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中国19所一流大学名单
2014中国19所一流大学名单 顺序 校名 得分 份浙江大学 6 2 2 北京大学 7 1 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 南京大学 11 6 5 清华大学 14 3 6 复旦大学 15 4 7 上海交通大学 21 8 南开大学 25 9 9 中国人民大学 29 10 北京师范大学 31 11 中山大学 34 11 12 大连理工大学 41 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42 14 天津大学 42 13 15 中国农业大学 44 16 武汉大学 49 14 1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8 东南大学 63 18四川大学 67 25 本科毕业生 质量排名 教师水平排名 教师绩效绩效 省1 3 浙江 2 4 北京 10 5 4 1 安徽 3 2 江苏 5 6 北京 6 5 上海 7 7 7 上海 8 8 天津 8 11 10 北京 10 12 9 北京 10 13 广东 16 13 12 辽宁 12 14 16 黑龙江 15 14 天津 24 9 11 北京 18 17 湖北 53 15 23 15 北京 25 20 江苏 19 23 四川
第二篇:2022年双一流大学名单
距离高考还有3个多月的时间,为了更好地为学生们选择合适的大学,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双一流大学名单,今天小编整理了2022年双一流大学名单大全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2022年双一流大学名单
学校名称(按学校代码排序)
学科
北京大学:
(自主确定建设学科并自行公布)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统计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清华大学:
(自主确定建设学科并自行公布)
北京交通大学:
系统科学
北京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
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
北京科技大学:
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
北京化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北京邮电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
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
北京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林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地理学、系统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戏剧与影视学
首都师范大学:
数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中央财经大学:
应用经济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应用经济学
外交学院:
政治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公安学
北京体育大学:
体育学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
中国音乐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
中央美术学院:
美术学、设计学
中央戏剧学院:
戏剧与影视学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
中国政法大学:
法学
南开大学:
应用经济学、世界史、数学、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天津大学: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天津工业大学:
纺织科学与工程
天津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
华北电力大学:
电气工程
河北工业大学:
电气工程
山西大学:
哲学、物理学
太原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内蒙古大学:
生物学
辽宁大学:
应用经济学
大连理工大学:
力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东北大学:
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大连海事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
吉林大学:
考古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延边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世界史、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
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
东北农业大学:
畜牧学
东北林业大学:
林业工程、林学
复旦大学:
哲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同济大学:
生物学、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
上海交通大学:
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工商管理
华东理工大学: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东华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
上海海洋大学:
水产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中药学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生态学、统计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
上海财经大学:
应用经济学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学
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
上海大学:
机械工程
南京大学:
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苏州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东南大学: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艺术学理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南京理工大学:
兵器科学与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
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
南京邮电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河海大学:
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江南大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南京林业大学:
林业工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
南京农业大学:
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南京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
中国药科大学:
中药学
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学
浙江大学:
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园艺学、植物保护、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
中国美术学院:
美术学
安徽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
合肥工业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厦门大学:
教育学、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
福州大学:
化学
南昌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山东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临床医学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科学、水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郑州大学: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
河南大学:
生物学
武汉大学:
理论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华中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华中农业大学:
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
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法学
湘潭大学:
数学
湖南大学:
化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
中南大学:
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
中山大学:
哲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工商管理
暨南大学:
药学
华南理工大学: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华南农业大学:
作物学
广州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华南师范大学:
物理学
海南大学:
作物学
广西大学:
土木工程
四川大学:
数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
重庆大学:
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
西南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西南石油大学: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成都理工大学: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四川农业大学:
作物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
西南大学:
教育学、生物学
西南财经大学:
应用经济学
贵州大学:
植物保护
云南大学:
民族学、生态学
西藏大学:
生态学
西北大学:
考古学、地质学
西安交通大学:
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西北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长安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植物保护、畜牧学
陕西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兰州大学:
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
青海大学:
生态学
宁夏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石河子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宁波大学:
力学
南方科技大学:
数学
上海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防科技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海军军医大学:
基础医学
空军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算双一流大学吗?
双一流大学包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从国家提出双一流大学建设出发点来说,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算双一流大学,如果说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不算双一流大学的话,那么双一流大学建设那就只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显然是不妥的,也与国家的出发点相违背。
之所以有人认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不是双一流,主要在于他们只注重了双一流中的“双”字,认为某一所大学必须是世界一流大学而且有一流学科建设才认为是双一流大学,而没有从双一流建设的出发点考虑,这是不是有点不妥。
第二轮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是如何认定的?
答:建设范围的确定坚持《总体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的原则与条件,根据首轮建设实际成效,以及各方面意见,经专家咨询,确定了“总体稳定、优化调整”的认定原则。一是不作大进大出的调整。首轮“双一流”建设整体布局已形成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基本体系,保持建设范围的总体稳定,有利于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保持定力、持续投入、汇聚力量、沉淀成果,持续发挥支撑一流大学体系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需求引导下的布局调整。“双一流”建设在国家重点急需的领域和方向上,在服务国家科技自强方面仍有补强空间。第二轮建设以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十四五”期间国家战略急需领域作为指引调整建设学科的指南,对拟建设学科的匹配度、水平和发展质量等进行综合考查,尤其是加大基础学科、理工农医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布局。三是鼓励建设高校主动对接需求、优化学科建设口径。允许个别建设学科所属建设高校根据自身特色优势、目标定位,以及服务国家、行业和地方发展需求情况提出申请,经专家委员会审议咨询、三部委报国务院批准后作出调整。调整后,原学科不再列入建设名单。
第二轮建设名单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怎样考虑的?
答: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所有中国高校的自觉追求和行动目标,要有世界一流的视野和格局。“双一流”重点在“建设”,学科为基础,而不是人为划定身份、层次,派发“帽子”,更不是在中国高校中划分“三六九等”。从首轮建设情况看,一些建设高校对“双一流”建设坚持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的理解还不到位,仍把“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作为身份和层次追求,存在扩张规模、追逐升级的冲动。新阶段“双一流”建设应当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淡化身份色彩,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引导各高校在各具特色的优势领域和方向上创建一流。第二轮建设名单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将探索建立分类发展、分类支持、分类评价建设体系作为重点之一,引导建设高校切实把精力和重心聚焦有关领域、方向的创新与实质突破上,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
为什么公布名单中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建设学科?
答:落实《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阶段目标,《若干意见》改革任务之一是扩大建设自主权,推动建设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建设高校的主体意识和创新动力,为若干高校冲入世界前列创造政策制度环境。为稳妥开展自主权扩大的工作,三部委报请国务院同意,先行赋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学科建设自主权。两校深入实施“两校一市”综合改革以来,获得中央及地方巨大的资源政策投入,改革基础好,综合各方评价首轮建设成效突出,两校率先深化改革、早日登顶世界一流能够起到建设的引领示范作用。放权的主要考虑:一是两校学科建设可不拘泥于一级学科,建设数量在现有基础上自主确定优化;二是对两校实行目标管理,权责匹配,强化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紧扣服务国家战略急需的领域方向,明确冲顶世界一流的阶段性梯次目标、标志性成果及时间节点;三是两校要建立适应内涵建设和长远发展的自我评价体系、内部约束机制和治理体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编制完成建设自主权扩大整体方案后,自行公布建设学科。
赋予部分高校建设自主权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扩大部分高校学科建设自主权重点是分类推动建设高校建设体系优化和内部治理体系改革,目标是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打造自立自强战略科技人才第一方阵,激发原始创新和关键领域突破。是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要看理念和内涵,要看特色和贡献,要看口碑和影响力,关键要看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我们应当清醒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带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任务还很艰巨,虽然实现了首轮阶段性目标,但距离党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差距,都需要在建设和改革上坚持久久为功。扩大学科建设自主权在本质上是压任务、担责任,为的是更好地激发高校的建设活力,而不是给高校分层,也不是贴标签。三部委将在后续建设中,陆续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综合优势的建设高校,赋予一定的自主建设学科的权限。
2022年双一流大学名单大全
第三篇:中国能否建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能否建世界一流大学?
背景材料:
1.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曾忧心忡忡地对温总理讲,“现在中国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2.“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12日晚,做客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的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如是说(4月15日《长江日报》)。
3.耶鲁2002届中国籍的毕业生张磊承诺,将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赠8888888美元,这是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捐赠的,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多数网友表示对张磊,为发展先进配备完善的耶鲁大学捐款表示不理解。
【试题预测】
“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12日晚,做客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的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如是说。结合以上材料,谈一谈你对此事的看法,你认为中国能建世界一流大学吗?
【答案提示】
结合上述材料,我认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依然是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思考中国大学和国外的一流大学如剑桥、牛津、哈佛等的差距在哪里?反思中国的教育体制,认真思考如何继承和保护自己的优秀传统及品牌价值的同时,积极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反思中国大学体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术问题。近年来,高校、科研机构学术造假、剽窃抄袭等现象屡见不鲜。不仅教授就连大学校长、院士这样的重量级人物也深陷抄袭门漩涡。除了明目张胆的学术腐败以外,高校行政化、学术权力化倾向也比较突出。一些大学教授忙于社会事务、忙于经济创收,在校外上课、讲学,忙得不亦乐乎。一些导师担任多种社会职务,或者在-1-
企事业单位兼职。国内名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越来越远。
2.精神文化沦陷。大学日渐注重门面工程,将教育资金过多用于校舍建设上;另外教授乃至校长都已经不再做学术研究,而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赚外快上,大学精神文化呈现沦落之势,大学弥漫着官场化、学术道德异化的舆论氛围。这种情况令人堪忧。
对于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
1.注重质量建设。我国大学教育近期一直在扩招,人人都能上大学,学生不断增多,大学的数量也在增加,注重数量上的扩大,但是却忽略了最重要最本质的人才培养。实施课程改革,并改变授课方式。课程设置中,讲座式为主,而小组讨论的方式很少,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中国高校让学生选择专业的时间太早。学生在大一(即18岁)的时候,还不了解大学课程,更谈不上感兴趣,这时候就让他们选择专业,并灌输就业的观念,这限制了他们的视野。这么早的让学员选择专业,不利用学生后期发掘自己的潜力,对于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
总之,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也是头等大事,教育依托的载体是学校,受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大学时期,所以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一流大学,培养实用性人才,对于国家发展也是异常重要的。所以我国教育事业应该追求卓越,注重教育质量,以此为核心才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一流大学。
第四篇: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缺什么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缺什么
缺少对科研、教学的卓越追求
目前国内顶尖大学在学术、科研、教学等各方面全方位地紧盯世界一流水平的氛围仍不够,许多人安于现状,仅满足于在国内获奖或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此外,同行之间的纯学术交流和批评不多,缺乏在争议中不断精进的文化环境。
缺少全球化视野
我国大学在跟踪世界尖端科学技术和最新思想潮流,借鉴发达国家优秀教学制度和经验,吸纳拥有国际学术背景人才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缺少宽松环境与平和心态
近年来,针对学校被管得过死,学术、科研、教学等方面缺乏宽松环境和自主政策的现状,众多中国大学不断呼吁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制约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最主要因素是办学体制问题。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对于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处理好与大学间的关系,将办学自主权真正放到大学手中,为学校营造出宽松的发展环境。此外,校长们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长期的过程,全社会对于大学发展应抱有平和的心态,少一些急功近利。
“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一朝一夕就建成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数代人锲而不舍地付出艰辛的努力。中国的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发展是长期的事业,浮躁、急躁是无法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
第五篇:世界一流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
著作孙威《世界一流大学挑战与途径》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年王琪 程莹 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国家战略与大学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钱理群 高远东 《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论文冯倬琳,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战略的特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第6期).2朱善璐.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J].中国高等教育,2013,(第6期).3张新培,赵文华.世界一流大学战略联盟的组织管理特征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3,(第4期).周凌.如何打造世界一流大学[J].看世界,2013,(第15期).陈吉宁.全面提高质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2,(第22期).6希拉姆·拉马克里斯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加坡的经验[J].世界教育信息,2013,(第5期).7郭婧.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会议聚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J].世界教育信息,2013,(第4期).8刘育光.中国台湾地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政策分析[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13,(第2期).9刘春荣,李红宇.“质量”抑或“一流”:从“985工程”透视中国式“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性与竞争性[J].中国高教研究,2012,(第1期).10刘慧梅.休闲价值观与世界一流大学[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第y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