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产业转型与全球化的关系
谈产业转型与全球化的关系
摘要:对现在的中国而言,进行产业转型不仅顺应当今的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更是合于中国国情,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阐述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产业转型,反映了产业转型与全球化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承的密切关系,以及本人对此的一些看法。
关键字:产业转型、发展、全球化、经济、影响
正文: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中,我国经济发展取得骄人的成就,但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我们也付出了许多发达国家在发展初期曾付出过的沉重的资源、生态和环境代价。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体系,各部门的 发展也较为稳定。然而,部分长期存在的问题,如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产业结 构比例失调等一系列的诟病仍然存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之中。这都是由于粗放的经济模式与产业模式而产生的不良后果。早在英文《中国日报》3月24日评论版头条中就有提到: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调整经济结构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缓。可见,产业转型是全球化经济中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也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现产业的科学转型以达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一、经济全球化:
现在世界经济领域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经济全球化。全球化几种界定:
1、念2、3、4、在状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产业转型目前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国际和国内经济、科技等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特定的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对其现存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整。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主要构成中,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产业技术装备等发生显著变动的状态或过程。从这一角度说,产业转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了产业在结构、组织和技术等多方面的转型。另一种解释是指一个行业内,资源存量在产业间的再配置,也就是将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衰退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的过程。就中国当前来讲,产业转型即指从旧的产业结构布局转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转型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在各个产业 之间重新配置的动态发展过程。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实现资本积累与技术创新的 有效结合对中国产业转型来说最为关键。
二、我国产业现状:
我国第一产业技术化水平较低,占GDP比重大,产业转型的目标是向集约型和技术性转变,提高产量但降低GDP比重,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大与发达国家的差别在于技术性落后且所占比例远远高于第三产业的比率,产业转型也在于降低比重提高技术和产量,第三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产业发展不完善,产业转型应在于提高它的比重和完善产业组织和结构,全球化的影响加快了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经济角度: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相互依赖关系,形成全球性市场,社会制度角度: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或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 文化或文明角度:人类各种文化、文明发展的未来目标,是未来文明的存实现了全球性的生产分工和资源状态 技术和社会意识角度:随着通讯、信息、交通运输等技术的进步,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转换。吉登斯的“时空压缩”概
和技术的提高,加大了第三产业和国际的接轨,但外企的国外资金进入也同时使我们的民族产业受到了威胁。
三、应对经济全球化:
产业集群的出现: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与区域产业集群关系实质是扩过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活动与东道国区域产业集群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全球化战略的指导下,一些大型跨国企业按照经营活动的价值链方向,将企业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配置到全球最有利的生产区位。中国珠三角地区出现一些外资产业集群——复制群居链。以东莞的清溪镇为例,1993、1995年台湾致力、鼎力电子公司先后在东莞清溪投资建厂后,在台湾为之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为了能够维持原有的供需关系,相机在清溪办厂,东莞清溪电子产业的地方生产网络正是在这种群体迁移模式下迅速形成并发展起来。
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全球化对中国作出了两点要求即国内市场的开放问题、国外市场的准入问题。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成为了外来资本的主要进驻方式,国内向这些跨国公司开放商品、技术、资本、投资、金融、保险、服务等。但同时经济全球化也要求更加开放的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例如:贸易关税问题等
产业集群的出现是中国在应对全球化经济的产物之一。由于产业集群的出现迅速改变了珠三角的产业结构,同时各地都出现了产业集群链。例如长三角等地。沿海地区的开放和产业转型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加强了应对全球化冲击的能力。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目前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已经采取了一部分措施。据《国际在线》专稿:近日发布的《国家引进国外智力“十二五”规划》提出,中国将围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实施一批有影响的引智项目。这些引智项目包括: 农业引智项目。引进国外先进种植养殖技术和生产经营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产品安全生产、检测和农作物种子领域的引智力度,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工业引智项目。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引进2000名高技术外国专家,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服务业引智项目。在金融、保险、物流信息、证券等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综合交通枢纽有关领域,引进1000名高水平有管理经验的外国专家,带动服务业人才培养。鼓励软件与集成电路引智项目。重点建设5个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鼓励引进高端人才和团队,通过出国培训、国际联合研究与办学等方式开展国际合作,将基地建设成为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
四、当代产业发展趋势:
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全球化经济为我国实现经济国际化的起步发展带来机遇,为加快了我们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创造了一种新的发展的契机,我国的产业结构也正在逐渐走向完善。经济全球化也让我国企业“走出去”利用全球资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带来新的机遇。来自我国统计局和商务部的数据表明,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2004年的54.98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460.5亿美元。事实上,在经济的发展逐渐打破国家的界限走向国际的过程中,随着金融深化和资本化定价方式的泛化,经济化程度不断提高,整个经济正在迅速的发展,我们可以认为全球化为产业转型的研究提供一个更宽阔的平台。目前的全球经济体系是在二战后建立的,由于今天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崛起,新兴市场相对发展,旧的体系明显地存在着一些重要缺陷,在实体经济 领域,从产业结构在国际间的水平分工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和完善,其国内的企业主要处
于产业分工的上游,掌握着先进的生产技术,而大部分转轨国家的企业一般不具备产品技术开发所需要的雄厚实力,因而只能将发达国家已 经很成熟的产品拿来进行改造,利用本国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对产品的流程进行优化组合以降低成本,因而其国内企业往往是紧跟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后面,处于产业分工的下游。因而在国际间的产业分工中,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技术领先、资金实力雄厚而处于领先的优势地位,其产业调整引导并制约着包括转轨国家在内的包括转轨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后者在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当经济全球化将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联为一体的时候,随着外国商品的涌入,势必会对转轨国家产业带来巨大冲击,加大国内经济波动的可能性。然而这既是风险也是机遇,我国为了在这全球化的浪潮中求发展,就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潮流,以科学的方式转变产业发展模式,从而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既符合国际化又顺应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当代产业发展出现了新趋势:这种新趋势主要表现为一下几个方面,第一:产业运行的全球化和区域化。具体表现为形成了全球产业网和国际产业链。当代世界经济结构已呈现出板块状格局,在局部区域已形成了国际区域经济体和民族国家经济体制并存的二元结构。第二,产业发展的融合化。面对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提高竞争力,适应市场新需求这一现实,在当代产业政策转型上也反应出来。第三,产业演进的生态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实施,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在发达国家成为了潮流。
面临的新挑战:
深圳外贸总值惊现负增长 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多年以来,广东省深圳市一直高居“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排名榜的前三名位置,但在3月26日深圳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该市今年前两个月的进出口总值竟然出现了3.5%的下滑,这在该特区成立以来非常罕见。
无独有偶,与深圳同属一省的广州市1~2月份的进出口则出现5.32亿美元的逆差。
相比之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发现,今年前两个月上海的外贸总值出现了7%的增长。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澎对此直言,“(广东)到了这个地步,产业转型升级更加刻不容缓。”
外围形势低迷
中投顾问宏观分析师白朋鸣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深圳主要依赖出口的外向型工业,外需不振,工业增加值等相关经济指标肯定会受到牵连。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外贸出现下滑的情况与外贸行业整体形势是一致的,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欧洲经济复杂多变、外需持续低迷、生产要素供应趋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诸多不利形势直接影响到我国外贸的发展。而深圳的外贸依存度向来比较高,受到影响的程度就更加明显。
转型刻不容缓
同属我国外贸重镇,为何上海地区受影响较小?林江认为,广东是全国第一外贸大省,外贸行业的基数大,受到相同因素影响时,广东省受波及程度也会更大。此外,广东与上海外贸行业、类型的不同也会造成不同的外贸形势。
“产业层次、加工链地位的不同,影响珠三角和长三角在全球经济低迷情况下不同的外贸形势,”彭澎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虽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整体上都是加工制造的模式,但不同地区的具体产品还是有层次之分。长三角有一些工业处在产业链的较高端,比如生物制药等;珠三角则多半还是以前的来料加工模式。以服装业为例,珠三角的服装企业较多是贴牌生产,而长三角却逐渐拥有自己的名牌服装。
在彭澎看来,珠三角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也许比长三角更大,由此,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再不转型升级只会越来越被动。
广州市对外经贸经济合作局副局长李越告诉记者,要扭转外贸行业的形势不容易,虽然政府可以在税收、跨地区经营等招商环境方面进行帮扶,但外围经济形势是否能改善、产业是否能转型、企业是否能接到订单这些因素还是很难控制的,外贸行业形势的好转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从上述新闻可以看到,全球化经济给中国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外需成为了珠三角重要的经济支柱。从中暴露出的弊端是,珠三角对外依赖过大且主要以技术密集型为主,应对危机的能力不足,致使深圳甚至整个广东省的经济出现下滑趋势。珠三角的产业结构形式提醒我们,产业转型将进入新一轮的变革。
由此可见为了发展及符合当今世界的主题,转变已是大势所趋,是必然的。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不仅符合世界性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的一般规律,更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更是为使我国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顺应当今国际趋势的重要。
第二篇:产业转型
产业转型
[发布日期: 2011-07-13 ] [字号:大、中、小] [关闭窗口]
按照支柱产业提升发展、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的思路,落实“4+8+8”产业发展规 划,即用信息技术提升改造提升电子、石化、汽车、钢铁等四大支柱产业,优先发展广电光伏、电力自动化与智能电网、信息通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轨道交通、航天航空等八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信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旅游会展、文化创意、商贸流通、商务服务等八大现代服务业,加快 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导向,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都市型生态高效农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招商选资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成功举办了重洽会、紫金山峰会、第三届中国服务外包大会、中央省重点企 业对接会、金秋恳谈会、台湾名品交易会,组织开展了赴欧洲、新加坡、台湾地区等一系列对外重大招商活动,中电55所江宁基地、中兴通讯三期项目、华电亿智 能电网基地、OLED项目等相继落户。2010年全市利用外资28亿美元,增长18%。
以“千企升级”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滚动式推进1000家成长型企业实施“六个升级”,即科技创新能力 升级、企业信息化建设升级、企业规模升级、企业管理升级、品牌质量升级和企业人力资源升级,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 4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2%。
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对光伏风电、电力自动化与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 业,进一步聚焦重点,明确重点发展领域、重点发展项目。2010年全市风电光伏等八大新兴产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308亿元,增长29%,占全市工业 比重达27%;软件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增长60%,被国家工信部授予中国首家软件名城称号;实现服务外包执行额26.5亿美元,位居全国首位,服 务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6位。
第三篇:通用航空产业与区域经济转型
发展通用航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国民经济以年均超过10%的速度高速增长,我国已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之相适应的是,区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地方实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我国建立在投资和出口导向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是难以持续的。一方面,由于片面强调投资规模,我国很多地区的投资和引资是粗放型的,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往往伴随着能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产的低效率。而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强化和劳动力成本的快速攀升,这种投资带动型发展模式越来越不可持续。另一方面,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对出口过于依赖,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较高,经济发展爱外部环境影响过大。虽然当前世界经济已经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低谷,逐渐开始复苏,但是由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形势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欧债危机还在不断“发酵”,我国的外贸环境仍然没有等到根本改善,过于依赖外需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鉴于以上情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的低碳化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同时尽量引导并扩大“内需”,以内需促增长已经成为我国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在相关产业中,通用航空由于产业链较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同时还具备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污染小、社会需求旺盛、产业带动作用大和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通用航空完全有理由成为我国继汽车产业之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龙头性产业。因此,基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对区域经济有着极大拉动作用的通用航空也日益成为地方政府重点支持和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通用航空是区域发展的带动型产业
通用航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行业和先导型高新技术产业,是一国现代化、工业化、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必然成为区域发展的带动型产业。
通用航空产业科技含量高,其中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分支的通用飞机制造业和通用航空运营业高度集成了大量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这一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为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广阔空间。作为尖端技术发展与集成的引擎,通用航空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冶金、化工、材料、电子和机械加工等领域的技术进步,有助于促进与之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通用航空领域的高技术可以转移应用于广阔的非航空领域,带动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可以说,通用航空的发展对于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使区域经济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有着积极的作用,通用航空有望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中的“新兴增长点”。
二、依托通用航空能够形成区域新兴产业集群
从通用航空产业整体角度看,通用航空的发展涉及到通用飞机制造、通用航空企业运营、通用机场管理,通用飞机的采购、维修、融资、租赁、保险等诸多方面。其产业覆盖面极为广泛,通用航空的发展直接涉及投资、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通用航空的触角也延伸到制造、维修、销售、服务等多个领域。
如果从通用航空的产业链角度看,居于上游是通用航空制造业,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作为技术、资金、知识密集型行业,通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又会带动航空仪表、电子、信息等自身产业链上的其它行业的发展和创新。居于中游的是通用航空运营业,它直接为社会和经济各领域以及百姓的生产生活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通用航空服务的应用领域会更加广泛,其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会与日俱增。居于下游的是通用航空服务业,它是由与通用航空制造和运营相关联的客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所要求的一系列高时效、高附加值的服务组成。与通用航空密切相关的各类辅助、配套和支持性服务产业对于扩大就业、繁荣地区的服务经济也有重大作用。通用航空所带动的物流、地面服务、金融、保险、娱乐等行业的发展无疑也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添上浓重的一笔。通用航空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未来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必将日益突出。
通用航空作为一个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它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比汽车工业形成的产业链条还要长。通用航空的发展能够带动区域内一系列相关产业,尤其是通用航空产业上游航空制造业和下游航空服务业的迅猛发展。通用航空能
够在区域内形成多个重要的新兴产业集群。所有这些,使得通用航空已经成为具有长期发展前景的,能够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成长型和带动型产业。毫无疑问,通用航空必将成为区域经济振兴的“助推器”。
三、通用航空对区域内需有重大拉动作用
我国要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着力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力。2010年,我国人均GDP就达到4361美元,北京、上海、天津等部分省市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应急救援为代表的公益性通用航空需求,以各种作业飞行为代表的经济性通用航空需求,以私人娱乐飞行为代表的消费类通用航空需求不断增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广大民众对通用航空领域的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已积累到较高的程度,通用航空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加。这种需求集中体现在私人娱乐飞行、旅游飞行、公务飞行、航空训练飞行、体验飞行等方面,通用航空的巨大市场潜力正在逐渐被激发出来。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一些区域,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企业、个人自行购置航空器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个人购买飞行器和相关消费需要也日益增多,部分地区在修建自用机场、发展配套航空消费产业等方面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随着我国通用航空外部保障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尤其低空空域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各地通用航空需求必将会出现爆发式增长,引导和满足各类通用航空需求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扩大消费需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鉴于通用航空对区域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的重大作用,目前我国相当多的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了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重要性,已经开始制定本地区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将发展通用航空产业视为优化升级地区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家已批准西安、珠海成立国家级通用航空产业园,此外,很多城市也都在积极发展以制造为基础的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其目标都是以通用机场或产业园为中心,打造航空高科技制造业集聚,形成带动力和辐射力极强的通用航空经济区。重点发展通用航空制造、通用航空运营、航空物流、航空服务等相关产业,使通用航空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实现区域经济的成功转型和协调发展。
近年来,国家已经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工作,希望通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辐射和带动了一大批与之相关的经济区域的共同成长,从而促进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发展。这也给通用航空的发展带来了一个良机。作为民用航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通用航空的发展也开始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上至国家下至地方,各层次的通用航空相关支持政策也在陆续出台。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社会资金也开始逐步进入通用航空领域,通用航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氛围,通用航空发展所需的外部环境正在改善,以通用航空发展服务地方的社会经济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在这一背景下,通用航空无疑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和二次振兴的重要产业依托。
第四篇:经济全球化与大学生爱国主义关系
经济全球化与大学生爱国主义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重大意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各个时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由于认知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知识经验的局限,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具有模糊性、不成熟性,对爱国主义的认识不够深刻、不够稳定,爱国主义意识对行为的调控能力有限。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发生着重大影响,给人们、尤其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冲击。使我国的社会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这既获得了加快发展的机遇,又直接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挑战。
因此,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我国大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冲击与对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剧烈变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受到强烈冲击,主要有两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淡化了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观
2.经济全球化冲击了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所以我们要深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理论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历史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认识到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阶段,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不同,当代的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务必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危机意识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完善课堂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在校园文化中加强爱国主义实践教育,不断拓展校园文化的内容,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青年学生身处其中,耳濡目染,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注重发挥校园网络平台及各种媒体的作用,组织网上知识竞赛、网上征文及摄影比赛等活动,开辟爱国主义教育专栏,宣传历史和现实中的爱国英雄人物和先进事迹,宣传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奋斗历史,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形成浓郁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充分展现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地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如报告会、主题班会、党团组织活动,举行爱国主义歌咏比赛、演讲赛、文化沙龙、大师讲坛、爱国主义征文活动等,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热情,从而形成良性互动,不断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立足校园、走向社会,深入学校周边的街道、社区等深入开展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送温暖献爱心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大学生在为人民群众真情奉献的实践中成长成才。要组织大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参观学习,如可以利用教育基地开展党、团组织生活;结合重要的节日、纪念日,组织参观、瞻仰活动;结合一定的教育主题,组织社会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征文、主题演讲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帮助他们进一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国情感。并利用各种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高校要抓住各种契机,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种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活动。通过活动,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总之,鉴于当前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措施,又是当今中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渠道。唯有如此,才能使当代大学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迷失方向,站稳脚跟,发展和壮大自己,逐步走向世界。
614731
61473110 葛庆有
第五篇: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应定义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赖于政府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需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与职工培训、再就业结合起来。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经济持续跨越
近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增量型、吸纳式开放拉动,沿江开发强“极”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和城乡一体化、统筹推动之路,突出产业转型升级,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一是经济总量大幅攀升。2009年全市GDP达到356亿元,“十一五”以来年均递增25.11%;实现财政总收入51.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1.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十一五”以来年均递增53.19%。二是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十一五”以来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提高10.3个百分点。三是城乡一体进程加快。“十一五”以来城市化率提高10.7个百分点;城乡住房、就业、医疗、养老等各类保障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四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十一五”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递增16.58%和14.9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由长期以来“苏中的苏北”迅速跻身苏中第一方阵。
一、坚持科学发展,在更高定位上坚定产业转型升级自觉性。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上海“两大中心”建设等多重叠加机遇,加快发展港口现代物流、软件开发等产业,加快建设熔盛、神马等目标千百亿能级企业,不断增强项目承载能力,持续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努力在快转型、快见效上狠下功夫,勇当新时期“渡江突击队”。
二、凸显产业特色,在更高平台上构建产业转型升级新格局。积极打造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大力引进和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九鼎风电、赛福特物联网等百亿级企业。积极打造现代服务业的配套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特色文化、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进如皋港船货港一体化;打造集科研、培训、信息服务、餐饮物流的全国最大花木城;依托五大旅游开发公司,提升发展长江生态、长寿文化、古城人文等特色旅游业;依托演艺传媒、教育培训两大集团,大力建设文化产业基地。积极打造高效农业的规模优势,以“高效农业三年倍增”计划为抓手,打造花卉盆景、外向果蔬等六大十亿元高效农业板块。改造提升液压机械、长寿食品等传统产业,积极打造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三、注重集聚集约,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再加快。始终把招商选资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强引擎,放大一类口岸优势富集效应,大力招引大项目、好项目。始终把“三化”互动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以“万顷良田”工程、农保区拆迁整理为突破口,坚定不移地走“三化”互动并进之路;加快中心城区和如港新城CBD、RBD建设,强势推进小城镇能级提升。始终把特色园区建设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主抓手,打造以熔盛千亿级企业为龙头的高端船舶及海工专业配套园,加快建设石油、日用、医用绿色化工材料产业园和新型电力装备材料产业园等2个千亿级特色园区、8个100-500亿级特色园区,不断提升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始终把创新型经济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主动力,推动销售亿元以上企业和3000万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部建立创新平台,大力推进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县(市)建设。
产业转型升级须警惕五大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代表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依靠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的梯度转移,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工业经济起步阶段,这种承接无疑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但是,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加工制造业,除了利润率不高外(更多的是以量取胜),还对各种实体资源存在较大的依赖,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一旦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不论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都需要及时做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为此,在10年前的“十五”计划中,已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提法。2003年11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但10年过去了,转型升级未有实质性突破。因此,10年之后,“十二五”仍要补“十五”落下的课。但在补课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厘清一些认识和行动误区。
一窝蜂的跟风唱高调
转型升级已成为各地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重点工作,但基于保增长的压力,我们要防止个别地方口号上的转型升级调门较高,实际行动却比较迟缓或找不着北。
一厢情愿的靠外资促转型
一说到产业转型升级,许多人想到的就是引进外资,引进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行业。实际情况是,我们引进了大量的国外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产业似乎更“科技”了,但我们自己还是处于产业链的最末端。跨国公司出于自身转型升级的需要,也会在华布局一些研发机构,进行一些产品升级,但产品的升级换代不能全部替代产业升级,无论生产服装玩具还是笔记本电脑,如果只停留在价值链最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掀起高科技的“盖头”,其效益增长方式都是用人口红利换取低廉的加工费。外商看中的就是我们相对低廉的要素成本和简单加工装配能力,我们不能将宏观的区域整体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寄希望于跨国公司微观的企业升级。汽车行业“以市场换技术”和稀土行业“以资源换技术”的前车之鉴都表明——技术是换不来的。
一哄而上的追逐新兴产业
有些人认为,转型升级就是要淘汰传统产业等夕阳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从目前许多地方已经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初稿看,作为调结构的抓手,发展新兴产业中的动漫产业园、风能发电、物联网等都被放在了重要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各地产业布局重复现象严重,内向性竞争态势明显。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或夕阳思维。同样是制作服装,欧洲一些企业能够抓住行业本质,减少前导时间达到快速反应,盈利能力甚至强于火爆的“苹果”。相反,风光一时的光伏产业已经给现实敲了一记警钟,产业技术看似升级了,但日益膨胀的产能转瞬间就成为不良资产。所以说传统产业改变技术和管理制度,仍可以变成现代产业。而如果没有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以及很好的科研成果商业化链条和服务,新兴产业拿到的可能还是利润的“边角料”。
一刀切的三产超二产
三产超二产不是转型升级的唯一标准。在以第三产业衡量国家发达程度的时候,在最传统的工业和农业领域,美国也都是世界第一。这也是美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而不至于像先前的西班牙和英国那样衰落的原因。美国制造业在最疲软的时候也贡献了13%的GDP,超过零售业、金融业等,而中国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也为13%。国家如此,城市同样如此。比如在长三角,第三产业的中心,从战略安排和选择上,就是上海。上海第三产业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担了长三角其他城市的服务业功能。如果认为长三角的每个城市第三产业没有超过第二产业就不合理,那反而不合理了。长三角城市如果一味地只考虑以服务业占比衡量自己的转型升级程度,就是对上海的漠视。
政绩驱动的快速转型升级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非朝夕之功。研究表明,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持续时间最长,占了发展期间的60%以上。美国自1814-1980年约为17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110年,占64.7%;日本1868-1986年约为12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80年,占75%;台湾1950-1990年为4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25年,占62.5%;韩国1960-1990年为3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20年,占66.7%。如果说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行工业化进程,从现在开始转型升级,那么我们完成结构调整的时间大约需要10年,虽然随着技术创新和管理进步,转型升级的过程将有所缩短,但绝不会是一年半载之功,那种政绩驱动的快速转型升级是不现实的。
面对上述误区,到底怎样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呢?
笔者认为,产业结构转型的核心是转变经济效益增长来源的“类型”,而不是单纯的“转行”。转行与转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转了行未必转型,转了型未必转行,只有效益类型改变的转行才是转型。产业升级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产业之间的升级。即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包括: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二是产业内的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纵深化发展,实现高加工度化与技术集约化。产业结构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是相互促进的,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是产业结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