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版《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将发布
新版《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将发布
上海3月5日电(记者孙小静)交通白皮书是政府推进交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全社会共同营造和谐交通环境的行动指南。昨天,上海市建交委表示,历时一年半,新一轮《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编制完成。
新版《白皮书》在此前的社会公示中,共收到电子邮件215封、来函2封、各类网络评论约700条,在深入梳理和综合平衡各类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对公示稿进行了十余处修改,其中重点完善了市民反馈意见较多的公共交通和小汽车章节的部分条款,如小客车额度拍卖政策应加强与既有政策的衔接、加强新城公共交通体系的建设、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延续限行的摩托车管控政策等。
将公布的新版《白皮书》文本共15章,涉及176条具体行动。相比2002版《白皮书》,新版《白皮书》研究范围由以中心城为主扩展至全市域并着眼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研究对象由以城市客运交通为主拓展至对外交通、货运交通等综合交通,研究重心由关注设施规划建设转向更加强调政策导向和管理导向,更加突出了交通与城市、交通与环境、交通安全与文明、交通精细化管理的相关内容。
据介绍,新版《白皮书》提出,上海交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构筑国际大都市一体化交通,加快建成国际海空枢纽城市,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主要指标:
一是安全。交通运行安全、可靠,道路交通事故万车年死亡率比2012年下降25%。二是畅达。交通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实现公共交通“45-60-90”目标。即中心城内平均出行时间在45分钟以内,新城平均60分钟可达中心城;长三角主要城市与上海中心城之间平均出行时间在90分钟以内。
三是高效。交通系统有机整合、高效运行,力争全市公共交通客运量达到3000万乘次,较2012年增长75%。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重达到60%,新城公共交通出行比重力争达到30%。拥挤路段的公交优先道高峰时段运行车速高于相邻车道社会车辆的运行车速。四是绿色。全市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出行比重不低于80%,新能源与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不低于50%,城市客货运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交通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五是文明。交通决策更加公开透明,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法治意识、环保意识显著增强,全社会交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第二篇:《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总体情况分解
关于《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总体情况
“十一五”是南京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南京将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快跨江发展和建设“五个中心”的基础上,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随着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区域一体化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交通发展的支撑、引导作用日益增强。交通出行总量的快速增长,交通结构的快速转型,需要对城市交通设施的总量扩张、结构优化、投入模式以及交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行综合改革、协调和决策引导。在此背景下,市委、市政府决定编制《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
一、《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编制过程
市委、市政府对《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交通白皮书”)编制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委员、常务副市长和城建副市长任副主任委员,市发改委、建委、规划局、交通局、财政局、物价局、市政公用局、环保局、公安交管局、统计局、法制办、人防办、地铁指挥部、禄口机场、上海铁路局南京办事处等15个部门参加的编制委员会,编委会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交通白皮书”编制过程分为筹备策划、战略咨询、总体编撰和审议报批四个阶段。
1、筹备策划阶段
2004年2-7月,市发改委、建委、规划局、交通局等部门对北京、上海、深圳和国外大城市交通白皮书编制情况进行了半年左右的学习调研;8月,办公室分别组织召开“交通发展白皮书”编制工作专家和部门咨询会,全面收集和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拟定了“交通白皮书”编制工作大纲和技术任务书。同年12月,通过公开招标,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中标成为总编单位。2005年3月进行了“交通白皮书”国际和国内咨询单位公开招标,英国阿特金斯公司和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分别中标成为战略咨询单位。办公室同步完成了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地面公交、交通管理、停车设施、出租汽车、公路主枢纽、物流、机动车发展等13项专项规划任务的分解工作。
2、战略咨询阶段
2005月4月,“交通白皮书”编制工作正式启动。英国阿特金斯公司和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在基础资料收集、交通补充调查、相关部门座谈和现场踏勘的基础上,开展了国内外城市交通模式比较研究,结合南京自身交通特点,与南京交通所共同建立了南京交通战略测试模型,对南京交通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政策建议等提出了众多咨询意见。两家机构分别于2005年6月、8月和10月份完成了“交通白皮书”国际、国内战略咨询报告初期、中期和最终成果,并通过了专家审查。与此同时,十三项专项规划的编制和修编也相继完成。
3、总体编撰阶段
南京交通所在与中外咨询机构和专项规划编制单位合作过程中,着手开展“交通白皮书”总编咨询报告和白皮书建议稿的起草编制工作,于2005年底提交编委会,并通过了专家委员会评审。在此基础上,总编单位修改完善后形成“交通白皮书”初稿。
2006年初开始,由编委会办公室牵头,对“交通白皮书”初稿进行了专项规划衔接整合、编委会成员单位研讨、市级部门征求意见、省级部门征求意见,以及编委会办公室专题讨论等数十次修改、完善,形成了白皮书送审稿。
4、审议报批阶段
2006年8月,陆冰副市长召开专题审议会,听取白皮书编办、国内外咨询单位以及总编单位汇报。按照陆市长要求,各编制单位对白皮书咨询报告以及白皮书送审稿进一步进行了整体完善。
12月,蒋宏坤市长召开市长常务会议,充分肯定了“交通白皮书”,并明确要求抓紧修订并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协汇报。按照蒋市长要求,编办对近期交通建设行动计划进行了深化细化。
2007年6月7日,市人大、市政协组织部分代表、委员共同听取了专题汇报。编办充分吸纳人大、政协的意见,对“十二大建设”进行了全面梳理。
6月27日,市委常委会听取汇报,并原则通过了“交通白皮书”。编办认真落实罗志军书记的指示精神,进一步突出了公交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
8月份,市政府正式同意白皮书对外发布。
二、《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成功模式
近年来,南京交通建设成就显著、公共交通发展迅速、交通管理水平全国领先,积累和形成了规划先行、科技先导、建管并举、综合整治的基本方针和主要经验。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交通发展与城市空间发展不够协调、公共交通发展仍然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道路设施系统结构和功能仍需进一步整合和完善。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南京枢纽型城市功能将继续强化,居民的出行需求总量将持续增长,出行时空分布也将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准确把握南京交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面客观地研究分析趋势和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发展目标。因此,十分有必要借鉴国内外同类城市交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经验。
发达国家城市较早地经历了城市化、机动化的发展过程,积累了较多的实际经验与教训,并且在较多方面达成了共识;国内一些城市也相继进行了城市交通发展的战略研究。英国阿特金斯公司、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和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先后对伦敦、洛杉矶、新加坡、名古屋、汉城、库里蒂巴(巴西)和香港、上海、北京、深圳、武汉等国内外十多个具有代表性城市的交通进行了历史发展的纵向比较和各类模式的横向比较研究,结合南京自身特点,总结了值得借鉴的先进理念。首先,坚持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包括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化、各种交通方式的一体化、交通政策与管理的一体化;其次,明确交通发展的多目标性和可持续发展,坚持交通需求管理与交通供应管理双管齐下,谋求并实现均衡发展;第三,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对小汽车交通进行适当的调控引导,建立时空差别化的交通供应和交通管理政策,以调节交通系统的运行状况。
“交通白皮书”汲取了国内外先进经验,建立了南京交通战略测试模型,并构建了四种战略组合方案,包括小汽车导向、轨道交通导向、轨道和公交优先下的均衡发展以及公共汽车优先导向。通过模型测试并建立评价体系综合分析,南京未来交通适应的发展模式是“轨道和公交优先下的均衡发展”。
三、《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总体框架
“交通发展白皮书”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公交优先、节约优先、环保优先”,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的指导思想,总结了我市交通发展成就与经验,分析了交通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症结,展望了未来交通发展需求与趋势,借鉴了国内外同类城市交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明确了我市交通发展愿景、发展模式与近远期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交通政策,确定了交通发展近期重大建设工程。
“交通白皮书”主要内容体系可以概括为:“一个模式、一个愿景、一项基本方针、两阶段目标、四大战略任务、五项重大政策和十二大建设工程”。“交通白皮书”是对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和改革的全面战略指导,也是政府和各部门推进交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依据。
四、《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明确的发展愿景和目标
在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愿景基础上,根据市十二次党代会“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目标定位和“加快跨江发展、建设五个中心”的战略重点,“交通白皮书”提出南京交通发展的愿景是:建设“畅达、绿色、和谐”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主要内涵是建成国家级的综合运输枢纽、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和现代化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交通白皮书”坚持以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为统领的交通发展战略方针。以公共交通为主体构建高效、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以优质的公共交通服务为核心,建立健全交通发展政策、法制和管理体系,为广大市民提供满意的公共交通服务。
南京远期(2020年)交通发展提出了实现“3133,3155”的目标(“3133、3155”目标,即南京与长三角主要大城市3小时内通达,南京都市圈1小时通达,都市发展区通勤交通3刻钟(45分钟)到达,主城85%单程出行的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城内15分钟上快速路、出城15分钟上高速公路,市域所有自然村15分钟内能通达国省干线公路网。城市居民5分钟内可到达公交、地铁车站),具备便捷的国际和区域间多式运输联系和较高水准客货运输服务水平,初步建立一体化、便捷的大都市圈和都市区综合交通联系,具备高效率、人性化的城市客货运输服务水平。远期目标具体包括:两大空港(禄口国际机场和六合马鞍机场);十四个水运港区(龙潭、新生圩、西坝、七坝、铜井、仪征、马渡、浦口、下关、大厂、上元门、栖霞、板桥、梅子洲港区);“十线汇集”铁路网络(京沪高速铁路、沪汉蓉通道、沪宁铁路、津浦铁路、沪宁城际铁路、宁淮铁路、宁杭铁路、宁宣铁路、宁芜铁路、宁启铁路);全面形成“两环两横十二射”市域高速公路网络;主城八条轨道交通网络;都市发展区“三环十六连十二射”高、快速道路系统(一环:由纬三路(玄武湖隧道、新模范马路至古平岗)、经二路(虎踞北路、虎踞南路)、纬七路(赛虹桥至双桥门)、经三路(龙蟠南路、龙蟠中路及九华山隧道)构成。二环:由绕城公路、长江五桥、浦珠路和长江二桥构成。三环:绕越高速公路。“十六连”:⑴红山路、纬一路、栖霞大道⑵玄武大道、312国道⑶沪宁高速公路连接线⑷纬七路及其东延线⑸纬七路、宁杭高速公路连接线⑹宁溧路⑺机场高速⑻宁丹公路⑼凤台南路、宁马高速公路连接线⑽滨江大道⑾宁巢高速公路连接线⑿纬七路、宁合高速公路连接线⒀纬三路及其西延线⒁长江大桥、江北大道⒂长江二桥、宁洛高速公路连接线⒃宁盐高速公路连接线。“十二射”包括了已建和规划待建的宁镇、沪宁、宁常、宁杭、宁宣、宁马、宁巢、宁合、宁洛、宁连、宁通、宁盐等高速公路)。
近期(2010年)目标是具备与国内特大城市、长三角大城市间便捷的多种运输方式联系,与“一城三区”、“三城九镇”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市域和都市区交通联系,保持并争取提升既有交通效率,提高服务水平。具体包括:区域交通初步形成“两环两横十二射”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突破400公里,二级以上干线公路里程达2100公里;初步形成铁路南京枢纽,完成既有干线铁路升级改造,实现沪宁、宁合间城际轨道交通相通;形成区域性中型航空枢纽,初步形成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公共交通建成地铁1、2号线、1号线南延线及2号线东延线,形成“十字放射”地铁线网骨架;开通2条主城与新市区间快速公交线路,开辟一批公交专用道;实现都市发展区公交运行一体化,公交车总量达6400标台,形成基本合理的线网结构和车型结构。道路交通实现快速路基本成环成网。主城干道网全面完成,新区干道网基本成型,支路网密度明显提高;老城停车矛盾有效缓解,新区停车满足需求;初步建成智能交通基础平台,实现部分干道绿波控制。
五、《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树立的四大战略任务
战略任务一:提高公共交通运输能力和出行效率,确保公共交通企业发展动力,全面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战略任务二:全面协调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发展。
以“三快”(快速轨道、快速道路、快速公交)复合交通走廊、综合枢纽支持长三角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交通模式和政策导向,引导土地集约开发。控制老城土地开发强度;加强新区公共设施配套,维持人口与就业平衡。做好地铁、公交枢纽与自行车、小汽车等各类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
战略任务三:以持续扩容、功能优化、需求调控、科学管理,保持道路交通系统整体畅达。
战略任务四:全面整合交通体系。包括整合交通决策管理体制,设立跨部门、统筹城乡综合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决策协调机构;整合交通发展政策和行动,建立交通发展公共政策平台;整合交通系统设施资源,促进各类交通方式协调发展。
六、《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制定的五项重大政策
①公共交通优先: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在法律、投资、财政、税收、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为公共交通发展提供优先条件。
②交通设施引领:坚持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先行,引领城市建设发展,为改善市民出行、拉开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③交通科技先导:坚持以先进的科技手段来规划、建设和管理交通系统,切实提高交通运行管理技术水平。
④交通资金保障: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保持对交通发展的有效投入;坚持市场化融资取向,拓展投融资渠道,统筹和规范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⑤小汽车交通引导:坚持对小汽车交通发展有序引导和差别化调控,以差别化供给方式提供多样化的交通服务,以有效的差别化调控手段对小汽车交通需求实施引导与调节。
七、《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确定的“十二大建设工程”
“交通白皮书”中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十二大建设工程”,并对具体项目作了统筹考虑:
1、铁路设施
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南京段,争取开工建设沪宁城际、宁安铁路、宁杭城际、宁芜货线,建成合宁铁路,完成京沪铁路电气化改造;新建南京南站、南京站北站房及北广场;提升枢纽城市地位,缩短城市间时空距离。
2、公路设施
建成绕越高速东南段、宁杭高速二期、常州至马鞍山高速公路溧水东段;开工建设宁通高速六合至江都段、常州至马鞍山高速溧水西段、南京长江四桥、南京绕越公路东北段、宁盐高速八卦洲至仪征段、溧阳至芜湖高速公路、南京至宣城(高淳段)等高速公路;建设一批农村公路标准化工程。高速公路里程突破400km;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总里程2100km;农村公路全部实现等级化。
3、水运设施
续建龙潭港区、新生圩港区,加快西坝、七坝、铜井等长江南京区段组合港群建设,重点建设芜申运河、秦淮河复线船闸。长江南京段航道争取实现12.5m水深;全市等级航道总里程达230km。
4、空港设施
扩建禄口机场跑道、客机远机位和货机位、停车场;引进基地航空公司;加快空港市政交通设施建设;建成国家中型枢纽机场,覆盖苏皖地区的航空物流中心,年旅客吞吐量达1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40万吨。
5、管道设施
加快建设和完善甬沪宁线、仪长线石油管线、沿江输油管线及川气东送管线。
6、综合枢纽设施
建设并形成南京站、南京南站两大集公路、铁路、城轨、公交等于一体的大型站场枢纽;完善禄口机场航空、公路、公交一体化的站场枢纽;加快建设新街口、小行、安德门、迈皋桥、马群等城市综合换乘枢纽;加快化工园、丁家庄、龙潭等公、铁、水多式联运物流园区建设。
7、城市轨道交通设施
建成地铁二号线一期、一号线南延及地铁二号线东延工程;启动建设地铁二号线西延及地铁三号线工程。2010年形成近80公里一纵一横“十字放射”型地铁骨架线。
8、城市道路与停车设施
基本完成主城“井字加外环”快速路和“经六纬九”干道网,加强次干道和支路网建设;都市发展区 “三环十六连十二射”高、快速道路系统基本成形;新市区、新城干道基本成网,支路网建设与土地开发同步。加强配套交通工程设施建设;优化老城区路面停车,合理配置新区停车设施;每年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1.5万个。
9、过江通道设施
建成纬七路过江通道、长江公路四桥;建设大胜关铁路过江通道;筹建地铁二号线过江通道、纬三路过江通道。
10、路面公交设施
规划建设2条以上联系主城与新市区的快速公交线路;在主城部分交通干道上增辟公交专用道,实施交叉口公交优先;推进主城“一个指挥中心、八个停车保养场” 建设;加快新市区和外围新城的公交场站建设。
11、人行与自行车交通设施
增加行人过街设施、指示指引标志;4车道以上道路增设路中人行安全岛;在公交枢纽站、商业中心配建自行车公共停放设施;企事业单位适当开放自行车停放设施。
12、交通信息化与智能化设施
加快建设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各系统信息共享;初步建成城市公交、出租车智能化系统;推进交通线控、面控系统建设;扩充和完善中心区停车诱导系统;建设快速路智能交通监控与诱导系统。
八、《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提出的交通运行服务要求
通过设施资源整合化、运输系统集约化以及服务方式多元化,促进城市内外交通、城乡交通、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四大方面的融合,构筑一体化的客货运服务体系。
1、城际客运交通
实现城际客运小编组、高密度的快速公交化运行;提高道路客运规模化经营水平;提高客运企业运营管理效率。构建长三角一体化的3小时商务旅游圈和南京1小时都市通勤圈。
2、城区与城乡公共交通
发挥地铁骨干效用,优化公交线网,实现一体化运营;优化公交车型结构,增强多元化公交服务能力;优化长途客运站点布局,实现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推进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实现“镇镇有站、村村有亭”的目标。
3、物流与货运交通
打造龙潭港、化工园、空港物流平台,加快发展港口经济;提升公铁联运、铁水联运、内河江海直达运输比例。
4、交通组织与安全
合理区分道路使用功能,明确路权分配;优化信号控制,科学运用信号联控,提高行人过街便捷、安全性;优化调整单向交通组织;建立交通事故快速反应机制。
九、《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采取的交通综合管理措施
以便捷、高效、便民为原则和目标,通过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手段,进一步整合交通管理资源,对交通发展规划、投融资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与行业管理统筹考虑,促进交通和谐发展。
1、决策咨询与过程监督
建立科学规范的决策审议和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人大决策、监督和政协参政、议政作用;建立健全交通决策校正机制。
2、定价与收费
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交通定价与收费论证、听证制度;完善公共交通票价体系;完善停车收费管理。
3、环境保护
严格执行车辆废气污染排放“欧III”标准;推进公交车辆清洁能源改造工程;建立科学的机动车排污评价与预防体系、检测与监控体系;严格执行对污染超标车辆实施技术报废制度;进一步加大对机动车噪声管制的力度。
4、法制建设
健全地方性交通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加大交通法规的执行力度。
5、宣传教育
加强全民交通安全教育培训;开展交通素质教育、安全公益性宣传,规范交通行为,提高市民综合素质。
十、《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成果特色
“交通白皮书”的编制汲取了中外咨询机构的研究成果,融汇了13项专业规划的精华,主要体现五个方面特色:
1、“交通白皮书”通过虚实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条块结合,确立了南京交通的基本发展模式、长期战略目标以及近期行动纲领,做到发展有方向、目标有支撑、管理有措施、行动有方案,描绘了南京交通发展蓝图。
2、“交通白皮书”把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作为城市交通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和政府政策方针,确立了公共交通优先地位。
3、“交通白皮书”力求突破体制和机制性约束,优化交通资源配置,成立交通决策协调机构,提出了交通体制改革创新设想。
4、“交通白皮书”综合考虑了交通可持续发展,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经济变量以及供需之间的反馈关系,为交通发展的动态平衡提供了良好基础,建立了交通测试模型。
5、“交通白皮书”对小汽车发展实行有序引导的方针,实行时间差别化、价格差别化和区域差别化的调控政策,提出了引导小汽车发展思路。
第三篇:新东方公益白皮书发布
(主)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启动
(副)新东方推出首份公益白皮书
本报记者 张灵
昨天,2011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在北京大学启动。从即日起到2012年3月5日,共青团中央与全国学联将面向全国征集910名在“爱国奉献、科研创新、自主创业、志愿公益”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大学生,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一批的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自强榜样。
活动中,活动的协办方——新东方科技教育集团正式发布了《新东方18年社会公益白皮书》,全面回顾新东方成立以来走过的公益之路。作为中国教育培训业的领军企业,步入18岁的新东方用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迎接它的成人礼,表达着一个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坚守。
()全国海选大学生自强之星
昨天下午,由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主办,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承办,新东方科技教育集团协办的2011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正式启动。
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由团中央学校部和中国青年报社于2006年联合发起,2007年改由团中央和全国学联主办。自2007年起,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出资5000万设立“新东方自强奖学金”,用于奖励每年的“自强之星”并资助西部特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与往年略有不同,今年的评选活动加重了新媒体推广,所有申报工作都将通过微博平台进行。同时,从今年起推行案例申报,旨在寻访更多在“爱国奉献、崇尚道德、学术研究、科技创新、创业带头、身残志坚、志愿公益”等各个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同学,为当代大学生树立身边的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自强榜样,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敢于超越自我、实现梦想,成长为新一代的有为青年和社会栋梁。
即日起至2012年3月5日,全国各高校(含民办和高职院校)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均可登录活动官方网站中青在线、中国校媒网的活动专题(http://star.xiaomei.cc)进行报名。
根据规定,10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每人获得奖学金1万元,100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每人获得奖学金5000元,800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获得者的奖学金为每人2000元。今年这样一个活动已经连续主办了五年,一共产生了50名全国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产生了500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以及近四千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者。
()俞敏洪的公益情结
当天的活动吸引了千余学生到场,诺大的报告厅座无虚席,甚至连走道都上都站满了学生。学生们都是冲着俞敏洪而来。而俞敏洪果然没有让大家失望,他用一个“人这一辈子活下去什么东西最重要?”这样的提问开始了一场精彩演讲,用近1个小时的时间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并与3位往届的自强之星代表一起对话、交流,展现自强、奋斗的意义。
俞敏洪认为,自强并不是从无到有走向成功,而是在现有的社会条件、社会资源条件下确定自己新的人生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奋斗的过程。
熟悉俞敏洪的人都知道,这位中国教育界最富有的人,曾是一位贫穷的农家子弟。连续参加三次高考、大学里的后进生、因一场肺结核差点丧命、连续三年申请出国未果„„这些旁人眼里难以想象的磨难,曾频繁造访于俞敏洪的青年时期,也造就了他包容、忍耐、坚韧的品质。
从当年拎着浆糊桶到中关村的电线杆上刷英语培训小广告,到率领企业登陆纽交所的中国教育培训业第一人,走过18年艰辛创业路的俞敏洪在中国教育界树立了一个标杆,也用他自强不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精神影响着更多的人。
苦学生出生的俞敏洪深知求学路上的辛酸苦辣,在他创办的新东方伊始,就制定了一个
规定:每年都要向优秀学员发奖金,金额从几千到数万元不等,每年投入几十万元。这个规定后来成为新东方的一个传统。每年这个时候,上台领奖的很多都是学员的父母或其他亲人,因为学员本人已经远赴国外留学去了。但是新东方还是要在颁奖会上表扬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勉励台下的学员,为他们的奋斗旅途点亮一盏明灯。
“自己有的就应该和人分享,这是我从小的习惯。我现在的能力原则上到了和社会分享的地步,所以捐款助学就成了一个很自然的事情,我并没有感觉到我在做慈善,只是把我多出来的东西分出去。”谈及自己的公益情结时,俞敏洪曾不止一次如是说。
俞敏洪至今还难以忘怀新东方第一次发起的大型公益行动,那是给西部贫困地区凿井募捐。学生们从生活费里省出几块钱,几十块钱来捐款,那种场面让俞敏洪特别感动。“像现在我们再捐几百万、几千万,都没有那份感动,捐款和经济实力相当,当你的经济实力到了这种地步,你就不应该为你捐出多少万多少万而感到感动了。”
在俞敏洪看来,教育和公益的意义是一样的。“力求尽一己之力,让世界因为我们的努力而更加美好,有些人能够因为我们的帮助而变得对生活充满希望。”而在新东方,这样的价值理念已深深影响着每个人。
()18年见证改变的力量
翻开《新东方18年社会公益白皮书》,18年的公益足迹如同一幅上下跳动的心电图,展现着这个年轻企业充满活力和朝气的“心跳”,也见证着教育改变人生的力量。
自2002年起,新东方连续7年举办“梦想之旅——中国大中学生励志系列公益讲座”,在广大青年学子中点燃青春激情,追寻人生梦想。迄今为止,“梦想之旅”活动已累计行程11万公里,足迹遍及全国157座城市,直接听众累计超过110万人。
新东方的教育公益活动坚持“授人以渔”,通过帮助提升教育方法来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2008年,新东方与中国民主同盟一同发起了“烛光行动•新东方教师社会责任行”活动,为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开展培训活动。时至今日,新东方教师志愿者的足迹已遍及全国27个地市,为一万余名中小学教师带去了更多、更好的教学理念,促进农村地区教育水平提升。
在家庭教育方面,通过举办“中国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及“家庭教育中国行”等活动,帮助更多的普通家庭提升和改进家庭教育方法,并积极倡导市民终身学习。
很难用精确数字来概况受到新东方影响和帮助的人的数量,它可能是数百万乃至上千万,而这些人正是从新东方的公益行动中获取能量、得到启示,从而开启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历程。
()善尽责任扶危助困
新东方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始终致力于为更多边远贫困学子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把教育和知识变成人人可以呼吸的空气。
2002年8月,新东方捐资在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同家庄镇兴建第一所新东方希望小学以来,至今已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在陕西渭南、甘肃舟曲和西藏昌都捐资兴建了三所新东方希望小学,在云南迪庆、四川德阳与当地政府联手共建了两所小学。在捐建希望小学的同时,新东方还通过设立奖学金激励优秀学子,通过设立助学金和提供免费课程帮助贫困地区学子。
“扶危助困”一直是新东方企业社会责任中的重要一环。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俞敏洪第一时间赶至灾区,代表新东方捐款2000万元用于灾区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为帮助灾区学校恢复教学,给予灾区学生精神鼓舞和心灵慰藉,从2008年5月27日开始,新东方派出三批志愿青年奔赴德阳、绵竹、汉旺以及彭州等地灾区,协助当地学校复课和开展心理救助工作。
白皮书披露,自1993年成立以来,心动发在捐建希望小学、设立奖助学金、支援灾区
等方面投入现金累计近亿元人民币;此外,新东方用在各类大型公益讲座、为贫困学子提供免费新东方课程、培训农村英语师资及希望小学支教等方面的投入,18年折合现金达到上亿元。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主席陶西平对新东方的公益之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新东方18年如一日开展公益活动,这种公益活动不是一时的善心,而是企业的宗旨;不是一种短暂的作秀,而是一种持续的行动;不是一个简单的创意,而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为了更好的出发
筚路蓝缕、风雨兼程,如今的新东方已走过了18年的发展历程。按照人生的标准,18岁是一个成人礼。而在俞敏洪看来,他更希望新东方的18岁是对于过去的一个总结,对于未来的一个新开创。“我希望新东方未来 58岁、108岁、208岁的时候,依然还在庆祝着自己的青春岁月,还在承担着自己的社会责任。”
展望未来,新东方做好最基本的企业责任的同时,仍将继续自己的“公益道路”—— 新东方将启动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工作,新东方将利用1年的时间系统梳理新东方社会责任理念。即将启动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将从更大的维度上扩充新东方的社会责任理念,系统地总结、分析和规划新东方的企业社会责任系统。同时,通过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新东方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公益制度对新东方的公益项目进行统一规划,从而使新东方的公益活动按计划、系统化、持续化开展。
俞敏洪表示,新东方将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继续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尤其关注发挥自身在教育领域的专长,帮助社会激发人生动力,提升教育方法,促进教育公平、倡导终身学习,力求让更多的人以更积极的态度,更全面的能力,更持久的努力,去谱写更美好的人生。
第四篇:关于发布2011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
关于发布《2011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
研究项目指南》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有效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充分发挥软科学研究在决策支持和智力支持方面的重要作用,2011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将围绕“十二五”期间上海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和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组织开展相关研究,为决策提供参考与支撑。
2011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报安排两大类:重点项目和自选项目,详见《2011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中,重点项目申报题目不得调整(可以增加副标题);自选项目由研究人员从所列领域中自由选题,申报题目不得与重点项目重复。《指南》中所有课题研究的时间周期一般不超过一年。项目申请采用网上申报与书面申报相结合方式,申请者在“上海科技”网站()—“在线受理”中填写《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申请书》,并在提交完成后打印书面申请材料一式四份(须盖单位公章)。项目网上申请截止日期为2010年10月7日,书面申请材料请于网上提交申请成功后的一周内,以挂号信方式寄达上海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为加强软科学研究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将继续对选题好、研究思路新的在研博士学位论文给予资助。博士学位论文资助方向为:科技发展战略、科技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及相关政策研究。
(1)申请者在“上海科技”网站()—“在线受理”中填写《上海市科委软科学研究博士生学位论文资助项目推荐表》,并在提交完成后打印书面申请材料,附上已通过审核的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复印件(一式四份),报送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2)各单位依据申请者的综合素质以及开题报告的整体质量等,进行排序推荐并出具推荐函,于2010年10月7日之前将推荐函和申请材料以挂号信方式统一寄达上海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网上填报备注:
1)登陆“上海科技”网(),进入网上办事专栏;
2)点击《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受理并进入申报页面:
(1)选择申报课题:【2011课题申报】
(2)初次申报课题,选择:
【初次填写】-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专题名称”中相应的指南专题后开始申报项目(需要设置“项目名称”、“依托单位”、“负责人”、“登录密码”);
(3)继续填报课题,选择:
【继续填写】-输入已申报的项目名称、依托单位、负责人、密码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
3)有关操作可参阅在线帮助
地址:淮海中路1634号410室
邮编:200031
联系人:杨震华、汤天波、顾虹洁
第五篇:公司发布我国企业首个绿色发展白皮书
公司发布我国企业首个绿色发展白皮书
——承诺未来十年推动实现二氧化碳累计减排105亿吨
发布时间:2010-04-19
点击次数:
“国家电网公司以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打造能源配置绿色平台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着力点,聚合电力产业和全社会的绿色发展潜力,预计未来十年可推动实现二氧化碳累计减排105亿吨。”4月19日,《国家电网公司绿色发展白皮书》在京发布,这是我国企业发布的首个绿色发展白皮书。
联合国“全球契约”理事陈英、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局局长彭华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中华环保联合会副秘书长郭纹铭莅临发布会并讲话。环保部宣教司副司长贾峰出席发布会。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曹志安出席发布会并致辞。发布会由公司工会主席、总经理助理王敏主持。
曹志安表示,推动绿色发展就是要保障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行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持走增进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国家电网公司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能源骨干企业,是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进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应当成为推进绿色发展的社会榜样。国家电网公司发布我国企业首个绿色发展白皮书,向政府和社会大众报告公司对绿色发展的战略思考和行动部署,是公司大力弘扬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行动,也是公司系统150多万名员工向全社会作出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的具体承诺。
《白皮书》阐述了国家电网公司推进绿色发展的战略思考、战略任务、战略重点、具体行动和规划目标,指出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是推动我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战略支点,也是公司推进绿色发展的战略重点。《白皮书》披露的数据显示,公司预计在2020年基本建成坚强智能电网,通过大规模输送消纳清洁能源,助力电力系统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积极推动电力装备业和全社会节能,加快电动汽车发展等,10年可推动实现二氧化碳累计减排105亿吨。
《白皮书》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公司推进绿色发展的具体行动。公司立足国情和电网企业实际,部署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持续改进“全过程覆盖、全方位融合、全员参与”的全面绿色管理;智能电网建设全面起步,开展了117项关键技术研究,启动了上海世博园等数十个试点项目;特高压电网发展不断实现突破,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成功运行一周年,2009年输送南水北火互济电量超过90亿千瓦时;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全线带电,将把西南清洁水电大规模输送到东部负荷中心,为上海世博会供应绿色电力。(文字/齐立强 陶思遥 唐小月 摄影/高志星)
信息来源:《国家电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