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劳动社会学总复习(华师老师所画范围)

时间:2019-05-12 22:4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劳动社会学总复习(华师老师所画范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劳动社会学总复习(华师老师所画范围)》。

第一篇:2014劳动社会学总复习(华师老师所画范围)

第一章绪论

1、劳动社会学这一名称的正式出现是在法国。

2、劳动的概念: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3、劳动社会学的概念:是一门用社会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4、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以及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这些思想为劳动社会学研究劳动关系和劳动的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基础,也成为新马克思主义和冲突理论的源泉。

5、韦伯论述了资本主义现代生产的组织原则-----科层制。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

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

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

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6、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村准化的始祖。

7、梅耶:1927年他应邀主持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厂的工业研究,即“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在管理上开创了人际关系理论的新是代。

8、新马克思主义又称为新马学派或激进学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普森及马勒等。

9、冲突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代表人物有前联邦德国的达伦多夫、美国的米尔斯、英国的洛克伍德等。冲突理论多用于解释社会各阶层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它反对结构功能主义对社会的解释,强调用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来解释社会的变迁,认为冲突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这取决于社会结构的不同。著名社会学家达伦多的代表作是《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冲突》。

10、新集体主义:这一学派认为,雇主与劳工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而集体协商制度是最公正、最有效率地解决工业冲突的方法,它能够将公共场所中的冲突制度化,在政府的作用下,以法律为基础,由冲突的当事人自由协商出共同的可接受的规则。

11、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观点。

12、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劳动社会学具体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法(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验调查法)

2、社会统计法、3、比较分析法、4、参与调查法

第二章劳动

1、劳动的社会职能:

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

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

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2、劳动的社会化概念: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3、劳动社会化的内容:

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4、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

1、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2、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3、机器和大工业阶段、4、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5、职业的含义:职业是人们从事社会劳动的工作岗位。职业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经济状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也是人们的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一般表征。我们主张将职业界定为:劳动者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收入的、专门的工作。

6、为什么说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

①、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

③男女劳动者在各行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

④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7、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不足。

②人口老龄化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③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8、劳动保护的概念: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9、劳动保护的内容:

1、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

2、劳动的经济条件保护

3、劳动的社会条件的保护

10、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如下:

①证明影响人劳动积极性的不仅有物质条件因素,也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工人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人”而是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社会人”。

②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不仅仅是生产条件、劳动环境和待遇的改进,最重要的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③传统管理只研究正式群体,而霍桑实验还提出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有其特殊的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成员的行为,还可影响正式组织中人们的行为。

4、在领导类型上,霍桑实验强调了领导和群众沟通意见的重要。领导者不但要了解人的合乎逻辑的行为,而且还要了解不合乎逻辑的行为。

11、群体结构的概念:是对群体组成秩序的研究,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12、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有如下几种类型:

1、直线制结构

2、职能式结构

3、直线---职能式结构

4、水平结构

5、矩阵结构

13、群体的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

1、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增强组织的稳定性。

2、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灵活性。

14、群体的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①、当非正式结构在目标、利益和规范等方面与正式结构不一致时,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破坏组织的整合力。

②、非正式结构容易形成传播“小道”消息和散布流言蜚语的源头,影

响组织的凝聚力。

③、放任非正式结构的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极端的情况,破坏组织系

统的正常运行。如组织内部出现拉帮结派,徇私舞弊,阻挠变革,压制先进等。

15、劳动士气的概念:劳动士气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精神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积极性。

第三章劳动者

1、劳动者的含义:所谓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地 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地、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2、劳动者的特征:

1、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

2、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

3、处于劳动岗位的人,还必须遵循 一定的劳动规范。

4、对与实际劳动过程。

3、劳动者的素质包括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

①自然素质:体力、智力、心理因素

②社会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劳动态度)

4、企业文化的含义:它是一种以全体职工为中心,以培养具有管理功能的精神文化为内容,以形成企业具 有高度凝聚力的团队精神为目标,使企业增强对外的竞争力和生存力,增强对内的向心力和活力的管理思想 和方法。

5、企业文化的内容:

1、企业价值观念

2、企业意识

3、管理方式

4、企业规范

5、企业英雄人物6企业形象

6、企业文化功能: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效率功能、协调功能

7、劳动者行为的概念:劳动者行为是劳动者所发生的社会行为。

8、劳动效用概念:就是这种以劳动行为而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9、劳动者社会化:指的是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所 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的文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

10、劳动者社会化的内容:

1、学习和掌握一个职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2、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融入企业 文化。

3、适应人际关系,实现角色的转变。

11、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家庭教化、学校教化、社会教化、网络教化、劳动组织教化。

12、闲暇时间:也称为自由支配时间,是为了满足个人精神文化以及发展技能所花费的时间,包括学习科学 文化知识、阅读报纸及书刊、看电视、体育锻炼、休息及其他娱乐等自由支配时间。

劳动时间:指人们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那部分时间。

第四章职业生涯

1、职业的特征:社会性、差异性、层次性、时代性。

2、职业生涯的概念:是指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职业或职位的总称。

3、影响职业生涯的八大要素:健康、社会阶层、教育、性别、年龄、负担、自我观、地理因素

4、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个人根据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计划、发展和评估的 过程,既包括个人的管理,也包括组织的管理。

5、职业锚:是一种指导、制约、稳定和整合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观。

6、职业锚的五种类型:

1、技术/职能型“职业锚”、2、管理能力型“职业锚”、3、安全/稳定型“职业锚”、4、创造型“职业锚”

5、自主、独立型“职业锚”。

7、职业生涯发展与成功的道路:

1、立足本职的道路

2、自学成长的道路

3、转换职业的道路

4、自我创业的道路。

8、职业生涯设计的概念:也叫职业规划或职业计划,指的是一个人制订职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的 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是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和计划安排。

9、职业生涯设计的基本内容:

1、员工的自我评价。

2、组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的设计

10、职业定位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1、技术型

2、管理型

3、创造型

4、自由独立型

5、安全型

第五章职业分层与职业流动

1、职业声望:是与财富、权力并列的相对独立的要素,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舆论,反映了特定社会发展 历史时期人们对职业的祸害会心理评价。

2、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因素:

1、职业的社会功能

2、职业要求

3、职业报酬

4、职业环境

3、职业分层: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区分为职业地位和声望不同的等级序列。

4、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中所有社会都把一些活动看得比其他的活动重要。一个社会的所有功能-----法律、宗教、家庭、工作等都根据它们被重视程度的高低安排成层级。从本质上讲,涂尔干论及阶级和阶级冲突的 存在时把它们视为病态的东西而不予考虑。

5、社会分层的意义:

1、客观描述社会成员的基本构成。

2、揭示社会资源配置的机制

3、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稳定社会

4、对调整社会阶层结构提出政策建议

6、职业流动:是指劳动者为追求自身的发展、寻求自己的价值而改变工作岗位,改换职业的行为。

7、职业流动的个人特征:

1、年龄与职业流动

2、文化程度与职业流动

3、性别与职业流动

8、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明臣择主而适”。要调换职业,必须要对新的职业目标有所选择,并对新的职 业岗位有深入的了解,有所比较,慎重而果断地作出决策。

9、社会青年的职业流动趋势:

①从产业的角度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于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②从地域的角度来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开放城市以及国外发达国家。

③从企业的性质来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外资企业、私营企业。

第六章劳动组织

1、组织的概念: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说,组织 就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企业、军事组织。

2、组织的构成要素: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组织文化

3、传统的劳动组织:广义的劳动组织概念,泛指人们的社会生产组织,劳动的分配和组合,劳动者与生产 资料的结合,以及劳动者之间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关系。狭义的劳动组织基本上是生产力的概念。换句话说,狭义的劳动组织的概念就是作为整体来看的劳动力的概念。

4、现代的劳动组织:侧重于强调基组织性,认为劳动组织是一种集生产和管理于一体的有机体。

5、组织机构设置的方法:按产品设置、按客户设置、按地区设置、按职能设置、按计划项目设置

6、正式组织的特点:①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和整体性。

②有正式的阶层结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有明确的分工职责,以协调人员的行动。③成员的互动方式是正式而又片面的,组织的场地、设备、资源及活动程序也是正式的。

7、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积极作用:①化解矛盾,提高凝聚力。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信息通道。④维护个人自尊心并抵制正式组织的不利影响以维持个人人格的感情。

消极作用:①非正式组织过于活跃,会干扰和影响正式组织的作用。②如果引导不当,非正式组织会阻碍或破坏正式组织管理目标的实现。③非正式组织的信息传递快,有可能使“小道消息”“小报告”泛滥,成为影响稳定的因素。

8、古典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英国的厄威克及美国的幕尼等。

9、韦伯的三种权力:①传统权力:传统惯例或世袭得来。②超凡权力:来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③法定权力:理性----法律规定的权力。

10、实行劳动组合的原因:①经济原因。②工作中的距离、位置。③社会心理因素。

11、劳动组合的类型:指令组合、任务组合、利益组合、友谊组合、委员会。

12、人力资本化的途径:多次开发、多维开发、潜能开发、价值化管理、市场化配置、社会化保障。

第七章劳动关系

1、劳动关系的概念: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

2、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①在法律依据方面的主要区别。②在主体及主体之间地位的区别。③当事人之间在隶属关系方面的区别。④当事人之间在承担义务方面的区别。⑤用人单位对当事人在管理方面的区别。⑥支付报酬方面的区别。

3、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①集体谈判制度。②民主协商制度。③劳动争议处理制度。④三方协调机制。

4、中国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内容:

①全面实行以劳动合同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劳动用人制度。

②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立企业劳动关系自我协调机制。

③建立健全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有效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

④制定和完善劳动标准,为调整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提供劳动政策基准。

5、工会的性质:阶级性、群众性、社会性。

第八章劳动报酬与社会收入分配

1、劳动报酬的概念:是指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取基全面的满足。社会学上的劳动报酬不仅包括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还包括劳动者通过劳动得到其他方面的收益,特别是心理上与精神上的满足。它可以分为直接报酬与间接报酬。

2、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

第一:制约收入分配的体制因素

① 分配受所有制形式的制约。②分配方式受企业经营方式的制约。③分配受宏观调控体系的制约。第二:制约收入分配的经济因素

① 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对收入的分配的影响。

② 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分配的不公平

③ 技术结构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第九章政府政策和劳动争议

1、我国改革中的政府劳动管理职能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转换管理机制。②培育劳动力市场。③进行社会服务。④加强宏观调控。⑤建立保障体制。

2、劳动关系政策的模式选择,有可依托的物质条件,因此,劳动政策的具体模式,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性、预见性,又要有可行性。在政策的选择和制定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有实施政策所需要的机构、人员、技术和物质基础。

3、劳动争议处理的概念:就是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与义务而发生的争议。

4、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①劳动报酬和保险待遇的保障问题。②劳动合同管理不规范,因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较多。③劳动保护和职业培训引发的争议。④法律意识淡薄引起的争议。

5、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合法原则、公正原则、调解原则、及时处理原则。

第十章劳动社会保障

1、社会保障的内容: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

2、社会救助的概念:是劳动者在其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有权要求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和实物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保障的功能:稳定功能、调节功能、补助的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

4、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①加大改革力度,尽快建成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② 完善社会保障立法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③ 进一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④ 探索多种保障形式,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⑤ 采取积极措施,减缓国际劳工标准对我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冲击

5、失业保险的特点:普遍性、强制性、互济性

6、养老保险的养老模式:①普通保障的养老模式。北欧国家、英国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均采用此种养老模式。

②收入关联的养老保险模式。此模式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的老年社会保险模式。

③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典型国家为瑞士。

④ 强制储蓄的养老保险模式。典型国家为新加坡。

⑤ 私营管理的储蓄积累养老制度。典型国家为智利。

第十一章劳动与就业问题

1、就业的含义:从经济学角度规定就业的含义,是指劳动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一种合法的社会劳动,取得一定的报酬或收入,被视为实现了劳动就业。

2、弹性就业:是指不限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的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3、阶段性就业:是指在劳动者的职业生涯中,自愿退出社会劳动一个阶段后,再参加社会劳动的一种就业

形式。它是与终生就业相对应的。

4、非正规部门:是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

5、失业的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周期性失业、隐性失业。

6、失业治理的途径:①提高经济活动水平。②培育劳动力市场。③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7、劳动力转移的类型:排挤型转移、控制型转移、自主型转移

第十二章特殊劳动群体问题

1、特殊劳动群体的分类:女性劳动群体、残疾人群体、未成年工及童工、移民劳动群体

2、移民劳动群体概念:是指以谋求高收入和优越生活条件为目的,跨地区流动的各种年龄、职业、文化层

次的劳动者。

3、影响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因素:①就宏观而言,人力资本投资的规模小,女性人力资本投资规模更小。②由于历史和社会性别歧视行为的存在,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少于男性。

③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由于生理上的差异,妇女因生育、照料子女等原因暂时退出劳动力市场,等她们重返劳动力市场后,原有的人力资本会因“生锈”而减少甚至失去作用。

④工作经验和职业变换是人力资本增加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女性选择工作的范围窄,人力资本增加的途径受到限制,决定了她们大多数集中在技能含量较低或先前从事过的职业中,改变职业地位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可能性明显少于男性,使女性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少于男性,造成了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

4、提高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①提高女性劳动力的文化素质。②加强女性劳动力职业培训,建立

终生教育体系。③发展高层次女性劳动力教育。④家务劳动社会化。

5、移民成本居高不下主要表现在:①就业成本偏高。②生存成本偏高。③交通成本偏高。④心理成本偏高。

⑤风险成本偏高。

第十三章中国当代劳动问题

二元经济的概念:是指在本国落后历史传统和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现实共同影响下,发展中国家在原有的以农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的传统生产部门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一个日益强大的以工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化的现代生产部门。

第二篇: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変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一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オ是文

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4.非物质文化其中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有先后之分,社会制度首先变革,其次就是风俗、民俗。(lg:-个人到一个新的坏境首先适应地方规矩和地方方式,但是价值观念很难融合。)

七、社会化的含义:(老师PPT)

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内涵和角度只是学习。

八、社会化的内容:

1.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

A.新生儿不断发展其生理潜能的过程,也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B.农业社会,社会化多事在家庭中,通过长辈传授进行的。而且内容简单,变化十分缓慢。

C.现代社会,科学化的发展,使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成为掌握基本生活技能的前提和条件。

D.学校教育成为生活技能学习的主要场所和形式。

2.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

A.社会范的学习,是个体増强社会性、适应社会生活的必修课。

B.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属于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

C.价值观念是行为及其目标的基础,社会规范是选择达到目标的各种手段的标准。

D.个体学习社会行为规范的过程,就是社会文化渗入人的意识并内化、养成的社会性过程。

3.树立社会生活口标

A.人的最初追求是满足生存需求而在生理方面是和安全方面的追求。这是最简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追去目标。

B.社会化的更重要任务,提高个人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完善、对丰富精神文化成果的享用、成就未來事业等高层次的追求。

4.学习扮演社会角色

A.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中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都要按照社会对该位置的规范要求,表现其行为。

B.社会对每一种角色的行为规范都有明确的要求,即社会期望,它表明社会对处于各种地位的人所赋予的全力和责任。

C.角色不仅取决于行为期望,而且受到个人利益、能力、性格、周围环境的限制这就造成角色实践与角色期望之间的差距

D.一个人能否恰当地扮演好自己角色,是社会化效果的最终检验。

E.个人主要通过地位获得和角色的学习完成社会化任务。

九、社会角色的含义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十、复式角色与角色集

1・一个人担当了两个以上的角色,就称为复式角色。

2・当一个人处在某一特定的位置上时,他必须与其他一系列角色发生关系。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即所谓的角色集。(一个家庭可以组成角色集)

十ー、社会角色的类型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A·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牛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

角色。(出生是男是女,年龄)

B.口致角色亦称口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2·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A.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观众,因此努力用口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刚刚当选的班干部)

B.不自觉的角色,是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照习惯行为去做。(做母亲具有的特性)

3.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A.规定性角色只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及对此角色的权利和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警察、法官、医生、教师等)

B.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男人、女人、朋友、顾客等)

4.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A.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与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的的社会角色。(企业家、经理等从事生产性、经营性活动的人等等)

B.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效益或者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目的的角色。(志愿者,艺术家,教师,警察等)

十二、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就是通过指社会主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简单说就是社会互动就是社会交往的过程。

十三、社会互动的情景:

1.两人群体、三人群体、多人群体

A.两人群体最明显的性质是两个群体中的互动是直接的,其他性质都是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来的。

B.三人群体有可能产生独立于个人的结构,而这种结构又有可能危及个性发展。这是区别两人群体的重大特点。

C多人群体:在很多人关系中会产生社会网络互动形式更复杂。这就有可能形成亚群体。

2.熟悉情境、工作情境、社交情景(根据目的的划分)

A.熟悉情境,主要是指我们与熟人之间日常交往的场合。

B.工作情境主要包括商品交易、商业谈判、工作会议等。这种情境互动行为往往带有功利性、交换性、手段性。

C.社交情境属于宴会、舞会、郊游。人们交谈轻松。

3.工具关系、情感关系、混合关系

A.感情关系主要是学院关系或者亲密朋友关系,这种关系以表达情绪、联络感情为主要特征。

B.工具关系只构成关系的成员是以事业工作,这种职业目的为联结而建立起来的关系,关系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依据工具性目的而进行的。

C。混合关系是既含有工具性目的,又含情感性目的的关系。这种多以人情法则行事。

十四、社会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1.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2.社会组织的特点:

a非人格化特征

b整体合理性和个体非合理性特征

c道德与非道德两重性特征

3.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a一定数量的成员

b特定的活动目标

c明确的规章制度

d完整的权力结构

e一定的技术设施

十五、社区的含义: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存在日常互动关系,具有心理文化认同的居民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十六、社会分层的含义:

社会分层就是根据获得社会有价值物的方式不同,社会成员被区分为高低不同等级层次的现象。

十七、社会流动的含义: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在社会分层体系中,从一个等级向另一个等级的变动。

十八、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特征

1.社会制度的含义:

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2.社会制度特征:

a可重复性

b集体约束性

c自我维护性

十九、社会制度的构成:

1.社会价值观

2.社会规范体系

3.权威与地位结构

4.社会机构与设施

二十、社会控制的含义:

广义: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学习符合社会认可的行为模式,以维护社会秩序。

狭义: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是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二十一、社会控制的手段:

1.习俗、道德和宗教

A.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习俗对人们的行为有指导和约束作用,在一定程度发挥着社会的控制作用。(习俗有好有坏)

B.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对人的行为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违反道德行为具有控制作用。

C.宗教是。种和神或者神圣物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

2.政权法律和纪律

A.政权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力组织体系,是国家权力的组织基础。

B.法律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

C.纪律是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为其成员规定的行为准则,是他们用来指导和约束自己和成员,促使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3.舆论和群体意识

A.舆论对特定的社会成员的言行具有一定的指导约束及社会控制作用。

B.群体意识是群体存在的思想基础,是联系群体成员的纽带,它对个体意识起着改造和影响的作用。

二十二、社会变迁的含义

广义:社会变迁可以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

狭义: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的重大变化

二十三、社会现代化的含义和历程

1.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社会现代化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特殊社会变迁过程。是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

2.社会现代化的历程:

A.第一阶段是从18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蒸汽机的改进和广泛使用标志的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欧国家生产方式。

B.第二阶段是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西方文化转移到西欧和北美取得成功,逐渐扩散。

C.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席卷全球的现代化发展浪潮。

二十四、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1.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现代经济体系取代传统农业为核心的经济体系)

2.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先导)

3.以民主和法制为核心的政治现代化欧。(发展现代民主和建立工作是社会现代的基本内容,又是社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

4.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5.以理性化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现代化。(理性化是人们在明确行动口标和采取社会行动时,根据口标所选择的最合适的手段,力求以最少的付出来获得最大的收益)

6.人的现代化(愿意接受新的生活经历,尊重并愿意考虑各种不同意见。有较强的时间观念,有计划性等)

7.全球化。(不仅是一个政治经济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1.社会学的含义

2.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3.社会的定义

4.文化的含义

5.文化的特点

6.文化滞后

7.社会化的含义

8.社会化的内容

9.社会角色的含义

10.复式角色与角色集

11.社会角色的类型

12.社会互动的含义

13.社会互动的情景

14.社会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15.社区的含义

16.社会分层的含义

17.社会流动的含义

18.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特征

19.社会制度的构成20.社会控制的含义

21.社会控制的手段

22.社会变迁的含义

23.社会现代化的含义与历程

24.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第三篇:劳动经济学总复习

劳动经济学复习材料

1收入指某个时间内个人和家庭的劳动所得和_______。A.工资所得

B.他人赠与

C.劳动报酬

D.非劳动所得 2.劳动是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_______活动。

A.有价值的 B.有目的的C.有希望的D.有计划的 3.雇佣调整函数是指企业_______与最佳目标雇用量之间的函数关系。A.最大雇佣量

B.现有雇佣量

C.最小雇佣量

D.平均雇佣量 4.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间内,在_______下雇主愿意并且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A.某种工资率下

B.某种劳动生产率下

C.某种价格比率下

D.某种价值比率下

5.企业在雇用劳动力时,企业愿意支付的工资率定义为_______。A.劳动力供给价格

B.劳动力需求价格

C.劳动力均衡价格

D.劳动力失衡价格

6.长期成本曲线是资本和劳动投入都可变动时,若干短期平均成本的_______的连辍轨迹。

A.相切点

B.最高点

C.最低点

D.交叉点

7.等成本线是在总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可以购买到的劳动和_______的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A.资本

B.土地

C.技术

D.资金

8.政府补贴政策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可以从_______两方面来分析。A.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B.社会效益和发展形态

C.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

D.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 9.非营利企业潜在利润为正值的含义是_______。A.要求企业不营利

B.要求企业利润低水平

C.要求企业利润最大化

D.要求企业的利润保本 10.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主要划分为_______三大方面。A.微观,中观,宏观

B.自然,经济,社会 C.家庭,企业,国家

D.经济,气候,家庭

11.长期成本曲线是资本和劳动投入都可变动时,若干短期平均成本的_______的连辍轨迹。

A.最低点

B.交叉点

C.相切点

D.最高点

12.等成本线是在总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可以购买到的劳动和_______的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A.资金

B.资本

C.技术

D.土地 13.政府补贴政策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可以从_______两方面来分析。C.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

D.社会效益和发展形态 14.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间内,在_______下雇主愿意并且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A.某种劳动生产率下

B.某种工资率下

C.某种价格比率下

D.某种价值比率下 15.企业在雇用劳动力时,企业愿意支付的工资率定义为_______。A.劳动力供给价格

B.劳动力均衡价格A.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B.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

C.劳动力需求价格

D.劳动力失衡价格 16收入指某个时间内个人和家庭的劳动所得和_______。

D.他人赠与

17.劳动是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_______活动。A.工资所得

B.非劳动所得

C.劳动报酬

A.有价值的 B.有希望的C.有目的的D.有计划的

18.雇佣调整函数是指企业_______与最佳目标雇用量之间的函数关系。A.最大雇佣量

B.最小雇佣量

C.平均雇佣量

D.现有雇佣量

19.非营利企业潜在利润为正值的含义是_______。A.要求企业利润低水平

B.要求企业利润最大化

C.要求企业不营利

D.要求企业的利润保本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劳动力流动既有社会原因,又有个人原因,就个人方面主要包括()。

A、知识

B、技巧

C、经济福利

D、人事制度

E、社会关系

2、影响劳动力流动的社会因素包括()。

A、人事制度

B、福利制度

C、户籍制度

D、经济福利差异 E、社会分工

3、非经济因素对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正确的表述为()。A、劳动力的流动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

B、技术水平越高的劳动力,流动率越低

C、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流动可能性越大

D、交通距离越短,劳动力流动可能性越大

E、专业技术人员在特别的需求和较高的待遇下也具有强烈的流动愿望

4、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有()。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B、产业与技术选择

C、农业比较利益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

D、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与农村人力资本状况

E、户籍管理制度和交通状况

5、(ABCD)被认为是现代人力资源理论创始人。

A、马歇尔

B、李斯特

C、欧•费雪

D、贝克尔

E、舒尔茨

6、劳动力流动既有社会原因,又有个人原因,就个人方面主要包括()。

A、知识

B、人事制度

C、经济福利

D、技巧

E、社会关系

7、影响劳动力流动的社会因素包括()。

A、人事制度

B、户籍制度

C、福利制度

D、社会分工

E、经济福利差异

8、非经济因素对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正确的表述为()。A、技术水平越高的劳动力,流动率越低 B、劳动力的流动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 C、交通距离越短,劳动力流动可能性越大

D、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流动可能性越大

E、专业技术人员在特别的需求和较高的待遇下也具有强烈的流动愿望

9、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有()。

A、产业与技术选择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农业比较利益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

D、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与农村人力资本状况

E、户籍管理制度和交通状况

10、()被认为是现代人力资源理论创始人。E、欧•费雪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实证分析方法:

2、人力资本:

3、劳动力供给 A、马歇尔

B、舒尔茨

C、贝克尔

D、李斯特

1、实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回答的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将是什么(将做什么选择、将是什么结果)的问题。它不回答这种后果的好坏问题。实证分析方法认为,人们的行为是由一系列前提决定的,前提变了,行为就会变。

2、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形成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所构成的资本。

3、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报酬条件下,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对自己的劳动使用权的让渡。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答: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2)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3)工资水平;(4)个人非劳动收入;(5)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6)社会保障制度;

(7)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2、简单人力资本的特征: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似之处:

(1)二者都是生产性资本,都对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2)二者都必须通过投资而形成;(3)二者都能通过投资而带来收益;(4)二者都存在投资风险。

3、什么是就业结构 ? 研究就业结构有哪些重要性 ?

答:就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

研究就业结构的重要性体现在: 就业结构合理是经济结构合理负担从而使产出最大、效益最高的保障。就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结构的其他方面。就业结构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4、简述我国就业服务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我国的就业服务体系包含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失业保险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四项主要内容:

职业介绍是:求职登记、企业用工调查与登记、劳务市场信息收集、就业与用工的指导与咨询,以及就业预测预报。

就业训练是:面对失业青年、妇女和残疾人等开展的就业前训练,失业职工转业训练。

失业保险是:失业救济、失业医疗补助、失业职工管理以及对失业职工的再就业给予帮助。

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是:在国家资金、税收和就业政策支持和主办单位扶持下,举办各类生产经营网点,直接安置失业人员。

5、简述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的区别: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员工学到的任何职业技能对工人接受训练的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的用处如何。如果培训对其他企业也同样有用,那么不管这种技能的性质究竟是什么,它都是一般培训。一般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培训内容具有普遍性。一般培训的成本是由受训人员自己支付,企业不承担一般培训的成本。如果员工接受训练的技能能使提供训练的企业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它就要被当作特殊培训,即它的价值在某些方面是专门属于那个企业的职业的,对别的企业毫无价值,在这种情况下,特殊培训的成本和收益合理地都归于企业。

6、西方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有哪些?

(1)人是合乎理性的人或经济人;(2)人是具有完全信息的人;

(3)关于“资源”假设,西方经济理论认为,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 缺的;

(4)产权界定明晰的前提假设;

五、论述题(本大题19分)

1、论述人力资本自己具有的一些独特的特征。

(1)私有性。只要是资本,都有其所有者。对于物质资本而言,其所有者可以是个人、法人、团体,从而有了私人资本、集体资本、国家资本、股份资本之分。对于人力资本而言,所有者只能是个人,即人力资本具有私有性。

(2)依附性。人力资本的依附性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对人身的依附。人是人力资本的天然载体,一切才能和智慧都依附于活生生的人而存在,而且以人具有劳动能力为条件。②对物质资本的依附。人力资本只有在生产劳动中,与物质资本相结合,才能实现其价值。

(3)递增性。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比较,具有明显的递增性。物质资本会随着不断使用而消耗,如固定资本的自然磨损。人力资本则不然,它只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不断增加。

(4)可变性。人力资本的可变性表现为一方面会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也会贬值。

(5)层次性。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比,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人力资本的层次性来源于人的能力的不同。

(6)不可视性和难以度量性。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不同,我们难以直接观察到一个主体人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

(7)投资主体的多元性。投资通常由别人来完成。物质资本的投资者通常是资本的所有者,因而投资收益也就自然归所有者所有。人力资本 投资则不然,当人力资本的载体—受益人年幼时,其人力资本投资是由父母来完成,而且,学校的设备、教学水平、师资水平、图书馆的藏书量等等则由国家来进行投资。

(8)投资收益的多重性。物质资本的投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货币收益,这是由理性人的本质所决定的。人力资本则不同,其投资目的不是惟一的而是多元的。

(9)时效性。一方面表现为人力资本会随人自身时间的有限性而贬值或流逝,如不及时地利用将被浪费。另一方面,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的更新越来越快,人力资本应随时代的发展进行更新,否则会失效。(10)社会性。人力资本的载体是人的身体,人生存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因而,人力资本主要受社会的特定生产方式的制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2、假设在某一类劳动力市场中,当工资率为20元/小时,劳动力供给为12000人;当工资率提高到30元/小时,劳动力供给为15000人。要求:(1)计算该类劳动力的供给弹性。

(2)判断该类劳动力的供给弹性类型。(1)、=[(15000-12000)/12000]/[(30-20)/20] =0.5(2)、大于0小于1表示供给缺乏弹性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9分)1.案例:“近些年来由于现行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不完备,一些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维权难。”全国律师协会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委员会 委员、大连市律师协会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委员会主任王玫说。此前,劳动领域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①1995年实施的《劳动法》对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没有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发生争议后,不承认与劳动者有事实劳动关系,不支付经济补偿金;②劳动关系不稳定,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非常严重;③有的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严重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④有的用人单位设立高额违约金,限制劳动者自由择业;⑤有的用人单位滥用“劳务派遣”,目的是不交或是少交社会保险金,降低用工成本。

要求:(1)以上案例体现了我国劳动关系构建的目标是什么?

(2)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什么? 这一基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1)以上案例体现了我国劳动关系构建的目标是什么?(2分)

由利益一体型转换为利益协调型

(2)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什么?(2分)这一基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分)

在新的劳动关系中贯穿物质利益机制,即物质利益激励,平衡,调节,约束机制

(3)分析案例中说明的问题应如何得以较好的解决,其体现了我国劳动关系调整目标基础条件中的哪项内容?(4分)

第四篇:华师附小复习大纲

1.数的认识

知识要点:

自然数、负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意义(相应的数的概念:数位、计数单位、数位顺序、数的组成、数的读法和写法、大小比较)

数的整除的有关概念

(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

小数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

数的改写与近似数

 掌握有关数的概念(数位、计数单位、数位顺序、数的组成等)

掌握自然数、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及其关系,能正确进行读写和说出一个数的基本组成。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数的含义。

能在具体情境中说出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单位,能写出一个分数的基本组成。能准确地比较数的大小。

 理解整除的有关概念,并能运用有关概念进行正确的判断。

理解小数、分数的基本性质。

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是规律。

能正确地进行分数的约分和通分。(结合有关计算)能正确进行较大数的改写,能根据要求正确截取近似数。

能正确进行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2.数的运算

知识要点:

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其关系

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

四则运算的性质和定律

 理解四则运算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掌握自然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基本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口算、估算、笔算)

知道四则运算中的一些规律,并能在具体的计算中正确地判断。

能正确计算整、小数或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能根据式题的特征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解决问题)

3.式与方程

知识要点:

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的书写规则)

简易方程(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基本要求:

 能正确地用字母表示一些数量或等量关系。

理解“方程”、“方程的解”的含义。

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运用等式的性质正确地

解方程。

4.常见的量

知识要点:

常用的计量单位及其进率(时间单位、质量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容)积单位)

单位名数的改写

基本要求:

 认识常用的计量单位。

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单位名数间的改写。

5.比和比例

知识要点:

比、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正比例和反比例

基本要求:

 了解比和比例的含义。

理解比、比例的基本性质及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能正确地求出一个比的比值与化简比。

掌握比例尺的特征并能正确地应用。(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之间的互化,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把一个图形进行扩大与缩小,根据比例尺画图等)

基本要求

 知道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能运用有关规律正确地解答这类问题。

能在具体情境中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能运用正、反比例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1.图形的认识

知识要点

 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点、线、面

几种简单的平面图形的特征(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圆等)

几种简单的立体图形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

基本要求

 知道各种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运用有关

特征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应用。

知道各种几何图形间的关系与分类,并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地应用。

能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和三边之间的关系

进行正确的计算和判断

2.图形的测量

知识要点:

 基本概念(周长、面积、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容积)

线段与角的测量方法

简单的几何作图方法

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容)积的计算方法

 掌握相关的概念,并能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应用。

基本要求:

能根据具体要求正确地进行有关图形的测量

(线段与角的量度)。

能根据要求进行简单的几何作图操作。

能根据要求合理选择有关数据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或面积。

能根据要求合理选择有关数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容)积,圆锥体的体(容)积。

3.图形与变换

知识要点:

 轴对称图形

图形的基本变换(平移和旋转)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基本要求:

 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进行正确的判断,并能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认识对称轴,并能画出一个简单图形的对称轴。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并能进行正确的判断,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

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放大与缩小,并进行实际的应用。

4.图形与位置

知识要点:

确定位置

基本要求:

 能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包括描述和画图)

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

确定位置。

1.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知识要点:

 统计量的概念

统计表

统计图

基本要求:

 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知道统计表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能根据需要在统计表中获取相关数据与信息。

能根据有关数据制作简单的统计表(单式与复式)。会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相关的计算(合计数、平均数、百分比等)

知道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基本结构与特征。

能根据需要在统计图中获取有关数据与信息,进行相关的计算,并能作出简单的解释与判断。

能根据数据完成条形、折线统计图(单式与复式)。

2.可能性

知识要点:

 可能性

基本要求:

 会求一些简单事件(等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根据指定要求设计方案。

1.整、小数解决问题

基本要求:

 理解一般数量的关系。

知道数学问题的基本特征,掌握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能正确地、有条理、有根据地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

2.分数(百分数)解决问题

基本要求:

 理解具有分率特征的数量关系。

知道分数(百分数)问题的基本结构,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

能正确地、有条理、有根据地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

3.几何知识应用问题

基本要求:

 掌握计算一般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表面积)、体积(容积)的基本方法。

能在具体问题中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并能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

能根据问题特征有条理地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比和比例解决问题

基本要求:

 能从问题特征中判断出蕴含在数量中的比或比例的关系。

能用比或比例知识对数量关系进行正确的判断。能正确地运用比和比例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5.用方程解决问题

基本要求:

 能从问题情境的数量中寻找恰当的等量关系。能根据等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

能有条理地用方程解决问题。

会根据问题的特征进行正确的检验。

第五篇:华师现代教育学复习第三版

▲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狭义”上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社会教育: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教育、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校外文化机构的教育。▲教育起源说:1.生物起源论:19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生物学家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提出了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这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此外,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也持这种观点。2.心理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提出了教育学的心理起源说。3.劳动起源说:苏联的一些教育学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阐明教育起源的过程中提出的观点,其基本逻辑是:劳动创造了人,因为也创造了包括教育在内的人的一切。▲教育的产生最根本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条件:人类劳动的进行(最根本的条件);语言的形成(必要条件)。时间: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无阶级性、非独立性、原始性。▲学校教育出现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时间:奴隶社会。▲苏格拉底:观点:助产术(产婆术、苏格拉底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直接回答,而是采取反诘法,逐步揭发对方思维中的矛盾,激发其积极思考、修正错误、寻求正确的答案。1.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2.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起“助产”作用。

▲柏拉图:《理想国》观点:通过教育,使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天资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芸芸众生中经过若干次考试筛选,最终产生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从而建立起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亚里士多德:1.自由教育,又称:文雅教育。他把学科分为“有用的”和“文雅的”两种。2.强调教育必须依靠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中的潜在能力。开了西方“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先河,▲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我国古代“教”和“育”是分开的,孟子在《尽心上》中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了一起。▲精神科学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注重从历史和系统的角度对教育学时间进行批判和解释;认为人时文化的存在,必须运用理解和解释的方法来研究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人格,其主要途径是陶冶和唤醒,并主张建立和谐对话的师生关系 ▲经验教育学:反对实验情景的不真实性,主张以教育事实为研究对象,开展教育的经验的-实证研究,迪尔凯姆(涂尔干)、菲舍尔。▲康德最早讲授教育学号召建立一种学业的教育学。▲夸美纽斯捷克人,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1632年),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构建了教育学的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主张以自然秩序为教育的主导原则;提倡教育对象的普及化;构建了阶段分明、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创立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内容观;系统的总结了确切性、便易性、彻底性、简明性、迅速性等教与学的原则;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初步设想。▲洛克英国人《教育漫话》观点:白板说。绅士教育。教育目的是培养体健德高资产阶级事业家;对德智体进行了明确的却分;强调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卢梭,法国人,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爱弥儿》(小说体教育名著)。观点:教育要适应自然;儿童中心的观念;在活动中学习的观念;实用主义的观念;发现的观念。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康德认为卢梭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裴斯泰洛齐 瑞士人。《林哈德和葛笃德》。观点: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特拉普:德国,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著作《教育学探讨》1780 ▲赫尔巴特,德国人,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1806年),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构建了严密的教育学的逻辑体系,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教学方法论;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提出了具有启示意义的教育过程的四个基本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福禄培尔,德国人,幼儿园的创立者,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人们誉为“幼儿教育之父”。《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第斯多惠,德国人,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 和“德国师范教育之父”。《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斯宾塞,英国人。《教育论》。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预备说”;观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教育的未来生活准备说”。完满生活: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关系有关的活动。在生活中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活动。▲梅伊曼、拉伊德国人,实验教育学的创始人。《实验教育学讲义》、《实验教育学》观点:1.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3.主张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蒙台梭利,意大利人,1896年成为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被誉为在世界“幼儿教育史上,自福禄培尔以来影响最大的一人”。著作:《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观点:儿童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做中学;儿童中心;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区分。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用“传统教育”对赫尔巴特教育理论进行定性,同时把自己的教育理论称为“现代教育”。

▲.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和教室中心。

现代教育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孔子《论语》观点:以“六经”为教育内容。有教无类。启发教学。因材施教,被后人尊为“师祖”“万世师表”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孟子》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观点:“性善论”;“内发论”。在教育上,重“内发”以“复性”。▲荀子《荀子》观点:“性恶论”;外铄论”。

▲《礼记》,反映了先秦儒家的思想,其中不少内容与教育密切相关,还有一些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著作,首推:《大学》《中庸》《学记》 ▲大学教育的目的:观点:“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论教育的本质与作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观点:论学习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论著。观点:论教育的作用。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论学校管理;教学相长

▲董仲舒,西汉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有“汉代孔子”之称。《春秋繁露》。观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的道德教育。▲王充,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著作:《论衡》。观点:凡学之道,距师为难。强调治学一定要有“问难”精神。撰写了《问孔》、《刺孟》等文章。▲颜之推,梁朝建业人,出身于士族家庭。《颜氏家训》,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的家庭教科书。观点:及早施教;主张“胎教”;慎重交游。

▲韩愈,人称昌黎先生,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师说》,是我国关于教师论的名作。《进学解》。▲朱熹县一个官宦世家,是宋代理学集大成的人物。《四书章句集注》、《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观点:小学和大学的教育阶段与教育内容朱熹编写《小学》一书。他还撰有《童蒙须知》。

▲王守仁明代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著作:《传习录》。观点: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而已;立志。▲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明夷待访录·学校》。

▲蔡元培:提倡“美育”。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就是教育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功用和效能,亦即教育的育人功能;具体地讲,就是教育通过传授,训练,陶冶,评价等方法对人的发展所发挥的导向,激发,奠基,重构,提高,矫正,完善。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2.具有较强的系统性3.较强的选择性4.较强的专业性5.较强的基础性。正确认识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不是万能的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不是无条件的

▲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1.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性:表现在:发展方向上、发展水平上、发展结构上、发展的需要和可能上、发展的特点上的矛盾。2.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决定的。

1、社会发展决定着人的发展;

2、人的发展与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政治功能

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

3、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文化功能

1、教育能够传授文化;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

3、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 间接性、隐含性,潜在性、迟效性、超前性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社会生产力对教育制约:

1、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

3、制约教育结构;

4、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1、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2、制约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3、制约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文化对教育制约:

1、重功利轻发展的教育价值观;

2、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价值观;

3、重服从轻自主的教育价值观;

4、重认同轻创造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

6、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2、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

3、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4、教育具有继承性;

5、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1.人道性原则: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珍重学生的生命、幸福、人格、尊严和权利,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基本要求:

1、满足学生作为人的正常合理的需要;

2、尊重学生给你的人格和尊严;

3、创造旨在培养人性的留有余地的学校生活;

4、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道精神;

5、向学生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

2..个性原则:个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基本要求:

1、端正对个性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3、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特长; 3.创造性原则:创造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培养血色很难过的创造性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基本要求:

1、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2、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4、鼓励多样性和个性;

5、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6、创造丰富多彩的表现其创造力的机会;

7、传授一定的创造学知识。

4.活动性原则:活动性原则主要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和获得主动发展。基本要求:

1、联系实际问题和通过实际活动实施教育;

2、开展教育活动;

3、让学生自主活动;

4、加强师生的交流;

5、提高教师组织才能;

5.民主性原则:民主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机会的平等和教育内部人与人关系的平等。基本要求:

1、不断增加教育机会;

2、面向全体学生;

3、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结合起来;

4、提倡启发式教育;

▲教育艺术的特点:情感性,双边性,审美性,创造性 ▲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涵: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基本要素: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性格。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第一,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第二,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第三,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第四,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五,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第六,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完整发展(人的最基本素质的整体发展);和谐发展(人的最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多方面发展(人的各素质要素在主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的多样化发展);自由发展(人的自主的,具有独特性富有个性的发展)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重视教育的个人目的。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和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的理论。追溯到古希腊智者派,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爱伦·凯。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分为三种类型:

1、以卢梭为代表的极端个人本位论,具有明显的反社会倾向;

2、以爱伦·凯为代表的个人本位论热衷于颂扬儿童真善美的天性和个性;

3、新人文主义性质的个人本位论,不拒绝教育的社会目的,只是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通过个人价值来体现。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重视教育的社会目的。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和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的理论。追溯到柏拉图、荀况,代表人物:孔德、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分为二种类型:

1、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社会本位论(社会学派)并未把个人与社会完全对立起来,提出社会是目的,个人是手段;

2、以凯兴斯泰纳为代表的极端社会本位论,是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法西斯主义,无公平、正义可言)。

▲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和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哲学基础:人性不变;理性是最高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基本特征:追求永恒的教育目的;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

▲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就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的教育目的观。哲学基础:实在是变化而不是永恒的;事物应该具有有用性。基本特征: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重视科学教育。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是一种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只是一种教育思潮,尚未形成若干独立的、有代表人物和系统主张的教育思想流派。基本精神: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观的基础;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观的价值方向 ▲五育的基本要求:1.德:《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纲要》。2.智: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

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3.体: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4.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作美得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5.劳:是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五育之间的关系:

1、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2、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3、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现代学校制度是指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具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价值理念,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取向的学校制度体系。

▲现代教学制度既包括学校内部的制度体系,如教职工绩效与激励制度、内部分配制度、课程制度、考试与评价制度、教师发展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也包括处理学校与外部关系的制度体系,如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关系等,具体如教育资源分配制度、择校制度、招生制度、家访制度、安全事故责任制度等

▲教师的地位:广义上教师地位涵盖了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等方面的内容;狭义上,教师地位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法定条件和权利。概括起来,教师地位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内涵:1.教师地位的基础是法律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声望都是由法律地位所派生的;2.教师地位的核心是专业身份的确定,教师的专业身份决定了教师权利和义务内涵。

▲1993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为维护教师的合法社会地位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1995年年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教师专业化是指加强教师专业化的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权力: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术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期间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

▲教师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修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意的社会活动;4.关心,奇虎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㈠教师专业特征:专业知识特征;专业道德特征;㈡教师专业素养:高尚的师德修养和博大的人文情怀;渊博的学科知识和宽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高超的教育能力。㈢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理性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反思取向;生态取向 ▲学生的地位 现代学生观承认学生是独立的人,尊重儿童的人格和权力,这种思想体现在1989年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认为“儿童应受到特别保护,并应通过法律和其他方法而获得各种机会与便利,使其能在健康而正常的状态和自由与尊严的条件下,得到身体,心智,道德,精神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在为此目的而制定法律时,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首要考虑。”《儿童权利公约》确定了青少年儿童作为社会权利主体的地位,成为各国制定相关法律的重要依据,也成为现代教育思想的根本理念之一。▲学生的权力:㈠法定权利:生存;受教育;受尊重;安全㈡话语权力:倾听学生话语(主要对学生的意见,想法进行分析);学生作为研究合作者(学生与研究者共同设计研究计划,收集并分析数据);学生参与管理(重点在于改进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内容: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和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特殊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由教学关系,伦理关系以及情感关系等构成的多维的,动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一对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直接,间接地影响学校文化和教育质量。▲师生关系的主要类型:李比特和怀特把师生关系分为权威型,自由型和民主型。权威型师生关系:课堂一切由教师决定,学生没有自由,只是听从教师的命令,教师完全控制学生的行为。自由型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中既不严格管理,也不给予有力的支持,而是采取一种不介入的,被动的姿态,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建议和批评,给学生充分自由,处于放任状态。民主型师生关系:教师在课程中以民主的方式教学,重视学生集体的作用,教学计划和决策是全体成员讨论和共同分享的,学生较能发挥创造性和责任心 ▲课程(广义)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一定内容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和形成经验的过程。(狭义)专指学校中的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一定内容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和形成经验的过程。特征:学习性、过程性、选择性、目的性、计划性、结果性 ▲课程的类型:1.以课程决策层次为标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2.以课程运行层次为标准:理想课程,官方课程,校方课程,所教课程,所得课程。3.以课程组织形式为标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整合课程。4.以课程内容排列方式为标准:直线型课程,螺旋型课程。5.以学生选择的自由度为标准:必修和选修;6.以课程影响形式为标准:显性课程,隐形课程和悬空课程 ▲课程研制的主要阶段:1.课程规划:就是课程工作者作出决定并制定教师和学生将要执行的计划的过程。2.课程实施:就是把规划好的计划,方案和标准等付诸实际的过程。辛德提出三种课程实施取向: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创生取向。3.课程评价:就是对课程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估,以确定预期课程目标是否实现,学习和计划是否获得成功。▲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大致为: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试验区开始实验;2004年,全国有90%的县(区)的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2005年,除个别地方外,在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全面使用新课程。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2007年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到2010年高中新课程将在全国全面推行,要求未进入实验的省份做好高中新课程实施规划和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新课改主要目标:第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第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第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第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第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课程资源的类型:1.按空间分布不同: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2.按载体形式不同:文字性课程资源和非文字性课程资源;3.按功能特点不同:条件性课程资源和素材性课程资源;4.按价值取向不同:教授化课程资源和学习化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理念:1.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2.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学:广义上,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上,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教学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处于中心地位,这是教育学的一条基本原理,是必须坚持的基本立场。作用:授受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基本能力;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教学过程的概念: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间流程。指称五个层面:

1、一节课

2、一个教学单元

3、一个教育阶段

4、个人的整个教学过程

5、人类历史的教学过程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过程由六个阶段构成: 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教学过程的环节: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学材料→理解教学材料→巩固知识经验→运用知识经验→教学效果检查,测量与评价 ▲教学设计理论:1.行为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斯金纳阐述了程序教学设计理论原则:积极反应;小步子;即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2.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加涅从系统的角度提出了教学系统设计的若干理论模型,中的阐释了ADDIE(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模型及设计过程。强调“以学论教,设校促学”3.人本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罗杰斯运用“非指导性治疗”,形成了“非指导性教学”,竭力追求“完人”教育,力图培养“完美人格”和“自我实现”的人。

▲教学设计,实质上就是为了将选自文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借助各种教育媒体和资源,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寻求教学要素和环节得到合理,优化分配的形态和过程。基本取向:1.教师中心取向2.学生中心取向3.学科中心取向

▲教学原则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指教学既要授予学生以文化科学知识,又要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导,并联系实际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指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其能力,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又要使其增长智慧和才能)。4.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主动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发展基本技能,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指教学中既要适当地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具体感知客观事物和现象,形成鲜明的表象,又要引导他们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进行抽象思维,形成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6.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指教师应当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的顺序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逐步地、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7.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教学中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能使重要的知识持久保存在记忆中,并沉淀为智慧,内化为素养)8.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指在教学中既要从社会需要出发,面向全体学生,保证统一的规格;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承认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不同学生)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1.讲授—提示型教学方法:由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借助语言向学生作较为系统的讲述、讲解、讲演等,并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启发诱导、点拨提示学生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组合。具体要求:一是要使讲授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智慧性;二是要使讲授从内容到形式富有感染力、穿透力和渗透力,并能体现出语言艺术的魅力;三是讲授和提示要尽可能融为一体;四是提示要适时、适度2.探究—自主型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相对独立地制定学习计划或课题方案,通过自主性探究或研究性学习,主动开展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组合。具体要求:区分何种教学时间或单元的课题适合于特定年龄阶段和特定情境的学生进行自主型学习;精心准备和开发有助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学习手段和学习资源;确定和分配学习课题;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将会遭遇的学习困难并准备给予必要帮助;组织学生评价得出的学习结论并处理好反馈信息。3.合作—任务型教学方法:是指一种基于学生分组,借由师生对话与生生讨论的互动,共同思考、共同探求、共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组合。具体做法:(1)确定合理的小组规模;(2)进行小组合作;(3)分配相适宜的任务;(4)进行必要的角色分配;(5)提供支持和奖励。

▲教学提问的具体要求:

1、提问要明白、清晰、准确,目的要明确,要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不致发生误解;

2、提问应是学生能够理解的,而且要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思考;

3、不要过多使用回答为二选一的问题,因其教学价值很有限;

4、寻求定义的提问应审慎应用,它需要抽象能力和复杂思维;

5、应避免重复连锁式的提问;

6、提问与回答之间要有适宜的时间间隔。

▲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基本类型:个别化教学(个别教学、.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开放课堂);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导生制);综合教学(特朗普制)

▲教学工作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与批改;课外辅导;考查与考试及成绩评定;

▲教学评价:在收集必要的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系统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类型:以评价主体为依据,分为他评价和自评价。依据评价标准的不同,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依据评价所起的主要作用的不同,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教育者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非德育:人源于本能或潜意识而表现出来的许多行为都具有道德意义,它们可以被视为实施德育的某种心理基础,或许作为可以利用的德育资源,但其本身却与德育无关,属于非德育;而结果具有道德意义却并无道德动机的行为也是非德育。

▲反德育:具有德育形态的社会活动,虽然活动本身包括了教育、学习者和教育中介(内容、方法、手段)几个要素,但某某个或某几个(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法)方面不符合道德价值,或者违背了教育目的和基本的教育原则,因而是反德育的。反德育突出表现:强制灌输式德育;庸俗功利主义德育;形式主义德育。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特点:方向性,预见性,超前性,社会性、层次性、参照性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特点:方向性,预见性,超前性,社会性、层次性、参照性。我国小学的德育目标1.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2.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3、劳动教育

4、民主、法制教育

5、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

6、社会公德教育

7、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8、品格和文明行为教育

▲德育课程:在教育环境中,一切影响受教育者品德形成与社会发展的可控或可导因素的综合体。类型:

1、学科性德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以直接传授道德与社会性知识、传递道德价值、培养思想品德为目的的正规课程。

2、活动性德育课程:通过活动的形式,以经验、生活、劳动等作为内容来体现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课程类型。

3、德育隐性课程:教育情境中以间接方式、内隐方式呈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发展能够产生潜在影响的德育课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思想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的内化、外化机制,促进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发展其品德能力的教育活动过程。

▲德育方法:

1、说服法 ;

2、角色扮演法;

3、情景体验法;

4、合作学习法;

5、榜样示范法;

6、实际锻炼法;

7、品德评价法;

8、修养指导法;

▲苏联的主要德育思想:

1、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集体教育的原则;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2、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信念的培养;自我道德教育)▲当代西方重要的德育思想与流派: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

①提出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展道德判断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②道德认知发展具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③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实践 中的应用

④两种基本德育实践模式

新苏格拉底德育模式 新柏拉图德育模式。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道德判断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快乐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道德定向阶段;第四阶段: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民主的承认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根据所谓具有“全人类”意义的伦理准则去行事。道德教育的情感模式(体谅模式):代表人物:麦克菲尔(英),道德情感教育模式:关心《生命线》。关心的方式是愉快的方式,重视道德情感,强调关心他人,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相结合。诺丁斯:“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社会学习论的德育思想:代表人物:班杜拉、沃尔特斯、米切尔、洛塔尔。

1、关于观察学习(替代性学习);

2、关于榜样示范;

3、关于强化在德育中的作用。价值澄清学派的德育思想:代表人物:拉斯、哈明、西蒙。价值澄清是利用各种问题和活动教授评价过程并帮助人们熟练地应用这一评价过程,关心的是人类价值及其教学问题。在价值冲突的背景中具有重要意义,是道德相对主义 有实用性、操作性、现实性、有效性。

▲班级的功能:

1、归属功能;

2、社会化功能;

3、个性化功能;

4、选择功能;

5、保护功能。

▲班主任的职责:

1、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3、组织和指导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

4、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班集体的培养;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建立和健全班级组织机构、规范;

3、确立班级群体的共同目标;

4、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5、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班级学生评价: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质性评价甚于量性评价;重视过程评价甚于结果评价;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强调多元评价;鼓励评价中的合作行为。主要策略:操行评定;成长记录袋;

下载2014劳动社会学总复习(华师老师所画范围)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劳动社会学总复习(华师老师所画范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0年7月《人员测评 》复习重点(华师老师所划重点)

    10年7月《人员测评 》复习重点(华师老师所划重点) 题型: 一.单项选择 二.多选题(单选和多选要结合练习册来掌握) 三.名词解释四.简答 五.数据处理与综合 六.测评方法设计与运用题......

    华师在线小学生心理咨询2018考前复习

    一、单选1、强迫倾向的干预策略不常用哪种方法。D、放松训练2、交朋友小组的大力倡导者是 D、罗杰斯 3、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创造力训练的内容 B、圈数字训练 4以目标位导向通......

    华师在线 学生心理咨询 复习题库

    1.生活分析理论与“来访者中心理论”的不同点在于 A.强调对来访者的尊重 B.重视咨询双方情感上的沟通 C.主张自我洞察、自我分析 D.目标明确,短时间见效 标准答案:D 2.下面哪......

    华师在线《学校管理学》复习整理资料

    学校管理学整理资料 多选题: 1.学校管理效益具有( )等特点。 A.迟效性B.长效性 D.间接性E.多效性 2.各种德育队伍、因素形成合力的要求是指( )。 B.德育工作队伍与教师整体队伍形成......

    华师在线_小学数学教学法_复习题库

    1.并题训练使学生明白在解答多步应用题的时候,一定要根据间接条件,提出_,再解答最后的问题。 答案: 中间问题 2.布鲁纳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_。 答案: 发现学习法 3.皮亚杰通过......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期末总复习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总复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 1.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相交叉的部分主要是( ) A.住房福利 B.社会救济 C.社......

    劳动保障局总职业指导师述职述廉报告

    劳动保障局总职业指导师述职述廉报告 市委: 我是2005年7月31日被组织上任命为××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总职业指导师,之前接受了为期一年的聘用试用期。现将2005年度我履行岗位......

    2018年5月高级劳动协调师考试复习要点

    2018年5月高级劳动协调师考试复习要点 一、简述题 第一章 劳动标准实施管理 1、简述影响用人单位劳动标准实施的主要因素P2 2、简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原则。P16 3、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