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揭秘传奇浙江商人创富路线图
【摘要】 浙商成为中国的首富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他们中的一部分应该脱离实体成为更高层 次的“资本家”,这是浙商转型的一个方向,也是浙江整体经济突破的一个方向。【正文】自中国有了“富豪榜”以来,“中国大陆首富”就四次花落浙江省,2003 年、2005 年分别由网易丁磊、盛大陈天桥摘取桂冠,而 2010 年则被称为“水中蛟龙”的宗庆后采得。在过去的 10 年中,广东 8 人次荣登首富,以 28%的首富榜比例排名第一,浙江以 4 人次获 得首富占 14%,位居第二。纵观中国大陆首富排行榜,浙商成为首富似乎更显特点丰富:互联网、网络游戏、饮用 水等等或传统或高新的产业,均能做到上榜,其成功的密码,用盛大网络 CEO 陈天桥的话 来说就是四个字——“专注,节奏”。有研究专家表示,浙商成为中国的首富注定是情理之中 的事。事实上,浙商在改革开放以来的 30 年中,创富传奇经历了两个阶段和两个派别的轮替,并由此形成了两种力量的对比及融合。分水岭是 2000 年,2000 年以前是草根派的天下,万 向集团鲁冠球、娃哈哈宗庆后、正泰南存辉、吉利李书福、传化集团徐冠巨、西子集团王水 福、新光集团周晓光、华立集团汪力成、德力西胡成中、复星集团郭广昌、美特斯邦威周成 建等等浙商名宿,均早已资产过亿。从 2000 开始,随着互联网产业在中国快速兴起,出身 科班的马云、丁磊、陈天桥、孙德良们,打开了新经济互联网的大门,无论从速度还是规模 来看,网络经济新贵们的发展绝不逊于已占山为王的草根派,成为一支新的商业领导力量。改革催生的草根派 目前的主流浙商依然是生于上世纪 40~60 年代的一批赶早的人——鲁冠球、宗庆后、汪力成、周晓光等企业家都经历过文革,动荡不安的社会、清贫的生活、物质的匮乏是他们 对那个时代最深刻的记忆,旧体制对创造力的束缚使他们不甘简单而清苦的生活,在那样的 时代他们的原始积累充满了更多的艰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之风很快吹到浙江这个同样穷困的沿海省份。1945 年出生的鲁冠球正是浙商中典型的一位。15 岁就辍学的鲁冠球先后搞起了没有挂牌的米面加工厂,打铁铺,修自行车等小生意,这些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对机修的经验,以及他在当地村民中良好的口碑。1969 年,鲁冠球 迎来了一个接管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的机会,尽管这个农机修配厂是个烂摊子,厂里的万向 节等产品大量积压,但头脑灵活的鲁冠球通过参加展销会、降价等方式,逐步打开了产品销 路,并经过 10 年的打拼,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1980 年开始,他调整战
略,专注于万向节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通过加强管理、提高质量,成为全国同行中的佼佼者。而同时期,宗庆后,汪力成、周晓光等企业家也开始 从无到有,慢慢积累起原始资本,并在逐渐好转的消费潮流中打开了产品销路,建立起了一 定的市场网络基础。1990 年后,鲁冠球带领万向开始了集团化、国际化和资本化的运作,在美国建立公司,并于 1997 年成功将产品打进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成为其零配件供应商,2001 年收购美国纳 斯达克上市公司 UAL,进入美国资本市场。至今,鲁冠球已将近30 家海外汽车零配件企业 收入囊中,万向也由此成为一家国家化的企业。不管是鲁冠球的汽车零配件行业,宗庆后的饮料行业,汪力成的电能表行业,周晓光的 饰品行业,还是南存辉的低压电器行业,这些企业家的事业从零开始的时候,都面临着一些 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压力,早期的创业积累过程是艰辛的。他们虽然在动荡年代都没条件在学 校念好书,但社会这所大学教会了他们一切,做人、做事,如何坚持和获取机会。在一个什 么都能做、做什么都可能成功的时代,明智的企业家通过有效借助政府的改革开放优惠政策,紧跟国民的消费节奏,逐渐成长为浙商的先锋和先导。从草根成长起来的老一代企业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从事的实业在那个年代看来
都是并不起眼的小产品。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做实业是因为没有选择,但这恰恰是最好的选 择。周晓光还在义乌摆地摊的时候,她从没想过将来还能把饰品做到几十上百亿的规模。上 世纪 70 年代末至整个 80 年代,那些小商小贩跟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顺势而为,专注、坚持 并把握每一次产业发展的机会,今天都有所大成。互联网时代的学院派传奇 浙商的新经济代表,当属立足互联网的马云、丁磊、陈天桥以及孙德良们。这批互联网 催生的一代新经济企业家,出生在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初,其经历相对比宗庆后、鲁冠球们 要顺利,他们基本上都安稳地上完大学,毕业后要么接受国家分配的工作,要么跳槽做职业 经理人。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对于马云、丁磊他们来说,成为大企业高管的机会非常多。但在 马云看来,如果有 10 只兔子,应该抓哪一只呢?有些人一会儿抓这只,一会儿抓那只,最 后可能一只也抓不住。机会太多,只能抓一个,抓多了可能最后什么都抓不住。很显然,如 果他们进入浙商草根派企业家们已经做成熟的领域和行业,机会肯定要大打折扣。互联网的出现,让.com 成为投资者们最时髦的话题。马云、丁磊、陈天桥、孙德良他 们用新的思维不约而同地
地看到了互联网在中国市场的空白,而空白就是机会。马云、丁磊、陈天桥这些学院派本来都有一个稳定的“铁饭碗”,但在上网冲浪后产生了创业冲动,于是以 各自的方式辞去令人羡慕的工作,进入互联网业,并在各个不同细分领域做到了极致。互联网创业的速度无疑要大大高于传统产业。1999 年马云创建的阿里巴巴,经过 3 年 时间就达到了收支平衡。更为重要的是,马云以互联网的方式为传统产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 商业模式,让互不相识、远隔万里的企业之间实现了低成本的商业合作,为万千商人提供了 崭新的电子商务模式。而他的淘宝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购物方式,网购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 的生活方式。2009 年度,淘宝网 2000 多亿元人民币的网购交易额,使淘宝网上商城成为中 国零售业的巨无霸。马云创建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为企业、商家和消费者个人提供了强大无比 的销售与购物的平台,这个强大的平台每年的高速成长态势,使马云登上中国首富宝座只是 个时间问题。1995 年,丁磊在辞职离开宁波电信局后南下广州,在两年中先后跳槽三次,怀着对互 联网的痴心,1997 年年中他下定决心单干,创建了网易。经过两年的苦心经营,网易逐渐 成长为中国最知名的门户网站,通过售卖网易邮箱系统和广告,丁磊快速积累起了原始资本。2000 年,网易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股市,随后在短信、网络游戏业务方面高速增长。2003 年,丁磊以 10 亿美金的身价成为中国第一个靠做互联网,并在短短 6 年就登上首富之位的创业 者。丁磊的传奇故事在陈天桥身上再次上演。这位复旦大学的高材生在 1993 年以优异的成 绩提前毕业,进入上海陆家嘴集团工作,后被委以副总经理的重任。在陆家嘴的 5 年中,陈 天桥零距离地接触了互联网,对网游爱好使他成了狂热的游戏大玩家。在 1999 年的互联网 热潮中,陈天桥创建盛大网络,并很快得到中华网 300 万美元的投资。中华网撤资后,善于 发现机会的陈天桥立即引进韩国的《传奇》等网络游戏,拯救了濒临关门的盛大网络。2002 年,主营网游的盛大实现利润 1 个亿。2004 年,前微软中国总裁唐骏加盟盛大后,推动盛 大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2005 年,陈天桥以 150 亿元的身价荣登中国首富,成为继丁磊之 后的浙商第二位首富。而目前处于潜伏期的孙德良并不为业界人士熟悉,他在互联网领域开创了垂直专业门户 网站的先河。1998 年,孙德良受其在化工企业上班的同学收集的全国上千家化工企业老板 名片的启发,创建以服务化工企业为主体的垂直专业门户网站中化网,成为化工行业的门户平
第二篇:个人如何创富:创业路线图
个人如何创富:创富路线图
个人如何创富(创富路线图)
没有金戈铁马,没有战火硝烟,人们心目中,仍然有无穷无尽的英雄梦。
走,创富去!向世界展示你自己!
走,创富去!向生命证明你自己!
命运,从此改变!
路,不再笔直和平坦……
经理人创富的特殊性
创富是充满诱惑的。如果成功,它可以使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
创富亦是艰难的,充满风险的。创富英雄张朝阳曾慨叹,“曾经的艰辛你没法想象”。为了融资过程中一次至关重要的演讲,他曾于凌晨4点赶到正在下着倾盆大雨的纽约,找了一家非常便宜的旅店,5点入睡,8点起床,除一张联航的会员卡之外,身无分文。但当他一身疲惫地飞回北京时,手里仍没有拿到一分钱投资,却为解雇第一个雇员打输了一场要赔偿2万美元的官司……
很可能,每位创富者都经历过无法向人诉说的艰难和辛酸。我们曾采访过的一位创富者,因为仗义助人而为对方提供了上千万资金的担保,被担保者在触犯法律后仓皇出逃国外,而他却被迫四处躲债,甚至在无可奈何间,将自己辛苦经营多年、正欣欣向荣的公司关闭。
创富者是需要指导的。上面提到的这位创富者,如果能清楚地了解创富过程中的种种陷阱,很可能就不会随意为他人提供担保。
对整个创富者群体来说,经理人群体有一定的特殊性。创富对他们来说,可能意味着要放弃稳定的收入、优厚的待遇、优越的工作环境,从此开始自己“从土里刨食”,用自己所有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为理想而奋斗!
创富也是部分经理人的现实选择。毕竟,真正能打工打成“皇帝”的只是少数人。而在今天的职场上,想依仗任何一个企业提供稳定的生活保障并不现实。强大如联想,仍然能使其员工发出“公司不是家”的慨叹,中国大地有几个联想这样的企业?更何况,身为在企业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员工,你还得时时提防无处不在的公司政治,稍有不慎,它也有可能使你黯然出局!就算你优秀到“越跳越高”,永远不为工作发愁,资本的压力、与老板之间无穷无尽的博弈和无法展示自己抱负和完全实现自己个人价值的感觉,也让许多经理人对创办自己的企业充满了憧憬。
经理人创富有一定的优势。他们拥有多年实践工作中积累的专业及经营管理经验、相对的资金优势、丰富的社会关系网络及人脉资源。他们的经验、学识要强于普通人,他们发现机会的能力也强过普通人。而在资源方面,在一定规模的企业里做过中高层管理职位的经理人,他所拥有的客户资源、人脉关系,以及资金资源,都要优于普通人。在创建创富团队时,他们可以说服过去的老板或同事以及因工作关系而结识的志同道合者,根据创富的需要组成取长补短的创富团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相当的基础。
创富时的资源“嫁接”
有些人只把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怀有创富梦想的经理人,则把工作视为事业的舞台。在我们采访过的经理人中,不少人在打工时就有这样一种观念:做经理人不是为老板打工,而是经营自己事业的开端。他们充分地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积累自己创富所需的资源。而这种资源在创富过程中的成功“嫁接”,无疑会对经理人的创富大有助益,使他们一开始就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
在本组策划的后续文章中,我们没有刻意地用太多篇幅去关注经理人的资源积累及“嫁接”这个问题,但不可否认,这个问题对经理人创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以下几种资源值得有创富梦想的经理人在打工时就用心积累:领导力与个人声誉的塑造、良好的分销渠道和客户关系、互补性的团队成员、供应商、资本所有者、政府资源、媒体关系等。在创富时,这些资源能否真正被有效利用,取决于经理人选择的创富领域与原先从业的公司的相关程度和资源积累的深度。有些资源附着在原先所从业公司的品牌及职务上,在经理人自行创富时无法被调用;绝大多数资源,譬如在做经理人阶段所积累的企业家素质与良
好的业界声誉等,则会成为经理人创富时的核心资源,成为其事业腾飞的真正动力。如果经理人选择的是自己最具资源优势和经验优势的创富领域,则能使这些资源发挥最大的威力。
那么,经理人在创富时,如何成功地整合这些资源?首先,要拥有积极的态度,有主动出击的精神。要努力地创造条件,游说外部资源的拥有者帮助自己达成目标。其次,一定要有清晰的战略,用美好的事业前景来吸引资源拥有者助你实现目标。第三,要充分考虑到资源拥有者的利益,必要的时候,舍得出让自己的部分利益,与资源拥有者建立一种牢固的利益联盟,从而在资源整合时掌握主动权,为成功创富铺路架桥。
在我们所接触过的通过“嫁接”资源而成功创富的经理人中,有靠“老东家”的名气和影响力获得创富初期的业务合同的;也有靠贩卖“老东家”的管理模式而成功创富的,譬如有些曾任职于惠普、康柏、宝洁等跨国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就是采用这种创富方法,将他们在跨国公司的履历及所积累的管理经验与众多的中国中小企业分享,从而获得业务和财富。更多的经理人,则是整合了原先的团队和客户资源而快速起步。总之,每位成功的创富者都应该是有心人,每位成功的创富者,也都应该是资源积累和整合的高手。
王利芬:用 《赢在中国》 引爆创富之火
一个国家没有创新精神,这个国家不会繁荣;一个国家没有创富精神,这个国家也不会繁荣。所以,创新、创富、励志,是我们“赢在中国”活动的主题词。创富是每个人心底里的一把火,这把火没有人引爆它,我想用 《赢在中国》来引爆创富之火。
马云这样的创富者深深地感动了我。10年时间,很多人平平淡淡地走过,很多人则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不是变得多么有钱,而是给国家交了大量的税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让自己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我希望把他们的精神传递给千百万的观众。
中国与发达国家创富的差异
中国目前的创富环境比发达国家不知道好多少倍,发达国家一切已成定局,创富的软环境可能不错,但是一个成熟的国家,没有像我们这样日新月异、欣欣向荣。从横向来讲,中国的创富机会是最好不过的,这是很多风险投资这么热衷于中国,带很多钱过来的原因。
成功者的素质
阶段性的成功也是成功,生命会有周期。在跟成功人士接触的过程中,我觉得他们有几点共同的素质:第一点就是激情。没有这种赢的激情,内心的发动机是发动不起来的。第二点就是坚持。有很多人已经走到那里了,就差一点点受不了,就回来了。第三个是行动。一万个理念都比行动小,你要去做,今天想到今天就做,只有在真正做的时候,才会体会到比你说的多得多的感受和学的多得多的东西。把一件事情做成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不管他们是怎么样的,把事情做成了,我就很佩服他。
关于执行力
工作过程中,我喜欢有执行力的人。说了那么多,第二天什么都没有办,你会一肚子火。《赢在中国》 也有这样的成员,比如我要参加一个什么样的谈判我没有想到会出现什么问题,他说王老师你要注意,有可能出这样的问题,我都整理好了。他的执行力超出你想象之外。我觉得这在创富过程里非常重要,光说没用,事情是干起来的。
战略确定之后,在保证你的战略和宏观规划没有错的情况下,执行的过程和细节直接决定事情的成败。以什么形式做,做到什么程度,在哪个时间点上做,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比如说这个事 情很难商量,本来看起来是不能的,我用一种最柔软的语态来谈,你就接受了,所以我觉得执行的艺术是很重要的。
关于人际关系
处理人的问题真的是非常艺术的一个问题,是人成长的过程。我也会自责。处于团队第一把手位置,你说的话大家非常在意,有时候我没有注意人家在意的程度,因为事情多了就不能很好地处理。我现在非常注意这个问题。尤其是生完孩子之后,我觉得一个生命是那么难,我尽量要做得好,尽量完善自己,我希望自己不要把不好的感受传达给别人。
怎样才是合适的创富时机?
创富其实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当你有了一定的准备,就像水烧开一样,这时候揭锅就刚刚好。具体来说,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你是否具备当领导的能力,你当领导是不是有人服气?
2.你的手上有没有合适的、可能赚钱的项目?没有项目,只有满腔热血和激情,是不适合创富的。
3.你有没有合适的、很能干的搭档?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合作伙伴是谁,那你创富多半不会成功。
这是创富要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具有创富梦想的人不妨问问自己:我是否具备了以上三个条件?如果答案是“是”,那么,你的创富时机到了。
哪些人不适合创富?
央视《赢在中国》项目从3000人海选到108人的过程中,我和金蝶国际软件集团的主席徐少春一起,担任深圳赛区的评委。我们看到好多人激情万丈地来应征,但是我们认为,许多人根本不适合创富。那么,适不适合创富,到底有哪些标准?
第一,有没有对事业的偏执?对自己的事业着不着迷,有没有达到痴迷的状态?只有对自己的事业着迷,才会不顾忌别人的看法和眼光,坚持不懈奋斗到底。
第二,是否有优秀的领导力,是否有领导者的气质和观念?因为创富是跟别人合作的过程,创富者一定要会带团队。这要求自己在平时就要认真积累,培养自己带团队的能力。要赏罚分明,具有号召力与凝聚力,无论在什么时候,也有人愿意去追随你,帮助你。一个没有领导力的人是不适合创富的!
第三,对事业伙伴有没有爱心,懂不懂得欣赏?创富者只有懂得欣赏别人,才会有很多人帮助你。要学会欣赏你的客户、你的员工。思维正向的、积极的人,他的事业才可能有高速的发展;而思维负面的人,他只会怨天尤人,对人人、事事都怀着戒备心理,毫无疑问,这最终会成为其事业发展的绊脚石。
第三篇:“炎黄祭网”一网情深 网络时空打造创富商人
网络经济在中国发展不到10个年头,诞生了丁磊(网易)、陈天桥(盛大)、张朝阳(搜狐)、马云(阿里巴巴)等一批“福布斯”榜上人物,跟随这些网络的员工中也涌现出成百上千个“百万富翁”、“千万富翁”,而这些人当初大都是不懂网络,但均认准了网络所带来的商机,从而快速创富成功。2005年8月17日,英国《金融时报》称:“在中国,没有比互联网更令人兴奋的商业领域„„”鉴于此,本刊向读者特别推荐了这期的创富人物,希望通过他及他经营的网络事业能给苦苦寻找商机的朋友打开另一扇窗,创造另一番新天地。
一个从政府机关下海打工的青年,在异域他乡听到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成人的养母重病的消息,奔波几千里赶回老家时,却再也没有见到母亲„„从此,他与网络结下不解之缘,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与母亲对话。
网络,让阴阳相隔的母子之爱跨越时空;网络,也让他很快功成名就,成为成百上千个“网络富翁”的成功典型。
连线天堂
网络与母亲最近
张斌“文革”期间出生在大别山深处的安徽岳西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由于母亲家庭成分不好,为了不让幼小的孩子受到伤害,一生下来他就寄养到乡下的大伯大妈家,从此大伯成了他的父亲,大妈成了他的亲娘。老两口对张斌就像对自己的亲生儿子,特别是大妈没有生儿育女的经验,更没有奶水,为了让张斌吃到奶,她按照偏方忍着难受的腥味吃刚从河里涝出的生虾子“发奶”;为了凑齐张斌上学的费用,她天天翻山越岭采草药拿到几十公里外的药材收购站去卖,有一次从高山上摔下,左手骨折造成终身残疾„„
在母亲和父亲的抚育下,张斌很快长大成人。从安徽师范大学毕业后当过教师、记者,后来又被组织上选调到宣传部工作。2003年春天,为了响应机构改革的号召,他毅然辞去公职,只身来到江苏南京,成了千百万打工族中的一员。
处理完母亲的丧事,张斌不得不再次离开家乡。临走时,他把母亲所有的照片小心翼翼地装进包里,又把母亲曾经生活的房子、曾经侍弄过的菜园以及母亲的墓地留在了镜头中。回到南京,张斌每天就像丢了魂一样,一场秋雨、一片落叶、一个老人的走过、一个团圆的场景,都会勾起他对母亲的无限思念。每到这时他就拿出母亲的照片细细端详,慢慢回忆。可是在一次搬迁过程中,他不小心丢掉了几张母亲的照片,为这事他痛苦了好多天,最后一位做网络的朋友对他说:“你最好为伯母做个网上纪念馆,把这些照片放进去,那样就永远也丢不掉了。”
是个好办法!张斌立即给好友2000元钱,让他为母亲设计一个纪念馆。20多天后,“天堂里的母亲”网上纪念馆“落成”,张斌把母亲的几十张照片全放了进去,同时为母亲写了几千字的生平简介。每天一下班,张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母亲的纪念馆,他看着母亲,母亲也微笑地看着他。每当这时,他就觉得自己还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就在自己的家里。有时候,张斌在外面遇上烦心的事,他就在母亲的纪念馆里打开留言簿,把自己的烦恼一古脑儿说出来,他一边说一边看着母亲,仿佛听到母亲在低声细语地安慰他:要宽容,要坚强„„自己的烦恼很快烟消云散。
新华社消息
清明祭祀可网上操办
2005年下半年,张斌应两个好朋友之邀从南京来到合肥创业。在合肥,张斌仍然像在南京一样,天天连线天堂,与母亲谈心。
“冬至”节是民间除“清明”外的又一祭奠先人的节日。那一天,由于公司特别忙,两位朋友和张斌都没有回家祭祖。晚上,张斌打开电脑,和往常一样来到母亲的纪念馆表达对母亲的思念,这一切恰好被过来的好朋友陈俊飞、王亮看到,他们的母亲也都离开了人世,长期在外无法表达自己的哀思成为他们的一块心病,张斌为母亲建的“天堂里的母亲”纪念馆引起两人的极大兴趣,他们连忙问网纪念馆是找谁做的?花了多少钱?听完张斌的介绍后,两位朋友说:“我们身边还有多少和我们一样的游子无法回家尽孝呀,要是他们也有一个网上纪念馆多好!”但建一个馆需要2000元钱,这个价格不是哪一个人都能承受的。况且大家平时时间太紧,找技术好的网络公司也不容易,如果能做一个祭祀网站,让大家花很少的钱就能获得一个纪念馆就好了。
这个晚上,三个人想了许多,谈了许多,但第二天一过,由于工作上的事太多,想法也就搁浅下来。转眼到了春节,张斌回到了家乡,亲眼目睹的一件事情再一次激起了他心灵的涟漪。
这时,张斌的那个远房哥哥给他打了一针“清醒剂”:祭祀门户网站是一个功能特别强大的网站,要做这样的网站一是必须有自己安全独立的服务器;二是必须用最高级的语言来编程;三是没有几十到成百万的资金不要动手。对网络只一知半解的张斌恍然大悟:做祭祀网站比做一个网上纪念馆复杂得多。
花了近一个月建起来的安徽祭网刚运行就中途夭折,近5万元辛苦钱打了水漂。祭网还要不要往下继续?张斌想,做祭网是一件积善积德的好事,一开始就受到了那么多人的欢迎,特别是他们三个人在做安徽祭网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放弃不是自己的性格。但要继续下去,那么多的资金哪里来?
张斌又和陈俊飞、王亮他们坐到了一起,一个通宵下来,三个好友达成了一份大胆的协议:共同筹资100万元,打造新的《炎黄祭网》!
说干就干,今年3月,他们聘请张斌的远房哥哥和安徽大学一位计算机教授担任顾问,组成了由6位研究生任主要力量的攻关小组,用科学的数据库和jsp高级语言构建新的祭网。那些日子,张斌放弃了全部的工作,整天困在计算机室,为技术人员一个一个解释功能要求,甚至连美工方面的细枝末节都不放过。4月初,炎黄祭网中的安徽祭网正式建成,经测试功能正常。消息一传出,立即引起震动,合肥电视台、安徽电视台、新安晚报等省内媒体纷纷派出记者采访,清明节头一天,新华社向全国发出通稿:清明祭祀可网上操办。
炎黄祭网
留住每一个生命的故事
炎黄祭网开通后,张斌他们首先想到的是那些革命先辈和时代精英。他们除了链接上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一些伟人纪念馆,还为那些在中国革命中牺牲的先烈和十大元帅建立了纪念馆,同时也为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一些时代精英和张国荣、高秀敏等一批名艺人建立了纪念馆。让人们随时随地上网凭吊,寄托哀思。
8月底,一位安徽安庆的王姓小伙子慕名找到位于合肥胜利广场附近的炎黄祭网所在地,硬缠着要见张斌。他说他是炎黄祭网的常客,在网上为他全家所有已故的亲人都建了纪念馆,现在虽然他们一家人不在同一城市,但经常在炎黄祭网相聚,一家人的亲情让祭网拉得更近。小伙子来的目的是让张斌为他做一个“安庆祭网”,并说自己愿意出10万元以内的资金建设和运作这个网站。他对张斌说:“安庆每天离世的平均有19人,如果加上近20年离世的和尚健在的,安庆的客户资源大约为60万人以上,如果每个馆收费200元,我是不是会成为第二个丁磊、陈天桥、马云?”
再一次的成功让张斌兴奋不已,也让他确立了下一个奋斗目标:把祭网开遍全中国,让炎黄子孙每一个生命的故事在这里永远流传!
与安庆小伙子的“交易”成了张斌运营炎黄祭网的模式:不管你在哪个城市,也不管你是何种职业,只要你有志于代理祭网,主站考察后就可以免费送你一个以申请者所在地地名命名的祭网,并无偿培训、指导运营„„
张斌在“冷门”制造了“热点”,他成为国内多家知名杂志的封面人物。面对成功,张斌说:“我们建立祭网的初衷是更好地传承人类的真爱,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倡导文明的祭奠方式。
第四篇:两富浙江-作文
争做精神富有的模范践行者
马克思在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将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将自我实现的精神需要放在最高层级;伟大领导人邓小平同志也反复强调在富口袋的同时要富脑袋,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然而现实是,物质富有的同时,我们却依然存在焦虑、迷茫、极端等社会心理,实现精神富有符合民众期盼。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新春团拜会上提出要让人民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时至今日,新一届领导集体从简政放权、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努力实现让人们活的更加幸福的目标。政府坚定的决心和信念无疑给民众提供了很好的价值导向、无疑极大的增强了民众信心、无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添上浓墨的一笔。广大基层公务人员当以身作则、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提升自身道德素养,争做精神富有的模范践行者。
提升科学文化素养以丰富精神生活。精神生活的丰富是精神富有的基础,物质富裕未必真正幸福,精神丰富才是幸福王道。陶渊明面对高官厚禄,尚能追求内心所向,才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佳话,家境贫寒、入不敷出却仍然坚持读书作诗,终成“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文学大作,只有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才可做到如此淡泊名利,只有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富有”。基层公务员必须要加强学习,学习历史文化、学习理论政策、学习科学知识,以此来丰富思想、提升文化素养,充实精神生活,实现快乐人生。
树立爱岗敬业思想以提升精神境界。爱岗敬业是每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传统美德,而为人民服务则应当是公务员工作的目标和宗旨,在民主法治建设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却依然存在民意表达渠道不畅、百姓权利难以满足、干群关系难以和谐的现状。为民服务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公务人员能够心存向善之举,对百姓负责、对行为负责,将公务员应有的责任义务落实到位;为民服务就要求基层公务人员能够对组织负责、对工作负责,认真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争做爱岗敬业的好榜样,以此来提升精神境界,做到充实生活。
2012年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中,“两富”作为一个崭新的名词出现,意味着浙江省委省政府将精神富有作为与物质富裕同等重要的工作来抓。基层公务人员更应身体力行,争做精神富有的模范践行者,从提升科学文化素养、树立爱岗敬业精神着手,以实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正真有责任感的公民,最终实现内心真实的“富有”。
第五篇:商院案例:揭秘香港邵氏家族传奇
商院案例:揭秘香港邵氏家族传奇
邵逸夫
2013年“邵逸夫奖”获奖名单,5月28日在中国香港揭晓,生物医学、天文学、数学三个领域的6位科学家共获得了300万美元奖金。由香港娱乐业大亨、慈善家邵逸夫设立的“邵逸夫奖”,至今已有11年历史。
自从2011年,104岁的邵逸夫宣布退休后,近两年,他的名字更多地出现在公益场合。而发源于杂耍戏院的邵氏家族,早已被邵逸夫和兄长们演绎成了一段百年传奇。
由邵逸夫创办的邵氏兄弟公司,制作影片超过1000部;他执掌40年的TVB,在香港历次收视大战中屹立不倒。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华语影视名人,或多或少都跟邵逸夫这个名字有联系。
遭封杀
1901年,宁波镇海人邵玉轩来到上海创业,当时他在上海开办了一家名为“锦泰昌”的颜料行。邵玉轩不仅经营有方,生意红火,而且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邵玉轩于1920年去世,当时,康有为、虞洽卿、卢永祥、谭延闿等晚清民国风云人物纷纷为其题词致哀。此后,邵家逐渐家道中落。
到1923年,邵家值钱的家产只剩下一栋上海的老房子和一家名为“笑舞台”的上海剧院。父亲去世后,邵家四兄弟都没有继承父业,而是选择卖掉房子,举家搬进“笑舞台”,全部投身娱乐圈,并弃本名而改别号依次为醉翁、邨人、山客、逸夫。
1924年,邵醉翁买来一部电影摄影机,创办了“天一”影片公司。当年摄制的《立地成佛》放映后,深受上海市民欢迎。旗开得胜的邵氏兄弟欢欣鼓舞,又一口气拍出《女侠李飞飞》、《梁祝痛史》、《义妖白蛇传》和《孟姜女》等黄梅调古装戏。
“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制片兼导演,妻子陈玉梅领衔主演,老二邵邨人擅长编剧,老三邵山客精于发行。
当时刚刚中学毕业的老四邵逸夫也被兄长们拍的片子搞得心痒难耐,他放弃了升学机会,在片场中觅得个“伙计”之职。
眼见“天一”异军突起,明星公司联合大中华百合、民新等6家公司组成“六合影片营业公司”,独家发行6家公司出品的影片,以此控制片商,封杀“天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六合围剿”。
幸亏命大
面对六合公司的联合封杀,老三邵山客来到东南亚发展。初到新加坡,“天一”的几部片子大受欢迎。邵山客忙得不可开交,只得拍电报要邵逸夫来当帮手。
1930年,邵逸夫与三哥挂牌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他们先后买下多家戏院,专门上映“天一”公司的新电影。
邵逸夫很早就意识到,有声电影将会压倒无声电影。他建议三哥:“现在大家都困难,舍不得拍有声电影,我们正好乘虚而入,捷足先登。”
1931年,邵逸夫前住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幸亏命大,落水的邵逸夫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茫茫的大海上飘泊一夜后终于获救生还,并从美国好莱坞买回了“讲话机器”。
第二年,邵逸夫自任制片和导演的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上映引起轰动,将中国观众带入了“有声时代”。
经过兄弟两人的不懈努力,到1937年抗战前夕,邵氏在东南亚各地已拥有电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而上海邵氏的“天一影业”则在九一八事变后迁往香港发展。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gdyc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