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

时间:2019-05-12 03:1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

第一篇: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

《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读后感

高二(12)李越2012.07.30

绪论

这是我的第一本哲学书,虽然没有读完,但每个章节都读了两三个小节。迫于作业的压力,在此对我非常感兴趣的几个标题进行讨论。

此书的基本形式是对YES or NO question进行正反论述,读者在其中进行选择,最终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正文将对我的世界观进行论述说明,并记述我的感悟。

我的世界观

正文

一 无神论者

在因果论有神论者的文章中,作者主要举了基督教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论证的例子:

“因果链条无限延伸,就不会有第一个原因。但是没有第一个原因,后面的结果就不会发生。但是很明显,我们看见我们周围有很多结果发生。所以因果链条不会无限地回溯下去,一定有一个起始点。”

我认为,论证本身一点问题都没有,而且还用了极限思想加以论证,我想任何一个人对这一点都不会产生异议。但问题出现在了下一段:

“第一个事实是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其它事物引起的。第二个事实是原因序列不能无限地回溯。因此,一定存在着“第一原因”,那就是上帝。”

智慧设计有神论者,在文中举了一个似乎很有道理的例子:

“(无神论者)就像相信如下说法:如果海浪冲击海滨足够长的时间,它们将最终重组元素并生产出一支精密的手表。一个人可能相信会发生这样的奇迹,但他不理解为什么会发生。”

下面说明这两点错在了哪里:

首先,对于第一个,我想这是人都能读出问题。谁说“第一原因”就是上帝了呢?我们难道就不能相信这“第一原因”是物种起源,是地球诞生,是宇宙大

爆炸么?科技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正如无神论者的文章中所说:随着我们知道得越来越多,我们也越来越不需要上帝。

就在最近,一个电视节目报道了科学家模拟地球形成之初各种小殒石撞击的情景:它们将含有生命组成最基本元素的无机物殒石放在实验室里用撞击时期产生高压。结果令人惊奇:在残渣中他们发现了氨基酸!这是生命形成的基石,是蛋白质的单体。我们不难想象在这样的条件下组成蛋白质是不难的。当然,生命的形成远比这几步要复杂的多,具体是怎样请参考科学文献。

有人可能会说,这只是实验,当时是怎样的情况你也不知道,你只能猜想。是的我们就是猜想,不过是有凭据的猜想,不像有神论者毫无根据地塑造出一个上帝的形象,还自称Bible是上帝写的,荒谬!我相信虽然现在科学家手中的证据不足以推翻有神论,但还是那一句,科学在进步,终有一天,人类将把自然的奥秘揭晓。

二 死亡主义者

是否有来世、是否有灵魂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和上一个问题联系起来。或许,人们因为是有神主义者,而相信灵魂和来世的存在。这样,这种观点已经被证明是谬论。如果有人单纯地认为人有魂灵和来世他可能相信:存货主义则获得如下论证:

“有人看见过鬼魂,甚至有些动物(它们不会撒谎)对鬼影做出了反映。有人反映他们跟死去的人对过话,告诉他们某个物体藏在某个地方。布拉瓦茨基夫人受死去喇嘛指导写出《秘密教义》。许多人有过濒死体验。大脑影响肉体。”

一一驳斥:对于动物对灵魂作出反映的事,我想说动物确实不会撒谎,但他们作出反映的原因不一定是看到了鬼魂,没有一种特定的动作是反映了它们看见了鬼魂。有人需只是看见了藏在丛林深处的捕食者而吓跑,或是出现了幻觉。人一样会出现幻觉,这和梦境对他们的影戏那个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们经常对梦境里发生的事情和现实中的发生事情混为一谈,尤其是时间一久,就分不清发生在哪里了。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某些心存他意的人杜撰出他们与鬼魂交谈甚至是声称指导他写什么著作。这些人的动机可能是骗取社会关注,赢得利益。至于作者说她根本不可能知道藏学的那些东西,但是不能排除她联系某个活着的喇嘛,并在已知藏学的基础上添油加醋,并说这是已故的喇嘛教她的。至于濒死体验,你有没有真正的死,怎么知道死后会有来世,灵魂尚存呢?真死和濒死是不能等同看待的,就好比是等于和约等于,是π≈3.14而不是0.999...=1。至于为什么会产生那种奇异的感觉,我认为是生理的正常反应,同样这有待科学的解释。没有人能真正地体验到死亡的感觉。还有一点是大脑影响肉体,所以我们会有灵魂。这一点可以用进化论来解释,万物之源的那一种动物当然是没有像现在人类这样思想的,但是越来越有思想的物种延续下来变成个人。这是一个过渡的过程,而不能证明人是有灵魂的(这里的灵魂是指脱离肉体会思考的那一部分,当然我反对这一观点,具体会在后面解释)。

我是这样理解死亡主义的:人活着,有思想。死了,一无所有,什么都不知道,就这么简单。所有人将变成一个由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物体,最终被火化或者是腐烂。

三 享乐主义者 心理学自我主义者

这时我发现最好解释的一个题目之一,可以和心理学自我主义相结合阐释。多元论者的主要支持理由是,除了快乐,我们还有职业、婚姻、朋友、自我发展、金钱、性、孩子等。下面引用多元主义作者所写文章中的一段:

“如果享乐是唯一的价值,那么为什么人们对生活中最好的目标、最好的社会或正误等方面的观点都莫衷一是呢?我们在身体结构上都是非常相似的,相似的刺激会在我们身上产生快乐,但是我们对价值的看法总不一致,因此,价值跟快乐不是一回事。”

这是全文较精采的一段。我想作者对快乐的理解不够深入。有乞丐会感到快乐,国王照样会不快乐。有钱对某些人来说就是快乐,对另一些人就不是。英文有句成语: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one's poison.世间数不清的例子已经证明:每个人感到快乐的原因是不一样的。让我们假设每一个人感到快乐的事情是一个集合。这样的集合当然会存在交集,因为我们都是人。当然不会存在包含关系或者像等关系,因为我们是不同的人,即使双胞胎也不是一样的,因为他们永远不会处于同一个空间(相对的),所以不会感受到一样的事物,经历就不会完全一样,所导致的就是获得快乐的原因会有差别,尽管他们的基因相似性很大。这样说来,如果我们都已快乐作为价值,那么对生活中最好的目标、最好的社会或正误等方面的观点就不会莫衷一是。所以我们做我们认为对的事情,也就是我们认为快乐的事情。请注意:这里的“对”是指大脑直接决定要做的事。比如说:小偷偷东西早别人看来是错的,他自己也有可能认为是错的,但是他就这么做了,是因为他的大脑认为我必须偷因为我不想饿死,这就是我说的“对的事情”。

我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因为我认为人们决定做的一切都是相对快乐的,这是大脑的本能反应,大脑就是想让肉体快乐,以此来获得自身的快乐,因此我们做的一切都是相对快乐的。这里的“相对”是有用意的。相对是指个体人为的快乐与否,而且是指相比较而言的。乞丐在别人眼里是痛苦的,他自己有可能这么认为,但是他没有自杀是因为他认为活着更好,相对而言更快乐。

这就解释了,我为什么是一个心理学自我主义者,而不是心理学利他主义者。我的肉体是我自己的,我努力让我自己快乐。如果利他主义者说价值的意义是让别人快乐,那么我想说你看到别人快乐,所以自己快乐。这个道理在英语作文中就已说明:Tired but fulfilled, this meaningful day of being a volunteer will surely be treasured in my heart.我想,把获得快乐也归为我们“自私”的原因,看上去“乐于奉献”的利他主义者就彻底无语了。书中自我主义者的文章有一段写得好:

“为同伴牺牲了的士兵可能想到:如果不牺牲自己会有什么后果,或在有罪的自责心态中,或者出于被人说成是过于谨慎甚至是胆小鬼的坏名声中,可能再也无脸见人。他可能想避免这种痛苦和尴尬,这种东西可能会延续一生。在危机的状态下,就是想一下这样的生活,瞬间想一下,就足以让他采取行动牺牲自己了。”

至于利他主义者的那篇文章,我唯一的感觉是他疯了。人人都为自己着想并不可怕,因为每一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前面说过),能满足他们的方式也不一样,可以是某些人认为是高尚的行为。总之,一般利他主义者所说的“除了利益或幸福的其他事情”一般都能用快乐概括。

四 幸福定义者

由于我们的个人价值观和追求各不相同,用具体的东西或事情来定义幸福是不现实的。怀疑论者曾这样否定定义者:

“(a)幸福=满足了应该具有的欲望

我们怎么知道哪个欲望是我们应该具有的?

(b)我们应该具有的欲望=能带来幸福的欲望

所以(c)幸福=满足了能带来幸福的欲望

循环定义,没有意义。”

首先,我承认照这样推论,幸福就是没有定义的,但作为一个定义者,我需要找出问题在哪里。刚才的推论可以简化成这样:A=B B=C 所以C=A 而A本身就是C因此A=C没有意义。那么既然已经有A=B,为什么还要找到C呢?作者说“我们怎么知道哪个欲望是我们应该具有的?”所以要对B解释,所以B=C(就是A)。

难道真的不存在幸福的定义么?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感觉告诉我们,幸福是一种可以感觉到的东西,他确实存在,我们而且确实能在特殊的情况感受到他。这就证明了幸福是可以定义的,这时从原则上否定了怀疑论者的观点。但这是不够的,我需要给出具体的定义和否定循环定义的理由。

我认为,幸福就是肉体上或精神上达成目的后的感觉。也许这个定义不够完满,但就刚才的分析,幸福的确是存在的,在某种特殊场合下才会产生,这种特殊情况的定义,需要哲学家不断探索。也许这种感觉是不能用语言形容的,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不能用语言形容的感觉,比如:谈恋爱、初吻、OOXX等等。如果真能寻找到这样的定义,它决不是类似于“幸福就是清爽的早晨里喝得一杯茶”这样的比喻句;而且还必须适用于各种人群。

其实,我觉得A=B就够了。

五 道德相对主义者

着个题目也是比较好说明的。依照我前面的理论,每个人经历的事情都是不同的,所以世界上不存在任意两个人他们的价值观是相同的,因此就不存在判断道德的统一标准,无论他们的基因有多相似。

绝对主义者说,世上明明存在着法律和规则,如果道德是相似的,为什么我们依然遵循着这样的法律呢?我的回答是:人类制定的法律实在最基础的层面上制定的,这就好比是一组射击队去射靶子,出现一组成绩数据,人们把最低的那个分数,作为运动员合格的标准。虽然这个例子有些牵强,但能说明问题。

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恰恰就是绝对主义者举的那一个例子:

“在非洲的很多国家实施女性割礼,这个风俗包括‘切掉女孩部分的XX和XX,在有些情况下把她的XX缝起来,直到她结婚后的时候再打开。’这是为了保持一个女孩的贞洁和处女性,以便能够找到丈夫。”

这个在其他国家或民族看来是残忍可怕荒谬的举措在该地区却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风俗。文化的差异造成道德的相对是一个很大的、能说明相对主义是正确的例子。而绝对主义者不肯善罢甘休,他们模拟了这样一个情景:

“戴拉给自己的女儿实施割礼是正确的,给罗伯特的女儿实施割礼是错误的,因此相对主义者要说这件事既对又错,这个说法没有意义。就像说一条线既直又弯一样。这表明相对主义是一种令人迷惑和自相矛盾的信条。”

我想只有绝对主义者才会将这两个来自不同国度的人拿过来作比较,真正的相对主义者不会看到别人做了不符合自己道德价值观的事而应要求她去做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的事。我的意思是,绝对主义者造出这样的前提是一个是相对主义者,另一个人是绝对主义者。如果是两个相对主义者在一起,即便是不同国家,也不会产生这样的所谓的矛盾。因为在他们眼里,你做你觉得对的事,我做我觉得对的事,我觉得你做你觉得对的事是对的,咱们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所以,说“割礼既对又错”是已经承认你是个绝对主义者,才产生了这样的矛盾,因为在同一个标准下这确实是矛盾的,但如果你是相对主义者,你绝不会说这是矛盾的。因此讨论问题之前首先要站在中立的态度,才不会推出这样的谬论。还是那条直线的例子:如果这条直线是画在一个弧面上,如果你站在垂直于弧面的角度去看当然看到的就是直线,稍微换个角度,看到的当然是条曲线。(这个例子举得太好了!)所以,在讨论它是否是直线之前,要中立的角度上,那就是在空间中分析,而不是仅靠一张二维的相片来判断。

六 安乐死推崇者

“生命是好的,但是因为生命能带给人们快乐、成长、爱和跟别人分享的机会,生命才是好的。仅仅生命本身,从心脏在跳动、肺在呼吸这个角度上看,不一定就是好的,尤其是当生命伴随有痛苦、不人道的依赖机器或是植物人的时候,这样的生命更不好。换句话说,人们看重的是生命的质量,而不仅仅是生命本身。”

这是推崇者的文章中的一个精彩片断。我们经常会听说过甚至是看到过有些人被病魔缠身,痛不欲生,更有人说他们自己生不如死,最终选择安乐死自杀了。这是对的,因为生命可以被理解为是一个东西,或者说是权利。他的所有者就是人自己。谁也没有剥夺它的权力。我想死,就什么时候都能死,你给不给我注射取决于你。于是,自愿的安乐死就成立了。

而个人认为,我是不推崇非自愿安乐死的,因为你又不是患者,你怎么知道他是个安乐死推崇着呢?你怎么知道他正在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呢?所以说,你不知道他想死与否。因此你就无权对他实行安乐死,不论你是他的监护人还是医生。这当然是我个人的看法,各种安乐死推崇者内部的不和是在允许范围内的,我说过,每一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

再看看反对者在文章中是怎么说的吧。作者一直试图证明“减少痛苦”和“维持生命”孰轻孰重。到最后我也没有明白作者是怎么证明的,或许他就没有试图去证明。作为一个享乐主义者,我觉得当一个人无法享乐,他就是一个失败的生命,所以个人认为,减少痛苦优先于维持生命。这同样在别人看来是不一样的,或许你是一个荒谬的不肯悔改的多元主义者,你就跟我的观点不一样,但如果你改变看法,你会觉得减少痛苦就是优先的。

七 唯物主义者

这一点已在死亡主义者种解释,思想就是大脑。二元论是荒谬的。

八 心灵主义者

章末总结中说:强硬的宿命论者是典型的简化论者,形而上学自由主义者是彻底的唯心论者,但是其它观点的分类仅仅是相近而已。

注意:仅仅是相近而已!所以,一个简化论者相信心灵注意时没有错的,就像一个安乐死推崇者相信非自愿安乐死是错误的一样,是在允许范围内的,我没有得精神病。

要想理解机器能否会思考,首先要弄明白这里的思考是指什么意思。思考,不是会解方程会做高考题会洗衣服做饭等等,而是他到底有没有情商。一个机器的智商可以高到他自己都无法测量(哈哈,有逻辑问题,只是文学夸张而已),但是所有机器的情商不可能会有正值!机器永远不会社交,不会产生爱,若果真的有,那只不过是表面上的而已,现在目前被认为会思考的机器无一例外都是程序编定好的,他们只是在运营预设好的程序罢了。虽然作为一个宿命主义者,我认为人也是“程序设计的”,但毕竟这种思考的程度是有质的区别的。不论科技怎样发达,人都不会造出一台会思考的机器。自然太复杂了,如果机器真的能思考,他就一定会有类似于人类大脑中的神经元。

还有一种否定的方法是从原则上否定:人是有自然进化而来的,可以说是自然创造了人类,而生命怎能又由人类造出来呢?虽然这个命题有些牵强,但人类目前是拿不出证据的。

当然,我这么说空口无凭,但机械主义者你们是拿不出证据的。在这种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我宁愿相信人类不论在多遥远的未来都造不出来会像人类一样思考的机器!

第二篇:哲学与人生试题(标准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复习卷(练习卷)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单选题

1、孔子“因材施教”的哲学依据是:(C)A

唯心主义哲学

B

普遍联系的哲学

C

一切从实际出发

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一叶知秋”是运用(C)的结果。

A、发散思维

B、原点思维

C、联动思维

D、逆向思维

3、“窥一斑而知全豹是(B)的例子。

A、发散思维

B、联动思维

C、原点思维

D、逆向思维

4、下列各项正确的是(D)。

A、历史事件有重复性

B、历史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 C、历史现象是独一无二的D、历史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5、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确立目标、开展行动,都需要明确(C)所在。

A、国家利益

B、集体利益

C、自己的利益

D、他人的利益

6、关于个人理想错误的是(A)。

A、有主观性

B、有个体差异性

C、有实现可能性

D、有超越性

7、人的本质是(D)A、人的自然属性即食欲、情欲、求生欲

B、自私就是人的本质 C、追求自由

D、社会关系的总和

8、不少农民“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品种走俏,今年就种什么品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看,是因为他们没有:(A)

A.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 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 D.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

9、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B)A.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C.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D.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10、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孙来燕9月16日做客中国政府网时表示,”嫦娥一号”已经进入到西昌卫星发射场,预计于10月中下旬发射升空。人类能够发射探月卫星,说明了:(B)①规律是客观的 ②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人们可以摆脱规律的束缚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2007年9月13日,国家预防腐败局成立新闻发布会暨揭牌仪式在监察部举行。事实证明,加大预防,防患于未然,无疑是成本较低、效果更好的反腐败措施。成立国家预防腐败局,就是有效开展预防腐败工作的需要。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C)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B.只要推出新举措,就能彻底解决腐败问题

C.要把握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D.国家相关部门认真行使国家职能有利于反腐败工作取得实效

12、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构想,是幻想人民永远定居在一个闭塞的小天地里,过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生活。这一构想与陶园明的“世外桃园”都不可能实现,是因为:(B)A.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永恒不变的 D.事物的矛盾是相互转化的

13、关于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说法错误的是(C):

①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为判断标准 ②以事物力量的强弱为标准

③看事物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④从事物的名称、旗号去判断

A.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描写乡村夜景的名句。写景状物最重要的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否则就会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说明:(B)A.矛盾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外在原因 B.正确地认识事物离不开对事物矛盾特殊性的分析 C.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客观联系建立新的主观联系 D.成功地改造世界就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5、在雅典举行的第28届奥运会比赛中,李婷和孙甜甜的完美配合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由衷喝彩,这喝彩也是其最终夺得金牌的因素之一。这说明:(C)A.人们的立场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就不同

B.只有优化各部分之间的结构,才能获得最大整体效能 C.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D.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和动力

16、《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已者也。”这段话是说:处处防备,就是处处兵力薄弱。敌人兵力所以少,是由于处处防备的结果;我方兵力所以多,是由于迫使敌人分兵防我的结果。这段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A)①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全面看问题往往一事无成

④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17、“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及贵。”(《史记·货殖列传》)这句话体现了哲学道理是:(A)A.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18、实现我国中部崛起战略,重要的是充分利用中部地区在区位、资源和发展时机方面的后发优势,汲取经验。扬长避短,走出一条有中部自己特色的协调发展之路。材料体现了哪些哲理:(A)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③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④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冥王星是1930年由美国人汤博发现的,这在当时的观测条件下是了不起的。但随着人们研究水平的提高,天文学家认为冥王星不符合太阳行星的标准,故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6届大会投票决定降为“矮行星”。冥王星降级一事表明:(B)A.权威机构能够改变天体的属性

B.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C.符合大多数人意志的结论就是真理

D.自然界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0、《人民日报》载文指出,理论创新的基础和推动力是活生生的社会实践,离开了社会实践,任何理论创新都难以成功。这是因为:(B)A.理论创新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C.理论创新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

D.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能推进理论创新 21、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在 本次大会上首次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之所以要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是因为:(C)A.正确的认识高于实践

B.科学发展观来源于实践,是正确的认识 C.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要求

22、中国水利水电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张光斗,六十多年来,在水利水电工程教育、科研方面做出了突出的、系统的、创造性的贡献。他在给女儿的一封信中写道:“人生就是为人民服务,为后人造福。我一生为此努力,但贡献不大。“张光斗的事迹表明:(D)A.人生是否有价值,只能从人自身得到说明

B.物质贡献比精神贡献更重要

C.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很难实现统一

D.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3、“理想好比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花,它虽生长在泥土中,但又不是泥土。”这一形象的比喻表明:(C)A.理想与现实是两回事

B.理想是美丽的,现实是丑恶的

C.理想来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

D.理想和现实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4、没有望远镜,伽利略不能发现银河系;没有显微镜,就不会有后来的细胞学说;没有强大推动力的火箭发动机,也就没有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这段话是说:(D)A.社会历史是由杰出人物创造的

B.实现人生价值需要自己岗位上埋头苦干 C.实现人生价值要提高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25、2006年9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对陈良宇严重违纪问题立案调查。2006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决定对杜世成的问题立案调查。中央一再强调,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常修为政之德,党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这体现的哲理有:(B)A.实践决定认识

B.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主观世界的改造 C.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决定事物的发展

D.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26、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A)A、量力而行 B、听天由命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27 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实说明(B)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 ,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自觉地认识事物的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C、规律隐藏在事物内部,人类智慧不很难企及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8、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积极的态度表现为(D)

①合作 ②接纳 ③和睦 ④和谐 ⑤排斥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29.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这说明(C)。

A.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 C.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30.下列不符合对待挫折和逆境的要求的是(D)

A.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

B.要正确看待过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C.要有坚定的信念

D.要求我们要消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和逆境 31.下列不属于的是益友表现的是(D)

A.正直的人 B.诚信的人

C.见闻广博的人 D.好背后诋毁人的人

32、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关系特征(D)

①平等互处 ②宽松的人际环境 ③友善和关爱 ④相互真诚信任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3.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C)。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34.“拔苗助长” 的错误主要在于:(D)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35、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C)。

A.物质是运动的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36、“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C)

A、事物是运动的 B、事物是变法发展的 C、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D、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37、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道:“陈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C)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38、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片漂浮的白云。运用辩证法观点看这首小诗,我们领悟到(B)A、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部分影响着整体,制约着整体功能的发挥 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9、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地球上每年仅7级以上的大地震就有十几次。打开一幅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地震发生地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某几个地带上。如果把这些地震带再与地质构造图做一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与地壳的断层带关系特别密切。这说明(A)。

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人能够认识客观规律

③规律是主观的,确定不移的 ④客观规律依赖于意识的发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0、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信息,也带来了许多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传播一些有悖社会道德的信息,这启示我们(A)

A、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B、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C、要重视事物的变化

D、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

41、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A)

A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物质决定意识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42、《孙子兵法》“投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观点表明(C)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

43、新事物是指(D)

A、最强大、发展最快的事物

B、最新出现、又有最新的形式的事物 C、最新出现,又最受欢迎的事物

D、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44、“欲速则不达”说明(A)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多选题

45、同自然规律一样,社会发展规律也具有(BCD)。

A、创造性

B、客观性

C、重复性

D、普遍性

46、历史规律的特点(ABC)。

A、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B、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 C、主要表现为统计规律

D、具有主观性

47、生产力是

(ABD)。

A、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B、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C、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

D、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

48、理想是人们(ABCD),体现着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与向往。

A、在实践中形成的 B、同奋斗目标相联系 C、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D、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49、社会理想的特点(ACD)。

A、有整体性

B、有超越性

C、有阶段性

D、有客观性 50、人是以(BCD)求得生存和发展。

A、生理的适应

B、交往活动

C、社会关系

D、生产力

5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ABCD)。

A、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发展

B、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C、人的各方面发展条件在相互促进中实现和谐的整体发展

D、包括人的活动尤其是劳动自由展开、人的社会关系全面丰富、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人的素质全面提高

三、判断题(10分)

(×)

1、现象是一般的、抽象的、同一的东西。(×)

2、本质是表现在外部的、可以被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

3、现象具有多变、易逝的特点。

(√)

4、现象上的一致并不说明本质相同,同样是微笑有的发自内心有的出于客套。

(×)

5、现象决定本质。(√)

6、本质决定现象。

(×)

7、真相是客观的现象,假象和错觉由主观的幻想和臆想造成。

(√)

8、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

9、错觉是以虚假的、歪曲的、否定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

(×)

10、“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是一种错觉。(×)

11、科学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等方法。

(×)

12、科学思维方法就是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也要遵循科学思维方法的要求,所以没有必要把二者分开。

(√)

13、科学思维方法不同于辩证思维方法,但它包含了辩证思维方法。

(×)

14、社会历史是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所以它就是人的动机、目的决定的。

(×)

15、事物的发展是由必然性引起的,因而完全可以忽视偶然性。

(×)

16、个人理想等于个人奋斗。

(√)

17、意志的实质在于执行决定、克服困难、实现目的。(√)

18、一个人是奴隶还是奴隶主,原因不在人的自然本性而在社会关系。

(√)

19、人的本质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20、个人利益等于个人主义。

四、简答题

1、怎样坚持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答:一)维护个人的正当权益。个人对自身利益的正当追求,是人的生命得以延续的基本保证,也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动力。

二)反对损人利己。如果自己的利益是通过侵占、牺牲他人的利益来实现的,不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会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失去信心,最终损人又害己。

三)关爱他人、服务社会。个人要想在社会生活中获得自己的正当权益,首先需要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2、个性自由的特点。

答:一)个性自由的人,对自己的行为、自己的选择,拥有清醒的自觉,不是本能、盲目、无目的地行动,二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

二)个性自由的人,能够客观地了解、支配并控制外部条件,自觉地掌握和利用外部条件为自己服务;

三)个性自由的人,是生活中真正的主人,能够自主地选择和决定自己的生活。只有自主的人才可能是真正有个性的人。

3: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答:一)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着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指引着个人理想的基本方向。

二)个人理想是社会理想的基础,个人理想体现社会理想。

三)把个人理想等同于个人奋斗,一切以个人为中心,那么不仅他的人生价值取向是错误的,而且这种追求因为脱离了国家、民族和时代的需要,往往也是难以实现的。

4、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更加自觉地坚持求真务实精神,更加自觉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自觉的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分析: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为什么要坚持群众路线?(8分)

答: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此,必须把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是我们正确认识事 物的立足点,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是坚持正确价值取向的依据。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同时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群众的实践,才能保证领导决策主观符合客观,才能落实、检验和完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5、材料一:淮河流域一次次的污水事故让下游的众多养殖户血本无归,倾家荡产;因造纸厂排污的影响,河南新乡三王庄村地下水污染严重,数千名村民饮水困难„„近年来,因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指标导致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社会矛盾正不断加剧。

材料二:由于治理污染可能影响GDP的的增长,进而可能影响政绩考核,一些地方宁要经济“畸形繁荣”,不要健康发展,造成环境监管失控。在地方保护主义的作用下,许多环保问题久拖不决。

材料三:随着群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一些污染企业开始转移。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基于强烈的发展愿望,仍在重蹈覆辙,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甚至不惜出台种种优惠政策,吸引“三高”(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企业。对此,有关专家指出,污染项目的转移埋下了环保冲突的隐患,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将在新的地方重新爆发。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观点,说明应如何认识环保冲突事件的频发。

答:①环保冲突事件频发是一些地方违背科学发展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恶果。②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许多环保事件久拖不决,既因经济利益的内在驱动,更因政府外在监管的缺失。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群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体现了一种社会的进步;某些欠发达地区吸引“三高”企业,重蹈覆辙,体现了发展过程中的曲折。④地方政府应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一长远利益的关系,以人为本,及时解决环境隐患;企业要增强创新精神,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保持经济一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6、材料一 2004年7月7日,福建省将乐县暴雨成灾。在6名群众生命受到洪水威胁、危在旦夕的时刻,消防战士郑忠华和他的战友临危受命,奋勇救人。群众得救了,郑忠华却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危难见英雄,郑忠华舍己救人的精神和在危难面前大无畏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

材料二 2004年7月13日,福建省将乐县万人空巷,送别他们心中的英雄。2 000多米长的三华路上,挤满了送行的人们。他们喊着消防战士郑忠华的名字,把鲜花撒向天空,跟随着郑忠华的骨灰,缓缓向前。根据所学的人生观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人生观的什么道理?

(2)人们为什么如此敬重郑忠华同志?

(3)我们应怎样像郑忠华那样去创造辉煌的人生?

答:(1)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材料一主要反映了郑忠华为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材料二主要反映了人们对郑忠华的尊重与认可。

(2)主要是因为郑忠华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表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人生价值的最主要标志。

(3)首先,应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始终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其次,要正确处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把贡献放在第一位,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最后,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并具有顽强奋斗的拼搏精神。

第三篇:面试没有标准答案

面试没有标准答案

面试有没有标准答案?当然没有。不过面试官自有他心中的答案,面试官也自有他考察人的方式。只要掌握面试官设置面试问题时的逻辑,你就能在面试中更精准地表达自己,赢得面试官的心。

没头没脑的“自我介绍”

求职者的吐槽:为什么不管中英文面试,开场时总要“做一下自我介绍”?个人情况不是简历中都有吗?20几年的人生,该从何处说起——姓名学校专业?星座血型爱好?优秀毕业生一等奖学金?

面试官的考量:求职者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以及仪态。

不要求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一级甲等,但至少要吐字清晰条理通顺;不要求一句话就打动评委,但至少要提炼出跟应聘职位有关的能力和相关经验;不要求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但至少要求面带微笑落落大方,与面试官有适当眼神交流。

减分行为:“背诵”式自我介绍。自我介绍的内容可以事前加以准备和练习,但切忌把简历内容重复一遍。“演讲”式自我介绍。不要再“给我一个舞台,还你一个精彩”了,小学竞选班干部都不用这种说辞了。面试是需要热情,但请不要假大空煽情。

你可以这样说:自我介绍时可遵循“3P原则”:自信(Positive),个性(Personal),中肯(Pertinent)。

1、简历上“留一手”。自我介绍时补足一些简历上没有体现的内容,尤其是实习经验或是社会实践经验部分。

2、突出和应聘职位相关的信息。不要把自我介绍的时间都浪费在学校介绍、所学专业课程上,除非面试官主动询问。你应当选择

一、两项跟应聘职位相关的成绩或经历作简述,以证明自己有能力或潜力胜任该职位。

3、停顿留白,引起面试官的兴趣。在简述一段经历或成绩后适当停顿,如,“我曾在大学期间组织过有1000人参与的大型校园活动”。如果面试官进一步追问,恭喜你,你已经初步引起了面试官的兴趣。

一片空白的“实践经历”

求职者的吐槽:我有工作经验了还能叫“实习生”、“应届生”吗?真是的,明明知道我是学生,还总是对什么“实习经历”、“社会实践”、“兼职”问题穷追猛打。

面试官的考量:前程无忧论坛“HR聚会所”中的不少HR都曾坦承,实习生和应届生是最难观测的面试对象——“因为他们是白纸一张”。因此,实习经历、社会实践经历乃至兼职经历,都是面试官挖掘求职者“潜力”的重要参照标准。

减分行为:夸夸其谈、移花接木。不要妄想把别人的荣誉按到自己的身上,一个班里会有3个正班长、15个副班长?这种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有个知名企业收到的简历中就出现了这种“鬼打墙”现象。HR虽然看简历的速度很快,但“秒杀”过程中,老道的他们一样会把简历中制假、造假部分揪出来。

学校里只有一个大型活动,主要负责人却有17、8个?面试官阅人无数,只要通过不断追问细节,他就能摸清你的“底细”。“真相只有一个”,而细节式的追问,就会让夸大的求职者现出原形。

你可以这样说:没有过任何实习经历被面试官问起时也不要怕“哑火”。

1、你有过社会实践经历吗?可以把在学校参与过的社会实践活动讲述给面试官听:参与了哪一部分的工作?主要承担怎样的工作内容?取得了哪些效果?即便是只做过几天志愿者,也可以大方、清晰地表达出来。尤其是遇到不遵守公共秩序、无视场馆安全问题的紧急情况下,你是怎么处理的。你的处理干净漂亮,将会为你的面试加分。

2、你有过兼职经历吗?如果从大一开始就有兼职经历,在面试中属于加分行为,这能说明你较早就有了“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行为。就算兼职经历只有短短的两天,遇到的是黑心骗子公司也不打紧。你怎么识破的骗局、如何维权、如何引以为鉴总结出了“防骗”经验,一样能赢得面试官的理解。

3、什么经历、兼职都没有?有一位应聘网站编辑的“白纸”应届生这样说:“我没有过什么实习经历和兼职经历,但我在业余时间管理一个影视板块,并且为我的偶像建立了个人网站,吸引了几百个用户。”她应聘的是网站编辑这个职位,这些经历表明她已有一定的网站编辑的基础能力,自然能打动面试官。

不知意图的“家庭情况”

求职者的吐槽:我是来应聘的,又不是来相亲的,为什么连家庭情况都要过问?

面试官的考量:上下班是每天都要经历的路程,考虑上下班距离的远近也是求职者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对于异地工作者,“打探”家庭情况,是为了衡量求职者的生活成本,进而评估其工作稳定性。

减分行为:“因为同学都来这座城市,所以我也来这里试试。”(随大流无打算,怎能让面试官放心?)“路远不算什么,我就是想来贵公司。”(如今偶像剧都知道谈个恋爱需要花钱,上班怎能不考虑路程这个现实问题?)

你可以这样说:“我的亲戚在这座城市。”(表明自己有较为稳定的居住地点。)“我是学XX专业的,这个城市XX行业的工作机会比我老家要多得多,能让我更大的提升。”(表明自己做过一些背景资料研究,选择城市不是心血来潮。)

对于HR来说,了解自己所选择的城市情况、了解自己、有一定职业规划的求职者才会

被列入考虑被录用的候选人中。

对于求职者来说,不妨在平日里就多问问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城市?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说服自己,才能说服别人。

助兴节目的“兴趣爱好”

求职者的吐槽:兴趣爱好跟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能力有半毛钱关系吗?

面试官的考量:学生的简历在工作经验部分犹如一张白纸,“兴趣爱好”可作为引子,结合学子在校期间的实践经历、兼职经验等,最终考察出应聘者是否具有培养潜力。

减分行为:“我没有兴趣爱好。”——这个回答不科学啊!人生没有点兴趣,怎能找到乐趣和坚持?

你可以这样说:

1、将兴趣爱好与应聘工作结合起来。面试毕竟不是网友见面、朋友聊天,聊起兴趣爱好也不能天马行空,说不定一个疏忽反而暴露了缺点。要知道面试官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其用意,能说明你的兴趣爱好具备某种工作能力,会让面试官对你加深印象。

2、发掘“消极”爱好中的“积极”面。比如你的兴趣爱好是爱玩网游,可你又觉得这个爱好浪费生命、虚度光阴,说不出口。如果你应聘程序员工作或是网络公司运营专员,相信面试官能对此理解。如果你应聘的就是网游公司,那就大大方方地说出你对网游的认知吧,例如它哪里做得好,哪里还需要改善,相对于其他游戏你为何喜欢它等等。但不要一时忘形,进而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地说一些与应聘工作毫不相关的内容。

3、没有兴趣爱好怎么办?在面试中不宜直言自己无兴趣爱好,因为这会让面试官产生各种对你不利的猜测,比如“这人是不是很孤僻?”“这人会不会较难相处?”你可以在自己掌握较为熟练的事物中选取一项来作为兴趣爱好,或者表示“爱阅读”“听听音乐”。不过,你可要做好被面试官追问的准备:“经常看什么类型的书?”“比较偏爱哪个歌手?”等等。

太极推手的“谈薪心理战”

求职者的吐槽:想给我多少你就直说嘛,不要吞吞吐吐的,浪费大家的时间。

面试官的考量:“薪水不是我想给,想给就能给。”这„„还真是心理战。遇到好的候选人,如果在薪资上还有弹性范围,那就要“打太极”,争取一下。当然,如果开口闭口急吼吼地只问钱,那还是另谋高就吧。

减分行为:电话面试时就问钱。“电面”只是“摸底”,八字还没有一撇时就谈钱,除非你真有两把刷子,否则很难等到面试机会的光临。

面试一开始就问钱,还没表明自己的能力就先迫不及待地求身价求高价,这让面试官情何以堪?

当然,如果你对“电面”的公司并不感兴趣,或者你在薪资上有一定要求,可以在“电面”中直接提出,这样也可以节省雇佣双方的时间成本。

你可以这样说:

1、“我的期望薪资是****。”——不“委屈”自己,万一对方觉得你是一个将才,一拍桌子就答应你了,所以记得你的第一句话要对得起你自己。

2、“我相信贵公司有成熟的薪酬体制。”——称赞对方。只有在发展健康而正规的组织里才会建立起相应的薪酬体制。

3、“我十分愿意接受贵公司相应岗位的薪资幅度。”——表达诚意。对于自己心仪的公司,进一步表示想加盟的意愿和诚心,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心实意。

4、“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和表现,我会在很短的时期内,也许就在试用期结束后,得到甚至超越我的期望薪资。”——展示信心。如果对方的薪资和你的心理价位有点小差距,你可以借此表达,对方可以在试用期内对自己进行考察,如果满意的话,期望试用期后在薪资上能有一个上升空间。

毫无头绪的“最后一问”

求职者的吐槽:面试不是应该面试官来问我吗?怎么还要我问问题?麻烦!多此一举!

面试官的考量:求职者若有意加盟,定会关注具体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

减分行为:一脸茫然地看着面试官。

你可以这样问:

1、能否具体介绍一下我所要从事的工作?具体要做些什么?(表明对所应聘工作的认真的态度)

2、公司对这个岗位的期望是什么样的?其中有哪些部分是我需要特别努力的?(了解自己做这份工作还有哪些不足)

3、公司是否有这方面的培训?(公司的培训机制如何)

4、这个职位的职业发展规划如何?(实则问升迁)

5、能否为我介绍一下具体工作时间?公司有班车以及食堂吗?(打探工作环境)

第四篇:小学品德教学论文《生活没有标准答案》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生活没有标准答案》 “雪化了是什么?”这一普通的问题曾演绎出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多年的应试教育,那些让我们仰视的标准答案曾束缚了多少学生的思维!在教育改革的春风迎面拂来的今天,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如此的感慨。当“新课程,新理念”的呼声响彻校园,静心思考,作为一个教育者,你是否真正摒弃“标准答案”,给了孩子自主思考、选择的机会?

多年的品德教学中,孩子们用自己的言行告诉我,他们不仅仅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更是一个个有着独立思想的个体,是生活的真正主人。在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面临众多多的选择,每个孩子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生活中没有人能替孩子们永远去做选择,我们只是孩子们生活路上的引路人,因为生活本来便没有标准答案。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诚实,不需要理由》这一活动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做诚实守信的人。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诚实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或许撒谎的例子一出现,孩子们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一个标准答案:我们要做个诚实的孩子,但究竟在生活中做得如何又该另当别论了。

究竟该如何组织活动达成教学目标?我想起了一个很多年前的感人故事,一个叫旦南的孩子,他的养父杀了人,他宁肯被养父母毒打致死也不说谎。我想:旦南的行为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很容易受到诚实的教育,于是我精心录制了这个故事。

课堂上,伴随着如泣如诉的音乐,孩子们静静倾听着小旦南的遭遇。片刻沉默之后,他们的情绪激动起来,开始热烈发表对旦南死的看法,表达自己对旦南的敬佩、同情之心,谈论诚实的可贵。看来,工夫没有白费,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了,正当我想做总结的时候,班上思维非常活跃的李小伟站起来说:“老师,如果我是旦南,我才不会那么傻呢。”说到这儿,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李小伟振振有词,“我觉得旦南的死不值得。他的父母是坏人,我认为对坏人说谎不算说谎。”李小伟的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可他讲的似乎也有道理,我赶紧追问:“那你会怎么做呢?”“先假装同意,等警察来了再告诉他们真相,这样既惩罚了养父母,又保护了自己,多好啊!”这个李小伟,还真有点子。我继续问他:“你怎么想到这个办法?”“我们以前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过,父母不能体罚孩子,旦南父母的做法违法了,我们应该用法律保护自己。”看来,李小伟已经能将所学知识主动应用于生活,这不正是我们品德课教学所努力的方向吗?我立刻表扬了李小伟的说法,然后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旦南当时为什么没有那样做?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旦南没有想到养父母这样狠毒。”“旦南当时的生活环境和我们不一样。”“旦南的养父入狱了,他的养母一样会打死他。”……我看看李小伟,又问他:“你有什么话想对旦南说吗?”“我想告诉旦南,你宁死也不说谎,真了不起。如果你生活在我们这儿,肯定能学会保护自己,咱们在一起学习,该多好啊!”听到这儿,我笑着说:“旦南在天堂里听了同学们的话,一定会很欣慰的。”同学们也都笑了。

一堂课很快结束了,回顾课堂上发生的小故事,我不禁感慨:面对恶毒的养父母,旦南选择了宁死不屈,而李小伟却会选择保护自己。孰是孰非,恐怕也没有标准答案吧。作为一名品德老师,我们要做的不是教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适应复杂的生活,学会做人。“得法于课内,得益于生活”,这应是每堂品德课努力的方向。

第五篇:《哲学问题》读书笔记(精选)

《哲学问题》读书报告

书目:《哲学问题》

简介:

1、作者:伯特兰·罗素

2、译者:何兆武

3、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4、出版年月:2007年4月

一、整体感受

这学期开始时,由于一个讲座,我对哲学产生了不小的兴趣,于是就一直想读读哲学方面的书,做一点初步的了解,可又不知道从何读起。这次的读书报告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从郁老师推荐的书单中,我一眼就看到了仰慕已久的罗素先生的名字,于是当即决定就读他的著作《哲学问题》。等网上买来的书真正到了手中我才发现它是一本很薄的书,当时我想,虽然书薄,但我可以反复阅读,加深理解,充分领会哲学的思考方式。

读书的过程不可谓不艰辛。真正开始读了才发现,这本薄薄的书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读,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与我们有着较大的区别,一时间难以理解,甚至会不知所云,我便放慢速度,一个字一个字地细读,划出重点词句,在一旁的空白处时时写下疑惑和心得,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向哲学之门迈进。可以说这本书真是我读的最辛苦最认真的一本书了,时至今日终于磕磕绊绊地读完了一遍,虽然有很多摸不着头脑的地方,但更多地是全新的体会和宝贵的收获。

本书对于哲学来说,算是一种通俗性的导论,适合初学者阅读,用罗素自己的话来说是一本“廉价本的惊险小说”,但虽然如此,罗素还是在书中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并引入了各种崭新的观念。书中并没有探讨所有的哲学问题,而是仅限于那些他认为自己可以肯定而且能有所建设的那些问题。为了进行论证,罗素构建了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对我来说,《哲学问题》更像是一本教材而非普通的课外读物。

二、细节体会

1、关于哲学的价值和思考方式(P3、130)

在第一章“现象与实在”中,罗素提出了一个非常具体而有趣的问题,在我面前的桌子到底具有怎样的性质?例如桌子的颜色,罗素提到,看上去它是清一色的棕色,然而反光的部分却不一样,看上去会比其余部分明亮,甚至某些部分会变为白色;如果移动桌子,反光的部分便会不同,颜色的分布又会有所改变;假设有多个人同时在看这张桌子,那么可以肯定不会有两个人能够看到相同的颜色分布;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这种区别更加明显,因为他们必须养成按物体表现出来的样子来观看世界的习惯。罗素对以上发现做了一个讨论:“显然并没有一种颜色是突出地表现为桌子的颜色,或桌子上任何一个特殊部分的颜色,——从不同的观点看上去,它便现出不同的颜色,而且也没有理由认为其中的某几种颜色比起别样颜色来就更加实在是桌子的颜色”,“颜色便不是某种本来为桌子所固有的东西,而是某种依赖于桌子、观察者以及光线投射到桌子的方式而定的东西。”(P3)

“桌子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之前在我看来是不值得讨论的,因为只要能够看得见而又没有色觉问题,人人都清楚这一问题的答案,即使在更细的颜色分类方面可能会产生分歧(如到底是赤褐色还是栗梅色),但也实在无关紧要。然而哲学家们却不肯轻易忽视这个问

题,在他们看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看似真确的事物,仔细加以观察之后就可以发现它们其实充满了明显的矛盾,以至于即使是原本看似显然的东西,也必须通过深思熟虑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可以相信的。

关于这一问题,罗素在本书的第十五章“哲学的价值”中也做出了讨论,他说“哲学的用处在于能够指点出人们所不怀疑的各种可能性”,“哲学虽然对于所提出的疑问,不能肯定告诉我们哪个答案对,但却能扩展我们的思想境界,使我们摆脱习俗的控制。”(P130)对于身边再平常不过的问题,哲学家们却抱着怀疑的态度,认为一切都有理由怀疑,对所有事物都要多次审慎思考之后才肯罢休。一开始,我觉得哲学家们的这种行为不可理喻、没有意义,这些显而易见的事情有什么好郑重其事的讨论的呢?可是要想真正了解哲学理解哲学,就必须认识到,这正是哲学的精神和态度,哲学就是一种突破种种所谓的“常识”,排除人们狂妄独断的说法,指出人们熟悉的事物中不熟悉那一面的一种追求,一种习惯,一种对于本质的思考。不尊重哲学的人觉得哲学的思考是无意义的、荒谬可笑的,殊不知了解哲学的人们却在嘲笑他们的盲目和愚昧无知。抱着这种哲学的态度,我重新看待有关“桌子的颜色”这一问题,发现它变得有趣而有意义。这绝对不是一种自找麻烦的多余之举,夸张一点说,这是一个关于信仰、关于世界观的问题。

2、关于物质是否存在问题的讨论(P5、8、13、23)

下面让我们还是回到罗素先生的那张桌子上来吧。除了桌子的颜色,当我们考虑到桌子的质地、性状、触感等类似的问题时,会发现几乎有同样的困难,即我们不能肯定构成桌子的某一要素到底具有怎样的性质。基于这种考虑,罗素进而提出了两个困难的问题:“

(一)到底有没有一个实在的桌子呢?

(二)如果有,它可能是个什么样的客体呢?”(P5)读到这里,我越发感觉到哲学思考的奇妙,从开始对于桌子的颜色、性状等一系列平常看似毫无疑问的问题,到现在直接对桌子的存在与否都产生了质疑。眼前这“实实在在”的桌子怎么可能不存在呢?为了论证,罗素提出了“感觉材料”的概念,即我们感觉中所直接认知的东西。所以,刚才提到的颜色、性状、质地等都是一种感觉材料。所以假定有一个实在的桌子,那我们认识到的只是对于它提供的感觉材料的感觉而已,并且我们只能通过把这些和桌子联系在一起来认识桌子。罗素假设实在的桌子存在,并把它称为“物理的客体”,那么研究感觉材料和物理客体的关系问题就变成了探讨到底有没有“物质”这样东西以及它具有怎样的性质。到这里为止,在我们平时的讨论中经常出现的两个词便出现在了我的脑海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接下来,罗素从提出“我们感官的直接客体并不能独立于我们之外而存在”的哲学家贝克莱主教(1685—1753)的观点出发,逐步推导出其荒谬之处,指出物质的真实存在,否定了唯心主义者们“除了心灵和心灵的观念以外,就没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P8)这种观点。对于同一张桌子,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可能会对感觉材料有不同的认识,但我们不能否定,不同人们感觉到的感觉材料是相类似的,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在不同的时间,只要是在一定的地点,也会有相类似的感觉材料。罗素基于此而提出了假设:“超乎感觉材料之外与之上,一定有一个持久性的共同客体,它是构成为不同的人和不同时间的感觉材料的基础或原因。”(P13)肯定了物质的存在之后,罗素在第三章“物质的性质”中进一步阐明了物体存在于它所占有的一定物理空间中,并且它“所具有的空间关系和各个相应的感觉材料在我们个人空间中所具有的空间关系,两者是对应的”(P23)。我们感觉到的感觉材料所具有的性质,虽然会因为某些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都来自于同一个物体,具有相似的特点,这一特点正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

终于搞清楚了,物质是存在的,并且我们可以认识到它的性质。在罗素介绍唯心主义者的思想时,我对它有了新的看法,在以前的认识中,这无疑是一个荒谬的谎言,没有任何价

值和探讨的必要,但当我读到《哲学问题》这本书,才对其有了更加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当我看到“尽管桌子不是依赖于我的看见才存在,但是它的确要依赖于被某一个心灵所看见(或者以其他的方式被感觉到)”这种见解时,我才第一次真正认识了唯心主义的观点。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认识到虽然唯心主义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看似也能自圆其说,但是尚存在许多地方不能使人信服,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而只有唯物主义才是合理的、科学的、严谨的理论。

3、关于“内省的认识”(P37)

另外,书中的另一个地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第五章“认知的知识和描述的知识”中,罗素强调了“内省的认识”这一概念,即“我们不但察觉到某些事物,而且我们也总是察觉到我们是察觉到了它们的”(P37),进而提出了一个令我很感兴趣的假定:“自觉是人之异于禽兽者之一端”,“动物虽然认识感觉材料,但是从来也不会察觉到这种认识,因此它们便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存在”。罗素的这一观点阐明了人与动物的区别,解决了在我心中的一个长久存在的问题。中学的学习中,课本教我们说动物的行为都是出于本能的,它们不会思考,没有感情,对外界变化的本能反应构成了它们的一生。我对这种结论非常不满,因为我心中有着对动物们的认可和同情,不相信它们只是依靠本能而生活着的,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否则怎么会有如此多样的行为呢?罗素先生的观点打消了我的疑虑,动物们确实是有认识能力的,但是它们的认识能力仅限于对事物所提供的感觉材料的认识,而并不能认识到它们认识到了感觉材料这件事本身,这样一来,它们便可以顺理成章的对外界有着多种多样的反应,也可以充分认识世界,但是却无法有更深的思考。

三、读后启示

除此之外,罗素提出的其他诸多有趣的观点如第九章“共相的世界”中“只有事物在时间之内的时候,也就是说,只有在我们能够指出它们存在的时间的时候,我们才容易断言它们是存在着”(P81)、第十二章“真理和虚妄”中“一个信念,在有一个与它相应的事实的时候,便是真实的,在没有与它相应的事实的时候,便是虚妄的”(P107)等等,都让我十分感兴趣,并且做出了反复的思考,在思考哲学的同时,某些观点和论述也加深了我对于课堂上老师讲过的内容的理解。

总的来说,《哲学问题》是一部适合于刚刚对哲学产生兴趣的初学者阅读的书,书中罗素先生宝贵的思路和精彩观点都对我产生了深重的影响,很好的加强了我对于哲学的兴趣,在罗素的带领下,我逐渐熟悉了哲学的思考方式所具有的不同魅力,开始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思考一些以前从来不会想的问题。放弃之前的固有见解,重新认识世界,此时的我就像刚刚开始学习语言的海伦·凯勒一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我认为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下载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哲学的问题》读后感

    《哲学的问题》读后感最近拜读了罗素先生的《哲学问题》,这本薄薄的书我用了3天的时间才算是逐字逐句通篇读下来,而发现这本书你需要反复地观读,每一次你可能都有新的理解。这......

    生活与哲学问题

    《生活与哲学》复习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___的关系问题。 A.思维和存在B.个人与社会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哲学与生活......

    3.哲学故事 人生没有第二次选择

    3.人生没有第二次选择 几个学生问哲学家苏格拉底:“人生是什么?”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一片苹果树林,要求大家从树林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挑选一只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苹果。不许走......

    安乐死是一个哲学问题

    安乐死是一个哲学问题 关于安乐死,各国民间呼声极高(当然反方呼声亦高),而真正立法允许安乐死的,不过荷兰等寥寥数个国家而已。这种不成比例的状态,耐人寻味。如果按照多数国家......

    创造力有没有标准答案

    创造力有没有标准答案? 中国式作业颇具特色,培育出的中国式人才也颇具特色,这让中国式的教育略显尴尬。郑州此次出台的《意见》当中,除了规定教师在布置作业之前要先做一遍之外,......

    没有意见就是有问题(五篇材料)

    没有意见就是有问题 作者:何彦林来源:石河子新闻网时间:2014-06-12 12:48浏览:12 次 【评论】广泛听取职工群众意见是帮助领导干部和各级党组织及时发现工作、生活、学习中存在......

    学校没有“问题老师”(含五篇)

    学校没有“问题老师”前几天,有位领导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是怎么处理学校的问题老师的?我不假思索的回答说:“学校没有问题老师呀?”静坐思考,领导说的问题老师,肯定是指教学行为“错......

    马克思哲学研究“当代性”问题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在今天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是一个响亮的口号。在它的激励下,无论直接从当代问题出发,还是从理论的科学性出发,我们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