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创新的风险及其管理范文

时间:2019-05-12 06:5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中国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创新的风险及其管理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中国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创新的风险及其管理范文》。

第一篇:试论中国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创新的风险及其管理范文

2004年8月Meizhong Jingji Pinglun,ISSN1536-9048 試論中國商業銀行外匯業務創新的風險及其管理

廣東商學院金融學院白淑雲廈門大學金融系崔百勝

摘 要:我國商業銀行在外匯業務上的競爭,推動了商業銀行通過使用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在外匯領域的創新,如新近推出的代客理財、代客理債、外匯結構性存款和代客進行直接的外匯衍生工具的交易等,這些産品滿足了客戶的不同需求。同時在從事這些産品時,商業銀行可能要面臨新的風險。所以,我國在鼓勵商業銀行進行相關外匯業務創新的同時,還要通過中央銀行的監管和商業銀行的內部機制及風險管理體系控制風險。

關鍵詞:商業銀行外匯業務創新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管理

一、引言

從2001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允許外資金融機構對中國境內的所有單位和個人提供外匯服務起,內資銀行和外資銀行在外匯業務上的競爭就日趨激烈起來。每個銀行都競相推出各種各樣新的外匯服務,包括代客進行外匯理財或爲客戶提供代理外匯衍生工具的交易等,以期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占領有利的市場地位。而且隨著我國外匯管制的逐步放鬆,企業和居民手中持有的外匯將越來越多,人們會更傾向於將外匯當成一種金融工具進行投資,對銀行提供的各種外匯業務的需求會持續上升。而且我國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最近頒布了《金融機構衍生産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從2004年3月1日起允許更多的金融機構從事外匯衍生的交易。因此可以預見未來銀行之間的外匯業務創新的競爭會更加激烈。

二、開展外匯業務創新時所可能面臨的風險

目前國內各家銀行開展的外匯交易業務主要集中在代客理財或代客理債、代理客戶買賣外匯或代理進行外匯衍生工具的交易和提供外匯結構性存款等領域。代客理財或代客理債是銀行接受客戶的委託,通過利用利率和匯率衍生工具,調整資産或負債的利率結構或貨幣結構或對兩者均進行調整,達到爲客戶資産增值、有效防範利率或匯率波動給客戶帶來的風險的目的。

代理客戶買賣外匯或進行衍生工具交易的業務主要有代理客戶進行即期外匯買賣、遠期外匯買賣、外匯調期買賣、外匯期權、利率互換、貨幣互換、利率期權等。

結構性存款是指銀行提供的一種帶有某種選擇權的外幣存款,這種選擇權可能是賦予銀行的,也可能賦予外幣存款持有人的。如中國工商銀行推出的 “彙財通”,該産品是存款和利率期權的組合。它賦予銀行終止産品的權利,銀行取得了可終止存款的權利後,就有了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市場利率下降時降低資金成本的可能,由此規避利率下降後的高資金成本壓力,而存款人獲得的收益高於當前的市場利率。又如中國建設銀行推出的“彙得盈”,該産品期限的決定權在銀行手中,由銀行在第一年末決定是否提前贖回,如果在一年後贖回,存款人則按照年收益率2.53%獲益,若銀行沒有選擇提前贖回,則本交易的實際期限爲三年。客戶通過將期限的選擇權轉移給銀行可獲得的年收益爲2.53%,遠高於目前0.5625%的一年期美元存款利率。

在上述産品中,銀行面對的風險不同,收益也不同。銀行在代客理債業務中風險較小,銀行只向客戶收取代理費用;銀行在代客理財業務中,如果銀行沒有對客戶做出本金保證和最低收益保證的承諾,風險較小,否則銀行將承擔整個資産組合的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銀行在此類業務中向客戶收取固定的管理費,幷對超過客戶目標收益的那部分收益與客戶進行分成。而銀行提供的結構型存款,在目前市場上有相當部分的産品雖然賦予了存款人利率期權,但同時也賦予了銀行對産品期限的終止權,因此銀行的風險有限。

白淑雲(1965—),女,山西省五台人,廈門大學金融系博士生,廣東商學院金融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爲金融經濟學;通信地址:廣州市赤沙路21號廣東商學院金融學院,郵編:510320;電話:0592-2192164、020-84096358、***;Email:sybai@126.com。

崔百勝(1975—),男,安徽宿州人,廈門大學金融系博士生,研究方向爲金融經濟學;通訊地址:廈門大學1576信箱,郵編:361005;聯繫電話:0592-2192565、***;Email:cbs2000@sina.com。

而銀行在代理客戶買賣外匯或外匯衍生工具的交易時,收入來自交易的外匯或外匯衍生工具的買賣差價,但在交易中,銀行面對的風險較大。銀行在這類交易中既是賣方的買方,又是買方的賣方,特別是銀行既要完成銀行與國內最終客戶的交易,同時又要面向國際市場與國際上大的銀行及機構進行交易,它們就會面臨更大的不確定。具體來說,在這類交易中銀行可能面臨的主要風險有:

(一)信用風險或違約風險

由於交易對手不履行責任而造成的風險。設在上海的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目前只提供人民幣與美元、人民幣與歐元、人民幣與日元、人民幣與港幣之間的現匯交易,沒有遠期、期權和期貨交易,無法滿足商業銀行向客戶提供的外匯或外匯衍生工具的交易,這些交易大多只能在場外通過國際金融市場完成。例如在向國內客戶提供外匯的遠期交易時,首先客戶向銀行提交遠期外匯買賣委託,然後銀行的經辦行詢價幷向客戶報價,銀行與客戶、銀行與國際市場的交易對手確認外匯交易的合同,最後兩兩各自成交,銀行同雙方都要辦理交割。因此在這項業務中,如果銀行的客戶或國際市場上的交易對手在成交後,其中只要有一方違約的話,銀行就要遭受違約的損失。

(二)市場風險

由於利率或匯率的波動給銀行帶來損失的可能性。銀行代客交易的市場風險既取決於銀行在代理服務中所持有的外匯或外匯衍生品的淨頭寸的大小,同時也取決於每種産品的特性及各種産品之間的相關性。

一般來講,銀行代客服務中所持有的淨頭寸與代客交易的報價方式有著密切的關係,銀行的主要報價方式有:①商業銀行將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成交與客戶的成交控制在同一時間;②商業銀行接受客戶的委託交易指令代其成交;③先向客戶報價成交,再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成交,兩者之間有一個時間差。上述三種報價方式中,第一種和第二種沒有改變銀行的外匯頭寸,而第三種報價方式會改變銀行持有的頭寸,使銀行處於風險暴露之中。

另外,銀行所面臨的不確定性也與産品特徵有關:①外匯期權或結構型外匯存款。假定客戶向銀行支付了一定的期權費,購買在某個時間以約定匯率用歐元購買美元的期權交易,當期權到期時,如果市場上美元對歐元價格高於約定匯率(即美元升值),客戶就執行期權,要求以約定價格購進美元,這時,銀行就會損失一部分甚至全部期權費;當市場上美元對歐元價格低於約定匯率(美元貶值)時,客戶就放棄期權的執行,銀行就會獲得穩定的期權費的收入。②外匯的遠期交易。假定客戶與銀行簽訂合約,允許客戶以約定價格在未來某一到期日用歐元購入一定數量的美元,如果到合同交割日,美元市場價高於約定價格(美元升值),那麽客戶在遠期市場上盈利,而銀行虧損;否則,客戶虧損而銀行盈利。③利率互換。如果客戶與銀行達成利率互換,在未來某一時間進行固定利率與浮動利率的互換,如果結算日到期時,市場利率上升,則對支付浮動利率的一方不利,而對支付固定利率的一方有利;當市場利率下降時,對支付浮動利率的一方有利,而對支付固定利率的一方不利。④貨幣互換。如果客戶與銀行達成貨幣互換,在未來某一時間進行兩種貨幣標識的債務的互換,如果結算日到期時,一種貨幣升值,另一種相對貶值,則對支付貶值貨幣的一方有利,而對支付升值貨幣的另一方不利。⑤利率期權。如果客戶向銀行購買了利率期權,客戶就有權利在到期日按預先約定的利率,按一定的期限借入或貸出一定金額的貨幣。以借入貨幣爲例,當市場利率上升時,客戶就執行利率期權,以約定的利率水帄借入資金,這時出售期權的銀行則承擔相應的虧損,反之,當市場利率下降時,客戶放棄期權的執行,這時就對出售期權的銀行有利。

(三)操作風險或管理風險

在日常經營過程中,由於各種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或是由於經營管理上的漏洞,使交易員決策時出現故意的失誤或者非故意的失誤,導致整個機構面對損失的風險。有時這種風險是巨大的,例如英國巴林銀行的交易員裏森起初是由於非故意的錯誤,但由於其身兼交易、清算、記賬三種職能,最終給巴林銀行造成了14億美元的損失,導致巴林銀行倒閉。由於我國商業銀行在進行此類業務時,銀行充當的是最終客戶和國際金融市場交易對手的中介,交易員的任何失誤均會成爲銀行必頇承擔的責任。

(四)流動性風險

由於場外交易是一對一的非標準化的分散化交易,因此市場參與者持有的頭寸很難通過市場找到交易對手進行頭寸的轉讓。另外,在場外交易中交易參與者可以對對手提出抵押品要求,或當交易對手金融狀況惡化時,也可提前終止合約,而此時金融衍生品業務中負債的機構無力支付時的風險也是流動性風險的一種表現。

(五)法律風險

由於場外進行交易既沒有一個全球統一的法律規範,也沒有全球統一的監管機構,導致合約內容不統40

一,法律規則不一致,也導致合法交易不受法律保護,無法履行而給交易者帶來的風險。

(六)國家風險

由於銀行的外匯業務涉及本國和全球的外匯及外匯衍生工具的交易,當本國政府和外國政府的宏觀政策發生改變或對相關市場進行調控時,如調整利率或匯率,或是對金融市場交易規則和市場規則的調整,都會使作爲外匯交易中介的商業銀行面臨收益的不確定性。

在這幾種風險中,市場風險是最重要的,同時這些風險之間也是相互聯繫的。如市場風險會影響到銀行與交易對手的收益或虧損,從而導致雙方信用風險的變化;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國家風險也會影響價格,從而導致市場風險的增加;同時,法律風險可能會最終體現爲銀行收益的減少甚至無法實現。

三、商業銀行開展外匯業務創新的風險特點

(一)風險的潛在性

在我國商業銀行目前提供的外匯金融衍生交易中,遠期外匯交易、利率互換交易、外匯期權交易是屬於資産負債表表外的業務,由於這些業務具有高度技術性、複雜性的特點,使其表面的資金流動與潛在的盈虧相差很遠,會計核算方法和監管一般不能對這些工具潛在的風險進行充分地反映和有效地管理。

(二)風險來源的複雜性

商業銀行在從事外匯交易時,由於大多數的交易需要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才能完成,因此要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這些風險的來源可能是市場本身、銀行內部的管理,也可能來自於相關國家政策的調整,或相關國家法律法規的變化。

(三)風險爆發的危害性

商業銀行在從事外匯交易時,由於外匯衍生工具交易的複雜性,一旦風險爆發,其危害是巨大的,幷且由於風險的傳染性,甚至會危及到商業銀行本身乃至一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具有233年歷史的巴林銀行就是由於其職員在新加坡從事亞洲金融期貨和期權交易而給巴林銀行造成了14億美元的損失,最終導致巴林銀行倒閉。

四、商業銀行開展外匯業務創新的風險管理

我國已加入WTO,金融機構、機構投資者、企業、居民會面臨著由於外幣利率和匯率波動所帶來的資産和負債的風險,未來我國的各種經濟主體對金融期貨的需求是巨大的。同時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步伐加快,不僅體現在它們會開設更多的機構上,更實質的是體現在業務方面的擴展上。外匯業務對銀行來講,既是吸收外匯資金的來源,也是獲取收入的手段。但是這項業務本身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風險的爆發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商業銀行、以至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所以,我國的商業銀行既要繼續進行外匯業務的創新,同時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又要對外匯交易風險進行監督和管理。具體的措施有:

(一)從中央銀行監管的角度看

1、銀監會最近頒布的《金融機構衍生産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著重于對金融機構從事衍生交易的市場准入管理和風險控制的管理。要對衍生工具的風險進行實時控制,還要建立和完善各種可行的可操作的具體監管措施。

2、對從事外匯衍生交易的金融機構,要儘量按照國際銀行業的風險管理的標準進行監管。中央銀行及其監管機構按照國際通用的《巴塞爾協議》中對銀行的最低資本和對銀行風險管制機制的標準對我國商業銀行進行風險管理,可使我國的商業銀行在從事外匯衍生交易時更容易獲得國際金融市場的認可,降低交易成本。

(二)從商業銀行管理風險的角度看

1、要完善銀行的公司治理。2003年中央銀行向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注資450億美元,使兩銀行滿足了《巴塞爾協議》關於資本的要求,同時也拉開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制的序幕,但僅有銀行資本結構的變化不足以使其改變經營的機制。只有完善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從銀行的決策層、執行層到操作層每個層次都有具體的激勵與約束制度、風險控制制度,使銀行相關利益者(股東、存款人等)的目標能夠得到整個銀行體系的充分貫徹,才能使銀行有效地達到其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相統一的經營目標。

2、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系統。銀行必頇建立一套完善的內控機制和風險管理體系,對外匯業務進行有效地內部控制和審計。完善的內部控制系統,是爲了確保所進行的交易活動符合授權原則和程序,幷受到充分的監督。而內部審計計劃包括其衍生工具業務,確保及時地找出內部控制的弱點和操作系統的缺陷。內部審計職能必頇獨立於它所檢查的職能和控制體系之外。

41對于信用風險或違約風險,銀行在交易前要研究交易對手的信用狀況,幷在交易中及時、動態地評估交易對手信用狀況的變化,實時提出抵押品的要求、提高保證金的要求和提前結束交易的要求;對於市場風險,銀行要每日對風險進行度量、設定不同幣種衍生工具的風險暴露頭寸,通過各種模型的使用進行壓力試驗,特別地要建立外匯衍生工具的風險預警系統;對於操作風險或管理風險,銀行要建立完善的交易程序,使交易的決策、操作、清算與記賬等崗位各自分離,同時也要注重對直接從事外匯衍生交易的人員的選拔和培訓;對於法律風險,銀行要瞭解和研究各種相關的法律合同,尤其是交易市場所在國、交易對手所在國的監管的規則和判案依據;對於國家風險,銀行要充分關注交易貨幣所在國、市場所在國、交易對手所在國的情況,動態評價銀行交易所面臨的國家風險,幷且及時調整與相關市場、國家的交易策略。因爲當交易貨幣所在國政府調整其國內政策時,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本國的利率和匯率;市場所在國和交易對手所在國改變對市場的監管,都會使市場參與者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加。

3、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和財務公開制度。不論是內部的風險管理制度還是外部的監管制度,其核心均在於發現外匯交易中潛在的風險,保證外匯交易有秩序地、順利地進行,而信息披露制度正是發現問題的關鍵手段。我國商業銀行通過向客戶提供外匯服務,實質上已使國內的金融機構與世界市場的關係密不可分。我國商業銀行要參與國際金融市場,客觀上要求提高金融體系的透明度,而且及時、準確的信息披露可以減少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對本國的衝擊,從根本上提高我國金融機構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胡劍帄、肖閃:透視商業銀行金融衍生業務,現代商業銀行,2003(12)

2.王一佳、楊琳:金融衍生産品與風險管理,中國貨幣市場,2003(9)

3.田文、張邦輝、湯進喜:金融衍生品的風險防範與化解,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1

4.楊明生、王醒:商業銀行産品手冊,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

5.朱曉黃、王林: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5

6.斯基納西等著(黃芳芳、楊學鈺譯):現代銀行業與衍生工具市場,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王鸞鳳、劉萬勇)

第二篇: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防范措施

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防范措施

摘 要]近年来,随着银行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复杂程度不断加剧,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管理理念错误、管理构架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等。因此,强化操作风险管理文化,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建立应急处置方案,加强操作风险的管理及防范能力,对中国商业银行有着巨大意义,已势在必行.[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80(2009)10-0130-02

操作风险是一种古老的风险,自商业银行诞生伊始就伴随其左右。从中国的情况看,操作风险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明确提出,将操作风险纳入管理框架,并要求商业银行对其分配资本。因此,加强对操作风险问题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因素所造成财务损失或影响银行声誉、客户和员工的风险。通俗地说,操作风险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诸多风险中的一类,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并列。操作风险在于银行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这种失效状态可能因为失误、欺诈,未能及时做出反应而导致银行财务损失,或使银行的利益在其他方面受到损失,如银行交易员、信贷员、其他工作人员越权或从事职业道德不允许的或风险过高的业务。操作风险的其他方面还包括信息技术系统的重大失效或诸如火灾等灾难事件.二、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操作风险管理理念亟待改变

(1)注重事后管理,轻视事前防范。银行看重的是对已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采取事后管理的处罚措施,试图以严厉的处罚遏制风险的出现,而对事前的防范措施和事中的监管控制措施关注较少。这种做法给那些心存侥幸、觊觎银行财产的人以可乘之机。

(2)注重个案查处,轻视全面分析。商业银行在查办案件或进行业务检查时,存在对发现的问题就事论事,只顾解决眼前问题,而没有将案件分类总结,导致屡查屡犯时有发生。

(3)注重基层操作人员管理,轻视高层管理人员管理。由于总行管理半径过长以及分行和支行行长权力过大,缺乏对高管人员掌握的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监控办法,并且银行高管人员掌握着人财物管理大权,由其引发的操作风险特别是内外勾结的情形,危害性要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另一方面,部分银行高管人员未能严格履行管理职责,害怕承担自身应负的岗位责任,对待风险不是积极想办法化解,而是一味推诿、躲避,这在基层机构贷款审批中尤为明显.2·操作风险管理架构不健全

(1)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分散,缺乏专门管理部门。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不同类型的操作风险由不同的部门负责,没有一个协调的部门。设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的银行,也都在起始阶段,组织建设不健全,未能使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化、专业化。

(2)基层分支机构操作风险管理职能缺失。国外银行一般会在基层分支机构设置风险经理职务,负责总行风险管理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对基层分支机构的监督管理以及与总行风险管理信息的沟通。而国内操作风险管理基本上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并且仅在总行设置,在基层机构没有分支,致使总行不能对基层分支机构进行实时监督,为操作风险的出现提供了可乘之机。

(3)内部审计部门权威性不强。中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与一般部室平行设置,权威性不强,对分支机构的稽核监督容易,对总行层面的稽核监督却难以开展.3·操作风险管理手段落后(1)风险识别手段落后。当前,国内多数银行机构无法应对高科技犯罪带来的风险,不少银行机构受技术手段制约沿用手工方式审核、识别印鉴和票据等的真伪.(2)过分依靠内审部门的监督作用。中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几乎是依赖内审部门,而内审部门因权威性、力量不足,其检查频率和深度往往难以与银行机构的风险程度相适应,很难发现风险隐患。

(3)制度建设和执行不力。一方面,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明显不足,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先开展业务,后制定规章,从而引发大量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对已有制度又执行不力,部分制度形同虚设,失去约束力。

(4)风险管理的电子化程度较低。采用电子手段管理操作风险,可以提有效性和效率。但是,中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任务仍十分艰巨.4·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银行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地方,每位员工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同时,由于银行委托代理层级较多,信息严重不对称,风险管理上存在盲点和盲区,这样就为一些责任心不强、意志不坚定的员工提供了犯罪空间。同时,金融的不断创新也使商业银行的业务趋向于复杂化,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网上银行、综合柜员制等新兴的银行服务方式都对员工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银行仍然是经验型和关系型的员工,人员的流动性不大,导致业务人员的匮乏,增加了操作风险产生的可能性.5·尚未建立有效的危机快速反应和应对机制.目前,我国银行业普遍缺乏危机管理意识,尚未建立有效的危机快速反应机制。外部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防范和管理有很大难度。一旦发生诸如谣言挤兑、雪灾地震、系统故障等突发事件,如果没有有效的危机应对机制,将会对银行产生巨大冲击甚至是致命打击.三、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 1·强化操作风险管理文化

大量金融案件表明,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比识别和评估风险更重要。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自上而下建立、倡导、执行操作风险管理文化。高层领导与员工要同时参与,树立全员操作风险的防范意识,培育健康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银行高层领导应提高对操作风险的认识,把操作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基础工作.同时,银行应对各部门、各岗位开展操作风险培训,提高每一个人的操作风险意识,将操作风险管理落实在每一个员工的职责、行为中,保证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2·建立恰当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

目前,全球范围内管理操作风险主要采取三种方法:总部集中管理类型、总部集中管理与分散化支持类型和稽核部门占据主导作用的类型。选择其中哪一种类型,主要取决于各自企业文化和高层管理者风险偏好以及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中国商业银行建立操作风险管理架构时,应选定一种或多种操作风险衡量的方法并从容易衡量的领域着手。首先建立一套相对简略的、但比较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应当基本覆盖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缓释、监控、报告等环节,在此基础上建立覆盖整个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从相对简略的领域出发,在实际运作中逐步完善,扩大其覆盖的操作风险领域。中国商业银行在着手管理操作风险时,重点要建立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相一致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确定不同职位的人员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责任.在此基础上,风险管理的高层机构应当确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业务部门应当据此采集关于操作风险的各种数据,建立“风险库”和“风险控制工具库”,向市场寻求专业的咨询和支持,逐步建立初步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3·提高操作风险的管理水平

在国内商业银行的管理实践中,内部审计占据着重要地位。要提高管理水平,首先,应当赋予内部审计系统以极大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其直接归董事会领导。同时对审计部门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对其不作为和过失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实施检查活动,建立对疑点和薄弱环节的持续跟踪检查。其次,各部门应当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风险管理部门要从经营环境中提取必要的风险信息,并及时上交风险报告,制定相应的控制政策;其他业务部门各司其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依照规章制度防范和管理风险。再次,要注重技术创新,积极推进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和运用,加快中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4·以人为本,强化教育,提高商业银行员工综合素质

人是操作风险管理和防范的核心。从目前银行发现的大案要案来看,基本上都与内部人员有关,这种来自内部的因素比外部因素更难防范。因此,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一方面商业银行要以人为本,建立一个综合的教育网络,并保证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使全体员工熟悉自身岗位工作职责要求,理解和掌握业务的整体流程和关键风险点,同时加强员工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等在内的综合性教育,培养员工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做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做损害国家和银行利益的事情。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建立公正、合理、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要根据每位员工的品德和业务能力,结合不同年龄、学历和工作经验,分配适合的岗位;同时,对重要部门、要害岗位的员工,要进行严格挑选,并适时进行岗位轮换,防范操作风险.5·建立应急处置方案,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围绕经营行为、业务管理、风险防范、资产安全等建立资产质量和资金运用风险评估制度,健全内部控制系统的评审和反馈;及时对带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风险预测;针对各种可能的突发性事件,要建立有效的应急和危机处理机制,制定详尽的处理预案和报告路线,快速应对外部侵害等紧急事件,从而把操作风险降到最低.综上所述,商业银行要在了解操作风险的定义和其管理现状的情况下,认真执行防范操作风险的相应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商业银行最大可能地规避操作风险,避免大案要案的发生.[参考文献] [1]张吉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黄承军.浅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7).[3]施光中,王银洋.浅议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J].现代金融,2005(5).[4]吴雄英.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J].福建金融,2008(9).[5]高婧扬.浅议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J].新西部,2008(14).[6]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正抬头警钟长鸣保安全.中国保监会网站,2007-06-26

第三篇:浅析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徐田田

(江南大学 江苏 无锡)

摘要:随着金融全球化、市场化的强力推进和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信贷风险管理成为了中国银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围绕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了其危害及管理的重要性,探寻了中国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缺陷与不足,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引言

中国加入WTO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溶入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市场化、一体化更加明显,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针对这种形势,商业银行应把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来抓,严把信贷质量关,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保证信贷资产业务的健康发展。本文以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为主题,分析了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强调了研究信贷风险危害及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了强化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策略。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长期以来,信贷和存款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存贷款的利息差就成为了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这就使得信贷风险成为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尤为重要的风险。信贷风险产生于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即商业银行在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引起货币资金不能按时回流,不能保值增值,致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具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借款人能否如约对贷款进行还本付息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指由于大量不良贷款的形成导致商业银行危机的可能性。信贷业务是中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所以信贷风险是影响中国商业银行正常运营的重要因素。

信贷风险基本可分为非市场性风险和市场性风险两类。非市场风险主要指自然和社会风险。自然风险是指由于地震、水灾、火灾等不确定的自然因素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无法偿还信贷本息的风险;社会风险是指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的变化,不法个人行为和其他事故等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市场性风险,即经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和借款人在信贷资金运用过程中,由于各种战略决策,主管行为,市场条件和生产技术等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生产和销售风险。经营风险又表现为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支付风险。目前,因操作风险或信用风险导致的支付风险是中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商业银行往往因为支付风险,加之金融资产特有的风险感染性,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系统性或区域性的金融风险。

根据中国信贷五级分类制度,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信贷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信贷。银行信贷业务中占比重大的是信贷业务,信贷具有风险较高、收益突出的特点,对整个银行的经营举足轻重。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以下特征:1.客观性。信贷风险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现实的银行业务工作中的信贷互动必然存在风险。2.隐蔽性。信贷因信用评级掩盖真实还款能力而发生的损失。3.扩散性。信贷风险发生所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会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引起相关联的链式反映。4.可控性。依照一定的方法、制度预测风险。

二、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管理水平薄弱

完善的内控制度是商业银行得以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部制度保障。内控管理水平的薄弱也意味着信贷管理制度方面的漏洞与缺失。往往表现为:1.客户经理权力过大,本应两人或多人执行的项目被一人所办理,监督约束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小额贷款多不能正常收回;2.贷款责任落实不够,最终因无人负责而不了了之;3.对经营单位目标考核项目不科学,造成急功近利,为完成项目采用违规做法,没有有效控制手段。

(二)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

尽管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普遍实施了审贷分离制度,客户经理部负责发放贷款,信贷风险管理部负责审查贷款,通过信贷风险管理部不直接接触贷款客户来回避贷款风险,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与贷款复核部门之间不独立,受外界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在工作中体现不够。

(三)信贷文化严重缺失

信贷文化包括银行的信贷、价值取向、管理沟通等因素,是决定银行绩效和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当前信贷文化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1.重贷轻管,贷后的服务管理欠完善。银行注重信贷资金发放,却极少对客户的信贷资金的使用状况及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调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管”的不均衡管理必然导致信贷资金的使用失控,增加了不良贷款的数目。2.形式主义,信贷流程止于表面文章。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只强调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违规行为的处罚,而对于不良贷款的形成责任追究力度不够,导致了信贷人员办理业务时只追求过程完美而忽视了结果。

(四)风险意识淡薄

商业银行往往仅对信贷发放的前期进行相关的分析和预测,不能顾全全局,而信贷从业人员也往往只注重当前显现出来的风险,忽视了客户和贷款潜在的风险。

(五)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落后

对比国际性银行,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不论是在度量方法、数据的采集、加工,还是结果检验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这极大地限制了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在揭示和控制信贷风险方面的作用,使得商业银行难以掌控和避免风险。

(六)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

风险承担主体明确,权力、责任和利益的合理分配是有效的风险管理的根本前提。然而,在中国目前现行的银行体制下,商业银行不能有效地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风险承担的最终边界并不明确。金融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使得最终后果只能由国家来承担,这也导致了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层对金融风险行政干预过多,而微观金融主体的金融风险管理意识相对淡薄,对风险管理缺乏紧迫感和积极性。

(七)信贷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存在缺陷

计划经济体制促使了中国银行业的形成,中国长期以来没有银行风险方面的法规,银行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国家对它也无风险责任要求,直到20世纪90年代,国家才开始重视外部的金融立法及银行内部的配套制度的建立。然而,这些制度中信贷风险方面的规定十分粗略,涵盖面低,其科学性、完整性还有欠缺。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银行的高负债经营要求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存款,使其高负债经营,高提取性、高流动性和短期限性等特点往往导致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在流动性与期限性上不对称。一旦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大量形成,就会加剧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在流动性与期限性上的不对称,从而有可能导致银行挤兑风潮的出现,以至于银行倒闭。因此,商业银行的高负债经营要求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二)银行外部负效应较大的特点决定了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首先,商业银行负债率较高,并且其债权人覆盖社会各阶层。银行承受的信贷风险同时也是大部分社会民众所承受的风险。其次,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扩散性。一家银行由于承受过度的信贷风险等原因而倒闭,可能会波及其他金融机构,引起链式反应,引发的金融动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宏观经济震荡。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信贷风险。

(三)信贷风险是各种经济风险的集中反映

作为金融中间人,银行已成为整个经济活动的中枢,覆盖经济社会的各个部门各个角落。一旦银行与其他经济主体发生信贷关系,经济主体的风险就会通过信贷关系部分甚至全部地转化为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这充分说明了银行风险的集中性。同时,信贷风险又反过来作用于经济风险。强化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控制住了银行信贷风险,也就从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了整个经济风险,从而保证经济各部门的良好运行。

四、提高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对待风险的态度以及在风险管理方面采取的常规性措施和指导原则,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长期一致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需要做到三点:一是强化资本约束的经营发展理念;二是全员参与;三是要变过去被动的、消极的事后“亡羊补牢”型风险管理为全程化的、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

(二)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传统的薪酬制度主要是以利润、资产质量等事后会计指标对经营管理者绩效作出评价,这种业绩的反映具有滞后性,不能有效的反映银行远期盈利能力。国有商业银行在实行制度革新和内部组织结构调整时,应积极借鉴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大银行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比如,可采用建议高层管理者购买股票期权;设立限制性股权或通过延期股票发行激励中层管理人员;鼓励普通员工投资入股,强化员工激励机制,推行“货币福利”激励,从而加快推动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实现银行、主管和普通员工风险共担。

(三)建立和健全信贷风险的防范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风险规避机制、风险分散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

1.风险规避机制。a.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产结构短期化,即提高短期资产的比重或降低资产的平均期限来调整资产负债,增强资产流动性;b.商业银行在开展外币业务时,根据自身实力和对汇率变动的准确预测,在币种选择上选择收硬币付软币、借软币贷硬币;c.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债务互换避免风险,即债务人依据各自的相对优势,通过金融中介相互交换所需支付债务本息的币种和利率的种类与水准;d.商业银行应当避重就轻地进行投资,侧重投资风险小的项目,避免风险过大的项目。

2.风险分散机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调整信贷结构达到分散信贷风险的目的,其精髓就在于“不把全部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商业银行针对信贷风险集中的情况,调整信贷资产结构,多元投资,不将贷款集中于某一行业,不把贷款集中于某一地区,更不能把贷款集中于少数客户手中。只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多样化,才能降低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程度,从而分散风险。

3.风险补偿机制。补充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提高自身储备金率,建立风险后备金制度,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细化贷款风险分类

在这一点上,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评级制度,内外结合,使其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是按贷款的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个不同档次,但在实际操作中,仅仅五个档次不足以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信贷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细化的评级档次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信贷资产结构,客观全面地评价信贷质量,及时有效地防范潜在的信贷风险,并逐步提高银行内部的信贷管理质量。

(五)建立和健全信贷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通过充分利用金融统计指标,商业银行逐步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分析与定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估,而通过对企业的监测,也能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发出预警。

五、笔者的隐忧

公司信息的披露和透明度。商业银行只有随时获取真实全面的公司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评估和合理的投资决策,才能有效地避免或降低信贷风险,促进信贷资金的高效安全周转和银行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 公司信息的披露和透明度极为重要,但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难以达到信息的完全公开化透明化。此外,信贷管理法律和制度的缺陷,难以在短时间内作出迅速调整并完善,使得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任务更为艰巨,在寄希望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加快信贷立法的同时,也希望各商业银行能够迅速调整自我,达到最好的信贷管理水平。

作者简介:徐田田,女,江南大学,研究方向:金融银行学

回复和邮件请寄:山东省梁山县人民中路100号剧院家属院二号楼西单元101室 徐田田(收)邮编:272600

联系电话:***;***

第四篇:中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防范研究

中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防范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将信用卡业务定位为转型发展中的战略性金融产品,我国信用卡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群雄逐鹿的态势。同时,随着我国信用卡市场的迅速发展,信用卡发卡规模的不断增长,各类信用卡风险案件时有发生。本文着重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方法分析和提出管理策略,借以完善各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手段。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用卡 风险防范

目录

引言......................................................................................................................................................................1 2.我国信用卡概述..............................................................................................................................................2

2.1信用卡的功能及特点...........................................................................................................................2 2.2信用卡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重要性...................................................................................2 2.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 3.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的构成因素..................................................................................................................4

3.1恶意透支...............................................................................................................................................4 3.2欺诈风险...............................................................................................................................................4 3.3信用卡科技含量低...............................................................................................................................4 3.4客户流失风险.......................................................................................................................................5 4.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防范对策......................................................................................................................5

4.1完善信用卡的信用政策.......................................................................................................................5 4.2加强技术分析的应用...........................................................................................................................5 4.3完善信用卡债务的控制盒管理...........................................................................................................6 4.4加快信用卡的EMV迁移.......................................................................................................................6 4.5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6 5.结论..................................................................................................................................................................6 参考文献:..........................................................................................................................................................7 致谢......................................................................................................................................................................7

引言

信用卡业务多年以前已成为许多国际性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和主要利润来源。如花旗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收益就占其利润总额的二分之一,美国运通公司的运通卡业务利润更占了其公司全部利润的七成。从战略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银行的竞争将集中在高端客户、中间业务和信用卡这几方面。信用卡对商业银行首先可以起到稳定客户的作用,银行目前单凭存贷款业务并不能稳定客户,信用卡使客户与银行发生了更多的交易行为,所以信用卡已成为银行稳定客户的一个重要工具;其次信用卡分层次实行差异化管理,有利于为不同的客户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更能帮助银行吸收高端客户;此外信用卡业务还可以帮助银行提高知名度,大大提升银行的整体品牌形象。

近年来,我国信用卡市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中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增大,对我国信用卡风险问题进行研究,对保证商业银行健康平稳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我国信用卡概述

2.1信用卡的功能及特点

信用卡,是银行或其它财务机构签发给那些资信状况良好的人士,用于在指定的商家购物和消费、或在指定银行机构存取现金的特制卡片,是一种特殊的信用凭证。信用卡实质是一种消费贷款,它提供一个有明确信用额度的循环信贷账户,借款人可以支取部分或全部额度。偿还借款时也可以全额还款或部分还款,一旦己经使用余额得到偿还,贝9该信用额度又重新恢复使用。

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信用卡的种类不断增多,凡是能够为持卡人提供信用证明、消费信贷或持卡人可凭卡购物、消费或享受特定服务的特制卡片均可称为信用卡。主要包括贷记卡、准贷一记卡、提款卡、支票卡及赊帐卡等。我们现在所说的信用卡,一般单指贷记卡。

信用卡作为现代金融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的产物,作为一种一记名无面值支付工具,具有功能齐全、轻盈易带、方便安全、低成本运行等优点,在商业银行业务中所占比重日益加大。它的推广和使用,对于减少现金的使用、改善流通环境、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信用卡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深化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扩大,各类金融机构的增加,我国商业银行将受到席卷全球的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和现代化潮流的冲击,尤其是产品众多、服务全面的全能制外资银行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拓宽业务范围,向客户提供更多便捷、可靠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增强自身竞争力,而信用卡则是众多金融产品中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处优势地位,主营资产负债业务即可带来丰厚的利润,信用卡等中间业务被普遍认为是副业导致重视度不足;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 加之多年来中国人“量入为出”的消费理念,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发展无法达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要求,信用卡业务没有全面地渗透到社会公众生活中,因此社会对信用卡的信任度和依赖度不足,导致信用卡业务发展停滞不一前。2.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际之间经济沟通的日渐紧密,西方国家的消费模式也逐渐对我国国民的消费观念产生影响,信用卡的诞生便是其中之一。我国信用卡业务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十分迅猛。截至到2010年为止,我国信用卡的发卡量已经超过2.3亿张,通过信用卡进行交易的总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这种健康的大环境之下,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信用卡的消费方式属于提前消费,因此存在有一定违约的风险,如果未能加以重视,便会对发卡银行的经营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最终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的因素。

首先,由于信用卡能够给银行带来较大的利润,因此部分银行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无限制的发行信用卡,忽略了信用卡给银行的经营带来的风险, 导致大量“睡眠卡”的产生, 使银行面临着严重的违约风险。同时,为了争夺有限的客户资源,银行之间时常会推出一些优惠政策来刺激消费者办理信用卡,使消费者的持卡数量大大超过了自身的需要,为银行的经营买下了安全隐患。

其次,当前我国关于信用卡管理的政策还不够完善,且该政策只是从管理的角度,对银行卡的主要业务内容进行管理与规范,并非强制性的法律条文,因此约束力相对较弱。同时,我国也缺少对消费者行为的强制性管理规范,导致恶意透支现象的发生,给银行带来了损失,增大了银行的运行风险。

最后, 随着信用卡发卡数量的增加, 信用卡安全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发卡银行为了在追求发卡数量的同时降低运行的风险,往往对信用记录良好的客户管理过严,而对信用记录较低的客户缺乏必要的限制。此外,信用卡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发生被盗现象,导致信用卡欺诈的发生。3.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的构成因素

3.1恶意透支

持卡人的恶意透支是构成信用卡风险的最主要因素,具体是指信用卡持有者抱着非法占有的目的,使用信用卡超额消费,同时在超过款期限后,依旧拒不归还相应费用的行为。这种行为会造成银行资金的大量流失,对银行的正常经营造成损害。在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过程当中,恶意透支是信用卡最为常见的风险因素,银行可以通过持卡人消费的具体行为来对其进行辨别,考察客户是否可能做出恶意透支的行为,并对其加以防范,从而降低恶意透支的风险。3.2欺诈风险

信用卡的欺诈风险主要可分为两类,分别是因持卡人对信用卡保存不当而造成的风险,以及持卡人自身的恶意行为。持卡人在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缺乏安全意识,疏于防范,导致信用卡丢失或信用卡的信息被人窃取,犯罪分子便可通过持卡人的信用卡进行大量消费,给持卡人与银行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当前网络消费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加大了信用卡信息丢失的可能性,给发卡银行带来的风险。此外,在持卡人进行消费时,商家的雇员常常能够接触到持卡人的信用卡,并有机会窃取持卡人的信息,使持卡人遭受损失。

而持卡人自身的恶意的行为则是利用信用卡从丢失过程中银行政策的漏洞从中牟利。例如,持卡人可以谎称信用卡丢失,到发卡银行进行挂失, 然后利用信用卡挂失到信用卡冻结之间的时间差进行大量、密集的消费,使发卡银行误认为是盗取信用卡者进行透支,最终给商业银行造成经济损失。3.3信用卡科技含量低

磁条卡技术自身的缺陷已构成银行卡犯罪的主要因素,因为犯罪分子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设备盗取磁条上的资料,再复制到新的卡片上。在近几年的东南亚,利用磁条卡的技术缺陷,信用卡盗卡犯罪非常猖獗,不法商户和伪卡制造人勾结,当持卡人在这些商户刷卡消费时,犯罪分子利用装载在刷卡器上的读卡装置复制持卡人资料,并即时传送给世界某一地的伪卡制造商,达到盗取他人资金的目的。由此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磁条卡已经不再适应现代银行卡发展的需要。3.4客户流失风险

除去以上风险之外,客户的流失也是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客户流失是指信用卡的持卡人销卡或者转而使用其他品牌的信用卡,从而降低银行通过发行信用卡而带来的商业收益,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通常来讲,客户的流失主要是由于客户对银行的配套服务不够满意,或客户所持信用卡已经超出其个人的需要,因此,商业银行应当不断增强自设业务的吸引力,从根本上降低客户流失的风险。

4.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防范对策

4.1完善信用卡的信用政策

第一,要建立审批指南,既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明确制定出确定信用额度的标准、证明文件的最低标准以及确定出检查指南与市场相适应的周期。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限度发挥信用卡自身优势的同时,避免市场开发的盲目性、信用卡循环信贷和追加额度风险的潜伏性等信用卡自身风险;第二,就是要建立客户的评分卡模型,即要确定信用卡的目标客户。评分卡是基于统计学原理而设立的评分工具,是根据银行所提供的数据而开发的评分模型,其功能是对每个申请人的信贷风险进行目标明确的定量评估,即用分数定量表示信贷风险。因此,可以提高信贷决策的效率和精度,而且可以加强对客户业务的管理控制力。

4.2加强技术分析的应用

分析技术方面,要实施数据挖掘。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挖掘的实施%有利于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并加强实时监控。发卡行对于系统内储存的持卡人的各项资料,可以进行归纳整理,建立数据库,进行专业的分析研究并进行分类,便可以了解例如开户资料、客户素质、消费偏好、透支期分布以及盈利模式等等。这样做不仅可以在控制风险的条件下兼顾积极的营销策略,还可以采用各种积极的手段来管理账户的收益能力。同时,对持卡人的有效跟踪监控也有助于预防风险的转化,对于发卡行来说及时有效的反应并标记出可疑持卡人,不仅有利于将自身的风险防范前移,在银行联网中,也可及时采取连动效应,即引起其他各关联行注意,减少损失的金额,有利于信用卡业的持续发展。4.3完善信用卡债务的控制盒管理

催收策略的有效实施,是以客户的数据库资料的建立和系统资源的共享为基础的。并且建立起一套与业务发展相配套的催收机制和流程,也可以降低业务风险,减少资金损失。但是,在催收业务中,如何识别出那些对于债权人来说的不可接受的风险账户,将成为关键。所以,相对于那些在评估后可能增加透支限额或努力使其透支额维持在其限额内的账户,更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可能成为拖欠账户或有成为破产账户趋势的账户上。对这些问题账户采取相应的措施,是控制风险的有效措施。4.4加快信用卡的EMV迁移

要防止信用卡盗卡、伪卡的产生%加大安全系数,就必须从银行卡自身技术上下手,以芯片代替磁条的EMV 迁移,被公认为是目前最好的解决办法EMV标准是国际银行卡组织共同发起制定的银行卡从磁条卡向智能IC卡转移的技术标准。相对于目前的磁条卡CPU芯片具有独立运算、加解密和存储能力。该技术的采用能大大提高银行卡支付的安全性%并且减少欺诈行为。采用了新的数据加密技术和智能卡之后,ATM和电子收款系统的读卡器从芯片中读取信息,芯片上的一些控制安全程序可与收单系统相互验证,从而提高安全性。4.5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由于社会信用环境是当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因此尽快建立由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信用体系已成为必然。而对于信用卡业来说,完善的个人征信系统有助于消除商业银行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风险,也有助于降低个人信用业务的成本和提高效率。另外,实现身份验证和电子签名的标准化,建立统一以身份证为识别标志的个人信用代码和相配套的电子签名的数据库,并通过一定手段来控制和约束个人基本资料的动态更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联网,以提供方便快捷的网上查询服务。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信用卡业的健康发展,对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的建设发展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5.结论

加强商业银行的信用卡风险防范,能够有效的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增加商业银行的经济收益,最终令商业银行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维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从而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磊.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J].经济视角,2011,(8).[2]谭红梅.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探讨[J].金融经济,2010,(24).[3]赵杰.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2).[4]李金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4).[5]薛峰.银行信用风险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6]李新庚.信用论纲=Ml.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7]刘戒骄.个人信用管理=MI.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8]陈建.信用评分模型技术与应用=Ml.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9]陈建.现代信用卡管理=Ml.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 [10]吴洪涛.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Ml.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1]周宏亮.穆文全:信用卡风险管理=MI.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2]彭雷清.银行业市场营销{Ml.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致谢

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她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忠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你问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论文有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第五篇:中国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制度创新

中国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

制度创新

消费信贷作为一种信用交易其特殊性在于将现在的财产权转化为将来收回的债权这个未来债权具有不确定性取决于借款者的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1而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转轨的国家是在缺乏相应的管理消费信贷风险的制度安排的背景下开展这项业务的因此如何规避和处理消费信贷风险一直是国家和商业银行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消费信贷风险的现状入手指出其风险管理的困境提出促进消费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

一、制度约束下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的次优选择——高抵押的消费信贷合约供给

中国发展消费信贷有其特殊的市场背景一是消费信贷作为扩大内需刺激居民消费提高最终消费率的一种政策手段具有很强的政策推动的特征;二是个人消费信贷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产品缺乏相应的管理风险的制度安排;三

是作为消费信贷产品的供给者——国有商业银行正处在市场化改革的过渡阶段在此期间国家既要求商业银行的信贷合约行为市场化但同时又限制商业银行对信贷利率或其他某些合约变量的自主制定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为区分不同风险类型的借款人可通过组合不同的贷款利率、贷款抵押额和贷给概率等条件来设计信贷合约以达到使借款人自发选择商业银行所期望的信贷合约的目的而中国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是在利率限制、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缺失、消费者信贷担保资源、途径缺乏的条件下进行的为达到将高风险的借款人阻挡在消费信贷市场外将低风险借款人保留在市场之中的目的商业银行采取了单一的、高抵押的(或质押)、高进入壁垒(如繁琐手续、高准备费及服务群体圈定)的消费信贷合约供给而这种消费信贷供给模式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发挥作用是因为有以下的经济背景一是近些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GDP年均增长率达到7%-8%)消费者风险类型表现得不明显;二是中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历史还不长传统的高储蓄习惯和政策限制使中国的部分消费者积蓄了一定的财富水平能够满足商业银行较高的抵押要求三是国家在住房、汽车、教育等方面的福利制度改革激发了人们对消费信贷的需求

二、制度缺失下高抵押的消费信贷合约所隐含的系统性风险分析

在我国当前的制度环境下这种单一的、高抵押的消费信贷合约供给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一种客观选择但从涉及消费信贷业务三方的国家—商业银行—消费者的整体效益来看这种合约设计是低效的因为其面临着发展困境隐含着一定的金融风险

首先从宏观上看在消费信贷合约中设臵过高的担保要求可能造成消费者有限的担保资源的浪费因而是一种宏观上的非效率选择从微观来看随着我国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向不同类型的借款人提供单一的消费贷款合约可能是无效的因为它使得低风险的借款人不愿承担太多的抵押担保和交易费用而退出市场而高风险借款人则由于获得“信息租”而减少偿付这将激励他们进入市场2可能使银行蒙受更多的损失

其次要求信贷担保虽然可以节省商业银行的监督筛

选成本但是也造成了商业银行监督筛选激励不足消费信贷合约设计过分依赖于担保来规避风险的问题这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预算软约束的背景下易导致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即将所有的贷款损失都推由国家负担而国家为防范其道德风险必然会采取紧抓松放的行政干预手段造成信贷政策的不连贯性这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规划也影响了消费者对信贷政策的理性预期

最后在我国当前的法律制度环境下高抵押的信贷合约隐含的金融风险不可小视1998年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余额只有456亿元到2004年6月末消费信贷余额已达17952亿元近六年间增加了约40倍其中个人住房信贷余额13878亿元占全部个人消费信贷余额的77.3%3;汽车消费信贷余额1833亿元占10.2%;各项助学贷款余额75亿元占0.4%目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率约为1%-2%不良贷款约为138.78亿元—277.56亿元虽然目前的不良贷款率很低但从国际经验看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一般是在发放贷款后3~8年中逐步显现而我国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中80%是2000年以后发放的即只有20%的贷款开始进入第三年因此未来几年个人住房不良贷款很有可能陆续暴露而汽车消费信贷的不良贷款率近几年已呈上升态势据有关方面报道截至2003年底国内银行有超过945亿元的个人汽车贷款无法回收不良贷款率

超过50%4

目前由于我国住房、汽车的二级交易市场发展还很不完善市场参与者无法通过产权重组来分散和转移风险商业银行持有的债权或抵押资产权会因不易变现而产生流动性风险因此抵押贷款需要相应的市场环境和支持体系来分散其蕴含的金融风险

三、管理风险的根本出路金融制度创新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市场手段来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甄别能力是我国消费信贷顺利发展的客观需求;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如何增强中、低收入阶层的抵押担保能力提高其承贷能力是消费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参考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现状本文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

1.基本制度安排建立全国性的个人征信体系

从消费信贷供给角度而言个人信用制度是商业银行评估借款人、实施信贷监管以及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基本制度安排尽管个人信用制度无法完全消除消费信贷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但是个人信用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消费信贷配给行为的影响此外个人信用制度内在地具有对违约者的惩戒作用谨慎的银行家将会拒绝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借款人的消费贷款申请个人信用制度的这种惩戒作用和共享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有利于商业银行识别借款人的风险类型设计出分类的消费信贷合约目标

在中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受到社会的信息结构、法律制度环境、市场化发展程度的约束从现实条件来看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的支持或相关措施的推动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建立起覆盖面广的个人信用信息库都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在目前个人信息主要集中在各个政府部门以及国有银行和公用事业机构的情况下政府运作模式有利于借助政府力量强制推动这种制度安排的实施而且由于征信机构经营的是个人信用信息这种特殊产品在当前相关法律缺失的情况下需要政府的特殊监管与约束因此政府主导式的征信体系也许是我国个人信用

体系初始阶段的理性选择

2.辅助措施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型的个人信用担保体系

由于我国缺乏充足的抵押担保途径借款人在申请信贷时很难选择有效的担保形式商业银行也难以为消费贷款实施有效的风险保障因此本文提出创建以政府机构为主的个人消费信贷担保、保险一体化的机制以此来提高居民的承贷能力首先成立各省市的个人信用担保机构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日本政府的经验成立抵押贷款担保机构专门为中低收入者提供抵押贷款担保这些机构担保的购房者首付的比例可以适当降低贷款期限可以延长可以实行一定的优惠利率政策;其次采用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双重保证措施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消费信贷只有与保险相结合才能获得发展在法国仅国家人寿保险公司就向800万借款人提供了借款保险在信用消费最为流行的美国向借款人提供保险成为最大的保险市场目前我国北京、上海、四川、厦门等地保险公司针对个人住房贷款保险的市场需求也陆续推出了新险种保险费率也有所降低这种及时防范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降低借款人负担的做法值得

推广;最后随着市场条件的成熟成立一批私营抵押贷款保险公司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的全国性贷款抵押担保网并在此基础上引进再担保保险机制这种做法对分散一级抵押市场上的贷款风险提高贷款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促进住房信贷资产良性循环以及金融机构在二级市场上顺利转让债权或发行抵押债券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5

3.市场手段逐步实现个人贷款利率市场化

在消费信贷业务上逐步实现不同信用等级不同利率水平的市场化手段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创新极大地弱化了利率管制的效果利率逐步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大势所趋;二是由于个人信用交易的不确定性较低其逃债的代价也较大因此个人消费信贷作为一种风险相对较小的金融产品可以优先尝试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三是全国性的个人征信体系为逐步实现个人贷款利率市场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对守信用的客户实施利率优惠对不守信用的客户实施处罚会产生社会正效应提高社会的整体信用水平

4.强制性约束机制形成基本的消费信贷法律体系

作为由第三方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为诚信交易提供了强制性的约束机制我们都知道美国信用经济得以健康、快速地发展与其配套的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分不开的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多年期间美国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纷纷出台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用管理立法框架体系主要包括16项信用相关法律如公平信用报告法、公平信用结账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平等信用机会法、诚实租赁法、银行平等竞争法等等在这16项法案中法律直接规范的目标都集中在规范授信、平等授信机会、保护个人隐私权因此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房地产商、消费者资信调查、商账追收行业受到了直接和明确的法律约束6

尽管在社会信誉的建立过程中法律常常是缺位的但法律作为维护信誉的底线作用不可低估作为后发的国家选择“规则优先”的法律改革方式来推动法律体系的完善是理性的选择因此我国现阶段的当务之急是以立法来推动个人信用制度建立明确个人信用制度的管理部门制定统一征信标准和征信办法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及建立信用惩罚机制等6

5.补充机制硬化社会信誉制度

在法律制度存在缺陷的情况下信誉制度的安排对于促进市场交易的进行就显得比较重要信誉是用来衡量一个人的承诺值得信赖的程度表现为他人对其偏好或行为可信性的概率7在我国立法、执法环节落后法律往往流于表面化的现状下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激励企业、个人讲诚信也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到信贷领域银行可以为信誉良好的长期客户提供优惠的贷款利率并在其出现流动性困难时得到银行的融资帮助;而对于那些出现在商业银行黑名单上的企业或个人对其日后融资需求的惩罚性许诺必须是可信的和切实的

参考文献

1]DeatonA.S.,J.Muellbauer.EconomicsConsumerBehavior[M].NewYork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0,16-28

[2]哈维尔·弗雷克斯让·夏尔·罗歇著.刘锡良主译.微观银行学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09-112

[3]徐平生.住房与教育支出过大我国居民消费倾向逐年走低N.上海证券报.2004年9月24日第4版

[4]张为文.汽车不良贷款率超过50%N.经济观察报2004年7月28日第5版

[5]刘萍.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探析J.金融研究2002(8)105-110

[6]“信用消费比较研究”课题组.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我国信用消费发展M.财贸经济2000(11)21-26

[7]张维迎.市场秩序的信誉基础C.产权、政府与信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9-19

下载试论中国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创新的风险及其管理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中国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创新的风险及其管理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管理规定

    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的管理,保持金融秩序的稳定,保证外汇业务的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

    安全风险管理——创新铁路安全之路

    [综合] 安全风险管理——创新铁路安全之路铁路的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铁路自身的发展,而且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铁......

    关于切实加强经常项目外汇业务管理的通知(本站推荐)

    关于切实加强经常项目外汇业务管理的通知 一、加强出口可收汇额度管理 一是暂停为出口可收汇额度出现负值的企业(由所在地外汇局提供清单)办理出口收汇从待核查账户划转或结汇......

    风险管理

    6风险管理6.1风险分析6.1.1宏观环境风险(1)国家政策风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会制定出各种各样的经济政策,可能有一些会对本公司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2)经济环境风险随着社会......

    风险管理

    财务分析心得体会 10964CIMA1 邹欢欢 10903060236在这学期我们开了一门财务分析的课程,要学好这一门课程就必须要把上学期的财务管理学好,它是财务管理的延伸课程,主要涉及到偿......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 摘要 “安全考核信息管理系统”是铁路部门为实现安全管理由计算机集成模式代替人工方式而提出的,我公司受xx铁路车务站段的委托,于2011年4月研发该项目,项目周期8个月......

    风险管理

    2012年一季度工作总结 回首2011年,展望2012年,在不知不觉中。小贷公司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金融办、人民银行及上级行的帮助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振兴地方经......

    外资准入条件下中国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法律制度的建构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外资准入条件下中国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法律制度的建构 高晋康 西南财经大学 教授 , 唐清利 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