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1

时间:2019-05-12 06:2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化学必修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化学必修1》。

第一篇:化学必修1

化学必修1·第4章基础练习

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二氧化硅是制造半导体的重要材料

B.自然界透明的石英晶体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C.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都是酸性氧化物,它们溶于水后生成酸

D.二氧化硅能跟碱性氧化物或强碱反应生成硅酸盐

2、二氧化硅属于________氧化物,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________________和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____________,二氧化硅________(填“能”或“不能”)与水反应,向硅酸钠溶液中通入CO2能看到白色沉淀,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一定条件下,既能与CO2反应,又能跟SiO2反应的物质是()

①浓盐酸 ②NaOH溶液 ③浓硫酸 ④碳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证明生石灰中既混有石英、又混有石灰石的正确方法是()

A.加入过量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

B.加入过量烧碱溶液,观察是否有固体溶解

C.加热至高温、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是否有硅酸钙生成D.先加过量盐酸搅拌,观察是否有不溶物剩余及气泡出现;若有不溶物则滤出,投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看其是否溶解

5、能证明碳酸比硅酸酸性强的实验事实是()

A.CO2是气体,而SiO2是固体

高温

B.高温下能发生反应:Na2CO3+SiO2=====Na2SiO3+CO2↑

C.CO2溶于水生成碳酸,而SiO2却不溶于水

D.CO2通入Na2SiO3溶液中有胶状沉淀生成6、

第二篇:化学必修一2015教学计划

高一化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工作,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二、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高一年级七班,这个班的学生全部是学校录取进校的普高新生和部分扩招生,基础差、底子薄,想让他们对化学有兴趣并学好化学,以及明年选择理科,任务相当艰巨。因这个班为高一年级新生,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在增进了解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学生学习对化学的兴趣。对教师的亲近,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

2、教学情况分析

对于高一新班,任科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让他们明确知晓化学教师对他们的基本要求,知道他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如规定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特别是没有预习时是不允许进实验室进行学生实验的,没有理由是不能不交作业的,上课有问题只要举手示意就可以提问的等。要求学生准备好听课笔记。

本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必修1内容,既有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内容,也有元素和化合物等知识,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把握,更应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科学态度的形成。

三、本期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审美情趣;通过化学绪言中化学史及第一章化学新能源的学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与创新意识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针对高一新生求知欲望强烈的特点,要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祖国化学化工事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2、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物质的量等量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辩证思维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通过碱金属、卤素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基本化学实验技能。

3、知识传授目标

本学期通过有关化学基本概念和元素基础知识的学习,首先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这一基本概念并能灵活运用;其次,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知识的学习,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化学用语的使用。要通过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碱金属和卤素性质的实验深化对有关元素化合物及化合物性质的理解。

四、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基本理论的重点是氧化还反应、离子反应及物质的量等基本概念(特别是物质的量),要注重化学用语的应用,化学计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2)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点是钠、过氧化钠及氯气的相关性质,氯气的制备,关键是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实验技能为一定量物质的量浓溶液的配制

2、教学难点

(1)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及应用。(2)物质的量概念的建立及计算。

3、相互联系

本学期是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的第一学期,学生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教师要协助班主任逐渐让学生从过分关怀的初中阶段改变过来,以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较快解决高中课时容量与难度比初中大,教师的教学节奏比初中会快,作业比初中多的现状,以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坚持听课,按教学计划授课,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不随意拓宽教学内容。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课堂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突出合作者、帮助者、引导者的角色,要尽量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究活动来寻求问题的解决。

2、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多与学生谈话,多了解学生对化学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3、加强实验研究,重视实验教学,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把实验作为探究知识、验证知识的重要手段,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建议学校开放实验室,作为科任教师可协助实验员开展对学生进行实验辅导。

4、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以延伸课堂教学空间。每周安排两次进教室答疑,以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5、加强平时的复习巩固,加强平时考查,通过随堂复习、单元复习和阶段复习及不同层次的练习等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及时巩固和逐步系统化,在能力上得到提高。不主张以多做练习的方式来提高解题技巧,而是要通过方法与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本位,要通过能力培养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六、教学进度

第三篇:化学必修2教学计划

高一化学必修2教学计划

吴华丽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教研处及教务处对化学学科老师的各项要求;强化化学教学研究,提高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在教学中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课程观。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通过专题1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取与应用、专题4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从个别到一般的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规律总结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定性研究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热能、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反应速率的简单介绍,为选修四打基础;掌握简单常见有机物甲烷、乙烯、苯、乙醇等有机物的性质及用途,为选修五打基础;通过对一系列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学习,使学生对元素化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精心备课,写好教案,上好新课;认真批改作业,做好辅导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认真总结经验。

2、灵活设置教学情境,结合日常生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和讨论,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与规律的总结。

第四篇: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整理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原子结构:如: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原子序数=质子数

C.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原子与原子

b.原子与其离子

c.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相关概念:

B.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A2B,AB2,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相关概念:

B.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1.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练习: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B)

A.2Q1+Q2>4Q3

B.2Q1+Q2<4Q3

C.Q1+Q2

D.Q1+Q2=Q3(4)常见的放热反应:

A.所有燃烧反应; B.中和反应; C.大多数化合反应; D.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

E.物质的缓慢氧化(5)常见的吸热反应: A.大多数分解反应;

氯化铵与八水合氢氧化钡的反应。(6)中和热:(重点)

A.概念:稀的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液态)时所释放的热量。2.化学能与电能(1)原电池(重点)

A.概念:

B.工作原理:

a.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b.正极: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C.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

关键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

a.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b.电极均插入同一电解质溶液

c.两电极相连(直接或间接)形成闭合回路

D.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a.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金属化合价升高

b.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元素化合价降低

E.金属活泼性的判断:

a.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b.原电池的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质量减少的电极)的金属更活泼;

c.原电池的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质量不变或增加的电极,冒气泡的电极)为较不活泼金属

F.原电池的电极反应:(难点)

a.负极反应:X-ne=Xn-

b.正极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2)原电池的设计:(难点)

根据电池反应设计原电池:(三部分+导线)

A.负极为失电子的金属(即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B.正极为比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

C.电解质溶液含有反应中得电子的阳离子(即化合价降低的物质)(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A.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关键形成了原电池,加速了金属腐蚀

B.金属腐蚀的防护:

a.改变金属内部组成结构,可以增强金属耐腐蚀的能力。如:不锈钢。

b.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保护层,以断绝金属与外界物质接触,达到耐腐蚀的效果。(油脂、油漆、搪瓷、塑料、电镀金属、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

c.电化学保护法:

牺牲活泼金属保护法,外加电流保护法(4)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A.干电池(锌锰电池)

a.负极:Zn -2e4e-→ 4H2O

正极:O2 + 2H2O + 4e-→ 4OH-3.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1)化学反应速率

A.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B.计算(重点)

a.简单计算

b.已知物质的量n的变化或者质量m的变化,转化成物质的量浓度c的变化后再求反应速率v

c.化学反应速率之比 =化学计量数之比,据此计算:

已知反应方程和某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求另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已知反应中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或△C之比,求反应方程。

d.比较不同条件下同一反应的反应速率

关键:找同一参照物,比较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即把其他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转化成同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重点)

A.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内因)

B.外因:

a.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b.升高温度(任何反应,无论吸热还是放热),加快反应速率

c.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

d.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

e.固体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f.光、反应物的状态、溶剂等(3)化学反应的限度

A.可逆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B.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有可逆性,只是不同的化学反应的限度不同;相同的化学反应,不同的条件下其限度也可能不同

a.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这就是可逆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

b.化学平衡的曲线:

c.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

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

消耗A的速率=生成A的速率

d.怎样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1)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2)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3)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不再发生变化;(4)条件变,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发生变化。

化学平衡的特点:逆、等、动、定、变、同。

【典型例题】

例1.在密闭容器中充入SO2和18O2,在一定条件下开始反应,在达到平衡时,18O存在于(D)

A.只存在于氧气中

B.只存在于O2和SO3中

C.只存在于SO2和SO3中

D.SO2、SO3、O2中都有可能存在

例2.下列各项中,可以说明2HI H2+I2(g)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BDE)

A.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

B.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2个H—I键断裂

C.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D.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

E.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F.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化学平衡移动原因:v正≠ v逆

v正> v逆

正向

v正.< v逆

逆向

浓度: 其他条件不变,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正向移动 反之

压强: 其他条件不变,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反之„

温度: 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反之„ 催化剂: 缩短到达平衡的时间,但平衡的移动无影响

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发生移动。

第三章

烷烃 CnH2n+2 饱和链烃

烃 烯烃 CnH2n(n≥2)存在C=C 炔烃 CnH2n-2(n≥2)存在C≡C 芳香烃:苯的同系物CnH2n-6(n≥6)

(1)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1.碳原子以4个共价键跟其它原子结合;2.碳与碳原子之间,形成多种链状和环状的有机化合物;3.同分异构现象

(2)有机物:多数含碳的化合物

(3)烃:只含C、H元素的化合物

第一节 甲烷

1、甲烷的空间结构:正四面体结构

2、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是天然气、沼气(坑气)和石油气的主要成分

化学性质:甲烷性质稳定,不与强酸强碱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以下反应:

(1)可燃性(2)取代反应(3)高温分解

CH3Cl气体 CH2Cl2液体 CHCl3(氯仿)CCl4

3、用途:很好的燃料;制取H2、炭黑、氯仿等。

4、实验: 将充满CH4和Cl2(体积比为1:4)的试管倒扣在水槽中,经强光照射一段时间后,会看到试管内气体颜色_______,管内液面_______,试管内壁有________出现;取出试管,往管内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看到有______生成(均填现象).CCl4俗称______,密度比水__

第二节 烷烃

1、烷烃:

(1)结构特点:

烃的分子里碳以单键连接成链状,碳的其余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叫饱和链烃,或叫烷烃。

(2)烷烃的命名:

烷烃的简单命名法: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表示

系统命名法:

1)找主链-----最长碳链;2)编号码-----最近支链 3)写名称-----先简后繁

CH(CH3)2CH(C2H5)C(CH3)3的名称是______ 名称2,3,3-三甲基-2-乙基丁烷 是否正确

(3)烷烃的通性:

①分子量增大,熔沸点升高,密度增大,状态由气,液到固态(4碳原子或以下的是气态)

同分异构体熔沸点: 越正越高

② 常温时性质很稳定,一般不与酸、碱、KMnO4溶液等起反应

③ 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

2、同系物 定义: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n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相称为同系物。

甲烷、乙烷、丙烷等都是烷烃的同系物。

烃基: R-;-CH3叫甲基、-CH2CH3叫乙基

3、同分异构体:

①定义: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如正丁烷与异丁烷就是丁烷的两种同分异构体,属于两种化合物。

②同分异构体数种:CH4,C2H6,C3H8无;C4H10有2种;C5H12有3种;C6H14有5种;C7H16有9种

概念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 同素异形体 同位素

对象 有机物 有机物 单质 原子

条件

实例 相差CH2 结构不同 结构不同 中子数不同

乙烷和丁烷 丁烷和异丁烷 O2和O3 11H、12H 第三节 乙烯 烯烃

1、乙烯结构特点:

①2个C原子和4个氢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②乙烯分子里的双键里的一个键易于断裂

2、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1)加成反应 可使溴水褪色

(2)氧化反应:1)可燃性:空气中火焰明亮,有黑烟; 2)可以使KMnO4(H+)溶液褪色

(3)聚合反应:乙烯加聚为聚乙烯

3、用途:制取酒精、塑料等,并能催熟果实。

4、工业制法:从石油炼制

实验室制法:

原料:酒精、浓H2SO4(浓H2SO4起催化剂和脱水剂的作用)收集:排水集气法。

操作注意事项:1.乙醇和浓硫酸按体积比1:3混合可提高乙醇利用率,混合时应注意将硫酸沿玻璃棒缓缓加入乙醇中边加边搅拌.2.温度计要测量反应物温度所以要插入液面以下.3.为防液体爆沸应加入碎瓷片4.为防止低温时发生副反应所以要迅速升温到170℃ 5.烧瓶中液体颜色逐渐变黑,是由于浓硫酸有脱水性;6.反应完毕先从水中取出导管再灭酒精灯.5、烯烃 分子里含有碳碳双键的烃

(1)结构特点和通式:CnH2n(n≥2)

(2)烯烃的通性:①燃烧时火焰较烷烃明亮

②分子里含有不饱和的双键,容易发生氧化、加成和聚合反应。

第四节 乙炔 炔烃

1、乙炔结构特点: ①2个C原子和2个氢原子处于同直线。

②分子里的C≡C键里有两个是不稳定的键

2、乙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乙炔又名电石气。纯乙炔是无色、无臭味的气体,因含PH3、H2S等杂质而有臭味;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2)乙炔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①氧化反应:

1)可燃性:空气中,明亮火焰,有浓烟;乙炔在O2里燃烧时,产生的氧炔焰的温度很高(3000℃以上),可用来切割和焊接金属。

2)可被KMnO4溶液氧化

②加成反应:可使溴水褪色;

从乙炔和HCl可制得聚氯乙烯塑料。

3、乙炔的制法:实验室制法:

药品:电石、水(通常用饱和食盐水)原理:CaC2+2H2O→C2H2↑+Ca(OH)2 装置:固+液→气 收集:排水法

注意事项:①反应太快,故用分液漏斗控制加水的速率。②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减缓反应速率。③排水法收集(不能使用排空气法,因其密度与空气接近。)

第五节 苯 芳香烃

芳香烃:分子里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的烃

1、苯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C6H6 结构简式:______ 或 ______

结构特点:①苯不能使KMnO4(H+)溶液褪色,说明苯分子里不存在一般的C=C,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这是一种介于C—C和C=C之间的独特的键。

②苯分子里6个C和6个H都在同一平面,在有机物中,有苯环的烃属于芳香烃,简单称芳烃,最简单的芳烃就是苯。

2、苯物理性质

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比水轻,不溶于水

3、苯的化学性质:由于苯分子中的碳碳键介于C—C和C=C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子既可以发生取代反应,又能发生加成反应。

1)取代反应:

(1)苯跟液溴Br2反应(与溴水不反应)(2)苯的硝化反应:

2)加成反应: 苯与氢气的反应

3)可燃性:点燃→明亮火焰, 有大量黑烟

用途: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苯也常作有机溶剂

4)溴苯无色,比水重。烧瓶中液体因含溴而显褐色,可用NaOH除杂,用分液漏斗分离。

硝基苯为无色,难溶于水,有苦杏仁气味,有毒的油状液体,比水重。

三硝基甲苯(TNT):淡黄色针状晶体,不溶于水,平时较稳定,受热、受撞击也不易爆炸。有敏感起爆剂时易爆炸,是烈性炸药。

4、苯的同系物

1)苯的同系物通式:CnH2n—6(n≥6)

2)由于苯环和侧链的相互影响,苯的同系物也有一些不同于苯的特殊性质。

注意:苯不能使KMnO4(H+)溶液褪色,也不能使溴水因发生化学反应褪色。苯的同系物,可以使KMnO4(H+)溶液褪色,但不能使溴水因发生化学反应褪色。

练:1.写甲苯与HNO3的反应式_________

2.写C8H10的同分异构体:_______________ 第六节 石油 煤

石油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被称为“液体黄金”、“工业血液”。

一、石油的炼制

1、石油的成分(1)按元素:石油所含的基本元素是碳和氢(2)按化学成份: 是由各种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组成的混和物。一般石油不含烯烃。大部分是液态烃,同时在液态烃里溶有气态烃和固态烃。

2、石油的分馏

(1)实验装置分成三部分:蒸馏、冷凝、收集。

(2)温度计位置:水银球与蒸馏烧瓶的支管水平.碎瓷片,防暴沸(同制乙烯)

(3)进水口在下,出水口在上(与气流向相反,冷却效果最好)

(4)分馏的原理: 用蒸发冷凝的方法把石油分馏成不同沸点范围的蒸馏产物。每种馏分仍是混合物

3、裂化:把分子量大的烃断裂成分子量小的烃

4、裂解:在高温下裂化

二、煤的综合利用

1、煤是无机物与有机物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物

2、煤的干馏: 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分解

3、煤的气化和液化:把煤干馏变成气态和液态的燃料,目的为了减少烧煤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有机反应方程式

CH4+Cl2 → CH3Cl+HCl CH3Cl+Cl2 → CH2Cl2+HCl CH2Cl2+Cl2 → CHCl3+HCl CHCl3+Cl2 → CCl4+HCl CH4+2Cl2 → CH2Cl2+2HCl

CH4+2O2 → CO2+2H2O

CxHy+(x + y/4)O2 → xCO2 + y/2 H2O C2H5OH --→ CH2=CH2↑+H2O CH2=CH2+HCl → CH3CH2Cl CH2=CH2+H2 --→CH3CH3

CH2=CH2+Br2(溴水)→ CH2Br-CH2Br CH2=CH2+H2O--→ CH3CH2OH nCH2=CH2 --→ -[-CH2-CH2-]n-

CH3-CH=CH2+H2 --→ CH3-CH2-CH3 CH3-CH=CH2+X2 → CH3-CHX-CH2X CH3-CH=CH2+HX → CH3-CHX-CH3 nCH3-CH=CH2-→-[-CH(CH3)-CH2-]n-

CaC2+2H2O → Ca(OH)2+C2H2 CH≡CH+ H2--→CH2=CH2 CH2=CH2+H2--→ CH3CH3 CH≡CH+Br2 → CHBr =CHBr

CHBr =CHBr+Br2 → CHBr2-CHBr2 CH≡CH+HCl(g)--→ CH2=CHCl

nCH2=CHCl --→-[-CH2-CHCl-]n- 聚氯乙烯(塑料)

+3H2--→

+ Br2(液)--→-Br+HBr + Cl2(液)--→-Cl+HCl +15O2--→ 12 CO2+6H2O + HO-NO2--→-NO2+H2O

甲烷 乙烯 乙炔 苯

分子式 CH4 C2H4 C2H2 C6H6 结构简式 CH4 CH2=CH2 CH≡CH

电子式

结构特点 空间构型:正四面体结构

空间构型:平面型

结构含 C =C 键 空间构型: 直线型

结构中含 C≡C 键 空间构型:平面型

结构中含: 苯环

同系物通式 CnH2n+2 CnH2n(n≥2)CnH2n-2(n≥2)CnH2n-6(n≥6)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不溶于水 无色,稍有气味,难溶于水 无色、无臭味,微溶于水 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比水轻,不溶于水

实验室制法

(写反应式)化学性质

(写反应式)①取代

CH4+Cl2 → CH4+3Cl2 → ②分解

CH4 → ①加成CH2=CH2+Br2 → CH2=CH2+H2O→

CH2=CH2+HCl →

②加聚CH2=CH2 → ①加成CH≡CH + 2Br2→ CH≡CH + 2H2→ CH≡CH + HCl→ ①取代

卤代

硝化

②加成

燃烧现象 淡蓝色火焰 明亮火焰,黑浓烟 明亮火焰,有浓烟 明亮火焰,有浓烟

通入Br2水

中现象 Br2水不褪色 Br2水褪色 Br2水褪色 Br2不褪色

通入KMnO4

中现象 KMnO4溶液不褪色 使KMnO4溶液褪色 使KMnO4溶液褪色 苯:KMnO4溶液不褪色; 苯的同系物:KMnO4溶液褪色

第六章 烃的衍生物归纳

烃的衍生物:烃衍变成的

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官能团。常见的官能团:碳碳双键(-C=C-)或三键(-C≡C-)、卤素原子(—X)、羟基(—OH)、羧基(—COOH)、硝基(—NO2)、醛基(—CHO)。

第一节 溴乙烷 卤代烃

一、溴乙烷

1.分子结构(四式)。

2.物理性质:无色液体、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大

3.化学性质

(1)水解反应(是取代反应)

条件:溴乙烷与强碱的水溶液反应

CH3CH2Br+ H2O -→CH3CH2OH + HBr [问题]

1、溴乙烷水解的条件是什么?

2、取水解液在滴加AgNO3溶液之前,为什么要先滴入HNO3酸化?

3、如何确定某卤代烃中的卤原子?

(2)消去反应: 有C=C或C≡C生成

条件:溴乙烷与强碱的醇溶液共热

CH3CH2Br+ NaOH-→CH2=CH2+H2O+NaBr 解析:CH3Cl、(CH3)3CCH2Br等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二、卤代烃

1.定义:

2.物理性质:

(1)不溶于水,可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

(2)沸点:相同碳原子数:支链越少,沸点越高

不同碳原子数:碳原子数越多,沸点越高。

(3)密度:碳原子数越多,密度越小

CH3Cl,CH3CH2Cl是气态;其余是液体(密度大于水)或固体

3.化学性质: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

4.氟里昂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乙醇 醇类

一、乙醇

1.分子结构 分子式:C2H6O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 结构式: 电子式:

2.物理性质:无色、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多种有机物。作燃料,制饮料,化工原料,溶剂,消毒剂(75%)3.化学性质

(1)与钠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 + H2↑ 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的氢原子活泼

(2)氧化反应

①燃烧:CH3CH2OH+ 3O2-→2CO2 +3H2O ②催化氧化——生成乙醛。

2CH3CH2OH+ 2O2-→CH3CHO +2H2O(3)消去反应——分子内脱水,生成乙烯。

CH3CH2OH——→CH2=CH2↑+H2O

(4)取代反应——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

2CH3CH2OH———→CH3CH2OCH2CH3+H2O(5)与HX取代反应

CH3CH2OH+HCl→2CH3CH2Cl + H2O

[练习] 根据下图所示的乙醇分子结构判定在以下反应中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情况

1)与金属钠反应时_____键断裂

2)与浓H2SO4共热至170℃时________键断裂

3)在催化氧化反应时_________________键断裂

4)与浓H2SO4共热至140℃时________键断裂

4.乙醇的工业制法:(1)乙烯水化法(2)发酵法

二、醇类

1.定义:链烃基与结合羟基的物质

2.分类 按羟基数目分(一元醇、多元醇)饱和一元醇通式:CnH2n+1OH 或R—OH 3.化学性质:与乙醇相似

1)与金属Na作用→H2

2)催化氧化反应→生成醛或酮

3)消去反应(分子内脱水)→C=C

4)分子间脱水→醚

5)与HX作用→R-X

①消去反应的条件:与—OH所连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必须有H原子(邻碳无氢不消去)。如CH3OH、(CH3)3CCH2OH等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②催化氧化条件: 与—OH所连的碳原子上必须有H原子(本碳无氢不氧化)。如C(CH3)3OH不能被氧化。

4.几种重要醇

甲醇、乙醇为可再生能源,甲醇有毒;乙二醇和丙三醇无色、粘稠、有甜味、与水和酒精以任意比互溶,丙三醇(甘油)还有护肤作用。

第四节 苯酚

醇:链烃基与羟基相连的物质C6H5-CH2-OH 酚:苯环与羟基直接相连的物质C6H5-OH

一、苯酚分子结构与物理性质:

分子式:________, 结构简式:____________

物理性质:无色晶体(因被部分氧化而呈粉红色)、有特殊气味、有毒、常温下在水中溶解度小,高于65℃时与水混溶。但易溶于乙醇。

苯酚浓溶液浑浊→高65℃变澄清→冷却变浑浊

二、化学性质:苯酚的官能团是羟基—OH,与苯环直接相连

1.弱酸性,比H2CO3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又名石炭酸。

C6H5OH +NaOH →C6H5ONa +H2O

C6H5ONa+CO2+H2O→C6H5OH+NaHCO3(强调不能生成Na2CO3)

苯酚浓溶液浑浊→加入NaOH变澄清→通入CO2变浑浊 2.取代反应—常于苯酚的定性检验和定量测定

C6H5OH+3Br2(浓溴水)→C6H2Br3-OH↓+3HBr 苯酚溶液,滴加浓溴水 现象:白色沉淀

3.显色反应——苯酚溶液遇FeCl3显紫色

第五节 乙醛

一、乙醛 1.分子结构

分子式:_____, 结构简式:_____ 结构式:_____

官能团: 醛基 —CHO

2.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乙醇、氯仿互溶,ρ<ρ水

3.化学性质

有机反应中,氧化反应: 加氧或去氢的反应

还原反应: 加氢或去氧的反应

(1)还原反应(与H2加成反应):

CH3CHO+H2——→CH3CH2OH(2)氧化反应:

2CH3CHO+O2——→2CH3COOH

①银镜反应—检验醛基

银氨溶液的配制方法: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1mL的_____溶液,然后一边摇动试管,一边逐滴加入______,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______为止

Ag+ + NH3•H2O = AgOH↓ + NH4+

AgOH + 2NH3•H2O = Ag(NH3)2OH + 2H2O 氢氧化银氨

CH3CHO +2Ag(NH3)2OH ——→ 2Ag↓+H2O+CH3COONH4+3NH3

②与新制的Cu(OH)2反应产生红色↓—检验醛基

CH3CHO+2Cu(OH)2→ CH3COOH+Cu2O↓+3H2O 此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

二、醛类

1.定义: R-CHO

2.饱和一元醛通式:R-CHO 或CnH2nO

3.甲醛HCHO(又名蚁醛):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易溶于水,水溶液又叫福尔马林,用于制酚醛树脂和杀毒、防腐

4.醛类的化学性质: 与乙醛相似

练习:写出 乙醇 乙醛 → 乙酸 相互转化的反应式。

第六节 乙酸 羧酸

一、乙酸

1.结构:是由甲基和羧基组成。羧基是由羰基(C=O)和羟基组成分子式:_____, 结构简式:_____ 结构式:_____ 官能团: 羧基 —COOH

2.物理性质: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凝结成冰一样的晶体又称冰醋酸,易溶于水和乙醇

3.化学性质

(1)弱酸性:CH3COOH ≈ CH3COO- +H+

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 酸性:H2O

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为何要加入碎瓷片?

2.导管为何不能伸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

为了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造成碳酸钠溶液倒吸

3.为何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来吸收乙酸乙酯?

乙酸乙酯在无机盐溶液中的溶解度减小,容易分层析出;碳酸钠能跟蒸发出的乙酸反应,它还能溶解蒸发出的乙醇,由此可以提纯乙酸乙酯。

注:①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吸水剂。②反应过程:酸脱羟基、醇脱氢。

二、酯

1.定义:羧酸和醇反应.脱水后生成的物质叫酯

2.通式:RCOOR‟ 或 CnH2nO2

3.物理性质:低级酯有芳香气味、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

4.水解反应:注意断键位置和反应条件。RCOOR„+ NaOH→ RCOONa + R„OH 加碱为什么水解程度大?(中和酸,平衡右移)注:甲酸某酯有醛的还原性 如HCOOC2H5

三、羧酸,了解羧酸的分类、性质和用途。

1.定义:像乙酸一样,分子由烃基和羧基相连构成的有机物,统称为羧酸,2.按羧基数目分类:一元酸(如乙酸)、二元酸(如乙二酸又叫草酸HOOC-COOH)和多元酸

按烃基类别分类:脂肪酸(如乙酸)、芳香酸(苯甲酸C6H5COOH)

按含C多少分类: 低级脂肪酸(如丙酸)、类 高级脂肪酸(如硬脂酸C17H35COOH、软脂酸C15H31COOH、油酸C17H33COOH)

3.饱和一元酸:CnH2n+1COOH

(1)通式:R—COOH或CnH2nO2

(2)羧酸性质:弱酸性、能发生酯化反应。

醇 酚 醛 羧酸 酯

分子通式 CnH2n+2O C6H5-OH CnH2nO CnH2nO2 CnH2nO2 结构通式 R-OH R-CHO R-COOH R-COO-R‟

官能团-OH-OH-CHO-COOH-COO-

结构特点-OH直接跟链烃基相连-OH直接与苯环相连 >C═O有不饱和性 COOH能部分电离,产生H+ RCO和OR‟间键易断

代表物简式 C2H5OH C6H5-OH CH3CHO CH3COOH CH3COOC2H5

代表物物性 俗称酒精,无色透明有特殊香味液体,易挥发,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俗名石炭酸,(纯净)无色晶体,特殊气味,氧化显粉红色,20℃水里溶解度不大,T>65℃时,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易溶于乙醇,有毒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易挥发,能跟水,乙醇互溶.强刺激性气味液体,T<16.6℃时,凝结为晶体,又名冰醋酸.易溶于水和乙醇.低级酯是有芳香气味的液体,存在天各种水果和花草中.难溶于水, 易溶于有机溶剂,р<1

化学性质

(文字表述)①+Na(醇钠,H2)②可燃③消去(170℃分子内脱水→乙烯);④氧化→醛 ⑤酯化⑥+HX(卤代)①弱酸性(石蕊不变色)②取代(浓溴水→三溴苯酚,白↓)

③+FeCl3显紫色 ①还原:加氢加成→醇

②氧化:弱氧化剂→羧酸(银镜;新制Cu(OH)2)①酸类通性

②酯化反应

①水解→羧酸和醇

检验方法 加入Na有H2↑;

酯化有芳香味 加入FeCl3显紫色;加入浓溴水白↓ 加入银氨溶液加热有银镜;加Cu(OH)2加热有Cu2O红色↓ 加入指示剂变色;加Cu(OH)2 得蓝溶液 难溶于水比轻;加入强碱,加热香味消失

有机知识归纳: 1

1.需要水浴加热的反应有:制硝基苯,银镜反应

2.需要温度计的反应有:制乙烯,石油分馏 6 7 8 9 3.含-CHO基的有机物:醛,甲酸,甲酸某酯 10 11 12 13

第七章 糖类 油脂 蛋白质

第一节 葡萄糖 蔗糖

一、糖类的组成和分类:1.组成:也称碳水化合物 2.通式:Cn(H2O)m符合通式的不一定是糖类

3.分类:单糖(不能水解的糖)、低聚糖和多糖

二、葡萄糖:

1.物理性质:白色晶体,有甜味,能溶于水

2.组成和结构 分子式C6H12O6, 结构简式:CH2OH(CHOH)4CHO

3.化学性质:含-CHO具醛的性质,有还原性,与银氨溶液以及新制的Cu(OH)2反应

三、蔗糖和麦牙糖

1.蔗糖:分子式:C12H22O11

物理性质:无色晶体,溶于水,有甜味

化学性质:无醛基,无还原性,但水解产物有还原性,水解反应: 在硫酸催化作用下,蔗糖水解生成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

2.麦芽糖: 分子式: C12H22O11

物理性质: 白色晶体, 易溶于水,有甜味(不及蔗糖).(与蔗糖同分异构)

化学性质:(1)有还原性: 能发生银镜反应,是还原性糖.(2)水解反应: 产物为2分子葡萄糖

四、食品添加剂 要按规定使用

第二节 淀粉 纤维素

一、淀粉1.化学式:(C6H10O5)n 2.物理性质:白色、无气味、无味道、粉末状3.化学性质:(1)淀粉遇碘变蓝色(2)水解反应:产物是葡萄糖

4.用途:是人体的重要能源,制葡萄糖和酒精。

二、纤维素1.化学式:(C6H10O5)n 2.物理性质:白色、无气味、无味道、纤维状、难溶于水和一般有机溶剂3.化学性质:(1)水解为葡萄糖

第三节 油脂

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酯叫做油脂

一、油脂的结构

二、油脂的性质

1.物理性质:ρ<ρ水,粘度大,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是较好的溶剂。

2.化学性质(1)油脂的氢化——油脂的硬化

(2)油脂的水解①酸性水解

②碱性水解——皂化反应(制肥皂和甘油)

三、肥皂和洗涤剂1.肥皂的制取(什么叫盐析)

2.去污原理 亲水基:伸在油污外,憎水基:具有亲油性,插入油污内

3.合成洗涤剂优点:能在硬水(Mg2+,Ca2+较多)中使用,去污能力强,原料便宜.缺点:引起水体污染

第四节 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组成含C,H,O,N,S等元素,能水解最终生成氨基酸,故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石。

二、蛋白质的性质: 1.盐析——是可逆过程,用来分离、提纯蛋白质。2.变性——不可逆,蛋白质失去可溶性和生理活性。条件:①加热②紫外线、X射线③加酸、加碱、加重金属盐④一些有机物 3.颜色反应:带有苯环的蛋白质遇浓硝酸变黄。4.灼烧: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酶: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有高效催化作用

第八章 合成材料

高分子化合物: 分子量很大的化合物。例:聚乙烯, 单体:CH2=CH2 链节:-CH2-CH2-聚合度:n

线型高分子能溶于适当的溶剂(如聚乙烯),而体型高分子则不易溶解(如电木)。

第二节 合成材料

一、塑料1.分类:(1)热塑性塑料(线型塑料)

(2)热固性塑料(体型塑料)

2.常见塑料的性能和用途

二、合成纤维 1.纤维的分类2.合成纤维

三、合成橡胶

1.橡胶分类: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

2.合成橡胶(1)原料:石油、天然气

(2)单体:烯烃和二烯烃

(3)性能:高弹性、绝缘性、气密性、耐油、耐高温或低温。

四、合理使用合成材料,注意环境保护。

第三节 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

一.功能高分子材料1.特点:既有传统高分子材料的机械性能,又有某些特殊功能的高分子材料.2.实例:(1)高分子分离膜(2)医用高分子材料

二、复合材料

1.定义:复合材料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一种新型的材料。其中一种材料作为基体,另一种材料作为增强剂。

2.性能:一般具有强度高、质量轻、耐腐蚀等优异性能,在综合性能上超过了单一材料。

3.用途:用作宇航,汽车,机械,体育用品,人类健康

第五篇: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小风制作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分离的物质 应注意的事项 应用举例

过滤 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 一贴、二低、三靠 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 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 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 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 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 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 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 所加试剂 现象 离子方程式

Cl- 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Cl-+Ag+=AgCl↓

SO42-稀HCl、BaCl2 白色沉淀 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4.物质的量 = 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A

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 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 = m/M)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 Vm = 22.4 L/mol

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CB = 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 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注意事项: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 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 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 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 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一、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 能否通过滤纸 有否丁达尔效应 实例

溶液 小于1 均匀、透明、稳定 能 没有 NaCl、蔗糖溶液

胶体 在1—100之间 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 能 有 Fe(OH)3胶体

浊液 大于100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 不能 没有 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 O 32-,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活动性Na>Mg>Al>Fe。

二、金属一般比较活泼,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可以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可以与碱溶液反应而得到H2。

三、A12O3为两性氧化物,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都既可以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可以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四、五、Na2CO3和NaHCO3比较

碳酸钠 碳酸氢钠

俗名 纯碱或苏打 小苏打

色态 白色晶体 细小白色晶体

水溶性 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 易溶于水(但比Na2CO3溶解度小)溶液呈碱性(酚酞变浅红)

热稳定性 较稳定,受热难分解 受热易分解

2NaHCO3 Na2CO3+CO2↑+H2O 与酸反应 CO32—+H+ H CO3—

H CO3—+H+ CO2↑+H2O H CO3—+H+ CO2↑+H2O

相同条件下放出CO2的速度NaHCO3比Na2CO3快

与碱反应 Na2CO3+Ca(OH)2 CaCO3↓+2NaOH

反应实质:CO32—与金属阳离子的复分解反应 NaHCO3+NaOH Na2CO3+H2O 反应实质:H CO3—+OH- H2O+CO32—

与H2O和CO2的反应 Na2CO3+CO2+H2O 2NaHCO3 CO32—+H2O+CO2 H CO3—

不反应

与盐反应 CaCl2+Na2CO3 CaCO3↓+2NaCl Ca2++CO32— CaCO3↓

不反应

主要用途 玻璃、造纸、制皂、洗涤 发酵、医药、灭火器

转化关系

六、.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 性的物质。

合金的特点;硬度一般比成分金属大而熔点比成分金属低,用途比纯金属要广泛。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硅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主角,在地壳中含量26.3%,次于氧。是一种亲氧元

素,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形式存在于岩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壳质量90%以上。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

Si 对比 C

最外层有4个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二、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

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4HF == SiF4 ↑+2H2O SiO2+CaO ===(高温)CaSiO3 SiO2+2NaOH == 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三、硅酸(H2SiO3)

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

Na2SiO3+2HCl == H2SiO3↓+2NaCl 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四、硅酸盐

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分布广,结构复杂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Na2SiO3、K2SiO3除外)最典型的代表是硅酸钠Na2SiO3 :可溶,其水溶液称作水玻璃和泡花碱,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和黏胶剂。常用硅酸盐产品:玻璃、陶瓷、水泥

四、硅单质

与碳相似,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晶体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1410℃),硬度大,较脆,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是良好的半导体,应用: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光电池、五、氯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第ⅦA族,原子结构: 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为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

六、氯气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 ===(点燃)2NaCl 2Fe+3Cl2===(点燃)2FeCl3 Cu+Cl2===(点燃)CuCl2 Cl2+H2 ===(点燃)2HCl 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 == HCl+HClO 2HClO ===(光照)2HCl+O2 ↑

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 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

七、氯离子的检验

使用硝酸银溶液,并用稀硝酸排除干扰离子(CO32-、SO32-)

HCl+AgNO3 == AgCl ↓+HNO3

NaCl+AgNO3 == AgCl ↓+NaNO3

Na2CO3+2AgNO3 ==Ag2CO?3 ↓+2NaNO3 Ag2CO?3+2HNO3 == 2AgNO3+CO2 ↑+H2O Cl-+Ag+ == AgCl ↓八、二氧化硫

制法(形成):硫黄或含硫的燃料燃烧得到(硫俗称硫磺,是黄色粉末)

S+O2 ===(点燃)SO2

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容易液化,易溶于水(1:40体积比)

化学性质:有毒,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形成的溶液酸性,有漂白作用,遇热会变回原来颜色。这是因为H2SO3不稳定,会分解回水和SO2

SO2+H2O H2SO3 因此这个化合和分解的过程可以同时进行,为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往正反应方向发生,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作可逆反应,用可逆箭头符号 连接。

九、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一氧化氮在自然界形成条件为高温或放电:N2+O2 ========(高温或放电)2NO,生成的一氧化氮很不稳定,在常温下遇氧气即化合生成二氧化氮: 2NO+O2 == 2NO2

一氧化氮的介绍:无色气体,是空气中的污染物,少量NO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

二氧化氮的介绍:红棕色气体、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NO2+H2O == 2HNO3+NO 这是工业制硝酸的方法。

十、大气污染

SO2、NO2溶于雨水形成酸雨。防治措施:

① 从燃料燃烧入手。

② 从立法管理入手。

③从能源利用和开发入手。

④从废气回收利用,化害为利入手。

(2SO2+O2 2SO3 SO3+H2O= H2SO4)

十一、硫酸

物理性质:无色粘稠油状液体,不挥发,沸点高,密度比水大。

化学性质: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吸水性和强氧化性。是强氧化剂。

C12H22O11 ======(浓H2SO4)12C+11H2O放热H2SO4(浓)+C CO2 ↑+2H2O+SO2 ↑

还能氧化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但不放出氢气。H2SO4(浓)+Cu CuSO4+2H2O+SO2 ↑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使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变红,与某些盐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与碱中和

十二、硝酸

物理性质:无色液体,易挥发,沸点较低,密度比水大。

化学性质:具有一般酸的通性,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还能氧化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但不放出氢气。

4HNO3(浓)+Cu == Cu(NO3)2+2NO2 ↑+4H2O 8HNO3(稀)+3Cu 3Cu(NO3)2+2NO ↑+4H2O

反应条件不同,硝酸被还原得到的产物不同,可以有以下产物:N(+4)O2,HN(+3)O2,N(+2)O,N(+1)2O,N(0)2, N(-3)H3△硫酸和硝酸:浓硫酸和浓硝酸都能钝化某些金属(如铁和铝)使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保护膜,隔绝内层金属与酸,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因此,铁铝容器可以盛装冷的浓硫酸和浓硝酸。硝酸和硫酸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实验室必备的重要试剂。可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盐类等。硫酸还用于精炼石油、金属加工前的酸洗及制取各种挥发性酸。

十三、氨气及铵盐

氨气的性质:无色气体,刺激性气味、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且快)1:700体积比。溶于水发生以下反应使水溶液呈碱性:NH3+H2O NH3?H2O NH4++OH- 可作红色喷泉实验。生成的一水合氨NH3?H2O是一种弱碱,很不稳定,会分解,受热更不稳定:NH3?H2O ===(△)NH3 ↑+H2O

浓氨水易挥发除氨气,有刺激难闻的气味。

氨气能跟酸反应生成铵盐:NH3+HCl == NH4Cl(晶体)

氨是重要的化工产品,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及制造硝酸、铵盐和纯碱都离不开它。氨气容易液化为液氨,液氨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还可以用作制冷剂。铵盐的性质:易溶于水(很多化肥都是铵盐),受热易分解,放出氨气:

NH4Cl NH3 ↑+HCl ↑

NH4HCO3 NH3 ↑+H2O ↑+CO2 ↑

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氨气:(干燥铵盐与和碱固体混合加热)

NH4NO3+NaOH Na NO3+H2O+NH3 ↑

2NH4Cl+Ca(OH)2 CaCl2+2H2O+2NH3 ↑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是否收集满。

11、金属的通性:导电、导热性,具有金属光泽,延展性,一般情况下除Hg外都是固态

12、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

①热分解法:适用于不活泼金属,如Hg、Ag ②热还原法:适用于较活泼金属,如Fe、Sn、Pb等

③电解法:适用于活泼金属,如K、Na、Al等(K、Ca、Na、Mg都是电解氯化物,Al是电解Al2O3)

13、铝及其化合物

Ⅰ、铝

①物理性质:银白色,较软的固体,导电、导热,延展性 ②化学性质:Al—3e-==Al3+

a、与非金属:4Al+3O2==2Al2O3,2Al+3S==Al2S3,2Al+3Cl2==2AlCl3

b、与酸:2Al+6HCl==2AlCl3+3H2↑,2Al+3H2SO4==Al2(SO4)3+3H2↑

常温常压下,铝遇浓硫酸或浓硝酸会发生钝化,所以可用铝制容器盛装浓硫酸或浓硝酸

c、与强碱:2Al+2NaOH+2H2O==2NaAlO2(偏铝酸钠)+3H2↑(2Al+2OH-+2H2O==2AlO2-+3H2↑)

大多数金属不与碱反应,但铝却可以

d、铝热反应:2Al+Fe2O3===2Fe+Al2O3,铝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以还原一些金属氧化物

Ⅱ、铝的化合物

①Al2O3(典型的两性氧化物)

a、与酸:Al2O3+6H+==2Al3++3H2O

b、与碱:Al2O3+2OH-==2AlO2-+H2O ②Al(OH)3(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白色不溶于水的胶状物质,具有吸附作用

a、实验室制备:AlCl3+3NH3•H2O==Al(OH)3↓+3NH4Cl,Al3++3NH3•H2O==Al(OH)3↓+3NH4+

b、与酸、碱反应:与酸

Al(OH)3+3H+==Al3++3H2O 与碱

Al(OH)3+OH-==AlO2-+2H2O ③KAl(SO4)2(硫酸铝钾)

KAl(SO4)2•12H2O,十二水和硫酸铝钾,俗名:明矾

KAl(SO4)2==K++Al3++2SO42-,Al3+会水解:Al3++3H2O

Al(OH)3+3H+

因为Al(OH)3具有很强的吸附型,所以明矾可以做净水剂

14、铁 ①物理性质:银白色光泽,密度大,熔沸点高,延展性,导电导热性较好,能被磁铁吸引。铁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硅、铝,排第四。②化学性质:

a、与非金属:Fe+S==FeS,3Fe+2O2===Fe3O4,2Fe+3Cl2===2FeCl3 b、与水:3Fe+4H2O(g)===Fe3O4+4H2 c、与酸(非氧化性酸):Fe+2H+==Fe2++H2 与氧化性酸,如硝酸、浓硫酸,会被氧化成三价铁

d、与盐:如CuCl2、CuSO4等,Fe+Cu2+==Fe2++Cu

Fe2+和Fe3+离子的检验:

①溶液是浅绿色的

Fe2+

②与KSCN溶液作用不显红色,再滴氯水则变红

③加NaOH溶液现象:白色

灰绿色

红褐色

①与无色KSCN溶液作用显红色

Fe3+

②溶液显黄色或棕黄色

③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15、硅及其化合物 Ⅰ、硅

硅是一种亲氧元素,自然界中总是与氧结合,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硅有晶体和无定型两种。晶体硅是带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硬度大、有脆性,常温下不活泼。晶体硅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可制成光电池等能源。

Ⅱ、硅的化合物

①二氧化硅

a、物理性质:二氧化硅具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熔点高,硬度大。

b、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是H2SiO3的酸酐,但不溶于水

SiO2+CaO===CaSiO3,SiO2+2NaOH==Na2SiO3+H2O,SiO2+4HF==SiF4↑+2H2O

c、用途:是制造光导纤维德主要原料;石英制作石英玻璃、石英电子表、石英钟等;水晶常用来制造电子工业的重要部件、光学仪器、工艺品等;石英砂常用作制玻璃和建筑材料。

②硅酸钠:硅酸钠固体俗称泡花碱,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是无色粘稠的液体,常作粘合剂、防腐剂、耐火材料。放置在空气中会变质: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实验室可以用可溶性硅酸盐与盐酸反应制备硅酸:Na2SiO3+2HCl==2NaCl+H2SiO3↓ ③硅酸盐:

a、是构成地壳岩石的主要成分,种类多,结构复杂,常用氧化物的形式来表示组成。其表示方式

活泼金属氧化物•较活泼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水。如:滑石Mg3(Si4O10)(OH)2可表示为3MgO•4SiO2•H2O

b、硅酸盐工业简介:以含硅物质为原料,经加工制得硅酸盐产品的工业成硅酸盐工业,主要包括陶瓷工业、水泥工业和玻璃工业,其反应包含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水泥的原料是黏土和石灰石;玻璃的原料是纯碱、石灰石和石英,成份是Na2SiO3•CaSiO3•4SiO2;陶瓷的原料是黏土。注意:三大传统硅酸盐产品的制备原料中,只有陶瓷没有用到石灰石。

16、氯及其化合物

①物理性质:通常是黄绿色、密度比空气大、有刺激性气味气体,能溶于水,有毒。

②化学性质:氯原子易得电子,使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氯气与金属、非金属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一般作氧化剂。与水、碱溶液则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拓展

1、氯水:氯水为黄绿色,所含Cl2有少量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大部分仍以分子形

式存在,其主要溶质是Cl2。新制氯水含Cl2、H2O、HClO、H+、Cl-、ClO-、OH-等微粒

拓展

2、次氯酸:次氯酸(HClO)是比H2CO3还弱的酸,溶液中主要以HClO分子形式存在。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漂白)的易分解(分解变成HCl和O2)的弱酸。

拓展

3、漂白粉: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容易保存,工业上以Cl2和石灰乳为原料制取漂白粉,其主要成分是CaCl2和Ca(ClO)2,有效成分是Ca(ClO)2,须和酸(或空气中CO2)作用产生次氯酸,才能发挥漂白作用。

17、溴、碘的性质和用途

溴 碘 物理

性质 深红棕色,密度比水大,液体,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挥发,强腐蚀性 紫黑色固体,易升华。气态碘在空气中显深紫红色,有刺激性气味

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易溶于酒精、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化学

性质 能与氯气反应的金属、非金属一般也能与溴、碘反应,只是反应活性不如 氯气。氯、溴、碘的氧化性强弱:Cl2>Br2>I2

18、二氧化硫

①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1:40),密度比空气大

②化学性质:

a、酸性氧化物:可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亚硫酸(中强酸):SO2+H2O

H2SO3 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SO2+2NaOH==Na2SO3+H2O,SO2+Na2SO3+H2O==2NaHSO3

b、具有漂白性:可使品红溶液褪色,但是是一种暂时性的漂白

c、具有还原性:SO2+Cl2+2H2O==H2SO4+2HCl

18、硫酸

①物理性质:无色、油状液体,沸点高,密度大,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②化学性质:酸酐是SO3,其在标准状况下是固态

物质

组成性质 浓硫酸 稀硫酸 电离情况

H2SO4==2H++SO42-主要微粒 H2SO4 H+、SO42-、(H2O)颜色、状态 无色粘稠油状液体 无色液体 性质 四大特性 酸的通性

浓硫酸的三大特性

a、吸水性:将物质中含有的水分子夺去(可用作气体的干燥剂)

b、脱水性:将别的物质中的H、O按原子个数比2:1脱出生成水

c、强氧化性:

ⅰ、冷的浓硫酸使Fe、Al等金属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钝化

ⅱ、活泼性在H以后的金属也能与之反应(Pt、Au除外):Cu+2H2SO4(浓)===CuSO4+SO2↑+2H2O

ⅲ、与非金属反应:C+2H2SO4(浓硫酸)===CO2↑+2SO2↑+2H2O

ⅳ、与较活泼金属反应,但不产生H2

d、不挥发性:浓硫酸不挥发,可制备挥发性酸,如HCl:NaCl+H2SO4(浓)==NaHSO4+HCl

三大强酸中,盐酸和硝酸是挥发性酸,硫酸是不挥发性酸

③酸雨的形成与防治

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包括雨、雪、雾等降水过程,是由大量硫和氮的氧化物被雨水吸收而

形成。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是化石燃料及其产品的燃烧、含硫金属矿石的冶炼和硫酸的生产等产

生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SO2

H2SO3

H2SO4。在防治时可以开发新能源,对含硫燃料进行脱硫处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19、氮及其化合物 Ⅰ、氮气(N2)

a、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略小于空气,在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78%

b、分子结构:分子式——N2,电子式——

,结构式——N≡N

c、化学性质:结构决定性质,氮氮三键结合非常牢固,难以破坏,所以但其性质非常稳定。

①与H2反应:N2+3H2 2NH3 ②与氧气反应:N2+O2========2NO(无色、不溶于水的气体,有毒)

2NO+O2===2NO2(红棕色、刺激性气味、溶于水气体,有毒)

3NO2+H2O===2HNO3+NO,所以可以用水除去NO中的NO2

两条关系式:4NO+3O2+2H2O==4HNO3,4NO2+O2+2H2O==4HNO3

Ⅱ、氨气(NH3)

a、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1∶700),易液化,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常用作制冷剂

b、分子结构:分子式——NH3,电子式——

,结构式——H—N—H

c、化学性质:

①与水反应:NH3+H2O

NH3•H2O(一水合氨)

NH4++OH-,所以氨水溶液显碱性

②与氯化氢反应:NH3+HCl==NH4Cl,现象:产生白烟

d、氨气制备:原理:铵盐和碱共热产生氨气

方程式:2NH4Cl+Ca(OH)2===2NH3↑+2H2O+CaCl2

装置:和氧气的制备装置一样

收集:向下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

(注意:收集试管口有一团棉花,防止空气对流,减缓排气速度,收集较纯净氨气)

验证氨气是否收集满: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若试纸变蓝说明收集满

干燥:碱石灰(CaO和NaOH的混合物)

Ⅲ、铵盐

a、定义: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如Cl-、SO42-、CO32-)形成的化合物,如NH4Cl,NH4HCO3等

b、物理性质:都是晶体,都易溶于水

c、化学性质:

①加热分解:NH4Cl===NH3↑+HCl↑,NH4HCO3===NH3↑+CO2↑+H2O

②与碱反应:铵盐与碱共热可产生刺激性气味并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即氨气,故可以用来检验铵根离子的存在,如:NH4NO3+NaOH===NH3↑+H2O+NaCl,,离子方程式为:NH4++OH-===NH3↑+H2O,是实验室检验铵根离子的原理。

d、NH4+的检验:NH4++OH-===NH3↑+H2O。操作方法是向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观察是否变蓝,如若变蓝则说明有铵根离子的存在。20、硝酸

①物理性质:无色、易挥发、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浓硝酸因为挥发HNO3产生“发烟”现象,故叫做发烟硝酸

②化学性质:a、酸的通性:和碱,和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b、不稳定性:4HNO3=== 4NO2↑+2H2O+O2↑,由于HNO3分解产生的NO2溶于水,所以久置的硝酸会显黄色,只需向其中通入空气即可消除黄色

c、强氧化性:ⅰ、与金属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常温下Al、Fe遇浓硝酸会发生钝化,所以可以用铝制或铁制的容器储存浓硝酸

ⅱ、与非金属反应:C+4HNO3(浓)===CO2↑+4NO2↑+2H2O

d、王水:浓盐酸和浓硝酸按照体积比3:1混合而成,可以溶解一些不能溶解在硝酸中的金属如Pt、Au等

21、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①原子组成:

原子核

中子

原子不带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组成质子

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

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 ②原子表示方法:

A:质量数

Z:质子数

N:中子数

A=Z+N

决定元素种类的因素是质子数多少,确定了质子数就可以确定它是什么元素 ③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如:16O和18O,12C和14C,35Cl和37Cl ④电子数和质子数关系:不带电微粒:电子数==质子数

带正电微粒: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

带负电微粒: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 ⑤1—18号元素(请按下图表示记忆)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⑥元素周期表结构

短周期(第1、2、3周期,元素种类分别为2、8、8)

周期(7个横行)长周期(第4、5、6周期,元素种类分别为18、18、32)

不完全周期(第7周期,元素种类为26,若排满为32)周主族(7个)(ⅠA—ⅦA)期

族(18个纵行,16个族)

副族(7个)(ⅠB—ⅦB)表

0族(稀有气体族:He、Ne、Ar、Kr、Xe、Rn)

Ⅷ族(3列)⑦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数==电子层数,主族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化合价

⑧元素周期律:

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所以在周期表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F,金属性最强的是Fr(自然界中是Cs,因为Fr是放射性元素)判断金属性强弱的四条依据:

a、与酸或水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释放出氢气的难易程度,越剧烈则越容易释放出H2,金属性越强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c、金属单质间的相互置换(如:Fe+CuSO4==FeSO4+Cu)d、原电池的正负极(负极活泼性>正极)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三条依据:

a、与H2结合的难易程度以及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结合则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c、非金属单质间的相互置换(如:Cl2+H2S==2HCl+S↓)

注意:“相互证明”——由依据可以证明强弱,由强弱可以推出依据 ⑨化学键: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共价键

极性键

化学键

非极性键

离子键

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的形式形成的化学键,一般由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间形成。

非极性键:相同的非金属原子之间,A—A型,如:H2,Cl2,O2,N2中存在非极性键

极性键:不同的非金属原子之间,A—B型,如:NH3,HCl,H2O,CO2中存在极性键

离子键:原子之间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的化学键,一般由活泼的金属(ⅠA、ⅡA)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ⅥA、ⅦA)间形成,如:NaCl,MgO,KOH,Na2O2,NaNO3中存在离子键

注:有NH4+离子的一定是形成了离子键;AlCl3中没有离子键,是典型的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仅仅由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如:HCl,H2SO4,CO2,H2O等

离子化合物:存在离子键的化合物,如:NaCl,Mg(NO3)2,KBr,NaOH,NH4Cl

22、化学反应速率

①定义: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v==△C/△t 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浓度:浓度增大,速率增大

温度:温度升高,速率增大

压强:压强增大,速率增大(仅对气体参加的反应有影响)

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其他:反应物颗粒大小,溶剂的性质

23、原电池

负极(Zn):Zn—2e-==Zn2+

正极(Cu):2H++2e-==H2↑

①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a、有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者其中一个为碳棒)做电极,其中较活泼金属 做负极,较不活泼金属做正极 b、有电解质溶液

c、形成闭合回路

24、烃

①有机物

a、概念:含碳的化合物,除CO、CO2、碳酸盐等无机物外 b、结构特点:ⅰ、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一定形成四根共价键 ⅱ、碳原子可以和碳原子结合形成碳链,还可以和其他原子结合 ⅲ、碳碳之间可以形成单键,还可以形成双键、三键 ⅳ、碳碳可以形成链状,也可以形成环状

c、一般性质:ⅰ、绝大部分有机物都可以燃烧(除了CCl4不仅布燃烧,还可以用来灭火)ⅱ、绝大部分有机物都不溶于水(乙醇、乙酸、葡萄糖等可以)②烃:仅含碳、氢两种元素的化合物(甲烷、乙烯、苯的性质见表)③烷烃:

a、定义:碳碳之间以单键结合,其余的价键全部与氢结合所形成的链状烃称之为烷烃。因为碳的所有价键都已经充分利用,所以又称之为饱和烃

b、通式:CnH2n+2,如甲烷(CH4),乙烷(C2H6),丁烷(C4H10)c、物理性质:随着碳原子数目增加,状态由气态(1—4)变为液态(5—16)再变为固态(17及以上)d、化学性质(氧化反应):能够燃烧,但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同甲烷

CnH2n+2+(3n+1)/2O2

nCO2+(n+1)H2O e、命名(习惯命名法):碳原子在10个以内的,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命名

④同分异构现象: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的现象,称之为同分异构现象 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物质之间称为同分异构体

如C4H10有两种同分异构体:CH3CH2CH2CH3(正丁烷),CH3CHCH3(异丁烷)

甲烷 乙烯 苯

分子式 CH4 C2H4 C6H6 结构式

不作要求

结构

简式 CH4 CH2=CH2 或 电子式

不作要求 空间

结构 正四面体结构平面型平面型(无单键,无双键,介于单、双键间特殊的键,大∏键)物理

性质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是天然气、沼气、油田气、煤道坑气的主要成分 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略小于空气 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有毒 化学

性质 ①氧化反应:

CH4+2O2

CO2+2H2O ②取代反应:

CH4+Cl2

CH3Cl+HCl ①氧化反应:

a.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b.C2H4+3O2

2CO2+2H2O ②加成反应:

CH2=CH2+Br2

③加聚反应:

nCH2=CH2

—CH2—CH2—

产物为聚乙烯,塑料的主要成份,是高分子化合物 ①氧化反应: a.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b.2C6H6+15O2

12CO2+6H2O ②取代反应: a.与液溴反应:

+Br2

+HBr b.与硝酸反应:

+HO-NO2

+H2O ③加成反应:

+3H2

(环己烷)

用途 可以作燃料,也可以作为原料制备氯仿(CH3Cl,麻醉剂)、四氯化碳、炭黑等 石化工业的重要原料和标志,水果催熟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制造塑料,合成纤维等 有机溶剂,化工原料

注: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中一个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代替的反应:有上有下 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不饱和键(双键或三键)两端的原子与其他原子直接相连的反应:只上不下

芳香烃——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的烃称为芳香烃。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易取代,难加成)。

25、烃的衍生物 ①乙醇:

a、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易挥发的液体,可和水以任意比互溶,良好的溶剂 b、分子结构:分子式——C2H6O,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官能团——羟基,—OH c、化学性质:ⅰ、与活泼金属(Na)反应:

2CH3CH2OH+2Na

2CH3CH2ONa+H2↑

ⅱ、氧化反应:燃烧:C2H5OH+3O2

2CO2+3H2O

催化氧化:2CH3CH2OH+O2

2CH3CHO+2H2O

ⅲ、酯化反应: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d、乙醇的用途:燃料,医用消毒(体积分数75%),有机溶剂,造酒 ②乙酸:

a、物理性质: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液体,易溶于水和乙醇。纯净的乙酸称为冰醋酸。b、分子结构:分子式——C2H4O2,结构简式——CH3COOH,官能团——羧基,—COOH c、化学性质:ⅰ、酸性(具备酸的通性):比碳酸酸性强 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CH3COOH+NaOH=CH3COONa+H2O ⅱ、酯化反应(用饱和Na2CO3溶液来吸收,3个作用)d、乙酸的用途:食醋的成分(3%—5%)③酯:

a、物理性质:密度小于水,难溶于水。低级酯具有特殊的香味。b、化学性质:水解反应

ⅰ、酸性条件下水解:CH3COOCH2CH3+H2O

CH3COOH+CH3CH2OH ⅱ、碱性条件下水解:CH3COOCH2CH3+NaOH

CH3COONa+CH3CH2OH

26、煤、石油、天然气

①煤:由有机物和少量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可通过干馏、气化和液化进行综合利用 蒸馏:利用物质沸点(相差在20℃以上)的差异将物质进行分离,物理变化,产物为纯净物 分馏:利用物质沸点(相差在5℃以内)的差异将物质分离,物理变化,产物为混合物 干馏:隔绝空气条件下对物质进行强热使其发生分解,化学变化

②天然气:主要成份是CH4,重要的化石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加热分解制炭黑和H2)③石油:多种碳氢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可通过分馏、裂化、裂解、催化重整进行综合利用

分馏的目的:得到碳原子数目不同的各种油,如液化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重油等

裂化的目的:对重油进行裂化得到轻质油(汽油、煤油、柴油等),产物一定是一个烷烃分子加一个烯烃分子

裂解的目的:得到重要的化工原料“三烯”(乙烯、丙烯、1,3—丁二烯)

催化重整的目的:得到芳香烃(苯及其同系物)

27、常见物质或离子的检验方法 物质(离子)方法及现象

Cl-先用硝酸酸化,然后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 SO42-先加盐酸酸化,然后加入氯化钡溶液,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

CO32-加入硝酸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该沉淀可溶于硝酸(或盐酸),并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Al3+ 加入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续加入NaOH溶液,沉淀消失 Fe3+(★)加入KSCN溶液,溶液立即变为血红色

NH4+(★)与NaOH溶液共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Na+ 焰色反应呈黄色

K+ 焰色反应呈浅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I2 遇淀粉溶液可使淀粉溶液变蓝 蛋白质 灼烧,有烧焦的羽毛气味

下载化学必修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化学必修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一 必修二化学教学计划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计划 教师:林海霞 本学期我校高一年级化学学科的学习采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和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苏教版化学必修1教案

    苏教版化学必修1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苏教版)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1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1单元 课时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一、学习目标......

    化学必修二知识总结范文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注意: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苏教版化学必修一教学计划

    2014-2015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高一作为初高中衔接的初始阶段,大多学生因为初高中化学的知识内容、学习方法都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很多学生觉得高中化学比较难以学习,这就要求......

    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

    高一_必修二化学教学计划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计划 教师:陈彩文 本学期我校高一年级化学学科的学习采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和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必修2化学作业067

    班化学作业067 2013年 月 日星期 姓名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H、D、T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是氢元素的三种同位素B.OH与H3O组成元素相同,所含质子数相同 C.结构示意图为和......

    化学必修二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归纳

    期末考试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章一、元素周期表★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