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县级质监部门加强自身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共5则)

时间:2019-05-12 03:1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县级质监部门加强自身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县级质监部门加强自身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第一篇:谈县级质监部门加强自身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加强自身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县级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部门为质监系统的最基层。在一个地方能否做到服务大局,倾心为民,廉洁执法,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我认为,首要的问题是能否坚持以民为本服好务,以实为本用好权,以严为本执好法的基础问题是构建和谐质监、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加强自身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只有坚持三个为本才能体现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只有坚持“三个为本”,才能树立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行业形象;只有坚持三个为本,才能立得稳,行得正,严格执法,不断提高执法水平。

一、“以民为本”服好务

“以民为本”服好务,就是要把执法的思想统一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来,这就是说,县级质监部门要时刻保持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质监系统所掌握的质量、计量、标准行政执法权,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保护人民,服务人民;用得不好,就有可能脱离人民,甚至损害人民利益。因此,以民为本服好务,正确行使行政执法权就应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把计量、标准、质量、锅容管特安全监察工作的目标和决策真正建立在民意之上,把人民群众的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3月24日惠州博罗“土锅炉”爆炸之后,我们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从24日起开展为期10天的“土锅炉”清查专项行动,行动中发现一个问题,处理一个问题,坚决消除安全隐患,保一方平安。这就是我们执法以民为本的最好体现。好范文版权所有

群众利益无小事。质监系统的党员干部、执法人员要有牢固的群众观念,较高的执法本领、务实的工作作风,真正的工作业绩,清廉的个人形象,解决好当前质监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服什么务,怎么服好务的问题,从而积极有效地为改革开放和地方工业经济提供标准化、计量、质量要求。因此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自觉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拓宽服务渠道。一是加强产前服务,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了解掌握市场经济中企业转轨改制中的新特点,建立完整配套的标准化、计量、质量体系。二是保证产中服务,帮助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或制定高于国标的企业标准并按标准组织生产,同时对生产过程,计量质量检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质量建议,帮助建章立制,堵塞漏洞,搞好质量安全防范工作;三是监督服务。要主动帮助企业分析某些产品不合格原因,提供法律服务,积极帮助依法管理,依法治企,促进企业规范化、健康向前发展。质检部门只有坚持以民为本,才能为经济工作中心服好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出一份力,也是三个为本塑造形象必须把握的首要问题。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以实为本”用好权

“以实为本”用好权,就是在质量、计量、标准、锅容管特行政执法工作中和在打击生产、经销假冒伪劣产品斗争中严格执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质量技术监督权用在刀刃上。

在执法观念上要求真务实,严格执法。一是树立独立行使技术监督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观念。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必须坚持接受党的领导,特别是当前县域经济的发展强调优化经济环境,杜绝“三乱”问题,这是党在地方的现行政策,我们自觉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质监意志,坚持贯彻执行。二是树立质量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管理范围行使执法权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把“法无授权不行”做为行使质量技术监督执法权的基本行为准则。既不能不作为,又不能乱作为,风物长宜放眼量,要做一不失职,二不越权,把职责内的事情办好。三是树立“质量兴市”,以质取胜,打造名牌的观念。最大限度地扼制食品安全和锅容管特安全事故问题,突出解决打假“打不痛、打不死”的问题。四是树立实体法和程序法并重的观念,在实体法的应用上要准确无误,在程序法上要体现规范、办“铁案”。

三、“以严为本”执好法

“以严为本”执好法,是统一县级质监系统执法思想和树立执法形象的保证。只有严明制度,严格执法,严肃管理,才能把统一执法思想落到实处,形象塑造到位。严明制度,就是抓住薄弱环节,完善管理机制,坚持用国家总局《技术监督职业道德规范》等一系列规定和廉洁自律制度及各岗位的责任制,规范质检人员的行为,使质检工作有章可循,执法如山。严格执法,就是准确掌握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正确履行法定权力和义务,把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规则、方式、时限、法律责任公布于众,增大质量技术监督工作透明度。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惠及亿万群众的系统工程,它既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唾手可得,前方的路充分曲折,但依然清晰;质监系统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但我们依旧目光坚毅;和谐社会的蓝图虽尚未完全展示,但已然绚烂。我们将继续坚定信心,充满热情,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

帜,努力践行“三个代表”,踏实工作,锐意进取,为构建和谐质监、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谈县级质监部门加强自身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篇: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构建和谐社会

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构建和谐社会

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总书记去年所提出的荣辱观(八荣八耻)教育,正是从另一个角度为创造这种社会环境指明了方向。

一、八荣八耻与道德建设

八荣八耻,以为“荣”者,是我们要提倡的;以为“耻”者,是我们要摒弃的。八荣八耻,从荣辱观的角度指明我们要遵循的道德规范。荣辱观教育,道德教育(修养),共同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

(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是我们要遵循的基本道德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体现了民族道德观;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要我们把住道德底线。因为法律是显露的道德;法律要我们做的是道德最低要求。

(二)、服务人民、团结互助、诚实守信是我们要遵循的处世道德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观;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体现了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的道德观;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更是针对当今社会诚信缺失而提出的,诚信是中国传统美德。

(三)、崇尚科学是我们要遵循的思想道德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体现了思想道德观。崇尚科学,是现代才有的思想观念;实践证明,科学是真,崇尚科学才能出真知,社会才能稳步而快速发展。

(四)、艰苦奋斗、辛勤劳动是我们要遵循的生活道德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劳动最光荣,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美德;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种生活规范不仅符合社会道德,同时顺应自然道德。

二、加强道德修养

(一)什么叫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主要指人们在思想品德、思想意识、道德行为方面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包括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反省活动中所形成的道德情操,达到道德的境界。

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都是道德建设的范畴,它们又有所区别。道德教育包括思想体系教育,责任心教育,道德传统教育,技术技能教育等等;道德修养则是不通过外力发生作用,而是通过内心进行自培,养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道德修养的目的,是将自身培养成一个道德理性之人。所谓道德理性,是指有批判性的思维良心,是用一种人类经验丰富起来(并吸取历史教训)而得到的智慧良心。道德理性之人,不说空话,不说昧心话。

道德修养的内容包括道德意识修养,道德行为修养。有了一定道德意识,方可进行道德修养;有了道德评价(自然有了道德标准),才能进一步完善道德,不断提高道德境界。

(二)道德形成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道德行为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意识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必须对自己的行为选择承担道德责任。正确的道德行为是正确的道德认识的结果。从道德认识到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最后才产生道德行为,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心理过程。

第二个阶段,是道德品质阶段。道德品质同道德行为的关系是很密切的。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表现,而道德品质则是由“系列道德行为构成的。离开了道德行为就不能构成道德品质。可以这样说,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客观内容,道德品质则是道德行为的综合表现。人的道德品质是人的道德行为长期积累的结果,具有比较稳定的待征和倾向。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但体现在他的某一时期、某一方向、某些持续不断的行为中,而且更充分地体现在他的一系列行为。

第三个阶段,是道德习惯阶段。道德品质形成初期,道德品质的表现并不是十分稳固的,有时容易山现反复。这时如果加强道德意志的作用,经过反复的人生实践,就能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把按照一定的道德总则来行动,变为自然的、稳定的、无需意志约束和监督的行为习惯。道德习惯形成,反过来又促进了道德品质的稳固。在这个阶段,人们选择行为时已经不需要经过心理调节的过程,而仅仅是按照自己的习惯来选择行为,他对行为的选择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自由了。

第四个阶段是慎独阶段。所谓慎独,是指在个人独处而无人监督,有做坏事的条件而且不会被人发觉时,仍能自觉地不做坏事、坚持自己所尊奉的道德信念,自觉地按照自己业已养成的道德习惯来处事。慎独是以道德信念为前提的,它既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又是一种高尚道德境界。就能在任何情况下选择正确的行为。这时,他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

(三)、当今道德趋向

当今道德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有人说,道德滑坡。培根曾说过这么一段话:“从艺术判断道德:人们常见,道德生长时期,艺术是在武功方面发展的;道德成熟时期,艺术是在文化方面发展的;道德堕落时期,艺术是在肉欲方面发展的。”

1、从抬金(物)有偿,看道德走向实惠

拾金不昧是

美德,历来为人们所称颂。“拾金有酬”是改革开放之后冒出的新问题。是是?是非?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有人认为,拾到东西,送归失主,理所当然;那东西本来不属于你自己,不必酬谢。酬谢之后,反降低了思想境界。

有人认为,拾到东西,必须有酬(或称有偿),不占为己有已经说明有道德,因为拾东西也要付出劳动,有酬理所当然;不然,才不拾呢!

现实中的一个实例:一个失学的儿童,到医院看望生病的妈妈(他父亲乃下岗职工),途中拾到了“一包钱”,他将钱送到了派出所。将钱清点过,数目是一万八千元。警官详细地询问了他的情况—他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很快,失主找到了,是一位大款,于是,警官与失主商议,希望他能拿出五千元(少一些也可以)回报拾主。那位大款振振有词地说:“拾到东西,归还失主,这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警官无可奈何。

因此,有人认为,拾金(物)有偿应该立法。于是,又产生了许多问题。有偿的比率是多少呢?无法确定。

2、从道德技巧,看道德误区重重

道德修养是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由于社会开放、思想的多元化,道德也被混杂于技术、学术之中,来个“速成”。道德“速成’、得有技巧,因此,便出现了道德技巧。道德技巧,有人称道德技术,也有人索性将它称作“道德演技”,因为它属表演形道德,与实际生活中的道德却是两码事。道德技巧抽掉了道德的具体内容,使道德成为一种形式的空洞。在西方国家,这种道德技巧使用相当普遍,许多人都得有这种表演能力。于是,就有关于道德表演的专门书籍——《如何让你身边的人感到你有道德》,因为只为表演,所以在现实中不具意义。

道德技巧要求用最小的代价(或根本不付出),收到最大的“道德”效果。于是,在生活中,表现为空洞的同情、空洞的支持。这是道德修养的一个误区。

(四)、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进行道德修养的前提是具有道德修养需求,即个人想做个有道德的人。这种需求可能是自发,也可能是经人启发,当然也可能是现实的导引——即生活的趋使,因为有道德的人受到社会推崇。

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是实践。只有在人们相处的道德关系中,才能改造自已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是从认识到实践的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境界。

1、培养道德意识和道德理想。人一生下来没有道德意识,正如一生下来没有思想一样。一个小孩看到另一个孩手上拿着好吃的,就动手抢,这是一种本能;因为小孩并没有形成道德意识。可见,道德意识是后天形成的,需要培养。培养道德意识是从父母开始的。有了道德意识,才可能有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通过道德评价来评判来修正行为规范的。因此,道德意识包含了道德评价。

有的人从小就立志要做个品德高尚的人。这就是道德理想,道德理想与人生理想一样,是生活追求的目标。有了道德理想,道德行为才会不断完善,以致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

2、明确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有了道德意识和道德理想,还必须有具体的道德准则,这是人与人之间道德范围的行为规范,实际上也是社会对人们行为的关系的基本要求的概括。有了道德规范,道德行为才有标准;道德评价就是居于道德标准之上的。道德标准,实质上是一种“善恶”标准;道德评价可以促使良好道德的形成。

3、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道德情感指对道德行为的一种情绪。道德情感是居于道德评价之上的。有了道德情感,人们可以进一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麻木”的人是相当可怕的。他们会问:道德一斤多少钱?这种人是因为金钱的刺激使得道德麻木。

有了道德意志,道德理想方可实现。道德意志指在实践道德过程中,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力量。道德意志可使人在社会道德风气低下之时,保持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实现道德理想而采取积极主动、创造性的行为。

4、良心和自尊心的培育。良心是指人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道德义务时,对所负的道德责任的内心道德感知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人对其道德责任的自觉意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良知是一定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良心是一定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的反映,是外部的义务要求转化为人的内心道德要求和个人品行的结果。在阶级社会中,良心是有阶级性的。良心在人们进行行为动机的检查、行为过程的监督、行为后果的评价时,都起着巨大作用。良心包括责任心、同情心等。责任心可以养德,责任心更可以树德。自尊心是个人需要遵重的一种道德情感。其基础是承认自己的尊严。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着人的行为。自尊心能够促使人去合理地维护自已的尊严,在人们的行为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自尊过分就成自傲,自傲妨碍对自己的正确评价,是一种不良品质。

5、道德境界的塑造。道德修养境界是指人们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形成的高低不同的觉悟水平。人的道德境界有高低之分。“利他”’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比如古人的“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今人的“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都是崇高的道德境界,属提倡道德,只有道德先锋才能做到。

有人将人们的道德修养分成三种境界:一是遵纪守法,普通公民的道德境界;二是助人为乐,对社会施于益行,良好公民道德境界;三是先人后已,大公无私,崇高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是经过长期修养达到的。

(五)、养成良好道德习惯

道德修养,要从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起。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是人生成功的基石。

1998年1月18日至21日,全球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聚在法国首都巴黎,为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研讨。有人向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请教:“您是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获得最重要的知识的?”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却说:“我是在幼儿园。”人们一下子愣住了,接着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哪些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科学家耐心地回答说:“学会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用过的东西摆放整齐,做错了事要表示自己的歉意,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

有了好习惯,失败不容易,没有好习惯,成功不容易。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道德教育就是促使道德习惯的养成,道德修养也一样。

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内容:

1、礼貌待人:礼貌是肖像的一面镜子,礼貌是一切美德之源。道德不在乎礼貌,礼貌不在乎道德;但道德源自礼貌。

语言修养就是礼貌中的首要问题。人比动物高贵的地方,就在于他有说话的能力,如果他把这种能力用得不当,就会比动物更低下(萨迪语)。生活中不管任何时候,都必须使用礼貌用语。

2、勤俭习惯:勤快与节俭是中国传统美德。勤快,体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节俭,体现了人的一种高尚情怀。不该花的一文不花,该花的还是要花。

3、诚信习惯:做一个诚实的人。国王要选一个接班人,他将炒过的花种分发给全国的孩子,希望他们种出好花,结果只有一个孩子种不出花来。他被国王选中了。在诚信缺失的年代,诚实更具特殊意义。也许,悖守诚信,会吃点亏;但得到的远远多于失去的。

4、卫生习惯:养成卫生习惯在当今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外某会厅,发现一口痰,断定是中国人吐的——当然过分;但是应该承认,中国人随地吐痰现象比较普遍。究其原因:在中国古代,随地吐痰并非缺德。

5、乐于助人习惯:乐于助人是一种道德行为。有一个老师作救灾动员说:“如果我们不捐献,我们被水淹了,也没有人捐赠我们。”有一位学生回答:“我们住在高高的山头,水淹不到。”老师的动员,问题出在哪里?将道德行为作为一种投入。我们讲道德,是无须回报的。但我们又必须怀有感恩之心。

6、感恩习惯:这似乎与道德建设关系不大。应该说感恩也是一种德,以德报怨往往产生于不知感恩。感恩并非商品的交换。对父母的感恩,表现在孝敬父母上;对帮助过我们的人感恩,时常记起。常怀感恩之心,将产生良好的社会益行。

第三篇:从和谐社会谈和谐质监建设(修改)

从和谐社会谈和谐质监建设

印江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史册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如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将和谐理念贯穿于质监工作全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质监事业的健康发展。作为体现党和政府执政能力之一的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又将如何构建和谐质监呢?这虽然是一个新课题。然而,作为人民群众来说,却是非常关注的问题,因此,就要从优质服务抓起,从群众关心的事情抓起,发挥质监系统的职能作用,使群众办事越来越舒心,执法机关和群众的关系越来越融洽,真正做到质监关心群众,群众支持质监,上下齐心打造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通过调查研究,目前,就质监系统在构建和谐环境方面的情况看,总的是好的,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还不太高,理想、宗旨、拼搏和为社会积极贡献力量的意识不牢,认知能力不够,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技术装备相对滞后,检验能力不强,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适应和改善工作外部环境的意识不强,认识不到位,社会效应不稳定,甚至有时还发生不作为或乱作为等损害质监部门形象的行为等等,这些都是直接影响构建和谐质监的突出问题。

二、要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是构建和谐质监的重要保证。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要做的工作仍然很多,主要的有三点:一是要抓好宣传。要把对外宣传作为树形象,壮声威,促发展的大事来抓。要持之以恒地对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宣传质量技术监督的法律法规和质监部门的地位作用、职责范围、主要任务、工作成绩等,在全社会形成对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共识,主动理解、支持和配合质监部门工作的良好局面。二是在工作中要突出重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做的事很多,但始终要抓住政府想办的事和老百姓共同关心的事,解决了政府的难题,满足了百姓的要求,就能在社会中形成离不开质量技术监督的良好局面。三是要讲求工作方法,工作方法对营造质监和谐的外部环境十分重要。即使你出发点是正确的,但如果方法不当,同样达不到目的,方法得当了,就能顺利开展工作。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和改进行政执法、综合管理、检验检测等工作方法,尤其是在收费中更要注意政策和策略,要在工作对象中形成主动接受监督,支持质监事业发展,欢迎质监部门到来的良好局面。

三、要坚持依法行政。坚持依法行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作为政府主管质量监督、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特种设备安全检查、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监管工作的职能部门,直接涉及企业产品质量、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直接涉及维护国家、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涉及到保持社会稳定和安定团结。任务之繁重,责任之重大。因此,依法行政,严格把关是质监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可见,和谐行政是创造和谐质监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如何达到和谐行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已经实施,为依法行政提供了法律保障。质监部门的广大干部职工都要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度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依法行政总体要求,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正确履行职责,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增强依法行政的本领,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把依法行政落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真正树立起“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行业形象。

第二,增强执政为民意识。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质监工作是否取得成效的标准。因此,必须在质监系统中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在工作中努力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是要提高认识,摆正位臵,真正把群众当作主人。要认识到群众之事无小事,要坚持为群众办实事,事事连着民心,事事系着和谐。二是要从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入手,开展各项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如重点开展好对食品、建材、农资、电器、特种设备等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产品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三是要做好群众来访和投诉工作,努力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帮助群众挽回因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四是努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推进名牌战略,深入企

第四篇:谈检察机关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身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检察机关担负着依法治国的重要职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必须做出积极的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检察机关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具体应当立足于检察职能,结合地方实际,积极主动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开展工作。

一、靠发检察建议促进和谐

实践证明,检察建议在预防犯罪,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开展检察建议,首先要注重合理性,要讲事实,摆道理,这样才易于被相关单位所接受;其次,要有针对性,要针对犯罪发生的具体成因,管理上存在的具体问题,开展检察建议,要有的放矢,不能空穴来风;第三要有可采性,建议的对策要便于操作,便于实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实际效果。

二、靠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维护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没有良好的社会治安作依托,几乎是不可想像的。提高公民的安全感,当前情况,就是要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检察机关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成员单位,且负有法律的职能,所以更应承担更多的职责,更好地落实各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要抓住“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措施不动摇,不但要强化“严打”力度,更要加强防范力度,配合相关部门严格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充分发挥督导、检查、协调的职责,把各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好,提高公民的安感度。

三、靠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和谐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是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的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检察机关应当有效发挥惩治犯罪、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特别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严重暴力犯罪、黑恶性质犯罪,以突出的打击成效,彻底遏制严重刑事犯罪势头,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保障和谐的社会局面,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四、靠预防职务犯罪 惩治腐败现象发展和谐官吏腐败历来是困扰社会的一大问题,也是影响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检察机关应当进一步加大查办职务犯罪力度,促进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通过查办有影响、有震动的大案要案,取信于民。同时要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认真处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清除腐败发生的根源,减少腐败发生的机会,从而创造廉洁的政务环境,增强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五、靠强化法律监督实现公平正义创造和谐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标尺。检察机关肩负着法律监督的神圣使命,维护法律公正实施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法律监督;充分行使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刑罚执行监督四项刑事诉讼监督职能,坚决纠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裁判不公等突出问题;切实运用好民行监督职能,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篇:粮食部门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试论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粮食安全观

一、确立和谐社会条件下的粮食安全观需要考虑的因素

1、国际因素

国际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更多是是体现为粮食的外贸依存系数。所谓粮食的外贸依存系数,是指内一个国家粮食需求出现缺口或富余时,假定缺口(富余)量全由进口(出口)量来实现,粮食进口(出口)量

占粮食总需求量的比例。建国以来,中国的粮食外贸依存系数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上,最高也在4%以内。就供给而言,据fao统计,1972年世界粮食贸易量只有1.33亿吨,到2002年则达到2.4亿吨,30年内增幅55%,以此预测,2020年国际粮食贸易量还将增加,中国进口粮食占世界粮食贸易量的比例总的趋势是下降的。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承诺,过渡期内,预计外贸依存系数最大约在4.4%左右,以此推算也仅约2 000万吨,届时即使全部动用外汇储备也尚不及中国储备总额的百分之几!在保持基本的生产能力、必要的自给率前提下,中国充裕的外汇储备,才是粮食安全的强有力保障。

2、非和平因素

这里包括国际国内两方面。国际而言,即便燃起战火,高科技条件下。很少再需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粮食的依存度已降至人类战争史以来的最低。科技对粮食生产能力的推进,也有效阻碍了粮食贸易壁垒的设定。加入wto后的事实也在证明,西方国家非但没有卡我们,反而以缩小贸易顺差为由压我们多进口粮食。反观国内,尽管局部的甚至台独等非和平因素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但只要我们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大政方针不变,就不会出现对粮食的反常需求。

3、国内生产因素

粮食生产受自然、经济多重因素影响,间会出现波动,波动幅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粮食安全程度的高低。粮食产量间波动幅度可用粮食产量波动系数来表示。建国以来,中国粮食产量波动系数呈整体下降趋势:20世纪50年代年均为3.6%,60年代为5.5%,70年代为2.5%,80年代为3,4%,90年代为2.2%,均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也反映了中国粮食生产的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中国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大豆5大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8000万公顷左右,即使考虑到自然灾害等影响,只要控制住耕地面积,就不会危及粮食安全。

4、粮食需求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单纯依赖粮食及其初级加工制成品转向粮油、畜禽、肉蛋、果菜,水产、奶类等全面需求,进而刺激粮食以外的食品供应的迅速增加,比重越来越大。这种背景下粮食的间接需求增加,直接需求在整个食品结构中的份量则逐步下降。单从营养和能量平衡角度看,非粮食食物的增长远可以弥补粮食减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5、科技发展因素

粮食生产能力一方面取决于耕地的质和量,更重要的还取决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杂交水稻单产数十年来一直稳定增长,超级籼稻单产700公斤的预期目标已于2000年实现,单产900公斤预期在2010年成为现实。有关专家认为,作为生产力因素的科学技术在现代粮食增产过程中占35%,预计到2020年,技术因素的贡献将达到45%,即每增产100公斤粮食,就有45公斤是因为技术的改良带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的粮食存在相当大的潜力。

6、政府调控因素

改革开放20多年的粮食供求波动可以说明这一问题:包产到户和粮食提价极大刺激农民的种粮热情,中国粮食供求迅速实现积极平衡。同样,这一政策的滞后作用,使得粮食产量超出当时的正常需求,随之而来的是政府加大调控,间接导致“谷贱伤农”。同样原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先是国内粮价上涨推动产量迅速增长、国家宏观上进行的一系列调整措施,使得粮食产量持续减少,有效缓解了供给压力,这也正是政策的预期目标。近年来,中央采取了包括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减免农业税、制定最低收购价等等一系列惠农措施,刺激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产量增长。从20多年的实践可以看出,政策因素不仅对粮食产销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调控过度的现象始终如影相随。

7、环境协调因素

基于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粮食安全观,归根结底是粮食生产不能重蹈若干年来中国工业生产和环境协调中的“先发展、后治理;边发展、边治理”的覆辙。就全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和土地,水资源等承载能力而言,利用国际分工减轻中国生态环境恶化压力,转而利用中国劳动力资源充裕优势,可以促进以水产、果品,畜禽、蔬菜等产能的全面提升,提高中国农产晶的比较优势。总而言之,即使有限度地牺牲一点粮食自给率,也要通盘考虑通过对耕地的休耕轮作,进而在一定时期内让农民休养生息,以利于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

二、更新和谐社会下粮食安全

观需要突破的几个问题

1、正面认识这次关于粮食安全的争论

2003年粮食减产和以粮食为代表的农产品涨价,再次引发了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不同认识和争论。农业、粮食行政管理及储备部门言之凿凿地认为:“现在粮食正由过去的供过于求向供应偏紧过渡,库存持续减少,缺口十分可观。”来自企业和理论界的观点却不以为然:“目前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严重性被高估了,是粮食部门在夸大。”争论延伸演变成对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诟病:认为国家储备粮食对市场的调控能力不强,巨额财政补贴没有获得理想效果。尽管如此,这次宏观政策的调整依然沿袭了传统模式。毕竟,短缺经济的思维惯性,导致谁也不敢在如此重大的民生问题上有所突破。但这次争论的正面意义,就是终于从事物的另一角度思考问题,为全面更新粮食安全观带来了契机。

2、正确对待近年来中国粮价波动

2003年以来的粮价上涨总体幅度并不算大。稍微追溯一下历史,现在的粮价水平,实际还低于1996年的水平。2001年平均每个城镇居民用在粮油、肉、菜方面的开支比1996年减少了131.2元,2002年减少43.8元,而同一时期,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已经增加了3000多元。从这个意义上说,粮价只是恢复性上涨,不考虑其他因素,粮价甚至还没有恢复到合理的位置。另据业内人士调查统计,667平方米小麦的生产成本投入需319元,如果以单产400公斤、市场售价1.6元/公斤计算,除去成本只有321元收入。按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2157平方米、生产周期10个月计算,中国麦农年收入1245元/人,同2000年城镇居民最低收人人均2676元比较,只及一半。据此推算,小麦价格即便涨至2.52元/公斤,麦农收入也仅和城镇最低收入持平。而与国际市场粮价比较,中国目前进口美国小麦到港成本价约为2155元/吨.高出国内小麦500元以上。

3、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安全观的突破

建国以来,粮食供求一直在政府的严格调控之下,采取了许多和当时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措施和办法.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这种依靠政府自上而下对粮食供求关系进行调节的模式往往容易导致信息的扭曲和失真,即便滤去人为夸大和缩小的因素,行政环节过多也必然造成信息滞后和政策反应过度,并放大粮食市场的正常波动程度。设想政府放任目前的粮食涨价,让市场去调控,在涨价刺激下,农民也会很快在下一个生产周期内增加播种面积,并迅速使生产恢复到合理水平。当然,政府参与调控会规范这一过程,但忽视政策的滞后和放大作用,就必然带来调控过度的负面影响。

4、摒弃备战备荒基础上的粮食安全观

如前所言,现代战争主要是高科技力量的比拼,虽然动用资源更多,但对粮食的依存度却大幅下降,远不像传统人海战术中的持久战那样带来粮食的大量消耗,也就是说,现代粮食的“备战”功用已极大削弱。中国作为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前提下,和地区之间的以丰补歉,就足以大大淡化“备荒”的基本内涵。同时现代备荒概念的外延已经远远不能用温饱所能全部涵盖,应建立在整个社会保障机制充分发育基础上“备荒”的崭新概念。

5、粮食行政管理模式要突破

在绝大多数以行业管理为内容的行政管理部门纷纷撤并的改革年代,粮食部门得以硕果仅存,至少折射了我们对粮食问题不敢掉以轻心。这当然是不错的。但多年对通过行政手段进行调控形成的依赖,彻底悖离了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的初衷,也是导致我们在粮食安全意识方面墨守陈规的体制原因。

三、与和谐社会对应的粮食安全保障的重构

1、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粮食储备制度

(1)确定储备规模。就全国而言,储备规模不宜过大,理论上以1年消费总量作基础,适当参考国际粮食储备安全系数,参照全国非农人口口粮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合理需求来确定,这样既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减少社会财富、公共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因需定储,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还应通盘考虑将各级储备的合理结构,甚至可以除国家储备外,其他储备不作为硬性要求。

(2)储备布局。不仅要突破传统的产区按3个月口粮消费量、销区和中心城市按口粮消费的6个月进行计算导致“量”的过大,还要充分考虑中国农业区划,产销特点等,结合国际粮食进出口通道,建立吞吐调度灵活、运转成本合理、安全保障有力的储备布点。

(3)储备品种要确立以耐储性、适口性为目标。近几年来,中国3大粮食品种小麦、稻谷、玉米消费比例大体是29:38:33,但玉米更主要的为饲料用粮。要注意消费结构和储存结构的适应。全国范围内以小麦为主,稻谷次之,玉米、大豆等多品种、多花色结构,强调优质粮食储备以适应市场需求。

(4)加快轮换速度。建立开放竞争的轮换机制,引导监督承储企业市场化运作,采取公开招标采购或竞价抛售等方式,规避市场风险,实现阳光管理。(5)积极参与全球化市场,在储备规模、结构,布局等方面与国际市场实现全面对接。

2、“藏粮于地”、“藏粮于民”——拓展粮食安全思路

(1)“藏粮于地”。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是在“地里”而不是在“库里”。只要耕地得到有效的保障,粮食的暂时短缺就可以得到很快的弥补。

(2)“藏粮于民”。中国农民历来有“养儿防老、积谷防荒”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倡动员社会力量多层次的粮食储备,既是对国家财政负担下的多级储备的合理修正,又可以有效发扬光大储粮传统。还要利用价格信息、季节价差等手段,引导各类经济组织增加周转、贸易储备,帮助指导城乡居民增加消费储备,通过这种充分的市场发育,建立起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库存,国有粮食企业周转库存、社会其他经济组织的粮食库存、农户和城市居民的口粮库存等的体系,有效分解储备单纯依靠国家财政的压力,更高层次地实现粮食安全。

3、建立粮食安全预警机制

尽管中国有不少机构和组织对粮食安全进行关注和研究,有些省份也制定了粮食安全紧急预案,但政出多门,数据不一,前瞻性不强,缺乏必要的权威性和实用价值。要对这些机构进行整合并赋予其相应职能,制定统一规范的粮食安全预案,确保做到灵敏、准确、权威。同时要建立健全预警级别制度及相应预案,根据国家粮食供求状况、波及的范围、价格涨落幅度和危害程度等,将预警分为若干级别,并制订对应的预案,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程序化。

4、积极能动的粮食安全应建立在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

从粮食生产者的角度而言,粮价的合理回归,对增加农民的收入十分有利。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中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不足38%,食品支出有限,且弹性增加,食品价格的合理上涨并不对他们的生活带来实质性影响。也就是说,仅就粮食保障而言,“买得起”在现阶段对多数人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问题。这些变化也促使我们在确立粮食安全上眼界更开阔一些,把粮食安全牢牢建立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基础上。即便如此,仍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粮食安全保障,建立严格规范、充满人文关怀而又有别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社会救助机制,在食品保障上实现城乡一体。有了这一前提,加上社会保障机制的全面发育,就完全能够确保建设和谐社会对粮食安全的要求。

下载谈县级质监部门加强自身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县级质监部门加强自身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物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范文模版)

    谈物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消除社会矛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城市管理的一部份,物业管理越来越为......

    谈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谈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一、 以人为本的涵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

    加快和谐质监发展,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快和谐质监发展,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作者:任闻宇 杨明波 胡弘昊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1期 [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

    部门自身建设侧记

    提升素质,服务大局,不断深化自身建设 ——*******自身建设侧记 我们以开展组工干部“讲、重、作”树组工干部形象和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实现了团队建......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汤胄芳继海南城管副大队长被曝上班时间擅离职守之后,各地陆续出现部分机关干部在上班时间玩忽职守、违规执法、办事效率拖沓、态度恶劣等有关......

    加强作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加强作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当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任何不和谐的因素都可能成为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而目前一些政府机关单位严重的工作作风问题令人担忧,已经成......

    加强作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加强作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当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任何不和谐的因素都可能成为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而目前一些政府机关单位严重的工作作风问题非常令人担忧,已......

    浅论地税部门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文章标题:浅论地税部门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