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三转进程,深入党风廉政建设
加快三转进程,深入党风廉政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其中,较之十七大报告,在党的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论述中,反腐倡廉建设摆在了制度建设之前,这也预示着在当今党的建设中,党中央把党的廉政建设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有效地推进了中国党政体制干部清正、政务公开、政治清明的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个中心任务,明确职责定位,突出主业职责,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的反腐决心,以实实在在的“成绩单”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
聚焦中心、明确职责,铺垫三转
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腐倡廉建设是新时期党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比如,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反腐是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也曾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关系党的存亡。党的执政时间越长,党员干部的思想精神越容易被懈怠,党风建设的任务越是艰巨。在改革开放推行三十多年来,国家经济社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在党员干部之中也出现了不少思想经受不住利益和欲望的诱惑的现象,腐败问题频发,给人民群众的和谐生活及国家的安定团结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越是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时候,越要坚定不移地抓党风建设,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在改革红利迅速释放的当今中国,腐败问题已然成为了影响党内团结、破坏人民群众和谐生活、割裂党和人民群众之间鱼水关系的重要隐患,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建设形势异常严峻。党的基层组织纪检机关作为协助基层党组织的职能机关,必须明确加强党风建设的重要性。“腐败不解决,房价、物价,改革,中国梦...一切都可能成水中月镜中花!”
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而腐败是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破坏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反腐倡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
腐败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人本思想为核心,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为人民而发展、依靠人民而发展,让人民群众直接享受发展成果。而腐败事件是对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的滥用,严重侵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直接导致社会不和谐。
腐败侵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导致利益分配严重失衡。社会利益的公平分配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实现社会和谐必须保障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腐败分子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个人谋利益,破坏利益分配的正常格局和合理秩序,必然造成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
腐败是对党风的严重损害,造成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党风问题事关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而腐败的存在必定严重损害党风。腐败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权谋私,反映到思想作风上,就是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反映到学风上,就是不思进取、专营私利;反映到工作作风上,就是搞形式主义、虚假政绩;反映到领导作风上,就是搞官僚主义、任人唯亲;反映到生活作风上,就是贪图享受、腐化堕落。这就必然严重损害党风,破坏党群干群关系和谐。
腐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道而驰,阻碍建设和谐文化进程。从文化意义上看,腐败是对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否定,是对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否定,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道而驰。腐败分子把以权谋私作为价值取向,一切从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出发,完全颠倒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腐败的存在,削弱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信念信心,破坏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影响和谐文化建设。
反腐倡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决定了反腐倡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反腐倡廉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因此,必须抓住“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的这个中心点,明确职责,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促进社会和谐。
突出主业、厘清职能,实现三转
纪检监察机关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是当前反腐败形势和任务发展的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具体体现。实现“三转”,关键是突出主业执好纪、厘清职能问好责。
纪检监察机关的主业,就是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相关工作,要按照“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的要求,把查办案件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厘清职责,就是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角色意识,切实履行“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职能,要坚持到位而不越位,牵头而不包办,督促而不替代,该管的要管,该放的要放,防止“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落实“三转”要求,转职能重在突出主业,改变原来过多参与职能部门业务工作,大包大揽、事事牵头、样样主抓,将监督者变为执行者的做法,按照党章、党内法规和行政监察法赋予的职责,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转方式重在创新方式方法,增强监督实效,坚持抓早抓小、快查快办,巡视工作当好中央的“千里眼”,找出“老虎”和“苍蝇”,反“四风”从点滴做起,抓住关键节点,铁面执纪,久久为功;转作风重在正人先正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刚正不阿、秉公执纪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过不断推进“三转”,一定能将力量进一步凝聚在反腐败上面,一手抓作风建设,努力把不良风气扭转过来;一手抓惩治腐败,以惩的手段最终达到治的目的,不断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第二篇:加快三转进程,深入党风廉政建设
加快三转进程,深入党风廉政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其中,较之十七大报告,在党的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论述中,反腐倡廉建设摆在了制度建设之前,这也预示着在当今党的建设中,党中央把党的廉政建设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有效地推进了中国党政体制干部清正、政务公开、政治清明的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个中心任务,明确职责定位,突出主业职责,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的反腐决心,以实实在在的“成绩单”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
聚焦中心、明确职责,铺垫三转
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腐倡廉建设是新时期党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比如,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反腐是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也曾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关系党的存亡。党的执政时间越长,党员干部的思想精神越容易被懈怠,党风建设的任务越是艰巨。在改革开放推行三十多年来,国家经济社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在党员干部之中也出现了不少思想经受不住利益和欲望的诱惑的现象,腐败问题
频发,给人民群众的和谐生活及国家的安定团结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越是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时候,越要坚定不移地抓党风建设,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在改革红利迅速释放的当今中国,腐败问题已然成为了影响党内团结、破坏人民群众和谐生活、割裂党和人民群众之间鱼水关系的重要隐患,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建设形势异常严峻。党的基层组织纪检机关作为协助基层党组织的职能机关,必须明确加强党风建设的重要性。“腐败不解决,房价、物价,改革,中国梦...一切都可能成水中月镜中花!”
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而腐败是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破坏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反腐倡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
腐败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人本思想为核心,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为人民而发展、依靠人民而发展,让人民群众直接享受发展成果。而腐败事件是对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的滥用,严重侵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直接导致社会不和谐。
腐败侵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导致利益分配严重失衡。社会利益的公平分配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实现社会和谐必须保障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
会的主要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腐败分子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个人谋利益,破坏利益分配的正常格局和合理秩序,必然造成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
腐败是对党风的严重损害,造成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党风问题事关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而腐败的存在必定严重损害党风。腐败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权谋私,反映到思想作风上,就是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反映到学风上,就是不思进取、专营私利;反映到工作作风上,就是搞形式主义、虚假政绩;反映到领导作风上,就是搞官僚主义、任人唯亲;反映到生活作风上,就是贪图享受、腐化堕落。这就必然严重损害党风,破坏党群干群关系和谐。
腐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道而驰,阻碍建设和谐文化进程。从文化意义上看,腐败是对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否定,是对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否定,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道而驰。腐败分子把以权谋私作为价值取向,一切从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出发,完全颠倒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腐败的存在,削弱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信念信心,破坏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影响和谐文化建设。
反腐倡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决定了反腐倡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
仍然比较严重,反腐倡廉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因此,必须抓住“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的这个中心点,明确职责,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促进社会和谐。
突出主业、厘清职能,实现三转
纪检监察机关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是当前反腐败形势和任务发展的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具体体现。实现“三转”,关键是突出主业执好纪、厘清职能问好责。纪检监察机关的主业,就是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相关工作,要按照“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的要求,把查办案件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厘清职责,就是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角色意识,切实履行“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职能,要坚持到位而不越位,牵头而不包办,督促而不替代,该管的要管,该放的要放,防止“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落实“三转”要求,转职能重在突出主业,改变原来过多参与职能部门业务工作,大包大揽、事事牵头、样样主抓,将监督者变为执行者的做法,按照党章、党内法规和行政监察法赋予的职责,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转方式重在创新方式方法,增强监督实效,坚持抓早抓小、快查快办,巡视工作当好中央的“千里眼”,找出“老虎”和“苍蝇”,反“四风”从点滴做起,抓
住关键节点,铁面执纪,久久为功;转作风重在正人先正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刚正不阿、秉公执纪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过不断推进“三转”,一定能将力量进一步凝聚在反腐败上面,一手抓作风建设,努力把不良风气扭转过来;一手抓惩治腐败,以惩的手段最终达到治的目的,不断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第三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快推进和谐乡村建设进程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加快推进和谐乡村建设进程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加强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切实加强组织协调,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加快推进和谐乡村建设进程营造良好宽松的政治环境。
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为加快推进和谐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党委宣传部门要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灵活多样、通俗易懂的形式和实实在在的先进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基层干群的精神文化生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的理论不断武装基层干部的头脑,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对规范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行为提出的“六要六不要”要求,不断加强基层干部的思想和作风建设。纪检监察机关要以“大宣教”为依托,积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在教育对象上,要以乡(镇)、村领导班子成员和基层站所负责人为重点。在内容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任务,突出抓好党的基本理论、理想信念和党的宗旨教育、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政策法规和党纪条规教育,同时要针对少数基层干部职责不明、在职不在岗、在岗不谋事甚至外出打工领空响以及村干部在新的形势面前工作能力不强的问题,着力加强宗旨意识教育、岗位职责教育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教育,促进基层干部为民、务实、清廉。在形式上,或以县、乡、村三级党校为阵地开展廉政知识培训,或结合“三下乡”活动,编写简易廉政读本、制作廉政事迹光盘、选送廉政电影下乡,或以建设乡(村)两级廉政文化活动室、廉政公益广告、廉政宣传栏、廉政春联等静态的形式,或组建廉政宣传队,以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廉政小戏、相声、小品、歌曲等动态形式,大力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使广大基层干群学廉、知廉、倡廉、守廉。
二、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为加快推进和谐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要不断完善制度。执行制度的主体是各级干部群众,要坚持以人为本,并结合新农村建设中一些新的问题,不断创新和完善制度,使制度更符合农村实际,切实可行。如安徽省泗县刘圩镇在实施“村村通”道路建设工程时,坚持“政府引导、分村负责、群众参与、代表监督、干部带头”的二十字方针,并制定了不准镇村干部参与入股承包施工、不准镇村干部向施工方推销原材料、不准镇村干部及工程质量监督员接受施工方宴请等规范镇村干部行为的“七不准”廉政规定,做到“任务分解到村、责任明确到村、议标施工到村、资金筹措到村、监督管理到村”,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选择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取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基层干群捐资210万元,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就圆满完成了40多公里乡村水泥路的资金筹集和路面铺设任务。二是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在执行制度上要率先垂范,做好表率。三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如在村干部选举工作中,按照《选举法》规定,村民有选举、罢免村干部的权力。而实际上村民只行使选举村干部的权力,对于一些不胜任职务的村干部,村民很少动用罢免权,体现了法律落实不全面、不到位的问题。因此,乡镇党委及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履行组织指导职责,切实保障村民的政治权力得到正确行使。四是县直有关职能部门和基层站所要积极履行职责,为执行制度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五是制度的内容要体现责权相符原则。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制度既要有加强对乡村干部监督的各项制度,但同时也要制定和完善对乡村干部政治、经济权利保障的制度,如经济待遇、政治待遇等;既要赋予乡村干部的责任,也应给予一定的权力,如减少对基层的评比检查等,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新农村建设。
三、加强监督检查,为加快推进和谐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以构建和谐乡村为目标,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开展监督检查。在监督内容上,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监督检查,维护基层群众的政治权利。加强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维护群众的政治权益,满足群众的参政需求,激发群众参与管理监督的热情。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各项惠民政策的监督检查,维护群众的经济权益。要围绕“三补贴、三减免”等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要围绕农村土地政策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围绕教育、医疗卫生、农资市场、扶贫救灾等领域变相加重农民负担的问题开展监督检查,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围绕新农村建设中上级拨付的建设资金的管理使用和重大工程建设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确保建设资金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围绕农民的经济需求和社会需求开展监督检查,坚决杜绝行政不作为现象的发生,及时为群众提供发展资金(支农贷款)及和谐宽松的社会环境。在监督措施上,应以深入农户走访座谈、专项检查等主动监督为主,以受理群众信访举报等被动监督为辅;应以事前、事中监督等预防性监督为主,以事后查处等事后监督为辅;监督中,坚持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坚持专项检查与经常性监督检查相结合。监督工作要重点突出,每年可以选择1—2个村,对其落实各项制度的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既能从中发现问题,又能对其他村干部起到较好的警示作用。在监督力量上,要实行监督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县、乡两级党政一把手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监督职责,同时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的职能,建立监督工作协调机构,不断整合监督力量,使人大监督、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和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
四、严格责任追究,为加快推进和谐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法纪环境
近年来,随着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逐步加强,特别当前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各项党风廉政制度不断完善,监督力度不断加大,乡村干部的宗旨意识、纪律意识明显增强,同时由于随着农村基层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村干部职数的减少,村级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化,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和监督意识逐步加强,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呈明显减少态势。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中,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三农”的资金和新农村建设项目逐步增多,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尤其要始终保持查办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高压态势。在查办对象上,要重点查办八类案件,一是截留、挪用、侵占、贪污支农惠农资金和征地补偿费案件,二是侵占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案件,三是利用职权谋取非法利益或失职渎职等案件,四是涉及农民负担恶性案件,五是为黑恶势力充分“保护伞”案件,六是选举中拉票、贿选等严重违反组织人事纪律案件,七是参与赌博、借婚丧喜庆收钱敛财案件,八是农村学校、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部门违反政策乱收费的案件,九是查办基层干部在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各项民生工程中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以及弄虚作假、劳民伤财,搞一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案件。在惩处措施上,要完善案件查处机制,实行领导干部包案制,认真解决农民群众来信来访问题,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要坚持组织处理、纪律处分和司法处罚相结合,形成惩治腐败的强大声势。
第四篇: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一、我区率先在保二小学、站四小学、石油小学配置交互式电子白板。并开展电子白板应用培训,使教师会用,愿意用,使学生喜欢上电子白板课,提高教学利用率和教学效率。并进一步开展电子白板课评比活动,使电子白板物尽其用,发挥最大效能。
二、2012年我区将接受教育强县区的检查,各校根据标准,我区将在各学科全方面配备新型信息化硬件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大幅度提高教学装备水平。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环境。
三、对新添置设施如电子白板、投影等一系列新设备,将对设备的使用方法,保养方法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对教师进行全方面的培训,真正的使新设备发挥新效能,体现教育信息化的作用。
四、抓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全区每个学校扩充1T的教育资源,基本实现基础教育公共资源库全面覆盖基础教学各学段、各学科、各版本教材的教学资源。建立互联互通的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和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库,大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使资源建设与资源使用紧密结合,以快速推进资源建设进度。
五、抓教育业务网络工程。要建成高速畅通教育业务网络体系,大力推进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的教育区域网建设,促进全区各学校真正实现“班班通”,努力建成教育区域网。
第五篇:浅谈加快城市化进程
浅谈加快城市化进程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构建中原城市群的过程中,尽管大中小城市情况不同,但都要大胆创新,注重总结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自觉摒弃自然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的影响,决不能再走老路。要用改革的精神和创造性的工作走出一条既具有自身特色,又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规律的路子。
(一)城市规划要有全局和长远眼光。规划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蓝图、总纲和龙头。我们搞城市建设,都有一个体会,就是不怕老建筑破旧,就怕新建筑落后,看着难受,弃之可惜,规划不好造成的问题留给当代和后人的遗憾是很难弥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规划问题。要坚持谋长远、高起点的规划和建设城市,比如大城市就应更好地体现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要求,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能把发展的眼光还停留在传统产业的层次上。基础设施、城市建筑都要体现这一精神。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也要同城市建设一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步发展。在规划中要注意借鉴运用中外先进的手法和理念,充分展现各类城市的特色和风格,提高城市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体现超前性、科学性、新颖性,努力实现个体与群体、局部与整体的和谐与统一。要突破自我规划、低水平建设的局限,有的规划课题可以向全国甚至世界招标,请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科学论证。要注重规划的系统性,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城市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规划一旦制定,就必须把其纳入法制化轨道,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城市管理要引进先进理念和方法。有现代化的管理,才有现代化的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比建设更重要。长期以来,我们的建设落后,管理更落后。政府要强化城市意识,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上。要注重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广泛吸纳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积极利用一切现代化管理手段,尤其是要加速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网和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信息网建设。有条件的城市,要尽快启动数字城
市和数字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在城市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城市管理要突出一个“严”字,加强监督检查,严格奖惩措施,完善管理法规,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使城市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
(三)积极探索“经营城市”的新路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本身不仅具有价值,而且经营得好还可以增值。我们应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观念,深化改革,走“经营城市”新路子。这既是解决城市建设资金不足的有效措施,更是不断推动城市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的重要途径。一是政府要对拟开发建设的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垄断经营。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一方面有利于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也能够筹集一笔巨大的建设资金,为城市发展备足后劲。对已经占用的建设用地要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尽可能地发挥土地的使用效益。二是政府要统一经营城市地下公用设施,从根本上避免目前普遍存在的因多头建设多头经营而出现的“开膛破肚”现象。统一建设地下公用设施要有长远眼光、创新思维,确保能够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落后,并实行统一管理,有偿服务,不断满足各类城市建设管理者的有效需求。在这方面,国内外都有成功经验,我们应大胆借鉴,积极探索。三是利用市场机制开展资本经营。比如运用好市场经营权、城市公共广告空间使用权、城市各种设施及地名冠名权。再如对繁华地段的工业企业实行“退二进三”的产业置换,对住房、医疗、学校、供水、燃气、电力、热力等基础性建设实行灵活的投融资政策,扩大直接融资,等等。四是积极推行特许权经营,实行BOT(建设—经营—转让)、TOT(转让—经营—转让)等方式,引进机构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五是采取路房结合等方式,广泛动员民间零星资金投资市场建设和小区改造。还要制定优惠政策,引农进镇进城,使农民成为城镇建设的投资者。六是根据市场需求,运用市场规律,合理调整价格和收费,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收到再投资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革除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体制性障碍。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就业、教育、医疗等制度,已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不利于人才和各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应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进行改革。要认真贯彻国务院1998年出台的《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放开农民进入县级市、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县以下小城镇的户籍限制。大中城市应加快改革力度,允许在城市投资、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直接落户,鼓励“投资移民”;着眼于人才引进、人才储备,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逐步取消对高校毕业生的准入限制,鼓励“技术移民”。建立和完善面向全社会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为进城人员提供社会保障。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取消针对农民和外来人员的限制性就业政策。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现在一方面城市发展不够,一方面却程度不同地出现了诸如资源浪费、交通堵塞、环境恶化的“城市病”。推进城市化应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合理配置,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重视提高城市居民素质,引导广大居民树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竞争意识、时间观念,养成奉公守法、崇尚科学、诚实守信、勤劳致富、见义勇为、团结互助等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城市建设中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走扩大规模与内涵挖潜相结合的路子,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要注意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项目上马,对新上项目严把审批关,对已造成污染的企业该关停的要坚决关停。加强城市“三废”处理设施建设,建成一批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无害化垃圾处理厂。我省大部分城市水资源相对不足,一部分城市还常年受风沙影响,因此绿化城市空间要把植树造林作为主要措施,这样既可以涵养水源,又能够降温除尘。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乔木、灌木、花草的合理配置。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的活动,使城市的品位不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