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复习题(学)

时间:2019-05-12 22:3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复习题(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复习题(学)》。

第一篇: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复习题(学)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劳动、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

1目的性;○2创造性;○3能动

1、劳动的特征:○

4社会性;○5多样性 性;○

2、所谓共同劳动,是指许多人为了一定的目标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所进行的劳动,又称为协作劳动或者群体劳动。

3、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可以采用因素分析法和复杂系数法。

1创造知识的脑力劳动;

24、脑力劳动的类型:○○

3传授和转移知识的脑力劳动;○应用知识的脑力

4从事管理的脑力劳动。劳动;○

1能动性;○2差异性;○3易

5、劳动力的特性:○

456逝性;○可变性;○时效性;○社会性

6、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企业或者其他考察范围内的全部劳动能力的总和。

7、潜在劳动力资源的相对量可用劳动力资源率表示:

劳动力资源率=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数量/被考察范围总人口数量

8、现实劳动力资源的相对量可以用劳动参与率表示。

劳动参考率=劳动人口数量/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数量

9、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交换关系的总和,是市场机制与实现形式的统一。

10、劳动力市场调控是指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规划、管理与调节、强调一种外在的培育。

11、劳动力市场运行与调控中存在的问题。1职业介绍服务机构运行机制不完善;2劳动力○○

3劳动力市场的管市场主体双方的行为不规范;○

4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的形理和宏观调控滞后;○

5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建设滞后;○6常成滞后;○

7常设劳动力市设劳动力市场的整体规模偏小;○

场的信息网络建设滞后

12、制约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原因。1对劳动力市场的地位和信用认识不够,○政府投

2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入相对不足;○

13、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指挥系统——劳动力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

14、调控的重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调控劳动力总供给;2调控劳动力总需求;3○○○制定有关法律和制度,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与管理。

第二章 劳动就业

1、扩大就业的途径:

1发展经济是扩大就业的基本途径;2健全劳动○○

3劳动者转力市场机制是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

变就业观念和政府采取促进就业的政策和举措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

2、改革开放初期,政府主导下的多渠道就业政策。

3、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内容: 1职业介绍;○2就业指导,就业训练;○3职业指○导4、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建立了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障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内容的“三条保障线”制度。5、1995年4月,国务院批转了原国家劳动部关于在全国实行再就业工程的报告,标志着我国再就业工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启动。

6、我国目前就业问题严重的是就业形势复杂。

1城镇登记失业中持续上升,具体表现为:○再就2经济增长对就业的贡献越来越业率逐年下降;○

3结构性失业突出,造小,就业弹性系数下降;○

4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劳动成就业资源浪费;○

5加入WTO时力竞争加剧,城市就业压力增大;○

就业的影响将逐渐凸显。

7、所谓“二元经济”是指沿海和大城市的现代化工业部门与广大农村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格局。

8、就业策略包括: 1实施以人为本,○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发展

2以充分就业为宗旨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战略;○

3实施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4保持适性调整;○○

5大力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努力增加就业岗位;○

发展教育培训事业,降低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

6完善劳动力市场,者素质;○加强就业服务体系7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劳动者的8保护就业弱势群体,后顾之忧;○对特殊群体实

9创造就业环境,行就业扶持政策;○鼓励自主创

9、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应该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10、非正规就业主要指无固定场所,无固定雇主和服务对象、无固定劳动关系、无固定收入和无社会保障的就业形式。

11、我国在21世纪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

1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2坚持城乡经济社会协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3建立和完善以劳动者自发展,统筹城乡就业;○

主就业为主导,以政府法律制度为基础的劳动就

4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改善协调推业机制;○

5提高教育水平,加强职业进,扩大就业容量;○

培训,使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的要

6合理安排社会保障与就业,求相适应;○对困难

7提高对外群体实行基本生活保障和就业援助;○

开放水平,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第三章 劳动组织

1、合理进行劳动分工和劳动协作,是劳动组织的基础。

2、劳动分工是在科学分解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所实现的劳动专业化。劳动分工的基本条件是可分割性和独立性。

3、劳动分工的类型: 1职能分工。○是企业劳动组织中最基本、最主要

2专业分工。的分工。○是根据企业各类人员的工

3技术分工。作性质特点所进行的分工。○是在每一专业或者工种内部按照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分工。

4、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1精简原则;○2统一原则;○3效能原则;○4自动○

5调节原则;○管理跨度原则

5、劳动定额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和合理组织劳动的基础上,完成某项工作消耗劳动量的标准。基本类型有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

6、制定劳动定额的依据: 1技术依据;○2经济依据;○3心理和生理依据 ○

7、劳动定额水平是指国家或企业对职工完成某项工作所规定的应消耗劳动量的高低。劳动定额水平是定额管理的核心。

8、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 1技术测定法;○2比较类推法;○3经验估工法;○

4统计分析法 ○

9、定员是企业实现分工协作、明确岗位职责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内部劳动力调配的主要依据。

10、定员标准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对不同企业的类型岗位人员制定的统一用人数量标准。

11、例题:某企业有机器设备100台,需要连续运转。每台机器分四班看管,每位工人看管机器的定额为3台,员工的出勤率为95%。要求计算该企业的定员人数。

解:根据公式:定员人数=(100×4)÷(3×95%)=400÷2.85≈140(人)

12、工时改革趋势: 1弹性工作时间制度;○2分职制;○3非全时制;○

4一周两天工制;○5有效的工作时间制度 ○

第四章劳动工资

1、薪水是指给白领阶层按周、月或年的劳动报酬;工资是付给蓝领以实际工作量来计算的劳动报酬。

2、工资制度是指为了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计量劳动者劳动消耗和计算劳动报酬而建立的准则和办法。

3、工资制度根据特征不同可分为工资等级制度、工资升级制度、工资定级制度。按其地位不同可分为基本工资制度,辅助工资制度。

按其对象不同可分为机关单位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企业单位工资制度。按其特点不同可分为绩效工资制度、能力工资制度、资历工资制度、岗位工资制度和结构工资制度。

4、我国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等级工资制,基本上属于能力工资制度。

5、工资理论又称薪资理论或薪资学说,是指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对于工资方面的见解或主张。

6、工资构成项目又称为工资体系,由基本工资、津贴和奖金等项目构成。

职务工资是根据工作责任大小,因难程度、危险程度等因素所决定的工资。津贴是因实际需要,在基本工资以外所进行的补助。

7、工资水平是指员工工资的高低,又称为工资基金,通常由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来反映。

8、设计员工福利的原则: 1需要原则;2生活原则;3经济实效原则和量○○○力而行原则。

9、2004年3月5日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10、劳动者的以下劳动收入不属于工资总额范围:

1单位支付给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

2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3按规定未列入工资总○○

额的各种劳动报酬及其他劳动收入

11、协商双方可书面委托本企业以外的专业人士作为本方协商代表。委托人数不得超过本方代表的1/3。

12、工资总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一般以年为单位来统计。

第五章劳动关系

1、劳动保护法的内容是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

2、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为进行劳动过程而发生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3、劳动合同的种类

以合同期限为标准进行分类: 1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2无固定期限的劳动○○

3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合同(逾法定5年);○的劳动合同。

以合同目的为标准分类: 1录用合同;○2聘用合同;○3借调合同 ○

4、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不超过6个月的考察期。

5、劳动合同的终止,是指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或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时,合同即停止履行。

6、经济补偿金,是指用人单位在某些情况下解决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时,依据国家有关规定以货币形式给予劳动者的补偿。

7、集体合同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劳动标准性条款;2目标性条款;3劳动关系○○○运行规则条款。

8、集体合同的期限为1—3年。

9、劳动争议的范围: 1因用人单位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2因劳动合同的履行、自动离职而发生争议;○解

3因签订除、变更和终止等问题而发生的争议;○

4因执行国家有或履行集体合同而发生的争议;○

关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业培训、社会保险

5法律、和福利规定而发生的争议;○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10、劳动关系法关于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是“一

调,一裁、两审”。

11、劳动争议处理原则: 1合法原则;○2公正原则;○3及时处理原则;○4○

5三方机制原则 调解原则;○

12、“三方机制”是指由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会。

13、劳动合同书由法定条款和约定条款组成。

14、签订竞业禁止协议的职工范围应当是确实掌握了单位商业机密的相当层次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15、劳动合同的解除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合意解除;

二、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1即时解除(无补偿金)2预告性辞退(有补○;○

3偿金);○经济性裁员

三、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1提前通知解除;○2即时解除 ○

16、终止劳动合同的条件: 1劳动合同期限届满;2由于不可抗力使劳动合○○

3同无法履行;○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退出劳4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动岗位;○

第六章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发展

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各种方式,在公民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遭遇各种风险使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补助,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保障的出发点是化解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风险,即化解经济风险。

3、民主社会主义相反,新自由主义是明确反对福利国家政策的。

4、按照社会保障基金的收付和管理不同进行分类:

1现收现付制;○2完全积累制;○3部分积累制 ○5、1935年,美国通过了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6、195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7、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通常由养老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组成。社会保险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8、社会优抚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的制度,也称为优抚安置制度。第七章社会保障管理

1、地方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执法机关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机关。

2、社会保障管理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和监督管理。

3、国家对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管理和使用方面的规定被称为社会的保障基金管理制度。

4、大多数国家规定养老、伤残和遗属保险基金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

5、基本养老保险中,个人缴纳的比例为个人缴费工资的8%,用人单位缴纳比例为企业工资总额的20%。

6、社会保险基金的征收管理是社会保险基金和理的首要环节。

7、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标准应当考虑的因素有: 1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财政、企业、职工○

2调整社会保险待遇的结构,的承受能力;○实行

3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险;○

4建立社会保险金支付标准随生产发展和原则;○

物价变动的调整机制。

8、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闲置部分,可以购买国债或者存入国有商业银行。

9、社会保障社会化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 1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承担从企业中分离出○

来的一部分管理服务责任,提高管理服务效率,2尽快实现社会保险待遇发放的改善服务态度;○

3将社会保障对社会化,减轻企业的管理负担;○

象的日常管理服务由社区来承担。

10、提高基金的支付能力: 1强化各项社会保险费的征缴;2拓宽社会保障○○

3基金来源渠道;○建立基金预警制度。

11、基本养老金的支付办法: “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新办法” 第八章社会保险知识

1、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石。

2和被保险个人缴费为基础,通过立法手段设立保险基金,当劳动者在年老、患病、生育、伤残、失业或死亡之时,由社会给予物质帮助和补偿,以化解被保险人风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3、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包括第一层基本养老保险,第二层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第三层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4、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保险是由职工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办机构的一种补充保险形式。5、1997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6、在该制度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并且缴费年限累计为15年的,可按月发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

7、个人账户基金由个人缴纳的保险费;从企业缴纳费中按比例计入的保险费;二者的利息三部分组成,企业单独缴费为20%。

8、个人账户计入的比例为缴费工资的11%,其中个人缴费部分8%,企业缴费3%。

9、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原则:①自愿原则;②普遍原则;③补充养老保险为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原则;④补充养老保险水平适中原则。

10、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补充水平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①企业的经济实力,资金来源的多寡是决定是决定补充待遇水平的首要因素;②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③现实的养老保险水平。

11、医疗保险是指在社会劳动者疾病、非因工伤

或者生育需要治疗时,由社会提供必需的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的保险制度。

12、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

13、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有三个方面:

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符合现代保险原则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保证职工基本医疗需求;

二、建立医、患、保、药的制约机制,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三、按照管理服务社会化的要求,对医疗保险实行统一管理,社会化服务。

14、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中划入个人账户的应为缴费的30%。

15、国际上对失业原因分类

①摩擦性失业——由于求职的劳动者为需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而导致的失业;②季节性失业;③技术性失业;④构性失业;⑤周期性失业。

16、按照规定,在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内的单位及其职工必须参加失业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

17、失业保险制度的类型 ①强制性的失业保险制度;②自愿性的失业保险制度;③失业救济制度

18、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生产或者其他工作中遭受意外伤害和因长期接触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职业病伤害后,因国家或社会为负伤,致残者及死亡者家属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19、工伤保险原则: ①无过失责任原则;②损害补偿原则;③严格区分工伤和非工伤原则;④预防补偿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20、我国工伤评残标准最重为一级,最轻为十级。

21、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

22、生育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对怀孕分娩女职工给予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政策。

23、生育保险费最高不超过工资总额的1%,产假为90天。

24、个体户、工商户如果要参加养老保险,缴费为„„„20%。

第九章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

1、社会救助是作为社会保障的最低目标,承担了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条件的责任。

2、社会救助是指社会成员陷入生存危机或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先定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和非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救助对象包括三部分人员:

一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失去劳动能力者; 二是虽有劳动能力但因客观因素以致失业,无法获得收入或收入减少,而且无法获得社会保险给付者;

三是因受到天灾、人祸等因素而导致不接受紧急救助就无法维持生活者。

4、恩格尔系数在60%可以作为贫困线,也即最低生活保障线。

5、生活形态法,也称“剥夺指标法”。

6、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来源是财政拔款。

7、1993年6月上海市率先在全国范围内着手探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8、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主要是保障人们的基本权利,而社会福利则是为人们的全面发展提供和创造条件,社会救助是低层次,社会福利是高层次。

9、集体福利主要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农村乡镇集体组织为满足本组织成员的需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在本组织范围内实施的福利。

10、农村集体福利主要是指对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收入和无法定或义务抚养人的老年人,未成年人以及生活无人照顾的年老复员退伍军人等社会成员提供的物质保障和服务保障。保障内容包括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未成年人保教)五个方面,即“五保”制度。

11、特殊社会福利主要以无经济收入和生活无人照顾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等特殊社会群体为对象。

12、社区服务是通过社区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社区居民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

13、社区服务的特征:

①自助与互助性;②广泛性;③持续发展性; 第十章社会保障制度现状的改革

1、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以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建设、不断改善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解决职工家庭住房问题的政策性融资渠道。

2、简述国家在农村实行有别于城镇的社会保障办法:

①探崇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②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③实行农村社会救助

3、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较窄;②社会保险基金支付困难;③管理制度漏洞较多。

4、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 ①公平优先,兼顾效率;②分步改革,稳妥推进;③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适应原则;④就业与社会保障并重。

5、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思路探讨: ①统筹城乡为指导;②社会救助为基础;③社会保障为主体;④社会福利为补充;⑤社会保障多层次;⑥个人保障为“单元”;⑦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

第二篇: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复习资料

1、社会优抚:社会优抚作为特种社会保障制度,是针对社会成员中受人尊敬和爱戴而又有光荣身份的退伍军人、伤残军人、现役军人家属、为国捐躯军人家属等人口群体而举办的,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规定对特定对象通过抚恤、优待和安置,确保他们的生活不低于当地群众平均水平并带有褒扬性质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

2、生育保险:生育保险,是在妇女劳动者因生育子女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时,社会给予必要的经济和物质帮助的制度。

3、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对劳动力需求量减少,导致劳动力供过于求而引起的失业。

4、失业保险中的工资比例制:即按失业保险给付金额占以被保险人在失业前一定时期平均工资收入的比率给付失业保险金的方式,通常依据工龄、受保期限、工资水平和缴费年限等因素确定。

5、致伤:致伤是指职工或劳动者在生产劳动或工作中,遭遇不测事故,致使身体器官或正常生理功能受到损伤,并因此造成暂时、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后果。

6、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国家根据劳动者的体质和劳动资源情况,规定一个年龄界限,允许劳动者达到这个年龄时,作为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解除劳动义务,由国家、社会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和服务,保障其晚年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形式。

7、合作医疗:合作医疗,主要是指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在自愿互利基础上组织起来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这种制度服务的对象主要广大农民,其经费由参加者和所在乡村共同筹集。

8、工伤保险中的“无责任补偿”原则:这主要是考虑到职工在工作中受到事故伤害,不仅身体受到伤害和痛苦,而且会因此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作能力,中断正常收入来源,实行“无责任补偿”,即受伤害者不承担任何费用,而给遭受伤害的职工及时的物质帮助和经济补偿是工伤保险的首要原则。

9、失业给付:被保险人本人所不能控制的社会或经济因素影响而造成失业时,由保险人给付失业保险金以维持被保险人基本生活水平。

10、“福利国家”:在“混合经济”的条件下,由政府采取大规模行动来强调社会利益,实行国民“从摇篮到坟墓”的门类齐全的社会保险和福利项目,以保障公民在其生存期间能享受到最低生活水准的国家。

11、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安全性原则:社会保险基金投资必须坚持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指保证投资本金及时、足额地收回,并取得预期的投资收益。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来说,安全原则是根本原则。

12、优待:优待是指从政治上和物质上给予良好的待遇,它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内容。本书中介绍的是广义的优待。广义的优待是指国家、社会、群众三方面对优抚对象广泛的关怀照顾及物质帮助,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①物质(资金)优待②优先照顾③帮工代工④包户服务⑤扶持生产⑥走访慰问。

13、职工探亲制度是指国家和单位为解决职工与其分居两地的配偶、父母团聚和减轻其经济上的负担,按照职工工作年限或工龄长短,给予一定的有薪探亲假期、工资补贴和旅费补贴等福利待遇制度。

14、社会救助:现代社会救助制度是国家及各种社会群体运用掌握的资金、实物、服务手段,通过一定机构和专业人员,按照科学的工作方法,向无生活来源、丧失工作能力者,以及向生活在“贫困线”或最低生活标准以下的个人和家庭,向一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和不幸事故的遇难者,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障措施,以使被救助者能继续生存下去。

15、“基金积累”制:“基金积累”制或称“个人帐户”制度,是指社会成员在具有劳动能力的时候,从参与经济活动创造的财富中,按法律的要求拿出一部分,为自己将来的退休养老、医疗保障和失业等积累后备金。

16、致残:职工在工作环境中遭遇意外伤害,虽经治疗、保养仍不能完全恢复,致使身体或智力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表现为永久性的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后果。

17、失业率:是失业人口在全国劳动力总人口中所占比重。

18、累进费率制:指因收入高低不同而规定不同的保险费率,对低收入者征收的保险费率低,对高收入者征收的保险费率高,并且随着收入的递增,保险费率也随之按级递增。

19、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这完全根据个人自愿,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或向国家保险公司投保,保险水平由投保人根据本人经济情况而自定,投保者退休时,保险机构可将储蓄的养老金本息一次性或分期支付给投保人,使其退休后可生活得更好一些。

20、最低生活水平:从绝对意义上讲是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低限度的饮食、衣着和居住条件,这就是常说的绝对贫穷;从相对意义上讲,是享有和当地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最低消费资料和服务。

21、疗保险:国家通过立法对被保险人非因工疾病或患病或伤残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并失去收入时,提供一定物质帮助维持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

22、失业者:有劳动能力与劳动意愿,而一时无法找到与其技能相称或条件以当时当地情形认为不可以接受工作的劳动者。

23、摩擦性失业:由于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适应,出现某些行业的劳动力供不应求,而另一些行业的劳动力供过于求而引起的失业。

24、养老保险中的部分积累制:指对已退休人员,实行现收现付模式,对新参加投保的劳动者,实行完全积累模式。

25、恩格尔系数:家庭总收入中用于食物支出的比例,若该比例很大,意味着家庭生活水平低,收入只能供维持现有生产力水平下的最低生活;反之则相反。

26、公费医疗:又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医疗保险。在保险实施范围上,劳保医疗的实施范围是企业、公费医疗的实施范围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在保险对象上,劳保医疗的保险对象主要是企业职工,公费医疗的保险对象,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的职工及离退休人员,还包括国家正式批准的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的复原回乡的二等以上残废军人。在管理体制和经费来源上,劳保医疗,经费按企业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连同职工福利费一并提取,公费医疗由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公费医疗管理委员会下设公费医疗办公室进行管理,其经费全部依靠财政拨款。

27、自费医疗:是完全由个人承担医疗费用的医疗制度。自费医疗的对象主要是农民、个体工商户和没有正式工作的城镇居民。

28、社会优抚中的抚恤:国家对因工伤残人员、因工牺牲以及病故人员家属所采取的伤残抚恤和死亡抚恤。

29、结构性失业:由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劳动力不能适应发展了的技术水平和变化了的产业结构而引起的失业。

30、社会优抚对象:是社会上一部分部受尊重而又有光荣身份的人口群体——军人及其家属,包括退伍军人、伤残军人、现役军人和为国损躯军人的家属等。

31、社会保障体系:是由相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系列社会保障项目所构成的体系的总和。

32、社会保险基金:国家依据法律和政策规定,通过社会力量,为保障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部分或全部劳动能力后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建立的一种专项基金。

33、社会福利:国家及各社会团体为增进群众福利,改善国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而举办的公共福利设施、津贴补助、社会服务和集体福利事业。

34、流动性:为了基金保值增值而作的投资,在任何时期和合理的价格条件下,能够获得现金以保证给付社会保险待遇所需的支付能力。

35、季节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是由于某些产业生产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而引起的失业。

36、社会保障:指国家通过立法对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措施的总和。

37、工伤保险:国家和社会用立法强制实施的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意外事故或职业病伤害的劳动者及其家属提供医疗服务、生活保障、经济补偿等物质帮助的制度。

38、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由雇主和雇员定期交纳社会保险费,不足的部分由政府补贴,使投保者享受社会保险金的一种社会保险模式。

39、失业: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劳动力得不到就业机会或就业机会或就业后又丧失劳动机会的社会现象。

40、伤残抚恤:按规定确定为革命伤残人员的,给予一定的物质照顾,对其中无工作的人员,发给伤残抚恤金,对其中有工作人员,国家发给伤残保健金。

41、死亡抚恤:指对革命烈士、牺牲病故军人、死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发放一次性抚恤金或定期抚恤金。

42、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或受其委托的结构,用社会保险基金购买国家政策和法律许可的特定的金融资产或实际资产,以期获得适当预期收益的基金运用行为。社会保险基金通过投资运营获取收益,反过来,这些收益又被充实到基金中去,从而使社会保险基金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

43、职业性疾病:指职工在生产或工作环境中,由于工业毒物不良气候条件、生物因素以及一般卫生条件的恶劣等职业性原因而引起的疾病。

44、医疗保险给付:被保险人因疾病或患病或伤残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无法获得报酬期间由政府和社会给予现金补助和提供医疗服务,以填补保险人的收入损失,维持其本人及家庭的正常生活的行为。

45、社会保险

答: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失业带来收入减少时提供一定物质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

46、技术性失业

答:技术性失业:是由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劳动力不能适应发展了的技术水平和变化了的产业结构而引起的失业。

47、社会优抚和安置

答:社会优抚和安置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人民解放军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夺取政权的重要力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保卫祖国安全、保卫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钢铁长城。

48、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答: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社会保障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总和。

论述题

1、试述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过渡阶段应遵循的原则。

答: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要顺利地完成过渡阶段,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过渡期不宜盲目缩短,也不宜拉得太长,应当根据从业人口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第二,不宜过分加重缴费者的负担。如果缴费负担过重,就会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引发社会对立情绪。同时,也不能一点不提高投保负担,否则,不利于尽快建立新型的养老保险机制。第三,不能以影响已退休人员生活为代价。老年人劳动年龄期间为社会尽了力量,在他们丧失劳动能力的晚年,生活仍应得到关心和照顾。因此,即使在过渡阶段,困难多的时候,退休待遇的正常增长机制也应得到保证。第四,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两种筹集模式可同时采用,并同时操作。初始阶段,现收现付制带有强大的惯性,基金积累制只能在有条件的部分单位和地区实施,进入后期阶段,基金积累制将逐渐上升为主要角色。在这一过程中,两种办法都要抓好。第五,积极寻找突破口,把部分积累制的框架搭起来。

2、试述生育保险的特点。

答:(1)生育活动造成的劳动能力暂时丧失是正常的生理活动引发的,一般不用特殊治疗,而重在休养与营养补充。而失业、工伤等风险带来的收入损失,一般与生理活动无关,大多是社会因素造成的。生育引起的暂时丧失劳动能力又与年老带来的劳动能力丧失同,不是劳动收入的长期断绝,而是收入的短暂性中断。

(2)生育保险费用的性质,不仅是为了维护妇女劳动者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而且对于实现劳动力扩大再生产数量的合理性和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3)生育保险对象仅包括已婚女性劳动者。也就是说,只有已婚女性劳动者才有权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当然,这不排除她们的子女、配偶也分享一定的待遇。这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妇女和婴幼儿的保护对家庭的关照。生育保险以参加社会劳动的妇女劳动者原来的收入水平为标准,对妇女劳动者因生育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予以帮助。

(4)生育保险在我国只适用于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已婚妇女劳动者,并且还必须符合和服从国家计划生育的规定。对于不符合法定年龄的已婚妇女劳动者的生育、非婚妇女劳动者生育和不符合或不服从国家计划生能规定的生育,不能享受生育妇女社会保险待遇。这就是说,生育保险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分配制度,它要受到国家有关政策的约束。不符合国家政策的非法生育一律不能

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5)生育保险实行“产前与产后都应享受”的原则。由于孕妇在临产他娩前的一段时间,已经行动不便,不宜工作,分娩以后,也要一段时间恢复身体健康和照顾婴儿,所以女儿职工的产假包括产前和产后两个阶段,孕妇可自愿决定产假是产前产后混合使用还是全部用于产后。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产妇和婴儿健康,达到生育保险的目的。

(6)其待遇水平一般均高于其他社会保险待遇。生育保险不仅仅为了弥补妇女劳动者的收入损失,也是保障国家所需的劳动力扩大再生产所绝对需要的。生育活动到社会保障,意味着不仅保障了妇女劳动者本人健康的恢复和增强,还保障了劳动力后备的增强。可以说,生育保险所保障的,是名副其实的劳动力扩大再生产,超过失业、疾病社会保险对劳动力扩大再生产的保障意义。这是生育保险待遇要高于其他险种的原因。

3、试述社会福利与工资的主要区别。

答:第一,社会福利的刚性不象工资那样强,有可能降低标准甚至被削减,工资一般不会被降低标准,更不会被取消。第二,有些社会福利项目,作为劳动者的收入,往往附加一些条件,如房贴、奖学金等等。第三,社会福利费不是掌握在劳动者手里,而是主要掌握在政府手里,后者把福利开支作为对劳动者的一种控制手段。第四,工资随物价上涨而定期调整,社会福利的支了就不能这样。对企业主、对西方国家的政权机构来说,宁愿更多地社会福利来改善劳动者生活,原因就在于社会福利的弹性大,有些福利项目涉及面不大,便于控制。因此,在西方国家劳动者收入中,来自工资的部分上升慢,来自福利的部分上升迅速。

4、试述社会福利与工资和社会保险的区别与联系。

答:社会福利与工资、社会保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联系是,三者都是满足职工生活需要的,三者均属于必要劳动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范畴。这种联系具体表现为,社会保险是对按劳分配的工资的替代,社会福利是对工资和社会保险的补充。其区别是,工资是按劳分配的基本报酬形式,工资依据个人的劳动贡献并因人而异,工资收入完全由职工个人支配使用。社会保险则是在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和失去劳动岗位的条件下,按照物质帮助原则所给予的生活保障,而社会福利则普遍实施,往往与个人劳动贡献没有直接的联系,公民享受社会福利措施和服务,是免费或低费优惠的,相当于一项额外收益。

5、试述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

答: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都是通过建立基金的方式应付风险,以保证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但二者在性质、对象、实施方式、建立依据、保障水平、保费来源、经营主体和经营目的等方面均不同。(1)保险性质不同。社会保险属于政策性保险,属于政府行为;商业保险属于商业性质,是等价交换的买卖行为。(2)保险对象不同。社会保险的对象不同。社会保险的对象是法令规定的社会劳动者;商业保险的对象是一切自愿投保的国民。(3)保险关系的建立依据不同。社会保险中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关系以法律为依据;商业保险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依据保险合同。(4)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和保障水平是满足人们对保障水平特定需要。(5)实施对象不同。社会保险主要采取强制方式实施,属于强制保险;商业保险一般采用自愿原则。(6)保费的承担者不同,社会保险的保费由劳动者、企业和国家三方共同分担;商业保险的保费由投保人负担。(7)经营主体不同。社会保险的经营主体是政府;商业保险的经营主体是保险公司。(8)经营目的不同。社会保险的目的是确保社会安定、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商业保险以赢利为目的。

6、试述社会保障的主要特征。

答:社会保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法律强制性。社会保障是遵循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实施的,即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社会保障的内容和实施都是通过法律进行的,国家立法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依据,社会保障的实施又是法律强制实行的,凡符合参加社会保障条件的,无论是否愿意,都得依法参加,并交纳保费;凡属于社会保障的对象都享有得到保障金的权利。(2)对象社会性。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的对象在总体上具有普遍性。尽管每项保障内容有一定的特定性,如社会救助范围有限、社会优抚有特定阶层、社会保险的对象是社会劳动者、社会福利涵盖全体公民,但都是面对全社会的,具有社会性。社会保障是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对象是社会化的,其发放对象也是社会化的。(3)福利性。社会保障的各环节不以营利为目的,它不仅无偿地对被保障人给予资金给付,而且提供社会服务。而保障的个人一般不直接支付全部保障费用,由实施的社会保障部门自行筹集经费,实施社会保障时不能营利。(4)经济保障性。即社

会保障的各组成部分从不同方面使不同层次的保障对象的最低生活、基本生活或全体公民的生活得到普遍改善,通过保障公民的经济稳定达到保障社会稳定的目的。(5)机会公平性。公平分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分配形式具有明显的公平特征。一方面,社会保障中不能存在任何特殊阶层,同等条件下的公民所得到的保障是相同的,另一方面收入高的多缴费,收入低者少缴费,同时收入高的家庭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低,收入低的家庭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高,从而促进公平分配。(6)收支互济性。社会保障具有统筹共储、互助互济的特点,即通过制度的形式向有交纳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收取社会保障费,以用于济助被保障对象;同时各项社会保障基金可以从统一基金中相互调节。(7)待遇差别性。社会保障强调享受待遇机会均等,但不同公民因收入水平不同、受保障项目不同,因而享受社会保障的标准也不同,这正是为了体现社会公平的原则。

7、试述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答:扩大失业保险的范围,改变目前失业保险不合理的使用结构,充实保险基金;确定合理的保险给付标准;合理规定享受失业救济金的期限;失业救济与就业培训紧密结合,促进人员再就业。

8、试述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答:(1)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2)加快建立健全地方社会保障管理体系。(3)理顺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的管理关系。(4)加快社会保障监督体系的建设。(5)加快社会保障立法建设,依法实施管理。(6)加强社会化管理服务。(答题要点)

9、试述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区别。

答:(1)保障对象不同。社会保险以特定范围内的人为保障对象;社会福利的保障对象是包括社会劳动者在内的社会全体成员。(2)保障标准不同。社会保险的保障标准是为被保险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主要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社会福利的保障标准是为了提高公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主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发展和享受需要。(3)资金来源不同。社会福利的资金由社会筹集、单位筹集和财政拨款,不要求受益人尽交费义务;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于劳动者个人、单位和政府三方面。

(4)分配原则不同。社会保险基金的分配原则强调权利义务基本对等原则,被保险人享受的保险待遇与所交的保费相关;社会福利的待遇则一般采用平均分配原则,不考虑受益人对社会福利的贡献,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目标。(5)经营主体不同。社会保险的经营主体一般是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或保险公司;社会福利的经营主体是政府或社会团体单位。(6)保障提供的物质内容不尽相同。社会保障提供的主要是货币;社会福利提供的主要是服务及服务设施。

10、试述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答:其改革的基本目标为: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企业平等竞争、劳动力合理流动和维护社会安定的覆盖全社会失业保险制度。具体为:(1)扩大失业保险范围;(2)改变目前失业保险基金不合理的使用结构;(3)充实失业保险基金;(4)确定合理的失业保险结构标准;(5)合理规定享受失业救济金的期限;(6)失业救济与就业培训紧密结合,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7)建立负责全国失业管理的专门机构。(答题要点)

11、试论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

答:(1)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同时解除劳动义务的原则。(2)切实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的原则。(3)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4)权利和义务相一致原则。(答题要点)

12、试论改革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应当遵循的原则。

答:(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2)政事分离;(3)权、责、利相结合;(4)统筹兼职,突出重点,加强和完善基金管理;(5)应以完善法制体系建设为先导。(答案要点,详见教材303页)

13、试论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与区别。

答:与商业保险相比社会保险:(1)保费与给付不成比例。(2)成本估计不易确定。(3)风险分类较粗略。(4)保险费负担较轻。(5)被保险人不需负担全部保险费。

第三篇: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问答题

第一章劳动、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

1、劳动的特征:1目的性;2创造性;3能动性;4社会性;5多样性

2、所谓共同劳动,是指许多人为了一定的目标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所进行的劳动,又称为协作劳动或者群体劳动。

3、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可以采用因素分析法和复杂系数法。

4、脑力劳动的类型:1创造知识的脑力劳动;2传授和转移知识的脑力劳动;3应用知识的脑力劳动;4从事管理的脑力劳动。

5、劳动力的特性:1能动性;2差异性;3易逝性;4可变性;5时效性;6社会性

6、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企业或者其他考察范围内的全部劳动能力的总和。

7、潜在劳动力资源的相对量可用劳动力资源率表示:

劳动力资源率=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数量/被考察范围总人口数量

8、现实劳动力资源的相对量可以用劳动参与率表示。

劳动参考率=劳动人口数量/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数量

9、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交换关系的总和,是市场机制与实现形式的统一。

10、劳动力市场调控是指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规划、管理与调节、强调一种外在的培育。

11、劳动力市场运行与调控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介绍服务机构运行机制不完善;2劳动力市场主体双方的行为不规范;3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和宏观调控滞后;4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滞后;5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建设滞后;6常设劳动力市场的整体规模偏小;7常设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网络建设滞后

12、制约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原因。

1对劳动力市场的地位和信用认识不够,政府投入相对不足;2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

13、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指挥系统——劳动力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

14、调控的重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调控劳动力总供给;2调控劳动力总需求;3制定有关法律和制度,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与管理。

第二章 劳动就业

1、扩大就业的途径:

1发展经济是扩大就业的基本途径;2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是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3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和政府采取促进就业的政策和举措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

2、改革开放初期,政府主导下的多渠道就业政策。

3、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内容:

1职业介绍;2就业指导,就业训练;3职业指导4、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建立了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障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内容的“三条保障线”制度。

5、1995年4月,国务院批转了原国家劳动部关于在全国实行再就业工程的报告,标志着我国再就业工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启动。

6、我国目前就业问题严重的是就业形势复杂。具体表现为:1城镇登记失业中持续上升,再就业率逐年下降;2经济增长对就业的贡献越来越小,就业弹性系数下降;3结构性失业突出,造成就业资源浪费;4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劳动力竞争加剧,城市就业压力增大;5加入WTO时就业的影响将逐渐凸显。

7、所谓“二元经济”是指沿海和大城市的现代化工业部门与广大农村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格局。

8、就业策略包括:

1实施以人为本,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2以充分就业为宗旨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3实施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4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努力增加就业岗位;5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事业,降低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者素质;6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7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8保护就业弱势群体,对特殊群体实行就业扶持政策;9创造就业环境,鼓励自主创业

9、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应该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10、非正规就业主要指无固定场所,无固定雇主和服务对象、无固定劳动关系、无固定收入和无社会保障的就业形式。

11、我国在21世纪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

1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坚持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就业;3建立和完善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以政府法律制度为基础的劳动就业机制;4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改善协调推进,扩大就业容量;5提高教育水平,加强职业培训,使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6合理安排社会保障与就业,对困难群体实行基本生活保障和就业援助;7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优势。

第三章 劳动组织

1、合理进行劳动分工和劳动协作,是劳动组织的基础。

2、劳动分工是在科学分解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所实现的劳动专业化。劳动分工的基本条件是可分割性和独立性。

3、劳动分工的类型:

1职能分工。是企业劳动组织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分工。2专业分工。是根据企业各类人员的工作性质特点所进行的分工。3技术分工。是在每一专业或者工种内部按照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分工。

4、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1精简原则;2统一原则;3效能原则;4自动调节原则;5管理跨度原则

5、劳动定额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和合理组织劳动的基础上,完成某项工作消耗劳动量的标准。基本类型有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

6、制定劳动定额的依据:

1技术依据;2经济依据;3心理和生理依据

7、劳动定额水平是指国家或企业对职工完成某项工作所规定的应消耗劳动量的高低。劳动定额水平是定额管理的核心。

8、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

1技术测定法;2比较类推法;3经验估工法;4统计分析法

9、定员是企业实现分工协作、明确岗位职责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内部劳动力调配的主要依据。

10、定员标准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对不同企业的类型岗位人员制定的统一用人数量标准。

11、例题:某企业有机器设备100台,需要连续运转。每台机器分四班看管,每位工人看管机器的定额为3台,员工的出勤率为95%。要求计算该企业的定员人数。

解:根据公式:定员人数=(100×4)÷(3×95%)=400÷2.85≈140(人)

12、工时改革趋势:

1弹性工作时间制度;2分职制;3非全时制;4一周两天工制;5有效的工作时间制度

第四章劳动工资

1、薪水是指给白领阶层按周、月或年的劳动报酬;工资是付给蓝领以实际工作量来计算的劳动报酬。

2、工资制度是指为了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计量劳动者劳动消耗和计算劳动报酬而建立的准则和办法。

3、工资制度根据特征不同可分为工资等级制度、工资升级制度、工资定级制度。

按其地位不同可分为基本工资制度,辅助工资制度。

按其对象不同可分为机关单位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企业单位工资制度。

按其特点不同可分为绩效工资制度、能力工资制度、资历工资制度、岗位工资制度和结构工资制度。

4、我国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等级工资制,基本上属于能力工资制度。

5、工资理论又称薪资理论或薪资学说,是指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对于工资方面的见解或主张。

6、工资构成项目又称为工资体系,由基本工资、津贴和奖金等项目构成。

职务工资是根据工作责任大小,因难程度、危险程度等因素所决定的工资。

津贴是因实际需要,在基本工资以外所进行的补助。

7、工资水平是指员工工资的高低,又称为工资基金,通常由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来反映。

8、设计员工福利的原则:

1需要原则;2生活原则;3经济实效原则和量力而行原则。

9、2004年3月5日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10、劳动者的以下劳动收入不属于工资总额范围:

1单位支付给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2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3按规定未列入工资总额的各种劳动报酬及其他劳动收入

11、协商双方可书面委托本企业以外的专业人士作为本方协商代表。委托人数不得超过本方代表的1/3。

12、工资总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一般以年为单位来统计。

第五章劳动关系

1、劳动保护法的内容是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

2、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为进行劳动过程而发生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3、劳动合同的种类

以合同期限为标准进行分类:

1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2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逾法定5年);3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以合同目的为标准分类:

1录用合同;2聘用合同;3借调合同

4、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不超过6个月的考察期。

5、劳动合同的终止,是指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或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时,合同即停止履行。

6、经济补偿金,是指用人单位在某些情况下解决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时,依据国家有关规定以货币形式给予劳动者的补偿。

7、集体合同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劳动标准性条款;2目标性条款;3劳动关系运行规则条款。

8、集体合同的期限为1—3年。

9、劳动争议的范围:

1因用人单位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而发生争议;2因劳动合同的履行、解除、变更和终止等问题而发生的争议;3因签订或履行集体合同而发生的争议;4因执行国家有关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规定而发生的争议;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10、劳动关系法关于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是“一调,一裁、两审”。

11、劳动争议处理原则:

1合法原则;2公正原则;3及时处理原则;4调解原则;5三方机制原则

12、“三方机制”是指由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会。

13、劳动合同书由法定条款和约定条款组成。

14、签订竞业禁止协议的职工范围应当是确实掌握了单位商业机密的相当层次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15、劳动合同的解除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合意解除;

二、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1即时解除(无补偿金);2预告性辞退(有补偿金);3经济性裁员

三、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1提前通知解除;2即时解除

16、终止劳动合同的条件:

1劳动合同期限届满;2由于不可抗力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3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退出劳动岗位;4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

第六章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发展

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各种方式,在公民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遭遇各种风险使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补助,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保障的出发点是化解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风险,即化解经济风险。

3、民主社会主义相反,新自由主义是明确反对福利国家政策的。

4、按照社会保障基金的收付和管理不同进行分类:

1现收现付制;2完全积累制;3部分积累制5、1935年,美国通过了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6、195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7、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通常由养老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组成。社会保险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8、社会优抚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的制度,也称为优抚安置制度。

第七章社会保障管理

1、地方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执法机关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机关。

2、社会保障管理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和监督管理。

3、国家对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管理和使用方面的规定被称为社会的保障基金管理制度。

4、大多数国家规定养老、伤残和遗属保险基金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

5、基本养老保险中,个人缴纳的比例为个人缴费工资的8%,用人单位缴纳比例为企业工资总额的20%。

6、社会保险基金的征收管理是社会保险基金和理的首要环节。

7、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标准应当考虑的因素有:

1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财政、企业、职工的承受能力;2调整社会保险待遇的结构,实行多层次的社会保险;3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4建立社会保险金支付标准随生产发展和物价变动的调整机制。

8、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闲置部分,可以购买国债或者存入国有商业银行。

9、社会保障社会化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

1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承担从企业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管理服务责任,提高管理服务效率,改善服务态度;2尽快实

现社会保险待遇发放的社会化,减轻企业的管理负担;3将社会保障对象的日常管理服务由社区来承担。

10、提高基金的支付能力:

1强化各项社会保险费的征缴;2拓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渠道;3建立基金预警制度。

11、基本养老金的支付办法:

“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新办法”

第八章社会保险知识

1、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石。

2、社会保险是以国家为责任主体,以用人单位和被保险个人缴费为基础,通过立法手段设立保险基金,当劳动者在年老、患病、生育、伤残、失业或死亡之时,由社会给予物质帮助和补偿,以化解被保险人风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3、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包括第一层基本养老保险,第二层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第三层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4、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保险是由职工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办机构的一种补充保险形式。

5、1997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6、在该制度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并且缴费年限累计为15年的,可按月发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

7、个人账户基金由个人缴纳的保险费;从企业缴纳费中按比例计入的保险费;二者的利息三部分组成,企业单独缴费为20%。

8、个人账户计入的比例为缴费工资的11%,其中个人缴费部分8%,企业缴费3%。

9、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原则:①自愿原则;②普遍原则;③补充养老保险为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原则;④补充养老保险水平适中原则。

10、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补充水平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①企业的经济实力,资金来源的多寡是决定是决定补充待遇水平的首要因素;②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③现实的养老保险水平。

11、医疗保险是指在社会劳动者疾病、非因工伤或者生育需要治疗时,由社会提供必需的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的保险制度。

12、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

13、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有三个方面:

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符合现代保险原则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保证职工基本医疗需求;

二、建立医、患、保、药的制约机制,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三、按照管理服务社会化的要求,对医疗保险实行统一管理,社会化服务。

14、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中划入个人账户的应为缴费的30%。

15、国际上对失业原因分类

①摩擦性失业——由于求职的劳动者为需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而导致的失业;②季节性失业;③技术性失业;④构性失业;⑤周期性失业。

16、按照规定,在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内的单位及其职工必须参加失业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

17、失业保险制度的类型

①强制性的失业保险制度;②自愿性的失业保险制度;③失业救济制度

18、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生产或者其他工作中遭受意外伤害和因长期接触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职业病伤害后,因国家或社会为负伤,致残者及死亡者家属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19、工伤保险原则:

①无过失责任原则;②损害补偿原则;③严格区分工伤和非工伤原则;④预防补偿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20、我国工伤评残标准最重为一级,最轻为十级。

21、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

22、生育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对怀孕分娩女职工给予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政策。

23、生育保险费最高不超过工资总额的1%,产假为90天。

24、个体户、工商户如果要参加养老保险,缴费为………20%。

第九章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

1、社会救助是作为社会保障的最低目标,承担了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条件的责任。

2、社会救助是指社会成员陷入生存危机或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先定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和非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救助对象包括三部分人员:

一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失去劳动能力者;

二是虽有劳动能力但因客观因素以致失业,无法获得收入或收入减少,而且无法获得社会保险给付者;

三是因受到天灾、人祸等因素而导致不接受紧急救助就无法维持生活者。

4、恩格尔系数在60%可以作为贫困线,也即最低生活保障线。

5、生活形态法,也称“剥夺指标法”。

6、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来源是财政拔款。

7、1993年6月上海市率先在全国范围内着手探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8、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主要是保障人们的基本权利,而社会福利则是为人们的全面发展提供和创造条件,社会救助是低层次,社会福利是高层次。

9、集体福利主要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农村乡镇集体组织为满足本组织成员的需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在本组织范围内实施的福利。

10、农村集体福利主要是指对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收入和无法定或义务抚养人的老年人,未成年人以及生活无人照顾的年老复员退伍军人等社会成员提供的物质保障和服务保障。保障内容包括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未成年人保教)五个方面,即“五保”制度。

11、特殊社会福利主要以无经济收入和生活无人照顾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等特殊社会群体为对象。

12、社区服务是通过社区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社区居民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

13、社区服务的特征:

①自助与互助性;②广泛性;③持续发展性

第十章社会保障制度现状的改革

1、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以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建设、不断改善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解决职工家庭住房问题的政策性融资渠道。

2、简述国家在农村实行有别于城镇的社会保障办法:

①探崇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②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③实行农村社会救助

3、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较窄;②社会保险基金支付困难;③管理制度漏洞较多。

4、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

①公平优先,兼顾效率;②分步改革,稳妥推进;③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适应原则;④就业与社会保障并重。

5、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思路探讨:

①统筹城乡为指导;②社会救助为基础;③社会保障为主体;④社会福利为补充;⑤社会保障多层次;⑥个人保障为“单元”;⑦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

第四篇:《社会保障学》复习题

《社会保障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保险(P3)

是指国家依法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通过统筹互济,对参加保险的劳动者在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提供经济帮助、确保其他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福利(P3)

又称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对遭受贫困或灾害的国民提供救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的社会制度。

3、社会保障基金(P20)

是国家依据法律和政策规定,通过法定程序,以各种方式强制建立起来的用于实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货币资金。

4、现收现付制(P25)

是一种以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为指导原则的基金收支方式,以规定收益方式实施,由社会保障机构所需支付的保险总额进行社会筹资。

5、部分积累制(P46)

是对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的整合,是一种兼容近期横向平衡原则和远期纵向平衡原则的筹资模式。

6、社会保障基金监督(P34)

是指国家授权专门的行政监管机构依法对社会保障基金收缴、管理、支付、投资运营、基金保值增值等过程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社会保障基金正常稳定运行的制度和规则体系的总称。

7、养老保险(P42)

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法规,对退休老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8、医疗保险(P63)

是人们因疾病、生育或意外伤害需要治疗时,由国家或社会向其提供必需的医疗服务或经济补偿制度。

9、失业保险(P88)

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法规,对暂时失去工作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10、工伤保险(P109)

是指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所遭受的意外伤害、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导致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死亡时,劳动者及其遗属能够从国家、社会获得的必要的经济补偿和物质帮助。

11、结构性失业(P90)是指由于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的急剧变动,原有劳动力结构不能或来不及进行相关调整而产生的失业。

12、摩擦性失业

是指由于市场关于劳动力供求信息不全或不及时,用人单位找不到本可能找到的人,劳动力找不到本该找到的用人单位所造成的失业。

13、技术性失业

是指由于使用新机器、新设备和新材料,出现机器排挤工人,或由于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导致劳动力过剩而失业。

14、社会救助(P151)

是指国家和社会针对由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由政府为其提供物质和服务帮助,从而帮助他们摆脱生存危机的一种生活保障制度。

15、员工福利(P199)

是企业基于雇用关系,依据国家的强制性法令及相关规定,以企业自身的支付能力为依托,向员工所提供的、用以改善其本人和家庭生活质量的各种以非货币工资和延期支付形式为主的补充性报酬与服务。

16、员工福利管理(P209)

是指为了保证员工福利按照预定的轨道发展、实现预期的效果而采用各种管理措施和手段对员工福利的发展过程和路径进行控制或调整活动

17、员工持股计划(P217)

企业内部员工根据协议与合同,通过法定程序有条件地拥有企业股份的一种分配制度。

18、优抚安置(P250)

是国家专门为伤亡的军人、人民警察和国家机关人员提供抚恤,为军人和人民警察及其家庭提供优待,为退出现役的军人予以生活安置和就业安排而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

19、农村社会保障(P280)

以政府为主要责任主体,经过立法程序,通过动员社会资金,用再分配国民收入的办法,对农村社会成员实施救助,使他们在到年老、疾病、贫困等生活困难的时候能够获得一定收入补偿,使他们能够维持基本生活,以及为农村社会成员举办福利措施,而起到安定社会、促进经济增长和增进农村社会成员生活福利成效的一种制度或社会事业。20、老年人福利(P179)

以老年人为对象的社会福利项目,指国家和社会为了安定老人生活,维护老人健康,充实老人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提供的设施和服务,它作为养老保险的延续和提高,在解决老人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社会目标。

21、储蓄医疗保险模式(P69)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劳资双方共同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保健储蓄账户(即个人账户),用于支付个人及家庭成员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这种模式新加坡为代表。

22、补偿不究过失原则(P110)又称无责任补偿原则,即在劳动者非故意行为所致受伤或死亡后,不管过失在谁,均可获得经济补偿,用以保障其基本生活。

二、简答题

1、简述社会保障的三种福利体制(P4)“自由主义”福利体质: “合作主义”福利体质: “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质

2、简述社会保障的四种福利模式。

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险型、国家保险型、个人储蓄型。

3、简述社会保障的一般原则。(P10)(1)社会保障分配比工薪分配更注重平等(2)普遍性和选择性

(3)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4、简述社会保障基金的特点。(P20)

强制性

专项性

储备性

互济性

5、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意义。(P29)(1).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有利用基金的保值增值

(2).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可以减轻各方的缴费压力,弥补基金缺口(3).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4).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完善。

6、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原则。

1.安全性原则

2.流动性原则

3.盈利性原则

7、养老保险的特点。(P42)(1).养老保险承诺与兑现之间的时间最长。(2).养老保险是实际享受人数最多的险种之一(3).养老保险费用的收入支出庞大

(4).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往往是国家社会保险制度模式代表

8、养老保险的意义。(P43)(1).养老保险制度使老年人的养老更加有保障(2).养老保险制度使社会更加安定

(3).养老保险实现了人类自我养老,保证了老人的尊严(4).养老保险有助于市场消费和经济建设(5).养老保险使得家庭养老的重要性下降

9、医疗保险实施的原则。(P64)(1).强制参保原则

(2).基本保障原则

(3).平等和效率相结合原(4).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

(5).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原则(6).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费用原则(7).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原则

(8).属地化管理原则

10、医疗保险的模式。(P66)(1).国民健康保障模式(2).社会医疗保险模式(3).商业保险主导模式(4).储蓄医疗保险模式

11、失业保险的意义。(P91)(1).失业保险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2).失业保险保护失业者的劳动能力

(3).失业保险制度造就了剩余劳动力的“水库”,有利于劳动力重新配置(4).失业保险有反经济景气消费的功能

12、世界通用的失业补救办法有哪些?(P97)(1).鼓励失业者创办企业(2).组织失业者从事社区服务(3).开辟家政服务就业领域

(4).鼓励失业者流动到劳动力短缺的地区(5).采用特种雇用计划(6).实施职业轮换制度

(7).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8).做好转业培训

13、工伤保险的主要原则(P110)(1).补偿不究过失原则

(2).劳动者个人不缴费原则

(3).风险分担、互助互济原则(4).区别因工和非因工的原则

(5).一次性补偿和长期补偿相结合的原则(6).补偿与预防、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7).确定伤残和职业病等级的原则

14、工伤保险的意义。(P113)(1).有利于保障职工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2).有利于分散企业风险,提高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

(3).有利于促进安全生产、降低职业病和事故率,保护和发展生产力(4).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减少工伤争议

15、工伤康复的主要方式有几种?(P124)1.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

2.医疗康复

3.全面康复

4.社会性康复

5.职业性康复

16、员工福利设置的影响因素。(P202)(1).社会因素:国家经济、法定福利政策

(2).企业因素: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企业薪酬策略、工会的态度和力量

(3).员工因素:工作绩效、工作年限、福利需求

17、优抚安置的项目包括哪些?

死亡抚恤、伤残抚恤、社会优待和退役安置

18、我国优抚安置存在的问题。(P273)(1).优抚安置法制不够健全(2).优抚安置待遇公平性差(3).遗属怃恤金标准明显偏低(4).优抚社会化程度不够(5).退役军人就业难

19、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模式有几种?(P285)1.家庭养老模式

2.土地养老模式

3.社会保险模式

4.社区养老模式

20、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P286)(1).保障的水平太低了。

(2).国家和集体未尽职责

(3).难以实现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原则

21、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P298)(1).近期目标:“过度模式”的构建是以“自我养老”与家庭养老的合理结合为主,辅之以一定的社会支持

(2).远期目标:走向城乡整合乃至统一

第一,通过政府及集体支持位农民建立基础养老金。第二,变农民养老储蓄资金为第二支柱。

22、简述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来源。1.国家、雇主和雇员三方承担 2.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 3.政府和雇主共同承担 4.雇员单独承担

23、简述儿童福利的主要内容。1.儿童的医疗保健设施和服务 2.儿童的活动场所和条件 3.普及义务教育 4.孤残儿童福利事业

温馨提醒:此复习题仅供参考,以教材为主,结合教材看书。

第五篇:劳动和社会保障

劳动和社会保障(非师范类)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我系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该专业与地方社会保障政府职能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学生专业理念的构建与专业能力的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该专业师资力量强大,拥有一批具有深厚专业背景的硕士与博士为学生授课和进行理论指导。目前,该专业学生以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为广大用人单位所青睐,并有一大批学生考上各级各类公务员和硕士研究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现代社会保障观念,能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保障、绩效管理、风险管理、人事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学制及授予学位:学制4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险学、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绩效管理、西方经济学、公共财政学、会计学等。

就业去向:各级政府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银行、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社会各种管理咨询服务部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

下载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复习题(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复习题(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劳动和社会保障

    劳动和社会保障自考本科专业 毕业论文选题及要求 论文选题(举例): 1. 现代家庭的风险及保障研究; 2. 企业年金的建构与发展研究; 3. 我国农村文华传统与养老模式选择; 4. 东北老工......

    2012概论复习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及其科学内涵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党的......

    社会保障学考前复习题

    单选题 1、在罗斯福总统的领导和主持下,1935年美国颁布了第一部(C《社会保障法》)。 2、英国1601年颁发的(B《济贫法》)是西方最早以法律形式确定的社会救助制度。 3、最早被采......

    社会保障学综合复习题

    社会保障学综合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社会保障”一词首先使用于1935年美国“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法》。 2、1952年国际劳动工组织制定并通过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

    社会保障学复习题精装版精华

    社会保障学网上作业汇总题目 一、单选题: 1.( 德国 )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主要是薪金劳动者和独立劳动者。 2.( 公平)是一个涉及个人价值判断在内的社会学与伦理学问题。 3.( 帕森斯......

    《社会保障学》综合复习题

    《社会保障学》复习指导 (一)填空题 1、“社会保障”一词首先使用于1935年美国“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法》)。 2、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并通过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为......

    社会保障法复习题

    社会保障法复习题一、名词解释: 1、社会保险 2、社会保障法的主体 3、社会救济 4、补充社会保障 5、工伤保险 6、社会优抚 7、社会保障 8、工伤事故 9、保障主体 10、被保障......

    社会保障复习题 及答案

    1. 最早颁布《养老、残疾、死亡保险法》的国家是英国 2. 中国成立不久就颁布了《中劳险条例》 3. 外国养老金德给付主要有两种普通国民老年保险金和社会劳动者养老保险金 4.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