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2013-2《概论》考试范围及重点
2012-2013-2《概论》考试范围及重点
1、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心中的底线。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包涵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4、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5、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8、请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三位一体:十八大报告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十八大第一次指出了“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因此,道路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的实现途径,是这个路怎么走的问题。理论体系它的功能是行动指南,是一个指针的问题,保证这个路走得正确。制度是根本保障作用。十八大阐明了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联系,强调: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1)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1)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阶段,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任务,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革命。(2)同时,两者又是紧密衔接的两个阶段。中国革命将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而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3)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认清两者的区别,同时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演变过去的,两者有很多相似的因素,如两者都是社会主义因素占主导地位,都属于社会主义范畴等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①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经济基础。②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剥削阶级作为一个整体的阶级已被消灭,阶级斗争已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③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新中国成立,尤其是土地制度改革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总任务是实现“一化三改造”。1956年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1、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哪些问题?
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最后,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1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科学内涵: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第一,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13、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什么?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根本任务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4、试述新时期新阶段党的建设的内涵(包括党建主线、原则、要求、五大建设及其重点、目标)。
十八大报告指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需要,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即:(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3)坚持民主集中制;(4)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十八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既坚持又完善。在主线中,在坚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基础上,充实了纯洁性建设的内容。先进性是前提和基础,纯洁性是体现和保障。党的思想建设即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全党,克服和改造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工作。它是党的政治、组织、作风、制度、纪律等各项建设的基础,也是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坚强战斗力的根本保证。党的组织建设即为加强党的建设在组织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它是党的建设中最具经常性、普遍性的基本建设,是实现党的纲领及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物质保证,也是党深入进行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的物质基础。党的作风建设即端正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树立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适应的良好风尚的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制度建设即党为了建立健全党内规章制度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它是党的建设中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巩固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各方面建设成果的保证。
15、邓小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观点的理论意义是什么?
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第二,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各自既有优势和长处,也有不足和缺陷。第三,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
16、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特色”体现在哪里?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特色”在于:
1、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符合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增强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7、中国目前的分配方式有哪些?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情况进行分配,分为: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管理和知识产权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18、请你谈谈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这就要求我们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自觉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第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五: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认清并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后明确现阶段我们的建设的任务,最重要的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自己行为的指导奋斗的动力,行动的指导,将自己的行为与主流要求方向相结合,为最高的目标孜孜不倦前进!
19、什么是基层民主?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主要内容:
1、农村村民委员会
2、城市居民委员会
3、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 20、为什么要加强基层民主。
1、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保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利,首先必须保证他们在基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中当好家做好主。
2、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21、为什么要进行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22、如何加强社会建设?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安定团结。
23、谈谈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认识。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论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规划总体布局内容得以丰富和拓展,也表明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一个相当的水平、更高的层次。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五大建设部分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既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又有各自的独特地位和发展规律,平衡的处于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绝佳状态。经济建设是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是重要保障,文化建设是精神支撑,社会建设是前提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关键。报告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尤为引人关注,并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相应的战略地位,将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方法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可以表明党在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方面进一步成熟,顺应了民心、顺乎了民意,真正地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得到切实可持续利用。
“五位一体”总布局既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又全面适应了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丰富发展的具体体现,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纲领。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让日益完备的“全面建设”更加清晰地勾画出小康社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蓝图。
24、为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随着十月革命炮声的响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中华儿女在国家危亡之际,在民族救亡的艰难探索之中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与发展,国人最终寻得了一条谋求发展的正确道路。当我们走过了一百六十多年的复兴之路后,历史告诉我们复兴之路就是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血泪史和屈辱史,复兴之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中国人民积百年之力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新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初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之后,从努力建设社会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成建成小康社会。我们从历史变迁中真实地触摸到了一个民族的复兴,一个民族的幸福,让我们找到了“复兴之路”就是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复兴之路”就是人民的幸福之路。
25、为什么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 “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26、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依据: 第一,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在内部没有民主,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没有和平斗争的条件,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第二,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而中国革命的敌人又占据中心城市,革命只能在农村发动集聚力量,最后夺取政权。一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二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27、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28、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社会公平的最高体现。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29、新时期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好。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的工作机制,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30、分析说明当前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和影响。
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实施;地域、行业、城乡差别的客观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影响;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还不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31、谈谈如何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解决收入差距的途径: 一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二是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三是促进就业。四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五是加强监督和制约。
32、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1、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
2、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
3、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33、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只是表明它们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并不意味着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34、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全部思想的总和。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⑴理论基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⑵核心和精髓:实事求是。⑶理论主题:中国革命和建设。⑷形成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观点。主要内容有: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⑵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⑶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⑷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⑸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⑹党的建设理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重要意义: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⑵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篇:2012-2013-2《概论》考试范围及重点
2012-2013-2《概论》考试范围及重点
1、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
心中的底线。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包涵两
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4、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
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5、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
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8、请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三位一体:十八大报告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十八大第一次指出了“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因此,道路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的实现途径,是这个路怎么走的问题。理论体系它的功能是行动指南,是一个指针的问题,保证这个路走得正确。制度是根本保障作用。十八大阐明了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联系,强调: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1)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1)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阶段,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任务,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革命。(2)同时,两者又是紧密衔接的两个阶段。中国革命将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而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3)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认清两者的区别,同时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演变过去的,两者有很多相似的因素,如两者都是社会主义因素占主导地位,都属于社会主义范畴等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①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经济基础。②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剥削阶级作为一个整体的阶级已被消灭,阶级斗争已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③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新中国成立,尤其是土地制度改革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总任务是实现“一化三改造”。1956年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1、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哪些问题?
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最后,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1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科学内涵: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第一,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13、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什么?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根本任务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4、试述新时期新阶段党的建设的内涵(包括党建主线、原则、要求、五大建设及其重点、目标)。
十八大报告指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需要,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即:(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3)坚持民主集中制;(4)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十八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既坚持又完善。在主线中,在坚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基础上,充实了纯洁性建设的内容。先进性是前提和基础,纯洁性是体现和保障。党的思想建设即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全党,克服和改造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工作。它是党的政治、组织、作风、制度、纪律等各项建设的基础,也是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坚强战斗力的根本保证。党的组织建设即为加强党的建设在组织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它是党的建设中最具经常性、普遍性的基本建设,是实现党的纲领及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物质保证,也是党深入进行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的物质基础。党的作风建设即端正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树立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适应的良好风尚的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制度建设即党为了建立健全党内规章制度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它是党的建设中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巩固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各方面建设成果的保证。
15、邓小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观点的理论意义是什么?
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第二,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各自既有优势和长处,也有不足和缺陷。第三,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
16、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特色”体现在哪里?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特色”在于:
1、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符合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增强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7、中国目前的分配方式有哪些?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情况进行分配,分为: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管理和知识产权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18、请你谈谈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这就要求我们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自觉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贯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第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五: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认清并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后明确现阶段我们的建设的任务,最重要的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自己行为的指导奋斗的动力,行动的指导,将自己的行为与主流要求方向相结合,为最高的目标孜孜不倦前进!
19、什么是基层民主?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主要内容:
1、农村村民委员会
2、城市居民委员会
3、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
20、为什么要加强基层民主。
1、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保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利,首先必须保证他们在基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中当好家做好主。
2、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21、为什么要进行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22、如何加强社会建设?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安定团结。
23、谈谈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认识。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论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规划总体布局内容得以丰富和拓展,也表明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一个相当的水平、更高的层次。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五大建设部分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既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又有各自的独特地位和发展规律,平衡的处于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绝佳状态。经济建设是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是重要保障,文化建设是精神支撑,社会建设是前提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关键。报告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尤为引人关注,并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相应的战略地位,将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方法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可以表明党在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方面进一步成熟,顺应了民心、顺乎了民意,真正地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得到切实可持续利用。
“五位一体”总布局既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又全面适应了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丰富发展的具体体现,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纲领。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让日益完备的“全面建设”更加清晰地勾画出小康社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蓝图。
24、为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随着十月革命炮声的响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中华儿女在国家危亡之际,在民族救亡的艰难探索之中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与发展,国人最终寻得了一条谋求发展的正确道路。当我们走过了一百六十多年的复兴之路后,历史告诉我们复兴之路就是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血泪史和屈辱史,复兴之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中国人民积百年之力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新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初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之后,从努力建设社会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成建成小康社会。我们从历史变迁中真实地触摸到了一个民族的复兴,一个民族的幸福,让我们找到了“复兴之路”就是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复兴之路”就是人民的幸福之路。
25、为什么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 “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26、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依据: 第一,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在内部没有民主,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没有和平斗争的条件,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第二,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而中国革命的敌人又占据中心城市,革命只能在农村发动集聚力量,最后夺取政权。一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二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27、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28、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社会公平的最高体现。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29、新时期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好。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的工作机制,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30、分析说明当前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和影响。
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实施;地域、行业、城乡差别的客观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影响;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还不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31、谈谈如何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解决收入差距的途径: 一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二是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三是促进就业。四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五是加强监督和制约。
32、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1、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
2、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
3、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33、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只是表明它们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并不意味着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34、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全部思想的总和。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⑴理论基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⑵核心和精髓:实事求是。⑶理论主题:中国革命和建设。⑷形成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观点。主要内容有: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⑵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⑶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⑷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⑸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⑹党的建设理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重要意义: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⑵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篇:《社会学概论》考试范围2014
《社会学概论》复习范围
(注:以下主要以教材为准,教材未涉及到的以课件为准。)
实证主义方法论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
户籍制度与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关系。
对社会学学科的认识。
结构功能论、互动论、交换论、冲突论的主要理论思想和代表性人物 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
社会地位(先赋地位和自致地位)
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文化相对论
我族中心主义
思考家庭、学校、伙伴群和大众传媒在个人社会化中的作用。
镜中我家庭生命周期
了解社会性别研究和性社会学的主要关注领域和观点(如果出题会比较灵活)对女权主义运动和流派有基本的了解。
韦伯的社会分层标准。
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和现实。
科层制
制度化
社区概念及其延伸,虚拟社区
标签理论
默顿的手段—目的说
社会福利
个案工作
小组工作
对于社会工作这个职业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篇:史学概论问答题考试范围
二、名词与命题解释:
1、多元折中主义的史学本体体
2、天命——神学史观
3、技术性方法
4、导向性方法
5、实物史料
6、文献史料
7、比较史学方法
8、计量史学方法
9、历史客观义义
10、历史相对主义
11、人文主义史学
12、历史发展规律
13、客观限定性与主体能动性
14、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15、历史的可预见性与不可预见性
16、“理性主义”动力说
17、阶级斗争动力说
18、“人文主义”动力说
19、“利益”、“情欲”动力说
20、“绝对精神”动力说
21、历史观
22、历史学本体论
23、历史学方法论
24、历史学认识论
25、基督教(神学)史学
26、历史比较研究法
27、历史计量研究法
28、历史心理研究法
29、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30、历史是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31、历史真相是可知的
三、问答与论述题
1、学习研究历史有何意义(论学习研究历史的意义)?
2、什么是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
3、怎样认识历史哲学和历史研究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对立?怎样克服这种对立?
4、为什么天命-神学史观在古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而人性-理性史观在近代史 学占据主导地位?
5、唯物史观创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6、论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
7、论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8、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9、唯心史观的动力说有哪些?
10、唯物史观动力说有哪些?(如何理解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理论?)
11、如何辨证地看待历史发展的动力?
12、史料有哪些类型?(252、255)
13、史料的搜集有哪些方法?(255)
14、校勘四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65)
15、考证有哪些步骤?有哪些主要方法?要注意什么问题?
16、什么是比较史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比较史学方法?
17、什么是计量史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计量史学方法?
18、什么是心理史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心理史学方法?
19、什么是口述史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口述史学方法?
20、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有何异同?(322)
21、历史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有何异同?(328)
22、在历史研究中,局限着人们对历史正确认识的客观和主观因素主要有哪些?(348)
23、历史客观主义的主要观点如何?其中有哪些合理性?错在那里?
24、历史相对主义的主要观点如何?其中有哪些合理性?错在那里?
25、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怎样看待历史的客观实在性?
26、唯物史观是如何认识偶然性和必然性间的关系。
27、为什么说一切历史认识和历史著述都是主体化的历史?
28、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
29、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30、历史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31、历史认识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362)
32、为什么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既相吻合又相背离?
33、为什么说历史认识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现实?
34、怎样理解历史认识的检验层次和检验标准?
35、论历史科学之树常新常青。
第五篇:会展概论考试重点
第一章会展概述
第一节会展的概念
一、会展的定义:会展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由多个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集体性的物质和文化交流活动。
二、会展的组成部分:
(一)会议会议的种类很多,按照组织形式划分有:大会(年会)、专门会议、代表会议、论坛、研讨会、讲座、座谈会和集会等。国际上还通常根据会议主办者将会议划分为三部分,即公司会议、协会会议和非营利组织会议。
(二)展览展览的类型丰富多彩。根据展览内容,展览可以划分为综合性展览和专业性展览。根据展览性质,展览可以划分为营利性展览和非营利性展览。
(三)节事节事涉及范围极广,按照节事活动的不同属性可划分为:传统节庆、现代节庆、体育赛事、文化娱乐盛事和其他团体活动等。节事活动一般都根据特定的主题来开展,主题类型包括风物特产、文化、宗教、民俗、体育、政治和自然景观等。
(四)奖励旅游奖励旅游不是一般意义的旅游活动,而是带有明确商务目的的旅游活动。在活动内容安排上,奖励旅游除了进行观光游览和娱乐休闲等消遣性活动外,还包括企业会议、展览和业务考察等商务性活动。
第二节 会展的特点综合性 创新性 集中性 技术性和艺术性 发展持续性 区域差异性 时间均衡性 影响广泛性
第三节会展的作用
一、会展的经济作用:
(一)产生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会展代表消费水平高;会展旅游者的团队规模大)
(二)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三)促进经贸合作
(四)优化产业结构
(五)增加就业机会
二、会展的社会文化作用:
(一)提高会展举办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促进信息交流和先进科技知识的传播
(三)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素质
三、会展的环境作用: 会展活动促进了会展举办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的维护,从而改善了当地的居民生活环境。一个城市或地区要举办会展活动,都会积极进行综合性、全方位的城市和地区建设,这些举动的直接目的是创造争取会展举办权或成功举行会展的基础条件,但客观上改善了会展举办地的社会和自然环境。
第二章会展的历史和现状
第一节 世界会展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现状
一、世界会展发展的历史过程:萌芽期(原始社会末期—1640年);发展期(1640年—1945年);成熟期(1945年至今)。
二、世界会展发展的现状:世界会展发展的基本格局:1.会议2.展览3.奖励旅游4.节事
第二节 我国会展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现状
一、我国会展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古代时期(原始社会末期—1840年)
(二)近代时期(1840年—1949年)
(三)现代时期(1949年至今)1.起步阶段(1949年—1978年)2.变革阶段(1978年—20世纪90年代初)3.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二、我国会展发展的现状: 我国会展发展的基本状况1.会展活动数量持续增加,会展经济效益日益增长2.会展活动质量和档次显著提高 3.会展场馆建设如火如荼4.会展企业蓬勃兴起5.会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6.会展业整体实力较弱7.会展市场秩序混乱,会展管理体制落后 8.会展专业人才缺乏
第三节 中外部分知名会展活动:
一、世界博览会
二、奥林匹克运动会
三、汉诺威国际信息及通信技术博览会
四、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五、博鳌亚洲论坛
六、大连国际服装节
第三章会议
第一节 会议的概念、类型和构成要素
一、会议的概念
会议的定义:会议是指三个人或三个人以上参与的、有组织、有目的的一种短时间聚集的议事活动。
二、会议的类型
(一)按照会议主办单位划分
1、公司类会议
2、协会类会议会议
3、其它组织会议
(二)按照会议活动的特征划分1商务型会2度假型会议3文化交流型会议4专业学术型会议5政治型会议6培训型会议
(三)按照会议的组织形式划分1论坛2研讨会 3报告会
(四)按照会议的规模划分1小型会议 2中型会议 3大型会议 4特大型会议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于1995年9月4日-15日在中国北京召开。2005年1月26日,在巴西南部的阿雷格里港,第五届世界社会论坛于当日开幕。2005世界社会论坛年会被称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会
(五)按照会议代表的类型划分1会员会议2内部成员会议3业务关系人员会议 4公众会议
(六)按照会议代表的范围划分1国内会议 2国际会议(最早的国际会议:威斯特伐利亚会议)ICCA的统计标准:会议至少能吸引50位出席者;会议必须定期举行,一次性会议不能列入统计范围会议要在至少3个不同国家之间轮流举办
UIA的统计标准:出席人数至少300人;代表国籍至少5国;外国出席人数至少占40%;会议期至少3天
(七)按照会议举办时间的特点划分1固定性会议 2非固定性会议
(八)按照会议的专业领域划分 : 1公司类会议:数量庞大,范围广泛会议时间选择呈现周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会议筹备时间较短会议地点选择具有重复性与会人数较少,具有可预测性会期较短会议主办者决策集中,与会者缺乏自主性2.协会类会议:效益巨大,形式多样会议时间选择上周期性明显会议筹备时间较长会议地点选择变换性强与会人数较多,难以预测会期较长会议主办者决策分散,与会者自主性强3.其他组织会议会议费用具有公共性主要来自行政拨款、成员缴纳的会费以及公众的资助、捐助或者募捐对价格比较敏感更喜欢淡季开会
三、会议的构成要素
会议目标(why)——为什么开会?会议议题(what)——开什么会?会议人员(who)——谁参与会议?会议时间(when)——什么时候开会?会议地点(where)——在什么地方开会?会议方式(how)——怎样开会?(其核心要素是会议目标,它决定了其它要素诸如议题、人员、时间、地点及方式的选择。)
第二节 会议的申办
一、会议的申办方式
(一)公关营销
(二)轮流举办
(三)竞标
第三节 会议的工作流程
一、会议策划阶段
二、会议营销阶段
三、会前准备阶段
四、会议实施阶段
五、会后阶段
一、会议策划阶段
(一)会议策划的原则:会议为主,其他活动为辅;关注流行趋势;风格鲜明,特点突出;灵活多样,多种选择;安全可靠;计划严密
(二)会议策划的步骤:1.成立策划工作小组
2.形成策划方案:会议宗旨(所谓会议宗旨就是指举办某一特定会议的目的。会议的主办者应以准确和简明的语言加以阐明。会议宗旨(目标)应该:明确具体,不可空洞、虚幻;切合实际,不宜过高或过低;区分层次,主次分明)会议名称(会议名称应力求简短、易读、易记并易引起关注。会议可以得名于:所属国际机构的名称;与会国所属的集团;与会国所在的地区;举行会议的地点;所属专业或职业;突出的国际问题;社会主张或政治运动)会议主题和议题(会议主题是贯穿于会议中各项议题的主线,它是为实现会议目的服务的。会议议题是会议讨论的具体问题,是主题的具体化。会议议题设计应注意:议题要服从会议目标;议题要立意高远;处理好主题与分议题的关系;注意议题的高效性;议题表述要准确;议题要符合会议权限)会议参加者会议规模和层次会议时间(会议日期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会议的主要领导、嘉宾和演讲人能否在预定时间参加会议;与会者是否有足够时间准备相关文件和发言材料;会议的各项组织和准备工作是否有足够时间完成;会议具体日期是否具有政治上、宗教上和民族风俗上的敏感性 会议日期选择还应注意以下要求:尽量避开节假日;避免在与会人员工作繁忙的时候召开;避免与同类型的会议或活动相冲突;尽量选择在消遣旅游的淡季)会议地点(选择会议目的地需考虑的因素: 能否获得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能否突出会议主题;能否创造良好的会议气氛;会议总成本(含住宿、餐饮等);交通的便利性(会议代表距目的地的距离);会议设施和住宿、娱乐等相关设施;其他(目的地形象、气候、旅游资源等)选择会议场所需考虑的因素: ;地理位置(与机场、酒店和旅游景点的距离);服务设施和项目;服务人员水平;收费标准;安全性可供选择的会议场所类型 :会议/会展中心;酒店;大专院校;市政设施;其他)会议日程(会议日程是会议各项活动在会议期间按单位时间的具体安排。充分考虑会议的形式和时间期限;准确把握会议各项活动的关系,突出会议议程安排;做到全面、具体、轻松、紧凑)会议宣传推广计划(包括媒体计划、宣传资料的设计印刷、会标征集、公关活动等。)会议预算(会议收入:政府行政经费划拨;主办者拨款;与会者的会务费;社会赞助;有偿广告;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业务代理费或佣金、资格费;其他收入,会议支出:行政办公费;营销、宣传和公关费用;场地和设施租借费用;购买其他会议企业服务的费用;工作人员的工资;礼品、赠品的购买或制作费用;税金;其他费用)会议服务方案和工作进程表(包括:交通、住宿、餐饮、接待、社交和文娱活动、旅游活动、会议材料制作与印刷、视听设备、展览、记者会和其他相关服务方案以及危机处理预案、会场临时工作人员安排等)
二、会议营销阶段
(一)会议营销的常用手段:印刷品广告 直接邮寄 电话营销 电子营销 新闻宣传和公关活动
(二)会议营销材料的主要内容:会议主办者的名称和邀请词 会议日程和主要发言人、演讲人简介 会议地点的情况介绍 与会的名人名单 会议报到注册信息 会后外出考察或旅游观光活动
三、会前准备阶段
(一)制发会议通知(邀请函)
(二)制作会议证件
(三)准备会议文件与材料
(四)准备会议物品和设备
(五)会场布置
1、会场座位格局设计和安排(上下相对式;全围式;半围式;分散式;并列式)(2、座区划分与座位排列
3、会场装饰(会标会徽标语旗帜植物和花卉灯光)
4、主席台布置(座位格局讲台话筒休息室座次安排)
5、座位标识(座次图指示牌座位号标识团组标识席卡)
(六)会前检查(1、发现问题
2、调整计划)
四、会议实施阶段
(一)会议的接站工作
(二)会议的现场报到
(三)特殊人员的接待
(四)危机和紧急事件处理
(五)会议的返离工作
五、会后阶段
(一)会议的善后工作会场清理(会议决算会后宣传会议资料的整理和保存向与会者寄送感谢信和会议刊物)
(二)会议评估(1、会议评估的目的:了解会议目标是否得到实现;与会者的满意程度;会议的成本效益;以后的会议需要进行哪些改进。。。。
(三)会议总结(撰写会议工作报告;召开总结大会;举行庆功宴)
第四节会议服务
一、会场服务:
(一)会场布置(礼堂式(上下相对式);围桌式;围桌式;论坛式;报告会式)
(二)报到与签到服务
(三)礼宾礼仪服务
(四)危机处理
二、住宿服务
三、餐饮服务
四、交通服务
(一)接站服务
(二)迎送交通工具与陪车
(三)返离服务
第四章 展览
展览的定义:展览是在特定的地点和期限内,通过物品的展示,以达到商品、服务和信息交流目的的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一)按展览的内容划分:
1、综合展
2、专业展
(二)按展览的性质划分:
1、营利性展览
2、非营利性展览
(三)按展览涉及的地域范围划分:
1、国际展
2、国家展
3、地方展
4、独家展
(四)按展览举办地划分:
1、国内展
2、出国展
世界五大车展:北美底特律车展 巴黎车展 日内瓦车展 法兰克福车展 东京车展
第二节 展览的运作过程
一、展前准备阶段
(一)展览项目策划
(二)展览的申办
(三)展览营销
(四)确定参展商并签订合同
(五)展品运输
(六)布展
(七)预展
二、展期工作阶段
(一)开幕管理
(二)专业观众登记
(三)展览期间现场管理与服务
(三)展览期间现场管理与服务
1、人员进出管理与人流控制(参展商、观众等所有人员原则上须凭证件进出展览场馆。证件不得转借、变卖、涂改和一证多用。证件一经制作,不予更换(姓名、单位等)。参展商和组展商工作人员比观众早半小时入馆,进行接待准备。展览工作人员、观众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前出馆,参观人员停止人馆的时间应比清场时间早半小时。展会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控制展馆里的人流量。)
2、展览秩序和环境维护(展位管理:针对参展商可能将展位转让或转租(卖)的情况,制定比较严格的规
定。展品管理:所有进馆物品需接受保安人员的安全检查,原则上展览期间展品一律准进不准出。未经申报或未通过组展商审核同意的展品不得参展。展会开始后,未经组展商许可,任何展品不可从展台或现场撤走。在展会未结束前,任何展台不准拆卸。展品的摆设不得超出参展商展位,不能占用过道及过道上方的空间。专业展通常禁止在展览会现场销售展品。宣传品管理:参展商只能在自己的展位派发各种资料,不得在他人展位和通道上派发,也不得在通道上摆放宣传品和宣传资料。噪音控制:为保证一个相对安静、有序的展览环境,组展商通常对展位发出的音量做出控制,使其不对观众或其他相邻的参展商构成干扰。声像设备的音量应低于50分贝。现场清洁:组展商要负责展
览场馆公共区域的清洁工作和清运垃圾,同时向参展商提供展位清洁有偿服务。
3、为参展商和观众提供现场服务(展馆内通常设有商务中心,组展商在现场也会设置办公室或总服务台。商务中心可提供翻译、出口贸易咨询、酒店住宿咨询、会议旅行安排及电话、传真、复印、打字、票务、外币兑换等服务。现场办公室则随时为参展商和观众提供咨询服务。现场服务台的服务项目包括:负责咨询、接待、办理布展手续等相关事项、受理申报加班、受理水电申报及设备租赁和安装、消防咨询、清洁押金及有关收费等。)
4、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组展商可以安排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受理发生在展览现场的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投诉。规模较大的展会应邀请商标、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进驻展馆处理有关知识产权的投诉。如果展品被证明侵犯了知识产权,组展商有权要求参展商撤走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展品,由此引发的后果由参展商承担,包括赔偿主承办单位因第三方指控参展单位和主承办单位侵权而引起的一切费用与损失。)
5、安全保卫工作(组展商应制定和实施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要求参展商指定安全保卫具体责任人,制定安全保卫措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展览期间,组展商要对展会提供安全保障,展馆出入口要安排保安,展品出入馆要登记,防止可疑人员进入和展品被盗。同时要做好消防安全工作,保证消防设施的完好和正常运转。但组展商只负责一般性安全保卫,通常对展会期间具体参展商发生的意外人身伤害、展品遗失或损毁不承担任何责任。)
6、开展参展商和观众意见调查
7、接待重要领导和贵宾参观和视察
8、安排新闻媒体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
9、展览相关活动(如研讨会、表演、评比等)的协调管理
10、核对展览租用面积、参展类别和各项服务收
费,为展览闭幕后的结算作准备
11、与有关方面商谈下届展会的合作与代理事宜
12、为下届展会招展和预订展位
三、展后阶段
(一)撤展
(二)后续工作
(三)评估和总结
第五章节事
一、节事的概念:节事是面向大众,根据特定主题举行的日常生活体验以外的群体性娱乐休闲活动。(广义的节事与我们所说的会展概念相同。狭义的节事不包括展览、会议和奖励旅游,一般使用FSE(Festivals&Special Events)一词,即节庆和特殊事件。)
二、节事的类型
(一)按活动的属性分1传统节庆活动 2现代节庆活动3体育赛事4文化娱乐盛事 5其他团体活动
(二)按活动的影响分类:
1、国际性节事
2、全国性节事
3、地区性节事
(三)按节事的组织者分类
1、政府性节事
2、民间性节事
3、企业性节事
(四)按节事的主题分1以风物特产为主题2以文化为主题3以自然景观为主题4以民俗为主题5以宗教为主题 6其他
(五)按节事涉及的内容分类
1、单一性节事
2、综合性节事
世界三大体育赛事:奥林匹克运动会 世界杯足球赛 F1(一级方程式赛车)
四、节事的特点:大众参与性 民族性 文化性 传统性 经济性 其他
节事策划的原则:1大众化原则 2系统性原则3确定性原则4针对性原则5参与性原则6 市场化原则
第六章奖励旅游
奖励旅游的本质:现代企业的一种管理手段和激励措施。
奖励旅游的形式:既表现为一项特殊的旅游活动,又具有会展活动的显著特征,是旅游与会展的综合体。奖励旅游的参与主体:奖励旅游者、奖励旅游主办者和奖励旅游服务商。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奖励旅游的含义:
(一)管理手段
(二)精神奖励和长效激励
(三)绩效标准
(四)公费活动
(五)特殊旅游
二、奖励旅游的类型
(一)按目的划分的奖励旅游类型:1慰劳型2团队建设型3商务型4培训型
(二)按活动模式划分的奖励旅游类型:1传统型2参与型
三、奖励旅游的特点
(一)高端性1需求档次高2经济效益高
(二)独特性
(三)创造性
(四)文化性
一、奖励旅游的操作机构
(一)全面服务型奖励旅游公司
(二)“完成型”奖励旅游公司
(三)设有奖励旅游部的旅行社和航空公司
二、奖励旅游的操作流程
(一)了解奖励旅游市场需求,开展市场营销
(二)确定实现奖励旅游的工作目标
(三)制定绩效标准
(四)进行内部沟通与宣传
(五)精心选择旅游时间
(六)严格选择旅游目的地
(七)提出奖励旅游活动方案及具体日程安排
(八)奖励旅游方案和日程的审核与批准
(九)奖励旅游活动计划方案的实施
(十)提供完善的奖励旅游后续服务
一、奖励旅游的发展趋势:
(一)文化性增强
(二)奖励旅游与商务活动相结合(三)参与性奖励旅游崛起
(四)旅游形式多样化
(五)深度旅游增加
三、我国奖励旅游的发展措施
(一)加快奖励旅游市场的培育
(二)设计高水准的奖励旅游产品
(三)加大国际市场促销力度
(四)提升奖励旅游企业的实力
(五)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第七章 会展业
会展业的定义:为会展活动提供产品与服务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同类企业的集合。
二、会展业的构成(一)直接会展企业
(二)间接会展企业
(三)会展组织
第二节会展业发展的条件和SWOT分析
会展业发展的条件
(一)区位条件
(二)设施条件
(三)人员条件
(四)科技条件
(五)安全条件
(六)形象条件
(七)外部环境条件
二、会展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种被广为应用的系统筹划方法。SWOT为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写字母,分别代表:Stength:优势、强项Weakness:劣势、弱项;Opportunity:机遇、机会;Threat:威胁、挑战。
其中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
SWOT分析的步骤
1收集、整理和分析会展举办地的有关会展发展的各种内外环境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对环境的变化趋势作出预测
2详细的鉴别各种环境因素,判断并列出该会展举办地会展发展的各种优势(有利的内部条件)、劣势(不利的内部条件)、机会(有利的外部条件)和威胁(不利的外部条件)
3对各种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可以选择的会展发展战略和对策
第三节 会展业的管理
一、国际会展业的常见管理模式
(一)政府主导型
(二)市场主导型
(三)政府市场结合型
第八章会展市场
(一)对“市场”的几种理解
1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2市场是经济关系的体现
3市场是某一产品的现实购买者或潜在购买者的总和
会展市场的定义:广义——会展市场,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组织或个体实现效益、供给或需求的,一系列集中时间,空间的交易活动及其经济关系的总和。狭义——会展市场是指会展需求市场。会展市场划分的意义:
1有助于根据实际情况选定会展目标市场
2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对目标市场进行会展产品的开发
3利于针对会展目标市场进行促销4利于开发更广阔的会展市场
一、会展市场的参与主体
(一)供给方面的参与主体1政府2会展计划者3专业会议组织者和展览公司4目的地管理公司
(二)需求方面的参与主体
(三)其他中介组织
会展业最早起源于欧美。以欧美主要国家为主的会展市场发达地区;以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主要国家为主的会展市场发展地区;以非洲主要国家为代表的会展市场后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