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讨事业单位改革的实现途径及措施
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经济体制和党政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原有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社会化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机构臃肿、人员膨胀、机制僵化、职能错位、财政不堪重负等问题逐步暴露出来。笔者以为,应该回过头来重新审视现有的事业机构,按照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要求并结合社会事业的个性特征、产业特性及其生存环境、发展水平,对它们进行重新定位,并结合各类事业单位的特点制定管理办法和改革措施。
一、现行体制的弊端
我国事业单位原有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管理体制封闭化,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一经设立,其人员由国家统配,经费由财政统包,职责任务由上级统分,一切都是计划安排好的。在这种“三统”体制下,事业单位犹如“金丝鸟”,在国家的大笼中过着与世无争、养尊处优的生活,缺少自由发展的空间。结果导致事业人员缺乏竞争意识和经营能力,养成了“等、靠、要”的惰性思想,抑制了生机和活力,难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搏击。而随着作为第三产业的社会事业服务市场的对外逐步开放,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事业单位将无所适从,甚至会被逐出市场。
二是服务职能单一化,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在传统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主要以主管机关、本行业、本系统为其服务对象,以服从国家需要为服务的立足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开放的市场对事业单位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作为社会服务组织的事业单位,以独立的法人身份进入社会,参与市场竞争,打破“部门所有,各自为政”和行业垄断的桎梏,面向全社会服务。
三是运行机制行政化,不适应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大多数事业单位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有些事业单位是在党政机关的扶持下创办的,有的履行的是政府部门的职能。大多数事业单位在现行的管理体系、运行方式中计划经济的烙印很深,多年来还用行政手段管理事业单位,行政化的倾向非常严重,偏离了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轨道,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和事业单位内在的运行规律。结果是束缚了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许多事业单位趋于封闭、保守,只注重于做所谓“份内”、“规定”之事,造成了人才、设备的浪费。
四是角色错位,政事、事企不分。从职能行使的情况分析,现有事业单位主要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公益服务职能、经营性职能,或二种、三种职能并行,政事、事企不分。这种状况会导致三种后果:一是重管理轻服务。管理职能有着或大或小的权力,而在权力的背后必然隐藏着利益的分配,因此,在有多种选项并存的情况下,管理职能必然成为首选,公益性服务排在其次;二是重经营轻公益。公益性服务不可能给单位和个人带来经济效益,在权衡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时,天平自然会向能给单位和个人带来经济效益的经营性服务倾斜,公益性服务则变成单位敛财的幌子;三是抑制市场发展。由于存在三种职能,加之主管部门的行政权力,自己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更是“运动会”的举办者,市场的公正性可想而知。因此,容易出现部门分割、地方保护和业务垄断等问题,不是向市场要机遇、求发展,而是向政府争职能、要政策,必然会阻碍社会事业的发展。
五是经费管理财政化,政府负担不堪重负。现有事业单位大多是以国家举办、财政投入为主体,由于受到财力的限制,一方面财政负担沉重,另一方面事业单位整体投入不足。许多地方绝大部分的政府财政收入用于人员“吃饭”,社会事业发展缺乏后劲。因此,政府办事业、机关办事业、财政办事业这一传统模式,已逐渐显得力量单薄、力不从心。
由此可见,事业单位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弊端越来越多,已严重制约了社会事业的发展。而过去的事业单位改革,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触及事业单位的传统运行机制和依附于党政机关的生存环境,致使事业单位缺乏活力和财政负担过重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笔者认为,事业单位改革要与发展社会事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和事业单位本身的发展规律,打破部门所有,正确认识事业单位的社会属性,还事业单位的本来面目,重新显示社会事业作为一个社会产业的个性特征,使事业单位真正成为业务开放、面向社会、效益优先的社会法人。
二、事业单位改革的途径
笔者以为,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最近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对现有事业单位分三类进行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被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具体讲要按照“分类定位、分开管理、分别改革”的要求,根据事业单位的工作
第二篇: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措施
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措施
【摘要】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一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财务管理观念落后、预算管理薄弱、国有资产管理不严、内部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方面,这都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的正常工作开展,降低了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所应起到的社会价值性。本文结合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分析深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具体改革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差,理财观念落后
从我国现阶段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来分析,其财务管理存在着普遍的管理意识差、管理念落后的现状。有些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对财务管理不予重视,导致财力管理监督机制未能发挥其实际效能,单位内部人员的违纪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单位内部缺少拥有先进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人员,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难以引入到单位内部,员工缺乏财务管理创新意识,使得财务管理长期停留与表面,财务管理负责人员难以将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两者之间脱节现象严重,使得单位的业务开展能力低下,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二)预算管理薄弱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且合理的预算管理方法能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为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提供活力。然而目前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却十分薄弱,单位预算管理不系统、不科学,存在着随意扩大开支范围,定制模糊的开支标准,预算审批制度不规范,资金的转移与挪用没有受到严谨的制约与管控。一些单位将应纳入单位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一并纳入预算管理的范畴,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导致了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混乱,预算管理制度流于形式。预算编著与财务管理执行的分离,资金的用途被随意的分配,使得单位的财务决算不真实,不少单位年终决算与预算脱节,无法体现出预算管理的财务使用规划与管控作用。
(三)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固定资产的管理占很大比重。部分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没有予以重视。财产的清查制度不严谨,甚至存在多年不进行实物盘点,无法及时的把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种纰漏问题,导致固定资产丢失、损坏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单位内部财务管理责任制不健全,出现问题不能及时的进行解决,财务管理权责分化不清,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资产挪用未经审批便擅自进行。固定资产的购置、报废和变卖不按照财务管理流程操作,不按规定程序报批。
(四)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或流于形式
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管理机制直接决定着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不少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甚至流于形式,降低了财务管理的效率。此外,在人力资源分配上,财务与审计职务不分离,导致财务监督与管控效能弱化。一些单位虽然制定了详细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但未形成完整的管理约束体系,财务监督力度不够,使的财务管理工作停留在表面。
二、深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一)努力推进财务组织变革,创建新型财务组织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与其他部门的工作开展做到统一化,并且要根据市场形势的转变来革新管理形式和管理理念。当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转变时,财务管理就应该
做出相应的适应性改革以满足单位业务开展的实际需求,不能采用一成不变的僵化管理方式。现代社会大环境的转变要求事业单位必须以现代组织理念为指导对其内部的财务会计组织结构进行革新和升级,引入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念,并创新单位内部的会计组织架构:一是在原有的财务管理会计组织结构的基础上,以现代组织理论为指导进行会计层级结构的优化和重组,精简不必要的层次结构,疏离财务管理上报审批和内部操作的工作流程,以此提供整个财务组织的工作效率和预算执行力度。
二是对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会计工作开展方式进行重新分配。首先,要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组织结构进行重新审查,确定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以及任务分配。对不符合工作实际需求的工作岗位重新调配,并相应的修改和完善工作流程,以适应财政改革管理的要求。
三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来促使管理内容的创新并提高工作的整体效率。采用柔性化的管理方式,制定单位内部的人员培训与评估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和奖罚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水平,以此来激发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预算编制管理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内容,也是预算管理的首要工作环节。预算编制应遵循精细化和严谨化,并且要规划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程序。第一,要对单位内部历年来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和分类整理,形成可存储、检索的信息数据库;第二,结合单位的工作计划和单位业务开展需求这对公共经费、项目经费、人力经费进行详细的预算管理,严格区分资金的支出项目类别。
(三)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1.建立系统、完整的资产管理责任制度。每一项固定资产项目,都要设置严格的人员管理和使用制度,每个部分分配一名资产管理员,并制定职责细则和责任追究政策,将固定资产的管理具体到个人,并明确划分单位领导、资产管理员、资产使用者之间的职权分配制度,并制定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
2.定期实行资产盘点制度。需要定期盘点的实物资产包括登记在册的固定资产、没有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一般性资产。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经常对账,做到财务的资产账与实物资产账相符,实物资产账与实物相符。
参考文献:“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technology and C51 program design” Tang Ying, 2012,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a case of driver and Proteus simulation” Li Lin power, based on the 2011, science press;“design” MCS-51 Series MCU lzhzjj.com/bet365yulechang application system He Limin, 1995, Beihang University press;“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based” Li Guangdi: Beihang University press, 1992;“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Ding Yuanjie, 1994, mechanical industry press.
第三篇:当前实现税收管理的主要途径和应对措施
当前实现税收管理的主要途径和应对措施 面对新世纪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作为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国家干预经济重要的手段---税收,如何由传统征管向现代征管转变,是面临和要努力解决的问题。仅就此问题谈些粗浅认识。
一、现代税收征管的构成要素与现实的差异性
(一)人员素质要素。现代税收征管实际上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系统管理过程,税收征管主体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税收征管水平的高低,进而关系到税法的执行、国家敛财的规模以及税收职能作用的发挥。因此,人员素质要素是现代税收征管的主体性要素,它涵盖人员的共有素质和特有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等。人员素质对税收征管起着决定性作用,正如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英格尔斯所言:“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首先,税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大局意识、法制意识、廉政意识,有自我道德约束能力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其次,税务人员应具有精通的业务素质。有适应飞速发展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税收工作能力、技能,业务熟练,执法行为规范,执法水平高。
再次,税务人员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熟悉经济包括财政、税收、金融、财务、会计、法律、外语、计算机等多种知识。现有税务人员的素质与现代税收征管对人才的需要尚有差距。可概括为”四多四少“:单一型人才较多而复合型人才较少;懂得传统科学文化知识的人多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人少;一般人员多而骨干力量少;低学历的人员多,高学历的人员少。
(二)税收环境要素。从税收的社会环境要素看,我国企业管理存在着管理水平低下,管理上弱化,管理粗放等问题,从而导致消耗较高,成本费用较大,利润下滑,财会信息不准,税收跑、冒、漏等,给现代税收征管带来严峻的课题。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一个长期实行人治的国家,现实生活中权力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而社会监督乏力,直接导致了我国目前存在大量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不良行政、司法行为和腐败行为。
从现代税收征管的内部环境要素看,存在着税收法制不健全,税收执法不力,直接影响依法行政的质量;对超越税法和管理体制权限,自立章法,自行制定与税法相抵触的地方政策法规的,缺乏法律约束和制裁;对违法的纳税人进行处罚,按规定应由有关部门配合执行而受到抵制的,难以依法纠正。
(三)征管手段要素。现代征管手段集中体现为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电子化、信息化、专业化、网络化的征管手段,是现代税收征管的技术性要素。目前,全国有80%以上的县级税务机关、90%以上的纳税人、90%的税款纳入计算机网络管理,但税收信息化建设仍显滞后,金税工程和广域网的覆盖面还较小,税收征管的科技含量不高,税收监控能力不强,开发应用现代征管手段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四)管理水平和质量要素。先进的征管方法、手段、科学的征管制度、模式,优质的服务体系、方式,健全的执法考核机制,严密的税收监控网络,构成现代税收管理水平、质量要素。管理水平和质量较高,可以做到税收流失少,征收成本低,漏征漏管户少,税务人员违法违纪行为少,纳税人遵从水平高。
二、实现现代税收管理的主要途径和应对措施
(一)大力提升人员素质。要实现现代税收管理,就必须有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税务干部队伍,而要提升税务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重新配置现有税务人力资源。根据”能级原理“,把管理岗位分级,将各类人才配置到相应能级的岗位,实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打破因人设岗、论资排辈的传统人才成长模式。为此,要在机构改革中,建立并实施税务人员等级制,推行公开选拨、竞争上岗、交流轮岗制度,进一步理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使”人员再分配“更合理、更科学,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现人员结构最佳组合,提高整体效率,进一步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如胶州局对全体干部实施了”能级管理“制度。在岗位能级的确定上,按政治业务考试、民主评议、领导评价、党组审批”四道“程序进行。根据个人综合得分,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和能级人员的比例,确定能级系数。就胶州局来说,全局共有75人被评为一级,89人被评为二级,21人被评为三级,13 人被评为四级。个人年奖金差距拉大到千元以上,形成工作凭能力、考核看实绩、分配论贡献、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广大税务干部工作积极性。
2.补充录用新的税务人员。在编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用高素质的人员代替低素质的人员,可以迅速地改变现有人员的结构,从而提升税务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此,要进一步完善税务公务员制度,重点实行考核录用制、待岗培训制、末位淘汰制等促进人员素质快速提升的措施。
3.培训现有税务人员。即通过学历教育、各种短训班、自学等多种形式,提升税务干部的政治、业务、文化素质。这是提升税务干部整体素质效果最明显、影响范围最广、动荡最小、不同层次人员普遍能够接受的长期有效的途径。在实践中应把上述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会更有成效。
(二)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加快税收立法步伐,确立分层次、分级别、分步骤的立法程序,提升税法级次,减少各部门公布实施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应将大多数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税收政策,都以法律形式公布实施,从而增加税法的稳定性和透明度并适应入世的要求。制定税收基本法,健全税法体系,完善增值税、规范所得税,健全地方税,形成规范、明确、公开的法律、法规体系。既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又便于同国际惯例接轨。加大依法治税的力度和透明度,坚决做到按程序执法,保护纳税人合法的权益,减少被复议、诉讼的可能性。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法律的氛围,减少人为的行政干预,为税务机关严格执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形成税法公告制度,建立包括面向国内、外纳税人的网上税收法规信息库,使纳税人有快捷的获知税法的渠道,增强纳税人法律意识并建立完善税收司法保障体系。
(三)加快科学和信息化技术的推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
化技术,仍将是科技主流。它既使税收征管对象复杂化,也为税收征管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要实现现代化税收管理,就要加大税收征管的科技含量,充分利用电子化手段拓宽税收征管的领域。
其一,将税务系统已开展的税收电子化建设提速,加快金税工程局域网和广域网建设,进一步推广全国统一征管软件(CTAIS),形成完整的税收征管软件。
其二,大力推广成熟技术,如表格录入的电子扫描技术,电话申报的语音识别技术,先进的防伪税控技术、税控加油机、商业和服务业税控收款机等。
其三,推广应用互联网新技术,研究网上税收征管系统,网上认证技术,解决网上征管的技术问题和安全问题。在搞好税务系统自身网络建设的同时,要及早实行与银行、工商、海关及其有关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形成覆盖国内、外的税收征管基础数据网络。
(四)加速管理手段和水平的提升。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广域网,搞好网络建设,加强部门间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初步建立起以信息化、专业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拓宽纳税信息采集渠道,强化信息的集中处理,加强即时监控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依托作用,实现税收征管运行机制顺畅和日常征管全面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管理手段的功能。本着既重建设又重管理,既面对现实又着眼于未来的原则,建立一套与征收、管理、稽查相衔接的计算机开发、应用管理制度,促使其开发应用规范化、标准化,全面提升税收现代化管理水平。
(五)加大经费的投入。提升税收征管的现代化水平,很重要一个问题是加大资金的投入,无论是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征管手段的提高都要增加资金的投入才能使既定的目标得以实现和不断升级,如信息化建设需要购置包括电子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的硬件设施,还包括软件开发和专业人员以及全体税务人员培训的费用,这是高投入的工作,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保证。为此国家必须加大该方面资金的投入,同时要调动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及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多方筹集资金。
(六)实行严格科学管理。按照专业化的思路调整基层征管机构和建立岗责体系,把征收、管理、稽查职能在”机构间分离“和”机构内分离“有机结合起来,在市区和县城以及周边地区逐步设立专业性的征收、管理、检查机构,本着专业职能基本不交叉的原则,将所有工作职责分解到征收、管理和稽查机构之中,明确职能,减少”全职能“的征管机构,最大限度地减少基层征管机构的数量,提高税收管理的效率。规范征管流程,强化对税源的监控管理,实行专业化分类管理,逐步扩大集中征收范围,切实加强征管文书、档案资料管理等基础性工作,加快基层各项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进程,建立适应国内外新经济形式的现代税收征管模式。
(七)进一步优化服务,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服务水平是提高现代税收管理的重要措施,必须根据”简单、方便、快捷、周到“的原则,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并从税务机关内部、外部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在税务机关内部,要进一步完善办税服务厅(室)的服务功能,设置接待人员、窗口和免费电话等,在”礼貌待人、微笑服务"的基础上,开拓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一是简化纳税人办税手续,即尽量简化征管和纳税的手续、文书等,制作简明易懂的纳税申报表格,确立科学简便的申报纳税办法,易于操作。二是减少环节,即征管环节尽量少,本着方便纳税,讲究实用,减少征纳税成本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
办税场所,使纳税人能够在比较方便的时间、相对集中的地点、集中办理若干纳税事项,提高效率。三是创造条件,积极探索一般纳税人网上申报、个体工商户的电话申报方式,巩固和完善税银库联网,最大限度地方便纳税人。
在税务机关外部,要精心组织策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全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如税务代理机构、协税护税组织、司法部门、银行、学校、图书馆、邮局等部门,在税法宣传、纳税辅导、业务咨询、法律援助等方面,为纳税人提供快捷、周到的服务。
第四篇:政府职能及实现途径
政府职能及实现途径
一、政府职能
1.以实现社会公平为原则
政府职能就是政府运用政策手段来维护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政府职能的原则和目标,政府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实现社会公平为目的。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能做的事交给市场,市场做不了的事就要交给政府。
同时,市场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也要由政府纠正。由于市场经济对利益的追逐,很难做到有序的市场环境,这就需要政府出手,运用政策或行政手段,维护社会秩序,为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2.提供公共物品
社会需要公共物品和公共劳务,但是市场经济不能提供充分的公共物品和公共劳务,这时就需要政府来提供。
【案例】
教育机制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如果完全交给市场来做,必然有
相当一部分人上不起学,无法接受教育。所有国家的基础教育,完全是由政府出钱,政府有权要求所有适龄孩子履行接受教育的义务。
那么大学,各个国家就不一样。大多数国家有两种形式的大学,一种是私立大
学基本靠筹资;另一种是公立大学,由政府出资来兴办。就连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即使到了大学这样的高等教育阶段,也还是要有很大比例的公办学校。
政府出资提供教育,才能确保全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提高。
二、如何实现政府职能
想要实现政府职能,除立法外,还可以采取两种重要手段:
1.通过政府管制
微观经济学有一门分支叫管制经济学,研究的就是政府该如何对经济进行管制。管制就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经济运行,来改变个人和企业的行为。
政府管制主要有四种类型:价格管制、进入管制、进出口管制和环境管制。
价格管制
商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当某些商品的价格与整个社会利益相违背时,政府就要出手进行干预。
【案例】
房屋租售价格管制
某城市由于供应少需求大,每间房屋每月租金可达1500元。但该城市整体收
入水平有限,1500元的租金可能导致一些低收入者露宿街头,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
于是,政府对价格进行管制,规定房租的租金每月不超过800元,以确保绝大
多数人能够居有定所。
政府不仅要对价格上限进行管制,也要对价格下限进行管制。如果某种商品社会需求量小,工厂接不到订单,工人们的每月收入不可能维持基本生活,此时政府就要对最低工资做出规定,确保工人们能够挣到足够的钱保持温饱。
任何国家都存在相类似的政府管制措施。由于价格和收入水平涉及整个社会利益,因此不能完全放手给市场,必须在政府的监管调控之下有序进行。
进入管制
进入管制就是企业要进入某一行业,或个人要进入某一职业,都要经过政府批准。进入管制职能的形式有两个:
第一,资格管制。要求企业进入的资格,如医生、律师等特殊职业,都有严格的入职资格考试。
第二,数量管制。政府对进入总量进行管制,如控制出租车的总体数量,避免产生恶意竞争等。
进出口管制
所谓进出口管制,就是国家对于出口的东西和进口的东西,要从国内的利益出发,实行管制的政策。比如,美国的高科技出口中国,就要经过美国政府批准。
环境管制
环境管制就是政府为了保护环境,而进行一些必要的管制。比如,规定汽车排放标准、立法保护各类资源及珍稀野生动植物等。
社会经济的平稳高效运行,既不能缺少市场竞争,也不能脱离政府管制。政府管制要以维护经济秩序、保护人民利益、体现社会公平为原则,该管的管,不该管的要放手。一些不恰当的政府管制,不但无利甚至有害。
【案例】
要命的法案
在美国,有一种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叫红嘴啄木鸟。为了保护它,美国国会通
过一项法案:凡发现有红嘴啄木鸟的地方,方圆数公里内的树木一律不准砍伐。
林业者们原本将自己的林地划分为若干区域,轮流砍伐,既不耽误树木生长,又有不菲的收入。可法案一出,很多区域的树木不能再砍伐。随着红嘴啄木鸟越来越多,林业者们的损失却每年多达上百万美元。被逼无奈的林业者开始大面积驱赶红嘴啄木鸟,不让它们在树林落脚,有的红嘴啄木鸟被累死,有的红嘴啄木鸟被人杀害。结果,红嘴啄木鸟的数量比法案出台前还要少。
政府在施行管制职能时,要以社会公平和社会利益为目标,去除不合理的管制措施,使经济运行更加顺畅。比如,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上台后,废止了三分之一不合理的政府管制政策,才有了美国以后的经济繁荣。
2.制定经济政策
除了实行政府管制,制定经济政策也是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有效手段。比如,政府制定税收政策、反垄断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
从根本上来说,政府管制具有强制性,企业必须服务;但经济政策具有引导性,企业可以服从,也可以不服从。
第五篇: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办法之探讨建议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办法之探讨建议:
《内容提要: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借事业单位改革之机,尽早决策,出台具体方案和政策,拿出魄力来继全国国企改革后,高起点进行全国事业单位的改制分流缩编的分类改革。不要事业单位岗位聘任制改革只流于形式,改制分流缩编没有推进,实质是事业单位在长工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反而越改越大。因此,我国目前的事业单位,除一部分该办的公益事业单位要继续办外,其他事业单位该改制、该分流、该缩编,就要改制分流缩编为企业创新纳税实体,在一些公益事业单位精简机构时也要妥善安置分流缩编一些超编及人浮于事的人员应达百分二十以上,从而达到精简编制、国家要从总体上精简收缩事业单位的编制规模,把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减少到最必要的程度,从而达到减少国家财政负担,为我国国力的提升和现代化建设多创造财富作贡献!》
一、我国事业单位设立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前,当时的社会是一种多元主体举办事业的格局,没有事业单位这个概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从一九五六年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当时借鉴前苏联计划经济时代模式,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国有制措施,自上而下建立了一系列相应的事业职能机构,直接举办公共事业,并且在短短几年里,将教育、科学、社会福利等社会服务行业原有的民间团体全部收归国有,这样,学校、科研、艺术、体育等所有单位部门,都成为了国有资产。那么,国家社会中的所有人,也就都成为了“公家人”,这样,学校中培养的所有学生、国家中的许多经济和文化单位,当然也就成为了国家事业单位了,使国家社会形成着一个庞大的事业单位编制社会阶层,其间大量设置事业单位和搞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就是这样的历史经过及原因之一!
而我国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形成读书人知识分子社会阶层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也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士”的社会阶层,早在秦汉时代,国家就已经明确了“士农工商”这四大社会阶层,其中,读书人的“士”,就属于其中的一个社会阶层。中国早在西汉王朝的汉武帝时代,也就是西元前130年左右,大儒董仲舒就提出过“养士”政策建议。所谓的养士政策,就是国家使用财税去包养一部分知识分子为衙门服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汉武帝没有采纳董仲舒的这个“养士”国策,所以,西汉王朝汉武帝之前和西汉王朝之前的中国知识分子,是自己养活自己的社会群体,这,也是为什么在先秦和汉王朝时代,中国的思想文明和科技文明文化,特别发达的主要历史原因!因为,知识分子自己养活自己,他们的思想也是自由和独立的,而任何发明创造的基本前提,就是读书人思想和行为的自由和独立,才能有重大科技发现发明!这,正如西汉思想家扬雄所说:“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或曰:“君子自守,奚其交?”曰:天地交,万物生;人道交,功勋成,奚其守?……或曰:“田圃田者莠乔乔,思远人者心忉忉。”曰:“日有光,月有明。三年不目日,视必盲;三年不目月,精必蒙。
一个国家社会中的读书人太多,本来是个好事情,但是,如果士子们不热衷于使用自己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他们而是喜好坐而论道和吊着官方的奶头要奶吃,那么,这些士子,就可能一部分成为国家社会中的**力量和加剧中国朝野的帮派斗争窝里斗。为了追求一个吃不得穿不得的虚荣心功名,自从唐朝实行科举举士以来,中国历朝历代的读书人可谓前赴后继。大家只要去看看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发现成果与科技发明成果,人们就可以发现其中的一条规律,唐朝以来,特别是科举制度蓬勃旺盛的元明清三朝,恰好是中国科技发明和思想发现成果最为稀少的历史时期。相比之下,没有实行养士和科举制度的西汉王朝之前,中国思想文化和科技发明,可谓是硕果累累!
为什么国家使用全民税赋的财政去包养知识分子,反而会造成国家国力衰退?这个道理,说白了,一点不复杂。象你如果太溺爱自家的孩子,一切都给他包养了,那么,他成年以后,必然是一事无成的!知识分子,历来是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知识分子是思想文化和科技的主要发现发明者,如果国家使用全民税赋去包养知识分子,这不仅仅会造成大批知识分子的懒惰和浮躁,还会直接造成国家发展动力的衰退!
我们可以看看古今中外的历史,你就可以发现,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发明家,绝大部分都是在他们自己养活自己的前提下创造出来的发明成果。即使是像达尔文和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他们的科学成果,也不出自于书斋学院的象牙塔,而是出自于他们一边自己养活自己,一边自我发明创造的人生阅历之中。至于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和发明家,那就更是自己养活自己的知识分子了。中国古代,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读书人,只要你一旦进入官场仕途,你的思想文化成果和科技发明成果就基本上算完蛋了。你可能荣华富贵和出入名利场,但是,你休想有重大思想文化成果和科技发明成果.这道理很简单,你拿人钱财,你既然身心都不自由,那么,你可能发明创造吗?!
然而,在中国历代过多地看重的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的“知识”,却忽视了读书人知识分子的人格和思想倾向,所以知识分子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发展中,基本上是服务于衙门,而不是服务于社会。读书人知识分子的独立的思想来自于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判断,而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判断来自广博的知识和独特的视野,而任何发明创造的基本前提,就是读书人思想和行为的自由和独立,才能有重大思想文化成果和科技发明成果的发现发明!不媚俗,不跟潮流,不人云亦云,即能言大众所未言。由于读书人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示范作用,对社会的发展方向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
例如:在欧洲在古希腊时期,知识分子有独立的发展空间,曾创造了辉煌的思想文化。在欧洲中世纪基本未有知识分子阶层,更不存在知识分子的独立。
文艺复兴以后的意大利、英国、法国形成了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这是这些国家最早走向现代社会的关键原因。德国、俄国由于知识分子独立总是受到巨大限制,也造成了他们现代化的迟缓以及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
美国作为新兴国家,为知识分子的独立发展创造了全新的环境,独立知识分子阶层的发展,带动了美国的强大与繁荣。
中国历史上由于文化的单
一、商品经济较落后、受“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出现过一些独立知识分子,我国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形成读书人知识分子社会阶层的国家,读书人知识分子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发展中,基本上是服务于衙门,而不是服务于社会,即基本上没有形成独立知识分子阶层,以致中国的哲学政经思想较缺人文关怀和多元思维,严重桎梏了社会的发展。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我国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形成读书人知识分子社会阶层的国家,国家官方虽然也会包养一部分进士功名者,但是,中国古代,对教师、艺人、技术者、等行业者,是从来不包养的。中国古代,甚至连举人和秀才,国家官方也只有奖励减免税赋的方法,从来不包养举人和秀才等中下层功名者。但是,新中国成立后从1956年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后,凡是中专以上毕业者,全部纳入国家干部编制,艺人和教师居然成为了国家财政包养的“国家干部”!与此同时,我国的所有科技、文艺、学校等单位,也全部成为了被国家财政包养的国家事业单位。这,恐怕就是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这么多年来,却难以创造出大量较有实用价值科技成果及至今在中国内地未有一人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之一吧?人,都是有懒惰心态的,名利场有了,生活也不愁了,何必去发明创造担经济风险呢!
二、我国事业单位设立的现状及其改革对策之探讨: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设立及其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时期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其组织与管理体制具有典型的计划特征,各类事业机构都为国有机构,资产都属国有。事业单位的现状,据统计,目前中国有各类事业单位已经发展到126万多个,从业人员约3000多万人,国有资产近3000多亿元。而其中事业单位中的非专业技术人员就达到了近一半。而且目前我国的高校和科研等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居然与公务机关的官员编制挂上钩,校长、教授、研究员的职衔职级等同于什么科、局、厅、省部干部的行政等级,还没彻底摒弃几百年来只有在落后的农业社会缺乏工业社会凭自己本事敢于自主创业做老板的市场经济意识、即具有“官吏等级等同于领多少石米”之农耕时代“等靠要”供给制的官本位思想意识特征的虚荣心在作祟;及如一个同样内容的研究课题,各省市的科研院所一大部分都在进行重复立题及重复研究,既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又大量浪费国家的财政经费等等。因此,设立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我国的事业单位是法人定位最奇特的一种社会组织,在欧美等国家没有像我国事业单位一类的机构,因为现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有这么一种机构性质和功能如此的社会组织。所以,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事业单位机构膨胀,人浮于事,已经难以适应目前中国市场经济的需要,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而大量事业单位代行部分政府职能,造成政府职能范围的混乱,导致宏观经济调控欠佳,行政效率降低,政府机构膨胀,财政负担加重。由于事业单位分别附属于不同的政府机构,从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行政性垄断,导致市场分割和资源浪费。
长期以来,由于事业单位是国家包办包养,财政拨款,及平均主义的管理体制,一个最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导致政府机构改革安置的人员、企业下岗职工、军转干部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及一些所谓的社会精英不去国家和社会最需要之一的生产经营第一线主战场多创造社会财富,而是象潮水一般拥向吃财政的事业单位,使事业单位成了“蓄水池”,这种蜂拥而至的流入结果使得许多事业单位超编严重,机构膨胀,人浮于事,造成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人才短缺与积压并存,需要的高科技人才进不来,不需的人员出不去。同时,由于人员增长过速,人头费、各种补贴大幅度增加,超出了财政承受能力,使财政不堪负重,所有的经费都花在“人头费”上还不够。这种现状限制了事业的发展,在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今天,很多弊端、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尖锐,影响了事业的发展。
因此,继国企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之后,事业单位的改革紧随其后,成为政府机构改革之后的又一项重要任务。而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决策。如何积极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又符合事业单位发展特点,政事分开、事企分开、高效服务、管理科学的现代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回答的重要课题,所以,我国的改革重点,就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解构掉一部分事业单位,不能够再使用全民税赋去财政包养科研、文艺等从业单位和从业者!
今后,科研院所,应该大量归附于企业集团和高校生存发展;学校除一部分较为重要的大学外,应该大量民营董事会化,应该由国家官方、企业、财团共同经营学校;文艺单位,不管是地方和军队的文艺单位和艺人,应该全部进入文艺市场去自己养活自己!我国目前的事业单位,除一部分该办的公益事业单位要继续办,其他事业单位该改制、该分流、该缩编的,就要改制分流缩编为企业创新纳税实体,除开图书馆、博物馆、信息情报、试验检测站,及其一些基础研究科研院所和重要高校教学等单位之外,目前我国的一些科研、文艺、广播电视等一系列所谓的事业单位,他们当中的大部分都应该尽快民营市场企业化!应该断掉他们长期吊着国家包养财政奶头不松口的格局!
至于个别单位如果经营不善,他们发展经费有困难,国家可以资助和协调解决他们的困难,但是,国家官方不能够再使用国家财政去包养这些所谓的事业单位和事业人员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知识分子群体如果不能够在经济上独立自主,如果他们不能够去市场中自己养活自己,这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动力也就失却了!
而什么是“公益单位”,这是应该被大家搞清楚的!一些科研、文艺、广播电视等单位,它们不是在面对社会和老百姓收费赚钱么,它们,凭什么叫做公益单位呢!既然它们不应该属于公益单位,那么,国家财政为什么要包养它们呢!国家的财政,又不是政府官员造出来的,国家财税,不就是老百姓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所上交的税赋么!所以,应大力推进事业单位的改制分流缩编的分类改革。
三、、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策之探讨建议: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尽早决策出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具体方案和政策,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涉及利益待遇调整和转轨费用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按现机制还会越来越多,(即按计划经济时代的机制,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还会越来越多,)当增加一倍时,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就将增加到约七千万人,这个数字与国办企业七千万人员相等,这等于说国家企业每一个人的税赋相当要养一个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再加上一千多万的公务员,吃财政的人员就多达八千多万人至一亿人。
其实,现在我国广义吃财政的实际总人数,根据学者教授中央党校研究室周副主任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由财政供养的公务员和准公务员性质的人员实际上已超过7000万人,(包括事业单位人员等)。中国的官民比例不是1:198,也不是两会期间人大代表议论的1:26,而是官民比例高达1:18。从经济视角考察,财政供养人员与GDP之比看,中国为39人/百万美元,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目前美国为2.31人/百万美元,日本为1.38人/百万美元。公务员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需要以单位GDP的公务员人数来衡量。按照公务员与GDP的比例指标来看,中国公务员数量大大超出发达国家。中国公务员超标近20倍。”以财政供养人员进行国际比较,可比性强,财政供养人员可视为最广泛意义上的公务员(包括事业单位人员等),即广义公务员,或称为政府公职人员、公务人员。
当全国吃财政的增加到一亿多人时,是一个什么财政负担概念呢?就是说设每个人平均工资及各项补贴增至五千元时,一个月全国就要发薪水五千亿元,每一年全国就要发薪水六万亿。设每个人平均工资及各项补贴增至一万元时,每一个月全国就要发薪水一万亿元,每一年全国就要发薪水十二万亿。而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仅只近5万亿元,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只仅仅只近6万亿元左右,不要谈要搞什么事业建设,就是单单发薪水一项,国家财政负担要相当大,国家如果不从总体上精简收缩事业单位的编制规模,把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减少到最必要的程度,国家财政根本就是入不簿出及不堪重负。这样八千多万人至一亿人吃财政的多于赚钱缴税的国办企业人员七千万人员,就会出现吃财政多于生产赚钱缴税的倒挂之经济学丑怪现象,常言道“坐吃山空”,国家财政负担要相当庞大,事业单位支出就要增加占三分之二的国家预算开支。在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增加至一千万人时、增加至二千万人时、增加至三千万人时都未改革;当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增加至七千万人及增加至一亿二亿多人就更难改革了。
而且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比企业高出约三至四倍,这样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与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差距越来越大,国办企业人员提高待遇要求会越来越大;较严重的事业问题是导致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及所谓的社会精英不去国家和社会最需要之一的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多创造社会财富,而是象潮水一般越来越拥向吃财政的事业单位,不是热衷于使用自己所学知识去国家和社会最需要之一的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解决问题,而是喜好坐而论道和吊着国家财政的奶头要奶吃,使事业单位数量及编制人员会越来越多,国家财政负担会越来越大。
而事业单位地方层面的改革惯性对全国改革的阻力也会越来越大,什么事业单位改革不是要甩财政包袱、什么事业单位改革不是改制分流缩编减少国家财政负担,什么事业单位的编制不减还要增加的既得利益高薪者的借口理由等反对改革的势力及阻力也会越来越大。因此要尽早决策,避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三个误区,就是要坚定党和国家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心,真正做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达到:一是编制要精简。二是人员要分流。三是人才要引进。
否者,事业单位再改革一百次也是徒劳的,事业单位再改革30年也只是流于形式,改制分流缩编没有推进,实质是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越改越大,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大。即如果不及时地控制压缩精简收缩事业单位等全国公务人员吃财政之编制规模,当我们国家广义吃财政的实际总人数增加到一亿多人时,按照现在工资快速增长速度,设每个人平均每月工资及各项补贴当增至一万元时,每一个月全国就要发薪水一万亿元,每一年全国就要发薪水十二万亿。(还有奖金,购买公车,建豪华办公大楼,公款职务开支、公费出国等等,这些政府支出占据了大量的政府财政支出比例还不计在内)。而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仅只近5万亿元,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仅只近6万亿元左右,不要谈要搞什么事业建设投资,就是单单发薪水一项,国家财政负担要相当大,经过上述财政收支计算:国家财政根本就是入不簿出及不堪重负,就没有什么财政盈余来搞国家投资建设。因此,重新核定收缩编制、从严控制压缩精简收缩事业单位等全国公务人员吃财政之编制规模是目前全国的改革当务之急!
其实,事业单位地方层面的改革惯性对全国改革的阻力,地方既得利益高薪者的各种借口理由等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与地方个别一些部门结合起来观望拖延阻挡改革进程,比如:几次事业单位改革,国家改革政令要民营董事会化或合并转制改企一些事业单位、关停并转合并撒消分流缩编顶着所谓公益事业单位幌子的一部分重复设置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一部分高中大学应该民营董事会化经营、及现阶段的正在试点的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等等,地方既得利益高薪者的各种借口理由等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都要出来阻挡国家改革进程,想观望拖延改变阻挡国家改革进程,其个别一些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看起来貌似“强大”。实际上就像一棵大树,即使枝繁叶茂,但没有根,或者根基很浅。个中的道理很简单,从本质上讲,再盘根错节的个别一些地方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即使他们结合起来,还是无法与国家改革力量相抗衡。而且,权力的授予是直线的,地方政府的权力合法性,来自于上级。只要上级一纸任免令,权力就会消失。而他们把持的机构,不大可能随其违抗国家改革政令。除非个别一些地方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拥有像“历代的诸侯军阀割据的地盘势力”,否则,任何的公然违抗国家改革政令,都是不可能的。显然,在目前的中国,这样公然敢大胆违抗国家改革政令的地方势力,还不存在。所以国家改革政令,只要有足够决心,有改革政令文件措施办法,坚定认准了,排除改革困难也要做,要想坚决推动地方各省市的事业单位改革,即要立下“军令状”,被改革没有达标的主要单位负责人职务一票否决问责制,即要下定决心排除地方既得利益高薪者的各种借口理由等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作祟之干扰,从而维护国家改革政令的统一性及权威性,全国改革政令要“政优政强”得到改革成绩、有公信力地取信于民,是一定能做到的!
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之机,尽早决策,出台具体方案和政策,拿出魄力来继全国国企改革后,高起点进行全国事业单位的改制分流缩编的分类改革。不要事业单位岗位聘任制改革只流于形式,改制分流缩编没有推进,实质是事业单位在长工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反而越改越大。因此,我国目前的事业单位,除一部分该办的公益事业单位要继续办外,其他事业单位该改制、该分流、该缩编,就要改制分流缩编为企业创新纳税实体,在一些公益事业单位精简机构时也要妥善安置分流缩编一些超编及人浮于事的人员应达百分二十以上,从而达到精简编制、国家要从总体上精简收缩事业单位的编制规模,把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减少到最必要的程度,从而达到减少国家财政负担,为我国国力的提升和现代化建设多创造财富作贡献!
-----
(附:与上述有关的事业单位改革系列探讨论文之二)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应从重新核编改起之探讨建议
事业单位的设置及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时期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其组织与管理体制具有典型的计划特征。事业单位的现状,据统计,目前中国有各类事业单位已经发展到126万多个,从业人员约3000多万人,国有资产近3000多亿元。而其中事业单位中的非专业技术人员就达到了近一半;而且目前我国的高校和科研等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居然与公务机关的官员编制挂上钩,校长、教授、研究员的职衔职级等同于什么科、局、厅、省部干部的行政等级,还没彻底摒弃几百年来只有在落后的农业社会缺乏工业社会凭自己本事敢于自主创业做老板的市场经济意识、即具有“官吏等级等同于领多少石米”之农耕时代“等靠要”供给制的官本位思想意识特征的虚荣心在作祟;及如一个同样内容的研究课题,各省市的科研院所一大部分都在进行重复立题及重复研究,既浪费大量人力、又大量浪费国家的财政经费等等。因此,设立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我国的事业单位是法人定位最奇特的一种社会组织,在欧美等国家没有像我国事业单位一类的机构,因为现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有这么一种机构性质和功能如此的社会组织。
长期以来,由于事业单位现状是国家包办包养,财政拨款,及平均主义的管理体制,一个最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导致政府机构改革安置的人员、企业下岗职工、军转干部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及一些所谓的社会精英不去国家和社会最需要之一的生产经营第一线主战场多创造社会财富,而是象潮水一般拥向吃财政的事业单位,使事业单位成了“蓄水池”,这种蜂拥而至的流入结果使得许多事业单位超编严重,机构膨胀,人浮于事,造成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人才短缺与积压并存,需要的高科技人才进不来,不需的人员出不去。同时,由于人员增长过速,人头费、各种补贴大幅度增加,超出了财政承受能力,使财政不堪负重,所有的经费都花在“人头费”上还不够。这种现状限制了事业的发展,在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今天,很多弊端、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尖锐,影响了事业的发展,使事业单位数量及编制人员越来越多,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按现机制还会越来越多,(即按计划经济时代的机制,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还会越来越多,)当增加一倍时,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就将增加到约七千万人,这个数字与国办企业七千万人员相等,这等于说国家企业每一个人的税赋相当要养一个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再加上一千多万的公务员,吃财政的人员就多达八千多万人至一亿人。
其实,现在我国广义吃财政的实际总人数,根据学者教授中央党校研究室周副主任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由财政供养的公务员和准公务员性质的人员实际上已超过7000万人,(包括事业单位人员等)。中国的官民比例不是1:198,也不是两会期间人大代表议论的1:26,而是官民比例高达1:18。从经济视角考察,财政供养人员与GDP之比看,中国为39人/百万美元,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目前美国为2.31人/百万美元,日本为1.38人/百万美元。公务员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需要以单位GDP的公务员人数来衡量。按照公务员与GDP的比例指标来看,中国公务员数量大大超出发达国家。中国公务员超标近20倍。”以财政供养人员进行国际比较,可比性强,财政供养人员可视为最广泛意义上的公务员(包括事业单位人员等),即广义公务员,或称为政府公职人员、公务人员。当全国吃财政的增加到一亿多人时,是一个什么财政负担概念呢?就是说设每个人平均工资及各项补贴增至五千元时,一个月全国就要发薪水五千亿元,每一年全国就要发薪水六万亿。设每个人平均工资及各项补贴增至一万元时,每一个月全国就要发薪水一万亿元,每一年全国就要发薪水十二万亿。(还有奖金,购买公车,建豪华办公大楼,公款职务开支、公费出国等等,这些政府支出占据了大量的政府财政支出比例还不计在内)。而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仅只近5万亿元,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仅只近6万亿元左右,不要谈要搞什么事业建设投资,就是单单发薪水一项,国家财政负担要相当大,国家如果不从总体上精简收缩事业单位的编制规模,把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减少到最必要的程度,国家财政根本就是入不簿出及不堪重负。
这样八千多万人至一亿人吃财政的多于赚钱缴税的国办企业人员七千万人员,就会出现吃财政多于生产赚钱缴税的倒挂之经济学丑怪现象,常言道“坐吃山空”,国家财政负担要相当庞大,事业单位支出就要增加占三分之二的国家预算开支。在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增加至一千万人时、增加至二千万人时、增加至三千万人时都未及时改革;当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增加至七千万人及增加至一亿二亿多人就更难改革了。
因此,事业单位的编制有相当一部分是按照上述计划经济时期工作需要确定的,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事业单位机构膨胀,人浮于事,已经难以适应目前中国市场经济的需要,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而大量事业单位代行部分政府职能,造成政府职能范围的混乱,导致宏观经济调控欠佳,行政效率降低,政府机构膨胀,财政负担加重。由于事业单位分别附属于不同的政府机构,从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行政性垄断,导致市场分割和资源浪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的事业单位的职能需要削弱,有的则需要增强,因此,国家事业编制管理及财政开支管理,就要从过去短缺贫穷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粗放型较杂乱无经验的管理,改进为现在较充足富裕的市场经济时代的精准型较有序有经验的管理,即每一个编制岗位都要精准精确地计算而定岗定编从严控制等。或可像一个家庭精准型管理有方的经济管理一样:“精打细算、开源节流、厉行节约、勤俭持家,”财政才会有盈余,老百姓的税赋才会减轻,“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减少财政负担、国家投资建设才有强有力财政支持,社会财富才会增多,提升国力之目标才能达到。
所以,基于上述事业单位现状情况,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应从精简收缩重新核定编制改起,从总体上精简收缩事业单位的编制规模,把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减少到最必要的程度,即把财政拨款的公益类事业单位编制规模控制在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范围内,推进由全额拨款向差额补贴、由差额补贴向自收自支或企业化管理过渡。
首先,科学合理重新核定收缩编制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根据工作需要和精简原则,科学、合理地配置职能、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是机构编制管理的目标和任务。由于编制管理的首要依据是工作需要,因而对人事管理和财政管理的影响具有主动性。编制通常是指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由财政拨款的编制数额由各级编制部门制定,财政部门据此拨款。因此,在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尚未规范的情况下,先搞岗位设置,是本末倒置。岗位设置应以编制基数为基础,严格控制事业单位编制进人。例如现在,特别是在地方省地县区一些事业单位进人很混乱,有些领导的亲属、子女、朋友或熟人的孩子尽管没什么能力,有的甚至字都认不了几个,他们都很顺当的进入事业单位了,而真正有才学的大学生却进不去,如果这个口子不扎起来,到时候恐怕全国事业单位编制人数就会上升一大截,比现在的在职三四千万要超出好多,因此,重新核定收缩编制、从严控制事业单位编制进人是眼下的当务之急,确需进人的应该按照程序来录用,这样可以减轻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部分压力。
其次,就是在现有在职的三千多万人员的事业单位中,经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部份改制成为企业后,剩下占总数百分之七八十的纯公益类事业单位编制规模人员,然后再在这些纯公益类事业单位编制规模中进行精简机构,收缩重新核定编制,按实践已证明:改革阻力最小、最可行的分流缩编之办法:即:“按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妥善安置分流缩编一些超编及人浮于事的人员应达百分二十以上,从而达到精简编制,这样就可把纯公益类事业单位编制规模人员精简收缩控制在比公务员多一倍左右即二千多万人左右,“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减少国家财政负担、提升国力之目标才能达到,即把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控制在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范围内。推进由全额拨款向差额补贴、由差额补贴向自收自支或企业化管理过渡,为我国国力的提升和现代化建设多创造财富而努力奋斗。
具体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应从精简重新核定收缩编制之方向探讨建议:
第一:农村城镇中小学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学生员额减少,教师职员编制可重新核定精简收缩减少很多编制。
第二:关停并转一部分重复设置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职员编制可重新核定精简收缩减少很多编制。
第三:一部分高中大学应该民营董事会化,应该由国家、企业、财团共同经营学校;职员编制可重新核定精简收缩减少很多编制。
第四:民营董事会化或合并转制改企文艺演出单位,应该由国家、企业、民间社会多元主体共同经营,职员编制可重新核定精简收缩减少很多编制。
第五:合并或转制改企部份广播电视单位,职员编制可重新核定精简收缩减少很多编制等。
第六:民营董事会化或合并转制改企部份图书出版单位,应该由国家、企业、财团共同经营,职员编制可重新核定精简收缩减少很多编制。
第七:合并或转制改企一部分文化单位,由国家、企业、民间社会多元主体共同经营,职员编制可重新核定精简收缩减少很多编制。第八:把行政事业单位合并收归公务员系列,职员编制可重新核定精简收缩减少很多编制。
在这里具体详细重点例举讨论上述两个例子,其他一些事业单位改革经验与教训以此类推:
一、农村城镇中小学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学生员额减少,教师职员编制可重新核定精简收缩减少很多编制。
比如现在由于全国计划生育政策及有人口外移情况,农村城镇小学及初中的生源相对减少很多,有的村学生员额少,就不办班、不办小学初中,就是两三个村合并在一个村一起办小学办初中,这样小学及初中教师职员编制就可重新核定编制及精简收缩减少很多编制。例:据武汉市洪山区政府网站报道:2003年,武汉市洪山区核定全区93所中小学校,减少编制602名,精简比例为15%。此后,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和资源重组。截止2009年,目前共核定全区中小学校70所,较2003年减少中小学校23所,精简比例为25%。
同时,武汉市洪山区对区教育局5个事业单位进行调整改革,整合为1个事业单位。洪山区认真做好全区事业单位的清理分类调研工作,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将明确履行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纳入财政拨款以及上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经省、市批准,全区共有32个事业单位纳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范围。
经过近几年来的改革,该区事业单位由2002年的365个,减少到目前的286个,减少事业机构79个,精简比例为22%;事业编制由8669名减少到目前的6675名,减少编制1994名,精简比例为23%。
所以,从一个社区到各县、再到各地市到各省、再到全国,这样编制“精打细算、积少成多,”精简比例可达百分二十至三十左右;全国就可以精简收缩事业单位的编制规模,减少事业单位编制一千多万名。
二、关停并转一部分重复设置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职员编制可重新核定精简收缩减少很多编制。
比如经济科技效率高、经济科技发达的国家70%以上的科研力量都在企业。例如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出了一大批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它都隶属朗讯这样的企业。美国75%左右的科研人员都在企业,其他25%大部分在国家级联邦政府实验室、高等院校等,各州政府(相当于省政府)一般不直接设立研究机构。日本也有70%左右科研人员都在企业,等等。美国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开发研究工作是在:国家联邦政府实验室、民营工业公司、高等院校、和其他非赢利机构这4大类研究机构中进行的。(美国非赢利机构主要是指各种私人非赢利研究所或公司、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以及某些学会和私人基金会)。国家联邦政府通过研究合同、采购合同和其他政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政府以外的科研机构,使全国科技工作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美国除国家联邦政府外,各州政府一般不直接设立研究机构。
中国科研院所的设置,当时借鉴前苏联计划经济时代模式,正好与上述经济科技发达国家科研体制相反。我国大量科研院所不是设置在企业之内,不是集中资源在国家级政府实验室研究所及高等院校。而是大量独立设置在企业之外,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科研与企业生产严重脱节。所以,我国应当把设置在企业之外的科研院所逐渐地大部分都并转到企业,这样才能够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而不能够是科研与实际是脱节的。
除国家设置有中国科学院及国家各部委所属大量研究所以外;地方各省各厅局大部分还是按原苏联式计划经济时代模式,构床叠房式的仿照国家各部委科研院所的类型再次重复设置一遍大量低效率地方省级科研院所,然而这种重复设置一遍,对全国三十多个省市来说是等于近似于再次重复设置三十多遍、重复设置三十多倍的大量低效率地方省级科研院所,即从而分散科技资源及重复浪费独立设置在企业之外,科研体系规模过剩与分散,导致将资源集中用于国家科技发展重点领域的科技方针无法得到保障,科研与市场企业生产严重脱节。
这种脱节的科研是相当普遍:别人已经研究过了,他还研究,或者他研究的东西在实际中根本用不上,只是用来发表论文而已,这样的科研是浪费了大量国家财政的宝贵的资金,甚至时常出现谎报造假科研成果等学术腐败情况。如果像苏联科研体制的科研成果是很难向民间推广的,很难应用到社会生产各个领域,所以它的成效又是局限在特定领域的。比如说苏联搞完卫星,卫星上天就了事了,没有获得很多民用的技术,有关卫星各方面的先进的发明,不能够应用到其他的生产实际方面。苏联科研成果往往研究成功了以后就锁进了保险柜,以保密的原因锁进了保险柜,所以对苏联的民间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帮助,前苏联的国民经济一大部分就是被这样搞亏损的。前苏联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每年不到3亿美元,而美国高技术产业每年能为国家出口近三百亿美元的产品,两国相差近一百倍出口经济效益。
因此,我们国家要吸取经验和教训,不能不计成本、不能不计经济效益的搞国家财政包办包养这些分散科技资源及重复浪费独立设置在企业之外大量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这样僵化的科研体制它的浪费是巨大的。如果像前苏联僵化的计划经济是摆脱不了经济短缺和贫穷的,是缺乏效率低经济效益的。而科研走向市场经济、走向企业生产是人类的精巧发明,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则给科研者与生产者带来强大的动力,这样一来,就能将稀缺的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到各个科研与生产环节,迅速满足千姿百态而又千变万化的需求,科研走向市场经济、走向企业生产就是从短缺经济走向富裕经济、走向有效益科技经济之正确方向。
而经济科技效率高、经济科技发达国家与前苏联僵化的计划经济及科研体制不一样了,比如说美国搞登月计划,获得了三千多项专利,这些专利对民间产品的推广、发展都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它的登月工程是由上万个民间企业来参与的,也就是说企业化的科研体制照样可以办大事,关键就是国家在其中起协调的作用,起统一指挥的作用,而不一定非得让这些科研及企业都必须是国家财政包办包养的;而不一定非得让这些研究所必须是国家的或者是完全由国家投资,是没有必要的。只要是国家有这种协调能力、宏观调控能力及组织能力就可以。
因此在我国,除国家设置有中国科学院及国家部委所属的大量公益类的研究所以外。在地方,各省各厅局大部分还是按原苏联式计划经济时代模式,构床叠房式的重复设置大量科研院所,每个厅局基本有一个,甚至更多的有二至三个所谓的公益类的科研院所。各省这些地方科研院所,如在同一行业或学科专业方面,大部分是职能相同或相近,业务雷同、效率低下和重复过剩,一大部分都在进行重复立题及重复研究,每一个单位的人员工资费加科研经费,少的每年要花费几百万、多的每年要花费几千万元,既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又大量浪费国家的财政经费等等。
所以,这种构床叠房式的重复浪费设置,首先,这种科技体制是一个自封闭的垂直结构体系,科研单位只对上级领导部门负责而缺少与社会及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科研与市场严重脱节,形成科技和经济之间的“两张皮”现象。“闭门造车、纸上谈兵,”严重理论与实践脱节,大部分所谓科研成果一经鉴定验收以后就锁进了保险柜,大部分都久睡在资料库内。正如俄罗斯创新集团总裁列别捷夫坦诚所言,一方面“俄罗斯有好的科学基础”,然而另一方面“这些成果一般到不了工业生产阶段,也不为经济现状所需要。”其次,缺少一种公平的科技成果有偿转让机制,研究成果被视为国有财产,不利于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国家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之间缺乏有机衔接,甚至存在相互矛盾扯皮的现象。
中国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市场经济道路,我国已从30多年前短缺贫穷的计划经济走向较充足富裕的市场经济。但至现在还有一些地方科研体制基本上仍在前苏联计划经济的思维下运转,还没彻底抹去前苏联僵化计划经济的思维印记,改革还很不彻底、很不完善。我国科研事业单位是从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试点改革的,这几次试点改革,主要是撤消了一批地方省地县级别的科研所建制;同时,各地的一些科研院所实行了企业化管理和缩减事业经费;但是只是试点而已,科研事业单位改革是很不彻底的。在改革程度上是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造成的。所以,只有继续深化改革、继续关停并转一部分重复设置在企业之外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完善事业单位体制分类改革才能解决。据介绍,当时几次试点改革,国家有关部门是设想:“在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全部完成后,总体上将形成100个左右的国家重点公益类科研院所、1.5万人左右的精干研究队伍。”即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全部完成后,100个左右的国家重点公益类科研院所,平均每个单位还有不少的150名规模的大机构科研工作人员之编制。
但由于当时几次改革只是试点,改革程度还很不彻底不到位,全国没有统一一盘棋,没有统一指挥监督,没有实行高起点的全国强有力的改革,全国改革政令没有被地方有关部门坚决执行监督贯彻实施,有些部门“得过且过,走走过场、可伸可缩、模棱两可、”缺乏读书人知识分子的国家社会改革任务之责任感,(也没有像今年值得全国称赞表扬的国家文化部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改革有效率地限时限量、雷厉风行地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改革政策并以监督贯彻实施,)当时也没有立下“军令状,”即被改革的科研院所没有达标的主要单位负责人职务一票否决问责制,导致至今全国还存在太多的大大小小林立的8000多个科研单位,人员近一百多万人,其中占大部分的是分散科技资源重复浪费设置独立设置在企业之外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
导致与国家有关部门当初设想“在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全部完成后,总体上将形成100个左右的国家重点公益类科研院所、1.5万人左右的精干研究队伍”的改革方案,相差近一百倍,导致这些改革进程近几年来几乎陷于停顿状态、毫无进展。
当时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中,国家有关部门也看出这些地方各省分散科技资源重复浪费设置,科研规模过剩与分散,低效率,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国家有关部门也想改革关停或并转合并撒消分流缩编这些严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当时国家有关部门给定的非营利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指标模式要求是:“转制为非营利性公益类机构的科研单位分流机构,分流出来的人员;总体上要求分流70%人员以上,剩下不超过30%工作人员”的要求,文件要求“要逐步将直接领导转为通过参加理事会参与科研机构决策,最终实现非营利性公益类科研机构经营管理的社会化”。
即在2000年5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国办发[2000]38号),开始启动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革,当时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总的精神是:“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要区别不同情况实施改革,有面向市场能力的(占总数的1/2以上)要向企业化转制;以提供公益性服务为主的科研机构,有面向市场能力的也要向企业化转制;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或提供公共服务、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确需国家支持的科研机构仍作为事业单位,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其中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部分,也要企业化转制并逐步与原机构分离;其他科研机构要向中介服务方向发展;按非营利性公益类机构运行和管理的科研机构,要优化结构、分流人员,转变机制,按总体上剩下不超过30%的工作人员的要求,重新核定编制。”
所以,当时上述的全国改革政令没有被地方有关部门坚决执行监督贯彻实施,有些部门“得过且过,模棱两可、”把党和国家的重要改革任务当儿戏,当时是无像现在有一票否决问责制,不然有些部门是否有失职之情况出现?
当时上述的文件政策到地方各省就大打折扣、就严重走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事业单位地方层面的改革惯性对全国改革的阻力,地方保护主义、既得利益高薪者的各种借口理由等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在作祟,每次遇到改革就出来大喊:什么事业单位改革不是要甩财政包袱、什么事业单位改革不是改制分流缩编减少国家财政负担,什么事业单位的编制不减还要增加,等等。结果文件政令到地方各省执行贯彻起来,正好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改革要求相反,致使当时非营利性公益类机构的科研单位分流出来的人员不到30%,却相反剩下超过70%工作人员编制。
实际上,有的省市非营利性公益类机构的科研单位大打折扣只有分流出来的人员15~20%左右,有的单位已经学会习惯用观望拖延来对付多次改革的要求,有的单位甚至敢违抗改革规定不分流不重新缩编重新核定编制等,让其看穿了改革政策没有坚决监督贯彻实施之规律。导致国家改革政令的公信力及统一性权威性大打折扣,导致这些改革进程近几年来几乎陷于停顿。所以,如果一项正确的改革政策,一经研究决定就要坚决果断的监督贯彻付之实施,不能朝令夕改、“雷声大、雨点小”、不能让地方既得利益高薪者的各种借口理由等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有可乘之机,不能让其看穿了改革政策没有坚决监督贯彻实施之规律。如果一项正确的改革政策,可伸可缩、模棱两可、可讨价还价;如果一项正确的改革政策,不是要靠强有力的果断的监督贯彻付之实施,而是可模棱两可、可自愿选择是否科研院所是否要转制进入企业,当然地方有关单位还是会选择“等靠要”的吊着国家财政的奶头要奶吃之选项。即事业单位改革政策“当断不断、结果改革政策受其困扰受其混乱,”导致至今全国还存在太多的大大小小林立的8000多个科研单位,人员近一百多万人,选择了“等靠要”的吊着国家财政的奶头要奶吃之选项。
因此,至今还有一大部分地方省级科研院所躲在所谓公益事业单位招牌后面,躲在所谓所谓公益事业单位保护伞内,即躲在所谓公益类农林水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招牌后面,顶着所谓公益事业单位幌子,还在坐而论道和“等靠要”的吊着国家财政的奶头要奶吃,这些重复浪费设置设置在企业之外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所以今后改革要吸取经验和教训,改革程度要很彻底,全国要统一一盘棋,要统一指挥监督,实行高起点全国强有力的改革,要有读书人知识分子的国家社会改革任务之责任感,全国改革政令的公信力要坚决执行监督贯彻实施而立威望立威信,即全国改革政令要“政优政强”得到改革成绩、有公信力地取信于民,就要各有关部委各省市要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改革政策并以监督贯彻实施。也要立下“军令状,”即被改革没有达标的主要单位负责人职务一票否决问责制,即要下定决心排除地方既得利益高薪者的各种借口理由等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作祟之干扰,从而维护国家改革政令的统一性及权威性,像今年值得全国称赞表扬的国家文化部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改革有效率地限时限量、雷厉风行地坚决执行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改革政策并以监督贯彻实施。而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课题。所以要继续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继续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向前进。”要坚定党和国家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心,保证全国改革进程顺利进行。否者,事业单位再改革一百次也是徒劳的,一些地方科研体制基本上仍在前苏联计划经济的思维下运转;否者,事业单位再改革30年也只是流于形式,改制分流缩编没有推进,实质是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越改越大,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大。
而上述这些所谓公益类事业单位大家要弄清楚什么是“公益单位”,一些科研单位,它们不是在面对社会和老百姓可以收费赚钱么,它们,凭什么叫做公益单位呢!既然它们不应该属于公益单位,那么,国家财政为什么要包养它们呢!
比如社会批评较多的地方各省重复交叉设置较为严重的所谓公益类事业单位农林水科研院所,他们凭自已的“所谓那么高的知识技能”都不敢去创业创办农业种殖公司、创办林业种殖公司或创办水产养殖公司赚钱致富,那么他们的所谓的科研成果凭什么资格条件来带领的广大农渔民赚钱致富呢?或他们的所谓的科研成果凭什么资格条件来叫知识较低农渔民创办农业种殖公司、创办林业种殖公司或创办水产养殖公司赚钱致富呢?
如果是不能赚钱致富有效益的科研成果,那么他们推广给广大农渔民,不就要农渔民做亏本买卖吗?所以有知识技能能赚钱,高知识高技能人员自己都不敢去创办农业种殖公司、创办林业种殖公司或创办水产养殖公司,带领广大农渔民赚钱致富,还坐而论道和“等靠要”的吊着国家财政的奶头要奶吃,这不是极大的浪费吗?如果是不能赚钱致富的科研成果,“闭门造车、纸上谈兵,”推广给广大农渔民应用,不就要农渔民做亏本买卖吗?那么国家还办这些所谓的公益类的科研院所干什么呢?正像有人评论说的:“政府财政一直把作协的作家都养起来了,到底作协的作家创作了多少东西?国家包办包养就不会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写作的伟大的武侠小说家金庸之那么多的作品等。”像前苏联搞供给制一样,搞生产,搞工业农业,搞科研、国家财政包办包养,吃饭不要钱,愿望很好,实际行不通,不是中国、世界上也行不通,以色列有个集体农庄也行不通,包办包养农林水,经济效益亏损连连,就是这样,人都是有惰性的,“等靠要” 国家财政包办包养,就有可能公款养懒汉、坐吃山空。人,都是有懒惰心态的,名利场有了,生活也不愁了,何必去创业发明创造担经济效益风险呢!为什么国家使用全民税赋的财政去包养知识分子,反而会造成国家国力衰退?这个道理,说白了,一点不复杂。像你如果太溺爱自家的孩子,一切都给他包养了,那么,他成年以后,必然是一事无成的!知识分子,历来是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知识分子是思想文化和科技的主要发现发明者,如果国家使用全民税赋去包养知识分子,这不仅仅会造成大批知识分子的懒惰和浮躁,还会直接造成国家发展动力的衰退!
实际上如果不是国家财政包办包养这些所谓公益事业单位农林水科研院所和科研技术人员,形成惰性的坐而论道和“等靠要”的吊着国家财政的奶头要奶吃之习惯,这些高技能人员自主创业,自己去创办农业种殖公司、创办林业种殖公司或创办水产养殖公司是可以赚钱致富为社会多创造财富的。实践证明,有些敢于辞职而自主创业自已创办农业种殖公司、创办林业种殖公司或创办水产养殖公司所谓公益事业单位农林水科研院所科研技术人员是可以赚到大钱致富、为社会多创造财富的。
面对上述这些地方各省还分散科技资源及重复浪费独立设置在企业之外大量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科研与市场企业生产严重脱节问题,形成科技和经济之间的“两张皮”现象。“闭门造车、纸上谈兵、”严重理论与实践脱节,重复立题及重复研究,既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又大量浪费国家的财政经费之情况,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改革措施,合并撒消分流缩编这些严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设置在企业之外地方省级科研院所。
科技是生产力,不是说科研院所不能办,而是要集中大部分科技资源及科研力量在企业、要集中科技资源及科研力量在国家级政府实验室、高等院校等。而科研走向市场经济、走向企业生产是人类的精巧发明,它的核心是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则给科研者与生产者带来强大的动力。
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改革措施,合并撒消分流缩编这些严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设置在企业之外地方省级科研院所,采取措施完善重复设置及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的退出机制。所以必须关停或并转大部分分散科技资源重复浪费低效率顶着所谓公益事业单位幌子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除一小部分真正非营利性纯公益类的该办的要继续办外,其中一大部分顶着所谓公益幌子的事业单位该停办要停办、该改制要改制、该分流的要分流、该缩编重新核定编制的要缩编重新核定编制,大部分要并转到国营或民营企业或高等院校中去,(像美国除设国家联邦政府实验室研究机构外,各州(省)政府一般不直接设立研究机构、经济科技效率高经济科技发达国家的大量科研院所都设置国营或民营企业或高等院校中)。所以,他们当中的大部分都应该尽快民营市场企业化!应该断掉他们长期吊着国家包养财政奶头不松口的格局!至于个别单位如果经营不善,他们发展经费有困难,国家可以资助和协调解决他们的困难,但是,我们国家不能够再使用国家财政去包办包养全国一大批太多的大大小小林立的8000多个躲在所谓公益事业单位招牌后面的事业单位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知识分子群体如果不能够在经济上独立自主,如果他们不能够去市场中自己养活自己,这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动力也就失却了!
或是采用过渡的办法,继续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国办发[2000]38号)文件规定:“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要区别不同情况实施改革,有面向市场能力的(占总数的1/2以上)要向企业化转制;以提供公益性服务为主的科研机构,有面向市场能力的也要向企业化转制;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或提供公共服务、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确需国家支持的科研机构仍作为事业单位,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其中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部分,也要企业化转制并逐步与原机构分离;其他科研机构要向中介服务方向发展;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的科研机构,要优化结构、分流人员,转变机制,按总体上剩下不超过30%的工作人员的要求,重新核定编制。”
就是把职能相同或相近、业务雷同、效率低下和重复过剩的所谓公益事业单位科研单位合并在一起,比如把农林水的所有科研院所缩减编制合并在一起,称为省农林水综合研究院,从而缩减所谓公益事业单位编制。或在每个省只设立一个综合研究院(类似综合大学有很多科系),或是缩减编制合并在一起,在每个省只设立一个称为中国科学院“某某省”综合研究院,即事业单位改革也可以参考参照政府机构“大部制改革方式”,既可增加工作办事效率,又可以缩减很多事业单位编制。就是把职能相同或相近、业务雷同、效率低下和重复过剩的所谓公益事业单位科研单位合并在一起为大部制改革方式:如把农林水的所有科研院所缩减编制合并在一起,称为省农林水综合研究院,从而缩减所谓公益事业单位编制。或在每个省只设立一个综合研究院(类似综合大学有很多科系),或是缩减编制合并在一起,在每个省只设立一个称为中国科学院“某某省”综合研究院,从而采用过渡的办法缩减事业单位编制的“大部制改革方式”。从而采用过渡的办法缩减所谓公益事业单位编制,或由国家、企业财团、民间社会多元主体共同经营。采取措施完善重复设置及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的退出机制。即关停或并转重复浪费设置在企业之外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职员编制可重新核定精简收缩减少很多编制。
上述详细讨论关停或并转重复浪费设置在企业之外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及分析几次试点改革之经过及困难失误之原因,从而为今后我国的改革吸取上述几次改革试点的经验与教训,其他一些行业部门的事业单位改革经验与教训以此类推。因此今后,我们全国事业单位改革要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过去的几次事业单位改革经验告诉我们:事业单位“碎片式”的改革及各省不尽相同、各行其事的改革方式方法,没全国统一改革样本可依据,改革的效率效果很差,改革程度很不彻底,改革的效率效果地方各省就大打折扣、就严重走样,即有政策的就“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没政策可依的,就严重走样、严重“缩水”,也造成各省改革效率效果不一样,改革的效率效果很差之较混乱局面,等等。所以,今后我们全国事业单位改革程度要很彻底,全国要统一一盘棋,不能实行各省不尽相同、各行其事的事业单位“碎片式”的改革方式,要有全国统一改革样本可依据,要统一指挥监督,实行高起点全国强有力的改革,也要有读书人知识分子的国家社会改革任务之责任感,全国改革政令的公信力要坚决执行监督贯彻实施而立威望立威信,即全国改革政令要“政优政强”得到改革成绩、有公信力地取信于民,就要各有关部委各省市要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改革政策并以监督贯彻实施。也要立下“军令状,”即被改革没有达标的主要单位负责人职务一票否决问责制,即要下定决心排除地方既得利益高薪者的各种借口理由等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作祟之干扰,从而维护国家改革政令的统一性及权威性,像今年值得全国称赞表扬的国家文化部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改革有效率地限时限量、雷厉风行地坚决执行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改革政策并以监督贯彻实施。
因此,继今年我国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之后,继续全面彻底地开展科技体制的改革,成为政府机构改革之后的又一项重要任务。只有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继续关停并转一部分重复设置在企业之外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完善科技体制事业单位体制分类改革,才能彻底抹去前苏联僵化计划经济的科技体制的思维印记,使我国科技体制事业单位真正走向市场经济、走向企业生产。而科研走向市场经济、走向企业生产是人类的精巧发明,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则给科研者与生产者带来强大的动力,这样一来,就能将稀缺的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到各个科研与生产环节,迅速满足千姿百态而又千变万化的需求,科研走向市场经济、走向企业生产就是从短缺经济走向富裕经济、走向有效益科技经济之正确方向。而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课题。所以要继续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继续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向前进。”要坚定党和国家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心,保证全国改革进程顺利进行。即其一,事业单位能改为企业的要改为企业;其二,不能改为企业的要撤并压缩,并推进全额拨款向差额拨款、差额拨款向自收自支过渡。
否者,事业单位再改革一百次也是徒劳的,一些地方科研体制基本上仍在前苏联计划经济的思维下运转;否者,事业单位再改革30年也只是流于形式,改制分流缩编没有推进,实质是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越改越大,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大。即如果不及时地控制压缩精简收缩事业单位等全国公务人员吃财政之编制规模,当我们国家广义吃财政的实际总人数增加到一亿多人时,按照现在工资快速增长速度,设每个人平均每月工资及各项补贴当增至一万元时,每一个月全国就要发薪水一万亿元,每一年全国就要发薪水十二万亿。(还有奖金,购买公车,建豪华办公大楼,公款职务开支、公费出国等等,这些政府支出占据了大量的政府财政支出比例还不计在内)。而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仅只近5万亿元,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仅只近6万亿元左右,不要谈要搞什么事业建设投资,就是单单发薪水一项,国家财政负担要相当大,经过上述财政收支计算:国家财政根本就是入不簿出及不堪重负,就没有什么财政盈余来搞国家投资建设。因此,重新核定收缩编制、从严控制压缩精简收缩事业单位等全国公务人员吃财政之编制规模是目前全国的改革当务之急!
其实,事业单位地方层面的改革惯性对全国改革的阻力,地方既得利益高薪者的各种借口理由等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与地方个别一些部门结合起来观望拖延阻挡改革进程,比如:几次事业单位改革,国家改革政令要民营董事会化或合并转制改企一些事业单位、关停并转合并撒消分流缩编顶着所谓公益事业单位幌子的一部分重复设置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一部分高中大学应该民营董事会化经营、及现阶段的正在试点的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等等,地方既得利益高薪者的各种借口理由等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都要出来阻挡国家改革进程,想观望拖延改变阻挡国家改革进程,其个别一些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看起来貌似“强大”。实际上就像一棵大树,即使枝繁叶茂,但没有根,或者根基很浅。个中的道理很简单,从本质上讲,再盘根错节的个别一些地方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即使他们结合起来,还是无法与国家改革力量相抗衡。而且,权力的授予是直线的,地方政府的权力合法性,来自于上级。只要上级一纸任免令,权力就会消失。而他们把持的机构,不大可能随其违抗国家改革政令。除非个别一些地方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拥有像“历代的诸侯军阀割据的地盘势力”,否则,任何的公然违抗国家改革政令,都是不可能的。显然,在目前的中国,这样公然敢大胆违抗国家改革政令的地方势力,还不存在。所以国家改革政令,只要有足够决心,有改革政令文件措施办法,坚定认准了,排除改革困难也要做,要想坚决推动地方各省市的事业单位改革,即要立下“军令状”,被改革没有达标的主要单位负责人职务一票否决问责制,即要下定决心排除地方既得利益高薪者的各种借口理由等反对改革的势力阻力作祟之干扰,从而维护国家改革政令的统一性及权威性,全国改革政令要“政优政强”得到改革成绩、有公信力地取信于民,是一定能做到的!
上述也具体详细重点介绍列举农村城镇中小学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学生员额减少,职员编制可重新核定精简收缩减少很多编制之例,其他一些行业系统也可以此类推:比如文化事业单位据统计也有8万多个,从业人员150万人左右,合并或转制改企一部分文化单位,职员编制转制改企,可重新核定精简收缩减少上百万编制等等。所以从学校到科研再到文艺单位等,从一个行业系统到部门再到全国,从一个社区到各县、再到各地市到各省再到全国,重新核定精简收缩减编制,这样编制“精打细算、积少成多,”精简比例可达百分二十至三十左右;全国就可以精简收缩事业单位的编制规模,减少编制一千多万名。从而达到精简编制,这样就可把纯公益类事业单位编制规模人员精简收缩控制在比公务员多一倍左右,即二千多万人左右。做到国家事业编制管理及财政开支管理,从过去粗放型较杂乱无经验的管理,改进为现在精准型较有序有经验的管理。
所以,也要向经济先进发达的国家学习“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先进编制管理经验,即“三精华编制管理原则”:“精心、精简、精准”三原则。精心:就是首先要有读书人知识分子的国家社会改革任务之责任感的诚心精心、其次才有坚决改革的决心与信心。精简:就是要尽量从严控制压缩精简收缩事业单位等全国公务人员吃财政之编制规模,从而减轻老百姓的税赋及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精准:就是要做到国家事业编制管理及财政开支管理,从过去短缺贫穷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粗放型较杂乱无经验的管理,改进为现在较充足富裕的市场经济时代的精准型较有序有经验的管理,即每一个编制岗位都要精准精确地计算而定岗定编从严控制等。或可像一个家庭精准型管理有方的经济管理一样:“精打细算、开源节流、厉行节约、勤俭持家,”财政才会有盈余,老百姓的税赋才会减轻,“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减少财政负担、国家投资建设才有强有力财政支持,社会财富才会增多,提升国力之目标才能达到。即把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控制在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范围内。推进由全额拨款向差额补贴、由差额补贴向自收自支或企业化管理过渡,为我国国力的提升和现代化建设多创造财富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