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企业通过互联网销售商品的法律监管问题(二)

时间:2019-05-12 06:35: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外资企业通过互联网销售商品的法律监管问题(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外资企业通过互联网销售商品的法律监管问题(二)》。

第一篇:外资企业通过互联网销售商品的法律监管问题(二)

外资企业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的法律合规问题

(第二部分)

黄春林 律师 上海汇业律师事务所

目录:

引言

一、外商投资互联网业务的限制——电信体系

二、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体系——商务体系

三、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的不同模式之准入条件

四、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法律风险提示及应对措施

三、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的不同模式之准入条件

根据上述内容,外商投资、从事互联网销售产品业务(增值电信业务)具有一定的限制条件,但上述限制条件是概况条件,具体涉及每一个领域以及如何归类,则成为实践操作中的难题,本部分将详细解读。

如前所述,本文提及的“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模式:外资传统企业新增互联网销售渠道、设立专门从事互联网销售的外资公司(如卓越亚马逊等)、设立第三方交易平台的外资公司(如易贝易趣等)。由于该等模式可能分属不同的电信业务领域,则相应的监管政策各有不同,相面一一介绍。

(一)传统外资企业新增互联网销售渠道模式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试水通过互联网销售自有产品,越来越多的商业企业从原始的依赖第三方平台或垂直交易平台转向自建电子商务平台。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传统外资企业,例如电子、通信、日用品企业,通过互联网销售自有产品,是否需要单独办理专项审批或许可?

1.关于电信体系

根据前述内容,本文要提及的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的业务,属于第一类增值电信业务的“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和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的“信息服务业务”。本部分“传统外资企业新增互联网销售渠道”,即外资企业自建电子商务网站的业务,应当属于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的“信息服务业务”。

根据《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所谓“信息服务业务”,指通过信息采集、开发、处理和信息平台的建设,通过固定网、移动网或因特网等公众通信网络直接向终端用户提供语音信息服务(声讯服务)或在线信息和数据检索等信息服务的业务。

根据上述规定,信息服务的类型主要包括内容服务、娱乐/游戏、商业信息和定位信息等服务。信息服务业务面向的用户可以是固定通信网络用户、移动通信网络用户、因特网用户或其他数据传送网络的用户。

由此可见,传统外资企业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属于建立“信息平台”通过“移动网或因特网”向终端用户提供“在线信息”服务的业务,这里的“在线信息”为“商业信息”,即符合信息服务业务的界定。所以,传统外资企业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除受《电信条例》的规范外,还应受2000年9月20日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规范。

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类。所谓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是指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用户有偿提供信息或者网页制作等服务活动。所谓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是指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用户无偿提供具有公开性、共享性信息的服务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实践中常常容易理解错误的几个要点:

(1)区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的标准不能简单的看有偿还是无偿,而是看有偿和无偿的内容是什么,即通过互联网提供信息本身是否无偿,而不是指信息本身指示的产品或服务是否有偿。举例来说,某网站仅允许收费会员注册用户,仅注册用户可浏览商品价格、属性等商业信息,该网站提供之“信息服务业务”属于有偿提供;

(2)有偿的形式不限于直接收费。互联网的基本精神是共享与公开,当前,越来越少的网站通过直接向用户收取信息服务费用的形式维持经营,而绝大多数采用在线广告、收费推荐或向第三方转嫁收费等形式维持经营,此等情形亦可能被判断“经营性信息服务”。举例来说,某网站通过会员资格费、刊登Google或第三方广告、销售第三方产品提成等模式,则

均可能被判断为“经营性信息服务”。

(3)经营性必须是持续的、公开的。首先,企业通过互联网出售产品的行为必须是经常性的、持续性,部分企业通过设立临时性网站处理“尾货”等行为,不视为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反应;此次,企业通过互联网出售产品的行为必须是公开的,部分企业通过内部网站向员工或特定用户群销售产品的行为,不应当被判断为经营性信息服务。判断公开性的几个基本标准包括无条件的、无需审核的。

综上几个要点及分析,外资企业通过互联网销售自有产品,若无向用户收费或变相收费的情形,应为“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反之则为“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根据《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等规定,外资企业从事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仅需向服务器所在地省、直辖市通信管理局申请备案,无股权及注册资本条件限制;外资企业从事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应当向工信部申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经营性许可还是非经营性备案,所销售产品涉及新闻、出版、教育、医疗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网络游戏、文化、电子公告、广播电影电视节目等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应当在备案或申请许可前向有关部门申请前置审批程序。

2.商务体系

根据2010年8月19日《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外商投资互联网、自动售货机方式销售项目审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互联网销售是传统企业销售行为在互联网上的延伸,经依法批准、注册登记的外商投资生产性企业、商业企业可以直接从事网上销售业务;企业利用自身网络平台直接从事自有商品销售的,应且仅需向通信管理部门备案。

(二)设立专门从事互联网销售企业的模式

1.电信体系

根据前述内容,设立专门从事互联网销售的外资企业,如amazon.cn、gaopeng.com等,仍属于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的“信息服务业务”,即通过信息平台的建设,通过固定网、移动网或因特网等公众通信网络直接向终端用户提供在线商业信息和数据检索等信息服务的业务。

与此同时,由于该等外资企业及其网站的设立的根本目的即是从事互联网销售,其营利性和

经营性不言而喻。

综上,设立专门从事互联网销售的外资企业应当根据《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规定,应当向工信部申请并取得“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根据前述内容,设立专门从事互联网销售的外资企业要取得“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不能设立专门从事互联网销售的外商独资企业,详细限制条件见前述第一节第(二)部分:我国外商投资互联网业务的概况限制。

2.商务体系

根据《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外商投资互联网、自动售货机方式销售项目审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申请设立专门从事网上销售的外商投资企业报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批准,由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根据《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严格审批。值得注意的是,该《通知》已经实质性的修改了《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和《商务部关于下放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审批事项的通知》的规定,将设立专门从事网上销售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审批权限彻底下放至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商务机构尚未合并的省,省级外商主管部门应征求同级内贸管理部门意见。

(三)设立提供第三方交易平台企业的模式

1.电信体系

根据《电信业务分类目录》的规定,第一类增值电信业务之“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指利用各种与通信网络相连的数据与交易/事务处理应用平台,通过通信网络为用户提供在线数据处理和交易/事务处理的业务。在线数据和交易处理业务包括交易处理业务、电子数据交换业务和网络/电子设备数据处理业务。据此,有专家(例如,工业与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王黎明)认为,其中的在线交易处理业务主要指电子商务类业务中为用户提供第三方交易平台和系统的业务,即在通常所说的B2B、B2C、C2C业务等。

但是,笔者手中一份内部资料(由原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于2008年12月编制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修改编制说明和修改要点》)显示,应当将“交易处理业务”和“交易业务”区分开来,“交易处理业务”应指银行业务、股票买卖、票务买卖等属于金融和证券交易的业务,在线商品买卖、费用支付属于电子商务中的交易业务,而非交易处理业务。实践中,淘宝网、拍拍网等亦申请的是B2证(即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

因此,企业提供第三方交易平台的情形,目前仍然属于“互联网信息服务”,不属于“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其直接后果是,监管政策明显宽松。因为根据原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苏金生局长理解,“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对规模经济效益性不十分明显、对市场影响不大的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进入政策相对宽松,从而鼓励中小型企业参与竞争,促进发展。”

关于该等模式下,合资企业申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及限制条件,参照本节中

(二)部分的论述。

四、相关风险提示及应对措施

目前,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传统外资企业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已经成为时下最为活跃的经济形态之一。如何了解、把握相关法律风险并采取积极的、合适的措施,成为当前各大企业紧迫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准入及资质法律风险

中国互联网及相关产业属于外商投资限制性产业,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长期的事实。随着现代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互联网在公共事件中的张力,国家日益加强互联网的监管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趋势。

但与此同时,由于拥有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中国互联网市场的规模与机会是任何一个其他市场无法比拟的。蛋糕面前,各类外商投资企业蜂拥而至。

但,如何获得合法的的准入资格,则成为摆在各大企业面前的一个拦路虎。因为,根据前述内容,外资企业若开展经营性增值电信业务,必须与他人建立合资企业,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这显然不符合具有较高控制权期望的外企企业需求;部分涉及医药、出版、教育等特殊行业的,还必须经过前置审批程序,这些审批程序要求中方控股比例更高。

于是,通过协议控制的内资企业或合资企业作为持牌公司,或者避免、消减被认定为经营性及其他前置审批程序的因素,则成为当前比较流行的路径。

由此带来的法律风险则是,如何切实有效的、合法的控制持牌公司?投资及利润进出如何符

合监管规范?如何避免被监管层认定为“借牌”而受处罚?那些因素或途径是消减经营性的最佳方式?

(二)运营监管风险

前面提到,强化互联网业务监管,成为中国当代政治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一方面,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监管层发布了《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规范》、《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等指导、规范互联网运营行为;另一方面,中国新闻管理部门、文化管理部门、通信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对互联网采取实时监管政策,加大了运营企业对政策的把握难度。应对互联网企业运营法律风险,我们的建议是:首先,“政治性”及“涉黄涉非”内容是运营风险最高的部分,可能面临“无条件断网”、“取消拍照”及“约谈”等监管措施,因此,应当建立有效的内容信息审核与过滤机制,并建立与监管部门有效的沟通及联络渠道。其次,运营企业应当建立符合自身业务特点的、详尽的用户协议、隐私保护等文件或条款,特别是其中的免责条款、知识产权归属、与第三方关系等,应当明确、合法。最后,但绝不是最不重要的,建立有效的保护自身知识产权机制,同时防止不正当竞争等则成为企业运营中一项重要的、长期的战略性事务。

(三)其他风险

以下是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的外资企业经常碰到的其他法律风险问题:(1)产品质量及瑕疵问题;(2)产品海关进出监管及物流问题;(3)支付及外汇监管问题;(4)雇员劳动法合规问题;等等。

黄春林 律师 汇业律师事务所

执业领域:知识产权、收购兼并、争议解决

及计算机、互联网与文化传媒领域综合法律服务

电话:021-52370950

邮箱:ramon.huang@huiyelaw.com

第二篇:外资企业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的法律合规问题(一)

外资企业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的法律合规问题

(第一部分)

黄春林 律师 上海汇业律师事务所

目录: 引

一、外商投资互联网业务的限制——电信体系

二、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体系——商务体系

三、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的不同模式之准入条件

四、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法律风险提示及应对措施

过去的2010年,被称为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元年。经过10年的发展,中国电子商务从“寂寞”走向了“疯狂”,继阿里巴巴、淘宝网等第三方平台企业后,包括家电连锁、百货超市、图书音像等专业电商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类团购网站竞争更是如火如荼,此外,传统企业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也成为时下流行的营销渠道。

随着电商行业及关联产业(如物流)的快速发展,传统企业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已经成为各大企业抢占未来几年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杀手锏,部分企业更是投巨资成立了专门的电商部门或独立电子商务公司。其中,尤以电子、通信、快消、奢侈品等外资企业表现更为积极。本文将以我国电信业务分类监管为基础,从电信体系(工信部监管体系)及商务体系(商务部监管体系)详细分析外资传统企业新增互联网销售渠道、设立专门从事互联网销售的外资公司(如卓越亚马逊等)、设立第三方交易平台的外资公司(如易贝易趣等)的法律合规问题。本文提及的“外资公司”指具有外资成份的公司,包括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

一、外商投资互联网业务的限制——电信体系

(一)我国电信业务分类管理规定

根据《电信条例》的规定,我国电信业务分为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电信业务。

所谓增值电信业务,是指利用公共网络基础设施提供的电信与信息服务的业务;所谓基础电信业务,是指提供公共网络基础设施、公共数据传送和基本话音通信服务的业务。我国《电信条例》附录明确规定了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电信业务的类别和范围。2003年4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的修订版《电信业务分类目录》对《电信条例》作了适当修订,在2007年对于电信业务的分类目录做了一个修改(未发布)。

新修订内容主要涉及增值电信业务,即增值电信业务的分类不再基于网络、而是基于业务特征。同时,根据业务规模经济效益性、对电信市场的影响程度等考虑,将增值电信业务划分为第一类和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进行管理(值得注意的是,有内部资料显示,正在修订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最终可能将取消一、二类增值业务的区分)。分别为:

第一类增值电信业务:(1)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2)内多方通信服务业务;(3)内因特网虚拟专用网业务;(4)因特网数据中心业务。

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1)存储转发类业务;(2)呼叫中心业务;(3)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4)信息服务业务。

根据上述电信业务归类规则,本文要提及的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的业务,属于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的“信息服务业务”。具体归类及理由,下文将详细介绍。

同时,根据《电信条例》及2009年4月10日起施行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企业经营性、公开性从事上述两类增值电信业务的,应当办理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二)我国外商投资互联网业务的概况限制

根据2007年修订的《外商投资企业产业指导目录》及我国加入WTO相关承诺文件,在我国,电信业务属于外商投资限制性领域。具体根据《电信条例》、《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和2008年9月10日修订的《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的规定,我国外商投资增值电信企业或业务的限制条件主要集中在注册资本和股权比例两个方面: 1.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注册资本应当符合:

(1)经营全国的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的增值电信业务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

(2)经营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增值电信业务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万元人民币。

2.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股权比例应当符合:

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外方投资者在企业中的出资比例,最终不得超过50%。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的规定,上述股权比例,国务院工信部可以在不同时期根据需要调整。3.域名、商标及设备等应当符合:

根据原信息产业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外商投资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管理的通知》,合资企业用于互联网销售的域名、商标应为该合资企业或其股东依法持有,场地和服务器等设施应当在经营许可证业务覆盖范围内设置。

二、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体系——商务体系

(一)《外商投资企业产业指导目录》

2007年修订的《外商投资企业产业指导目录》中,限制外商投资企业产业目录下,第六项第1条的内容为:“直销、邮购、网上销售、特许经营、委托经营、商业管理等商业公司”。具体限制办法包括上述提及的股权比例、注册资本及下述提及的审批制度。

(二)《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及配套规定

根据2004年4月16日发布的《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规定,外商投资商业企业从事佣金代理、零售、批发、特许经营活动的,必须通过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从事前述规定的经营活动。其中,零售指在固定地点或通过电视、电话、邮购、互联网络、自动售货机,对于供个人或团体消费使用的货物的销售及相关附属服务。根据该办法的规定,2004年12月11日起,允许设立外资商业企业。

此外,根据2008年9月12日的《商务部关于下放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审批事项的通知》,外商投资设立商业企业及已设立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变更由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审核;但是,通过电视、电话、邮购、互联网、自动售货机等无店铺方式销售的企业或从事音像制品批发,图书、报纸、期刊销售的企业继续由商务部负责审批。

根据上述审批流程通过的,投资者凭《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和其他前置审批文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

(第二部分“

三、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的不同模式之准入条件;

四、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法律风险提示及应对措施”下期续)

黄春林 律师 汇业律师事务所

执业领域:知识产权、收购兼并、争议解决 及计算机、互联网与文化传媒领域综合法律服务 电话:021-52370950

邮箱:ramon.huang@huiyelaw.com

第三篇:互联网保险销售监管文件

保监发〔2011〕53号

各保监局,各保险专业代理公司、各保险经纪公司:

为了促进保险代理、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规范健康有序发展,切实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我会制定了《保险代理、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日

保险代理、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了促进保险代理、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规范健康有序发展,切实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保险专业代理机构监管规定》、《保险经纪机构监管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保险代理、经纪公司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健全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管理制度;

(二)具有合理的互联网保险业务操作规程;

(三)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且经营区域不限于注册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

(四)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条保险代理、经纪公司应当在具备下列条件的互联网站上开展保险业务:

(一)依法取得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者在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完成网站备案;

(二)网站接入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三)有与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相适应的电子商务系统,能实现投保人的全部投保信息与保险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的实时对接;

(四)具备健全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及安全技术,具有防火墙、入侵检测、加密、第三方电子认证、数据备份等功能;

(五)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四条保险代理、经纪公司通过互联网站开展保险业务的,应当自业务开展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由总公司向中国保监会报告,并提交下列书面材料一式两份:

(一)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报告,包括业务操作规程、运营模式、管理部门及其负责人名单、从业人员配备情况等内容;

(二)互联网保险业务管理制度,包括交易安全保障措施、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销售及售后服务管理等;

(三)开展业务的互联网站的基本情况,包括名称、网址、接入地、依法经营资质的证明材料等;

(四)开展业务的互联网站的电子商务系统建设情况,包括基本架构、运营基础设施、安全技术及保障措施等;

(五)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申请人应将前款规定材料同时报送注册地中国保监会派出机构一份。

第五条中国保监会自收到保险代理、经纪公司提交的互联网保险业务报告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报告材料不完整的,通知保险代理、经纪公司在10个工作日内补正材料;

(二)报告材料完整齐备或者经补正后材料完整齐备的,中国保监会应当在备案报告上加盖印章,一份存档,一份退还保险代理、经纪公司。

第六条开展保险业务的互联网站名称、网址变更的,保险代理、经纪公司应当自变更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保监会及注册地所在中国保监会派出机构报告。

保险代理、经纪公司终止某互联网站上的保险业务的,应当自决定终止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保监会及注册地所在中国保监会派出机构报告。

第七条保险代理、经纪公司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应当集中运营、集中管理。

保险代理、经纪公司的从业人员不得以个人名义通过互联网站销售保险产品。

第八条保险代理、经纪公司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应当在相关互联网站页面的显著位置披露自身的相关信息,披露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一)中国保监会颁发的业务许可证;

(二)营业执照登载的信息或者营业执照的电子链接标识;

(三)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依法设立的分公司名称、办公地址、服务电话号码;

(四)保险公司的授权范围及内容。

保险代理、经纪公司设立有网站的,还应当在网站上披露与其合作的网站名称和网址等信息。

第九条保险代理、经纪公司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应当在相关互联网站页面的显著位置列明保险产品及服务等信息,列明的信息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保险产品的承保、销售主体;

(二)保险合同全部条款和费率表,其中应当对保险合同中的犹豫期、免除保险公司责任条款、费用扣除、退保、保险单现金价值等事项予以重点提示;

(三)保险费支付方式;

(四)保险合同订立的形式,其中采用电子保险单格式的,应当予以明确说明;

(五)纸质保险单证、保险费发票凭证的配送方式和寄出时间;

(六)保险单查询及投保人咨询、投诉渠道;

(七)保险合同承保、保全、退保、理赔办理流程及退保金、保险金支付方式;

(八)有关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身份信息、投保交易信息和投保交易安全的保障措施;

(九)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信息。

第十条保险代理、经纪公司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应当由具备中国保监会规定的资格条件、取得中国保监会颁发的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负责保险产品的销售及服务。

第十一条保险代理、经纪公司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应当在相关互联网站页面的投保流程中设置投保人点击确认环节,由投保人确认以下内容:“是否已阅读保险条款的全部内容,了解并接受包括免除保险公司责任条款、犹豫期、费用扣除、退保、保险单现金价值等在内的重要事项。”

第十二条保险代理、经纪公司应当通过柜台、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网上在线等方式,及时、全面、准确地回答社会公众有关互联网保险业务方面的咨询,主动向投保人提示承保信息,告知投保人有要求提供纸质保险单证、保险费发票凭证的权利。

投保人要求提供纸质保险单证、保险费发票凭证的,保险代理、经纪公司应当自保险合同成立时起48小时内寄出,并于10个工作日内送达投保人。因特殊原因不能在约定时间内送达的,应当与投保人协商一致或者及时向投保人说明有关情况。向投保人提供保险单证时,应当附保险合同全部条款。

第十三条保险代理、经纪公司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应当妥善保管保险合同生成的全部信息、互联网保险业务账簿、相关原始凭证和资料,保管期限自保险合同终止之日起计算,保险期间在1年以下的不得少于5年,保险期间超过1年的不得少于10年。

保险代理、经纪公司应当采取数据备份、故障恢复等技术手段,确保与互联网保险业务有关的交易数据和信息的安全、真实、完整。

第十四条保险代理、经纪公司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应当遵守《保险法》、《保险专业代理机构监管规定》、《保险经纪机构监管规定》等法律法规和中国保监会的有关规定。

保险代理、经纪公司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违反《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及本办法规定的,由中国保监会依法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可以责令停止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或者吊销业务许可证。

第十五条中国保监会应当在其互联网站上建立信息披露专栏,及时对符合本办法要求、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保险代理、经纪公司名称及相关互联网站名称、网址等信息进行披露,便于社会公众查询和监督。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应当在其互联网站上及时登载中国保监会披露的前款信息。

第十六条本办法由中国保监会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十七条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法律监管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法律监管

摘要: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第三方机构的监管主体,产品销售的合规性,从业人员的资格,投资者客户的权利保障等等的问题都有待专门法律出台以及专门机构进行监管。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监管机构

监管职责

从业人员监管

法律保障近年来,随着市场利率化的推进,我国金融资本市场迅速发展,从最传统的银行、证券、基金、保险,逐步出现了信托公司、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到现如今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金融服务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根据《2013中国银行业服务改进情况报告》,中国银行业平均离柜业务率达到63.23%,网络化特征日益明显。像余额宝这类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市场占比惊人,截至2014年6月30日,余额宝规模达5741.6亿,居国内最大,全球第4货币基金。打开网页浏览器,更是随处可见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广告,许多承诺平均年收益8%以上,更不乏高达16-20%左右的高收益理财产品。

但是在这个市场迅速发展的背面,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诸如时常爆出的利用互联网理财产品集资诈骗、产品到期无法兑付、老板携款潜逃等重大案件。由于互联网理财公司的法律监管模糊、公司的坏账准备往往缺失等原因,一旦发生这类情况,普通投资者很难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总结出4方面的法律问题:

第一、互联网金融公司是否严格设立、严格监管。目前,不同的金融理财产品发行机构,拥有不同的监管当局即“机构监管”,银监会对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发行的金融理财产品进行监管,保监会对保险机构发行的金融理财产品进行监管,证监会对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发行的金融理财产品进行监管。然而,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多样性特征,其金融业务往往同时涉及银行、基金、信托多个方面,并且现在还没有专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故只能由一行三会同时监管,其中涉及的分工需要细化。

互联网公司的经营应定期管理。这类公司往往将办公室设置在租借的高档楔子楼内,极少资金规模雄厚的金融投资公司才会购买整层甚至整栋写字楼作为公司总部。现在一家金融公司会存在十多家、甚至数十家的金融投资子公司或分部,大多数投资者往往无从获取其真实具体的信息。目前,许多互联网金融诈骗案件或多或少存在诸如公司法人离境出逃、整个公司人去楼空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要仔细研究是否应对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设立提高注册门槛。

银监会曾于2010年电话叫停“银信合作”的金融理财产品,这对当时规避监管的“银信合作”进行监管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这也是因为当时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是归属于同一监管部门监管的,才保证了对此类金融理财产品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一旦涉及到两个以上监管部门的金融理财产品的问题,就需要多个监管部门进行相应的协调,但这远远不如根据金融理财产品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监管,从而进一步促进金融理财产品的监管的科学化、促进我国理财市场的发展。

第二、产品发行的法律监管。银行发行产品必须提前向银监会进行备案后方可发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也是通过先报备后发行的类似方式。那么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产品是否也需要进行备案,从而避免不良分子利用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非常融资。目前商业银行除了做好坏账准备外,还需向人民银行上缴存款准备金,提高风险防范水平,防止发生大规模的坏账风险。那么相对风险更大的第三方金融公司是否也应当将自由资金的一部分上交给相关机构充作坏账准备金,做好风险防范措施,保护投资者和公司自身。

此外,可以从以往非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销售中借鉴一定的经验。例如,存在部分金融理财产品未对该产品的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的信息披露,尤其是期限较长的一些理财产品,如信托理财产品。在2012年发生的吉林信托的1.5亿元骗贷案中,首先发现吉林信托的“松花江[78]号南山建材”信托理财产品存在骗贷行为的是公安机关而非吉林信托,暴露出监管部门在监管方面的失职。如果监管部门对信托机构的监管不只在产品发行上进行监管,而更多考虑产品周期中的运行风险,那么类似吉林信托这般失职的情况将大大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也会降低许多。而作为新兴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其在监管上的严格程度本身就比普通的理财产品低,如何控制其潜藏的风险,是非常值得思考和探索的。

此外,金融理财产品尚未形成标准化的信息披露格式,即便有些金融理财产品对其产品运行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披露,然而与同类的产品之间可比性较低,于无形中增加了监管成本。同时,“机构监管”的存在,也增加了各种交叉金融财产品在不同的监管制度下进行监管套利的可能。由于互联网的便利性,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中,套利的方式变得更加简单快捷,因而更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监管,避免不法分子进行套利。

第三、第三方金融理财的从业人员管理。根据法律规定,银行从业人员必须通过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证券基金、保险公司员工也必须通过相关的资格考试。但是第三方金融理财公司的销售人员,除了部分从银行、证券转行的成员外,大部分的从业人员往往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也没有参加过相关的资格考试。往往经过公司的简单培训就开始销售产品。并且由于工作报酬直接与业绩挂钩,因此其职业道德水准存在一定隐患,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且由于互联网的便捷性,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人员流动性也较大,因而急需建立一个协会组织,对这些从业人员进行考核,做到合格上岗,并对其长期监督,实行黑名单公开制度,如果严重违规应当予以公布将其从这个行业剔除,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四、产品销售的合规性监管。传统金融产品,需要客户前往银行或基金公司完成风险评估,在风险适合度配比的情况下方能购买相关产品并进行签约,整个过程一般在银行网点内完成,有监控和录音作为证据。像香港和西方国家,对于客户的风险评估与相关签约格外谨慎严格,确保客户对产品的风险的明确了解。但是对于互联网金融理财,客户往往只需在网上进行操作,对于产品风险的了解大部分出自销售人员的口述,而销售人员出于个人利益等原因,不会过多强调风险或对于相关风险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因此很容易造成客户对产品风险的误解,最终导致客户的资金安全产生风险。

按照以上四方面的法律问题,再结合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立法基本上还处于空白期的现状,对于互联网理财的监管机构、销售互联网理财产品的主体资格、业务范围、内控风险以及法律责任等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需要尽快予以完善。

一是明确互联网金融理财的监管机构。对于互联网理财,应按照“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建立行业主管部门合作机制,要防止监管套利,应各司其职,同时也要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应共享信息,加强协调与合作,避免重复监管。

二是明确监管的一致性原则。为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应确保监管的一致性:首先,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金融机构,只要从事的金融业务相同,原则上就应该受到同样的监管;其次,对于互联网理财的线上、线下业务的监管应当具有一致性。应当融合互联网和金融两个行业的优势,既保持开放、普惠、去中介化的互联网特性,同时也要接受金融行业严谨保守的监管理念,有效防止互联网理财过度扩张引发法律风险。

三是界定互联网理财的法律主体与业务界限。互联网理财的实质就是购买货币基金,通常要在银行进行开户,而余额宝、理财通等跳过了银行环节,已达到第三方代销效果,第三方支付拥有的只是基金支付许可,与基金销售牌照的职能和业务范围还是存在区别的,其业务模式显然已“越线”,并且部分基金销售支付结算账户并未向监管部门进行备案,违反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和《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结算资金管理暂行规定》的相关规定。对互联网理财法律主体,可以参考银行监管的模式,适时采取颁发业务许可牌照的方式,设定一定的市场准入门槛,或者采取制定负面清单管理的方式进行规范。四是加强互联网公司的风险防控。互联网公司开展理财业务,首要的风险就是用户在互联网上的资金安全,用户账户面临盗号、木马病毒、技术故障、手机丢失等各种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互联网理财的成长。更为重要的风险在于互联网公司的资金管理能力,商业银行拥有专业的金融人才队伍,拥有一套完整的风险识别、测量、分析、报告、监控和处理体系,具有扎实的品牌信任度和资金安全性,而互联网公司理财业务普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对金融业务并不擅长,存在以补贴代替收益、资金期限错配、金融产品设计能力不高等问题。这都要求加强对互联网公司的市场主体监管,依法制定相关监督管理办法,按照“业务规模与风险承担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风险处置和风险隔离机制。

五是加强货币基金公司的风险防控。一般而言,货币基金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港,它投资的都是高安全系数和稳定收益的金融产品,但也并不是没有风险,一旦市场利率发生急剧变动或者基金出现巨额赎回,货币基金都可能会跌破面值,在国际上曾出现过首要基金和PayPal货币基金清盘的事件。余额宝、理财通的T+0赎回模式需要基金公司用自有资金或者借用银行资金来垫付,这对基金公司的现金管理能力是一个重大挑战。证监会应当要求基金公司就所投资银行协议存款作出风险管理,要求基金公司计提风险准备金,将风险准备金与所投资协议存款的未支付利息挂钩,当然这很可能影响一些货币基金公司的发展规模。

六是严厉打击洗钱等金融违法犯罪行为。在鼓励互联网理财创新发展的同时,必须及时惩治各类金融违法犯罪行为。互联网理财发展良莠不齐,少数互联网企业运营中基本没有建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体系,而是披着互联网的外衣设立资金池,行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之实,必须不断跟踪研究互联网金融理财模式的发展演变,划清各种商业模式与违法犯罪行为的界限。同时,互联网支付工具服务非常便捷,无需向对方透露有关财务信息,这为洗钱活动提供了不少便利。

因此,建议加强对互联网理财平台的反洗钱预防与惩治,要加强金融消费者理财权益保护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是金融监管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许多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重点。首先,要加强对金融消费者互联网投资理财教育,提高消费者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其次,要加强信息披露,强化互联网理财对投资收益和风险如实告知义务。理财产品协议一般规定许多免责情形,一旦客户因收益发生法律纠纷会陷入补救不能的困境。同时,由于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不够,如何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保护个人信息,还需与金融监管层进行协调完善。

最后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行业协会并不隶属于政府,是介于政府、企业之间的中介组织,起着行业自律的重要作用。行业自律的优势在于自觉性更强,与政府监管相得益彰,有利于在全行业树立合法合规经营意识,强化整个行业对各类风险的管控能力等。2013年12月,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牵头成立了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协会也成立了互联网金融工作委员会,同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也已获国务院批准成立。这些行业自律协会的成立,预示着国家将加强互联网金融的行业规范与自律。

第五篇:工商总局关于商品包装物广告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最新)

工商总局关于商品包装物广告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

工商广字[2005]第17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为了规范和加强对商品包装物广告的监管,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商品包装中,除该类商品国家标准要求必须标注的事项以外的文字、图形、画面等,符合商业广告特征的,可以适用《广告法》规定进行规范和监管。

二、包装物广告内容违法的,除法律有明确规定的以外,按照以下原则定性和处理:

(一)包装物广告含有虚假内容的,依照《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虚假广告或者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处理。

对于认定为含有虚假内容的包装物广告,应当立即停止广告的发布。可以责令并监督有关当事人采用粘贴、覆盖等措施停止违法行为;必要时,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虚假包装物广告扩散或者以其他形式继续发布。

(二)包装物广告含有其他违法内容,但不构成虚假的,依照《广告法》相应规定处理。上述违法广告一般不采取商品查封、扣押等措施。

三、包装物广告内容违法案件的管辖,除法律有明确规定以外,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管辖:

(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包装物广告内容违法的,应当按照《关于加强广告执法办案协调工作的指导意见》(工商广字[2004]163号)第四条第二款规定,依法查处。广告主在本省辖区的,照此执行。

(二)包装物广告内容违法涉及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立案尚未结案的,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报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进行协调,必要时可以指定一省进行统一查处。

二○○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关于加强广告执法办案协调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

国家工商总局2004-10-2

3为进一步加大对虚假违法广告查处力度,保证全国执法标准和尺度统一,切实做到依法行政,维护广告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根据《广告法》、《行政处罚法》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针对广告执法办案中的实际情况和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广告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广告违法案件的查办工作,并对基层工商所的广告违法案件查处工作进行指导。

二、对报纸、电视、广播、杂志、互联网站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广告违法案件,由违法行为发生地(即媒介广告经营登记所在地)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实行分级管理的,适用级别管辖。

三、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做好跨地区广告违法案件的协调配合、统一查处工作。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和督办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广告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直接或者参与办理全国性重大违法虚假广告案件。

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本辖区内广告违法案件查处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督办工作,直接或者参与办理本辖区内的重大违法虚假广告案件。

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本辖区内对查处异地广告主、广告经营者确有困难的,可经由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移送广告主、广告经营者所在地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理,并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备案。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在本辖区发现的在包装物上含有违法广告内容的案件,在立案前应当报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备案。该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发现本辖区内有两个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同一广告主的包装物上的违法广告进行查处的,应当进行协调,必要时可指定一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统一查处。该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将包装物上含有违法广告的情况通知广告主所在地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广告主进行处理,并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备案。

五、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行政处罚中,发现广告主或广告经营者在其他地区从事违法广告活动的,应当通知有管辖权(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予以查处,并抄报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属于外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的广告违法案件,应当经由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通知有管辖权的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予以处理,并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备案。(见附件:《广告违法案件协调查处函》)

六、两个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的,报请共同上一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指定管辖。

七、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同一广告主跨省发布同一商品或者服务违法广告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协调,部署各地对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予以查处。必要时可以指定广告主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违法行为发生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广告主进行查处。

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同一广告主在本辖区内多个地区发布相同违法内容的广告,应当及时部署各地对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予以查处。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指定一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广告主进行查处。

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或者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下列案件进行督办:

(一)社会影响恶劣、情节严重的违法虚假广告或者不良广告;

(二)对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部署查处的案件、其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通知协调查处或者移送的案件,未及时调查处理的;

(三)广告监测通报或者公告中涉及的典型违法广告案件。

九、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执法办案中遇到的对案件管辖、同一违法行为的认定、案件定性、法规适用、处罚幅度等有争议的,应当逐级向各自的上级机关报告。

十、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下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执法中的行政处罚畸轻畸重、执法不到位等不规范执法行为,应当责令其予以改正。

十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将逐步在内部网站建立各地广告执法协调信息公示平台,内容包括:各地查处案件信息、移送案件信息、委托调查取证信息、通知协调查处违法广告信息、督办信息、协助配合工作的进展情况等。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充分利用内部网站,将执法办案中有关协调办案的动态信息,及时上传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以加强各地执法信息的沟通联络和协助配合。同时也对各地广告监管执法工作进行综合评价提供依据。

湖北省工商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商品包装物广告宣传案件查处工作的通知》

2006-06-28

《省工商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商品包装物广告宣传案件查处工作的通知》(鄂工商函〔2006〕29号):

(一)对包装物广告初步查实确有虚假内容的,县级以上工商机关可以依照《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立案调查处理。其中,按照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定性处理的案件,应该取得直接证据材料。

(二)在辖区发现在包装物上含有违法广告内容的案件,各级工商机关在立案前,应当报省工商局公平交易分局、商广处备案。未备案进行处罚的,将视同违反办案程序处理。

(三)对商品包装物广告内容要准确定性,严格把握艺术夸张与虚假宣传的区别:用语不当与虚假表示的区别;一般商品包装物广告与特殊商品包装物广告的区别。对包装物广告含有其他违法内容但不构成虚假的,依照《广告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下载外资企业通过互联网销售商品的法律监管问题(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外资企业通过互联网销售商品的法律监管问题(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