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05:5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今年来,全国部分省市取消了农业税,使乡镇干部从比较压头的税费任务中解脱出来,但是,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干部“干什么,如何干”的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针对这种情况,近段,我们组织专人对我县20个乡镇工作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发现大多数乡镇能顺应税费改革的形势,积极探索乡镇工作运行的新模式,创造了一些好的作法,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工作思路逐步转向,但在抓落实、见成效上有差距。取消农业税前,许多乡镇把税费征缴作为第一位的工作来抓,无论是干部力量的摆布,还是工作经费的安排,都把税费征缴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取消农业税后,大部分乡镇能适应形势,果断地把工作重心调整到发展经济上来,提出集中主攻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城镇开发的工作思路。但从目前具体实施来看,一部分乡镇虽然提出了较好的工作思路,但在如何组织实施,如何抓落实等方面还在徘徊观望,一下子难以适应工作思路的转变。

二、运行机制正在转变,但在促平衡、促发展上有差距。取消农业税前,大多数乡镇实行“管线联村”的运作机制,将乡镇所有干部划分到各个村,村级各项工作都由驻村干部去落实。每名班子成员还联系分管1—3线。税费改革后,特别是今年,大多数乡镇打破了这种传统的运作模式。从我们调查的20个乡镇来看,有13个乡镇将干部分成了产业发展组(抓结构调整)、招商引资组、综合事务组(抓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农村党建等)3个组,有5个乡镇将干部分成了城镇开发组、招商引资组、产业发展组、综合事务组4个组,还有2个特色产业比较明显的乡镇将干部分成了烟叶产业组、苗木花卉组、综合事务组。运行机制经过调整之后,很明显地突出了改革发展主题。但从运作效果来看,产业发展、综合事业、城镇开发3个组因以往有一定的工作基础,运作比较好,但分到招商引资组的干部,由于有的认为招商引资不确定因素多,劳神费力后不一定见成效,干脆不争不跑,因此,招商引资这块工作显得滞后,从而影响整个乡镇工作的平衡推进。

三、改革分流顺势推进,但在聚能人、优结构上有差距。随着税费改革的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也顺势而进。领导职数减少了,干部人数精简了,但仍然存在部分乡镇干部年龄结构老化、能力水平不高等问题,从调查的20个乡镇来看,2004年底,机关干部在册人数530人,其中30岁以下的45人,31-45岁的275人,46-50岁的140人,50岁以上的70人。可以看出,部分乡镇干部年龄确实偏大。从工作水平上讲,相当一部分干部属于那种只会“管线联村”的“万金油”式的干部,思想比较封闭,竞争意识、开拓意识不强,经济工作能力差,服务本领缺乏,难以帮助农民解决致富本领不高、信息不灵、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

四、干部管理继续加强,但在改作风、树形象上有差距。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特别是税费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级各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采取加强教育培训、严格责任考核、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等相应的措施,切实加强对乡镇干部的管理。但从目前来看,部分乡镇干部责任心、事业心不强,认为取消农业税后,最压头的“担子”没有了,可以轻松了,上班时看看报,象征性地在机关转一转,到村组跑一跑,工作浮于表面。特别是还有少数乡镇干部参与请吃请喝请玩,损坏了干部的形象,群众反映差。

五、财税征缴压力骤减,但在保运转、减赤字上有差距。取消农业税后,曾经是“铁板一块”的财税压力骤然没有了,在让乡镇干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内心里又开始担忧工作经费从哪里来。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20个乡镇都不同程度地负债,少则几十万,多的上千万元。只要乡镇工作在运转,那么就要经费投入,小到电话费、电费等办公经费,大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配套体系建设等方面经费的投入,尽管各级各部门对乡镇也加大了投入,但因乡镇工作头绪多,经费来源相对不足,以后工作运转特别消赤减债的钱从哪里来,90%以上的干部都比较担忧。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必须要顺应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抓住发展的新机遇,采取积极有效的新措施,乘势而上,开创乡镇工作新局面。

一、对乡镇干部的职责定位要有新突破。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干部的工作职责就是要一心一意谋发展,具体落实“三抓”。一是抓产业结构调整。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主导工程来抓,在措施落实上要注意做到“两个转变”,即调整产业布局要由均衡分布向突出重点转变,靠农村经济大户带动促发展;指导农业生产要由管种管收向品牌培育、规模经营转变,靠优化品牌和做大规模促增收。二是要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要以经济大户为依托,大力培育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服务,包括信息、技术和销售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三是要抓招商引资。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寻找发展出路、加快消赤减债的根本举措来抓,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文优势,千方百计争项目、争资金、争技术、争人才,搞活农副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坚定不移地走强农兴工之路。

二、对乡镇工作的运行机制要有新调整。农业税取消后,乡镇干部要彻底从以往的“催粮要款”任务观念中走出来,围绕发展要务创新工作运行机制,要由包线、包片、包村逐步转变到包产业、包行业、包项目上来,要敢于打破常规,果断调整,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抓发展。如有些乡镇把工作力量分成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城镇开发、综合事务几块,让一些思想观念较新、开拓意识较强、经济工作本领较高的乡镇干部从事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就不啻为一个好的运行机制。因此,各乡镇要立足乡情,根据自身特点创新工作机制。

三、对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要有新举措。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干部的主要职责就是抓发展,因此,在要求乡镇干部有较强的政治理论素质的同时,必须要有较扎实的经济工作本领。要按照分级负责、分层培训的原则,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摸清乡镇干部文化科技水平的基础上,采取聘用专家上辅导课、开展远程教育、创建科技示范基地、举办“学用科技大比武”活动、外派学习考察、实践锻炼等形式,对乡镇干部加强农村实用技术、企业经营管

理、投资融资、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

四、对乡镇干部的考核管理要有新办法。要树立以政绩论英雄的考核理念,建立健全考核管理体系。乡镇对干部下达考核指标时,要根据干部个人长处,在实行“因事择人”的基础上,科学量化考核内容,合理地配置工作责任金,既要考虑到工作的原有基础,又要考虑到工作的难易程度,让干部感到既有压力,更有动力。同时,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自我考核与上级考核、党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办法,定期不定期地对乡镇干部所承担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乡镇干部工资福利、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尽可能地拉大奖励和处罚的差距,特别是对于连续三年处于考核最末位的,组织上要进行谈话诫免,并调整岗位。

[1]

第二篇:关于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今年来,全国部分省市取消了农业税,使乡镇干部从比较压头的税费任务中解脱出来,但是,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干部“干什么,如何干”的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关于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针对这种情况,近段,我们组织专人对我县20个乡镇工作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发现大多数乡镇能顺应税费改革的形势,积极探索乡镇工作运行的新模式,创造了一些好的作法,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工作思路逐步转向,但在抓落实、见成效上有差距。取消农业税前,许多乡镇把税费征缴作为第一位的工作来抓,无论是干部力量的摆布,还是工作经费的安排,都把税费征缴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取消农业税后,大部分乡镇能适应形势,果断地把工作重心调整到发展经济上来,提出集中主攻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城镇开发的工作思路。但从目前具体实施来看,一部分乡镇虽然提出了较好的工作思路,但在如何组织实施,如何抓落实等方面还在徘徊观望,一下子难以适应工作思路的转变。

二、运行机制正在转变,但在促平衡、促发展上有差距。取消农业税前,大多数乡镇实行“管线联村”的运作机制,将乡镇所有干部划分到各个村,村级各项工作都由驻村干部去落实。每名班子成员还联系分管1—3线。税费改革后,特别是今年,大多数乡镇打破了这种传统的运作模式。从我们调查的20个乡镇来看,有13个乡镇将干部分成了产业发展组(抓结构调整)、招商引资组、综合事务组(抓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农村党建等)3个组,有5个乡镇将干部分成了城镇开发组、招商引资组、产业发展组、综合事务组4个组,还有2个特色产业比较明显的乡镇将干部分成了烟叶产业组、苗木花卉组、综合事务组。运行机制经过调整之后,很明显地突出了改革发展主题。但从运作效果来看,产业发展、综合事业、城镇开发3个组因以往有一定的工作基础,运作比较好,但分到招商引资组的干部,由于有的认为招商引资不确定因素多,劳神费力后不一定见成效,干脆不争不跑,因此,招商引资这块工作显得滞后,从而影响整个乡镇工作的平衡推进。

三、改革分流顺势推进,但在聚能人、优结构上有差距。随着税费改革的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也顺势而进。领导职数减少了,干部人数精简了,但仍然存在部分乡镇干部年龄结构老化、能力水平不高等问题,从调查的20个乡镇来看,2004年底,机关干部在册人数530人,其中30岁以下的45人,31-45岁的275人,46-50岁的140人,50岁以上的70人。可以看出,部分乡镇干部年龄确实偏大。从工作水平上讲,相当一部分干部属于那种只会“管线联村”的“万金油”式的干部,思想比较封闭,竞争意识、开拓意识不强,经济工作能力差,服务本领缺乏,难以帮助农民解决致富本领不高、信息不灵、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

四、干部管理继续加强,但在改作风、树形象上有差距。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特别是税费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级各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采取加强教育培训、严格责任考核、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等相应的措施,切实加强对乡镇干部的管理,调查报告《关于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但从目前来看,部分乡镇干部责任心、事业心不强,认为取消农业税后,最压头的“担子”没有了,可以轻松了,上班时看看报,象征性地在机关转一转,到村组跑一跑,工作浮于表面。特别是还有少数乡镇干部参与请吃请喝请玩,损坏了干部的形象,群众反映差。

五、财税征缴压力骤减,但在保运转、减赤字上有差距。取消农业税后,曾经是“铁板一块”的财税压力骤然没有了,在让乡镇干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内心里又开始担忧工作经费从哪里来。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20个乡镇都不同程度地负债,少则几十万,多的上千万元。只要乡镇工作在运转,那么就要经费投入,小到电话费、电费等办公经费,大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配套体系建设等方面经费的投入,尽管各级各部门对乡镇也加大了投入,但因乡镇工作头绪多,经费来源相对不足,以后工作运转特别消赤减债的钱从哪里来,90%以上的干部都比较担忧。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必须要顺应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抓住发展的新机遇,采取积极有效的新措施,乘势而上,开创乡镇工作新局面。

一、对乡镇干部的职责定位要有新突破。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干部的工作职责就是要一心一意谋发展,具体落实“三抓”。一是抓产业结构调整。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主导工程来抓,在措施落实上要注意做到“两个转变”,即调整产业布局要由均衡分布向突出重点转变,靠农村经济大户带动促发展;指导农业生产要由管种管收向品牌培育、规模经营转变,靠优化品牌和做大规模促增收。二是要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要以经济大户为依托,大力培育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服务,包括信息、技术和销售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三是要抓招商引资。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寻找发展出路、加快消赤减债的根本举措来抓,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文优势,千方百计争项目、争资金、争技术、争人才,搞活农副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坚定不移地走强农兴工之路。

二、对乡镇工作的运行机制要有新调整。农业税取消后,乡镇干部要彻底从以往的“催粮要款”任务观念中走出来,围绕发展要务创新工作运行机制,要由包线、包片、包村逐步转变到包产业、包行业、包项目上来,要敢于打破常规,果断调整,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抓发展。如有些乡镇把工作力量分成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城镇开发、综合事务几块,让一些思想观念较新、开拓意识较强、经济工作本领较高的乡镇干部从事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就不啻为一个好的运行机制。因此,各乡镇要立足乡情,根据自身特点创新工作机制。

三、对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要有新举措。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干部的主要职责就是抓发展,因此,在要求乡镇干部有较强的政治理论素质的同时,必须要有较扎实的经济工作本领。要按照分级负责、分层培训的原则,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摸清乡镇干部文化科技水平的基础上,采取聘用专家上辅导课、开展远程教育、创建科技示范基地、举办“学用科技大比武”活动、外派学习考察、实践锻炼等形式,对乡镇干部加强农村实用技术、企业经营管理、投资融资、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

四、对乡镇干部的考核管理要有新办法。要树立以政绩论英雄的考核理念,建立健全考核管理体系。乡镇对干部下达考核指标时,要根据干部个人长处,在实行“因事择人”的基础上,科学量化考核内容,合理地配置工作责任金,既要考虑到工作的原有基础,又要考虑到工作的难易程度,让干部感到既有压力,更有动力。同时,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自我考核与上级考核、党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办法,定期不定期地对乡镇干部所承担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乡镇干部工资福利、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尽可能地拉大奖励和处罚的差距,特别是对于连续三年处于考核最末位的,组织上要进行谈话诫免,并调整岗位。

第三篇:关于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今年来,全国部分省市取消了农业税,使乡镇干部从比较压头的税费任务中解脱出来,但是,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干部“干什么,如何干”的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针对这种情况,近段,我们组织专人对我县20个乡镇工作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发现大多数乡镇能顺应税费改革的形势,积极探索乡镇工作运行的新模式,创造了一些好的作法,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工作思路逐步转向,但在抓落实、见成效上有差距。取消农业税前,许多乡镇把税费征缴作为第一位的工作来抓,无论是干部力量的摆布,还是工作经费的安排,都把税费征缴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取消农业税后,大部分乡镇能适应形势,果断地把工作重心调整到发展经济上来,提出集中主攻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城镇开发的工作思路。但从目前具体实施来看,一部分乡镇虽然提出了较好的工作思路,但在如何组织实施,如何抓落实等方面还在徘徊观望,一下子难以适应工作思路的转变。

二、运行机制正在转变,但在促平衡、促发展上有差距。取消农业税前,大多数乡镇实行“管线联村”的运作机制,将乡镇所有干部划分到各个村,村级各项工作都由驻村干部去落实。每名班子成员还联系分管1—3线。税费改革后,特别是今年,大多数乡镇打破了这种传统的运作模式。从我们调查的20个乡镇来看,有13个乡镇将干部分成了产业发展组(抓结构调整)、招商引资组、综合事务组(抓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农村党建等)3个组,有5个乡镇将干部分成了城镇开发组、招商引资组、产业发展组、综合事务组4个组,还有2个特色产业比较明显的乡镇将干部分成了烟叶产业组、苗木花卉组、综合事务组。运行机制经过调整之后,很明显地突出了改革发展主题。但从运作效果来看,产业发展、综合事业、城镇开发3个组因以往有一定的工作基础,运作比较好,但分到招商引资组的干部,由于有的认为招商引资不确定因素多,劳神费力后不一定见成效,干脆不争不跑,因此,招商引资这块工作显得滞后,从而影响整个乡镇工作的平衡推进。

三、改革分流顺势推进,但在聚能人、优结构上有差距。随着税费改革的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也顺势而进。领导职数减少了,干部人数精简了,但仍然存在部分乡镇干部年龄结构老化、能力水平不高等问题,从调查的20个乡镇来看,2004年底,机关干部在册人数530人,其中30岁以下的45人,31-45岁的275人,46-50岁的140人,50岁以上的70人。可以看出,部分乡镇干部年龄确实偏大。从工作水平上讲,相当一部分干部属于那种只会“管线联村”的“万金油”式的干部,思想比较封闭,竞争意识、开拓意识不强,经济工作能力差,服务本领缺乏,难以帮助农民解决致富本领不高、信息不灵、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

四、干部管理继续加强,但在改作风、树形象上有差距。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特别是税费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级各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采取加强教育培训、严格责任考核、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等相应的措施,切实加强对乡镇干部的管理。但从目前来看,部分乡镇干部责任心、事业心不强,认为取消农业税后,最压头的“担子”没有了,可以轻松了,上班时看看报,象征性地在机关转一转,到村组跑一跑,工作浮于表面。特别是还有少数乡镇干部参与请吃请喝请玩,损坏了干部的形象,群众反映差。

五、财税征缴压力骤减,但在保运转、减赤字上有差距。取消农业税后,曾经是“铁板一块”的财税压力骤然没有了,在让乡镇干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内心里又开始担忧工作经费从哪里来。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20个乡镇都不同程度地负债,少则几十万,多的上千万元。只要乡镇工作在运转,那么就要经费投入,小到电话费、电费等办公经费,大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配套体系建设等方面经费的投入,尽管各级各部门对乡镇也加大了投入,但因乡镇工作头绪多,经费来源相对不足,以后工作运转特别消赤减债的钱从哪里来,90%以上的干部都比较担忧。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必须要顺应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抓住发展的新机遇,采取积极有效的新措施,乘势而上,开创乡镇工作新局面。

一、对乡镇干部的职责定位要有新突破。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干部的工作职责就是要一心一意谋发展,具体落实“三抓”。一是抓产业结构调整。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主导工程来抓,在措施落实上要注意做到“两个转变”,即调整产业布局要由均衡分布向突出重点转变,靠农村经济大户带动促发展;指导农业生产要由管种管收向品牌培育、规模经营转变,靠优化品牌和做大规模促增收。二是要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要以经济大户为依托,大力培育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服务,包括信息、技术和销售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三是要抓招商引资。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寻找发展出路、加快消赤减债的根本举措来抓,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文优势,千方百计争项目、争资金、争技术、争人才,搞活农副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坚定不移地走强农兴工之路。

二、对乡镇工作的运行机制要有新调整。农业税取消后,乡镇干部要彻底从以往的“催粮要款”任务观念中走出来,围绕发展要务创新工作运行机制,要由包线、包片、包村逐步转变到包产业、包行业、包项目上来,要敢于打破常规,果断调整,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抓发展。如有些乡镇把工作力量分成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城镇开发、综合事务几块,让一些思想观念较新、开拓意识较强、经济工作本

第四篇:县取消农业税后的调查报告

**县属**市最北端的山区县,是国家级的贫困县,24个乡镇、188个村。2005年全部免征农业税,农民基本上无负担,但村级债务已成为广大群众关心、各级领导关注、基层干部焦虑的一个突出问题。化解村级债务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措施,刻不容缓。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途径与对策,已成为农经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村级债权债务状况。据调查,全县村社1985年以前的积累作为生产底垫划给农户长期使用。1986年至今的新积累(提取公益金、公积金)一是被乡镇政府借支挪用;二是农户欠缴。空壳村较为普遍。村级债权320万元属农户历欠款。债务384万元,涉及130个村,占村总数69,村债务最高的12万元。村级债务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是农村不稳定的隐患。

二、村级债务形成的原因:一是税费收缴“上清下不清”。近来年,乡镇税费收取都是由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包干负责,在完成时间和金额方面实行严格的考核,且与年终奖金挂钩。因此每年一到缴款截止时间,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不得不借款、贷款为尚未缴款的农户垫交,这样形成村级债务220万元。二是兴办公益事业,如村级公路、村办公室、兴办学校、“普九”、人畜饮水等项目建设借款形成村级债务120万元。三是支付村干补助形成村级债务45万元。根据乡镇调查情况,修建村办公室和“两基普实”乡镇资金缺口相当大,各乡镇全面实施这些项目,将形成较大的新一轮村级债务,从而增重农民负担。

三、化解村级债务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化解村级债务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乡镇要成立领导小组。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任领导小组组长,抽调乡镇财政所、农经站的工作人员组成。在化解村级债务过程中,首先各乡镇选择1个村作试点,其次在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再制定化债实施方案,最后在各村全面推开。

(二)发动群众、发扬民主。化解村级债务是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只有充分发动群众,坚持民主、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才能顺利推行。一是要相信群众,把政策交给农民;二是在债权债务清理核实时,每个村都要成立村民代表参加的核查小组,依靠农民进行清理,清查结果要经过村民主理财小组和村民代表的逐笔核对、审查,并将审查的结果公布,农民有异议和反映突出的问题,要进一步调查核实;三是在制定化债措施时,要符合村实际和农民的意愿,认真征求群众意见,得到农民的认可,取得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四是在实施清收过程中,对农民税费尾欠实施减免的,一定要经过村民代表评议,得到大多数群众认可后才能进行减免。

(三)严格执行政策、规范操作。化解村级债务工作政策性强,各地在开展化债工作时一定要严格把握政策。一是对税费改革前的农民税费尾欠要登记造册暂停清收(即2001年12月31日前),税费改革后农民新欠缴的农业税及附加,凡不符合减免条件的要依法逐步清收,在清收税费欠款过程中注意工作方法,严防涉农恶性案件的发生;二是严禁超越农民的承受能力的突击清欠;三是杜绝加重或变相加重农民负担行为;四是禁止擅自立项筹资还债,不得平摊村级债务;五是不得收回农民承包地抵债;六是强化村级收费管理,严格执行筹资筹劳的管理规定,不准超限额筹资,不准强行以资代劳。在消化村级债务工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一清理、三核实、三公示、两核定、一锁定、再化解”的程序进行。“一清理”就是全面清理村级财务;“三核实”就是全面清理核实村级债权、债务和集体资产。“三公示”就是在清理前将村级财务进行第一次公示,清理后进行第二次公示,根据第二次公示情况和群众的反馈意见对帐目进行核对、调整,并将结果进行第三次公示。“两核定”就是债权债务公示后,经债权债务人确认,分别签订《村级债务核定书》、《村级债权核定书》。“一锁定”就是建立村级债权债务台帐,全面锁定村级债务,切实控制债务增长,并逐村签订《债务锁定化解责任书》。“再化解”就是利用可行措施,实现3至5年基本化解村级债务的目标。

(四)建立制度、规范管理。加强财务管理是防止新增债务的有效手段,各乡镇要按照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帐目。**乡村分散偏远幅员面积大,交通、通讯不便,经济业务量发生少,且村帐应村管,乡镇加强监督,确保不发新增债务。

(五)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各村在化债工作中首先要制订化债方案,其次要针对不同村情采取不同的化债措施。可采用财务清理化债,划转债务降债,削减高息减债,清收债权还债,债权债务抵冲化债,盘活存量资产、资源还债,发展村级经济化债,落实减负政策清债,以及其它可被群众接受且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措施化债。

(六)争取项目、国家扶持。对于贫困山区因修村级公路、人畜饮水、“两基普实”等原因形成的债务。要根据不同情况,镇、乡财政应积极

采取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的办法,帮助村级化解债务。

(七)兴办事业、量力而行。**县虽然扶贫验收合格,但是农民整体收入水平还不高,地区之间、农民之间收入差距大,贫困农民比例不小,农民总体还是比较贫困,经济承受能力很弱小。乡村公益事业国家补助有限,乡镇政府无财力支持,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有限且实施困难。因此乡村公益事业发展

要分轻重缓急安排发展。让农民修养生息,积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第五篇:取消农业税后的乡镇财政危机及其对策

取消农业税后的乡镇财政困境及对策

摘要:中央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特别是以农业为的主地区的乡镇财政将更加困难,这严重影响了乡镇的公共服务水平和政府的有效运转,所以乡镇财政困境急需解决。本文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针对造成现行县乡财政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县乡财政;困境;农业税

一、问题背景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从今年起,除烟叶外,取消农业特产税,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这项政策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9亿农民的关爱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各地农民为之欢欣鼓舞。废除几千年来的农业税制传统,从根本上破解了“黄宗羲定律”,对此,社会各界都曾予以高度评价。然而东边日出西边雨,取消农业税后却使本已处在窘境的广大乡镇财政更加捉襟见肘。如何解决乡镇政府财政困难,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1999年,农村税费改革从安徽省开始试点。自那时起,乡镇财政的常规收入一般是由3部分组成:一是由财政局收取的农业税费部分,这部分以农业税为主体;二是地税收入,包括地方工商税收和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三是国税收入(增值税)留存部分,一般占国税收入的1/4。在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区县,税费改革后的农业税一般占当地财政收入的30%以上,有的甚至可以达到70%-80%。据了解,有的地区农业税收入直接并入乡财政,有的地区则是上缴县财政后再根据实际需要返还乡里。对于农业为主的地区和中西部贫困地区来说,地税和国税收入所占比重是很低的,所以取消农业税对当地财政的影响比较大。根据当时的调查资料显示,2001年皖北濉溪县祁集镇农业税收入343万元,地税和国税收入只20万元,合计财政收入363万元1。同样的例子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存在。应该说,减免农业税对乡镇财政,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那些主要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由于这种乡镇财政收入过分依赖农业税,导致了取消农业税后,许多乡镇出现的农村社区内的道路修建、河沟整治、水利建设、五保供养等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突出,甚至有的乡镇还出现了“断炊”的现象。2所以说取消农业税后的乡镇财政危机已经到了异常严重的地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下面作者将从几点分析造成乡镇财政危机的原因,以为我们更好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二、问题原因

1、乡镇财政危机发生的的根本原因在于乡镇公共管理体制本身。这个体制的深刻矛盾在于:一方面是传统农业和农民对公共品的低水平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产值”巨大而效率低下的政府对公共品的供应。这种供需间的不平衡 才是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如果说上级政府对乡镇财政危机要负责任,那也不是上级政府抽取了资金,而是它维持着乡镇的不合理的公共管理体制。这种公共管理体制使得由于农业剩余和农民收入低下,“农民对公共品的需求很少会表现为货币化的需求”,即农民“买”不起现代意义上的公共产品,同时,政府又超量“生产”公共产品,并强“卖”给农民;结果一方面使得农民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又使得县乡政府在和农民进行公共产品的交易过程中处于“亏损”状态;这就是国家取消农业税后乡村治理和乡镇财政危机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

2、当前的乡镇财政体制和政府运作机制是导致乡镇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全国县乡两级财政供养人员总数的70%,但是县乡财力却仅占全国地方财力的40%。省级财政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1994年的16.8%上升到2000年的28.8%4。这说明省级财政集中的收入速度过快,但是省级财政、地市级财政对县乡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明显不足。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分税制改革,较好地促进和完善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体制,独立的乡镇财政和“承包式”财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调动了乡镇的积极性。但是这一体制在不同地区所发挥的功效却大不一样,在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蓬勃增长的非农产业,这一体制有助于积聚财力。但农业为主的乡镇,由于财政支出远远高于财政收入,并且有限财力的分配更容易受权力所支配,这就必然使得这些地区的财政为短缺型财政,甚至由“吃饭型”财政变为“讨饭型”财政。另一方面,由于分税制,上级政府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将自身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部分或全部转移到乡镇。如义务教育、民兵训练、计划生育等纯公共产品应当由国家或省级政府提供,却通过层层转移,最后由乡镇承担。乡镇无力承担,就只好转移到农民头上。而未履行自身应有职责的上级组织却又堂而皇之地下来督查乡镇不许增加农民负担。据统计,我国县乡两级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1%,而县乡两级财政供养人员却约占全国财政供养人员总数的71%。5经济基础本身就十分薄弱的乡镇背负着如此重担,如何能不是“吃饭财政”甚至“讨饭财政”?

3、农村经济发展不景气,乡镇经济基础较差是导致当下乡镇财政危机的又一基本原因。由于没有支撑能力较强的企业,已有的乡镇企业近两年又进入发展低谷,新增的个体私营经济尚未能充分发挥效益,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影响财政收入目标的实现。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农业发展规划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低潮期,农村的金融体制缺陷导致的农村资金供需矛盾突出,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体制适应市场化的能力差,农民土地制度不完善影响农民积极性的有效发挥等综合性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民陷入了增收缓慢、收入水平增幅不大的困境。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快速发展,这是乡镇财政危机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解决办法和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分析,笔者将在下文有针对性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来提出相应对策:

1、改变乡村治理模式,增加监督力度、缩小政府规模、完善乡镇公共管理体制和政府运作机制,提高政府运营效率,走好“节流”第一步。传统的乡村公共管理体制不仅使得农民负担过重,更重要的是直接导致了政府在和农民进行公共产品的交易过程中的“亏损”状态;这是国家取消农业税后乡村治理和县乡财政危机问题的根本原因。所以改变现行的公共管理体制势在必行。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建立一个公共品供需平衡的乡村治理结构。在现阶段,乡村公共品的供应必须要依靠乡村社会内部的非货币化制度安排,这种安排在政治上便是乡村社会的高度自治。在政府提供的各类公共品中,只有少量的公共品交易采用货币化的形式,而且其中的一部分还要免费供应。农民只对一些具有“俱乐部”性质的公共品(例如教育、医疗),找到经济的付费方式支付货币。6在这个基本思路下,我们要改变一味地希冀政府的财政支持这种不现实的做法,对政府财政的“等、靠、要”必将延缓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步伐。我们吸引农民和其它社会成员参与到某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来,将一些公共产品改由民间提供或转化为私人产品,形成乡村公共产品的政府供给、农民适当缴费以及民间主体的市场供给多元供给格局,将有助于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失衡问题。作者以为,“后农业税”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最关键的问题是“明晰公共设施的产权”,保护私人资本的产权收益和居民合法私产。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乡村治理主体才能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最终拥有独立和有效的决策权,也才能真正“财为民所用”。具体来说我们要把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和推动乡村民间组织的发展这两项工作结合起来。努力打造一种货币化的公共品交易的社区合作机制,使得乡镇一级社区将成为农民进行公共品交易的基本平台。当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乡镇一级自治政府的行政经费要由上级政府通过转移支付解决。在这个基础上大力推动乡村民间组织的发展,开拓农村公共事务方面志愿者活动的空间。大量的公共事务在民间组织那里也可以得到处理。民间组织不需要农民纳税;其领导职位常常能吸引志愿者充任。民间组织活动越是广泛深入,政府活动的成本就越少。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致力于政府运作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缩小政府规模、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尝试实行委托服务制,减少县级政府在乡镇一级所设立的垂直控制、上下对应的机构,把县政府服务农业的公共活动通过委托的办法交给乡镇自治政府和民间组织办理同时将经费划拨给承办机构。现在 “七站八所”的上级单位大多可以用这个办法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而不必设立专门的机构。如果县级机构没有经费给农民提供服务,宁可撤销也不能在乡镇设立一个机构用收费的办法养活自己。将那些不承担公共服务职能乡镇机构推向市场,由农民在市场上用这种“准货币”购买服务,促成有关组织的竞争。

2、建立乡村公共财政体制,规范地方财力分配关系,走好“节流”第二步,同时开始“开源”的第一步工作。现行的中央的转移支付主要是为了填补税费改革带来的地方财政空洞,但实际上,乡镇财政的支出要远远大于以农业税为主的财政收入,而这个落差部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没有也不可能完全覆盖到。而且据了解,目前国务院并未对因免征农业税和取消农业特产税后的具体转移支付比例作出具体规定,因此一些省份转移支付的金额要视中央转移支付的比例来定。总的来说,现行转移支付对于缓解乡村两级的财政困难是杯水车薪。所以我们应该在分税制的整体框架下,进一步改进现行的税收返还、定额补助、专项补助及专项拨款等形式的转移支付办法,建立健全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为目标,以标准收入、支出作为分配基础,严格按编制和费用定额来确定个人经费,安事业发展任务和标准确定公用费用,按项目和目标确定事业发展专项经费,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把与财政预算内资金分庭抗礼的预算外资金切实管起来,做到预算内外收入一个径口,管理一个渠道,支出一个漏斗。将原来的全额预算、差额预算和自收自支三种预算管理模式,一律改为不分预算内外,统一预算,统一编制,统一管理。同时中央应该尽快审慎解决地方债务问题,减轻地方财政风险,这就要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上来加以解决:这主要应该包括对于财政周转金的死账,呆账的核销处理政策、粮食政策性亏损县级财政无力弥补部分的核销处理政策、农村不良化债务化解政策,以保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按照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的界定地方各级的收支范围,确保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按照谁出政策谁拿钱的原则,避免“上级出政策,下级拿票子”。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分配关系,把财力多留给基层,特别是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央和地方的分配比例不能搞“一刀切”,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区别对待。对于中西部的农村,中央应该提高税收返还比例,调整增值税共享比例。在新旧体制交替运行的过程中,中央应该重新核定基数,取消税收指令性计划,从考虑地方教育、科技、文化、基础设施等社会公益性事业建设着眼,给予地方更多的财力支持,加大地方对这方面的投入。从而建立起现代的县乡公共财政体制,不但有利于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而且对于扩大乡镇的公共财政的来源大有益处,既是“节流”的基础,又是“开源”的保障。

3、发展农村经济,从而大力扩大税源,做好“开源”的基础工作。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实施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虽然宏观意义和长远意义重大,但给县、乡经济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县、乡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少影响。关闭“五小”企业,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草),使原来作为中西部大部分县、乡经济发展支柱和主要财源的资源型乡镇企业纷纷停产、关闭。在传统经济增长点消失或弱化,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这些地区的财源增长出现了“断档”,财政收入增长开始出现徘徊甚至下降的情况。8所以说发展农村经济是县乡财政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当前的县乡财政大多是“吃饭”财政,没有多少动机投入经济建设,现在的农村的资金供求矛盾非常突出,行对县以下的贷款逐渐萎缩,因此要发展农村经济,一定要加大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国家的金融政策应该考虑到县乡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采取综合措施,多方面筹集支持农业、直接向农户贷款资金;探讨建立农民贷款担保体系,分散农民贷款风险。国家要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一个由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等多样化的金融机构组成的、相互竞争又各有特色的、具有内在互补功能的农村金融体系,以满足农民不同的金融需求,同时要确保县级以上的各级政府要通过必要的财政支持(如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等来帮助贫困县乡走出困境。我们政府要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市场化步伐,具体来说要努力打破以往的国家在进出口的贸易体制上的一家垄断的局面,制定市场准入政策,开展市场竞争,促进农场品市场的繁荣。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势单力薄面临着进入市场难和保护自身利益难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政府确定一个明确的政策导向来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势在必行,当然在发展合作化经济组织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维护农户经营主体和财产主体的利益,不搞土地和财产“归大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坚持进入和推出自由不搞强迫命令;坚持“民办、民管、民利”,不搞行政干预。9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明确界定土地承包权的性质,推动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转。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部难看出现行的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障碍,农村经济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在上述的几个方面认真落实,才能真正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繁荣和乡镇财政困境的根本解决提供物质基础和保证。

四、结论

现行的乡村治理,由于财政严重不足,已经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各方面的足够重视,我们政府部门更应该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来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为我们农村的繁荣和稳定以及国家稳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芃.乡镇新政:破解财政危局(两会聚焦)[N],国际金融报.2005年03月07日,第三版

2彭兴庭.农业税取消后农村公共产品如何供给[N],大众日报.2005年12月30日,第三版

3党国英.论取消农业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J],税务研究.2005年第6期

4韩俊.县乡财政危机的影响与治理[J],中国发展研究.2004年1月

5程晖.快有快的难处[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12月17日,第四版.6党国英.论取消农业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J],税务研究.2005年第

7付光明等.解剖“七所八站”资金流向[J],县市领导内参.2004年

8刘乐山 何炼成.取消农业税后的县乡财政困难问题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3月

9韩俊.农业、农村经济新发展阶段的体制创新[M],载《中国发展2003》.2004年1月

附注:本文首刊于经济类核心期刊《乡镇经济》2006年第7期,后被《中国学术论坛》、《三农中国》等网站转载。

下载关于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基层工作的调查报告

    取消农业税是党中央、国务院贯彻落实1号文件精神、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这一新政策的贯彻落实,给农村......

    取消农业税后农民负担情况(精选5篇)

    取消农业税后农民负担情况 “>取消农业税后农民负担情况2007-02-02 21:56:06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和深化,以减轻农民负担为首要目标的农村新型税费制度正在建立过程中,以税......

    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政府职能的缺失与重构

    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政府职能的缺失与重构 摘 要:税费改革改变了国家与农民关系,也为乡镇基层政府职能转变创造了条件。农业税取消后的乡镇政府事实上已经成为上级政府的派出机......

    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职能转变的调查与思考

    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职能转变的调查与思考 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职能转变的调查与思考2007-02-02 21:55:33乡镇政府:从“管理型”到“服务型”——对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职......

    取消农业税后中国农村的治理状况

    取消农业税后中国农村的治理状况 田雨露 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税费时期,农村工作主要由乡镇政府负责管理,乡镇政府是一个全责政府,它包揽了一切,什么都管......

    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职能转变的调查与思考(5篇材料)

    乡镇政府:从“管理型”到“服务型”——对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职能转变的调查与思考##县从2002年开始在全县24个乡镇全面推行了农村税费改革,使农民从沉重的负担中得到解脱。......

    关于减免农业税后的调查报告

    学号:20060702112姓名:罗军强第五题 关于减免农业税后的调查报告2003年,高州实现了免农业税。温总理在谈及农村综合改革问题时表示,我们可能面临两种严重情况。一是各种乱收费,......

    取消农业税后农村面临的问题分析

    浅析农业税取消后农村面临的问题 法学院0903班朱宁 2006年,全国范围取消了农业税。免征农业税是继土地改革、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又一次革命。这充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