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国丝绸文物保护工作的新进展
浅谈我国丝绸文物保护工作的新进展
08级博物馆学于赟P08031053
4[摘要]:丝绸材料是一种天然蛋白质纤维,极容易在氧气和水解作用下发生变质,严重影响其保藏的时间限度和质量,许多精美的丝绸服饰在考古发掘出土时,就已很残破,令人非常怜惜和遗憾。因此及时对它们进行抢救性保护,成为非常重要和首要的工作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丝绸文物的保护技术也有了新的进展。
[关键字]:文物保护丝绸文物天然丝素蛋白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以“丝绸之国”闻名于世。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在考古发掘中,先后发现大量珍贵丝绸文物。由于丝绸文物难以长久保存.一些古丝绸珍品因长期陈展而损坏严重。8O年代中叶,国家文物局终于将复制和保护丝绸文物这一课题提到了日程上,丝绸文物珍品的复制和保护工作由此展开,十几年来,经过文博工作者与丝绸工程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丝绸文物复制和保护工作已取得重大成就,其重要性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2008年浙江省启动的4个文物保护科技项目之一的《脆弱丝织品的丝蛋白加固研究》在分析了现有的国内外的丝织品保护技术的同时,采用织物观察法、截面切片法、纵向投影法、红外光谱法等测试方法,对楚安吉五福1号墓、汉晋新疆营盘、辽耶律羽之墓、明无锡钱氏墓和杭州四眼井墓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出土的丝纤维样品,进行了劣化形貌分析,了解文物埋藏环境对文物老化情况的影响以及关联性。在此基础上,选择天然丝素蛋白为主要加固材料,通过添加适当的助剂,开发了丝绸文物加固体系,优化了加固处理工艺。同时《基于丝绸文物修复的薄型丝织物研究与开发》课题,成功研发出了一种可用于糟朽类丝绸文物加固修复的薄型丝织物。这种丝织材料的制备方法是这样的,首先选取未脱胶的、纤度为13/15D的桑蚕丝纤维,将上述桑蚕丝纤维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络筒;然后将桑蚕丝纤维加捻至2~22T/cm;然后置于30~70℃蒸箱中定型20~90min;然后进行整经和卷纬;然后在筘号为6~30↑[#]、梭口高度为0.2~0.6cm、上机张力为50~150cN的条件下以平纹组织进行织造,织物经密为130~310根/10cm,纬密为150~350根/10cm;将所得织物在温度为
40~100℃的清水中浸渍10~60min,拉幅烘干后即得成品。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不使用化学助剂,制备的丝织材料透明度好、柔软服帖、刚度适宜,非常适合用于对糟朽类丝绸文物进行加固保护。
丝绸作为一种纺织品,其在此之前,与我们通常所用的古代纺织品的保护保存技术相同,主要时要注意如下一些方面:控制温湿度:温度过高,容易使纺织品造成干裂、发脆。温度剧烈变化,会降低纤维强度。湿度过高,纺织品易生霉、生虫,受到蛀蚀和污染。纺织品的温度最好能控制在14~18℃之间。夏季温度不高于25℃。一天温度变化不超过2~5℃。相对湿度控制在50%~65%之间。相对湿度变化不超过3%~5%。避光:可见光及不可见光对纺织品都有影响。防菌:藏品要经常检查,定期放防菌、防虫剂,保持清洁。使用杀虫灭菌的药物,对文物要无副作用。清洗:水温在35℃左右,或加入少量中性洗涤剂。水洗前要做纺织品掉色试验,如不能水洗,则干洗。清洗古代纺织品必须慎重选用洗涤剂,严禁用市售加酶或加荧光增白剂等洗涤剂,也不要用碱性洗涤剂,否则会使古代纺织品失去其原有的特性。洗时切忌揉、搓、拧、晒。洗涤后的纺织品应平放在竹帘或塑料网上,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更要注意理顺织物的经纬方向,防止变形。收藏时尽量平放,不要折摺,以免受到机械损伤。珍贵纺织品文物应避光充氮保存。①
丝绸文物作为出土的丝织物,因长埋于地下,其周围的物质包括土壤、腐败生物体、金属锈蚀物、酸碱盐类化学物质、霉菌等都会作用于纺织物,而使之污染并质变。纺织物的劣化变质现象主要为粘连叠压、酥脆断裂、褪色变色、霉烂虫蛀。②因此对于出土的丝绸文物的保护,要从两个方面考虑:
1、清洗
保护好古代丝织品,及时清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一件要处理的古丝绸织物,首先要了解污垢的特点及清洗程度:其次要根据丝织品的纤维种类、组成、结构和性质,按照不同的污垢类型选用不同的清洗方法。一般来说,古代丝绸织物上的污垢大致可分为三种:油溶性的,水溶性的,水油都不溶性的。油溶性的污垢一般为尸体腐烂过程中产生的有机物如脂肪、血蛋白等造成的污染;水溶性的污垢① 闻波 《纺织品类文物保护技术》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
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P240~241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②
主要由一般的水溶性电解质如盐、糖类物质沉淀而成;非水非油性的污垢主要由体液与土壤中的金属发生沉淀反应或络合反应生成难溶物形成。丝绸织品的清洗不仅与纤维的种类、组成和结构以及性质有关,还与织物上的颜色和污斑的性质有关。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清洗方法,通常有湿洗法(水洗)和干洗法(机械清洗或用有机溶剂清洗)两种。湿洗法是只需将水溶性的污垢去除干净。可直接用水与表面活性剂配成适当的溶液,以适当的方法操作。干洗法是当有许多污斑既不能溶于水中,且在水溶液中又不安全,则要使用有机溶剂来处理。用作干洗的有机溶剂有:乙醇、丙酮、汽油、苯等。在使用以上低沸点的易燃易爆物质时,要注意防火防爆。为了安全,最好先做点小试验,证实不伤害织物时方可开始用。
2.加固修复
整件丝绸织物清洗完成后,在实验室慢慢阴干后即可对织物进行整形和加固修复。对于一些不平整的地方,在平板上用毛笔轻轻地将其压平整,或者在不平整的上面垫一小块较厚的白色布,用小瓦数的蒸汽电熨斗轻轻地、小心地将其压平整,除去织物表面的褶痕,保持平挺状态,破口较小的地方在织物的里部用丝网热压合加固,残缺较大的地方则采用现代真丝和针线修复。糟朽严重的丝织物主要的加固方法有如下几种:托裱加固法,就是把中国传统书画装裱技术运用到织物的加固中;夹衬固定法,纺织品夹在玻璃、有机玻璃、树脂薄膜、无酸纸板等材料中固定存放;树脂涂布法,将高分子树脂材料涂布于糟朽纺织物中起加固作用;丝网加固法,用特制的蚕丝树脂网以热压的方法使之与糟朽织物粘连加固;真空积膜法,将聚对二甲苯在特制的真空设备中气化使之在织物上以气相沉积成膜起加固作用;接枝加固法,通过丝织物的纤维与保护材料之间的接枝共聚反应达到加固目的。
与上面所述的传统丝织物的加固方法相比较,选择天然丝素蛋白为主要加固材料的方法从材料选择到技术工艺都有创新。选择天然丝素蛋白作为丝绸文物的主要仿生加固材料,使加固材料和加固对象具有同源性和亲和性,避免了其他高分子加固方法所带来的材料老化影响文物安全的问题。成功开发出的两种环境友好的丝素蛋白复合体系加固技术,均可以提高脆弱丝织品的强度,并且不影响其外观与手感;丝蛋白加固方法可以提高试样的耐老化性能特别是抗紫外性能,符合文物保护的基本要求。目前,国内市场上还没有纺织类文物修复的专用织物,一些文物修复单位使用的多为从国外进口的称之为crepeline的较为薄透的丝织品。新研制的薄型丝
织物先后用于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辽宁旅顺博物馆等单位收藏的糟朽丝织品的保护,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运用这种选用细旦桑蚕丝开发出的薄透型丝织品材料,可对文物起到加固保护的作用,能够充分展现文物原貌,使用方便、易于拆除,适用于糟朽类丝绸文物加固修复,同时它有具有轻薄、经纬密度低、柔软度适宜、强度好的特点,所测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透明度指标优于国际同类产品,成本低,可以替代进口,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实际推广应用前景。
文物是特定历史社会的产物,对它进行保护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使用时间,尽可能地长时间地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服务。文物保护是我国文物事业中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更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研究、总结、提高的课题。对丝绸文物的保护工作,虽然现在还开展不多,许多方面还在探索中,但我们相信,随着不断积累的实践经验增多,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有更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用于文物保护领域,从而更好的推动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参考书目]:
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潘慧琳著《文物修复与养护》沈阳:万卷出版社2005
第二篇:我国物流业标准化工作的新进展
我国物流业标准化工作的新进展
来源:中国物流网
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的主要问题是,物流标准化基础薄弱;物流标准的制、修订跟不上经济发展需要,已经出台的与物流业相关的标准总体质量不高;与物流相关的标准化工作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和行业,缺乏系统和有效衔接,协调配套性差;商品信息标准不统一无法实现交换和共享,等等。物流领域里这种技术标准的多方面差异与缺陷,制约了物流的协调运作,使商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等各个环节难以形成完整流畅的供应链,造成了人力、时间、空间等资源的极大浪费,已经成为导致我国物流成本长期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针对我国物流标准工作的差距和空白,为了更好地对物流标准化进行总体研究,指导物流标准化工作有规划、有重点、协调性地发展,最终建立完善、规范、符合国际惯例的我国物流标准科学体系,2003年9月,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交通部、铁道部、信息产业部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国家标准委批准成立了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物流标委会),其秘书处设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随着全国物流标委会和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委会的成立,我国物流标准化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物流标委会成立一年来,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第一,国务院和各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物流标准化工作。2003年12月,全国政协在向中办和国办报送的《关于我国现代物流情况的调研报告》中特别提出我国的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建议要加强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报告引起了温家宝总理、黄菊和曾培炎副总理的高度重视,专门批示发改委会同商务部研究。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发改委会同国务院16个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对有关建议逐条落实。并在2004年4月给国务院领导的落实报告中,专门报告了由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两个标委会牵头制定《物流标准体系表》的情况,提出要做好现代物流基础性工作,支持和协助国家标准委加强推动物流标准化工作。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建立物流标准科学体系的呼声也十分强烈。如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市委书记陈良宇同志和上海市市长韩正同志2004年8月专门批示给市有关部门,希望上海在物流标准化工作中,与“国家的行动相呼应,争取先行先试”,加快上海的物流标准化建设。此外,广东、浙江等现代物流发展较快的地区也都提出了加快推进物流标准化工作的问题。
第二,推进物流标准化已经作为一项重大措施列入国家促进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2004年8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加快制定和推进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信息网络的技术标准,尽快形成协调统一的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值得提出的是,在九部委文件中,重点列出了发展现代物流的四项基础性工作,物流标准化列为这四项基础工作的首位。今后,坚定地贯彻执行九部委文件,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物流标准化体系将是推进物流标准化的一项长期的工作。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2-2004 china-56.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三篇:文物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文物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在省、市文物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县把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作为建设文化强县的重要举措,深入贯彻《文物保护法》和《山东文物保护条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优化文物工作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加大保护力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力推动了全县文物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现就我县文物保护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文物资源基本情况
曹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夏朝前属东夷之地,境内有许多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遗迹,为尧舜禹活动之地,公元前1700年,商王成汤在此建都,成为商朝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历史学家称为“华夏第一都”。现存的古遗址有10多处约20万平方米,自然形成星罗棋布的地下历史博物馆。县域内现有文物保护单位32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曹县文管所馆藏各类文物412件,其中一级3件,二级3件,三级110件。
二、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情况
曹县文物管理所前身为图书馆文物组,1989年3月份经县编制委员会批复,成立曹县文物事业管理所,为全额事业单位,编制20人。2007年经曹县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曹县商都博物馆,是一处集收藏、陈列、研究、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类博物馆,由曹县文物管 理所代行职责。
三、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认真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坚持把文物保护工作摆在党政工作的重要日程,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任组长,文化、公安、规划、住建、国土、财政等部门为成员的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文物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实行县、乡(镇)、村三级文物管理责任体系,层层签订《文物保护工作目标责任书》,形成了“党政领导、文化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齐抓共管格局。在土地开发、城市建设中,遇到有文物的情况,都进行反复论证,制定好保护措施,坚持做到有文物的土地不开发,做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专门编制文物事业发展计划,提出文物保护的具体目标和工作措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编制和调整城乡建设规划时,充分考虑了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
(二)扎实开展“三普”,准确掌握文物现状。自2007年以来,我县按照全国和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曹县文体局领导下全面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取得了重大收获和突出成绩。在实地调查阶段,普查组的足迹踏遍了我县1966平方公里土地,对全县24处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的1174个行政村,2929个自然村进行了普查,实地调查了316处普查点,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213处,其中复查22处,新发现178处,消失13处。在实在调查阶段,共绘制文物图纸396份(其中文物平面图99份,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图 22 份,地理位置图 221 份,拍摄照片10196 张,其中文物点照片1907张,编写《文物普查简报》6期。我县普查登录数量位居全市前列,受到了省、市“三普”办的充分肯定,被认定为全省登录数据查验优秀等级。
(三)加大管护力度,保障文物安全。坚持把文物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实行加强管护与严格执法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认真搞好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划定保护范围,树立标志碑,建立记录档案,设置保管机构等,全县所有文保单位,均按文物法规定的程序制定和公布,四有档案齐全。根据我县文物分布情况和文物保护工作实际,在各乡镇设置管理人员,由各乡镇文化站站长、派出所所长任监管员,在有文物保护单位的村庄设立村文物监管员,并与文物管理所签定了文物保护责任书,目前,全县已有文物监管员100余人,初步形成以县文物管理所为中心的县、乡(镇)、村三级文物管护网络,完善了文物突发事件预案体系。坚持文物巡查制和安全责任制,对重点文物实行专人看护。严格文物执法,成立了专门的文化(文物)综合执法机构,切实加大了破坏、损毁、盗窃、倒卖文物等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了全县文物安全。
二是加强馆藏文物的安保工作,严格执行文物库房管理制度,馆藏文物帐目健全,建有档案,卡片,库房安防设备齐全,有监控报警设备,县文体局不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到单位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消除各种隐患,完善馆藏文物的安全制度,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特别是节假日更是加强人员轮流值班,经常进行安全教育 培训,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杜绝漏岗、空岗现象,确保馆藏文物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四)多措并举,文物保护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围绕菏泽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目标,不断加大对《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力度,利用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手段,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对广大市民和青少年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每年利用“5.18”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保护日举办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县电视台专门开辟《今日曹县.文物版块》栏目,展示我县的馆藏文物,宣传文物保护法,同时,还将县文管所馆藏精品文物及野外文物保护单位制成宣传展板,到各乡镇巡回展出,增强了农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使《文物保护法》家喻户晓。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文物保护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曹县的知名度,促进了我县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1、文物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由于文物保护经费不足,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短缺,一些珍贵历史文化遗存处在自然损坏的状况中,尤其三普以来尚未核定级别的文化遗存自然损毁严重。不少古建筑、古墓葬、石碑等地面文物,由于长时间处在自然界的风雨浸蚀之中,变得残破不堪,面临着随时都会坍塌的危险。
2、库房文物自然毁损。由于县文管所库房条件差,没有调湿调温设备,使部分馆藏古籍字画等纸质文物出现霉变、虫蛀、酸化脆变现象,汉代彩绘陶马,彩绘部分脱落,馆藏青铜器等金属文物发生锈 蚀。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建设的不断扩容,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文物保护工作的难度加大,下一步,我们曹县县委、市政府将重点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
1、馆藏文物修复
对受损文物编制修复方案,并展开修复工作。针对文物保存环境要求,更新保管橱柜、保险柜,并做保存囊匣,文物库房配置恒温恒湿设备,逐步完善藏品储存保管的设施,使这些馆藏文物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
2、“三普”中新发现文物点的保护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普查文物点200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178处,在新发现的文物点中筛选了7处提请菏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筛选了10处由曹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新发现的文物点,急需成立文物保护组织,签订保护协议书;划定重点文物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树立保护界桩;树立保护标志碑和完善文物档案。
3、筹备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
经过对我县文物点进行筛选,其中梁固堆遗址和安陵固堆遗址符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要求,燕陵固堆遗址、青山固堆、春墓岗遗址和王茂墓群、汤陵、伊尹墓符合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要求。做好此次申报工作,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客观要求,是提 高曹县知名度、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是争取中央财力支持文物保护、促进我县商文化旅游线路的开发,形成百里故道文化风情游的一次机遇。
4、合理利用文物资源
继续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工作的十六字方针,制订详细的保护规划,认真做好文物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协调好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下步计划重点做好伊尹祠的开发建设。目前曹县文体局正结合济南市园林设计院专家加紧进行伊尹祠二期扩建工程的建筑规划设计。依托伊尹祠原有区位和地貌,规划面积200亩伊尹主题公园,立足食祖伊尹文化特点及五味调和方略、中医五行学说,努力把伊尹主题公园打造成集祭祀、旅游休闲、饮食、教育等为一体的省内外知名主题公园。
第四篇:文物保护工作要点
文物保护工作要点
2014年的基本工作思路是: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文物工作方针,围绕“十二五”全市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五项重点工程,以加快西安发展为大局,紧紧抓住省市共建大西安的历史机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勇于突破的工作总基调,积极推进大项目实施,进一步推动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相融合;以增强文物事业发展活力为目标,加强规划编制、设施改造、环境改善、制度完善、数据管理等工作,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以奉献社会、服务民众为根本,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面加强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开创全市文物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文物保护工作
1.做好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工作安排,6月底前完成各申遗点的各项准备工作,7至8月份迎接申遗专家的验收;重点做好汉长安城未央宫区域遗址公园建设,组织实施各项文物本体保护展示工程,做好申遗点周边环境整治的技术指导工作;做好申遗档案的制作、监测机制的建设工作。
2.积极推进大遗址保护及遗址公园建设。
在市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做好汉长安城遗址的文物保护工作,促进汉长安城遗址公园建设;配合沣东新城,做好阿房宫遗址周边环境整治和遗址公园建设项目的启动工作;做好遗址本体保护研究,实施部分遗址抢救性保护项目;配合昆明池公园建设,组织开展考古勘探、试掘工作,为方案编制提供依据。认真做好半坡遗址公园、丰镐、杨官寨、栎阳城遗址、秦东陵、汉杜陵、霸陵的保护利用工作。
3.积极推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规划编制工作。
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全面启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积极协调各方面力量,按照文物的隶属以及管理使用关系,依据法律规定,明确每一个规划编制的工作责任主体,统筹安排。推进《**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和《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未央宫片区详细规划》、《阿房宫遗址公园规划》的编制工作;重点推动《丰镐遗址保护规划》、《**遗址保护规划》、《霸陵》、《栎阳城遗址保护规划》、《半坡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重点启动《秦庄襄王墓保护利用规划》、《明秦王家族墓保护规划》、《通远坊天主教堂保护规划》、《华严寺塔保护利用规划》等的规划编制工作。在文物维修方案的编制、保护规划的审批、文物保护工程的立项和实施上,认真做好指导、协调、监督工作。
4.继续做好大遗址考古工作。
配合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组织开展考古工作;结合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建设,推进丰镐遗址和阿房宫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继续做好霸陵的考古调查工作,启动栎阳城遗址考古勘探工作,为保护规划编制打好基础。
5.实施大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工程。
结合《申遗保护管理规划》及《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未央宫片区详细规划》的要求,重点做好汉长安城未央宫区域遗址公园建设,实施汉代道路保护一期工程、城墙重要段落保护展示项目、西安门遗址、直城门遗址与未央宫前殿遗址保护展示工程。
6.加强文物考古和勘探管理工作。
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建设工程中文物勘探管理工作的通告》,研究制定考古勘探管理工作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考古勘探管理工作。加强对勘探质量的检查认定工作,配合全市重大建设项目的开展,做好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继续抓好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强化发掘质量监督管理,开展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专题考古调查研究。积极推进《西安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办法)》的制定、申报,颁布以及实施工作。
二、博物馆工作
7.加强博物馆数量建设。
根据“博物馆之城”建设规划,指导协调完成2014年博物馆的报审工作,完成“百座博物馆”建设任务,推进我市博物馆事业迈上新台阶。
8.提升博物馆质量建设。
协调指导全市博物馆进一步提升陈列展览和社会服务职能,特别是国有博物馆的升级改造等工作,充分发挥国有博物馆的引领示范作用。组织开展2013年民办(行业)博物馆考核工作,落实相关扶持资金和政策;修订出台《市民办博物馆管理办法(暂行)》;编纂《市民办博物馆内部管理制度汇编》、《民办博物馆管理实用手册》和《西安百家博物馆》;试点开展全市民办博物馆藏品数据库建设,年内努力完成2万件藏品的录入工作。
9.不断丰富和完善博物馆体系。
努力建设各类能充分体现我市地域特色的新类型博物馆,如工业遗产博物馆、行业特色博物馆、社区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凸显小型、专题、多样的建设特色,力争“十二五”末,专题类博物馆达到50个以上,使我市博物馆体系更加趋于完善和合理。配合省文物局做好正在筹划的全国第一座考古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的建设,以带动民间博物馆城的建设和发展。
10.做好全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关于认真做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安排部署,在全面总结全市国有可移动
文物普查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力量全力投入,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11.健全组织机构和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筹划成立市博物馆协会;继续与相关部门沟通组建“西安市博物馆事业发展服务中心”,为全市博物馆发展做好申报审核、人才培养、职称评定、技术咨询、运行管理等服务和保障工作;加快制定西安市博物馆讲解员评估定级办法;扎实做好2013年博物馆讲解员大赛工作;组织全市民办博物馆管理人员培训。积极推进民办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
12.深化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扩大文化惠民的成果。
组织筹划好“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指导和协调各博物馆做好各类展览展示、学术交流和文化活动;以持续开展博物馆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服务活动和博物馆进百校活动为抓手,不断扩大文化惠民的成果。
13.积极推动红色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以启动西京招待所回收利用为契机,积极推进西安事变旧址群回收利用工作;认真按照《八路军办事处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推进红色旅游工作进程。
三、文物安全工作
14.落实文物安全、消防安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与区县文物管理部门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与基层单位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消防安全责任书》和《安全生产责任书》,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安全责任,努力实现第23个馆库藏文物安全年。
15.加强安全检查,整改安全隐患,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对区县部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局属单位进行安全检查;着重检查重大节日安全措施落实、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管理、古建筑消防安全、文物库房、博物馆展出文物的安全、考古工地、建筑施工工地的安全措施落实情况等,查找安全隐患,督促进行整改;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年、消防宣传月及上级安排的专项整治活动,做到有安排布置、有检查督察、有总结汇报,力求取得实效。
16.加强田野文物安全工作。
调研重点区县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情况,起草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办法,明确不可移动文物管理体制、机制、责任、管理措施等;进一步与相关部门沟通,落实不可移动文物保障经费;加强田野文物的安全巡查工作。
17.加强技防和消防设施建设。
完善重点单位和重点部位的技防设施和消防设施,实施一批技防工程项目,提高技术防范能力,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重点做好半坡遗址、秦东陵、汉杜陵、唐兴教寺塔、华清宫遗址和水陆庵等单位的安防技防项目;做好相关项目的储备工作。
18.做好安全培训工作。
督促各单位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增强全员安全意识,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提升单位安全管理水平;结合“防火墙”工程建设、“119”消防安全宣传月等专项活动,全面提高全市文物系统消防安全“五个能力”建设水平;组织一次安全专项培训。
19.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急能力。
完善应急机制,加强应急演练,进一步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对重大活动、重大节日期间应急工作的检查指导;组织一次全局性的应急演练现场会。
20.做好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工作。
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促进〈文物保护法〉贯彻落实的若干意见》,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做好“申遗”政府规章的起草和报送工作;加强依法行政的学习教育,定时编印《依法行政学习资料》;督促检查指导区县文物管理部门认真履行行政执法主体职责;检查指导局属受委托单位依法开展文物行政执法工作;做好文物行政执法委托年审工作,补办执法证件。
21.配合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
密切配合公安机关,打击盗掘古墓等文物犯罪,整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周边环境;配合打击文物犯罪专项活动,加大防范力度,有效降低各类文物案件的发生率。
22.强化文物安全机制建设。
积极发挥文物安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文物安全评估与保障机制,建立文物安全信息平台,加强区域间联合执法,全面提升文物安全防范能力。
23.加强制度建设。
推进制度建设,认真落实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安全制度规范;检查重点单位落实安全制度,特别是古建单位和博物馆单位的消防安全制度落实情况,根据检查情况,出台普遍的有指导性的制度规范。
四、文物基础工作
24.进一步做好文物档案资料规范工作。
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指导各基层单位加强“四有”工作;推进霸陵、隋唐长安城遗址等管理机构“四有”工作开展;继续组织区县开展一般文物数据库建设工作;加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转化,指导各县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5.实施文物保护工程。
落实文物保护资金,继续做好文物保护抢救维修项目。做好长安区天池寺塔、户县化羊庙大殿、周至佛坪厅故城碑廊、蓝田红二十五军部、户县公输堂、长安区郭氏民宅的维护保护工程以及万寿寺塔纠偏的保护工程、明秦王府城墙保护维修工程;组织开展临潼区康家、白家遗址的建所工作;开展栎阳城遗址考古工作;推进新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审报;继续做好全市重要文物点的日常监测工作。
26.加强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
积极与市规划局等单位加强沟通,推动《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草案)》和《市工业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出台。
27.加强宗教活动场所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
着重加强与宗教部门等非文博系统的协调沟通,认真做好指导、协调、监督工作;积极与宗教、规划等部门合作,支持、指导宗教场所做好不可移动的文物保护规划编制、维修方案制定与实施、可移动文物管理与使用等基础性工作,重点推进《市宗教场所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工作。
28.进一步完善市政务中心开展的并联审批工作。
配合基本建设中的地下文物考古勘探的并联审批工作,加强审批管理,提高审批工作覆盖面,推进审批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效率化。
29.不断提高文物科研工作水平。
积极推动文物保护的科研工作,争取《汉长安城水环境研究》、《丰镐遗址保护利用研究》、《**的城市功能定位》等研究课题的立项;编辑出版《丰镐遗址出土青铜器集》、《文物概览》等书;完成《市志-文物志》的编写工作;积极推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IICC)的工作,以进一步加强我市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30.积极落实文物保护和大遗址保护项目资金、加强财务检查和监督工作。
组织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及文物保护工程;做好阿房宫遗址保护工程、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等工程的招标及资金拨付和监督使用工作;积极落实文物保护资金,继续做好文物保护抢救维修项目,积极督促实施文物保护工程进展,确保2013市文物保护维修计划顺利完成。
31.加强文物市场管理工作。
按照《国家文物局公安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经营活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继续做好我市文物监管物品市场监管工作;积极与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沟通配合,开展其他城市文物市场管理工作调研,借鉴先进管理经验,为推进我市文物市场管理工作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
32.开展面向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宣传工作。
配合全市丝路申遗工作、“博物馆之城”建设、“5.18国际博物馆日”及“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积极组织全市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宣传工作;组织和协调各博物馆做好各类会展和文化活动;围绕全市文物重点工程和重要工作,组织省、市新闻媒体对阶段性成果进行报道;积极与各类媒体合作,精心策划,协同配合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努力营造“文物保护人人有责、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社会舆论氛围。
33.大力加强市文物局网站建设,提高全市文物系统宣传和信息化水平。
进一步完善市文物局网站信息基础建设,主动公开全市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信息,推进全市文物行政部门工作信息化、公开化和规范化;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共享和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和方便快捷的信息传播体系。
五、干部队伍建设
34.大力加强全市文博人才队伍建设。
研究制定《市文博人才工作中长期培养实施意见》,加快建设结构优化、素质过硬的文博人才队伍,做到人才多层次、培养有平台、使用有政策、成长有渠道;学习、借鉴和利用国家和省文保单位的技术、力量优势,提高我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工作水平,在土遗址保护和展示技术、青铜器保护技术、壁画修复、漆木器保护修复等方面进行学习交流,进行科研攻关,培养科技保护人才;依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平台,积极推动跨国界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人才交流和培训;继续办好文物行政和业务培训班。
35.坚持廉洁从政,狠抓工作落实。
坚决贯彻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及省委实施意见和市委22条措施,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严格工程建设项目领域的监督检查,确保所有工程项目都在阳光下运行,努力营造清正、清廉、清明的良好政风。
36.开展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考核奖惩工作。
结合全年文物工作要点,认真做好各区(县)、开发区和市直单位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评价、评优等综合考核工作。
第五篇: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何保护好文物,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关心的课题。我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加大对文物保护与管理文物保护需要大量资金,需要得到地方财政和国家的资金支持和保证,加大文物保护工作。
二、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基本建设方面的关系
严格执行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凡涉及文物保护事项的基本建设项目,必须依法在项目批准前征求文物行政部门的意见,在进行必要的考古勘探、发掘并落实文物保护措施以后方可实施。在建设工程施工和其他生产活动中发现文物的,应当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并报告当地文物部门。建设单位和文物部门要加强沟通,做好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实现基本建设和文物保护协调发展。
三、加强法制建设和宣传力度
加强文物保护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因决策失误、玩忽职守、执法不力造成文物破坏、被盗或流失的,要追究有关执法机
关和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要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等重要契机,举办系列宣传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文物资源重大价值、重要作用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积极开展文物资源优势和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宣传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文物的先进典型,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推动文物事业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