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广东劳动力迁移

时间:2019-05-12 22:4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时期广东劳动力迁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时期广东劳动力迁移》。

第一篇:新时期广东劳动力迁移

新时期广东劳动力迁移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打破以前的户籍制度,广东也因毗邻港澳,承接了两地的产业转移。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落户广东,全国各地的经济开始不平衡。由于这一不平衡,开始了新时期广东劳动力的迁移。

关键词:广东 劳动力迁移

前言

20世纪50-70年代,人口迁移因户籍制度的限制受到极大的制约。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为一是国家组织的从东部地区的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持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二是大量的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想地广人稀的东北,内蒙古、西北、云南、贵州等地迁移。改革开放以后,地区之间开始发展不平衡,广东地区由于经济较为发达,迁移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随着户籍限制被打破,劳动力开始从各地向广东进行转移。

一、广东劳动力转移现状

1.转移有明显的地域集中性

广东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珠三角与港澳形成“前店后厂”的格局,港澳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向珠江三角洲大规模转移,广东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就省际而言,大量劳动力从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当地非农业就业机会较少的四川、湖南、安徽、湖北。河南和江西六省输送。就广东本省而言,大量的劳动力从粤西、粤东和粤北等地区向珠江三角洲转移。

2、劳动力数量大,但素质较低

当前广东的外来劳动力从1500万增加到2000多万,增加了近三

1分之一,○但是,据统计,广东城乡从业劳动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4.9%,没有经过任何培训的占75.3%,改革开放初期转移来的劳动力,通常进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工作,从事着简单重复的加工工作,没有学历限制或进行任何的岗位培训。近年来,新的劳动力,年龄也较低,学历以初高中为主。

3、“民工潮”向“民工荒”转变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广东对劳动者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在“赚钱、赚钱、再赚钱”效应的引导下,一些不满足原有的土地回报的农民开始流向诚实,最终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潮流。80年代在整个珠江三角洲打工的外省民工就多达400多万人。但是,随着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工资待遇提高,越来越多的外来劳动力开始转向了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同时,部分工人选择了在家乡或附近地区就业,在家就业或附近地区就业,虽然工资水平没有广东地区或长三角地区高,但与此同时,他们的生活成本与交通成本也比较低,也能长时间与家人团聚。

二、影响劳动力转移广东的因素

1、就业机会多

改革开放早期,广东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家”,既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多。广东省本地人口不多,剩下的职位就向其他地区多余的劳动力提供,从而,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

力来粤工作。统计显示,2011年广州全市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总量是472.5万人,相比2010年减少21.6万人,降幅为4.37%;其中企业招聘为270.3万人,减少5.09%;求职者202.2万人,减少3.39%。○2由此可见,即使供需总量有所下降,但是仍然是供大于求的,劳动者就业机会多。

2、工资待遇水平高

广东在早期吸引过来的劳动力都是从非农业机会较少的迁出地转移而来的,相对他们在家务农的收入,在广东打工的收入还是比较高的。今年来,广东为了吸引劳动力,逐步完善打工者的待遇,提高工资水平,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如东莞的最低工资为1100,深圳的最低工资为1500),并且强制帮所有员工购买社保。

3、教育、医疗等因素

广东地区教育观念、设施较为先进,转移来的劳动者他们的子女也可以享受广东的教育,部分地区通过各种方式使外来劳动力的子女可以在工作当地就读公办学校。(如东莞通过积分制,使新莞人子女就读东莞公办学校3)。同时医疗水平也较高,并且,广东强制企业为员工购买社保,社保也包括医保,今年来医保的报销比例也越来越大,减轻了外来劳动力医疗负担。这些教育和医疗软吸引力,吸引了不少劳动力继续迁移过来。

三、广东作为劳动力迁入地存在的问题

1、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

广东本地人口不多,但是大量外来劳动力的涌入,加大了对住房○

和交通的需求量,使当地的住房租金和购房成本上升。同时大量的人,对当地的交通有一定的挑战,在上班时段,容易造成城市的交通堵塞。

2、劳动力素质低,高素质、技工类人才仍紧缺

虽然广东劳动力总量大,但是总体的素质不够高。现在广东经济逐渐升级,对劳动力的要求增高,但是由于劳动力与企业岗位所需素质不相适应,导致了部分人没工作,部分工作没人做的情况。

3、加剧城市环境污染,加大社会管理的难度

人口增多,废水污水、固体垃圾、等污染也随之增加,交通压力上升,交通工具数量上升,为城市带来了空气和噪声污染,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考验了城市的环境承受能力。同时,流动人口的增多,对于计划生育的实施、治安管理等方面存在管理难度。

四、解决措施

1、加快产业转移,分散劳动力

产业转移,使劳动力随着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方,减缓了住房、交通等压力。同时,当地较低的生活成本,也减轻劳动者的压力。随着产业转移,促使部分迁出劳动力回巢,解决了迁出地现存的劳动力流失和留守老人、儿童问题,促进了迁出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2、提供培训、进修机会

对企业中人才紧缺的岗位提供在职培训的机会,从已有的员工中,挑选有潜质或有经验的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技能。支持员工进行在职进修,提高员工的学历水平。要让外来劳动力来得了,留得住,培育从产业工人到高级管理人员等一批去企业自身所渴求的人才,优化劳动力。

结束语

新时期,广东劳动力迁移在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必须根据事实,正视问题,找出最适合广东的劳动力迁移,才能使广东继续腾飞。

注释:

1引自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和人口学研究所所长郑梓桢 ○○

3《东莞市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暂行办法》 《东莞市新莞人子○

女申请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起始年级积分方案(试行)》

第二篇:新时期广东精神

学习新时期广东精神

2012年5月9日开幕的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首次公布了新时期广东精神,即“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标志着新时期广东精神表述语的正式诞生。

广东人精神是“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精神。“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这九个字具有深刻的内涵。“厚于德”侧重于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广东精神的来源和基础;“诚于信”侧重于对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市场经济伦理的融合和坚守,是广东精神的时代要求;“敏于行”侧重于对敏行、敢为、实干的当代广东鲜明特色精神的彰显,是广东精神不断发展并永葆生机的内在动力。

广东精神概括起来是“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它是对广东人民发展建设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厚于德”是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具有像大地一样的美德,仁爱奉献,它既是一种美德也代表了广东人民的追求和情怀。“诚于信”是一种处事的准则,也是一种胸怀的体现,实际上就是要做到真诚、友信。“敏于行”是一种行事的风格,“敏于行”是《论语》里面的一句话:“君子讷于言,敏于行”,不空谈,前一段时间广东提广东精神提的那么多其实和“敏于行”是相关的,务实、不张扬,很敏锐地知道世界发展的趋势,敢于先行一步。

建设幸福广东应该是全体广东人民共同的事情。人人都是创造幸福的主体,个个都是欣赏幸福的对象;我为别人的幸福努力工作,别人为我的幸福创造条件。光是等待,只提要求享受幸福,而不付出智慧、辛劳和汗水,那幸福是不可能实现的。经常抱怨,喋喋不休,那只会徒生烦恼,更是难言幸福。而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主流,我们更是责无旁贷。大学生应该多些实际行动,少些虚谈空想,以德为先,诚信待人、知行合一。要切实把“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内化为自身素质并贯穿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应当敏与创新社会管理共建共享“大社会、好社会”为加快转型升级贡献智慧,在构建“枢纽性”社会组织中贡献力量。

另外,践行新时期“广东精神”需重视榜样的力量。树立实践“广东精神”的先进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培养广东人践行“广东精神”的自觉。比如以推进广东志愿服务开展及创新来践行新时期“广东精神”。志愿者在践行广东精神的过程中他也是个非常重要的主体。志愿服务、志愿者精神是一种新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基于德、立于信、践于行”的。志愿者的这种行为是基于德的,因为它是利他的,同时也立于信。大家找到志同道合者共同来服务社会,而且他们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付诸实践的。

一个幸福的社会,一定是共建共享的社会,是每个人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爱岗守责,既为社会作贡献又享有社会福利的社会。幸福广东的建设,既需要政府为转型升级搭建公共服务的平台,更需要每一个公民为此努力。有愿意追求幸福的民众,有以幸福为宗旨的社会氛围,幸福的阳光才能真正映照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这个社会充满爱与温馨,充满富足与欢乐。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又岂能置身事外?

第三篇:新时期广东精神1

新时期广东精神:

2012年5月9日开幕的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首次公布了新时期广东精神,即“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标志着新时期广东精神表述语正式诞生。

“厚于德”侧重于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广东精神的来源和基础;“诚于信”侧重于对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市场经济伦理的融合和坚守,是广东精神的时代要求;“敏于行”侧重于对敏行、敢为、实干的当代广东鲜明特色精神的彰显,是广东精神不断发展并永葆生机的内在动力。

广东精神是一种道德追求,是一种精神信仰,也是一种道德力量,它是不分群体,不分阶层的,在广东生活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践行广东精神。因为一个人生活的环境跟当地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社会氛围是息息相关的,每一个人都要在其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样整个社会向善的风气才能弘扬起来。当然,党政领导干部在践行广东精神方面更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起到践行广东精神的榜样力量。第一,政府机关的党员领导干部在践行广东精神中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更要从工作中来体现广东精神,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有廉洁清正之风,使工作更加出色,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第二,党政机关应该为践行广东精神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利用媒体来烘托整个社会向善的风气,多宣传践行广东精神的好人好事,让大家觉得广东精神就在我们身边。第三,党政机关要为践行广东精神提供更多平台和载体,多开展一些主题实践活动,让各阶层的群众都有条件去参与这些活动,让他们从参与这种活动中去感悟和认识广东精神。广东精神确实为广东人民树立了新的道德标杆,我们提炼广东精神就是要打造广东的道德高地,打造一个精神高地,构筑全省人民的精神家园,这是广东人民心目中一个前进的方向。一个精神的宣传、弘扬和践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广东精神的宣传和弘扬是广东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当前我们要通过社会宣传、新闻宣传、理论宣传,还要开展众多的主题宣传活动,使广东精神一步一步内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把广东打造成一个道德高地,为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撑。河源人精神:2010年12月26日正式出炉

艰苦奋斗,众志成城,胸怀理想,务实创新。“十一五”时期不仅成为河源发展历史上综合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全市上下发展信心大大增强的时期之一,还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期“河源人精神”,为河源描绘“十二五”美好画卷带来强劲的精神动力。

【概况】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东靠梅州,南接惠州,西连韶关,北邻江西赣州。河源上古属扬州南境,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481年)由龙川县划出设置河源县,属南海郡。南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属梁化郡,隋唐属循州,南汉乾亨元年(公元917年)析循州分置祯州、循州,河源地区属循州。宋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循州置入惠州。1913年属广东省都督府潮循道,后直属广东省革命政府东江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东江行政区、东江专区、粤东行政区、韶关地区、惠阳地区等。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河源市。2010年末,辖1个区、5个县。共94个镇、1个民族乡(东源县漳溪畲族乡)、4个街道办事处。区域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58.39万人。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广东省园林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卫生城市”、“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

粤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地形、地貌、气候河源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地貌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4%,丘陵面积占43.2%,平原面积占2.1%。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3℃,日照平均值1988.9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930.8毫米,年无霜期325天。

自然资源丰富。土地、矿产、森林、天然饮用水、水力发电等资源人均拥有量均居全省首位,被誉为“粤东宝库”。

生态环境优美。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是同时拥有一流空气、一流水质和一流森林的地级市,被列为广东省“环境保护教育基地”,被誉为珠三角的“后花园”、发展经济的“生态大屏障”。

名胜古迹众多。市区有AAAA级的万绿湖和桂山风景区,是北回归线上面积最大的常绿阔叶林区,是广东生态旅游品牌;有喷射高程169米的亚洲第一高喷泉;河源是“中华恐龙之乡”,有世界上唯一的集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脚印化石“三位一体”的恐龙遗址,已发现占地近3平方公里的恐龙脚印遗址,出土恐龙蛋化石15000多枚、恐龙骨骼化石8具,其中恐龙蛋化石馆藏量创吉尼斯世界纪录;有充满浓郁客家风情的苏家围、南园第一村、万绿谷;有体现“温泉浴”文化主题的高埔岗龙源温泉山庄、和平热水天上人间及紫金御临门温泉;有“小桂林”之称的连平陂头山水及连平内莞的圣迹苍岩;有东源漳溪畲族乡的地下溶洞黄龙岩;有“粤东丹霞”之称的龙川霍山;有和平热水漂流。古迹文物有南越王赵佗故居、龙川学宫、龟峰塔、正相塔、下塔、越王井、越王山、考棚、文天祥二女墓;现代遗迹有阮啸仙故居、孙中山第一代入粤先祖故居孙屋排、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等。

经济发展。2010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7.19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9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262.1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150.6亿元,增长6.4%。人均生产总值15985元,增长10.9%。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886.75亿元和230亿元,增长29.2%和21.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09亿元,增长2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2.74亿元,增长22.5%;实际利用外资1.68亿美元,外贸出口17.15亿美元,增长2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07亿元,增长17.2%。【产业升级实现新突破】2010年,河源市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宜居城乡建设跃上新水平】2010年,河源市筹集资金30多亿元,建成一批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设施。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果】2010年,河源市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财税金融保障实现新提高】2010年,河源市财政总收入10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09亿元。

【教育文化建设展新篇】2010年,河源市启动创建教育强市和建设文化河源工作,弘扬以“胸怀理想、艰苦奋斗、务实创新、众志成城”为主要内容的新时期河源人精神,河源的客家历史文化地位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12.8个百分点。市理工学校二期工程竣工并通过国家级重点职校评估验收,市技工学校通过高级技工学校评审,启动卫生学校新校区征地拆迁和市技工学校图书馆建设工作。小学、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分别是99.96%和99.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1.9%。全市改造中小学校舍160所,扩建河源中学、田家炳实验中学,新建金沟湾小学、雅居乐学校等一批小学。完成中小学教师“代转公”工作。市委党校教研大楼建成投入使用。承办第23届世客会。建成市职工文化活动中心、恐龙博物馆。建立一批中共党史和革命传统教育示范基地。编辑出版《客家古邑文化》丛书,举办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创办全球第一部客家电子杂志《古邑客家》,河源创作拍摄的《天下客家》获中国南派优秀纪录片奖和最佳摄影奖。完成佗城、林寨古村落保护改造首期工程和阮啸仙故居修缮。源城区创建为“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区。忠信花灯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建农村文化室264个,城乡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2010年,河源市财政安排民生支出68.34亿元,比上年增长26%,占一般预算支出的7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7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45元,分别增长8.6%、12.6%。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会召开】2010年11月29日,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在河源召开。

龙川人精神:

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努力构建富裕、人文、和谐、秀美龙川

龙川县

【概况】龙川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东江、韩江上游,与江西定南县、寻乌县接壤,辖24个镇,总面积3089平方公里,2010年末户籍人口97.09万人,旅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33万人。

龙川县始设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史称“百粤首邑”。佗城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发迹之地,素有“秦朝古镇、汉唐名城”美誉,有龙川故城遗址、赵佗故居遗址、越王井、越王庙、正相塔等一批省、市、县历史文物,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龙川先后隶属东江专区、粤东行政区、惠阳专区、韶关专区、惠阳地区管辖。1988年河源建市,龙川归河源市管辖。

龙川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南北高、中间低,似马鞍形。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其中最高峰是位于东南部的七目嶂,海拔1318米。境内霍山为广东七大名山之

一、省级森林公园、国家AAA级旅游区;还有风光秀丽的青山湖游览区、东江九龙湾漂流、梅子坑矿泉山庄度假村、明骏知青村旅游区、七峰山旅游度假村、佗城涧洞三叠泉瀑布,塔西合溪温泉、县城水坑生态风景区等。

土特产有牛筋糕、柿饼、茶油、香菇、雅寄米酒、客家黄酒、茶叶等。自然资源丰富,铁矿总储量1500万吨;世界五大名石之一的黑色花岗岩的储量1500万立方米;与世界名泉法国“维希”矿泉属同一家族的黎咀梅子坑天然矿泉水年流量27万吨;水资源以东江、韩江为主,年径流量23.33亿立方米;省属枫树坝水电站装机容量16万千瓦,为全省第二大水电站。

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6.5亿元、44.5亿元和27.2亿元,分别增长6.8%、12.6%和7.9%。工业总产值159.63亿元,增长18%;工业增加值39.2亿元,增长16.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1亿元,增长15.1%,完成总税收3.97亿元,增长19.7%;财政综合增长率25.14%,全省67个山区县排名第38位,全市排名第一。全县新引进外资项目5宗,实际利用境外资金1510万美元,增长6.7%;实际利用境内资金2.44亿美元,增长8%;实现外贸出口0.81亿美元﹐增长42.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62亿元,增长10.1%。

【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龙川县多方筹集资金完成4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开发建设,完善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园排水排污、道路、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建设。完成省道227线上坪至龙母段路面大修工程和珠霍公路建设;完成县城东江大桥扩建和维修加固任务,改造县道19公里、村道108公里;实施丰稔至四都、牛屎坳至鹤市、鹤市至紫市、赤光至新田等通镇公路改造工程。东江干流梯级电站建设加快,龙潭、稔坑电站建设完成投入生产,苏雷坝电站建设顺利推进;城乡电网改造和输变电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全县电网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26项重点工程有序推进,完成一批重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农业经济】2010年,龙川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29亿元,农业增加值16.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8%和6.8%,农民人均纯收入5568元,增长15.2%。粮食总产量27.54万吨,在市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工作中获得第一名。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顺利推进,解决4个镇5.6多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以优秀等次通过省扶贫“双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考核,农村生产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

【第三产业】2010年,龙川县接待游客12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9.6%和16.7%。商贸服务业发展加快,消费市场繁荣稳定,商业布局逐步趋向合理。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66亿元,增长12.2%。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汇龙花园、怡和苑、新龙花园、兴泰花园、泰华城等商住小区首期工程竣工,中小户型商住房、经济适用房建设稳步推进。

【社会各项事业】2010年,龙川县重点科技项目实施成效显著,科技人才队伍壮大,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教育投入加大,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完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任务。宣传挖掘古邑文化、红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龙川县苏维埃旧址、龙川考棚、佗城古城墙等一批历史文化遗址得到修缮,佗城历史文化景区初具规模,全面完成全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任务。投入资金680万元,完成县中医院综合医技大楼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578万元,完成麻布岗、铁场、鹤市、上坪等4间镇卫生院建设。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8.7%,比上年增长3%,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有所缓解。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人口出生率13.6‰,自然增长率8.72‰。在省13届运动会、省残运会、市青少年锦标赛上均取得良好成绩。川中精神:

“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奋发图强、力争上游” 龙川县第一中学,前称龙川县立中学(简称“川中”),创办于1913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优良传统的中学。龙川县第一中学分为高中部和初中部,初中部位于龙川老隆镇东风路,是川中的老校区,2004年秋迁往位于东江河畔的新城区水贝村新校区,开设高中部,老校区开始重新招收初中生(2000年停招初中)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立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理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的办学思路,大力弘扬“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奋发图强、力争上游”的川中精神,坚持以“川中精神、感恩教育、体育见长”为特色,以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为契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为目标,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全面实施过程教育、细节教育和感恩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成为“河源教育的一块名片”“东江上游的教育明珠”。

在县委、县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县教育局的关心指导和社会各届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全体师生大力弘扬“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奋发图强、力争上游”的川中精神,在考生人数较少、尖子生流失等不利情况下,2012年普通高考捷报频传、再创辉煌。

崔怡梦、邹晓敏同学分别以642分、686分夺得河源市文理科总分第一名,其中邹晓敏同学进入全省理科总分前20名(不含本科层次加分)。

重点本科上线人数达208人,本科以上上线人数达1193人,上线率69%;重点本科人数,重点本科、本科以上上线率均居河源市各重点中学之首。

第四篇:学习新时期广东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新时期广东精神心得体会

广东精神是一种道德追求,是一种精神信仰,也是一种道德力量,它是不分群体,不分阶层的,在广东生活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践行广东精神。因为一个人生活的环境跟当地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社会氛围是息息相关的,每一个人都要在其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样整个社会向善的风气才能弘扬起来。

广东精神概括起来是“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它是对广东人民发展建设实践的概括和总结。首先看“厚于德”,我们都知道“厚于德”大家都研究过、学习过,是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具有像大地一样的美德,仁爱奉献,它既是一种美德也代表了广东人民的追求和情怀。“诚于信”是一种处事的准则,也是一种胸怀的体现,实际上就是要做到真诚、友信。“敏于行”是一种行事的风格,“敏于行”是《论语》里面的一句话:“君子讷于言,敏于行”,不空谈,前一段时间广东提广东精神提的那么多其实和“敏于行”是相关的,务实、不张扬,很敏锐地知道世界发展的趋势,敢于先行一步。通过学习,我们认为学校应做到:

一、教师在践行广东精神中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更要从工作中来体现广东精神,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有廉洁清正之风,使工作更加出色,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更好地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

二、学校、教师及其他教育机构应该为践行广东精神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教育力量及媒体来烘托整个社会向善的风气,多普及和宣传践行广东精神的好人好事,让大家觉得广东精神就在我们身边。

三、学校和教师要为践行广东精神提供更多平台和载体,多开展一些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条件去参与这些活动,同时影响到他们的父母及周围的人,让他们从参与这种活动中去感悟和认识广东精神。

广东精神确实为广东人民树立了新的道德标杆,省政府提炼广东精神就是要打造广东的道德高地,打造一个精神高地,构筑全省人民的精神家园,这是广东人民心目中一个前进的方向。一个精神的宣传、弘扬和践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广东精神的宣传和弘扬是广东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任务,当前我们要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理论宣传,还要开展众多的主题宣传活动,使广东精神一步一步内化为学生和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把广东打造成一个道德高地,为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撑。

我们更相信,只要人人都为我们共同的家园添砖加瓦、贡献力量,幸福广东的美好愿景就一定能够实现。通过对这次大会精神的学习,我们教师深深的意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要继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建设幸福广东贡献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份力量。

第五篇:2004年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

2004年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2004年,广东经济快速发展,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6039.46亿元,同比增长14.2%,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经济增长目标和总量目标。经济的增长,拉动了岗位增加和促进了就业。去年全省新增就业岗位105.4万个,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2%,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5.3万人,其中“4050” 人员实现再就业6.1万人。全省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比2003年底下降了0.2个百分点。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一、2004年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状况2004年全省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供求两旺的态势,供求总量达475.51万,与上年相比,增加134.64万,增幅达39.5%。其中需求236.99万,增加70.95万,增幅42.73%;求职238.52万,增加63.69万,增幅36.43%;求人倍率0.99。

(一)需求区域。珠三角地区需求177.14万,同比增加51.82万,增幅41.35%;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需求分别为41.87万和17.98万,同比增加13.08万和6.06万,增幅为45.42%和50.77%。产业。第一、二、三产业需求分别为3.09万、113.25万和120.65万,分别占需求总量的1.30%、47.79%和50.91%。与上年相比,一产业下降0.43万,降幅12.18%,二、三产业分别增加32.46万和38.91万,增幅分别为40.19%和47.16%。行业。制造业需求87.70万,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需求58.60万,社会服务业需求17.55万,三者合计163.85万,占需求总量的69.14%,同比增加55.37万,增幅51.04%。单位性质。企业需求206.75万,占需求总量的87.24%,同比增加61.48万,增幅42.32%。其中,私营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需求居前两位,分别为74.49万和37.09万,占总量的31.43%和15.65%。职业工种。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服务业人员需求量最大,分别为85.45万和74.41万,合计占需求总量的67.46%。性别年龄。16-34岁年龄段是需求主体,达175.89万,占需求总量的74.22%;男性需求69.07万,女性需求108.64万,男性需求比女性少39.57万。

(二)求职人员类别。新成长失业青年、就业转失业人员和其他失业人员分别为58.91万、53.14万和57.24万,合计169.29万,占求职总量的70.98%。比上年增加37.47万,增幅28.43%。性别。男性127.93万,女性110.59万,同比增加30.82万和32.86万,增幅为31.74%和42.28%。年龄。16-34岁年龄段196.80万,占求职总量的82.51%,同比增加66.34万,增幅50.85%。35岁及以上年龄段41.72万,占求职总量的17.49%,同比下降2.65万,降幅5.98%。文化程度。高中、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的177.24万,占求职总量的74.31%,同比增加34.40万,增幅24.0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61.28万,占求职总量的25.69%,同比增加29.28万,增幅91.52%。技术等级职称。具有技术等级或职称的为112.16万,占求职总量的47.02%,同比增加45.58万,增幅68.47%。其中具有技术等级的65.99万,具有技术职称的46.17万,分别占求职总量的27.67%和19.35%。

二、2004年广东劳动力供求的特征2004年广东省的劳动力市场供求运作属于正常状态,但有如下特征: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增幅和企业缺工明显。从第二季度开始,广东企业缺工明显。去年省劳动保障厅两次组织企业缺工调查,7、8月份调查了1138家企业,有普工缺口的395家,缺工企业面超过1/3;11月份,又调查了290家反映有技工缺口的企业,技工缺口人数占在岗技工的18.3%。同时,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两旺,而且大幅增长。一是供求总量。03年需求总量166.04万,求职总量174.84万;04年需求总量236.99万,同比增长42.73%,求职总量238.52万,同比增长36.43%。二是流动就业。2004年末本省跨地区流动就业人员总量约600万人,新增量由2003年的47.8万增加到 2004年的67.5万,同比增长41.21%。外省在广东就业半年以上的达1600万人,比2003年的1300万增加300万,同比增长23.1%。三是广东新成长劳动力。据劳动力市场的数字显示,新成长劳动力2003年48.05万,2004年58.91万,同比增长22.60%。各类需就业的应届中专、中技毕业生,2003年15万,2004年25万,同比增长66.7%;大专以上,2003年17万,2004年20万,同比增长17.7%。

(二)行业、企业间需求增长失衡明显。近三年全省城镇年均新增就业岗位95.3万个,大大超过上世纪90年代70万个的水平,2004年创记录达到105.4万个。但在行业、企业间,需求增加不是平均增长。比如,2003年第二产业需求81.66万,同比增幅136.21%,而第三产业增幅只有8.23%;2004年第三产业需求达120.65万,同比增幅49.17%,而第二产业增幅38.67%,比03年大幅下降。需求的变化导致劳动力供求的失衡。

(三)工资、综合福利对供求的调节作用更加明显。在广东市场就业机制比较完善,市场运作也已规范,因此,工资价位对供求的调控成为主导。改革开放后,广东经济总量二十多

下载新时期广东劳动力迁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时期广东劳动力迁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4年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 (★)

    2004年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2004年,广东经济快速发展,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6039.46亿元,同比增长14.2%,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经济增长目标和总量目标,2004年广东劳动力市场供......

    2004年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5篇)

    2004年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2004年,广东经济快速发展,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6039.46亿元,同比增长14.2%,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经济增长目标和总量目标。经济的增长,拉动了岗位......

    《新时期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答案(模版)

    2013年斗门区教育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 《新时期广东生态文明建设》试题说明: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用蓝色或黑色钢笔或圆珠笔作答,打印或复印的答案无效。交卷时......

    广东新时期信访工作的经验做法

    广东新时期信访工作的经验做法信访工作作为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广东省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的过程中,以加强信访督查......

    践行新时期精神,建设幸福广东

    践行新时期精神,建设幸福广东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中大力弘扬岭南优秀文化传统,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生活和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宣传和实践“厚于......

    新时期的广东精神的内涵(5篇模版)

    解读新时期广东精神 2012年5月9日开幕的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首次公布了新时 期广东精神,即“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标志着新时期广东精神表述语正式诞生。 一、新时......

    学习新时期广东精神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清城区东城一中 广东精神是一种道德寻求,是一种精神信仰,也是一种道德气力,它是不分群体,不分阶层的,在广东生活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往践行广东精神。由于一个人生活的环境跟当地的......

    2013新时期广东生态文明建设讨论题答案

    1【主题讨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内外形势是怎样的?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国际经济形势空前复杂、国内最终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以及资源环境紧约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