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人事局加强乡土人才管理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县人事局加强乡土人才管理经验材料
县人事局加强乡土人才管理经验材料-加强乡土人才管理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文章转载自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近几年来,**县人事局立足
本县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两个调整”的要求,大力推进人事工作职能转变,努力改变服务方式,不断拓展服务领域,积极扩大服务对象,切实把服务“三农”摆到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我们从全县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出发,高度重视乡土人才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制定政策规定,加大管理力度等措施,初步建立了一支强大的乡土人才队伍,构建了乡土人才资源、信息、技术共享的网络体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截至到目前,**县乡土人才入库登记人数已达6622人,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乡土人才648人,被推荐评选为市级优秀科技人才的近34人。主要做法是:文章转载自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一、成立服务机构,构建乡土人才网络体系
**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拥有70多万农村人口,在农村中分布着大量的“田秀才”、“土专家”,由于没有专门为农村人才服务和管理的机构,这些人才的技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影响了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为了使农村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技能并尽快接受新知识,建立必要的管理服务机构是人事部门服务农村经济的主要任务。基于这种认识,经人事局提议并报县政府批准,于1999年在县、乡、村三级成立了乡土人才服务机构,并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县级乡土人才开发办公室设在人才交流中心,负责指导协调乡村两级机构对乡土人才的管理服务工作。乡镇人才服务站受县级人才开发办公室的领导,负责本辖区乡土人才和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的管理和服务,并指导协调村级机构的管理服务工作。村级人才服务点受乡镇人才服务站的领导,负责本村乡土人才的调查推选,沟通人才需求信息,组织开展样板示范和技术交流活动。三级机构的建立,将全县各类乡土人才及时纳入管理范围,构建了较完备的乡土人才管理网络体系,为技术交流、信息沟通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组织调查摸底,建立乡土人才资源信息库
为了掌握全县乡土人才总量及分布情况,县乡土人才开发办公室组织人员深入到乡镇人才服务站、村庄服务点指导调查摸底工作。县级乡土人才开发办公室对乡镇人才服务站上报的材料进行系统整理,分类建档,输入微机,建立了全县乡土人才资源信息库。经过县、乡、村三级服务机构的共同努力,目前全县17个乡镇、740个自然村的6622名乡土人才的个人资料已全部入库管理,为乡土人才的技能共享搭建了平台。
三、开展评定职称,最大限度地调动乡土人才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为了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地农村实用型人才,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促进现有乡土人才提高技能与水平,我县于2001年成立了农民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专门对乡土人才的技能水平进行评定。评委会由农业、林业、工业、科委等部门的专家组成。评审工作由人事局组织,严格按照程序、标准进行,不走过场,不搞形式。截止到目前,全县共进行了四次评审活动,为648名乡土人才评定了农民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其中农民技师116名,助理农民技师345名,农民技术员187名。农民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开展,使一大批乡村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他们已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领头雁”,同时对促进乡土人才技术交流和技术输出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强化知识培训,提高乡土人才的技能水平
几年来,针对农业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聘请了外国专家和县内外知名专家,采取理论讲授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10余次乡土人才培训班。培训内容涉及到果树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课目,有900余名乡土人才参加了培训,既帮助他们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又提高了他们理论水平,效果十分显著。我们还组织农业、林业、畜牧部门的科技人员编辑了科技小册子,发放到乡土人才手中,以此加强对乡土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使他们在更新知识的同时,广泛学习和推广新技术。目前,很多乡土人才不但成了“科技带头人”,而且成了“致富能手”。同时,还能带动一方群众致富。如前社庄是远近闻名的黄瓜村,田马元是远近闻名的苹果、樱桃村,这些村里技术能手不断到周边村庄传授经验,进行技术指导,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新的乡村技术能手。
《县人事局加强乡土人才管理经验材料》来源于文秘
114网,欢迎阅读县人事局加强乡土人才管理经验材料。
第二篇:乡土人才先进事迹材料
乡土人才涂平和同志事迹材料
“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我作为乡土人才,一定要带领大家共同致富。”这是万载县康乐街道里泉村生猪加工企业经理涂平和肺腑之言。涂平和,一个平凡的农村人,用自己的言行成为了里泉村农民发家致富的领头雁,同时辐射带动周边村组群众进行生猪加工及加工,使数十户群众踏上脱贫致
富道路,为农民撑起了一片艳阳天。
穷则思变寻找致富路
艰苦的生活条件,敢想敢做的性格使涂平和产生了自己创业的念头。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和认真分析后,他决定发展生猪加工业。1985年,东拼西凑了1万多元钱,他跨出了创业的第一步。并逐步攻克来自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坚定不移的发展生猪加工业。1999年,他多方筹集18万元,购进2个大型冻库。2003年,他赚到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桶金,并利用这资金做垫本,逐步扩大生猪加工线。2005年,再次扩大了加工规模。直到2009年,加工企业投入已达到100万余,实现年均收入20余万元。如今,涂和平在村里建起了新楼房,买了小轿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引领乡亲走上致富路
涂和平富了,但他深感肩负的责任,要“带动广大群众一同致富”。于是他决定在村内去寻求生猪养殖户,亲自给加工户传授经验,上门为养猪户提供技术指导,涂和平每天辛苦的奔波,不仅缓解了生猪加工来源的紧张,而且带动了周边群众创收。2003年,生猪加工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涂和平在反复思考后,决定迎合市场的新需求,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他开办了生猪养殖与加工技术培训班,每月召集养猪户学习培训一次。同时以我县农业科学技术阳光培训工程为依托,组织村民学习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目前,我村及周边数十户农户成了里泉猪肉深加工企业的长期供应商,里泉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生猪深加工地。现在乡亲们说起涂和平,都竖起大拇指,感谢他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
科学发展拓宽致富路
多年的实践,涂和平感受到,生猪加工业只有坚持走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信息化道路,才能走得更好更远。他多次到南昌、高安、上高等地参观学习先进生猪加工业,回来后,将新技术通过反复研究,多番尝试,增强了科学加工、规模加工、规范加工的意识,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他安装电脑,上互联网,开拓网络销售渠道。他以打造绿色食品为目标、注册成立了里泉猪肉生加工企业,建起了省内先进的生猪加工生产线,在管理中实行以公司加农户的组合方式,是以互助互利为基础的经营性结合体,吸收养户自愿参加,实行集中到生猪养猪户家中进行疾病防疫、饲料供养、统一保护价收购,统一绿色屠宰,赢得了农户的称赞,促进了生猪产业逐步走上了现代化、科学化的加工道路。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经过二十五年的磨练,涂和平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成长为养殖户的引路者、加工户的主心骨,成长为群众致富的带头人。他时刻牢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一花开放不是春,只有群众富裕了,才是硬道理。在今后漫长的日
子里,涂和平还将不断探索企业发展的新方向新思路,扩大企业的利润空间,争取带领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第三篇:乡土人才先进事迹材料
乡土人才涂平和同志事迹材料
“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我作为乡土人才,一定要带领大家共同致富。”这是万载县康乐街道里泉村生猪加工企业经理涂平和肺腑之言。涂平和,一个平凡的农村人,用自己的言行成为了里泉村农民发家致富的领头雁,同时辐射带动周边村组群众进行生猪加工及加工,使数十户群众踏上脱贫致富道路,为农民撑起了一片艳阳天。
穷则思变寻找致富路
艰苦的生活条件,敢想敢做的性格使涂平和产生了自己创业的念头。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和认真分析后,他决定发展生猪加工业。1985年,东拼西凑了1万多元钱,他跨出了创业的第一步。并逐步攻克来自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坚定不移的发展生猪加工业。1999年,他多方筹集18万元,购进2个大型冻库。2003年,他赚到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桶金,并利用这资金做垫本,逐步扩大生猪加工线。2005年,再次扩大了加工规模。直到2009年,加工企业投入已达到100万余,实现年均收入20余万元。如今,涂和平在村里建起了新楼房,买了小轿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引领乡亲走上致富路
涂和平富了,但他深感肩负的责任,要“带动广大群众一同致富”。于是他决定在村内去寻求生猪养殖户,亲自给加工户传授经验,上门为养猪户提供技术指导,涂和平每天辛苦的奔波,不仅缓解了生猪加工来源的紧张,而且带动了周边群众创收。2003年,生猪加工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涂和平在反复思考后,决定迎合市场的新需求,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他开办了生猪养殖与加工技术培训班,每月召集养猪户学习培训一次。同时以我县农业科学技术阳光培训工程为依托,组织村民学习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目前,我村及周边数十户农户成了里泉猪肉深加工企业的长期供应商,里泉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生猪深加工地。现在乡亲们说起涂和平,都竖起大拇指,感谢他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
科学发展拓宽致富路
多年的实践,涂和平感受到,生猪加工业只有坚持走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信息化道路,才能走得更好更远。他多次到南昌、高安、上高等地参观学习先进生猪加工业,回来后,将新技术通过反复研究,多番尝试,增强了科学加工、规模加工、规范加工的意识,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他安装电脑,上互联网,开拓网络销售渠道。他以打造绿色食品为目标、注册成立了里泉猪肉生加工企业,建起了省内先进的生猪加工生产线,在管理中实行以公司加农户的组合方式,是以互助互利为基础的经营性结合体,吸收养户自愿参加,实行集中到生猪养猪户家中进行疾病防疫、饲料供养、统一保护价收购,统一绿色屠宰,赢得了农户的称赞,促进了生猪产业逐步走上了现代化、科学化的加工道路。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经过二十五年的磨练,涂和平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成长为养殖户的引路者、加工户的主心骨,成长为群众致富的带头人。他时刻牢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一花开放不是春,只有群众富裕了,才是硬道理。在今后漫长的日子里,涂和平还将不断探索企业发展的新方向新思路,扩大企业的利润空间,争取带领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第四篇:如何培养农村乡土实用人才
如何培养农村乡土实用人才
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抓住机遇快速发展自身的经济是现在政府的重要任务,人才是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其中培养乡村人才是促进基层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这一股强大的生力军。政府应该从人才的选拔、培养、任用等方面入手,认真落实,因地制宜,积极选拔培养基层的人才。
一、健全选拔机制,为人才选拔提供有力的保障 “科学是第一发展力”,那人才就是“发动机”,可见人才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建立规章制度,行为政策,是选择人才的一切行动的保障。一是建立人才政策体系。根据当地的经济实际需求,及本土乡村人才特点,制定相关选拔的方法和落实有关待遇政策,为人才的选拔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根据目前翁源大力发展工业,发展有特色的农业的这一特征,就要求选拔的人才应该充分了解翁源经济的结构特征及发展方向,对农业、工业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妥善处理好群众间的矛盾,还要制定合理的待遇政策,做到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发展。二是促进政策的推行落实。确定选拔的范围和对象,根据当地基层经济的发展特点主要在农业方面,从种植、养殖、销售等相关行业的人员中选拔。选拔人才要实行考核制度,确保公平公正,优胜劣汰,积极在人才中营造比贡献、比成绩的良好气氛。三是建立人才管理机制。各镇场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选拔培养人才的工作,并对此进行记录跟踪,建立农村乡土人才发展的档案,对选拔培养基层人才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及时记录下选拔培养基层人才中的值得借鉴的经验,实行常态化工作。
二、健全培养制度,营造人才成长良好环境
“人有高低,路有不同”,每一个人接受的教育和知识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应当因时因人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特色发展来进行培养。一是理论结合实际。定期组织相关专业老师按需施教,培养急需实用人才,“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还可以邀请一些成功人士讲授自己发展成长经历经验。二是加强示范交流。定期组织去一些发达的地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学习他们如何服务基层,更好地让基层人才促进基层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技巧,借鉴并推广成功的经验,提高大家服务基层水平,鼓励他们为基层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三是鼓励自学成才。鼓励他们参加各种自我学习,各种技术竞评职称,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出台一些奖效政策,提高积极性。四是发挥引导作用。由政府牵头,与一些企业公司搭建发展、合作、交流平台。组织乡镇人才前去参观学习,学习相关知识与经验,培养一批农村经济发展的能人,并发挥他们的带动效应,带领大家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三、健全引导激励机制,为乡村人才提供舞台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奖励效应是人才发展的一大助力,让乡村人才时刻保持高度的积极性。一是推动乡土人才“双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当地一些思想素质好,能力强的人对当地的影响,可以选拔一些政治素质好的业主和他方面的能手进驻村“两委”干部,发挥他们的影响力,从经济和政治上实行“双轨制”并行。二是支持乡村人才创业,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我们大胆起用一些具有较强发展潜力、在搞企业等方面有专长的人,鼓励帮助他们开创一些新领域,新型行业。给予他们一些鼓励政策,做大做强,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比如开设农场、果园、山塘水库,使之发展成既可以旅游休闲的度假景点,又能创造其它的收入。三是引导乡土人才做好“传帮带”,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我们要求各行业人才通过结对子,以一带
一、以点带片、科技齐头并进等方式进行传帮带,把自己的知识、技术、经验等传授给周围群众,让更多的农民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乡土实用人才便是那举足轻重的“领头雁”,引领着千千万万农民铿锵前行,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才能真正强农兴农,让翁源的农民朋友们都过上好日子,实现广大农民朋友们所企盼已久的“三农”中国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第五篇:乡土人才三篇
加快乡土人才培养
春种时节,各村群众在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指导下,忙着种黄芪、板蓝根,发家致富的劲头十足。我镇加快农业科技带头人、农村干部和农民技术骨干开发培养,形成了“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能人带动效应。
把农村党支部书记培养、选拔与教育放在新农村建设首位,以村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依托远程教育站点,对村干部进行集中轮训。开设村干部大专学历培训班,目前,有2名村干部已参加大专学历教育。实施“百人赴外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外出参观学习、送科技下村等活动,让农村人才在实践中拥有一技之长。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延伸“土专家”、“田秀才”管理网络,将培训内容与春耕生产需求相衔接,开展“双低”油菜、玉米制种、日光温室种植、设施葡萄栽培、肉牛养殖、测土配方等多项实用技术培训,为全县春耕生产提供科技支撑。目前,已培训产业大户、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致富能人及农村实用人才200多人。
乡土人才何时破“土”成“才”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乡土人才”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力量。但是,农民农技匮乏,新型农技推广困难,成了当下我省广大农村较为普遍的现象。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如何培育农业科技人员,让乡土人才破“土”而出,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是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
农民种田急需技术指导
5月份,连续反复无常的天气,让临洮县洮阳镇米家咀农民牛慧英颇为郁闷。
“今年西瓜出苗特别好,霜冻前就长到半尺多高,但连续霜冻过后,成活的瓜苗还不到七成。”让牛更为无奈的是,每次霜冻来临之前,她都收听气象部门的预报,可就是苦于没有技术人员指导,不知如何预防。
牛慧英介绍说,米家咀附近几个村子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植蔬菜、水果和小麦,但是,近几年很多家庭劳力都在外打工,留守妇女老人很难掌握新品种、新配方的技术要领,面对农苗死秧现象经常无能为力。
牛慧英的遭遇是我省农业生产中面临的普遍现实:在农村,主要劳力外出务工,留守的妇女老人儿童难以接受新型的农业科技,导致农田减产,甚至荒芜。
与此同时,外出务工者也因长年脱离土地,开始对土地变得陌生。作为80后一代,泾川县的张万龙已经是一名有着10年工龄的农民工,由于离开土地多年,现在的他甚至连最基本的农活都不会干,更别提掌握农业科技了。张万龙这样的人,在农村极为普遍。
有分析材料指出,目前农村人才匮乏已经开始为新农村建设带来六大难:一是先进农业科学
技术推广难;二是现代农业植入难;三是基础设施建设难;四是农民协会组织协调难;五是城乡差距缩小难;六是农民收入增加难。
新型农技推广遭遇人才“瓶颈”
“儿女们都在外面打工,我们老了,也折腾不起了,种田全靠几十年的经验,哪里懂什么科学技术呀!”在米家咀,提起不少植被的种植技术,留守老人李德全老两口连连摇头声称不懂。
“农技推广人才短缺和农村留存劳动力素质低下,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举步维艰,先进科技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省农业科学院技术员张继宁介绍说。
这一观点有很好的事实佐证:据不少基层农技人员讲,科技人员下乡宣传科技知识期间,组织农业专家花费很大精力编印而成的标准化种植技术单行本,在免费发送给农民后,却发现很多妇女根本不识字。
有调查显示,我省每年出炉的农科成果,受农户欢迎并积极应用的仅占一成左右。所有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三到四成。大量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应用于生产,只能停留在研究阶段和实验室成果阶段。
张继宁说,现在农业新品种、新药剂层出不穷,农民种地更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但受种种原因所限,我省不少农业新技术出现“示范”多、“带动”少的局面,许多新型农业科技种植真正形成规模的还不到20%。
来自省农科院的一份资料显示,在基层,相当一部分农技人员多年没有参加过农业新技术等方面的系统培训,对新技术、新手段缺乏了解和掌握,而且,由于编制原因,乡镇一级的技术推广人员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有的县农技中心近七年时间没有接收过一名大学生。
多措并举缓解“人才荒”
提到毕业后回农村,甘肃农业大学大四学生陈慧芳并不愿意。尽管学动物科学技术专业的她回到农村的舞台更为广阔,但她表示“从未考虑过”。
“这几年学校一直给学生做工作,但真正愿意下基层的是少之又少。作为一个农业院校,我们的学生很多来自农
村,毕业后又回到农村,面子上挂不住。”甘肃农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一位老师说。一方面不少身怀“技术”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题,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却出现“人才荒”,对此,有专家提出,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不愿回农村、农村缺乏科技人才的实际,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定向培养农业紧缺人才。
张继宁建议,对农村十分紧缺的人才,可以由相关部门委托相关院校进行定向培养,特别对一批家境贫穷且愿意回乡从事农技工作的学生,采取签订合同方式进行招收,等毕业后,这批公费生将成为“三农”建设的支撑力量。
与此同时,还要为这些回村的科技人才提供稳定的工资制度、建立生活保障和发展晋升制度,解决学农的学生下去留不住的问题。
此外,也有专家建议,政府应启动农村科技人才远程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帮扶机制;开展科技人员到农村到基层“定期工作”活动,通过科研、带教、合作等务实形式,不断提升农村科技服务水平。
乡土人才培训方案
为不断提高我镇乡土人才整体素质,积极发挥乡土人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结合实际,制定本培训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大方县“十二五”规划总体部署,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努力提高农村一线乡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多途径、多形式、多样化地开展乡土人才培训工作,逐步形成一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乡土人才队伍,为全面建设经济强县提供人才保证。
二、培训对象
非公有制企业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社区居民委、村组干部;具有农民技术职称或专业技术证书的专业技术骨干;各类科技推广示范户、各种生产专业户的先进者;具有一
技之长的能工巧匠;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回乡知识青年和具有一定专长的退伍军人。
三、培训任务及培训方式
计划用两年时间广泛开展金融、财税、法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网络技术、知识经济、市场营销以及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等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并根据培训对象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
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外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培训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四、培训证书管理
参加培训人员由县人事局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合格者发给合格证书,并将培训情况登记造册,作为乡土人才管理及资格评审的重要指标。
五、培训基地设置
按照“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突出特色,保证质量”的原则,确定镇远程办、村级站点、学校站点为乡土人才培训基地。
六、成员单位及责任分工
乡土人才培训工作的成员单位为党政办、远程办、文化站、林业站、农业服务中心、财政所。
县人事局是乡土人才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培训方案、聘请教授讲课、发放培训证书,及时了解和掌握培训的进度情况,并做好培训工作总结。
其他成员单位是乡土人才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机构,负责制定、上报培训计划,具体组织落实培训任务,并将培训情况及时反馈到县人事局。
七、几点要求
(一)乡土人才培训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明确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以保证乡土人才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各成员单位要认真调查研究,准确掌握本系统乡土人才总量、层次结构、行业分布等基本情况,确保培训计划科学、合理、有效,确保参训率。
(三)要建立健全培训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力争每名乡土人才每年参加不少于30学时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业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