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工作岗位和工作薪酬的若干问题

时间:2019-05-12 22:5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劳动者工作岗位和工作薪酬的若干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劳动者工作岗位和工作薪酬的若干问题》。

第一篇:劳动者工作岗位和工作薪酬的若干问题

谈谈用人单位单方变更劳动者工作岗位和工作薪酬的若干问题

谈谈用人单位单方变更劳动者工作岗位和工作薪酬的若干问题

作者

张圆 复旦大学法学院 澳大利亚铭德律师事务所实习生

劳动法是一个介于公法和私法之间的特殊法律部门,其性质更接近于经济法的属性,强调着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博弈与和谐。

随着《劳动合同法》的颁布,许多企业对于法律过渡地束缚企业的内部管理权纷纷表示不满,相关的人事专员也在人事变动及调整的过程中感觉举步维艰。无论是企业的内部管理权还是人事变动的核心环节,其涉及到的关键问题,便是企业单方变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薪酬问题。

目前对于这个问题,在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说法皆是众说纷纭,但是实际工作中往往又极易成为产生纠纷的焦点所在,笔者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向相关部门的咨询,对上述问题作以下分析。

1.法律现状

1.1 劳动合同的变更约定情况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17条,工作内容和劳动报酬均属于劳动合同的条款,如果要更改岗位和报酬,则需要对劳动合同进行变更;根据其第35条,用人单位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以书面形式变更劳动合同。

根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因劳动合同约定,用人单位有权根据生产经营需要随时调整劳动者工作内容或岗位、双方为此发生争议的,应由用人单位举证证明其调职具有充分合理性。经电话咨询12333,上述《解答》中的“约定”一般是指“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工 1

作岗位及报酬”。

1.2 劳动合同的法定变更情况

根据《劳动法》26条以及《劳动合同法》第40条,劳动合同的法定变更情况有以下两种:(就劳动合同的这两种法定变更情况《劳动合同法》并未有更新的规定)

1.2.1 员工不能胜任工作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对其进行培训或为其调整工作岗位,此种情形,用人单位可以无需与劳动者协商一致;

1.2.2 劳动合同订立时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的内容(包括岗位和薪酬),此种情况,需双方协商一致,如协商不一致,也不能变更劳动合同,而是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1.3 企业的自主管理权的范围和合法行使的程序

1.3.1 根据《劳动法》第4条,企业有法律允许的自主管理权;第47条,进一步明确了对劳动人薪酬制度的自主权,确定了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加以确定。

1.3.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9条规定,进一步说明企业根据《劳动法》第4条的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

1.3.3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再次确认了企业关于劳动报酬、劳动岗位设置的自主权,同时要求这种权力的行使要经过公示或告知等程序。

1.4 企业的薪酬管理基本原则

1.4.1 根据《劳动法》第46条,薪酬分配实行同工同酬。

2.问题分析

2.1 对于用人单位是否是可以单方面的调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

依据劳动者无法胜任工作的法定事由,用人单位可以单方面调整其工作岗位,但是用人单位要就“无法胜任工作”承担举证责任,即就合理性而非合法性举证。

2.2 用人单位在调整工作岗位的同时是否可以调整工资?

2.2.1 上述法律没有就这个问题作出直接、明确的规定。

2.2.2 调整薪酬是企业的用工自主权之一。《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是允许企业就企业内部的劳动者管理、工资报酬以及岗位与薪酬的挂钩等进行制度规定的。

2.2.3 如果企业有相关的岗位与工资报酬相对应的“定岗定薪”的内部制度规定,并且这种规定是通过不违反法律、按照民主程序制定并通过了公告或告知的,那么该项制度规定对劳动者就有约束力,在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中可以作为依据。

2.2.4 因此,虽然法律没有直接规定用人单位可以在单方面调整工作岗位的时候调整工资,但是,如果用人单位内部有相关的工作岗位与薪酬挂钩的制度规定,且该规定的产生符合程序上的要求,那么用人单位在变更劳动者岗位的同时,也可以变更劳动者的薪酬。员工因不胜任被调整到新的岗位,其薪酬应当根据新岗位的标准确定,否则有违于《劳动法》“同工同酬”的基本薪酬制度原则。

2.2.5 对于上述结论,还有一个已经发生的案件判决及上海市的地方立法予以支持:

(a)案例一: 上海轻机益厦物业管理公司VS公司职工王某调岗降薪案

上海轻机益厦物业管理公司因大楼消防监管职能取消,便将担任消防控制室岗位的员工王某另行安排至门卫室工作,并把其月工资收入从1968元调整至1500元,双方遂起争议。

日前,上海市静安区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公司在另行安排员工工作岗位时,无权擅自调整员工的工资。

从2005年起,王某担任上海轻机益厦物业管理公司的消防监管工作。2006年7月,王某被调动至物业公司门卫室工作,月工资由1968元降至1500元。同年9月,王某向劳动仲裁申请仲裁,要求物业公司支付被扣除的2006年7月、8月的工资部分936元及25%经济补偿金。劳动仲裁裁决,由物业公司支付少发的工资936元,而对工资25%的经济补偿金不予支持。

2006年12月,物业公司对劳动仲裁不服,起诉到法院。法院认为,物业公司对王某的岗位进行调整存在合理性,但也应调整王某到薪资条件较为对应的岗位,或与王某协商一致。而物业公司在未经与王某充分协商

取得一致情况下,擅自调低王某薪酬的做法,显然无法获得支持。

审理此案的法官表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只有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的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才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

尽管本案中的轻机益厦物业管理公司也出示了相关薪酬制度、工资等级规定,但缺乏这些规定曾向全体劳动者公布的依据,所以诉称最终未被法院采信。

由案例一可以得出,只要用人单位拥有相关的内部薪酬制度和工资等级规定,并且该规定的产生是经法定程序的,那么用人单位只要可以以此证明降薪的合理性,则是可以在单方面调整劳动者工作岗位的同时调整其薪酬的。

(b)立法:2003年《上海市企业工资支付办法》(现行有效)

第16条 劳动者违反劳动纪律或规章制度被用人单位处分并降低其工资待遇的,降低后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市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上述法规的表述方法上也可以看出,事实上在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是可以降低其工资待遇的。

3.结论

3.1 从法律层面上讲,用人单位仅可以在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的前提下单方地调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而至于调整岗位的同时,是否可以调整劳动者的薪酬没有明确规定,“调岗又调薪”目前仍是一个没有最终定论的灰色地带。

3.2 对于后面这个问题,从法律原则上讲,由于劳动法规定同工同酬,其次也赋予了企业制定在企业内部适用的薪酬与岗位的相关管理制度的自主权力,因此从法律原则出发,岗位调整的同时应必然伴随着薪酬的调整。

3.3 目前的实务界对此仍存在争议,有的律师主张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在没有双方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只能单方面的调整其岗位,而不能改变其薪酬待遇;而更多的律师则认为即便在双方没有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在调整其岗位的同时,基于企业现存的内部规章的有关薪酬制度的规定,可以单方面调整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3.4 事实上,许多企业都是实行所谓的“定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内部管理制度,该制度在司法审判及劳动仲裁

中,往往会有两种结论。

通常情况下,如果该制度的产生程序合法、而且企业又能证明调岗调薪的合理性,则多是会被认可为这种单方调岗调薪行为是属于合理的企业自主用工权的范围;倘若不能证明该制度程序合法则多不被采纳,认为只可以调岗,不可以调薪。

3.5 因此,如果企业要单方面对劳动者进行“调岗降薪”的话,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3.5.1 首先,对于“无法胜任工作”这个调整岗位的法定情况作出充分的举证。这种举证应侧重:

(c)员工有严重失职行为或者能力不够导致所负责的工作出现重大失误,给公司造成损失或者有必然造成损失的危险。

(d)员工所在的岗位因为工作需要提高了要求,原有员工的素质已经不能胜任。

3.5.2 其次,对于将劳动者从此岗位调至彼岗位时是否是合理的进行充分举证,这种举证应说明这种调动确实是一方面适合劳动者的能力的,另一方面也是适合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

3.5.3 再次,是在企业内部通过民主程序建立一套关于内部薪酬与岗位之间的挂钩制度,并将这种薪酬制度向全体劳动者公式或告知劳动者。

这一点也是调薪争议案件中经常发生争议的关键,如果在企业内部制度的建立上出现违反现行法律或政策的强行性规范或者程序不合法时,作为企业自主管理权的集中体现的企业内部制度是不会被法官或仲裁员所采信的,而此处即便举证成功,至于是否会被采信也有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因此,用人单位需充分举证该内部制度的产生确实经过民主程序,并且确实已经公示或告知劳动者。

简单举个例子,如果企业有针对岗位制定的薪酬制度,每个岗位预先制定大致的薪酬区间,企业随岗调薪在不同的法院都极有可能被判断为具有充分合理性,而一旦企业这方面的制度缺位,提交诸如一般岗位事实工资数额给法官,不同的法院或仲裁委员会就容易出现不同判决结果。

3.5.4 最后,用人单位要就调薪的幅度的合理性作出充分的举证。

一般来讲,法官或仲裁员能采信企业的“定岗定薪、变岗变薪”的内部薪酬制度的话,就会直接基于这种采信而认可用人单位对薪酬的调整。

第二篇:劳动者工作岗位变更

劳动者工作岗位变更

劳动合同签订之后,不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都应当依法严格执行劳动合同的规定。这种原则上的观念和认识,企业一般都还是具备的。但到了具体执行或者说具体到一些实际问题,企业又往往认识不足或者认识模糊。比如说关于工作岗位变更的问题。

一些企业认为,只要不降低劳动者的工资,岗位可以随意调换,并错误地认为这是企业的劳动用工自主权。殊不知,如果这么做了,就违法了。因为劳动者的工作岗位一旦确定,非依法定条件和程序是不得变更的。

根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企业调整劳动者的劳动岗位,只有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才合法:

1、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协商一致的;

2、订立劳动合同时所依据的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原合同无法履行,经双方协商一致的;

3、劳动者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的。

双方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变更劳动岗位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在此不再赘述。重点是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时如何变更劳动者的 劳动岗位。

以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由变更劳动者工作岗位时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所谓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应当是指影响劳动合同继续履行的客观情况,比如企业发生兼并、迁移、资产转移、经营方式和经营范围发生改变等。这些变化,会导致企业原来对劳动者劳动岗位的安排无法执行,因此需要做出一定的变更、调整。有些变化也属于客观情况变化,但如果不影响到劳动合同的履行,就不能成为企业变更劳动者工作岗位的理由,比如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更换、企业更名等。

2、所谓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应当以签订劳动合同所依据的客观情况为准。也就是说,判断某一变化是否属于可以变更工作岗位的客观情况变化,应当以签订劳动合同的时间为准。如果变化在签订劳动合同之前已经发生,企业再以这种变化为由要求变更劳动合同工作岗位,显然不妥,不会得到法律的支持。

3、企业以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由变更劳动者工作岗位,还有一点特别需要注意,就是要与劳动者协商,征得劳动者的同意。否则,也不合法。如果劳动者不同意,企业就不能单方变更劳动者的劳动岗位。当然,如果劳动者不同意变更工作岗位,企业可以按照法律程序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企业以劳动者不能胜任岗位工作为由变更劳动者工作岗位,则需要注意掌握判定劳动者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的尺度。这个尺度不应该是企业对劳动者工作能力的主观判断甚至是管理人员的主观好恶。一般而言,是否胜任工作应以绩效考核指标为准或者企业对员工规定的应聘条件为准。劳动者绩效考核不合格或者不符合应聘条件的,企业可以此为由变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否则,就涉嫌违法。

第三篇:2013年劳动者薪酬将上涨(模版)

2013年劳动者薪酬将上涨

中国经济目前几乎触底,明年将逐渐回升。劳动者的薪酬虽然增速可能有所下降,但依然会增长。这是多位权威专家在日前召开的“新华经参仕邦人力资源指数发布会暨2013中国薪酬趋势研讨会”上所作的预测。

会上发布的新华经参仕邦人力资源指数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15个城市4个重点行业总聘用量同比增长超过5%,所调查的劳务派遣人员平均劳动报酬相 比上年有15.1%的增长,剔除物价因素有12.04%的增长。从行业看,交通运输、金融业、仓储和邮政业聘用量持续9个月增长,但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制造 业降幅较大。

有些学者认为,由于资源使用边际成本大幅度上升,劳动力的红利基本消失,以及国际市场在萎缩,中国经济将进入中低增长阶段。但研究宏观经济的中国社会科学 院研究生院院长刘迎秋在会上表示,中国经济地区差异比较大,落后的地区有内在的发展冲动,要求赶上中等或是高收入的地区,而这个追赶的过程就是增长的过 程。不仅如此,传统的人口红利并没有消失,高技能劳动者的数量和收入都会增加,由此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要快于工资增速,人口的技能红利就会上升。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仍然潜力较大,体制的变革蕴藏的红利远未释放,因此他认为中国未来10年左右不是低增长阶段,而是次高增长阶段,GDP年增长将在 8.5%左右。2013年中国经济将逐渐回升,明年下半年回升比较明显。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则对中国劳动者的薪酬趋势进行了分析,他表示,“十一五”期间中国薪酬增长比较快,“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劳动者的收入增长会减慢,但是和GDP增长的差距会越来越小。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也认为未来薪酬将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如果控制在合理增长范围内,工资的增长不会造成大量的失业者或者通货膨胀。

文章转自:http://chuzhou.goodjobs.cn/

第四篇:用人单位能否随意调整劳动者工作岗位

案情简介:

2011年1月20日,申请人刘某与被申请人某项目管理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限为2011年1月20日至2014年2月28日。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公司安排刘某任职项目经理,从事项目协调工作。公司可因工作需要,调整刘某工作岗位,每月工资均为税前5000元。2012年12月3日,公司总经理侯某突然发出通知,决定免除刘某项目经理职务,并将其调整为行政专员,当日即到新岗位报到。自2012年12月4日,刘某每月工资调整为税前2500元。这一调动后,使得刘某每月工资只有原有的50%。2013年1月20日,刘某提起劳动仲裁,要求恢复原职务并补足工资差额。公司认为,对刘某岗位的调整系单位用人自主权的体现,并且劳动合同中已明确约定:公司可因工作需要,调整刘某工作岗位。申请人请求:

1.撤销公司对刘某岗位擅自调整的决定; 2.公司补发因擅自调整岗位造成的工资差额。处理结果:

1.撤销公司于2012年12月3日作出的对刘某岗位的调整的决定;

2.按照项目经理岗位工资向刘某补齐工资差额。争议焦点:

用人单位能否随意调整劳动者工作岗位。评析:

根据原劳动部办公厅《关于职工因岗位变更与企业发生劳动争议等有关问题的复函》(劳办发„1996‟100号)的规定:关于用人单位能否变更职工岗位问题。按照《劳动法》第十七条、第二十六条、第三十一条的规定精神,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而变更劳动合同,须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若不能达成协议,则可按法定程序解除劳动合同;因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而变更、调整职工工作岗位,则属于用人单位的自主权。对于因劳动者岗位变更引起的争议应依据上述规定精神处理。

司法系统对劳动者岗位调整也做了约束性规定,对仲裁机构处理类似案件具有一定指导借鉴意义。

如2004年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对此规定:法院对于劳动合同中有关单位可随时调整劳动者工作岗位的约定原则上可予认可,但为防止单位用人权的滥用(如报复员工、逼迫员工辞职等),单位调整员工岗位必须具有充分合理性,即单位应对其调整员工岗位行为的“充分合理性”向法庭充分举证,否则法庭将不予支持。从而对企业随意调整劳动者工作岗位的情况做了限制。

江苏省高院对此也进行了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26条等有关规定,在下列情况下,用人单位有权调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 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的,可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工作岗位;

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有权调整其工作岗位;

3.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用人单位有权根据情况调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的;

4.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经过协商一致变更工作岗位的; 上述四种情形中,前三种情形下,用人单位有权根据自身需要单方面对劳动者的岗位、工作内容进行必要的、合理的调整,这是用人单位行使用工自主权的一种方式,但用人单位不能滥用用工权,随意对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进行调整。用人单位在对劳动者岗位进行调整时,应当对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及工资报酬等方面综合考虑,不得超出一般人可以接受的合理限度,造成劳动者收入、地位明显降低的调整或无视劳动者本身专业知识的调整。如果双方为此发生争议,应由用人单位举证证明其调整岗位具有充分的合理性。用人单位不能举证证明其调整岗位具有充分合理性的,人民法院应不予支持。

由此可见,按照一般法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岗位的调整限于法律规定的几种情形,必须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用人单位应对调整劳动者工作岗位行为的“合理性”负充分举证责任,否则对因此对劳动者造成的损害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启示与思考: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因为岗位变动而引起的劳动争议。

在劳动合同订立阶段,劳资双方处于一种处于谈判状态,地位平等,双方协商确定劳动者的工作岗位,一经确定即对劳资双方当事人产生约束力。然而,在劳动合同订立后,由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的更多的是人身关系的隶属性,因此,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享有一定的指挥监督权。实践中,用人单位往往会基于自己的优势地位和对员工的指挥监督权,单方对员工的岗位变动作出安排。

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变更劳动合同内容特别是工作岗位的情况非常多见。那么双方变更工作岗位具体应当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原则,成为解决此类争议的关键。

(一)工作岗位变更应以协商一致为原则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变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需要经过双方协商一致,并以书面形式确认。

(二)用人单位单方变更劳动者工作岗位需具备“充分的合理性”

用人单位能否可以对劳动者进行单方变更呢?笔者认为,用人单位可以对劳动者的工作岗位进行单方变更,但这种单方变更必须具有“充分的合理性”。然而哪些变动具有充分合理性,在理论和实务中都有不同的认识,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裁判标准。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一项和第二项之规定,在以下两种情形下,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笔者认为,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一项和第二项之规定,实际上用人单位是被赋予了一定的单方变更权,在这两种情况下调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则应当被认定为具有“充分的合理性”。

第五篇:用人单位能否随意调整劳动者工作岗位

案情简介:

2011年1月20日,申请人刘某与被申请人某项目管理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限为2011年1月20日至2014年2月28日。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公司安排刘某任职项目经理,从事项目协调工作。公司可因工作需要,调整刘某工作岗位,每月工资均为税前5000元。2012年12月3日,公司总经理侯某突然发出通知,决定免除刘某项目经理职务,并将其调整为行政专员,当日即到新岗位报到。自2012年12月4日,刘某每月工资调整为税前2500元。这一调动后,使得刘某每月工资只有原有的50%。2013年1月20日,刘某提起劳动仲裁,要求恢复原职务并补足工资差额。公司认为,对刘某岗位的调整系单位用人自主权的体现,并且劳动合同中已明确约定:公司可因工作需要,调整刘某工作岗位。申请人请求:

1.撤销公司对刘某岗位擅自调整的决定;

2.公司补发因擅自调整岗位造成的工资差额。

处理结果:

1.撤销公司于2012年12月3日作出的对刘某岗位的调整的决定;

2.按照项目经理岗位工资向刘某补齐工资差额。

争议焦点:

用人单位能否随意调整劳动者工作岗位。

评析:

根据原劳动部办公厅《关于职工因岗位变更与企业发生劳动争议等有关问题的复函》(劳办发„1996‟100号)的规定:关于用人单位能否变更职工岗位问题。按照《劳动法》第十七条、第二十六条、第三十一条的规定精神,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而变更劳动合同,须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若不能达成协议,则可按法定程序解除劳动合同;因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而变更、调整职工工作岗位,则属于用人单位的自主权。对于因劳动者岗位变更引起的争议应依据上述规定精神处理。

司法系统对劳动者岗位调整也做了约束性规定,对仲裁机构处理类似案件具有一定指导借鉴意义。

如2004年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对此规定:法院对于劳

动合同中有关单位可随时调整劳动者工作岗位的约定原则上可予认可,但为防止单位用人权的滥用(如报复员工、逼迫员工辞职等),单位调整员工岗位必须具有充分合理性,即单位应对其调整员工岗位行为的“充分合理性”向法庭充分举证,否则法庭将不予支持。从而对企业随意调整劳动者工作岗位的情况做了限制。

江苏省高院对此也进行了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26条等有关规定,在下列情况下,用人单位有权调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

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的,可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工作岗位;

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有权调整其工作岗位;

3.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用人单位有权根据情况调整劳

动者的工作岗位的;

4.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经过协商一致变更工作岗位的; 上述四种情形中,前三种情形下,用人单位有权根据自身需要单方面对劳动者的岗位、工作内容进行必要的、合理的调整,这是用人单位行使用工自主权的一种方式,但用人单位不能滥用用工权,随意对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进行调整。用人单位在对劳动者岗位进行调整时,应当对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及工资报酬等方面综合考虑,不得超出一般人可以接受的合理限度,造成劳动者收入、地位明显降低的调整或无视劳动者本身专业知识的调整。如果双方为此发生争议,应由用人单位举证证明其调整岗位具有充分的合理性。用人单位不能举证证明其调整岗位具有充分合理性的,人民法院应不予支持。

由此可见,按照一般法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岗位的调整限于法律规定的几种情形,必须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用人单位应对调整劳动者工作岗位行为的“合理性”负充分举证责任,否则对因此对劳动者造成的损害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启示与思考: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因为岗位变动而引起的劳动争议。

在劳动合同订立阶段,劳资双方处于一种处于谈判状态,地位平等,双方协商确定劳动者的工作岗位,一经确定即对劳资双方当事人产生约束力。然而,在劳动合同订立后,由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的更多的是人身关系的隶属性,因此,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享有一定的指挥监督权。实践中,用人单位往往会基于自己的优势地位和对员工的指挥监督权,单方对员工的岗位变动作出安排。

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变更劳动合同内容特别是工作岗位的情况非常多见。那么双方变更工作岗位具体应当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原则,成为解决此类争议的关键。

(一)工作岗位变更应以协商一致为原则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变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需要经过双方协商一致,并以书面形式确认。

(二)用人单位单方变更劳动者工作岗位需具备“充分的合理性”

用人单位能否可以对劳动者进行单方变更呢?笔者认为,用人单位可以对劳动者的工作岗位进行单方变更,但这种单方变更必须具有“充分的合理性”。然而哪些变动具有充分合理性,在理论和实务中都有不同的认识,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裁判标准。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一项和第二项之规定,在以下两种情形下,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笔者认为,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一项和第二项之规定,实际上用人单位是被赋予了一定的单方变更权,在这两种情况下调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则应当被认定为具有“充分的合理性”。

下载劳动者工作岗位和工作薪酬的若干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劳动者工作岗位和工作薪酬的若干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营企业薪酬管理问题探讨

    民营企业薪酬管理问题探讨时间:2011-04-21 14:57:09来源:论文格式作者:秩名论文导读:我国民营企业在二次创业中,对于企业发展的长远经营战略的重要性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企......

    农民工薪酬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薪酬问题的调查报告 -—以响水县黄圩镇返乡农农民工为调查对象 商学院12东旅游郁海东 前言【内容摘要】 春节期间我通过对我家乡盐城市响水县黄圩镇返乡农农民工......

    劳动者缴纳个人所得税和社保问题

    你好,我问一下,我是在一个民营工厂上班,四五年了没有收过个人工资所得税,没有签过合同,工资都是现金发,没有社保五险一金,别的工厂也没听说过要交这些,请问我该交吗?如果交了按浙江省......

    侵犯劳动者权益新动向问题探讨五篇

    以资本强势的权力,明目张胆地抢先故意规避《劳动合同法》,逃避责任和义务,实际上就是对职工根本权益的恣意侵犯,是“资本无道德”对劳动法规尊严和社会道德底线的又一次公然挑衅......

    中小企业员工薪酬激励问题

    中小企业员工薪酬激励问题发布时间:2013-08-19 10:44:01 点击数:15446 次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引言在国外,一般认为薪酬是员工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内部奖励和外部奖励,内部薪酬反......

    《公司员工绩效薪酬方案》问题汇总

    《公司员工绩效薪酬方案》问题汇总一、指标界定问题 1.绩效方案里的权数、单价、满意度等标准是如何制定的? 答:关于这套绩效考核的方案可以说是在电视行业内的第一份,没有其他......

    中小企业员工薪酬问题研究

    中小企业员工薪酬问题研究 1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现状 中小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吸纳劳动就业,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

    关于顺德民营企业薪酬问题的探讨

    关于顺德民营企业薪酬问题的探讨【摘要】本文从顺德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入手,全面介绍了顺德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的现状,详细分析了顺德民营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