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教育公司看浙江民办教育的制度创新

时间:2019-05-12 05:5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书生教育公司看浙江民办教育的制度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书生教育公司看浙江民办教育的制度创新》。

第一篇:书生教育公司看浙江民办教育的制度创新

书生教育公司看浙江民办教育的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以民营经济发达而著称。

与此相应,浙江的教育也与时俱进,新思路、新举措时有耳闻。特别是近三年来,民办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成为全国教育产业的崭新亮点。

全国第一个鼓励民办中小学发展的省级政策性文件诞生在浙江;全国第一个民办中小学协会也最早出现在浙江;全国第一所由公办普通高校改制的学校及公办职高、普高改制的民办学校,也是在浙江率先试验;1996年底,浙江又冒出了全国第一家以投资办学为主营的实业公司——书生教育实业有限公司。次年9月,书生公司创办的“书生中学”基本建成开始招生。

教育体制的重大创新,使浙江的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交相辉映、共同发展。与三年前相比,民办中小学校增加了118所,达到476所,在校学生29万,民办学校总资产40多亿元。

在转变观念中改制

书生教育公司的所在地浙江台州市,是全国股份合作制的发源地。早在1979年,当地农民就已联户兴办企业,股份合作制深入人心。台州首府椒江区则是浙江省首批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县市,经济指标居全省前列,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000多元,远远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经济领域的制度优势,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优质土壤”。而事实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就是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转变的过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书生模式”最大的制度创新一言以蔽之就是:教育股份制。它的组织特征表现为“由多个投资人以股份形式联合出资设立学校”。这其实就是目前除了捐资型、独资型之外,其它多数非公立学校的资金筹集模式。而在台州,“教育股份制”还有一种特殊的含义,就是特指“书生教育实业

公司”和“书生中学”的运作模式。它的组织特征是一个双法人结构模式:一个是以办学为目的的股份公司,另一个则是由股份公司投资设立的学校法人。国内教育界权威考察后认为,此类“教育股份制”不仅在浙江,就是在全国也仅此一例。

区教育局徐正福局长告诉记者,教育股份制的目标是建立市场化导向的多元投资体制,它与经济领域的股份制相比,既有共性,更有个性。在目标上,教育股份制力求实现教育的公益与资本的寻利性的有机统一;在管理上,实行双层法人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在分配上,股东只拿限定的股息,即债权化股权。浙江大学教授、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认为,教育股份制的创立,显然有利于筹集资金,壮大学校规模,增加学校的抗风险能力。而独具一格的“双法人制”,则能使书生公司按经济规律办事,让学校按市场规律办事,有利于形成“职业教育市场”。

浙江省政府办公厅经过实地调研,也充分肯定了台州市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书生公司成为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在制度创新中做大做强

一方面,教育本身经费不足,需要社会投资,用产业行为、市场行为来补充经费;另一方面,经济界也看到教育是现存唯一最大的买方市场——供不应求。消费者愿意花钱,企业家热衷于投资,巨大的市场由此而成。

吴华教授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近几年来始终关注着书生公司的办学模式,他的研究结果认为,书生教育股份制的创新,从根本上建立了一种使学校作为非赢利机构和公司作为非日常组织的模式,使民办教育得到超常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仅浙江省近几年倒闭的民办学校就将近百所。切身的事实使教育界感到,办学仅仅依靠“民营”还不够,因为“民营”只是一种办学形式,而不是制度。书生公司的独到之处恰恰在于建立了一套制度。

专家们认为,“书生模式”虽然也有老板的投资,但“双法人结构”的建立,从制度上保证了学校能按教育规律办事,开放的拓展空间,对资本市场也是开放的,使得学校具备了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功能。

由此,学校本身变成了独立的利益群体,表现为每一个教职员工能力的充分发挥。

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创新,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书生中学常务副校长陶仙法告诉记者,政府在这方面的职能就是服务。说到底是两件事:经费支持、人事支持。陶仙法是教育局副局长,以他的身份到民办学校去当校长,本身就足以说明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支持。

据悉,为进一步发展民办教育,椒江区政府还出台政策,规定民办学校的老师,经过文件认可,其身份、公费医疗以及退休之后的待遇,与公办学校的老师一样。

“教师就是教师。”徐正福说,所有制色彩应该弱化,职业意识应该强化。这样既可减轻投资者的压力,更增加了教师的职业信心。真正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做大做强。

在挑战中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台州的民办教育虽然在全国领先,但仍有不少学校的现状是:设施先进,体制落后。唯一的选择是:做大做强,尽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徐正福说:“现代学校制度”在宏观层面的制度特征是转变政府职能,确立服务理念,政府退出教育活动的微观领域,专致于建立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通过产业政策实现宏观调控。

而在微观层面的制度特征是确立学校的独立法人的法律身份,通过建立学校董事会重建学校、政府、社会三者之间的制约与合作关系;确立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探索“校长经营责任制”,实现责、权、利的制度性规范;通过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目前,书生中学的生源尽管不是一流的,但总体水平已经挤入重点中学的行

列。在台州9个县市中的9所重点中学,书生中学今年的高考指标上线率达93%,已超过其中的3所;从学科看,有5门课程超过了重点中学,文理两科的数学成绩,都已超过了重点中学的水平。

随着办学质量的提高,徐正福局长相信,力争五年内在椒江区初步建成具有以上特征的“现代学校制度”,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优质学校普遍化,教育市场开放、教育资源共享、全民教育、终身教育蓬勃发展的局面,使椒江的教育制度创新在全国发挥示范作用。

这既是书生公司的目标,也是浙江民办教育发展的方向。

(文见《经济日报》2001年12月31日第7版)

第二篇:中国民办教育制度变迁看中国改革开放

中国民办教育制度变迁看中国改革开放

作者:王冉 年级:12电商 学号:201224040136

摘要

从我国民办教育制度的变迁过程看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民办教育制度变迁是从开始的不允许到后来的鼓励再则最后的扶持过程。从中我们看到中国对于这一制度变化我们看到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中国起到的变化。

关键字:

中国民办教育中国改革开放变迁

一个国家强大的同时他会考虑到他,在世界的影响力度,综合国力水平,文化程度等。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一个全新的转折点。然而改革开放他有很多方面的改革开放,下面我们就从中国的民办教育制度变迁这个角度看看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

民办教育是指相对于公立学校,除国家机构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资金面向社会自己建立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办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走向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道路,其发展速度不断加大。与此同时,其制度、政策建设的步伐也不断加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办教育制度变迁大致经历了从“允许”、“鼓励”到“扶持”与不断走向“规范化”的发展进程,具体阐述如下:从 1978 年到 1982 年这段时间,国家对民办教育从制度、政策上可以概括为“允许”其发展。我国的民办教育制度从 1953 年来存在有民办教育,到后来民办学校全部变成公办学校,直到从 1978 年到 1982 年这段时间又重新“允许”民办学校的存在,其制度发展可谓几经波折,到最终取得在法律制度上与其他教育同等发展的地位。“1978 年以后,国家开始允许社会力量办学,允许国家、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举办学校,这些单位和个人都不用国家的财政经费,这就叫社会力量办学,现在叫民办学校。”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湖南中山进修大学成立,即第一所民办学校问世,打破了单纯由公立高校一统天下的格局。中国的民办教育开始起步,乘上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1982 年《宪法》第九条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际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举办民办教育纳入我国的基本大法,这就第一次依照法律形式确立了民办教育的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它从1976年10月,我们党一举粉碎“四人帮”,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但“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极其严重,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是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方针和政策,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面。也许经过文化大革命我们深刻的感觉到很多人还是很盲目的跟从大众,没有自己的想法,从而导致文化革命的最

后不可控制局面。从这件事上我们了解到中国人的教育还不够,只有共立学校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应该活跃我们教育的市场,从而我们有了我们从不允许到允许除国家机构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资金面向社会自己建立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活动。

从 1992 年至 1998 年这段时期,国家对民办教育的态度是制度上采取“鼓励”其发展。其间的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特点是带有明显的市场化趋势,许多学者对民办教育的“营利性”与“公益性”、教育的市场化、产业化展开激烈的辩论,但政府对民办教育发展的决心并没有动摇,采取“鼓励”的方针、策略。其重要标志是,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我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十四大”明确提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办法。”

这表明,我国的民办教育发展开始有了较为明显的向市场靠近的趋势。1993 年 2 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首次提出: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在新形势下,跟着十六字方针,民办高校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开来。199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法律形式确认了民办高等学校的地位,确立了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目标。在国家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机遇下,人们群众投身、创办民办教育热情不断高涨,许多民办高等学校也逐渐增多。

在国家的这一时期,国家深深的感觉到文化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的未来就是我们的青年,而我们应该从年轻的抓起,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是改变国家的命运,为中国以后发展打下基础。即使很多的学者对

于允许民办教育制度怀着很多的质疑,但是我国还是坚持鼓励民办教育。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真正的最终在公民教育和经济方面进行可改革开放并且坚定不移的走改革开放道路。

1998 年至今,国家对民办教育采取“扶持”的策略并努力使其在制度上走向规范化发展。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 2007 年的教育工作时,特别指出要继续加大力度扶持民办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的发展,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这个带有指向性的报告预示着我国的民办教育要取得更大发展,除了政府的扶持之外,还要在制度上使得民办教育发展更具规划性、规范性,这与我国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一致的。从1982 年的《宪法》上承认民办教育的法律地位,认为民办高等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到《民办教育促进法》进一步规定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保障民办教育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继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行政法规的实施,这一系列制度的规定,表明我国对民办教育的重视与扶持,民办教育的合法性也逐步得到确立起来。2006 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校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据此,教育部对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鼓励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和研究,并联手中组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民办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长周济又在 2007 年 2 月 3 日签发了《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面简称《纲要》)中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加强章程建设。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治

理结构不健全等原因,民办高校在规范化办学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建立监事会制度,完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对于规范民办高校办学行为,提高民办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来看,我国的民办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其制度是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这种变革的发生的根本目的是促使民办教育得到更大发展,尤其是《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具有特殊意义,它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的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我国的教育事业形成了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我国民办教育经过不断摸索、实践,正在逐步走向有序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从民办制度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改革开放一直在不断的摸索的道路,并且坚定不移的进行改革开放,从根源发现社会问题,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进行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民办教育从不允许——鼓励——扶持的过程中不断的改革中。目前我国的民办教育在我国的地位已经很重要的,他不但带动我们的文化程度提高,而且带动经济发展,是我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参考文献:

附录

1、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之四(新华网)

2、民办教育的百度百科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分析

4、改革开放以来我过民办教育制度变迁分析

第三篇: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创新研究

摘要: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科教兴国的要求。教育创新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在教育思想上创新,教育制度上创新。

关键词: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制度创新

Abstract: Comrade Jiang Zemin's a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hundred year school anniversary congress speech is the Marxism education thought important literature.The education innovation is the time request, the rely 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to rejuvenate the nation request.The education innovation must “face take three” as an indicator, according to ““The Three Represents”” the request, innovates in the education thought that in the educational system innovates.key word: Education thought;Educational system;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前言

2002年9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这篇讲话中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教育创新的思想,首次把教育创新提高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高度。并且强调教育是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的基础,从而把教育提高到从所未有的地位。这篇讲话对于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

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要求。江泽民同志是站在时代的巅峰,从国运兴衰,民族复兴的高度提出教育创新的。他深刻地分析了时代的特点,指出“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重要位置。”[1]今天,知识经济已显端倪、信息社会初具雏形、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知识的生产与创造正日益成为社会的核心生产部门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如果我们不能培养创新人才和做到知识创新,我们就不能在国际竞争中获胜。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这次讲话中,他把教育创新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他说,“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1]重视教育是我们党一贯的战略方针。早在1977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2]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教育理论,提出不仅要重视教育,而且要重视教育创新,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

教育创新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改革是永恒的课题。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教育也必然要随之改革。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有了很大发展,对人的成长有了新的认识。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模式、教学方法都需要改进和完善。改革就是创新,就是要推陈出新。

教育创新要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传统教育是历史上长期积累形成和流行的,具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传统教育不能简单地一概加以肯定或否定。传统教育中有好的优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也有不好的或者过时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教育创新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改革一切不符合当今时代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创造出新的教育传统。

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是教育思想的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进行教育创新,首先要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1]教育传统包括了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方法。教育思想是最不易改变的,但又是最重要的,它指导着每个教育者的行为,指导着新的教育制度和方法的制定和执行。我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而且有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但也无可讳言,由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长期处于一种小生产的封闭社会,再加上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封闭的狭隘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一直影响着我国广大教师和家长的思想。如果这些思想不转变,就不能全面地贯彻教育方针,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我认为当今亟待需要转变的有如下一些教育观念:

(1)改变狭隘的教育价值观,树立正确全面的教育价值观 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培养统治人才,这是古代教育的共同特征。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和以儒家伦理纲常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使教育紧紧依附于它并为其服务,从而形成了狭隘的教育价值观——为政治服务,或者是“学而优则仕”。把教育简单地视为一种工具。政治家视教育为阶级斗争乃至政治斗争的工具;经济家视教育为经济增长的工具;广大家长则把教育视作他们的子女谋取优裕职业的敲门砖。当然,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教育都是不能脱离政治的,社会主义教育也不能例外,教育要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但是这只是教育的一个社会职能,教育还应该有其他社会职能,例如教育要为发展社会物质生产服务,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即还有经济的职能和文化的职能。教育更重要的本质特征还在于人的自身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是提高人的素质。因此,要重视教育的本体性,淡化教育的工具性。教育具有工具性,但这种工具性是通过育人、通过教育的本体性来实现的。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人在为社会服务中,也就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自身得以发展和提高。

(2)克服重学术轻技术的观念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学校教育制度与人才选拔制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为了做官,要做官就要参加科举考试。学生寒窗苦读,不接触社会,不接触生产,鄙视一切技艺性的职业和劳动。这种观念至今还有广泛影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不发达,固然有多种原因,但不能说与这种传统观念没有关系。历来的观念是“学而优则仕”,没有说学而优则工、学而优则农、学而优则商。因此学习好的学生总要追求上普通高中,上名牌大学,不愿意上职业技术学校。这种观念不改变,职业技术教育很难在人们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职业技术教育很难得到发展,结果是劳动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得不到提高,必然会阻碍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科举考试制度的思想影响决不能低估。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相对于世袭制是一种进步。但是,学校教育围绕着考试转却成了我国教育的传统。从而导致培养人才模式的僵化,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严重阻力。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要改革考试制度,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培养人才放到更广阔的视野里进行,跳出“学而优则仕”的狭隘的圈子。

(3)改变因循守旧的人才观,树立现代社会的人才观 在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封闭式的经济活动,只要求受教育者恪守传统的知识和技艺,守住祖宗家业,而不重视启迪受教育者去开辟新的知识领域,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这种人才观与狭隘的教育价值观是相联系的。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统治阶级需要培养的是听话的奴仆,要求他对主人的绝对服从,不需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劳动人民在封建统治下和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也只知道教育自己的子女守家立业,把他们束缚在土地上,而不要求他们去开辟新的天地。

封建社会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这些传统观念的残余远没有消灭,而且时时影响着今天的教育。那种用一种模式培养学生,要求学生把书本上的死的知识奉为经典,把老师的讲解奉为权威,而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就是这种因循守旧的人才观的反映。这种人才观当然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要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只有不断创造新知识,开拓新领域,才能使国家繁荣,民族昌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战胜对手。

陈旧的人才观的另一种表现是认为出人头地的人才是人才。这也是受传统观念中“学而优则仕”的影响。但是在今天这个社会需要多样化、职业发展多元化的时代,只要有社会责任心,勤奋努力,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就是人才。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和其他经济、技术工作人员;数以千万计的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要求的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闻和编辑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工作者、军事工作者和各方面党政工作者。”这还是一种概括性的分类,如按照国际劳工组织(ISCO)的国际标准分类,则社会职业可分为8大类、83小类、284细类以及1506个职业项目,每个职业项目还有许多具体职业,多到上万种。缺了哪一具体职业,社会都难以运转。当然,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一份好的、收入高的、所谓体面的职业。但是,每个人的天赋、能力、兴趣、爱好、特长有差异,成长中的机遇也不同,职业就会有差别。任何职业只要勤奋好学都能做出成绩,都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当今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固定在一个职业上,也没有哪一个学校能够保证他的毕业生一辈子的职业。学校教育重要的是打好基础,使学生有较高的素质,学生走向社会再不断学习。一个青年只要肯于学习,改变职业的机会很多。

(4)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教学质量观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但是因循守旧的传统教育却把教学变成老师单方面的活动,“老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讲就是学习过程。学习要靠大脑的积极活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习如果不动脑筋思考,知识就不易理解,也不易记忆,更不能迁移。教学的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老师能不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注入式教学只重视教学的结果,把现存的知识教给学生;不重视教学的过程,不要求学生思索,更不喜欢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把学生放到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什么是高的教学质量?是不是知识越多越好,考试分数越高越好?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包括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达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组织的能力等等。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就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过:“我们也许可以把培养优异成绩作为教育的最一般的目标;但是,应该弄清楚培养优异成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在这里指的,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也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3](p6)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学校教育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人类积累的所有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学质量的高低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来衡量。

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就是要贯彻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全面发展并不要求学生门门功课都优秀。这是不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因为人是有差异的。要求学生门门优秀,就必然会抑制他的特殊的兴趣和才能。用这样的标准要求学生,就不能培养出卓越的人才。

推进教育创新,教育制度要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要求我们要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充分满足学习化社会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要。

我们需要研究今天有哪些制度阻碍着教育发展,怎样排除这些障碍;如何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终身教育制度。对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地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实际工作者和专家的意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政策性的建议。这里就我个人的一孔之见提出几点可供思考的问题。

(1)要在教育投入体制方面有所创新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资源的不足与教育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教育资源的不足表现在量上就是高等教育的学额不足,不能满足广大青年求学的需求;表现在质上就是优质教育的严重不足,出现了从小学就开始为争夺优质教育的竞争,严重干扰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国家要继续加大教育的投入外,还要节流开源。节流是提高办学效益。目前一方面资金紧张,另一方面浪费现象也很严重。在同一地区,学校重复建设,资源不能共享;有的中小学建筑追求豪华,不求实用,如有的中学建有四个网球场,平时基本不用,成了参观的摆设,不仅造成巨大浪费,而且影响到地区的均衡发展。开源就是多种渠道集资。当前我国民办学校已有一定规模,但民办学校的地位不明确,政策不落实,行为不规范,使民办学校办学十分艰难。

要弄清我国民办教育的特点,制定鼓励民办教育的政策。我国民办教育不像国外那样有教会或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主要由二部分人举办:一部分是离退休的干部或教师,出于对教育的热情,通过各方面的支持,或通过贷款建立起来;另一部分是投资商看准了教育市场,以为有利可图,于是有的收取储备金,有的向银行贷款发展起来。这两类学校除少数进入良性循环外,多数还没有摆脱困境。如果政府不加以扶植,很可能造成不好的结果。国家应该通过立法,鼓励民间投资。民办教育促进法不久就能出台,相信这个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同时政府要像管理公办学校那样对民办学校加强管理,对不顾质量,唯利是图的学校加以整治。

对国有民营的改制要持慎重态度。只能在薄弱学校进行,通过改制,吸纳资金,使薄弱校成为优质教育资源。不宜把重点学校改制,否则会扩大教育的不公平。

(2)建立民主的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的民主管理是为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积极热情地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应该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教授会或者教授评议制度;校务委员会中应该有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参加。目前在我国的学校中,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多少发言权。许多学校都建有教代会制度,但教代会更多的是关心职工的福利,而对教学、科研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在某种意义上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他们有权了解教育服务的情况和质量。很多国家的学校建有家长委员会,我国少数学校才有这种组织。家长是学校很好的社会资源,它可以帮助学校解决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沟通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3)要进一步改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增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各级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机构的职权都有明确的规定,但不够具体。因此在执行的时候,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往往管得过细,过具体,从而削弱了学校自主办学的能力。从法律上来讲,公立学校的举办者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是代表政府对学校的管理,学校的经办者是校长。校长是代表学校的法人。学校应该有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己的能力设置专业、建设课程和聘任教师的权力。但目前除特许的六所大学外,公立高等院校都没有设置专业的自主权。中国如此之大,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全国统一设置专业是不科学的。同时,只有学校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才能办出特色。在办学自主权方面还有许多问题可以讨论。

可以建立一些中介机构,利用社会资源帮助行政部门管理学校。例如建立教育评估机构、民办学校认证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就可以腾出手来调查研究,为重要的决策作准备,在宏观上指导学校工作。

(4)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终身教育制度 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特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广泛应用,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巨大变革,使得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满足这种变革的需要。人们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就是为社会每个成员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

建立终身教育制度,就要做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沟通和衔接,打破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壁垒,允许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爱好转换专业,学校之间互相承认学分等。当然,转换专业或互相承认学分等都需要有一定的规则,按照规则办事。但要打破学历主义的壁垒,现代社会是重视能力的社会,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来给他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而不是束缚在一类学校或一种专业中。这样才能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不至于在高考时挤向普通高校的独木桥。

终身教育制度也就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教育,需要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联合起来,建成社区教育体系。学校教育是整个社区教育的一部分,又是社区教育的核心。学校要向社会开放办学,学校的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要为社区服务,把学校的影响幅射到社区;同时吸纳社区的各种资源为学校发展服务,做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进行教育创新要以邓小平“三个面向”为指针,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江泽民同志指出:“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教育创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工作。创新离不开实践,要认真研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深入探索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规律。

教育创新离不开已有的经验,要认真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发扬我国优秀教育传统,根据新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创造新的经验。

教育创新要吸纳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密切关注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教育创新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用教育信息化来带动教育现代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

进行教育创新,就要开展教育研究。教育理论工作者要把教育创新做为今后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把教育创新与当前的教育改革结合起来,争取在教育理论上有所突破。

江泽民同志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国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1]这既是对教师地位作用的崇高定位,也是对我们提出的极高要求。我们要不辜负江泽民同志的希望和要求,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默默耕耘,做爱国敬业的楷模;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的表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做终身学习的先行者。

第四篇:新教育手段的运用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创新研究

新教育手段的运用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创新研究

——信息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摘要:信息化时代已经到了,新的教育手段普遍向高等教育领域延伸,这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克忽视的背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变化,充分利用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建立在对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的实例,深入探讨信息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信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媒体技术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伟大历程,这三十多年是社会主义中国深刻变革、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同时也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进步、开拓创新的新阶段。回顾这三十多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客观规律的把握。这对于高校辅导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手机、多媒体等新技术的出现在改变社会发展之余,也深刻影响着高校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运用。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其中特别强调指出“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新的途径”、“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网络、多媒体等新的教育手段已经普遍向高等教育领域延伸,早早就进入了高校的图书馆、阅览室、资料室以及宿舍等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据调查显示,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2011级新生中大部分同学拥有个人电脑,具备了便利的上网条件,掌握着丰富的网络知识。随着网络与人的亲密接触,大学生们已经习惯于通过网络进行各方面信息的获取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阅读习惯,增加了汲取专业知识的途径,借助

于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网络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心理发展等方面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它也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会。

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提供了新的教育手段,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为了体现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型和现代性,就必须充分运用网络及多媒体这些全新的教育手段,作为站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就应该主动占领网络这块阵地,将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融入网络,丰富教育手段,拓宽教育途径,充分利用网络的全时性、共享性、交互性以及创新性等特点,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提升教育效果和质量,在实践中探索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一、加强学校网站的理论文化建设,切实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为本科生辅导员,我们面对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出生的一批大学生,他们出生在一个国家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社会改革不断深化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对于个性、自由、发展的追求更加渴望,所以,面对这些特殊的青年大学生群体,无论是从中央到地方,还是高校,最终落到辅导员自身,都应该不断推进改革创新的步伐,不断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在方式上不断改进,在内容上不断更新,在宣传上不断创新。当今,互联网对于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和教育作用愈加显著,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和利用好网络这个全新的教育平台,因为对于高校来说,重视网络便捷、灵活的学习方式,便于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随机学习,减少通过课堂教育方式造成的资源浪费,减少对专业课学习时间的占用,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自主性和针对性,这也是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

首先,高校要重视校园网站的理论版块的建设,抓好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的阵地。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我们应主动开辟、利用、净化和占领网络这个新的阵地,使网络上有党的声音,有正面的声音,能够向大学生传递我们新世纪的最强音。此外,共青团中央也高度重视加强对互联网上的主旋律的宣传和思想引导,各级团组织也对这一课题做了很多积极探索和实践。所以,高校校园网站的建设不光是是学校的大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工作部门应当积极

参与的任务。这项工作应该在学校领导领导下,协调各部门,如思想政治教育部、网络中心、两课教师以及学生处,将其结合起来,共同抓好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其次,校园网上的思想政治理论版块的栏目和内容设置要突出时代性、思想性和趣味性,做到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比如可以多增加一些实事热点穿插其中,引导更多的学生去关注和讨论;可以通过校园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身边教师和学生党员的先进事迹,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解惑,最大化地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每天的访问量达50万人次,这是任何一堂思想政治课所没法达到的受众面。同样,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的校园网每天的访问量也很大,学校专门在校园网主页上专门开辟了党建工作栏目,用于发布中央的方针政策、精神指示,还有学校党委的各类文件和通知、办事指南以及相关的学习资料,设置了学习专栏、党校培训、先锋模范、资料下载等版块。近期发布有《胡锦涛在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打击传销违法犯罪活动警示提示》、《王昆来院长寄语全校学生立雄志做四有新人》等专题。

针对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在西方自由思潮的影响下,造成理想信念缺失,思想道德低下,盲目崇洋迷外,爱国意识淡薄等思想动态,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中文系网站也积极运用网络手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网站首页设置了诗文阅读室、中文风采、推荐书目以及学术之窗等栏目,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建立各类型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

当今的这批大学生和以往的大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也就说通常所说的“90后”,这是一个特殊群体。从其思想性格特点来看,他们更容易也乐于接受全新的社会思潮;他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更多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受新事物、新科技的影响深刻,对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不理不睬、不听不信,甚至产生不服气的逆反心理。另外,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所以中低年级大学生在完成专业主干课程学习的同时注重“第二课堂”的学习,也就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比如组织参与各项社团活动、在校外兼职等,这都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儿大部分毕业生又于忙

于实习和找工作。因此,组织同学参加一些集体活动的困难也就加大。这种学习、生活、实践的分散性导致了很多同学常常以个人为中心,只注重自身的发展,造成了集体观念、奉献精神不够,对自己的思想要求不高,组织观念、纪律观念淡薄,导致思政教育工作无法进一步深入。

在这部分地点不确定、时间不统一的学生中怎样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呢?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创新性的的管理和教育模式,由于其具备及时性、灵活性和便捷性的特点,就能够让这些学生在网络空间里进行集中,有效地开展工作。以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中文系2011级为例,大部分同学具有个人电脑,加上这批大学生对网络认知度较高,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因此在课余时间网络体验已经成为他们普遍的生活方式。在制度合理的范围内,管理和教育方式是可以创新的,网络可以成为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哪里人气最旺,思政教育就应该影响到哪里。大学生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较多,聊天群往往是最热火朝天的地方。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网络聊天群的建立就显得必要和实用,比如说在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中文系2011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辅导员一共建立了七个QQ聊天群,两个飞信聊天群,为同学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交流环境,这种灵活机动的网络模式,不但解决了学生分散性强的问题,更主要是大家都乐于接受这种交流方式。利用网络聊天群的互动性和虚拟性特点,可以更多地在网络上通过聊天的方式和学生进行思想、学业和生活上的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情况适时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网络聊天群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在群里师生间的隔膜被消除,也没有了面对面交流时可能造成的拘谨,让学生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网络中的思想信息交流是建立在平等、自由、全面和及时的基础之上的,这就保证了反馈信息的质量和效率。另外,利用网络聊天群还能发布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以及的学校的各项通知,把重要的精神指示和信息及时传递给同学们。比如说,院系里有哪位同学遇到了困难,辅导员会把相关信息发布在群上,号召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带头和其他同学一起想办法,一起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还有可以把的集体和个人的优秀事迹公开,让更多的同学知道,起到宣传和感化的作用。当然,这些工作不光需要学生工作者,还需要全体同学的积极参与与配合,这样才能合力共同建设一个团结向上、积极奋进的的网络教育平台。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做好思想政治宣传教育。

多媒体设备已经普遍进入了高校,覆盖了图书馆、教室、多功能报告厅等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这种新信息教育手段的运用彻底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模式。多媒体不仅提供文字、图片资料、声音、图像信息,而且能将这些资料信息有机融合在一起,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大量新鲜内容和更具吸引力的手段和方法。以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杨林校区为例,由于学校远离城市,大学生课余生活稍显枯燥,可能会出现一些负面、消极的情绪,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工作者通过组织一些学生活动来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像演讲比赛、迎新晚会、辩论赛等系列活动都成功地举办,借助了多媒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大学生们在其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爱国主义的教育以及大学精神的感染。另外一方面,大学生们在新校区所能接触到的第一手信息相对来说比较少,对一些国内外大事、热点问题、这个时代的主题和精神以及当年青年大学生的使命等内容了解不多,学生工作者利用晚自习的时间以召开主题班会的形式给大家普及知识、传达信息,通过PPT视图讲解、播放电影或者举行其他文艺活动的形式,增强互动,使同学们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到知识,达到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玉文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素质教育论坛 2008(6)

2、余丽霞 做好新时期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中华教育学刊 2005(1)

3、马苏江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教育现代化2006(11)

第五篇:创新税务教育培训模式 构筑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定稿)

创新税务教育培训模式 构筑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

作者 李义成 刘建忠

一、目前税务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培训计划的短期性

目前的税务教育培训计划大都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来安排,教育培训需求更多地放在服从当前业务需求上,培训重点放在个人完成当前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行为上,忽视了对整个组织在未来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分析。教育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前瞻性和公务员所要达到的知识标准和技能标准,同时培训计划透明度不高,参训者不知道具体时间、地点及培训内容安排。最典型的是层层都有教育培训计划,都从最基本的东西开始培训,造成人员素质始终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打转转,队伍的素质始终滞后于事业的发展,整体素质难以更新,仍处于被工作推动学习的阶段。

(二)教育培训对象的局限性

在税务教育培训对象的选择上,只注重对岗位的选择,如局长、分局(所)长、征管、稽查等岗位,忽视对岗位上具体人有具体需求的分析。造成懂的人对学习无兴趣,不懂的人学习跟不上趟,想学的知识学不上,讲的知识用不着等情况。教育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培训资源浪费较大,尚处于“要我学”的点名式培训学习阶段。

(三)教育培训方法单一

我国的税务教育培训自上而下都以短训班为主,短则一天半天,长则几个月,拘泥于课堂这种单一形式,没有形成多渠道、多模式的教育培训,更缺乏有意识的模拟、替补训练、轮流任职、角色扮演、讨论会等方法。

(四)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

税务教育培训机制不尽完善,既缺乏教育培训前科学的需求分析和培训后的效果评价,又缺乏“考试—录用—教育培训—考核—奖惩—使用”这样一种接受教育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完善机制。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对人的管理仅仅停留在内部、事务性、实际操作性、人事管理的层面,缺乏以人为中心、与税收事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

二、树立全新的税务教育培训理念

早在30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报告《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就曾预言:未来社会“最终将走向学习化社会”。在2001年5月北京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开幕式上,江泽民主席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5点主张,其中的第二条就是“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江泽民主席还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为此,国家税务总局决定,在全国税务系统全面实施《面向21世纪税务教育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这对于我们更新观念,建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体系,不断提高税务系统国家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主要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事业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其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人的素质的提高,一方面需要个人在工作中的钻研和探索,更重要的是需要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培训。尤其在当今社会,人成为比物质更重要的资源。“税之兴衰,维系教育。税收教育事业的振兴,关系到21世纪我国税收事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① 高度重视税务系统国家公务员队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加快税务系统国家公务员的教育培训,是税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统一思想、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的主要手段,更是调动税务系统国家公务员积极性的有效方法。要把智力投资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把教育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树立继续教育的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成为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组织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税务

系统国家公务员通过有组织的不断的学习活动,掌握了知识,这些知识才能有效地运用到下一步工作中去,而教育培训作为向每一个公务员提供的一种学习机会,使公务员的技艺、能力、知识得以更新和提高,形成工作、学习和知识需求的有效整合。为此,继续教育就成为组织的首要任务。要克服把工作与学习分离开来的旧观念,克服把教育培训作为间断的知识技能培训的短期行为,变过去的应急式教育培训为长期的、系统的、规范的教育培训,帮助税务系统国家公务员建立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

(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1984年派瑞曼(Pemlmm)说过:“到下世纪初,美国将有3/4的工作是创造和处理知识,知识工作者将意识到:持续不断地学习不仅是你得到工作的先决条件,而且是一种主要的工作方式。”扎波夫(Zubof)指出,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们对工作和学习之间关系的基本看法。她说,“高度信息化的组织是一个学习机构,它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拓展知识——不是学术意义上的知识本身,而是使组织怎样更有效率的核心。学习不再是在教室里或者上岗前的孤立的活动,人们不必撇开工作专门抽时间来学习,相反,学习就是工作的核心,学习与效率是同义词。”② 今天,正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税务系统必将成为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组织,我们每个人不仅直接从事税收工作,而且更多的是从事与知识、信息有关的工作。我们的组织和个人要在信息化社会这条高速路上行驶,就必须不断地在大脑的“油箱”里补充知识这种燃料,也就是形成“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的新机制。只有这样,不论是组织还是个人才能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这也是我们新的生存方式。

三、建立全新的税务教育培训模式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教育培训,就是根据当前和今后实际工作的需要,为提高税务系统国家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而对其实施的培养和训练。训练的目的是“知其行”,而教育的目的是“知其然”。要构筑继续教育、终身学习体系,作为组织必须首先要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教育培训模式是教育培训的主体,为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应按照制定教育培训政策、确定教育培训需求,制定教育培训目标和计划,组织实施教育培训,评估教育培训成效,运用教育培训结果5个方面的要求,逐步建立一套“统一规划、组织指导、分级培训、形式多样、全员参与、评估奖惩”的教育培训新体系。

(一)统一规划就是建立税务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管理制度。首先要明确教育培训的指导思想,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税收工作的大局,为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执行各项税收政策和依法治税服务;遵循公务员成长和人才培养规律,着眼于全面提高公务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为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服务;加强制度建设和理论研究,制定和落实公务员教育培训规划,探求教育培训规律,健全教育培训激励与约束机制,逐步建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体系,使公务员教育培训形成整体效应。其次是根据人员情况和税务机关的整体工作规划,制定教育培训政策、原则和教育培训工作的长远规划、短期计划,确定税务系统国家公务员所要达到的知识标准和技能标准,以及考核、奖惩、使用等制度。

(二)组织指导就是按照初任教育培训、任职教育培训、专门业务教育培训、更新知识教育培训等层次,建立必须教育培训和选择教育培训制度。根据“职位说明书”,详细确立每个岗位应具备的知识水准及应教育培训的内容,制定教育培训指南,使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应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每人每年根据教育培训指南选择3~4项教育培训项目,以便于人教部门安排教育培训计划,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同时每人每年根据教育培训指南选择1项未列入教育培训计划的自学项目,自学笔记应不少于1~3万字。每4~5年由组织安排分类离职学习半年至1年。最终使初任教育培训、任职教育培训、专门业务教育培训、更新知识教育培训具有明确具体的要求。

(三)分级培训1.上级部门按照下级层层上报的全系统教育培训需求、每年亟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未来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进行分解,从教育培训内容、具体教育培训任务、组织者三方面详细分级下达教育培训计划,形成税务教育培训需求自下而上汇总、培训计划自上而下传达的制度。并将教育培训计划在年初就通知到个人,使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得到什么教育培训,以便统筹安排好工作和教育培训前的预习,将教育培训任务落到实处。因教育培训的内容是自己想要学的东西和工作需要的东西,这就真正变过去的“要我学”的点名式培训为现在的“我要学”的按需施教的新机制。2.教

育培训对象分级制。由于各类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要求不同,各有自身的独特性,因而对这些不同岗位类别的人员,按教育培训指南要求,安排不同的教育培训项目。在按行政级别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应层层选拔一批基础好、可塑性强的人员,由上级进行专门教育培训,造就一批“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四)形式多样就是制定税务教育培训教学管理细则,人教部门在组织实施教育培训计划前,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以保证教育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效果。1.做到教育培训形式多样化。改变过去短期培训的单一形式,将初任教育培训、任职教育培训、专门业务教育培训与长期教育、短期培训、专题讲座、定期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长期教育重点放在基础性学历和提高型学历教育上,积极引导、举办、鼓励、支持公务员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学习层次,取得双文凭、多学历,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短期培训重点放在实用方面,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专题讲座重点放在重大政治、宏观经济、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税收发展、观念更新等方面,提高领导班子的宏观意识、决策能力,解决广大税务公务员就税收论税收、知识单一的问题。定期学习重点放在集体学习辅导和个人自学上,把组织学习与个人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工作学习化,使每个人活出生命意义;学习工作化,使组织不断创新发展。2.做到教育培训方法多样化。利用电大、函大、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教学资源进行长期教育;把短期教育培训从课堂教学延伸到摸拟、替补训练、工作轮换、轮流任职、角色扮演、案例研究、研讨会、出国考察培训等方面,不拘泥于形式,多渠道、多模式地进行教育培训。专题讲座利用教育网络资源或聘请讲师、教授、专家等高级人员进行讲授,提高授课的层次。定期学习要改变集体读报纸、个人记笔记的陈旧做法。集体学习应放在辅导个人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上,采取案例研究、讨论会、角色扮演等形式。

(五)全员参与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在职的各级各类人员全面进行教育培训,这是提高全员素质的必由之路。不论是领导还是一般公务员,都要参加教育培训。尤其是领导作为一名管理者,在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领导本身要善于学习,做一个好的学习者,起好示范带头作用;其次要做一名好教练;第三要善于鼓励、督促大家学习;第四要为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只有做到领导带头,才能做到全员参与;只有全员参与,才能培养出团体学习的气氛,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良性循环机制。

(六)评估奖惩税务教育培训工作与其他工作一样,严格考核、评估奖惩是不可缺少的管理环节,没有系统的、科学的和严格的考核,无法检验教育培训的成效。要建立一套标准的评估奖惩体系,首先要制定教育培训评估细则,通过量化考核的方式,对教育培训成果作出正确的评估。评估应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

(1)综合评估。教育培训部门每年对全年的教育培训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总结经验与教训,修订教育培训指南与计划,制定改进的措施和办法。(2)专项评估。每次教育培训结束后,对教学计划、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主体等与实际需求及预期目标对照,按照程序进行评估,为今后的教育培训提供依据。(3)个人评估。每年对每个人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竞争上岗、任职、晋升的依据。(4)回任评估。经专门教育培训的人员回任工作后,在一定的时期(半年或1年)内进行综合评估,判断教育培训的目标是否达到。其次要制定教育培训奖惩细则,把教育培训工作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管理,针对各类教育培训评估的情况进行奖惩。对教育培训工作搞得好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对学习成绩优异、学有所成(如取得国家认可的计算机、英语、律师、会计、评估等系列的各种能级、证书、资格)的人员分别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将奖励情况记入档案,与竞争上岗、任职、晋升挂钩。对没有完成教育培训任务和教育培训效果不好的单位给予相应的批评、惩处;对没有达到本岗位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水准的人员,限期要求达到或者待岗、下岗、降级使用,后备干部不提拔使用,使公务员教育培训的约束、激励机制得到充分体现。

主要参考资料:(1)陈佳贵主编《学习型组织: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2)张 德编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吴贵生编著《技术创新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邱昭良《学习型组织:即将到来的组织革命》(载《决策借鉴》1998年第3期)。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地区国家税务局① 参见国家税务总局《面向21世纪税务教育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国税发(1999)143号文件。② 参见邱昭良《学习型组织:即将到来的组织革命》(载《决策借鉴》1998年第3期)。

下载书生教育公司看浙江民办教育的制度创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书生教育公司看浙江民办教育的制度创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