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学习目标】
1.能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
2.体会高中数学中“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
3.进一步理解函数与方程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借助图像辅助分析。
【学习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数形结合法。
【学习难点】
数型结合思想,根的分布的复杂变形。
所谓一元二次方程根的零分布,指的是方程的根相对于零的关系。
【典型例题】
例1.m为何实数值时,关于x的方程x2mx(3m)0
(1)有实根(2)有两正根(3)一正一负
变式题:m为何实数值时,关于x的方程x2mx(3m)0有两个大于1的根.例2.若8x4+8(a-2)x2-a+5>0对于任意实数x均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例3.关于x的方程ax2x10至少有一个负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课堂小练习:
【布置作业】
第二篇:《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教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教学设计
曹勇
一元二次方程是高中数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这段内容与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内容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讲解一元二次方程不能不涉及其根的分布。尽管在新教材中,并没有这部分的内容,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决定不仅要讲解这段内容,而且希望达到一定的深度,使学生对这段内容有一个较为全面透彻的理解。
一、对学生已有知识的估计
在初中时,一元二次方程就是数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方程ax2+bx+c=0(a≠0,a,b,c∈R)的求解方法。知道了判别式△=b2-4ac与方程是否存在实数根的关系,也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最简单的情况,如判别式△和系数a,b,c满足什么条件时,方程有两个正根,两个负根,一正根一负根等。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的教学设计
在第一课时主要是帮助学生回忆、复习初中所学的相关内容,并进行总结归纳,给出一般性的结论。同时,进行变化略作提高。今天第二课时的教学就是要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引伸、提高。考虑到课堂的时间与所讲内容难度,我决定找一个能一题多用的例题,以便提高效率,为此,我先给出了如下一个例题。例题讲解:
例1. 求实数m的范围,使关于x的方程x+2(m-1)x+2m+6=0(1)有两个实根,且一个比2大,一个比2小;(2)有两个实根,且都比1大;
(3)有两个实根α、β,且满足0<α<1<β<4;(4)至少有一个正根。
2选题分析:
第(1)题由学生思考并回答。灵活运用初中所学知识,可以解决此问题。设x1 x2是方程的两实根,则(x12)(x22)0即x1x22(x1x2)40。但此题又存在一种更具特色的解法。设f(x)=x2+2(m-1)x+2m+6,则这是一条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由题意,抛物线与直线x=2的交点在x轴的下方,于是f(2)<0。即22 +2(m-1)2+2m+6<0。第二种方法比起第一种方法,在思维上是一种飞跃,它是将抛物线的有关知识运用到一元二次方程上来,需要很好地掌握两方面的知识,学生初次接触这种方法,部分学生在理解上会产生一定的困难。作为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点,事先有足够的准备,要作重点讲解。
第(2)、(3)、(4)题都是在第(1)题的基础上,难度逐个递增的小题,这三个小题仅用初中所学知识是不够的,必须把的相应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来解决。也即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位置的分布。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是思考不周,少考虑了一些必须考虑的因素,特别有区间时,区间的端点常常成为盲点,从而使得到的条件组的条件不足。这是教学时特别要注意的。
关于教学方法,我认为用师生共同讨论的方法较好。如第(3)题,在令f(x)=x2+2(m-1)x+2x+6之后,让学生想想,图该怎样画?由这张图,你能得到怎样的条件组?与已知条件等价吗?这三个小题都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第4小题,更加困难一些,因此一个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有缺陷,需要有其他学生补充、纠正,必要时教师应适时引导。
例题2 在下列条件下,分别求出m的取值范围
(1)方程x2-mx+4=0在[-1,1 ]有解:
(2)函数f(x)=x2-3x+4-m的图象与横轴 x在[-1,1 ]上有交点。设计例题2,是希望能让学生见识一下其它情形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拓展视野;同时也体会一下分类讨论思想在这类问题中是如何运用的;例题2也是在例题1的基础上的再提高。这个例题的主要解答过程也是由学生回答。
三、教学后的反思
这节课按照设想完成了。效果如何呢?我布置了如下的几道作业题:
1.关于x的方程2kx2-2x-3k-2=0的两个实根一个小于1,另一个大于1,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2.已知关于x的方程kx2+2kx+k-2=0有两个实根,其中一根在(0,1)之间,另一根在(-1,0)之间,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3.关于x的方程2x2-3x-3+2m=0的两根均在[-1,1]之间,求m的范围。
4.集合A={(x,y)|y=x2+mx+2},B={(x,y)|x-y+1=0且0≤x≤2},若A∩B≠Ф,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题1和题2和例1中第(1)、(3)题相似,差不多都做对了。第3题与两道例题略有差别,约三分之二的学生做对。第4题需要一定的灵活性才能解决,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做对。从整个情况看,作业做得不错,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目的。我认为,在生源比较好的学校,按照上述要求上课,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我了解我的学生,我相信他们的实力。在整个一节课上,基本上是学生讲为主,我讲为辅。像例2这样较为困难的问题,我也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不怕困难,一个人完不成,讲不透,第二个人、第三个人补充,直到完成整个例题。这样上课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之间常会因为某个观点的不同而争论,作为教师可能比较辛苦。一方面要控制好整节课的节奏,另一方面又要察言观色,适时地对某些观点作出判断,或与学生一同讨论。我想,如果以后再讲到这一段,这节课会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第三篇:一元二次方程公共根问题
一元二次方程公共根问题
若已知若干个一元二次方程有公共根,求方程系数的问题,叫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共根问题,两个一元二次方程只有一个公共根的解题步骤:
(1)设公共根为α,则α同时满足这两个一元二次方程;
(2)用加减法消去α2的项,求出公共根或公共根的有关表达式;
(3)把共公根代入原方程中的任何一个方程,就可以求出字母系数的值或字母系数之
间的关系式.
例1(2006年广西桂林模拟探究)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2-4x+k=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1)求k的取值范围.
(2)如果k是符合条件的最大整数,且一元二次方程x2-4x+k=0与x2+mx-1=0有一个相
同的根,求此时m的值.
解析:(1)∵一元二次方程x2-4x+k=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16-4k>0,∴k<4
(2)当k=3时,解x2-4x+3=0得x1=3,x2=1
当x=3时,32+m·3-1=0,m=-8 3
当x=1时,12+m·1-1=0,m=0
例2若两个关于x的方程x2+x+a=0与x2+ax+1=0只有一个公共的实数根,求a的值 解:设两个方程的公共根为α,则有α2+α+a=0①
α2+aα-1=0②
①-②得(1-a)α+a-1=0,即(1-a)(α-1)=0
因为只有一个公共根,所以a≠1,所以α=1
把α=1代入x2+x+a=0得12+1+a=0,a=-2
例3已知a>2,b>2,试判断关于x的方程x2-(a+b)x+ab=0与x2-abx+(a+b)=0有没有公共根,请说明理由.
分析:判断两个方程是否有公共解,常假设有公共根,代入两个方程整理,求出这个解,再检验,如有矛盾方程的公共根不存在.
解:不妨设关于x的方程x2-(a+b)x+ab=0与x2-abx+(a+b)=0有公共根,设有x0,则
2x0(ab)x0ab0① 有整理,可得(x0+1)(a+b-ab)=0 2② x0abx0(ab)0
∵a>2,b>2,∴a+b≠ab,∴x0=-1
把x0=-1代入①得,1+a+b+ab=0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关于x的两个方程没有公共根.
第四篇:《一元二次方程》参考教案
21.1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探索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能够辨别各项系数;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知识.
数学思考
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模型,体会方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问题的习惯,使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情感态度
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重难点、关键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各项系数的辨别,根的作用. 难点:根的作用的理解.
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精选习题
学生准备:复习有关知识,预习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情境】
问题1 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 cm,宽50 cm.在它的四个角分别切去一个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的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是3 600 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问题2 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该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活动方略】
教师演示课件,给出题目.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通过分析设出合适的未知数,列出方程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由实际问题入手,设置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一元二次方程,同时让学生体会方程这一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
二、探索新知 【活动方略】
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几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或与以前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归纳: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设计意图】
主体活动,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
三、范例点击 例1 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指出各项系数. 解:去括号得
0
3x23x5x1,移项,合并同类项,得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x28x100.
其中二次项系数是3,一次项系数是-8,常数项是-10. 【活动方略】 学生活动: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通过去括号、移项等步骤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然后指出各项系数.
教师活动:
在学生指出各项系数的环节中,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系数的符号问题). 【设计意图】
进一步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例2 猜测方程x2x560的解是什么? 【活动方略】 学生活动:
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得到方程的解,比如可以用尝试的方法取x=1、2、3、4、5等,发现x=8时等号成立,于是x=8是方程的一个解,如此等等.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多种途径寻找方程的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总结: 使一元二次方程等号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取值叫作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又叫作根). 【设计意图】
探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以及作用.
四、反馈练习课本P4 练习1、2题 补充习题:
1.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2.你能根据所学过的知识解出下列方程的解吗?(1)x2360;
【活动方略】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题.
教师巡视、指导,并选取两名学生上台书写解答过程(或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五、应用拓展
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m2-8m+17)x2+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要证明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2-8m+17•≠0即可.
证明:m2-8m+17=(m-4)2+1
∵(m-4)2≥0
∴(m-4)2+1>0,即(m-4)2+1≠0
∴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例4:有人解这样一个方程(x5)(x1)7.
解:x+5=1或x-1 = 7,所以x1=-4,x2 =8,你的看法如何?
由(x5)(x1)7得到x+5=1或x-1=7,应该是x+5=1且x-1=7,同时成立才行,此时得到x=-4且x=8,显然矛盾,因此上述解法是错误的.
【活动方略】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将例
3、例4显示,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活动:合作交流,讨论解答。【设计意图】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有更深刻的理解.(2)4x290. 作业:
第五篇:《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发现、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2、探索、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由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及未知系数,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在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情况下,会求直接(或变形后)含有两根积的代数式的值,并从中体会整体代换的数学思想,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教学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及简单应用。教学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推导。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注重由学生自己发现、探索,让学生参与“韦达定理”的发现、不完全归纳验证以及演绎证明等整个数学思维过程。
一、自学互研 探索发现(每小题10分,共30分)(自主完成,组长检查)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巡视,随时发现问题、了解学生导学案完成情况并点拨;评价、鼓励、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观察、对比、发现问题,逐步由易到难,探索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小组长检查小组成员完成情况;分小组汇报自学成果。【设计意图】:
本环节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发现过程,即感性认识过程。通过几个具体的方程,经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感性地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求规律的学习习惯和注重自主加合作的学习方式。【学案内容】:
1、方程:X2+3X–4=0(1)二次项系数是_____,一次项系数是______,常数项是______。(2)解得方程的根X1=______,X2=______。(3)则X1+X2=_______,方程中 一次项系数()
二次项系数常数项()(4)X1·X2=_______,方程中
二次项系数
2、方程3 X2+X-2=0(1)二次项系数是_____,一次项系数是______,常数项是______。(2)解得方程的根X1=______,X2=______。
(3)则X1+X2=_______,方程中 一次项系数 ()二次项系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X1·X2=_______,方程中
常数项()
二次项系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程X2-2X=(1)二次项系数是_____,一次项系数是______,常数项是______。(2)解得方程的根X1=______,X2=______。(3)由你发现的规律可知: X1+X2=(________)
X1·X2=()(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二、合作求证 生成新知(每小题10分,共20分)(合作完成,交换检查)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巡视,随时发现问题、了解学生导学案完成情况并点拨;鼓励学生参与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合作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通过推导证明前面的结论;实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小组长检查小组成员完成情况后,两小组交换检查推导过程;分小组汇报合作学习成果。【设计意图】:
本环节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证明过程,即理性认识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求规律,两从理论角度加以验证,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相互交流、学习。【学案内容】:
(1)根据以上规律,若aX2+bX+c=0(a≠0)的两个根为X1和X2,则X1+X2=_______,X1·X2=_______。(2)这是不是一个普遍规律呢?在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中,是否成立呢?请用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证明:(b2-4ac≧0)∵ X1=bb24acbb24ac
X2=
2a2a∴X1+X2=
∴X1·X2=
三、交流展示 目标达成(每小题10分,共40分)(合作完成,分组展示)
【师生活动】:
教师巡视,随时发现问题、了解学生导学案完成情况并适时点拨、强调;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为学生搭建电子白板、实物投影、黑板等不同的展示自我的平台;适时评价、鼓励学生能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促进发散思维的培养。
导学案【目标1】:学生先独立完成,组长检查,后组内交流,全班汇报、评价。(学生利用一体机白板演示解题过程)
导学案【目标2】:小组合作完成,组长督促,全班汇报、评价。(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解题过程)
导学案【目标3】:小组合作完成,组长督促,全班汇报、评价。(学生利用黑板展示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实践过程,即教学目标的达成、检测过程。设计了三个不同难度且有梯度的“目标”,让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理解和应用,强调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性和书写的规范性,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以及合作学习意识与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学案内容】:
【目标1】不解方程,求下列方程的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各是多少?
(1)x2-3x+1=0;
(2)3x2-2x=2;
【目标2】已知方程X2-4X+M=0的一个根是-2,求方程的另一个根及M的值。
【目标3】已知X1,X2 是方程2X2-4X-1=0的两个实数根,求
x1的值。
2x22
四、查漏补缺 总结提高(共10分)(自主完成,集体分享)
【师生活动】:
教师鼓励学生谈所学所想所获,集体分享学习成果,归纳课堂所学知识点,解决学习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设计意图】:
本环节为本节课的总结提高过程。目的是帮助所有学生总结回顾、查漏补缺,形成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及时小结、善于归纳梳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案内容】:
请你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或存在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