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推进三转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时间:2019-05-14 04:4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着力推进三转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着力推进三转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第一篇:着力推进三转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着力推进“三转”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李光盛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推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迫切任务。结合湘西州农村经济发展实际,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在土地经营、生产方式、政策支持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一、土地经营要转移:从千家万户向适度规模转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在农村重点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大程度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产量大幅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农村经济迅速繁荣,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整体改革的深入、社会环境的变迁、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和缺陷也逐渐暴露:一是田土收益十分有限。我州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挥到了极限,但土地的总体收益却十分有限,种粮的农户仅可解决温饱,改种的农户如果不是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也仅能得几个零花钱,土地收益无法满足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由于土地边际效益递减,大量农民外出打工、中青年劳力不足而导致的土地抛荒、弃耕等问题日渐增多。二是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单干经济模式下,农民的自我意识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降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和维护的市场主体严重缺位,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普遍荒废。受土地收益的限制,农民在改良土地、引进新品种、提高劳力素质等方面的投入积极性不高,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三是抵御风险能力极端低下。一方面,由于田土的产出效益太低,资本积累严重不足,农民经受不住自然灾害的打击和折腾,因灾返贫的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单干模式丧失了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水平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的小农经济在生产、流通、交换等领域都不具备比较优势,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总而言之,一家一户的经营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突破农村现行经营体制“瓶颈”。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突破农村经营体制瓶颈的有效途径就是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根据世界粮农组织测算,按照目前的科技水平,种植经济作物的规模不能低于170亩,种植粮食作物不能低于300亩,否则就无竞争力可言。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实践来看,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经阶段,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从我州大户经营的成功经验来看,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挖掘农业内部潜力的切入点,是促进农民增收解放农村富余劳力的着力点,是提高生产效益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关键点,是统筹城乡发展激发农村经济活力的结合点。当前,我州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具备了很好的现实基础。一方面,全州已有近50万劳力常年外出务工,出现了数量较多的兼业户不愿种田,有的把土地无偿地给亲戚朋友或邻居耕种,有的甚至撂荒,形成了土地使用权的供给方;另一方面有不少专业大户在利润的驱使下,急欲扩大规模、承包更多的土地,形成了土地使用权的需求方。各级政府应因势利导,把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制定切实有效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鼓励有志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以租赁、承包、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以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二、生产方式要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业和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现代农业,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早在1964年,美国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就提出:“对于经济增长,传统农业很难作出什么贡献,惟有现代农业,才能像发射卫星的助推器,推动经济腾飞。” 我州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农业地区,人多地少,按照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就是在土地上“绣花”,也难以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市场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现代农业是必由之路。

我州发展现代农业有气候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农业劳动力资源富足等众多利好条件,但也存在着较多的困难和制约因素:第一,农业耕地数量少,质量较差;第二,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总体素质较差、观念落后;第三,农业水利化程度比较低;第四,政府财政投入能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比较弱。尽管我州现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难以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必要的科技创新支撑、人力资源支撑和市场体系支撑,但发展现代农业应坚定不移,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总体来说,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具体来说就是要侧重推进“四化”:一是农业要产业化。目前,我州农业产业化水平还很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到10%,而发达国家都已达到80%以上。2009年,35家州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只有15.22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能力弱、技术低。要改变这种局面,就是要以发展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发展,大力扶持农业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延伸农业产业发展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二是生产要机械化。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要充分利用国家实行的农机补贴政策,下大力抓好适合山区的中小农机具推广工作,切实抓好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要通过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与普及,不断提高农村生产力和农业生产效率,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拓展农民致富渠道。三是农民要知识化。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素质的现代化是紧密相联的,没有农民自身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农业的现代化。湘西州农民总体素质低,与发展现代农业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注重对农民的智力开发,利用培训和教育等多种渠道,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紧紧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四是城乡要一体化。要努力完善市场机制,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着力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断完善家庭经营、农户合作、农业企业股份合作制以及相应的辅助支撑体系,实现城乡联动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

三、政策支持要转向:从激励农民转向激励从农人员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非常重视,自1982年起连续出台了五个“一号文件”,自2004年起又连续出台了七个“一号文件”锁定“三农”,强农惠农政策密度之大、力度之大、突破之大,前所未有。特别是近几年,“皇粮国税”免了,补贴年年增加,农业连年增产,农民连年增收,全国农村形势持续向好。在我州,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强农惠农政策虽然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确保了农村社会的持续稳定,但对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没能产生裂变效应,农民持续增收依然难度较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没有完全调动起来,自2007年以来,全州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都在40万人以上,留在农村务农的大多是老弱病残解放以来的“农一代”,少数坚守在农村的“农二代”也是应付式耕作、粗放型经营,“农三代”基本上远离了农业生产,以至于部分乡村出现了大面积的土地抛荒现象。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抛荒土地是农民思想的一大进步,说明农民的市场意识、效益意识增强了。农民是精明的“经济学家”,种田效益低下或者收益难以达到他们的预期,就会义无反顾地选择从事其他行业,抛荒土地是经济之举,是明智之举。令人可喜的是农村能人、返乡创业人员、城镇职工承包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的现象悄然兴起,挑起了发展农村经济的重任。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应顺势而为,要在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现行政策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在财政补贴、项目投入、银行贷款、人员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制定积极有效的配套措施,涉农政策的支持对象要有所侧重,要从激励农民转向激励从农人员,要大力支持鼓励大户经营,支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鼓励大中专生到农村创业,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只有充分调动从农人员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我州的农村经济才会蓬勃发展。

作者:李光盛,现任湘西州委农村部部长、湘西州政府农办主任、湘西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第二篇:简论如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简论如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摘要: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必须要有规划、有组织及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关健词: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

经济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载体。对于和谐文明的新农村,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做好农业与农村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及社会建设与党的建设。目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并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始。

2、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及农民持续增收

从根本上说,经济是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与发展农村生产力。无论何时何阶段都要始终紧密围绕这个中心。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建设现代农业以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尤其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另外,要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切实使农民收入得以增加。

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1)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并通过品种更新、土地整理、田间排灌与“沃土工程”等措施,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与粮食单产,加快建设优质的粮食产业带,逐步实现区域化、专业化与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粮食品质与生产效益。

(2)要抓好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产业,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要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品牌农业,以提高龙头企业的效益。

(4)要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做好农村市场经济综合信息网络的建设,对农民提供市场预测、价格信息、营销物流及产品加工等多种服务,形成产前、产中与产后系列化服务网络。努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并推广“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以增强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1、提高农产品的吸收力与竞争力,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

(1)树立农产品就是商品的观念。

市场条件下的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与产品一样,有商品属性,那么出路只能由市场来决定,要抢占市场份额、开辟未充分开发的市场及创造新的消费市场,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农产品价格问题,不仅由价值决定,而且还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与市场的变化,制定农产品价格既要顾及国内市场,而且还要考虑国际市场。

(2)坚决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吸引力与竞争力的核心。目前国际农产品贸易,大多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生产方法与加工过程,农产品成分、性能以及卫生检疫,农产品包装与储运环境,认证与审批制度,均提高了标准与限制,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面临的困难日益突显,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质量监测体系,用标准化手段来为提高我国农产品提供技术保障。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升级及农产品出口贸易与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就要加快制定与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并强化其实施、示范及加强和监督。

2、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与创造力

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和坚持党的宗旨。要结合农村实际,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与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及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切实取得实效。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不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强化政策理论、法律法规与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与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广泛联系群众,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

三、今后的发展趋势

1、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发展经济离不开本地的实际与资源,农业也如此。资源,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特色、优势与发展潜力。只有不断革新观念与创新机制,才可建设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大业。发挥地区优势,比如气候、土壤特点等。只要转变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抓住特色,找准项目,精心培育,就可推动农业经济良性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更高与深层次发展。

2、调整农业结构与布局,促进农业提质增量

实现农业强、农民富,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如发展规模农业、订单农业是壮大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抓手,但问题是要有大量的成片土地来作支撑。政府要主动介入,一方面要协调好农民出让与出租土地的工作,做到公道与合理,以促进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另一方面要做好企业的服务工作,为企业排忧解难,积极创造企业生产发展的良好软件环境。因势利导及有计划地予以推广,并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农业及经贸等部门应加强规划、勘测与指导,切实配合好推广工作。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经济发展失衡与城乡差距过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与制约。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所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只有不断解放与发展农村生产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了,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才可推动全面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大目标。

作者简介:马春香,工作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新福乡政府。

第三篇:着力改善经济金融环境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新蔡县政协九届三次会议

大 会 发 言 材 料 之

改善经济金融环境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经济界委员 胡文君

2008年,从美国华尔街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冲击。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产粮大县,主要以内需型经济为主导,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体,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弱,但这场世界性的金融海啸给我县经济也带来了明显的影响,全县经济出现下滑,中小企业运行不畅,大批外出务工人员失业返乡。这些问题影响了我县社会和谐稳定,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县域经济金融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县在改善县域经济金融环境方面作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观念、体制、政策、管理等方面原因,我县县域经济金融环境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从目前县域金融机构网点设置来看,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商业银行越来越注重集约化经营、扁平化管理,在县域的机构网点设置呈收缩趋势。我县工行、建行只是在城区各有一个网点。农行在乡镇只有三个网点,由于人员少、机构服务半径大,很难保证金融服务辐射全县,服务精细到位。乡镇金融机构网点较多的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所,但由于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所在人员、资金、网络等方面的局限性,难以满足“三农”金融服务需求。二是县域金融服务产品不够丰富。从目前县域金融机构信贷品种来看,对县域经济 1

起着支撑作用的众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信贷品种少,固定资产贷款、进出口押汇打包贷款等,基层金融机构没有相应的贷款权限;从信贷门槛来看,多数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注册资本少、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制约了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从贷款保障制度来看,暂时还没有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中小企业房地产权手续不齐全,不符合金融机构贷款担保要求。三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经济决定金融。一般来说,县域经济越活跃、优良客户越多,金融需求也会越大;县域经济总量越大,金融机构可控资源也就越多,抗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四是社会信用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商业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的企业。由于目前我县社会信用征信系统不完善,信用双方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对失信行为的处罚乏力,使得诚信问题成为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信用环境不好,不但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而且很容易导致赖债成风,造成银行不良资产不断上升。五是执法环境状况不利于银行债权保护。由于司法体制不完善,司法部门执法容易受到地方保护干预,特别是银行胜诉案件执行力度不大,很多胜诉案件得不到有效执行,损害了银行的合法权益。

二、应对金融危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要坚持以政府政策支持为先导,积极创造金融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要努力增加政府投入,积极缓解金融发展的制约矛盾。要针对地方金融机构资本金不足、债务负担较重的问题,通过落实专项财政资金等办法,进一步加大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投入,向地方金融机构充实资本金,积极发展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并向中小

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充实资本金。二是要搭建经济金融互动交流平台,促进经济金融紧密协作。政府部门要坚持定期组织银企双方举办项目推介会、银行座谈会等形式,通过政府、银行、企业三方互动交流,增进银企互相了解和合作,为金融机构贷款营销和企业获取贷款提供便利。三是积极完善制度政策,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政府部门要制定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要把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日程,纳入各单位工作目标,要对金融机构处置抵债资产、企业和个人办理抵押贷款有关收费实行优惠,对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入实行目标奖励。四是切实维护金融债权,强化对金融业的支持与保护。政府部门要始终把维护金融债权作为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大举措来抓。首先,在推进企业改组改制工作中对金融债权实行严格的保护。其次,集中组织开展公职人员欠款清收工作。第三,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千方百计进行协调解决,对企业不良资产进行了整体打包处置,有效化解企业和相关金融机构的债务负担。

(二)坚持以信用创建为抓手,大力优化县域金融信用环境。县委、县政府要把金融信用环境建设作为主要工作来抓,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金融信用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着力培植“四大信用主体”和建立“四大平台”。一是培植信用乡镇主体。全县各乡镇都要与县政府签订了金融信用环境建设责任状,定期报告创建工作进展情况。二是培植信用村和信用社区。要成立创建信用村和信用社区领导小组,制定创建方案,建立全县信用村和信用社区管理系统,推进全县信用村和信用社区创建工作。三是培植信用企业。要开展信用企业评选活动,建立守信失信激励惩戒机制。

四是培植信用农户。要广泛开展农户信用评级评定工作,对诚信度好的农户,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表彰,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在培植信用主体的同时,我们还要着力构建了“四大平台”,进一步打牢县域信用根基。一是建立经济金融综合协调发展平台。每个季度召开一次由各综合经济部门和银行参加的经济金融分析会,及时协调解决银企合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密切银企关系。二是政府部门与银行之间要建立金融信用法律维护平台。两个系统建立定期工作沟通机制,用法律手段维护金融债权。三是建立银行与金融业务收费部门服务互动平台。人行、各商业银行与房产、国土管理、资产评估、工商等部门联系,建立信息互通和业务协调平台,为金融业务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四是建立经济金融运行协调发展服务监测平台。重点对全县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不良贷款占比等指标信用状况按月进行监测分析,随时向政府提出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三)坚持以增强金融服务功能为目标,不断创新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方式。为进一步发挥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金融部门要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一是积极创新金融服务形式,大力发展面向广大农村的“小额贷款”。要发挥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作用,通过公职人员担保、农户联保等形式,加大农户小额贷款投放力度,重点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二是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大力开发新的金融服务产品。农行新蔡县支行为满足不同客户信贷资金需求,开办了农户小额贷款、大额农户贷款、个体生产经营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等业务。自2008年8月份以来,已累计发放贷款1500

万元,有力支持了全县种养户和中小企业发展。三是积极创新金融服务办法,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工行、农行、建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为改善农户用卡环境,不断增加自助设备,尤其是农行在县城区和三个乡镇网点安装了5台ATM机,并计划在城区再安装离行式自助设备和存取款机,通过积极创新金融服务办法,金融服务的效率将会进一步提高。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严峻,国家为刺激经济,出台了许多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对我们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同在。我相信: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坚定信心,沉着应对,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来新蔡美好而辉煌的明天!

第四篇:关于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马耀文

从经济发展先进县以及一些经济欠发达县后来居上的发展轨迹看,项目建设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第一突破口,是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最有效途径。笔者结合县情实际,就门源县项目建设现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困难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推进项目建设进行了思考。

一、项目建设现状

“十五”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门源县审时度势,牢固树立“抓项目、促发展”的意识,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和投资方向,切实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较好地发挥了项目带动效应,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在建项目之多、建设速度之快、完成投资数和形成固定资产投资数之大,是门源县建县以来少有的。

据统计,“九五”期间,全县共实施各类项目140余项,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相当于“八五”时期的7倍多,年均增幅49.9%,但基数偏低;“十五”时期,累计实施各类项目340余项,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31亿元,相当于“八五”、“九五”投资总和的2.2倍,提前一年完成了五年累计投资9.29亿元的目标,年均增幅高达34.3%;“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将达39亿元以上,其中县属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达35.26亿元,年均增长20%。至“十一五”前三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总规模达21.24亿元,完成预期目标的55%,其中县属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17.94亿元,完成预期目标的51%,相当于“十五”时期的1.25倍。平均每年开工项目90余个、完成项目投资约6亿元。根据项目的投向,大致可分为工业类、农业类、生态类、水利类、交通类、城镇建设类、旅游类、社会事业类、公检法司类九大类,尤其是农村道路、人畜饮水、中小学校舍改造、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无电村通电工程、党员活动室、“一池三改”等一批惠及民生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内需不断扩大,拉动了经济增长。项目建设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全县经济建设的投入,扩大了内部需求,同时也撬动了社会投资的闸门。尤其是通过争取国家资金,有效带动了相关部门、企业配备资金和银行贷款,使银行储蓄迅速转化为投资,发挥了银行沉淀资金的作用。统计表明,“十五”期间,争取国家及省州投资1.8亿元,占县属固定资产投资的13%左右,带动社会各类投资2.42亿元,其中:直接带动银行贷款1.6亿元,每年拉动GDP增长0.9-1.6个百分点;“十一五”前三年,争取国家及省州投资2.34亿元,占县属固定资产投资的13%左右,带动社会各类投资4.5亿元左右,其中直接带动银行贷款2.6亿元,每年拉动GDP增长约3.5个百分点。项目建设成为我县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优化了生产生活环境。“十一五”前三年,借项目建设的东风,门源县集中力量建成和开工建设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一是农牧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投资9000余万元组织实施了农牧区暖棚建设、能源沼气池、“一池三改”、沼气养殖小区、基本农田整理、白菜型小油菜生产基地、草场综合治理、中低产田改造、渠系配套等一大批农牧业项目,有力改善了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节约了能源,提高了农牧业生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牧区发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二是工业发展基础逐步夯实。投资20多亿元启动实施了石头峡、纳子峡、江源水电站和热电联产等一批重点工业能源建设项目,投资2亿多元启动建设了松树南沟岩金矿、浪力克铜矿、宁缠矿区煤矿整合、仙米和铁迈煤矿等一批重大工业技改项目,投资2595万元启动建设了祁连山农牧生态开发公司3000吨鲜奶加工生产线、三福粮油公司3000吨储油罐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项目。这些工业项目的建成运营,进一步扩张了工业经济总量,有力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力。三是旅游开发水平得到提升。累计投资891万元实施了百里油菜花海、仙米国家森林公园、花海鸳鸯、岗什卡雪峰等旅游景区景点项目,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景区景点开发水平不断提高,生态旅游加快升温。四是交通网络趋于完善。投资2.09亿元组织实施了岗青、铁麻、铁苏、青克、桥阴及仙小等公路建设项目和通村砂路、村道硬化建设项目共60余项,先后改造县乡公路里程844公里,通车里程达到1219公里,比“十五”末新增里程325公里、增长73%;宁武、宁张高速公路列入国家规划,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岗青、桥阴和仙小公路为对外主干线的辐射状交通网络体系,加快了门源与毗邻县市的对接与互动,加速了全县“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标的实现。目前,全县已开通客运班线47条(次),年客运量达68万人次,年货运量达80万吨,比“十五”末新增30万人、40万吨,分别增长44%和50%。五是水利困难有效缓解。投资1136万元实施了14项人畜饮水工程项目,解决了全县12个乡镇2.8万人、7.6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问题,尤其是改变了脑山地区群众吃不上自来水的历史命运;投资3008.6万元实施了红山灌区等10项灌溉工程,投资89万元实施了浩门河流域麻莲、阴田、东川段防洪工程,提高了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和防洪能力。六是办学条件明显好转。累计投资4029万元组织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高中扩招楼、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特殊教育学校、职业中学实训楼等项目,有力改善了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对进一步提高农村初中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巩固“两基”成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七是卫生计生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累计投资560余万元组织实施了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专项资金设备配备和乡镇计生站等项目,改善了12个乡镇的乡村医疗和计生条件,为13万农牧民就医提供了方便,进一步满足了农牧民群众的医疗和计生服务需求。八是文体广电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投资1769.5万元组织实施了广电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聚光型太阳能灶、新农村科技示范等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牧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条件,进一步推进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进程。九是通电问题进一步解决。通过农网改造,彻底改变了过去供电可靠率低,电压质量差,企业用电不正常,农民有电怕不稳的现象,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价。

(三)就业机会不断增多,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一方面国家投资直接给城乡居民增加了现金收入。从农村情况看,到2008年末仅退耕还林补给农民6073万元(粮食折合现金);另一方面,项目建设和投资拉动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据统计,“十一五”以来,投资拉动累计创造就业机会3589个,比“十五”时期多1544个,农民参与项目建设,增加了劳务收入。据抽样调查分析,全县农民平均每年从投资基建项目中获得劳务收入200万元以上。同时,实施农网改造使农村电价明显降低,用电量显著增加,间接启动了消费市场的需求。调查表明,农户用电价平均每度下降0.3元,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88万元。近几年来,在自然灾害较频繁的情况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仍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这与项目建设和投资拉动是分不开的。在城镇,通过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城镇功能,城镇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重大项目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新的突破。“十一五”前三年,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资金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65%,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政府主导作用明显。进入“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在重大项目主体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政府在策划项目和招商引资中的主导作用,策划和运作了一批重大项目,引进了一批战略投资者,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二是国有资产存量带动作用明显。把企业改制和重大项目招商引资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国有企业的资产存量优势,以较小的资产存量吸引更大的增量,带动国有经济走出了困境,壮大了民营经济。三是重大项目建设对招商引资的助动作用明显。充分发挥优势资源,加大水电、煤炭、多金属和农畜产品等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实施了江源等水电站建设项目,仙米煤矿等矿产资源开发项目、浩门热电联产等基础性工程,引进了三福粮油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了优势资源开发水平,提升了重大项目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形成了重大项目生成和运作机制,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推进了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门源项目建设总体上比较顺利,但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认识不够到位。对国家有关重要投资领域以及产业政策、投资调整政策和区域规划把握得不够准,在筛选项目、申报项目方面还不能及时把准国家资金投向,以致错失良机。

(二)项目前期工作滞后。缺乏超前谋划项目意识和精心包装项目以及储备一批优秀项目的能力,对促进县域经济的大项目、好项目谋划不够,跟不上项目整体工作的要求和争资引资竞争激烈的新形势。

(三)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项目建设融资渠道单一,基本上靠国家和省州投资。同时,大多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自筹比例较大,尤其是实施农牧区资金整合、项目捆绑后,群众在各捆绑项目中需自筹资金的比例,比单项实施一项项目高出许多,加上县财政筹资能力有限,项目实施和自筹配套资金不足的矛盾突出。仅2009年元至四月份,已落实的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游牧民定居工程、农区危房改造等项目,需县级地方财政配套的资金仅2000万元,既影响了项目建设,又给项目建设单位造成沉重的负债包袱,成为项目建设的一道“瓶颈”。

(四)重大项目建设机制体制不完善。一是重大项目的带动能力不足,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带动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还没有形成和凸显。二是重大项目建设的主体不足。国有企业的活力不足,民营经济的实力不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项目运作的层次不高,对重大项目建设产生了制约作用。三是高技术产业项目缺乏。已落实和争取的项目以资源依托型为主,主要依托自然资源和国有企业存量资产,高技术产业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更少。四是重大项目的支撑体系十分薄弱。市场体系还不完备,金融和人才等高级要素的供给不足,重大项目建设的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机制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尤其是在建工业项目因融资困难、缺乏资金等原因,影响了建设进度,也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任务艰巨。

四、推进项目建设的主要措施 项目是产业的支撑、投资的载体,也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实施好门源“十一五”乃至“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现发展目标,必须靠一大批实实在在的项目来支撑和拉动,项目建设仍然是门源经济社会发展最基础、最根本的重大任务。因此,既要以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继续抓项目建设,更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中,切实以科学发展的思路和措施,更快更好地推进项目建设,努力实现门源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充分利用国家支持藏区政策,趁势推进项目建设。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一是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上来,把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转化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投资。针对国家和省州产业政策、市场导向和资金安排投向,结合门源实际,切实按照“快、争、特、严、细、实”的要求,超前谋划,认真挖掘和筛选项目,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力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省上的投资计划,力争国家投资规模有较大增长。三是加快规划编制。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根据《青海省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和《青海省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组织编制门源县2009-2020年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行业规划和专项规划,并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四是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按照近期(2009-2012年)、中期(2013-2015年)、远期(2016-2020年)三个阶段,确定不同的项目建设和争取重点,并严格按照时间进度和质量要求,确保完成藏区项目的可研报告。

(二)突破思维定式,用科学理念推进项目建设。一是突破“饥不择食”的思维定式,科学选项引资。始终坚持把“科技含量、投资总量、税收数量、就业容量、环保达标、能源消耗”作为项目引进的评判标准,坚持选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项目,选投资强度大、就业容量大的项目,选能够发挥比较优势、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以此促进投资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升档升级。二是突破“遍地插花”的思维定式,促进产业集群。推进项目建设,必须以产业为纽带,以配套促聚集,着力引进与本地产业发展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大项目,带动关联企业、关联项目聚集,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三是突破“重外轻内”的思维定式,内外并重。在强力引进外资的同时,坚持用好思路聚集民资、用好项目激活民资、用好环境盘活民资,促成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优势企业、涉农产业、商贸流通、城镇建设等领域上来,让内外两支力量伴生成长。

(三)创新工作方法,用得力举措推进项目建设。一是超前准备,提高对接速度。结合门源优势资源,精心开发、论证、包装、储备一批前景广、效益高、对接度强的项目,定期调整、充实项目储备库,确保项目建设后劲。同时,主动出击,超前做好已开发论证项目的立项、环评、土地储备等工作。特别是要加快重点项目的实施进度,应对国家投资提前下达的政策变化,及早着手做好已落实投资项目的开工准备工作,确保国债项目的按时开工,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按时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二是科学谋划,提高落地速度。围绕工业园区建设,谋划好工业项目。立足我县优势资源和企业发展布局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按照“布局合理、用地节约、产业聚集”的总体要求,启动实施以农畜产品加工、多金属选冶、煤炭选洗、煤化工、石灰石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工业园区建设。高起点规划生态工业经济集中发展区,把园区规划与国家土地、环保、产业等政策的规定、城镇建设和发展定位、产业培育和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科学制定和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土地利用、产业发展、项目布局规划。要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等各类信息平台,加大工业园区内入住项目的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有技术、有实力、有市场前景的大项目、好项目,同时,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县内工业企业相对集中发展,努力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以工业园区的建设带动全县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和科学发展。围绕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谋划好农牧业项目。根据《青海省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结合我县农牧业发展现状,按照突出特色、提高效益的原则和减畜增草、调整结构、科学饲养的思路,积极争取和组织实施油菜、青稞生产基地,畜牧业良种工程,牲畜暖棚及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能源沼气、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依托生态工业集中发展区,以“公司+基地+农(牧)户”的形式,发展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加快畜种改良,优化畜种结构,推进围栏封育和草地补播改良,建立饲草料基地,发展舍饲半舍饲圈养,提高牲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谋划好生态环保项目。坚持工程治理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原则,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组织实施好青海湖流域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祁连山水源涵养、天保工程、生态公益林、“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专项工程、污水处理、大梁永安河段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项目,保护好大通河水源地林草植被,不断提高林草覆盖率和水源涵养功能,努力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围绕百里油菜花海建设,谋划好旅游项目。按照建设高原旅游名县的要求,组织实施好百里油菜花海国家4A级景区、仙米国家森林公园、花海鸳鸯、照壁山景点、圆山观花台等项目,精心打造高原特色生态旅游品牌,把旅游业培育成第三产业的龙头和支柱。围绕民生保障,谋划好社会事业项目。继续加大投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实施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危房改造、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县中医院扩建、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县乡计生站、广电基础设施日元贷款、乡镇文化站、游牧民定居工程、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社会救助管理站等项目,切实解决好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扶贫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使发展和改革的成果惠及于民,促进社会和谐。三是完善管理机制,加快建设进度。健全和完善项目工作推进机制。继续落实好重点项目领导挂带责任制,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保证项目申报工作无障碍。完善争取项目投资和实施考核办法,加大对乡镇、部门项目工作的考核力度。各乡镇、各部门主要领导要把主要精力、主要力量集中到抓项目,谋发展上,着力抓好关系全局项目发展的重大决策的落实,在落实中出思路、出特色、出成绩。制定领导班子成员跟踪相关项目制度,切实做好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班子成员要深入企业调查了解情况,现场办公,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所有重点项目顺利开工,加快施工推进速度,提高开工率、竣工率和投产率。建立项目建设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项目建设进度表,加强工作调度,确保项目按进度快速推进。建立项目建设责任机制,严格项目业主、乡镇(园区)、部门、县政府四级推进责任,特别是对重大项目,实现“一个项目、一个县级领导牵头、一个部门负责、一套班子专抓”的“四个一”工作机制,一抓到底,紧抓不放。建立项目建设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各层次加快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四是整合招商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定招商主题和方向,利用“青洽会”、“国际清真食品博览会”、“油菜花旅游节”等平台,进行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和有选择性的定向招商,主攻龙头项目,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和建设环境,确保建设资金、土地、资源等要素的合理供给,开展专业化、经常化、驻点式招商,力争开工一批投资上规模、技术上水平、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继续做好已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和服务工作,提高项目合同履约率。优化投资环境,协调各部门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使外来企业“走进来、稳得住、有发展”。

(四)强化发展保障,用优良服务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创新服务方式。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政府服务和引导作用促进项目建设。一方面要突出项目实施单位的主体地位,注意激发项目投资主体的积极性,运用市场化的利益机制调动全社会上项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政府自身的行政资源优势,发挥政府在项目建设中的组织、协调、指导、服务和推动作用,做到“一切围绕项目转”,真正变管理者为服务者,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一服务为全面服务;着力提高服务水平,在项目建设各个环节,在投资者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人性化、人文化的服务。二是破解发展瓶颈。完善土地规划修编,抓好项目用地储备,盘活存量土地,清理闲置土地,保障项目建设用地,解决好供地难问题。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金融体制不活不顺的问题,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优化融资服务,解决融资难问题,使项目建设有一个优良的金融环境。建立县财政资金与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配套建设机制,纳入财政管理的政府专项基金、土地出让金和国有资本收益金等各种资金要向重点建设项目倾斜,优先保证政府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建设。同时,帮促企业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加强本土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努力为企业培育产业工人,解决好用人难的问题。三是加大整治力度。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着力构建诚信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加大对办事不力、玩忽职守、以权谋私等行为的查处力度,着力解决政府部门管理越位、政策错位、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加大市场整顿和规范工作力度,着力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作者:门源县发展改革局局长)

第五篇: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工作的总方略、总要求和总目标,全方位推进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主渠道和主措施,而农村的创新发展与和谐构建是其中的重点、难点、出发点,也是必须全力攻克的突破点。根据全省经济工作主导思路和省委党校讲座的要义,结合近几年来我在农村工作的实践经验,我就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乡镇经济的发展做一简单论述。

一、认真分析当前农村经济现状,深刻总结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一系列惠民政策相继出台。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融合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近年来制在定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强农惠农政策,采取的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一是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终结了2600多年农民种地缴纳税收的历史;二是实行粮食、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和燃油补贴等农业补贴制度,开创了直接补贴农民的历史先河,农村进入“零赋税”时代;三是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农田永久划定赋予农民更充分的土地承包权,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提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权。四是全面放活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迈出了农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五是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六是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减轻了农民看病难,就医难的负担;七是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筑了困难农民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线;八是不断加快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这八个方面的重大举措,基本构建起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初步搭建起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正在形成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当然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好的一面,更要深刻关注所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一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难度大,农村对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迫切需求与投入困难之间矛盾突出。二是农村社会事业仍十分落后,农村居民综合素质及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加大。三是农村行政、执法体系尚未完善,责权不相配套,致使农村工作常处于“不得不为,为之不得”的尴尬境地,其威信大打折扣。四是农村经济整体发展缓慢,使得农村产能低下,农民增收困难。

二、发挥区域优势,抢抓战略机遇,创新农村经济建设。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建造符合地方乡镇的工业园区,根据乡镇的要素、禀赋和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建立一批具有地方特色鲜明的乡镇工业小区,我们知道一个工业小区就是一个增长极。在乡镇工业小区的强力拉动下,增加乡镇的财政收入,这个将有利于实现农户生产产品,企业定价定期收购农产品,降低了世界大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对农户生产农产品的积极性,使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的保护。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处在城乡交汇点,既是城市梯次结构的基点,也是农村经济社会的中心,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仅对于

当前启动国内市场具有现实作用,更对内需长期持续扩张、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三农”问题加快解决具有战略意义,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小城镇建设,应当成为实施扩大内需方针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作为一项战略举措切实加以推进。十七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镇建设,都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三是着力实现五个战略性转变。第一,在开发思路上,由夯实基础向谋求突破转变。“十二五”及到2020年期间,农村经济发将进入全面深入推进的第二阶段,推进的总体思路应当由“夯实基础”向“力求突破”转变,其核心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步伐,保持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速度,在缩小与城市经济水平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实现转折性突破,最终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上实现实质性突破。第二,在开发模式上,由以资源型为主向以加工制造型为主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要着力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但不能长期依赖于资源产品的输出,要防止陷入“资源陷阱”。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进程,促使产业结构由资源开发型向加工制造型转变,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竞争力强、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三,在开发机制上,由政府为主向政府支持引导与市场机制共同推动转变。要把政府支持引导与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相应的投资引导措施,鼓励、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形成多元化开发的格局。第四,在开发目标上,由单纯的经济发展向更加重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转变。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与经济的全面发展。应该承认,农村经济发展与城镇经济发展的差距将长期存在,但在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以及人居环境方面应该有大的迈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应当接近全国其他地区乃至均等化,使全体人民平等享有发展的权利,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最终目标是在人均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围的同时,居民综合生活质量趋于平衡。第五,在开发重点上,由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向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体系为核心转变。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第一要务,在继续完善西部地区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应着力增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资源型特色优势产业,继续发展壮大能源及化学工业、重要矿产开发及加工业、特色农牧业及加工业等资源型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力量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非资源型现代优势产业,积极扶持培育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其他地区产业转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规划发展一批重点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促使产业发展达到新的水平。

三、遵循农村经济发展原则,构筑和谐社会主义社会。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坚持立足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方针,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全面稳定发展,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坚

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调控和引导,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调整不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党管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保持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形成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强大合力。

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方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农村经济发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改革,加快发展,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努力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

下载着力推进三转加快农村经济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着力推进三转加快农村经济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县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意见

    为加快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和优......

    加快农村沼气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

    加快农村沼气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 泌阳县农业局办公室 建设农村沼气是推进生态农业、节约型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我县农业系统加大农村沼气建设步伐,使1万余......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湖北省发改委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湖北工业化进程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来抓,着力推进八大行业结构调整......

    怎样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怎样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温家宝说,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

    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xxx在连云港市调研农村工作时指出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12月17日至19日,省委副书记xxx赴连云港市,就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进行深入......

    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xxx在连云港市调研农村工作时指出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12月17日至19日,省委副书记xxx赴连云港市,就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进行深入......

    加快三转进程,深入党风廉政建设

    加快三转进程,深入党风廉政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

    加快三转进程,深入党风廉政建设

    加快三转进程,深入党风廉政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