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二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汇报(简)
“十二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汇报
高淳县交通运输局
交通基础设施是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起着基础性作用。多年来,我县积极抢抓交通发展的各类机遇,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了全县交通条件,有力促进我县由“交通末梢”向“交通节点枢纽”转变。
一、十二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初步计划
“十二五”期间是我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期内,交通部门拟继续突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快构建公、航、场、轨多元一体的综合交通基础体系。具体内容包括:
(一)公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县内交通规划与省市交通规划衔接,尽快落实我县过境高速公路的规划和实施,新建高速公路64.7公里,新建干线一级公路70公里。到2015年,完成以主骨架的公路网络,建成东联溧阳、西接芜湖、南至宣州,北通南京的过境高等级公路,从而达到对外快速辐射,周边畅通连接,县网主次分明的网络结构。
主要项目:
——高速公路
1.高淳至芜湖高速公路江苏段,四车道高速公路29.7公里,续建。
2.高淳至溧阳高速公路南京段,四车道高速公路17公里,新建。
3.南京至宣城高速公路高淳段,四车道高速公路18公里,新建。——干线公路
4.S239高淳东段拓宽改造,一级公路约33公里,改建。
5.S239高淳西段拓宽改造,一级公路约18公里,改建。
6.S246高淳段,一级公路约20公里,新建。
7.宁高新通道,一级公路约17公里,新建。
8.老桠线,二级公路约20公里,续建。
9.大桥接线南延,二级公路约20公里,新建。
10.桠杨线,二级公路约10公里,改建。
11.红旗路,二级公路约20公里,新建。
12.西部通道,一级公路约16公里,新建。
13.游子山公路,二级公路9公里,改建。
14.双望路拓宽,一级公路约20公里,改建。
(二)水路基础设施建设
1.航道及船闸
加快全县航道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成芜申运河高淳段航道整治和沿线船闸建设,同时加强支线航道建设,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水路运输网络。
主要项目:
芜申运河高淳航道整治工程,三级航道54公里,整治。
漆河桥航道规划整治,五级航道12.5公里,整治。
秦淮河石臼湖航道工程,2.6公里,整治。
高花支线航道整治,3.0公里,整治。
2.内河港口
高淳县内河港口布局规划5个,分别是:淳溪港、固城港、东坝港、定埠港、漆桥港,其中淳溪港为主要港口。
3.服务区布局规划
新增水上三个服务区,分别是淳溪服务区、下坝服务区、固城
服务区,形成一个集待泊、加油、维修、生活补给、垃圾回收,货运交易于一体的,主次分明、保障有力、服务全面、管理有序的水上服务体系。
(三)客货运场建设
加强公路客货运场站、农村客运站和城市公交首末站建设,优化公交运行布局,为城乡居民提供较为便捷的出行条件。
主要项目:
新建双牌石客运站,2012年建成使用。
重建城西客运站,2011年完工使用;
新增100座农公候车亭,增加30座城市公交站亭,建设2座公交首末站;增建开发区配客站;
配套建设出租车营业站:在县车站以及新建双牌石客运站、城西客运站时配套建设3座出租车营业站。
(四)轻轨建设
修建禄口机场到高淳县的一条轻轨通道。S1线从禄口新城南站引出,与宁高新通道捆绑穿越石臼湖后进入高淳县城。
二、交通建设融资现状及“十二五”融资预测
为保障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要,目前,县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已向银行和其他渠道融资2.935亿元,随着国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银根收紧和银监部门清理融资平台工作逐步推进等,交通融资平台新增贷款、存量贷款周转越来越困难。
(一)当前采用的信用保证建设融资已难以为继
目前,我县交通融资平台银行贷款全部为信用保证贷款,而我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纯社会公益性质的,是没有任何投资回报(还款来源)的。随着信贷政策的紧缩,我县信用保证贷款渠道将全面被“堵塞”。
(二)“十二五”交通建设资金供需矛盾愈发突出
“十二五”期间,我县公路建设总投资33.15亿元(不含港站、航道及轨道建设投资),除去争取上级补助资金,我县要承担14.255亿元,工程的建安和征拆资金需求量大,交通融资平台所面临的资金周转压力非常大,财务负担很重。
(三)完善交通建设资金筹措渠道的建议
1、县政府研究出台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政策。在积极争取上级对交通建设补助的同时,明确县财政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土地增值收益,反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建立交通建设资金保障体制。
2、划拔部分土地等国有资产充实到交通融资平台,提高交通抵押、质押贷款的比例,保证资金运转安全。
3、为缓解近期融资压力,建议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项目采用BT方式合作建设。
附件:
1、“十二五”期间高淳县公路建设计划
2、高淳县“十二五”公路建设资金需求计划表
第二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过程监控,通过应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方法,不断降低扬尘、减少土地利用,提高节能减排效率,项目重点实施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1.开展施工扬尘防治工作日常检查,开展项目施工扬尘防治工作的日常检查工作,明确检查工作任务与目标。
2.严格控制项目施工现场扬尘污染源。对水泥、砂石、灰土、灰浆、灰膏、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加以严格控制,切实开展蓝天工程。
3.施工现场扬尘治理做到“六必须、六不准”。即必须打围作业、必须硬化道路、必须设置冲洗设施、必须湿法作业、必须配齐保洁人员、必须定时清扫施工现场,不准车辆带泥出门、不准高空抛撒溅渣、不准现场搅拌混凝土、不准场地积水、不准现场焚烧废弃物、不准现场堆放未覆盖的裸土。确保施工现场扬尘污染总体受控。
4.扬尘防治工作实施目标化管理。在项目对涉及扬尘问题的作业班组进行专项防止扬尘交底,将扬尘防治工作具体落实到操作层,并建立奖罚制度以推动施工扬尘污染控制过程。督促项目部与作业班组签定扬尘治理目标责任书,对扬尘防治工作实施目标化管理,具体要求如下:
(1)施工区域的围栏封闭。根据规划范围,确保整个施工区域与外界充分隔离,严格要求在建项目在施工大门口设置冲洗设备、沉淀池及排水沟,施工运输车辆、挖掘机械等驶出工地前必须清除泥土作防尘处理,严禁将泥土、尘土带出工地。
(2)施工场地的硬化处理。施工现场应平面布置要求做好主要道路、材料堆场、生活办公区域铺设混凝土路面工作,实行场地的硬化或绿化处理,确保无一处露土现象,以达到防尘控制要求。
(3)道路清扫扬尘污染的控制。安排保洁人员2名(佩戴标识)每日对施工现场的道路进行1—2次的清扫,清扫前对路面进行洒水。天气干燥或风力较大时,增加洒水频次,以保持路面的湿润。
(4)土方施工、堆放扬尘污染的控制。在土方开挖、回填施工中,主要采取淋水、降尘和防止车辆泥土外泄等措施。当雨天开挖、基坑回填时,应在施工临时通道上铺设麻袋。严格按挖土施工方案中所规定的挖土流程,堆土位置及车辆出入口线路进行指挥。加强对渣土运输车辆的车况检查,指派专人随机跟车监督,保证按规定线路行运,严禁偷倒、乱倒。在场地内堆放作回填使用土方应集中堆放。同时,在土方未干化之前,经表面整平压实后,用密目网进行覆盖。定时洒水维持湿润,以有效地控制扬尘。
(5)建筑材料扬尘污染的控制。①砂石设置专用池槽进行堆放,控制进料数量,做到随到随用,不大量囤积。堆放时做到堆积方正、底脚整齐干净,并将周边及上方拍平压实,砂石料如过于干燥,应及时进行洒水。②施工用的粘土砖、加气砌块必须在指定场地进行堆放。进场后及时进行洒水湿润,定时由专人对堆放场地进行清扫。③其他易飞扬物、细颗散体材料(如塑料泡沫、膨胀珍珠岩粉末等),必须进行严密的遮盖或存放在不透风的仓库内,运输车辆要有防止泄漏、飞扬装置,卸料时采取集中码放措施,以减少污染。
(6)脚手架清理、拆除扬尘污染的控制。在脚手架顶部设置喷雾装置,以减少施工过程中造成的扬尘污染。脚手架设专人检查、维护,严禁擅自拆开。在使用期间应采取措施防止建筑材料、垃圾向外、向下散落。清理架体内的建筑垃圾和废料时,应采用洒水和吸尘措施,禁止直接掀翻、拍打底笆板。定期对沾上灰尘的密目网进行清洗,周期为2-3月一次,及时更换破损严重的密目网。拆除前,应先行清除脚手架中的杂物,并对积灰较多的密目网洒水湿润。
(7)混凝土、砂浆拌制扬尘污染的控制。在混凝土、砂浆搅拌操作间四周进行封闭围挡,以控制和减少水泥扬尘对大气造成的污染。袋装水泥设置封闭的库房进行堆放,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定时进行清扫,保持库内整洁,地面无积灰现象。如需露天存放应采取严密遮盖措施。装卸以及拌制作业时严格要求工人佩带口罩,做到轻搬轻放。混凝土、砂浆拌制时严格按石子(砂)→水泥→砂顺序进料,以控制和减少水泥扬尘。搅拌机储料池前应设置三面挡水,并做好排水沟、沉淀池,定期对沉淀池进行清理,减少施工现场扬尘污染源,施工现场全使用商品混凝土。
(8)木工机械作业扬尘污染的控制。木工加工棚落实责任制,指定作业场所环境保护责任人,负责木工棚的日常管理。保持木工棚的整洁,及时清理木屑、刨花和边角料,必要时进行洒水湿润后再清理,并装袋运至指定地点堆放,定期处置。
(9)道路清扫扬尘污染的控制。在施工现场主要道路边、生活区域内场地适当位置安装一些水龙头,使洒水皮管、洒水车能就近使用,便于操作。道路安排专人每日对施工现场的道路进行1-2次的清扫,清扫前需进行洒水湿润,天气干燥或风力较大时,增加洒水频次,以保持路面的湿润。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粉尘经分类袋装后及时地投放到指定的地点。
(10)运输车辆扬尘污染的控制。运输建筑材料、垃圾和泥土等的车辆,在驶出建设施工现场之前,要加强防尘冲洗、遮蔽、清洁等工作,防止建筑垃圾、泥土的散落,污染道路和周边环境。冲洗车辆产生的泥浆水应通过二级沉淀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人城市公共管网。沉淀池派专人定期进行清理,一般为2-3天清理一次。
(11)砖槽切割加工作业扬尘污染的控制管线安装施工的砖墙沟槽切割,应采用湿作业法进行施工。装饰工程所用石材应优先组织半成品进入施工现场,实施装配式施工,减少因石材切割、加工所造成的扬尘污染。现场石材切割加工应设置专用封闭式作业间,操作人员必须佩带防尘口罩,以降低或减少扬尘对环境的污染和人体的危害。
(12)对涉及扬尘问题的作业班组进行专项防止扬尘交底,将扬尘防止工作具体落实到操作层,并建立奖罚措施。
(13)项目部与作业班组逐级签定扬尘治理目标责任书,对扬尘治理工作进行目标化管理。
5.沥青混合料实行集中场站搅拌设备污染物排放应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l6297--1996)中的一级标准的规定。搅拌场站必须设在离开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300m以外的下风向处,且不能采用开敞式或半封闭式沥青熬化作业。
6.积极开展社会舆论监督。发动群众参与监管,设立施工扬尘举报投诉电话,接受公众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的举报和投诉。对违规扬尘的工地项目名称、相关责任单位、处罚情况,可以通过网站、报纸、媒体等向社会曝光公示。
第三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近年来,区交通运输局按照构建“一高速、二纵线、三连接、四射线、五大桥”立体综合交通发展思路,以高速公路接入、省县道和区域干线公路及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
一、基本情况
建区以来,我区累计投资23.6亿元,基本建成“二纵线、三连接、四射线”的公路网络,实现了“以县城为中心,平坝乡镇半小时、其他乡镇1小时”的交通圈。目前,全区公路总里程由建区时的21.3公里增长到732公里,增长3436%,其中:省道45.847公里,县道90.816公里,乡道48.443公里,村道387.98公里,专用公路9.09公里,规划外村组道路150公里。
随着农村公路通村工程建设的不断延伸,全区13条客运班线、92.3%的农村通达率,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五年来,全区累计完成站场建设投资1.5亿元,建立了以“物流企业为龙头、农村客货运站场为枢纽、乡村农村招呼站点为节点”的城乡村一体化新农村物流网络,共建成港湾式停靠站100余个,农村标准四级客运站4个,建设率达85%。“十二五”期间,全区累计投资1.04亿元,完成公路大中修162.89公里;投资2666万元实施公路安保工程,安装波型护栏110公里,治理公路高边坡10处等安全基础设施;配备基础养护设备,成立机养中心,将修补的坑氹能力提高到200多平方米/天;严肃查处超限车辆,卸载货物近万吨,将超限率下降到4%。生态文明公路s103线**段、农村示范路**环线和**碧山连片公路等品质型、生态型公路的建成,使全区交通环境得到了改善,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对外交通畅而不快。一是没有高速经过,缺乏铁路站点。**是全市没有高速公路的县区之一,全区唯一一条铁路成昆线在**境内也是擦西南而过。当前正在规划的“**—**—**”高速写进了“十三五”规划,公路走向尚未确定,开工更是遥遥无期。二是高等级干线公路在我区公路里程中比例不高,仅7.6%。虽然我区的对外干线网络初具雏形,但标准普遍过低,全区还没有一条一级公路,区内的二级公路也只有省道103线及苏沙路,其余大部份是四级公路,连接**县的**路、**区的**路已经破烂不堪,并且都是低等级公路或乡村公路,路况差,运输效率低。
(二)对内交通通而不畅。我区交通内网建设虽然抓住了国家农村公路建设的政策机遇,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实现了省、县、乡、村公路连线成片且连片成网的网络化格局,但是由于山区交通建设标准不高,等级普遍偏低,要实现畅通目标,还任务繁重。一方面新修了井沙联网畅通工程**大道**段,但两端却要陷入通而不畅的境地;**公路原来基本闲置,**电站建成后虽然路面完成了硬化,但路基窄、坡陡弯急、等级低,且与****河一桥没有接通,无法开行客运班车。另一方面南北交通不畅,**河自西南向北横穿全境,目前在**河**段连通东西的桥梁只有**大桥、**大桥、**河一桥和**河二桥,几乎集中在县城上游,县城下游的**、**等经济较发达乡镇两岸没有大桥相连,不仅制约了东西两岸的发展,而且存在严重的交通绕行障碍。
(三)公交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开通城市、城乡结合的公交路线,拥有安全、便捷、经济的公交出行方式已成为群众的迫切愿望,但部分道路还缺乏相应的公交基础设施。城区大部分道路因街道狭窄没有规划设置公交停靠站,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需加以改造,增设安全设施。
(四)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困难。公路建设项目工程量大、涉及面广、用地面积多(仅**大道、**公路工程就需征地1700多亩),项目落地难、政策处理难、融资难等问题比较突出,一定程度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如bt项目井沙联网畅通工程**大道**段新建工程、**路城区至天车村段改建工程等。
(五)农村公路建设和修复资金缺口较大。目前,农村公路通村工程补助标准为80元/m3(不含安全设施),即5万元/公里,区财政配套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乡、村几乎没有配套资金投入,山区群众生活困难,集资难度大。加上山区地理条件差,工程造价与补助标准存在着6—10万/公里的资金缺口,意味着公路建设越多,欠账越多。此外,上级补助与区级养护资金仅供除草、保洁、清沟等养护,致使相当一部分水毁公路得不到及时修复;伴随着农村公路里程不断扩展,修复成本不断提高(现最高150元/立方米),全区公路修复资金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
(六)农村公路等级和路网密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区582.17公路里程中:高速公路为0、一级公路0.83公里、二级公路59.74公里、三级公路41.57公里、四级公路 480.03公里,等级结构配置很不合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普通家庭汽车、三轮车等交通运输工具拥有量不断上升,而通村公路工程等级为准四级(路基4.5米、路面3.5米),部分早期通村公路工程还未增设错车道,不利于车辆交汇,影响交通安全。虽然后期工程设计增添了错车道,但很多公路还达不到开通班车的标准,影响了部分群众的出行和部分中小学生安全上学;部分乡村公路还存在断头路,没有实现村村互联互通,影响了路网功能的充分发挥,实现乡村、村村互通的农村公路网建设任务还相当繁重。
(七)农村客运配套尚需增强。农村客运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因运营成本不断上升等诸多原因和40%左右的日常实载率导致多数农村客运班线亏损严重,城区到**、**、**、**等周边乡镇的班线基本无法维持正常运营,原**至**煤矿的首个农村小巴班线亏损严重已停开。加之农村公路安全基础设施配备不齐,影响了客运企业发展农村客运的积极性。
三、加速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一)精心谋划,加快交通重点项目建设。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加强交通系统专业队伍建设,引进一批交通运输、路桥建设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交通建设团队的整体素质。以成昆铁路复线和连乐铁路建设为契机,做好与城市发展规划的衔接,精心做好**火车站区域站场、人流、物流信息中心及重要道路的规划;积极争取支持,开发铁路相关产业和衍生产业,有效发挥“建设一条铁路、带动一批产业、活跃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发展效应。
(二)想方设法,加大建设修复资金投入。随着农村公路养护里程的快速增长,路面养护压力将不断加大。财政预算应逐年增加公路养护资金,并安排一定的水毁修复经费。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争取支持,多方位、多渠道筹措农村公路建设和水毁修复资金,保证农村公路养护经费使用绩效。鼓励乡村两委自筹资金,投工投劳,加强日常养护和及时进行路面小修。尝试推广农村公路养护“定人、定线、定价、定时”及水毁修复工程市场化招标等“生态管养”机制,并在养护资金和考核上加大对偏远山区以及部分承担特殊功能公路的倾斜力度。
(三)因地制宜,提升公路等级和路网功能。加快提升流通量大的农村公路等级,拓宽路面,按标准配备相关基础设施,尽力开通班车方便群众出行,使偏远山区路网更安全、更高效,从而带动偏远山区经济快速发展。注重加密路网,解决断头路,提高路网使用效率。关注偏远山区对外主通道工程建设,紧跟**大道建设步伐,尽快实施延伸线**—**公路工程建设,提升**河两岸公路等级和路网互通功能。
第四篇:2014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报告
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根据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和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廉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工作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严格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和市场行为,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现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廉政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2009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廉政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贺国强同志重要批示精神,既要认真做好监督检查,更要从改革入手,建章立制,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力度,确保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政策措施在交通运输系统得到坚决贯彻落实,努力做到资金安全、工程优质和干部廉洁。
二、工作任务
(一)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保证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的通知》精神,及时跟进,全程参与,开展对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检查,保证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开展对灾后重建资金物资监管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对大额度资金调拨使用、大额物资采购、重大项目招投标的监管。加强对重点工程项目的监管,继续组织开展招标投标挂牌监督和招投标专项督查,组织开展交通建设督查和质量安全专项督查。开展对重点建设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财务审计检查。完善重点工程建设纪检监察派驻制和农村公路纪检监察巡查制,实现对工程建设从规划立项到竣工验收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加强与地方纪检监察机关的协作配合,形成监督合力。
(二)强化约束自律机制,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针对工程建设领域易发权钱交易的环节和特点,完善制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全系统领导干部从政行为,设置“高压线”。严禁领导干部违规干预和插手工程招标投标、工程分包、物资设备采购、工程资金拨付、设计变更等活动;不准接受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个人的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大力开展领导干部廉政教育,继续总结、推广廉政建设先进典型,打造“阳光工程”,在全行业形成廉荣贪耻的廉政文化氛围,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
(三)推动信用体系建设,规范交通建设市场行为。以建设项目为载体,制定全国统一的《公路工程建设从业单位信用等级评价办法》,贯彻实施《公路水运工程监理信用评价办法》,建立全国从业单位信用信息发布平台,增强从业单位和个人诚信意识,建立部省信用信息联动机制,推进建立全国统一的交通建设市场信用体系。梳理完善交通建设市场管理、招标投标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规范招标投标活动,规范项目业主行为,规范工程分包管理,加强对评标专家、中介机构等的管理监督。推行合理标价、合理工期和合理标段划分,防止因低价抢标、压缩工期而导致腐败问题和质量安全隐患。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源头防腐力度。加快推进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工程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推进交通运输部门职能转变,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最大限度地铲除“权力寻租”的土壤和条件。同时,以权责一致为主线,完善和规范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中的运行机制,确保政府投资效益的发挥、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五)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进一步加大惩治力度。继续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始终保持惩治商业贿赂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处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工程招标投标的案件,严肃查处项目审批、资金拨付、工程计量、设计变更和质量监督过程中权钱交易的案件,严肃查处工程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及其背后的腐败问题。加大对行贿行为的惩处力度,对认定有行贿行为的企业,降低其信用等级,在一定期限内禁止其进入交通建设市场。
三、工作要求
2009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廉政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任务非常繁重。各级交通运输部门一定要认真吸取上一轮交通大建设时期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教训,在加快建设过程中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廉政工作作为反腐倡廉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廉政工作,为交通运输实现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协调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第五篇:黄山市屯溪区十二五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
黄山市屯溪区十二五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
前 言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对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国防现代化建设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是我国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我区交通行业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总量迅速扩大,交通结构得到改善,运输生产持续增长,两个文明建设再上台阶,为我区实现“三最”目标和构建“和谐黄山”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阶段,交通正处在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否顺利实现“十一五”和“十二五”之间的平稳衔接,能否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战略机遇期至关重要。在这个至关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交通枢纽的发展过程就是经济增长极的形成过程,运输通道的形成过程就是经济走廊的发展过程。“善弈者谋势”,这就需要我市交通在谋划中长期发展中明确交通战略定位和导向。因此,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总体要求和“推进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的战略决策,围绕“三最”目标,抓好“发展大旅游,实施大开放,建设大市场,构建大交通”四大重点,结合交通自身发展规律和我区旅游城市特点,特编制《屯溪区“十二五”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
第一章“十一五”期间我区交通事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区交通事业抢抓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历史机遇,加快以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积极争取国债资金,组织建设县乡公路通达、通畅工程;运输生产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十一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完成总投资3700万元,新增公路80多公里。公路网改建整体技术水平大幅提高,等级以上公路里程达到130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公路比重达60%,中心城区出入口公路以及区县连接公路等级大为改观,旅游景区公路相继得到改善;县乡村公路总里程达140公里,新建水泥路70公里,通油路乡镇达5个,占乡镇总数100%,新建通行政村公路60公里,通公路行政村达3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5%,开展农村渡口渡改桥试点工作,完成3个渡口更新改造。“ 十一五”末公路总里程达到17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70公里/百平方公里;新建了中心城区客运汽车站等运输枢纽工程。交通基础设施的高速增长与运输装备的改善,提高了公路水路客货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了公路水路运输的基础性地位,促进了综合运输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公路运输量占各种运输方式的比重明显上升,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继续增强。至2010年,公路运输工具拥有量达到 辆,其中:客车889辆,客位14624个;货车3227辆,达25692吨位,公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达到170.24万人、11917.2万人公里、169万吨、11272.9万吨公里,客、货运量分别比2005年增长91.8%和175.6%,客、货运量占总运量的比重分别达到50.2%和49.8%。
二、“十一五”投资完成情况
“十一五”时期,我区交通基础设施计划投资0.35亿元,实际完成总投资0.37亿元,占投资计划106%。原因在于国家对交通投资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强调以人为本,加大了国省道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投资。按调整后计划国省道建设完成投资 亿元,县乡公路建设完成投资0.2亿元,码头、站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预定目标。
三、“十一五”时期交通发展主要特点
1、投资力度大,融资渠道广,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区坚持国家扩大内需的方针,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我区交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利用国债资金,改善了我区“交通难”问题,拓宽了县乡道路建设的融资渠道,近几年县乡公路每年投资近300万元。
2、投资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突出表现在农村公路和农村客运站场建设投资比重明显提高,“通达、通畅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投资决策趋向于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工程建设项目。
3、加大推广了交通科技的应用。水上安全保障监控系统逐步完善;交通信息化有了新的进展,推广使用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四、“十一五”时期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不足。公路里程少,等级低,跨区域干线运输通道不足,通达深度不够,村际边界仍有“断头路”,公路网密度低;客货运站场设施建设滞后,规模等级的汽车站少,货运基本无站场、无操作设施。
2、交通基础设施标准低。等级公路里程比重小,二级以上公路里程占总里程仅20%,高级路面仅占总里程50%。农村公路等级低、路况差、抗灾能力弱。景区公路路面状况差,路面状况与景区环境不相协调。
3、交通结构不尽合理。各层次公路网不完善,公路技术等级结构不合理;客货运枢纽站场建设滞后,农村乡镇客运场站基本无站点,处于路边操作和无序状态,货运站场建设严重滞后;公路水路运输市场发展不规范,市场监管不力,运输信息不畅,经营机制不活,现代物流业尚未起步。
4、维护与建设不协调。特别是农村公路养护十分薄弱,养护资金和人力缺乏,手段原始,投入巨资修建的公路逢大灾之年就会遭受严重破坏,造成极大浪费。
5、交通建设资金矛盾突出。交通建设本身资金短缺,因投资大,成本高,建设周期长,进一步融资比较困难,巨大资金需求与紧张资金供给的矛盾尖锐,很大程度上会制约交通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公路水路交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宏观形势
“十一五”期间我区交通跨越式发展,给我区社会生产力、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一五”期间,我区的国民经济和旅游产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到2015年全区GDP、财政收入等增幅将超全市平均水平,旅游总收入达到21.2亿元,旅游接待量达484万人次,入境游客超过26.86万人次;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大了民营资本对交通的投入;国家“东部加密、中部成网、西部连通”的公路总体建设目标以及我市作出“主动融入浙江经济带和长三角经济圈”的战略决策,加快东向发展、实现黄山率先崛起的决定,这一系列机遇无疑给我区交通建设带来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公路交通运输量预测
“十二 五”期间,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人口总量、旅游人数等相关指标,利用相关系数分析法进行相关程度分析,各相关指标与公路客货运量均有较高的关联性,表明公路客货运量的发展与各相关经济指标内在发展有很强规律性,并建立了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数学预测模型,对公路客货运量进行数量上的预测,预测我区货运需求总量仍呈增长态势,客运需求增幅将高于货运需求。
1、客运量
预测到2015年,公路客运量达到250.1万人,年均增长8%,旅客周转量18335.8万
人公里,年均增长9%。
2、货运量
预测至2015年公路货运量272.2万吨,年均增长10%,货运周转量18995.5万吨公里,年均增长11%。
第三章“十二五”交通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交通发展,重点提高工程建设和运输服务质量;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加快东向发展,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重点抓好出境公路、干线公路、旅游公路的提级改造,充分发挥交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先导作用。为我区主动融入“浙江经济带和长三角经济圈”,顺应经济一体化,构建“和偕黄山”,作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为保障我区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加快路网改造的原则。抓好出境公路、干线公路、旅游公路的提级改造;加快县乡公路、通村公路和地方旅游干线公路建设;加速推进渡改桥工作,构筑我市内引外联的快速通道。
3、坚持以规划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注重以人为本,实施“通达、通畅工程”和“客车到村工程”;注重科技进步、交通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
4、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建设与养护、建设与管理、建设与运输的关系;正确处理交通建设与生态、环境、文物、景观保护之间的关系。
5、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大力推进交通信息化,紧紧围绕交通发展目标,以信息资源开发为中心,全面提高交通生产的效益和效率。
第四章“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和重点
一、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区交通发展的总目标是: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造出境公路、区县间连接干线公路、景区公路;加速改造县乡公路,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形成以四级公路为主的乡村公路网;加快货运站场的建设,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大力推进农村公路运输网络化进程,加强农村客运班线和农村客运站、招呼站建设;交通运输结构取得显著成效;交通信息化和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行业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公路建设。改造县乡道现状,提升改造为四级及四级以上。逐步消除断头路,完善县乡公路网络等级公路目标。
——运输站场建设。筹建黄山市城东二级客运站等项目建设。力争将我区建成皖浙赣三省边界地区的游客集散中心和物流中心。
二、“十二五”交通建设重点
(一)、公路
“十二五”期间,我区交通建设重点是:本区域内干线及地方旅游干线公路项目,完善县乡公路网络、公路运输服务网络。
——县乡公路网络。加强景区景点之间的路面改善,提升改造为四级及四级以上。逐步消除
断头路,完善县乡公路网络,路面硬化、黑色化向村组延伸,提高城镇间公路等级。
(二)、公路运输站场
——公路运输服务网络。完成黄山市城东客运站建设,加强行政村招呼站或候车亭建设,完善公路运输服务网络。
第五章 交通建设用地及环境保护
一、交通建设用地
“十二五”期间交通建设用地的基本原则:农村新建公路以新占用土地为主,国省道公路建设用地以改(扩)建为主,依托原有的基础条件进行提等升级。因我区耕地面积较少,新占用地以荒山、林土为主,少数为农田。经测算,“十二五”期间交通建设新占用土地约400亩。
二、环境保护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环保政策组织项目实施。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实施环保工程:一是严把设计审查关,在工程设计之初就将环保纳入实施的范畴。二是大力引进先进的施工工艺,尽量做到废料回收,减少施工造成的环境影响。三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选择适宜的地段取水、取料,严防水土流失。四是尽力保护沿线的自然保护区和人文景观,特别要注重旅游资源的保护。五是公路的绿化与沿线景观相融合,使得公路本身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第六章“十二五”时期投资估算及资金渠道
一、投资估算
“十二五”时期,我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项目有:
全市县乡公路重点建设项目:
逐步消灭村际断头路,加强县城之间、中心乡镇间快速通道的建设,基本完成农村公路网骨架的搭建。
“十二五”时期县乡公路及农村公路建设里程50公里,总投资29478万元。
二、资金渠道
公路运输是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是公益性基础设施,由于国家实施“费改税”政策,资金主渠道是由国家建设资金投入;另外,积极招商引资和向世界银行或国家无息、低息贷款。
“十二五”时期,我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估算详见附表。预计项目总投资2.94亿元,其中县乡农村公路建设项目27878万元,投资比重达45.9%,公路运输站场建设1600万元,道路运政信息系统建设60万元。
第七章 政策建议和相关措施
近几年来,我区交通建设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仍有相当差距。必须实现全市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区交通由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向高水平、全面、平衡转化。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交通建设,实现我区公路、水路交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政策建议
1、为我市实现“三最”目标,建议地方政府和市交通主管部门继续将我区交通建设作为我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坚持把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优先发展。
2、积极争取国家对我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对公益性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资金安排上和政策制定上予以倾斜,确保公路交通建设资金稳定的来源渠道。公路费税制度改革后,国家征收的车购税和车辆燃油税应专款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
3、地方政府应研究出台针对本区域的公路、水路交通建设优惠政策。包括交通建设征用土地的相关费税政策;清理规范对公路建设的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地方商业银行保障有充分的贷款支持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简化交通建设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审批手续。
二、主要措施
1、制定我区交通发展战略
对投资方向进行调节、指导和规范,提出我区交通发展长远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实施步骤,制定交通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保证我区公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2拓宽融资渠道,积极筹措交通建设资金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建设资金补助,积极争取地方配套资金和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利用扶贫资金、以工代赈、库区移民和林区道路建设资金适当投入。通过“中央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等各种筹资渠道,保障我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期工作
建立项目前期工作储备制度,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改进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招投标制度和工程监理制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4、加强信息化的发展与管理和增强安全意识
加强信息化的发展与管理,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与管理,统筹信息化建设中重大问题,协调各方面之间矛盾。同时加强现代物流建设,大力推进公共仓储、货物配送、中介代理、运输增值服务等现代物流业发展。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以人为本,不懈抓好安全生产。确保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到位,切实把安全生产工作当成头等大事抓紧抓好,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建立健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统筹安全生产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5、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宏观管理。
深化公路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统一领导、权责分明、工作规范的建管体制,强化公路的建设和养护管理。
6、加快交通运输体制改革和法制化建设
“十二五”期间,结合交通运输自身的特点,在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全面进展,力争在政企分开与经营机制改革中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改善和强化对运输市场的宏观管理和调控,规范运输市场,避免过度竞争;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要求,进一步开放运输市场,降低进出门槛,促进统一运输市场的形成和良性发展,促进交通运输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提高整个运输系统的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强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推动运输网结构、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推动运输市场走向完善。在交通法制化建设方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高行政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创新管理方式,增强管理透明度,实现建设法治交通的目标。
第八章 公路交通远景设想
我市是以旅游业为龙头新兴发展起来的旅游城市,有着浓厚的“徽文化”底蕴,作为一个拥有自然与文化两项世界遗产的城市,旅游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已初步展示黄山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其独特的魅力。再经过2至3个五年计划的发展,我区交通必将成为全国山区交通最便捷的城市之一。
高速公路将以屯溪为中心成放射状的网络结构,缩短与长三角、华中、省会之间的时空距离,精心打造“两山一湖”精品旅游线;区域内国省道将成为连接周边地市和浙赣边界地区的重要通道,为将黄山市建设成为皖南山区以及皖浙赣三省边陲地区的旅游集散中心、物流中心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县乡公路与旅游景区公路的网络化,将促进城乡建设的统筹协调发展,提升景区品位。
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动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又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交通与旅游产业的共同协调发展,才会达到共赢,才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将我市建设成为“安徽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中国旅游名牌、世界旅游胜地”和作为安徽融入长三角的“南桥头堡”,黄山交通在今后的几个五年建设规划,必将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早日实现“三最”目标和构建“和谐黄山”,为黄山新一轮的大跨越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