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来我国粮食储藏技术新进展[5篇]

时间:2019-05-13 18:5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十一世纪来我国粮食储藏技术新进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十一世纪来我国粮食储藏技术新进展》。

第一篇:二十一世纪来我国粮食储藏技术新进展

二十一世纪来我国粮食储藏技术新进展

庞映彪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仓储管理部 100044)摘要:综述了十来年国内粮食储藏技术研究进展和推广应用情况,分析了当前粮食储藏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展望了储藏技术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更好地促进我国粮食储藏技术的健康发展,既实现粮食绿色安全储藏又保持粮食新鲜度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粮食;储藏;进展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国粮食储藏大约在一万年前即已开始[1],解放以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储备问题,粮食储藏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中央、省级、市(地)县三级储备体系逐步完善,国家不断加大粮食安全投入,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大型粮食仓储之间的合作明显加强,携手攻关解决了影响粮食安全储存和保鲜方面的诸多难题,一些关键性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粮食储藏技术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油食品的质量安全与营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技术措施既实现粮食安全储藏又保持粮食新鲜度是广大仓储科技人员面临的一项新挑战。为了更好地应对新挑战,本文通过综述二十一世纪来我国粮食储藏技术研究进展和推广应用情况,分析当前粮食储藏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展望了我国粮食储藏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粮食储藏技术新进展

1.1 仓储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水平的新进展 二十世纪末,我国利用国债资金兴建了大批以高大平房仓、浅圆仓和立筒仓为主要仓型的国家储备粮库,广泛推广应用了粮情测控、环流熏蒸、机械通风和谷物冷却技术“四项储粮新技术”,配备了环流熏蒸系统、粮情测控系统、谷物冷却机、粮食烘干系统以及“四散”作业设施等一批先进的粮食储藏新技术设备[2]。同时,根据新时期储藏技术需求特点,相继研发推广了智能控制储粮机械通风技术,低剂量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智能粮情检测分析技术和高效谷物冷却技术,并将四项技术进行了集成创新和标准化设计,制定发布了《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粮食仓库安全操作规程》等一批技术性规范和操作规程,大大提高了粮食储藏装备水平,提升了技术和设备的整体效能,有效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1.2 储藏技术应用基础性研究的新进展

研究分析粮食与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构筑了我国储粮生态学理论的初步框架,并以积温作为主要指标,将我国储粮地域化分为7 个储粮生态区,提出了适应我国不同储粮生态区域的安全储粮新技术工艺、经济运行模式,以及经济学评价内容[3]。

研究粮食的平衡水分、水活度、粮食的热物性等部分基础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粮堆温度变化模型;分析稻谷在储存过程中蛋白质、淀粉、脂类、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食用品质的影响,对粮食劣变机理做了有益的探索[4]。

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储粮虫害调查以及主要储粮害虫抗药性调查[5~7],并研究了几种主要储粮害虫对磷化氢抗性机理及其对杀虫剂的交互抗性[8],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快速检测储粮害虫抗性的方法[9]。同时,针对耐药性储粮害虫,研究开发了硅藻土等惰性粉杀虫剂,并提出了它们的杀虫机理[10]。研究不同水活度、温度条件下小麦、玉米和稻谷储藏期间微生物活动的临界水分[11]和实仓微生物变化规律[12],初步阐述了粮堆霉菌的演替变化和产毒规律[4,13]。

研究干燥对粮食物理、生理、及化学品质影响[14],以及谷物平衡水分的变化规律[15],建立了粮食干燥技术评价指标体系[16],探索了真空、微波、热泵干燥等技术工艺,初步阐明了干燥技术对粮食的作用机理。

这些基础性研究工作为粮食储藏技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国粮食储藏技术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1.3 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新进展

在害虫防治技术方面,研究常用化学熏蒸剂磷化铝的使用技术,包括磷化氢抗性治理、改进熏蒸方式、降低使用剂量、延长有效浓度维持时间以及粮堆磷化氢气体分布规律等等,制定了相应技术规程,进一步提高了磷化氢熏蒸效果,延长了磷化氢使用时间。2004年,“膜下环流熏蒸技术”和“磷化氢与二氧化碳混合熏蒸技术”被正式确认为淘汰甲基溴的替代技术,已在100多个中央储备粮直属库推广使用。新型熏蒸剂、植物源杀虫剂和谷物防护剂的研究也非常活跃。硫酰氟熏蒸剂已有产品问世,并进行实仓使用研究,具有一定效果。甲酸乙酯在实验室研究已经开展。多杀菌素、苦皮藤等植物源杀虫剂[17~19]等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防虫磷(高纯度马拉硫磷)、杀虫松(高纯度杀螟硫磷)、保粮磷(杀螟硫磷与溴氰菊酯合剂)和惰性粉等新型谷物防护剂得到了广泛应用。利用食物引诱剂、昆虫信息素[20]与诱捕器进行储粮害虫监测和预报也开展实仓应用。

在微生物防治技术方面,研究报道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一种方法是在传统真菌孢子计数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样品检测浓度设限消除样品自身携带真菌孢子的干扰,建立了一种储粮真菌危害早期检测方法—危害真菌孢子计数法[21]。另一种方法是以主导微生物细胞代谢的关键酶为基础,分析其代谢活动中的酶活力变化为依据,开发了微生物快速检测仪[22]。

1.4 气调储粮技术的新进展

气调储粮技术根据介质成分通常分为二氧化碳气调和氮气气调。由于二氧化碳气调技术成本高、投资大等缺陷,“十一五”以来,成本低、投资小、易于操作的氮气气调储粮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2004年,中央储备粮南京直属库和广西防城港国家粮食储备库开始规模化试点应用[23],尝试采用变压吸附制氮机组自制氮气和气囊密闭粮面的方法进行气调储粮,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随后中央储备粮桂林、湖州等9个直属库进一步扩大应用,并与温控技术相结合,系统研究了氮气气调和温控储粮工艺参数,确定了最佳运行模式。截止目前,气调储粮规模已超过100多亿斤,个别地区中央储备直属企业全面实现了气调储粮。气调储藏品种已发展到全部中央储备粮品种,地域由南方高温高湿地区逐渐向中部及北方扩展。气调储粮技术不断优化升

级,颁布了企业技术标准,拥有了世界领先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实践证明,氮气气调结合温控技术在粮食害虫防治和粮食品质保持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和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1.5 控温储粮技术的新进展

控温储粮技术[24]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隔热密闭、机械通风、机械制冷等方面,尝试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来控制粮堆温度,达到粮食保鲜的目的。在隔热密闭方面,主要研究改善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如粮面压盖PET 隔热膜、PEF 板、聚苯乙烯泡沫板,内墙粘贴材料PEF 板、泡沫板,仓顶外喷涂反光涂料、安装遮阳网或喷淋设备,仓顶内喷涂聚氨酯,仓内吊顶隔热等。在机械通风方面,主要研究风道设置、风机选用、通风参数的优化以及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注重于节能降耗、降低劳动强度,如立体风网的设计,仓内冷心的利用,低功率风机在冬季降低整仓粮温的研究,粮库智能通风系统的开发等等。在机械制冷方面,主要研究谷冷机经济运行模式、空气调节器控温技术,探索了太阳能、地冷制冷技术,特别是空气调节器控温技术已在南方粮库广泛推广应用。与此同时形成了《谷冷机低温储粮技术规程》、《仓房和粮堆隔热技术规程》、《机械通风降温储粮技术规程》、《稻谷控温储粮技术规程》、《平房仓膜下环流通风技术规程》等一系列控温技术规范,控温储粮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6 粮食整理技术的新进展

粮食整理技术是将新收获的毛粮整理成符合干、饱、净质量要求的一项日趋重要的综合储粮技术,主要包括除杂技术和干燥技术。粮食除杂技术的研究主要在除杂设备的改进上,着重于提高除杂效率,改善除杂环境等方面。干燥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传统烘干机干燥法的节能减排技术和新技术、新能源的开发,包括改进烘干机结构,研究在线水分检测系统,优化干燥工艺,实现智能化作业;研究低温真空干燥技术,开发相应设备;研究太阳能辅助热泵就仓干燥系统[25~27],基于立体通风系统、臭氧发生器、空气加热器等组成的移动式就仓干燥设备[28]以及分阶段通风就仓干燥安全度夏技术[29]等。

1.7 粮情检测技术的新进展

粮情检测技术自诞生以来,主要用于温度、湿度检测,近年来主要研究如何提高温湿度检测的精度和稳定性,包括用数字式温度传感器替代模拟式温度传感器,研发应用无线粮情检测系统和粮情远程监控系统等。对粮情其它内容诸如水分、害虫等检测也开展了积极研究,水分方面重点研究根据粮食电阻或电容式传感器介电系数变化间接测出粮食水分,以及通过检测微波信号推算出粮食水分含量[30]等;害虫方面主要通过害虫活动声信号判断粮堆有无害虫,以及根据害虫的[31]颜色和形态学等特征借助机器视觉技术识别粮粒外部害虫。此外,模拟人的嗅觉器官对气味进行感知、分析和判断的电子鼻技术在粮食储藏粮情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正在逐渐深入。电子鼻是由多个性能彼此重叠的气敏传感器和适当的模式分类方法组成的具有识别单一和复杂气味能力的装置[32],该技术已用于粮食霉变检测、害虫检测以及储藏年限判断等方面[33]。当前粮食储藏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十年来,虽然我国粮食储藏技术研究取得显著成就,但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营养、安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粮食流通重要环节之一的储存环节,目前与这种发展形势还有些不相适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基础性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任何事物发展都是必须具备坚实的基础。但在当今众多研究领域,轻基础重应用的情况比较普遍。对粮食储藏技术的研究也不例外,经费投入少,研究不够系统、透彻,诸如粮食品质陈化机理,储粮有害生物种类、分布、演替规律及发生危害生态机理,粮堆的热量、水分、气体传递特性,粮堆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因子变化模型,以及分子、基因层面研究等等均有待进一步深入。

2.2 毛粮处理能力亟待提高

随着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农民销售粮食方式的转变,今后田间收粮将会成为一种趋势,毛粮的收购比重将会越来越大。这急需要仓储企业提高毛粮处理能力,一方面要进一步研究提高除杂清理效果和效率、促进水分干燥技术更加便捷、高效、安全、节能,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探索毛粮处理过程中的劳动保护,确保职业健康的途径。此外,还应加快研究半安全粮食和危险粮食安全储藏技术,将半安全粮食和危险粮食标准进一步降低。

2.3 粮食储藏与检验关键技术尚需突破

有害生物绿色防治技术,粮食损失关键控制点及技术装备、“四散”技术,粮情测控系统,专家决策系统,物联网应用技术,不同储粮生态地域的最佳储运方式和方法,粮食质量安全和新陈快速检测技术,以及有关节能减排、智能储粮、绿色储粮、生态储粮技术方面的难题还有待集众家之长全力攻关解决,以满足人们对粮油食品安全日益增强的需求。

2.4 绿色储粮尚未得到广泛认可

尽管各科研院所、粮食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储粮保鲜技术,大范围推广应用以现代温控气调为代表的无公害储粮新技术,积极倡导绿色储粮,但绿色储粮具有哪些特点,具体评价标准是什么,如何开展评价等等,目前尚未有统一定论。绿色储粮认证体系急需建立,只有绿色储粮结果得到广泛认可,才能真正彰显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才能使现代粮食储藏技术具有更强的有生命力,才能使得粮食行业取得更大进步和持久发展。展望

我国粮食储藏技术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创建中国特色的绿色储粮工程,努力维护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更好地服务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满足广大消费者对粮油食品质量安全和营养具有更高要求的需要,这就要求广大粮食储藏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营养、安全、绿色、经济的主题,努力开展工作。一是充分利用现代生态学、生物学、物理学、数学等自然学科知识,系统推进储藏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二是着力攻关经济、高效、环保的清杂除尘设备与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粮食烘干设施设备,大力研发适合基层企业的简便粮食质量快速检测技术,努力维护农民利益。三是积极借鉴现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深入开展粮食储藏应用技术研发,加强先进成熟技术的转化、推广与集成,形成装备现代化、监测信息化、储存生态化、作业智能化的现代化粮食储藏技术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四是加快以“四散”为重点的物流技术和装备研发,逐渐构建覆盖全国范围内的快捷储运网络体系,进一步解放劳动力,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更好地服务国家宏观经济调控。

参考文献 靳祖训.中国古代粮食贮藏的设施与技术.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4: 1~1 2 中国粮油学会储藏分会.粮食储藏科学技术发展报告.粮食储藏,2009(5): 3~7 3 宋伟,靳祖训,汪海鹏.中国储粮生态系统研究进展.粮食储藏,2009(1): 16~21 4 吴子丹,林家永,李光涛等.粮食储藏技术应用基础研究的进展.第二届粮食储藏技术与管理论坛论文集: 1~11 5 严晓平,周浩,沈兆鹏.中国储粮昆虫历次调查总结与分析.粮食储藏,2008(6): 3~11 6 马晓辉,王殿轩,李克强.中央储备粮中主要害虫种类及抗性状况调查.粮食储藏,2008(1): 7~10 7 严晓平,黎万武,刘作伟等.我国主要储粮害虫抗性调查研究.粮食储藏,2004(4): 17~20 8 吴芳,严晓平.储粮害虫PH3 抗性机理及分子监测研究进展.粮食储藏,2011(3): 8~13 9 鲁玉杰,王雄,王争艳等.储粮害虫磷化氢抗性检测方法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2010(13): 6752~6754 10 刘小青,曹阳,李燕羽.硅藻土杀虫剂的研究和应用进展.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06(1): 32~35 11 张惠娜.储粮微生物活动的临界水分研究.河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2 王旭峰.高大平房仓储粮微生物及粮食品质变化初探.粮食工程,2011(4): 119~121 13 严睿,王远亮,李宗军.稻谷中霉菌及其毒素危害研究进展.湖南农业科学,2009(11): 85~87 14 成军虎,周显青,张玉荣.粮食干燥品质变化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粮食加工,2011(2): 47~50 15 李兴军,王双林,王金水.谷物平衡水分研究概况.中国粮油学报,2009(11): 137~145 16 赵祥涛,张正华,辛烁军等.粮食干燥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粮油储藏,2010(2): 10~13 17 李能威,张晓琳,郭伟群等.多杀菌素防治储粮害虫的研究进展.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1,27(3): 400~403 18 黄文,梁燕理.植物源杀虫剂在粮食储藏中的发展前景.大众科技,2010(10): 126~129 19 赵英杰,李建锋,宋君杰等.苦皮藤素乳油对3 种储粮害虫的触杀作用.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 64~67 20 李兴奎,鲁玉杰,仲建锋.用食物引诱剂和昆虫信息素联合作用监控储粮害虫的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 2080~2081,2144 21 程树峰唐芳伍松陵.储粮真菌危害早期检测方法的研究.中国粮油学报,2011(4): 85~88 22 蔡静平.储粮微生物活性及其应用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4(4): 76~79 23 高素芬.氮气气调储粮技术应用进展.粮食储藏,2009(4): 25~ 28 24 严忠军,赫治安,陆耕林.控温储粮现状及发展趋势.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08(1): 29~32 25 代建国.太阳能辅助热泵就仓干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6 李海峰.太阳能辅助热泵就仓干燥研究与应用.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7 卢献礼,周智华,李宗良.辅助热泵就仓干燥系统集成示范应用研究.粮食储藏,2009(6): 21~30 28 方茜,陶诚.当前我国高水分粮处理的现状与对策.粮食储藏,2010(2): 14~20 29 李兰芳,凌建.高大平房仓高水分玉米就仓干燥及安全度夏综合技术研究.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07(6): 20~22 30 孙健,周展明,唐怀建.国内外粮食水分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粮食储藏,2007(3): 46~49 31 张红涛,胡玉霞,邱道尹.储粮害虫检测现状.河南农业科学,2006(3): 66~68 32 J. W. Gardner,P.N.Bartlett.A brief history of electronic nose [J].Sensors and Actuators B,1994,(I8-19): 211~220 33 周显青,崔丽静等.电子鼻用于粮食储藏的研究进展.粮油食品科技,2010(5): 63~66

DEVELOPMENT OF CHINA GRAIN STORAGE TECHNOLOGY

IN 2000'S Pang Yingbiao(Grain Storage Management Department,China Grain Reserves

Co. 100044)Since 2000,China grain storage technologies have made rapid progresses,and provided great technical supports vast people forconsuming satisfied grain and oils. In order to promote persistent development of China grain storage technologies,it makes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n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ational grain storage technologies for the latest ten years,analyses thoroughly the bottlenecks in the development of grain storage technologies,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and prospects the future of grain storage technologies. It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to some extent for green grain storage and keeping cereals fre

s

h

n

e

s

s

Keywords: grain,storage,development

第二篇:粮食储藏技术

《粮食储藏技术》内容要点

第一章

绪论

1.粮油储藏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指仓储部门保管的原粮、成品粮、豆类、薯类、油料油品与农业种子。研究任务:保持粮食品质,延缓品质劣变,减少重量损失,降低保管费用。2.粮油储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有三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第一人口增长问题,现有人口已突破65亿;第二耕地逐年减少,人均占耕地将更少;第三人类对社会物质生活的需求愈来愈高。因此,人类必须杜绝粮食浪费与霉烂现象发生。)

重要性:我国有13亿人口,粮食储藏好坏关系到人民健康、市场供给、国家稳定的大事。

必要性:季节性生产,常年消费;人口众多,保持常年供应,以备急用;粮食生产与消费不在同一地点;收购原粮,销售成品粮;故需要大批粮食储存。

3.四无粮仓指“无虫、无变质、无鼠雀、无事故”;四无油罐指“无变质,无混杂,无渗漏,无事故”。

4.世界粮仓的演变历程(库容量趋向超大型,装卸、输送、处理设备趋向于超大型化,采购网点布局趋向集中,建造大容量的钢板或砼筒仓、浅圆仓,采用低温、气调等多种储粮技术,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自动管理技术)

5.储粮技术(干控、温控、气控和化控),机械通风是应用最多的储粮技术,干燥是最经济最基本的降水技术,环流熏蒸是治理害虫的主要方法,气调储粮和低温储粮是绿色储粮技术,粮情测控系统用于掌握粮情变化的趋势。

现代储藏技术是指运用各种储粮手段,创造一个合理的储粮环境,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确保储粮安全的技术。

干控:通过控制谷物的水分,创造一个不利于虫霉生长的干燥环境的储粮技术。温控:指控制谷物储藏温度,创造一个不利于虫霉生长低温环境的储粮技术。气控:通过改变储粮环境的气体配比,达到杀虫、抑霉,保持粮食品质目的的技术。化控:指利用药剂产生的毒气阻断虫霉正常的代谢过程,达到杀虫抑菌目的的防治技术。

第二章

粮食物理性质

1.粮粒的结构与化学成分

结构不同,表现出的储藏、干燥特性不同。原粮比成品粮好保管,玉米胚大难储存;稻谷有壳、玉米表皮坚硬不容易干燥降水,小麦、荞麦结构松散易干燥。

化学成分不同,表现出的耐温性不同。谷类可以高温快速干燥,豆类、油料只能低温慢速干燥,油料不能采用缓苏工艺。

2.粮堆的流散特性

散落性指粮食自然撒落时,向四周流动形成圆锥粮堆的性质;静止角指粮堆斜面线与底面水平线构成的夹角。散落性与储粮的关系:⑴确定设备角度的依据;⑵储粮稳定状况的反映;⑶计算侧压力,考虑仓墙强度,确定不同粮食的堆粮线或堆垛形式。

自动分级指粮食在移动或散落过程中,性质相类似的组分趋向于聚集在同一部位,在粮堆中形成不同集结区,引起粮堆组分的重新分布的现象。

自动分级的类型:重力分级;浮力分级;气流分级。

杂质分级点与进粮方式关系:⑴输送机不动在锥体基部形成杂质区;⑵输送机移动形成粮堆底部与两侧带状杂质区;⑶筒式仓中心进粮,形成靠仓壁处的环状轻型杂质区和落粮点处的柱状重型杂质区;⑷露天入粮在囤边下风口处形成杂质区;⑸人工入粮点多量少分级不明显。

自动分级与储粮的关系:对清理有利(通过粮食流动、振动,促进自动分级,去掉杂质);对储藏不利(如局部霉变;引起害虫大量繁殖;增加查粮困难;影响药剂熏蒸杀虫效果);防止分级的措施(主动清理;被动应付(布料器、分粮伞、中心管进粮、抽芯除除)。

3.粮堆的热物理性质

比热:使1kg的粮食温度升高1℃所需的热量。

粮食的导热性指物体传递热量的能力,用导热系数衡量。

粮堆保温性与储粮的关系:⑴对储藏有利(利用粮堆既不容易升温、也不容易降温的特性,进行低温储藏);⑵对储藏不利(积热难散,滋生虫霉,危害粮食品质);⑶采取加快湿热气体散发,缩小粮堆各层(点)温差的措施,以利粮食安全保管。

吸附性:指粮食吸附(解吸)各种气体、异味或水蒸汽的能力。吸湿性:指粮食吸附或解吸水汽的特性,是粮食吸附性的一种具体表现。平衡水分:粮粒具有吸湿与解吸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粮食达到的最终水分值。吸湿性与储藏过程的关系:⑴粮食储藏期间采取的措施要有利于粮食水分解吸,而不利于吸湿,使粮食处于较干燥的状态;⑵利用吸湿平衡原理,判断粮食水分的变化趋势或判断通风的可能性,是确定常规保管、通风与密闭的依据;⑶由于吸附滞后现象的存在,在同一粮仓或粮堆中干湿粮混装后,粮食水分很难达到均布,会给储藏带来麻烦;⑷干燥要符合降水规律,调整工艺条件,保持粮食原有品质。

粮堆的微气流运动:指粮堆生态系统中的气体流动,气体流速一般为0.1~1mm/s,速度极其缓慢,故称为微气流。

湿热扩散:指在温差作用下,水分沿热流方向而移动的现象。

微气流、湿热扩散与储藏的关系:⑴通风降温散湿,提高储粮稳定性,但每次操作要彻底,否则会造成局部结露,导致粮食变质;⑵利用气流扩散原理进行药剂熏蒸;⑶在不利条件时原则上应密封或压盖粮面,抑制粮堆内外的空气对流,减少外界气流的危害,并在隔流的基础上进行双低、三低储藏。⑷湿热扩散所带来粮堆内的水分转移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储粮过程中不能掉以轻心。

第三章

粮食生理

1.粮食的呼吸作用

呼吸是生物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一种生理现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有氧呼吸:C6H12O6(淀粉)+ 6O

2→

6CO2 + 6H2O + 2822 kJ 特点:有机物氧化较彻底,同时释放出较多的能量,从维持生理活动看是必需的,但对粮油储藏则是不利的,这就是呼吸作用造成粮食发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储藏期间将人为地把有氧呼吸控制到最低水平。

呼吸强度是表示呼吸能力及强弱的大小,指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重量的粮粒在呼吸作用过程中所放出的CO2量(QCO2)或吸收的O2量(QO2)。

呼吸系数表示呼吸作用的性质,即呼吸时放出的CO2体积与同时吸入的氧O2体积两者的比值。为了解储藏条件是否适宜,常需要了解粮食在储藏期间的生理状态,需要测定储粮的呼吸系数。

2.后熟作用:指粮食从收获成熟到生理成熟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为后熟期,以发芽率超过80%为完成后熟的标志。后熟期长短随品种、储藏条件而异。

由于后熟期中的粮食呼吸旺盛,易“乱温”、“出汗”,储粮稳定性较差,保管员需不断翻动粮面,通风降温散湿。因此有“新粮入库,保管员忙”的说法。

3.粮食的萌发与休眠生理

萌发指种子由生命机能萌动到形成幼芽的过程。

休眠指有些具有生命力的种子即使在合适条件下仍处于不能萌发的状态。

影响发芽的因素:温度,氧气,水分,防止发芽的最有效手段是控制水分,发芽是粮食质量严重劣变现象——责任事故。

4.陈化指随储粮时间延长,虽无发热、霉变,其生活力逐渐下降的现象;劣变指在不良条件下,生活力迅速丧失的现象。

第四章

粮食生态体系

1.粮食生态体系的构成和特征

构成:包括生物成分(粮粒、虫、螨、霉、草籽和有机杂质)与非生物成分即环境因素(围护结构、温度、湿度、气体、水分)等部分。围护结构,粮油籽粒,虫、螨、霉菌等;环境的温度、湿度、气体、水分等。在生态系统中,粮粒是保护对象,虫螨是歼灭对象,霉菌是抑制对象,杂质是清除对象,气体、温湿度是控制对象。

特征:半封闭的、人工生态系统,没有真正生产者,不平衡的生态系统,未成熟的生态系统。

2.我国储粮生态七个区域:青藏高寒干燥区、蒙新低温干旱区、东北低冷高湿区、华北中温干燥区、华中中温高湿区、西南中温低湿区、华南高温高湿区。

3.粮堆生态体系的变化

储粮生态系统的热量来源:(1)外界热量:外界热量来源于太阳的直接辐射、大气温度和地温。⑵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粮温的变化还受到来自粮堆内部的粮食呼吸、虫霉活动等的影响。

三温变化规律:外温上升时,气温>仓温>粮温;外温下降时,气温<仓温<粮温。最冷时,上层粮温<中层<下层;最热时,上层粮温>中层>下层;在春季时,上层>下层>中层;在秋季时,中层>下层>上层。外来生物对环境要求:霉菌:w<13%、RH<70%,可抑制大部分霉菌,反之首先是曲霉出现;昆虫:粮食13%左右的水分制止害虫生长意义不大;昆虫最低生长温度>10℃,繁殖对温度有有效积温要求,低温储粮对控制昆虫有效;螨类:怕干,喜湿,怕高温,耐低温,繁殖力强,生存力强。低水分比低温能更效制上螨类生长发育。

4.粮堆结露

结露指空气遇冷物体表面,水汽开始凝结成水的现象。由于粮食的吸湿特性,决定了只要环境湿度大于相应的粮食平衡湿度时,都能引起粮食水分增加。

结露类型与部位: 表层结露、内部发热结露、密闭结露、热粮结露、其它结露。5.粮堆发热

粮堆发热指粮温不正常上升或该降不降反而上升的现象,继而发展成霉变。

按发热性质:干热、湿热与杂质积聚;按发热部位:局部、上层、下层、垂直层与全仓发热。

6.粮食霉变

霉变过程包括初期变质、生霉和霉烂三个阶段,粮食保管中则以生霉阶段作为发霉事故的标志。

粮食霉变类型:发热霉变、结露霉变、返潮霉变。

第五章

储粮通风技术

1.机械通风:指把一定条件的外界气体通过风机送入粮堆,从而改变粮堆内的温、湿度等参数,达到粮食安全储藏或改善加工工艺品质的目的。

通风:为改善储粮性能而向粮堆压入或抽出经选择或温度调节的空气的操作。2.储粮机械通风的作用:第一、创造低温环境,改善储粮性能;第二、均衡粮温,防止水分结露;第三、制止粮食发热和降低粮食水分;第四、排除粮堆异味,进行环流熏蒸或谷物冷却;第五、增湿调质,改进粮食加工品质。

3.通风技术的应用:⑴ 新粮入仓的平衡通风,⑵秋季的防结露通风,⑶冬季的冷却通风,⑷ 夏季的排积热通风,⑸冷芯粮的均温通风,⑹高水分粮的降水通风,⑺低水分粮的调质通风。

4.通风系统主要由风机、连接管、通风管道、粮堆以及风机控制器等所组成。单(多)管通风:一台风机与一根或多根风管组成的移动式通风系统。

地上笼风道:进粮前风道安置在仓内地坪上的移动式通风系统,适用于不破坏地坪的仓房、露天垛和筒仓通风。

地槽风道:风道设在仓房地坪下的固定式通风系统,适用于未建地坪的老仓、新建仓房和浅圆仓。

5.送风形式与用途:压入式通风用于房式仓远离风道处的中、上层粮温高时通风;吸出式通风用于房式仓如靠近风道处的中、下层粮温高时通风;环流通风用于熏蒸杀虫或均衡粮温、水分;混合式通风用于厚粮堆的降温或降水通风;

6.选用与布置原则:要选用布置对称,简捷美观,通风阻力小,气流分布均匀,施工或安装、操作管理方便的风道 通风途径比指气流由风道出来到达粮堆表面所经过的最短途径与最长途径的比值;用于确定风道间距的大小。降温:K≤1∶1.5~1.8;降水:K≤1∶1.2~1.5。

7.对通风口盖板的要求:盖板应开关快捷、方便,能在风道内投药进行熏蒸;与风机、谷冷机等设备对接方便;通风口结构应气密性好,有隔热保温措施。在储粮过程中风道表面出现粮食霉坏现象都与其隔热与密闭性能较差有关。

通风口的改进:开启方式:方口改圆口或改成双铰链门;紧固形式:蝶型螺母,手轮,搭扣,拉簧,旋转紧固;气密方式:衬垫柔软厚胶条;隔热措施:外壳加保温,孔内塞聚苯板;连接方式:圆口用卡箍、铁丝紧固,方口用卡口紧固

8.风机安装位置

降仓温可选用轴流风机,每仓廒一般选用两台,建议安装在单侧的山墙或南墙上,其位置尽可能要高。这样冷风进仓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屋脊下三角地带的高温。

降粮温可选用离心风机或轴流风机。单侧通风仓房,应将通风进风口设在仓房北侧,风机把温度最低的冷风送入粮堆,以获取最大地粮堆通风的降温效果。同时,谷物冷却机、环流熏蒸设备等在工作时也要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

9.降低通风费用、减少失水量的途径

在满足通风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小风量通风;增大出风面,减少通风阻力,提高降温速率;合理选用风机,组合通风,减少耗电量,节约储粮费用;合理选择通风时机,取得事半功倍效果;适当提高通风的温差值,提高通风效率;及时密闭或压盖冷却粮。

10.针对不同发热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发热原因不同,处理不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后熟作用引起的“乱温”、“出汗”现象,应进行通风降温散湿,并促进粮食后熟过程;干热是大量害虫积聚造成的,需先杀虫后通风降温才行;杂质积聚发热是入粮时杂质分级形成局部通风死角造成的,需清理杂质或加导风管解决。湿热是局部水分升高、微生物活动造成的,需先治水分;再抓机会大剂量熏蒸杀虫;然后是利用晚间低温时机,降低粮堆温度,使粮食进入稳定储藏状态。

第六章

低温储粮技术

1.低温储粮的条件

具备保温、密闭性能的仓房,具有符合国家标准的粮质,具有冷却降温的有利时机,具有大堆散装压盖密封材料。保持粮温≤15℃为低温仓,15~20℃为准低温仓,20~25℃为常温仓。

2.对压盖材料要求

导热系数小,价格低廉,容重小,材料本身不能燃烧,不易吸水,不能散发有害的气体,不易霉烂、鼠咬、虫蛀,施工方便;常用材料:稻壳,膨胀珍珠岩,矿渣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硬质聚氨脂泡沫塑料,PEF隔热保温板。

3.冷却粮堆的方法

⑴在低温季节组织粮食入仓,⑵有风道的仓房采用机械通风方式,⑶无风道的仓房、包装粮采取自然通风方式,对散粮还可翻动粮面、扒沟等;⑷在夏季进行应急处理或无低温季节的粮库采用制冷设备冷却粮食;⑸结合粮食质量整治,在低温季节采取倒仓或出仓方式冷却粮食;⑹利用地(水)下较低的衡温条件,进行低温储藏,也能较好保持粮食的品质,但受条件与投资限制。

4.谷冷机四部件: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 5.谷冷机的使用特点

直接冷却粮堆,无需建造专门的低温仓;利用散粮的保温性,保持低温时间较长;干燥与冷却相结合,有利保持稻谷品质;缩小温差,有利防止钢板筒仓结露;及时冷却潮粮,延长存放期,赢得干燥或晾晒时间;降温快,复冷间隔时间长,耗电量低;合理操作是决定谷冷效益的关键点。

6.谷冷机与以往冷却设备在使用方面的不同点

谷冷机直接把冷风送入粮堆,冷却效率高,费用低,保冷时间长;老设备是通过冷却仓温后间接冷却粮温,冷却效率低,对仓房隔热性能要求高,费用高。

谷冷机有后加热装置,可调整进入粮堆的冷风湿度,避免发生结露现象;老设备无此功能,要防止冷却过程中的结露问题。

7.维持粮堆低温的措施

隔热层:应用保温材料,减少外温对建筑物内温度影响的隔热结构。

仓房隔热改造:⑴屋面设架空隔热层,可降仓温3~5℃;⑵仓内吊顶隔热;⑶ 屋面设置保温层:找平层、保温层、隔汽层、防水层、保护层;⑷屋面喷涂反光隔热涂料或白化);

仓墙隔热密闭法:⑴空心墙(充填隔热材料)隔热;⑵外墙面涂隔热涂料或白化;⑶种植冠大杆高乔木或爬墙虎等植物遮盖仓体;⑷内墙贴隔热板);

仓房(门窗孔洞)隔热密闭法:⑴双门隔热密闭,⑵临时砌砖墙密封隔热,⑶窗户用泡沫塑料板、高密质海绵、PEF板隔热保温;⑷用内胎密封孔洞;⑸进风口的隔热密闭);

粮面压盖密闭法:⑴稻壳加薄膜;⑵泡沫塑料板加薄膜;⑶ PEF隔热板加薄膜; ⑷双层薄膜密闭与隔热;⑸粮面压实密闭法;⑹低温包围压盖密闭法)。

降低仓温、缓解粮温上升的措施:⑴ 拱板仓隔层的排热降温(屋顶风机);⑵ 在低温时机,用排风扇降仓温;⑶ 屋面温度超过35℃时,喷水降仓温;⑷ 冷风机或谷冷机降仓温;⑸ 利用粮堆冷源,膜下环流,均衡粮温;⑹ 智能通风排积热;⑺ 用深井泠源或地道风降温。

第七章

气调储粮技术

1.生物降氧依据:以生物学因素为理论根据,即通过生物体的呼吸,将薄膜帐幕或气密库中的氧气消耗殆尽,并积累相应高的二氧化碳,达到缺氧的储粮环境。

2.人工气调依据:用催化高温燃料、变压循环吸附、充入或置换等方式以改变粮堆原有气体成分,强化密封系统,使环境气体达到高浓度的氮、CO2或其他气体。

3.空调与气调区别:前者只改变空气的状态参数不改变成分的组成比例,而后者只改变空气成分的比例而不改变状态参数。

4.气调储藏的要求

⑴凡利用密闭粮仓或用塑料薄膜帐幕进行气控储藏粮食时,密闭设施应符合气密要求。⑵为达到杀虫目的,粮堆内氧浓度应控制在2%以下;为达到抑制霉菌的目的,粮堆内氧浓度应控制在0.2%以下。⑶根据特殊需要,成品粮、油料、小杂粮等均可采用复合薄膜负压或真空小包装储藏。⑷油脂应采用密闭储藏。有条件的可以在容器内空间充氮、充CO2或负压储藏。5.气调储粮工艺

气调储粮要求仓房具有高度的气密性,当仓房达不到气密要求时,再考虑选用具有一定气密性能的材料来密封粮堆,如采用柔性气囊密封粮面,保证粮堆、仓门和孔洞部分达到气密要求。

主要装置为供气配气系统(集中供气方式)、仓内气体浓度自动监测系统、智能通风控制系统及仓房压力平衡装置等组成。

缺氧状态会对人员造成危害,为确保人员入仓工作安全,需配置氧呼吸器。防毒面具只能过滤有毒气体,不能用于缺氧的场合。

6.密封粮堆方法

⑴一面封:实际上指粮面的密封,它适用于地坪和墙壁密闭性能较好的仓房。⑵五面封:指除地坪外,粮堆四周和粮面均密封,它适用于仓墙密闭性能不太好的仓房和仓内堆垛储藏。⑶六面封:即把整个粮堆用薄膜密封起来,此方法适合于地坪需铺垫器材的仓房和成品粮堆垛储藏。

7.气调实现方法

生物缺氧:自然缺氧、微生物降氧、新鲜树叶降氧、异种粮互助脱氧。充氮方法:充液化氮、分子筛富氮、膜分离富氮。充CO2方法:充液化CO2、燃烧缺氧、胶实包装(除种子粮外)。脱氧剂是一类能与空气中氧结合成化合物的化学试剂。真空储粮主要使用真空设备将储粮空间气体抽空形成负压状态,致使空间氧含量降至低氧或绝氧,从而达到抑制虫霉、保持储粮品质的技术。

8.双低一般指低氧、低药剂量的密封储藏;“三低”一般指低氧,低温、低剂量磷化氢的统称,是粮食储藏的一项综合防治措施。

第三篇:粮食储藏

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工作标准。一是构筑了以岗位职责、规章制度、考评办法为基本骨架的管理制度体系。二是健全完善了包括综合管理制度、仓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生产作业规程、账务管理在内的50余项业务制度,各项业务工作有标准、有流程、有章可循。

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果。一是引进竞争理念,注重工作业绩。实行了保管员分岗管理,保管员岗位分一、二类岗,动态管理,按照考核成绩年底评选二类岗,做到了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二是引进契约理念,实现依法治库。三是引进自治理念,实行民主管理。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高素质队伍

逐步理顺管理体制。通过三项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管理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储粮”理念,弘扬“中储粮”精神;制定《企业文化活动考核办法》,培养全员争先创优的团队意识;首创“四个一”学习法,使理论学习成为干部员工的自觉行动;创刊内部刊物《聊库之声》;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选拔任用制度,改进选人用人方法。二是加强干部、员工队伍的教育管理,提高干部、员工队伍整体素质。通过业务理论学习、岗位技能比武、参观交流培训、技术发明革新等途径,坚持每月一份材料,一份考试试卷,一份学习心得,一本学习笔记的“四个一”学习考核制度。三是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四是出台《首席员工评比办法》,鼓励业务拔尖人才,发挥典型引路作用,营造争先创优良好氛围。

四、严格管理要求,提高管理水平

抓好粮食出入库管理。完善中央储备粮出入库业务流程》,对粮食轮出轮入的全过程进行细化。

抓好储粮安全管理。严格落实粮情检查制度;保粮措施及时有效;坚持企业负责人每月、仓储科负责人每周普查制度。多年来,直属库没有发生一起粮油储存安全事故。

抓好日常精细化管理。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一是培养干部员工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意识;二是“六个强化”(强化责任、强化手续、强化粮面质量和卫生、强化档案管理、强化物质设备管理、强化检查考核力度。

抓好粮食质量管理。首先,培养全员质量意识。其次,规范了粮食检验流程。第三,明确日常管理责任。实行化验员粮食质量联保制,全程跟踪检测粮食质量变化情况,建立完善储备粮质量档案,保证粮食在整个储存期的质量安全。购置清理设备,革新除杂装置,做好入库粮食清杂工作。

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预案;二是落实“一岗双责”;三是狠抓安全教育;四是健全组织,落实责任,配齐设备;五是重点抓好安全保卫、防火、化学药剂管理、夏季防雨防汛,突出抓好“五?一”、“十?一”、元旦、春节期间的安全工作;六是加大安全监督检查力度;七是做好粮食装卸、机械、车辆、化学药剂、用电、登高、码垛等仓储一线的安全生产。

取得成效及经验

第四篇:粮食局关于农村粮食储藏情况抽样调查报告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粮食仍然是一个重要商品、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如何保管和使用好粮食,为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粮,满足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国家粮食局2006年对农村储粮抽样调查显示,由于农村储粮设施简陋、缺乏储粮技术、储粮方法不科学等原因,农户储粮损耗惊人,损失率在8%—10%,全国每年农户储粮损失量高达150亿—200亿公斤,相当于有“北大荒”之称的黑龙江农垦区粮食总产量的1.5—2倍,粮食资源浪费严重。为此,县粮食局对我县农民储粮现状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位于滇东,地处滇桂黔三省区五地州结合部,境域纵距约90千米,横距56千米,国土面积2783平方千米,总耕地面积6.5万公顷,林地16万公顷。最高海拔2409米,最低海拔737米。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水量1219.7毫米,年平均日照1626.4小时,年无霜期244~344天。辖8个乡镇109个村社。共10.37万户39.4万人(农业人口32万,占90%;少数民族人口6.75万人,占17%)。粮食年产1.5亿公斤。

二、抽样调查的乡镇及户数情况

为全面提高粮食储藏安全知识,减少粮食损耗,查找粮食储藏中施用农药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粮食抽出专人组成工作组。于2009年10月至12月进行调查。分别对高良、五龙、龙庆、竹基、丹凤、葵山、彩云等7个乡镇13个村民委员会,24个村民小组,62户农户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落实。共出动车辆18车次,人员90余人次。共计调查家庭人口286人,土地面积701.4亩,年产粮食254100公斤,平均亩产粮食362公斤,人均产粮888公斤。其中自用粮食(口粮、养殖用粮)137000公斤,占53.9%,卖出粮食117100公斤,占46.1%,大部分是本地销售。

三、粮食储藏方法

1.存放的方法:在调查中有70%的农户储粮都是采用袋装,少部分为铁皮仓、木桶、木柜或零散堆放。

2.杀虫方法和用药情况:农户收起后的粮食有33户使用“甲敌粉”、“敌毒粉”拌在粮食里入仓的,占总调查户数的53.2%;有19户在粮食生虫时用纱布或棉布包扎“磷化铝”埋入粮袋(仓、桶柜)中杀虫的,占30.6%;粮食数量少,储藏条件好当年用完不留余粮的,不施任何农药的仅有10户,占16.1%。

四、农民储粮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储粮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没有适用的设施。目前,农户储粮既无适合的农家仓房,又无适用的储粮器具,少部分农户将粮食堆放在没有防潮的地板上,由于达不到防潮要求、又缺乏储粮技术,虫蛀、霉变屡见不鲜;大部分农户将粮食堆码在厨屋或住室边角部位,由于达不到有效防护,雀食、鼠盗极为普遍;还有少数农户由于居住面积较小,将粮食堆放在简易棚中,更免不了家禽家畜的随意糟蹋,在家庭储粮施药治虫过程中,因密封不善会造成的毒气外泄,直接危害着农户的居住安全。

2.粮食损耗量较大。由于近年来,农村强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农户家中缺乏劳动力,所储的粮食没有能力管理和晾晒,除正常的虫蛀、鼠盗之外,还有部分粮食因入储时没时间整晒水分较高或在储存期间返潮、结露等原因造成霉烂变质,调查结果表明,损失损耗粮食为2万余公斤,损失率8%—12%左右。按照农户留下的自用粮食比例计算,全县每年将损失粮食达1000万公斤左右。

3.使用高毒、剧毒农药杀虫。大部分农户将粮食与人居共处,粮食储藏中存在随意性或不科学性地使用高残留农药杀虫、灭虫。调查结果表明:使用“甲敌粉”、“敌毒粉”拌在粮食里入仓的33户,占调查户数的53.2%;使用“磷化铝”杀虫的19户,占调查户数的30.6%。

这样以来,粮食中会有很高的农药残留。食用含有大量高毒、剧毒农药残留的粮食或粮食转化的其他食物(如:酿出的酒、大米、面粉等)会导致人、畜急性中毒或群体性中毒事故。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农副产品,也会导致慢性中毒,导致疾病的发生。目前储粮杀虫剂中最有效、最方便、最实用的也就是“磷化铝”药剂。“磷化铝”药剂杀虫主要是靠“磷化铝”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映后产生的磷化氢剧毒气体杀虫,在施药过程中一定要使粮食装具充分密闭、远离人、畜住地,如果粮人共处一室会带来直接的生命危险。

4.影响居住环境。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民在注重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收入的同时,还注重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居住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农户储

第五篇:病理技术的新进展

病理技术的新进展

放射自显影技术(autoradiograph)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电离辐射对乳胶(含AgBr或AgCl)的感光作用,对细胞内生物大分子进行定性、定位与半定量研究的一种细胞化学技术。放射自显影术用于研究标记化合物在机体、组织和细胞中的分布与代谢径路,包括定位、排出以及合成、更新、作用机理、作用部位等等。

其原理是将放射性同位素(如14C和3H)或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导入生物体内(注入动物体内或加入培养基中),间隔一定时间取材,制成标本(如切片或涂片),在暗室中涂上液体原子核乳胶(卤化银乳胶),置暗处经一定时间的放射性曝光,组织中的放射性即可使乳胶感光。数日后再经显影、定影处理,或经染色后光镜观察,在放射性同位素或其标记物存在的部位,溴化银被还原成黑色的微细银颗粒,即可得知标本中标记物的准确位置和数量,放射自显影的切片还可再用染料染色,这样便可在显微镜下对标记上放射性的化合物进行定位或相对定量测定。这种技术与电镜样品处理,则为电镜放射自显影术(electron microscope autoradiography)。

在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是能量低、射程短、电离作用强β的射线如3H,14C,32P,35S,125I,45Ca,等或其它化合物。

放射自显影优点:定位精确,灵敏度高,分辨率好,能保存相当长时间;操作简便,无需复杂设备;可供定量研究和双同位素示踪;将形态、机能和代谢地研究统一起来;研究某些大分子在体内地动态变化过程。原位杂交 原位杂交的概念

原位杂交是用标记的核酸探针与细胞和组织切片中的核酸进行杂交并对其进行检测的方法。即使用DNA或者RNA探针来检测与其互补的另一条链在细菌或其他真核细胞中的位置。分细胞原位杂交和组织切片原位杂交。

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是在研究DNA分子复制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分子生物学、组织化学及细胞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技术。原位杂交的发展简史

ISH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分子克隆、质粒和噬菌体DNA的构建成功,为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技术基础。原位杂交的基本原理 两条核苷酸单链片段,在适宜的条件下,能通过氢键结合,形成DNA-DNA、DNA-RNA或 RNA-RNA 双键分子,应用已知碱基序列并具有标记物的(有放射性同位素,如3H、35S、32P、荧光素生物素、地高辛等非放射性物质)RNA或DNA片段作为核酸探针,与组织切片或细胞内的待测核酸互补配对,结合成专一的核酸杂交分子,通过标记物的显示(例如放射自显影等方法),在光镜或电镜下观察目的mRNA或DNA的存在与定位。为显示特定的核酸序列必须具备3个重要条件:组织、细胞或染色体的固定、具有能与特定片段互补的核苷酸序列(即探针)、有与探针结合的标记物。原位杂交的实践应用

原位杂交技术可在原位研究和检测细胞合成某种多肽或蛋白质的基因表达,进一步从分子水来探讨细胞的功能表达及其调节机制。随着相继建立的生物素和地高辛等非放射性标记技术,并结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显示技术,使原位杂交技术迅速推广应用于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断。如在肝炎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结核菌等检测中该法被迅速推广应用。由于其存在的不足,国外用微波加热技术进行改良,在节省杂交时间和蛋白酶K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经研究表明,微波加热的原位杂交可以取代普通原位杂交而用于石蜡标本的基因表达检测。目前在国内已逐步开展荧光标记原位杂交技术,能在荧光显微镜下更加简便,清晰地观察结果。

原位杂交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1)高特异性及灵敏性: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识别及结合的特点,决定了荧光原位杂交的高度特异性,同时使检测的结果具有很高的灵感度;原位杂交技术因其高度的灵敏性和准确性而日益受到许多科研工作者的欢迎,并广泛应用到基因定位、性别鉴定和基因图谱的构建等研究领域。(2)结果直观:其结果在荧光显微镜下可直接观测。

缺点:(1)费时:实验步骤较多,周期长;(2)成本高:蛋白酶K需要量大,所以成本较高。

几种原位杂交技术

1、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

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e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原位杂交技术。它主要是利用物种之间DNA同源性的差异,用另一物种的基因组DNA以适当的浓度作封阻,在靶染色体上进行原位杂交。GISH技术最初应用于动物方面的研究。

2、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已有的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放射性DNA分子原位杂交技术。

FISH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荧光标记(取代了同位素标记)的核酸片段为探针,将DNA(或RNA)探针用特殊的核苷酸分子标记,然后将探针直接杂交到染色体或DNA纤维切片上,再用与荧光素分子偶联的单克隆抗体与探针分子特异性结合来检测DNA序列在染色体或DNA纤维切片上的定性、定位、相对定量分析。

FISH技术检测时间短,检测灵敏度高、安全无污染、探针能长期保存、能同时显示多种颜色等优点, 不但能显示中期分裂相,还能显示于间期核。同时在荧光原位杂交基础上又发展了多彩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染色质纤维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染色体的鉴定、基因定位和异常染色体检测等领域。

3、多彩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多彩色荧光原位杂交(Multicolo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mFISH)是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用几种不同颜色的荧光素单独或混合标记的探针进行原位杂交,能同时检测多个靶位,各靶位在荧光显微镜下和照片上的颜色不同,呈现多种色彩,因而被称为多彩色荧光原位杂交。它克服了FISH技术的局限,能同时检测多个基因,在检测遗传物质的突变和染色体上基因定位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原位PCR

原位PCR技术是常规的原位杂交技术与PCR技术的有机结合,即通过PCR技术对靶核酸序列在染色体上或组织细胞内进行原位扩增使其拷贝数增加,然后通过原位杂交技术进行检测,从而对靶核酸序列进行定性、定位和定量分析。原位PCR技术大大提高了原位杂交技术的灵敏度和专一性,可用于低拷贝甚至单拷贝的基因定位,为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PCR

PCR的概念: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种在体外由引物介导的DNA酶促合成反应,也叫基因扩增技术。是在体外模拟自然DNA复制过程的核酸扩增技术,即无细胞分子克隆技术。它的出现使人们对微量甚至单个细胞DNA的分析成为可能,并且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利用DNA聚合酶依赖于DNA模板的特性,在离体条件下模仿细胞内DNA复制过程,用两种与相反链杂交并附着于靶DNA两侧的寡核苷酸引物经酶促反应合成特异的DNA片段的体外方法。包括模板变性、引物退火和用DNA聚合酶延伸退火引物在内的重复循环,使末端被引物5‘端限定的特异性片段成指数形式积累。这种由Mullis发现的方法最早被美国Cetus公司的人类遗传学部的一个小组用于球蛋白DNA的扩增及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病的产前诊断。近十几年来,PCR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日益完善,在医学生物科学研究的许多不同领域中简化了分析工作。该技术在分子生物学、医学、法医学、考古学等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并且对已建立的基因克隆、DNA序列分析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PCR的基本原理:

类似于DNA的体内复制。首先待扩增DNA模板加热变性解链,随之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某一温度,这一温度可使引物与它的靶序列发生退火,再将温度升高使退火引物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得以延伸。这种热变性-复性-延伸的过程就是一个PCR循环,PCR就是在合适条件下的这种循环的不断重复,前一轮扩增的产物又充当下一轮扩增的模板,目的DNA以2的指数方式积累,使皮克水平的起始物达到μg数量级。

PCR的应用:

近2O年来,分子生物学突飞猛进,也开拓了分子病理学领域。分子病理学应用分子生物学一些基本技术,结合病理形态学的特点,将核酸原位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反应(PCR)、核酸测序等应用于病理研究和诊断。

PCR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各个领域,并成为分子病理学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被列为20世纪90年代生物学技术十大热点之首,已被广泛应用于分子克隆、DNA序列分析、癌相关基因的检测、遗传病和分子病理诊断等多个领域。它不仅可用于基因的分离、克隆和核酸序列的分析,还可用于突变体、重组体的构建、基因表达调控研究、遗传病、传染病的诊断及肿瘤发生机理的探讨等。如应用PCR技术检测瘤细胞的基因重排诊断淋巴瘤,检测相关病毒、细菌等诊断结核、SARS等感染性疾病。荧光定量PCR技术利用荧光素标记探针,PCR扩增时会发出荧光,通过检测荧光的强度可实时(real time)监测PCR反应,定量准确,易于标准化。该技术解决了PCR产物的污染和PCR模板定量的问题,在临床观察患者病情发展及预后,判断药物疗效等方面的用途和前景十分广阔。在肿瘤细胞基因组DNA的PCR实验中,应用显微切割技术在显微镜下将单个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或瘤旁细胞中分离出来,避免非肿瘤细胞基因组DNA的干扰。

新鲜组织和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病理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培养细胞、血、痰液、乳汁和各种体液及尿液均可应用PCR技术进行DNA水平的相关研究。PCR技术的发展:

RT-PCR,即 Reverse transcript反转录PCR。

原位PCR(In situ PCR)技术是继PCR技术之后又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是将PCR的高效扩增与原位杂交技术的细胞定位相结合,在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上原位对特定的DNA或RNA进行高效扩增再用特异性的探针作原位杂交检测。既能检出细胞内单拷贝及低拷贝的核酸序列,又能对含靶序列的组织细胞进行形态学分析。极大提高了在细胞原位检测核酸及抗原的敏感性。

原位逆转录PCR(In situ RT-PCR)是将逆转录反应和PCR结合,检测细胞内低拷贝mRNA.以mRNA为模板合成cDNA,再以cDNA为模板在DNA聚合酶作用下进行扩增,rTth逆转录酶具有分别依赖RNA或DNA的耐热I)NA聚合酶活性。可同时执行RT和PCR,使反应时间缩短。

实时荧光定量PCR:

开始阶段的PCR只局限于DNA的定性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定量PCR应运而生。然而,其精确性与特异性也不是绝对的,直到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出现,人们才真正实现了PCR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

基本原理:聚合酶链式类似体内的DNA复制过程,主要是利用DNA聚合酶依赖DNA模板的特性,在一对引物诱发聚合酶反应。整个过程包括模板变性、模板与引物的结合和引物延伸3个步骤。而实时荧光定量PCR是在常规的PCR反应体系中加如入荧光标记探针,通过荧光信号积累实时检测整个PCR进程,来实现其定量功能。

实践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在肿瘤学方面应用较广泛。(1)检测微量残渣疾病:目前血液肿瘤患者的高度复发是痊愈的一个主要障碍,而微量残渣疾病的检测是提供血液肿瘤患者有效治疗方案的关键一步,可以根据不同患者在分子水平的不同反应来指导个性化治疗;(2)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单核苷酸是第3代遗传标记,即每一个核苷酸在任何一代人群中大约每1×lo9个个体就会发生一次变异,此种方法可以检测其差异,将在未来分子诊断中起重要的作用;(3)监测基因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即可以定量又可以定性的监测基因表达的变化,从而确定其是否有差异性表达;(4)甲基化的研究:实时荧光定量PCR在检测DNA甲基化方面更具有优越性,它避免了反应后的凝胶电泳,因而增加了灵敏度和通量;(5)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还可以与显微镜切割技术或石蜡固定标本提取DNA技术相结合,使从石蜡固定的少量标本中提取完整的DNA并进行检测基因表达成为可能。

优点和缺点:优点:(1)高特异性与准确性:由于其对模板DNA的定量是在PCR反应的指数增长期进行的,所以准确性很高。而不同的模板DNA需要不同的探针,则决定了它的高特异性;(2)污染小:一般PCR产物都需要通过凝胶电泳,染色剂染色,紫外线观察,不仅费时费力,并且染色剂对人体有害,且过多的实验操作大大增加了污染的机会,而如果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整个过程只需在加样时打开一次盖子,其后的过程完全是封闭的,并且不需要凝胶电泳PCR后操作,这样就大大减少污染的机会,高灵敏度、高通量,能够同时检测多样样品。缺点:实时荧光定量PCR最大的缺点在于价格昂贵。流式细胞技术(FCM)

基本概念:

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是集光电子物理,光电测量,计算机,细胞荧光化学,单抗技术为一体的高科技细胞分析仪。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是利用免疫或荧光细胞化学的原理,以激光激发荧光,结合计算机处理信息和快速分拣系统进行定量检测。

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处于快速流动的单细胞或生物颗粒进行多参数、快速(每秒可达1000-10000个)的定量分析和分选(纯度可达99%以上)的检测技术。它可以高速分析上万个细胞,并能同时从一个细胞中测得多个参数,与传统的荧光镜检查相比,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准确性好等优点,成为当代最先进的细胞定量分析技术。

优点: 1.测量速度快 2.高通量:一次可以检查上万个细胞,PCR的测量是以整个样品为单位,FCM的测量是以样品中的每一个细胞为单位。

3.可进行多参数测量

4.是一门综合性的高科技方法(FCM综合了光学,电子学,流体力学,细胞化学,免疫学,激光和计算机等多门学科和技术);

5.既是细胞分析技术,又是精确的分选技术。局限性:

1.需要新鲜没有固定过的样品;

2.样品采集和样品制备的过程中可能有选择性的细胞丧失; 3.得到的形态学信息很有限。工作原理:

将待测细胞染色后制成单细胞悬液。用一定压力将待测样品压入流动室,不含细胞的磷酸缓冲液在高压下从鞘液管喷出,鞘液管入口方向与待测样品流成一定角度,这样,鞘液就能够包绕着样品高速流动,组成一个圆形的流束,待测细胞在鞘液的包被下单行排列,依次通过检测区域。

流式细胞仪通常以激光作为发光源。经过聚焦整形后的光束,垂直照射在样品流上,被荧光染色的细胞在激光束的照射下,产生散射光和激发荧光。荧光信号的接受方向与激光束垂直,经过一系列双色性反射镜和带通滤光片的分离,形成多个不同波长的荧光信号,再转换为数字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可以单独显示每个参数的直方图,也可以选择二维的三点图、等高线图、灰度图或三维立体视图。

应用范围:

可用于白血病的分型、肿瘤细胞染色体的异倍性测定,以及免疫学研究,并已开始用于细菌鉴定,病毒感染细胞的识别合爱滋病感染者T4、T8细胞的记数。

自70年代以来,随着流式细胞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也日益广泛。流式细胞术已普遍应用于免疫学、血液学、肿瘤学、细胞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生物化学等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研究领域。

FCM可以发挥最大优势的领域是细针穿刺(FNA)以及各种体液、血液和骨髓的检查。组织芯片 生物芯片技术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细胞芯片、组织芯片以及元件微阵列芯片、生物传感芯片等新型生物芯片,对DNA、RNA、多肽、蛋白质、细胞、组织以及其它生物成分进行高效快捷的测试和分析。组织芯片概念

组织芯片(tissue chip)又称组织微阵列(tissuemicroarray,TMA),是一种新兴的生物高科技技术。是将数十甚至数千个不同个体的小组织标本整齐地排放在一张载玻片上而制成的组织切片。可以了解组织形态、组化特性、蛋白和核酸(RNA和DNA)在组织细胞中的定位和分布 组织芯片发展简史

1986年Battfora 多组织块和多组织片,是组织芯片的前身。他制备多组织片的目的是提高测试抗体的效率。

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国家如丹麦也用手工方法制出多组织片,其目的是为了测试各级病理医师的诊断水平和进行免疫组化的质量检控。

1998年Kononen等采用机器(组织芯片机,tissue arrayer)通过钻洞取样,将645个直径0.6 1TITI组织从不同的蜡块转移到一个新的蜡块中,并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一起,然后切片制成了乳腺癌的组织芯片,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和mRNA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了6种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表达状态。他们制作组织芯片的目的是为了高效地检测肿瘤组织中相关基因及其表达,从而建立肿瘤的分子文库。

目前组织芯片主要用于肿瘤特异性基因的筛选和功能基因组的研究。

组织芯片的应用领域

包括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应用研究和新药开发等。组织芯片可用于常规苏木素-伊红染色(HE)、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原位杂交(ISH)、荧光原位杂交(FISH)、原位PCR、原位RT-PCR和寡核苷酸启动的原位DNA合成(PRINS)等。可以广泛地与核酸、蛋白质、细胞、组织、微生物相关技术相结合,分别在基因、转录和表达产物的生物学功能这三个水平上进行研究,可对病人的疾病诊断,预后和治疗相关的标志物的分析。组织芯片的广泛应用将会极大地促进现代医药学、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在掌握组织芯片基本应用范围的基础上可以演绎出很多种用途。有的已成为现实,如:①HE 染色:其目的是展现组织细胞的形态,据此,可以做成正常组织芯片、肿瘤组织芯片、炎性病变组织芯片、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疾病等系统性疾病组织芯片、疑难疾病组织芯片、少见病组织芯片、寄生虫组织芯片、基本病理改变组织芯片等等。这些组织芯片可用于教学、水平测试,亦可作为缩微的组织学和病理学图谱。②组化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目的是了解组织细胞和病原中的组化成分或抗原表达,可以根据需要做成各种组织芯片,研究各种组织细胞以及病原的表型和表达,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科研潜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已知的组织细胞和病原了解各种试剂和/或抗体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根据需要做成各种组织芯片测试新试剂和新抗体,进行组化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的质量监控,也可用于常规组化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阴性和阳性对照。与HE染色片配合,亦可用于教学、水平测试和作为缩微的图谱。③原位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目的是了解组织细胞的基因或基因表达,可以根据需要做成各种组织芯片,如乳腺癌组织芯片、膀胱癌组织芯片、肾癌组织芯片等,研究各种组织细胞的基因情况。

组织芯片的优点

优点是:①体积小,信息含量大,一次实验可获得大量结果。②实验误差小:组织芯片中的众多组织都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因此较传统的1个病例1张切片的实验误差小,试验结果可比性强;③对原始组织蜡块损坏差小;④成本低:组织块较小,试剂的用量较少,故成本低廉;⑤连续性:可以将病变的许多不连续过程集中到一起,使之连续化并微型化,由此可了解病变的整个过程; ⑥应用范围广泛。⑦高效,快速。

局限性:由于构成组织芯片的组织很小,因此必然会出现一个问题,即这些小组织是否能够代表其原来的组织?特别是在对有多种组织起源组成的肿瘤进行研究时,这个问题是很难避免的。

芯片技术的出现是生物信息分析领域的一个革命性的里程碑,它使以往的繁多、复杂的基因序列分析和基因检测研究工作变得省时、省力、准确、高效率,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使人类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分化、遗传、疾病等重大生命问题,有更加本质的认识。

组织芯片的制作方法:(1)收集和选择病例。

(2)复查组织切片,审查病理诊断,(3)收集相应组织蜡块(称为供体蜡块donor)、标记相应靶点。可采用打点或画圈法。(4)制作空白蜡块(即受体蜡块recipient):

(5)用组织芯片制作机(Beecher Instnnnents,usA)在受体蜡块上打洞。(6)获取供体蜡块组织芯(7)用距离调节器准确地将打洞针前后或左右移动适当的距离,再重复上述(5)(6)的操作方法,如此反复即可将数十至上千的组织芯整齐地安插于受体蜡块中。最后,用三张载玻片叠放在一起将所有组织芯按平,使制成的组织芯片蜡块表面平坦光滑。

(8)将制成的组织芯片蜡块再放入蜡块制作模具,放入60℃ 烤箱内1 h,使组织芯与受体蜡块的蜡融为一体。冷却后取出。组织芯片蜡块便制做成功。(9)制作好的芯片蜡块,可进行切片或放入4℃冰箱内保存备用。(10)对组织芯片蜡块进行切片。

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或原位杂交。

组织芯片技术目前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但已显示了重要的科研和应用价值,也具有很大经济价值,不仅为人类基因组研究发挥作用,也将为病理学的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现在,已有公司生产出自动组织芯片打孔仪、点样仪等仪器,有助于提高组织芯片的制作速度。诊断细胞学技术

诊断细胞学的涂片制作和染色技术是一直使用传统的方法,脱落细胞学检查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观察。其作用可以普查肿瘤;为细胞培养提供标本;并测定激素水平。

然而,传统的宫颈涂片制作有近80%以上的细胞包括异常的细胞未能收集在玻片上,而且制片质量不佳,有诊断价值的细胞重叠严重,或被炎症细胞、血细胞和黏液等遮盖而影响诊断。近年来液基薄层细胞学制片技术的应用使细胞学涂片,特别是宫颈涂片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液基薄层细胞学制片技术包括膜式液基薄层细胞技术(Thih.prepCytolosy Test,TCT)和离心沉淀式液基薄层细胞学制片技术(AutoCyte Prep),制作出的涂片几乎可以收集到取样器上的所有细胞,细胞呈单层平铺,背景清晰少有血细胞和黏液等的干扰。与传统涂片相比,异常细胞的检出率有了显著提高。液基薄层细胞制片技术与TBS(The Bethesda System)报告方式结合在宫颈病变筛查及诊断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该技术还可用于非妇科标本,如尿、痰、体腔渗出液、支气管冲洗液、食管拉网标本以及细针穿刺的标本检测。但是该技术仪器和耗材成本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图像分析技术与网络技术

图像分析技术在病理学中的应用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定量病理学的新阶段。在对组织细胞或细胞的微小结构定性和定位的形态基础上,利用图像分析仪能较客观而精确地以数字表达存在于标本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半定量或定量分析。如在研究和诊断中应用该技术对胃肠粘膜上皮重度增生和腺癌细胞核中DNA含量进行测定,以及开展定量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其结果较人工观察计算更客观、精确,重复性好,可比性强,但也受到制片质量不均

一、采集图像是否恰当、不同厂家的分析软件系统的差异诸多因素的影响。

同时,在病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改革的进行。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病理专业网站的建立,网上的病理读片,疑难病理讨论,技术论坛,诊断经验交流,极大地方便了病理学工作者之间交流、沟通和共同提高。医院局域网的建立,使各科室间能方便快捷地交流信息,共享资源。全自动显微镜系统及超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成就了病理远程会诊。

其它技术

20世纪80年代初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问世,它在显微镜高分辨率成像的基础上加装激光扫描装置对组织内或细胞内部微细结构进行光学非侵入式分层扫描,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迅速完成对图像立体、多层面、动态的全面观察,再转换成具有三维效果的图像从屏幕上显示并拍摄。是当今生物组织形态学研究的先进手段之一,在整个生物学研究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新近由Microbright Field开发的虚拟切片技术,可使整张切片的图像存储在固定媒体上,实现了无切片无显微镜的病理时代,开创病理诊断及教学新模式。

下载二十一世纪来我国粮食储藏技术新进展[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十一世纪来我国粮食储藏技术新进展[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粮食储藏对仓房设计的要求

    浅谈粮食储藏对仓房设计的要求 张来林 朱同顺 李 昭 赵英杰 李建锋 (河南工业大学 450052) 摘要 本文在总结多年来粮食仓房设计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仓储工艺角度,阐述了安全储粮......

    我国的粮食情况

    我国的粮食情况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仅达到温饱水平,2004年总产量9380亿斤,消费量9978亿斤,粮食问题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因此,开展爱......

    中央储备粮储藏技术与经验

    中央储备粮储藏技术与经验 (一)粮面不同压盖物隔热效果分析 针对高大房式仓屋面隔热性能较差的特点,淮安直属库采用不同保温材料进行粮面压盖试验,寻找经济有效的保温办法。 方......

    园艺产品储藏与加工技术(课程标准)

    《园艺产品储藏与加工技术》课程标准 系(院):生物工程系 适用专业:园艺技术专业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职业能力选修课 1、前言 根据园艺技术专业的特点及其对于专业知识储备的要......

    师宗县粮食局关于我县农村粮食储藏情况抽样调查报告

    师宗县粮食局 关于我县农村粮食储藏情况抽样调查报告 ──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农村科学储粮丞待加强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粮食仍然是一个重要商品、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物......

    我国物流业标准化工作的新进展

    我国物流业标准化工作的新进展来源:中国物流网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的主要问题是,物流标准化基础薄弱;物流标准的制、修订跟不上经济发展需要,已经出台的与物流业相关的标准总体质......

    浅谈我国丝绸文物保护工作的新进展

    浅谈我国丝绸文物保护工作的新进展 08级博物馆学于赟P080310534[摘要]:丝绸材料是一种天然蛋白质纤维,极容易在氧气和水解作用下发生变质,严重影响其保藏的时间限度和质量,许......

    近年来我国深基坑工程技术的新进展

    近年来我国深基坑工程技术的新进展近20年来,我国各大中城市万幢高楼拔地而起,10层以上的建筑物已逾1亿平方米;其中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物已有约200座。上海金茂大厦高420.5m,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