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造成乡镇负担过重的五方面原因
本文关键字:
造成乡镇负担过重的五方面原因
一经济性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相对较慢,税收贡献率较低。从产业内部结构来看,种植业仍然占有一定的优势,乡镇企业困难重重,负担较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对财政的贡献处于起伏不定的状态。另一方面,经济运行的质量较差,产值虽大,财政收入偏小。
二职能不健全。乡镇财政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基本上只有两大任务,一是保证基本的工资和基本的经费发放,成为政府的出纳,成为财政分配的一个“中转站”;二是收税,征收农业四税实际上已经成为乡镇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三大缺陷:一是收入缺乏主动性,财政部门组织的“四税”缺乏增长弹性,逐年减少,预算外收入长期分散“经营”。二是支出缺乏预见性。乡镇财政大部分是“吃饭”财政,有的甚至是“吃饭”难保,加之很多增支到乡镇一级已经“落实到底”,缺少分担和“转嫁”的渠道,因而,乡镇财政现状不可避免地靠“欠帐”、“负债”而负重运行。三是监督缺乏约束性。乡镇财政的监督职能不到位,财税机构分设、监督机制不顺。
三体制难“过渡”。目前乡镇财政体制基本上是过渡式、渐进式和“双轨”型的财政体制。这种体制,反映在收入上增值税75%,消费税全部划为中央收入,农业税和地方工商业税留给地方。由于地方工商各税零星分散、征收成本大,而以前较稳定的农业税却逐渐取消,地方税收呈现逐步下滑的趋势。同时,不区别乡镇的经济情况,在划分收支范围上一律实行一种模式,体制上造成了“苦乐不匀”。乡镇作为基层一级政权,承担大量的事务,而乡镇财政的财权却显得相对单薄。
四人员包袱过重。仅工资性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两项就占乡镇财政总支出的大头,有的甚至连这两项也难保。
五、关系难理顺。目前在基层,一是达标升级工程多,花样翻新,乡镇财政不得已负债上项目,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二是乡镇领导换届频繁,部分干部急于出政绩,上项目、搞建设,使乡镇财政不断加重。同时,在财政负担的运行中部门关系很难协调,国税“一条编”,地税“小垂直”,财政是“一级财政”,财税“两张皮”。
第二篇:造成乡镇负担过重的五方面原因
一经济性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相对较慢,税收贡献率较低。从产业内部结构来看,种植业仍然占有一定的优势,乡镇企业困难重重,负担较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对财政的贡献处于起伏不定的状态。另一方面,经济运行的质量较差,产值虽大,财政收入偏小。
二职能不健全。乡镇财政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基本上只有两大任务,一是保证基本的工资和基本的经费发放,成为政府的出纳,成为财政分配的一个“中转站”;二是收税,征收农业四税实际上已经成为乡镇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三大缺陷:一是收入缺乏主动性,财政部门组织的“四税”缺乏增长弹性,逐年减少,预算外收入长期分散“经营”。二是支出缺乏预见性。乡镇财政大部分是“吃饭”财政,有的甚至是“吃饭”难保,加之很多增支到乡镇一级已经“落实到底”,缺少分担和“转嫁”的渠道,因而,乡镇财政现状不可避免地靠“欠帐”、“负债”而负重运行。三是监督缺乏约束性。乡镇财政的监督职能不到位,财税机构分设、监督机制不顺。
三体制难“过渡”。目前乡镇财政体制基本上是过渡式、渐进式和“双轨”型的财政体制。这种体制,反映在收入上增值税75%,消费税全部划为中央收入,农业税和地方工商业税留给地方。由于地方工商各税零星分散、征收成本大,而以前较稳定的农业税却逐渐取消,地方税收呈现逐步下滑的趋势。同时,不区别乡镇的经济情况,在划分收支范围上一律实行一种模式,体制上造成了“苦乐不匀”。乡镇作为基层一级政权,承担大量的事务,而乡镇财政的财权却显得相对单薄。
四人员包袱过重。仅工资性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两项就占乡镇财政总支出的大头,有的甚至连这两项也难保。
五、关系难理顺。目前在基层,一是达标升级工程多,花样翻新,乡镇财政不得已负债上项目,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二是乡镇领导换届频繁,部分干部急于出政绩,上项目、搞建设,使乡镇财政不断加重。同时,在财政负担的运行中部门关系很难协调,国税“一条编”,地税“小垂直”,财政是“一级财政”,财税“两张皮”。
第三篇:浅析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及对策
文章标题:浅析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如果说农村改革以来的20多年中国农民负担治理是治标阶段的话,那么到21世纪初叶,中国农民负担治理则是从治标向治本渐进的转型阶段。农民负担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不仅是农村社会公共产品的分配,而且直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涉及农村社
会稳定和安定的大局;不仅有其诸多表象原因,而且有着深刻的制度性背景。因此,对农民负担的界定、农民负担过重的根源及对策等进行积极的探讨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民负担问题,为农民减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但由于农民负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现实工作中对农民负担内涵的理解认识不足,农民负担过重的界定不清,严重影响了实际减负的成效。本文对农民负担的内涵、负担过重的界定及其成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提出了实施减负的对策建议。
一、农民负担的含义及农民负担过重的界定
1.农民负担的广义和狭义。
(1)农民负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农民负担属农村财政学的范畴,指农民为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而承受的税费负担。根据公共财政理论,农村公共产品由于存在极端的外部性特征,其供给应由政府承担,农民作为纳税人承担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因此狭义的农民负担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农业税收。据测算,1997年主要农作物每亩实际税收负担率(税金/纯收益)为:稻谷8.63%,小麦11.88%,玉米10.61%,大豆8.5%。
①这4种主要农产品的农业税实际负担与城市个体工商户5%的所得税相比,明显偏重。而按现行税费改革政策,改革后农业税加特产税两项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仍达15%以上.
②与市民的所得税义务相比,仍然十分沉重。
(2)“三提五统”。“三提”是指村级组织向农民收取的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从理论上讲,它是当前虚置的土地集体所有权在经济意义上的实现(地租)。在实践上,现行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对农业家庭经营,对农民利益并没有起到保护作用,反而使集体组织与农户处于对立地位,农民时刻担心土地承包权被剥夺。土地集体所有制除了引起土地资源的租值耗散,徒然增加农民负担(三项提留)
之外,在经济上并无实质性意义。因此,“三提留”是建立在不合理的土地产权制度之上的。“五统”是指乡镇政府向农民收取的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教育附加费、乡村道路建设费和优抚费。统筹款在性质上属于社会公共产品费用,理应由政府财政负担,由农民在税外负担是不合理的。这就是所谓农村公共产品的制度外供给体制。实际情况还要糟糕,统筹款几乎涵盖了乡财政所有的支出项目。
(3)农民义务工。农村劳动力要承受义务工和累积工的劳务负担,一般每年少则十几个,多则二十几个。
(4)“三乱”,即是指对农民的乱集资、乱收费和乱罚款。“三乱”名目繁多,数不胜数。据某省一项调查显示,农民全年负担达到100多项,其中,统筹收费20多项,如农村办学费、村干部报酬及保险金、国防教育费和优抚对象优抚费、计划生育补贴费及保险金、民兵训练费等;服务费用17项,如猪禽检疫防疫费、水利工程供水费、人身农房保险费等;管理费用29项,如市场管理费、土地及宅基管理费、水土保持费、林木砍伐费、中小学生杂费、公路建养费、各种牌证照费等;用工及其他费用11项,如植树、兴修水利、公路建设用工折款等;罚没款15项,如违反土地管理条例罚款、超生罚款、不按规定品种或技术程序种植罚款等;集资8项,如社会福利募捐、集资办电、集资建校、集资建桥、集资建农贸市场等。在“三乱”中,反映最强烈的是农村中小学乱收费、乱集资。
广义的农民负担包括税费负担,还包括农民的一些机会成本:(1)农民所承受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损失。长期以来,工农产品之间的比价存在巨大差距,农户出售农产品,购买工业品时,必然会损失一部分收入,损失的这部分收入实际也是农民的一种负担。据测算,1979—1994年的16年间,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形式从农民手中提取的收入是同期农业税总额的8.5倍。前者是后者的8.5倍。只是由于税费负担是直接从农民手中攫取钱物,农民对税费的感受更直接、反映更强烈罢了。(3)地方政府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侵害是农民的另一项负担,它使农民利益直接受到侵害。表现形式之一是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公司+农户”在地方政府手中变成了“公司+乡政府+农户”。由政府直接下达种植计划,稍有不从,就遭罚款。表现形式之二是频繁地收回土地承包权,造成农户对土地经营预期的短期化。(3)长期存在的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的农民负担。仅仅由于出生地的不同,农民生来就只能种地,改变命运的机会极少。由于存在就业障碍,农民失去了争取高收入的机会;由于缺乏社会福利保障,农民的生命成本加大。这同样是农民的一种隐形负担。
2.农民负担过重的界定。
职能管理部门再三强调,要将农民负担的绝对额控制在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的5%以内,于是不少人将“5%”视为农民负担过重的界限。在农民负担标准还未统一,5%计提线尚未制定出完
善的配套的核定、征收、监督措施的今天,不结合农民的实际情况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的前景及其他部门的经济发展,就将“5%”当做判断农民负担过重与否的标准未免有失合理性。农民负担隐含着三重含义: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农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农民所必须承受的法定负担限额。若超过了农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在其经济承受能力之内,也会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若超过了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就直接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果法定的农民负担限额接近或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则合法负担也会成为不合理的过重负担;另外,如果在5%的计提线之内超过了《农业法》所规定的“农民合理负担”,或者在其之内而超过了5%的限额,都应视为农民负担过重。
3.农民负担的复杂性。
我国有十二亿多人口,其中九亿多是农民。农民的收入、生活情况,与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关系密不可分。“三农”问题过去、现在和将来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在我国现行分配制度下,农民负担的具体形式表现为:向国家交纳的各种税金;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提留统筹费和劳务;社会集资、摊派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以工农产品剪刀差形式承担的隐性负担。在实践中,我国现阶段的农民负担,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既有合法的,也有不合法的;既有合理合法的,也有不合理不合法的;既有合理不合法的,也有合法不合理的。总之,农民负担的现状表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形。
国家对农业一直实行稳定的轻税赋政策,这体现了党和国家保护农民的利益,让农民休生养息的基本方针,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鼓励农民发展农村经济。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向农民收取的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等,体现了国家与农民的正常分配关系,是合理合法的,广大农民对此也是认同并自觉履行应尽义务的。
二、农民负担过重的根源及其他原因
1.农民负担过重的根源
导致农民负担过重的因素多种多样,有机构庞大、冗员过多的原因;有管理混乱、贪污腐败的原因;有监督不力的原因;有政府行为不规范和行为短期化的原因;有分税制改革造成征税不足、地方财政困难的原因;有干部政绩考评制度的原因,等等。这些都是引起农民负担沉重的外部因素,但并不是问题的要害。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没有权利。农民只有遭受剥夺的权利,而无拒绝的权利,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农民没有权利的现实源自当前的政治体制是一种“压力型体制”。这种“压力型体制”通过将政府确立的经济发展的硬指标分解下达,从县、乡(镇)再到村,村再将每一项指标落实到每个农民身上。这样,县、乡两级首尾连贯的经济承包制演化为“政治承包制”,形成县委(政府)——乡镇党委(政府)——村支书(村长)连坐制。压力型体制从本质上反映的是中国农村建立起来的牢固的以行政关系为特征的管理体制。正是这种体制的存在,确保了对农村的控制,也排除了农民分享政治权利的任何可能性。显然,这种体制是由可靠的经济基础作后盾的,集体掌握着土地,又有行政权力,完全控制了农民的命根子(土地)。农民对集体组织进而对乡村政权存在经济依附关系。失去经济上的独立性,农民别无选择,只剩下服从的权利了。农民上交负担款,损失的只是部分钱财,而抵制负担款,就要遭受更大的惩罚。分散的农民不具有与有组织的政府机构抗衡的力量。农民能不能组织起来,采取“集体行动”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农民面临着巨大的组织成本。道理在于反对加重农民负担得到的收益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这些收益会平均分摊到农民身上,单个农民存在搭便车的动机。而反对加重农民负担行为的成本却由个人承担,收益与成本相比,农民便失去了参加“集体行动”的激励。
简言之,农民(个人或集体)抵制负担款的边际成本要大于其边际收益。交出部分财产以消灾避祸,这反倒是农民的理性选择(以收入换取安全,除非农民的生存条件受到直接的威胁)。
2.其他一般原因
农民对其负担反映强烈的原因,既有负担项目的问题,也有负担水平标准的问题;既有负担的收取方式问题,也有负担的使用和管理上的问题;既有经济承受能力的问题,也有心理承受能力的问题。
首先,在于各级政府对农村集体产权的独立性认识不足,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致使集体经济中的委托一代理关系严重扭曲;同时,由于农村基层政府机构的效用目标不同于集体经济组织,导致其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利用现行政策中的一些不规范的规定,通过行政手段向农民收费,加重农民负担。其次,农村公共分配制度存在严重缺陷。现行的农村公共分配制度,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撤社建乡时制定的。“三提五统”被乡政府统一采用,是以政府法规形式肯定的筹资方式。这样就形成了由国家预算内资金和乡镇自筹的预算外资金组成,规范分配与非规范分配、集中统一管理与各部门分散分级管理并存的农村公共分配制度。这种制度的基本特点是财权分散,管事的管钱,花钱的人管收钱,事权与财权高度统一,而对花钱又缺乏约束机制。这种制度虽然起过积极作用,但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这其中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农村现行的财税体制方面的因素。首先,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不够清晰明确,而且事权与财权不统一,尤其是乡政府,包括村民委员会,往往有决定某项公益事业的权力,如道路交通、邮电通信、文化教育、卫生防疫等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但又不能筹措足够的资金,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又非常有限,所以不足的部分只好通过向农民摊派、集资来解决。其次,政府收入被分成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这种分割造成政府职能弱化。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这种分散的财政格局使地方财政沦为“吃饭财政”。预算内收入只能维持政府和机构的正常运转,这样提供农村公共品所需的资金只能从不规范的制度外收入来获取。再次,农业税税赋偏低也是农民负担过重的一个原因。农业税在税制改革以后,税赋从11%降到5%左右,地方税种成为以农业为主的县市财政开支的主要来源。地方政府不能自行开征新税种,使得地方政府资金不能随农业和农村各项公益事业的需要而增加,从而不能满足农村公共品支出的需要。
(2)农村行政体制方面的原因。首先,县市、乡镇各级干部由上级层层任命,这样对各级干部“政绩”的评价,取决于他们对上级所下达的各种任务的完成情况。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各级干部则片面追求政绩,如提前“普九”达标,村级干部公路建设达标等,大大加重了农民负担。其次,对于农村基层干部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一些涉及农民的税种,如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等,地方政府在征收过程中,不按税收法律、法规据实征收,而是扭曲为田亩、人头进行平摊,实际是一项变相收费。某些基层干部行为失范,有的将从农民手中集资的钱挪作他用等。对于乡村干部的这些行为,县、乡人大的监督制约往往是形式上的多,大部分是在有关干部的问题揭露以后,人大才被动的行使自己的罢免等权力。其结果对干部监督不利而造成的损失最终由农民来承担。
(3)农民隐性负担不容忽视。据笔者调查了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效益”意识和“算账”观念也随之加强,对居家务农的“投入产出”情况十分清楚。通过近几年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的努力,使各种明显超重的交款、缴费、提留、摊派等不合理负担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各种隐性负担仍不同程度存在,制约了农户对生产的投入,压抑了农民在家务农的积极性。这种隐性负担大致表现为:
①农业生产资料涨价,生产成本“水涨船高”。这严重地加重了农民负担。虽然粮油等农产品价格有较大提高,但从整个物价水平来看,工业品价格明显高于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还在拉大。
②借故增加义务工,强行以资代劳,加重农民负担。发展乡村公路,修建铁路,种植防护林,修建护坡等,让农民出力。农民有的出工,而不出工的则以资代劳。通过调查发现,以资代劳取得的资金,用于雇请劳力代工的仅占35.38%,而被挪作他用或上交到县乡镇的则占18.91%。
③通过向孩子伸手,加重家长负担。有的乡村财政拮据,难以支付教育费用和修建校舍,便要每位学生每学期多交费用20~100元不等。一些学校经常向学生收取考卷费、补课费、资料费等。
④提高上报人均纯收入基数,加重农民负担。一些乡政府人员为提高“政绩”,而在统计农民人均纯收入上注入“水分”报出的数据大于农民实际收入,这种现象无疑加重了农民负担。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在不违背条例的情况下多提农民负担,满足乡村集体组织不断增长的支出;另一方面多提人均纯收入指标可掩盖农民负担比例的真实性,又可得到因虚报的成绩而带来的奖励,侵占农民和集体利益。
⑤农村金融部门借机加重农民负担。在农村金融部门向农业银行转轨过程中,政策允许贷款利息有一定的伸缩幅度。而信用社贷款是只伸不缩,普遍取最高限额,有的信用社放款时即扣除利息和提高风险金。
三、减轻农民负担对策探讨
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必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标本兼治,必须采取全面系统的综合性措施。
1.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千方百计的增加农民收入,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根本。发展才是硬道理,一切矛盾归根到底都必须依靠发展来解决。从总体而言,农民负担反映强烈、矛盾比较突出的是低收入农民。就地区而言,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中部农业省区农民负担相对较重。这些地区第二、三产业不发达,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加大农民负担来调节社区经济分配关系。经济发达地区基层政府的运作建立在集体经济基础之上,公共产品的成本通常主要有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来支付,农民的直接负担相对较轻。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农民的分配关系,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壮大集体经济,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对负担在经济上的承受能力。
2.改革税费制度,理顺财政体制,是减轻农民负担的基本前提。我国农业长期处于“低税赋,高负担”的状况,因此,必须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在认真清理整顿现行各种收费的基础上,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将税收、规费、使用费等综合考虑,依不同的资金性质、特点,使其各行其道,从而规范政府资金的分配,合理有效地使用和管理各种资金,理顺财政体制和相关分配关系。完善农业税收政策,加大征管力度,加强税收在组织财政收入、提供农业所需公共物品和调节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税外规费征收制度,加大征管力度,加强监督管理力度,推广农村集体提留的预决算制度、负担卡监督制度和定向审计制度。对统筹提留实行“费改税”,可采用收取农业税附加的办法来筹集农村公益事业费和集体提留资金,规范乡村两级的政府行为。这项改革与农业税制改革配合起来,可切实减轻低收入农户的负担,从而达到经济有效。实行“费改税”后,使农村公益事业费和集体提留同税收一样具有强制性和范围性,有利于缓解干群关系,降低收费成本。
3.改革政府机构,规范政府行为,是减轻农民负担的关键。必须精简机构,裁减超编人员,压缩经费,从根本上控制“需求”。同时要规范政府行为,做到权力与部门利益彻底分离。要加强对乡镇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实行“源头控制”,规范收费行为,统一收费立项权管理。统一票据管理,使乡镇预算外资金的源头管理规范有序。要健全和统一乡镇财务制度,科学、合理、规范地管理和使用预算外资金。
4.加强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是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保证。必须提高认识,严格贯彻执行减轻农民负担的法规、法令和政策,严禁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严禁要农民额外出钱、出物、出工的达标升级活动。对于执行减负法规、法令和政策不得力,不能确保一方平安的负责人,要做必要的组织调整;对于随意加重农民负担,造成严重结果的负责人,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甚至追究刑事责任,切实把减负的各项法规法令和政策落到实处。有人提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构应该从同级政府的农业部门中分离出来,建立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体制,实行条条管理,从而保证其切实履行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等执法职能。
5.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的自我保护能力。由于农民的整体文化政治素质较低,对政策了解较少,对国家行政管理行为的监督还缺乏自觉性和足够的勇气。因此要加强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和农民负担卡的发放工作,让农民知道哪些是合理的负担及合理负担项目、金额、比例。同时,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等宣传工具要大力宣传、报道那些坚持原则、敢于同违反负担政策行为作斗争,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单位和个人,以增强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监督勇气,自觉抵制不合理负担。
6.廉洁高效的政府机构可以减轻农民负担。对农民来讲,所谓廉洁,就是干部在涉农服务中,不吃、拿、卡、要,不图名不图利,该给农民的钱和物,不折不扣的给农民,该给农民办的事应尽快尽力的办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用于公款吃喝的花费达几千亿元,如用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上,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此外,市、乡、村都要按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加大力度精减机构,分离富余人员。
7.农民要自觉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农民由于缺乏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在选种、耕作、施肥、使用农药等方面要么重复投资,要么投资不到位,造成投入产出比少,收益低,增加了农民负担。可以具体组织村级开办图书馆,让农民多读科技书籍,还可以组织送科技下乡活动,让科学种田的方法通过有效的途径传给农民。同时,对农民自身来说,应该自觉学习现代的农业科学技术,杜绝和减少浪费,以达到自我减负的目的。
8.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这是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第一,通过推行村民自治,建立村民议事制度,使农民通过投票表决自主决定本村内公共产品的供给与需求。这种民主决策程序,既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减少决策失误,又可提高村民参与乡镇公益事业的积极性。第二,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和村民议事机构,可以在教育、领导农民履行法定税费缴纳义务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又能成为农民抵制三乱收费的组织依托,从而使减轻农民负担真正落到实处。第三,实行村民民主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制度,村委会干部的任免和奖惩权掌握在本村农民手中,使得村干部能够真正以本村农民的根本利益为依归,对农民负责,受农民监督。这样,当前在农村中积极推进的“村务公开,财政公开,民主理财”的活动才能真正扎下根,见实效。以保证本村公
共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地使用,杜绝贪污浪费现象。
9.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培训农民经济组织及专业技术协作组织,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同时拓展农村市场,是扩大内需、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减轻农民负担的需要。目前,要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的指示精神,借助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搞好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在保证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加快保护蔬菜、花卉、林果、中药材、茶叶和其他特色种植业的发展,加快畜牧业的优良品种的推广。促使肉、奶、蛋等优质低成本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农产品深加工,最终以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达到减负目的。
10.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农村市场经营队伍。目前,农产品的市场信息体系不完善,农民没办法迅速全面地得到完整准确的市场信息,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为此,农村要发展农村人自己的经营队伍,所谓的“猪贩子”、“羊贩子”不大好听,实际上是经纪人,农村需要大批的农村市场经纪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村的信息化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搞好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最终要靠科技;二是要及时发布国际国内市场信息,搞好社会化服务。
11.千方百计促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由于我国农村人均耕地少得可怜,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要少数人种地就可以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走出去。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已达47962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46.1,而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份额仅为15.9,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社会平均水平的1/3。有限耕地上农业劳动力总量居高不下,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的又一原因。目前,解决这一困难的办法是农民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的进程要加快,提高城市化率和城镇人口的比重。因为不这样做,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受到了很多制约,目前,不少大中城市还有许多限制农民进城的政策,但并没能限制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只不过使农村的转移就业提高了成本,减少了其收入。当然,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乡镇企业面临着重组、改制或被淘汰的考验,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明显变弱。为此,必须大力拓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全而的多层次的转移,但根本途径还是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和坚持城镇化方向。
《浅析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及对策》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析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及对策。
第四篇: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
(1)工业:工业是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工业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有烟尘、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卤化物、碳化合物等。其中有的是烟尘,有的是气体。(2)工厂、家庭燃烧含硫的燃料例如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城市中大量民用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煤炭在燃烧过程中要释放大量的灰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污染大气。特别是在冬季采暖时,往往使污染地区烟雾弥漫,呛得人咳嗽,这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污染源。
(3)火山爆发产生的气体(4)焚烧农作物的秸杆、森林火灾中的浓烟(5)焚烧生活垃圾、废旧塑料、工业废弃物产生的烟气(6)吸烟(7)做饭时厨房里的烟气(8)垃圾腐烂释放出来的有害气体(9)工厂有毒气体的泄漏(10)居室装修材料(如油漆等)缓慢释放出来的有毒气体(11)风沙、扬尘(12)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有毒农药(13)使用涂改液等化学试剂
(14)复印机、打印机等电器产生的有害气体等。(15)交通运输
大气污染主要由人的活动造成,大气污染源主要有:工厂排放、汽车尾气、农垦烧荒、森林失火、炊烟(包括路边烧烤)、尘土(包括建筑工地)等。
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越高,污染就越重,危害也就越大。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除了取决于排放的总量
第五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及对策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及对策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及对策
西和县教研室常招生
内容摘要: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全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解决好这一老大难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目前现状是:学习时间过大;考试次数过多;复习资料泛滥。其原因是:有社会、历史的;有招生制度的;有行政部门的;也有课堂效果不佳的。解决的对策是:改革陈旧观念,端正教育思想;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检查监督,严格法规法纪;改革中考、高考制度;扩大社会就业门路。只要各级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师生同心协力,综合治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一社会顽症,就一定能够彻底根除。
关键词:学生课业原因对策
中小学生 课业负担过重是全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出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同时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这明确提出了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但是,这个“转轨”一直受到学生课业过重的困扰。所以,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一老大难问题,是实现“转轨”的重要措施,也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笔者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些粗浅的分析和研究,提出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状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由来已久。已成为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教育内外部因素对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干扰的综合反映,党和政府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仍抑制不住。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依然过重有的地方和学校甚至出现了“越减越重”的反常 现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教学要求过高,学习时间过长。近几年来,国家教委多次从课程、教材、大纲等方面进行调整,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1994年9月为适应新的“双休”工时制,以一次调整了中小学生的课程教学计划,减少了每周课时量,减少了一部分教材内容,其原则之一就是“要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然而一些学校为了提高中考、高考的升学率,采取了系列强化措施。有的学校在教学内容上追求偏、难、多、超纲脱纲授课和延长日授课时间;有的学校延长毕业班的复习时间,利用三自习搞突击,提前结束课程进行复习;有的中小学到现在还“双休日”排课,让学生到校上课、补习;有的学校在寒假对毕业班进行补习,更有甚者小学二年级以上也寒假上课。上述情况严重超出了“小学生每天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中学生不超过8小时”的规定。
2、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的课外作业量,国家教委明确规定:“小学一年级不留家庭作业;
二、三年级每日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
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初中各年级不超过1小时半。”但实际上,许多学校或教师并没执行这一规定,其布置的作业量远远超过这一界限,甚至数倍。经调查,小学作业形式有:正式作业、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同步练习、《华北改革同步练习册》、单元作业、语文还要增加日记、周记、作文等。有的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师每周要学生写2篇作文。由于作业量大,学生大都不能按时睡觉,晚12点上床已不见怪。有些作业学生已做多次,并且掌握了,但教师要求非做不可,因而有父母代做的现象。初中13门课程,初二开始偏重,初三过重,双休日的时间也几乎全被作业挤占了。一些学校的实验班作业量比普通班更多。作业量大,学生拼命完成它;有的作业学生实在完不成,就受到教师的体罚,甚至加倍罚做。作业量大是学生的一个沉重负担。
3、考试次数过多。经调查,目前中小学考试形式有:单元测验;章节检测;年级统考、抽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毕业班还有预选考试。有的中小学教师为适应中考和高考,从全国各地订购模拟试题,以强化训练。小学毕业班从外地或书店买来成本的全国初中招生试题,成套翻印,实行两天一考(即前一天考,第二天讲评)。中学考试次数则更多,千题百练,真正形成了题海战。有的教师给学生定成绩目标,考试不达标者实行经济制裁:罚款。
4、复习资料泛滥,练习册成灾。目前中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与此有直接的关系。小学一年级各种教材11本,就有语数练习册二套4本,加上各种作业本、文具盒就将近3公斤。其他年级随着科目的增加,学生书包的重量也与日俱增。这些书包有书店搭配的,也有学校规定买的,还有教师、家长购买的。有的家长为了关心孩子,给学生都配备了教师专用的教学参考书。复习资料太多,学生学习做不过来,不光造成经济浪费,而且对正常教学冲击很大。
以上现状表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超出了中小学生 的的承受能力,产生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造成学生普遍睡眠不足,体育锻炼不够,学生体质下降,视力减退;心理压力沉重,容易产生焦虑、忧郁、恐惧等症,使学生由怕学、厌学进而上升到逃学、辍学,给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带来困难;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影响了学生兴趣、特长的形成;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导致学校、教师、学生本人和家长重智育、轻德育、忽视音、体、美等学科;违背了国家的教育方针、违反教育规律、扭曲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最终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不合格人才。
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教育内部和外部多方面问题的综合反映。
1、社会、历史原因。中国自古就有读书做官的意识。历代的科举制度教育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虽然教育走向“应试教育”培养人才的功能萎缩淡化。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起了本质的变化,但历史上读书做官论的影响仍然存在,同时又产生 了“读书谋职业”的社会现象,使教育的功能严重扭曲。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得到了发展,进高校学习成为家长和学生普遍追求的奋斗目标,也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主要依据。但由于国情所限,每年升入高校的人数全国平均仅是同龄人的8%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学校和家长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竞争力,最终上大学,就不惜采取一切手段,这是导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同时,当前在校中学生的家长基本是“文革”的受害者,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在子女身上得到历史性补偿。当今的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大多数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把全部希望寄予其身上,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他们身上,孩子的学习、升学、择业,无一不牵连着全家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对学生负担过重不是反对,而是支持、赞成。不光如此,有些家长又额外布置作业、买参考书、请家庭教师,无形中又加重了学生负担。
2、招生制度上的原因。目前,我国各类学校招生基本上采取一种形式即通过统一考试按分数录取。被称为人才第一次分流的中考,按考试总分录取初中中专,重点中学 普通中学等不同等级的学校;在人才第二次分流的高考中,又按高考总成绩划定各等分数控制线,重普通部省属大专、地大专、中专及国家计划内自费生和委托自费生等不同层次。中考、高考总分选拔学生,确定考取院校的制度,对中小学教学起着最直接、最有效的导向作用。因为考取了中专或高校最终将决定考生的就业乃至前途命运等大事,这就势必引导学生万马奔腾挤上升学“独木桥”。据笔者对一个县的调查:初中毕业后又想方设法重到初三读书者不止百人,其原因是考不上初中中专誓不罢休。高中也是如此。更有甚者,初
三、高三补习七、八年,还有高中毕业后又到初中读书者。不仅如此,人才的分流又决定了学生今后的职业、收入、乃至婚姻、家庭等一系列关乎命运性的大事。即便没有升学的学生也可通过招干考试、招工考试、技校招生考试被社会各行各业按分数录取,获得职业。为此,考试成绩不仅是升学的标尺,也是择业的标尺,这是引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
3、教育行政部门的原因。近几年,国家教委对中小学教材和大纲几经调整,既减少了课时,又减少了教学内容,但对教学起导向作用的中考和高考试题却偏离现行教材和数学大纲。为了弥补教材与统考试题不统一的状况,不致于在考试中败北,不少学校教学中加大教材内容,布置教材外作业,试题模仿统考题,不惜严重超出教材和教学大纲。在地方上,有些教育行政部门在检查一个学校的工作时,把升学人数或比例看成区域间、县与县间竞争的硬指标,甚至与学校签订合同,以完成情况定奖惩。这一方面造成了上报数目的虚假和对学校教学工作不公正、不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严重地诱发了中小学校教学思想不端正,随之而来的只能是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竞争考试分数和升学人数。中考和高考使学校陷入以升学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考分为轴心的困境。而且随着学校升学率的上升,学校在社会中的信誉和地位也相应提高,引来大批的高价择校生,生源明显改善,办学经费有了着落,教师队伍也随之稳定。在以上情况下,学生负担怎么能够减轻呢?
4、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又一原因。教学效果和课业负担是一对孪生兄弟。课堂效率高,学生听懂了,课业负担则相对减轻;课堂效率低,教学任务没完成,学生没听懂,课业负担必然加重。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和应试教育的流弊,加之教育思想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可以说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普遍地陷入教师苦,学生累,负担重,效率低的困境,形成了高分数、低效率的强烈反差。
三、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过重负担的对策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单一的措施难以解决,需要全社会花大气力进行综合治理,才能根除。
1、改革陈旧观念,端正教育思想。一是要充分认识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伟大事业,要振兴中华必须先振兴教育,充分认识科教兴国的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二是要真正从思想到行动上重视教育,要以提高全民素质的战略眼光,从宏观上树立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观念,领导要进学校门,问学校事,每年给学校办几件实事,努力改变本地的学校环境,使教师能进得来,留得住。三是增加教育投入,解决办学经费,以此克服学校无资金的状况。四是重视学校不能只盯着几所升学率高的学校,而忽视更多的各级各类学校。不能以升学率的高低评估教育部门和学校工作,而应看它们是否完成了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否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有较大的提高,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合格人才或建设者。五是教育部主管部门和学校校长、教师要对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有足够的认识,“减负”对教育部工作者来说责无旁贷。同时要认识“减负‟不是目的,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能简单的认为“减负”就是减少课时,减少作业,减少考试,以至于对学生降低要求,削弱基础训练。所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首先要正确理解“减负”的含义。学生入校学习,就必须有一定的课业负担,这是正常合理的,不能不要负担。所谓“负担过重”就是不顾学生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一味求全求高,人为地以不科学的手段施加给学生过量的课业任务。
2、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检查监督,严格法规法纪。一是监督新华书店,搞好课本发行工作,订什么,领什么,防止乱搭配书籍。二是监督学校按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上课,防止随意增减学课时量,克服学校、教师给学生乱搭配书籍。三是加强听课、评课制度、随时纠正不正确的教学方法,推广交流好的经验,以此来促进各学科齐头并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一旦发现违纪现象,应毫不手软地预以处理。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提高质量。深化改革必须严格、坚决地执行国家制定的课程安排,它是国家按教育方针制定的学校教学法规,具有法定的严肃性。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是解决中小学教学积淀弊端的突破口,是学校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具
体表现,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实施教育转轨的根本措施。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关键在于浓厚教研气氛,加强教学科研,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效果,首先要抓课前备课,这是“减负”的关键。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要强化功在课前,利在课上的意识,认真钻研教材、大纲,面向全体学生,怎样使自己的“戏”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兴趣,把精力集中在课前准备的环节上。优化课堂教学要使教师增强教改意识,提高教学水平,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这是“减负”的根本措施之一。
合理布置作业是“减负”的有效途径。苏联教育家认为:“课外作业数量与学习成绩并不完全是相关的,有些学生作业少,学习成绩并为差。”这就要求教师优选作业,讲究作业的质量和科学性。我认为小学课堂做作业有以下好处:一是当堂完成作业有利于趁热打铁,巩固所学。二是有利于学生质疑解难。三是有利于督促学生迅速完成作业,并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是增加了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减负”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我认为中学生的各科作业可以采取多样的方法:给学生留少部分有难度、深度的作业,让好学生和有才能的学生做;留大部分全班都能做的作业,检查时以全班都做者为标准。避免各科作业数量竞赛,加重负担。
4、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素质。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课业负担状况。同样的内容,教师教的方法不同,学生学习效果就不同。教学得法,学生学的轻松、有趣,学得活,学得好。教学不得法,则学生学的吃力、枯燥,师生负担都重。此外,一些教师缺乏耐心和爱心,缺乏儿童少年心理学知识,动不动就体罚学生。为此,为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加强对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已刻不容缓。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应支持有条件无学历的教师离职进修;统一组织,分批培训;特别要鼓励在职业务培训和在职进修。
5、改革中考 „高考升学制度,即改革单凭分数录取学生的现行考试制度,这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根本也是治愈这一痼疾的一剂良药。“文革”中升学,不问成绩,只要根子正,思想好,小学毕业生也能推荐上大学、选择职业,因而出现了白卷英雄等许多人物,引出了不少笑话,这固然不对,但现在又单凭考试成绩论英雄,只讲智育,不讲德育,更不考察音、体、美、劳以及个性特长、心理素质等,又不免有些偏颇。我认为中专、高校招生制度应在统一考试为主要依据的基础上,并通过考察侧重全面素质来录取考生。另外,中考和高考命题应以中学教学课程、计划和大纲为依据,试题不要脱纲、超纲,以此避免中学教学的高难深现象和命题与教学的脱轨。
6、扩大社会就业面,减轻升学就业的压力,这是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应以行政手段扩大就业门路,使中考、高考落榜者另有择业的途径,以减轻升学就业的压力。教育部门应大力开办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发挥各地特色,广泛举办各种培训班、专业班,今后市场调节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形成养殖、林果、矿产、缝纫、商业服务、建筑等行业大户或个体小户,并带动周围更多的人谋到职业。同时,使社会、家庭、学校感到,学生进中专、高校学习并不是唯一就业的途径,不上中专、中技、高校照样可以就业,照样有前途。做到了这些,就从根本上消除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根源。
总之,中小学生 课业负担过重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都存在的问题,前苏联和泰国对此解决得好。我国在这方面也有解决地好的地方。如湖南汩罗市的素质教育经验就从根本上处理好了这一“减负”难题。天津市塘沽实验小学在“减负”中得出结论:即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以减负为突破口,以调整课程体系为关键,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保证。目前,“减负”已成定局,试点已经成功,只要各级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和师生同心协力,综合治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一社会顽症就一定能够彻底根除。
本文成稿于1996年12月的大学本科毕业论文;1999年12月获陇南地区教研室“三优”评选一等奖; 2000年11月获陇南地区第四次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一等奖;2001年6月经中国教育情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评审获得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