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影评

时间:2019-05-12 03:2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音山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音山影评》。

第一篇:观音山影评

《观音山》带给我的思考和感动

《观音山》向我们讲述了三个流浪青年与一位失去丈夫和儿子的妇人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由不断碰撞、摩擦到逐渐磨合,并最终互相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共同探索和领悟人生终极意义的故事。

影片并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也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它于每一个细节中窥探人物的性格以及他们的辛酸背景,如月华般缓缓流淌,虽静谧平淡,却无处不触动人们心灵最柔软的角落。三位主人公,他们都带着家庭的创伤,挣扎于这个喧嚣的世界。他们放弃学业,却在追求一种更加面向心灵的生活。

范冰冰饰演的南风,因父亲酗酒、母亲无能、家庭矛盾重重,常常通过自残来解决问题;陈柏霖饰演的丁波因不满父亲对死去母亲的冷淡而离家出走……家庭本应该是避风的港湾,可是它带给几位主人公的却是磨灭不掉的创痛。他们虽选择逃避,可是家庭的阴影,是挥散不去的乌云,它给青春带来另一份难言的忧伤。片中的另一位女主人公,由张艾嘉饰演的常月琴,在经历了丧夫丧子之痛后久久不能自拔,每天只有等待死亡。她珍藏着亲人的遗物,常常孤独难耐时对着它们宣泄令自己肝肠寸断的思念。这位过了气的的京剧演员,每天在自己的歌声里找寻昔日的温暖,她将所有的生命全部寄托在这凄惨而又充满诗意的生活中。这令我联想到《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也正是通过这种寓情于戏的方式达到了戏我不分的境界,实现了艺术生命的升华,每每令观众震撼和感动。片中张艾嘉那种沧桑女性的气质深深地打动了我,当她坐在儿子出事时的车里痛不欲绝时,小广场吹来一阵寒风,我顿感一阵凄凉,眼眶也随之湿润。

爱与被爱,在困境中互相给予对方精神上的支持是影片向我们传达的最直接的含义。他们在自己深陷疾风骤雨的同时,不忘了给予对方关怀,仿佛是濒临死亡边缘的乞丐平分一块面包,虽不能彻底战胜饥饿和孤独,却能依靠彼此精神上的支持勇敢面对残酷的生活。片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在青山绿水之间,四人泛舟湖上,任凭波浪拍打船身,此刻的气氛寂静得让人窒息。他们各怀心事,这不禁让屏幕前的我也陷入了沉思:命运的河流究竟要带我们去何方?我们是否能够驾驭自己生命的船舵?电影《盗梦空间》中的一句台词似乎也不谋而合地传达了相同的含义:You're waiting for a train(你在等一列火车),the train that will take you far away(它会带你去远方),you know where you hope this train will take you(你了然心之所向),but you can't know for sure(却不知道自己的火车要开往何方)。

这个从芸芸众生中抽离出的关于青春和生命的故事泛着淡淡的忧伤,与我内心的某种声音产生了共鸣。我像片中的主人公一样,是困惑和迷茫的一代。影片最后试图运用佛教哲学解决生活中的苦难,它使我们的内心趋于平静,教会我们学会放下,可是却依然没能为我们指明方向。有人说,这是一部消极颓废的电影,而我却觉得影片更深层的含义是积极上进的。影片从头至尾向观众传达着一种忧伤,主人公的心情能唤起同时代很多人的共鸣,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下,影片想给予观众的是启发性的思索,激发他们去寻求解放心灵的出路,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仍挣扎在这个社会,探索他们的人生,如斯我们才能渐渐明了心之所向,实现心灵的救赎。

第二篇:观音山影评

如果说《苹果》是对中国现实社会的临摹,那么《观音山》则是开始对中国现实社会的一种思考。虽然李玉的这部片子看起来还不成熟,但还是值得一看的。

《观音山》这部片子是阴暗的、低沉的,再加上影片过慢的叙事方式和大段的抒情给观众带来的是一种压抑的情绪,所以这个片子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特别是全片都用手持的摄像方式,使观众感到很不舒服。最新电视剧,好看的韩剧,热播TVB剧,女生喜欢的电视剧,女性电影

影片讲述了三个都市社会底层青年到一个中年女人租房子。几个人从摩擦、交流过程中,最终彼此慰藉与温暖,共同走出困境。范冰冰饰演的南风父母感情不和,陈柏霖饰演的丁波母亲去世,张艾嘉饰演的常老师丧子,肥龙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离家出走。这些角色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种爱的缺失,而正是这种缺失才让这几个人能够彼此取暖。这些家庭问题在他们几个个体身上能够得到体现,比如南风的自虐,丁波对爱的恐惧,常老师选择放弃生命,肥龙的懦弱。但是在人物的塑造上,影片中的人物却显得不是很丰满。比如肥龙这个角色,如果把肥龙这个角色所有的戏份都删去,影片仍然可以独立存在,他这个角色给影片带来的是只是戏份。他的肥胖的身躯,憨态的笑容等等,这些行为的艺术只是为了增添些轻松愉悦的气氛,而对于影片的主题上来说没有多大的作用。如果没有肥龙这个影片会显得很单薄。肥龙这个角色看起来就像一个道具。

常老师与和尚的对白告诉我们一个佛学寓意。什么是快乐?什么是未来?什么是人生的极点?常老师的几个问题用和尚的一句无生无死的回答显得毫无意义。而常老师的“人不应该是孤独的”的自我回答却显得单薄。如果说人不应该是孤独的,那么丁波,南风,肥龙应该怎么去做?故事的结束他们依然是孤独的。这样一个世俗化,生活化的的小故事被赋予这样一个深意的哲学寓意本来就是单薄的,这是这个载体不能承载的。所以当影片结束时观众依然会迷茫。

看完这个片子我也问了自己几个问题。当我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我会不会选择自我毁灭?人活着是为了信仰还是为爱?这些都反映了一个问题,中国整个社会都处在一种病态的心理。人们为了金钱而努力奋斗,就像丁波认为的那样只有拥有充分的物质才可以享受和拥有自己爱,可是当爱已不在的时候,我们又该怎样面对生活。

难道就像常老师所做的那样,人不可以拒绝生,但可以拒绝活?

李玉是以纪录片出身的导演,所以他的影片都是一种写实的风格,这部影片中同样也无一例外。在人物的对话上很少用正反拍的形式,很多对话镜头都是直接摇过来,而不是对切。整部影片的拍摄都是采用手持摄像,镜头总是不停地在晃动,这也恰恰符合影片的错乱,不安的基调。虽然很多观众多这种拍摄方式感到眩晕,但是这种方式却像一个初学者一样清新自然。从这种拍摄风格上来讲李玉是一个敢于创新,敢于挑战的一个导演,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值得我们敬佩。

片中大量的人物心理的特写镜头和抒情的情节一方面突出了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但是这些镜头的大量运用也使整部片子的节奏显得缓慢而拖沓,看起来很累。

从剧情来说,这部片子的剧情很凌乱。迈克尔杰克逊的离去给肥龙的绝望,南风在医院里自虐喝酒,丁波与一个陌生女子扯上的无缘由的关系,这些剧情虽然对人物塑造上来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让观众看起来毫无逻辑,一头雾水。南风与丁波的和好,就靠一个动作就草草了事,很多情节上导演还是缺少深思熟虑的思索。这些都大大折扣了影片的分量。

整个影片中最震撼的要算汶川地震的那一场,可是这一场的插入带给观众的仅仅是对汶川地震事件的回忆和震撼,要远远大于这段视频在本片中作用。导演很好的抓住了这个素材,却没有把这个素材的作用发挥出来。

对白上来说这部片子很生活化,但是缺乏对台词的考究,有些台词是值得去斟酌的,毕竟艺术是高于生活的。

陈柏霖和范冰冰两个角色在影片中很不搭调,陈是一个初生牛犊,范则老道狠辣。两个人物的趣味不相投,却来演绎一段爱情,确实有点为难。范饰演的角色是全片中最到位的一个。她饰演过很多底层的角色,对她来说饰演南风这个角色游刃有余。而陈饰演的丁波不太成功,或许这与他出身台湾有些关系。他的人物上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匪气。张爱嘉虽然在影片中的哭戏很多,哭的也很给力,但是剧情上没有把气氛渲染到位,所以没有赚取到观众的眼泪。不过她活脱脱饰演了一位更年期父女形象。尖酸、刻薄的小市民的形象很好的得到体现。

影片镜头伸向了四川的大山深处,弥漫的雾气,清秀的山水,呼啸的火车,这部影片用镜头语言临摹了一个中国的西部城市。

此片算不上一个经典的文艺片,我认为在质量上不如《苹果》,但是李玉能够不断创新,不断摸索,不断去展示自己,思考人生。这种对艺术的纯和真在中国影视确实值得钦佩。

第三篇:观音山 影评 论文2000字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观音山》

说起李玉导演,人们总先想起她的文艺片票房炸弹《观音山》,这部描写青春迷茫、叛逆、亲情、友情、爱情、的文艺大片在2011年风光无限,也使得范冰冰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后的荣誉。个人认为这是李玉最出色的电影,让人回味无穷,认真思考。如果一部电影能让让人思考自己,那这部电影就成功了。电影有很多条线索,我喜欢把导演的良苦用心归类为三大主线,友情、亲情、爱情,并通过对这三种情感的描写牵出了对人生的思考。

电影的大致剧情是:四个主要人物,一个为爱迷茫的酒吧女歌手南风,一个为前途迷茫的男孩丁波,一个为自己迷茫的胖子肥皂,他们的青春流连在酒吧与大排档。一个失去了儿子与丈夫的中年女人常月琴,生命中只剩下一件事---等待死亡。他们四个人因为命运聚到了一起,彼此的生活旋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四个人彼此的秘密被洞穿 :丁波酒后舌吻另一个女孩,南风伤心离去;肥皂被人欺负,南风仗义复仇;南风面对父亲酗酒只能采取自虐解决;常月琴日益思念儿子,她终于决定自杀…经历这一切,四个人终于明白:唯有爱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躁动不安的青春最终过去,所有的狂野与激情都成为了回忆。

第一条主线:友情。

丁波、南风、肥皂这三个高考落榜的学生,顿时就步入了无所适从的社会,本来都是需要家庭关爱的孩子去因为各种原因不能依靠家庭的庇护,友情就成了他们最为珍贵的东西,南风的性格刚烈,倔强,极端,她得知肥皂受欺负后拿酒瓶砸头,鲜血直流,还强吻女流氓,让坏人都惧怕这位不要命的女中豪杰,这段充分体现南风重情义的性格,也许外表强悍的女生内心都是柔软,他们为了在社会上生存不得不给自己加上坚强的外衣,同为女孩子的我不由得心里一阵酸楚。肥皂内心自卑,不善于表达,爱情对他来说更是奢侈品,友情就是他的全部,他默默的陪伴着丁波和南风,不离不弃对于不善于表达自己情感的人就是最好的抒情。李玉导演在选角色方面的确很用心,让人觉得这就是他们身上真实的故事,表演纯熟又自然。当南风因为打架欠下了一笔钱,丁波什么都没说就把摩托车卖了,这可能是他唯一的家当了,虽然这时候还分不出来他们之间是友情还是爱情,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南风走后响起了陈升的《不再让你孤单》,美妙的歌词“我要飞翔在你彩色的梦中”和台词“世界这么大,我们算什么”照应,突出了电影孤独的旋律,人都是孤单的动物,所以需要亲情,友情,爱情,这时南风的哭声彻底的击垮了我的心理防线,我在想她到底有多绝望。

他们一起扒火车“旅行”,这段可以说是电影的经典片段,象征着青春这条路上漂泊不定,没有方向的主题。镜头切换成蒙太奇式的,不同的四川美景切换,灿烂的阳光与他们三个灰色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就这样漫无目的漂泊在青春的路上,可是他们终究要下车,青春终究要过去,成为永久的回忆,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也会慢慢消逝,不管是激情、孤独、还是迷茫。

第二条主线:亲情。

张艾嘉饰演的常月琴虽然没能得影后,但表演也非常出色,这种气质型的女

演员可以说是中国的财富。常月琴在经历丧夫丧子之后,人生失去了前进的理由,唯一的目的就是等待死亡,她坐在儿子出事的车里,放声痛哭,抽烟酗酒似乎也不能排解这种痛苦,她的孤独找不到依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算拉近也无法化解她心中的伤痛。

这条线索带领他们四个一起去观音山,寻找一种信仰或者解脱,却发现她追求的信仰就在儿子去世的时候一起走了,她选择了自杀,我最后还是没能明白她临死前脸上的表情,是笑容还是绝望,或许她要去天堂跟儿子丈夫相见就不再孤独了,因为她说:“人不能永远孤独。”我宁愿相信这个结局,也不想去猜测她是因为绝望的痛苦一跃而下。

第二条线索:爱情。

南风无疑是爱丁波的,所以当她看见丁波与酒吧女激吻的时候毅然离开,也是因为她爱丁波才会回来。追问丁波为什么跟别的女人就可以接吻,跟自己就不行。丁波的父亲失败给他打击很大,以及对母亲的怀念,让他的爱情观发生变化,他觉得没有能力给南风一个幸福的未来,就不敢去大胆的爱。这影射出现代年轻人的爱情悲剧,无处安放的青春也不能安放我们的爱情,所有的承诺在时间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这条线索是电影最出彩的部分,李玉处理环境与人物的手法相当熟练,自然景观将影片情绪预设在一个相对平静的调子中,李玉在这类题材中对女性角色的刻画细致入微,言谈举止都十分明确,没有赘余之笔,演员的表演也很到位。

有了这三条线索,导演在安排故事上就自然流畅,中间有交集有矛盾,这些交错的描写把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表现的淋漓尽致,包括常月琴抱着伤心的南风像是在抱自己的孩子,空洞的眼神不禁让人潸然泪下,这两代人之间由漠然隔阂到相互的慰藉一样,人类会因相同的孤独而不孤独,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是相互的,他们最后成为了好朋友了,但任无法化解常月琴心中的孤单,就像尼古拉斯凯奇在《远离赌城》中说:“你可以让我爱上你,但无法阻止我继续酗酒。”最后凯奇还是在伤心中死去,这时爱情也无法拯救他。这部电影表面上描写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实际上反映的是现代社会的人们信仰缺失,孤单迷茫的人生。

这部优秀的电影充分体现女性导演细腻的心思,完美的诠释了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的迷茫与痛苦。是描写人与人之间微妙情感的佳作,结尾处回去的火车怎么都不来,暗示了青春一去不复返的残酷现实,就这样,在时间悄悄溜走的时候,狂野而孤独的青春成为我们永久珍贵的回忆。

第四篇:《观音山》观后感

《观音山》观后感

——看青春荡漾

《观音山》。

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内心有很大的触动。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

南风,丁波,肥皂。围绕三个人,有亲情,有友情,有爱情;有极端,有冲动,有误解;有善良,有纯真,有感动。

关于青春。印象很深刻的一组镜头:三个人坐在火车顶上,迎着急速的风,放肆的呼喊,歇斯底里。其间有有对世界的不屑一顾,有年少无尽的冲动与疯狂。青春里的人们极端、叛逆,而又相互矛盾。渴望亲情,却又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貌似没心没肺,实则心里极度脆弱;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不计后果,但容不得爱的人对自己的一丁点伤害。以为殉情是一种浪漫,但当火车呼啸而过的那一刹那,南风、丁波两个人回想刚刚那那一幕,仍然惊魂未定。他们并不是真的不惧死亡,当死亡真的来临的时候,本能的求生欲会让他们瞬间清醒。只因为年少轻狂,冲动总会让年轻的心失去理智。

关于亲情。南风的父亲因酗酒住院。为了让父亲不再酗酒,她硬是当着父亲的面灌下了两瓶白酒。这种方式虽然极端,但这确实是爱。还有丁波对父亲的误解。直到父亲亲口说出自己在妻子昏迷那天给人下跪借钱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丁波满心的愧疚与自责。其实青春年少的他们,真的很可爱,在莽撞、冲动的行为背后,你总会发现他们真实、善良的内心。他们并不是不可理喻或无药可救,他们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而世人则需要换一种方式来理解他们。

关于生命。与房东常姐的相处,改变了他们以后的人生。与常姐由原来的相互排斥,到彼此接纳,表面上是坏孩子的摸样,实则有善良的心。他们需要的只是一种回归本性、认知自我的途径。常姐儿子的离去,让她伤心欲绝。虽然与三个孩子相处之后有所改变,但她任然没有放下,她也不想放下,并最终选择了死亡。我们不能要求一个饱经伤痛的心一定要放得下,但影片还是想告诉观众,即便现在失去了,你也并不孤独,因为曾经拥有过,这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人生。在常姐自杀后,一只鸽子飞向了迷雾笼罩的观音山,似乎是在告诉人们不可预知的未来。火车驶过的铁轨在镜头中越拉越长,那是对过去的告别。在影片最后,三个人又坐在了急速行驶的火车车厢上。同样的场景,他们却不再放肆的呼喊,取而代之的是三个人的沉默和泪水。这沉默和泪水,包含着对常姐的悼念,也有对过去的忏悔。在这里,他们已经真正体会到常姐的那句话:人生无常。这一刻的你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你能做的,就是把握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珍惜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

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生命,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但当你失去的那一刻,不要感觉世界遗弃了你。你并不孤独,因为曾经在一起过,这,就够了。

正如影片中那句话:“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我想,这正是影片想告诉我们的。

第五篇:观音山观后感

如果说《苹果》是对中国现实社会的临摹,那么《观音山》则是开始对中国现实社会的一种思考。虽然李玉的这部片子看起来还不成熟,但还是值得一看的。

影片讲述了三个都市社会底层青年到一个中年女人租房子。几个人从摩擦、交流过程中,最终彼此慰藉与温暖,共同走出困境。范冰冰饰演的南风父母感情不和,陈柏霖饰演的丁波母亲去世,张艾嘉饰演的常老师丧子,肥龙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离家出走。这些角色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种爱的缺失,而正是这种缺失才让这几个人能够彼此取暖。这些家庭问题在他们几个个体身上能够得到体现,比如南风的自虐,丁波对爱的恐惧,常老师选择放弃生命,肥龙的懦弱。但是在人物的塑造上,影片中的人物却显得不是很丰满。比如肥龙这个角色,如果把肥龙这个角色所有的戏份都删去,影片仍然可以独立存在,他这个角色给影片带来的是只是戏份。他的肥胖的身躯,憨态的笑容等等,这些行为的艺术只是为了增添些轻松愉悦的气氛,而对于影片的主题上来说没有多大的作用。如果没有肥龙这个影片会显得很单薄。肥龙这个角色看起来就像一个道具。

常老师与和尚的对白告诉我们一个佛学寓意。什么是快乐?什么是未来?什么是人生的极点?常老师的几个问题用和尚的一句无生无死的回答显得毫无意义。而常老师的“人不应该是孤独的”的自我回答却显得单薄。如果说人不应该是孤独的,那么丁波,南风,肥龙应该怎么去做?故事的结束他们依然是孤独的。这样一个世俗化,生活化的的小故事被赋予这样一个深意的哲学寓意本来就是单薄的,这是这个载体不能承载的。所以当影片结束时观众依然会迷茫。

看完这个片子我也问了自己几个问题。当我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我会不会选择自我毁灭?人活着是为了信仰还是为爱?这些都反映了一个问题,中国整个社会都处在一种病态的心理。人们为了金钱而努力奋斗,就像丁波认为的那样只有拥有充分的物质才可以享受和拥有自己爱,可是当爱已不在的时候,我们又该怎样面对生活。

难道就像常老师所做的那样,人不可以拒绝生,但可以拒绝活?

李玉是以纪录片出身的导演,所以他的影片都是一种写实的风格,这部影片中同样也无一例外。在人物的对话上很少用正反拍的形式,很多对话镜头都是直接摇过来,而不是对切。整部影片的拍摄都是采用手持摄像,镜头总是不停地在晃动,这也恰恰符合影片的错乱,不安的基调。虽然很多观众多这种拍摄方式感到眩晕,但是这种方式却像一个初学者一样清新自然。从这种拍摄风格上来讲李玉是一个敢于创新,敢于挑战的一个导演,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值得我们敬佩。

片中大量的人物心理的特写镜头和抒情的情节一方面突出了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但是这些镜头的大量运用也使整部片子的节奏显得缓慢而拖沓,看起来很累。

从剧情来说,这部片子的剧情很凌乱。迈克尔杰克逊的离去给肥龙的绝望,南风在医院里自虐喝酒,丁波与一个陌生女子扯上的无缘由的关系,这些剧情虽然对人物塑造上来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让观众看起来毫无逻辑,一头雾水。南风与丁波的和好,就靠一个动作就草草了事,很多情节上导演还是缺少深思熟虑的思索。这些都大大折扣了影片的分量。整个影片中最震撼的要算汶川地震的那一场,可是这一场的插入带给观众的仅仅是对汶川地震事件的回忆和震撼,要远远大于这段视频在本片中作用。导演很好的抓住了这个素材,却没有把这个素材的作用发挥出来。对白上来说这部片子很生活化,但是缺乏对台词的考究,有些台词是值得去斟酌的,毕竟艺术是高于生活的。陈柏霖和范冰冰两个角色在影片中很不搭调,陈是一个初生牛犊,范则老道狠辣。两个人物的趣味不相投,却来演绎一段爱情,确实有点为难。范饰演的角色是全片中最到位的一个。她饰演过很多底层的角色,对她来说饰演南风这个角色游刃有余。而陈饰演的丁波不太成功,或许这与他出身台湾有些关系。他的人物上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匪气。张爱嘉虽然在影片中的哭戏很多,哭的也很给力,但是剧情上没有把气氛渲染到位,所以没有赚取到观众的眼泪。不过她活脱脱饰演了一位更年期父女形象。尖酸、刻薄的小市民的形象很好的得到体现。

影片镜头伸向了四川的大山深处,弥漫的雾气,清秀的山水,呼啸的火车,这部影片用镜头语言临摹了一个中国的西部城市。

此片算不上一个经典的文艺片,我认为在质量上不如《苹果》,但是李玉能够不断创新,不断摸索,不断去展示自己,思考人生。这种对艺术的纯和真在中国影视确实值得钦佩。篇二:《观音山》影评 2012 ~ 2013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 《观音山》影评

课程编码 08a92 选课班 as2 课程名称 《影视鉴赏》

任课教师 王妤彬 学 号 0100242 姓 名 徐云婷

学 院 工商管理学院 专 业 市场营销 考试时间 2012-12-28 江西财经大学2012~2013第一学期课程论文考试评分表

课程名称及代码:《影视鉴赏》08a92 提交时间:2012-12-28 注:教师提供选题者,选题项不予评分 任课教师: 《观音山》 影评

——寻求希望,相信未来

首先,在写这篇影评之前,我想谈一下对影视鉴赏这门课程的感悟。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是提升个人文化修养的一种方式,就像讲授这门课程的王老师,很有一种文化气息,是区别于其他人的所不同的一种外在气质,这大概就是研究影视的一个呈现吧。轻松、愉悦、自由的课堂氛围,精彩、生动、活泼的讲授,让我很喜欢每周的这个时段,王老师带来的影视鉴赏。当然后面的代课老师也不错。通过本学期的学期,我想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会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语言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影视作品更是如此吧。老师说看电影的时候,要学会用最简炼的语言介绍银幕故事,对全片的情节结构准确把握,了解全片情节的起点、中点和终点,对情节结构的设置与人物主题的必然关系有一定认识,并分析作品中主次人物及他们的关系,把握和分析人物关系发展中的矛盾冲突以及解决的方式,他们和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的关联。当然,对影像的读解要包括画面、色彩、灯光、镜头运动方式等读解与分析。

然后,因为在课堂上比较完整地看过《拆弹部队》《观音山》《鬼子来了》三部影片,感觉都各具特色,下面我将通过所学,对《观音山》进行分析。

一、双重主题,分分合合主题一,丁波、南风、肥皂3个高考落榜的年轻人代表的“前途渺茫”集体的浓缩组合,在失落迷茫之中寻求安慰、温暖。站在示意的角落,体味现实的残酷,寻求不到丝毫慰藉。主题二,常月琴,一个悲剧缠身的独居女人,失去至亲,同时也失去了所有幸福、快乐,体现了这个失独群体的悲伤与落寞无奈。如果不是为了维持一个年轻的重心,常越琴这个角色的前因后果也不至于被剪到只剩丧子之痛,那么张艾嘉也会以近乎完整的悲剧人生取代女主角的地位,结尾的恍然离去似乎也更有分量。

当然,《观音山》将主题锁定在这两个方面,前途渺茫的年轻人与失意的中老年群体间的价值观碰撞,在近乎绝望的基调下,以并不具代表性的社会剪影来充当引申大义的微缩模型,或者有那样一个特殊的观影群体会在其中找到深层共鸣,但对于绝大多数的观众来说,他们心中的“我”并不在影像间存活。它不是这个时代疯狂与叛变的声音,只属于个人。两个主题,两条主线虽分,但其实也是一个整体。

二、情节丰富,故事清晰 《观音山》讲述了3个高考落榜的年轻人在失落迷茫之时,一同租下了一个中年女人的房子。几个人从摩擦、交流过程中,最终彼此慰藉与温暖,共同走出困境。在影片中,由南风、丁波和肥皂组成了贯穿故事始终的小集体,3个人有着各自的家庭线索,从形式上看是松散的。然而李玉导演反其道而行之。她从现代主义的角度出发,用一些微妙的小细节将这个小集体的松散型做了整合。比如女房东常月琴(张艾嘉饰)说:“你们3个人同时说话太吵了。”这句台词两次出现,给3个人行为的合理性打了圆场。对于人的刻画,如果每一个人都力道分明,片子就会显得工匠气息浓厚。在三人集体上,导演的笔墨驾轻就熟,戏份的编排不露痕迹,在随意性的记录中充满了变化。三人集体与常月琴戏份的平衡是导演创作的重点。影片的第一主人公应该是常月琴,然而这个人物却在开场很久之后才出现,而且神神秘秘遮遮掩掩,直到后面才揭露。就是看到这个人物的背后故事,导演则用较为侧面和委婉的手法展现了出来。在两组人物的关系发展过程中,导演仅仅在前半部分用极其有限空间进行叙述。那辆停在车库的汽车作为最为重点的道具,每一次出现都是恰到好处。在常月琴出场后,三人集体并没有退居二线,而是依旧占据较大的篇幅,导演刻意回避了一心扑在主人公常月琴身上的做法,后退一步保持距离。

最重要的是影片的结局。有人说常月琴是跳下了山崖,也有说法是她幡然醒悟出家。笔者认为导演暗示她跳崖的可能性比较大。故事在他们互相取得谅解之后走上观音山修

庙的地方发生了转折,原本在人生伤痛中难以自已的常月琴在和僧人交谈的时候,好像表露出了释然的态度。但为什么最后还要选择走上绝路呢?这不是与故事逻辑相背离么?

其实从实际生活的逻辑上来讲,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常月琴之前的自杀被救,完全是这3个年轻人的主动行为。常月琴与他们在观音山上的种种行为也许真的只是暂时的感谢。导演所采取的手法是非常高超的。她用非常生活化的场景和镜头语言让观众和三人组产生了一种能足够与常月琴贴近的感觉,好像这个人物的脉络非常清晰地映照在了南风和丁波的眼里。然而实际上,她曾经经历的打击对她所产生的影响,又绝对不是同处一室所能够了解和感同身受的,因为她所经历过的,没有别人能够体会。所以在生活距离的贴近感和情绪认同的陌生感所造成的反差上,李玉导演的把握非常准确。她所采取的切入角度不是全知全能的,而是含糊暧昧的。

正是这种含糊暧昧,让看似不清楚的结局在现代主义氛围的笼罩下显得回味无穷。无论是奥逊 威尔斯的《公民凯恩》还是安东尼奥尼的作品,都在结局上具有类似的特点。《观音山》所做的其实并不新鲜,只是对于国产影片来说,这种尝试显得尤为难得。《观音山》所充满的含糊暧昧并不影响它的温情和关怀。三人组旅行所到达的那个破败的观音庙,恰巧代表了常月琴遍体鳞伤的内心世界。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观音山”――一个原本有着信念的不被人知道的圣洁所在,被灾难毁坏。3个人在庙里的行动其实是无力的,他们无力修复这里。而最后能够给观音庙修复机会的其实还是常月琴自己。说到这里,导演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观音庙修复之后,常月琴选择在山上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者另一种说法――她隐居去修行,都是一种回归,在经历了人生灾难后对于信仰的回归。也许影片在呼唤当下信仰缺失的中国人应该重新找回自己的“观音山”。但是该片所展示的过程是非常惨烈的。这一过程其实充满了艰难困苦,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三、人物集中,角色鲜明

(一)3个充满迷茫的年轻人:在四川的小县城里,彷徨着3个充满迷茫的年轻人:远离家庭纷扰的女孩南风(范冰冰 饰)、对父亲(方励 饰)心怀芥蒂的丁波(陈柏霖 饰)以及家庭富裕却得不到半点温暖的肥皂(肥龙 饰)。他们天 天聚在一起玩乐喧闹,品味着青春的快意与失落。因所租的房屋改建,他们辗转租住了京剧演员常月琴(张艾嘉 饰)的房子。

(二)人生充满悲剧、失望的女人:这是一个有着坎坷命运的女人,上苍的不公令她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更不要说这几个与之同住一个屋檐下、无论从年龄还是阅历都有着莫大鸿沟的孩子。南风各自的生活中本就烦恼不断,与常月琴更是摩擦重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这几个孤独的人儿都从彼此的身上感受到了些微的温暖。

整部电影,人物除了常月琴死去的儿子生前女友和一个修庙的老头,在短暂的篇幅中出现,就只有三个年轻人和常月琴。

四、重复镜头

(一)火车疾驰:镜头一次次在火车与铁轨间穿梭,声嘶力竭地宣告着这是走在生死边缘的一批人,他们敢于去“活在当下”,并非因为英勇,而是别无选择。刚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就让我回忆起王老师曾经放映过得《黑暗中的舞者》,感觉很是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车库里的汽车:开始常月琴经常一个人到车内听那残缺的音乐,回忆失去的儿子,重复心中丝毫没有淡化的伤痛。之后,被三个年轻人修好,一起去观音山,象征着几个悲剧的人心中的伤有所淡忘,视乎看到了一丝希望和快乐。通过这部汽车,可以看出主角前后的精神状态的转变。

五、总结

观看完整部电影后,让我觉得比较奇怪的地方,在于前半段演技精湛的常越琴,一到观音庙就立刻变成了张艾嘉——在整个庙宇修复的拍摄过程中,导演怀揣敬意地捕捉、剪辑她的只言片语,哪怕只是一个侧脸的凝望和笑容。碎片式的拼贴沿用了非常典型的纪录片手法,人物被瞬间抽离。也许是拍片的惯性使然,但客观上确显现出电影整体局势的摇摆,进一步追究便是女性在掌控时的仁慈。观众往往更倾向于那些强硬派的东西,即便不这么讲究,但至少从一而终让人觉得心安。整体来说,我还是挺新欢这部电影的。几个主角都是我比较喜欢的明星扮演,更增进了一份喜欢。

平时我会在学习之余看几部电影,像《肖申克的救赎》《盗梦空间》《霸王别姬》《英雄》《人在囧途》等电影我都很喜欢,电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学习影视鉴赏之前,看电影知道好不好看,但是不知道哪里好看,哪里不好看,但是学习之后,虽然还是停留在表面,但是基本的分析有了一点掌握,我还在将来继续深入学习。篇三:观音山 影评 论文2000字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观音山》 说起李玉导演,人们总先想起她的文艺片票房炸弹《观音山》,这部描写青春迷茫、叛逆、亲情、友情、爱情、的文艺大片在2011年风光无限,也使得范冰冰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后的荣誉。个人认为这是李玉最出色的电影,让人回味无穷,认真思考。如果一部电影能让让人思考自己,那这部电影就成功了。电影有很多条线索,我喜欢把导演的良苦用心归类为三大主线,友情、亲情、爱情,并通过对这三种情感的描写牵出了对人生的思考。

电影的大致剧情是:四个主要人物,一个为爱迷茫的酒吧女歌手南风,一个为前途迷茫的男孩丁波,一个为自己迷茫的胖子肥皂,他们的青春流连在酒吧与大排档。一个失去了儿子与丈夫的中年女人常月琴,生命中只剩下一件事---等待死亡。他们四个人因为命运聚到了一起,彼此的生活旋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四个人彼此的秘密被洞穿 :丁波酒后舌吻另一个女孩,南风伤心离去;肥皂被人欺负,南风仗义复仇;南风面对父亲酗酒只能采取自虐解决;常月琴日益思念儿子,她终于决定自杀„经历这一切,四个人终于明白:唯有爱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躁动不安的青春最终过去,所有的狂野与激情都成为了回忆。第一条主线:友情。

丁波、南风、肥皂这三个高考落榜的学生,顿时就步入了无所适从的社会,本来都是需要家庭关爱的孩子去因为各种原因不能依靠家庭的庇护,友情就成了他们最为珍贵的东西,南风的性格刚烈,倔强,极端,她得知肥皂受欺负后拿酒瓶砸头,鲜血直流,还强吻女流氓,让坏人都惧怕这位不要命的女中豪杰,这段充分体现南风重情义的性格,也许外表强悍的女生内心都是柔软,他们为了在社会上生存不得不给自己加上坚强的外衣,同为女孩子的我不由得心里一阵酸楚。肥皂内心自卑,不善于表达,爱情对他来说更是奢侈品,友情就是他的全部,他默默的陪伴着丁波和南风,不离不弃对于不善于表达自己情感的人就是最好的抒情。李玉导演在选角色方面的确很用心,让人觉得这就是他们身上真实的故事,表演纯熟又自然。当南风因为打架欠下了一笔钱,丁波什么都没说就把摩托车卖了,这可能是他唯一的家当了,虽然这时候还分不出来他们之间是友情还是爱情,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南风走后响起了陈升的《不再让你孤单》,美妙的歌词“我要飞翔在你彩色的梦中”和台词“世界这么大,我们算什么”照应,突出了电影孤独的旋律,人都是孤单的动物,所以需要亲情,友情,爱情,这时南风的哭声彻底的击垮了我的心理防线,我在想她到底有多绝望。他们一起扒火车“旅行”,这段可以说是电影的经典片段,象征着青春这条路上漂泊不定,没有方向的主题。镜头切换成蒙太奇式的,不同的四川美景切换,灿烂的阳光与他们三个灰色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就这样漫无目的漂泊在青春的路上,可是他们终究要下车,青春终究要过去,成为永久的回忆,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也会慢慢消逝,不管是激情、孤独、还是迷茫。

第二条主线:亲情。

张艾嘉饰演的常月琴虽然没能得影后,但表演也非常出色,这种气质型的女 演员可以说是中国的财富。常月琴在经历丧夫丧子之后,人生失去了前进的理由,唯一的目的就是等待死亡,她坐在儿子出事的车里,放声痛哭,抽烟酗酒似乎也不能排解这种痛苦,她的孤独找不到依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算拉近也无法化解她心中的伤痛。

这条线索带领他们四个一起去观音山,寻找一种信仰或者解脱,却发现她追求的信仰就在儿子去世的时候一起走了,她选择了自杀,我最后还是没能明白她临死前脸上的表情,是笑容还是绝望,或许她要去天堂跟儿子丈夫相见就不再孤独了,因为她说:“人不能永远孤独。”我宁愿相信这个结局,也不想去猜测她是因为绝望的痛苦一跃而下。

第二条线索:爱情。

南风无疑是爱丁波的,所以当她看见丁波与酒吧女激吻的时候毅然离开,也是因为她爱丁波才会回来。追问丁波为什么跟别的女人就可以接吻,跟自己就不行。丁波的父亲失败给他打击很大,以及对母亲的怀念,让他的爱情观发生变化,他觉得没有能力给南风一个幸福的未来,就不敢去大胆的爱。这影射出现代年轻人的爱情悲剧,无处安放的青春也不能安放我们的爱情,所有的承诺在时间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这条线索是电影最出彩的部分,李玉处理环境与人物的手法相当熟练,自然景观将影片情绪预设在一个相对平静的调子中,李玉在这类题材中对女性角色的刻画细致入微,言谈举止都十分明确,没有赘余之笔,演员的表演也很到位。

有了这三条线索,导演在安排故事上就自然流畅,中间有交集有矛盾,这些交错的描写把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表现的淋漓尽致,包括常月琴抱着伤心的南风像是在抱自己的孩子,空洞的眼神不禁让人潸然泪下,这两代人之间由漠然隔阂到相互的慰藉一样,人类会因相同的孤独而不孤独,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是相互的,他们最后成为了好朋友了,但任无法化解常月琴心中的孤单,就像尼古拉斯凯奇在《远离赌城》中说:“你可以让我爱上你,但无法阻止我继续酗酒。”最后凯奇还是在伤心中死去,这时爱情也无法拯救他。这部电影表面上描写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实际上反映的是现代社会的人们信仰缺失,孤单迷茫的人生。

这部优秀的电影充分体现女性导演细腻的心思,完美的诠释了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的迷茫与痛苦。是描写人与人之间微妙情感的佳作,结尾处回去的火车怎么都不来,暗示了青春一去不复返的残酷现实,就这样,在时间悄悄溜走的时候,狂野而孤独的青春成为我们永久珍贵的回忆。篇四:转山影评

情节中的兄弟情

——电影《转山》观后感(影评)文学091 周鹏 20093421 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那滚滚的车轮带向远方的不单是一种勇气和精神,更是一种手足之情谊

电影《转山》讲述的是一个24岁的台湾年轻人书豪为了帮助哥哥完成遗愿,从丽江出发,独自骑行穿越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近2000公里,落差起伏多次大于1000米“高原之路”而一直在内心里支撑他的就是他对哥哥的那份未了的情谊,以至于他抵过恐惧,低过寒冬,低过饥饿„„

亲眼看到哥哥的离去,那种逝去亲人的痛苦让他打消了以前一切对哥哥的误解。直到他看了哥哥的日记,才真正明白了哥哥所谓的坚持和执着到底是什么?也正是那个日志改变了他的一切。影片在一开始就通过这样的场景来奠定了整个影片的感情基调,通过哥哥的日记,打开了彼此的心结,主人公书豪也正是透过这篇日志了解哥哥的心思,可以说这篇日记不仅打开了书豪的心结,也把他哥哥那种坚忍不拔的性格在字字句句间传给书豪。在这种巨大悲痛和感动之下,他作下了从丽江骑车去拉萨的决定。为此他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和自己安逸的生活,选择的是一条自己不敢想象却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书豪之前在网上结识了一个在丽江的台湾人—— 志平。志平是位路子很广的人,逢人便说这是我的小兄弟,还说要跟书豪一道骑车到拉萨。但志平让书豪无休止的花销渐渐让他觉得此人很不靠谱。虽然书豪知道这一路会比自己想的还要难,他还是一个人上了路。这一个环节巧妙的设置,不仅与兄弟情作了对比,更加深刻的说明了,这条不凡路上终究是不平凡的,路途上的艰难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同时也为了引出影片第二主人公晓川大哥的出场。影片在情节设置上并没有显得做作,整个影片显得很有节奏感。在告别蒙骗之后的书豪,更是带着一颗坚定的心上路了。

于此同时,在路途上他又遇到了一位和他一样的骑车人,但由于上次志平的事,让他对别人缺少了几分信任感。路途的孤独感还是在内心油然而生。在内心的挣扎和对前途迷惘的激烈碰撞中书豪还是想征求大哥的同意,陪他一同上路,带他一段。晓川大哥却说,如果书豪骑车追的上他,他就同意这一路陪伴书豪。影片这段两人公路上的赛跑,正是拉近彼此隔膜的一个重要细节。也正是如此书豪内心对同伴的渴望以及为了早日完成哥哥的遗愿他最终剥夺了志平大哥的同情。书豪开始了两个人的路途,然后他却不显得孤单。影片安排了志平的出现,无疑是让情节显得更加生动,与之同时,也正是志平的出现让他在生活和内心里不再显得孤单,一路上大哥的照顾,让他得到了很多人得帮助。他们的旅程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意义,志平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梦,而书豪是为了完成哥哥的梦。这种兄弟之情由书豪和哥哥之间逐渐转嫁到书豪与志平之间

路途上的坎坎坷坷,日日夜夜,让志平和书豪两个人在不知不觉中结下了友谊。当他们入住藏族同胞家中的时候,那个小男孩的一声哥哥,让他在一时间感

触颇深,影片的这个微妙的情节,在内心对哥哥的呼唤,把他的哥哥带进西藏,带进拉萨。也反应出哥哥一直都跟随着他走过一路,支撑着他一路 好景不长,晓川因为不小心掉到了山谷,送到医院的他已经不能继续陪书豪完成他的旅程,这段路注定要书豪一个人走完。志平的心愿一直就是亲眼考到雪山冰淇淋,最终书豪给他实现了。影片中书豪将晓川的冰淇淋状打火机面对雪山冰淇淋,在不知不觉中他又帮了一个哥哥完成了心愿,虽然相处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天,一种兄弟情义已经进驻彼此的内心。独自的旅程并不是很顺利,接下来重重地考验也在无声无息的朝他走来。东达下雨,投靠无门的书豪心理上再次承受考验。怒江被藏獒追逐、然乌中毒甚至有生命危险,书豪依然在路上。通麦路遇朝圣母女,书豪寻找到不同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一路上有欢歌笑语,一路上有悲喜离合,一路上还有人间冷暖。书豪骑在路上,寻找价值,完成自我。最终,在坚强的意志和信念的支撑下,他到了拉萨。回到台湾后书豪来到灵骨塔,把自己这一路写成的“骑行者日志”放进了哥哥书伟的灵柩里.完成了哥哥的愿望。

整个影片中没有感人至深的情节,也没有痛哭流涕的场面。更加没有通过可以的手段和情节加以渲染。单纯通过书豪从丽江骑车去拉萨的历程,在点点滴滴中述说着兄弟情谊。虽以骑车经历为主线,但这不仅代表着一种力量,一种坚强,一种敢为抗争,更加突出的就是在细小微妙的情节中所流露出的人家真情之所在。正因为这种情让书豪在完成哥哥心愿的同时,也让自己在路途中尝尽世间百态,真正的成长。影片的最后,书豪收到了来自晓川大哥的信,说他又开始了他的旅程。这种兄弟之情也在不断的延续下去

人间至真至善的,就是一个情字。《转山》正是将这种小人物的情,推向了高潮篇五:《钢的琴》观后感

《钢的琴》的票房迷

“到现在,《钢的琴》只拿到400万的票房,只能证明:所谓的影评人、交口派、媒体口碑„„都是浮云。”其实作为第三方统计的艺恩,对外公布的票房数据是270万。

这一声叹息,收到各方人士的反应。

以影评人为代表的交口派们,无人应声。

媒体口碑派代表说:“没有这些口碑,这片子肯定连院线都进不了!”

某影院经理说:“这种片排了场次也肯定没人看!”追问之下,才发现,这位朋友根本没看过这片,就已经把它打入冷宫。

某广电集团的朋友在一旁笑:“别抱怨人家影院经理不排片,就是我自己到电影院,看着海报上那两张苦瓜脸,也没兴趣买票去看。”

那天,还收到另外某影视公司朋友的私信,把这片子的发行骂得体无完肤。

今年上海电影节,我和这位朋友坐在第一排,仰着脖子,在上海影城不足百人的影厅里看完这部电影。看到中途,朋友两三次都乐呵呵地凑过来说:“我喜欢这片儿”。这个小影厅的走道台阶上也挤满了人,每隔几分钟,就有人发出爆笑声。导演张猛就坐在地上,他都不记得这是第一百零几次看《钢的琴》。

毫无疑问,这是2011年,我看过最好的一部国产片。它用更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一个逝去阶层的悲悯情怀和失落——重要的是,生活还要 继续。在此之前,张猛没看过南斯拉夫导演库斯图里卡的电影,他们都有惊人的相似,用热情、狂欢来描绘现实的残酷、生活的颠簸。

其实,《钢的琴》更像是一部商业片。有一个紧凑的故事、貌似轻松、幽默的叙述方式,导演张猛曾经给赵本山写春晚小品,语言和喜剧功底都很扎实;还有不断插入的歌舞场面,超现实也罢、讽刺也吧,能让黯淡现实生活,立马活色生香。

这个经常出现在晚上10点档、翘兰花指的电视剧演员王千源,拿到了第一个国际影帝奖。该片也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会的获奖项目,于是乎,《钢的琴》就被披上了文艺片的包装外衣。

它的诞生过程,免不了有文艺片导演的各种艰难挣扎史。张猛36岁,比宁浩大2岁,就读北京电影学院舞美系。毕业后,回到老家,在辽宁电视台混过,在本山传媒拍过广告、当过编剧,最后混到了副总裁。但这个年轻人一心想拍电影,2007年,他的第一部《耳朵大有福》,只用了300万人民币,范伟演了一个东北下岗工人的一天的生活。《耳朵大有福》的好口碑,并没有给张猛的第二部电影《钢的琴》带来多少便利。他拿着上海国际电影节给的30万奖金、韩国方面提供的50万后期制作费,拉着秦海璐、王千源,就在东北红旗拖拉机厂开机了。开机2周后,大家才知道,剧组的账上只剩下47块钱。

在沈阳,张猛给亲戚家设计服装店店面,预算2千元。他去铁岭评剧团里找木材,发现了一台斑驳破旧的木质钢琴,至今还能发出声音。父亲告诉他,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一群文艺工作者为了省钱,画图纸、自己动手造出来的琴。他在沈阳的钢材市场买建材,发现这里聚集了大量钢铁厂的下岗工人,他们身怀绝技,车、钳、铣、铆、电、焊一应俱全,在那里混着度日。

这两件事情一直在张猛的脑子里盘旋,挥之不去。终于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故事,落魄的父亲要争夺女儿的抚养权,找了一帮三教九流的下岗工人来造钢琴。剧本只有简单的30页纸,成本预计5百万人民币。

张猛觉得自己就像陈桂林,穷困潦倒,停了戏,到处给人白活(东北话),找人投钱。秦海璐发现剧组情况很窘迫,把自己收到的五分之一预付款退回来,把片酬都投进电影。她做起了出品人,后期制作没钱,再自掏腰包来垫。

王千源在拿到东京影帝的时候,还没有从剧组拿过一分钱的片酬,手上只有一张白条。

张猛的剧组住在很差的旅馆里,周围都是民工居住地。来上海,他住在电影节安排的酒店里,因为上网费贵,上去几分钟后,就要赶紧下线,拔网线。《钢的琴》陷在窘迫的境地里,在它的背后却是中国内地电影最近一两年里,正在突飞猛进繁荣的传说:内地全年票房过百亿,电影银幕每天都在增长,投资根本不差钱,差的是好项目„„

每天,都有公司在四处打听,哪里有靠谱的电影宣传;影视公司到处转悠,掘地三尺,要开发可以参与的项目;有点知名度的导演,几乎同时都有多个投资人围着;煤老板、房老板手里握着大笔钱准备砸电影,只有一个要求,诸如女主角必须是他们的女朋友,或者要去戛纳电影节上风光一把„„

在这派虚假繁荣里,《钢的琴》没沾上什么光。去年在东京国家电影节拿奖归来,国内的发行公司并不积极,谈了多家后,非常完美公司才出手买断该片。影片上映日期一改再改,虽然影评、媒体、以及少数意见领袖都在为这部电影摇旗呐喊,但是却没有真正行之有效的宣传,能直接到达目标观众群。

同期在东京电影节上拿奖的《观音山》,甚至没有《钢的琴》那么具备观赏性、娱乐性,以及可进一步探讨的深度。但是这部影片有范冰冰的力挺,有扎实的宣传营销,在传统意义上的淡季,也拿下了6千万的票房。

对于电影而言,这一定不是最好的时代。甭管媒体怎么对破坏狂迈克尔贝不屑一顾,《变形金刚3》在内地,1天就能收入过亿;也甭管圈内口碑多么不好,王晶的《财神客栈》、新生代偶像杨幂的《孤岛惊魂》,照样每天拿到千万的票房进账。陈桂林造好了钢琴,也没有留住女儿,因为小孩子已经知道了资本的力量。

张猛造好了自己的《钢的琴》,拿了奖,进了院线却没赚到钱,让他也开始懂得了资本的力量。在他的计划里,下部电影本应该继续扎根东北,拍完他的东北小人物三部曲。只是他不知道,站在骄傲、势利的资本面前,他是否还能挺得住。

你听过啪啪的声音么?

我记得在贾樟柯那个《24城记》里边有这么一段,成发机械厂的工人讲起他从东北支援三线来的老师傅时说,一根工具,磨剩下一半了,自己就扔掉不用了,但师傅一定是磨到不能再短了才扔掉。这跟我从父辈那里听来的故事一模一样,那一代工人就是如此。

现在我有个表弟仍旧在工厂,现在的工人是什么样呢?有个工人干活很不耐烦,啪啪的火星四溅,老师傅很生气过来说,你怎么回事?那个工人一翻白眼,你嫌我啪啪的声音太多了是吧,你回家操bi不也是啪啪的么?老师傅一听就走开了,这是个软硬不吃的货。弟弟和我讲,厂里的工人每天基本上都在琢磨同一件事情,今儿怎么把那捆铜线放在电动车座下面带回家,还不被门卫发现呢?明儿怎么把那几个铁桶弄回家呢?有一次,一个工人偷铜线被厂子的门卫发现了,要扣工资,这工人二话没说,蹲在厂门口,专等着车间领导的车进来,在车前一横拦住,然后开车门揪着车间领导的衣领子满口酒气地说,你他妈要是敢扣我工资,我就天天去你家吃饭,你家是什么小区多少门多少号,对吧?车间领导躲在眼镜片看了一眼,没说话,钻回了车里,扣工资一事就不了了之了。

每当听弟弟讲起这些事情,家里父辈的人就会唏嘘不已,说当年的工人可不是那样的。当年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爸爸原来是纺织厂的,早年间叫奉天纺纱厂,是张作霖时代的奉天省长王永江在1921年建立的,后来日本人占了,刘少奇在满洲省委时还在这个厂里搞过工人运动,结果被抓了。

每周二是男职工澡堂子开放日,爸爸领着我进去,澡堂子里就像是一座肉体森林,无数个jj在你眼前晃来晃去,池子里边泡着好多老大爷,有时甚至会有种幻觉,就是那些老头会越泡肚子越大,然后爆炸。每次去我爸的轻纱保全车间,办公室里有整桶的钢珠,鸡蛋大小,我可以随便拿几个,擦干净油泥,回家搓着玩。下班时,无数量自行车的车铃,还有后边货架子上夹着的铁饭盒里饭勺子在路上颠簸发出的叮叮当当声音,觉得不比《月满轩尼诗》里张学友说听轩尼诗道的电车声音差。

那时有免费的住房、免费的医疗、免费的托儿所幼儿园,有单位组织的旅游,还有一年多少张电影票和洗澡票。沈阳有保工街、肇工街、启工街、卫工街、重工街、惠工街,有工人村、工人文化宫、工人俱乐部,工人、工厂、工业曾经是那座城市的骄傲,但所有的美梦都一去不复返了。共和国的长子成了共和国的弃婴。

填充进来的是二人转。至少在我的观察中,曾经的东北产业工人是不爱二人转的,理由很简单,那是农民的玩意儿,他们是两个不同的阶级,而且在当年计划经济时代工人的无数个福利待遇和优越性,让他们充满了优越感,是不会甘心去听二人转的,所以在计划经济崩溃之前,赵本山和他的玩意儿是从来没有占领过东北的城市市场的。

二人转那种歇斯底里的恶搞,与失落的工人那种绝望的发泄、忿恨相合,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觉得二人转鄙俗无法理解的原因。这些工人不需要理解内容,只想找到一种可以代替泄愤的东西。

很少有人知道那些年那些下岗工人是怎么过来的,尽管官方不断推出下岗职工的电视剧、电影,和新闻中说实现了多少多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但那真的是浮云。2004年,我大二,在长春的一个家庭里当家教,母亲是大学的教工,父亲是工人,某个大雪皑皑的夜晚,我正在给他儿子上课,他父亲踢门进家,儿子他妈刚想骂他,父亲满嘴酒气地吼道,我下岗啦!他儿子坐在我旁边,一言不发,顶着英语书的某个边角,他妈迅速地关上了我们这个房间的门,我看到了她的眼角泪光。

正像历史上东北多个少数民族政权(辽、金、元、清)在危急关头总是女人监国摄政苦撑危局一样,在我看到的范围内,计划经济解体后,东北产业工人中的男权也随着经济而瓦解,无数个工人家庭的免于破碎,是缘于女主人的坚忍和眼泪。《钢的琴》中所描述的那个工人阶级已经不存在了,因为那个群体已经随着那种经济体制的瓦解而消亡,今天的农民工绝对不同于东北的产业工人,因为前者是一群随着准备着撤回老家种地的农民,他们还有后路,而且他们的小聪明就在于“进可攻退可守”,知识分子历来称之为“狡黠”,但产业工人没有退路,他们甚至没有房前屋后可以种棵葱蒜的土地,一旦失去就业,他们就失去了一切。

从这个奖角度讲,这个片子基本可以看做是工人阶级的安魂曲,尽管他们“死”得不明不白。

下载观音山影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音山影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音山》观后感

    80后的迷茫 90后的彷徨---《观音山》观后感 班级:10广告2班姓名:江洪洋学号:20101002225 今天,看了《观音山》,很震撼。以前也看过这部影片,觉得不好看,没什么,但今天又拾起来再看一......

    《观音山》观后感

    《观音山》观后感看《观音山》,是需要你还保存着对青春的清晰记忆的。否则,你怎么能明白南风在舞台上的激情?怎么能明白青春的时光飘摇在一间又一间的简陋出租屋中?怎么能明白他......

    观音山导游词

    观音山是山寺的代表,座落在蜀岗最高的东峰,是扬州的自然制高点。 构寺者在山顶随山势筑殿,山上古树蔽日、红墙高耸、山庙一体,建筑都与平原寺严谨的对称构造不同,楼殿参差,曲折幽......

    台北观音山导游词

    是台北近郊名山,山形犹如横卧的观音像,庄严地矗立在淡水河南岸八里地区,与北岸的淡水市镇、大屯火山群相望,为淡水河口的著名地标。观音山的海拔不高,却相连着18座小山峰,最高的硬......

    《观音山》观后感[五篇]

    《观音山》观后感看完某一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音山》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

    观《观音山》有感(合集)

    观《观音山》有感 观音山》 有很多人看过《观音山》之后都觉得这是一部烂片,可是我却不 这么认为,因为它带给我了一种久违的感动。 相信在《观音山》播出之后,四川的旅游市场将......

    台北观音山导游词

    台北观音山导游词 台北观音山导游词1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观音山位于台北盆地淡水河口西侧,火成岩构成,由18小峰连绵而成,因其山型如观音卧像而得名,又名八......

    观音山公墓规划设计说明

    观音山公墓规划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 昆明市西山区观音山公墓管理所是经省、市民政部门及工商、物价、城建、土地、林业、税务等有关部门批准兴建的、由西山区民政局主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