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当代青年畸形的荣辱观
浅谈浅谈当代青年畸形的荣辱观
—关于研读《毛泽东选集》第二篇“青年运动方向”的所思所想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3月4日的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针对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所提出的“八荣八耻”,不仅点出了中国社会目前思想道德建设的要害,也为重构中华民族的荣辱观、塑造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可是,现在依旧有一些人尤其是青少年对“八荣八耻”不以为然,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有不少青年无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沉湎于外物诱惑,不注重精神文明,导致了他们思想低俗,行为可耻,并且盲从于社会潮流,很难冷静的判断是非。可悲的是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些,依旧如此,由此可见,他们的荣辱观已经“畸形”。
就在前几日,记者报道了重庆市高校一名大学生,在同学眼中是典型的“高富帅“,但不曾料想他的近百件名牌衣都是偷来的,这件事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与热议。
在我看来,这正是当代青年畸形荣辱观的一种体现,他不以偷窃为耻,倒是很在乎自身的穿着打扮,甚至为了自身穿着而去偷窃名牌衣物。我不知道这样的事情到底有多少,但是我想很多人都知道现在有很多的青年都存在虚荣心作祟的心理,不能正确看待问题,盲目跟风,过于迷恋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本月19日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自己的母校——中国地质大学作了长达50分钟的即兴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到:青年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我们在遇事时先要问一个为什么,通过自己,探寻追求真理的脚步。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我想这也是那些荣辱观畸形的人所缺乏的素质。
第二篇:浅谈当代青年
浅谈当代青年“要善于创造”
天地实验小学潘璟
共青团是党缔造的,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共青团与党的特殊关系,以及自身的先进性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共青团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跟党走,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在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党对当代青年提出了三点希望,分别是“要勤于学习”;“要善于创造”;“要甘于奉献”。其中,我对“要善于创造”这点感触颇多。
人类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人类的创造精神。创造精神——绝不是背诵几条“创造发明技法”,绝不是阅读科学伟人传记,绝不是会用电脑、会背书、会依葫芦画瓢式的动手所能培养的。创造精神是一个人个性的综合表现,它渗透于一个人的认知、情感、需要、行为等各个方面。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人至少他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尊重现实和客观规律的人;至少他是能生疑、发疑、存疑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疑的人;至少他是不顾虑世俗偏见勇于表达自己见解,并不惜承受重负的人;至少他懂得如何自己去获取知识,并从纷繁的支离破碎的知识与经验中整理出一定的体系,由此形成自己处理信息的策略。
创造精神是渗透于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的。作为一名青年,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勤于问,敢于问,碰到难题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这些都是创造精神的实际表现。作为一名教师,创造精神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一直在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如果教师自己也缺乏创造精神,那么怎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呢?那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创造精神更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必备素质,必须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知,强化创造精神。从而真正做到能善于创造!
第三篇:中国传统荣辱观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行动动机在道德评价和道德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为仁由己”,强调修身齐家治国而平天下。这一特点尤其表现在中国传统哲学的荣辱观上。今天重温传统荣辱观的有关思想,对于我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卓有成效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义以为上”的荣辱观
“荣”和“辱”本身是指道德行动主体内心的一种心理状态。“荣”是情感上的一种满足感,“辱”是道德行动主体的羞耻之心,它们构成行动主体的行动动机。中国传统哲学荣辱观(这里主要谈的是儒家的荣辱观)强调的是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当荣之事为荣,以当辱(耻)之事为辱(耻)。在儒家看来,当荣之“荣”是指履行道德责任或义务所应有的满足感;当辱之“辱”则是指做了违反道义之事之后所应产生的羞恶感。这里所讲的“满足感”和“羞恶感”,实际上就是道德行动主体内心的某种道德动机或影响实际动机的动机。因此,儒家的荣辱观主要是关于道德动机的学说。
儒家的荣辱观强调“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其“义”不仅是指道德原则,更强调这些原则要转化为行动主体的道德动机,认为只要行动主体有了正确的道德动机,就会有正确的行为。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志于仁”就是以行动主体的意志来确立“仁”的动机,一旦有了这个动机,在具体的行为中就可以趋当荣之荣,避当辱之辱。所以,孔子强调“为仁由己”。孟子也有类似的思想,他认为有了恰当的道德动机,知荣辱,则很难去做不道德的事情,因为,“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孟子·公孙丑上》)他甚至认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强调行动者的动机(即“惟义”),而不是行动后果,是判断行为道德与否的标准。朱熹说:“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甚大。”(《孟子集注》卷十三)因此,儒家的道德学说特别强调培养正确的道德动机在道德生活中的重要性。
荣辱观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传统的荣辱观把修身主要看成是一种培养正确道德动机的过程。“修身”一方面要反省内求,反省内求首先要“知耻”。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应“行己有耻”,即要有羞耻心。孟子认为,“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陆九渊则认为“明耻”和“知荣”是相辅相成的,知荣才能明耻,只有知耻,才能自觉趋荣避辱。另一方面,“修身”需要践行,通过践行来巩固道德信念,包括正确的荣辱观念。荀子曰:“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荀子·修身》)荀子主张把培养正确的荣辱观和日常修身处世原则结合起来,把知荣辱视为修身之本。在修身的过程中,儒家还强调道德行动主体的意志力在形成荣辱观乃至道德行为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儒家强调修身为本,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看来,社会是由个人所组成的,每个个体如果能够做到“行己有耻”,家庭就会和睦,天下就会太平。儒家强调道德动机的修炼,其积极意义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往往过于强调道德行动主体的“为仁由己”,而忽视了社会体制和国家治理状况对人们道德观和荣辱观的影响。
正确荣辱观产生的内部和外部条件
儒家认为荣辱观,或者说道德观的产生来源于人之本性。人们的道德观念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与人的本性相一致的,即内在于人的本性之中。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即指人人具有相近的本质(性),因而具有知荣明耻,实现理想人格的可能。但能否达到主要靠人们后天的习俗,不同的习俗会有不同的结果,即“习相远”之意。孟子进一步将孔子的“性相近”引申为“性本善”。他认为人之本性所以相近在于凡人均有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四端人人具有,扩而充之便成四德,即仁义礼智,正确荣辱观的可能性正是建立在人之本性的基础上。由此,孟子提出了“人皆可为尧舜”的著名命题。
但以孔孟为代表的正统儒家把道德观、荣辱观建立在人性乃至“天命”的基础上,忽视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荣辱观的影响,虽然他们有时也看到了这种影响。如孔子主张,使民先富之,再教之。孟子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滕文公上》)孟子看到了“恒心”(长久不变之意志或道德观念)和“恒产”(物质生活条件)之间的关系,但他又认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梁惠王上》)如此,至少对真正的道德之士来说,“恒产”并非“恒心”之必要条件。因此,总体上,儒家更强调道德行动主体内部不依赖外部环境的意志力对形成道德动机的作用。所以,儒家强调舍生取义,士可杀不可辱,路之饿人耻受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法家主张积极进行社会改革,发展社会生产力,在他们看来,荣辱观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的。战国思想家管仲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把荣辱观和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联系起来。这一命题突破了儒家的人性论和“天命观”,比较合理地解释了荣辱观产生的前提问题。
传统荣辱观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荣辱观虽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但在塑造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方面起过重大的作用,培养了许多志士仁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重温中国传统的荣辱观,对其进行现代性转换或合理性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学说,强调形成正确的动机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道德的合理性是西方学者极力想证明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们论证的结果表明,无论对道德的合理性的证明如何充分,这种证明只对有基本道德感(即仁爱之心和正义感)或具有基本的道德动机的人起作用,能够使这些具有基本道德感的人形成实际行动的道德动机,即打动这些人;但对缺少起码的道德感,缺少起码的羞耻之心的人来说,这种论证就好比“对牛弹琴”,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毫无作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有的西方学者认为道德不过是基本的道德感(如仁爱之心)的显现罢了。传统的荣辱观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建立在道德主体自觉愿望的基础上,出于外部的强制性因素而不得不为的行为,不是真正道德的行为。所以,儒家有“慎独”之说。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他的学说,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强调培养良好动机的重要性。他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正是要将那不善的念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但传统哲学对善恶分辨的具体标准以及善恶观念产生的条件的论述是有缺陷或不充分的,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合理性重建,才能更加彰显其价值和意义。
重温传统荣辱观对我们思考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进行道德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当今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道德精神生活方面的问题,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一些人缺少正确的荣辱观,缺乏正确的道德动机,常常以耻为荣。因此,我们今天重温传统荣辱观,明义利、理欲之辨,贵德重义,对于端正我们的价值取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都有着积极意义。
第四篇:当代中学生荣辱观培养
当代中学生荣辱观培养
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他指出,要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寓意深刻,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是非标准鲜明,价值导向明确,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为当代中学生树立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提出了新要求。对中学生荣辱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放到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遵循学校德育工作规律和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规律,紧密结合青少年思想实际。要想真正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种子播进青少年的心田,绝不能简单地流于形式,满足于写在纸上,喊在嘴上,贴在墙上,要把荣辱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充分利用黑板报、校园广播、手抄报、倡议书等多种形式,宣传“八荣八耻”的内容,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崇高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中学生社会荣辱观问题的提出
1、社会环境影响学校教育
首先就石马坪中学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地理环境而言,开放的社会环境冲击着学校建起的德育信念大堤。当代中学生处于对外交流日益扩大,对外通讯日益迅速的大氛围中,每天接受着广泛的社会影响。他们在社会家庭中耳濡目染的是各种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其次在学校接受的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前途教育,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求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价值取向,但是在大的社会氛围中很难将社会与思想境界达到相对一致,产生了矛盾的双方构成体,学校与社会环境背道而驰,由此社会荣辱观的建设成为了当代中学生的当务之急。
2、现代社会的负面影响抵消了学校的正面教育。
在石马坪中学以及所有当代中学校,学生接受的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教育,而客观从在的社会阴暗面又迫使他们接受社会的多重性。这样,社会生活中积极与消极,美好与丑恶,文明与愚昧,先进与落后现象的矛盾现象,必然使中学生单一的思想和单面的价值体系产生裂痕,使中学生的德育工作产生了正负抵消,从而使中学生的社会荣辱观问题进一步扩大化。
石马坪中学从多年的发展看来,由以前的教育相对落后环境相对恶劣的形式下,逐渐转变成为现在引领天水市教育水平的代表性学校,尤其以其多年来在学生道德建设教育,以及跟随胡锦涛八荣八耻的坚定步伐,一步步将学校学生引入他们应该走的道路,但是就如前所说,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社会复杂思想的尾随,势必会对学生的荣辱观建设有一定的阻碍。
二、中学生社会荣辱观问题的解决方案
1、在课堂教学中凸显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班级、引入课堂,结合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进,发挥课堂教学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针对中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内容,在学校德育课程中重点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在其他相关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普遍要求与学校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机结合起来。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与中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认识水平结合起来。既要教育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也要教会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防止“一刀切”、笼统化,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在石马坪中学,其中有班会形式的互相交流,同学之间的互相倾述倾听的交流,学校组织的社团文化教育,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对学校学生进行了社会荣辱观的教育建设。
2、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彰显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少年学生的自觉行动和基本的道德情感。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所有的言行都符合一个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规范?是否存在着好逸恶劳,追逐奢华和物质享受,贪图名利,甚至是羡慕腐败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现象?每当我们看到身边的同学挥霍浪费,不求上进时,我们应该想问问他们问问自己,父母辛苦的工作是为了谁?父母那过早出现的白发又是为了谁?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革命遗址、社会实践基地和其他具有德育教育功能的社区场所,以及组织学生参加主题夏令营活动、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3、丰富教育活动中贯穿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重在实践、贵在行动,关键在实效。继承和发扬学校德育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入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养成教育贯穿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等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看得见、摸得着,提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效。充分利用每年的各种重大节庆日、重要事件,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班团队活动等场合,开展征文、演讲、知识竞赛、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各种主题教育,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专题教育。通过报告会、座谈会、走访等形式,开展“手拉手”活动,组织每个学生充当一名义务宣传员,负责向家长及家庭其他成员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把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带入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充分发挥共青团等学生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开展贴近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把认识转变到具体的行动,落实到学习和日常生活当中,推动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
4、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胡总书记的讲话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方向,我们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要以社会主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要以荣辱观为导向,让校园文化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德的载体,发挥在道德教育中教化的作用。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在这个学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用人类优秀的、先进的、科学的文化知识成果教育我们青少年,武装我们青少年的头脑。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中学生德育工作,提供了一个非常及时和极为难得的历史机遇,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合并贯彻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不断推进学习贯彻活动的新高潮,努力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持续深入开展,让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大力营造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大社会氛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把青少年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我实习义务任教的这一个月期间,石马坪中学在关于当代中学生社会荣辱观建设方面 做了很多未来准备工作,在以后正式开学后,将逐步进行预先制定好的各方面的教育开展工作,相信如此下去,当代中学生的社会荣辱观问题会得到全方面的提高。
第五篇:浅谈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社会心理学分析
浅谈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社会心理学分析
摘要: 进入大学后,学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在当今高消费的思潮下,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了非理性的消费倾向其特征往往折射出非理性、非科学的畸形消费倾向,这给他们自身、家庭及社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为此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中的畸形型消费进行分析
关键词: 畸形消费
高档型消费
攀比性消费
从众心理
盲目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呈现出独有的特征,总的来说其消费比较科学合理。但是部分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令人担忧。其特征往往折射出非理性、非科学的畸形消费倾向,这给他们自身、家庭及社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的畸形消费状况,把握其特征,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畸形消费进行分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
在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上都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在消费上也更加显现着的选择的自主权。而这种自主权的扩大,无形之中,形成了大学生独有的消费特点。第一,在大学生消费中,理性消费与非理性消费并存。根据我的实际观察发现,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其次是品牌,最后是质量。原因在于,我国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于父母,真正靠打工挣生活费的学生人数并不多。所以,我们在花钱时通常是十分谨慎的。当然,在众多的大学生队伍里,也有家庭条件较好,能够为其不成熟消费买单的大学生,但这一部分的大学生仅仅是一少部分人,不能完全代表所有同学的情况。
在大学生消费中,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的攀比消费的现象仍然突出。随便走进某个大学生的宿舍,你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很多名牌商品。尤其在北京、上海等经济水平较高的大园内,穿着名牌运动服,运动鞋的男生,用兰蔻美、宝莲、ck等名牌化妆品的女生随处可见。可以说,在大园里进行品牌的调查,就基本反应出这一地区市场上各品牌的销售情况。以青年人为主的大学生消费群体,也成为各大品牌越来越看中、追逐的主要销售对象!
信用卡带来的超前消费与冲动消费。信用卡以其特有的快捷、方便、安全等特点,迅速在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人群中广泛流行起来,信用卡在给消费者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90后”,尤其是大学生的超前消费和冲动消费的不良习惯。信用卡所提出的“透支未来钱”的时尚消费方式,这种新奇的消费观,对大学生们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可是,作为没有无固定工作、没有收入、没有无稳定还款来源的大学生来说,信用卡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理财观念,培养个人信用的养成,但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助长了大学生的冲动消费。
由于大学生特殊的社会角色,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呈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他们拥有独立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希望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但同时大部分大学生又都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家长;另一方面,现今,无论是还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均采取默许的态度,甚至有家长鼓励自己的孩子去恋爱。但是,大学生们在恋爱过程中的消费通常多是缺乏理智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在恋爱中的消费数额也在逐年增加。每个月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这笔消费在大学生每月消费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虽然大多数的大学生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一定的物质投入。但在现实中,却经常的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表现根据有关专家的调查发现, 1996年有67.2%的大学生月开支为 200~400元, 1999年有72.7的大学生月开支为250 ~500元, 2003 年有70.9%的学生月开支为300~750元。最近由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承担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消费偏高,月平均消费额约为400元, 最高月消费额达到1 450元。2004年一些大学生月花费近2 000元,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大学生收入与支出存在严重的反差。他们既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却享受着高档次的生活,且消费水平和质量往往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呈现出不合理的畸形消费现象。主要表现为高消费、超前消费等不良倾向。
1.高档型消费大学生消费的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多变性,高档型的消费倾斜。不少大学生喜欢追求一些反常的豪华奢侈、气派新奇的消费;追求一种脱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承受能力的消费。他们常把高档消费当作赶时髦、表现现实社会优越感和满足虚荣心理的手段,把对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2.攀比性消费。武汉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年消费平均略高于8 383.96元,最高的达到18 500元,最低的只有2 100元,差异巨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也不都是量“财”而行,其中相当一部分不是争学习上的高低,而是在生活消费上与款哥款姐攀比。由于大学生自尊心、好胜心以及虚荣心较强,在消费行为上极易滋生压倒对方而寻求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从而产生攀比消费、炫耀消费的行为。一些大学生在吃、穿、用等方面讲排场、摆阔气,认为在同学、老乡面前缺乏豪举有失体面。这种现象给家庭尤其是贫困的家庭加重了经济负担,也阻碍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还会导致部分学生误入歧途。
3.超前性消费。据对山东省5所高校3000名在校大学生的一次有关大学生消费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饮食和穿戴费用已升至总支出的 60%;与此同时,时尚消费更看涨,通讯费用已占总支出的10%。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风气、学校风气的影响,消费趋于早熟,超前消费、借款消费正在逐步火热起来。这无疑会加重家庭和个人的经济负担,也会影响其健康成长。
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上述各种畸形消费问题,除了有着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因素以外,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畸形消费可以归因为: 1.群体思维
大学生受群体思维影响的消费心理指遇有权威的人采取某种行为或观点时,大学生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寻求与权威一致,以至于自己的观点或行为受到抑制。处于生理相对成熟而心理又不甚成熟的大学生,其辨别力不太强,消费决策时往往倾向于按照社会名家或周围有影响力的朋友、同学或老师作为参照。大学生喜欢模仿权威人士或明星,又有很多机会接触媒介,这就为他们模仿名人创造了条件。有的还不惜金钱和时间从头到脚都把自己包装成明星的样子。不仅仅是服饰和日用品,更仿效其出入高档餐厅、KTV的行为举止等等。总的是想寻求权威以及同伴的认同,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从众心理
从众性消费是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不足、独立判断力不强,在同学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主张而采取与其他同学一致的消费理念.一个人只有与大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一致,他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接纳。大学生处于同一时代、社会环境和相同的集体中,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不论是学习、生活,还是交往,都容易倾向于一致。大学生又喜欢追求“新、奇、美 ”,迫切要求被其他同学承认或引起他人的注意。有的看到其他同学买了电脑或手机等物品,不管自己是否需要都买。由于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自信心,不少大学生深受此种从众思想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无谓的浪费,甚至养成恶习,以及为了钱而做出违法行为。.暗示心理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暗示性消费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刺激手段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他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和接纳一定的意见、思想。它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前提,以不假思索地接受为特征。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辨别力和文化水平,采取行动应该富有理性。但是,有少数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差,自信心不足,很容易受他人或自我的暗示,而接受某种观点或行为方式,表现为盲目性消费、冲动性消费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盲目的攀比只会给家人造成负担,所以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消费观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力量与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采取必要的、合理的、科学的措施,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消费与金钱、精力之间的关系,树立理性的消费生活观和科学的消费方式。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韩璐 西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重庆400715 [2] 《大学生过度消费的心理分析》如文 中华励志网
[3]
李绍先,李殿元.失落的潇洒 — — — 畸形消费面面观.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1752 182.[4] 胡娟.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 [ J ].心理科学,2003,26 [5] 李小芳.“ 新贫族 ” :一种消费的新主张 [ J ].中国青年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