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八旗制度与满族文化的关系(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22:33: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八旗制度与满族文化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八旗制度与满族文化的关系》。

第一篇:浅论八旗制度与满族文化的关系

浅论八旗制度

11历史师范 范天文 201124143113

摘 要: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平时耕猎为民,战时应征为兵。源于满族的牛录制。努尔哈赤将原来牛录这一临时性的生产和军事组织,根据战争的需要,改编成长期的正式组织。八旗制度对满族的形成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满族文化方面,对女真向满族文化的转变以及满族形成后逐渐巩固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关 键 词:努尔哈赤 牛录 八旗制度 满族 文化

努尔哈赤(1559-1626年),即清太祖,姓爱新觉罗,建州左卫(今辽宁新宾县境)人。世为女真族建州部首领,通汉、蒙文字,受汉文化影响较大。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努尔哈赤从前车之鉴和征战之需,利用旧的牛录制度,改进发展,创立了八旗制度,牛录原意为“披箭”,很久以来,女真人遇逢出征行围,不论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各出箭一枝。十人中立一首领,指挥九人而行,此首领称牛录额真,这是以族寨为基础凑编而成的临时性武装组织,兵列完毕即行解散,努尔哈赤先是仿照此俗,编立牛录,以率众来投之部长为牛录额真,辖其属人,或受功臣猛将为牛录额真,统辖分与他们的女真,但是随着征战的胜利,辖区的扩大,牛录越来越多,但牛录之间,人丁多寡不一,有的牛录是一二百余人,人的一百人,有的四百户,二百户编一牛录,而最少的牛录才十八户,并且,牛录已经演变为固定的社会基层组织,屯垦田地,征丁披甲,纳赋服役,皆以牛录为计算单位,努尔哈赤便在此基础上加以改组,发展,扩大和定型,创立八旗制度,万历二十九年(1601),旗分黄,白,红,蓝四色,三百丁为一牛录。万历四十二年(1615),“将此四色镶之为八色,成八固山(八旗),”即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旗,正式确立了,延续近三百年的清朝特有的八旗制度,努尔哈赤规定,所有人员必须编入八旗“聚集之众多国人,皆均匀整齐点数”分隶多牛录,八旗实行三级管理,三百丁为一牛录,置一牛录额真,五牛录为一甲喇,置一甲喇额真,五甲喇为一旗,置一固山额真和二员梅勒额真,八旗制下的女真是兵民合一,平时耕猎,战者披甲当兵,由固山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辖领,遵照汗,贝勒命令,冲锋陷阵,八旗制不仅是军事制度,而且还包含了征赋佥役,刑罚及管辖旗人的财经政法等方面的职能,是后金进入辽沈前的政权的特殊组织形式,这样一来,努尔哈赤统辖下的女真国,便不是昔日所辖的各有特色,复杂松散的混合体,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这对出兵征战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军事条件和政治条件。努尔哈赤正式建立八旗制度时,明确规定,所有人员必须编入八旗,分隶各牛录,禁止隐匿丁口脱漏不报,不准离旗外逃。这样就将来自不同地区的、分散的数十万人口统一编制起来。八旗实行三级管理制度。努尔哈赤规定,三百丁为一牛录,设一牛录额真。五牛录为一扎拦,置扎拦额真一。五扎拦为一旗。八旗之上,有“英明汗”努尔哈赤主宰一切。这样一来,原来分散的几百牛录被统一编制起来,分级管理,克服了过去努尔哈赤直接约束各个牛录的不便,管理上既严密,又灵活,对加强后金国的集中统一领导起了很好的作用。这样编立的八旗制是后金国的军事制度。八旗的诸申是兵民合一,平时耕猎为民,战则披甲当兵,每个诸申皆有出征厮杀的义务。各个时期佥丁披甲的比例不尽相同。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兴师伐明时下令。“一牛录五十甲,以十甲之人守城,四十甲从征。”

后来规定一牛录出一百甲,有段时间每牛录佥丁披甲多达一百五十名。总的来看,大体上是三丁抽一。这样,就建立起一支拥有精兵数万的军队——八旗劲旅。征战之时,固山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分率本旗,本甲喇、本牛录士卒,在汗和本旗旗主贝勒的指挥下冲锋陷阵,攻城夺寨。

八旗制还包括了征赋佥役等财经方面的内容。后金国的筑城、运输等项力役,皆按旗佥派牛录入丁担任。努尔哈赤几次迁都,大修都城,并在各路要紧地方筑造城堡,皆按旗分牛录佥丁服役。甚至连前往东海取回煎煮的食盐,努尔哈赤亦命阿尔布尼参将运送。后金国的官用粮谷,亦系八旗各牛录的诸申提供。努尔哈赤规定,每牛录出十丁四牛,于空闲地方屯垦田土,所获粮谷全部纳入国库。若按一丁垦地三十六亩计这是五年以后实行计丁授田的标准,当时八旗有二百三,四十个牛录,一牛录出十丁,共有二千三百多丁,可垦田八、九万亩,亩产一石,能收粮谷八、九万石。这对保证后金官粮的供应起了很大的作用。后金国的其他用费,包括临时征战急需的军马,努尔哈赤也派各牛录备办。

八旗制又是后金国进入辽沈以前的政权的特殊组织形式。牛录是基层政权机构,上为甲喇,再上为固山旗。八旗的固山额真,甲喇额真和牛录额真,除了执行汗的指示佥派人夫屯田服役披甲当兵外,还要遵照汗和旗主贝勒的命令,治理属下人员。努尔哈赤一再谕示各级额真严格管辖旗下兵民。他责令众额真、固山额真、梅勒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牛录章京和村寨拨什库,皆要遵照此谕,书写誓言,呈汗阅后录入档子。

在辖治旗人的问题上,努尔哈赤明确谕示群臣,要他们作到以下四条。一为“审断公正”,即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按照统治者的意志裁处各事,宽待奴隶主;重惩阿哈、诸申。二是“平盗贼,止恶逆”,遇逢阿哈,诸申反抗时,严厉镇压,捉获逃亡的阿哈,立即处死。三系“遍济贫乏”,即施用小恩小惠,如赐点食盐给筑城的人夫,以示宽厚,企图使诸申、阿哈感恩戴德,“虽劳苦从事而无怨言”。四是“教以善育”,使劳动人民之心“皆明而善”,不怀“恶念”,不为“盗贼之行”,俯首帖耳,甘为顺民。这样,就可达到“国家太平”,汗、贝勒便能坐享阿哈、诸申劳动果实。努尔哈赤曾因诸申阿奇违令私离军队,为明兵杀死,而下令“凌迟阿奇尸,分与各牛录”,使众兵引以为戒。八旗固山额真,梅勒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遵照汗谕和旗主贝勒的命令,清查逃人,镇压起义,裁处纠纷,为巩固后金国的统治而尽力效劳。

努尔哈赤创立的八旗制度,并不是超脱于各个阶级之上的“公正”的制度,而是统治阶级利用来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重要工具。八旗制度的建立,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扩大了汗、贝勒和各级额真的权势,加深了诸申、阿哈的苦难。八旗制度是女真奴隶主阶级为加强对自由民的政治、经济控制,利用了氏族制时期的组织形式而建立起来的。八旗制度推动了初期满族社会的发展。在八旗的组织下,诸申、伊尔根兵农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战利品除贵族占有大部分外,所余部分“论功行赏”,军费由八旗通过牛录,向众人分摊。1613年规定,每牛录三百人中出十男四牛,在空旷地上建仓积谷,作为粮饷,代替了过去临时摊派的办法。由此可见,八旗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共存在296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为发展和巩固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

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第二篇:略述萨满文化与满族民俗的关系

略述萨满文化与满族民俗的关系

珲春一中历史杨柳 中文摘要:萨满文化是古老的原始宗教文化形态,以萨满教为主要载体的萨满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及风俗现象都有极大的影响。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满族人世代信奉萨满教,他们的宗教信仰体现了积极向上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本文主要探讨了萨满文化与满族民俗之间的关系,分别从满族民俗对萨满文化的传承以及萨满文化对满族民俗的影响的角度,略述了萨满文化在满族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对研究萨满教对满族社会的进步和稳定以及满族历史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萨满文化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现正面临着“现代文明”的冲击,灿烂的文化开始衰败,因此关注满族的宗教信仰,保护民族优秀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关键词:萨满文化 满族民俗 关系

引 言

萨满教是我国东北各少数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萨满”一词最早见于宋代《三朝北盟会编》,其中记载“兀室(即完颜希尹)奸猾而有才。„„国人号为珊蛮。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通变如神”[1]。按照满族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中解释,“萨满”一词的涵义为“晓彻”之意,即最能通达,知晓神的旨意的人。在萨满教中,萨满被认为是沟通人神的中介,按女真语解释,则为“天仆”。不过,萨满教不能如此简单的定义,萨满教作为一个复杂的宗教体系,其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我国学者孟慧英曾对萨满教作了一个比较具体、全面的阐述,“萨满教应看作是以信仰观念和崇拜对象为核心,以规范化的信仰和崇拜行为,以血缘或地域关系为活动形式三方面表现相统一的社会文化体系”[2]。满族的萨满教信仰,在北方各个信仰萨满教的民族之中,最具有代表性。可以说满族萨满教是整个萨满教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一个分支。

以“萨满教”为载体的萨满文化在满族社会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业已渗透并融入到满族民俗中,成为满族的共同文化心理。随着满族历史的不断的发展,萨满文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满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萨满文化中的一些原始崇拜与满族风俗习惯交融一起,形成了满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一、满族民俗对萨满文化的传承和继续

1、满族的敬山习俗:

满族人敬山的习俗可以追溯到萨满文化中对山的崇拜。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独特的生存环境使他们认为高山的峰峦雄伟具有神秘感。满族先民将高山奇峰视为通天之路加以崇拜,并幻想高山具有“神灵”的性能。同时,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山和石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山中有满族先民生活需要的动植物,石头则可以制造工具和武器,因此,人们便幻想出由山神管理山中的动植物和财宝,所以满族先民对山、石的崇拜,祈求获得更多的利益或减少灾害是顺乎原始思想的。满族先民对山、石的崇拜还源于一种对自然的畏惧心理,由于当时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人们愚昧无知,对一些自然现象不理解,无能为力。满族先民生活在高山峻岭中,随处可见陡峭的悬崖和山峰以及阴森的山洞,他们不理解这些自然物是怎样形成的,对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更是望而生畏。随着“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生,他们便物化出一个载体“山神”。他们认为这一切都是“山神”在操控着,“山神”不仅创造了奇形怪状的地形地貌,而且主宰着山中的一切神灵。《黑龙江外纪》卷八书中曾有关于肃慎敬拜山神的记载,“有山出石,其利入铁,将取之,必先祈神[3]。满族先民对大自然的这种畏惧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崇拜和尊敬,他们认为不能触犯山神,同时还要叩拜祷告,祈求山神的庇佑。金代的女真人也崇拜长白山。金代女真人有自己的祭山之礼。如祭长白山之礼。据《金史·礼志》载:“长白山在兴王之地,礼合尊崇,议封爵,建庙宇”[4],这种崇拜代代相传。人们把“白山主”(即长白山神)看成满族的保护神。这种崇拜显然在清朝统治者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清圣祖玄烨曾派遣大臣祭拜长白山,并“诏封长白山神,秩祀五岳,自是岁时望祭无阙”[5]。长白山历史文化悠久,自古以来,满族及其先民一直把长白山视为本民族肇兴之地。在女真人中广泛流传着一个关于长白山为满族发源地的神话:长白山东北角有一湖——各布儿湖里,很久以前,曾经有天上的三个仙女来这个湖里沐浴。老大思库伦,老二哲库伦,老三佛库伦。浴毕上岸,有神鹊衔一朱果置佛库伦衣上,色彩鲜艳,佛库伦爱不释手,遂衔口中,甫着衣,其果入腹中,即感而成孕。后生一男孩,这就是布库里雍顺乃满洲始祖。刘厚生教授在他的文章《长白山与满族祖先崇拜》中指出:满族先民对长白山“俗甚敬畏之”,表明这种对大自然的崇拜已经渗透了原始宗教意识,从畏惧自然的威慑力到尊崇企盼自然神祗对本民族的庇佑,当是满族产生萨满教信仰之源起,并对长白山在满族及其萨满教中的历史地位给予很高的评价——“满族及其先世对长白山的崇拜,是萨满信仰的核心和灵魂”[6]。

2、萨满教祭天的古俗

萨满教神话《天宫大战》中讲到:“最早最早以前,天是没有形体的,它像水一样流溢,像云一样飘渺。”这里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荒古未开、天地未分的混沌世界。这里的“天”还没有获得和大地相同的地位,没有固定的形体,也没有多少神性。它是摆脱了动物界不久,刚刚获得原始思维的古人对其所生存的世界的最初的认识。我国古籍亦载:“天地混沌如鸡子”[7]。这种意识反映了原始初民对大自然直观、简单而又辩证的看法。

满族有的姓氏珍藏的萨满神谕中关于蓝天的记载:“兰天高大,无边无沿”[8],表明满族先民对浩瀚广宇的直观认识。有的姓氏珍藏的神谕称颂天穹是“昂阿额顿”(风嘴),将天穹喻为风的巨口,可吞噬世间万物,成为天的象征。可以看出古人对远不能驾驭的自然体的某种恐惧感。正如列宁所讲:“恐惧产生了神”[9]。在这种恐惧感中就产生了天的某种崇拜。有的萨满神谕称天穹中突现的多彩云光谓“神迹”,以天色云光卜吉凶。可见,原始初民对某些天穹的自然现象赋予神秘的崇仰之情。

天的无边无际给人莫大的神秘感,特别是一些天体现象如日、月、星辰和风、雷、雨、电都密切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和生活,因此满族先民有“赖天而生”的思想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满族的星祭是祭天习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满族等北方古代民族沿袭良久的即隆重而又有影响力的传统古习之一。正如《吉林通志》所言:“祭祀典礼,满族最重;一祭星,一祭祖。”[10] 满族保留了较完整的星祭与星图。满族星祭主要祭北方冬令星宿,这些星宿专属司寒司夜的穹宇神群。《宁古塔纪略》中简述当年宁古塔(今黑龙江省海林县)地方秋季景象便令人发怵:“七月中,有白鹅飞下,便不能复起,不数日,即有浓霜,八月中,即下大雪。九月中,河尽冻。十月。地裂盈尺,雪才到地,[11]即成坚冰,虽白日照灼不消”,上述仅为清季黑龙江中部地温情况。那么远古时期漠北地方高寒便可想而知了。故此,远古初民希冀光明,企盼降火,在雪野冰域中得以孳育生息,则是原始萨满教最早灵星崇拜意识的真谛。满族先民无限崇仰宇宙星辰的真挚感情,渗透于生活信仰中,满族人家结婚,要举行拜星祭北斗仪式,祈求星神赐福;满族人家丧葬棺椁要绘日月星辰。

满族祭天习俗到清代发展成了一种祭祀礼仪,这是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把自己神化,抓住了萨满文化中人们对天的崇拜心理。《金史》中记载:“金因辽旧俗,以重

五、中元、重九日行拜天之礼„„[12][13]”。另据《清史稿》记载:“堂子祭天,清初至辽沈,有设杆祭天礼”。清入关后,清朝皇帝始终坚持萨满教设堂祭天的旧俗。到了清中期,颁布了《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它将满族的萨满教由上至下推入一个全民族统一的新的萨满教信仰阶段,使之祭祀礼仪进一步规范化。

3、满族的敬犬习俗

满族的敬犬习俗源于满族先民对动物的崇拜。满族先民是以渔猎生活为主的,构成满族主源之一的建州女真原居住在松花江下游至黑龙江下游,这一带的居民世世代代“不知耕种,以捕鱼为生,其来往行猎,并皆以犬”可见使犬是当地渔猎文化的重要特征,在严寒的北方马、牛等牲畜难以驯养和繁殖,皆以狗为主要的运输工具,并且狗还是狩猎的好帮手。总之在茫茫的雪原上,狗承担着迁徙和狩猎的重担。《宁古纪略》中提到,当地“猎犬勇者,能捕猛虎”。可以说离开狗人们简直寸步难行,在生活中与狗结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应该是满族先民对狗产生了浓厚感情并形成相关禁忌的根本原因。满族敬犬习俗最早是一种图腾崇拜,后来随着图腾崇拜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满族不杀犬、不食犬的习俗。

4、满族人崇柳的习俗

满族及其先民对桦、松、榆等各种奉为灵树的植物崇拜中,处于显要地位的则是柳崇拜,形成了一种普遍而久远的崇柳、敬柳、娱柳的民俗。《大金国志》记载辽代女真人“重五则射柳祭天”。金代女真人清明时“儿童插柳,祭扣坟茔”,“坟墓插遍‘佛多’以祭”。[14]上世纪六十年代不少满族姓氏的萨满祭祀中,几乎都有祭柳“换索”的隆重仪式。所谓“换索”是指更换脖子上带的旧索线,代之以新的索线。从前满族人每年都要换一次索。索线是用线编织的,满族家庭为了求得子孙康泰,常常向本族的亲戚家敛取线绳。黑龙江、吉林等地满族的求子仪式就是在“送子娘娘”神位立一柳枝而用草秸鸟巢的形状,把它作为寄托小孩灵魂的地方。在满族中,从原始氏族转化而来的宗教一直没有完全失去它的历史价值,甚至近年有公选“穆昆达”(族长)的活动。尊祖敬祖是满族重要的民族心理,甚至四十年代,族人如违背了宗规族法,还往往采取用柳枝、柳木板鞭笞的手段惩罚,以维系宗教的权威。这是满族直系先世女真人以柳木为家法,供于堂子,历代祖先笞责不孝子孙的古习传承。过去居住在东海窝集部的满族先民还有以柳祭海、祭水神的习俗。每当遇到海退潮、江河干涸,瘟疫骤起或柳叶长出绿色小包虫时,该部就举行阖族的柳祭。柳祭时,由女罕斯呼林选貌美女子九人或十七人,全身赤裸,仅在腰间围上用柳枝叶编成的柳围,代表柳神或海神、水神。神女们随女萨满从部落住地到山野、峰癫,再到河畔、海边,把部落族人经常走过的地方走遍,边走边舞,边唱边叫。满族先民的柳崇拜,还突出的反映在其它祭祀活动中。用柳刻制神偶,俗称“柳木神’、“柳木人”,在满族诸姓萨满中种类甚多。除人神外,也用柳刻各种神禽、神兽。满语“佛多”即为柳或柳枝,所以有的满族人直呼“佛多妈妈”为柳枝娘娘。“佛多”和满语的“佛佛”相近,而“佛佛”正是女子的性器官,也就是说,柳成了女子性器官的象征,这可能是“佛多妈妈 ”最古的含义,这种古义在满族一些早期神话中表现的更为明确。珲春满族喜塔拉氏萨满神谕中记载了这样一则神话:满族为什么敬柳?原来,当阿布卡赫赫语耶路里鏖战时,善神们死的太多了,阿布卡赫赫只好往天上飞去,耶路里紧追不放,以爪子把她的下跨抓住,抓下来的是一把披身柳叶,柳叶散落人间,这才生育出人类万物。[15]这则神话明显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柳崇拜与女神崇拜观念紧密相连。满族父系社会时,男性大神阿布卡恩都里(天神)成了宇宙的主宰。但关于他的神话里,并没有完全抹杀掉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柳崇拜宗教意识。珲春那木都鲁哈拉神谕中记载:很古很古的时候,世界上刚刚有天有地。阿布卡恩都里把腰围的细柳叶摘下了几片,柳叶上便长出了飞虫、爬虫和人,大地上从此才有了人烟。直到今天,柳叶上还好生绿色的小包,包里生有虫子,就时那时候阿布卡恩都里留下来的。[16]在这里男性大神取代了昔日的女性大神。但是,柳生人类、万物的观念却是一脉相承的。牡丹江富察哈拉神谕中记载到:在古老的年月,我们富察哈拉祖先居住的虎尔罕毕拉(毕拉即小河)突然变成了虎尔罕海,白亮亮的大水淹没了万物生灵。阿布卡恩都里用身上搓落的泥做成的人只剩下了一个,他在大水中随波飘流,眼看就要被淹死,突然水面飘来一根柳枝,他一把抓住柳枝才免于淹没。后来,柳枝载着他漂进了一个半淹在水里的山洞,化成了一个美丽的女人,和他媾和,生下了[17]后代。这里的柳有着图腾崇拜的意味,从上述几则神话及相关的萨满教祭祀中可以看到:满族先民的原始信仰中,柳与创世女神息息相关,柳是人类和宇宙之本源。人是柳的后裔,柳与人类有密切相关的亲缘关系。这种崇拜意识和神话观念的对象化,就是满族由来已久的敬柳习俗。从上述可以看出,无论是敬山、祭天、敬犬还是敬柳的习俗都是萨满文化中的自然崇拜在满族生活中的反映。

二、萨满文化对满族风俗习惯的影响

满族的萨满文化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后,它的基本内容已经演化成了满族的风俗习惯,这种风俗习惯是以萨满情结为基础的。满族的民间文化和民俗形态是以萨满文化为母源的,它包括居民习俗,续谱与敬***俗等。

1、萨满文化对满族传统居民习俗的影响

古代北方民族的居室门多为向东开,寓含着萨满教崇阳的观念。正如“一个民族的居住特点与习俗,固然是以该民族物质生活为依据,但也不能不受到宗教观念的影响”。[18]满族建房有以西为贵,以近水为吉,以山为富之俗,这其中蕴含着萨满教的崇拜观念。满族先民建筑多选为山阳坡,西北风被山挡住,所以西屋较为暖和。满族正宅以西屋为大,称上屋,素有敬***俗的满族人自然让长辈居西屋。萨满教创世神话《天宫大战》中也提到,天母阿布卡赫派方向女神给人类指方向,最先指明的是西方,故以西屋为上。满族住宅正对大门内侧,多有象征平安的影壁。萨满教认为影壁是住户的掩面,使恶灵不易识别,从而保护了主人。满族人常在院内的东方或东南方向阳之处竖神杆称为“索罗杆”或“千年棍”,顶端绑有锡斗或草把,里面放五谷杂粮或猪的杂碎,以敬乌鸦和喜鹊。这是萨满教灵禽崇拜观念的反映。沈阳故宫清宁宫门前所立的索罗杆最具代表性。立索罗杆的用意是为了祈祷和酬谢天神的赐福。

2、萨满文化中祖先崇拜观念对满族人续谱习俗的影响

在满族家祭中有祭柳神“佛多妈妈”的传统。“佛多”满语的意思是“祈福祭祀的柳枝”,“妈妈”满语是满族人对祖母或老年妇女的尊称,可见“佛多妈妈”是源于柳树崇拜的神祗。“佛多妈妈”又称“鄂谟锡妈妈(为子孙之意)所以“佛多妈妈”俗称“子孙娘娘”无论民间,还是清朝宫廷祭祀中,都把她当作赐福送子的生育女神。“佛多妈妈”的象征物是代表族中各辈人口的子孙娘娘,“满族人在祭‘佛多妈妈’时,会在墙壁上悬挂‘索子口袋’(亦称妈妈口袋)里面装有一条小拇指粗细约实十多尺长的一根红绳,即所谓的‘子孙绳’。祭‘佛多妈妈’时先将屋内的子孙绳拉出,系于房门东侧竖立的柳枝上,这个装有子孙绳的‘索子口袋’平时挂在正屋西山墙祖宗板北侧,待分食祭肉后,妇女、儿童围坐于柳枝周围或跪于‘妈妈口袋’前,举行祈福求子的祷祝”。[19]以上就是满族祭祀“佛多妈妈”的换索仪式。在换索祭祀中,萨满还要唱祈福神歌:

恭请大贝子,(那拉库!)恭迎众神祗。(那拉库!)无论长和幼,(那拉库!)不分尊与卑都请来。(那拉库!)繁衍之神张开大口袋,(那拉库!)口袋大且深,(那拉库!)从天直通到地。(那拉库!)祈求阖家平安,(那拉库!)子孙满堂不绝嗣。(那拉库!)[20]

“换索“仪式有一点续谱的味道,寓含着祖先崇拜和氏族崇拜的观念。从“子孙绳”我们可以看到子孙繁衍的情况,辈分以及男女性别,所以说实际上子孙绳时一种无文字的实物宗谱。满族人敬老的习俗在满族生活中则是十分普遍的,满族人向来有尊长的民族传统,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载满族“俗幼齿,不序贵贱,呼年老者曰马法,马法者汉言爷爷也”。此外,满族的敬***俗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如年节给老人拜年,为老人举行寿宴以及拜见老人行大礼都是满族人敬***俗的具体表现。可以说满族的敬***俗深受萨满文化中对祖先崇拜观念的深刻影响。

综上所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萨满文化已经扩展到民族生活方式和习俗中。无论是满族人祭天、敬老等习俗都深刻的烙上了萨满文化的印迹。我国学者孟慧英曾说过:“萨满文化已经成为共同的民族心理,成为一种潜意识,积淀于民族文化的深层中。”从上面叙述的满族民俗对萨满文化的传承以及萨满文化对满族民俗的影响,可以看出二者是相互融合渗透的。民俗是萨满文化的外在表现,萨满文化是民俗的内在基石。我们可以说萨满文化与满族民俗是相辅相成的,民俗因宗教得以传承,宗教则因民俗而得以具体表现。二者相生相补,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在萨满教意识影响下的满族民俗,从居住习俗到敬老续谱习俗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可以说,萨满教对满族的影响,就时间而言具有持久性,就空间而言具有广泛性。总之我们对满族民俗文化的研究离不开对萨满教的研究。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满族的宗教信仰,保护这个逐渐消失的宗教文化,这对繁荣满族的宗教文化,提高满族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注释:

[1]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三,10页.[2] 孟惠英.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页.[3] 房玄龄.晋书· 四夷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卷97.[4] 【元】脱脱.金史·礼八[M].中华书局,1982.468页.[5] 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7.卷83,700页.[6]刘厚生.长白山与满族的的祖先崇拜[J].清史研究,1996.3.[7] 【宋】李昉.太平御览[M].中华书局,1985.卷二.[8] 转引富育光.富育光民俗文化论集[A].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4页.[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M].人民出版社,1985.卷10,62页

[10] 【清】长顺修,李桂林.吉林通志[M].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卷27,地志15,风俗条.[11] 参照富育光.富育光民俗文化论集[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69页

[12] 【元】脱脱.金史[M].中华书局,1982.卷35,志16,礼8.[13] 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7.礼4,700页.[14] 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页

[15] [16] [17]参照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115页.[18]王洪军.萨满教对北方民俗的影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 [19] [20] 刘厚生.满族萨满跳神研究[M].吉林文史出版社,96,384页。参考文献:

[1] 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8月版.[2] 秋浦.萨满教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版.[3](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4] 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年10月版.[5] 富育光.满族萨满教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版.[6] 石光伟、刘厚生著.萨满跳神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年5月版.[7] 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年11月版.[8](清)阿桂.满洲源流考[M].辽宁:辽宁民族出版社,1998年10月版.[9] 孟慧英.中国北方民族的萨满教[M].北京: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版.[10] 富育光.萨满论[M].辽宁: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年10月版.[11] 郭淑云.多维学术视野中的萨满文化[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12] 周喜峰.皇太极与萨满教[J].历史教学,2002,1.[13] 郭孟秀.吉林满族萨满祭祀考察调研报告[J].满语研究,2002.[14] 杨朴等.满族祭杆仪式的跨文化阐释[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5.[15] 郭淑云.萨满教动植物崇拜与生物认知[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1.

第三篇:满族文化

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 《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 》

学院名称 专业班级 姓 学 题 名 号 目

语言与传播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校园文化问题浅谈》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

我家乡的满族文化特征 我家乡的满族文化特征 满族
我的家乡是在辽宁省鞍山市下辖的岫岩满族自治县,其位于辽东半岛的北 部,面积 4502平方千米,人口 50 万。岫 指的就是“有穴的山”,岫岩县是个“八山半 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近海 县,又是东三省开放的前沿,其得天独厚 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享誉海内外。岫岩 玉以产于“中国玉乡”辽宁岫岩县而得名,简称“岫玉”,它属于蛇纹石玉,为中国历 史上的名玉之一。在我的家乡,可以说“十人九满”,而我本人,同样出生在一个满族的家庭 里。可以说满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它所建立的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中国近300 年之久。满族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民族文化,对中国历史 发展的进程产生了重要作用,影响之深远在今天仍依稀可辨。满族之所以能以少数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统治在人口上、文化上都远远超 过自己的民族,可以说是与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分不开的。满族文化主要具有以下 几个基本要素:女真文明和蒙古文明的继承和吸纳;萨满教;满语;渔猎、采集、游牧、农耕混合型经济;共议制下的统一和集中;崇尚法治,整体权利义务概念 明确;严主奴名分;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求实务实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 上诸要素综合作用造就了满族文化的优点和特点。在清初帝王的率领和组织下这 些优点和特点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其结果是具有悠久文明和光辉历史的汉 族、蒙古族等陆续被招抚或被征服。满族文化也因此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今 天在我们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满族的具有独特风味的 “萨其玛”至今仍是广大人民爱吃的点心; 满族发明的火炕依然在温暖着北方地区 的广大人民;满族的民族服饰--旗袍,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仪态的 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饰,称誉世界。不仅如此,满族文 化还有更深层次的体现。满族人心直口快,性情刚烈,具有组织本位意识,级别 意识和注重功绩的意识,重名声和面子,有尚武精神,喜好引进外族文化,有利 于民族联合和统一战线的形成;还有满族的萨满教和祭祖文化注重口头合同、诚 信原则,有利于发展市场经济。

(一)岫岩满族的婚姻礼仪 满族长期对外进行征战,使大批青壮年死于战场,为保证本旗人口繁衍,满 族婚

姻旧俗崇尚早婚,小男娶长妇,早早生子。过去满族习俗中,家庭妇女地位 较高,主持家中内外事务,岫岩一直有“妇女当家则家发,否则家败”之说,男 子处于从属地位。现今大多数家庭由男人当家或夫妇共同商量主持家政,也有部

2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

分地区仍由妇女掌管处理家庭内外重大事宜。赘婿有财产继承权,但必随妻姓。清初,受民族矛盾的影响,禁止满汉通婚。如果男子娶汉族女子为妻,不许领取 钱粮,满族姑娘嫁汉族的则遭受非议,直到清末这种通婚状况才逐渐改变。解放 前,满族婚姻系一夫一妻制,不同辈分不能通婚,婚姻由父母包办,严格实行本 民族内部通婚。婚娶礼仪古朴简单,入关后受汉族影响,形成一套冗繁的礼节。

(二)岫岩满族的宗教信仰、族谱家规及禁忌 岫岩满族的宗教信仰、岫岩满族的宗教信仰和努尔哈赤有关,也遗留下来许多禁忌和风俗。相传当 年努尔哈赤遇难时曾被四喜娘娘、狗、乌鸦、老虎等搭救,所以满族人忌食狗肉,禁止猎杀乌鸦、老虎等。世居的满族人信仰祖 宗和多神,祭天、祭祖,祈求庇佑,兴旺发达。除信奉萨满教之外,还信奉佛教和喇嘛教,供 奉四喜娘娘。后来努尔哈赤又把四喜娘娘加封 为佛陀妈妈,对她像佛祖一样地供奉。祭祖是 祭祖宗板,祭祖时,把祖宗木板放在西面摆好 的桌子正中,桌上放满祭品,全家按辈分祭拜。满族俗重血亲,聚族而居,成为生产和军 事活动的组织,满族八旗就是基于血亲组织建 立起来的。在大家庭中,长幼有序、尊卑井然、男女有别、嫡庶有等,以“四世同堂”为荣。世代撰立族谱是满族人为加强血缘关系、巩固 血亲集团凝聚力、维护封建经济秩序的习俗。满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承袭女真人“接宾客、信朋友”的礼俗,好客守信,邻 里有难必帮,互相借贷不立契,不同场合对不同辈份有不同施礼形式。

(三)岫岩满族的服饰、节日和饮食 岫岩满族的服饰、满族服饰承袭其先民女真人的传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服饰风 格,它反映了北方骑射民族的生活特点和审美情趣。在满族衣着中,最具代表性 的是旗袍。在特殊节日时,人们会穿上旗袍跳舞庆祝。坎肩,原名叫“半臂”,又叫背心、马甲等。坎肩本是汉族的衣着,满族入关后,在全国推行满族服装的 同时,对汉族服饰也有所吸取,“坎肩”为一例。清代满族妇女因从小学习骑射 从不裹脚,所以她们讲究穿高跟木底鞋,这种鞋后来称为“旗鞋”。满族男子有 戴帽习俗,清代男子不分长幼,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子。现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地区

区已经放弃了部分服饰,遵循社会流行款式。但每到满族的重大节日,还 需要穿旗袍。满族除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庆祝传统节日以外,还有本民族的节日。满族历来重视春节,俗称“过年”,时间从腊月二十三日起。正月初一(大年初 一)早晨,各家老幼皆穿新衣、戴新帽、穿新鞋,向家中长辈依辈次叩拜,隔辈

3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

人均须跪地三叩首,媳妇要向公婆叩拜,之后到族长家和邻里家拜年。初二至初 五是串亲访友、互相宴请的时间。初六至十五,乡里乡亲相见,都要互致问候。元宵节也叫“灯节”。这一天满族人家挂彩灯和制作冰灯,无论家庭经济状况如 何,都要煮元宵吃。端午节,又叫“五月节”“五月到,插艾蒿”。,满族过这个 节日,最初并不是纪念屈原,而是为了避瘟防疫。中秋节,也叫“八月节”。晚 上月亮初上时,满族人家在院中摆供桌,桌上放月饼、瓜果等食物,待全家对月 磕头后,围桌吃月饼、水果。现今岫岩人仍然沿袭先祖遗留的这些习俗。岫岩满族的饮食风俗带有浓厚的北方 特色,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形成了色味丰 富、独具特色的满族饮食文化。满族的主 要面食为饽饽。饽饽是北方方言,为馒头、馅饼、包子等面食的统称。因季节不同所 吃食物也不相同。在清代,满族糕点品目 之多,以致著名的“满汉全席”中有“满 点汉菜”之说。至今,虽然有一些糕点,由于制作工序复杂,已经在人们的日常餐 桌上退出了,但通过查阅诸如《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等满族祭祀之书,人们仍可 以详知其制作方法。满族的粥、饭主要有小米饭、黄米饭、粘高粱米饭、高粱米饭、小豆甜粥等。满族人特别喜欢吃猪肉,最喜欢的是“猪肉血肠炖酸菜”。过去的冬天新鲜蔬菜 较少,满族人全靠酸菜与窖藏的萝卜、土豆、白菜过冬。血肠多在腊月杀猪时制 作,用猪血加盐、葱、姜、香菜沫、味精等调匀,灌入猪肠中,两端用细线扎紧,煮熟后切成片直接食用。满族食俗具有传统的民族特点,体现了处于北方严寒地 区的地域特色,同时也表露出满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融和影响。现今,虽然有 些地方饮食有所改变,但大部分地区,尤其偏远农村仍然承袭这些饮食习惯。关于岫岩满族其他的习俗还有很多,例如除夕要在天黑之前吃完饭,而且必 须吃米饭。初一要在太阳出来之前起床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满族 原有的风俗随之淡化。但有些民族风俗一直流传下来,满族人也一直敬奉遵守。

家乡汉族文化与满族文化的比较 家乡汉族文化与满族文化的比较 汉族文化与满族文化

由于今天的满族人和汉族人的杂居共处,所以有的人就说满族和汉族已经完 全一样了,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特征,已经完全被汉族同化了。事实上并 不是如此。世界上没有任何的两个民族是完全一样的,因为,如果完全一样的话,那么只能是一个民族,而不可能是两个民族。那么今天的满族和汉族有什么不一样呢?

4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

首先,从种族上看,满族和汉族分属不同的种族。在人类体质学上有明显的 区别(可能从外表上不能十分肯定地区分出满族和北方汉族的不同,不过差别确 实存在),如:满族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五官分明,眼裂较小、眼睑无褶皱或不 明显褶皱、眼距较近、直鼻型、长方脸型的人较多、发色较浅等等,另外,满族 在人类体质学上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 B 型血的人特别多,占到总人口的 40%左右,而汉族人中 B 型血的比率占总人口的 20%多一点。其次,从生活习俗上看,满族和汉族有明显的区别。现今的人总是用历史上 满族的生活风俗来和今天的满族进行比较,说什么满族以前是有辫子的,而今天 没有了,满族以前的服饰和今天的不一样,饮食习惯也和清朝不同了,所以满族 被“汉化”了。认为似乎只要是和历史上的不同就是被“汉化”了。殊不知社会 是在向前发展的,看待一个民族是要用发展的眼光而不是用静止的眼光。我们看 到,今天的汉族和以前的汉族也有了很大的区别,比如说今天的汉族穿的是西服 夹克,而没有穿原来的长衫,发饰也没有恢复到满族入关以前的样子,饮食上和 以前更是有了很大的不同,像很受汉族大众欢迎的“麦当劳”“可口可乐”等 等,我们能说汉族失去了自己的特点而已经被“西化”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 的,因为汉族只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而已。那么为什么同样的情况到了满族 这里就变成了“失掉自我”了呢? 第三,从语言上看,满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虽然现在绝大多数的满族 人都使用了汉语,可是在做划分的时候仍然将满族划分为汉族不同语系的民族。第四,从姓氏上看,满族和汉族有截然不同的姓氏。虽然今天的很多满族人 都使用了汉族的姓氏,不过不同的是,满族使用的汉姓是根据满族本身的哈喇(姓 氏)更改而成的,如爱新觉罗氏,在北京的多改姓金,在东北的满族多改姓赵。需要说明的是,满族在更改汉姓的时候,是根据一定的规律的,而不是随意更改 的。(如完颜氏改成汉姓是王,富察氏为富、傅、或付,李佳氏为李,何叶勒氏 为何或贺、顾尔佳氏为顾、关尔佳氏为关等等)所以,满族不管现在汉姓

是什么,只要去看一看〈氏族-哈喇汉译表〉,都是可以在几分钟之内找出自己原来的姓氏 的。第五,从性格和意识上看,满族和汉族也有一定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世界 观、人生价值观、还有为人处事的方式上。满族人在性格上和汉族有一个明显的 区别,就是满族人的性格非常倔强,这一特点已经被很多的满族人所证实。如数 十年前在文化革命中以自己的生命来捍卫满族人的自尊的老舍先生,当时的情况 是,老舍先生人格人身受到侮辱的时候,深知自己的力量无法来维护作为人的尊 严而又不愿屈服,所以做出了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抗争。事后有很多的汉族 人嘲笑老舍先生的决定不圆滑,不能“当忍则忍”,其实这正是他们无法理解满 族人不屈服倔强的性格的表现。客观地说,满族人长相在东亚人种中较为出众,身材较好,性格平和,善良,

5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

热情好客,基本上具备了一个优秀民族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满族人的人均受 教育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也是 56 个民族中排名第一的,排名第二的是朝鲜 族,但是和汉族差距不大。

家乡满族人的一般性格品质特征 家乡满族人的一般性格品质特征
俄国著名民族学家史禄国在其代表作《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一书和前苏 联学者阿尔先尼耶夫在《林中人-乌德赫》一书中对满洲人的性格品质描述为: 满族人将自己的任何行为都看做有社会意义的行为。满族人适合生活在集体中,离开了集体就不可能生存。满族人已将这种性 格发展成一种特殊形式,即将客人当成自己单位成员的那种无限的殷勤好客的习惯。满族人非常嫌恶阿谀奉承。既不想奉承别人,也不愿别人奉承自己。满族人认为自己正确的时候,不管有多大的压力,他将坚持自己的想法。满族人通常不喜欢说谎的人。说闲话被认为是最讨厌的行为之一。满族人通常并不是残暴的,厌恶任何形式的残暴,不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 上,也不论是对其他满族人,对动物,还是对其他民族。满族人易于受强烈情绪的感染。情绪是萨满教的基础,非常强烈的情绪感 染力,吸引着满族人。满族男人知道自己的本领,但并不在那些缺乏这些本领的人面前去显耀。在体格、精神和道德方面出类拔萃的人,对待别人也采取保护的而且非常平易的 态度。满族妇女为自己的女性才能而自豪——如治理家务井然有序、精巧的手工,有良好的子女和儿媳,称心如意的丈夫,自己的美貌以及母性的品质等。满族人不论男、女和儿童,对待生活的态度都是乐观的。他们以极大的精神 力量——宿命论——度过艰难

时期的,并尽力忘却困难时期,只回忆自己一生最 愉快的时刻。满族人小心谨慎,沉默寡言,为人深沉,具有非常坚强的性格。他们说话 温和,简单明了。与此同时,满族人还热情奔放,想到做到。满族人没有自私自利的思想,不管给他们什么好吃的东西,他绝不肯独自 享用,他自己尝一尝,就分给了周围的人。
6


第四篇:满族文化&满族建筑

满族文化

满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纯朴、勇敢的伟大民族,世代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满族在历史上几度崛起,先后建立起渤海、大金、后金和大清王朝,为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和兴旺发达作出了巨大贡献。

满族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积淀的,它蕴藏着满族共同的心理感情,表现着满族共同的风尚和志趣。

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满族的先世慎人就在这片沃土上用慧心巧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从春秋战国、秦汉、辽金、元明清各代,留下了绚丽的历史遗存和淳淳的满族民俗文化,如月映红,处处皆见。

满族源流。满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四千年前满族先人肃慎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辽阔地域,先后建立了渤海、金、清王朝,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近现代无数满族同胞为反帝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而捐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同各兄弟民族一道奉献才智。

生产习俗。满族及其先人,世居白山黑水,以渔猎、饲养、采集为业,兼事农耕。在4000多年前就开始从事驯养和农耕生产,选择培育各种谷物和蔬菜,驯养用于生产、生活的各种畜禽。满族先民们在此间已能加工皮革,制造陶器,制作木器和粮食加工。到渤海时期冶铁、制造铁器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生活工具和兵器普遍应用。并能纺纱布、绸、缝制鞋帽,编织筐篓,造出精美的灵石、兽骨、金银珠宝工艺品。到公元800元前后,出现了酿酒、榨油、造纸、制糖、制粉等手工业作坊。伴随着农耕手工业的发展,商贸交流、交通运输业也不断发展进步,形成了独特的满族交通工具。

生活习俗。满族世居东北地区,气候严寒,其生活习俗呈现出北方民族的地域特点。其服饰多长袍紧裤,喜尚毛皮。名目繁多的各种饰品,独具特色的男女鞋帽。时至今日风靡国内外的旗袍,具有浓郁的满族服饰特点。

满族先人的发式。男子梳辫发,女子梳两把头、旗髻等,发式繁多,风采宜人。

满族先人的饮食风俗,简单而又古朴。除多食猪肉外,山果、野菜、鱼虾、野兽也是他们的经常食物。满族还喜粘食,饮米儿酒。火锅、白肉血肠等膳食,以独特的风韵已被其它民族所喜欢,至今饮誉大江南北。先人们对餐具、酒具、烟具亦十分钟爱,样式繁多,极为考究。

满族居住。多依山作屋,傍水而居,并以口袋房、万字炕、地烟囱、三合院或四合院、照壁墙,成为近代满族房屋的基本样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房室陈设水平也不断提高。

文化习俗。满族及其先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灿烂文化。渤海时期就已开办学校,金代于1119年创制了女真大小字,清代于1559年创制满文。在习武方面也不分贵贱贫富,男女老少都习骑练射,成为“国俗”。

满族的文学艺术,源远流长。先民们凭着智慧、情趣和想象能力创造了灿若群星的文学艺术作品。“八角鼓”、“子弟书”等曲艺戏剧,“蟒式舞”、“隆庆舞”、“腰铃舞”等歌舞以及书画、雕刻、剪纸、刺绣等极有民族风格和特色,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满族体育活动有民族特点,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军事活动中逐渐形成独特民族风格的传统体育游戏活动。崇尚习武骑射、角力巧斗、娱乐强身健体等风习长期流传。珍珠球今天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

礼仪习俗。满族的礼仪习俗突出地反映了北方的山林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满族的婚嫁中,仍可看见与鞍马、骑猎相关的古老风俗。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婚嫁礼仪也更加热烈隆重,生动反映这一古老民族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婚嫁风貌。满族人十分重视生育,并严格教育子女,有系子孙绳、睡悠车、睡扁头等独具民族特色的习俗。满族有敬老祝寿的风俗,为老人跳动吉祥舞,吃长寿面,活动隆重、热烈。满族素以重视礼节著称。其日常礼俗是在原始的朴素的礼节仪式上发展与完善起来。可分为想见礼、辞别礼。在满族的生活中,还有本民族特色的节庆习俗,过春节、二月

二、清明节、端午节和颁金节等。

满族的丧葬习俗,古朴粗简。早期有树葬,后多为火葬、土葬。在丧葬仪式中,旗棺、红幡和插佛托等独具特色。

修谱。满族有修谱和祭祖的风俗,将族谱作为宗教血脉文献。通过修谱和祭祖,敦昭穆、光籍典、收宗族,增强族人的血肉感情,维系家庭的团结。本馆展出的族谱可分为谱书、谱单、影像等形式。满族人举行修谱多选为龙虎年,以示企盼子孙成才,光宗耀祖,此俗流传至今。

信仰。满族及其先世,皆曾有信奉萨满教的风俗。萨满祭祀即是从奉各种神灵,崇拜自然神祗、动植物神祗和英雄祖先神祗。分为野神祭、家祭、汉八旗烧香祭等。在古代社会中,萨满教是原始宗教,先民们把祭祀作为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的大事。祭祀活动,不仅祭祀对象众多,而且仪式繁杂,有鲜明民族特征。金代以后,佛教、道教也成了满族人信奉的宗教。

满族的建筑

来源:山水旅游黄页 作者:未知 时间:2007-11-9 14:44:27 阅读:148次

“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这句俗语形象、集中的反映了满族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

“口袋房”,又叫“斗室”,因其形如口袋和斗形而得名。一般是3间或5间,坐北朝南,房顶用草苫,周围墙多用土垒成。门大多开在东边,也有的中间开门,称“对面屋”。进门便是伙房,又称外屋,西侧或东西两侧为里屋,即卧室。卧室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火炕,这是满族卧室的最大特点。火炕又称“转圈炕”、“拐子炕”、“蔓字炕”等等,满语叫“土瓦”。一般南、北为在炕,东端接伙房炕灶,西炕是窄炕,下通烟道。按满族习俗,西炕上供着神圣的“窝撒库”棗祖宗板,因此不要说堆积杂物,就连贵客至友也不能坐西炕。南炕温暖、向阳,一般由长辈居住;晚辈则住北炕。火炕既住人又取暖,深得满族群众喜爱。满族入关后,火炕在北方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

满族的窗户分上、下两扇,高丽纸糊在窗户外面,糊之前,把盐水和酥油搅拌成的比较稀的糊状物喷在高丽纸上,这样就可以防止被雨浸湿。“窗户纸糊在外”这也是“东北三大怪”之一。

烟囱,满语称“呼兰”,建在屋侧,高过屋檐数尺,通过孔道与炕相通。除用空心木外,烟囱多用土坯或砖砌成。满族房门多为两层,内为两扇门板,有木制插销,外为单扇花格门,外糊以纸。

满族认为,“四世同堂”或“三世同堂”是件大喜事,同堂的辈行越多越光荣。因此,随着人口的增加,除正房外,又建有东西厢房和南向而中间留有门洞的门房,这种建筑及布局就是我们今天所称道“四合院”。其特点是:院内靠门洞的地方建一矮墙,称为“影壁”。影壁后竖一根八尺高左右、碗口粗的神杆,杆顶端挂有一锡制或木制的斗子。两厢南端是牲畜栏圈。正房后中间空地是菜圃,四周栽植果树或花卉。房屋四周围以横墙,自成院落,大户用砖石,小户用木栅。这样院连院,户连户,很自然地形成了堡子、营子和屯子。

第五篇:清朝八旗制度的壮大

清朝八旗制度的壮大

随着后金的发展壮大,蒙古部族和大量汉人纷纷归附。为加强管理,皇太极于1633年正式另编汉军为一旗,后经过数次增扩,到1642年,终于编成八旗汉军。

1634年,皇太极还把在他统治下的蒙古民族改编成了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和八旗满洲的建制类同,共同构成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

实际上,八旗中的民族构成非常丰富,除满族外,还兼容了蒙古、朝鲜、锡伯、赫哲、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其他民族。据记载,康熙年间,镶黄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的第十七佐领,是由先后来归的俄罗斯人编成的。

在满族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满族的汉化,同时也有大量蒙古族、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满族化,有研究表明,在清初时期民族融合的现象已经十分明显,老北京有一句谚语叫做“不分满汉、但问民旗”说的就是此事。各旗委任都统时,一般不考虑担任都统时人的旗籍,满族可以担任蒙古、汉军八旗都统,汉军、蒙古八旗出身者也可以担任满洲八旗的都统。到光绪朝以后,开始任用不在旗的汉族人士做都统,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北洋出身的将领都做过八旗都统。

入关后,清朝政府为了保证兵源,在政治经济上给予八旗人丁的优待,其中包括圈拨旗地,免除赋役,发给官兵粮饷。但从此北京和驻防关内各地的八旗人丁被束缚在一个狭窄的圈子里。由于旗人长期

脱离生产,原有的淳朴勇武风气逐渐丧失,而生活上安于游惰的风气却蔓延开来。

清政府虽提出“扭转风气”、“筹划生计”,但完全属于治标不治本,加上人口大量增加,导致很多旗丁的生活每况愈下。清朝中期以后,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从咸丰、同治年间起,北京旗兵的饷银和禄米分发中已经出现了减成发放的现象,到光绪年间只按照七成发放。到1906年还设立了八旗工厂,想“使八旗子弟,人人皆能各执一业,以为谋生自立之基”,但已经积重难返,于事无补。

辛亥革命后,八旗制度与清王朝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

下载浅论八旗制度与满族文化的关系(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八旗制度与满族文化的关系(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时代文化回眸-满族文化

    ****大学时代文化回眸结业论文文化--时代的语言(—— 满族的饮食文化)姓名:学院:学号:2010年12月12日摘要:满族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及与汉族频繁交流,饮食习惯一方面与汉族有相似......

    满族家谱有什么文化特征?

    满族家谱有什么文化特征? 谱牒是满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修谱是为了尊祖敬宗,昭穆不乱,使后代子孙知其本源。家谱分有两种,一种为编纂成帙的称为谱书,一种为只记本支世系的为谱单。......

    浅议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概述 现如今,我国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旅游引起的文化交流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态势——旅游文化。那么,什么是旅游,什么是文化,他......

    浅谈文化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一、文化的释义 (一)文化的定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至今仍然没有统一起来,这主要原因在于其内容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对文化进行研究、梳理和分析......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主要内容: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

    浅议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释放乡村文化魅力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半郭半乡村舍, 半山半水田园。”清代诗人李密庵在《半半歌》中用通俗的语言展示了乡村生活给人带来的娴静与豁达。伴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关于文化和经济的关系长期以来,人们对文化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理解停留在表层,常常把文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热衷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把文化视为花钱的事业,甚至于认为文......

    文化与营销的关系

    文化与营销的关系一、 命题:文化与营销的关系二、探究过程:1. 由组员各自搜集关于文化营销的正反例,并对其进行思考分析。2. 将案例汇总,集中讨论探究文化与营销的关系。3. 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