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及其变化形势---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22:4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及其变化形势---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及其变化形势---读后感》。

第一篇: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及其变化形势---读后感

阅读都阳和王美艳《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及其变化形势》一文。

1.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归纳本文的基本观点、估算方法及其结论。(字数1000字左

右)

本文主要是分要素人口预测法,从教育水平、性别、年龄、有效供给和劳动参与几个方面分析劳动力年龄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总结其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然后,对劳动年龄人口的老龄化及其可能对劳动力供求产生的影响展开分析,并论证人口老年化给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带来一定的影响,以及提出具有一定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从人口因素入手。

由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变化对劳动供给的约束更具刚性,因此,人口变量是一个更稳定、不容易对短期的价格信号产生反应的影响因素。为了更清楚地阐述对应于经济增长产生的劳动力需求变化,我们进一步观察劳动年龄人口增量的变化情况。由于快速的人口转变,目前新增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正经历着急剧的下降。考虑到就学时间的延长而导致的新加入劳动年龄人口的人群劳动参与率低的现实,新增

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会对劳动力供给紧张的局面产生更大的影响。结合劳动力需求由于经济总量扩大而不断增长事实,我们就不难理解“民工荒”为什么愈演愈烈。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一局面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增量分析的结果,解释了为什么在最近几年农民工短缺的现象会频繁出现,以及是否由短期因素所主导。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供求关系的边际分析,并不是只针对农民工群体,而是从劳动力市场总体供求进行观察的结果。可以想见的是,由于供需双方在增量上的差异,必然需要从现有的劳动力存量中弥补劳动力短缺的缺口。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观察到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持续上涨的原因。

从目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构成看,劳动力供给的存量资源分别来自于两个部分。其一,是继续挖掘农村劳动供给潜力;其二,挖掘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已经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资源的供给潜力。而只有当市场的工资率高于保留工资时,这两个存量部分的劳动力的供给才会增加。在本章的最后,我们将就如何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和政策,挖掘劳动供给潜力做进一步的讨论。

由于不同队列的劳动年龄人口在个人特征和劳动供给行为上存在不同的特点,劳动年龄人口的老龄化必然会对劳动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产生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劳动参与率的变化以及队列变化效应对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来观察老龄化对劳动供给数量和质量产生的影响。

在退休制度保持现状的情况下,总体的劳动供给形势会因为临近退休年龄的人口数量逐年增加,而更加趋于紧张。同时,退休人口的增长也意味着生产性人口和赡养人口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开始加速。人口年龄结构的这种变化,不仅会对养老保障制度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2.在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市场基本态势的判断,有哪几种观点,试举出各自代表观点及其证据(2000-3000字)。

(1)劳动力年龄人口总量开始逐年小幅下降且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速率开始加速

假定总合生育率水平在未来维持 1.4 的低水平,在预测的时间区间内(即 2050 年之前),城市化进程仍然按照过去 10 年的速度推进。在这样的城市化发展速度下,我们假设城乡间具有不同的人口增长速度,但全国的总合生育率为 1.4 的情况下,预测未来 40 年总人口及各年龄组人口的变化趋势。在上述假定下,预测的结果表明,总人口在 2024 年达到峰值,13.91 亿人。如果将总合生育率水平假定为 1.6,则总人口将在 2029 年达到 14.20 亿的峰值。到2020 年,劳动力年龄人口总量将下降到 9.74 亿,2030 年下降到 9.35 亿,2050 年更将下降至 7.35 亿。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到 2013 年达到最高值,为

71.9%。随后,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开始下降,到“十二五”末期缓慢下降到 71.4%;2020 年下降到 70.2%;2030 年下降到 67.5%;2050 年则仅为 58.3%。

2007 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由前一年的 1491 万,大幅下降到 894 万,并由此开始较长时期的单调下降的趋势。“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为 741万。回顾整个“十一”时期,除了 2009 年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以外,其他年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劳动力短缺,而且,总体上呈不断严重的趋势。

2017 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首次出现负值,即劳动年龄人口的总量将开始减少。也就是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减少的时间大致出现在“十二五”结束之后。纵观整个“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较之“十一五”期间进一步下降到 312 万。2020 年,的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较之上一年将减少 280 万,2030 年减少 964 万。

(2)劳动年龄人口的老龄化

首先,劳动年龄人口内部最年轻组和最老年组出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30 岁以下的最 年轻组别,2011 年占劳动年龄人口的 1/3,到“十二五”末期将下降到 31.2%,2020 年下降到 27.6%。到 2030 年,年轻劳动力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将下降到 1/4。与此相对应的是,最老年龄组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呈逐渐上升的趋势:2011 年 51 至 64 岁组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为 21.3%,到“十二五”末期将上升到 24.0%,2020 年上升到 27.9%,2030 年上升到 32.2%。到 2050 年劳动年龄人口的老龄化将非常严重,30 岁以下组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至 22.3%,50 岁以上组的比重上升至 37.2%。

其次,相对于年轻组和老年组此消彼长的关系,31 至 40 岁年龄组和 41 至 50 岁年龄组的劳动力在劳动年龄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在未来 20 年里将保持相对稳定。在人口老龄化的总体趋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中年劳动力的比例相对稳定构成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该年龄组别的劳动力不仅具有较高的劳动参与率(参见图 4),他们的劳动参与率也是各年龄组的劳动人口中最高的。2011 年这两个年龄组所占比重分别为 21.7%和 23.9%,到 2020 年分别为 22.3%和 22.2%,到 2030 年分别为 20.0%和 23.0%。从 2011 年至 2030 年,31 至 50 岁的劳动力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基本维持在 42-46%。

由于不同队列的劳动年龄人口在个人特征和劳动供给行为上存在不同的特点,劳动年龄 人口的老龄化必然会对劳动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产生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劳动参与率的变化以及队列变化效应对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来观察老龄化对劳动供给数量和质量产生的影响。

其一,劳动参与率随着年龄的变动有显著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生命周期特征。图 4 是根据 200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绘制的分年龄劳动参与率变化情况。我们可以从该图观察到,随着年龄增长,劳动参与率呈现出明显的倒 U 型特征。这主要是因为,由于教育部门(尤其是高等教育)在本世纪的扩展,刚刚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因为就学,只有很低的劳动参与率;而 50 岁以后的劳动年龄人口,由于接近法定的退休年龄,劳动参与率则逐步下降。具体来说,16 至 24 岁年龄组的平均劳动参与率为 55.9%1,25 至 49 岁组平均为 88.9%,50 至 64 岁组平均为 60.7%。

(3)农村就业数量过于高估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及趋势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数 量,或者说农业就业的认识。很多人认为,根据现有的统计,农村劳动力中仍然有近3 亿在农业部门就业,占就业总量的 38%。比照发达国家的标准,我们仍然有大量的劳动力要转移。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由于统计制度的原因,农业就业数量被高估;另一方面,考虑农村劳动力的人口统计特征,尤其是人力资本特征,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生产需要。我们在本节先着重分析第一个方面。

目前的农业就业总量统计仍然采取全面报表统计的方式。应该说,这种调查制度在城乡

明显处于分割状态、几乎不存在劳动力流动的计划经济时期,是相对可行的调查方式。因为 在计划经济时期,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是以计划为基础的,不同的群体就业有清晰的界定。由于劳动力几乎没有流动,基层单位统计农业劳动力的成本低,通过各级单位层层上报就业 数量也是可行的。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村就业的非农化趋势逐步增强,农业就业统计遇到了巨大挑战。从 1980 年代中期的乡村工业化大潮,到随后开始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地区流动,带来了中国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加上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小,兼业化的就业方式几乎成为大多数农户的就业方式,给农业就业统计带来的困难就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仍然通过逐级上报的方式统计就业数量,很难得到关于农业就业的准确统计。例如,国家统计局根据住户调查资料推算,2010 年到乡镇以外从事非农工作超过 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达到了 1.53 亿。同时,兼业化的就业方式几乎成为大多数农户的就业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清晰地界定劳动力在什么产业就业几乎不可能。在农户成为农村经济基本经营单位的情况下,农户之间存在劳动力配置的异质性。因此,以农村集体为单位,填报农业就业情况,会在加总的过程中,丢失反映农户劳动力配置差异性的信息。

(4)未来低年龄组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维持在现有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便教育制度保持不变,人力资本投资维持现有水平的话,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也会由于队列效应而提高。当前50至64岁组的劳动年龄人口,在改革开放以前接受教育,他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很低。这也是目前农村尚有大量人口,但劳动力短缺却频繁出现的重要原因。可以预期的是,到 2020 年,目前 50 至 64 岁组的劳动力大多将退出劳动力市场,而目前 40 至 54 岁组的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要明显高于高龄组的受教育水平,忽略各年龄组死亡率差异对各组别平均受教育水平所造成的细微影响,这样我们将每个年龄组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向下移动两个年龄组,以预测 2020 年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我们同时假定教育部门的发展维持现有水平,也就是说,未来低年龄组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维持在现有水平。

3请对上述基本观点逐一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1500-2000字)

从经济学的角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劳动力、资本、技术水平以及人力资本投资程度。在短期内,技术水平一般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即在技术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成本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将对我国经济产生如下影响:

1、我国劳动力工资上涨,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将不复存在根据供求原理,动力供给量的不断下降必然造成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由于将来我国劳动力供给量逐渐下降,这就必然造成未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发生供求关系的变化,这将导致工资水平的不断上升,这与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吻合的。

长久以来,正是由于我国大量的低成本劳动力推动了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发展,使我国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而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由于劳动力的供给量下降,我国正在国际竞争中逐渐失去劳动力优势。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许多企业已经将工厂迁往劳动力更为低廉的国家,例如越南、菲律宾等国家。这将对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过去30年间,劳动年龄人口占较大比重且持续增大的历史为我国带来了人口红利期,这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虽然目前人口红利是否已经消失学术界还存在着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劳动力数量持续减少,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目前我国已经呈现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人口特征,人口红利正在消失殆尽,由此将对我国长期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2、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对企业发展造成压力。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老年

人口比重越来越大,对于养老保险的制度来说就是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将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逐渐减少,为制度而缴纳养老保险费甩的人数将减少。人口老龄化使得企业离退休人数急剧增加,离退职费用总额逐年攀升。此外,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在退休年龄不作调整的情况下,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必然导致企业支付的养老金年限随之延长,给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造成巨大压力。

由于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减少产生所带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削弱了我国产品尤其是沿海地区制造业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成本优势。长期以来低成本劳动力所带来的成本优势是我国企业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最大优势,而劳动力成本的攀升势必将削弱这种优势。由于我国企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和国际同类企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使我国沿海出口型企业利润率下降,而利润率下降又会减少企业对科技研究、技术进步的投入,导致企业竞争力迟迟无法跟上国际领先水平。从长期来看,其生存和发展都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巨额养老金问题、企业竞争力下降的问题不容忽视。

3、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社会价格水平,易产生通货膨胀。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增长速度飞快,我国劳动力平均价格和工资总额不断上升。由于我国人均工资水平的飞速上升造成了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最直接影响就是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升,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成本占较大的比重。例如:在采掘业中,劳动力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高达33%;在商业饮食业中。该比重在33%左右;在食品制造业中,该比重为15%左右。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将直接影响到这些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而影响到这些企业的利润水平,尤其是那些竞争较为激烈、利润空间小的中小型企业;同时,为了保持企业的利润水平和生存空间,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势必带动产品的价格水平的上涨。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分布在采掘、服装、餐饮等一些关系到国民日常生活的产业中,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又将会推动人们生活成本的提高,带动整个社会物价水平的上涨;随着物价的上涨,就业人员将会进一步要求提高工资,如此循环下去,极易产生通货膨胀螺旋,影响社会总体物价水平,阻碍经济的正常发展。

第二篇:中国劳动关系学院-123

个人简历

姓名:李晓文性别:男

出生日期:1989年8月22日民族:汉族

毕业院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历:大专专业:数控技术

联系方式:

手机:***E-mail:642112199@qq.com

 求职意向:

数控工艺员,数控程序设计员,CAD绘图员,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的操作员,产品质量检验员等与数控相关的职位。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一个星期

月薪要求:面议/月

 专业技能:

1.熟悉机械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能独立设计加工程序,绘制二维及三维零件图。

2.熟练使用AUTOCAD,Master CAM,PRO/E,CAXA,3Ds MAX等绘图设计软件。

3.对FANUC-0i系统的数控车床和加工中心有独立的实操经验。

4.参加过数控中级工考试,并取得数控中级工证书。

英语水平:英语四级

计算机水平:计算机一级,熟练运用office办公软件。

 专业课程:

数控机床原理、CAD系统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加工、数控编程、高级数控工艺与编程、数控机床操作与加工、数控机床诊断与维修

 社会实践:

2009-2010第二学期在学校数控机房参加数控机床加工实训一学期,成绩为“优” 2009-2010第二学期在学校数控机房参加数控加工中心加工实训一学期,成绩为“优” 实操机床:沈阳机床厂 FANUC-0i系列的数控车床、加工中心,大连 0i 系列数控车床,宝鸡机床厂 0i 系列全功能数控车床。

加工过轴类零件。

 自我评价:

性格开朗、思维活跃;待人真诚、可靠,为人热情,易与人相处;做事有责任心,诚实守信;对工作热情,吃苦耐劳,勤奋好学,敢挑重担,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和协调能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对新环境的适应比较快。

希望我能为贵公司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2000年以来中国周边形势变化

1、东亚自由贸易区

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倡议最早出现在2001年“东亚展望小组”的报告中,它是作为构想中的东亚共同体的三大支柱之一提出来的。2004年,10+3领导人曾决定成立专家组来研究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 后者于2006年提出报告,认为由东亚13个成员组成自贸区是可行的,并建议尽早启动谈判程序。但因种种原因,10+3成员对此建议未达成一致。此后,关于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研究在政府层面暂告一段落。但在民间,有关建立10+3东亚自贸区的研究和呼吁一直没有停息过。

2、韩国总统卢武铉

卢武铉,韩国第16任总统。出生于韩国庆尚南道金海市。他在2002年的总统选举中代表新千年民主党击败韩国国家党的李会昌,并于2003年就任总统。2008年卸任总统,卸任后不久就被亲友收受财界贿赂的丑闻所困扰,2009年5月23日跳崖自杀身亡。

卢武铉的政策主要是坚持金大中的阳光政策,大力促进国家统一;以及维护韩国的主体性。他希望将韩国建设成为东北亚的地区枢纽,所以任内一直努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并鼓励学生学习汉语,以投身中韩贸易的行列。

卢武铉认同“韩美是同盟、韩朝是同胞”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建立南北和解的韩朝关系。他主张以和平方式,通过对话解决朝鲜核问题并向朝鲜提供经济援助,避免半岛发生危机。卢武铉还在任内同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实现会晤。

在对美关系方面,卢武铉坚持不轻易低头,在对朝政策上处处和美国唱反调,不同意美国对朝制裁和动武,还撤掉了亲美外长。他要求美军撤出首尔、撤离韩国,强令“驻韩美军不得卷入东北亚争端”。他还坚持要求从美军手中收回战时指挥权,打造自主国防,抛弃以往奉行的“冷战阵营外交”。

在对日关系上,卢武铉反对日本政府拒不承认战争罪行、肆意修改历史教科书歪曲侵略历史、染指“独岛”、参拜靖国神社等行径。他认为:“与把侵略和加害别国的历史视为光荣的国家共存,是全世界人民的巨大不幸。

3、菲律宾总统阿罗约

格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 2001年,阿罗约当选菲律宾第14届总统,她是菲律宾第二位女总统,阿罗约在2004年5月举行的大选中获胜连任总统。2010年6月卸任。2011年11月18日被以“操控选举”的罪名起诉并在医院被捕,但因身体原因获许留院。2011年12月29日,菲律宾检察官指控菲律宾政府与中国中兴通讯之间的一笔合同报价过高,该合同涉及巨额回扣。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双边贸易每年以30%至40%的速度增长,中菲贸易的发展大大高于同期菲律宾外贸的增长速度,中国是菲律宾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菲律宾对中国的出口迅速增长,使其在2000年对中国的贸易开始由逆差变为顺差。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双方经贸关系更是突飞猛进。2002年中菲双边贸易额达52.59亿美元,中国首次成为菲律宾十大贸易伙伴;到2004年,中菲贸易额就突破了百亿美元,达到133.28亿美元,中国成为菲律宾第四大贸易伙伴和发展最快的出口市场。

可以看出在阿罗约当政时期,中菲关系保持较为平稳,双方经济合作获得较快的发展。在南海合作开发油气资源也处在协商之中。

4、

第四篇:当前中国周边形势及大国关系

当前中国周边形势及大国关系

政治与行政学院

2012级2班

201203140240 杨皎

摘要:当前,国际格局正处于“一超多强”向多极化的巨大转变之中,大国关系也显露出明显的变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冷战后,世纪之交的世界处于“一超多强”格局。美国凭借其超级大国的实力暂居主导地位,中美关系既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大变数 ,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虽然比较稳定 ,但仍然存在一系列的潜在危险。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面对的最大挑战有朝鲜半岛安全问题、中日钓鱼岛主权问题等。

关键词:合作共赢,和平发展,战略互惠,朝核试验,六方会谈 中美关系发展现状及特点

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

我国正处于经济相对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我们渴望拥有一个和平的,繁荣的国际环境与经济环境,所以我们真诚地希望能够发展好中美关系,以展开更多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上的合作,以便发展自己。相比之下,美国处于一个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其政府更关心维护国家利益和他的霸主地位,美国现阶段的对华战略方针应该在大体上维持现状,尽量将中国融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轨道,同时防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

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中美关系的现状似乎还跟一件事有关系——“911事件”。在911事件之后,布什似乎略有收敛,因为他推行的“单边主义”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家,甚至是盟国的不满。美国人也意识到:脱离整个世界,美国是无法生存与发展的。因此,美国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好转,以利用中国加强他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并帮助他进行反恐斗争。

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是中美关系新航程的显著特色。新的航程展现新的前景。只要中美两国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原则,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中美关系就能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就能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不断作出贡献。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无论是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还是从地缘文化来说,中日两国人民的利益都是紧密相关的。中日关系的发展走向,影响并制约着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全面发展,还影响着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中日关系现存在的主要特点有四:一是经济合作日趋密切,政治摩擦接连不断;二是重要性上升,信任感却下降;三是合作与摩擦并存,但双方都努力防止关系的破裂;四是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受制于中美关系和日美关系的发展变化。

由于是东亚邻国,又存在着难以解扣的“历史情结”,中日之间在战略层面上的“不信任”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安全困境”的作用较诸中美关系更形明显。同时,两国又都处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型期,中国正在崛起,而日本正在争取成为“正常国家”。经济崛起的中国与政治崛起的日本之间“不信任”与“安全困境”的消极作用,使两国在政治及军事安全领域的战略互信短时间内尚难建立。

在国家层面,中日关系中的“认同危机”反映在两国国民心理上,表现为情绪对立和感情龃龉。日本右翼政治势力的推波助澜,加大了两国民众的感情距离和心理落差,应有的友好求同气氛渐渐为国家利益碰撞的现实所替代。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台湾问题、两国军事力量发展及今后各自战略动向等问题相互交错,使中日关系的复杂性及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几乎超越了中美关系。

近年来,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国家战略的转变和对外政策的调整,中日两国关系正从“特殊”向“普通”的方向转变。通过两国首脑互访,中日关系出现了改善和发展态势,为缓解双方相互疑虑,增进战略共识与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外界舆论把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和2007年4月温总理访日分别形容为“破冰之旅”和“融冰之旅”。福田首相2007年年底访华和2008年5月胡主席访日,启动了国家最高层次对话,为构筑日中战略和解与合作“双赢”的“战略互惠关系”起到了“铺石垫路”作用。“共同的战略利益”终于催生出中日两国间的战略互惠关系。

当代,和平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中日两国也会在这个大前提下发展两国关系,和平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内是两国关系的重点。我们要努力使两国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合作发展中达到共赢。以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具战略性的视角寻求两国共同利益。共同致力于实现地区稳定和繁荣。克服双边关系的脆弱性,稳定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集中力量解决互利合作的现实问题,维护和发展战略互惠的长远利益,理智爱国,实现中日两国永久和平友好合作的大目标。

朝核问题及中国对策

朝鲜是世界上经济较落后、军事支出占国民收入比例较高、国民生活质量偏低的国家之一,现国家总体水平相当于中国60年代。

中国和朝鲜自古以来就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1949年10月6日,中朝两国建交。从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抗美援朝,到1961年7月11日,两国签署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从朝鲜战争开始,中国克服自身经济的严重困难,向朝鲜无偿提供了几百亿人民币的资金和几百万吨的物资。中国一直还以很低廉的价格把矿产品出售给朝鲜。中朝双方宣布成立罗先经济贸易区管理委员会和黄金坪、威化岛经济区管理委员会。朝鲜与中国是一体的。甚至可以说,朝鲜是中国打的牌。朝鲜是中国在东北亚的缓冲,中国不会轻易丢掉它。可以这么说朝鲜为中国的“小兄弟”。

然而,由于出于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信心、外交突围等多因素的原朝因朝鲜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一再的在领土上进行了危险的核武器研究和试爆。严重危害了中国周边及国际环境的安全。自2002 年10 月以来,朝核问题一直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朝鲜核试验带来的影响:

1、朝鲜核试验破坏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2、朝鲜核试验使东亚地区成为了潜在的战争策源地。

3、朝鲜核试验使美日关系更加紧密。

4、对中国东北的边陲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为解决解决朝鲜核危机朝鲜、韩国、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日本六国共同参与六方会谈。会谈于2003年8月27日开始,到2007年9月30日为止,共举行过六轮会谈。2009年朝鲜宣布退出之后,六方会谈至今一直没有复会,被普遍认为已经名存实亡。但是,即使在目前形势下,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仍坚信必须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手段解决朝核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讲,六方会谈虽然并非完美有效的方式,但仍是在目前形势下外交解决朝核危机的唯一为各国接受的现实方式。

为了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积极参与对朝鲜核问题进行的系列国际管理。朝鲜半岛局势和平稳定符合中国战略利益,中国不可能置身事外。中国坚持和平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调和朝鲜核问题争端。中国政府明确对朝鲜核问题的立场。即 主张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以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符合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维护核不扩散体制符合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希望各方保持冷静,避免采用使局势进一步升级的行动。走和平崛起的道路!

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和摩擦会更加激烈,但和平、合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将是整个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中国的经济外交,既为中国利益而来,更为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利益而来。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丘吉尔。

时殷弘:中美关系与中国战略【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1期

.韩一敏:试论中美关系正常化与台湾问题【J】,《理论导刊》,2006年第11期

郭震远: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变化与影响【J】,《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第2期.时殷弘:中国崛起和中美关系的战略形势【J】,《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7月 巴殿君:21世纪中美双边关系中的台湾问题【J】,《东北亚论坛》,2007年9月 黄大慧:《日本对华政策与国内政治--中日复交政治过程分析》,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203页

黄大慧:《日本大国化趋势与中日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史桂芳:《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与中日关系》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7页。朝核问题-百度百科

第五篇:劳动关系

一、劳动关系:

1、劳动关系认定:一是尽量提供能够证明为用人单位提供过劳动的其他材料。如加盖用人单位公章的业务授权委托书、代签的业务合同、上班记录表、进出用人单位的门卡、饭卡、工资条、工作服、暂住证、评定员工等级证明、表彰或处罚决定等等。这也要求劳动者必须增强证据意识和职业风险意识,平时尽可能收集、保存相关物品。

二是请同事提供证人证言。但要注意除非同事有年迈体弱或者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特殊岗位确实无法离开、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出庭、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出庭或者具有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同事必须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五十五条规定处理,即:“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接受当事人的质询。”

三是让自己任职期间接触过的客户,证明自己曾经以用人单位的名义向其提供过服务。四是申请法院调查取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十七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一)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须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二)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三)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为此,对一些不接待公民个人调查取证的单位,如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了社会保险或者委托银行向劳动者代发工资的,劳动者可以申请法院向社会保险部门、银行调取相关的资料。

2、劳动关系解除: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当事人双方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解除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合同的变更:是指当事人双方对依法成立、尚未履行的劳动合同条款所作的修改或增减。以下为解除劳动关系协议书以供大家借鉴。

3、劳动关系订立:根据2005年5月25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的规定,劳动者通过以下有关证据证明用人单位与自己存在劳动关系:

(1)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2)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3)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4)考勤记录;

(5)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而且,对上述规定中的第(1)、(3)、(4)项 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

4、劳动关系争议:双重劳动关系来源“统包统配”就业制度的后遗证;双重劳动关系的产生是劳动合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双重劳动关系的出现是劳动保险制度步伐的不适应;双重劳动关系的出现,应当说,在劳动力市场萌芽之初,这类由职工群众自己创造出来的“就业”形式,对打破僵化的劳动管理体制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带来的副效应也是不可低估的。

二、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1995年12月,全县有企业123家,职工9775人,签订合同企业98家,占企业总数的80%,职工8100人,占总数的82.5%;1996年至2010年,进行了对辖区内149户企业,9425名职工的劳动合同的签订。

2005年至2012年,县劳动监察部门在规范用人单位用工行为、签证劳动合同4350份,签订率为92.30%,其中国有企业1434人,签订率为100%。劳动能力鉴定9人,工伤认定24人,共对1个有严重违反行为的用人单位实施行政处罚,取缔非法经营机构1家。

下载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及其变化形势---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及其变化形势---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劳动关系

    第三章1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的特点:早期工业化时代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使激烈的对抗劳动关系处于不稳定和直接对立之中。一方面雇主或资方通过压低工资延长工时威胁压迫......

    劳动关系

    中国劳动关系的运行框架 摘要:在劳动关系领域中,邓洛普首先运用系统理论的模型来探讨劳动关系问题。劳动关系是社会系统中既具有独立性,也具有独立意义的一个特别系统。劳动关......

    劳动关系

    滨江学院结业论文(设计)题目院系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二O年月日浅析如何在......

    劳动关系

    1、 劳动关系作为一种研究对象,是指现代社会中以工业化大生产为其社会背景的劳动关系,是一种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关系 2、劳动关系学......

    中国就业形势变化与未来展望

    中国就业形势变化与未来展望 2009-02-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调查人:王德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我有话说 序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了巨大的......

    当前中国周边形势与台海关系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周边形势 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中国的周边包括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

    亚太地区的形势变化

    一 亚太地区主要指亚洲与太平洋交界处的国家,比如中国、俄罗斯、南北朝鲜、日本、东盟各国。而就在这块地区现今却暗流涌动,中国与印度的边界问题、中国与各国的岛屿资源之争......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酒店知识竞赛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酒店知识竞赛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酒店管理专业是由我校的校内名师与校外名师相结合,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具有稳定的专业师资队伍,有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