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1
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研究
牛征
提要:实现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一是使多种经济企业参与办学,二是赋予学校自主办学法人地位,三是加强政府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上的主导作用。非公有制企业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宏观调节形式和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主体
多元化改革制式等应成为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对策。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体制及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
一、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依据与实质
我国曾经实行了长达30年的计划经济,经过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逐渐实行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党的十五大关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的论断,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是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改革的理论依据。
我国职业教育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实行的是政府或国有经济行业企业办学。是国有资产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和行政区划的行业企业来实施的办学。无论是政府办学的职业学校,还是国有行业企业办学的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办学的主体都是公有制部门,是国家所有制形式,是社会经济体制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中的体现。
这种办学体制,在特定历史时期,在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很不发达的历史阶段,能集中有限的资源,有计划按比例地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以满足经济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是一种效率较高的办学体制。
当经济体制采取国家所有制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以后,经济体制财产关系的这种变化,必然要引起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办学的主体,由国家或国有经济向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转变:政府对职业学校的管理,由直接管理向更多的运用立法、政策导向、决策咨询、评估等宏观调控转变;学校由依附政府作为政府计划的执行机构,逐步向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转变;学校内部管理,由有计划按比例的统一管理,向按需办学、优胜劣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转变。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实质是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管理主体多元化。许多市场经济国家职业教育的投资主体,也是职业教育的管理主体。职业学校经费由地方税收、地方政府拨款、中央政府资助、学生学费以及企业、私人赞助和学校产业收入等多元化构成,只是在额度和比例上有所不同。这种投资结构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管理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分级负责,重心在地方。管理机构属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成员由社会各界代表组成,负责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及政策法规,分配管理经费,评估审议课程设置及财务执行,确定学费额度,颁发教师资格证书,争取经费支持等。这种管理形式使社会各方面都能参与职业教育管理,因此,经费的使用必须反映纳税人的要求和利益。学校必须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由市场决定人才培养的结构、培养的规
格、学制的设置、课程的选择等,这种多元化办学推动学校关注市场需求变化,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也推动了学校功能多样化。
二、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问题
资源配置是将有限资源在不同需求之间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包括社会总资源时教育的分配,教育总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分配等。1994~1999年,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发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是
2.68%、2.46%、2.44%、2.49%、2.55%、2.79%,落后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到20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教育总资源在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的分配,6年中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为1204.10元,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为1269.31元。职业中学比普通高中年人均少支出80.08元。①承担职业教育办学的国有工业产值,在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例,1994年北京为11.82%,天津为35.26%,上海为42.37%,广州为31.39%;1998年北京为42.60%,天津为22.35%,上海为21.60%,广州为21.22%。除北京以外,其他城市均由“八五”期间的30%~40%降为“九五”期间的20%左右。②未承担职业教育办学的非国有经济企业,产值及其比例虽大幅度攀升,但大量的小企业、私营企业资本规模相当分散,人员规模比较小,一般不具备自己办学的条件。③1997年底,全国社会力量办的中专学校1036所,职业中学689所,占同类学校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5%和6.86%。④多元化办学的法规仍有待完善。
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对策
(一)客观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实力与水平
根据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所占的比重,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应当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而且要成为占有一半以上办学份额的重要主体。
1.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从产权关系看,具有明晰的产权,归企业主所有,企业具有强烈的利润动机和增殖资本冲动;从经营机制看,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生产者和经营者;从运行机制看,遵循价值规律,通过竞争、供求、价格、风险等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运行,以达效益最大化的目际。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是一种天然的市场经济。1998年京、津、沪、渝、穗五市,非国有经济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是:57.04%、77.65%、78.40%、76.45%、78.78%,⑤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非公有制经济已具有现代化生产与管理水平
非公有制经济的“三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直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或涉足国内高新技术产业,把现代化机器大工业生产的设备、技术与管理直接应用到企业的生产与管理之中,成为我国进入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作为一种新的体制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或重组,公私所有制控制与兼并,以及多种所有制形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领域
“九五”期间,我国城镇劳动人口高峰持续,到2010年以后高峰才趋于平
缓。劳动力供大于求将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严峻问题。1998年底,京、津、沪、渝、穗五市非国有经济职工占全部就业人员比例分别为:50.4%、64.6%、69.02%、88.26%、72.9%,⑥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已成为新生劳动力就业重要去向。
非公有制经济从整体实力、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需求,都具有了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条件与可能。
(二)非公有制经济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宏观调节形式
政府调节式。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出台不分所有制企事业单位,按职工工资总额一定比例缴纳职业教育统筹经费(或税)的法律条例,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经费金额随年度职工工资总额增长而增长。费(税)的收缴由税务部门执行。这种调节形式,将各种所有制企事业纳入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是比较理想的模式。我国山东省青岛市在这方面已创造了很好的经验。收缴的职教费(税),便于资源优化配置,也便于对学校的筛选淘汰。但这种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可能有一定难度,地方经济形势和对企业法律约束问题有待研究。
市场调节式。以市场作为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学校以专业设置、人才规格、人才质量服务于学生与企业;学生依据对职业教育的选择,交纳培养费;企业依据对人才的招聘,交纳职业教育费(税),提供招聘人员工资,或直接与学校合作成为办学主体。这种调节形式可以导致学校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及时根据经济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规格,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也可以使大、中型企业直接参与办学。这种调节形式在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市场下,对没有办学的企业,缺乏制约性,有可能放任自流。
综合调节式。综合运用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鼓励各种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独立或联合举办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对于办学企业,政府在税收上给予相应削减。企业独立或联合办学,可以充分挖掘物质资源、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潜力,择优配置;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实习设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对于众多小型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经营者,通过收取职教费(税),用于职业教育。市场经济下运用这种调节形式的前提是,企业办学培养人才的成本低于直接从劳动力市场录用人才的成本,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才具有自己办学的主动性。
对各种经济企业承办职业教育的调节,应有全盘规划、统筹协调。依据生均培养成本,采用单独或联合办学或交纳职教费(税)等多条途径,对办学企业减免相应税收,对不履行责任的,给予一定经济制约,使之步入法制化轨道。
(三)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主体多元化改革制式
职业学校办主体多元化改革,可以对部分公有制中专、技校进行转制改革。依据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理论,公有制学校的办学可以存在国家办和集体办的学校中,还可以存在合资制、股份制或承包制办学的学校中。这些办学形式中产权性质的公有部分,其公有制性质没有改变,学校的资产仍然是国家或集体所有。依据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这“四权”组合主体与组合形式的不同,可以进行以下制式的改革试验。
承包制。承包制实行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在承包制学校中,公有办学主体拥有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承包办学的集体或个人只拥有使用权。承
包的集体和个人,可以使用所承包学校的人、财、物办学培养人才,负有对所承包学校公有财产保值增值责任。
股份制。股份制实行所有权与支配权相分离。在转为股份制的学校中,公有办学主体拥有所有权,其余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都交给了实行股份制的学校。最高权利机构是股东大会,由股东大会委托理事会负责重大管理事宜,理事会聘任校长负责日常管理,实行股份制的优点是可较快筹资,扩充学校规模。股票转让,提高了资本流动性,也对经营管理人员构成压力,鞭策他们提高经济效益。股份制的缺点是,转制程序复杂,财务的公开使财产保密性不强,股东关心的是从股票升值中的得到,缺少对学校长远发展的关心。
中外合作制。国家鼓励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制指我国职业学校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学校、企业、个人共同投资,具备中国同级同类教育机构设置标准,经申报批准联合经营,按出资比例分取收益和承担风险而组建的学校。独立设置的合作办学机构是独立的法人实体。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分为合资制和合营制两种。合资制办的学校是独立法人,管理上设理事会。合资制吸收外资额较大,合资期限较长且稳定。合营制按双方协议的投资方式合作经营,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由合同加以规定。合营制学校,不是独立法人,只是合作关系,管理上设联合管理委员会,合作制方式灵活,期限较短。理事会或联合管理机构中,中方成员不得少于总人数的二分之一。中外合作办学一般可以由中方提供土地,校舍、劳动力资源、服务设施;外方提供资金、设备、知识产权、专业技术教学等。按照国家有关法律,中外合作双方在政策优惠、合作期限、土地使用、劳动力政策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所有权转移制。所有权转移,是公办职业学校的所有权由政府或国有企业转移给购买的一方(个人或集体)。所有权转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涉及到转移的风险及相关的权利和义务,要十分谨慎。对面临危机或已破产的国有行业企业办的职业学校,当学校所有权出售方与购买方都具有转移意图时,经对学校资产进行评估、丈量、检验后,买卖双方签订所有权转移合同,履行必要的法律程序,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实施所有权转移。进行公办职业学校资产评估,可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在办学主管部门主持下的专业评估,即由办学主管部门委托资产评估事务所进行评估;二是利用市场机制评估,即办学主管部门在专业评估基础上对学校资产进行标价,通过购买者竞价,由价高者竞得;三是买卖双方对学校资产协商议定价格。在竞买人数较多时,通过竞买方面定价可增加透明度,避免不准确性;在竞买人数较少时,由于竞争不充分,为避免价格偏离价值,协商估价方式较好。
(四)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职能
世界上许多国家职业技术教育都经历了职业教育培训规范化阶段,即国家对职业教育统一进行管理阶段,而后,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同承担职业技术教育。目前,更多的是政府从直接办学退下来,交给职业技术教育权益者去办,政府从总体上制定发展计划,充任中介者、促进者、支持者、发动者、投资者的角色,职业教育权益承担,走向总体合作,即“价值共识,课程共建,费用分摊,产出共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没有固定划一的模式,从自己国家国情出发进行选择,更能贴近现实。我国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建议选择
“政府主导型”比较适宜。
考察发达国家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情况,可以发现采用扩大社会分摊成本,专项用于职业教育的做法,能够实现职业教育投入的稳定可靠增加。在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改革中,政府应当做而且只有政府能做的事情很多,诸如:采取措施鼓励权益单位在改善职业教育中发挥作用;在经费筹措上,确定政府、用人部门、企业、学员分摊的比例;改善政策拨款,使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财政拨款比例,培养成本高的职业教育高于普通高中;招生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平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报考同专业高职优先;对公有制、混合制、私有制学校一视同仁,实行同一的竞争规则和评估制度等等。
(五)实施资产重组,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实施资源重组,淡化三类中等职业学校及职业学校与成人职业学校的界线,按照行政隶属或专业分类,聚类进行合并重组,实行一套班子、一块牌子的实质性重组,撤销重复、陈旧专业,优化师资队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根据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现状,建议采用多种方案改革:一是现有企业办学的,鼓励继续举办,政府适当补助及减免税优惠;二是现有企业实在无力举办的,政府进行资产重组,或转让办学主体,建立多元办学体制;三是扶持、规范“国有民办公助”、“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私人办学”,使其健康发展。
对各类职业学校,应当实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允许优质优价。对规模过小、专业陈旧的学校,可以通过兼并、联合,走规模建校之路。应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在再就业培训中的作用,开办长期短期、日间夜间多种培训班,发挥学校校舍夜间、节假日的可利用潜力,为缓解社会压力,提高人口素质发挥作用
(六)扶持多元化办学,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仅靠现有公办学校及其转制学校远不够用,必须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办学、私人办学等多元化办学,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加以开发。凡愿意举办职业教育的团体和个人,具备了《职业教育法》中举办职业教育机构的条件,向主管部门报送了必要材料,经审批合格就可以办学。
(七)职业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
职业学校的校长应为法定代表人。职业学校在民事活动中应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职业学校可以根据举办单位和社会需求,制定招生方案,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根据教学需要,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开展社会服务,开展国内国际间教育交流与合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学校教学、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评聘教师,调整津贴及工资分配。负有对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保值增值和依法管理使用的责任。
(八)规范落实职业教育成本分担制度
职业教育成本,按负担主体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社会成本包括:政府支付的教育费用;行业企业事业组织、个人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所支付的费用;社会团体、个人集资、捐资的教育费用;学校自筹收入用于支付教育的费用。个人成本是指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为本人或子女受教育支付的全部费用。
职业教育成本担负的原则是: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即谁受益谁应当负担;谁有能力谁负担。职业教育成本分担主体和分担形式包括:政府拨款;国有经济企事业单位办学或交税;非国有经济企事业单位办学或交税;个人交费。总体上,职业教育成本分担结构政府拨款总量与标准应当与普通高中拨款总量与标准相持平,培养成本较高的职业教育应当高于普通高中拨款的标准。国有经济企事业单位与非国有经济企事业单位,应根据其产值落实对职业教育成本的分担。个人交费应根据教育成本——收益原则,预期收益较低的职业教育杂费交付,应低于预期收益较高的普通高中。
混合体制的转制学校和民办学校,实行准成本收费。学校基建投资按折旧测算,收取一定的补偿费,纳入学费征收。允许部分家庭提前支取养老保险基金用于子女上学。建立和完善学生贷款为主的学生资助制度,使家庭困难学生能正常入学。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创办高新企业,学生参与高新企业的创业和经营,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获得一定物质回报。
(九)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
改革目前由于体制制约分割成的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的环节过多信息不畅局面。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到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也应参加世界竞争,使劳动力输出更快捷,使我国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
依据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建议建立劳动力市场人才聘用合理价格体系。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聘用价格,应等于职业教育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使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教育活动得到补偿,使职业教育得以可持续发展。
注:
①教育部财务司编:《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资料汇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②天津市统计局编:《天津统计年鉴》(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第34页。
③中科院社会学所、全国工商联研究所等:《关于我国私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新华月报》1999年第4期。
④瞿延东:《发展民办教育,规范社会力量办学》,《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4期。
⑤⑥天津市统计局编:《天津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第68、67页。〔作者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成人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天津 300191〕
第二篇:以多元化办学模式发展职业教育
以多元化办学模式发展职业教育
摘要:校企联合是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应以深化校企合作为抓手,推进办学模式的创新,以适应战略性支柱产业背景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首先从宏观角度考察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概况,然后对现在我国国内当前校企联合办学模式进行探讨,最后就校企联合办学提出希望。
关键词: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普教化、学科化模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观,并在实践中进行了诸如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等全新的尝试。现有的经验表明,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随着社会形势的快速发展,原有的简单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经显示出其局限性,如何继续发挥校企合作的巨大功效,深化校企合作是当前国内诸多职业院校选择的做法,并显示出了一定的优越性。
一、当前我国职业院校集团化办学简况
1、国家关于校企合作、实行集团化办学的相关法规条文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务院先后多次召开或批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于2002年和2005年两次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广东省委、省政府也多次出台相关文件【《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粤发〔2006〕21号)、广东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纲要(2006—2020年)(粤发〔2007〕11号)】,明确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鼓励集团化、多元化办学的内容屡见于上述法规条文之中。《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各地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机制。积极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推动优质职业技术院校创办分校或与薄弱职业技术院校兼并、重组、联合办学。公办职业技
术院校可以采取联合、连锁、集团化、股份制、与企业和社会力量合作办学等模式,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办学。
在去年四月二十二日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八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所作了《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报告》要求各地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支持行业、企业继续办好已有的职业院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单独举办或与其他企业、职业院校联合举办职业教育,切实保障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施。
去年七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去年岁末,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公布一批试点地区,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等,旨在通过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
由此可见,国家和广东省委、省政府是积极鼓励职业教育实行集团化办学、多元化办学的。正是在这些文件的指导下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全国各地的职教集团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并初步显示出了其优越性。应当说,组建职教集团,实行集团化办学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2、目前我国校企联合办学的类型及其运作模式
按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体构成和运行特征不同,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划分为行业型(或专业型)职教集团(旅游、电子、商业、物流等)、区域型职教集团(省、市、县等)和复合型职教集团(由职业学校、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学会等多种性质的单位联合组成)。在这三种类型下,还呈现出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第一,“河南模式”:城乡联合、以城带乡。
其运作模式一是城乡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二是城市学校在农村学校办分校;三是城乡学校推行教学一体化;四是城市学校为农村学校培训专业课师资、提供实训条件、安置学生实习、开展技能鉴定;五是以集团名义联系就业单位,统筹安置学生就业。
第二,“海南模式”:市县合作、三段培养。
其运作模式是以主导行业为服务面向,以城市示范性职业学校为龙头,以县(市)职教中心和相关企业为成员,学生第一年在县(市)职教中心学习基本文化知识,接受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培养;第二年在城市示范性中职学校学习专业理论,强化技能训练;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后由城市学校推荐就业。
第三,“天津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其运作模式是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校育人与企业用工紧密结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有机融合,初步实现了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成员学校解决了学生实践锻炼和顶岗实习的问题,获得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成员企业稳定了优质劳动力来源,解决了职工培训问题,获得了学校的智力支持。
目前,在有关政府文件的指引下,推动公办职业学校的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积极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已经成为众多有识之士之共识。实践表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产学研结合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教育与行业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是实施职业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它以自己内在的规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上具有很大优势。
校企联合办学的优越性已经越来越突显,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也是很多种的。校企联合办学的目的在于合理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使资源由“死”变“活”,避免重复建设,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在不改变原有建制、法人和人财物隶属性质的情况下,与有关单位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在招生、教学、就业等方面统筹规划,形成了校企联合办学的紧密层。紧密层是职业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的各个法人之间以契约方式组成的联合体。主要有四种紧密合作方式:
一、是校际合作、对接办学。学校进行委培式的对口招生,进行专业对接,实行“2+3”培养模式;通过对接,盘活了学校的闲置教育资源,实现了办学低成本和互利双赢。
二、是校政合作、建立分校。校企联合办学可以任命政府领导任校长,学院派出一名副院长为常务副校长,并派出优秀管理人员,用学院先进的办学理念、建设思路和管理机制建设分校。经过双方携手合作,改善原有办学条件,加强各项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这种办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区域内本土化人才培养,也强化了校
企联合办学的功能。
三、是校企合作、互利双赢。先后与校外95家企业共建了实习基地,搭建了优势互补、双向服务、互利双赢的平台。一方面,企业在学校搭建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平台。企业根据人才需求,与学院签订用人协议,学校负责定向培养。如学校和企业签订了用人就业协议后,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学习在学校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在企业进行,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另一方面,学校在企业搭建学生实习的平台。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企业积极为实践教学、毕业设计提供良好的条件。还有一些紧密层的合作企业除接纳学生实习之外,通过校企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双向服务,形成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合力,将企业的主体作用与学校的基础作用融为一体。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从招生、专业建设、教学活动(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到学生毕业就业等都必须与社会市场、企业密切联系、密切合作,即必须走校企联合办学的道路。无论什么地区的高职院校,无论什么专业,无论办学条件如何,只要坚持校企合作办学,积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那么学校一定会充满活力,越办越好。忽视校企合作办学,不谋求社会和企业的合作和支持,学校一定会走下坡路,越办越差。我们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动力,主动争取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主动到社会里去、到企业里去,建立校企合作有机体系,发展我们的职业技术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宪利、韩运波:《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办学模式的探讨》,《黑河教育》2009年第3期;
2、张庆:《浅议中等职业学校如何走好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活力》2010年第10期;
3、赵铭德:《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教育探索》1998年第2期;
4、陈牛则:《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构想》,《职教通讯》2004年第8期
第三篇:职业教育办学汇报材料
西乡县职业技术高中发展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近年来,省委政府、教育厅,市县政府、教育局一直以来对西乡职业教育发展给予了长期的关注、支持和厚爱,借此机会,我向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学校近年来的办学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
西乡县职业技术高中创建于1983年,位于城西三里河,距县城三公里,覆盖人口41万,占地面积100亩,开办有秦巴茶艺、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铁路运输、空中乘务、新能源应用等九大类专业。其中,秦巴茶艺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技术专业为省级骨干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达56%,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稳定率达85%,近两年就业学生月收入均达4000元以上,近5届毕业生中已经有8人成功创办了个体企业,有4人成长为大型公司的中层领导,学校对外培训部年培训人数达4000人以上。
近年来,学校抢抓机遇、科学谋划,累计争取中省市县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新建了公寓楼、茶艺楼、运动场,装饰装修了校园文化广场,专业实训设备不断更新;成功与北京通航、江苏连通教育达成合作办学协议;各类竞赛硕果累累,2016年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我校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三等
第四篇: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性思考1
安康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性思考
职业教育集团是新形势下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谋求合作共赢的新举措.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取得了比较明显的实践成效,在理论创新上也取得了新的突破。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呈现了勃勃生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教育部明确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安康职业教育集团在省、市政府的正确决策下应运而生。组建安康职教集团是我市职业教育顺应时代潮流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新路的可行途径,是新形势下实现职业教育为经济服务、实现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连锁化方向发展的有效模式。安康职教集团化办学按照“政府主导,骨干带动,校校联合,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基本要求,经过一年多的运行,稳步推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推动安康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也有很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政府的主导和决策是集团化办学的前题。
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长期形成的地域人文思想制约着安康经济的发展,全民人文素质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先导。构建适应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综合素质,是政府部门必须实施的决策。安康职教集团的成立是政府的英明举措。集团化办学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全面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安康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1、构建全民职业思想,政府的主导是关键。
发展安康经济,就要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就业创业,抓扶贫开发,抓经济发展,抓民生改善,就是抓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建设。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重视职教、支持职教、追求职教的氛围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使职业思想深入人心,明白职业是人生幸福的源泉,构建人人需要职业教育的思想。
2、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前题。
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决策。各部门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清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增强责任感和紧张感,全面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成立安康职教集团。让每个接受职业教育的人都能受到高质量、高水平、适合自身需求和发展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使他们很好地成才、就业、致富,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政府要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职业教育的政策。采取切实措施,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努力适应现代社会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实用人才的需求。
二、政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是集团化办学的保证。
安康经济一直是政府主导的经济。安康投资、技术合作、经贸往来等等,都靠政府参入。安康职教集团化办学主体是政府。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政府在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需要政府从区域经济长远发展考虑统筹规划。推动我市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团化的办学道路,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促成校企一体、产学一体、学做一体,都需要政府的统筹管理。我市集团化办学实施职业教育“137”发展规划,构建以安康职教集团为龙头、3所区域性综合性县级职教中心为骨干、7所标准化特色化县级职教中心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规模适宜、管理规范、质量优良、灵活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集团化办学的发展确立了正确目标和方向。围绕目标,各级政府必须落实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高度重视职教集团的发展,加强对职业教育组织领导。健全由政府主要领导包抓,各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职业教育领导小组,强化规划、协调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联系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职业教育发展重大事项。把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政府“一把手工程”,政府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真正形成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参与、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局面,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三、职教集团宏观微观管理是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条件。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重要特征是主体多元和利益多元,集团的集聚效应也使集团产生一定的自主发展能力。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职能。首先,通过建立共同的愿景,包括集团发展的理想、理念、目标等,形成独特的集团文化,构建引导集团发展的核心价值系统。概念系统在思想和行动上将成员统一起来,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其次,通过建立职业教育集团章程,或以缔结契约的方式,明确集团内各成员间的具体合作内容、职能分工以及利益分配。通过对集团成员权利和义务的规制,以及集团成员之间矛盾和分歧的解决程序与途径的设计,增加集团成员对合作结果的可预知性,减少合作的不确定性,有利于增强集团成员的合作动机,协调集团成员的合作关系。再次,建立职业教育集团董(理)事会,形成整个集团的领导和决策机构,建立保证集团质量标准统一实施的执行机构,建立面向市场的教育产品研发机构等。组织系统承载着整个集团的领导、决策和运营等功能。最后,建立设备系统。包括保证职业教育集团运行必备的物质手段,以及象征职业教育集团品牌的证书和专用标识等。通过整合集团内资源,以整体的形象包装设计,采用专门的符号和标识表征集团的形象,增强集团内成员的归属感和外界对集团的辨识与认可。
概念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和设备系统四者构成制度体系,前两者是职业教育集团制度的“灵魂”,后两者是职业教育集团制度的“驱体”。
职业教育集团采用“一会(董事会或理事会)和三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的治理结构。但因集团内成员单位结合程度的不同,集团的治理机构还是有变化的。而松散型的集团则因集团本身一般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而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各成员单位法人代表负责制。在这样的组织架构中,董(理)事会是集团的最高权力机构和集体决策机构,通过制定相关的章程和制度,对集团化办学起决策、统筹、协调和融资等作用。
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组织管理上应遵循扁平化和信息化的管理原则。职业教育集团由若干个职业学校、企业和其他组织组成,管理层次的增多将带来管理关系的复杂化和管理协调难度增加,造成组织监控成本上升,激励力度下降,信息传递缓慢,应变迟缓,组织效率降低,不利于职业教育集团的运作。扁平化和信息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这些问题。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集团内成员单位多,地域分布广,管理跨度大,为确保人、财、物的合理配置与流动,集团应建立一个高于各成员单位的管理机构,作为董(理)事会与各成员单位之间的中介,以提高集团管理的有效性。
(三)规制权利与义务
成员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作为《集团章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都在《集团章程》中作出明确的规定。成员享有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成员加入集团的理由,对于成员有特定吸引力,同时也具有排他性,即非集团成员不能享有此权利。权利和义务具有对等性,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成员履行相应的义务是为了维护集团的共同利益,进而保障权利的顺利实现和如愿享有。这种基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集团内成员关系,会促使集团成员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这种成员之间在共生和发展目标上所形成的独特的联结关系,使成员的行为更为理性,能够接受集团内部合理的引导和约束,有利于促使各成员为达到集团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因此,合理规制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是实现集团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成员权利和义务的规制上,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和内容要具体;二是享有的权利应抓住各成员的利益关注点,义务应切实可行;三是对于不能履行义务的行为给予相应的惩罚。(一)促进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职业学校根据集团内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 进行订单式培养, 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使毕业生能够迅速服务岗位、服务社会。订单培养作为校企联合办学的具体形式, 弥补了课本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足, 使所教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 培养学生较早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 强化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订单培养也使企业参与了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 调动了企业办学的积极性, 发挥企业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 企业能从职业学校优先引进优质毕业生。这种为企业量身定做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形成了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有利格局。
(二)促进职业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
重组课程结构, 更新教学内容, 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专业课程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突出教学组织形式灵活性, 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手段现代化, 课程考核多元化。仿真实验实训。把课堂搬进企业, 让学生进行实地操作训练, 使学生在
校期间就能熟悉和掌握生产技术, 走出校门, 具备熟练 的操作技能, 实现校园与企业的“ 无缝对接”, 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 零过渡”。把学生培养成为会创业、能创造、敢创新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互动教学。继续教育, 职业技术能力鉴定
(三)促进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四)促进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 双师型” 教师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和重要途径之一。集团内企业积极参与学校课程的设计、教学、实习指导等。职业学校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去集团企业挂职锻炼, 促进了“ 双师型”教师水平的提高。(五)促进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各职业学校在职教集团的统筹规划下, 逐步形成从招生、专业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实施到就业一体化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中、高等职业学校相同专业在专业培养目标、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招生、就业等方面实现有效衔接, 最终形成增加各职业学校招生数量、提高办学效益、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局面, 建立起招生、培养、就业、升学一条龙的“ 绿色通道”。
坚持以市场为主,统筹行业企业、部门、学校职业教育资源,统筹规划职业院校、专业、师资等基础能力建设和布局,统筹协调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重点加强示范学校和示范专业建设,重点支持校企合作和集团化办学。努力形成政府主导、行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格局,为建设美好安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落实政府发展职业教育职责和统筹管理职能,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支持,实施项目带动,支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建立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1.落实政府责任,强化统筹管理。进一步落实政府发展职业教育责任,加大政府统筹力度。以职业教育集团为抓手,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统筹管理部门、行业、企业职业教育资源,统筹规划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统筹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动行业企业、部门、学校职教资源统筹,发挥职教资源配置最大效益。以县级职教中心为抓手,理顺县级职教中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镇、村农技校建设,推动县域职业教育资源、政策、资金、培训统筹,不断提升并充分发挥职教中心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2.加大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其他投入为辅的原则,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职业教育投入,按标准落实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落实“市县职教专款”、“城市教育附加费30%用于职教”等政策规定。将职业教育建设项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建设工程,积极争取中省项目资金,落实配套资金。加快推进中职免费,全面率先实现中职免费教育。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积极性,拓宽筹资融资渠道,加快职业学校建设步伐。3.鼓励支持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加强与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各个方面、多个层面、多种形式的合作,全面推广“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模式,广泛深入参与市场竞争,促进职业教育更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合作共赢。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支持鼓励职业学校加快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际合作、城乡合作、校企合作、区域合作,积极推行与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鼓励支持职业学校推进内部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合理核定职业学校教师编制,灵活管理办法,确保教师数量和质量满足教学需要。创新办学机制,依法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鼓励支持民办职业学校提升水平、办出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4.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组织领导。健全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职业教育领导小组,强化规划、协调和管理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联系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职业教育发展重大事项。把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县区政府“一把手工程”,列入目标考核内容,纳入政府教育督导工作内容,每年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组织一次专项检查,专题研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事项和实际困难。教育、劳动、农业、扶贫、发改、财政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真正形成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参与、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局面,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协调好参与各方的利益,用利益杠杆激发成员单位、特别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的积极性,实现利益共赢。
集团化发展重视依然不够,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政策支持缺乏力度;
三、校校合作
职业教育集团办学进一步整合优化职教资源,能有效阻止相互间的恶性竞争,从而较大幅度地减少办学成本。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通过学校之间自愿互助的联合,利用各校资源要素存量的优化组合来获取规模效益。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促进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中高职衔接与沟通;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
同时,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扩增了资源量,增强了核心竞争力。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运作要点:(一)专业建设(二)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校企合作开发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符合行业、企业和岗位需求的课程.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岗位需求紧密联系(三)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集团化办学模式的载体是“校中厂”和“厂中校”.给予学生一个工厂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在校内外模拟企业与真实企业环境中学习实践.打造成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 通过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校企合作载体.将企业的理念与环境融于学校教育教学当中.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素养与行业、企业以及岗位要求的衔接
(四)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配备企业导师、校企双班主任.指导学生的学业、实训和顶岗实习,校企共同实施教学,共同参与管理.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同步养成.深入推进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要求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与岗位适应性:通过推行专业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工作考核激励制度.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理念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打造高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完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七)中高职贯通体系建设
集团内中高职院校间、企业与院校间开展合作,共同研究与探索中、高职招生方式、学制沟通与衔接问题,探索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与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实现中、高职教育与培训的联动发展.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有条件的情况下.依托职教集团.探索高职本科教育和应用性硕士培养的可能性能促进中职与高职的协调发展,进而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和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开展了中高职衔接的探索。中职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升入对应的职业学校学习,这样一贯制的举措,不但使学生有良好的对应专业学习背景,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中职的发展和职业教育体系的平衡。中高职衔接的探索,不但能提高集团的凝聚力,还能增强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为良好结构的职教体系建设做出贡献。实行集团化办学,可以使校企之间、校校之间达到纵向沟通、横向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境界,令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而牢固(如图1所示),使过去学校与企业之间零星的联系变得规模化和常态化;对于打破原有职业学校单一的办学模式所表现出来的惰性和封闭性弊端有重要作用,使职业学校师生在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和实习的问题迎刃而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校企合作
(六)政校联盟建设
与地方各级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和具体项目合作协议,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社会培训、“四技”服务等,依托政校合作平台,促进校企合作工作,使校企合作从“点对点”走向“点对面”和“面对面”.学院与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联系更加紧密集闭化办学教育模式的精髓在于校企共育.能够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在企业的氛『书1和环境中成长,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和职场素养.使其成为真正适合企业与岗位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不同的模式巾.学校与企业的联结度是有层次差别的.但落脚点都是让学生在尽量浓厚的企业氛罔巾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动手能力.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从而使集闭化教育旱现出多层次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 校企紧密合作主要模式有三种:1.“订单”培养2.共建实训基地3.共建实习就业基地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积极性不足,缺乏令企业参与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职教集团内部办学体制和机制欠完善,面向市场的能力和经验不足,内部管理尚未完全规范等。
(五)就业共担机制建设
举办由集团内各企业和院校参与的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建立集团内毕业生就业信息交流平台,鼓励和激励集团内企业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集团内职业院校毕业生实训、实习与就业,充分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推动校企就业共担机制 的建立。二、二、行业指导
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纽带.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是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重要保证.在职教发展中起指导作用 行业组织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制定.能够使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真正做到无缝对接譬如.无锡商贸物流职教集团在组建时就吸纳了I“贸促会和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担任理事长单位.市商业联合会、商业经济学会等行业协会担仟副理事K和常务理事单位.充分发挥行业的指导作用
职业教育集团化使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的联系更为紧密,实现了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显示出了自身独特的价值。
全市招商企业已俱规模,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集团依托政府,吸纳企业,共同办学,订单培养。为企业及时提供成批量的合格人才,校企合作共建职教集团的办学模式是企业、学校、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共赢的重要举措,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不仅能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实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企业获得长远发展的人才支撑,更重要的是企业参与学校办 学,有利于实现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工要求的零距离对接、教育与生产的零距离对接、专业技能与设施设备的零距离对接,对于发挥校企双方积极性,加快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有机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发展契合地方经济需要的职业教育是地方社会的迫切需求
政府要利用政策杠杆和市场机制, 鼓励企业、职业学校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通过校企集团化办学形式, 实现教育资源与经济资源的整合,获得教育规模效益的最优化, 完成校企资源存量的优化组合, 实现高职规模的发展, 寻求实质意义上办学与经营理念的一致, 以求得机制上的依存、资源上的互补、利益上的双赢。
职业教育集团要实现可持续优质的发展, 仅靠学校自身的努力仍不够, 还需要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法律和政策制度, 加强宏观调控, 建立由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专门管理机构, 使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得以在各个层面上展开。
政府部门应通过创设环境、搭建平台、制定政策、提供信息服务等, 引导职业教育机构面向市场, 搞活机制, 自主办学。政府要利用政策杠杆和市场机制, 鼓励企业、职业学校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通过校企集团化办学形式, 实现教育资源与经济资源的整合,获得教育规模效益的最优化, 完成校企资源存量的优化组合, 实现高职规模的发展, 寻求实质意义上办学与经营理念的一致, 以求得机制上的依存、资源上的互补、利益上的双赢。政府应在制度层面上规范集团化办学模式。首先, 要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企业有约束力;其次, 政策导向要明确, 对企业有驱动力;再次, 运行机制要可行, 对企业有驾驭力;最后, 企业行为要到位, 提高企业责任意识和人才竞争力。统筹规划教育资源,使企业培训机构与职业学校之间在师资和培训设备等方面互通有无。
职、l 教育的发展.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任何组织、行业都不可替代的,政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强大动力,政府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出台义件与相关政策.组建以专业为纽带的职教集【才1.整合区域内的职教资源 政府还要为职教集冈提供号项经费支持.用于职教集团建设与发展 通过组建职教集团,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双证互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各职业院校或行业企业在牵头筹建职教集团之初.就应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加入集团.担任理事长、副理事长或常务理事单位等职务.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1.政府应制定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对职教集团进行宏观调控 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让企业得到更多切实的好处,这样才能调动它们参与的积极性。,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应当在职业学校内部搞活机制,为其更好地适应市场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在重点建设实训基地和引进与培养专业师资等具体方面应进行重点研究和投入;在办学水平的评价、督导评估等方面给予龙头学校和参与学校特别的支持和倾斜,调动多方参与的积极性;对集团的后续运作加强指导等等。职业教育集团化的相关政策是国家意志在此领域的体现,是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及合理统筹的有效工具。政府应通过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等来实施对于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宏观指导。根据国内职教集团化发展的现状,可以说职教集团办学的尝试依然处于摸索和上升阶段,集团的组建和运行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一般而言,一个项目的成功举办,需要政府既有推动性的法案,支持性的拨款政策,也有保障性的平台建设政策和特惠倾斜政策,以及激励性的税收减免和奖金鼓励政策。总而言之,职教集团化办学需要坚持走特色和规范的路子。为了更好地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促进职教集团的发展,政府在宏观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以及对职教发展进行合理的布局和科学的指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积极性 对于各职教集团而言,最需要的是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如何调动企业参与职教集团化办学积极性。以政策为推动力,增强企业主人翁意识,促使企业积极参与到职教集团化办学中来。政府激发企业参与性的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税收上,比如,集团内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基本工资由政府划拨,参与职教集团的企业成员每年适当减免税收,集团合办教学实体中的生产利润分配和税收上缴要有优惠措施等。增强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优化职教集团内部管理体制
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应该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要模式 通过组建职教集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加强校企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学院办学和企业经营获得双赢.以此提升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带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使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发展之问的联系更为紧密.以优势产业为依托、以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以合作项目和专业群建设为“纽带”.以互利共赢为原则.构建产学研协作机制、学校培养人才.企业需要人才.学校与企业问的利益共同点就是人才.校企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就是利益的结合点 应该说.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之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而集化办学义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通过组建职教集刚,形成政、行、企、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局面
1.有利于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能力.推动了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紧密结合.加强了职业院校之间的深度交流合作.整体推进了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水平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
2.有利于实现集团内各单位资源的共享和合理配置:
(1)有利于实现集团内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资源共享。总体呈现“大而全、小而全” 的状况,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对外竞争力不强。优秀资源的稀缺、资源配置的不平衡、资源利用效益低下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资源方面存在的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易于形成统一的职业教育服务市场,能有效阻止相互间的恶性竞争,增强核心竞争力,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做大做强。(3)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具有人才流通的优势。
集团化的大空间办学形式为汇集名师、优化教师结构、精选骨干教师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会,达到职业学校与企业“互培互管共用教师”的局面。为此,应鼓励教师走出去学习技能,请进来传授技能,除人文素质教师外,所有教师都应该享有“互培互管共用”待遇,并通过一定时期的努力,锻炼成理论功底深厚、技能基础扎实,既可以上讲台授课,又可以下车间指导的“双师型”骨干力量。(4)职业教育集团化具有管理体制优势。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及经验引入职业教育集团的管理,为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与改革注入活力,有利于对职业教育集团自身的管理、运行、发展提供制度借鉴。
通过筑牢“职教梦”,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同时,政府出台一系列围绕职业教育的惠民政策,在学习中得到实惠,就业创业,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水平。
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市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基础薄弱,规模偏小,办学条件、办学水平不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些地方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机制需要改革和完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还不平衡,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落实。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各地取得了长足发展,加快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
第五篇:美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浅析
美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浅析
刘建同(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在构建我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职业教育制度的过程中,首先必须研究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问题。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发展较为完善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它的职业教育基本上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对其办学体制进行研究和分析是很有意义的。
美国的职业教育由中等职业教育、高中后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构成。其实施机构主要为综合高中、地区性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技术学校、社区学院和企业办培训中心或学校(如摩托罗拉大学)等。其中,以社区学院为主进行的高中后和高等职业教育是美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那么,这些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职业教育机构又是如何组织、运转的呢?政府在其中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
美国实施12年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基本由公立学校实施。独立的职业高中不多,中学都开设职业课程。1993年,设有职业课程的学校(职业高中、综合中学、少数普通高中)达1.6万所。总体上说,60%以上的中学毕业生还将进入高中后教育机构,继续接受教育。这样,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美国未能构成职业教育的主体;其办学体制也较为单一,主要是政府(地方)办学和政府领导下的社会管理。
美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为高中后教育,实施机构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社区学院。其他还有:地区职教中心、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工会和行业(包括公司)提供的培训、企业办的培训中心、联邦政府资助的培训项目等。这些机构的归属、经费来源和管理均不相同,如从体系角度细分,可达57种。从宏观角度看,在这一系统中,举办职业教育的不外乎社会和个人。进一步的分析则显示,代表社会的有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当局、工商行会组织、工会、公司(企业)、其他社会团体等;代表个人的有直接办学者和间接助学者等。所有这些举办者在职业教育组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承担的责任、发挥的作用、获得利益的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共同造就了美国独特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从实施职业教育的主体社区学院看,其办学是以政府为主的。1994年,美国有社区学院1471所,其中公立的963所,私立的508所。通常,公立学校在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方面都优于私立学校。公立学校经费的来源渠道可归纳为五种:地方税收、州政府拨款、联邦政府资助、学生所缴学费和其他收入。私立学校的经费主要来自学生的学费,同时也可得到政府小额的补贴或从有关公司和私人得到一些资助。由于美国各地区差异很大,不同州的不同学校从各渠道得到的经费也就极为不同。以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威斯康辛州为例:自1984年以来,该州职业教育(社区学院)的经费约45%来自地方税收,约20%为州政府拨款,联邦政府的资助约占10%,学生学费约占10%,还有来自企业、私人的赞助和学校有关产业的收入。
上述这种投入格局直接决定了美国职业教育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即中央(联邦政府)引导、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级负责、重心在地方的管理制度和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按1990年职业教育法规定,联邦政府每年向各州提供16亿美元的职业教育专项
补助经费,以提高美国经济和技术的竞争能力。联邦经费的意义主要是引导职教的发展、改革方向和促进教育与培训机会均等目标的实现,以激发各州重视职业教育。联邦政府虽然没有直接管理职教的职能,但自《2000年目标法案》(1994年)后,联邦政府成立了全国职业技能标准委员会,旨在将行业的技术标准变成国家经济和教育政策的组成部分,以通过行业来影响和规范职业教育管理。
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作为职教经费的主要提供者,直接进行其管理工作。如威斯康辛州早在1965年就建立了州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属政府职能部门,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全州的职业教育。这个委员会共有13名成员,其中雇主和雇员代表各1人、农民代表1人、固定代表(中小学教育总监、州大学委员会主任和州负责工业、劳工和人事事务的秘书)3名、学生代表1名和社会代表6名。该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是:确定本州职业教育(学校)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分配和管理联邦及州的职教经费,评估审议课程设置、培训项目和学校设备更新计划,审计各学区财务执行情况,确定学生的学费额度和审议学生资助情况,颁发教师资格证书,争取联邦和州政府各方面对职教提供支持等。
州以下职业教育由学区管理。威斯康辛州的学区也都设有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由9名成员组成,其中雇主、雇员代表各2人,社会代表3人,学区管理人员代表1人,政府官员代表1人。该委员会作为权力机构,其委员由学区所在地政府任命(没有报酬)。其职责主要是:聘任本学区职业技术院校的校长、教师,确定当地税收的征收和安排,确定课程的设置和培训计划的实施,研究制定学校设备的购置和更新计划,制定学区的财政预算,向学生提供经济资助和就业指导,制定学区的管理政策和规章,争取联邦、州政府和有关机构的资助,协调学校和工商(企业)界的联系等。
在州和地方,这种管理形式使社会各方面都能参与职业教育,这既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的体现,也是其办学体制的根本要求。州和地方的经费主要来自于税收,因此经费的使用必须反映纳税人(自然人和法人)的要求和利益。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由纳税人的代表来行使经费的管理权并加以监督。对于公立职业学校,企业虽也有直接资助,但主要还是通过税收发生联系的,所以它就要在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生要以学费的方式对办学进行投入,因此也要参加管理。对私立学校来说,学校是由董事会管理的,其成员由投资人组成,董事会决定学校的预算、校长和教师的聘任、教职工的工资、学校课程的设置、学校的发展等。由于教育是一项社会事业,因此社会对私立学校同样有着严格的管理。如加利福尼亚州就设有“私立高校和职业教育委员会”,对私立学校的建立和运作进行审批和管理。因为私立学校(主要指社区学院)的收费较高(每生8000~12000美元/年),因此政府不仅对学校的办学条件、学费标准、董事会组成、专业设置、学校章程等有要求,同时每年还要对学校的财务进行审计。
这种办学投入体制和管理体制,决定了美国的职业教育院校必须面对市场自主办学。可以这么说,市场不仅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课程、学制、专业设置等,而且还带来了学校功能的多样化,推动学校关注市场的需求变化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所典型的社区学院既面向高中应届毕业生,又面向全体有教育和培训需求的成人;既提供职业技术文凭课程,又提供面向本科大学的升学课程,还提供地区性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如为雇主进行培训、参加有关企业组织的培训项目等。因此,美国人自己认为“便利、灵活、实际、高效是对社区学院最准确的描述”。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工商与企业界在对25岁以下的青年人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即学校体系内的职业教育)发挥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工商企业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直接贡献更多的是通过市场化方式,即“购买”做出的。在每年440亿美元的“购买费”中,用于就业后培训(指送员工到职业院校培训)的部分多达4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