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学习书法的粗浅感想和体会
我学习书法的粗浅感想和体会是:
一、以临为先
会写字不等于掌握了书法艺术,只有熟练地掌握了书法的技法和知识,才能从一般实用写字提高到以观赏为主的书法艺术创作高度。
我学习书法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书法首先是从临帖开始。既要临古人帖,拜古人为师,也要临现代人的帖。但是,为主的应临古帖、名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纵向取古,横向取今”。在这方面先贤和当代大师们都论述得很清楚,我们只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照着做就行了。例如,明代倪苏门在《书法论》中说:“必须取古之大家一人为宗主,门庭一定,脚跟牢把,朝夕沈酣其中,务使笔笔俏似,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种嫡派。”启功大师在给书法爱好者的信中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也不知道是谁的话,因为他有理,就得听他的。这并不是我自己谦逊,因为咱们如果共同学习一些古代高手,岂不更好。学现在人最容易象,但一象了,一辈子脱不掉,以后悔之晚矣。我常教一些最初入门的青少年,索兴把我的字让他临,只一有些‘得劲’了,立刻停止。”又说:“写帖主要抓结构,结构对了,点划的姿态即使全都删除,人家也会说象某家、似某帖。”启功先生对临古、临今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临帖还有个“入帖”和“出帖”的问题。《小仓山房诗文集》中说:“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竞似古人,何处着我。”应该说,临帖只是学习书法的前提和方法,是过河的“桥”和“船”,一旦过了河,就得走自己的路,不能老停留在“桥”和“船”上。帖临的象了,即“入帖”了,怎样才能“出帖”呢?个人体会到,在“入帖”的基础上,多选几家名帖进行临习研究,取其长去其短,为我所用,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慢慢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这就是“出帖”了。
二、以勤为径
学习书法有“苦”、有“乐”,是苦中求乐。清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诗句,比较形象深刻地说出了勤学苦练的道理。书法家冯国语先生的名言“无情何必来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深刻地揭示了书法家的博大胸怀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他说:我练书法,经过的是“五步炼狱”。龙跃天门,虎卧凤阙,神剑森列,无羁走马,皆以临为先。帖拜名师,不慕虚名,凝神锤造。此为一。心慕手追,别开蹊径,独创一格。此为二。广纳、博取、能容,天地为师,人人为师。此为三。知识、人品、涵养与之并辉。此为四。悟性为第五。何为悟性?“都道悟性为第一,我言悟性是忘机。疾风骤雨张长史,落花飞雪僧布衣,得骨得髓承前训,古风古貌不随俗。顿悟本来勤中生,胸纳百川笔自逸。”可见,要想在书法艺术方面有所成就,不经过勤学苦练,不经过深钻细研和认真地体验醒悟是不可能的。但是,光靠“闷着头”苦练也是不行的,还有一个学练的方法、窍门问题。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说:字不是“练”好的,是“学”好的。学就是拿,拿就是学。要想着自己是“写字”的,而“字”写得最好的是王羲之、颜真卿这样的古人,如果不老老实实地向先贤们学习,不坚持到传统宝库中去拿宝,“字”是写不好的。又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就学习书法来说,“外财”就是向外人学习,向外人的优点学习,把外人的好东西都吸收甚至“抢”过来。不向外人学习,就不能丰富和造就自己。在“发外财”中,传统宝库里的外财最丰富,这个宝库对谁都是敞开大门的,就看你去不去拿,是拿一件还是许多件,是拿一次还是经常拿。人,不从别人那里拿来宝物是富不了的!由此看来,只有把人的天赋和好学、善学的刻苦钻研精神结合起来,做到有才华而不浅尝辄止,以全身心的投入,废寝忘食的苦练,“退笔成山”的毅力,博学深思的悟性,才能在书法艺术方面才思敏捷,得心应手,刚柔相济,创作出气势恢弘,潇洒神飞,具有自己特点和风格的好作品来。
三、以情为基
对书法艺术的喜欢和爱好,是学好书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一种好的书法碑帖、一幅好的书
法作品,常常是百看不厌,百练不厌,爱不释手,看一次有一次的收获,练一次有一次的提高。这就是感情所系,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没有这种爱好和感情,是无法学好书法艺术的。书法是表现情感的艺术。不仅在学习和欣赏书法艺术中要倾注人们的情感,而且在书法创作中同样地表现出人们的强烈情感。元人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说:“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可见,情感因素在书法艺术中是非常重要的。
书乃心画,境由心造。书法家言恭达说:“功力和情性两者是相融通的,书法就是讲功力和情性。有很多老同志功底很好,但情性不行,写得很死、很板。功力是技法性的,情性是精神性的,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以心境平和、不激不厉的心态来进行书法创作。这就既要有功夫,掌握规矩法度;又须见情性,奔轶绝尘,蹈乎大方而不逾矩。所谓心手双畅,功情两全。使心之所想、情之所感、意之所托、笔之所动跃然纸上,完成挥洒才情、表露气质、张扬个性和扩散美感的生动过程。
四、以美为风
在学习书法的实践活动中,常遇到有些书法作品写得美观大方、活泼生动,让人觉得很美,看起来很舒服,甚至有些字不认得,大家也觉得好看。有的作品写得古古怪怪的,看了就不舒服。对一幅书法作品的欣赏和评估有时存在分歧,甚至截然不同的看法。这是欣赏者个人的爱好、水平和审美角度的差异。
学书法要不断提高个人欣赏和评估书法作品的水平和能力。马克思在《一九四四年经济——哲学手稿》中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清人叶横山说:“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生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可见提高欣赏和鉴赏水平,对于书法爱好者是必要的,对于从事书法艺术者更为重要。只有不断学习和丰富个人对书法艺术的知识,不断提高文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修养,才能提高我们的欣赏、鉴赏水平和创作能力。
要逐步确立个人书法的独特风格。书法艺术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进步的,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而风格是多样性的。这种多样性,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情态和气势美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书法家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审美趣味、基本功力和创作才能。只有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才能符合和满足欣赏者对艺术美的爱好和欣赏要求。因此,我们要在不断学习和提高艺术功力和艺术修养的基础上,开创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路子来。要在追求美的风格中不断超越自我。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追求美的风格,也就是自己认为“怎么美就怎么写”。看一幅书法作品美不美,既要看每个字的形体结构,也要看整幅作品中是否有变化,结体、点划不雷同,肥瘦适当,肥而能秀,瘦而能腴,风姿潇洒,达情尽性,神采飞扬。由于每个人爱好和审美观的不同,必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要求和追求。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就是超越别人,独树一帜。这是可贵的。但如果就此结壳,认为风格一定,练到头了,这种现象是可怕的。书法艺术是无止境的,学习书法艺术是长期学习追求、不懈奋斗的事,只有将整个身心倾注于书法艺术,不断地超越别人、超越自我,才能从容地走进这一人类书法艺术的殿堂。
第二篇:我学习书法的粗浅感想和体会
我学习书法的粗浅感想和体会是:
一、以临为先
会写字不等于掌握了书法艺术,只有熟练地掌握了书法的技法和知识,才能从一般实用写字提高到以观赏为主的书法艺术创作高度。
我学习书法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书法首先是从临帖开始。既要临古人帖,拜古人为师,也要临现代人的帖。但是,为主的应临古帖、名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纵向取古,横向取今”。在这方面先贤和当代大师们都论述得很清楚,我们只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照着做就行了。例如,明代倪苏门在《书法论》中说:“必须取古之大家一人为宗主,门庭一定,脚跟牢把,朝夕沈酣其中,务使笔笔俏似,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种嫡派。”启功大师在给书法爱好者的信中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也不知道是谁的话,因为他有理,就得听他的。这并不是我自己谦逊,因为咱们如果共同学习一些古代高手,岂不更好。学现在人最容易象,但一象了,一辈子脱不掉,以后悔之晚矣。我常教一些最初入门的青少年,索兴把我的字让他临,只一有些‘得劲’了,立刻停止。”又说:“写帖主要抓结构,结构对了,点划的姿态即使全都删除,人家也会说象某家、似某帖。”启功先生对临古、临今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临帖还有个“入帖”和“出帖”的问题。《小仓山房诗文集》中说:“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竞似古人,何处着我。”应该说,临帖只是学习书法的前提和方法,是过河的“桥”和“船”,一旦过了河,就得走自己的路,不能老停留在“桥”和“船”上。帖临的象了,即“入帖”了,怎样才能“出帖”呢?个人体会到,在“入帖”的基础上,多选几家名帖进行临习研究,取其长去其短,为我所用,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慢慢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这就是“出帖”了。
二、以勤为径
学习书法有“苦”、有“乐”,是苦中求乐。清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诗句,比较形象深刻地说出了勤学苦练的道理。书法家冯国语先生的名言“无情何必来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深刻地揭示了书法家的博大胸怀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他说:我练书法,经过的是“五步炼狱”。龙跃天门,虎卧凤阙,神剑森列,无羁走马,皆以临为先。帖拜名师,不慕虚名,凝神锤造。此为一。心慕手追,别开蹊径,独创一格。此为二。广纳、博取、能容,天地为师,人人为师。此为三。知识、人品、涵养与之并辉。此为四。悟性为第五。何为悟性?“都道悟性为第一,我言悟性是忘机。疾风骤雨张长史,落花飞雪僧布衣,得骨得髓承前训,古风古貌不随俗。顿悟本来勤中生,胸纳百川笔自逸。”可见,要想在书法艺术方面有所成就,不经过勤学苦练,不经过深钻细研和认真地体验醒悟是不可能的。但是,光靠“闷着头”苦练也是不行的,还有一个学练的方法、窍门问题。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说:字不是“练”好的,是“学”好的。学就是拿,拿就是学。要想着自己是“写字”的,而“字”写得最好的是王羲之、颜真卿这样的古人,如果不老老实实地向先贤们学习,不坚持到传统宝库中去拿宝,“字”是写不好的。又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就学习书法来说,“外财”就是向外人学习,向外人的优点学习,把外人的好东西都吸收甚至“抢”过来。不向外人学习,就不能丰富和造就自己。在“发外财”中,传统宝库里的外财最丰富,这个宝库对谁都是敞开大门的,就看你去不去拿,是拿一件还是许多件,是拿一次还是经常拿。人,不从别人那里拿来宝物是富不了的!由此看来,只有把人的天赋和好学、善学的刻苦钻研精神结合起来,做到有才华而不浅尝辄止,以全身心的投入,废寝忘食的苦练,“退笔成山”的毅力,博学深思的悟性,才能在书法艺术方面才思敏捷,得心应手,刚柔相济,创作出气势恢弘,潇洒神飞,具有自己特点和风格的好作品来。
三、以情为基
对书法艺术的喜欢和爱好,是学好书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一种好的书法碑帖、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常常是百看不厌,百练不厌,爱不释手,看一次有一次的收获,练一次有一次的提高。这就是感情所系,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没有这种爱好和感情,是无法学好书法艺术的。
书法是表现情感的艺术。不仅在学习和欣赏书法艺术中要倾注人们的情感,而且在书法创作中同样地表现出人们的强烈情感。元人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说:“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可见,情感因素在书法艺术中是非常重要的。
书乃心画,境由心造。书法家言恭达说:“功力和情性两者是相融通的,书法就是讲功力和情性。有很多老同志功底很好,但情性不行,写得很死、很板。功力是技法性的,情性是精神性的,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以心境平和、不激不厉的心态来进行书法创作。这就既要有功夫,掌握规矩法度;又须见情性,奔轶绝尘,蹈乎大方而不逾矩。所谓心手双畅,功情两全。使心之所想、情之所感、意之所托、笔之所动跃然纸上,完成挥洒才情、表露气质、张扬个性和扩散美感的生动过程。
四、以美为风
在学习书法的实践活动中,常遇到有些书法作品写得美观大方、活泼生动,让人觉得很美,看起来很舒服,甚至有些字不认得,大家也觉得好看。有的作品写得古古怪怪的,看了就不舒服。对一幅书法作品的欣赏和评估有时存在分歧,甚至截然不同的看法。这是欣赏者个人的爱好、水平和审美角度的差异。
学书法要不断提高个人欣赏和评估书法作品的水平和能力。马克思在《一九四四年经济——哲学手稿》中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清人叶横山说:“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生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可见提高欣赏和鉴赏水平,对于书法爱好者是必要的,对于从事书法艺术者更为重要。只有不断学习和丰富个人对书法艺术的知识,不断提高文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修养,才能提高我们的欣赏、鉴赏水平和创作能力。
要逐步确立个人书法的独特风格。书法艺术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进步的,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而风格是多样性的。这种多样性,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情态和气势美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书法家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审美趣味、基本功力和创作才能。只有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才能符合和满足欣赏者对艺术美的爱好和欣赏要求。因此,我们要在不断学习和提高艺术功力和艺术修养的基础上,开创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路子来。
要在追求美的风格中不断超越自我。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追求美的风格,也就是自己认为“怎么美就怎么写”。看一幅书法作品美不美,既要看每个字的形体结构,也要看整幅作品中是否有变化,结体、点划不雷同,肥瘦适当,肥而能秀,瘦而能腴,风姿潇洒,达情尽性,神采飞扬。由于每个人爱好和审美观的不同,必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要求和追求。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就是超越别人,独树一帜。这是可贵的。但如果就此结壳,认为风格一定,练到头了,这种现象是可怕的。书法艺术是无止境的,学习书法艺术是长期学习追求、不懈奋斗的事,只有将整个身心倾注于书法艺术,不断地超越别人、超越自我,才能从容地走进这一人类书法艺术的殿堂。
第三篇:关于学习书法的一点体会
关于学习书法的一点体会
书法是什么?汉字的书写艺术。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现代汉语词典》)这是最普通最无咎然而也是最庸常的解释。
其实书法和传统绝对不那么简单。书法是什么?书法是无韵的诗、是无色的画、是无声的音乐、是平面的舞蹈,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是墨象的艺术、是抽象的构成、是心灵的轨迹,书者舒也、书者心画、书者散也„„更有熊秉明先生的至高说法:“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传统是什么?传统是祖先香火的赓续、是古人理念的薪传、是远古心灵的再现,就书法而言,传统是历代法书、碑刻、墨迹、玺印、篆刻以及这些背后的书学思想、书法技巧和精气神,用一个比喻,传统是历史中不死不灭的灵魂。为什么那么多人沉浸于笔歌墨舞?为什么那么多人心仪于经典法书?明代大书法家黄道周也是一位忠烈之士,宁死不屈,在被清兵行刑之前,却执意写完一大篇小楷,写得心定气闲,临危不惧,书法成为他艺术的绝唱和遗嘱。书法艺术迄今已经绵延了几千年,并还将绵延下去。只要有中国人的存在,就会有中国书法艺术的存在。中国书法艺术塑造的形式美,强调写意传神,发挥形式自身的内在美,已经超越了再现的范畴,成为具象与意象手法和谐法结合的典型形式。中国的书法艺术,把意味融化在形式自身的结构、力量、旋律、气质、形势的运动之中的“有意味的形式”。讲究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在“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等美学思想指导下,要求“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丽不以胶漆,约束不以墨索”,复朴归常,蕴藉天趣。
中国书法凭借点画的组合,线条的变化,笔墨的运动而成为一种传统艺术。从殷商的甲骨文开始,已具备了书法艺术的三要素的用笔、结体、章法。以执笔、运腕、用笔、结构四个基本法则为重点。如:执笔要指实掌虚,运笔要“腕运”自如,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要圆满周到,结构要横直相安、疏密得宜等。其中,“用笔”更为重要,用笔不仅要中锋铺毫,而且要用笔到位。所谓“用笔”到位,也就是:笔落在纸上,不能顺笔平拖,而是要点下来,心里觉得笔落实了,再行笔;你写一笔,笔力要送到底,这也就所指的要到位;下笔时“逆入卜,行笔“平出”。逆入就是逆锋起笔,欲左先右,欲下先上;平出就是行笔时笔锋铺开,做到“中锋用笔忿。同时,在起笔、行笔、收笔运动的全过程中,注意笔锋的转换、调整,点画的轻重、粗细的相益。这样,写出来的基本笔画,才能表现出轻重分明,活跃生动,节奏感强,富有情感。在练习时要善于找字的特点,如:点画的特点、结构部位的特点、,字势的特点以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的特点,进行相互比较和分析其特点,这就是字的结体和章法。
学法不拘法,学法为弃法。学书最忌拘法,一旦被法所缚,解脱甚难。刘熙载说过:“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就是这个道理。学习书法,就是要从各种简单的点、横、竖、撇、捺等线条中雕塑出极为丰富、变化万千独特魅力的汉字。颜体端庄雄伟,浑厚刚劲,行笔沉着凝重,结体端正平稳。柳体秀丽、娴雅沉静,凝练婀娜。赵体素以园润遒丽端庄称著。需兼收并蓄,写出自己的风格。
临摹碑贴是学习书法的重要方法,也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学碑能壮其气,增其力。学贴能增其巧,见其秀,历代书法家无不是从临摹碑贴入手的,而且十分刻苦用功,背贴和用贴等五个步骤,其中摹贴和临贴是最基本的步骤。摹出来的字,较容易得到原迹的结构位置,但会失去原迹的笔意;而临出来的字,较容易写出原
迹的笔意,但往往失去原迹的间架位置。因此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既要摹贴,又要临贴, 同时要体会名家书法运笔的思路,提、按等笔法的力度,流畅的笔峰、创新的神采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好书法。当然读帖也是不可缺的。读帖一为理解,二为直觉,悟书理,悟笔法,悟意象,从而提高自己对书法的灵感。
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古代书法理论著作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古代书论是前人书法实践的经验总结,对我们今天书法创作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譬如卫铄的《笔阵图》、孙过庭的《书谱》等。古代的诗文、词曲赋也是应该说是必不可少的。文字与书法尽管表现形式不同,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比如诗词讲究意境,书法也讲究意境,它们的实质是相同的。在古代文学方面,诸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陶潜的《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丘迟的《与陈伯之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等等,或清新俊逸,或潇洒超脱,都足以廓人胸怀,发人幽思。至于诗词曲赋,如《唐诗三百首》、《宋词选》、《元曲汇编》、曹植的《洛神赋》、陶潜的《闲情赋》等等,尤应择善多读,时时涵咏。对于提高修养来说,除了有选择的精读古代书论、文学作品外,对于古代哲学、美学、文字学、金石学等典籍中的经典作品,也应随时留意,精心研习,以求触类旁通。如《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庄子》、《荀子》、《心经》、《金刚经》
书法艺术的创作、创新,包括了笔法(执笔、用笔与用墨等技法)、笔势(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和笔意(反映作者的主观世界)3个要素。笔法与笔势属技巧范畴,笔意才是书能得以发挥。这是书法艺术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这3个因素连环相扣,缺一不可。只有掌握笔法、笔势、笔意,才能能够随心所欲,方为得法。“有法可得是名法缚,无法可得,方名解脱”。做到这样,方称摆脱了法缚,历来很多书家苦于法缚,往往醉酒作书,醉后挥毫,摆脱了法缚,所成之书,往往意趣横生,如得神助。如张旭醉中作书,“醒而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然而求解脱未必非酒不可,书者如遇特殊的欢愉或愤慨等情况,也同样能挣脱法缚,进入“人法双忘”的美妙境界,作出平时无法思议的神品来。如被誉称“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与“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祭侄稿》等稀世墨宝,都是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产生的。
历代名家们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财富,无论是碑还是帖,都是它所存在的那个时代的精萃,反映着时代的创作高度,体现着书法艺术性和规律性。离开了传统的沿袭,就等于脱离了“法”的束缚,失去了书法特有的光采。只有继承传统,大量的临习古人碑帖,才能站稳脚根,真正走上书法创作之路。除了优秀的古今法帖外,书法的传统还包括书法艺术以及审美范畴,诸如方与圆、曲与直、迟与速、疏与密、生与熟、巧与拙乃至笔力、神采、气韵、意境、书风等等。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他的传世名作名篇《书谱》中写道:“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余然,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二十四年钻研书法,殚精竭虑,继承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等人所代表的书法传统,虽不能入木三分,但却从不间断临池学书的志向。传统书法的魅力,也可见一斑。画首同时也是书法四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曾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做所索靖。”苏东坡同样也是以书法的优秀传统为旨归的。
在学习书法中,不仅坚持传统,当然更需要在继承中的创新。我们学书法首先从临摹开始,但临摹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学习书法的目的是为
了继承和发展书法艺术,要创作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书法作品来,如果我们学柳公权或是颜真卿,学得特别像,就像复印的一样那么又有什么意义。那种只知模仿,不知提高的人历来被人们称为字奴。清朝有个书法家叫张裕钊,他自秦汉碑刻学起,后学魏晋诸家,把篆书的圆劲,隶书的方硬融为一体,创出一种独特的书体,因为他的代表作是《重修南宫县学记》,因此人们就把他独创的字体称为“南宫碑”。这种字体,今天不但在我国而且在日本也有着较大影响。
总之,学书难,书法创新更难,有志于书法创新的人,不但要敢于请命,敢于呼喊,还须清除幻想,实实在在地、刻苦地、科学地进行练习,遍临诸品,穷绝技巧,练就惊人笔力,同时努力提高各方面的修养,使笔端蕴藉文情,字间荟萃风流,从而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力求独特,自成书体。
姓名:甘迪
班级:08级美术学国画2班
学号:081014106
第四篇:学习书法的几点体会
学习书法的几点体会
原创作者:叶绪寅将军
我自幼受父亲影响,爱上了书法。他曾面授过我“永字八法”以及如何临帖摹写等一般常识规范。另外,乡亲们常请他写春联、挽联、贺幛条幅之类,此际,他常叫我在旁观摩体会。现在想来这为我后来学习书法打下了基础。
从军后,很少用毛笔写字,所以重新学习书法,实际是在“文革”时期之后。写过一些“作品”,参加过全国、全军、海军的展出,得过几个奖。离休后,参加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对自己是个难得的机会。几十年的书法实践有以下几点肤浅认识、体会,写出来请大家指正。
第一,对书法这门艺术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在旧社会,在学堂里名义上也设书法课,实际上只叫你练方块字,什么继承遗产,加以保存整理、系统研究、归类总结等等,根本谈不上。更多的只是把它当作谋生的手段,少数人落得个卖字潦倒的下场,至于书法艺术只存在于少数人的“书斋”里,“象牙塔”里。广大劳动人民同它是没缘的。解放后,书法这门艺术才获得了新生。上有党和国家,书协的倡导,许多大专院校开设专门课程系统讲授,下有各类民间组织积极推动,书法艺术终于在祖国的艺术殿堂里重新占有了一个重要的席位。
中国书法是一种层次极高的艺术,绝不仅仅是汉字书写的问题,而是中华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其本质来说,书法美学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同时融化了儒、墨、法、名诸子百家思想精髓的兼容的美学思想。通过书法可以反映出书者的文化素养、气质和审美观。所以学习书法必须要有字外功,诗和文是书法的灵魂,书法艺术则是诗文的外在表现。因此,书写的内容十分重要,如果说一幅作品,七律有娴熟,但缺少健康向上的内容。没有诗文的高雅意境,它就等于没有了灵魂。成为没有艺术价值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艺术又是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生、增强思想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的重要途径。
中国书法艺术又成了国际交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文革”以后,国内外文化交流多起来了,港、澳、台地区不说,日本、韩国、东南亚等许多国家也涌现出了数量众多的书法家或中国书法艺术的爱好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书法必将以它中国独具的光彩夺目的艺术赢得各国人民的喜爱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欧阳中石先生所说:“书法艺术是由我们兴起而又纳入了世界艺术宝库的一株瑰丽的奇葩。这是我们神州中华的骄傲,我们这些后辈为我们祖先创造出了这样精萃的艺术而自豪。”而这也就是个人爱好书法艺术的动机和目的。
第二,临帖拜师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
碑帖是我们的先贤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我们无声的老师,这个“老师”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随地都可以向它请教。要非常虚心认真的读帖、背帖、要拿七分时间去“读”和“背”,拿三分时间去临和摹,读懂了再下笔,要在“形似”、“神似”上狠下功夫。小时候,我也临摹过十几部碑帖,诸如“九成宫”、“醴泉铭”、“圣教序”、“兰亭集序”等,但很不自觉,很不得力,早就还给“老师”了。这两年自觉性有所增强,但惰性还时而作怪,所以基本功很不扎实。有时还欣赏“自由体”,自己头都白了,又不想成名成家,大概过得去也就行了,所以许多作品“一挥而就”。粗制滥造,这种想法和做法当然很不对的。孙过庭说得好,那种“引班超以为辞,援项藉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研妙,不亦谬哉。”通过老师指导读帖临帖,深感“自由体”此路不通,但有时仍缺乏自觉,说明改正缺点之难。
仅仅临摹碑帖是否就够了呢?否。拜师是必不可少的,师徒相授,是文化,技艺得以延续传播的主要途径,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本所以传道解惑也。”由于书法具有一套本体的操作规范,特别是技法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相不拜师,就企图无师自通,搞出点名堂来,是不切实的。联系往常前后对比,深深体会到有师指导与无师指导,进步快慢大不一样,在学艺过程中,有些毛病经老师一指点就改正了,仅靠自己摸索,必然要走许多冤枉路。这些年因经常生病,面授我一次也没参加,损失很大,多亏在批改作业中几位老师,特别是吴未淳老师那种认真负责、谆谆教诲、不厌其烦、一笔一画
也不放过的精神,可敬可亲,使我深受教益,终身难忘。
总之,学习书法无捷径可走,首先是继承,老师的传授是极其重要的,至于临帖则是一辈子的事,这叫做“基本功”。“基本功”过关了,才能谈得到发展、创新,这也是继承的目的。说到我自己,终其一生,只能说在基本功上再下些功夫,至于发展、创新,现在还不敢有此奢望。
第三,学习书法要依据自己的特点,找出一条适合自我发展的路子。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爱好和气质特点。选什么帖,选哪一家,要因人而异。一个人不可能篆、隶、楷、行、草样样精通,何况现代社会与古代大不一样,象智永和尚那样闭门学书,几十年不下楼,这是绝难办到的。人的生命有限,只能在打好基本功的基础上一个时期专攻一门,过一个时期再攻另一门,务求专一精到写出自己的面貌和风格来,能做到这样,就很难能可贵了。
其次,眼界要高,取法乎上。这是选帖入手最关紧要的事。就我个人讲,父亲是学“二王”的,周围戚友们也学二王的居多,因此,自然的我也“心仪二王”。孙过庭有云:“夫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二王的书法不仅代表着古代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并且流传千余年,历久不衰,公认为学书的楷模,确有它深刻的原因。米芾说:“草书不入晋人格,徒成下品”,这话不是无稽之谈。行草的风格流派众多,学过一阵二王之后,就想学苏轼、米芾、郑板桥等艺术风格最强烈的流派的书体,初学似乎不难,但上手后极难摆脱,最后回过头来还是觉得走二王这条路子最稳妥,有了这个底子,再变也不晚。学书法重在溯源,不要逐流,不要赶时髦,不要学今人,一定要学古人。我曾随郭竟仁同志一道专门求教过启功大师,他就反对别人模仿他的字,这当然是他老人家的谦逊,但确是至理名言。
学草必须先学楷,这是基础的基础。我认为现阶段自己还须在这方面很好补课,否则学草写草是决计写不出来的。
另外,学习二王书法,个人体会不能仅仅单纯从书法技巧上去学,而要更深层次地研究和理解晋时期士人的心态,情趣和意向。如魏晋人尚韵,主要追求一种平和自然、含蓄蕴藉、刚柔相济、骨丰肉润的中和美的境界。它是一种情和理、感情和理性、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明乎此,人们把这种美当作古代美的最高典范就不足为怪了。
第四,汉字造型的三个要素是线条、结构和黑白,这三者中线条是汉字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书法形象构成的最基本元素,是维系艺术家创作实体与艺术家心灵的纽带,一件成功的书法作品,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还是线条,即线条的立体感、力量感和节奏感。书法线条是由点和线、结构造型、墨韵神采三个要素构成的。所以线条塑造与用笔有着密切的关系。赵孟頫说:“书法以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而用笔千古不易。”讲
用笔无非是三种形态,即圆笔、方笔、方圆兼济。篆书是圆笔,隶书是以圆为主,也有方笔,至于楷行草体,则方圆兼济,什么笔法均可参用。自古以来,讲用笔的论著多而又玄,但我觉得最莫过于把线条当作表现精神生活的手段,赋予线条以生命感。一如韩愈所说:“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悄过庭对王羲之书法的毛病最能说明问题:“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泽虚无;《太师箴》又纵横易折;暨乎《兰亭》是说在王羲之笔下,不同内容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喜怒哀乐尽在其中,反映了不同的志趣和情调。书者通过线条不仅仅表现的是一个”自我“,同时通过这个”自我“表现了一个更加宽阔的世界,这正是中国书法线条的魅力和生命所在。
结体就是书法造型结构,它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一言难尽。智果的《心成颂》十八法,欧阳询的《三十六法》,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都是讲书法造型的原则。而书法的结体又与布局有关,它是书法空间意识的觉醒。书法是黑白艺术,墨遇线而成型,黑与白同等重要,且两者相辅相成,但我们过去往往只注意黑、忽视白。实际上没有白,不能显示黑,这是书法结体的一条原则,也是辩证法在书法艺术中的运用。黑的线条当然重要,但无白的衬托,也显示 不出它的美。留白能给人更多的遐想、回味与思考的余地。有的学者说得好。书法不只是写黑,更是写白,它是处理笔墨的高明手法,也是安置字的平衡的最佳方式。这些都是值得我今后铭记在心的。
第五,学习书法必须重视感情的持久投入。
搞任何事业都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献身精神。学习书法理所当然也应有这种精神,而感情的持久投入就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
艺术是无止境的,要攀登书法艺术的高峰也是谈何容易!今天看自己的作品,似乎还说得过去,明天再看就感到不行了,甚至觉得丑不堪言。学艺就是一种不断否定自己,不断前进的过程。个人认为必须敢于否定自己,任何满足现状、自吹自擂的表现,都是一种有害的短视行为。否定自己有时难免觉得痛苦,自己老大不小七十多岁的人了,还不及一、二十岁的小伙子,感情上有些难堪,在这种时候,就得有超越自我迎着困难上的劲头,实际上也就是检验自己对书法艺术的感情是深还是浅的问题。
所谓感情投入,还指书法艺术同别的艺术一样,必须以情动人,书法是高层次的艺术,所谓“情动形言”就是书者的情趣受到外界客观事物激发、触动,必然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作为书法来说就是要抒情写意。当然,要把书者的感情注入到书法艺术创作中去,并且体现在作品里面,还有赖于找到一定表达形式和熟练的技巧,要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更得有长期的持久的感情投入,否则一切将都是空话。
写到这里,总觉得意犹未尽,多年来,学了一点理论,也临了一些碑帖,但当接触到书法的实际创作时,问题就来了。那就是理论似乎已通了,写时却不能得心应手。其实问题还是出在基本功不扎实上面。所以自己认为即使穷其一生,永远还是一个小学生。有幅对联说得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第五篇:学习书法的感想
于思远简历
于思远,女,汉族,2001年3月11日出生。现在遂平县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三班学习,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每次考试,在阶段都名列前茅。从2011年9月份利用业余时间跟从遂平县书法大师赵树城学习书法。由于勤奋努力,在2012年第四届全国少儿书法大赛中获得特等金奖。
学习书法的感想
于思远(第四届全国少儿书法大赛特等金奖获得者)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一种传统文化,学习书法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放松身心,还可以通过孜孜不倦的研习,坚持不懈的追求来增强毅力,磨砺心智。因此,我对书法艺术始终保持这较高的兴趣,平时也会抽出时间来练习。下面,我就浅谈一下我在书法学习中的几点感悟和体会。
我认为书法初学者最应该忌讳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贪”,一个是“急”。许多书法爱好者由于对书法有极强的兴趣,因此一开始就尝试去练习行、草、隶、篆等多种字体,结果因为基本功没有练好,导致很多地方处理不当,逐渐养成不好的习惯,难以改正。我认为初学者应该首选练习楷书,不能怕苦、怕累、怕钻研。等待基础牢固一点以后再去钻研其他字体。虽然形式和写法上楷书与行书、草书有一定差别,但在写行、草等字体时,许多细节的处理上要用到楷书的技法,楷书功夫到家了,细节问题处理好了,写字的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因此,初学者选择练习楷书作为入门是比较合适的,对学习其他字体也是大有裨益的。
再说一个“急”字。很多初学者学习书法,比如楷书,一入笔便是整字、整段、甚至整篇,乍看像是一个不错的字,一幅不错的作品,但细看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确实漏洞百出,没有章法。因此,初学者学习要从一笔一划开始,练习楷书,尤其重要。悬针、垂露、长横、短横、撇、捺、点等,都要逐一练熟,然后运用到具体的字中,稍加注意笔画位置的安排,写出的字就显得有章法了。另一方面,初学者在学习时因为急于求成,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写字上,却很少花时间去想,许多错的地方就无法纠正过来,只是一遍一遍进行无用的重复,得不偿失。应此在学习书法时,我们不仅要写,还要想,及时临帖把错误改正过来,水平才会有提升。所以,书法学习一定不能“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