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法讲义体会(推荐)
读朱德熙《语法讲义》的几点心得
朱德熙的《语法讲义》出版于1983年9月,后多次在版。并对书中的观点有误之处加以订正,如朱德熙先生在重印序言中说:“第七章把句首的处所名词和时间名词一律看成主语(7.2),其实有的是状语,例如,屋里坐,明天见。这两类格式的区别可以从重音的位置看出来。‘屋里坐’‘明天见’的‘屋里’‘明天’必须重读。如果处所词、时间词作主语,重音只能落在后边谓语部分。这一点是陆俭明同志告诉我的。”朱德熙先生很有胆量承认自己的认识不足,是伟大学者的大胸怀。《语法讲义》在我国学术界有很高的地位,构拟了以词组为本位的语法系统,是我国八十年代语法研究的一部具有开创性和启发性的力作。直至今日其中的许多创见仍被学界加以借鉴和应用,是语法学界的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
两次读来《语法讲义》一书,仍有很多不明白之处,加上朱德熙先生也说过,有些问题为什么那么处理,道理没有交代清楚。我理解的也更是一知半解的了,读后也没有什么见解,但对本书的知识体系和特色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一、《语法讲义》的来源
《语法讲义》的底本是朱德熙先生1961年至1962年在北京大学讲授现代汉语语法
(二)这门课程的讲义。当时只有十四章内容,出版前增加了第十一章、第十四章、第十六章和第十八章几章的内容。
二、《语法讲义》的结构框架
《语法讲义》共有十八章的内容,第一章语法单位是对整个语法体系内容的总体概括,有语素、词、词组、句子。以下十七章的内容则是对其其进行的具体地、详细地阐释,概念、分类及相关语法问题,有词的构造,词类,六大结构,复句以及省略和倒装。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六章又是第三章词类的子章部分。
三、《语法讲义》的突出特点
(一)词组为本位的观点。
汉语语法应以词组为本位, 这是朱德熙先生首先提出并首先实践的。他的《语法讲义》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而在19 8 2年发表的《语法分析和语钱体系》和《语法答向》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并论述了这一观点。所谓汉语语法应以词组为本位,就是说“ 由于汉语的句子构造原则跟词组构造原则墓本一致,我们就有可能在词组的基础上来描写句法,建立一种以词组为基点的语法体系”。同时,关于词类的划分,朱德熙先生强调了语法功能的重要性,认为意义在词类划分上不起作用。
(二)否定兼语式。
连谓结构是谓词或谓词结构连用的格式。如,去/看病 把这类连谓结构记为V1+N+V2,V1 是前一个动词,N是它的宾语,V2 是最后一个直接成分里的动词。
“不少语法著作把N指施事的一类称为递系式(或称兼语式),凡是N不指施事的(包括N与V2意义上没有直接联系的)统称为连动式,并认为递系式的特点是其中的N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前边V1的宾语,同时又是后边V2主语。连动式的特点则是V1和 V2主语相同。这种看法恐怕不一定妥当。如果当N指施
事时,说N是V2的主语,那么当N指受事时,是不是说N是V2的宾语呢?其实
不管N与V2之间意义上有什么样的联系,从结构上说,N只是V1的宾语。”朱德
熙先生否定了兼语式,把兼语式与连谓式合并,称作连谓结构。书中又列出了几种连谓结构,这里不对书中的各种情况加以赘述了,只写大的类别:1.V1带“着”
或“了”的连谓结构。例如,笑着跟我打招呼。句中两个动词结构分别代表两个伴随着发生的动作,但中心在后者,前者说明后者的方式。例如,闹着玩。后一个动作结构表示目的。又如过了春节回学校,两个动词结构分别表先后发生的两个动作。2.由动词“来”“去”组成的连谓结构。例,我去买菜。“来”和“去”充任的连谓结构的前一个直接成分表示目的。3.由动词“是”组成的连谓结构。动词“是”组成的连谓结构指的是形式为“是+N+V”的连谓结构。例如,“是当地的一所中学把他请去了”。4.由动词“有”组成的连谓结构。共有五种类型,分别列出例句:(1)有可能下雨(2有事情做(3)有个青年叫小晚(4)有话慢慢说(4)有病不能来(5)有三尺长。5.由动词“给”组成的连谓结构。有三种基本类型,之间又可以转换。(1)送一本书/给他和织了一件毛衣/给他(2)送给他一件/毛衣(3)给他/织了一件毛衣。
朱德熙先生的观点有他的学术理由,但我还是认为保留兼语式比较好,首先,可以降低各种连谓结构之间混淆的可能性。其次,运用二分法来划分句子结构时,把兼语式也按照连谓结构来划分的话,逻辑上总还是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大家选他当教授。如按连谓结构来划分的话还是应有不妥之处,第一个动宾结构中宾语“他”与第二个动宾结构“当主席”之间应该还存有一层语法关系,暂不去考虑语义层面,他当主席是否已成事实。
(三)主语和谓语三方面的关系
主语和谓语的关系可以从结构、语义和表达三个不同的方面来观察。
1.从结构上看,在正常情况下,主语一定在谓语之前,两者之间的联系,跟其它各种句结构比较起来,要算是松散的。这主要表现在两点上:第一,主语和谓语之间往往可以有停顿,而且主语后头可以加上“啊、呢、吧、嚜”等语气词跟谓语隔开。例如,这件事啊,得好好商量一下。第二,只要不引起误解,主语可以略去不说。例如,(这孩子)连他妈妈也不认识了。
2.从语义上看,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很复杂的。那动词组成的谓语来说,主语所指的事物跟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之间的关系是各种各样的。有的主语指的事物是动作的发出者,即所谓施事;有的是受动作影响的事物,即所谓受事;有的是施事、受事以外的另一方,可以称为“与事”;有的动作的凭借工具;有的主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其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就是不要把主语跟动作的施事混为一谈。例如,“我们开会”,与“我们”是主语;“车修好了”,“车”是主语。前一句的主语“我们”是施事,后一句的主语“车”是受事。也是就说主语与施事或者是受事无关。
3.从表达上说,说话的人有选择主语的自由。同样的意思,可以选择施事作主语,也可以选择受事或是与事做主语。这里又涉及到主语与话题的区分,主题属于话语语言学的范畴,是语用平面上的概念;而主语则属于语法学的范畴,是句法平面上的概念。胡裕树、范晓两位先生在《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方平面》一文中提出主语和话题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主语与作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的语义上有选择关系, 而话题除兼作主语者外,则没有这种关系。动词、形容词可以决定主语,而不能决定话题。(二)话题出现于句首, 而主语不一定出现于句首。(三)主语前边不能加介词, 因此介词结构组成的短语不可能是主语;而话题前边有时可以加上一定的介词。(四)话题和主语不重合时, 话题处在主谓结构的外层, 处在主谓句外层的话题在句法上可以叫做提示语。与日语不同的是,日语的话题和主语都是有符号标志的,不像汉语这么复杂。话题有时又是和主语重合的,话题往往是说话人已经知道的事物,汉语有一种很强的倾向,即让主语表示已知的确定的事物,而让宾语去表示不确定的事物。因此主语往往是有定的,具有周遍性的,宾语往往无定。
四、我在语法知识方面的新认识
(一)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也能带某些宾语。主要有:
1.表示时量的、动量或程度的宾语。例如,休息了一会儿。
2.表示运动终点的处所宾语。例如,飞昆明/来北京/去学校。
3.表示存在、出现或是消失的存现宾语。例如,新到了一批货。这些类型的宾语成为准宾语,与一般宾语相对。
(二)名动词。
据我理解,名动词就是具有名词功能的动词,既可做谓语,又可以直接受名词修饰的动词但它还是动词。例如,政治影响/思想准备/经济剥削/工作计划中的 “影响”“准备”“计划”。这样的名动词还有很多。说到名动词,当然还得提到名形容词。与名动词的性质一样,兼有名词性质的形容词,既可作宾语,又可受副词修饰。例如,机械,理想,规矩,道德,模范。名动词和名形容词是兼有名词性质的谓词。
(三)“的”字结构做定语的偏正结构。
书中讨论了“的”字结构做定语的偏正结构的不同位性。例如,开车的技术/开车的人/我开的车。在“开车的人”里,“开车的”指称“人”,“我开的”指称“车”。可是,在“开车的技术”里,“开车的”不能指称“技术”,可见,这一类格式不是同位的偏正结构。这类偏正结构中的中心语是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词。在《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中也涉及到这个语法问题,只是叫法不同。在《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叫做“动语+的”结构,有着如下原则:“如果名词语(中心语)是‘动词语’中动词的一个配价成分,这个中心语的名词性词语就可以省略不说,反之,则不可”。也就是说,“人”是动词“开”的一个配价成分,所以在“开车的人”中“开车的”等于“人”;“技术”不是动词“开”的陪价成分,所以“开车的”不能指称“技术”。这与“‘的’字结构做定语的偏正结构的不同位性”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比“‘的’字结构做定语的偏正结构的不同位性”阐述的逻辑清晰些,明其所以然。这就是动词配价理论的功劳,也是语法的新发展。
第二篇:现代汉语语法讲义(精选)
现代汉语语法讲义
第一章 语法概说,汉硕咨询扣:伊尔酒吧三六欺凌四五
一、语法和语法学
二、语法单位
三、句子成分
四、句子分析——分析句子的两种方法
第二章 词类
一、词类的含义及词类划分的目的
二、词类划分的标准
三、词的一级分类和再分类
四、各类实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区别 词
数词
量词
代词
副词/象体词
五、各类虚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语气词
六、兼类问题
第三章 短语
一、定义
二、短语的种类
三、短语的构成手段
四、简单短语和复杂短语
五、单义短语和多义短语
六、自由短语和固定短语
七、短语和词宏观上的同与异
第四章 句子成份
一、句子成分的性质
二、主语、谓语 主语的语法构成 主语的语义类型 谓语的语法构成
三、动语、宾语 动语的语法构成 有宾动词
无宾动词 宾语的语法构成 宾语的语义类型
四、定语
五、状语
六、补语 补语的语法构成 补语的语义类型 宾
语、补语的顺序 数量宾语和数量补语
七、中心语
八、独立语
第五章 单句
一、基本概念
二、句型确定的原则和方法
三、主谓句 主谓谓语句 双宾语句 连动句 兼语句 存现句 “把”字句 “被”字句
“是”字句 “有”字句 “所”字句
四、非主谓句 五、单句和短语
第六章 歧义分析
一、歧义的含义及歧义研究的目的
二、歧义的种类(1)
同音造成的歧义 同形造成的
歧义 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
词兼类造成的歧义
语义关系不同造 成的歧义
三、歧义的种类(2)
第七章 复句
一、复句的含义
二、复句中的关系词语 三、复句的分类 四、广义的并列关系
五、广义的因果句 因果关系 目的关系 假设关系
条件关系 六、广义的转折句 七、复句的扩充 八、复句的紧缩
第一章 语法概说
一、语法和语法学
(一)语法
1.语法的含义及其作用(1)语法的含义
语法,是语言中的词、短语、句子的构造规律。
语言有三个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其中,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中的语素、词和固定短语以及现成话的集合,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而语法则是语言“建筑体”的建筑法则。
西方传统语言学认为,语法包括两个大的方面:词法和句法。
词法,主要涉及词的构成、词的分类和词形变化等内容。
句法,主要讨论短语和句子的构造规律。
不过,这个分类对于汉语语法来说,不完全合适。
首先,汉语的词法部分相对空虚:词没有完全的形态变化、语素构成词的方式不影响词的语法表现,词的分类也依据特定的句法环境来操作。所以,汉语的词法内容基本上比较单薄。
也正由于汉语的词的分类定性都必须依靠特定的句法环境来实现,所以,汉语语法有关词类问题的讨论总是要放到句法当中去进行,这样汉语的句法就比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句法范围要宽一些。
上述两点,正是汉语语法诸多不同于西方语言之处的亮点之一。(2)语法的作用
研究语法,讲语法,那么语法的作用是什么?研究表明,语法的作用起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从说和写的角度来看,语法规定着人们怎样用词造句。比如,汉语的“我看书”从排列的角度来看,可以有六种顺序,我看书
书我看
我书看
看我书
书看我 看我书
但只有“我看书”是常态的,而“书我看”的出现是有条件的,是变式。其余几种排列方式都是不合法的。而这种排列顺序上的规则正是汉语语法规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可见,语法的法则在无形中制约了语言的使用。
b.从听、读、写的角度来看,语法指示人们怎样正确理解汉语的意义。句子的意义是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所表达的,而不是词所表达的概念的简单相加之和,因而,要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除了要懂得句子中的词语的意思之外,还要懂得词语组合的语法手段对于句子语义内容表达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词语组合的语法手段(如汉语的语序和添加虚词)左右着句子语义内容的表述。如:
① 人类需要动物。
动物需要人类。
② 这本书看了三天。
这本书看了三天了。
①显示,句子内部词语的排列顺序,也就是语序不同,句子的意义不同,而语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规则。
②表明,添加虚词“了”可以影响句子的内容的差异,而汉语中的添加虚词也是重要的语法规则。
两个例子都说明语法规则对于句子语义内容的影响。
2.语法的性质
语法作为语言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是具有独特属性的。这些属性也可以看作是语法的特点。
(1)概括性
又叫做抽象性。“概括”、“抽象”都是和“具体”相对应的。
语法中的任何一条规则都是对于若干具体语言事实加以抽象、概括的结果,任何语法规则都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
比如:
① 不+A:~红 ~大 ~好 ~光荣 ~骄傲——[具体语言现象]
——汉语的性质形容词可以受副词“不”的修饰。——[抽象概括出语法规则]
② *不+N:~茶杯 ~张三 ~电灯 ~语言——[具体语言现象]
——汉语的名词不受副词“不”的修饰。——[抽象概括出语法规则]
(2)稳固性
稳固性,说的是不易变性。语法规则是一种语言当中最为基础的部分,通常只发生缓慢的变化,是不容易发生急剧变化的部分。
语言中有两个基础部分,也可以说是核心部分,一是语法结构,二是基本词汇。这两个部分通常体现着一种语言整体面貌,这两个部分的变化会引起这种语言面貌的变化。
比如,汉语的“主+动+宾”的顺序,自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形成,现在依然如此:
① 今日其来雨?
②今天将要下雨吗?
当然,不易变性的含义还包括语法的变化是有的,只不过不如词汇、语音变化那样快那样剧烈而已。有两个明显的例子:
一是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的规则,如“吾谁欺?欺天乎?”、“尔何知?”等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
二是古代汉语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的规则,如“时不我待”、“不吾知也”等等,在现代汉语中也已经不存在了。
可见,语法规则的变化也是有的。(3)民族性
语法的民族性,是说语法规则因语言的民族性而体现出不同的特性。具体来说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在宏观上,不同语言的语法范畴种类不同。
比如,一些西方语言的名词有“性”的范畴,如“太阳”属于阳性,而“月亮”属于阴性,“上衣”属于阳性,而“裤子”则属于阴性等等,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这些分属于阴性和阳性的名词在句子当中的语法表现是不同的。而对于这种现象,东方人或者具体说中国人就有些想不通,因为在汉语里,甚至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名词的“性”的概念是不存在的。
又比如,汉语中有相当发达的“量”的范畴──计量人物、动作行为的量的范畴。具体表现是,一个数词必须通过量词的接应,才能和一个名词发生组合上的联系,即“数+量+名”,更加重要的是,不同的名词往往与一个特定的计量单位具有特定的选择关系,如:
三口人──* 三头人
三头牛──* 三头羊
但是,在西方语言中,大概是由于数的范畴相对发达的缘由吧,量的范畴是不存在的。
在微观上,语法的民族性也是明显的。比如:
汉语的语序是:主+动+宾
日语的语序是:主+宾+动
又如:
汉语的名词的“复数”数量是有限的:指人的普通名词+“们”
英语的名词的“复数”是完全的:名词+“-s”(4)递归性
所谓“递归性”原本是数学上的术语,说的是不同的运算过程可以重复使用同一个规则。移植到语言学上,指的是某种语法规则在同一个句法结构体的构造过程中可以重复使用,从而使这个结构体由短变长,由简到繁的现象。比如:
桌子→木头桌子→一张木头桌子→我家的一张木头桌子……
综上所述,概括性、稳固性、民族性、递归性是语法的四大特性。
3.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如前所述,讲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往往是把现代汉语与其他种类的语言对比,也可以是把现代汉语同古代汉语相对比。通常情况下说的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一般是将现代汉语同西方语言相比,找到汉语语法之与西方语言不同的地方,就归结为汉语语法的特点。从这个基点出发,现代汉语语法特点通常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短语和句子的基本构造方式一致。
汉语的短语和句子大都是由以下几种构造方式构造而成的:
结构方式 主谓结构 动宾结构 偏正结构 联合结构 中补结构 短
语
我写
花红 灯亮 学汉语 写信 吃饭
句
子
我写了。花红了。灯亮了。来人!抓住他!请用饭。
大人
高举 我的书 你的票!快跑!高点举!读写
高大
我和你 你和她? 《儿子、孙子和种子》 抬高 说清楚 放好
说清楚!干得非常非常好。
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分析句子的方法和分析短语的方法基本一致。汉语句子的结构可以以短语为基础,弄清短语的结构模式,就可以基本上把握句子的结构模式。因为短语比句子简短,影响结构构造、分析的因素少。以此为基础,把握汉语句子的结构模式,可以收到以简驭繁的效果。
(2)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下边的图表反映了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给人的启示是:我们不能光依靠词充当句子成分的情况来给汉语的词分类定性。
(3)量词丰富
汉语和西方语言相比,量词的发达、使用上的相对复杂性确实是一个特点。这当中,两个明显的特点是:
a.汉语的名词必须通过量词的中介作用和名词发生结构上的联系。即:
数词+量词+名词
b.名词和量词的搭配是不自由的:特定的名词和特定的量词之间有一定的选择关系。
一口人──*三口牛
三头牛──*一头羊
汉语量词的这种选择性使之成为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二)语法学
1.语法学的含义
语法学,是研究语法规则的科学。被简称为“语法”。
这样,“语法”这个概念实际上有两种含义:
其一,是语法规则本身。指的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当中的语法规则,这是所谓“客观语法”。
其二,研究语法规则的科学。指的是对于语法规则的研究,形成所谓的“专家语法”或“教学语法”。
2.语法学的种类
语法学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出发点,分别为不同的类别。
(1)宏观研究方法。
根据这一点,可以把语法学区分为:
a.实证主义语法:着重语法现象的分类,如古希腊语法。
b.唯理主义语法:着重语法现象的解释,如十七世纪法国的语法学。(2)研究对象的时限。据此可以将语法学区分为:
a.历时语法:对语法做历时的研究,如王力的《汉语语法学史》。
b.共时语法:对某一时段的语法状态进行如实的描写。如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
(3)研究者的社会目的。据此,可以把语法区分为:
a.规定性语法:社会目的是“匡谬正误”,如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
b.描写性语法:社会目的是客观地描写语法规则。如丁声树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4)研究者的教育目的。区分为两种:
a.理论语法:了解语言的通则,供教学研究参考。如丁声树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b.教学语法:罗列语法规则的规范现象,主要用于教学。如张志公等的《汉语知识》。
(5)对象范围。
据此,可以将语法学分别为两种:
a.普遍语法:研究探讨适用于各种语言的普遍性原则。如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b.语别语法:研究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系统。如“汉语语法”、“英语语法”等等。
(三)语法系统
1.语法系统
所谓“系统”,简单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构成整体的要素,二是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样,“系统”应该理解为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统一体。
语法的构成也是如此。一方面,语法当中有各种各样的语法单位,如语素、词、短语、句子。另一方面,这些单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
这是汉语四级语法单位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的示意图表,从中可以观察到汉语语法系统的构成特点:语素到词、词到短语两个过程是构成关系,而短语到句子、词到句子之间则是实现关系——在多数情况之下,汉语的一个实词或短语可以通过添加句调的方式实现为一个句子。
根据上边的讨论可以得到语法系统的含义:“语法系统”指的是语言中各级各类语法单位及其相互之间种种联系。2.“语法系统”含义的双重性
由于“语法”含义的双重性,使得“语法系统”在客观上也必然存在着两重含义:
(1)客观语法系统: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当中的语法系统,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系统,是实在的,可以被认知的。
(2)语法表述系统:是语法研究者对于客观语法系统进行观察、研究进而进行表述的结果,是有一定主观色彩的科学体系。
上述两个“语法系统”是有差别的。
一种语言只有一个客观的语法系统,它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当中的。但一种语言的表述系统却可以有几个。造成表述系统多样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语法学研究的对象自身是复杂的,要全面把握并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二是语法学家的研究方法、角度、能力以及占有的材料、观察问题的方法、能力等等,都不尽相同,所以,尽管面对的是同样的研究对象,也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或者不很相近的结论来。
汉语语法体系也是如此。《现代汉语》现行的高校教材有:黄伯荣、廖序东编《现代汉语》(兰州本)、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上海本)以及张静编《新编现代汉语》(郑州本)等等,几种体系的具体情况都有不同,实际上体现了不同汉语语法研究者对于汉语客观语法体系的把握上的差异,实际上也就是汉语客观语法体系和汉语语法表述体系上的差异。
二、语法单位
1.语法单位
下边是一个例子,它说明汉语法单位的来源。
这个句子包括七个音义结合的最小的语音片段,由它们构成大、中、小不等的语言片段:
句子分析:我今天不去市里。→ 我+今天不去市里
短语分析:今天不去市区里→今天+不去市里
不去市里→不去+市里
不去→不+去
我 不 去 ─→单纯词
语 素:
我 不 去 ——成词语素
今、天、市、里——不成词语素
由上边的讨论可以得到下边的认识:
(1)语素:是词语的构成要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2)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3)短语:又叫词组、结构,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的语法单位。
(4)句子:是具有特定句调的、可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2.词和短语
下边是一些具体的问题。
有些问题是光靠定义不能解决的。
汉语的词和短语之间的界线基本上是比较清楚的:词通常是双音节的,而短语通常是三个以上音节的。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现代汉语词是双音化的,而短语也有双音节的时候,这样,当一个组合体为“单音节+单音节”的时候,那么,这个组合体是短语还是词,就需要加以界定。
第三篇:语法讲义:第一章 语法概说
第一章 语法概说
一、语法和语法学
(一)语法
1.语法的含义及其作用
(1)语法的含义
语法,是语言中的词、短语、句子的构造规律。
语言有三个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其中,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中的语素、词和固定短语以及现成话的集合,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而语法则是语言“建筑体”的建筑法则。
西方传统语言学认为,语法包括两个大的方面:词法和句法。
词法,主要涉及词的构成、词的分类和词形变化等内容。
句法,主要讨论短语和句子的构造规律。
不过,这个分类对于汉语语法来说,不完全合适。
首先,汉语的词法部分相对空虚:词没有完全的形态变化、语素构成词的方式不影响词的语法表现,词的分类也依据特定的句法环境来操作。所以,汉语的词法内容基本上比较单薄。
也正由于汉语的词的分类定性都必须依靠特定的句法环境来实现,所以,汉语语法有关词类问题的讨论总是要放到句法当中去进行,这样汉语的句法就比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句法范围要宽一些。
上述两点,正是汉语语法诸多不同于西方语言之处的亮点之一。
(2)语法的作用
研究语法,讲语法,那么语法的作用是什么?研究表明,语法的作用起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从说和写的角度来看,语法规定着人们怎样用词造句。比如,汉语的“我看书”从排列的角度来看,可以有六种顺序,我看书
书我看
我书看
看我书
书看我 看我书
但只有“我看书”是常态的,而“书我看”的出现是有条件的,是变式。其余几种排列方式都是不合法的。而这种排列顺序上的规则正是汉语语法规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可见,语法的法则在无形中制约了语言的使用。
b.从听、读、写的角度来看,语法指示人们怎样正确理解汉语的意义。句子的意义是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所表达的,而不是词所表达的概念的简单相加之和,因而,要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除了要懂得句子中的词语的意思之外,还要懂得词语组合的语法手段对于句子语义内容表达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词语组合的语法手段(如汉语的语序和添加虚词)左右着句子语义内容的表述。如:
① 人类需要动物。
动物需要人类。
② 这本书看了三天。
这本书看了三天了。
①显示,句子内部词语的排列顺序,也就是语序不同,句子的意义不同,而语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规则。
②表明,添加虚词“了”可以影响句子的内容的差异,而汉语中的添加虚词也是重要的语法规则。
两个例子都说明语法规则对于句子语义内容的影响。
2.语法的性质
语法作为语言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是具有独特属性的。这些属性也可以看作是语法的特点。
(1)概括性
又叫做抽象性。“概括”、“抽象”都是和“具体”相对应的。语法中的任何一条规则都是对于若干具体语言事实加以抽象、概括的结果,任何语法规则都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
比如:
① 不+A:~红 ~大 ~好 ~光荣 ~骄傲——[具体语言现象]
——汉语的性质形容词可以受副词“不”的修饰。——[抽象概括出语法规则]
② *不+N:~茶杯 ~张三 ~电灯 ~语言——[具体语言现象]
——汉语的名词不受副词“不”的修饰。——[抽象概括出语法规则]
(2)稳固性
稳固性,说的是不易变性。语法规则是一种语言当中最为基础的部分,通常只发生缓慢的变化,是不容易发生急剧变化的部分。
语言中有两个基础部分,也可以说是核心部分,一是语法结构,二是基本词汇。这两个部分通常体现着一种语言整体面貌,这两个部分的变化会引起这种语言面貌的变化。比如,汉语的“主+动+宾”的顺序,自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形成,现在依然如此:
① 今日其来雨?
②今天将要下雨吗?
当然,不易变性的含义还包括语法的变化是有的,只不过不如词汇、语音变化那样快那样剧烈而已。有两个明显的例子:
一是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的规则,如“吾谁欺?欺天乎?”、“尔何知?”等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
二是古代汉语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的规则,如“时不我待”、“不吾知也”等等,在现代汉语中也已经不存在了。
可见,语法规则的变化也是有的。
(3)民族性 语法的民族性,是说语法规则因语言的民族性而体现出不同的特性。具体来说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在宏观上,不同语言的语法范畴种类不同。
比如,一些西方语言的名词有“性”的范畴,如“太阳”属于阳性,而“月亮”属于阴性,“上衣”属于阳性,而“裤子”则属于阴性等等,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这些分属于阴性和阳性的名词在句子当中的语法表现是不同的。而对于这种现象,东方人或者具体说中国人就有些想不通,因为在汉语里,甚至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名词的“性”的概念是不存在的。又比如,汉语中有相当发达的“量”的范畴──计量人物、动作行为的量的范畴。具体表现是,一个数词必须通过量词的接应,才能和一个名词发生组合上的联系,即“数+量+名”,更加重要的是,不同的名词往往与一个特定的计量单位具有特定的选择关系,如:
三口人──* 三头人
三头牛──* 三头羊
但是,在西方语言中,大概是由于数的范畴相对发达的缘由吧,量的范畴是不存在的。
在微观上,语法的民族性也是明显的。比如:
汉语的语序是:主+动+宾
日语的语序是:主+宾+动
又如:
汉语的名词的“复数”数量是有限的:指人的普通名词+“们”
英语的名词的“复数”是完全的:名词+“-s”
(4)递归性
所谓“递归性”原本是数学上的术语,说的是不同的运算过程可以重复使用同一个规则。移植到语言学上,指的是某种语法规则在同一个句法结构体的构造过程中可以重复使用,从而使这个结构体由短变长,由简到繁的现象。比如:
桌子→木头桌子→一张木头桌子→我家的一张木头桌子„„
综上所述,概括性、稳固性、民族性、递归性是语法的四大特性。
3.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如前所述,讲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往往是把现代汉语与其他种类的语言对比,也可以是把现代汉语同古代汉语相对比。通常情况下说的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一般是将现代汉语同西方语言相比,找到汉语语法之与西方语言不同的地方,就归结为汉语语法的特点。从这个基点出发,现代汉语语法特点通常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短语和句子的基本构造方式一致。
汉语的短语和句子大都是由以下几种构造方式构造而成的:
结构方式 短
语 句
子 主谓结构
我写
花红
灯亮
我写了。花红了。
灯亮了。动宾结构
学汉语 写信 吃饭
来人!
抓住他!
请用饭。偏正结构
大人
高举 我的书
你的票!快跑!
高点举!联合结构
读写
高大
我和你
你和她? 《儿子、孙子和种子》 中补结构
抬高 说清楚 放好
说清楚!干得非常非常好。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分析句子的方法和分析短语的方法基本一致。汉语句子的结构可以以短语为基础,弄清短语的结构模式,就可以基本上把握句子的结构模式。因为短语比句子简短,影响结构构造、分析的因素少。以此为基础,把握汉语句子的结构模式,可以收到以简驭繁的效果。
(2)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下边的图表反映了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给人的启示是:我们不能光依靠词充当句子成分的情况来给汉语的词分类定性。
(3)量词丰富
汉语和西方语言相比,量词的发达、使用上的相对复杂性确实是一个特点。这当中,两个明显的特点是:
a.汉语的名词必须通过量词的中介作用和名词发生结构上的联系。即:
数词+量词+名词
b.名词和量词的搭配是不自由的:特定的名词和特定的量词之间有一定的选择关系。
一口人──*三口牛
三头牛──*一头羊
汉语量词的这种选择性使之成为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二)语法学
1.语法学的含义
语法学,是研究语法规则的科学。被简称为“语法”。
这样,“语法”这个概念实际上有两种含义:
其一,是语法规则本身。指的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当中的语法规则,这是所谓“客观语法”。
其二,研究语法规则的科学。指的是对于语法规则的研究,形成所谓的“专家语法”或“教学语法”。
2.语法学的种类
语法学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出发点,分别为不同的类别。
(1)宏观研究方法。
根据这一点,可以把语法学区分为:
a.实证主义语法:着重语法现象的分类,如古希腊语法。
b.唯理主义语法:着重语法现象的解释,如十七世纪法国的语法学。
(2)研究对象的时限。据此可以将语法学区分为:
a.历时语法:对语法做历时的研究,如王力的《汉语语法学史》。
b.共时语法:对某一时段的语法状态进行如实的描写。如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3)研究者的社会目的。据此,可以把语法区分为:
a.规定性语法:社会目的是“匡谬正误”,如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
b.描写性语法:社会目的是客观地描写语法规则。如丁声树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4)研究者的教育目的。区分为两种:
a.理论语法:了解语言的通则,供教学研究参考。如丁声树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b.教学语法:罗列语法规则的规范现象,主要用于教学。如张志公等的《汉语知识》。
(5)对象范围。
据此,可以将语法学分别为两种:
a.普遍语法:研究探讨适用于各种语言的普遍性原则。如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b.语别语法:研究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系统。如“汉语语法”、“英语语法”等等。
(三)语法系统
1.语法系统
所谓“系统”,简单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构成整体的要素,二是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样,“系统”应该理解为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统一体。语法的构成也是如此。一方面,语法当中有各种各样的语法单位,如语素、词、短语、句子。另一方面,这些单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
这是汉语四级语法单位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的示意图表,从中可以观察到汉语语法系统的构成特点:语素到词、词到短语两个过程是构成关系,而短语到句子、词到句子之间则是实现关系——在多数情况之下,汉语的一个实词或短语可以通过添加句调的方式实现为一个句子。
根据上边的讨论可以得到语法系统的含义:“语法系统”指的是语言中各级各类语法单位及其相互之间种种联系。2.“语法系统”含义的双重性
由于“语法”含义的双重性,使得“语法系统”在客观上也必然存在着两重含义:
(1)客观语法系统: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当中的语法系统,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系统,是实在的,可以被认知的。
(2)语法表述系统:是语法研究者对于客观语法系统进行观察、研究进而进行表述的结果,是有一定主观色彩的科学体系。
上述两个“语法系统”是有差别的。
一种语言只有一个客观的语法系统,它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当中的。但一种语言的表述系统却可以有几个。造成表述系统多样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语法学研究的对象自身是复杂的,要全面把握并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二是语法学家的研究方法、角度、能力以及占有的材料、观察问题的方法、能力等等,都不尽相同,所以,尽管面对的是同样的研究对象,也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或者不很相近的结论来。
汉语语法体系也是如此。《现代汉语》现行的高校教材有:黄伯荣、廖序东编《现代汉语》(兰州本)、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上海本)以及张静编《新编现代汉语》(郑州本)等等,几种体系的具体情况都有不同,实际上体现了不同汉语语法研究者对于汉语客观语法体系的把握上的差异,实际上也就是汉语客观语法体系和汉语语法表述体系上的差异。
二、语法单位
1.语法单位
下边是一个例子,它说明汉语法单位的来源。
这个句子包括七个音义结合的最小的语音片段,由它们构成大、中、小不等的语言片段:
句子分析:我今天不去市里。→ 我+今天不去市里
短语分析:今天不去市区里→今天+不去市里
不去市里→不去+市里
不去→不+去
我 不 去 ─→单纯词
语 素:
我 不 去 ——成词语素
今、天、市、里——不成词语素 由上边的讨论可以得到下边的认识:
(1)语素:是词语的构成要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2)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3)短语:又叫词组、结构,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的语法单位。
(4)句子:是具有特定句调的、可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2.词和短语
下边是一些具体的问题。
有些问题是光靠定义不能解决的。
汉语的词和短语之间的界线基本上是比较清楚的:词通常是双音节的,而短语通常是三个以上音节的。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现代汉语词是双音化的,而短语也有双音节的时候,这样,当一个组合体为“单音节+单音节”的时候,那么,这个组合体是短语还是词,就需要加以界定。
研究表明,起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汉语短语和词的纠葛。
(1)汉语的文白交错,古今交错。
(2)汉语语素的单音节化。
不论如何,汉语的双音节短语和双音节复合词之间的界线都是汉语语法中的一个现实的问题。实际上,处于教学的需要,较早以前,人们就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从方法上来看,基本上有两种。
(1)扩展法
理论背景是,复合词内部的结构比较紧密,通常不可以插入一个别的成分,而短语内部结构关系比较疏松,通常可以加入一个别的成分。具体验证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a.假如有一个复合体A+B,如果A、B之间可以加入一个成分C,构成的A+C+B成立,则A+B是一个短语。如:
大树──大的树
吃饭──吃着/了/过饭
写信──写了/着/过信
因此,“大树”、“吃饭”、“写信”都应该是短语而不是词。
b.假如有一个复合体A+B,如果A、B之间不能加入一个成分C,构不成A+C+B,则A+B是一个词,不是短语。如:
大车≠大的车
火车≠火的车
马路≠马的路
可见,这里的“大车”、“火车”、“马路”等都不是短语,而是词。
(2)结构意义结合的方法
很明显,扩展法只是关注组合体结构上的凝固性:是不是可以加入一个成分。但是,词和短语又都是一个表义的单位,意义上的因素不能不加以考虑。这第二种方法实际上就是分别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具体过程涉及两个方面。
它的理论背景是,和短语相比,汉语的词具有结构上的凝固性和和意义上的融合性两个特征。
所谓结构上的凝固性,指的是词的中间因结构紧密,往往不能加入其它成分,即不能扩展。
所谓意义上的融合性,指的是词在表义上的整体性,即词义通常不等于各语素义简单相加之合。
相对来说,短语不具有上述两个方面的特征,即短语在结构上是比较松散的,通常可以扩展,在意义上,短语的意义通常等于各词的意义相加之合。
将这两个方面综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以下四个方面的情况。
a.[+凝固性]、[+融合性],如:语言 如果 非常 这是典型的词。
b.[-凝固性]、[-融合性],如:我吃 打他 做好 这是典型的短语。
c.[+凝固性]、[-融合性],如:人民日报 笔谈 可以看作是词。
d.[-凝固性]、[+融合性],如:帮忙 走后门 可以看作是短语。
以上四种情况,a是词,b是短语通常大家都不会有意见,但对于c、d的看法可能就有分歧。考虑到汉语词双音化特征,将“笔谈”、“帮忙”看作是词,而将“人民日报”、“走后门”看作是短语似乎比较合适。
词和短语尽管大小不同,层次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词和短语都是语言中的备用单位,都是不具备句调的。3.句子
句子和词、短语最明显的不同在于,句子是有句调的语言单位,是语言的成品。是话语的基本单位。
(1)句子的含义
句子,是具有特定语调,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句调,实际上是一种声音的高低升降变化的现象。句调在语言中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
在口语中,句调通过声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来实现。如:
① 他来了。(平调/缓降调)
② 他来了?(缓升调)
③ 他来了!(急升调)
④ 你来!(急升调)
你去吧。(缓降调)
在书面语中,句调通常由语气词来帮助实现,如“吗、吧、啦、嘛、啊、呀”等等。还可以使用标点符号来表示,如“。”表陈述调,“?”表疑问调,“!”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标示感叹调和祈使调。
“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说的是每个句子都可以表达一定语义信息。还是上边的几个例子:
① 他来了。(告诉对方一件事)
② 他来了?(提出一个疑问)
③ 他来了!(表达某种情绪)
④ 你来!(发出某种劝诱)
不过,句子的语义信息也仅仅止于此。比如,“他来了。”“他”是谁?“他”从哪里来?是怎么来的?干什么?等等,都不是一个句子所能够一次性明确的。这正是句子表义含量的局限性,也是大段话语、篇章制作的必要性。
(2)句子的分类
句子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类:a.内部结构 b.整体功能。a.内部结构类型──句型:
句型是根据句子内部结构模式划分而来的类别。句子的结构类型通常可以表示为如下的系统:
b.整体功能类型——句类
句类是根据句子的语气类型划分而来的有关句子整体功能、用途的类别。通常有四类。
① 小王过来了。——陈述句
② 小王过来了? ——疑问句
③ 小王过来了!——感叹句
④ 小王,过来!——祈使句
(3)句式
除了上述两种类别之外,句子还可以根据一些结构形式上的特征分别为各种不同的格式。这种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独特之处的句子格式,叫做“句式”。汉语的句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a.“把”字句。如:
① 我把书丢了。
② 小王把自行车摔坏了。
b.“被”字句。如:
① 他被同伴打了一顿。
② 他被打了一顿。
c.“是”字句。如:
① 我是昨天来的。
② 他是没听见。
d.“有”字句。如:
① 桌子上有三本书。
② 床上有一堆衣服。
e.“连”字句。如:
① 这首歌连我都会。
② 这事,连小孩也会做。
汉语句式是汉语语法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难点。
三、句子成分
(一)句子成分的含义
汉语的句子,除了独词句之外,都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的。词在句子的构成中所充当的角色、发挥的职能并不一致,分析句子,对句子内部各词语的句法职能进行观察和研究,就会找到一个个具有不同语法职能的句子构成成分,这就是句子的成分。所以,所谓“句子成分”,说的是根据句子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不同的组合关系,以及各自语法职能划分而来的句子的结构成分。如主语、谓语等等。
由此可以看到句子成分有如下特点:
其一,句子成分是句子分析的结果。
句子成分是通过对句子进行语法结构的分析得到的,应该是先有句子,而后得到句子成分。
其二,句子成分具有特定的语法职能或“身份”特征。
句子成分可以是由词充当的,也可以是由短语充当的,但与词和短语不同的是,不同的句子成分表示某种句法职能、身份:它们是词语在参与句子组合之后获得的某种语法结构职能、身份,而单独的词语,是不具有这种“身份”或者“角色”的。比如:
通过上边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组句子结构成分:
这也就是所谓的汉语“十大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动语、宾语、中心语、修饰语、定语、状语、补语、独立语。(二)句子成分的界定
1.主语和谓语
(1)主语和谓语是对配对成分,在主谓句中,句子主语以外的部分都是谓语。
(2)没有主语就无所谓谓语,反之亦然。如:
(3)主语和宾语没有直接的结构关系。
2.动语和宾语
(1)动语只和宾语具有配对关系,动语是大宾语的成分。
(2)没有动语也就无所谓宾语,反之亦然。如:
上述例子,尤其是第二组例子最能说明问题:宾语是和动语相对待的,没有宾语也就无所谓动语,反之亦然。
(3)如果一个句子是主谓句,并且有宾语,它的结构格局是:
在这种情况下,动语和谓语的关系比较明显:动语包含在谓语之中。所以,有人也称动语、宾语等为句法成分,以区别于句子成分——它们没有直接构成句子,而是直接构成句子的结构成分。
3.中心语和修饰语 有一个理论上的背景,即中心语和修饰语的确定都应该在偏正结构的框架中进行──中心语是偏正结构中的中心语,而修饰语也是偏正结构中的修饰语。
(1)中心语:是偏正结构中被修饰、限定、补充的成分。如:
(我的)书‖丢了。
你‖[马上]来。
他‖听<懂>了。
他‖拿了(我的)书。
中心语可以是主语或宾语中心,也可以是谓语中心。
(2)修饰语:是偏正短语中的附加成分。具体包括定语、状语和补语。a.定语:是名词性偏正短语中的前附加成分。结构模式是:
X(+的)+名:(我的)书(木头的)房子
(吃的)东西(大)房子
X(+的)+动:(他的)到来‖给我们增添了欢乐。
(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其中,第二种结构模式否定了以前关于定语的一种说法:“定语是名词性成分的”修饰语。
b.状语:是动词、形容词性偏正短语中的前附加成分。结构模式有:
X(+地)+动/形:[马上]去
[已经]走了
[高兴地]说
[快]跑
[很]好
X(+地)+名词(语):[都]星期三了 [才]三百斤 [已经]科长了
第二种模式很好地说明了以往的一种关于状语“是动词、形容词性修饰语的前附加成分”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c.补语:是动词、形容词性偏正短语中的后附加成分。如:
激动得<不得了>
写得<漂亮>
高兴<极>了
写了<三遍>
说<清楚>
4.独立语
不参与句子主体结构组合的一些特殊成分。如:
应答语:是是是,你说得对!
象声语:“呼——呼——”,大风刮个不停。
插入语:这件事,看样子,没戏了。
呼语:老王,你过来!
从对外联系的角度来看,独立语不和其他结构成分发生固定的结果联系,因而,是一种“失偶的成分”。
上边说的汉语句子成分的一些最为基本的问题,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个部分要明确三个方面的问题:
1.要明确各种句子成分的内涵。
2.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如主语和谓语、动语和宾语等等。
3.这里的句子成分内涵、外延都与中学时接触的相关概念有出入,出入在哪里? 四.句子分析——分析句子的两种方法
(一)句子成分分析法
1.“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内涵
句子成分分析法,是传统的分析句子的方法,它把句子成分分别为主、谓、宾、定、状、补等六类,然后按照这些成分的搭配情况来说明句子的各种结构格局。这个定义实际上指出了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几个方面的本质:
a.分析对象或适用范围:句子分析
b.分析过程:确定成分
c.分析目标:确定、说明句子的结构格局
2.分析步骤
(1)两心相照
先找出句子的两个核心成分:主语和谓语。二者之间用双竖线“‖”隔开。主语下加双横线“=”,谓语下加单横线“_”。(如果有宾语,也相继找出,下加波浪线“~”)。这样句子的两个中心成分基本上确定下来“主语──谓语”,宾语理论上不是一个中心,但实际上也必须看作是一个“可有”的中心。
(2)非心向心
非心向心:分别找出各核心成分的附加成分,分别用符号——定语()、状语[ ]和补语<>标出。
(3)最后确定句子的结构格局。如:
分析表明,这个句子在结构上是一个主谓句、动宾谓语句。(二)层次分析法
1.语言单位组合的层次性 已有的研究已经证明,词在构成语句时是有一定先后顺序的,这种先后顺序实际上就体现了语言单位组合机关的层级性。如:
语法分析的目的是揭示语言单位内部的组合实质、规则,而上述语言单位内部组合的层次性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这种实质、规则的揭示是以往的句子成分分析所不能完成的,因而有必要引进一种新的方法——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正是适应这种语言研究的需要产生的。
2.层次分析法
从上边的讨论中已经可以知道,层次分析法实际上就是依照语言单位组合层次性特点,对语言片段进行逐层分析的方法。因为每一次切分都要找到这个层次上的两个直接构成成分,所以,又成为“直接成分分析法”。也因为每次分析都要进行二分,所以称为“二分法”。
依照层次分析的具体方式,层次分析法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操作细节。即“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的方法。
下面分别介绍。
(1)“从大到小”的过程 具体步骤是:
a.分析一个句法结构的内部结构层次,首先要找到构成这个句子的两个最大的直接成分,如主语—谓语、动语—宾语等等。分别在它们的下边加上框线,同时,标明二者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
b.分别分析两个直接成分,层层二分,到词为止。如:
c.通过分析明确分析对象的结构类型。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
①属于主谓句、动宾谓语句;
②属于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
③属于非中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
(2)“由小到大”的过程
具体步骤是:
a.先找出构成分析对象的各个基本单位(通常是词)。
b.按照组合的顺序,尝试有两个基本单位构成一个较大的结构体,同时表明每个结构体内部两个基本单位之间的语法关系。依此程序,再由这些较大的结构组合成更大的结构,直到构成整个分析对象为止。
c.通过分析明确分析对象的结构类型。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①属于主谓句、动宾谓语句;②属于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③属于非中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这个结果是与“由大到小”的分析过程是一致的。
由上边的分析过程基本上可以知道,层次分析法比句子成分分析法更科学、可靠,也更加精密,是一种好的分析方法。
句子分析,是句子的语法分析,尤其是汉语的句子分析更要注意把握语法的标准,才能保证具体的分析过程的严密、有效。
第四篇:北语语法讲义1-4
北语10秋学期《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导学资料一(第一章—第二章第四节)
北语10秋学期《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导学资料一(第一章—第二章第四节)
一、本阶段学习内容概述
同学们,大家好!按照我们这门课程的实施计划,本阶段大家应该完成第一章到第二章第四节,第一章为《序言: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概说》,一共五节。知识能力的要求如下:
了解教学语法与理论语法的区别;了解母语教学语法与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区别;掌握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特点:“
1、语法的实用性;
2、语法的规范性;
3、语法的稳定性;
4、语法的可接受性;
5、语法规范的细化;
6、注重习得研究”。掌握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的关系;掌握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三阶段:“1.初级阶段语法教学:形式语法模式;2.中级阶段语法教学:语义语法模式;3.高级阶段语法教学:语用功能语法模式”。第二章为《汉语部分词类及其教学》,一共九节,下面是第一——四节的内容。知识能力的要求如下:
第一节,汉语动词及其教学,本节讲解内容:掌握动词的分类;了解动词重叠;掌握离合词及其教学。
第二节,汉语形容词及其教学,本节讲解内容:掌握汉语形容词的分类;了解形容词单独做谓语;掌握状态形容词的概念;了解形容词的重叠。
第三节,汉语区别词及其教学,本节讲解内容:了解什么是区别词;了解常用区别词;掌握区别词的语法特征;掌握区别词的教学。
第四节,汉语量词及其教学,本节讲解内容:了解量词的语法特点;掌握汉语量词的分类;了解量词的重叠;掌握动量词;了解不定量词“一点儿”;掌握量词的教学。
二、重难点讲解
在对基本知识了解、掌握的基础上,重点向大家介绍以下知识: 动词的分类
动词的分类一般的做法是根据动词的表义功用进行分类:
(1)走、坐、看、听、打、拿、批评、宣传、保卫、学习(动作行为动词)(2)爱、恨、怕、想、喜欢、害怕、想念、觉得(心理活动动词)
(3)有、在、存、存在、出现、失去、消失(表示存在、变化、消失)(4)是(判断动词)
(5)能、会、愿意、敢、应该、要(能愿动词)
(6)上、下、进、出、回、过、起、开、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开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开去(趋向动词,用法详见“趋向补语”)
量词的语法特点
(1)量词用在数词或指示代词“这”、“那”后边组合成数量词组或指量词组,如“一本”、“这张”、“那个”等。数量词组(或指量词组)可放在名词性词语前充当 定语,放在动词性词语前充当状语,放在动词、形容词性词语后充当补语。如:“一本杂志”、“这张报纸”(定语);“一把拉住”、“一脚踢开”(状语); “去一趟”、“看了两遍”、“住了几天”、“短五公分”、“近了两公里”(补语)。(2)数量词组修饰名词时,后边一般不能带“的”,如通常不说“一封的信”、“几本的书”,只有在强调数量之多的个别情况下才能用 “的”,如“一下子就来了一百多个的同学”、“他一个上午就写了六封的信”。但在借用量词、度量量词的后边,往往可以加“的”,如“一身汗”可以说成“一 身的汗”、“五斤鱼”可以说成“五斤的鱼”,后者有强调的作用。量词一般要与数词结合后才能修饰名词,但像“唱
(一)支歌”、“写
(一)封信”、“讲
(一)个故事”这类述宾词组,数词“一”可以省略;不定量词“些”、“点(儿)”只能跟数词“一”组合,“一”也经常省略。如“买
(一)点水果”、“有
(一)些人”、“大了
(一)些”、“小了
(一)点”等。数量词组里数词 与量词之间通常不能插入别的成分,如“一座大山”不能说成“一大座山”,但由借用量词、集合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或者被修饰的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具有可分割 性,当中可插入形容词“大、小、满、厚”等,如“一大碗饭”、“一小批货”、“一满杯酒”、“一厚本书”、“一大块牛肉”等。(3)有些单音节量词可以重叠,如:“个个”、“件件”、“张张”;数词“一”同量词组合后,也可以重叠,如“一次一次”、“一个一 个”、“一批一批”。重叠量词作主语、定语时,表示“每”或“许多”,作状语时表示“逐一”,作谓语时表示“众多或连绵不断”,如“个个都喜欢吃中国菜”(主语)、“一幢一幢的楼房”(定语)、“一件一件地检查”(状语)、“春风阵阵”(谓语)。
(4)量词使用的规约性与选择性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量词与名词之间逐渐形成某种固定的习惯搭配,如:“一匹马”、“一张桌 子”、“一床被子”、“一口猪”、“一把刀”等。量词与名词之间的搭配具有很大程度的规约性。但是,由于各个量词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语义差异,我们还是可以 从中寻找到某种理据性,如:点状物可以选“点”、“粒”、“颗”、“滴”,线状物可以选“线”、“丝”、“条”、“支”,面状物可以选“片”、“面”、“幅”、“方”、“张”。具体到每一个词,一个量词可以跟多个不同名词搭配,如:“一张床”、“一张照片”、“一张桌子”、“一张纸”;一个名词也可以跟 多个不同量词搭配,如:“一束花”、“一朵花”、“一簇花”,“一枝花”,一点希望”、“一些希望”、“一线希望”、“一丝希望”;动量词也是这样,如: “说一下”、“说一番”、“说一阵”、“说一遍”等。选用哪一个量词同语义和感情色彩又有密切的关系。
三、下阶段学习建议
下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教材的第二章第五节到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多,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建议同学们提前做好预习,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习这部分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具体学习内容可以参考导学资料二。
北语1003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导学资料二(第二章第五节——第四章第一节)
北语1003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导学资料二(第二章第五节——第四章第一节)
一、本阶段学习内容概述
同学们,大家好!按照我们这门课程的实施计划,本阶段大家应该完成第二章第五节——第四章第一节,第二章为《汉语部分词类及其教学》,一共九节,下面是第五——九节的内容。第五节 汉语常用概数词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掌握用来表示概数的方法; 第六节 汉语虚词(主要是副词)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了解虚词的重要性;掌握副词的语法特点;了解副词的分类;掌握副词教学要注意的问题;了解近义副词的辨析。
第七节 汉语部分助词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掌握助词“了”及其教学;掌握动态助词“着”及其教学;掌握动态助词“过”及其教学。第八节汉语介词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了解汉语介词的分类;了解常用介词辨析。第九节 汉语成语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了解现状分析;掌握留学生成语偏误类型及其分析:
1、留学生使用成语时出现的语法偏误及其分析;
2、留学生在使用成语时出现的语义偏误及其分析。
第三章为《汉语部分句法成分及其教学》,一共三节。第四章为《汉语常用句式及其教学》,一共八节,本章内容比较多,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我们大概用五周的时间学习完,希望同学们好好看课件。第一节的内容:比较句及其教学。
二、重难点讲解
在对基本知识了解、掌握的基础上,重点向大家介绍以下知识: 副词的语法特点:
副词主要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句子等,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副词在句中主要作状语。成语知识
【简介】成语:chéng yǔ(idiom):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定义】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形式】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也有二字、三字、五字、六字、等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闭门羹”、“莫须有”、“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可以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个字,所以就成了成语。
【结构】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买椟还珠
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
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
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
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
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
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
并列式:千山万水、画蛇添足;
偏正式:倾盆大雨、窈窕淑女(中间可加“的”字)。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因为成语有多种意思,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第三章为《汉语部分句法成分及其教学》,一共三节。第一节汉语定语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
了解定语的分类;了解定语的位置;了解多项定语的顺序;掌握定语和“的”; 第二节 汉语状语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 了解状语的分类;;了解状语和“地”;了解状语的位置;了解多项状语的顺序。第三节 汉语补语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
了解结果补语及其教学;了解趋向补语及其教学;了解可能补语及其教学;了解时量补语及其教学。第四章为《汉语常用句式及其教学》,一共八节,本章内容比较多,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我们大概用五周的时间学习完,希望同学们好好看课件。下面是第一节的内容。第一节 比较句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
了解汉语比较句的类型;了解“比”字句及其教学;了解比拟句“A比N还N”及其教学。在对基本知识了解、掌握的基础上,重点向大家介绍以下知识:
多项定语和多项状语的顺序问题
一、总的说来,多项状语的排列顺序要比多项定语的灵活得多。我们只能总结出一个大概的次序:
1、表示时间
2、表示语气、关联
3、表示目的、程度、范围
4、表示处所
5、表示情态
6、表示对象
如:昨天到底为了小李在办公室里又认真地同领导谈了一次。
二、下面是多项定语一般次序的模式:
1、表示所属的名词、代词或短语!
2、指示代词(表示哪一个)
3、数量短语(表示多少)
4、动词、动词短语(表示怎样的
5、形容词、形容词短语(表示什么样的)
6、表示性质的名词
如:师部这几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光荣老战士。三十五中那座新教育楼。
三、下阶段学习建议
下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教材的第四章第二节到第四章第六节的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多,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建议同学们提前做好预习,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习这部分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具体学习内容可以参考导学资料三。
北语10秋《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导学资料三(第四章第二节——第四章第六节)北语10秋《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导学资料三(第四章第二节——第四章第六节)
一、本阶段学习内容概述
同学们,大家好!按照我们这门课程的实施计划,本阶段大家应该完成第四章第二节——第四章第六节,第四章为《汉语常用句式及其教学》,一共八节,本章内容比较多,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我们大概用五周的时间学习完,希望同学们好好看课件。第二节 “把”字句及其教学、第三节 汉语被动句及其教学、第四节“连”字句及其教学、第五节“是„„的”句及其教学、第六节“还NP呢”格式及其教学。
二、重难点讲解
第四章为《汉语常用句式及其教学》,一共八节,本章内容比较多,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我们大概用五周的时间学习完,希望同学们好好看课件。下面是第二节的内容。第二节 “把”字句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
了解“把”字句的语法意义;了解“把”字句在使用中应注意的形式方面的特点;掌握“把”字句的教学;
第三节 汉语被动句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
了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掌握“被”字句及其教学。第四节“连”字句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
了解“连”字句基本的语法意义;了解“连”字句即(“连„„也+(不/没)+V”)的结构特点;掌握“ 连”字句的教学。
第五节“是„„的”句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
了解“是„„的”句的结构特点;了解“是„„的”地使用场合;了解“是„„的”句和带动态助词“了”动词谓语句的差异及其教学;了解“是„„的”句的注意事项。第六节“还NP呢”格式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
到了中高级阶段,我们还应该教给学生一些生活中活生生的语言,比如“还NP呢”格式。在对基本知识了解、掌握的基础上,重点向大家介绍以下知识: 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的教学 把字句的研究中,需要搞清楚:
1.什么时候必须用把字句,条件是什么
2.什么情况下决不能用把字句,原因是什么
3.什么情况下可用可不用把字句
4.在可用可不用把字句的情况下,用与不用在意义表达上有什么差异 5.把字句到底跟那些句式关系最密切 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字句的教学 被字句的研究中,需要搞清楚:
1.什么时候必须用被字句,条件是什么
2.什么情况下决不能用被字句,原因是什么
3.什么情况下可用可不用被字句
4.在可用可不用被字句的情况下,用与不用在意义表达上有什么差异 5.被字句到底跟那些句式关系最密切
把字句是指由介词“把”构成的介宾短语在谓语中作状语的一种动词谓语句。例句: 乌云把太阳遮住了。
妈妈把屋子收拾干净了。
把字句的基本格式是“甲把乙怎么样”。从意义上说,把字句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处置,介词“把”后面的宾语就是被处置的对象。动词后面带的补语,表示处置或影响的程度。上面的例句“遮住了”是对“太阳”的处置;“收拾干净了”是对“屋子”的处置。“遮”和“收拾”后面的补语是处置的结果。把字句在结构上有以下特点:
把字句里的动词一般不能是单个儿动词,至少也得是动词重叠式,或在前后有些别的成分。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动词带“了”或“着” 弟弟把水喝了。我把电扇开着。
二、动词重叠 你把玻璃擦擦。
你把这些文件整理整理。
三、动词前头有副词“一” 他把眼一闭。
他把门一关。
四、动词前头有“往„„”“当„„”等介宾短语 我们把车往路边推。
大家一齐把石头从山上推下来。他们把时间当生命看。
五、动词后面有补语
他把眼闭得<紧紧的>。
姐姐把屋子收拾得<干净整齐>。
六、动词后面有宾语 你把书给他。我把门上了锁。
被字句是指谓语中带有“被”字或由“被”字组成介宾知识作状语的一种动词谓语句。介词“被”引进施动者(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同时指明主语是受动者(动作行为的接受者)。例如:
太阳被乌云遮住了。
屋子被妈妈收拾干净了。
介词“被”后面的宾语“乌云”“妈妈”是施动者,主语“太阳”“屋子”是受动者。上面例句的意思也可以用把字句来表示。
如前所述,被字句和把字句从形式上看是对立的。两相对比,把字句的主语是施动者,宾语是受动者,被字句正相反,主语是受动者,宾语是施动者。把字句强调主动,说明主语把受动者怎样处置;被字句强调被动,说明主语所遭受的情况。被字句有两种基本格式:一种是“乙被甲怎么样”;一种是“乙被怎么样”。例如: 树叶被风吹落了。树叶被吹落了。
从结构上看,被字句的动词也必须是一个能带宾语的动词,一般讲动词要是双音节的,如果是单章节的,后面必须带别的成分:
碗被弟弟摔坏了。
他的肩上被打了一拳。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句子教学的一项内容。要求一是让学生认识把字句和被字句,二是把能改写为把字句、被字句的一般句式改写为这两种特殊的句式,以丰富学生的表达方式。例如“风吹落了树叶”就可以改为把字句,也可以改为被字句。改为把字句时,原句中的成分发生了变化:宾语“树叶”与“把”组成介宾短语做句子的状语。改为被字句时,宾语“树叶”变成主语。主语“风”与“被”组成介宾短语做状语。
一般句式改为把字句或被字句,不仅是形式的改变,句子的意义也随之有所变化。改为把字句时,原来的主语(施动者)得到强调;改为被字句时,原来的宾语变为主语(受动者),被放到了强调的地位。
学习把字句、被字句,教材中以把一般句式改写为把字句、被字句的训练方式为主。因此,教师应尽量多了解一些把字句、被字句的结构特点和形式,对教学会有很大的益处。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教学把字句、被字句,不要给学生讲有关的语法知识,不要讲有关的概念和术语。学生的这种学习,只是在认识把字句、被字句的基础上,做一点把一般句式改写成把字句、被字句的实践练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语言表达形式,并学习运用这些形式准确地表达要表达的意思。
三、下阶段学习建议
下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教材的第四章第七节到第六章的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多,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建议同学们提前做好预习,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习这部分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具体学习内容可以参考导学资料四。
北语10秋学期《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导学资料四(第四章第七节——第六章)
北语10秋学期《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导学资料四(第四章第七节——第六章)
一、本阶段学习内容概述
同学们,大家好!按照我们这门课程的实施计划,本阶段大家应该完成第四章第七节——第六章,第四章第七节 汉语常用复句列举、第八节汉语双宾语句及其教学。第五章为《汉语部分句类及其教学》。第一节 疑问句及其教学、第二节“可、真、好、多(多么)”字感叹句及其教学。第六章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方法和技巧(案例分析)》,也是我们本学期学习的最后一章节。
二、重难点讲解
第四章为《汉语常用句式及其教学》,下面是第七、八节的内容。
第七节 汉语常用复句列举
本节讲解内容:了解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因果复句、转折复句、条件复句、假设复句、让步复句、目的复句、紧缩复句:
第八节汉语双宾语句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了解汉语双宾语句的语序;了解汉语双宾语句的动词; 第五章为《汉语部分句类及其教学》,下面是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 疑问句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
了解疑问句的类型及其功能介绍;了解特指疑问句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了解疑问代词的位置;了解疑问语气词的使用;了解疑问语气词的误用;了解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了解是非问的回答。
第二节“可、真、好、多(多么)”字感叹句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
了解“可、真、好、多(多么)”的语法差异 第六章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方法和技巧(案例分析)》,也是我们本学期学习的最后一章节。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精讲多练”是我们的一个高频词,也是我们的一个总原则。但“精讲多练”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到底讲多少算“精讲”,练多少算“多练”呢?一般我们说老师讲的部分不超过30%,而练的部分不少于70%,就可以说是做到了“精讲多练”。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就要注意“怎么讲”和“怎样练”的问题。
教学方法自古多种多样,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教材和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我们这里说的教学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堂语法教学的基本方法;二是语法规则的表述方式和方法。在此我们不加细分统称为“教学方法和技巧”。前面我们说过,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表述应该简单化和浅显化。为了实现语法教学过程中表述的简化和浅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实物道具法 二.对话法
三.扩展对话法
四.利用动作进行演示法 五.图示法 六.举例法 七.格式化
八.比较法
以上我们列举的方法多适用于语法项目的讲解。但我们说语法教学要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通过上述方法讲明白之后,在学生对所学语法项目大致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进行大量的操练使学生最终学会运用语法项目。操练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我们不再一一讲述,这里只是简单列举。在对基本知识了解、掌握的基础上,重点向大家介绍以下知识: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组成。分句是结构上类似的单句而没有完整句调的语法单位。复句中的各个分句之间一般有停顿,书面上用逗号,分号或冒号表示;复句前后有隔离性语音停顿,书面上用句号或问号,叹号表示.语法上指能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当于单句的分段的句子,如:海花才落,杏花又开了|河不深,可是水太冷|明天不下雨,我们上西山去。这三个复句各包含两个分句。同一复句里的分句,说的是有关系的事。一个复句只有一个句终语调,不同于连续几个单句。举列: 1并列句
概念: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 例句:这衣裳既漂亮,又大方。
关联词:又„„又„„、既„„又„„、既„„也„„
一边„„一边„„、一面„„一面„„
一会儿„„一会儿„„、那么„„那么„„、是„„也是„„、不是„„而是„„、不是„„是„„、是„„不是„„、也、又、还、同时
2承接句
概念: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
例句:看了他的示范动作后,我就照着样子做。关联词:最初„„后来„„、先„„接着„„ 便、又、才、就、于是、接着、然后、3递进句
概念: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
例句: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
关联词:不但(不仅)„„而且„„、不但(不仅)„„还„„
更、而且、并且、甚至、况且
4选择句
概念: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表示从中选出一种
例句:我们下课不是跳橡皮筋,就是踢毽子。
关联词:不是„„就是„„、或者„„或者„„
是„„还是„„、要么„„要么„„
宁可(宁愿)„„也不„„、与其„„不如„„
或、或者、还是
5转折句
概念: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
例句:虽然天气已晚,但是老师仍在灯下伏案工作。
关联词:虽然„„但是„„、尽管„„可是„„
„„然而„„、„„却„„等
但是、但、可是、然而 6假设句
概念:前一个分句提出假设的情况,后面的分句说明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的结果。①假设与结果相一致
例句: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关联词:如果„„就„„、假如„„就„„
要是„„那么„„
就、要、便、那么
②结果不一假设与致
例句: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
关联词:即使„„也„„、即便„„也„„
哪怕„„也„„
纵然、纵使
7条件句
概念:一个分句说明条件,另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一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例句:只要我们努力,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
关联词:只要„„就„„、只有„„才„„
无论(不管、不论)„„也(都)„„
凡是„„都„„、除非„„才„„
8因果句
概念:分句之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例句: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关联词:因为„„所以„„、由于„„因此„„
之所以„„是因为„„
既然„„那就(就、便)„„ „„又„„又„„
„„一面„„一面„„ „„有时„„有时„„
„„一会儿„„一会儿„„
„„既„„又„„
承接关系
„„一„„就„„
„„首先„„然后„„
„„便„„
„„于是„„
„„才„„
„„接着„„
递进关系
„„不仅„„而且„„
„„不但„„还„„
„„不但不„„反而„„
„„连„„也„„
„„何况„„
„„甚至„„
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 „„宁可„„也不„„
„„还是„„
转折关系
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却„„
„„然而„„
假设关系
如果„„就„„
假使„„便„„
要是„„那么„„
条件关系
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都„„
不管„„也„„
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既然„„那么„„
三、下阶段学习建议
下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教材的第四章第七节到第六章的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多,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建议同学们提前做好预习,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习这部分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具体学习内容可以参考导学资料四。
第五篇:第一节:英语宏观语法之如何造句讲义
第一节:英语宏观语法之如何造句
讲 义
1.英语的6大句子成分
主语:
谓语:
宾语:
定语:
状语:
补语:
英语造句的总体原则是:
举例:汉语人的姓在前,名在后。---先整体,后局部英语人的名在前,姓在后。---先局部,后整体 举例:汉语的日期:年月日-----先整体,后局部
英语的日期:月日年-----先局部,后整体
2.英语的6大句子成分的排列位置
(一)主谓宾的排列位置
主谓宾交代了“谁做了什么”,同时也构造了英语最基本的句型,然后再添加定状补,这样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句子。位置和汉语排列一样,即 主+谓+(宾)。
举例:I like the job.我喜欢这个工作。
He studies English.他学习英语。
You stopped.你停下来。
若谓语表示“是”(be)的时候,这时谓语另有一个名字叫做“系动词”,后面的宾语叫做“表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形容词),这时的主谓宾叫做“主系表”
举例:I am a student.我是一名学生。
英语里还有一种特殊的主系表,它的主语是there 谓语是be 表语一般是个名词短语,即: there be n短语
举例: There is a computer on the desk.在桌子上有一个电脑。There are chairs in the room.在屋子里有一些椅子。
(二)定状补的排列位置
定语:
小定语(),放在所修饰的中心名词的前面。大定语(),放在所修饰的中心名词的后面。举例:这是一本我昨天买的,关于中国的,有趣的英语书。答案:
举例:我看到了一个高高的穿着黑衣服的大约40岁左右的人。答案:
状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状态,目的,结果,方式,程度)
(1)
举例:He lives in the city.他住在城市里。
We walked along the road.=along the road ,we walked.(2)举例:I tell them the truth directly.I directly tell them the truth.I tell them directly the truth.Directly ,I tell them the truth.(3)
举例:I am very happy.(状形容词)我很高兴。
Light travels most quickly.(状副词)光是最快的。
I study just in this school.(状介词)我就在学校学习。He studies here mainly because he lives here.(状连词)他在这学习主要是因为他主在着。
补语:一般放在句子的后面
当一句话虽然有主谓宾,但觉得话还没有说完,在这句话的后面再加上点什么才能使句子彻底完整,后加上的部分叫做补语。
举例:Theywish her a happy birthday.他们祝愿她生日快乐。They call him a weird person.他们说他是一个怪人。We are sorry to leave.我们很遗憾离开。
还有一种叫做插入式补语,对刚说完的话及时的补充。
举例:All the things here,food,clothes,toys,are cheap.第二节:打破常规的排列----倒装
因为英语有主题在先,补充在后的造句原则,所以当一个句子的某部分特别重要是,为了强调,便把它放到句子的前面,形成倒装。举例:
Facing the lake is a little house.湖对面是一个小房子。Covering the earth’s surface is water.地球表面覆盖的是水。英语的倒装可以分为部分倒装和全部倒装。
(一)部分倒装
句子中有倒装词:
(1)若有否定词或限制词:
举例:Never in my life have I seen such a thing.我一生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情。
Nowhere else can you find such beautiful flowers.你在别的地方找不到这样美丽的花。
Little does she know about the accident.她对这场事故知道的很少。
By no means shall we give in to difficulties.我们决不向困难屈服。
Not until his mother came back did he finish his homework.直到他妈妈回来他才写完作业。
Only then did I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English.只有在这时我才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一„就„
不但,而且
如此以至于
此三类句型中:
{注}:
举例:
No sooner had I reached the station than train moved.我一到火车站或者就开动了。
Not only is he interested in ball but also he plays it well.他不但对球有兴趣,而且玩的还特别好。
So hard does he work that he has made progress in English.他学习的如此刻苦以至于他在英语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3)某人也是如此。
某人也不是如此。{注意}:
举例:Betty is a nice girl.So she is.Betty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她确实是。
He likes reading very much.So do I.他非常喜欢阅读。我也是。
I have never been to University.neither has he.我从来没有上过大学,他也没有。
(二)全部倒装:
此结构通常只用与和。
(1)
举例:Away went the boy.Out rushed the children.{注意}:
举例:There she comes.(2)
举例:A t the foot of the hill lies a beautiful lake.{注意}:
举例:Inhecameandback,hewent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