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构编制暨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会议讲话
在全县机构编制暨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全市机构编制暨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全县的机构编制暨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不断提高机构编制服务管理工作水平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做好机构编制工
作,必须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切实增强针对性、适应性、前瞻性、严肃性,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一)增强针对性。机构编制工作是配置执政资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要着眼于服务全县经济发展,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调整优化城乡教育机构编制资源;要积极探索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完善社会管理、应急反应、维护稳定等工作机构,不断增强社会管理能力。
(二)增强适应性。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控制编制总量、调整人员结构的新思路、新方法,把科学配置和效益优化作为基本要求,既注重管编制、管总量、管数额、管审批,又注重管职能、管结构、管标准、管监督;要根据政府职能转变、形势发展情况和现实工作需要,综合考虑人口、行政区划、发展水平、财政收入等因素,用好用活机构编制资源,有减有增,动态调整,更好地满足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于弱化或取消职能的机构,要相应减少编制或撤销机构;对于加强或新增职能的机构,要尽量整合资源、相应调整,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增强前瞻性。要围绕各级党委、政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分析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要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研究,积极主动地提出体制机制、职能职责、机构编制等方面的改革和调整建议,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要主动为各部门提高管理水平、改进工作机制、创新管理办法、提高工作效能提出意见和建议,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
(四)增强严肃性。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好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要求,严格遵守机构编制管理权限和程序,从现在起,除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有明确规定外,全县不得提出新设机构和增加编制的要求,确需增加机构的,机构编制部门要在现有机构总数内,采取“减一增一”的办法,按照规定程序严格审批。要认真落实“超编单位只出不进、满编单位先出后进,缺编单位按需进人”的规定,坚持编制审批在先、进人在后,严禁出现新的超编问题。
二、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
去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办和国办印发了11个配套文件,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将现有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根据不同类别实施不同的配套改革措施。2015年以来,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服务体系。
近年来,经过几次机构改革,我县在规范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上级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差距。一些事业单位承担着本应由行政机关负责的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职能;一些事业单位实施企业化管理,既参与市场竞争,又享受着财政扶持和税费优惠等政策,公益职能弱化,形成了不公平竞争;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存在机构设置分散、职责任务调整不够及时、人员编制配置不尽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清理规范、优化配置逐步解决,各级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搞好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支持,稳妥推进。在实际操作中,要把握以下几项重点:
(一)坚持四项工作原则。一是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原则。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凡没有法律法规和中、省有关政策规定的,要将行政职能划归相应行政机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逐步稳妥推进改企转制;对保留的事业单位,要科学合理地界定职责任务。二是优化结构、精简高效原则。对未按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擅自设立,承担特定工作任务已完成或履行职责的法定依据已消失的,批准设立两年以上未正式组建或未开展工作等事业单位,要予以撤销;对机构设置分散、规模过小或难以有效履行职责的,职责相近、名称相近、任务交叉或重复设置的事业单位,要予以整合;对行政机关使用的事业编制,要予以剥离。三是分级负责、分步实施原则。各镇党委、政府负
责所属事业单位的清理规范工作,县直各部门负责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清理规范工作。今年5月底前,主要任务是撤并整合规模过小的事业单位和剥离行政机关使用的事业编制;6月至2013年12月,主要任务是分行业、分步骤对其他事业单位进行清理规范。四是总量控制、只减不增原则。清理规范期间,机构和编制总量只能减少、不得增加,确因工作需要的,在现有机
构和编制总量内调剂解决;除机构撤销、整合外,不再审批新增事业单位。
(二)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要严把方案制定关。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中、省、市文件精神,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逐单位研究提出集中清理规范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既要立足现实,又要着眼长远,既要符合政策要求,又要与发展形势相适应,做到符合政策、切实可行、促进发展。二要严把审核审批关。县编委办要严格按管理权限进行审核、审批,切实为事业单位分类和配套改革打好基础。三要科学界定职责。对清理规范后保留的事业单位,要根据审批意见,科学界定各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逐步将所承担的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剥离可交由社会、市场承担的职能,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性质。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三)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要处理好清理规范与维护稳定的关系。要加强统筹协调,注意把握工作节奏,改革进度、工作力度要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尤其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改企转制工作,要审慎稳妥推进,决不能出现不稳定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细致的做好事业单位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考虑职工的切身利益,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对因单位撤并整合需要分流安置的人员,落实好有关配套政策,稳妥进行安置。二要处理好清理规范与履行职责的关系。要把事业单位清理规范与履行职责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保证事业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不受影响,工作业务不间断、服务质量不降低。三要处理好清理规范与单位分类的关系。在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时,暂不划分事业单位类别,待全省事业单位分类目录下发后,再按要求分类。在界定事业单位职能职责时,不得再赋予其行政职能,不能再出现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的现象。
三、切实加强机构编制和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的组织领导
机构编制及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配合,严肃工作纪律,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的领导,县上成立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全县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及清理规范工作。各镇(办)、各部门也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机构,精心组织各项工作开展,各单位的主要领导要亲自上手,切实把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二)强化协调配合。县清理规范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调,积极配合做好清理规范工作。县委办、政府办要做好事业单位清理规范重要文件的审核制发和相关会议的安排协调等工作;纪检监察部门要做好清理规范的纪律检查和监督等工作;组织部门要做好清理规范后的事业单位党组织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等工作;宣传部门要做好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宣传工作;机构编制部门要做好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的牵头协调、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和审核审批等工作;发改、财政、人社、经贸、工商等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方案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抓好落实,确保清理规范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三)严肃工作纪律。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执行机构编制工作纪律,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在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期间,不得泄露未公开的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实施方案和干部人事、机构编制调整方案;不得突击花钱、借机分钱分物及公款旅游;不得虚报、瞒报、漏报相关数据;不得擅自变通已经审批的清理规范实施方案。顶风违纪的,纪检监察部门要进行严肃查处。
同志们,机构编制和推进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关系全局、十分重要。我们一定要按照上级规定和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扎实抓好工作落实,为全面推进我县各项建设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篇:铁锋区机构编制核查暨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实施方案
齐市铁锋区机构编制委员会
关于印发《齐市铁锋区机构编制核查 暨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区属各部门:
经区编委领导同意,现将《齐市铁锋区机构编制核查 暨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望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0一一年十二月六日 齐市铁锋区机构编制核查
暨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实施方案
为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肃机构编制纪律,进一步促进机构编制资源的有效利用,根据中央编办有关会议精神,按照省、市编办关于机构编制核查暨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要求,现制定我区机构编制核查暨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实施方案。
一、核查暨清理规范的目的
开展机构编制核查工作,主要目的是要摸清各级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底数,盘活现有的机构编制资源,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网络管理。通过核查工作,实现“八清”,即“审批文件备案清、机构设臵状况清、编制结构类别清、领导职数管理清、财政供养人员清、超编人员数目清、人员岗位身份清、数据信息维护清”,通过“八清”促进机构编制配臵合理化,为全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核查暨清理规范的范围
本次核查暨清理规范的范围是,全区各类机关和事业单位。其中,事业单位的核查结合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一并进行。
三、核查暨清理规范的内容
按照机构编制管理有关规定,依托全省机构编制网络管理平台,对涉及机构编制的事项及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核查。
(一)机构设臵 主要核查机构设臵审批(文件)的合规性、规范性和准确性。
1、机构设臵审批(文件)是否符合规定和要求;
2、平台内机构上传文件、录入的信息是否准确、完整;
3、平台外机构设臵情况。
(二)编制核定
主要核查编制核定(文件)的合规性、规范性的准确性。
1、编制核定审批(文件)是否符合规定和要求;
2、平台内编制上传文件、录入的信息是否准确、完整;
3、平台外编制核定情况。
(三)编制使用
主要核查编制使用程序规范性、合法性、审批制度化建设及执行情况。
1、平台内人员信息是否准确、完整;
2、落编减员流程是否规范;
3、审批制度的建设及执行情况;
4、平台外工作人员使用情况。
(四)领导职数核定和使用
主要核查领导职数核定和使用的合规性及规范性。
1、领导职数核定和使用是否符合规定和要求;
2、平台内领导职数和使用的信息是否准确、完整;
3、平台外有关领导职数的核定使用情况。
(五)机构编制统计 主要核查机构编制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是否存在虚报、瞒报等违纪行为。
(六)实名制管理 主要核查以下三项内容:
1、超编制、超结构、超职数进人;
2、机关和事业单位违规落编;
3、人员姓名、职数、身份等平台信息的违规修改。
(七)调查职责任务
主要调查事业单位职责任务的来源和内容,认定事业单位职责任务类型。
1、调查事业单位职责任务来源,对照法律法规规定,理清事业单位现行职责任务的法律法规授权依据、法律法规委托依据及相关文件依据。
2、调查事业单位职责任务与主管部门行政职能的关系,分清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中哪些是主管部门的行政职能的转移,哪些是主管部门行政职能的延伸,哪些是主管部门行政职能的配套保障性职责。
3、调查事业单位职责任务类型,详细分析事业单位职责任务,逐条界定职责类型。
行政管理职能:主要从事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行政管理工作。
行政执法职能:根据法律法规授权或部门委托,专门承担行 政执法工作任务。
公益性事业职能:主要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或者为政府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工作。
经营性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社会中介业务工作。本次核查工作暨清理规范的重点是:
1、机构编制政策法规贯彻落实及机构编制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检查;
2、机构编制审批、综合管理行为的规范性和合法性核查;
3、机构编制网络管理平台数据信息准确性和规范性的核查。
四、核查暨清理规范的方式和步骤
(一)核查暨清理规范的方式
本次机构编制核查工作采取单位核验与编办核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由各部门单位按规定要求进行核验,核验后,区编办组成的机构编制核查组按照管理权限进行现场核查。
(二)核查暨清理规范的步骤
1、核查准备阶段(2011年11月1日——2011年12月6日)(1)拟定方案(12月10日前完成)
按照省市关于核查工作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2)动员部署
12月9日,召开全区机构编制核查暨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会议,讲清机构编制核查暨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的目的、意 义、方法,部署工作任务。
2、核查实施阶段(2011年12月9日-2012年3月31日)本次机构编制核查工作按单位核验(区编办审核后公示)→现场核查→审核汇总→信息修正→评估检查五个规程进行。
(1)单位核验(2011年12月9日—12月25日)各单位负责对其机构编制审批文件、实有人员信息等进行核验,并按照《黑龙江省机构编制公开制度》(黑编[2009]9号)在本单位进行公开。公开时限为5个工作日。
公开结果无疑议后,形成核验工作报告。其内容包括:自查报告、机构设立、编制和领导职数核定的文件复印件、工作人员信息核验表(必须经工作人员本人签字)。
自查报告经各单位负责人(法人)签字确认后,并经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签字,单位盖章)审核同意后,由各主管部门向区编办提出现场核查申请。
(2)现场核查(2011年12月12日—12月31日)区编办核查组依托机构编制网络管理平台对单位的机构编制情况进行现场核实查验,并形成核查报告。核查报告要对该单位核验报告及相关机构编制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评价和判定,对需要修正的信息提出意见和建议。
(3)审核汇总(2012年1月4日—2012年1月31日)区编办负责对我区的机构编制现场核查情况进行审核汇总,并形成总体报告。总体报告除写明我区机构编制核查工作完成情 况,以及对相关机构编制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评价和判定外,对需要修正的机构编制信息以及需要补充录入的信息等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4)修正补录(2012年2月1日-2月29日)
区编办提出本区机构、编制、领导职数、实有人员等信息进行修正、补录的正式申请,经市、省编办批准并经省编办授权后进行修改、补录或由省编办作统一修改、补录。
(5)评估检查(2012年3月)
省市编办将按照省编办制定的机构编制核查工作的评估检查办法进行评估检查。
五、核查暨清理规范的组织领导
本次机构编制核查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制度,区编办总体负责。各系统及区直各部门要配备一名专职核查员,负责本部门和所属单位公示现场的拍照和核实。
六、有关工作要求
(一)现场核查工作要求
1、现场核查明示要求
核查组在进驻前通知被核查单位,将核查组成员、举报电话以及被核查单位机构编制信息等情况进行公开,核查组对被核查单位的明示落实情况进行核查。
2、现场核查业务要求
核查组现场听取被核查单位情况介绍、公示情况介绍、与相 关人员谈话以及查看并收集日常管理相关文件、组织人事部门任免调动文件、工资福利、统计报告等支持性文件资料。总的原则是“审批到件,实有到人”,涉及到职能配臵、机构设立、编制和领导职数核定及调整审批的,要有文件做依据,并有单位法人、部门主要领导和编办负责人签字;涉及实有人员(包括超编人员、编外人员等)的要经本人签字认可并公示没有异议。
(二)编办审核工作要求
1、负责现场核查审核工作
区编办依托全省机构编制网络管理平台,负责现场核查的审核工作,对所涉及的机构编制信息逐一细致审核,必要时抽检审核被核查单位的相关证明原件。
2、检查“现场核查”工作开展情况
区编办视工作进展情况,对现场核查工作进行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对发现未执行“现场核查”或提供虚假核查信息的,给予严肃处理。
3、审核工作业务要求
区编办负责本区机构编制现场核查阶段所取得的各种资料、数据,对照相关文件依据和机构编制网络管理平台数据形成专题核查工作报告(需修改、补录和规范平台信息的应单独形成报告,经省编办审批同意授权后进行修改、补录);分析被核查单位中存在的问题,与单位协商确定整改方案。
(三)其它要求 各单位以核定的编制为依据,按照落编时间先后顺序,在编制总量内且已上传至平台的人员为在编人员;其余的超编人员由本单位确定后,报同级编制部门审核后公示。
七、有关工作的问责
各部门应严格落实省、市关于机构编制核查工作有关要求,区编办将对未认真开展核验工作、提交不真实机构编制信息的单位,依据《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和《机构编制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规定进行认真处理,必要时还将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附件:
1、格式1-1机构编制情况公示
2、表1-1在编人员公示名单
3、表1-2超编人员公示名单
4、表1-3聘用、借调等非占编人员公示名单
5、格式1-2机构编制情况自查报告
6、格式1-3-1机构编制核查申请
7、格式1-3-2机构编制核查申请
8、表1-4机构编制审批文件明细
9、表1-5党政群机关基本情况表
10、表1-6党政群机关高配干部统计表
11、表1-7党政群机关退养及二线人员统计表
12、表1-8党政群机关超编人员统计表
13、表1-9党政群机关聘用人员统计表
14、表1-10党政群机关借调人员统计表
15、表1-11党政群机关临时用工人员统计表
16、表1-12事业单位基本情况表
17、表1-13事业单位高配干部统计表
18、表1-14事业单位退养及二线人员统计表
19、表1-15事业单位超编人员统计表 20、表1-16事业单位聘用人员统计表
21、表1-17事业单位借调人员统计表
22、表1-18事业单位临时用工人员统计表
23、格式1-4机构编制核查工作组成员公示名单及联系方式
24、表2事业单位职责任务调查表
25、表3机构编制核查公开情况现场核查确认表
第三篇:在全县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暨网上登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县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关于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
清理规范所涉及工作点多面广,任务艰巨,在推进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注意方法,有的放矢。
(一)要搞好核查摸底。核查是清理规范的首要环节。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通过查阅统计资料、机构编制审批文件、人员招聘调动手续、工资统发表格等,对单位机构编制和人员信息进行认真核查,摸清单位职责变化、编制和领导职数配备、经费来源、内部机构和岗位设置,以及实所有人员情况,做到底数清、数据准、资料全。各事业单位要如实填报机构编制和人员情况核查表,经主要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报主管部门。各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对各单位报的数据信息进行审查汇总,确保真实准确后于12月10日前报编办审核。县编办要严格把关,认真审核,逐一核对每个事业单位的信息数据,确保信息全面、准确、真实。
(二)要认真清理机构编制。在认真核查、摸清机构编制和人员底数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机构和编制进行清理。一方面要做好清理机构工作。主要采取“撤、并、转”等方式,加大事业单位机构整合力度,优化布局结构。“撤”就是撤销一批,对批准设立1年以上,现无工作人员或只配备了少量工作人员,未正式组建或未开展工作等情形的事业单位,坚决予以撤销。“并”就是合并一批,对因主管部门撤并或职责调整、职能相近的事业单位,下决心进行调整整合。“转”就是转企改制一批,对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他以营利为主要目的事业单位,加快推进转企改制。另一方面要做好清理编制工作。在规范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编制进行清理。凡撤销的事业单位,编制予以收回。调整整合后新组建的事业单位,要本着精简原则重新核定编制。对于职责任务萎缩或长期空编较多的事业单位,要相应核减编制。对部分社团组织使用的事业编制,按照改革要求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予以清理。
(三)要规范机构编制。一是要规范事业单位名称。事业单位名称要体现机构地域位置、隶属关系和业务属性,与党政机关、企业、社会团体或其他社会组织有所区别。除部分现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外,其他事业单位原则上不能再称局、处、办,现有不符合规定的要进行规范。对事业单位加挂的牌子进行清理,原则上一个单位不能挂两个或两个以上牌子,因工作任务增加的,应通过变更职责或名称的方式予以解决。二是要规范职责任务。科学准确地界定职责任务是划分事业单位类别的重要依据。事业单位职责任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党委、政府、编制部门文件为参照,进行规范和界定。未明确职责任务的,要予以合理界定;职责任务发生变化的,要重新予以规范。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凡没有法律法规授权的,要予以取消。职责调整后,工作任务不足的,要予以撤销或并入其他事业单位。对主要承担公益服务同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要将生产经营职能剥离,转为企业或交由企业承担。三是要规范人员编制和结构比例。事业单位人员编制要根据职责任务、发展规模和服务范围,按照精简的原则核定,做到少用人、多办事。对目前暂时承担行政职能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编制只减不增。从事公益服务、职责任务较重、编制明显不足的要重新核定。涉及编制调整的,不同经费形式的事业单位之间不得逆向调剂编制。按照既管总量又管结构的要求,合理确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编制比例,着力优化人员结构。
(四)要清理实有人员。各单位要对现有在编人员进行一次全面清理,重点清查没有任何手续长期旷工且去向不明人员;虽经批准请假、停薪留职、出国、脱产学习等,但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人员;未经批准出国、脱产学习等擅自离岗人员;以及受刑事处罚未开除公职却长期不上班等等人员。对于这几类人员,各部门各单位在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对仍不回单位上班的,要研究提出处理意见。县纪检监察、县委组织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充分履行各自职责,加大人事纪律监察处理力度,切实纠正这方面的违法违纪行为。
二、关于事业单位网上登记工作
实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网上运行,从传统的手工模式转变为现代信息技术模式,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电子政务建设的一大重大举措。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通过几年在部分省市试点,今年要求在全国全面铺开。
今年以来,县编办、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希望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统一要求,规范做好相关工作。一是要按时参训。近期,事业单位网上登记培训工作将全面铺开,各级各部门要安排好熟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员按时参训。需要强调的是,此项工作将培训到每一个法人事业单位,今天开会的各主管部门,要担负起培训工作的组织责任,做到不遗不漏不拖。二是要做好有关技术装备的准备工作。实施网上登记,除电脑、打印机外,一个最重要的工具是扫描仪,通过扫描仪将相关材料上传。各法人事业单位有条件的要单独配置好相关设备,暂不具备条件的,可由主管部门统一购置,下属事业单位共享资源。
三、关于两项工作的总体要求
按照省、市的部署安排,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要在明年3月底前全面完成,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事业单位网上登记工作也必须在年内启动,明年年初全面进入网上登记。各级各部门要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扎实工作,确保按时完成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网上登记工作任务。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分工。这次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实施网上登记工作由县编委统一领导,县编办负责全县清理规范工作的组织实施并加强指导和协调,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认真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二)科学谋划,认真制定工作方案。这次全县清理规范工作,分动员部署、核查摸底、清理规范和总结验收4个阶段进行,从现在开始,到明年3月底前结束。各单位各部门要在全县清理规范总体《实施方案》框架内,结合自身实际,抓紧制定本部门清理规范工作方案,具体细化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落实责任主体;要从有利于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按改革要求研究提出所属事业单位清理规
范意见,与县编办沟通协商后,于12月10日前正式上报。同时,按照上级要求,清理规范期间一律停止办理新增事业机构编制事项。
(三)严肃纪律,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清理规范工作事关事业单位改革大局,涉及事业单位和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各级各部门要严格遵守改革纪律,落实各项政策规定,保质保量地完成清理规范任务。各事业单位要强化责任意识,如实填报有关信息,不得虚报瞒报。县编办要会同纪检、监察等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对擅自设立机构、增加编制、提高机构规格、超职数配备干部等问题坚决予以纠正,对违规进入人员一律清理清退,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第四篇: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总结
海原县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汇报
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的通知》(宁党办„2011‟45号)、《关于全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的实施意见》(宁事改组„2011‟1号)的要求和全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工作整体安排,县委、政府和县编委及时研究部署,县编办深入各事业单位和相关部门协商沟通,多层次多渠道广泛征求意见。经县委、政府审议,上报了《海原县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方案》,区编办批复《方案》后,我县迅速行动,按照“精简、优化、效能”,“总量控制、只减不增”和“衔接配套、协调推进”三项原则,调整理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规范和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激发了事业单位活力,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现将我县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清理规范工作于9月底全面完成,23个事业单位已全部撤销,收回印章并交由县政府办集中销毁,主管部门进行了摘牌工作,海原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收回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并在网上进行了注销登记,向社会进行了公告。整合的事业单位按照要求进行了整合,增挂牌子、更名、新设置的事业单位到海原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办理了登记手续,加挂牌子,更换牌子、印章等相关工作全部就绪,涉及的人员编制和国有资产全部划转到位。
二、主要成效
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和扎实有效的工作,我县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构进一步精简。通过“撤、并、转”,全县事业单位由518个减少到494个,减少24个,调整了部分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了全县事业单位的布局结构,管理体制进一步顺畅。
(二)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与政府机构改革的大部门管理体制相适应,按照管理、执法和服务相分开的原则,大力推进系统内事业单位的整合。在农牧部门,整合了海原县种子管理站、海原县农业机械安全监理站,组建了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在部门内部实现了综合执法;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整合了海原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职工医疗保险机构,成立了统一的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重新对老城管委会和县住建局的职能进行了划分,进一步理顺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市政、园林、环卫管理体制。撤并职能弱化,规模过小的事业单位24个,收回编制13名,先后给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救助管理中心增加事业编制4名、海原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增加事业编制1名、海原县人民医院增加编制14名、海原县中医院增加编制8名。将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向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倾斜,优先保证了关系民生和关键领域的机构编制需求。
(三)机构编制管理进一步规范。一是摸清了机构编制底数。通过清理规范,实现了“八清”。即“审批文件清、机构状况清、领导职数清、在编人员清、超编人数清、岗位身份清、数据信息清”,夯实了机构编制管理的工作基础。二是编制实名制管理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县各级各类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和人员均已上网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对事业单位的九定方案重新进行了审核,明确了职责、严格了编制管理、明确了领导职数。
三、主要做法及下一步的工作
2011年8月全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启动以来,我县高度重视,全面落实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组织机构,搭建工作平台。全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会议后,县编办立即组织全体人员传达学习《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实施方案》,并向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专题汇报了会议精神。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编委会,县委常委会研究审定《海原县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审核方案》并以县委办政府办文件印发。为确保清理规范工作顺利开展,县上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事业单位清理规范领导小组,专门组织协调清理规范工作。同时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机构编制、纪检监察、组织、人社、财政、审计、档案等部门强化协作,共同配合做好清理规范工作。各乡镇、各部门也相继成立了清理工作机构,配齐力量,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全县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扎实有效。
(二)明确工作重心,强化工作责任。在清理环节,对“撤、并、转”的适用情况做出了明确规定,将无正式在编工作人员等七种情况的事业单位纳入撤销范围,将分工过细、规模过小、服务对象单
一、工作量不大、社会效益不佳等六种情况的事业单位纳入合并范围,将现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他营利性活动的事业单位纳入转企改制范围。在规范环节,将机构名称、职责任务、机构规格、经费来源、人员编制和结构比例、内设机构、领导职数等七个项目作为规范重点,并对各项内容均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县还制定了《全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方案审核日程安排表》,明确了每个阶段清理规范工作责任分工,规定了完成时限,狠抓了工作落实,建立了工作进展情况定期调度和督查制度,督查结果实行一周一通报,确保了清理规范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周密组织实施,狠抓工作落实。一是广泛宣传。充分利用有线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介,广泛宣传中央、区、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使各级领导充分认识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收集整理《事业单位改革及清理规范的政策文件汇编》,印发全县机关和事业单位,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充分准备。县上分期分批组织了清理规范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班,熟悉掌握了中央、区、市事业单位改革、清理规范工作的政策。机构编制部门搜集整理了有关文件,对照实名制管理人员数据库,为集中审核提供了基础信息和政策依据;研究确定了审核标准和要求,对审核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有关问题,提出了需要把握原则和处理意见;制定了上报核查信息和清理规范方案的时间表。三是严格审核。根据机构编制有关规定和增减人员的政策文件,严格核对各部门单位上报的核查表,确保信息全面、准确。四是狠抓落实。制定下发了《关于进行事业单位法人注册登记和注销登记的通知》(海编办发„2012‟16号),根据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和《海原县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实施方案》精神,办理事业单位法人注销登记手续2个,收回《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及以其名义从事的一切活动随即终止。办理新成立和更名的事业单位登记手续2个,确立事业单位法人资格。增挂牌子事业单位1个,更名事业单位2个,整合事业单位2个,撤销事业单位23个。五是确保稳妥。统筹安排、科学谋划,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尽量减少矛盾和避免引发不稳定因素。六是严肃纪律。对违规设立的机构坚决予以纠正,对违规进入的人员坚决予以清退,并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严肃了机构编制和组织人事纪律。
我县清理规范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下一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一些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专业技术人才偏少,公益服务效率和质量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下一步我们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严抓法制化管理。要大力宣传有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法规,认真做好“撤、并、减、立”的事业单位跟踪检查工作,确保清理规范工作落到实处。二是狠抓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机制,切实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动态管理。三是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策的学习,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准确把握认定标准,认真做好调整后事业单位的模拟分类工作,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第五篇: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总结
2010年3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第126号令颁布了新的《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以下简称新《农业机械三包规定》),将于2010年6月1日起实行。1998年3月12日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内贸易部、机械工业部、农业部等六部委颁布的《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同时废止。
1998年9月1日起实行的《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对维护农民利益、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机产品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变化,原“三包”规定一些内容已不适用。为此,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原“三包”规定进行了修订。新《农业机械三包规定》在原规定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农机生产经营情况的变化、农民的需求和农机产品的技术进步情况,对有关问题进行了修订、补充和完善,更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更好地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新《农业机械三包规定》包括总则、生产者的义务、销售者的义务、修理者的义务、农机产品三包责任、责任免除、争议处理和附则共分八章四十六条。
新《农业机械三包规定》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机产品的生产、销售、修理活动的,应当遵守本规定。农机产品实行谁销售谁负责三包的原则。生产者、销售者、修理者向农机用户承担农机产品三包责任的基本要求。国家鼓励生产者、销售者、修理者做出更有利于维护农机用户合法权益的、严于本规定的三包责任承诺。新《农业机械三包规定》还特别比强调,销售者与农机用户另有约定的,销售者的三包责任依照约定执行,但约定不得免除依照法律、法规以及本规定应当履行的义务。
新《农业机械三包规定》规定,国务院工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业机械工业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划。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按照本规定的要求,根据生产者的三包凭证样本、产品使用说明书以及农机用户投诉等,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对生产者、销售者和修理者的三包承诺、农机用户集中反映的农机产品质量问题和服务质量问题向社会进行公布,督促生产者、销售者、修理者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新《农业机械三包规定》对质量问题、农业机械产品用户、生产者、销售者、修理者等用语进行了清晰的释义。
新《农业机械三包规定》规定,生产者应当建立农机产品出厂记录制度,严格执行出厂检验制度,未经检验合格的农机产品,不得销售。依法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或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的农机产品,应当获得生产许可证证书或认证证书并施加生产许可证标志或认证标志。同时新《农业机械三包规定》强调,生产者应当在销售区域范围内建立农机产品的维修网点,与修理者签订代理修理合同,依法约定农机产品三包责任等有关事项。生产者应当保证农机产品停产后五年内继续提供零部件。
新《农业机械三包规定》规定,销售者销售农机产品时,应当建立销售记录制度,并按照农机产品使用说明书告知产品适用范围、配置等方面内容,对购买者进行必要的操作、维护和安全注意事项的培训。对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的农机产品,销售者的义务应当验明生产许可证证书和生产许可证标志、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对于进口农机产品,还应当提供海关出具的货物进口证明和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
为确保用户购买产品在三包有效期内及时保质维修,新《农业机械三包规定》规定,修理者应当与生产者或销售者订立代理修理合同,按照合同的约定,保证修理费用和维修零部件用于三包有效期内的修理。修理者应当承担三包期内的属于本规定范围内免费修理业务,按照合同接受生产者、销售者的监督检查。修理者应当严格执行零部件的进货检查验收制度,不得使用质量不合格的零部件,认真做好维修记录,记录修理前的故障和修理后的产品质量状况。
对农机产品三包内容及期限,新《农业机械三包规定》规定,农机产品的三包有效期自销售者开具购机发票之日起计算,三包有效期包括整机三包有效期,主要部件质量保证期,易损件和其它零部件的质量保证期。新《农业机械三包规定》明确要求,内燃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的整机三包有效期及其主要部件的质量保证期不少于规定的时间。内燃机单机作为商品出售给农机用户的,计为整机,其包含的主要零部件由生产者明示在三包凭证上。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的主要部件由生产者明示在三包凭证上。三包有效期内,农机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农机用户凭三包凭证在指定的或者约定的修理者处进行免费修理,维修产生的工时费、材料费及合理的运输费等由三包责任人承担;符合本规定换货、退货条件,农机用户要求换货、退货的,凭三包凭证、修理记录、购机发票更换、退货;因质量问题给农机用户造成损失的,销售者应当依法负责赔偿相应的损失。对赠送的农机产品,新《农业机械三包规定》明确规定,不得免除生产者、销售者和修理者依法应当承担的三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