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宏观经济管理理论考试重点及范围(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07:3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宏观经济管理理论考试重点及范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宏观经济管理理论考试重点及范围》。

第一篇:2014宏观经济管理理论考试重点及范围

1、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概括为:解放思想、群众路线、自力更生。

治理能力现代化。

4、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制的根基。

5、市场构成基本要素:企业、市场、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以市场为主体和直接创造财富的主体。这是一国的经济基础,也是一国经济活力源泉;企业是以市场(2)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3)文化制度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4)社会制度建设与社会体制改革;(5)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2)市场经济机体与生俱来的要件;(3)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4)市场经济体系的控制系统。(1)需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效约束权力,监督权力,问责权力,提高政府的公信力;(2)需要优化权力结构,使政府需求转向强调供给的变化,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3)兼顾充分就业。

(4)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12、今后财政政策的目标及重点:

目标: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重点:(1)扩大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2)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3)拉动经济增长,调结构,防滞涨;(4)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可持续性;(5)更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6)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

为主体和直接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环境包括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法制环境、基础设施、市场秩序,信用体系,自然环境等。

6、在经济生活领域;市场主导下政府的有效9陷进行弥补。

10、“三型社会”: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11、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来首度转向“稳健”,主要目的在于大力回笼市场过剩流动性,逐步消除货币泛滥的危害。

12、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实格局是:劳动所得过低,资本所得过多,居民收入比重过低,政府收入比重过高。

指要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简答:

1是以人为本,其本质环境、资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总任务是兴,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追求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在内的更为全面的现代化。从具体的利益中超脱出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基本职责;(3)需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6、政府采购的原则:

(1)党政机关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应当遵循公开透明、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的原则。(2)应当依法完整编制采购预算和资产配置标准,合理确定采购需求。(3)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程序,不得违反规定以任何方式和理由指定或变相指定品牌、型号、产地。(4)应按照采购合同规定的采购需求并组织验收。

(5)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逐步建立政府采购结果评价制度,对政府采购的资金节约,政策效能,透明程度及专业华水平进行综合客观评价。

个部门管辖,最大限度地避免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2)核心,转变政府职能,通过做“减法”,整合行政资源,为公众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实现“无缝隙服务”,从而让行政管理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

8、十八大所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断扩大;(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重大进展。

转变,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2)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3)要积极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体制和资源环境等领域改革。(4)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1)总量政策的变化。(2)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结合方式的变化。(3)汇率政策的变化,即人民币是升值还是贬值。(4)从强调

13、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有哪些?(1)权利公平.(2)规则公平(3)机会公平(4)分配合理(5)社会调剂.少。(2)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3)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过低存在弊端。一是比重过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制约消费潜力释放;三导致社会结构失衡,社会矛盾激化;四加剧利益矛盾冲突.(4)2020年中等收入群众扩大总目标为6亿人.(5)形成6亿中等收入群众的主要措施:一人口城镇化是中等收入群众倍增的重要载体;二是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为中等收入群众提高就业空间;三是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推动力

15、对外贸易的必要性?

(1)是国际分工发展的必然选择;(2)对外贸易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3)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然选择。

16、为什么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目前现阶段就业的困境,主要是(1)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2011年,大学生毕业人数630万人,2012年680万人,2013年699万,2014年727万人;(2)我国GDP增长速度放慢了,经济放缓,平稳发展,投资减少,岗位减少,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3)和一般劳动者相比,大学毕业生相对投入的资金较多,特别是农村青年投入大,代价高,如果不能就业,资金收不回,家庭经济受,意味着造成贫困加剧,造成心理负担。(4)各国都重视青年就业,青年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是青年团体,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社会动员能力的群体,也是容易造成群体性事件的人,如就业低,社会舆论关注,对政府和社会有一定的影响,容易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综上原因,青年就业要做为重点和难点,也希望大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进行就业和创业,回报社会。

第二讲 绪论

1、简述市场经济构成的基本要素。

答:市场经济的构成基本要素:政府、市场、企业。

(1)政府是行政机构,且与经济联系极为密切,是宏观经济的组成部分,又是宏观经济管理的组体。

(2)政府通过制定实施经济政策进行管理。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2、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什么? 答: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第六讲产业政策及产业机构管理

1、简述产业结构的一般规律性。答:在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第一产业其次,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本质是发展。坚 持以人为本,推进人口均衡发展,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与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人口均衡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科学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统一体,只有三者协调(3)政府对市场的主体(企业)进行激励或约束。

3、宏观经济运行受哪二种力的制约。答:受以下二种力制约:

(1)一方面受到市场机制的内在调节力的制约。如供求关系、买卖关系、价格因素、市场监督制度、买卖之间的竞争,买者的购买行为及组织制度等。

(2)还受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外在控制力的制约。如党和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方案,国际游戏规则等。第三讲 宏观经济管理系统

1、简述政府采购的原则。答:(1)公开透明原则(2)公平竞争原则(3)公正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

2、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有那些?

答:职能有:(1)维护产权制度;(2)维护、整顿、规范市场秩序重建经济信用;(2)提供公共产品,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力度,(4)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5)实施收入再分配职能促进社会财富公平分配。

3、如何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答: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清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壁垒,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深化要素市场改革,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

第四讲 宏观经济同期波动及其治理

1、简述经济周期的概念

答:概念。经济同期是指宏观经济在增长中的扩张与收缩的交替波动。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在幼态增长中的出现的扩张—收缩—再扩张的反复的周期性变化。

第五讲 经济发展战略与宏观经济计划

1、为什么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答: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的产值和劳动力比重最大,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比重最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比重逐渐上升,并超过第一产业成为最大的产业;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比重上升最快,并先后超过第一、第二产业而成为比比重最大的产业。

2、为什么把重视生态文明上升到战略地位?

答: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七讲 转型时期中国人口与就业及实业问题研究

1、简述马克思—人口再生产理论与马寅初—新人口论中的人口理论内容。

答:马克思—人口在生产理论:他认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在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必须加以控制。这反映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马寅初—新人口论:我国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在五十年代指出中国人口相对过剩的性质高于“人口压迫生产力”类型。由此提出了解决人口问题的建议:普查人口,节制声誉,宣传避孕。并提出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

2、简述人口均衡型社会的涵义,为什么要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

答:所谓人口均衡型社会是指社会中实现了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且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总体要求。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35条中,明确提出“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新要求,为我国未来人口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正确把握人口自身发展规律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发展的互动关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建立完善与人口相关的各项政策措施,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持续均衡发展,才能实现科学发展。第八讲 财政政策管理

1、党政机关为什么要加强预算编制管理?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1);(2)原则:公开性 可靠性 完整性 统一性和年度性原则。

2、简述今后财政政策的目标及重点。答:(1)目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与发展;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有效发挥财政管理的监督职能。(2)重点:保民生,稳通胀,通过货币政策调节,实现经济的软着陆。第九讲 收入分配管理

1、简述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

答:(1)权利平等;(2)规则平等;(3)机会平等;(4)分配合理;(5)社会调剂。

2、简述我国再分配领域贯彻的原则。答: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积极救助弱势群体,努力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只有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才能加快改变一部分人富裕,一部分贫穷的局面,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大趋势。

3、简述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过低的弊端。答:(1)比重过低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2)制约消费潜力释放。(3)导致社会结构失衡,社会矛盾激化,社会问题危机易发生。(4)加剧利益矛盾冲突。第十讲 对外贸易管理

1、为什么坚持对外开放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

答: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就是需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推动对内对外相互促进。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机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建立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形势。

2、为什么加强进出口贸易管理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然选择? 答:(1)是国际分工发展的必然选择。(2)对外贸易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3)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然选择。

第二篇:《宏观经济管理研究》考试重点

《宏观经济管理研究》考试重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本质是发展。“富民强国”可以概括为“发展与增长,强国、富民、民富优先,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国已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一,是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但却是一个消费小国,消费总量却只占世界的百分之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以市场为主体和直接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宏观经济运行受内在调节力和外在控制力的制约。政府是按照一定规则建立起来,掌握并实施公共权力的国家机构体系。宏观经济管理主体的政府,是由行政、立法、司法等系统组成的广义政府。衰退阶段的特征是销售疲软;生产缩减,资本投资减少;信用收缩,价格下跌;失业增加。萧条阶段的特征是总需求严重不足;商业萎缩;生产停滞;资本投资稀少;信用收缩;工人失业数量增加幅度大。中国经济长期以来是靠“三驾马车”,即投资、进出口和消费拉动。现在面对经济危机和全球市场的大变,投资、进出口和消费拉动正在减缓,真正依靠的应该是消费,即内需。对于中低收入阶层而言,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长期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这样消费者潜在的消费能力会迅速增加。前提是增加收入。“十二五”规划的最本质的特点是追求“民富优先“而以前的计划追求的是“国富”。2011年,强调扩大内需,保增长转变为稳增长。加快由“高投入、高排放”向“高效益、低排放”的可持续、低碳化发展模式转变。在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必须相互适应、相互协调。青年失业有三个不利影响:即经济、社会、政治。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积极财政政策正式登台。当年增发长期建设国债1000亿元。此后,连续4年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5100亿元。从而,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获得了明显的效果:

1、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提高了居民收入,刺激了消费增长。

3、保持了进出口稳定增长。

4、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

5、建成和开工兴建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2011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的突出问题是:收入差距明显扩大的现状—呈现全范围多层次的扩大趋势。

1、城乡收入差距居高不下,目前维持在3.3倍左右。

2、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3、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逐步扩大,最高达到了15倍之多。

4、高收入群体与最低收入群体间收入差距继续拉大,10%是最高收入户和10%的最低收入人均收入相差20多倍。调节收入分配关系的正确措施是:

1、把蛋糕做大,而且把蛋糕分好。

2、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3、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

4、打破行业垄断。

5、运用税收手段调节过高收入及监管力度。

6、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使公共财政发挥作用,分享改革成果提高劳动多得的比重。

7、惩治腐败,整顿市场秩序。

8、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兼顾公平,使弱势群体得到生活保障。我国的区域合作战略实际秉承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外交原则。

第三篇:宏观经济管理(2014)

宏观经济管理

1、宏观经济管理:指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国家各级政府,为了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效益,运用一定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对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变化及其相应的比例关系进行自觉地引导和调控的过程。

2、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1)为弥补“市场缺陷”,有必要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具有自身内在缺陷,如市场机制调节的盲目性、滞后性、短暂性、分化性和市场调节在某些领域的无效性,这就需要通过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弥补市场缺陷。

(2)为维护市场秩序,有必要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优越性的条件之一,就是要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但单靠市场自发调节,并不能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还容易形成市场垄断和过度投机,破坏公平竞争机制,造成市场秩序混乱。政府通过建立、维护和保障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和公平竞争的制度规范,进行严格的市场监管,保障市场公平交易。

(3)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必要加强宏观经济管理。(4)为更好的发挥公有制的优越性,有必要加强宏观经济管理。(5)为维护公平分配合国家整体利益,有必要加强宏观经济管理。

3、宏观经济管理目标。(1)经济增长。(2)充分就业。指凡有工作能力并愿意工作的人,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找到适当工作的一种社会状态。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全部就业”和“人人都有工作”。只有非自愿事业才算真正的失业。事业率过高,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造成失业者及其家庭生活困难,而且会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控制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3)稳定物价。(4)国际收支平衡。

4、宏观经济管理职能,指国家政府在管理国民经济中所应担负的职责和发挥的功能。

5、社会总供给。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社会向市场提供的可供购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它包括国内生产提供的部分与进口的商品和劳务总量。

6、社会总需求。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以货币支付能力的购买力的总和。按社会总需求性质划分,可分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三部分。

7、社会总供求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同一计算口径、同一时期内,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协调的一种经济状态。这种状态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8、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意义:(1)、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前提条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民经济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而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在这里,社会总供求量上的平衡,则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有序运行的可行性和现实可能性,而社会总供求机构上的平衡,则保证了国民经济能按比例、协调健康地发展。

(2)社会总供求平衡是优化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的基础。资源配置合理和经济结构优化,是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保障,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之间有一个大体平均的利润率,生产要素在各部门间、行业间的流动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及国民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同时,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也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这时,供给的压力和需求的拉力同在,企业为了获得更多利润,会主动地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3)社会总供求平衡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在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条件下,和广大城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价基本稳定,就业比较充分,商品供给充裕,服务周到,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4)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要保证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只有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国民经济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进而才能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生态、人的全面发展等诸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9、经济波动,指经济总量扩张与收缩的一种经济运动现象。

10、经济周期,指因经济波动而使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周期性运动过程。

11、按经济周期波动性质,一般可分为绝对周期和增长周期。绝对周期指经济总量绝对水平的波动,主要表现为经济衰退中经济总量绝对水平的下降;增长周期指经济总量相对水平的波动,主要表现为经济衰退中,经济总量水平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率的下降。

12、宏观经济计划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方面所作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安排,其特点有: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

13、宏观经济计划的地位。是国家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基本依据,在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居中心地位。

(1)宏观经济计划是宏观管理的基本依据。宏观经济计划规定着未来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规定着宏观经济运行的速度、比例和效益等基本走势,一切宏观经济管理活动都要以实现宏观经济计划为主要目标。正是这种计划主导型的宏观管理模式,决定了宏观经济计划是宏观经济管理的起点和归宿。

(2)宏观经济计划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中心环节。从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看,宏观经济计划是宏观决策的具体化,体现着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大局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发展战略、重大方针政策等,决定着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长期规划、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国家投资、国民经济综合平稳等重大经济问题,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中心职能,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其他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都是要服从宏观计划职能,围绕宏观经济计划的实现而展开。

(3)宏观经济计划是协调各种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中心。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需要借助一系列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其中包括: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这些手段无疑都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但这些手段如何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共同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则必须以宏观经济计划为中心。这是因为宏观经济计划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依据和宏观经济管理的中心环节,统帅着宏观经济管理中各项重大的经济活动。

14、产业政策。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一定时期内产业现状及变动趋势,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从而提高供给总量的增长速度,并使供给结构能够有效地适应需求结构要求的政策手段和措施的总称。

15、产业政策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质态升级。产业政策作为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而出的赶超政策,其核心是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自觉设计和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进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16、财政政策工具。包括:(1)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的计划。(2)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是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3)公债。即国家信用,是国家举借的内、外债的总称,是国家以信用方式筹集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4)购买性支出。是政府利用财政资金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5)转移性支出。即转移支信,是政府把财政资金的一部分无偿地、单方面地转移到社会保障和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支出。

17、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国家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节存款准备金和货币乘数,一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或调整再贴现率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票据种类资格,干预和影响货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及市场利率,以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活动调节基础货币,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18、紧的货币政策和紧的财政政策。这一政策组合即“双紧”政策,紧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收缩信贷支出规模,以及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减少货币供应量,进而抑制社会总需求;紧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增加税收、削减财政支出规模和国家信用,以及财政盈余等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扩张。如果需求膨胀,物价持续上涨,一般应采取“双紧”政策。“双紧”搭配方式对经济的影响与“双松”搭配恰好相反,其积极一面,可以有效抑制社会总需求,缓解通过膨胀压力;其消极一面,在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同时,供给也会受到抑制,整个经济有可能陷入萎缩状态。

第四篇:经济管理理论

经济管理理论

1、管理:管理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也是一门新兴的科学。说其具有艺术性是指能够熟练地运用知识,通过巧妙的技能来达到某种效果。说它具有科学的特点,是指包括客观性、实践性、理论系统性、真理性、发展性。

2、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等人,在对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创立的,1911年,《科学管理》一书的发表,标志着管理学的正式形成,他本人也被誉为“管理学之父”。其内容主要包括七条:

1、工作定额管理;

2、标准化管理;

3、差别工资制;

4、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

5、计划与执行相分离原理;

6、职能管理原理;

7、例外管理原则。

3、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20世纪初,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对管理学的贡献主要为两方面:一是把管理职能与其他职能分开,区别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管理只是整个经营活动的组成部分,包括六个方面:(1)技术活动;(2)商业活动;(3)财务活动;(4)安全活动;(5)会计活动;(6)管理活动。法约尔认为,经营大,管理小,管理是经营的一部分。二是明确了管理工作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职能。三是提出了管理的14条一般原则。

4、霍桑实验和人际关系理论:1924年到1932年,在美国霍桑进行了试验,①照明试验;②继电器装配室试验;③与工人谈话试验;④对接线板接线工作的研究。梅奥等人通过试验提出来“人际关系”学说,该学说包括四个方面:(1)社会人的假设;(2)非正式组织;(3)职工的情绪;(4)劳动生产率。

5、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强调两个基本点:(1)人是有需求的动物;(2)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即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前两项是人的基本需求,后三项是高层次的需求。

6、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所谓计划,通俗的讲,就是行动以前预先进行的计算和筹划。具体的讲,就是管理主体为达到一定管理目标对行动方案进行抉择,并设计其步骤、方法、环节、途径等一系列问题的过程。(辨析)

7、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1)管理幅度就是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而有效的管理其下属的数量,其大小受到管理者本身素质与被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工作能力、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管理层次就是指组织中职位等级的数目,管理层次起因于管理幅度的限制。当组织的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之间是反方向关系。

8、组织变革:

(1)组织变革的原因: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结构性变革,以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增强组织的竞争优势,保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2)组织变革的程序:包括四个步骤:①进行组织诊断,发现存在问题;②分析问题原因,制定变革方案;③选择较优方案,进行组织变革;④总结变革经验,及时进行反馈。

9、超Y理论:超Y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约翰莫尔斯和洛希共同提出,是对麦格雷戈的X—Y理论的试验和研究的总结。其要点是:(1)人们是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加入组织的;(2)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3)组织目标、工作性质、成员素质对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有很大影响;(4)当一个目标达成以后,可以继续激起职工的胜任感,这种胜任感的实现是每个人最需要的,所以它能激发人们为达到新的更高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因此,超Y理论主张应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用X、Y或X+Y的管理方式。

10、激励:激励就是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将其内在潜力转化为实现目标的行为过程。

11、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隆在《工作与动机》一书中,全面进行了阐述,它具备两个条件因素:即期望值与效价。激励程度与期望值、效价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数学模式表达:M激励程度=E期望值V效价

12、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提出来的,指的是员工首先思考自己的收入与付出比率,然后将自己的收入——付出比率与相关他人的收入——付出比率进行比较。如果比率与他人相同,则公平,反之亦然。(简答)

13、控制概念及类型:控制就是检查工作是否按既定的计划、并准和方法进行,发现偏差,分析原因,进行纠正,以确保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类型:(1)前馈控制。也称事前控制,就是在工作开始之前,对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偏差进行预测和估计,并采取防范措施将工作的偏差消除于行动之前。(2)同期控制。也称现场控制,就是在工作正在进行的过程中进行控制。它主要有工作监督和技术指导两项职能。(3)反馈控制。也称事后控制,就是在工作结束之后所进行的控制,是最主要也最传统的控制方式。(辨析)

14、企业管理:指管理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通过内部管理机制运作以合理配臵并有效利用所拥有的资源,最终实现预期效益目标的活动。

15、企业管理的性质:企业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二重性。(1)自然属性,与生产力相对应,表现为对协作劳动进行指挥,执行着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这是由共同劳动的社会化性质产生的;(2)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和企业的国别有关。表现为企业管理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执行着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社会属性显然具有不同的个性。

16、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是指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企业组织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由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三个基本内容构成,其中产权制度是决定企业组织和管理的基础,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企业财产权利的安排。

17、法人治理结构的构成:(1)股东大会是非常设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指一种定期或临时举行的由全体股东出席的会议,是股东作为企业财产的所有者,对企业行使财产管理权,体现股东意志的组织。(2)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是由股东在股东大会上选举产生的董事所组成的一个集体领导班子。董事会是股东大会的受托人,接受股东大会的委托而行使对公司法人财产的支配权。股东们对董事会持信任态度,而董事会则必须对股东承担受托责任,确保股东资产的保值增值。

18、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在制衡关系: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层经理班子成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经营管理企业;监事会代表所有者利益对董事会和经理班子成员的经营决策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

19、市场细分:市场细分是指根据消费者对产品不同的欲望和需求、不同的购买行为与购买习惯,把整个市场划分为若干个相似需求的消费者组成的消费群体,即子市场群,市场细分是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的的核心。市场细分的依据是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引起消费需求差异的原因就构成了市场细分的标准。(辨析)

20、目标市场选择应考虑的因素:(1)企业的资源:这包括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状况。(2)产品的特点:包括产品的品质、性能、使用寿命、规格、式样等。(3)市场的特点:包括市场规模、市场需求、市场位臵等。(4)产品生命周期:这应根据产品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市场营销策略。(5)竞争者的市场策略:目标市场策略的选择,往往视竞争者的策略而定。

21、价格策略:价格是竞争的主要手段,价格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产品的销售,关系到企业营销目标的实现。价格策略包括:(1)定价目标。由于不同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不同,因此,企业的定价目标也不同。但从一般情况来说,定价目标大致有生存、当期利润最大化、市场占有率最大化、产品质量领先等四种。(2)影响定价的因素。价格是企业供给市场产品的价值表现,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它的制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有成本水平、市场需求、竞争状况和国家政策等因素。(3)定价方法。成本导向定价法、竞争导向定价法、需求导向定价法。

22、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一是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二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三是全面的质量概念;四是采用的方法是科学性和多样性。

23、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企业文化通常具有隐形性、潜移性、可塑性、继承性、稳定性和发展性、普通性与差异性的特征。

24、宏观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管理是指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国家各级政府,为了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效益,运用一定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对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变化及其相应的比例关系进行自觉地引导和调控的过程。

25、宏观经济管理的特征:宏观经济管理作为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所进行的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管理,具有:(1)经济体制的特定性;(2)管理主体的行政性;(3)管理客体的总体性;(4)管理方式的间接性;(5)管理目的的全局性。

26、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凡有工作能力并愿意工作的人,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找到适当工作的一种社会状态。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全部就业”或“人人都有工作”。

27、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外汇收入与支出的相对平衡。国际收支的过大逆差会造成外汇紧缺、对外支付能力降低、甚至演变为债务危机、信用危机和货币贬值,进而导致经济混乱;过大顺差则会使外汇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并容易造成对外贸易的摩擦。

28、宏观经济管理机构设臵原则:(1)按职能任务确定机构的原则。(2)精简效能的原则。(3)权责对称的原则。(4)统一协调的原则。(5)科学规范的原则。

29、社会总供给: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社会向市场提供的可供购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它包括国内生产提供的部分与进口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简释)

30、社会总供求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同一计算口径、同一时期内,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协调的一种经济运行状态。理解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涵义,需明确以下几点:第一,这种平衡不是指绝对相等,而是指基本平衡;第二,这种平衡既包括总量平衡,也包括结构平衡;第三,这种平衡不仅指静态平衡,而主要指动态平衡;第四,这种平衡既包括短期平衡,也包括长期平衡。

31、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意义:(1)社会总供给平求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期条件。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国民经济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而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题。(2)社会总供求平衡是优化资源配臵和经济结构的基础条件。资源配臵合理和经济结构优化,是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保证,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3)社会总供给平衡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在基本平衡的条件下,物价基本稳定,就业比较充分,商品供给充裕,服务周到,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4)社会总供给平衡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才能保证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辨析或论述)

32、经济波动:一般地说,经济波动是指经济总量扩张与收缩的一种经济运动现象。

33、经济周期波动的治理:政府治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基本思路是:第一、准确判断经济周期波动的现状和预测其发展趋势;第二、分析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特别是主要原因;第三,相机抉择治理经济周期波动的政策措施的方向;第四,充分估计调控政策的效应和时滞,准确把握各种调控政策措施出台的时机和力度。

3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计划的特点:(1)宏观性。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制定者和管理者是以中央政府为主题的宏观决策者,其计划是对全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的总体安排,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结构、速度、规模、布局及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等进行总体规划。(2)战略性。是指把宏观经济计划臵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条件和趋势,对国民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方向性问题作出总体部署和谋划。(3)政策性。就是将一定时期国家的战略意图、发展目标转化为强有力的政策体系,用可操作的政策体系来引导社会经济活动。(重点注意)

35、宏观经济计划的地位:宏观经济计划是国家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基本依据,在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宏观经济计划是宏观管理的基本依据;(2)宏观经济计划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中心环节;(3)宏

观经济计划是协调各种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中心。(重点注意)

36、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和重大经济决策,制定的指导和规范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37、产业政策:产业政策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质态升级。产业政策作为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而出现的赶超政策,其核心是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自觉设计和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进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38、产业结构的内容:(1)产业结构政策;(2)产业组织政策;(3)产业技术政策;(4)产业布局政策。

39、财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1)国家预算;(2)税收;(3)公债;(4)购买性支出;(5)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也称转移支付,是政府把财政资金的一部分无偿地、单方面地转移到社会保障和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支出。

40、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而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称。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4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2)再贴现政策;(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活动调节基础货币,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42、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有四种组合形式:(1)松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财政政策;(2)紧的货币政策和紧的财政政策;(3)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的财政政策;(4)紧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也就是膨胀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种类型政策的不同组合。

(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松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扩大货币供给规模。使社会的总需求扩大,刺激经济的增长和扩大就业,但却会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

(2)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来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的总需求;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来压缩货币供给量。这种政策组合可以有效地遏止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带来通货紧缩和经济停滞的后果。(3)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制止通货膨胀。

(4)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在于刺激需求,对克服经济萧条较为有效;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起巨额的财政赤字。

我国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因而可以避免经济增长的同时出现加剧通货膨胀的后果。目前则转向“双稳健政策”,运用稳健财政政策保证适度经济增长,运用稳健货币政策保证适度货币供应,即可以利于遏制通货紧缩的趋势,又可以避免通货膨胀死灰复燃。但由于国际和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货币政策转向紧缩政策,财政政策仍实行稳健政策,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配合和促进货币政策的实施,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

第五篇:2010经济管理复习范围

概念及论述性内容:

管理,企业,企业管理,管理学,科学管理等的概念及其目的生产系统的时间组织和空间组织的形式和内容,不同工作地布置方式的应用范围及优缺点 动态经济评价指标的类别及判断标准

几个主要激励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的管理学家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需求的有关概念,需求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价格需求弹性,收入需求弹性,交叉弹性的有关概念及简单计算

市场均衡,均衡的形成过程及其均衡价格

系统、系统工程的相关概念及其观点

资金时间价值的相关概念

与产品设计相关的方法,如价值工程、并行工程的内容及其步骤

与资产相关的概念,如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折旧等

各类成本概念

课程中所提到的著名管理学家及其经济学家名字、主要思想、著作

边际成本、边际收入、边际利润、边际效用的相关概念

企业组织机构形式、特点及适用性,股份有限公司及其特点

网络计划的相关概念,如时差、关键线路等

全面质量管理、戴明循环、质量成本、质量波动的原因、控制图等

盈亏平衡分析

规模经济、规模收益、规模不经济

与库存相关的成本及其成本曲线的特点

利用不确定型项目决策的决策方案、自然状态、收益矩阵三要素进行决策的过程 线性规划解的可行域,可行解与最优解,计算:

网络计划:画图、时间值、关键线路、时差

用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法评价投资方案

风险决策方法,不确定决策方法

线性规划图解法

下载2014宏观经济管理理论考试重点及范围(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宏观经济管理理论考试重点及范围(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宏观经济管理复习串讲

    一、从市场缺陷看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1、竞争导致垄断 2、不能自动平衡外部效应3、不能保证公共产品充分供应4、不能完全保证交易信息对称5、不能保证财富公平分配6、实现......

    理论考试范围及参考答案 1

    理论考试范围及有关参考答案 (一)政策法规部分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 2.《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

    2012-2013-2《概论》考试范围及重点

    2012-2013-2《概论》考试范围及重点 1、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 心中的底线。 2......

    2012-2013-2《概论》考试范围及重点

    2012-2013-2《概论》考试范围及重点 1、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心中的底线。 2、......

    宏观经济学重点归纳

    十二章2.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最终产品是不重复出售、不转卖、不进一步加工的产品。如①消费品,军工......

    《宏观经济学》重点

    1.GDP: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名义: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

    经济管理专业 考试重点 2[5篇范文]

    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 1、经济管理的性质和原则 经济管理是指管理者或管理机构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社会经济过程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监督等各项实践活动的总称......

    园林经济管理重点

    1、园林价值工程按用户要求分类:必要功能、不必要功能(无用功能、过剩功能) 2、现在公司基本3要素:股东、股票、股利 3、园林工程监理的性质:服务性、独立性、公正性、科学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