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4年:劳动立法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龙源期刊网 http://.cn
2004年:劳动立法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作者:骆 潇
来源:《职业》2004年第01期
近日,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2004年的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将有重大举措。
首先,《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技术工种职业资格条例》的立法步伐加快。劳动法学研究会会长郑东亮先生认为,在《劳动合同法》草案中,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就业格局的变化,多种灵活就业形式的发展,对口头合同等方面有更详细的规定。为限制企业的随意裁员行为,还要从解除合同的程序上,对劳动者进行更有效的“解雇保护”。郑东亮会长还透露,《就业促进法》草案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起草中,预计在2004年上半年将完成起草工作。该法研究起草的重要任务是要实现促进就业政策的制度化,包括明确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的职责,同时也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进一步规范,对反就业歧视有更细化的规定。同时,劳动保障部相关部门表示,2004年劳动监察和专项执法检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针对目前争议颇多的劳动仲裁制度,相关部门也正在考虑修改《仲裁员管理暂行办法》,以及修订《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并加强对劳动争议仲裁员的专业培训。
如果这些立法计划能够在明年年内顺利实施,无疑对我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但郑东亮指出,根据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我国劳动保障立法步伐还应加快,我国的劳动保障法制环境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比较突出的难点有四个,即就业格局变化引起劳动关系多样化,出现了法律调整的真空;劳动监察力量太薄弱,制度建设不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弊病较多,要改变这种状况,恐怕需要在制度上有根本的变化;地方立法不平衡,如何进行衔接和统一的问题比较突出。此外,明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十周年,要利用这个机会加强普法宣传和研究工作。郑东亮会长强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劳动保障执法难。出现这个问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地方政府的短视,认为对企业的宽容就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劳动力市场一直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不够强烈;三是缺乏诚信的社会环境。所以,加快《劳动监察条例》的立法进程尤其关键。
链 接
2003年,除新《工伤保险条例》以及4部部颁规章《社会保险稽核办法》《工伤认定办法》《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出台外,共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13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3年1~10月份,有30个省(区、市)及新疆建设兵团,因劳动保障问题引发的百人以上大规模群体性事件496起,比上年同期增长20.1%,参与人数
龙源期刊网 http://.cn
11.1万人,比上年同期下降34.7%。而2003年前三季度,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共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5.3万件,涉及劳动者当事人48.6万人;其中集体劳动争议0.8万件,涉及26.7万人,结案率为87%。与上年同期相比,劳动争议案件上升了15%,涉及的劳动者人数增长18%,结案率下降了6%。
在劳动法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暨完善劳动保障法律制度研讨会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在讲话中指出,根据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进程,至少以下问题需认真研究和总结:一是如何设计劳动保障法律体系的框架;二是如何界定政府部门在就业促进中的职责;三是如何适应劳动关系新变化,完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四是如何妥善处理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关系;五是如何健全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六是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工作。此外,如何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如何加强劳动标准立法,劳动保障立法如何更好地借鉴国际公约、国际惯例等诸多问题,都需要更深入的理论研究。
第二篇:为进一步加快依法治企进程
为进一步加快依法治企进程,保障和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经济繁荣,根据省、市人民政府“十一五”期间依法依法治理工作纲要和意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经济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2、工作目标:通过依法治理活动的开展,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提高依法治企的水平,维护司法公正,加强法律监督,建立健全保护职工权利,进一步完善法律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企业员工的民主法治观念,提高企业员工的法律素质。
二、依法培育和完善企业法治体系
1、以企业为核心,大力加强企业依法治理工作,构建一个文明的法治单位。
2、依法加强企业管理,规范劳动用工制度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法促进企业与企业员工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4、依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事项的审批条件和程序,加强安全防范和监督
三、创造稳定和谐的工作环境
1、在企业领导的统一性,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考核考查制度
2、加强治安保卫工作,搞好自防自治,联防联治,多形式地开展法治教育工作
3、加强各部门协调工作,积极引导职工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矛盾纠纷,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依法妥善处理各种矛盾。
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和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
四、深化法治宣传,拓宽和规范法律服务
1、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推动企业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规范化,制度化。
2、抓好法治教育,做到依法管理,依法经营,推进企业建立普法和依法治企工作制度和法律顾问制度
3、突出抓好企业的法制宣传教育。广泛开展与职工切实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引导职工依法参与有关法律案件的讨论,了解和掌握依法维权,解决矛盾纠纷的法律知识和法律途径。特别是抓好企业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法律培训工作,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4、家里多层次的宣传队伍,完善法制教育网络,扩大法治宣传的覆盖面,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保证经费落实到位。
五、实施步骤
六、保障措施
第三篇:进一步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加快依法治市进程
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宪法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对推进我市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快依法治市进程,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这次修改宪法的重大意义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照法定修定程序,对宪法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正,体现了宪法稳定性和适应性的统一,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讲政治和讲法制的统一,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意志和利益,顺乎人心,合乎民情,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经过这次修改,我国宪法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国情,更加反映时代精神,更加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要求,必将更好地发挥国家根本大法的作用。
(一)这次修改宪法,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客观实际的需要,体现了与时俱进。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1988年、1993年、1999年先后三次对宪法部分内容作了修改。这些修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本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期间发生了两件举世瞩目、关系长远的大事,一个是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一个是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而我们党治党治国的重要经验就是,通过法律程序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变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行为规范,以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已经在现实中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必须在宪法中确定其指导地位。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的改革开放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按WTO规则和市场经济规律修改完善法律体系,首先要从宪法这一根本大法上进行修改,增加保护私有财产、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内容,以使宪法更加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可见,修改宪法是发展了的客观形势的需要,而且时机、条件成熟,具备了这种可能。
(二)这次修改宪法,是坚持宪法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统一的需要,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它需要一种稳定性,宪法不稳,治国安邦就无所遵循。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它又必须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形势,不然就会成为一种束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这次宪法修改,一方面把实践中取得的、并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和基本经验写入宪法,另一方面只是对非改不可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体现了宪法修改稳定性和适应性的统一。现行宪法虽经历过包括这次在内的四次修正,但总体上说,宪法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没有改变,社会主义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变,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有制为主体、民主区域自治制度等也没有变。
(三)这次修改宪法,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确保宪法的全面贯彻实施,是扎扎实实地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推向前进的重要保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治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最本质特征。这次修改宪法,有利于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完善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各项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用宪法和法律来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
(四)这次修改宪法,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领导修宪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修宪的内容上看,把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写入宪法,以推进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和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确保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在宪法已有大量条文确认公民基本权利、自由的基础上,增写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并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国家机构,使其更好地代表人民、为人民服务等等,都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二、关于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现行宪法由序言和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等几个部分组成,共138条。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有14条,修改的地方23处,其主要内容是: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在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完善土地征用制度,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作出关于紧急状态的规定,规定国家主席进行国事活动的职权,修改乡镇政权任期的规定,增加对国歌的规定等。我们要在全面学习宪法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中央确
政府;结合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司法机关要强化和完善执法监督制约机制,坚持执法为民、公正司法,严格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进一步转变作风,切实解决群众“告状难”、“申诉难”、“执行难”的问题,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三)要以宪法的学习和贯彻实施推进三明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关键就是要推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这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也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从我们三明来说,也是“强市富民,发展三明”的内在要求。我市各级人大、政府和审判、检察机关在加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负有重要责任,要在中国共产党三明市委的领导下,以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恪尽职守,奋发工作,致力发展,推进发展。要全面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六次、市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参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发挥作用。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全面推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快依法治市进程,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为把我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搞好服务、保驾护航。要坚持以人为本,模范地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贯彻实施宪法和两个《条例》为契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严明纪律,廉洁勤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本文为市人大主任###在市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标题为编者所加
进一步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加快依法治市进程(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进一步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加快依法治市进程
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宪法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对推进我市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快依法治市进程,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这次修改宪法的重大意义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照法定修定程序,对宪法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正,体现了宪法稳定性和适应性的统一,党的主张和人~志的统一,讲政治和~制的统一,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意志和利益,顺乎人心,合乎民情,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经过这次修改,我国宪法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国情,更加反映时代精神,更加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要求,必将更好地发挥国家根本大法的作用。
(一)这次修改宪法,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客观实际的需要,体现了与时俱进。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1988年、1993年、1999年先后三次对宪法部分内容作了修改。这些修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本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期间发生了两件举世瞩目、关系长远的大事,一个是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一个是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而我们党治党治国的重要经验就是,通过法律程序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变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行为规范,以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已经在现实中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必须在宪法中确定其指导地位。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的改革开放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按WTO规则和市场经济规律修改完善法律体系,首先要从宪法这一根本大法上进行修改,增加保护私有财产、尊重和保障~等内容,以使宪法更加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可见,修改宪法是发展了的客观形势的需要,而且时机、条件成熟,具备了这种可能。
(二)这次修改宪法,是坚持宪法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统一的需要,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它需要一种稳定性,宪法不稳,治国安邦就无所遵循。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它又必须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形势,不然就会成为一种束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这次宪法修改,一方面把实践中取得的、并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和基本经验写入宪法,另一方面只是对非改不可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体现了宪法修改稳定性和适应性的统一。现行宪法虽经历过包括这次在内的四次修正,但总体上说,宪法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没有改变,社会主义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变,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有制为主体、民主区域自治制度等也没有变。
(三)这次修改宪法,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确保宪法的全面贯彻实施,是扎扎实实地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推向前进的重要保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治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最本质特征。这次修改宪法,有利于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完善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各项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用宪法和法律来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
(四)这次修改宪法,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领导修宪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修宪的内容上看,把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写入宪法,以推进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和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确保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在宪法已有大量条文确认公民基本权利、自由的基础上,增写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并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国家机构,使其更好地代表人民、为人民服务等等,都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二、关于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现行宪法由序言和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等几个部分组成,共138条。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有14条,修改的地方23处,其主要内容是: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在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完善土地征用制度,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增加尊重和保障~的规定,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作出关于紧急状态的规定,规定国家主席进行国事活动的职权,修改乡镇政权任期的规定,增加对国歌的规定等。我们要在全面学习宪法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中央确定的这次修改宪法的原则,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这次宪法修正案的精神实质,以更好地贯彻实施宪法。根据中央的要求,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指导地位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坚持以“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各项工作的全过程。二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把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在统一战线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重要意义,坚持党关于爱国统一战线的各项方针政策,继续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四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党和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五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维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和继承权的科学内涵,在加快经济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进程中,依照法律规定,切实保护全体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正确处理私有财产保护和公共利益需要的关系,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热情,切实保护社会生产力。六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国家尊重和保障~的科学内涵,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公民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促进我国在国际~事业中的交流和合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三、关于进一步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工作 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国家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的重要性,把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贯彻。
(一)要提高对进一步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重大意义的认识。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宪法的学习和贯彻实施工作。党的十六大指出,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志相统一的体现。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2002年12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我国宪法公布施行2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根本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长期抓下去,坚持不懈地抓好。今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门召开会议,部署进一步学习和贯彻宪法实施工作。最近,党中央的《通知》指出,进一步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对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对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部署和指示精神上来,以这次修改宪法为契机,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活动。通过进一步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刻理解这次修改宪法总的原则、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准确把握宪法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崇高地位和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宪法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且也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牢固树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权威,不断增强学习宪法、宣传宪法、贯彻宪法、维护宪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营造全社会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的浓厚氛围。
(二)地方国家机关要在进一步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中发挥作用。地方国家机关要通过学习贯彻宪法,进一步增强宪法意识,牢固树立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念,权力必须接受人民和法律监督与制约的观念,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触犯法律就应受到制裁的观念。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措施,推动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得到遵守和执行;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50周年和地方人大常委会成立25周年,推进宪法的学习和贯彻实施;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认真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全力支持与督促“一府两院”的工作;密切与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的联系,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履行职责,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落实到政府行政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建设法治政府;结合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司法机关要强化和完善执法监督制约机制,坚持执法为民、公正司法,严格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进一步转变作风,切实解决群众“告状难”、“申诉难”、“执行难”的问题,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三)要以宪法的学习和贯彻实施推进三明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关键就是要推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这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也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从我们三明来说,也是“强市富民,发展三明”的内在要求。我市各级人大、政府和审判、检察机关在加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负有重要责任,要在中共三明市委的领导下,以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恪尽职守,奋发工作,致力发展,推进发展。要全面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六次、市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参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发挥作用。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全面推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快依法治市进程,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为把我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搞好服务、保驾护航。要坚持以人为本,模范地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贯彻实施宪法和两个《条例》为契机,加
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严明纪律,廉洁勤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本文为市人大主任###在市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标题为编者所加
第五篇:进一步加快吕梁市城镇化进程的调研报告
进一步加快吕梁市城镇化进程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3-26信息来源:吕梁日报
【中国网聚焦山西】综合编辑: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要点安排,去年11月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明瑞同志带领部分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和城建环保工委及市建设局的有关人员,就进一步加快我市城镇化进程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吕梁市城镇化建设现状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2004年撤地设市以来,全市城镇经济文化及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工矿型、商贸型、旅游型、农业产业型中心城镇。
截止2009年底,全市辖1区2市10县,13个街道办,148个乡镇,其中建制镇81个,总人口361.79万人,城镇人口由2004年的87.4万人增加为2009年的132.74万人,城镇化率由2004年的27.01%提高到2009年的36.63%,提高了9.6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9个百分点。
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7.06平方米,城市燃气普及率为52%,集中供热普及率为49%,污水处理率为38.78%,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5.79%,人均道路面积9.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8.22%,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目前,我市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较高阶段,而城镇化率却仅接近工业化初期的工业化水平(我市工业化初期的工业化水平为37%)。城镇化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城镇化相对速度缓慢且滞后于工业化。
吕梁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我市的城镇化率与全省45.99%的平均水平相比低了9.36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10位。与全国46.6%的平均水平相比低了10个百分点。特别是方山、岚县、临县、文水、兴县的城镇化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
(二)规划滞后
一是县(市)乡(镇)规划不够完善。“十一五”期间,全市148个乡镇中,有92个乡镇完成了总体规划,占62%。12个县市编制了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一方面规划编制起点较低,另一方面普遍缺少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导致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现象屡屡发生。二是市区规划急需修编。
《吕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于2006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复后不到五年就因规划预测不足,不适应城市建设而需要修编,修编工作进展很慢。《吕梁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仅仅是个轮廓,产业布局规划中的项目有的还只是个题目,全市初拟的城镇化“1273”即“1中心城市2次中心城市7县城30个重点镇”发展规划尚未正式启动,“一市四区”规划工作才刚刚起步。三是部门协调工作有待进一步强化。规划所需基础数据等资料需要有关单位提供;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分别由建设、发改、国土等部门负责编制,急需形成相互协调配合的工作运行机制。(三)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据国土部门统计,2005年以来我市各类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与实际需求缺口持续增大,目前缺口大约在1000公顷/年以上,未来五年,随着“5115”项目上马,可能增至2000公顷/年以上。2010年省下达我市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为165公顷,而实际则需扩大10倍左右才能满足需要。根据省国土资源厅2010年7月批准的《吕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至2020年,我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80410公顷,经批准的建设用地总规模是约束性指标,不得突破。而实际到2009年,我市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已达到90602公顷,现在已超指标10192公顷。还部分存在建设用地使用不合理、土地闲置、总体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
(四)资金短缺
市、县本级财力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建设所需。2009年全市财政收入165.4亿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仅为9亿多元,加之国家对政府融资严格控制,使城镇化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目前全市大多数小城镇道路、供水、供电等设备简陋落后,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几乎没有。文教、卫生、公共福利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五)产业支撑能力不足
当前我市工业化水平相对不是太低,关键是能够大量吸纳劳动力的第三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太少,多数农民还不能彻底脱离农业生产进入城镇生活,导致城镇化步伐缓慢。
加快吕梁市城镇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一)正确把握城镇化发展规律及我市发展目标
城镇化过程,既是生产力要素优化配置的过程,也是生产关系的深度调整过程,是深刻的社会大变革。对于这场变革,既要遵循规律,顺应发展,又要统筹协调,尽力而为,在政府可承受、群众可接受、发展可持续的前提下加快推进步伐。
我市城镇化率如果要从2009年的36.63%提高到2015年的50%,“十二五”期间需年均增长
2.3个百分点,综合权衡各方面的情况,认真听取各方面的反映,这个目标是比较积极的,通过努力推进,是能够实现的。
(二)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是指导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处于核心位置。依法搞好规划是城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
1、进一步加快《吕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修编和《吕梁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全市城镇化“1273”建设规划、“一市四区规划”及产业布局等规划的编制工作。
2、进一步注重规划质量。各级应当确立高起点、高水平、切合实际、关注长远、广泛征求意见、组织专家科学论证的规划编制指导思想。应当将资源接续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及产业支撑作为重要依据,并把节能降耗指标和新能源开发利用贯穿其中,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置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3、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一是抓吕梁市城市总体规划与小城镇规划的协调。二是抓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人口发展规划“五规合一”的协调,增强规划的关联性和系统性。三是抓重点镇规划的协调,聘请专家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力争全市重点城镇建设各具特色,整体推进。
(三)着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建立以财政投资为基础、土地开发收益为补充,构建政府性融资平台广泛筹集资金为主渠道,鼓励民间投资和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为支撑的城镇化投融资综合服务体系。
(四)切实强化产业支撑体系
重点城镇人口集聚规划必须与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劳动就业规划相匹配。应当充分考虑当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品优势、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人文优势、教育优势等各种经济优势和发展潜力,着力推进重点城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式发展、链条式发展、多元化发展、规模化发展、高端化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支持鼓励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步伐。特别应当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工作措施,引导督促煤矿等资源型企业尽快拉长产业链条,充分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
(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建立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户籍管理制度,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就业为落户条件。取消农民转市民的指标限制,允许农民在保留农村宅基地、承包地的基本权益基础上自愿进城入镇当市民,享受廉租房、子女就学的市民待遇。其他市民待遇视我市公共财政状况逐步落实。当进城农民转为市民后与原有市民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政策待遇方面无差异时,取消其在农村的待遇。
(六)注重整合各方面力量
要把贫困山村移民搬迁、资源开发移民搬迁、工业园区带动人口集聚、城中村改造、工矿区棚户改造、煤矿沉陷区治理等各种事关人口居住地变迁的事项,与推进城镇化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居民集中到城镇居住。应当着力推广柳林联盛集团投资入股农业开发建设小城镇的经验。
(七)加强推进城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
市、县两级均应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赋予必要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职责,适时将推进城镇化工作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
(八)建议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支持加快城镇化进程
要着力维护城镇化建设规划的严肃性,要支持政府广泛筹集城镇化建设资金并制定加快城镇化步伐的政策措施,要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履行服务城镇化的工作职责,全面落实促进城镇化的各项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促进城镇化建设的职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