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乒乓球队第三次创业评论中国青年报
中国乒乓球队“第三次创业”计划评论
——中国青年报
上海闵行体育公园外,到处可见“中国VS世界乒乓球挑战赛”的宣传画。周末这两天,公园里人流不息,但不少人甚至还不知道这项比赛正在进行。“中国队稳赢的,还有啥看头?”说起乒乓球比赛,多数人都有类似的想法。当中国队最终在两天的比赛中以两个4∶0完胜世界联队时,很多中国人对乒乓球比赛的兴味索然也就不难理解了。尽管这对于“国球”来说是一大悲哀,但未来几年或许情况会有所改观:中国乒乓球队正试图通过实施“第三次创业”,确立能够全面影响社会的“正能量”形象,“国球”将不再只是优异成绩的代名词,它的社会价值将更加多元化,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影响将更加深刻。
就在此次“中国VS世界乒乓球挑战赛”举办期间,中国乒乓球队教练员竞聘会议也在上海进行。作为男、女一线队主教练唯一的竞聘人,刘国梁和孔令辉均将如何进行国乒队的“第三次创业”作为自己竞聘演讲的重要内容。
在刘国梁看来,“自2004年雅典奥运会以来,国乒队夺取了3届奥运会12枚乒乓球金牌中的11枚,北京和伦敦奥运会更是包揽了所有的金牌,国乒队的竞技成绩已达到了巅峰,以后应该将眼界放得更宽、更远。”
刘国梁表示,今年的伦敦奥运会结束之后,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国乒乓球队原总教练蔡振华,提出了中国乒乓球“第三次创业”的理念,“如果不在发展思路上进行转变,中国乒乓球未来的发展,势必将面对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如果将中国乒乓球队为新中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乒乓球此后逐渐成为中国的优势项目作为国乒队的第一次创业,将2002年釜山亚运会和世乒赛失利后重整旗鼓作为第二次创业,国乒队的第三次创业将不再单纯以竞技成绩为目标。
2004年以来,中国乒乓球队统治世界乒坛的地位已经愈发不可动摇,其间虽有意外,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王皓丢了男单金牌,以及2010年莫斯科世乒赛中国女队被新加坡队击败,但失利总是短暂的。如今,刘国梁对张继科和马龙为代表的新一代年轻选手充满信心;施之皓也向记者表示,从2010年莫斯科世乒赛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女队历经挫折,终于有了新的领军人,他也可以安心“退休”了。
国乒队在世界乒坛的“霸主”地位也是一把双刃剑,只要有中国队参加的乒乓球比赛,往往失去了悬念,这显然不利于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不断有业内人士指出,乒乓球项目的奥运资格堪忧。
2005年以后,为了提高其他协会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国乒队曾提出“养狼计划”,用中国乒乓球的师资力量和训练条件为其他协会培养优秀的运动员,因为思路仍然处于竞技层面,收效并不大。
国乒队的第三次创业,目光扩展到了乒乓球运动的全面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孔令辉表示,他希望国乒队的优秀运动员能够走出国家队这个小团队,支持他们走进社会,比如真正进入大学,既学习文化课,又能与普通年轻人交往、交流,让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成为带动乒乓球运动在青年普及的引导者。
刘国梁很怀念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这段时间,当时,他与孔令辉构成的“双子星”,成为中国百姓心中影响力巨大的体育明星,很多人都曾被这对“双子星”的奋斗经历所感动,“可那都是10多年前的事了。现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还有多少人知道‘双子星’?乒乓球对他们来说,究竟还有多大的吸引力?”刘国梁表示,乒乓球作为“国球”,不能只停留在竞技成绩的层面,“它还有太多的价值可以挖掘出来,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将成为‘国球’最强大的生命力。”
不过,对于首次将竞技成绩之外的目标列入国乒队发展计划的国家队主教练而言,其挑战性不言而喻。刘国梁也有顾虑,“我们自己已经不再把成绩作为唯一目标,但因为要分心在其他工作上,国乒队的竞技成绩有可能会受到影响,当然,我相信这种成绩下滑也不至于太离谱。我最担心的是,社会舆论能不能接受万一出现的竞技成绩下滑,他们能理解我们,让乒乓球运动走进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吗?”
第二篇:解放思想心得:第三次思想解放评论全集
解放思想是发展的“金钥匙”
改革开放30年,我们每个人都尝到了甜头。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令人自豪,但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深层次矛盾。破解矛盾只有靠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发展的“金钥匙”,是推动一切工作的“总阀门”。
(宁波市市长毛光烈)
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崛起的速度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力度、崛起的速度。面对如此紧迫的形势,我们要实现新一轮发展的大跨越,必须推动新一轮思想的大解放,冲破不合时宜的观念的束缚,改变满足现状、因循守旧的精神状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
第三次解放思想的对象: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管制
第三次思想解放,我认为,是针对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管制。国外印度裔美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书,叫做《以自由看待发展》,就是说发展就是扩展自由。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第三次解放思想实际上就是扩展经济上的自由、社会上的自由。
(广东省委宣传部关飞进)
第三次思想大解放的目标就是要把原来的经济人转化为和谐人,使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追求精神生活;在追求物质的同时,精神层面能够平衡。这样人和人之间取得和谐,人和自然间也取得和谐,人和自我间也能够取得和谐。可以这么说,真正的解放思想,推动新的科学发展观,推动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真正使每个人都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和谐人。
(周瑞金/文,据3月17日《南方日报》)
解放思想:从体制性拘谨中走出来
一个正常的社会,需要一种相对轻松的体制性思维。而体制性拘谨则可能会导致我们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出现错觉,并在行动的层面上表现为举止失措或失当。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巨变当中,在这个过程中,要遭遇和解决的问题,无疑也是艰巨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否用一种自信而坦荡的胸怀来面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是至关重要的。我认为,从体制性拘谨中走出来,形成一种舒展而自由的体制和社会氛围,是我们今天解放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
(孙立平/文,据3月17日《北京日报》)
思想解放的指向应当是思想自由
思想本身就是人的一种权利,它不应该受任何力量包括权力的强制。权力说思想要解放,权利说思想要自由。不妨让两者有一个良好的互动,并争取让思想从解放走向自由。很显然,思想自由,即没有束缚的思想(尤其是权力的束缚),才是真正的解放。
(邵建/文,据中国选举与治理)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在两个问题上解放思想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解放思想,要以思想的解放为先导,要着力在以下两个问题上解放思想。一是要破除高度集权、排斥民主的传统观念。我国政治体制的弊端,最主要的是权力过分集中。二是要破除把人类政治文明成果一概视为资本主义性质的传统观念。
(沈宝祥/文,据3月19日《学习时报》)
解放思想要扬长补短
如果不能有效地扬“长”和补“短”,下一步的发展将难于实现大的突破。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就是要切实找到扬长补短的新思路、新对策,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试验。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
第三篇:关于中国梦的评论
关于中国梦的评论
篇一:中国梦评论文章
“理论体系”与“中国梦”相互作用互为推动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刘奇葆同志的文章《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文章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的,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认真学习党史、国史,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更好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奋斗。文章透过中国500年的大跨度和6个时间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等理论品格。文章从古至今,尊重历史,深入浅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被鲜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增添了实现个人梦、民族梦和中国梦的信心。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为中国梦的实现指明了道路方向,也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和力量。这就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反过来中国梦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鲜活力量。从一定程度上说,“理论体系”与“中国梦”是相互作用,互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引领实现中国梦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是改革开放30多年成功实践的理论结晶。而且凝结着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党实践探索的心血和成果。也凝结着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历程。还凝结着500年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的孜孜追寻和执着探求。它不仅符合中国文化传统,也反映了当今时代的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的开创性、继承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独特的理论品格,以及其独特品格展现的深刻内涵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是极其吻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了人民对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期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和平发展之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才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因此,只有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持之以恒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如期实现。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提出和深刻阐述了民族复兴中国梦,并提出了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第一次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三大要素有机统一起来,清晰概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指明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中国梦的根本体现是全面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其释放出的强大号召力和感染力,已把国内社会各阶层、海内外同胞凝聚在一起,成为了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源于实践,实践再提升丰富理论并得到新的理论,新的理论又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中国梦就是在造梦、筑梦、追梦、圆梦中,不断地丰富改革开放实践,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但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人民的梦,而要实现人民的梦,当然还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圆中国梦的历程其实就是不断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的路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篇二:时事热点评论:中国梦
时事热点评论:中国梦 【热点背景】
自总书记去年11月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阐释“中国梦”以来,这三个字激起了亿万中国人的共鸣。
美国威尔逊中心公共政策学者汪铮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中国梦”的提法在中国社会有高度一致的认同。韩国檀国大学政治外交系教授金珍镐对新华社记者说,一个没有梦想的民族是无法在世界民族的竞争中生存的,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要想继续在发展道路上有所作为,就要树立自己的目标,坚定自己的梦想。
“当下的中国社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经济、财富、物质等硬实力的发展举世瞩目,但在文化、理念方面的发展还不够,需要理想的精神支撑。‘中国梦’就是这样一种精神支撑。”复旦大学教授张涛甫日前对新华社记者说。全国党建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姚桓认为,“中国梦”之所以如此让人们为之激动,是因为它激发起中国人民的民族振兴热情。对此,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发展研究学教授詹姆斯·奥如库有相同见解。他认为,“中国梦”将提升中国国民的进取心,促进国家进步。
【考点分析】
一、内涵与目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3月4日在看望全国政协委员并参加讨论时说,“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复兴有着重要的客观标准,那就是中国在综合发展水平方面要走到世界的前列。”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捷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阿根廷拉普拉塔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专家西蒙诺夫说:“中国梦”为中国发展设定了“一个能在人们心中激起共鸣的目标”。
二、民族复兴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过灿烂的辉煌,也有过挫折和磨难。“中国梦”沉淀在中国人的心中,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张涛甫说:“中国梦”一直在延续,但在不同时代,呈现的具体面貌不一样。“20世纪的‘中国梦’主要聚焦于救国和建国,21世纪则聚焦于发展和发达。” 肯尼亚经济事务研究所首席执行官奥维诺的理解是:“中国梦”源于经历30多年改革发展后,中国人民对更高质量生活的向往。
三、民生问题 总书记说,“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梦”是一个“大梦”,但这个民族“大梦”,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个人命运的“小梦”。李捷认为,“中国梦”与“个人梦”紧密联系。当然,要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民族的“大我”之中,这样,国家富强了,民族好了,个人才有出路。
四、现实与挑战
首先,中国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还不十分雄厚,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其次,中国内部发展不平衡。韩国延世大学教授千辰焕认为,中国面临着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的挑战。这种差别不仅是物质上的贫富差别,还有精神和文化上的发展水平差别。此外,分裂势力以及潜在的周边安全隐患也对“中国梦”的实现构成威胁。在国际上,还存在不少对中国发展的疑惑。
同时,观念上或“软实力”的挑战不容忽视。复旦大学教授张涛甫表示,“中国梦”要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实现,“我们的理想和信念也不可避免要参与到整个人类文化的竞争中”,而赢得这种竞争靠的是影响力和说服力。
所有这些挑战,都有待中国人用智慧去化解。
中国梦解析: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习近平主席在两会闭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相信一定令听到和读到的人为之感慨,为之激动。
“中国梦”已成为国人关注的话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疑是宏大的历史大叙事,而落到每个人的身上,就是每个人的梦想成真,实现自己也许是微末的愿望,享受自己也许是普通的幸福。
俗话说,锅里有,碗里才有。如果说“中国梦”是一口“大锅”,那么这口“锅”里的丰盛,与每个中国人都息息相关。作为人均收入仍处于落后位置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以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长,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为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提供根本保障。
过去还有另一句话:小河有水大河满。“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如果说“中国梦”是巍峨泰山,是浩渺河海,它需要细土和细流的汇集。因此,激发每个人的潜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与国家的发展一起进步,使其梦想成真,是
“中国梦”实现的前提。当“我想读书”的孩子能走进课堂,当“我想找一份好工作”的大学生获得招聘,当“我想在城里买一套房”的农民工能在城里落脚,当“我想开个公司”的创业者拿到营业执照??当国家为每个人的竞争发展,营造公平的环境,提供平等的机会,满足基本的条件,帮助每个人通过诚实守法的劳动,实现自己确定的生活愿望和奋斗目标时,抽象的“中国梦”就具体变成了每个人的真切感受,变成他们热爱并愿意为这个国家奉献的理由。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马克思说,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发展的前提。脚踏实地,着眼“每个人的发展”,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要求,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个人民富裕、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是中国梦的起点
有人认为“中国梦就是有房有车有舒适生活”的美国梦翻版,其实不然,因为物质的丰腴并不等于精神的充实,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个梦是无法填满的。中国梦不仅仅是实现经济国力的极大增强,更重要的是塑造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真正的中国梦应是有符合中国国情及历史潮流的社会价值观,即恪守礼义廉耻,崇尚公平正义。人人崇尚正义公平的社会能够营造人人平等的社会环境,推动实施公正公开公平的政策过程,让农民工二代和富二代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拥有平等上升空间及机会,完全凭借个人实力走上成功之道,真正实现社会人才的良性竞争,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走上强国复兴之路。
让普通公民成为社会主角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其实中国梦并不复杂,梦想不再有贪官污吏的存在,不再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权力能够得到司法制衡,每一个官员都能为官清廉,为老百姓谋福利;梦想不再看到“特权”、“我爸是李刚”、“萝卜招聘”、“坑爹”这些词,而是每个人都能凭借勤奋努力和出众的才华取胜;梦想不再看到国企垄断社会资源,不再看到收入分配不公,而是梦想国退民进,创造所有企业都能公平竞争的机会;梦想不再看到贫穷、落后,希望每个普通老百姓都能得到平等的教育、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全民医保、社会和谐,人们的生活幸福而有尊严。在国力日盛的今天,在飞船上天,航母下海,强国已经成为现实的今天,应当让普通公民成为中国梦的主角。
这个时代足够安放伟大的中国梦。
21世纪的中国,国力蒸蒸日上,虽然现实和梦想还有差距,但我们有足够的条件去创造一个真正美好的社会,这个时代足够安放中国梦。中国梦到底该如何定义,并不重要,只要通过奋斗能实现每个人心目中的中国梦,那就是最好的中国梦。毕竟我们所有人的中国梦,都只是希望这片土地成为一个幸福美好的公平正义社会。相信已对“中国梦”做出承诺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会创造更好的实现“中国梦”的社会环境,让人人平等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
篇三:谈谈你对中国梦的认识
谈谈你对“中国梦”的认识
中国梦即民族复兴梦、人民幸福梦、改革开放梦、人人出彩梦。
有梦想才会有希望;有希望才会有激情;有激情才会有事业;有事业才会有未来。建国六十多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的一个个梦想成为现实,圆了民族独立梦,圆了百年奥运梦,圆了航天航海梦,也圆了房子、汽车、上学、养老的百姓梦。“中国梦”里,有“强国”也有“富民”。“中国梦”里,有期盼也有实干。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民族、国家全面科学发展,个人才能实现梦想。同样,只有每个人都充满激情和梦想,“中国梦”才够美丽,才够坚实。
中国梦·民族复兴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对“中国梦”时代命题的深刻解读,总书记“中国梦”的提法在党的最高领导人里是第一次,这个提法之所以引起强烈而广泛的共鸣,在于它有很强的包容性,它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梦,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梦,它既充满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又洋溢着豪迈的“中国自信”,为团结凝聚中国人民创造美好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梦·人民幸福梦。
“大河没水小河干”,近代中国的百年奋斗,不断证明一个朴素
道理: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梦的依靠在人民,发展也在人民,而个人之梦也只有寄托于国家之梦、民族之梦,梦想才能成真。
中国梦·改革开放梦。
把十八大精神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集中起来就是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业来说,实现“中国梦”,是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目标;深化改革开放,则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中国梦·人人出彩梦。
每个中国人,要有大局意识,珍惜改革发展的大好时机,不断融入国家这个大梦中来实现自我价值,珍惜每一个出彩的机会,艰苦奋斗。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中国上演了历史上最丰富、也最精彩的各种个人奋斗故事,很多不可能的个人成功在中国成为可能。个人通过不懈的奋斗在实现个人梦想的过程中促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需要个人奋斗实践的推动,在实现自我出彩的过程中,实现国家改革和个人奋斗形成千变万化的对接,最终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的统一。
重温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奔向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深深地感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我们这样近、这样亲切。正如毛泽东所描绘的那样:“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
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伟大的梦想,鼓舞和激励着全体中国人民,我们要进一步坚定自信、增强自觉、实现自强,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奋力前行。
我们都是怀揣激情、怀抱梦想的人,我们都有一个复兴民族、强大国家、幸福家庭、完善自我的“中国梦”,在这个冬天即将过去,2013年新春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围绕“中国梦.中华情”,共同做一个美丽的“中国梦”。
第四篇:中国梦评论文章
“理论体系”与“中国梦”相互作用互为推动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刘奇葆同志的文章《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文章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的,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其
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认真学习党史、国史,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更好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文章透过中国500年的大跨度和6个时间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等理论品格。文章从古至今,尊重历史,深入浅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被鲜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增添了实现个人梦、民族梦和中国梦的信心。
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为中国梦的实现指明了道路方向,也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和力量。这就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反过来中国梦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鲜活力量。从一定程度上说,“理论体系”与“中国梦”是相互作用,互为推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引领实现中国梦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是改革开放30多年成功实践的理论结晶。而且凝结着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党实践探索的心血和成果。也凝结着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历程。还凝结着500年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的孜孜追寻和执着探求。它不仅符合中国文化传统,也反映了当今时代的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的开创性、继承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独特的理论品格,以及其独特品格展现的深刻内涵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是极其吻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了人民对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期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和平发展之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才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因此,只有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持之以恒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如期实现。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提出和深刻阐述了民族复兴中国梦,并提出了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第一次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三大要素有机统一起来,清晰概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指明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中国梦的根本体现是全面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其释放出的强大号召力和感染力,已把国内社会各阶层、海内外同胞凝聚在一起,成为了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源于实践,实践再提升丰富理论并得到新的理论,新的理论又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中国梦就是在造梦、筑梦、追梦、圆梦中,不断地丰富改革开放实践,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但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人民的梦,而要实现人民的梦,当然还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圆中国梦的历程其实就是不断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的路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第五篇:中国外援的评论
中国外援的评论
外援决定球队整体实力、外援决定比赛、外援决定联赛走势,这已成为CBA联赛无法回避的事实。越来越多的队伍将“宝”押在外援身上,这好比一场“赌博”——“中了”,战绩大幅度提升;“不中”,则穷困潦倒一个赛季„„过分依赖外援、漠视本土球员培养的急功近利做法危害极大,相当不可取。
诚然,外援的引入给各队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与激情四射的活力,其可以快速提升一支球队的攻防能力,可以快速弥补一支球队的薄弱环节。甚至,一名类似科比或姚明的明星级球员,可以左右一场比赛的胜负。
比如前NBA球星马布里加盟弱旅山西队,确实大大提升了该队的整体实力,而球迷的关注度也随之迅速攀升,这确实促进了山西篮球及整个CBA联赛的繁荣与发展。
外援的介入可以使球队结构快速重组,甚至发生质的变化,但其背后也隐藏着危机。首先是薪水问题,高工资容易给一家俱乐部带来很多泡沫,甚至会影响以后资金的投入,使俱乐部财务吃紧。事实上,CBA中许多球队正饱受这一问题的困扰,除广东队外,其他队伍几乎连年亏损。
其次,哪个地区经济发达,哪个地区资金投入得多,哪个地区的外援水平就高,这样并不能解决篮球发展的根本问题。篮球发展没有后劲,这极易导致人才断层;再次,外援的引入使本土球员失去了更多锻炼与提高的机会。
希望以最直接的投入换取立竿见影的效果,“外援依赖症”实际上是一种偷懒行为。从长远看,它将影响本土球员的成长,影响CBA乃至中国篮球的健康发展。因此,重视本土球员的培养应该成为CBA各俱乐部工作的重点,外援只应起辅助作用,而不应该是“不可替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