出了考查范围,即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文中”是给出确定实词含义的具体语境;

“理解”“含义”则说明高考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但又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照搬和死记,而是借助具体语境,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部分知识点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等。

二、常见题型:

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作为第一题进行考查。考试题型主要有下列两种。题型一:给出四个文中词语的解释,选出错误的一项。这是最常见的题型。

题型二:从试卷上的文段中选出四个词语,再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四个相同的词语,不给出解释,让考生自己比较它们意义或用法的不同。

三、注意几种情况:

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 “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

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

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 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

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

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解为“到”、“去”。

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

例: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5.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考点名称:文言虚词

 文言虚词:

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几类。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主要的虚词有:

之、乎、者、也、而、然、矣、焉、哉、虽、以、其、为、则、乃、故、于。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 一些常考的虚词:

(1)连词,表假设,如果。(2)指示代词,此,这个。(3)副词,表推测,好像。(4)第二人称代词,你。(5)连词,相当于:“或”。(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

(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于”。

(1)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

(2)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 “的东西”。

(3)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

(4)助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方面”“……样东西”“个”“样”之类。(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而”是古代汉语使用很频繁的一个虚词,常用作连词,有时也做代词、助词。“而”作为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可表示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修饰关系等。

第一,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二,表承接关系,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不是转折的意思,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第三,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或不译。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第四,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第五,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子: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 推敲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虚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虚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虚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考点名称:翻译句子  翻译句子:

翻译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明白、流畅、简洁。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点:

(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译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另外词类活用词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字。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5)调:即有些句子(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互文见义语句等)在翻译时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

(6)贯:即意译。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这个句子中的“开张”是扩大的意思,“圣听”是对皇帝听闻的一种尊敬的说法,现代汉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翻译。整句话可译为“确实应当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 古文今译方法:

1.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例1: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原文: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

译文: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要的。例2:

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就不符合“达”的要求。

2.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例3:

原文:凌余陈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译文:阵势冲破乱了行,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擂得战鼓咚咚响。天昏地黑,鬼哭神号,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 古文今译常见错误: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例如:

(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

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

例(2)的“卑鄙”是个词组。“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如果把这个词组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就误译成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这类错误也很多。例如: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

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例如:

(1)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2)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会误译为“精通书籍”。

例(2)的“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

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就会误译为“中了进士”。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译方法上。

 古文直译: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 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2)原文: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宋·蒋捷《一剪梅》宋·蒋捷《一剪梅》宋·蒋捷《一剪梅》

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 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

(3)原文:邴夏御齐侯。(《齐晋鞌之战》)

对译:邴夏驾车给齐侯。调整:邴夏给齐侯驾车。

(4)原文: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对译:晋侯饮赵盾酒。调整:晋侯使赵盾饮酒。

(5)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对译: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例(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

例(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

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例(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

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于薛”是补语,翻译时要调为状语。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 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原文:三而竭。(《曹刿论战》)对译:第三次便泄尽了。增补: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在“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省略了主语“士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清楚。增补词语时应该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

像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1)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

译文: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郑伯克段于鄢》)

(2)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3)原文: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

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保留不译;

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 原文(3)中的“道”、“常道”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保留原貌。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考点名称:一词多义

 一词多义: 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有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

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几个义项,多则几十个义项。

 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

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

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 比较重要的4个“xing”: 信:

本义是话语真实。

(1)形容词。意为“诚实”“忠诚”“守信”。如:A.信臣精卒。(《过秦论》)B.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

(2)动词。意为“相信”。如:A.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B.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这里“信”可进一步引申为“亲近”“宠爱”之意。)附虚词用法:用作副词。

(1)表随便,可译为“随意”“随便”。如: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2)表确凿,可译为“实在”“确实”“的确”等。如:烟波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兴:

本义是共同把一件东西举起来。用作动词:

(1)兴起,发生。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发动。如成语“兴师动众”。又如:怀王大怒,大兴师伐秦。(《屈原列传》)(3)兴办,创办,复兴,振兴。如成语“百废待兴”。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一说“兴”为形容词,意为“兴旺”“兴盛”,在此活用为使动词。)

行:

本义是道路,读háng。(1)动词。读xíng。

①运行。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②行走。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③行动,执行,奉行。如成语“行之有效”,又如: A.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B.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行古道:奉行古人求师之道。)(2)名词

①读xíng,意为“品行”“品德”。如: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B.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②读xíng,一种古诗体,属歌行杂体。如:《琵琶行》

③读háng,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如:(陈涉)蹑足行伍之间。(《过秦论》)附虚词用法:副词,读xíng,可译为“将要”“即将”。如成语“行将就木”。又如: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行休:即将完结。)

幸: 本义是幸运。(1)动词

①宠爱,宠信。如: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特指皇帝到某处,可译为“驾临”“来到”。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③庆幸。如成语“幸灾乐祸”。附虚词用法: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情态,可译为“侥幸”“幸亏”“幸好”。如: A.……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B.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表尊敬,相当于“希望”,有时不必译出。如: A.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冀幸:希望。)B.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不译。)

 文言实词集锦 :

1、爱

吴广素爱人(爱护,加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喜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爱护)而臣衰,窃爱怜之《触》(怜爱)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吝惜)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吝啬)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通“薆”,隐蔽)

2、安

君者,知人安民(安抚)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安享,感到舒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安稳,安定)

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怎么,哪里)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使……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3、被

泽被后世(施及,加于……之上,引申为蒙受)被火之后,无处安身(遭受)文天祥被执于五坡岭(介词,表被动)被发行吟泽畔《屈》(通“披”)将军身被坚执锐《陈》(通“披”,穿)凝霜被野草(覆盖)操吴戈兮被犀甲(穿)

4、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加倍)倍以结之,则民不倍(背叛背弃)愿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鸿》(违背)

5、本

本在冀州之南《愚》(副词,本来)墨之道,兼爱为本(根本,基础)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量词,册)

6、鄙

齐孝公伐我北鄙(边境)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平庸,卑微)鄙臣不敢以死为戏(自谦,代词)蜀之鄙有二僧《为》(边境)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边境)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地位低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边境)越国以鄙远《烛》(以……为边境)

7、兵

可汗大点兵(军队)兵刃既接《寡》(兵器)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军队)勒兵,下令军中《信》(军队)

8、病

君之病在肠胃(疾病)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患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困苦不堪)

9、察

徐而察之《石》(细看,观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明察,了解)

微察公子《信》(观察)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屈》(洁白的样子)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考察,举荐)

10、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朝廷)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期年不听朝(朝政)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早晨)能谤讥于市朝《邹》(朝廷)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朝见)

11、曾

曾益其所不能《愚》(通“增”增加)

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曾不若孀妻弱子《愚》(竟然,简直)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竟然,简直)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竟然,简直)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竟然)

12、乘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乘坐)可以乘虚直抵其城(趁机)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卫风氓》(登上)

13、诚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假如,果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啜泣而就也《祭》(假如,果真)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也《祭》(确实)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假如,果真)可谓智力孤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确实)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祭》(真诚的心意)

14、除

洒扫庭除(台阶)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修治,整理)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承蒙国恩,除臣冼马《陈》(任命官职)

15、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告别,辞别)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告别,辞别)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道歉)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言辞,文辞)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托辞,说辞)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告别)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托词,辩解之辞)归去来兮辞(古代一种文体)

16、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跟随)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顺从,跟随)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听从)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介词,由)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通“纵”缔结盟约)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通“纵”缔结盟约)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介词,由)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使……跟从)

17、殆

骊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大概,恐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几乎,近乎)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危险)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报》(大概,恐怕)农者殆则土地荒(通“怠”,懈怠)

18、当

当窗理云鬓(对着,向着)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抵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抵御)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两者相抵)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过》(方,值)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方,值)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阻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时候)吏当广所失亡多(判决,判罪)

19、道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道路)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取道)治世之道(方法)

背道而妄行(道义)道不同,不相与谋(志向)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道理)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游》(道路)

第五篇:文言文《醉翁亭记》考点归纳

文言文《醉翁亭记》考点归纳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醉翁亭记》考点归纳,欢迎阅读与收藏。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之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生字

环滁(chù)林壑(hè)琅琊(láng yá)饮少辄醉(zhé)

岩穴瞑(míng)伛偻(yǚ 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

觥筹(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

二、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醉翁之意:情趣。深秀者:秀丽。

临于泉上者:靠近。

三、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11、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四、复习题

1、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3、“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4、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5、“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6、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8、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9、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10、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1、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12、概括本文的主旨。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

13、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大白

1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15、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16、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7:体现全文核心命意是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下载高考文言文:考点知识巩固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文言文:考点知识巩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语文必修文言文知识考点(二)[精选]

    人教版语文必修文言文知识考点(二) 已 (1)停止,完毕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志向远大的英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2)(表程度)太......

    高考文言文

    当前位置:首页>>高中语文>>教师中心>>高考专栏>>高考试题 2008年高考文言文试题汇编并附译文 福建省连江县第三中学黄财武 文言文试题多数取材历代史书,从《左传》到《明史》,......

    高考必备文言文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

    高考文言文

    文言文300个常见文言实词(高中1—160) 1、哀 ①伤心,悲痛,哀叹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前赤壁赋》 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并序》 ②同情,怜悯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

    高考文言句式考点知识梳理

    高考文言句式考点知识梳理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

    文言文知识整理

    【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翻译手段】 录: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

    文言文知识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

    文言文知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部分系统复习河北邢台二中 方毅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