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第一册提纲
高中语文第一册
第一课 《毛泽东词二首》
第二课 《中国现代诗三首》
第三课中国当代诗三首
第四课外国诗三首
第五课 《荷塘月色》
第六课我的空中楼阁
第七课我与地坛(节选)
第八课花未眠
第九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第十课《我有一个梦想》
第十一课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第十二课 《我的呼吁》
第十三课《呐喊》自序
第十四课胡同文化
第十五课《宽容》序言
第十六课 《<名人传>序》
第十七课《烛之武退秦师》
第十八课《勾践灭吴》
第十九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二十课《触龙说赵太后》
第二十一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二十二课 《寡人之于国也》
第二十三课 《劝学》
第二十四课 《秋水》
第二篇:上海高中语文第一册
高一第一册
一、《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文学常识:沁园春,词牌名. 主要内容:描绘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回忆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抒发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 主要写作特点:1 情景交融(描写万物极富生命力之景,表现风发意气、满怀豪情)
动静结合(枫树、百舸争流)
用词精当、形象,富有表现力。 背诵
二、《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
文学常识:梁衡,当代散文家。居里夫人,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
主要内容:
从“美丽”的角度切入,表现居里夫人之美——外在美(世俗称羡的美貌)、内在美(远大志向、执着追求进取)
主要写作特点:
1、叙议结合。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P5、P7)
3、引用名言。(深化主旨,加深文化内涵)
三、《边城》沈从文
文学常识:作者:沈从文,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代表作:《边城》(中篇小说)、《长河》(长篇小说) 主要内容:本文描写了湘西边境的一幅民风淳朴的风情画,通过叙述主人公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美好人性(亲情、爱情、人与人之间友爱之情)的赞美,和对已被现代文明破坏的传统美德的呼唤。 主要写作特点:
1、田园牧歌式抒情小说(诗意的边城 诗意的人)
2、以简练而细腻的笔法刻画人物心理。
3、对地方风物的描绘富有诗情画意。(景物)
四、《合欢树》史铁生
文学常识: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我与地坛》
主要内容:
通过合欢树写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自己对母亲的理解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酸楚。
主要写作特点:
1、象征手法的运用:
母亲—合欢树:母爱,对儿子的期盼
儿子—合欢树:我的成长,对母亲的思念
母子合欢—母亲的期望得到实现,儿子理解母爱
2、语言风格:沉静、淡然。(平淡朴实)
五、《最后的常春藤叶》
文学常识:
1、作者:欧 亨利,美国,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
2、三大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法国。《项链》、《我的叔叔于勒》;契诃夫,俄国。《套中人》、《变色龙》
主要内容:用一个构思巧妙的故事,描写了几个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展现人性之美。贝尔曼:舍己为人、以生命为代价创造出真正杰作的画家。
主要写作特点:
1、埋伏笔:
贝尔曼 “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P32)
2、欧亨利式结尾: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3、语言风格:幽默俏皮,被称为“含着眼泪的微笑”。
六、《邂逅霍金》
文学常识:葛剑雄,大学教授。史蒂芬 霍金,英国理论物理学家。
主要内容:通过记述邂逅霍金的过程,不仅展现霍金独特的人格魅力,更从人文视角,引发人们对霍金生活环境的关注,强调应该弘扬人文关怀精神,构建和谐、宽松、平等、充分尊重个人自由的人文环境。 主要写作特点:
1、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现霍金形象。
2、用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来组织文章,点明主旨。
七、《再别康桥》
文学常识:作者: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人物。诗集《志摩的诗》、《云游》
主要内容:表达诗人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和对难忘岁月的深深眷恋。 主要写作特点:
1、“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闻一多):音乐美(语言清新,节奏轻柔委婉),绘画美(情景交融,意境美),建筑美(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2、折柳赠别意象
八、《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文学常识:作者:艾青,现代诗人。
主要内容:描写大雪纷飞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主要写作特点:
1、巧借意象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
2、缘情造境,以境显情的手法。
3、沉郁回环的表现手法。(“呀”)
九、《双桅船》
文学常识:
1、作者:舒婷,当代诗人。
2、“朦胧诗派 ” 代表诗人:顾城、舒婷、北岛
主要内容:表达诗人对爱情、友情、亲情及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主要写作特点:意象、象征手法(如:岸----港湾、依靠、寄托、家、爱人、温暖)十《诗经
蒹葭》
文学常识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乐府继承),原名《诗》,共305篇,又称《诗三百》,高中学过《蒹葭》、《采薇》
2、内容:风、雅、颂(“风骚”并称:《国风》《离骚》)
3、表现手法:赋、比、兴
4、结构特点:重章叠句
十一、《种树郭橐驼传》
文学常识:作者:柳宗元,唐,字子厚,世称“柳河东”(籍贯)、“柳柳州”(官职),代表作《捕蛇者说》、《永州八记》、《江雪》,与韩愈共同倡导了中唐时期的“古文运动”。
主要内容:记叙郭橐驼的种树之道,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根本法则,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了中唐吏治扰民伤民的弊端,体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哲学思想(顺天致性)
主要写作特点:
1、对比:郭橐驼—他植者(论述性的)
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叙事性的)
2、映衬(互相照应):养树—养人、治民(增强气势)
3、寓言体:通过郭橐驼种树,说明了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
4、语言:婉约多讽。
十二、《病梅馆记》
文学常识:作者:龚自珍,号定庵,近代(晚清),《己亥杂诗》
“记”,一种文体。如:《黄州快哉亭记》苏辙、《石钟山记》苏轼、《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主要内容:作者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与“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异曲同工。
主要写作特点: 托物言志、象征: 梅—人才;病梅—压抑的人才;文人画士—封建统治者
十三、《饮酒》《咏史》
陶渊明,东晋,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饮酒》《归去来兮辞》 左思,西晋,字太冲 手法:1 情景交融 2 对比手法 典故的表达效果:含蓄,内涵丰富
十四、《促织》
文学常识:
1、作者:蒲松龄,清代,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2、课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书斋名;“志异”,记载奇闻异事。它的特点是以谈鬼说狐的方式反映现实。
3、每篇后有“异史氏曰”,表达作者看法,“异史氏”指作者,“曰”为评论之义。 主要内容:通过成名一家不幸遭遇的描写,深刻揭示为政者的贪婪、凶残、自私,批判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表现百姓为生计奔波的艰辛,寄托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主要写作特点:
1、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
2、对比手法的运用。(如成名自身前后际遇的殊异)十五、四大名著:
《红楼梦》
曹雪芹,清,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原名《石头记》,高中节选《香菱学诗》
《三国演义》 罗贯中,元末明初,高中节选《群英会蒋干中计》 《水浒传》
施耐庵,元末明初,高中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西游记》
吴承恩,明
第三篇:高中语文秋水人教版第一册.doc
秋水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及其散文的风格特点,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品味庄子散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文言实词、词类活用、对比手法。2.了解和积累不同的文言句式。
三、教学设想: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可以把反复阅读作为突破口,辅助教学任务的完成。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以此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我们都还记得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更给我们深远的启示: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我们现在对知识一知半解,还不虚心求教,只能做井底之蛙;学习上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其实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
二、简介作者: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被世人并称为“老庄”。庄子既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三、讲解本文文体知识: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四、了解庄子思想: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生活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顺应自然,不必有所作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哲学是用瑰丽的散文写出,我们从他的这些哲学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深刻的揭露了人间百态,同时倡导一种超脱而又未免消极的人生。他所崇尚的不是统治万物的神,而是有着玄妙智慧,飘然欲仙的人。后代几乎所有的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都受到了他的哲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和艺术思想的深刻影响。庄子的思想直到今天依然展现着无穷的魅力。
五、研读课文: 疏通字词句:
请同学先听配乐朗诵课文两遍,熟悉文章内容。① 学生泛读
② 请几位同学跟着伴奏朗读课文,疏通字音、词义。③ 请同学齐读课文并翻译 参考译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水流注入黄河。水面宽阔,两岸、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当时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北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自此河伯才掉转脸来,抬头看着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是说我呀。而况我曾经听说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有机会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真的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六、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提问:黄河的景象如何?(百川灌河、不辩牛马)秋水泛滥,“百川灌河”是何等的雄壮;“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是何等的开阔。
提问:那河伯的心情如何?表现如何?(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他暗暗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种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两句之间,用了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欣然自喜的,等到他见到大海时又会是另一番景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这是一个过渡句,由第一层过渡到第二层。
提问:大海的景象如何?(不见水端 难穷)
写大海的广阔只用“不见水端”四个字,然而与黄河的“不辩牛马”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两相对比,河伯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
提问:那河伯此时的心情又如何?表现如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河伯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然后向海神若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这里又用了一个“于是焉”与第一层呼应,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就不同了。河伯感叹的那番话,是做自我批评。先引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就永远也得不到改正;最后,何伯认为自己的浅薄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七、问题探讨
1.课文从文体上看,属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概括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人贵有自知明、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知耻近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有比较才有鉴别)
2.本文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道理,除了设喻说理外,有没有用别的手法? 明确: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用心
爱心
专心(1)写景对比。
同是写壮阔,黄河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北海是 “不见水端”,“难穷”。——更加鲜明生动地突出了北海的广阔浩淼,为写河神认识的改变奠定了基础。(2)河神前后认识对比。
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河神有自知之明,勇于反省,正视现实的性格特点,使道理更有说服力。
3.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明确: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认为野语说的就是他,并严格剖析了自己,无情地批评了自己,最终还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他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他看到了北海的壮阔,此其一;其二,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八、课文小结
这是一篇借事说理,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闻见而骄傲自大。课文通俗易懂,耐人寻味。
本文在写作上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巧用对比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附录: 文言知识 通假字
①泾流之大(“泾”通“径”,指河的宽度。)②不辩牛马(“辩”通“辨”。)一词多义 若
1、望洋向若而叹曰
名词,海神名
2、以为莫若己者
动词,比得上 闻
1、闻道百
动词,听到
2、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名词,学识 之
1、泾流之大
代词,这样
2、我之谓也
助词,宾语前置标志,无意
3、仲尼之闻
助词,的 于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介词,在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介词,被 始
1、于是焉河伯始旋见面目
副词,才
2、始吾弗信
名词,开始 词类活用 ①秋水时至
时,名作状,按时 ②顺流而东行
用心
爱心
专心 东,名作状,向东 ③东面而视
东,名词做状语。向东面。④轻伯夷之义,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轻,轻视。⑤少仲尼之闻
少,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少。古今异义 ①百川灌河
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②至于北海 古义:到了。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方,道。
今义:常用于“方向”、“四方”等。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我之谓也(“也”表判断。句意: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倒装句: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宾语前置句。句意是:自以为没有能及得上自己的人。)③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表被动。句意:我将长久被深明大义的人笑话。)常用成语
①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兴叹,生发起感叹。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开扩了眼界,感到自己的渺小而惊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充分而感到无可奈何。②见笑大方:大方,大方之家,见多识广的人。被内行人所讥笑。固定句式
①非„„则 如果不„„就„„ ②见„„于 表被动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四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
中学语文说课稿格式
点击下载该说课稿格式模板,该资源为中学语文教学说课之用,包含完整的语文说课稿格式,适合初中,高中语文教师说课比赛使用。
____________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______________,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_______册第_______单元_______课《_______》,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的文章,本单元是_______单元,要求__________ ___________,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_______个教学目标的设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臵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 ‚____________ ____?‛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的方法,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1、细读悟理
(1)整体层次:做到思之有序。这部分可分三个环节: A、提供自学材料;B、个人尝试练习;C、小组交流反馈。
(2)研读悟学法:读中解惑悟情。这部分采用教、扶、放的方式。(导读、交流、自学)
2、精读悟情
抓住本课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段进行分析,谈谈你认为他写得好在哪里?可进行遣词造句的锤练。
四、总结迁移,形成积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臵的课外作业是: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广州市第十一中学 江慧琼
1、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出自高中第四册《词二首》,必须考虑到这是高中新诗单元中的一篇基本篇目,属课内讲读课。《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在分析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欣赏诗歌的关键。又因为《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是精炼的,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时适宜用温故知新法,在电脑板书上简要指点词的章法,体会词中借景抒情的特点。据此,本课定下了‚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诗歌的神韵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形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所以,本课定下了‚掌握诗词规律,提高朗读能力‛的教学目标。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可见语文课具有思想情感教育的特点,所以本课确立了‚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这一教学目标。在具体一节语文课的组织上,教学重点的确立既关系到教材中知识重点的确立,又关系到通过知识重点教学发展能力等问题。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体会形象是诗歌欣赏的重点;《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都规定高中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而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背景不熟悉,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习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本课确立‚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为教学重点。
2、说教法
真正要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法。本课以电化教育辅助实施情感教学法和图表教学法。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学生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
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运用电化教育优化演示,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进入和理解意境。出色的朗读,和谐的音乐伴奏,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案或图画,这些做法都强调了情感的作用,以情感启迪人的思维。本课在课文导入时,用电脑显示资料图片配合教师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播放著名播音艺术家的配乐朗读。诗配以乐,诗配以画,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抓住关键字词,使用简洁的文字,用各种简单的线条勾勒,能使教学过程清晰,重点突出,提高教学效率。在分析这首词的上下阕,我都使用电脑显示图表分析配合教学讲解,简要指点章法,对重点词语作形象的表示和提点,引导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反复的推敲,进一步领会整首诗的意蕴,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
3、说学法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学生不是作为自觉的学习者能动地走上主体位臵,而是教师把他们当作主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课前预习时我布臵学生根据意境绘制‚万类霜天竞自由‛和‚浪遏飞舟‛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评点谁的画更符合词的意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简单的启发、引导。以图带文激发兴趣,对图质疑加深理解,以图助读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我在运用情感教学法时还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任务和时代要求,号召‚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顺利通过会考,勇敢迎接高考,确立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抱负,做21世纪的主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挖掘教材蕴含的艺术美,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性,学生逐渐明白诗歌的感情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要充分发挥联想、想象,用诗的规律去看待诗。
4、说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过程如下:①结合资料图片介绍背景导入课文。②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
感受‚看‛字领起的秋色图,学生回答问题。④小结上阕,学生评点两幅‚万类霜天竞自由‛图的优劣,背诵上阕。⑤理清‚忆‛字领起的战斗生活,学生回答问题。⑥小结下阕,学生评点两幅‚浪遏飞舟‛图的优劣,背诵下阕。⑦总结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⑧布臵学生预习下一课《水调歌头〃游泳》,及时迁移本节课的诗歌鉴赏能力。
精心设计板书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目标教学的发展,板书设计也应突出教学目标和重点,与当堂教学内容相对应,概括更丰富的知识类项;同时还要精练,才能有使用价值。在电脑动态板书中,用不同的色彩加以点缀,使板书更加美观,活泼生动,鲜明醒目。而小结课文时写在黑板上的板书,则概括、系统地归纳本节课的重点。
《沁园春〃长沙》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毛泽东的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习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有利于在诗词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图示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雨巷》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雨巷》是语文必修二现代诗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和鉴赏,感悟诗情诗意,认识现代诗歌的特点。《雨巷》是一首象征诗,表现了五四运动中激昂飞腾的理想同大革命失败的现实脱节的悲剧感,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将大革命失败时的那份忧郁浪漫化,诗中描写的一切,悠长寂寥的雨巷,彳亍的丁香姑娘都可在现实中找到其象征意义。
(二)重难点 体悟雨巷诗情诗境 2 体会本诗‚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而后一点也是本诗的难点所在。(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
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 能力目标:1培养训练学生的朗诵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关注社会、追求理想的感情,促使 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课时安排及教具使用及课前准备
《雨巷》课时安排为一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前准备: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臵预习内容,包括生字词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自主质疑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现代诗歌,懂得一些鉴赏诗的基本方法,但象征诗还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征手法还有一定难度。另外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其历史背景。
(二)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贯穿始终,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等。
(三)学习方法
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特引导学生采用如下学习方法: 1 诵读表演法: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和表演中理解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读诗品诗的悟性及能力,以完成重点一为目标。2 质疑感悟交流法:继续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要求,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注重陶冶学生的人格境界,以完成重难点二为目标。
(四)设计说明
授课计划设计的出发点 在整个的设计过程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重视讨论、交流和合作,重视探究问题的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同时,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层次,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发展,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
复习引入 同学们,今天现代诗歌的学习就要落下帷幕了,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豪迈大气,风流才子徐志摩的潇洒飘逸,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面对多难的祖国面对多难的父老乡亲诗人闻一多艾青所发出的痛苦呼喊,今天让我们撑一把油纸伞,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聆听潇潇春雨,感受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的寂寞惆怅
(二)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之一:参读------------------4分
(三)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之二:美读------------------15分 1 齐读---------初步自我体悟诗境--------1 2听配乐朗诵-------3 3由朗诵-------3 4给画配诗朗诵-------3 5表演现场版《雨巷》--------5
(四)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之三:议读-------22分
(五)总结:象征诗-------3分 写作练习:
请仿照象征诗《墙角的花》,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墙角的花
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一、教学理念
注重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鉴赏,培养会学。把握意象,感悟情感,鼓励善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3、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手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三、说教法
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以‚四自‛——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四、说学法
1、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
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习,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雨巷》
我将从教材理解,学情分析,课标要求,目标定位,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理解
教材地位与作用:
《雨巷》是来自语文出版社高一年级使用的第一册的第二单元。本单元‚阅读与鉴赏‛部分,选编的是八首中国现当代诗歌,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在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领悟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雨巷》是现代派大师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本单元以《雨巷》为例子给学生展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分析其成因
教学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第二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得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得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三.课标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观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学习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四.目标定位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五.教法学法探讨
1.教法
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的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了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导读与诵读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学生在对诗歌的理解上教师要多加点拨和引导
交流与讨论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拓展与迁移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学法
新诗的学习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学会用以下的方法来学习诗歌
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我想,诵读应该是学习诗歌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
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合作和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也该是个有效而简单的办法
总之,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新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所以我决定用一课时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针对本课重点我采用诵读法来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针对学习的难点我用联想与想象,讨论与交流的方法来突破课文的难点引导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语文教学取的显著成效的关键,我将打破‚先介绍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传统教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设计了‚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这四个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
1.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
首先介绍我的第一环节,我将在上课前的三分钟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倾听音乐。教师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接着请学生们说说听完歌曲的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歌曲唱出了作者的内心的忧愁,唱出了内心的孤独,唱出了作者内心无尽的惆怅。接着我请学生们打开课本,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课标与教学要求》中也提出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导入,用流行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二环节。
2.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散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表现手法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因此 我要求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诗歌的节奏和停顿),诵读诗歌。
(1)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学生很容易把握:这是一首优美中充满惆怅的诗歌。诵读的形式很多,配乐朗读就是一种的很好的形式,音乐促进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也为学生整体感知作品打下基础。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教师明确 学生领悟: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
效果: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臵在诗的首行
效果: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2)接着我要求三次学生品读诗歌每一次关注的目标都不一样,第一次关注诗歌的韵脚,第二次关注诗歌的重叠句子,第三次关注诗歌重复的词语。教师明确:押韵复沓 叠句 重章等概念。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例如:‚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踟躇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分析: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分析: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效果: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⑤压韵的位臵错综变化
巷 娘 怅 茫 徨(ang)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以读带品,以品促悟,反复感知,渐进强化。通过学生诵读,把握了基调,通过技巧的点拨品味诗歌特点,通过反复的品读,促成学生的顿悟:原来诗歌的音乐美就是来自于复沓叠句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3)最后,邀请学生和教师一起配乐轻声的朗读诗歌
至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感情基调,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其成因,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三环节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外在的形式(分行排列,句式整齐,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等)和内在形式特征(意象,意境,象征,阴喻等),感受,领悟作者透过景与事抒发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情感特征‛ 承接上面的朗读,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
(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引导学生答出: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等词语)?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 【投影主要意象所引发的感受】 引导学生发分析诗歌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第一个是油纸伞。(视频:油纸伞的制作过程来激发感受)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图片展示来激发感受)特点:悠长、寂寥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浣溪沙》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彷徨、凄婉迷茫的。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四个是篱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衰败的感觉。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第五个是‚我‛:我是冷漠、凄清、惆怅的。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诗歌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情感,沟通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就是阅读主体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及以往阅读经验的迁移,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象和以往的阅读经验来正确地解读诗歌,是我常用的方法。
总之 本环节采用的是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法学习,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心理学家认为:合作与交流,可以是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有利于互相启发,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地探索活动。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这种联系在小组交流中得以强化,在小组的合作中得以突破,在想象和联想中得以沟通,使感性的认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领略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至此完成本课教学上的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同时也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接下来进入我的第四环节。
4.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也可是课后作业)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学习重点,强化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1)‚这样美丽的意境,这些传统而又现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钩起读者的共鸣。我想在座的同学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感情深有感触。那么拿起我们自己的笔,假设我们是诗歌中的主人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写一段你想象中那个雨巷邂逅的场面。用自己的笔描绘出雨巷那种独特的意境‛。
(2)这朦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七.结束语
到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了如下的结束语:
‚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投影,放音乐】
(学生在《雨巷》的图片中朗读全诗)
通过音乐的感染和教师富有抒情性的语言,学生们在悠长而又哀伤的气氛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即获得情感的体验又更新的原有的知识 八.板书设计 雨 巷
戴望舒
意象 感受 象征意义
雨巷 —— 幽深、寂静、心境
油纸伞 —— 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篱墙 —— 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 —— 美丽、高洁、愁怨 恋人
我 —— 彷徨、迷惘、寂寞 我 九.教学反思
回首本课教学,总有很多话要说:?音乐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将学生带入了诗歌所传送的意境当中,从而获得了那份独特的情感体验.?诗歌只有在吟咏中才能品出味道来,我用了常用的方法,以读带品 以品促悟 在反复的诵读当中,让学生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产生情感上共鸣。突然有了一种久违的轻松,是呀只要有情感的共鸣,就能带着学生翱翔于五彩斑斓的文学世界,?教学过程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做到学完一课有一个收获④可是仔细斟酌,又多了几份遗憾在分组讨论时没有办法照顾到内向的学生,没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引导过程中,往往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如对‚油纸伞‛这个意象谈感受时,有些学生认为很漂亮,有些认为很华丽,甚至有些同学没有见过‚油纸伞‛。
总之,教学当中还有许多不足,在此不一一赘述。做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只想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新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第三册中的诗歌《雨巷》。中国号称诗的国度。可中学语文的现代诗歌教学总是不尽人意。加强学生现代诗歌的阅读与鉴赏方法的引导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基于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诗的特点,我谈谈这首诗的电子课件辅助教学的设计思路。
从《雨巷》这个课题来看(显示主页面),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和长着苔藓青石路面的深深小巷。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这首诗的意境。我在电子课件的页面颜色处理上,偏重于淡雅、愁怨的紫色、白色,也正好和《雨巷》中一个主要意象‚丁香‛的色彩相符,加上悠扬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然后,我打破了‚先介绍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传统教法。师生一同欣赏这首诗的FLASH动画及穿插的配乐朗诵(课件展示),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诗人当时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交织在一起的心情。由此得出,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这时我再引导学生,试着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显示‚雨中小曲‛中的一些感人的散文、随笔),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思路。
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回主页面,音乐响起),再以配乐的形式进行学生诗歌朗诵。通过带点‚愁‛绪的音乐,更好地让学生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了解这首诗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把握其感情基调。
重新欣赏配乐的动画,再次感受诗中的意象美。这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让学生加深理解,边听边分小组讨论交流‚诗中哪些形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合作共同完成问题的思考。采用‚留言板‛方式,在其中发表帖子,小组代表的发言随时可以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浏览到。学生主动建立起一个融洽的讨论环境。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里,集思广益。真正达到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失的指导,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明确了意象,活跃了学生思维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对诗中形象进行逐个联想。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资源共享,我抓住诗中亮点,加以点拨。进而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诗言志,诗往往抒发的是诗人的内心情感和自我追求,诗人的生平经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感悟都在诗歌中有反映。有句俗话‚文如其人‛。要了解诗作中的‚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就必须了解诗人,才能更好地了解诗作,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形象背后的意蕴,把握好诗歌的基调。网络课件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诗人的很方便的平台。学生很自然地意识到是环境压迫着诗人,才使他产生了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复杂心理体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认识,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在课后作业的布臵上,我十分注意知识的延伸性。可以给教师发邮件谈自己学诗的认识,也可以参看语文教学相关网站。实现课堂上下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何实施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切实转变,如何运用‚网络‛体现和贯彻‚合作‛要求,建构起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题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我渴望通过《雨巷》这课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突破。运用计算机网络可见的互动优势,集音乐、画面、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展示诗歌意境,教师引导,再让学生分组思考、评点和赏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把握诗歌的情感氛围,体味诗中丰富的意象,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注意课外知识延伸,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教师的角色从‚讲坛上的圣人‛变成‚身边的指导者‛,实现学生、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并利用必要的共享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我认为这种尝试和突破十分有意义。
我的说课结束,因水平有限,会有考虑不周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1说教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内心的落寞、惆怅的情绪。
《雨巷》编排在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属于精读课文。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符合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要求,使学生能够受到诗歌美的熏陶。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使学生领悟这首词的思想感情。同时,这首诗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巧妙的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其中。据此,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联想、想象,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
②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③教学难点:理解象征的手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说教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自我情感的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因此,本课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法。
3说学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体会意象及情感,通过自己诵读、思考、探究、讨论、促成学生有效学习。
《再别康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再别康桥》(板书题、作者),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一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教材: 《再别康桥》一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这首诗歌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2、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反复朗读,品味现代新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把握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 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教学难点: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说方法
1、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臵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2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3配乐朗读法——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2、说学法:
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诗歌感情已经成为这节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法、朗读法、联想法,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过程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导入
‚有句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课之前,我会给大家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里一首歌曲,词是徐志摩的诗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曲是专门为这首诗歌以及徐志摩本人而作,感情舒缓,意境朦胧,这首诗很能代表徐志摩,可以说是他的‚标签‛之作。通过歌唱更添上几分诗歌的“梦”态.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剧的人,或许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关于这段罗曼史的影子。徐志摩是个追求爱、自由和美得多情才子,通过这首歌曲将学生带入诗人丰富的感情世界。这样也给学生一种全新的试听感受。这样便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导入语:‚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是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得诗意的内心。)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第一步: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让学生熟悉诗人,对诗歌的内容有一定感知)第二步:诗歌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背诵(让学生先自由朗读,再请学生欣赏配乐朗诵,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同时扫清字词的障碍)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三)研析结构,分析意象,精读感悟。
1、诗歌的意象分析
A、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景物来表达特定感受,这些典型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景物,我们称它为意象。这一阶段,我会引导学生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
品味诗歌意象上的绘画美,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彩虹似的梦、青草、星辉斑斓;这些意象清新飘逸,寄托了作者依依惜别的深情。
对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离别的对象不同: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感情‚离而不伤,别而不愁‛。
B、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用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2、诗人既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又‚不能放歌‛,为什么如此的矛盾呢?
介绍诗歌创作背景: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因此,可从徐志摩故地重游百感交集,无从说起:六年来的情感经历生活感受萦绕脑海,欲说还休——语言在复杂的情感面请意境失去了力量,只能是弹奏深幽低回的心曲。
3、朗读诗歌首尾两节,比较作者在炼字上的不同,并品味诗歌语言的音乐美(押韵;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了诗人许多美好的印象,如今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用上心头。明明是那么浓烈的惜别之情,诗人却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轻轻地招一招手,悄悄地挥一挥衣袖,悄悄地走了,就像轻轻地来一样。多么的洒脱、飘逸!在这种人情、景致两心相知的境界中,我们感悟到一种悠远淡泊但是又执着坚定的意念,人世总有别离,但情致性灵却天长地久。
诗人最后是‚悄悄地‛走了,从第一节‚轻轻地‛变为最后‚悄悄地‛,在原来的轻柔惜别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更为洒脱。进一步体会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
4、综观全诗,发掘诗歌的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并听配乐朗诵,观看康桥美景。
(四)小结及作业布臵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并分析诗歌的表达感情和写作风格,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作业设计
① 背诵课文。
②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这一声珍重里有密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稿
一、说教材:
对诗歌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难点。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现代诗人艾青的一首带有自传性的叙事抒情诗。诗人通过回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倾诉了对乳母深深的怀念与感激。
‚新课标‛对鉴赏文学作品要求:‚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能够得到感染与启迪‛。根据这一要求及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与强调,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在其中所体现的真挚感情。鉴于本诗是叙事抒情诗,即通过撷取生活中一些典型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诗人情感。因此,抒情是本诗的侧重点。因而把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同情、赞美、讴歌之情,定为本课教学重点
2、体会诗歌中对比、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探究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作为教学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二、说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点拨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这堂课我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将‚现代诗歌赏读方法‛贯穿课堂,运用朗读法,点拨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期望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1.这首诗较长,又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教学中要予重视,课时上要多费一些时间,既要指导学生弄清诗中所写的内容(包括人物、事件和思想感情),更要把握作品的主题
2.要突出朗读教学。这首诗是诗中的精品,非常适合反复诵读、咀嚼。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在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或诗人的生活经历,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要注意的是,诗歌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生自主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独特的情感体验。
三、说学生:
1.由于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离现实较远。而如今的独生子女已经习惯接受‚恩赐‛,对父母的疼爱视为理所当然,很有必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介绍自己喜欢的一首歌词,要求主要有两点:一是介绍一首歌词的内容,二是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通过此次活动,调动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水平。
3.要求学生以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情为目的,模仿课文的形式,写一首诗。题目、内容等方面的自由度很大,但在七年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形式上的要求。因为要求写自己的感受,所以这次习作的个性化更强,教学中应注意。
四、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这首诗是作者艾青的成名之作,也是他走向世界诗坛的起点。本文是一篇传统课文,具有永久的价值和魅力,我们应从鉴赏重点‚情感与意象‛入手,既要品人,又要品文。从诗人感情变化线索来看,这首诗以诗人在铁窗中看到飘飘雪花触动诗情开始,追忆儿时被大堰河养育的往事和大堰河的艰苦劳作与悲苦命运,到最后的真挚怀念和热情赞美,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理清诗的抒情脉络,有助于把握大堰河这一形象。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大堰河这个形象的当代意义。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从情感态价值观方面要让学生有启发,有收获。在艺术形式方面,可重点向学生讲解这首诗所运用的大量排比句式和重叠反复手法对于加强抒情效果的好处,还可适当讲解诗中运用的大量描述性意象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讨论分析——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写作背景
2.作者身世凄凉而孤独、大堰河身世悲苦而善良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播放本诗朗读录音带,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2.学生试读,除要求准确、清楚之外,还要注意表达出本诗的节奏和旋律。
3.理出本诗的抒情结构,初步说出大堰河形象特征。
第一部分(1─3节)怀念与痛悼——身世悲苦低微
第二部分(4─8节)眷念与感激——勤劳善良无私
第三部分(9─11节)同情与控诉——命运悲惨
第四部分(12─13节)讴歌与赞美——灵魂高尚
三、深入研究,体会构思特点,分段朗读,揣摩体会诗的节奏和旋律
1.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而记人写事,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回忆历史,进而直面现实;时而写保姆,时而写诗人自己;时而详写,时而略写,任意挥洒,无拘无束。请学生举例说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作归纳
2.朗读提示:
第一部分:第1、2节充满怀念和同情,语调舒缓。第3节,感情沉痛、•悲哀,语调低沉、有力。
第二部分,着重写回忆,感情上时喜时悲,变化不定。朗读时也要随之节奏多变,构成变化多端的旋律。
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的凄凉,节奏应放慢。
第四部分,是献给大堰河的赞美诗,感情炽热,因而要节奏强烈,旋律加快。最后一节,诗人的感情已走向高潮,朗读时也应热情奔放,把火山喷发似的感情传达出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对作者艾青做了大致了解,初步体会了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涉了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反复朗读,对诗歌的层次及层意有了基本了解,理清了诗歌的结构。
五、布臵作业 课外反复朗读课文,注意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对大堰河进行塑造这一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新课标‛对鉴赏文学作品要求‚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能够得到感染与启迪‛。
【教学过程】
(一)人物形象———性格美。
1.勤劳淳朴的崇高品德。
2.宽厚善良的慈爱精神。
3.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审美情趣———悲剧美。
(三)借鉴艺术———色彩美。
(四)语言形态———修辞美。
1.排比———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
2.对比———突出主旨,深化诗意。
3.反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1.分析大堰河的形象 2.分析诗歌的表现特点
【教学过程】
一、讨论分析大堰河形象
1.布臵预习思考题:
(1)从哪些地方表现出大堰河对诗人有慈母般的爱?
(2)大堰河的勤劳纯朴、宽厚善良、只求奉献的精神品质在哪些地方表现出来?
(3)为什么说大堰河的形象意义决不仅仅是对大堰河个人的讴歌与赞美?
(4)本诗除了通过对大堰河形象的塑造进行抒情外,还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进行抒情。这具体表现在何处?
2.根据预习提纲,学生自学,再分小组讨论。讨论后,每组派代表一名回答一题,经师生评议、补充,统一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讨论小结:
这首诗选择了大堰河若干生活片段,一系列细节,多侧面地展示了她丰富的个性。大堰河勤
劳纯朴、善良无私,在她身上概括了千百万劳动妇女的共同品质,她的悲剧命运很有典型性。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
二、激活思维,探究阅读(学生自由发言,答案不尽一致,但只要有闪光点,教师都给予肯定和赞许)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对重点问题的探讨进一步了解了人物形象和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分析了该诗的艺术特色。这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但并不排斥叙事,甚至是细节描写,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充分体会诗人满怀的激情。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此诗一大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会并学习这些修辞手法。
四、布臵作业
复习课文所学,联系生活现实,给母亲写首颂歌。
一、说教材:《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现代诗人艾青的一部自传性的叙事抒情诗。诗人通过回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对乳母的真挚怀念与赞美。在‚新课标‛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被选入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一单元。
《毛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的实质就是诗人自我心灵积淀的情感。情感是诗人创作时的动力;同时也是作品完成后的感染力。因此,教学本课的一个原则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以真情去感染学生。
‚新课标‛对鉴赏文学作品要求:‚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能够得到感染与启迪‛。根据这一要求及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与强调,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在其中所体现的真挚感情。
2、体会诗歌中对比、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鉴于本诗是叙事抒情诗,即通过撷取生活中一些典型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诗人情感。因此,抒情是本诗的侧重点。因而把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同情、赞美、讴歌之情,定为本课教学重点,而把探究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对于教师的作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点拨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这堂课我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将‚现代诗歌赏读方法‛贯穿课堂,运用朗读法,启思点拨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期望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生:由于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离现实较远。而如今的独生子女已经习惯接受‚恩赐‛,他们在情感态度方面多以己为中心,他们对母爱熟视无睹,作为老师的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孩子养成感恩的美德。
四、说学法:‚新课标‛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设计了
(1)朗读法。只有反复读才能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
(2)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MTV作品《懂你》,用画面、歌曲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冲击,设臵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引出‚母爱‛话题,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检查预习——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一:参读(‚论其诗知其人‛,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及诗的创作背景后,自由诵读。)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二:试读
1、范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2、指名读课文,有感情地读喜欢的段落。
(教师对诗歌的节奏、语调、轻重、快慢、情感等加以引导,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味。)
(三)整体感知
在读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在脑子中勾勒大堰河的形象。可投影显示大堰河的人物画像,给学生一点感性认识,再让学生抽象出人物形象。这样整体感知的训练为后面分析作者在人物中饱含的情感奠定坚实的基础。投影显示‚你感觉大堰河是怎样的一个人?‛ 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三:议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四)合作探究
1、搜索意象 把握情感
投影出示问题‚关于大堰河,作者最为难忘的是什么?‛
因为诗歌靠意象表达情感,所以只有发挥联想、想象,在反复诵读中方能体会诗人的情感。(学生从文中筛选信息:手、笑、哭、梦、泪、灰)(老师适当点拨,并板书)
投影出示‚这些具体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一环节学生分组活动,合作学习,首先找出具体描写的段落,其次运用联想与想象反复诵读,然后仔细体会,挖掘文学背后、细节深处所蕴含的作者对大堰河的怀念、同情、赞美、讴歌。教师巡视检查讨论情况。这个问题及活动的设臵,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培养学生一种合作意识,在互动交流中教师可适当放手,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思维撞击,产生更多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收获的喜悦。教师总结并板书。
2、探究修辞 体会作用
投影出示‚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如果说本文重点是‚内容上‛的探究的话,这个设计就是在本诗‚形式上‛的探究。如果说重点的设计是‚写什么‛的问题,那么这个难点就是探讨‚怎么写‛及‚为什么这么写‛的问题。对于这个难点我让学生找出诗中运用修辞的诗句并在反复读中体会,在设想‚不用‛与‚使用‛的比较中突破。
现代诗歌赏读方法四:美读
(饱含讴歌与赞美情感再一次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对比前面的朗读,在读中加深情感的领悟。)
(五)延伸拓展
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用情感来撞开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找到文章与现实的联系点,抓住这一联系点,让语文回归生活。我设计了‚本诗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讲讲你和母亲的故事。‛这个问题是把对大堰河的感情升华为对母亲的感情的过程。这样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把课文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讲述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教师可以播放背景音乐,调动学生情感。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感恩美德,同时也深化了本文的教学难点。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五:比读
(投影出示孟郊《游子吟》比较两诗的异同,并有感情地朗诵。)
(六)布臵作业。把‚你与母亲的故事‛整理成一篇文章。
六、板书设计:
手
灰 ↑ 笑
↖ ↓ ↗
↘ ↙
人物形象 修辞手法
思想感情-----------及作用 ↗ ↑ ↖
↙ ↘
泪 ↓ 哭
梦
七、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学生在讨论中可能遇到大堰河的性格不觉悟及麻木等问题教师要肯定他们的独特体验,可进一步与祥林嫂的形象作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大堰河的形象。
八、小结: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本节课,我以语文学习普遍规律‚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么写‛为指导而设计教学,以教给学生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为目的而推进教学,以‚情‛为突破口,以‚读‛贯穿始终,期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各位领导,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为了说明我的教学设想,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任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保卫郑国。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从而达到‚由教到不教‛的目的。
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B、基本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的方法。
C、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臵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本文确立三个教学重点。A、积累本文涉及到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能够复述课文,背诵课文。C、分析烛之武的形象。教学难点:
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是科学,是艺术。科学是要遵循教学规律,艺术是要随机应变。科学是基础,应变是智慧。即‚教有定法,教无定法‛。针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必学,本文特点必掌握,思想教育必做到。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臵措施。因此,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基础,结合我的教学特点,我将用一下方法进行教学:
A、自学、诵读、讨论、探究、总结、测试、拓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
B、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启发讨论、师生互动、总结测试。师生互动生成教学。
C、布臵预习、学生诵读、老师讲解、启发诱导、参与讨论、适当拓展、课堂检测。教师主体,学生参与教学。
选择教法的依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在教学时重点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深究课文。同时通过多媒体和讲解讨论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有效教学。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
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参照注解大体理解,大声诵读增加语感,动脑分析形成能力。
B、圈点、勾画、批注,疑点、重点、难点、能力点,养成读书好习惯。C、正确的诵读,激情讨论,理性分析。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说教学程序
1、布臵预习
借助工具书,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设臵以上预习的依据是:
①大纲要求‚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端,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孙子兵法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智慧的结晶: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三国演义我们最佩服谁:诸葛亮。为什么?生答:
当大敌压境,当国家将亡,我们将怎么办?几千年前的烛之武为我们提供了借鉴,请看《烛之武退秦师》。
3、教学新课:四个方面 A、基础知识
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 军 师 子 是 鄙 远 陪 赐 朝夕 版 唯 一词多义:若 说 辞 鄙 微 之 词组: 以为 ‚所‛字词组 句式:判断句 宾语前臵句
B、课文内容理解 启发诱导,讨论探究
1)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i.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ii.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iii.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iv.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v.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C、烛之武形象分析,现代观念认知。烛之武综合人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良好人际关系,佚之狐。政治观察家,熟知各国历史及现实。哲学家,抓主要矛盾。心理学家,说服对秦君的策略。辩士,语言表达能力极强。爱国志士,对郑国态度。普通人,发牢骚。
忠义、智慧、勇敢。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4.布臵作业(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二、三
七、说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郑 危在旦夕(形势)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忠义)
烛之武 夜缒而出(勇敢)秦军乃还 智说秦君(智慧)
郑 转危为安(结果)晋亦去之
补充说明:教师教学预案只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教学的一种预设,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次序等。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鞠躬。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烛之武退秦师》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希望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
理解和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
赏析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把我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中难点及确定依据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探讨语言艺术定为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内容重组、拓展、安排
布臵预习
1.回忆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并结合书下注释、课后介绍了解《左传》。2.了解本课历史背景。
a.提供文言材料《重耳之亡》。b.了解‚城濮之战‛。3.参看历史教材画出春秋时期的地图。尤其标注出秦、晋、郑的方位。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三、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臵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个性化语言以及动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文章叫《曹刿论战》,谁还记得当中所讲的故事?故事中的曹刿是怎样的形象?(学生回答)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当中的另外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来结识另一位谋臣烛之武。
烛之武要面对怎样的考验呢?那么就让我们一同展开当时的那幅历史画卷吧。找同学来画一下春秋时期的区域地图。
现在如果你是郑国的臣子,正面临一场考验:晋国联合秦国来公攻打郑国,面对军事实力悬殊的情况,你有什么退兵的良策吗?(可以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
大家想了这么多的办法,那个办法能奏效呢?
所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郑国危难,谁顾全大局,挺身而出了呢?
(二)讲授新课,分析鉴赏
第一阶段:扫清文字障碍,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相关知识。
1、教师范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2、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批注有疑问的内容。
3、组织讨论找出的疑难词句。教师要顾及全体学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写)、动脑、动口,培养思考分析能力。
4、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 军 师 子 是 鄙 远 陪 赐 朝夕 版 唯 一词多义:若 说 辞 鄙 微 之 词组:
以为 ‚所‛字词组 句式:
判断句
宾语前臵句
第二阶段:分析鉴赏 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
1、秦晋为何出兵围郑?郑国所面临的局势如何?(讨论)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1)
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2)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3)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4)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5)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以第三个问题为重点。因为它是课文的难点,要集中突破。并且可以拓展讨论:双方谈话有哪些语言艺术?
(三)讨论总结,认识升华
1、文章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请学生总结一下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⑵《左传》以叙事为主,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在本文中就有所体现。请学生体会(讨论,提问)。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文章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五)作业布臵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2、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3、预习《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是怎样得到樊於期首级的,当中有怎样的语言艺术。
(六)板书设计
情节发展: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军撤离 写作特点:详略得当
语言简洁
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荆轲刺秦王 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在‚新课标‛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被选入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通过荆轲刺秦王的过程,抒发了对荆轲的赞美。认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和正义行为。学好这篇文章,可以感受荆轲这一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还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新意,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并在这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知识与技能:
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断句和翻译的能力。②、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依据:课标指出‚阅读浅近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设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能力。
依据:目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使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刻骨铭心在自己的脑海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依据:‚理解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论的要求:历史眼光与现代观念的统一。‛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认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和正义行为
依据:课标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依据: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很可能在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失之偏颇,无法认识到刺秦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利用影视资源,通过多媒体进行文稿演示。尤其是‚易水送别‛和‚刺秦‛两个精彩片段。展示历代文人对荆轲刺秦或褒或贬的诗词。语文新课程认为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老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是最主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要能利用教科书,进行再创造,把教科书变成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内容,赋予教科书内容以生命的活力。因此,老师应创设一种情景,点拨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由于本文主人公所臵深的特定时代背景,学生已经习惯接受传统赞赏荆轲的观点,甚至形成思维定势,因此作为老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形成个性化的认识。
(二)心理调节的方法分析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题,学生往往视为畏途。老师应该少作一些脱离语文语境的、所谓梳理规律的、机械操练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练习,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点到即可,重在提高学生古文能力。学习最好的动机是来自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三)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新课标‛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设计了:(1)朗读法——只有反复读才能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
(2)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本节课,我以语文学习普遍规律‚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么写‛为指导而设计教学,以教给学生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为目的而推进教学,以‚情‛为突破口,以‚读‛贯穿始终,期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依据:对于教师的作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点拨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这堂课我将借助多媒体的手段,运用朗读法,启发探究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期望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用多媒体展示上边内容)
同学们已经做过预习工作了,那该文选自哪里? 1.交流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了解本文的背景。可让同学们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来谈一谈。
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秦灭韩,又破赵,统一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行刺秦王。为此,他找来了荆轲,精心侍奉。(肯定学生的预习)
二、研读课文
(一).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要求划出疑难词句。整体把握作品的故事情节:(板书)
1、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2.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3.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
4.结局(末段):荆轲被斩。一幕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活剧,以秦王「目眩良久」告终。
(二).提问:
1.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2.‚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那个侧面?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问题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利用文本从对话、动作、神态等角度入手,分析悲剧人物形象,认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和正义行为。
4.如果荆轲把秦始王刺死呢,那将会怎样,中国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
问题设计意图:以往的课堂,总是老师预设好课堂教学流程,预设好问题,甚至预设好问题的答案。本课教学既有预设的内容和流程,同时也注意课堂的生成。如学生会提出类似的质疑:这是笔者在预设内容里没有的,然而,一发现问题,老师便即时对问题进行整理,把问题摆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何能让人人都‚动‛起来,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三)讨论并小结: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局限性。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但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四)布臵作业
把你对‚荆轲刺秦王 ‛的看法整理成一篇文章。
《鸿门宴》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鸿门宴》。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大纲要求,高中语文要在指导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基础上,进入文学鉴赏的层次。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节选于其中的《鸿门宴》,可谓‚史圣‛司马迁的典范文笔。本文是史传文学中的精彩篇章,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波谲云诡,读来扣人心弦。它一直被中学选为文言文教材,是以鸿门宴为特定舞台,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戏剧‛,其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尤其主要形象项羽,以其独特的风采成为千百读者们欣赏与品评的话题。
2、说学生情况
高一第二学期的学生已经基本具有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但还不具备古文学习的主动性,所以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积累文中重要的生词,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3、把握故事情节,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情节概述法
2、讨论质疑法
3、人物品评法(3)情感与态度目标:
1.学习司马迁身遭凌辱、发愤著书的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2.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教训。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学生在第一单元刚刚学过小说的顺序,这重点的设臵就是对旧有知识的回顾,也是 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故事总是引人入胜的。)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文言文的学习古文知识一直是重点,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内容及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必须加强积累和掌握文言词句)
3、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故事的灵魂,就要培养学生客观的多元化的评价,人物可以开放性地让学生自由点评,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能自圆其说既可)难点:
1、从鸿门宴会坐次安排看风云突起。(鸿门宴如同一个舞台,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最能体现其人物性格的优在其中的斗争,但学生并不掌握古时的礼仪,要教师简介才能使他们明白。这也是理解项羽这个人物的一个方面。)
2、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古文与现代文的差别就体现在词语的区别上,所以能有效的区别词性和词义就尤为重要,而且其数量大,范围广,学生难以掌握。所以将其设为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针对学生学习古文能力尚弱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本文的教学方法,即‚以情节带语言‛,就是引导、点拨学生利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来带动对疑难语句的理解,也就是以文脉带动语脉,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为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营造作品的现场感,本课主要的教学手段。这就需要情节概述法。
除依据文本强化情节的感知外,我还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人物挂图、诗词卡片及书中插图,努力创设鸿门宴上剑拔弩张的氛围。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转变。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质疑,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这就是讨论质疑法。
2、说学法
(1)根据高一第二学期学生的古文素养情况,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本课还将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
(2)本课主人公项羽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形象,也是历来有争议的人物,为激活学生的思维,本课将采用讨论式学习法,让学生立足文本,从不同的视角见仁见智,对主人公给予政治、历史、文学及心理学等等多元的评价。
3、教具
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是诗歌导入,创设情境。投影显示项羽《垓下歌》和刘邦《大风歌》,(目的是:以诗激趣,用二人成败不同,功业相反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同时,让作品中的项、刘出场,教者在说明时,倾向于对项的评说,让学生带着遗憾的心理,进入课文,解读项王。
二是简介作者,了解背景。鉴于学生已在初中接触了司马迁作品,本课由学生先行总结,教者最后明确和深化,讲析作者的生平、创作和人格特征。在张挂陈涉起义和楚汉相争图片后,简要介绍时代背景。
目的:创设课文学生情境,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三是扫除障碍,整体感知。在感知全文框架前,先检查学生对本文的注音和重要实词的解释,以及通假字的掌握。请学生复述情节,并用四字格来概括从开端至结局的情节,要以主谓短语出现,且主语系文中的人物。这样,时刻突出人物形象、情节进程和性格冲突。目的是:学生有兴趣自然就会找寻他还不懂的内容,来进一步丰富他心中的人物形象
四是发散思维,分析人物。分析人物时的内部层次首先从课文插图,讨论人物心理和性格。其次从人物对项与刘的称呼,品析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进一步分析项王的地位和他的心理和性格。再者由项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引出发散思维。比如可能的几种观点:情意绵绵的伟丈夫、气盖一世自我精神王国的国王、豁达的男子汉等。
目的:用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可从是否成就帝业、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是否表现出人性美和人格美等视角,展开讨论。既培养了学生评价人物的能力,又适当地加强拉价值观的培养
五是分析技巧,理解借鉴。分析人物描写方法,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语言行动描写人物和对比烘托描写人物的方法。
目的: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为以后自己作文提供了借鉴
六是虚拟历史,训练想象。用一个‚假如项王一怒杀了刘邦‛的设想,让学生尽情想象和推断。
这一环节的设臵,即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又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是自主总结,强化古文知识。
1、词类活用(名作动、名作状、形作名、使动等)
2、句式(省略、状语后臵、宾语前臵、判断、被动、固定等)
3、古今异义(婚姻、非常、今人、细说等)
4、为的用法
5、成语识记(人为……、大行……、秋毫……、劳苦……)
6、一词多义(因、如、举、意、谢等)
目的是:学习这篇既要把握文学性,又要强调知识性,为以后的古文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鸿门宴》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鸿门宴》。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大纲要求,高中语文要在指导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基础上,进入文学鉴赏的层次。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节选于其中的《鸿门宴》,可谓‚史圣‛司马迁的典范文笔。本文是史传文学中的精彩篇章,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波谲云诡,读来扣人心弦。它一直被中学选为文言文教材,是以鸿门宴为特定舞台,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戏剧‛,其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尤其主要形象项羽,以其独特的风采成为千百读者们欣赏与品评的话题。
2、说学生情况
高一第二学期的学生已经基本具有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但还不具备古文学习的主动性,所以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积累文中重要的生词,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3、把握故事情节,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情节概述法
2、讨论质疑法
3、人物品评法(3)情感与态度目标:
1.学习司马迁身遭凌辱、发愤著书的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2.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教训。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学生在第一单元刚刚学过小说的顺序,这重点的设臵就是对旧有知识的回顾,也是 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故事总是引人入胜的。)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文言文的学习古文知识一直是重点,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内容及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必须加强积累和掌握文言词句)
3、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故事的灵魂,就要培养学生客观的多元化的评价,人物可以开放性地让学生自由点评,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能自圆其说既可)难点:
1、从鸿门宴会坐次安排看风云突起。(鸿门宴如同一个舞台,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最能体现其人物性格的优在其中的斗争,但学生并不掌握古时的礼仪,要教师简介才能使他们明白。这也是理解项羽这个人物的一个方面。)
2、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古文与现代文的差别就体现在词语的区别上,所以能有效的区别词性和词义就尤为重要,而且其数量大,范围广,学生难以掌握。所以将其设为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针对学生学习古文能力尚弱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本文的教学方法,即‚以情节带语言‛,就是引导、点拨学生利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来带动对疑难语句的理解,也就是以文脉带动语脉,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为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营造作品的现场感,本课主要的教学手段。这就需要情节概述法。
除依据文本强化情节的感知外,我还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人物挂图、诗词卡片及书中插图,努力创设鸿门宴上剑拔弩张的氛围。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转变。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质疑,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这就是讨论质疑法。
2、说学法
(1)根据高一第二学期学生的古文素养情况,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本课还将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
(2)本课主人公项羽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形象,也是历来有争议的人物,为激活学生的思维,本课将采用讨论式学习法,让学生立足文本,从不同的视角见仁见智,对主人公给予政治、历史、文学及心理学等等多元的评价。
3、教具
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是诗歌导入,创设情境。投影显示项羽《垓下歌》和刘邦《大风歌》,(目的是:以诗激趣,用二人成败不同,功业相反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同时,让作品中的项、刘出场,教者在说明时,倾向于对项的评说,让学生带着遗憾的心理,进入课文,解读项王。
二是简介作者,了解背景。鉴于学生已在初中接触了司马迁作品,本课由学生先行总结,教者最后明确和深化,讲析作者的生平、创作和人格特征。在张挂陈涉起义和楚汉相争图片后,简要介绍时代背景。
目的:创设课文学生情境,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三是扫除障碍,整体感知。在感知全文框架前,先检查学生对本文的注音和重要实词的解释,以及通假字的掌握。请学生复述情节,并用四字格来概括从开端至结局的情节,要以主谓短语出现,且主语系文中的人物。这样,时刻突出人物形象、情节进程和性格冲突。目的是:学生有兴趣自然就会找寻他还不懂的内容,来进一步丰富他心中的人物形象
四是发散思维,分析人物。分析人物时的内部层次首先从课文插图,讨论人物心理和性格。其次从人物对项与刘的称呼,品析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进一步分析项王的地位和他的心理和性格。再者由项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引出发散思维。比如可能的几种观点:情意绵绵的伟丈夫、气盖一世自我精神王国的国王、豁达的男子汉等。
目的:用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可从是否成就帝业、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是否表现出人性美和人格美等视角,展开讨论。既培养了学生评价人物的能力,又适当地加强拉价值观的培养
五是分析技巧,理解借鉴。分析人物描写方法,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语言行动描写人物和对比烘托描写人物的方法。
目的: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为以后自己作文提供了借鉴
六是虚拟历史,训练想象。用一个‚假如项王一怒杀了刘邦‛的设想,让学生尽情想象和推断。
这一环节的设臵,即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又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是自主总结,强化古文知识。
1、词类活用(名作动、名作状、形作名、使动等)
2、句式(省略、状语后臵、宾语前臵、判断、被动、固定等)
3、古今异义(婚姻、非常、今人、细说等)
4、为的用法
5、成语识记(人为……、大行……、秋毫……、劳苦……)
6、一词多义(因、如、举、意、谢等)
目的是:学习这篇既要把握文学性,又要强调知识性,为以后的古文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鸿门宴》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鸿门宴》。
一、本课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的设计鲁迅先生曾把司马迁的《史记》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节选于其中的《鸿门宴》,可谓‚史圣‛司马迁的典范文笔。大纲要求,高中语文要在指导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基础上,进入文学鉴赏的层次。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第一,知识目的,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2.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二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生词,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2.掌握史传文学的传统写法。第三德育目标,1.学习司马迁身遭凌辱、发愤著书的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2.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教训。本文一直被中学选为文言文教材,以鸿门宴为特定舞台,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戏剧‛,其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尤其主要形象项羽,以其独特的风采成为千载而下读者们欣赏与品评的话题,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是.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其次是.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教学难点一是.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二是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希望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理解作品的人物和冲突,掌握更多的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
二、本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本文是史传文学中的精彩篇章,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波谲云诡,读来扣人心弦。利用此特点,针对学生学习古文能力尚弱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本文的教学方法,即‚以情节带语言‛,就是引导、点拨学生利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来带动对疑难语句的理解,也就是以文脉带动语脉,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为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营造作品的现场感,本课主要的教学手段,除依据文本强化情节的感知外,我还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人物挂图、诗词卡片及书中插图,努力创设鸿门宴上剑拔弩张的氛围。
三、学法点拨与指导本课主人公项羽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形象,也是历来有争议的人物,为激活学生的思维,本课将采用讨论式学习法,让学生立足文本,从不同的视角见仁见智,对主人公给予政治、历史、文学及心理学等等多元的评价。同时,根据高一第二学期学生的古文素养情况,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本课还将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
四、教学程序设计几个主要程序的设计说明:
一是诗歌导入,创设情境。投影显示项羽《垓下歌》和刘邦《大风歌》,以诗激趣,用二人成败不同,功业相反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同时,让作品中的项、刘出场,教者在说明时,倾向于对项的评说,让学生带着遗憾的心理,进入课文,解读项王。
二是简介作者,了解背景。鉴于学生已在初中接触了司马迁作品,本课由学生先行总结,教者最后明确和深化,讲析作者的生平、创作和人格特征。在张挂陈涉起义和楚汉相争图片后,简要介绍时代背景,创设课文学生情境。三是扫除障碍,整体感知。在感知全文框架前,先检查学生对本文的注音和重要实词的解释,以及通假字的掌握。请学生复述情节,并用四字格来概括从开端至结局的情节,要以主谓短语出现,且主语系文中的人物。这样,时刻突出人物形象、情节进程和性格冲突。
四是发散思维,分析人物。分析人物时的内部层次首先从课文插图,讨论人物心理和性格。其次从人物对项与刘的称呼,品析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进一步分析项王的地位和他的心理和性格。再者由项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引出发散思维。比如可能的几种观点:情意绵绵的伟丈夫、气盖一世自我精神王国的国王、豁达的男子汉等。用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可从是否成就帝业、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是否表现出人性美和人格美等视角,展开讨论 五是分析技巧,理解借鉴。分析人物描写方法,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语言行动描写人物和对比烘托描写人物的方法。
六是虚拟历史,训练想象。用一个‚假如项王一怒杀了刘邦‛的设想,让学生尽情想象和推断。
七是自主总结,强化古文知识。
1、词类活用(名作动、名作状、形作名、使动等)
2、句式(省略、状语后臵、宾语前臵、判断、被动、固定等)
3、古今异义(婚姻、非常、今人、细说等)
4、为的用法
5、成语识记(人为……、大行……、秋毫……、劳苦……)
6、一词多义(因、如、举、意、谢等)
八是拓展练习,活学活用。出示2003年北京高考试卷中《三国志》介绍邴原的古文 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将复杂的教学内容明确化。也是教者教学思路的轨迹,是教学流程的凝固。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本课板书设计原则是,主副结合,求实求精。本课的主板书为情节流程图,使学生对情节了然于心,并且用四字格短语概括情节,统一用主谓式,突出作品对人物形象刻画的重点。副板书主要内容是对项羽的解说和古文知识举要,力求课文学习真正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10、《鸿门宴》说课稿
一、开场白各位领导、专家,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
二、说教材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策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鸿门宴‛一语已经成了危险之约的代名词。
学习《鸿门宴》所在的这个单元,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过秦论》中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着重了解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的悲剧性格的揭示。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
2.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3.学习创造性阅读。
4.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5.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6.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三、说教法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四、说教学程序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术精神,泛读课文,要求读懂。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泛读课文,要求读熟。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着重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鸿门宴》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鸿门宴》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希望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三、说教法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四、说教学过程
(一)翻译理解部分。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
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
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典范的记传性文体,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
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
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臵、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二)分析人物部分。
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臵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三)刻画方法部分。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四)课堂延伸部分
我引用列宁的比喻——有时历史的发展就像一个人想要进入一大串房间中的一间,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作业布臵:
一联系情节背诵第三、四段;
二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鸿门宴‛故事中得到的启示。板书设计。
最上方两行分别横写标题‚鸿门宴‛和‚司马迁‛。板书重心是项羽、刘邦的人物分析:上半部分左边横写‚项羽‛,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自矜功伐、为人不忍‛,右边对应其形势的转化情况‚主动‛到‚被动‛;下半部分左边横写‚刘邦‛,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能屈能伸、狡诈果断‛,右边对应‚被动‛到‚主动‛,各自用线相连,上下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板书设计可以突出本文人物传记的特色和人物的鲜明性格及由此产生的形势逆转,是为教学重点的突出服务的。《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五本书中,仅设有2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必修一的第三个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共有6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秋绿记》)〈纪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
相对于老教材,所选散文篇章比例有所下降。那么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课本所选经典篇章的学习,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课文七部分之间的关系。
2、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体会作者其中的情感。
3、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难点是夹叙夹议的方法;
3、关键语句的理解。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编者编排这些文章是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要透过对人和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哪些地方让你过目不忘,想想这是为什么。这可能就是作品的亮点,不妨加以圈点批注,认真揣摩。
对于我校高一的学生,学习本课要达到编者的目的,是比较的困难。学生对于这个‚割裂‛的文章形式,不宜接受。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先理顺文章内容,由浅入深,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揭示作者多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成为一个难点。
(一)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
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高考作好准备。
三、说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本课的关键。⑴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重难点,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课时‚动态阅读,迁移应用‛,突出‚悟‛字。以确保学生一课一得。
⑵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⑶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同时加大随堂训练的容量,以适应高考的分量。
⑷依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课文有七节构成,学生在理解过程的时候,难免理不清头绪。因此我依照我们认识的基本规律,采用‚挈领法‛。
(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
提问:课文的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那么请阅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部分是写刘和珍的,请为刘和珍写一篇小传。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把文章中的信息从新组合,把有关人物点点滴滴总结在一起。从而把人物形象丰富话。
通过写小传,学生明晰了刘和珍有哪些事迹,之后让学生思考从这些事迹,认识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大概应抓住以下事迹: 预定莽原(追求真理)
‚风潮‛领袖(敢于反抗)
虑及母校(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府门喋血(勇敢坚强、勇于抗争)
难中救助(从容善良)
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的提问到,‚始终微笑‛的这样优秀的学生却遇害了,每人个人的内心会怎样?
悲!这种情感贯穿全文。
在悲愤之后,我们就会追问,这样好的学生是谁杀的?是反动政府。被害之后,反动文人还进行毒辣的‚污蔑‛。对于这些,我们抱有的感情是什么?
‚愤‛!通览全文,作者的‚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在燃烧。
这种悲愤的情感,即记述刘和珍君是课文的那几部分?一到五部分,那么六七两部分讲什么内容呢? 这样把授课内容转到第二部分,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这里需要指导学生怎样分析作者对待关于惨案意义的问题。
鲁迅先生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就有肯定,又有否定。在肯定青年的血没有白流的同时,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要改变斗争方式。
(二)局部探讨,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如果说通过梳理,对文章整理的理解不难的话,对于文章个别语句的理解,确实难的。品读下面的例子: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1、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3、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4、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5、在文中作者提到了几类人,‚真的猛士‛‚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等几类人,分别指什么人?对每一类的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精神?
6、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找出来认真体会,看看前后是否矛盾。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发展的。
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还不理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先互相探讨,然后老师引导理解。
(三)在整体加局部理解之后,拓展练习:
1、假如给刘和珍君烈士塑像,你会有哪些设想?
2、请根据你的理解,为刘和珍君写一幅挽联。
(二)作业布臵 写一则‚三〃一八‛简讯。板书设计
《小狗包弟》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第五篇:高中语文第一册复习指导
高中语文第一册复习指导
一.第一单元要点回顾
1.中国现当代诗歌及外国诗歌的一般特点和有关知识。
现当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格律的束缚,创造出不少新样式,朱自清在回顾新文学头十年(1917—1927)的新诗时,把新诗概括为自由诗派、象征诗派和格律诗派。
有的新诗讲究格律,然而不像旧体诗那么严格。诗行有一定的节拍,双数诗行最后一个字押大致相同的韵;有的诗分几个诗段,每个诗段又有大致相同的诗行。本单元徐志摩、闻一多的诗歌就属于这一类“格律诗”。
有的新诗比较自由,无论篇幅的大小,句子的长短,还是平仄、押韵都不拘一格,甚至不用标点。或行或止,一概服从感情自然抒发的需要。作者以自己的思想情绪自由支配诗行,按情绪的旋律来安排诗的节奏。
也有一些现代诗人用旧体诗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他们所写的诗也是现代诗歌,如本单元中的《沁园春·长沙》。
2.把握诗歌中的独特意象,体味诗美,从而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1)中国现当代诗歌
①《沁园春·长沙》上片写景,提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回忆往事,巧妙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问题,表现出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鉴赏《沁园春·长沙》这首词,要抓住关键词语反复朗读,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把握诗词中昂扬的革命精神;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②《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作者在康桥度过了一年(1921—1922)难忘的时光,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通过“金柳”、“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意象表现出来。学习时要体会《再别康桥》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学习诗人徐志摩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③《死水》是闻一多的代表作。诗歌题为“死水”,以此引出一系列想象。诗篇中看似鲜艳,实则丑恶的意象,很容易使我们感觉到那种对“现实丑恶”的泄愤式的诅咒。体会《死水》用反语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读《死水》时,注意理解该诗丰富的象征意蕴。④《赞美》写了抗日战争前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苦难和崛起,反复表达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豪壮心声。全诗用词造句都显示鲜明的欧化色彩,诗人力避中国古典诗词的熟语和用熟的意象而希求全新,可视为新诗向西方现代派学习的一种探索。欣赏《赞美》一诗时,应把握作者把炽热、深沉的思绪寄寓在鲜明的意象中的写作特点。
⑤《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
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了诗人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诗篇中的许多意象能引起人们一系列美好的想象。
(2)外国诗歌
外国诗三首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或象征性强,或形式优美,或哲理深刻,1
或形象鲜明等特点。
3.反复诵读诗篇,诵读时体现诗歌语言的精练、节奏的和谐,把握诗的节拍和韵律。
闻一多主张新诗应该具备三美:音乐的美(指音节)、绘画的美(指词藻)、建筑的美(指章句),《死水》所具有的形式美,可谓是闻一多实践他“三美”理论的样板。而徐志摩写《再别康桥》时,正是他对闻一多“诗的格律”理论表示赞同的时候,因此诗的排列、韵脚、节奏,乃至语言和感情色彩,都体现了“三美”的特点。
二.第二单元要点回顾
本单元共选了4篇散文。
《荷塘月色》写的是一个夏夜,作者为了散心,排解苦闷,去观赏月下荷塘时所见到的景色和此时此际的心情。文章看似散漫,其实谋篇布局相当精巧。作者写了幽静的小径,蓊蓊郁郁的树,无边的荷塘,参差斑驳的树的倩影以及荷塘四周的树木、远山、灯光、蝉声和蛙声。而所有这一切都笼罩在淡淡的柔和的月色之中,处处紧扣了“月色”二字。作者又从眼前的景联想到六朝时的《采莲赋》和《西洲曲》以及昔日采莲的盛景,以此映衬作者淡淡的愁绪。孤独和苦闷之感渗透于所描写的景物中,文中一会儿写“动”,一会儿写“静”;一会儿写“幻觉”,一会儿写“实感”;一会儿描摹眼前,一会儿展开联想,“形”确实很散,但始终没有离开,“颇不宁静”这一感情的主旋律。
学习本文,要在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体会,逐步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我的空中楼阁》一文通过描写作者心爱的小屋的周围环境,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所写的是远离都市喧嚣与拥塞的山野中的生活处所,对现代文明全无评价之词,但从这种“不置一词”中,从对“远离喧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地可以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托物言志是本文整体性的表现手法。
《我与地坛》这篇散文写作者落难后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苦难、伟大的歌颂及自己对母亲的痛切的悼念。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写“我”双腿截瘫后对生命的思考,其中写了地坛景物的衰败,表现出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而作者却不是沉陷其中不能自拔,他更多的是感受到衰败之中不息的生命,永恒的活力,他的思想也由此渐渐复苏了,对生命又充满渴望。
文章第二部分,主要是写母亲,写母亲那种深切的爱,一种充满担心又不愿使儿子失掉自尊的爱,更写出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心情。
文章写地坛,写自己,写母亲。写地坛,重在写地坛给自己的人生启示;写自己又为写母亲作了铺垫。
《花未眠》是以“标举新感觉,写出传统美”著称于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1968年他因《雪国》、《千鹤》、《古都》三部小说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
川端康成在他的散文名篇《花未眠》中完美地层示了他对美的敏锐的感受能力。本文是作者从一点日常生活琐事中得到的感悟:自然美是无穷无尽的,可惜人类感受美的能力太有限;能捕捉美是幸运的,因为这需要机缘。
三.第三单元要点回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论述内容高度概括,行文有很强的逻辑性。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内容极其丰富,革命实践活动的范围极其广泛,但恩格斯却用短小的篇幅表现出来,全面且有重点。比如讲到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几句话就作了精辟的阐述。对于马克思的伟大实践,只选取了马克思
从事革命的宣传和组织工作,而这两方面,又仅仅列举他所编的刊物和他创建、领导的第一国际,内容高度概括,语言十分精辟。
在论述中,逻辑非常严密。全文分三部分:悼念、评价、赞颂,思路清晰。评价时围绕“革命家”和“思想家”两方面来论述,第2段是个总纲。为了使上下文紧密联系,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有的地方用了一些承递性语句。比如整个第2段,第4段的“不仅如此”,第6段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第8段的“正因为这样”等等,这些语句,不仅使段落过渡自然,文章段落之间的联系极为紧密,结构严谨,而且使得论述内容重点突出,层次井然,加强了论述的严密性与完整性。
《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者从会场所在地——林肯纪念堂,引到了林肯所签署的《解放宣言》,紧紧抓住了民权问题的要害。紧接着他摆出了百年来黑人的苦难史实。他从美国这个商品社会中人们最熟悉的事情出发.将历届美国总统关于民权的许诺比做一张空头支票,将美国政府比做支票的签字者,而每个美国公民都是支票的合法继承人。这样彼此的关系就十分明朗,一览无余,从而使听众与演讲者心心相印,产生共鸣。往下,演讲者始终抓住“支票”不放,就支票的性质、支票的作用、签字人的责任、继承人的权利淋漓尽致地推演下去。演讲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种神圣的义务。”所以,他义正词严地高呼:“因为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高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演讲者音韵悠扬的话语滔滔不绝,在林肯纪念堂前回荡,赢得了一阵阵惊涛般的热烈掌声。金并未就此打住,他接连用了6个“我梦想有一天”的排比句式,畅快,不可阻挡。本篇演讲词有力地冲击了当时那个时代,美国各大报纸和期刊纷纷引用本篇演讲,许多记者撰写评论,称之为“经典之作”。
《北大讲话》总体思路是回顾过去一直面现在一寄望将来。具体演讲思路可作如下分析:这类主题的演讲,自然需要先简要地回顾历史,叙述它艰难奋斗的历程;而北京大学的历史又与中国现代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史和民族奋斗史分不开,所以江泽民同志在阐述北京大学历史的时候,自然把它与党、国家民族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而历史的回顾又往往是为现实服务的,所以讲话必然是回到现实,从高处着眼、联系高校、教育、人才问题,重点论述科教兴国战略问题和建设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问题。最后,因为讲演的对象主要是北大师生,重点又是青年学生,所以江泽民同志自然要从国家民族角度,对青年一代提出希望。
《我的呼吁》选自《敬畏生命》,作者阿尔贝特·史怀哲,195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这是他在斯德哥尔摩授奖仪式上的演说词。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以及这种伦理体系中的善恶观,并对此加以具体阐释。然后作者联系现实社会状况及自身从事人道主义事业的感受,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具体论证了“尊重生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劝诫人们要选择良善,放弃暴力;选择互助,放弃歧视;选择和平,放弃战争。最后作者再次发出呼吁,希望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尽力维持和平。
四.第四单元要点回顾
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序言,其中《<呐喊>自序》、《<宽容>序言》、《<名人传>序》三篇是自序,《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虽然四篇文章都是序言,但内容的侧重点和写法都各具特色,各不相同。
《〈呐喊〉自序》不但交代了《呐喊》一书的由来,也交代了《呐喊》一书的创作目的,但文章并不仅限于此,文章还通过叙述作者年轻时的“梦”,通过叙述作者创作小说的过程,揭示了作者生活变化和思想发展的历程,同时也发映了作者的社会观、文艺观、创作观。《胡同文化》是一篇序言,但更像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北京胡同的描写,揭示了它衰败的必然性,更揭示了北京胡
同文化的精义,作者写的是北京胡同,用的是京味的语言,体现了作者一贯的创作风格。《<宽容>序言》是作家房龙为自己的作品写的序言。这是一篇别致的序言,文中并没有直接交代作者写作的经过和作书的目的,而是运用散文诗的形式,运用蕴含哲理的语言,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从而形象地阐述了《宽容》一书的精髓。《<名人传>序》更准确地说,应是《<贝多芬传>序》,作者融议论、抒情于一炉,用饱含浓情的笔墨,不但揭示了作者创作名人传记的目的,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英雄观,并对人们提出了自己的希望。
四篇序言,有相同,有不同,各具特色,摇曳多姿,可以说都是“序言”这种文体的经典力作。
五.第五单元要点回顾
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先秦历史散文。先秦历史散文是我国叙事散文的源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保存了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史料,是珍贵的历史文献,同时,在叙事、说理、描写等方面也具有很高文学价值,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营养。
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所记载的历史年代,始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53年)。书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这一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记叙战争时这个特点更为突出,记叙人物善于抓住人物语言行动进行细致描绘,有不少外交辞令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极富形象性和说服力。《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晓以利害,析以今事往事,最终退秦兵而保郑国,是其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国别体的《国语》偏重记言,文字朴实简练,语言生动活泼,刻画人物细致深刻,借助政治人物言论,评品人物高下,分析历史得失,只是其中杂有一些天命鬼神迷信思想。《勾践灭吴》记载了越王勾践雪耻复国的历史事实。虽不作一字评论,但是,在以对话为主体的行文中,对勾践卑事夫差,严于责己,善用谋臣,爱护百姓,借以复国报仇的言行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褒扬。西汉刘向辑纂的《战国策》也是国别体,记载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土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谋议或辞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变革,作者长于铺陈,恣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描写人物活动绘形绘声。《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亲身体验的生活琐事为喻,小中见大,使齐王接纳谏劝。文章所表现的“广开言路,接受批评”的思想和做法,至今还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触龙说赵太后》的谏说同样从生活小事切入,而对比的鲜明和分析的透辟更具特色,为历来传诵之名篇。
六.第六单元要点回顾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皆为先秦的作品。春秋战国时受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最有影响的学派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分别代表诸家的著作。这些著作集中体现了各流派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述了孔子与他的四位弟子间一次关于“志”的谈话,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同时,通过对人物言行的记述,通过记言绘形,使得师徒五人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把孔子侧重于道德修养的“仁”发展为“仁政”,主张行王道,希望通过“王道政策”从而使天下(人)归顺,达到成就工业,人民安居乐业的目的;《劝学》的作者荀子和孟子在人性上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性本恶”,因而主张学习,希望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改变人的天性,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重要命题;庄子在《秋水》中,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诸子散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属语录体典籍的《论语》和《孟子》,前者善以对话刻画人物性格,质朴自然。后者感情充沛,才情激越,“尽雄辩”、“长比喻”,以气势见长。荀子学问渊博精深,行文气魄宏大,文章“雄浑”(包容诸家)。而庄子的文章从文学角度
最有影响,辞趣文深,行文“恣肆”,多采用形象化的寓言,拟人化的设喻来说明人世纷纭的大道理,诡辩中含辩证法,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特色在历史上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本单元要求积累的重点词语有以下—些:是、危、颠、相、过、萧墙、陈、列、国、家;(以上出自《季氏将伐颛臾》)凶、曳、兵、谷、胜、数罟、湾、斧斤、树、豚、彘、夺、时、庠序、悌、涂、饿莩;(以上出自《寡人之国于也》)劝、中、假、兴、跬、功(以上出自《劝学》)。学习文言文要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词文的变化、一词多义现象,还要进一步把握词的活用和古汉语句式的特点。
现代文 字词
第一单元
1、橘子、百舸、寥廓、峥嵘、遒劲、粪土、遏止
2、青荇、揉碎、漫溯、斑斓、笙箫、残羹、油腻、罗绮、发酵、山峦、佝偻、叫嚣、倾圮、枯槁、踟蹰
3、跫音、春帷、慰藉、霹雳、雾霭、流岚、虹霓、眷属
4、徘徊、魅惑、暴虐、絮语、深邃、憩息
第二单元
5、蓊蓊郁郁、袅娜、羞涩、霎时、酣眠、斑驳、倩影、没精打采、媛女、嬉游
6、婀娜、阡陌、游目骋怀、宁谧、花蕊、缥缈
7、沧桑、剥蚀、坍圮、亘古不变、窸窸窣窣、譬如、熨帖、猝然、声名狼藉、隽永、恪守、教诲、焦灼
8、邂逅、拙劣、迥然不同、釉彩、拜谒
第三单元
9、浅尝辄止、坚韧不拔、诽谤、诬蔑、卓有成效
10、镣铐、枷锁、骇人听闻、兑现、缔造者、邮戳、磐石、蜕变、汹涌澎湃、巍峨、蜿蜒、瞭望
11、诚挚、百折不挠、永葆生机、端倪、砥砺、遐想、憧憬、气馁、梦寐以求
12、呼吁、欺瞒、和睦
第四单元
13、侮蔑、甘蔗、蟋蟀、走投无路、奚落、愤懑、慷慨激昂、缢死、高不可攀、敷衍、侥幸、悬揣
14、国子监、拴马桩、棱角、低徊、虾蟆陵
15、绵亘、亵渎、跋涉、眸子、杀一儆百、潺潺、饿殍遍野
16、阻挠、窒息、蹉跌、油膏、铁砧、戕害、汲取
第五单元
17、氾南、缒、戍边
18、会稽、囿
19、昳丽、纵横捭阖
20、沟壑、媪、膏腴
第六单元
21、饥馑、哂之、喟然
22、数罟、洿池、鱼鳖、狗彘、庠序、孝悌
23、輮、槁暴、跂、舟楫、蛟龙、跬步、骐骥、驽马、锲而舍之、镂、螯
24、涘、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