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是这样上习作评改课的
我是这样上习作评改课的郭晓霞
实验教材关于习作教学的编排,体现了写作文和改作文同步培养的特点,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习作教学,如何凸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呢?近年来,我校在习作教学改革中,提出了“以生为主”的习作评改模式,以研究共改、互改、自改的教学策略为实验课题。我积极参与了习作的课改实验,这一学期,我先后公开执教了《写童话》《成长的故事》两篇习作,下面就以这两篇习作为例谈谈我对习作评改课的认识及我是如何上习作评改课的。
一、习作评改课的重要性: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习作评改课,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是学生习作的生长点,是自主习作的核心。评改,要抓住亮点,重在赏析,评出学生习作成功的喜悦;评出学生习作的信心;同时,也要挑刺评改,指出不符合习作要求的地方,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急于修改,急于“重写”,1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整个评改过程成了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过程。
二、习作评改课之我见:
1、评:评出喜悦,评出自信
四年级学生的习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作文评改应该以正面指导为主、激励为先,善于发现、肯定学生习作中的优点进步,使他们尝到习作中的甜头,在激赏中树立榜样,调动每一个学生都有想把自己习作改好的愿望。
在讲《成长的故事》时,我的评改课一开始就出示了优秀习作拟提,还展示了优秀习作中的精彩片段。有时我们会介绍或朗读一两篇优秀习作,固然这样做也能激励一二学生,但在这堂课上,采取这种赏析题目、赏析精彩片段具有明显的优点:首先是被激赏的孩子成倍增加,这堂课上最少10位同学被大大地表扬了;其次,欣赏片段费时不多,学生易懂好学,可以激励更多的孩子“跳一跳,摘桃子”:别人能写这样好的句子,我努力一下也可以达到。习作赏析中对学生的表扬,表面上是肯定学生语言的精彩,深层次则是对学生写“真话”、会“选材”的赞许,是对学生言语创新的嘉奖。因为发自真心,语言倍感亲切,也因为不拘一格,别有创意,所以学生欣赏时啧啧声不断,偶尔也会有丝丝笑意。
赏析王思雅写的《我流泪了》时,先让她介绍了自己的习作内容,再赏析其中的精彩片段,赏析完后,我这样说道:“爸爸给思雅的纸条上这样写着:女儿,生日快乐,那份勇于面对困难,克服恐惧心理的勇气就是我送给你的生日礼物。这是一位多么用心良苦的爸爸,也是一位真正会爱孩子的好爸爸。”赏析《宝贵的10分》时,我对作者辛柏润同学这样说道:“回去告诉你的妈妈,老师也谢谢她。今天不读你的文章,老师还不知道你曾经生过老师的气。谁愿意再读一读辛柏润妈妈说的话。(抽一生读)文章就是这样,事例越真实,越能感动你我,辛柏润同学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的习作课,永远是把教人习作与教人做人联系在一起。因为我永远记住了一位名师曾说过的一句话:评“文”即评“人”。
或许在这堂评改课上,学生在欣赏习作的过程中,有人喜悦了,有人自信了,也有人悟出了真理,但大多数的人一定在想:我也可以写这样的文章,我要写这样的文章。
2、改:改要有法,改要有效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人所共知的。学生修改习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抓住习作评改课这个训练基地进行坚持不懈地训练。评改要引导学生紧扣习作要求,多种方法交叉使用。
改习作要有法、有效。如,《写童话》习作评改中,我采用了四步教学法:第一步,明确评改要求。我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习作要求:
(1)、自编或续编童话。(2)、编写童话时,内容写具体,采用拟人手法,想象丰富,并揭示道理。以此作为本次习作的评改要求,同时,结合本学段课标要求,确定了常规性的评改要求: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让学生明确目标,走进评改课中,使评改有的放矢。第二步:出示范例共改。那堂课中选取了一中等生写的《失忆的友情》,师生共改,共改中授之以法,即三读三改法:一读,整体感知,看文章是否符合童话特点;二读,斟酌字词句,修改习作中的明显错误;三读赏析,勾画精彩句段,重点放在故事情节的描写中,如哪里想象丰富,哪里描写细腻。第三步,合作互改习作。这一过程为学生提高习作修改能力搭建了平台,旨在将习得的三读三改修改方法运用到了实践中,通过读、思、议对同伴习作做出评价,帮助其修改完善习作,或从中借鉴优点吸取经验。互改后及时给予平台,展示评改成果,让更多的学生从同伴身上再次学习评改方法。第四步:自改
自赏习作。将同伴的建议总结内化吸收,对自己的文章再做修改补充。然后找到自己习作中的精彩语句或片段读给伙伴听,提高习作的自信心。
利用共改、互改、自改多种评改方式,使修改习作成了学生的事儿,教师的负担减轻了,学生的评改能力也提高了。
每单元的习作评改课我们都应该这样坚持下去,让评改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与自信,让评改课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自由自在的评改过程中,悟出习作的技巧,从而有效提高习作能力。
第二篇:语文课,我是这样上
语文课,我是这样上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县实施以来,我们进行了不断的学习与实践,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点滴的进步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并以我个人的想法和做法为例,与同行们共同交流探讨,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内容包罗万象,纵横古今中外。所以,语文课应该是最有情趣、最有活力、最具表现情态的课。但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并不风光。虽说“文无定法”,教学方法却似同出一门,多是“字词——段意——中心”这样的固定模式。到头来,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最让他们头疼的就是语文,最不怕耽误的也是语文。
很多教师也抱怨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越来越不知该怎么教了。到底是什么让语文教学走进了误区?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我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灌输和接受模式,把教学重心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教”为“学”服务,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变教师的主体为主导,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语文课才会有新的起色。
在过去,我们常常把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类比成舞台演出,认为教师只要“表演”到位即可。其实,这种认识完全不合理。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同样,它也不再只是对学生传授知识与训练技能的地方,而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究知识以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在课堂中,应尽量充分发挥师生的集体智慧。基于这种认识,我在教授语文课时,一般采用如下组织方式。
一、“读、查、找”三字预习方针
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时,我让他们按照“读、查、找”的三个字方针来预习。所谓“读”,即读课文及相关材料。“查”,便是查资料或工具书,让学生自己弄清课文中的新字生词、难解句段、作者情况、背景材料、文学常识等相关内容。而“找”呢?就是找问题。学生可以自个儿找,也可以小组间集体找。找什么问题?找讲课文涉及的所有问题,大到文章特色、结构、主题、重难点、人物形象;小到一个词的用法、一句话的含义、一个修辞的理解。找到的问题干什么?当然是上课时用了。
后来,围绕上述预习方针,我试着编制了“导学案”,在“导学案”帮助下,学生明确了学习要求、学习重点,知道了学习方法,去自学教材,去发现问题。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再后来,我把编制导学案的任务下放给学生,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完成几课,编好后交给老师,再由老师审阅补充后打印下发给学生。这样不仅节省了老师的时间,也让学生参与了“教”的过程,学生们受益匪浅。
二、“抢答式”课堂氛围
上课时,我先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如奇闻逸事、谜语笑话、新闻热点等导入新课,接着进行简略的课前介绍。例如上《少年闰土》时,给学生介绍关于鲁迅有关内容和趣事,并让学生复述课文情节。讲《只有一个地球》时,先从一个孩子洗地球仪的故事说起,再说到本地由于锻造企业多而引起的大气污染问题。
之后,便进入小组提问的环节。问什么?自然是问预习时“找”到的各种问题。先进行一轮或两轮按顺序问答,一个小组提出问题,其他小组思考后抢答。如果别的小组没人回答,本组同学可以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本组同学也答不上或答不好,老师便要发挥“主导”的作用了。按顺序提问结束后,就进行自由问答,各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所准备问题的多少来决定是否发问。
以上过程的顺利进行,得益于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那就是小组积分。全班分成六个小组,每个组都有一定的积分,主要由课堂表现分和活动分(比如说特征猜同学、采访任课教、办小报、成语接龙、幽默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组成。授课时,先把这节课之前各小组的积分公布在黑板上,学生每问一个问题便给相应的小组加1分或2分。重要的、意义大的问题给2分,一般的问题给1分。学生的回答也有分,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给1至3分,比如复述、谈感想、现场口头作文等一般是3分,其余为2分或1分。有些问题不可能一个小组的同学全答出来,例如分析写作特色等大问题,便采取只要答对一点便给1分的分方式。学生答不全的,教师进行适当的提示或补充。每结束一个问题,便在积分下写上各组在这道题中所得的分(包括问问题的分和答问题的分)。通过学生们的问答,授课内容大体课完成十之八九,剩下的比较重要还需讲解的地方,便由我来提问。同样,学生答对其中的一点便可给予一定的分数。
这样的授课过程,教师定要当好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课前要认真备课,尽量多地弄清与课文有关的方方面面。课堂上,有时学生会对给的分有一定的意见,我便耐心解释,做到以理服人而不是以权压人。这样,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注意力都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即使有个别想捣乱的学生,为了不因此而扣其小组的积分,他当然也得顾及集体的舆论力量了。最后,我再把教学目标、重难点等情况一总结,把课后作业题(大部分也已在问题中出现过,便不在重复)一说,把课外作业一布置,这节课便“圆满”结束了。
三、“考试式”自主学习方式
对于一些不太难懂的自读课文,我有时会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放手给学生。例如教《彩色的翅膀》时,一上课,我便出示了六道题。前五道是授课时应该讲到的内容。最后一道是我自己构思的:“读完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请写出来”。我还空了一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自己设计一个问题,再由自己来回答。我告诉学生们小组间可以互相讨论或商量,做完后,让各小组交一份最满意的答卷,然后公布答案或答题要点,各小组交叉评判,经审核分数无误后加在各小组积分下。
一个月尽了,积分便重新开始。对于上月积分优胜者前两名,我要给予相应的奖励,一个本子或一支铅笔,奖品虽小,对得到的学生来说却弥足珍贵,他们都乐不可支。而未得奖小组的同学,会暗暗发誓下一回一定做优胜小组。这样,在平时的预习、上课表现、活动课及纪律等方面他们都会自觉好好表现。否则,小组其他成员群而攻之。
四、最受益的是学生
这一套课堂教学过程,是我一步步逐渐完善才成为今天的模式。说是模式,其实也因人因课而异,做到随机应变。这样坚持了将近一个学年,学生们受益不少。首先是胆大了许多,一开始,大部分学生在集体面前都不敢大声发言,而如今,复述课文、讲一段长的故事、表演一个小的课本剧都不在话下。其次,语言表达及组织能力加强了,这不仅表现在课堂问答中,也表现在考试中,那些所谓的“活题”,他们不再“无法下口”了,而或多或少都能“诌”几句,这诌来的答案,往往有许多答在“点子”上。还有,这样长期的锻练,对作文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作用,对学生的知识积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道德水平、竞争意识、社会交际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高都大有裨益。第一学期,我所带班语文全年级第六,第二学期便跃居第二。这一学期虽还没期末考试,在期中考试中及格率达75%,优秀率达15%。看来,重视素质的教育同样能在应试教育评价下一显身手。
五、这种方法的好处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可以说,要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所学材料”是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我们教科书中的课文尽管是“文质兼美”的,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典范性,但是由于知识和年龄的关系,学生不可能初接触课文就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沟通,这就需要我们向魏书生老师学习,在导入教学内容时下一番功夫。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未来学家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已成为世界教育领域的共识。叶圣陶先生也说:“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些真知灼见对于我们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具有很深刻的启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当装纳知识的容器,要充分估价学生,倡导民主的教学,营造轻快、融洽的气氛,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太谷县“学案导学”模式的教学改革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师的“导向”下学生明确了学习要求、学习重点、,带着兴趣,带着思考,去自学教材,去发现问题。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兴趣和自学能力,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
(1)留足思维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后切不可急于求取答案或是告知因果,而应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
(2)组织小组讨论。讨论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形式。它既可以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又能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集思广益,便于学生学习别人的长处,自我解惑,自我提高。
我们衡量一节课效率的高低,不能只看教师讲解了多少内容,学生记了多少笔记,做了多少练习,而要看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多少。在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才会在学习探索中、质疑解难中,逐步成长为“具有一定品质,有较高水平的人”,才能符合新时期对学生教育的要求。
语文课内容是丰富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教师本着“少教多学”的理念,肯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课就会在更大程度上吸引学生,语文课堂的效率就会提高。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途径还有很多,很多,有待于我们去发现。“文无定法”教也无定法,只要我们时刻牢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使我们教学的目的,多渠道、多途径,对语文教学进行研究,相信语文课堂效率一定会有所改观。
当然,对于课程改革我们只是做了一些显浅的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例如与生活的结合做得还不够好;作文课基本上还是老一套;课堂教学模式还是比较单一;情境教学方面还有所欠缺等。在下一步的实验中,我会把它们作为课题一一“攻克”,争取寻找出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案。同时,我认为自己对别人的课堂教学方法见识得太少,十分希望多听听别人的课,多看一些专家的课例或报告。集体的智慧,总比自己盲目的研究要强得多。
第三篇:《我学会了——》习作评改
习作评改《我学会了……》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
2、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3、通过把语言文字变成生活场景的方式,让学生懂得什么叫具体,并学会把自己的习作修改具体。
教学重点:
学习把习作修改具体的基本方法;培养抓住细节、抓住动作来表达真情实感的习作能力。教学难点:
培养抓住细节、抓住动作把一件事写具体的习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习作课我们写了学会的一项本领,有人说:三分文章七分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交流、评改自己的习作。(板书:习作评改)
二、明确上节课的习作要求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这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大屏幕}
1、学本领的过程要写具体
2、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抓住典型,指导修改
(一)个别习作展示
谁愿意把自己的习作展示给大家?让大家共同分享你习作的快乐。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对照习作要求来评一评他哪一点写得好?哪些地方你认为还需修改(三名同学读自己的习作)
(二)典型指导
<一>通过表演,发现问题
1、(投影展示)请同学对照习作要求,仔细读×××同学的习作,然后同桌演一演(一人读文一人演)他学×××(炒菜)的过程。
2、哪一组想当小演员到前面来展示你的表演才华?一人读剧本,一人表演。哪一组敢来想跟他俩比一比?(再找一组演一演)
3、我请问一下作者:你是这么简单就学会了吗?刚才俩名同学的表演和你学的过程一样吗?能不能这么快就学会?问题出在哪了呢?你到习作的要求中找找答案。(过程写得不具体)
<二>分步书写,初达目标
1、老师支招:要想把习作写具体,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好办法:(板书:开始、然后、结果)可以用上这几个词把你的习作分几步来写。
2、(1)作者回忆:小作者回忆一下,开始你是怎么学的?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克服的?结果怎样?请你按你刚才说的动笔改一改你的习作。
(2)其他同学也用这种方法,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习作。
3、找2个同学分步介绍一下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说说,这样具体了吗?(不太具体,还简单)
4、下面还请作者读读改后的习作。(投影出示)大家认真听,当好小评委。比一比哪个更具体了?什么地方具体了?落实到词和句子上去说。
5、谁再来演一演改后习作?咱们请作者当评委和刚才演的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变化?还有哪些不足?其他同学做补充。
<三>抓细节、抓动作指导书写
1、要想把文章写得更具体些,老师再教你们一招(板书:抓住细节、抓住动作)怎么抓呢?就要再细致一点想:你在学本领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谁帮助了你?怎么解决的?当时你的心里有什么想法?
2、我们来帮小作者来改一部分
老师请一位小记者来采访采访小作者:
1、请你刚刚开始学习时你遇到了什么困难?谁帮助你了?是怎么解决的?谈谈你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师:请你把你刚才的回答连起来说一说,这就是抓细节、抓动作,更具体了。就按这种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同学们会了吗?
四、全班修改自己的习作
小作者修改剩下的部分,其他同学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改后展示
1、请作者上台表演自己学习本领的过程,再读读自己改后的习作。和改前的对照一下,有哪写不同?
2、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哪改得好?提提意见。
3、指名读自己改后的习作(改前,改后对比一下),其他同学评价评价。
六、谈收获
谈谈今天作文评改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四篇:一节普通的习作评改课
一节普通的习作评改课
杨爱国
评改,顾名思义是评价和修改,对于一篇文章或是一个片段做公证的评价,进行有效的修改,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的手段。因此,课上,一定要有修改的环节,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习如何修改自己的习作。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在习作评改课上,“病例诊治”一环节让我感受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浓郁氛围。我从学生的习作中找到一篇比较典型的片段,问题集中体现在这一片段没有详细的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事件的过程虽然完整,但是一点都不具体。这是大多数学生爱犯的通病。课上,我让大家充分朗读,找到原因。由于学生修改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为学生创设了情景,帮助学生修改。如,学生说到整个事件缺少起因,我及时提醒大家:“什么原因可以让主人公到厕所去看书?”于是学生纷纷发言:一学生说到:“可能是由于他爱看书,妈妈不让他看,他躲到厕所去看书”;另一学生说道:“我同意他的观点,但是我认为也有可能是因为看着看着书想上厕所,由于书中的情节太吸引人了舍不得放下,于是就上厕所去看了。”还有的学生说:“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我认为也许他有个习惯就是上厕所看书,因为书中的情节太吸引人了,进入到书的世界了,所以把时间忘了,不出来了”„„细想起来,这些原因都是合情合理的,都可以当做事件的起因。起因的问题解决了,剩下的是事件经过部分,针对主人公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怎么把这一部分写具体?我给学生们创设情境:“当我看到圣诞老人给孩子们送来了礼物,孩子们个个手舞足蹈,“我”会怎么样?一言即出,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我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神情”;有的说:“他说得不太详细,我是高兴得双手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好像圣诞老人来到了我身边。”还有的说:“我比他们说得还具体,我也不由自主地鼓着掌,同时有节奏地点着头,嘴还一动一动地嚼着,好像是吃到了圣诞老人的糖果,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随即,我提醒学生,你可以根据你看的书的内容去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有条理的叙述出来,文章的内容自然就具体了。情境的创设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找到了诊治病例的灵丹妙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学会倾听、乐于表达。如果长此以往地训练下去,我相信学生的习作能力会提高的很快。
第五篇:我是这样说课的
我们可以这样说课 何谓说课?就我个人看,“说课”,可以表述为“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过程的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向同行或者专家学者表述的过程。” 所以,说课是一种不同于备课和上课的展现自己教学思想和教学能力的特殊的形式。 说课稿的撰写不同于教案,教案主要呈现的内容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也不同于教学实录,教学实录主要是通过师生的课堂对话真实地再现教学过程。说课稿的撰写流程一般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理念、教法学法、教学目的和重难点、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内容,而且,在教学程序中,对重点环节不仅要写清楚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写出为什么要这样教,这样设计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也就是说,要进行深度反思
说课在展现形式上也不同于上课,上课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中,依据教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是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会学”。而说课是教师个人的“独角戏”,它的听众群体是教师、专家及学者。它的目的是给大家清晰明白地展现一次教学活动的设想,使听者听懂,且唤起他们强烈的认同意识。
也正是基于这许多不同,所以,说课时我们要关注两大方面,一是说课稿如何写,一是“人”如何说。 关于撰写说课稿的问题,我想,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教材定位要清
教材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载体,对教材了解和把握的高度和深度是说好课的重要前提。所以,说课的正式环节一般应该从对教材的介绍入手。具体要为大家讲清楚自己所说课的题目、文章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单元训练重点,然后简要介绍文章的结构、主要内容或语言特点。让听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接着还应该交待清楚本年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学习的实际,在此基础上介绍自己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选择的教学方法等
二、教学流程要简
教学流程展现的是教学过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教学设计的优劣以及教学理念都在这一部分中得到充分地展示。所以,说课稿的优劣百分之八十由这一环节决定。因此,说教学流程是说课的重点环节。那么如何说好教学流程呢?我想,好的教学流程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要清晰具体。要想让听者通过你的说了解你的教学实际,教学流程的设计一定要清晰完整。具体而言,要从新课的引入开始说起,然后按照教学设计逐步展开,以及课堂小结、课后的巩固练习、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都是必须要说的内容,而且还要说出各教学环节的衔接和过渡。 2.要详略得当。说课毕竟不同于上课,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操作到位,再者,说课有时间的限制,一般是15~20分钟,这就要求说教学流程的时候,既不能太概括,三言两语说完了,让听者不知道教学的思路,也不能太具体,像上课一般师生问答展示。所以,说课中的教学环节一般应采用概括与具体相结合,对于非重点或者次重点的内容,可用概括的介绍一带而过,而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则要详细阐述,说清楚其中含蕴的小的教学环节,以及每个环节中教师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预测达到的学习效果等。容易引起歧义的地方,教师要展示几种教学预设,并分别针对不同的预设写出自己不同的指导对策。 3.要讲清楚教学环节的设计理念。说课是一种特殊的教研活动,除偶尔用于评比外,更多的时候是教师之间互相研讨、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无论目的是什么,说课都要求教师在一定的高度上对教材、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一个理性的思考。所以,说课稿有别于教案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说课者在讲述教学流程的过程中,要针对重难点环节谈明白自己为什么这样教。以便听者能从理论支撑中看到说课者对教材的理解深度以及对教学的认识高度。但同时要注意的是,教学流程中各环节的教学设计依然是说课重点,理论支撑不可太多,阐述要简明扼要。 (一)第一段。本段教学可以按照“朗读,想象画面——交流——朗读,体验朱自清先生的无奈和焦虑”的环节进行。 学生对画面的描述过程其实是触摸朱自清内心的过程,与“你体会到朱自清先生怎样的心情”等问题相比,多了一点诗性,少了一点理性,而语文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培养学生诗意栖居于世界的能力的。
同学们,如果我们的手中捧满了豆子,当手中的豆子将要漏完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渐渐空虚了)现在朱自清先生捧的是什么?他失去了八千多日子,所以感觉到自己的手渐渐空虚了。 (2)引导学生明白“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可分以下环节进行: A.引导同学们联系自己的年龄谈。算一算自己过去了多少日子? B.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七十岁左右,也就是说现在你们的人生已经走过了七分之一,你感觉到了吗?你的日子到哪里去了?(学生可以按书上的回答,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回答。) (3)也许同学们现在也和作者一样,感到——“头涔涔、泪潸潸”了。这里的汗是着急的汗,这里的泪是焦急的泪!
有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怪现象:越是难以理解的语言,我们越难以解释,甚至解释得越多越说不清楚。但这些所谓的难点一旦和生活结合起来,瞬间就会变得清晰又简单。教学的最后是让学生在拓展中深思——让时间成为永恒的关注。 此环节由背诵珍惜时间的名言入手,在钟表的滴嗒声里诵读全文,结束全课的学习。(板书设计及作业练习略。)
常言说:三分戏,七分演。说课也是如此。教师该如何说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呢?我想,可从以下方面关注: 1.角色定位要准确
说课,是说如何上课的,不是简单介绍上课的内容,更不是上课给人听,所以说课时既不能面无表情、平淡呆板,又不能拿腔捏调,像面对几岁的孩子,要亲切而不失庄重,文雅而不失幽默。说的过程不是先知在布道,也不是专家在培训,更不是学生在求教,是介绍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设想,唤起听者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探索更合理的教学设计。所以,说课者的身份定位应该是一个交流者、一个探讨者、一个平等的对话者 2.语言要富于变化。
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说课的成败。好的说课者语言清晰、音量适中、语速快慢错落有致,让人听得舒服、听得清楚。尤其要注意的是,说课语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白,这类语言是说课中用到最多的,比如:教材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概括介绍的教学环节、说课中阐述的教学理念等等,都要用独白式的语言;另一种是教学语言,这类语言主要用在模拟情境的时候,说课者以课堂上教师的身份说出来,仿佛面对的是学生。尽量真实地呈现教学难点的学习过程。这样,语言的变化不仅会缓解听众的疲劳,而且能清晰呈现教学流程,突出教学的重难点,给听者以深刻的印象。 3.让教学过程形象可感
很多人在说课中仅仅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汇报者的角色,所以,说得过于理性,让听者感到单调乏味。其实,虽然说课的过程不同于上课,没有师生的双边活动,但是,好的说课可以让听者从说者的表现预见教师上课的神情和效果。所以,说课中教师要力争让自己的教学流程生动具体、形象可感。可采用直接陈述和情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也就是说,说课者的身份可在合适的地方做适当的调整,有的时候是一个陈述者,理性地向大家讲述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有的时候又是课堂上的教师,仿佛面对学生一样模拟呈现教学过程,这样就能够引导听者清晰完整的感悟教学环节。 4.以自信的姿态面对。
自信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说课也不例外。一个好的说课者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自信——自信我们的设计最优,自信我们的表现最佳。我们面对的不是评判官,而是需要从我们说课中汲取营养的人;我们从听者的眼神中读到的不是挑剔,而是欣赏和鼓励。这样,就会少一份胆怯,多一份从容;少一点忐忑,多一点信心。
当然,自信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求我们对教材、对教学设计了然于胸,需要我们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教学素养作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