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70513九台营造亲商创业环境
“教育实践活动”逐渐升温
九台营造亲商创业环境
本报讯(王丽娜 记者毕玮琳)九台市开展的“加快项目建设,促进民营经济腾飞”教育实践活动,逐渐升温,干部群众联手打造一流“亲商创业”环境。
“企业还有哪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解决?”星期一刚上班,九台经济开发区投资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就来到域内企业上门服务。这已成为他们每周的定例。长春恒拓模具有限公司从去年6月在九台经济开发区投资建厂,投资超千万元的项目从审批到竣工,仅用了4个月时间。
“招资引资关键在于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亲商’就是千方百计为投资者着想,让投资者享受到最优质的服务。”这是九台市上下的共识。市级领导到所包保民营企业现场办公,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工商、土地、建设等部门干部上门服务,建立投资兴业绿色通道,为创业提供便利条件„„涉企部门干部时时处处为投资兴业者着想,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
鼓励农民创业。全市开展了全民创业“四解”服务“六进农家”,5支工作队和各乡镇36支基层工作队,进入数百个村庄,为农民送去创业政策、信息、法律知识以及具体有效的创业招法。市、乡两级全民创业宣讲服务队,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在14个乡镇的100多个村,进行宣讲服务,场场爆满。
在“亲商创业”的大环境下,今年九台市招商引资实现开门红。一季度,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业项目有13个,新建超亿元的工业项目4个。
2007 年 5 月 13 日 星期 日头版新闻
第二篇:公路部门如何营造创业环境
百姓创家业,能人办企业,干部干事业,是江西省委、省政府为实现富民兴赣,创造和谐社会,率先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举措。全民创业关键在全民参与,全民投入,全社会形成人人创事业,人人办事业,人人为事业。作为我们公路系统是社会的公益事业单位,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民创业中应当充当社会的先锋,走在全民创业的最前列,积极营造出和谐的创业环境。
一、为全民创业提供优质安全的道路条件。
道路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富民兴宜的工具,作为内陆城市的宜春,道路建设尤显重要。我们公路管理局负责管养全市2265.36公里的国、省、县道,这些道路覆盖了全市各个县市(区)及乡镇,是各地经济发展的命脉。为此,我局积极投身于道路建设和养护当中,路况稳步上升。特别是去年以来,在没有向当地政府伸手要钱的情况下,主动到银行贷款,筹集社会闲散资金5个多亿,先后改造了3**国道,新建了**一级公路,农村公路500余公里,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现在走在**的各条公路上,人们会发现路变平、变美、变宽了。我们公路系统也以自身的行动,为全民创业提供了优质安全的道路条件。
二、推动全民创业的氛围形成。
全民创业,关键在全民参与。我局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一是优化服务,全面落实鼓励扶持全民创业的政策。局里出台了全民创业实施意见。寓“管理”于支持和服务之中,把“职工想干的事不要阻拦,职工不想干的事不要强迫”作为自己工作的新理念。把服务企业、致富百姓作为自己服务的重要职能,放手让基层大胆实践,支持职工通过创业致富,营造全社会创业的氛围,让创业者光荣,让赢利者放心。如机关退居二线干部可以自由创业,退休后有一技一长的老同志可以再回工作岗位,发挥余热,为社会多作贡献等政策的出台都是为全民创业打的基础。二是筹集干部职工手中的闲散资金,大办杨树产业。既搞好了公路两旁的绿化工作,又增加了职工的收入。三是依托公路行业,创办公司,抢占公路建设市场,壮大公路行业队伍。做强做大公路业务,先后办起了**责任有限公司、通达公司等。这些措施都是以人为本进行的,既增加了职工收入,也锻炼了队伍,形成了良性和谐的全民创业氛围。
三、优化良好的执法环境。
道路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道路环境的建设是影响社会环境建设的晴雨表。道路环境不仅包括硬件路况的好坏,而且包括软环境公路执法的优化。我们在搞道路环境建设时,做到了以民为本,形象至上。如在路政执法上,做到了只纠章不罚款,在治超过程中,做到了只御货不处罚,在清理路障时,只劝阻不罚款等,去年还对国家、省给我们的“自由裁量权”进行了一些“死”的规定。哪一级有多大自由空间,哪一级应该如何执行都有个“死”的处罚数额。各式违规对号入座,该罚多少就罚多少,使得公平、公正、公开的法律环境中得以发挥,人们对公路行业有一种密切配合愉快地感觉。进一步激发了各种创业因素的发挥。
四、营造公开、透明的政务环境。
作为公路部门有很多项目和基金,在这些项目和基金下,能产生许多创业因素。今年我局在公路工程中全面实行公开招投标,一些项目和基金及时在报纸等媒体上公布,还开通了宜春公路网站,接受社会监督,形成了公开、透明的政务环境。信息得以公开,项目得以知晓,一些社会上想创业的主体积极参与到公路建设与养护中来,逐步扩大,形成创业的主力军。作为公路管理部门,则积极充当好服务的先锋,确保创业主体利益得以实现,进一步激发创业主体进行创业的热情。
我们政府的各部门、各单位如果都能作全民创业的表率,都能为民着想,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我们的干部都能立足自己的岗位为全民创业而出力献策,我们的全民创业就一定会如火如荼。
第三篇:营造创业环境激发创业活力
营造创业环境
激发创业活力
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许昌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许昌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举措,加强领导、完善措施、创新服务、优化环境,推动了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全市现有各类经济组织16万家,比2008年末增长55%,注册资金累计达897亿元,增长1.5倍;创业拉动城镇新增就业28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
一、以政策措施为导向,全力激发创业热情。推动创建工作,政策导向是关键。我们根据上级政策精神,结合许昌实际,出台了推动全民创业的意见和多项创业优惠政策,工商、税务、人行等部门和县、乡都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措施,形成了完备的全民创业政策体系,对创业主体坚持“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能放则放、能补则补”的原则,区别不同情况减免有关税费,放宽投资创业领域、项目审批管理、投资创业注册等限制,对符合条件的给予相应的创业、房租、水电等补助以及社会保险、技能培训、小额贷款贴息等补贴。各项政策公开透明,基层服务平台一站受理,职能部门限时办结,监察机关全程监督,确保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创业门槛,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业热情。3年来,全市共有33万人享受到了相应的创业就业优惠政策扶持,累计减免各种税费3亿元。
二、以资金扶持为重点,着力破解创业瓶颈。我市在经济总量偏小、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创新思路、多策并举,采取“投、补、帮、贷、注、引”等方法,有效破解了创业资金难题。一是财政“投”。市、县两级政府优先把创建资金和工作经费纳入预算,3年累计投入创业引导资金1.1亿元,为创建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二是政策“补”。认真落实各项补贴政策,积极开展创业服务,扶持创业主体,累计投入补贴创业就业资金2亿元。三是小额“贷”。实行“三大两简一灵活”工作法,发挥小额担保贷款促进创业的重要作用。“三大”一是扩大扶持范围,即由原来的下岗失业人员、大学生扩大到所有创业人员;二是扩大贷款额度,个人贷款由最初的2万元扩大到10万元以上;三是扩大反担保方式,由原来单一的人员担保放宽到质押、物押、联保、互保等多种形式。“两简”即简化贷款资料、简化贷款程序,实行申请、复核、发放直通车服务。“一灵活”即实施灵活的贷款期限,由按年计算变为按月、按季、按年确定贷款期限。2010年,我市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7亿元,三年来累计发放15亿元。四是群团“帮”。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优势,为职工、青年、妇女创业提供小额借款、创业基金、创业贷款,累计帮助筹集资金6700万元。五是民间“注”。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创业培训基地、创业孵化园区等项目建设,全市41个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20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注入创业资金22亿元。六是政府“引”。坚持每季度召开银企洽谈会、服务创业联席会,协调银行降低贷款门槛、创新金融产品,推动金融机构支持创业就业工作。3年来,全市支持创业的各类资金累计达到260亿元,有效缓解了创业主体融资难的问题。
三、以优质服务为根本,强力优化创业环境。创业环境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综合体现。我们坚持在创业服务上下真功、求实效,不断优化创业环境。一是抓平台建设。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市、县(区)按标准建立人力资源市场,98个乡镇全部建立了乡级人力资源市场,2377个行政村建立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全市108个人力资源市场每年有1万家企业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约20万个。二是抓创业孵化。我市投资180亿元建成了20个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累计建成标准厂房2亿平方米。对入驻的创业主体提供15-2000平方米的店铺或厂房,优先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和商业贷款支持,现场办理税费减免、房租水电补贴等业务,提供全方位服务。目前,全市创业孵化基地和示范园区已吸纳4700名创业主体入驻。三是抓环境优化。近年来,我市相继开展了效能提升年、环境创优年、执行力提升年等活动,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抓手,坚持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行政审批事项由2008年的300项精简到目前的192项,为创业就业提供了良好环境和优质高效服务。
四、以全民创业为基础,努力壮大创业队伍。推动全民创业核心在于培育更多更优的创业主体。我们采取“催、激、回、育、带”等措施,鼓励扶持各类群体积极投身创业,不断壮大创业队伍。一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催生一批。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催生了年销售额在2千万元以上的企业1240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民营经济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0%、税收的80%、出口创汇的90%以上。二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激活一批。充分发挥许昌交通区位、生态环境等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花卉苗木、文化旅游等特色服务业。全市在服务业领域创业的主体已达到6.5万户,占全市总量的42%。三是大力推动劳务经济,回流一批。制定优惠政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全市62万在外务工人员中,已有1.5万人回乡创业,投资超过20亿元,吸纳就业近8万人。四是实行分类培养,孕育一批。人社、农业、科技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采取包培训、包指导、包融资、包场地、包环境等措施,分类培育大学生、失业人员、农民工、科技人员等创业主体2.2万人。五是坚持典型引路,带动一批。每年组织召开创业经验交流会,组织创业明星、创业示范商户巡回演讲,开展创业就业结对帮扶活动,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带动一大批创业主体创业就业。
五、以技能培训为手段,努力提升创业能力。创业者能力素质的高低是创业成功的决定因素。2010年,我市与省人社厅签署了《共同建设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示范市框架协议》,为实施全民创业工程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一是抓阵地,实施“1688”建设工程。即用3-5年时间,建设1所技师学院、6所县办技工学校、8所公共实训基地、80所就业培训服务中心。目前,技师学院已建成投用,技工学校已建成2所、在建的1所,公共实训基地已建成2所,就业培训服务中心已建成25所。二是抓培训,实施“百万培养”计划。5年内培训城乡劳动者100万人,每年培训不低于20万人。把培训范围从城镇向农村延伸、培训对象从下岗失业人员向所有劳动者延伸、培训方式从课堂向创业全过程延伸,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全市共设立95家培训基地,两年来累计开展各类创业就业技能培训40万人(次)。三是抓帮扶,实施创业助推行动。加大创业跟踪帮扶服务力度,为每名参加创业培训人员建立信息档案,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指定专人“一对一”跟踪服务,组织专家服务团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指导帮扶,努力提高创业成功率。
六、以健全机制为保障,大力营造创业氛围。我市高度重视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始终把创业就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作为推动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源动力。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创建工作,创建领导小组定期听取进展情况汇报,做到了创建工作优先安排、资金优先列支、问题优先解决,真正实现了畅通无阻、一路绿灯。几年来,我们坚持把创建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并先后开展了弘扬许昌创业文化、“百名创业明星”评选表彰、创业模范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等活动,在市内主要媒体开设创建工作专栏,大张旗鼓地宣传全民创业,使创业政策家喻户晓、创业理念深入人心。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动力,全面提升创业就业工作,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营造法制化营商环境工作心得体会
营造法制化营商环境工作心得体会
实践证明,发展经济离不开法治,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法治化的营商环境。着力推动营商环境法治化,全面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努力消除经济发展与法治运行之间的不协调、不平衡现象,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法治保障。为深入贯彻落实新城区委、区政府关于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发展相关工作的要求,街道按照“四个落实”的总体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街道实际全面安排部署优化营商环境相关事项,现将关于营造法制化营商环境工作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坚持问题导向
针对营商环境的突出短板,聚焦突出问题,着力从市场主体开展经营活动所处的市场前景环境、要素支撑、政务支持环境、权益保护环境和城市服务环境等方面加强立法,依法规范和优化营商环境。街道结合“三访”工作,切实把优化营商环境与街道重点工作结合起来,班子成员定期到包联企业进行走访,变被动服务为主动上门服务,积极为企业提供招商信息,了解掌握企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广泛动员,营造氛围。组织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动员会,对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动员部署,组织学习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文件精神。利用电子屏、微信群等方式广泛宣传,形成浓厚氛围。
二、注重引领作用
优良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是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着力增加营商环境方面的“良法”供应,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有利于推进和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街道进一步优化便民服务中心窗口设置,通过完善窗口内容、显示屏循环播放业务流程、发放便民服务手册等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鉴于疫情防控形势,便民服务大厅实行“一对一”办理业务,设置消毒用品,有序做好体温检测、佩戴口罩提示、引导分流等措施,做到人员防护到位、环境消毒到位、群众引导到位、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不扎堆、不聚集,积极引导居民线上办理相关业务。努力为办事群众营造安全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
三、严明工作纪律
一是强化理论学习。
加大对政务服务大厅和居委会便民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召开培训会,规范服务行为,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充分利用集中学习、“学习强国”等平台,提高理论水平,提升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能。二是强化警示教育。组织召开警示教育大会,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四风”问题的典型案例,通过参观街道廉政教育展厅、观看警示教育片等多种形式,深化警示教育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三是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纪工委加大对便民服务大厅和社区便民服务站的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违反工作纪律、不按程序办事、损害群众利益、刁难办事企业和服务对象等问题,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严肃问责,为各项工作高质高效开展提供坚强作风保障。围绕目前营商环境中存在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科学规划并做好政策制定,加强引导服务。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前瞻性和可兑现性。满足人民群众尤其是市场主体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和需要,是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的内在要求。应坚持平等保护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坚持各类市场主体的诉讼地位平等、法律适用平等、法律责任平等,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与合法利益的保护,有效防范和纠正选择性执法行为。
第五篇:2020营造法制化营商环境工作心得体会
实践证明,发展经济离不开法治,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法治化的营商环境。着力推动营商环境法治化,全面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努力消除经济发展与法治运行之间的不协调、不平衡现象,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法治保障。为深入贯彻落实新城区委、区政府关于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发展相关工作的要求,街道按照“四个落实”的总体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街道实际全面安排部署优化营商环境相关事项,现将关于营造法制化营商环境工作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坚持问题导向
针对营商环境的突出短板,聚焦突出问题,着力从市场主体开展经营活动所处的市场前景环境、要素支撑、政务支持环境、权益保护环境和城市服务环境等方面加强立法,依法规范和优化营商环境。街道结合“三访”工作,切实把优化营商环境与街道重点工作结合起来,班子成员定期到包联企业进行走访,变被动服务为主动上门服务,积极为企业提供招商信息,了解掌握企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广泛动员,营造氛围。组织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动员会,对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动员部署,组织学习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文件精神。利用电子屏、微信群等方式广泛宣传,形成浓厚氛围。
二、注重引领作用
优良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是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着力增加营商环境方面的“良法”供应,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有利于推进和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街道进一步优化便民服务中心窗口设置,通过完善窗口内容、显示屏循环播放业务流程、发放便民服务手册等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鉴于疫情防控形势,便民服务大厅实行“一对一”办理业务,设置消毒用品,有序做好体温检测、佩戴口罩提示、引导分流等措施,做到人员防护到位、环境消毒到位、群众引导到位、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不扎堆、不聚集,积极引导居民线上办理相关业务。努力为办事群众营造安全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
三、严明工作纪律
一是强化理论学习。加大对政务服务大厅和居委会便民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召开培训会,规范服务行为,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充分利用集中学习、“学习强国”等平台,提高理论水平,提升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能。二是强化警示教育。组织召开警示教育大会,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四风”问题的典型案例,通过参观街道廉政教育展厅、观看警示教育片等多种形式,深化警示教育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三是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纪工委加大对便民服务大厅和社区便民服务站的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违反工作纪律、不按程序办事、损害群众利益、刁难办事企业和服务对象等问题,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严肃问责,为各项工作高质高效开展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围绕目前营商环境中存在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科学规划并做好政策制定,加强引导服务。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前瞻性和可兑现性。满足人民群众尤其是市场主体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和需要,是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的内在要求。应坚持平等保护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坚持各类市场主体的诉讼地位平等、法律适用平等、法律责任平等,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与合法利益的保护,有效防范和纠正选择性执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