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技术规范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技术规范(试行)
1.总则
1.1目的为规范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工作,准确掌握绿色食品产地及其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优化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工作,制定本规范。
1.2绿色食品产地环境基本要求
绿色食品产地应远离工矿区、城市污染源以及交通干线,生态环境良好。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应符合《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l—2000)及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有利于产地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1.3:调查人员
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工作由绿色食品定点环境监测机构组织实施,调查人员要求是绿色食品环境监测机构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调查人员一般为3人。
1.4调查原则
(1)坚持科学,求真、务实的精神,调查与收集的数据和资料真实、可靠、有效。
(2)突出环境状况,兼顾社会影响。重点调查产地环境质量现状、变化趋势及区域污染控制措施,兼顾社会经济及工农业生产对产地环境质量的影响。
1.5适用范围
申请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或产品原科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1.6组织管理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对全国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工作统一监督管理。
2.调查方法与技术路线
2.1调查方法
采用座谈会、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发放问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
2.2技术路线
(1)通过实地考察,核实申请认证材料中申请人及其产品产地的基本情况。
(2)通过召开座谈会(要求有企业管理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产地负责人参加)、收集资料和发放问卷等调查方法,了解产品产地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概况、土壤类型及其环境背景值、地方病情况、农药和肥料施用情况(特别是产地是否施用过垃圾多元肥、稀土肥料、有机汞和有机砷制剂、污泥等,是否大量引进外源有机肥)、产地客土情况、水源的水质和水量、灌溉条件等。
(3)申请人应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如当地植保站、土肥站或供销社等部门出具的农药、肥料的销售和使用情况的证明材料。环境监测部门出具(或从公开出版的文献查阅)的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卫生防疫部门出具(或从公开出版的文献查阅)的地方病证明材料。
(4)在当地环保部门的配合下,对区域污染源分布情况和污染物排放的情况进行实地考察。
(5)如产地已进行过环境监测,申请人可提供县级以上(包括县级)农业、环保、卫生、水文等部门出具的具有法定效力的监测数据。
3.调查内容
(1)申请人及其申请认证产品的产地基本情况。
(2)气象条件(主要是风频玫瑰图),水文状况、土壤类型、产地客土情况等。
(3)所在区域的土壤环境背景值、地方病情况。
(4)产地周围5km内、主导风向20km以内工矿企业(包括乡镇村办企业)污染源分布情况(包括企业名称、产品、生产规模、方位、距离),并在1:50000比例尺的地图上标明。
(5)产地周围3km范围内生活垃圾填埋场、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填埋场、电厂灰场等情况。
(6)农药、肥料使用情况,特别是产地是否施用过垃圾多元肥、稀土肥料、有机汞和有机砷制剂、污泥等,是否大量引进外源有机肥。
(7)产地灌溉条件,农田灌溉水、畜禽养殖水、渔业养殖水及加工用水水源情况。
(8)是否有县级以上农业、环保、卫生、水文等部门出具的具有法定效力的监测数据。
4.优化环境监测工作的条件
4.1根据调查结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免敞水质监测
4.1.1农田灌溉水、畜禽养殖水、渔业养殖水及加工用水
申请人具有近1年内由县级以上农业,环保,卫生、水利等郡门出具的具有法定效力的监测数据,同时,水源未受污染,符合绿色食品水质监测项目和环境质量标准要求。个别项目不能满足绿色食品水质监测项目要求的;可仅对缺项进行补充监测。
4.1.2农田灌溉水
无灌溉条件,靠自然降雨的产地。
4.1.3渔业养殖水
远洋捕捞。
4.2根据调查结果,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免做土壤质量监测。
(1)不属于与土壤环境有关的地方病.(2)主导风向和次主导风向的上风向5km范围内没有工矿企业废气污染源的区域。
(3)产地3km范围内无生活垃圾填埋场、电厂灰场,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填埋场的区域。
(4)已进行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或近3年内已进行土壤质量监测,且背景值或监测结果符合绿色食品环境质量标准的区域。
(5)自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或土壤质量监测以来,未使用有机汞,有机砷农药,未施用污泥、垃圾多元肥料和稀土肥料,未大量引进外源有机肥的产地,(6)自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或上壤质量监测以来,未进行污水灌溉,末进行客土的产地。
4.3矿泉水、纯净水、太空水、兀化水等产地免做土壤质量监测。
4.4符合下只条件之一者,免做空气质量监测
(1)产地周围5km内、主导风向20km内无工矿企业废气污染源,3km范围内无燃煤锅炉烟气排放源(锅炉容量大于1吨/小时)的区域。
(2)渔业养殖区:产地周围1km范围内无工矿企业和城镇。
(3)规模化畜禽圈养区:产地周围1km范围内无工矿企业和城镇。
(4)矿泉水、纯净水、太空水,兀化水等水源地。
4.5续报企业产地环境质量监测
4.5.1经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中心)调查确认,产地及其周边3km范围内没有新增工矿企业污染源,且产地范围没有变化,产地面积未扩大,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符合绿色食品相关准则的要求,水源未受污染,免做产地环境质量监测。
4.5.2不符合4.5.1条件要求,按4.1、4.2、4.3、4.4要进行产地环境监测工作的优化。
5.调查结论及调查报告编写
5.1调查单位应详细填写《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表》(见附件一)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调查人员明细表》(见附件二)
5.2调查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调查单位应当向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中心)提交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中应注明调查单位(加盖公章)、调查时间,调查人职称和职务,并签名。
5.3调查报告中应明确提出是否免做有关环境质量监测的结论、理由及监测优化方案。
5.4应当附报《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调查表》中所有调查数据、资料的原始证明材料。
5.5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1)任务的来源
(2)调查对象
(3)调查单位和调查人员
(4)调查时间
(5)调查方法
(6)申报产品产地基本情况
所在位置、地形、地貌;气象(三导风向);水文状况(主要水域、历年灌溉情况、)土壤类型历年土壤改良情况(客土);植被及生物资源;自然灾害情况(包括病虫草害);地方病;农业生产状况及历年农药、肥料施用情况。
(7)环境质量现状调
水质(水源、监测时间、数据,免测理由及补测项目)
土壤环境(土壤背景值或监测时间、数据,免测理由及补测项目)
大气环境(最近污染源名称、距离,对产地影响,免测理由及补测项目)
(8)结论(优化监测结论;保护环境的建议和措拖)
6.附则
6.1本办法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解释。
6.2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调查规范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技术规范
1.总则
1.1目的为规范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工作,准确掌握绿色食品产地及其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优化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工作,制定本规范。
1.2绿色食品产地环境基本要求
绿色食品产地应远离工矿区、城市污染源以及交通干线,生态环境良好。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应符合《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1-2000)及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有利于产地的环境保护和 可 持续发展。
1.3调查人员
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工作由 省绿办组织 实施,调查人员要求是绿色食品执行检查员或高级检查员,调查人员一般为 2名或2名以上。
1.4调查原则
(1)坚持科学、求真、务实的精神,调查与收集的数据和资料真实、可靠、有效。
(2)突出环境状况,兼顾社会影响。重点调查产地环境质量现状、变化趋势及区域污染控制措施,兼顾社会经济及工农业生产对产地环境质量的影响。
1.5适用范围
申请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或产品原料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1.6组织管理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对全国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工作统一监督管理。
2.调查方法与技术路线
2.1调查方法
采用座谈会、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发放问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
2.2技术路线
(1)通过实地考察,核实申请认证材料中申请人及其产品产地的基本情况。
(2)通过召开座谈会(要求有企业管理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产地负责人参加)、收集资料和发放问卷等调查方法,了解产品产地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概况、土壤类型及其环境背
景值、地方病情况、农药和肥料施用情况(特别是产地是否施用过垃圾多元肥、稀土肥料、有机汞和有机 砷 制剂、污泥等,是否大量引进外源有机肥)、产地客土情况、水源的水质和水量、灌溉条件等。
(3)申请人应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如当地 植保站、土肥站或供销社等部门出具的农药、肥料的销售和使用情况的证明材料。环境监测部门出具(或从公开出版的文献查阅)的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卫生防疫部门出具(或从公开出版的文献查阅)的地方病证明材料。(4)在当地环保部门的配合下,对区域污染源分布情况和污染物排放的情况进行实地考察。(5)如产地已进行过环境监测,申请人可提供县级以上(包括县级)农业、环保、卫生、水文等部门出具的具有法定效力的监测数据。
3.调查内容
(1)申请人及其申请认证产品的产地基本情况。
(2)气象条件(主要是风频玫瑰图)、水文状况、土壤类型、产地客土情况等。(3)所在区域的土壤环境背景值、地方病情况。
(4)产地周围5km内、主导风向20km以内工矿企业(包括乡镇村办企业)污染源分布情况(包括企业名称、产品、生产规模、方位、距离),并在1:50000比例尺的地图上标明。(5)产地周围3km范围内生活垃圾填埋场、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填埋场、电厂灰场等情况。
(6)农药、肥料使用情况,特别是产地是否施用过垃圾多元肥、稀土肥料、有机汞和有机 砷 制剂、污泥等,是否大量引进外源有机肥。
(7)产地灌溉条件,农田灌溉水、畜禽养殖水、渔业养殖水及加工用水水源情况。(8)是否有县级以上农业、环保、卫生、水文等部门出具的具有法定效力的监测数据。
4.优化环境监测工作的条件
4.1 根据调查结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免做水质监测
4.1.1农田灌溉水、畜禽养殖水、渔业养殖水及加工用水
申请人具有近1年内由县级以上农业、环保、卫生、水利等部门出具的具有法定效力的监测数据,同时,水源未受污染,符合绿色食品水质监测项目和环境质量标准要求。个别项目不能满足绿色食品水质监测项目要求的,可仅对缺项进行补充监测。
4.1.2农田灌溉水
无灌溉条件,靠自然降雨的产地。
4.1.3渔业养殖水
远洋捕捞。
4.2根据调查结果,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免做土壤质量监测。
(1)不属于与土壤环境有关的地方病区。
(2)主导风向和次主导风向的上风向5km范围内没有工矿企业废气污染源的区域。
(3)产地3km范围内无生活垃圾填埋场、电厂灰场、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填埋场的区域。
(4)已进行土壤环境背景 值调查 或近3年内已进行土壤质量监测、且背景值或监测结果符合绿色食品环境质量标准的区域。
(5)自土壤环境背景 值调查 或土壤质量监测以来,未使用有机汞、有机 砷 农药,未施用污泥、垃圾多元肥料和稀土肥料,未大量 引进外源有机肥的产地。
(6)自土壤环境背景 值调查 或土壤质量监测以来,未进行污水灌溉,未进行客土的产地。
4.3矿泉水、纯净水、太空水、兀 化水等产地免做土壤质量监测。
4.4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免做空气质量监测
(1)产地周围5km内、主导风向20km内无工矿企业废气污染源,3km范围内无燃煤锅炉烟气排放源(锅炉容量大于1吨/小时)的区域。
(2)渔业养殖区:产地周围1km范围内无工矿企业和城镇。
(3)规模化畜禽圈养区:产地周围1km范围内无工矿企业和城镇。
(4)矿泉水、纯净水、太空水、兀 化水等水源地。
4.5 续报企业 产地环境质量监测
4.5.1经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中心)调查确认,产地及其周边2km范围内没有新增工矿企业污染源,且产地范围没有变化、产地面积未扩大,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符合绿色食品相关准则的要求,水源未受污染,免做产地环境质量监测。
4.5.2不符合4.5.1条件要求,按4.1、4.2、4.3、4.4要求进行产地环境监测工作的优化。
5.调查结论及调查报告编写
5.1检查员应详细填写《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表》(见附件)。表中应明确提出免做监测项目、免检理由及补测项目。
5.2调查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检查员应当向 省绿办(中心)提交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中应明确调查时间和检查员级别,并签名。
5.3调查报告中应明确提出是否免做有关环境质量监测的结论、理由及监测优化方案。
5.4 应当附报《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调查表》 中所有调查数据、资料的原始证明材料。
5.5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1)任务的来源
(2)调查对象
(3)调查单位和调查人员
(4)调查时间
(5)调查方法
(6)申报产品产地基本情况
所在位置、地形、地貌;气象(主导风向);水文状况(主要水域、历年灌溉情况);土壤类型及历年土壤改良情况(客土);植被及生物资源;自然灾害情况(包括病虫草害);地方病;农业生产状况及历年农药、肥料施用情况
(7)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水质(水源、监测时间、数据,免测理由及补测项目)
土壤环境(土壤背景值或监测时间、数据,免测理由及补测项目)
大气环境(最近污染源名称、距离,对产地影响,免测理由及补测项目)
(8)结论(优化监测结论;保护环境的建议和措施)
6.附 则
6.1 本办法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解释。
6.2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第八讲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二、绿色食品产地的调查与选择
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选择是指在绿色食品产品开发之初,通过对产地环境条件的调查研究和现场考察,并对产地环境质量现状作出合理判断的过程。
绿色食品产地是初级产品或原料的生长地,通过对生产基地的选择,可以全面地了解产地环境质量状况,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环境监测,减轻生产企业的经济负担;可以为保护产地环境、改善产地环境质量提供资料。
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一般应选择在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具有良好农业生态环境的地区,应尽量避开繁华都市、工业区和交通要道。边远地区、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相对较好,是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首要选择;一部分城市郊区受城市污染较轻或未受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好,也是绿色食品产地选择的理想区域。
对大气的要求:产地及产地周围不得有大气污染源,特别是上风口没有污染源,大气质量要求稳定。
对水的要求:除了对水的数量由一定要求外,更重要的是对水环境质量的要求。应选择在地表水、地下水质清洁无污染的地区、水域,水域上游没有对该地区构成污染威胁的污染源。
对土壤的要求:要求基地位于土壤元素背景值正常区域,基地及基地周围没有金属或非金属矿山,为受到人为污染,土壤中农药残留量较低,并具有较高的土壤肥力。调研和现场考察的主要内容包括:
1、自然环境特征调查,包括气象、地貌、土壤肥力、水文、植被等
2、基地内社会、人群及地方病调查
3、收集基地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有关原始监测数据。
4、农业生产及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包括农作物种植面积以及耕作制度,近三年来肥料、农药使用情况。
5、产地及产地周围自然污染源、社会活动污染源调查。
产地环境质量现状初步分析
产地基本情况;产地灌溉用水环境质量分析;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分析;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分析;
综合分析产地环境质量现状;
确定优化布点监测方案;
绿色食品产地的环境质量监测
就是用科学的方法监视和检测代表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及发展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分类:
1.对象:大气,水环境和土壤监测.2.监测手段: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3.目的和性质:基础性检测,监视性监测,仲裁性监测.水环境质量监测
布点原则水质监测点的布设要坚持样点的代表性、准确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坚持从水污染对产地环境质量的影响和危害出发,突出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即优先布点监测代表性强,最有可有对产地环境造成污染的方位、水源(系)或产品生产过程中对其质量有直接影响的水源。对于水资源丰富,水质相对稳定的同一水源(系),样点布设1~3个,若不同水源(系)则依次叠加。水资源相对贫乏,水质稳定性较差的水源,则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设采样点数。5 生产过程中对水质要求较高或直接食用的产品(如生食蔬菜),采样点数适当增加。6 对水质要求较低的粮油作物、禾本植物等,采样点数可适当减少,同一水源(系)的采样点数,一般1~2个。对于农业灌溉水系天然降雨的地区,不采农田灌溉水样。矿泉水环境监测,只要对产地水源进行水质监测。属地表水源(系)的采样点数一般布设1~3个,属地下水源的采1个采样点。深海产品养殖用水不必监测,只对加工水进行采样监测;近海(滩涂)渔业养殖用水布设1~3个采样点;淡水养殖用水,集中养殖区如水源(系)单一,布设1~3个采样点;分散养殖区不同水源(系)布设1个采样点。畜禽养殖用水,属圈养肯相对集中的,每个水源(系)布设1个采样点;反之,适当增加采样点数。
布点方法用地表水进行灌溉的,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布点方法。直接引用大江大河进行灌溉的,应在灌溉水进入农田前的灌溉渠道附近河流断布设置采样点。以小型河流为灌溉水源的,应根据用水情况分段设置监测断面。灌溉水系监测断面设置方法
对于常年宽度大于30 m,水深大于5 m的河流,应在所定监测断面上分左、中、右三处设置采样点,采样时应在水面0.3 m~0.5 m处各采分样一个,分样混匀后作为一个水样测定;对于一般河流,一般可在确定的采样断面的中点处,在水面下0.3 m~0.5 m处采一个水样即可。湖、库、塘、洼的布点方法
10h以下的小型水面,一般在水面中心处设置一个取水断面,在水面下0.3 m~0.5 m处采样即可;10ha以上的大中型水面,可根据水面功能实际情况,划分为若干片,按上述方法设置采样点。引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的,在地下水取井处设置采样点
采样时间与频率种植业用水: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灌溉用水的主要灌期采样一次。水产养殖业用水: 在其生长期采样一次。畜禽养殖业:可与原料产地灌溉用水同步采集饮用水质一次。矿泉水水源的样品采集,参照GB 8537和GB/T 8538 中有关规定执行。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用水,按GB5749规定执行。
土壤监测
4.2.1 布点原则
4.2.1.1 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监测点布设,以能代表整个产地监测区域为原则。
4.2.1.2 不同的功能区采取不同的布点原则。
4.2.1.3 坚持最优秀监测原则,优先选择代表性强、可能造成污染的最不利的方位、地块。
布点方法在环境因素分布比较均匀的监测区域,采取网格法或梅花法布点。在环境因素分布比较复杂的监测区域,采取随机布点法布点。在可能受污染的监测区域,可采用放射法布点。
样点数量
监测区的采样点数根据监测的目的要求,土壤的污染分布,面积大小及数理统计、土壤环境
评价要求而定。大田种植区
对集中连片的大田种植区,产地面积在2000 ha以内,布设3~5个采样点;面积在2000 ha以上,面积每增加1000ha,增加一个采样点。如果大田种植区相对分散,则适当增加采样点数。
2设施种植业区
(1)保护地栽培:产地面积在300 ha以内,布设3~5采样点;面积在300 ha以上,面积每增加300 ha,增加1~2个采样点。如果栽培品种较多,管理措施和水平差异较大,应适当增加采样点数。
(2)食用菌栽培:按土壤样品分析测定、评价,一般1种基质采集1个混合样。3 野生产品生产区
(1)对土壤地形变化不大、土质均匀、面积在2000 ha以内的产区,一般布设3个采样点。面积在2000ha以上的,根据增加的面积,适当的增加采样点数。
(2)对于土壤本底元素含量较高、土壤差异较大、特殊地质的区域可因地制宜的酌情布点。近海(滩涂)养殖区:底泥布设与水质采样点相同。
5深海和网箱养殖区:免测海底泥。
6特殊产品生产区
依据其产品工艺特点,某些环境因子(如水、土、气)可以不进行采样监测。如矿泉水、纯净水、太空水、兀化水等,可免监测土壤。
采样时间、层次采样时间:原则上土壤样品要求安排在作物生长期内采样。采样时间、层次:
(1)一年生作物,土壤采取深度为0 cm~20cm;
(2)多年生植物(如果树),土壤采取深度为0 cm~40cm;水产养殖区,底泥采样深度为0 cm~20cm
空气监测
4.3.1空气污染的时空分布
空气监测中常会出现同一地点、不同时刻,或同一时刻不同空间位置所测定的污染物的浓度不同,这种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污染物浓度变化,称之为空气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分布。由于空气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分布不均,空气质量监测中要十分注意监测(采样)地点和时间的选择。
4.3.2 监测点分布原则
依据产地环境现状调查分析结论和产品工艺特点,确定是否进行空气质量监测。进行产地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地区,可根据当地生物生长期内的主导风向,重点监测可能对产地环境造成污染的污染源的下风向。
4.3.3 点位设置
空气监测点设置在沿主导风走向45º~90º夹角内,各监测点间距一般布超过5km。监测点应选择在远离树木、城市建筑及公路、铁路的开阔地带。各监测点之间的设置条件相对一致,保证各监测点所获数据具有可比性。
免测空气的地域种植业:产地周围5km,主导风向20 km内没有工矿企业污染源的地域。渔业养殖区:只测养殖原料(饲料)生产区域的空气。畜禽养殖区:只测养殖原料(饲料)生产区域的空气。矿泉水、纯净水、太空水、兀化水等水源地。保护地栽培及食用菌生产区:只测保护地-温室大棚外空气。
采样地点产地布局相对集中,面积较小,无工矿污染源的区域,布设1~3个采样点。2 产地布局较为分散,面积较大,无工矿污染源的区域,布设3~4个采样点。样点的设置数量还应根据空气质量稳定性以及污染物对原料生长的影响程度适当增减。
采样时间及频率在采取时间安排上,应选择在空气污染对原料生产质量影响较大的时期进行,一般安排在作物生长期进行。每天四次,上下午各2次,连采2 d。上午时间为:8:00~9:00,11:00~12:00;下午时间为:14:00~15:00,17:00~18:00。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概述
环境质量是绿色食品产品质量的基础因素之一。研究环境质量变化规律,评价环境质量的水平,探讨改善环境质量的途径和措施,是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的工作的最终目的。
环境质量是指环境素质的优劣。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是根据环境(包括污染源)的调查与监测资料,应用环境质量指数系统进行综合处理,然后对这一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作出定量描述,并提出该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措施。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最直接的意义,是为生产绿色食品选择优良的生态环境,为绿色食品有关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工作程序随目的、要求不同而不同,最基本工作程序见图1。区域环境质量状况考察及环境本底特征调查环境质量调查及优化、布点、采样
调查资料及监测数据的分析、整理
选定评价参数、评价的环境标准
建立评价数学模式并进行评价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提出保护与改善环境的对策建议
评价原则
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是绿色食品开发的一项基础工作,在进行该项工作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5.1.2.1 评价应在该区域性环境初步优化的基础上进行,同时不应该忽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身污染。
5.1.2.2 绿色食品产地的各项环境质量标准(空气、水质、土壤)是评价产地环境质量合格与否的依据,要从严掌握。
5.1.2.3 在全面反映产地环境质量现状的前提下,突出对产品生产危害较大的环境因素(严控指标)和高浓度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评价标准
按NY/T 391规定规定执行。
5.3评价方法
水质量评价按NY/T 396中第8章的规定执行;土壤质量评价按NY/T 395中第8章的规定执行;空气质量评价按NY/T 397中第8章的规定执行。
第四篇:绿色食品生产现状调查实习报告
绿色食品生产现状调查实习报告
童春燕
食品131
摘要:通过网络查询及实地走访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了解了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现今的分布情
况,还有生产绿色食品对生产基地的要求及生产基地的基本情况。由此可以了解绿色食品对它的生长环境、施肥坏人用药等要求的程度与未来发展
绿色食品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由于与植物保护有关的事物国际上通常都冠之以“绿色”,为了更加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生态环境。可以明白绿色食品的前景和它现今的种植方式、生产基地的理念。
1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1.1 绿色食品生产的背景
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优越。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濒东海,境内有一条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全省陆地面积 10.1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是一个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业省份。另据中科院2002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显示,浙江的环境指数排名西藏、海南之后,列 全国第三,具备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良性生态环境的坚实基础; 二是农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浙江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资源丰富,已初步形成了以粮油、水产品、果品、蔬菜、茶叶、竹木、畜禽、食用菌、花卉等为主导的农业产业; 三是经济发展和食品加工业比较发达。四是具有优越的政策和战略决策。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打造“生态立省,建设绿色浙江”“平安浙江”“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以及省农业厅提出“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战略决策,为我省绿色食品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带来了新的更大发展机遇,狠抓落实亦为绿色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打好了坚实基础
1.2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总体情况
据资料显示,我国于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1992年11月,农业部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和指导全国的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涵盖了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的7大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海产品、酒类、饮料等。到2005年底,绿色食品企业总数3695家,产品总数9728个。从产品结构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占57.1%,畜禽类产品占14.2%,水产类产品占5.8%,饮品类产品占16.4%,其它产品占6.5%。绿色食品实物总量达到6300万吨,年销售额1030亿元人民币。
目前,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食品。营养类食品,是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技术标准和环境、产品一体化的跟踪监测,严格限制化学物质使用的食品。所谓“特定的生产方式”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禁用或限量使用化学农药、肥料、添加剂等物质,对产品实施全程质量控制,依法对产品实行标志管理。
1.3 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浙江省绿色食品开发始于 1990年。但在前10余年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进展相对较迟缓,全省具有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产品一直徘徊在20个以内水平上,大大落后于全国的发展水平。2002年,在省委、省政府打造“绿色浙江”和省农业厅“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战略决策推动下,从营造发展氛围、加强体系建设、规范认证管理、提供优质服务、重视产销对接、加快市场开发等多方面入手,加大了绿色食品的开发力度,使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突破。至2004年6月底,全省已有120家生产企业累计开发的蔬菜、茶叶、水果、粮油、水产品、加工食品等不同种类的174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目前还有30余家企业的60余个产品正在申报中。近三年来,浙江省绿色食品增长幅度均居全国领先。2002年新增绿色食品59个,比2001年增长280%;2003年,新增绿色食品产品80个,增长幅度为100%。浙江省绿色生产基地的建设分布情况
2.1种植类生产基地情况
浙江省宁波慈溪市绿色大棚葡萄种植基地
浙江宁波的慈溪市,有着巨峰葡萄天然的生长环境,通过多年的摸索试培,现以成功栽培大面积优质大棚巨峰葡萄。主要品种有:金皇后葡萄、巨蜂葡萄、红富士葡萄等 建成了“浙江省首家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和国家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全市面积10000万亩,建立了大棚巨峰葡萄绿色果品生产基地,实现了葡萄生产由产量增长到质量提高的转变,新浦镇先后被评为慈溪市“水果生产专业镇”、浙江省“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国家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中国果菜百强乡镇”,一大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为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打下基础。目前,该镇果品面积达到6000亩,年产各类优质葡萄2000万公斤,标准化生产面积和优质高档果率达到80%以上。又到葡萄熟透时,慈溪葡萄等着你来品尝,我们将为您提供最新鲜,最美味,最正宗的慈溪黎阳牌巨峰葡萄,欢迎各位新老客户来我们这里咨询订购。为适合不同客户的需求,我们提供葡萄礼盒装,有塑料篮、竹筐、纸箱装。一般机关企事业单位以纸箱装为主。具有携带方便,美观又实用。最具农家特色的则要数竹筐装了,让您体验回归自然,沐浴自然的感觉。
宁波引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地址:浙江,宁波,鄞州区,邱隘镇
宁波引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位于中国经济百强县之一的宁波鄞州区,是一家集原料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和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综合性食品企业。
公司始创于1993年,经过十余年不懈发展,公司产品由最初的腌制雪菜多元化发展为包括腌菜制品和粮食制品在内的两个产品大类。热销产品包括:传统精品腌制雪菜、羊尾笋、风味泡菜、臭冬瓜、雪菜汁、传统水磨年糕、速食汤年糕和龙虾片。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各省市,并出口到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公司目前拥有厂房面积50000平米和二百余亩的农作物合作种植基地。
公司通过了“HACCP食品安全卫生”国际认证。我们对车间环境和作业过程进行细致的管理,对每一个生产环节执行严格的质量标准,以保证食品的安全和品质。
公司所在的邱隘镇素有“中国雪菜之乡”美誉,种植、腌制雪菜已有百余年历史。得益于独特的腌制配方和先进的生产工艺,公司的“引发”牌精品雪菜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多次在省农博会上获得金奖,并赢得“中国驰名商标”,“浙江省知名商号”等代表中国产品
和品牌的至高荣誉。
秉持“重质量、讲信誉”的经营理念,引发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优制传统中华美食,为消费者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美味”。
2.2 养殖类生产基地情况
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青莲食品长期坚持为社会提供优质食品的企业使命,通过十年发展,已逐步成长为集种猪繁育、生猪养殖、屠宰加工与生鲜配送、肉制品深加工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产业集团、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饲料选购上,青莲公司多次到东北考察,挑选东北绿色饲料供应基地进行长期合作;在品种上,青莲公司聘请国内知名养猪专家担任保种、选育、杂交、扩繁工作,用嘉兴黑猪母本和国外名优猪种杂交培育出抗病能力强的优质杂交品种。其次,在养殖上自建一批标准化养殖基地,按照绿色养殖要求进行养殖,按照国内一流的屠宰标准进行屠宰。更重要的是,青莲公司有自己的三品检验办公室,对产品进行层层检验,不存在任何免检的情况,确保产品质量过关。同时,青莲公司建立了猪肉追溯系统,可以实现产品质量源头追溯。
浙江温岭市绿牧草鸡专业合作社
地 址:温岭市温峤镇东公路43号
本专业合作社成产于2002年8月,现有社员118人,股份2520股,出资金额252万元,总资产780万元,固定资产160万元,拥有饲养鸡舍6万多平方米,年饲养量500万羽,成为浙江最大的黄羽草鸡无公害生产基地和温岭农业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是农业部浙江的23个试点合作社之一,浙江省、市示范性合作社之一。绿牧牌温岭草鸡被认定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浙江名牌产品。合作社开展8项统一服务(统一企业标准、使用商标、提供苗鸡、配供饲料、饲养规程、技术服务、加工销售统一结算分配),带动近千农户、社员养鸡致富,户均增收1万元,2003年盈余返还社员34万多元,目前主要产品有绿牧草鸡、白条鸡、土鸡蛋,现有职工24人,其中技术人员6人,2003年销售收入3500万元,产品主要销往台州、温州、杭州、上海等地的农贸市场和大中型超市。
2.3加工产品生产基地
临安祥味源食品厂
临安祥味源食品厂是一家食品加工生产的企业,是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注册的企业。主营产品是手剥笋、香辣卤笋、天目笋干、多味笋干、清汁笋、罐头笋、调味笋、腌制笋干、多味笋丝、香菇炖笋、笋干菜、天目烤笋、泡椒笋、笋片、笋罐头、蔬菜干、酱腌菜、天目扁尖、蔬菜罐头、天目石笋干等产品。,公司总部设在临安市西天目乡武山村坞口,临安祥味源食品厂拥有完整、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临安祥味源食品厂的诚信、实力和产品质量获得业界的认可。欢迎各界朋友莅临临安祥味源食品厂参观、指导和业务洽谈。
衢州市福味佳食品有限公司
衢州福味佳食品有限公司是调味脆笋、调味金针菇、调味榨菜、香辣脆笋、香辣金针菇等产品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总部设在浙江衢州,衢州福味佳食品有限公司拥有完整、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衢州福味佳食品有限公司的诚信、实力和产品质量获得业界的认可。
3走访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3.1生产基地基本情况
秀山美地公司
杭州秀山美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种植、技术推广、科普教育、休闲观光、农产品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农业龙头企业。
运营模式:以杭州秀山美地为核心基地;建立半径适度的连锁经营网络;再以布局后的新网点为半径;继续延伸此模式。
地理位置:杭州市余杭区高新农业示范园中心,位于余杭区崇贤镇和仁和镇交接的石塘湾片,东临京杭大运河,西靠杭宁高速公路。
面积:总面积1000亩种植面积400亩
公司经营模式:公司以农业优质新产品研发、中试、种植、加工、推广为基础产业,以农业信息采集&分析系统指导种植,通过智能化生产管控系统、农场信息化服务平台和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种植、喷滴灌、膜下灌溉等先进农业技术实施高效优质农业生产,以农产品追溯系统和基地标准化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了全国范围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热潮中开拓进取。
3.2 农业生产资料使用情况 迷你型萝卜种植技术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的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7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杜邦“福星”乳油8000倍液,隔3-4天喷1次,连喷2-3次。
实行合理轮作与种子处理
1、合理轮作。间隔2-3年与非瓜类轮作。
2、种子处理。播前用2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倍液,浸种30分钟后取出晾干播种,也可用干种重量0.3%的福美双拌种播种。
加强栽培管理
1、水分管理。根据露地、保护地条件,进行合理灌水,露地条件下,发病后要控制灌水,雨季加强排水。保护地条件下,由于蒸发量相对降低,灌水量要适量减少。此外,根瓜收获前尽量少浇水,盛瓜期收获前后加大供水量。
2、合理施肥,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根据黄瓜的需肥规律,采用配方施肥,防止植株早衰,肥料硝酸铵,磷酸二铵等要交替施用。
3、实行合理密植。根据露地、保护地情况,确定适宜的栽植密度。
4、及时进行植株调整。搭架整蔓时,不需侧枝结果的要及时摘除,每次落蔓前要及时打掉下部老黄叶。雌花过时应疏掉一部分,以平衡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3.3 产品销售方式
通过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普、动漫教育与游戏以及由此产生的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业价值链活动,建立公司独特的品牌和优美的价值观
核心业务
农业高科技的产业化:新品种研发、中试、订单农业、工厂化育苗连锁加盟推广农业产业化基地,统一品牌,统一销售
农业动漫科普教育:以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的科普动漫教育为主要内容,建立网上网下真实体验的平台。实现教育与娱乐、与休闲、与赏光自然的目的和效果。
农业休闲观光:以农业高科技研发及产业化为基础,通过农业科普教育及土地认养方式,吸引城市居民体验风光的休闲生活
3.4 生产基地生产、管理、研发、等工作人员
浙江省农科院专家核心研究员为主带领的专家团队,主要研究开发工厂化设施育和名特优植物及天然色农产品的培育推广。
上海市农科院专家核心研究员为主带领的专家团队,主要研究开发特种蔬菜和瓜果新品种的育种、杂交选育、推广示范。
4调查结果分析
绿色食品的生产不仅涉及到种殖技术还有生产环境,国家对绿色食品的技术、环境、卫生、检查要求更加高了。
第五篇:农村生活环境质量调查
今年的社会实践课要求我们深入家乡或外地的企业、农村、市场、工地等进行专题社会调查。对于调查,我是陌生的,以前也只有看人家拿着调查表到处请人填,现在也轮到了我,这是一项新的体验。我出生在农村,所以,我选择了最贴近我生活的题目:农村生活环境质量调查。而我选择的调查对象就是我们松南村。
对于农村生活环境,我想从污染、生态、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等方面来说明。但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生活环境质量在不断提高。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粪便污染,废水污染,废弃物污染,乡镇工业的污染。我们都知道农民生活靠的是土地,他们利用所拥有的土地来种植五谷杂粮,瓜果蔬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工厂、住宅区占据,现在农民所剩的土地差不多每户只有两亩,有的甚至还不到两亩,这仅有的土地种植出来的农作物,供养自家人是差不多,但只是养活,是远远不够的,人需要满足自身除了“食”外的“衣、住、行”,此外,还要负担孩子的教育问题。那么,这些多余的支出又该如何满足呢?农民开始大量饲养家禽。他们大多把饲养家畜的圈舍建在自家的院子里,这样既近又方便。但是人畜混居,致使家禽的粪便及圈舍的气味,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大概在十年前,那时家禽还会被放出来自由活动,吃些野味,好帮助生长,也同时带来更大的不便,人的出行伴随着家禽,还要以防伤害它们,道路上遍布它们的粪便,臭味熏天。近几年已有所收敛,家畜一直被关在圈舍里,等到养得足够大,农民会选择节庆日去买掉,这种日子价格一般比较可观。
我们处在江南水乡,居住地被河流围绕,居民用水十分方便,也因此对河水的管理不加重视,对河流予取予求。每户都有一个河滩,他们在那搭石阶,方便用水。平时在那淘米,洗衣,洗马桶等。曾经,我的一个老师说过,蹲在河滩上淘米,看着鱼儿游过来抢淘米水,你会想到这水多清澈啊,可是一抬头,就看到对面有人在洗马桶,刚刚美好的景致马上碎成一片一片。这便是人们的生活,什么都到河里洗,洗碗洗得河面上都是油渍,顺便还把吃不完剩下的直接倒河里,如果还要洗衣服也不怕,跳到河边的船上洗就好了。人们曾经还为了图方便而直接把生活废弃物堆在河边或直接扔入河里,反正河水会把脏污冲走,人们带着这样的侥幸心理,使得河水越来越黑,越来越臭,也越来越浅。
除此之外,农村乡镇企业环境污染严重,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所导致的农村面源污染,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灌溉,迅速发展起来的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都是导致农村水环境问题恶化的原因。从网上查得的资料显示:由于大量生产和生活废弃物未经处理排入各种水体,加之公共卫生设施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农村大量人口饮用不安全卫生水。农村饮用水源大多受到污染,1983-1985年调查表明大肠菌群超标率大86%,全国约有7亿人饮用这种超标水;有1.6亿人饮用受有机污染物污染的水;引用含氟化物和含盐量超标的人数的较高,分别为7700万人和1.2亿人;有5000万人口饮用氟化物超标的水,饮用硝态氮和硫酸盐超标的人口也大约有3400-3500万。1993年调查表明,饮用大肠菌群超标水的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饮用有机污染物超标水的人口比例有所增加,达21.5%。我国人群患病的88%、死亡的33%与生活用水不洁直接相关。
从生态方面来讲,我国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生产量、进口量均为世界第一,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同时农村还面临着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幻化等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此外,农民的低素质也是破坏生态平衡的原因之一。农村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有很大不同,这里人口较为稀疏,就组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劣者和分解者三大生物部分来说,生产者是足够充分的,多余的生产量也有足够的分解者进行分解,除了太阳能外,它不需要得到外界系统的能量、物质的输人与输出,即可维护自身的平衡与运作,因此,在农村生态系统中不会产生像城市生态系统中那样的交通紊乱、废物堆积、污染严重,需要从外界大量引入能量、物质流等问题。但农村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也不同,当自然环境开垦为农田后,生态系统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来多种动植物并存的稳定生态群落变成了单一物种的人工生态群带;原来生态系统中正常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原先的生产物质通过微生物的分得把营养物质还给了土壤,而现在的农业生态系统则是大部分向作物随着收获被带到土壤之外,被城市、农村的居民所消费,土壤中的营养物质逐渐被带走,而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补充,于是使土壤质量趋于恶化;原先的土壤常年有稳定的生物群落所保护,因而水土流失强度很小,土壤温度大,而现在的农田生态系统则因物种单一,覆盖串小,加上松土灌溉等人工过程,使得水土流失强度难大,并易于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在农村原应经常看到野花,听到虫鸣,但某些人的自私、现实,许多值钱的鸟兽被大量捕捉,虽然现在已看不到这种行为,却不知是因为都抓光了,没得抓了,还是因为素质提高了,但农村的生态确实受到严重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