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时间:2019-05-12 07:0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第一篇: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作者:麻学锋 吕白羽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9期

[摘要J产业集群是当令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是增强地区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武陵山区作为全国典型的老少边穷民族地区,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已经形成了“张家界一凤凰一梵净山”黄金旅游线路。文章通过对旅游产业集群概念的界定,提出了武陵山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指出旅游产业集群是提升武陵山区旅游业竞争力的一种新的战略模式。

[关键词]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第二篇:浅谈旅游产业集群

浅谈我国旅游产业集群

摘要:本文论述了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类型,通过论述旅游产业集群和我国旅游产业的关系,并指出旅游产业集群代表着旅游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表明了我国旅游产品和价值链的延长,最后提出一些壮大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的建议。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业对策

一、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

对产业集群的定义目前主要围绕着地理特性和产业特性这两个方面展开。那么具体到旅游产业集群又是如何进行定义的呢?

国外学者Donald(2O04)等人根据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从产业链和提高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界定旅游产业集群,提出了“旅游竞争集群”的概念,他们认为:旅游集群是由有效的旅游供应链组织起来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其目的是旅游目的地所有单位协同作用以便提高目的地的竞争力。美国学者Gollub(2002)等人认为价值链是旅游集群的核心,区域旅游集群的发展壮大过程可通过价值链来反映,他们认为旅游产业集群主要由三个集聚层次的价值链构成:第一层次也是最高层次是产出层,由目的地旅游产品及事件组成;第二个层次是供给层,即由目的地旅游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所组成;第三个层次是投入层,即由目的地人力资源系统、产品与服务创新系统、财政系统、基础设施系统、信息基础系统、商业氛围、基础设施的环境质量和营销系统等组成。Sara(2oo3)认为旅游集群体系中除传统的分布于城市与目的地的娱乐、餐饮和宾馆等企业集群外,还存在另一种形式的集群即各种主题集群(thematic clusters),如各种遗产旅游、特种旅游、探险与运动旅游等,它们往往跨越了地域与行政的界限,依靠合作的价值链组成包价团队旅游,协同一致为旅游者提供一种有价值的旅游体验。

国内学者宋振春(2003)等人忽略地理接近性从旅游产业属性角度将旅游业等同于旅游产业集群,他们认为:从旅游者需求角度和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旅游业是依托旅游吸引物、为旅游者提供综合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产业集群。袁莉(2002)和尹贻梅(2004)等人在波特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认为:旅游产业集群作为区域企业集群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旅游目的地的自然与人文旅游吸引物为核心要素,由处于旅游目的地产业或产品链上的众多企业部门与机构集聚而成,其目的是通过企业与部门间相互合作取得共识,以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整体竞争力,实现单个企业和地区所不能达到的结果。徐辉(2002)等人则提出旅游生态产业群的概念,认为旅游生态产业群是旅游消费行为的执行部分,也作为生态旅游地的建构者。基于瑞典学者Anders等人的观点,笔者认为对旅游产业集群概念的认识可以从四维的角

度(功能维度、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战略理念维度)进行分析,即旅游产业集群整合了产业链、地理空间、发展演变和战略理念四个方面的内容。据此,旅游产业集群可定义为:由旅游吸引物、相关要素和市场通过网络、产品链或战略规划连接起来的在地理空间上集中的趋向和过程。

二、旅游产业集群的类型

1.资源型旅游产业集群。以经营特定地域空间的旅游核心吸引物的企业为中心,以地接社、酒店餐饮交通运输公司为主体以保险银行等配套服务企业为辅的面向游客需求价值链的产业集群。

这类旅游产业集群发生在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地的景观或事件(贸易展览或商务会议)对旅游者起着激发或吸引的作用, 是旅游者的根本性需求。因此, 提供或经营核心旅游吸引物的企业构成了旅游产业集群的中心。集群内的企业间直接关联性并不强。它们间的资源整合是在多点之间进行, 通过联合向旅游者提供高质t 的旅游经历, 形成“某种一揽子旅游产品”。这类旅游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行为具有复杂性和关系的不稳定性。集群内企业的联系主要是信息联系, 形成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价值网系统。价值网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对供应链理论进行了实用化的系统思考, 将企业的经营皿身于现代网络环境, 通过将链式思考提升到网状思维即使原来是竞争对手的企业纷纷合作。把各自的价值链联结起来形成价值网络, 使企业更能满足客户的独特器要。集群内企业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值认同感。由于旅游杨合资源的非流动性, 因此要求这类旅游集群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在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大型旅游景区往往形成这类旅游产业集群, 如大九寨沟国际旅游区.张家界大旅游区等。

2.专业市场型旅游产业集群。通常以具有销售中介职能的大型旅行社企业集团为龙头, 以众多中小旅行社企业(或特许经营加盟社)为主体, 相关旅游要素企业为依托而形成的旅游产业集群。

专业市场型旅游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旅游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相互依赖性较强。集群以旅游经营商或批发商为中心, 它主要面对琴售商而不是一般公众直接销售。处在外围的是专门面对消费者从事旅游咨询服务代理收客业务的零售商或是专门从事地接业务的专营商。这类产业集群主要通过分工合作共同组成地域生产销售网络。集群内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也有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集群内企业之间以电子商务为平台, 形成批发、代理和零售的旅游网络。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市场的力量。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旅游服务部门特别是旅行社, 其经营活动是以水平分工体系进行的。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在我国客源充沛的特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 一些实力强大的旅行社率先应用资本和新技术.对旅行社的经营分工进行了再造, 实现了旅行社的垂直分工和专业化经营。因此, 以专业化市场为基础的旅游产业集群主要发生在我国经济发达的特大城市和东部地区。

三、旅游产业集群与我国现代旅游业

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的出现和逐步形成对于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旅游产业集群的出现代表着我国旅游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

旅游产业集群本身就是一种崭新的经营组织形式。它的出现打破了我国旅游产业长期以来的分散经营单一旅游产品的经营组织模式, 是我国旅游产业的一次革命。旅游产业集群内各企业通过相互竞争和专业化分工协作, 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而结成一个空间集聚体, 成为介于市场与管理层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这种组织既有助于企业克服市场的交易分散性和不确定性风险, 降低企业的文易成本, 也可以克服多层次组织的低效率。旅游产业集群的出现和发展将提高我国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二)旅游产业集群形成表明我国旅游产品和服务价值链的延长

较长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价值链, 为旅游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提供了可能, 也为新企业的进入创造了市场发展空间。而新企业的进入是旅游集群获取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关键, 因为它是保持旅游企业集群旺盛生命力的关键。

(三)旅游产业集群的运作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旅游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架起了桥梁。旅游产业集群促进区域旅游生产率的提高。旅游产业内大量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 能很快形成区域旅游规模经济效应。一是旅游关联性供应商的聚集, 不仅能提高区域内对旅游供应商的谈判能力, 同时也降低了旅游供应商的违约风险。二是旅游专业化市场的形成, 从客源供给、服务产品支持到景点产品销售, 旅游集群区内可以自然形成巨大的旅游专业化市场。同时.也促进地区就业率的提高。三是高素质员工的流入。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专业技术员工而言, 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较低的流动风险, 由此带来人才的集聚。四是专业信息的共享。有市场的、技术的与竞争有关的信息有可能在区域内大会集并迅速传递。五是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上的大t量投入。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又可以吸引大量的外来旅游资本, 引发相关配套资本的跟进, 促

进旅游产业的迅速崛起,竞争力的提升,进而形成旅游产业优势。

旅游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竞争能力。旅游产业集群为区内旅游企业的竞争和合作提供了双重机会。竞争对手的存在迫使旅游企业不断采用新技术、创新旅游产品、改进旅游服务, 树立区域旅游品牌。旅游产业集群内的产业结构在竞争与合作中得到优化。竞争使旅游产业内部分工更加专业化、服务质标准化, 合作使旅游企业间形成的产业链更加紧密。这一切又促使企业在更高的层面开展竞争。其结果形成对旅游消费者更大的空间吸引力。

四、培育与构建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的建议

产业发展的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是21世纪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培育和构建产业集群已成为各国参与全球竞争,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我国各类旅游产业集群虽然仅初露端倪,但是走集群式发展之路,提升中国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已成当务之急。

产业集群有区域经济的引擎或发动机之称。集群已愈来愈成为连接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一种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它从观念上将旅游产业与全球化紧密结合起来,发展旅游产业集群是推动我国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我国旅游产业具有中小企业多、集聚程度低、实力较弱等特点,而发展以旅游中小企业为主、体现区域特色的旅游产业集群,是提高和增强国家和各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因此,应大力推行旅游集群式发展战略,加快区域旅游合作与一体化进程;鼓励包括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在内的有竞争实力的新企业的形成,扩大并增强集群本身来影响竞争;鼓励知名度高的旅游企业和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在业务拓展、关联产业开发上形成有效的战略合作,在产品创新和产业延伸上加强合作;避免集群内部旅游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创建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保持集群的竞争优势和长久的生命力。同时,加大旅游产业与现代科学技术产业的融合与渗透,促进旅游产业链延伸和旅游产业集群扩张与创新,加快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步伐与一体化组织形式,全面提升区域旅游的产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Donald F.Hawkins .A protected Areas Ecotourism Competitive cluster Approach to Catalys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Bulgaria[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4,12(3):219—244

[2]Collub James,Amy Hosier,Grace WOO.Using Cluster Based Economic Strategy to Minimize Tourism leakages[Z].Research Report Submitted to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actice(GEDP),San Francisco,California,2002:1—59.

[1]Sara Nardin.Tourism Clustering &Innovation—Path to Economy Growth&Development[Z].European Tourism Research Institute,Mid — Sweden University,2003,(14):1—85.

[3] 尹贻梅,陆玉麒,刘志高.旅游企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8):22—25.

[4] 张梦.以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力[J].财经科学,2005(6):186—190.

[5] 牟红.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的建立方式研究[J].江苏商论,2006(4):95—96.

[6] 张建春.旅游产业集群探析[J].商业研究,2006(15):147—150.

[7] 尹贻梅,刘志高.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6):98—102

[8] 张梦.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旅游学刊,2006(2):36—40

[9] 骆静,聂鸣.产业集群及其政策研究述评[J].科学管理研究,2003(2):52—55

[10] 邓冰,俞曦,吴必虎.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53—57.

[11] 颜醒华,俞舒君.旅游企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机制与管理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61—66

[12]聂献忠,张捷.我国主题旅游集群的成长及其空间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5,(4):23—28,

第三篇:某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

某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

近年来,“产业集群”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市纺织、林竹、建材等产业已有相当的规模,也具备产业集群的一些特征,但如何通过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加快纺织、林竹、建材等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按照“三个依托”(即依托资源求发展、依托城市求发展、依托大企业求发展),“三个联动”(即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联动、国有经济与非公经济联动、地方经济与驻永企业联动)和壮大纺织、林竹、旅游“三个产业”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培育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从而使我市的纺织、林竹、建材三大产业得以快速发展,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据统计,2003年全市共有纺织、建材、林竹企业214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一半以上。纺织、建材、林竹三大产业实现工业产值30.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6.2%。

----纺织业。2003年全市纺织业实现产值12.7亿元,比增33.6%;年产纱23100吨、布3468万米,分别比增34.4%和28.5%。目前,全市各类纺织企业达70家,从业人员6767人,年纱锭生产能力达20万锭,居全省第五位,各种织布机2247台,针织机37台。主要产品有棉纱、涤棉纱、涤纶纱、无纺布、涤纶布、PU革、牛仔布、梭织布及针织布等。拥有福建化纤纺织集团、升汇公司、宝华林公司、兴发公司、方圆公司、田龙工贸公司等一批实力较强的纺织企业;京朋纺织、中珂纺织、英汉纺织、锦辉纺织、川龙纺织等一批纺织企业正在筹建之中,预计到2008年全市纺织业产值将超过3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林竹业。2003年全市林竹业实现产值15.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8亿元,比增16.1%;年产强化木地板150万平方米、中纤板12万立方米、木胶合板3万立方米、竹地板44万平方米、竹胶板4万立方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林竹企业106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拥有永林股份公司、吉通公司、亨雅公司、永欣公司等一批上规模的林竹加工企业,其中永林股份公司为全国首家以森工资源为主的上市公司。今后随着我市的“两个百万亩”(百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和百万亩毛竹林基地)和“两个中心”(全省的木材人造板生产中心和竹材高效利用生产中心)的建设,到2008年,全市林竹总产值将超过30亿元,比2003年翻一番,年产中纤板50万立方米、强化木地板500万平方米、竹地板150万平方米。----建材业。2003年全市建材工业实现产值8.7亿元,比增12.3%;年产水泥336万吨,商品熟料62万吨。目前,我市建材工业主要以水泥生产企业为主,共有水泥企业38家,其中建福水泥股份公司为上市公司,水泥企业从业人员6630人。去年来,我市按照上大挤小,整合提升水泥工业水平的思路,加大旋窑水泥建设力度。两个年产100万吨水泥的谋诚旋窑水泥和金银湖旋窑水泥已相继动工兴建,年产150万吨水泥的柯埔水泥磨粉厂和年产200万吨安砂旋窑水泥正在做前期工作,预计到2008年全市旋窑水泥生产能力将超过500万吨,建材工业产值20亿元以上。

由于我市产业集群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集聚程度较低。具体表现为:一是企业在空间上布局较为分散。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许多乡镇在创办企业时遵循的是“就地办厂”、“离土不离乡”的布局原则,使企业在地理空间上处于离散状态。如我市纺织产业只有20多家纺织企业布局在尼葛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其周围,其它大量的纺织企业都分布于各乡镇。二是企业间产业关联度低。由于各企业间的专业协作差,无法做到资源共享、利益共均,造成部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如地处我市的福建化纤纺织集团生产的纺织原料不能为我市的纺纱企业所用,主要销往江渐和

我省的沿海地区,而我市的纺纱企业却从江渐一带购买原料;三是各产业的产业链太短。我市各企业的产品基本都是处于产业链的中间产品,终端产品少。四是园区规模太小。我市最大的尼葛园已开发的面积尚不足1000亩,其它园区可想而知,这样就难以做到企业的大规模聚集。

(二)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较差。一是政策环境不够宽松。企业在用地、融资、税收等方面仍有不少问题,以纺纱企业为例,我市企业税收约为4元/锭·月,而沿海企业仅为2元/锭·月。过高的税赋,既制约企业进一步积累做大,又阻碍民间资本再投入。二是中介机构等职能发育不全。我市纺织、建材、林竹等都有自己的行业协会,但是这些行业协会由于行政色彩过浓,所起的作用不大。三是中小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我市在包装、仓储、物流、信息、融资担保等方面的服务企业还相当少,而且服务能力很有限,如我市仅有的一家担保公司注册资金只有362万元,仅能提供总额为1810万元的担保额度。四是市场服务体系不配套。

(三)企业整体竞争力较弱。一是能够牵动整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少。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资本薄弱、人才缺乏、经营粗放、抗风险能力低。二是技术装备水平低。许多企业主要生产设备大部分为中低档设备或已近淘汰的设备,如整个水泥行业目前只有一条日产1600吨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其它皆为已近淘汰的立窑或半干法旋窑生产线。三是企业产品比较单

一、档次低。虽有一定的销售市场,但多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无优势可言。四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大多数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应用、市场开拓、市场预测等方面工作比较薄弱,只求产量而忽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大路货多、仿制品多;五是品牌意识不强。全市只有“双轮”牌聚乙烯醇、“建福”牌水泥、“一支花”尿素等9个省级名牌产品。

二、对策和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按照“提升区位优势,促进产业集聚,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和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确保经济实力继续保持全省十强,争取进入全国百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一步目标。同时,针对当前我市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与时俱进,整合资源,调整好各类园区的发展规划。没有与时俱进的规划,就不可能有产业的持续发展。要正确估价永安在全省经济乃至全国经济价值链中的作用,要以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根据永安支柱产业的发展要求,调整好各类园区的发展规划。并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有利于”:一是要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有利于构筑本区域的产业体系;二是要通过企业聚集,带动技术、产品和服务等的配套,有利于形成具备一定发展规模的产业链;三是要有利于形成有永安特色的产业,实施品牌战略;四是要有利于形成比较优势明显、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与周边地区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态势。尼葛高新技术园区等永安北部的园区着重发展纺织工业,曹远、大湖乡镇工业小区等永安西北部的园区着重发展建材工业,吉山和洪田乡镇工业小区等永安西南部的园区着重发展林产工业,桃源洞、天宝岩、安贞堡等永安东部地带着重发展旅游产业。要加快速度做大我市各类园区特别是尼葛高新工业园区的规模,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专业园区,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

(二)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改善产业集群形成的环境。要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策干预力度,制止产业发展资源的进一步分散化趋势,以非均衡的市场化手段为主推动产业基地的形成与发展。通过筛选和规划,确定一批高成长性的项目,从资金、用地、政策和服务等多方面重点扶持,创造产业链上下配套的产业环境。我市纺织业目前已经具备产业链条化的条件,要积极开发纺织后续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力争突破服装加工。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和各类产业集群。强化市场运作力度,产业集群是环境的造化和市场的产物,并不是人为造成的,它还需要利用市场机制,优胜劣汰,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三)围绕大企业进行配套,加快中小企业向集聚式方向发展。产业集群在发展初期往往依赖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围绕大公司配套是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要鼓励大企业将关联的中小企业纳入整体发展体系中。大企业要对为其配套的小企业给予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网络等支持,使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竞争中得到稳定发展。我市纺织工业要充分发挥福建纺织化纤集团、升汇公司、宝华林公司、田龙工贸公司等龙头企业的作用,建材工业要以福建水泥股份公司为龙头,林产工业要以永林股份为龙头,机械工业要围绕永安机械厂、永安轴承公司作好配套工作。

(四)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改善产业集群环境。从企业集群到产业集群的过程,就是从资源投入的增加转向对现有的资源运用能力进行整合的过程。要想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协同效应,需要与产业集群活动相关的各种中介自律机构,特别是行业协会的服务和协调。为适应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要通过纺织、建材、林竹等行业协会,统一规范、统一价格,反对不正当竞争等,不断解决自身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改善产业集群的生态环境,提高整个区域的产业集群竞争能力。

(五)加快融资步伐,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发展产业集群需要大量的资金。要千方百计,利用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筹集资金。要面向国内外招商引资,实现融资多元化,特别要利用好永林股份上市公司资源,加快发展林竹产业集群。要放宽眼界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好沿海企业、转移上下游产业的机会,围绕主导产业,选好项目,“重拳”出击,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本地,形成区域产业集群的新优势。

第四篇: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

一、集中一集聚一集群

(一)集中

在集群发展的起始阶段——集中过程中,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要素和设施配套要素是吸引园外企业入驻的最大原因。

在此阶段,园内企业因为地理上的集中而形成了有别于分散的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优势和成本优势,即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优势和基于议价能力提升的成本优势。但是,由于集中仅仅是整个集群过程的最初状态,初步地表现出集群的地理集中性特点,产业关联及其薄弱,不能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协作和产业链关系,产业层面的集群优势几乎为零。同时园区企业对地域的嵌入性和依附性不强。

因此,处于集中阶段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利用空间上集中的已基本形成了园区经济总量上的规模,赋予了集群企业一定的竞争优势,但难以较好发挥集群的外部规模效应。

(二)集聚

产业园区由集中而集聚的提升,是产业园区向集群方向发展的中间阶段,在此提升过程中,园区企业依托的主要是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市场规范和服务配套要素,四者构成了园区企业向某一产业集聚的基本条件。由此,在具备了上述四大要素的企业集中的园区中,产业具备了明显的行业特征,产业园区的发展指向了特定的产业,从而形成集聚。

此时,产业园区的竞争优势逐步扩大;生产效率优势一方面表现为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专业分工引起的效率提升;产业园区内的产业协作增强,企业间的合作规模扩大,使得成本优势覆盖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两大部分。

(三)集群

集群是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而集群形成的基本要件除了上述两阶段的要素外,还必须具备人文环境、集群特色、产业配套及创新企业家群体四大要素。

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中,例如中关村、硅谷、新竹等,都具备了地理集中性、根植性、柔性精专、合作网络性、创新性、自组织性等特征,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产业园区的发展进入新的层次。同时,产业园区也不再是集中于集聚状态下的“松脚型”的产业园区,而是嵌入本地社会文化中的园区集群。

二、辐射接受中心一向内辐射中心一向外辐射中心

(一)辐射接受中心

在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层次上,园区进入集群发展阶段,相对集聚,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产业,显示出较好的产业链效应和较强的产业竞争力。但是,辐射接受中心往往只实现了产业园区的生产加工功能,园区功能相对简单,其竞争力的提升相对而言是被动的,有赖于外部技术的流入。

因此,此类园区具备一定的集群优势与产业竞争力,但产业升级与竞争力提升主要依靠接受外部产业辐射。

(二)向内辐射中心

辐射接受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将超越生产加工的简单功能,而跃升到向内辐射中心的层次。在此阶段,产业园区的优势产业形成了面向集群内部辐射作用,即优势产业中的具备了较高的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各方面实力的龙头企业,首先产生了寻找新技术、开拓新市场的意识,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扩张,从而对园区集群内部相对弱小的企业发挥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带动整个集群共同提升竞争力。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充分扩大到整个地域范围,区域品牌逐步形成,区域创新功能得到发挥,集群在当地的根植性也有所增强。

(三)向外辐射中心

向外辐射中心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和技术输出效应,是所属行业的品牌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它不仅对园内企业有辐射力,使集群整体呈上升式发展,同时对于同行业的园外企业都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力,使大批的外部企业成为其代工生产企业,甚至使外部企业形成专门的集群为其提供配套支持。

分散的企业由集中而集聚而集群,产业园区的集群由辐射接受中心而向内辐射中心而向外辐射中心,这就是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逻辑轨迹。

第五篇:云南与周边国家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研究

摘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云南旅游业一直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现已成为云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由于云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其与以湄公河为纽带的东盟各国进一步加强在经济、基础设施和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便利。在《中国与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签署并发表的大背景下,云南省的旅游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可以借机整合周边国家的旅游资源,加快与湄公河区域国家的旅游合作,形成以澜沧江——湄公河为纽带的云南省与东盟各国的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做大作强云南省的旅游产业,为促进云南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关键词:云南旅游业;澜沧江-湄公河;旅游产业集群

一、云南发展与周边国家旅游产业集群的意义

(一)云南与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的现状分析

目前,云南省与东盟各国在公路、铁路、航运、航空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已为区域化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在公路方面,中国昆明至泰国曼谷的公路将为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提供一条重要的联系纽带,也是亚洲公路网中的一条重要路线,这条陆路通道全长1,887公里,在中国境内827公里,老挝境内247公里,泰国境内813公里;在铁路方面,主要考虑“泛亚铁路”的建设,泛亚铁路建成后,可在中国境内与横贯欧亚大陆的欧亚大陆桥衔接,形成一条相互开放、联接的国际大通道;在航运方面,2000年4月,中、老、缅、泰四国交通部长在缅甸正式签署了《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协定》。该协定规定,缔约任何一方的船舶均可按照该协定和缔约各方共同制定的有关规则在中国思茅港和老挝琅勃拉邦港之间886公里河段自由航行。2001年3月,中老缅泰四国高官代表签署了《实施四国政府商船通航协定谅解备忘录》,并同意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协调联合委员会(简称联委会),有关通航研讨班和船长、安全管理人员培训项目已经启动或正在实施。2001年6月,中老缅泰四国在中国景洪举行了澜沧江——湄公河商船正式通航典礼,并就航道改善工程达成共识。中国政府表示愿意出资协助整治疏通老挝、缅甸境内湄公河航道。一旦环境评估报告得到四国政府的批准和联委会会议的通过,湄公河航道部分整治工程即可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在航空方面,中国云南航空公司现已开通由昆明通往曼谷、新加坡、万象的国际航线,已初步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面向东南亚地区的国际航线网络。

(二)发展与周边国家旅游产业集群的条件和意义

第一,云南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基础。以复杂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多样性民族文化为背景形成的云南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奇异性及多重景观组合优良的特点。不仅自然景观丰富多样,而且以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奇异多彩,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组合优良,相得益彰。不少景区(点)在世界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位,适宜开展多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旅游产品的条件。同时云南具有邻近东南亚、南亚周边国家的地缘优势。通过建设国际大通道,配合云南境内的公路、铁路、航空网和水运建设,有利于与周边国家和国内省区开展区域合作,并融入东南亚、南亚旅游圈。

第二,旅游业发展积累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来对旅游业的大力投入和培育,云南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创建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精品景区景点,全省目前已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文明风景旅游示范点14个;拥有10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位居全国第三;有4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6个省级旅游度假区,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为我省国土面积的3.3%,其比例位居全国前列;有昆明、大理、丽江、建水、巍山 五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保山、腾冲、威信三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省经各级人民

政府正式审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44个,其中国家级17个、省级102个,旅游综合运输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相对于西部其他省区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比较优势,为云南“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带来的机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启动,将使云南真正从对外开放的末端走向对外开放的前沿,为云南旅游业发展区域合作带来新的机遇。

第四,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带来的机遇。根据共建统一澜沧江湄公河旅游圈、打造东南亚八国公园的构想,云南省将在有关各国合作开发客源市场方面发挥枢纽作用,通过扩大周边地区客源市场,转接次区域的游客到国内其它旅游地的方式吸引海内外游客到云南旅游。同时,还将按中国有关规定办理到次区域各国进行边境或出境旅游。基于以上四方面的条件和机会,云南省与周边国家发展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必将对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旅游产业集群可增强区域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增加该区域旅游收入,以此来完善该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又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这样就能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同时也能够大大的方便广大中外游客在该区域的旅游,一改以往那种一次只能在一个国家旅游的状况,将来只需要办个该区域的特别通行证就可以一次观光整个区域的大部分主要景点,这将大大节省游客的时间、精力和费用,让游客能一次性领略区域各国各自不同的风土人情。可见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发展能够实现一种多方共赢的局面。

二、云南省与周边国家发展旅游产业集群所存在的障碍

首先,该区域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官方旅游协调机构,统一协调处理各国在旅游政策法规方面、公共基础设施的合作建设方面、精品旅游线路的合作开发方面、旅游客源的共享方面等相关事务。

其次,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还未形成世界知名的旅游品牌,在当今世界旅游产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如果没有自己的知名旅游品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的打造终将是一句空话,无法保持其持久的生命力。

再次,目前各国在具体的国家安全领域还没能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合作机制。目前官方的合作尚处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备忘录的签署阶段,还未能就区域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诸如: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恐怖主义、武器走私、洗钱、国际经济、网络等领域的跨国犯罪活动等方面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合作模式。

最后,阻碍云南省发展与周边国家旅游产业集群的一个最突出问题就是专业人才的匮乏,也就是精通该区域旅游文化和语言的专业旅游人才队伍还相当稀缺。

三、云南省发展与周边国家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

第一,建立一个专门组织来协调次区域旅游合作。目前可考虑建立一个由次区域政府、企业界、学术界人士组成的半官方或官方性的“旅游发展委员会”,其作用是:一是协调各国旅游政策,如简化旅游入境手续等;制定旅游合作发展计划;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等组织进行协调,筹措资金。二是举办次区域旅游论坛及其它会议,对次区域旅游合作的各种方案进行论证和分析,解决在旅游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三是开展旅游信息交流,发行有关的旅游合作出版物。

第二,通过加强合作,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次区域交通、通讯欠发达,公用设施缺乏,旅游设施不完善,是制约次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采取合作方式可以共同承担开发成本,减轻财政压力,加快建设速度。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吸引次区域外的投资,世界银

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及西方发达国家对次区域交通、能源、通讯、旅游业等合作项目都有极大的投资兴趣。次区域旅游发展委员会应积极进行协调,促使次区域交通、通讯等设施建设优先考虑有利于旅游、贸易迅速发展的项目。如景洪——景栋——清莱——清迈、勐腊——琅勃拉邦——万象的公路建设,景洪与清莱、清迈、万象等城市的航空对接等。这些交通的建设有利于尽快形成局部的旅游环线,大量吸引游客。

第三,尽快成立联合打击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恐怖主义、武器走私、洗钱、国际经济、网络等领域的跨国犯罪活动的专门机构,金三角地区是目前世界上毒品交易最为猖獗的地区之一,将来这一区域一旦取消现行的签证制度,简化相关的手续,实行该区域一卡通的话,必将为一些毒品犯罪份子以更多的可趁之机,将给该区域的禁毒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所以应尽快成立相关的机构以加强各方在跨国犯罪领域的合作,才能保证将来的旅游合作更加健康,否则我们拟开展的旅游合作将会为犯罪份子提供更多的庇护。

第四,选择重点旅游线路合作开发,澜沧江——湄公河是联结次区域各国的天然纽带,又是一条旅游资源丰富的“黄金水道”。该河流经白族文化区、傣族文化区、缅族文化区、高棉族文化区、老族文化区等各具特色的文化区。流域内大理、西双版纳、金三角、琅勃拉邦、廊开——万象、巴色、暹粒——吴哥、金边等都是有名的旅游区。而且该流域又是次区域各个合作项目集中的地区,各领域的合作可以相互促进。选择澜沧江——湄公河一线重点合作开发,可以很快形成一条集生态、文化、科考、寻根、漂流探险旅游为一体的旅游热线,为次区域旅游圈的形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车志敏.云南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2]麻学锋.湘鄂渝黔边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08).[3]廖志豪,张光远,吴丽华.云南旅游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04,(09).[4]刘诗嵩.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开发[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6,(02).[5]王学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云南的对外开放[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6]王学鸿.云南企业到东盟国家跨国经营的问题与对策[J].东盟论坛,2002,(02).[7]王学鸿.云南西双版纳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地位、优势和对策[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2,(05).

下载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大全)

    发展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2012-07-09 07:08:00 来源: 黑龙江日报(哈尔滨) 有0人参与 00 依据《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和《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黑龙江省第......

    玻璃制品产业集群发展

    玻璃工艺制品产业集群发展调研报告小官庄镇方 春玻璃(水晶)工艺制品产业是我县的特色产业之一,其中玻璃工艺制品以小官庄镇为主导,水晶工艺品以西安丰镇为主体。2007年玻璃制品......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开发(名胜)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节约利用资源,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

    长沙产业集群发展情况汇报★

    凝心聚力 科学跨越——长沙产业集群发展情况汇报 长沙地处湖南东北部,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信息中心,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

    关于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关于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情况汇报各位领导: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对各位领导莅临我县督导检查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各位领导长期以来对我县各项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

    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初探

    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初探科技工业园区是高技术产业聚集的经济特区,产业集群理论对于我国的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分析了科技工业......

    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日益受到关注,成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力量。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

    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

    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日益受到关注,成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