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采访李旭亮-做大做强LED产业
采访李旭亮---做大做强LED产业
日前,广东省发布了《广东省LED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要重点推动LED产业加速发展,力争到2015年,使广东 LED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建成全球LED封装中心和最大的产品生产应用基地。该意见稿的推出为珠三角优势LED企业带来什么样的机遇?怎样才能把握这一机遇?LED龙头企业、勤上光电董事长李旭亮就相关话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广东省政府目前明确提出了打造中国绿色照明第一省的目标,您认为这将为珠三角的LED龙头企业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李旭亮:广东LED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LED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其中封装产量约占全国的70%、占世界的50%,在多个技术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次广东省又提出大力推进LED产业发展进程,这将为珠三角优势LED企业的突破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具体来说,就是我们不仅能通过积极参与全省LED照明示范工程建设,有效提升产品的市场和品牌影响力,推动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而且还可以依托全省的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LED照明应用各项标准体系,推动优势企业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为企业全面开拓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广州阅江中路的LED示范工程是由勤上光电承建的,获得了领导、专家和市民的高度评价,请问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勤上光电要怎么抓住这一机遇?
李旭亮:我们在广州的LED路灯示范工程,采用了全球首创研发成功的“智慧宝LED路灯远程无线智能管理系统”,同勤上光电在全国其他地方的示范工程一样,该工程很快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未来发展,我们将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紧紧抓住产业快速增长这一战略机遇,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水平,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推动LED照明产业发展成广东支柱产业的同时,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发展目标。
记者:请问目前勤上光电在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已经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么样的成绩?
李旭亮: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不断创新,这对于高端的LED行业更是如此。勤上光电10多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在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的同时,围绕芯片—光源—灯具这一产业链条,重点进行了“五大整合”,即国内国际高端人才以及研发资源的整合、国内国际顶尖研究机构整合、国内国际市场渠道资源的整合以及资本整合与商业模式整合,与美国国家实验室、韩国国家实验室以及清华大学、中央美院等合作,成功实现了封装、应用及设计等领域在全球的领先。目前,勤上光电已拥有最具国际竞争力和国际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成功打造出20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规模半导体照明高新技术研发和产品孵化基地,拥有以清华大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领衔、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研发机构,形成了涵盖从外延、芯片、封装、材料、设备到灯具灯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同时,我们也十分重视其他方面的创新,如在业内首创“品牌共享、合作共赢”战略,推出将传统的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与其他模式灵活结合的“勤上模式”,在国内率先组织起草了《广东省LED路灯地方标准》等。
记者:在广东LED产业推广应用全面提速的情况下,请您为我们展望一下未来的发展前景?
李旭亮:发展LED绿色照明正在成为全球的一种趋势,许多国家、地区和企业都瞄准了这一产业的节能环保优势,以及其中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作为处于发展前沿的龙头企业来说,一定要有勇气先行一步,不仅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产业来抓,更要将其放在努力为之奋斗的崇高事业高度来对待,勇于从技术、资金、品牌、市场等方面形成优势带动作用,更好地服从、服务于整个产业发展大局。我们相信,随着各级政府对LED产业引导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随着LED产业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和优秀LED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珠三角LED产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高峰,民族LED卓越品牌实现强势崛起也将很快成为现实。
第二篇: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发展
做大做强**市油茶产业发展
油茶是中国特有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是我国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茶油同棕油、橄榄油和椰子油并称为世界四大主要食用油,而茶油因其风味佳、油质好、营养价值高,深受市场的欢迎和群众的喜爱,被誉为“东方橄榄油”。而根据统计,全球茶油产量的95%以上来自中国,而我国茶油产量的50%来自湖南。2008年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上提出,加快推进油茶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切实保障国家粮油安全。
我市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引导,把油茶作为主导产业来抓
1、强化组织规划。政府要高度重视油茶生产,把油茶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市里成立油茶产业协会及办事机构,确保油茶产业有人抓有人管。同时,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推进”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订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并咬住发展目标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把油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抓紧抓好,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狠抓落实。
2、强化示范引路。按照“农民自愿、服务引导”的原则,切实加强引导,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到油茶生产上来,使油茶生产从广种薄收、人种天管向精耕细作转变,引导农民像种粮食一样管理油茶 1
林。一是通过建设示范基地的方式,积极发动民营企业家、油茶大户,采取租赁方式,整合山地资源,扩大油茶种植规模,对零星种植、小规模种植的茶园,化零为整,变小为大,进行连片开发,形成油茶基地,走规模化发展之路;二是建议由市林业局邀请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授课和现场指导,提高群众对油茶的认识,使群众树立“把油茶当作田来耕”、“种油茶也能致富”的观念。
3、强化政策支持。一是要加大奖励力度,通过财政资金奖励的办法,鼓励群众种植和改造油茶林,对大面积承包油茶林造林或更新者实行奖励。二是要加速油茶林地流转,政府要鼓励油茶林和油茶林地依法、有序流转,逐步向种植大户集中,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三是要争取项目资金。政府实施的林业、农业项目,要把油茶产业发展纳入综合开发,一并考虑,一起谋划。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油茶产业发展的支持服务力度,对油茶产业发展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支持。
(二)培育龙头,推进油茶产业化经营
1、培育龙头。培育油茶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是发展壮大油茶产业、推进油茶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一是鼓励企业引进资金和生产工艺进行嫁接改造,精心包装油茶产业项目,大力开发油茶招商,吸引客商来**兴办加工企业、销售公司或建设基地。二是要认真落实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对油茶生产龙头企业税费、用地、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
2、争创品牌。市场是油茶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前提。没有市场,产业发展就无从谈起。而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因此,要引导油茶加工
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尽快注册绿色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品,争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通过各种媒介加大宣传,形成我市茶油的特色品牌。
(三)调优结构,挖掘油茶生产潜力
1、因地制宜选准品种。良种是油茶生产的第一要务。在选择品种过程中,要与本地土壤、气候等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因地制宜。同时,要下力气建设油茶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加速推进油茶品种改良。
2、加大力度培训农民。发展油茶产业,政府只能起引导作用,农民才是主体。因此,要千方百计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油茶生产技术培训,让他们学会嫁接、育苗、种植、修剪等一系列技术,成为合格的育苗工和种植工。同时,要组织农民到油茶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学习参观,借鉴经验,坚定他们种植油茶的信心和决心。
3、完善网络搞好服务。要注重建设发展油茶产业的科技服务网络,建立油茶林病虫害测报制度,抓好病虫害预警和防治工作。创新科技服务方式,鼓励科技人员走出机关,以技术参股、技术承包等形式深入生产第一线,搞示范、树样板,切实有效地推动良种良法的推广。
第三篇:关于做大做强小龙虾产业的调查报告
[按]近年来,潜江市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按照“龙头企业带动、板块基地配套、协会组织联结、品牌战略推动”的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将小龙虾实施产业化经营,已形成从苗种繁育、养殖、加工、消费、出口、深加工的产业链,小龙虾产业快速发展,以华山公司为代表的龙虾深加工企业已成为全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典型,该市正在向全国淡水产品加工第一市迈进。
一、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XX年以前,我省小龙虾一直处于野生状态,年产量一般只有5万吨左右。为促进小龙虾产业的发展,潜江市经过不断实践,于XX年在全省率先掌握了小龙虾的人工繁育技术,并探索出“虾稻连作”的小龙虾寄养模式,使全省小龙虾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目前全省小龙虾养殖面积达206万亩,产量26万吨。而作为小龙虾人工养殖技术的发源地,潜江市2010年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15万亩,产量2.5万吨,产值8.6亿元,分别比XX年增长40%、38%和72%。小龙虾产值占农业产值的 30.7%,年出口创汇达6690万美元,占全市水产品出品总额的82.6%。龙虾加工产业每年吸纳农民工1万余人,15万亩养殖面积亩均增收1000余元,全市仅小龙虾一项每年增收15亿元,人均增收100元以上。小龙虾产业已成为潜江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目前潜江市小龙虾养殖主要有虾稻连作养殖、池塘养殖、油虾鱼养殖、藕田养殖等四种模式,农户散养与订单养殖结合,其中订单养殖约占全市小龙虾养殖面积的80%,其经营形式主要有“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两种。其突出特点是,根据不同企业、不同加工品种,实行区域养殖,产销对接,既解决了农户分散养殖“卖难”的问题,又解决了企业原料不足的问题,实现农户与企业“双赢”,实现了小龙虾的生产由野生捕捞向人工繁育控养、从作坊加工到现代化深加工的重大转变。
小龙虾深加工包括消费品和工业品二类,消费品指传统的满足国内外居民消费市场的食用品,工业品主要是对消费品加工废弃物进行再次开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过去小龙虾除加工虾仁、虾球、整肢虾外,还有70%到80%的部分(主要是虾头和虾壳)一直作为废弃物被抛弃,真正食用比率仅为20%—30%。自1997年开始,潜江市以华山、莱克公司为代表的水产品加工企业,与武汉大学、华农、湖北水科所等高校院所合作,采用新技术将龙虾废弃物加工为甲壳素,产量已由XX年的500吨,提高到2010年的1000多吨,增长1倍以上。
据专家分析,小龙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衍生的高附加值产品有近百项,主要是甲壳素、蛋白质和碳酸钙。运用生化高新技术,每吨虾(虾头、虾壳)可分别制取200公斤蛋白质,12公斤虾青素、70公斤甲壳素和200公斤的碳酸钙,共计可生产出近500公斤的衍生中间品,而通过甲壳素再加工即形成壳聚糖,壳聚糖深加工主要生产成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国际市场价格3-4万美元/吨)、硫酸盐、壳寡糖(国际市场价格50万-200万美元/吨)、虾青素(国际市场价格7000美元/公斤),广泛运用于生物、医药、食品、化工等工业领域。通过深加工每吨虾壳比单纯销售鲜虾可增值10—100倍。目前我省虾蟹壳废弃物总量在10万吨以上,如将其三分之一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其产值将达到50—70亿元。
潜江市华山水产品公司在甲壳素初加工的基础上,与武汉大学联合研发“甲壳素深加工—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加工技术”,实现了小龙虾深加工的重大突破。2010年,该公司总投资5000万元的甲壳素深加工项目一期已投入运营,可年消化虾壳2.5万吨,提炼1000吨氨盐等高附加值产品,新增年产值3亿元,有望成为我省首家年产值突破10亿元的水产企业,并可新增就业岗位1200个,带动30万亩虾稻连作养殖基地。公司二期项目环评、规划等也已完成,计划今年6月开工,项目建成后,年加工废弃虾壳能力将达到1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近15亿元。莱克水产公司投资4000万的小龙虾高附加值产品加工项目也正在加紧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加工1.5万吨小龙虾的生产能力,可见发展的前景与潜力之大。
二、潜江市做大做强小龙虾产业的主要做法
(一)明晰发展思路,将龙虾定位为全市支撑产业。XX年,针对龙虾市场前景广阔、发展优势明显的机遇,潜江市委、市政府敏锐地把发展龙虾产业纳入战略层面进行规划。首先是摸家底。全面深入了解潜江市龙虾繁育生产状况,进一步增强开发龙虾资源的决心。其次是谋发展。广泛学习考察江浙、合肥等地龙虾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增强发展龙虾产业的信心。在广泛调研和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全市形成了“兴特色农业、抓龙虾产业”的共识,确立了“发展龙虾产业,建设出口基地”的战略思路,决定将龙虾产业作为全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来抓。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以龙虾加工企业为主体的潜江水产品产业发展战略领导小组,制定潜江龙虾产业发展五年规划,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水产品产业发展体系。
(二)通过政策引导,不断打造龙虾产业龙头企业。潜江市坚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促进龙虾产业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持续快速发展。一是出台优惠政策。潜江市相继出台了《潜江市鼓励市外客商投资优惠办法》、《出口创汇奖励办法》,明确提出,投资水产品养殖、加工企业,享受与外商、企业投资同等的优惠政策,从土地、税收、电力、信贷等各个方面对龙虾加工企业给予扶持。规定从事水产品初加工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农户每养一亩龙虾可获10-40元的政府补贴。同时,为了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该市成立了潜江市汇桥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由市财政担保,为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每年为华山水产、莱克水产等企业提供贷款2亿元,有力促进了龙虾生产加工企业快速发展。二是引导企业集群发展。根据资源分布特点,设立了熊口、浩口、后湖三个以龙虾为主体的水产品加工园区,多方融资,先后投资近3亿元对园区基础设施实行“七通一平”,建设标准化厂房,打造龙虾加工企业发展平台。三是开展优质服务。潜江市出台专门政策规定,龙头企业所在区域执行“两条隔离带”制度,要求所有部门、农户与企业的联系只能通过招商局,不得直接干扰企业,严禁“三乱”,有偿服务以最低成本价收取,确保了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发展上。经过几年的政策扶持,目前潜江市已拥有华山、莱克、禾亿、宝龙、星发、昌贵、尝相思等10家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建成熊口、后湖、浩口三个初具规模水产品加工业园。2010年,华山水产食品公司被国家农业部等八部委认定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莱克水产食品公司确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同时,莱克水产食品公司连续三年被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外贸企业百强”称号,是全省唯一进入“湖北外贸企业百强”的水产品加工企业。
(三)培育市场主体,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一是支持企业建立健全市场信息网络,畅通市场渠道。由市政府和主管部门按比例奖励性出资,引导全市10家主要水产品加工企业成立了市场监测网,及时掌握市场供求变化随机应变。二是帮助企业实行自营出口,打通国际市场通道。由市相关部门对企业实行“一对一”帮扶,在争取自营出口权和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上全程服务。近几年共争取开拓国际市场扶持资金2800多万元。华山、莱克、禾亿、宝龙、星发等5家企业先后获得对美、欧、日、韩等国外市场的水产食品自营出口权,产品通过了国际质量监控体系认证和美国食品药物管理署、欧盟卫生注册。莱克公司和华山公司龙虾制品获得全球食品brc认证,产品可直接进入欧洲超市。上述五家企业深加工产品70%实现出口。
(四)加强技术引导,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提档升级。一是引进先进技术,实行产品业精深加工。XX年以前潜江市实现了龙虾食品的初级加工,精深加工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潜江市积极为加工企业提供信息、牵线搭桥,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实行产学研结合,目前已有武汉大学等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加工企业合作,开发出了甲壳素、壳聚糖等10多种新产品。二是改造传统工艺,实行清洁生产。在传统龙虾加工生产过程中,极易产生大量的“三废”物质,这些废弃物往往是一排了之,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为着眼企业的长远发展,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企业与有关部门专题座谈会,帮助企业解决治污问题。促进华山水产、莱克水产、宝龙水产、星发水产等重点企业投资数百万元改进了生产工艺,新上了环保设备,实行清洁生产,净化了企业周边环境,为企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潜江市积极培植壮大品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对新注册水产品商标并取得国家商标局批复的,每个奖励3万元;获得湖北名牌、湖北著名商标的,每个奖励5万元;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的,每个奖励20万元;参加各类展销会并获将的,每个奖励1万元;对积极开展“两认”工作的,每认证1个产品给予XX元奖励。二是鼓励加工企业扩规上市。对荣获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称号的企业给予20万元奖励;对成功上市企业给予100万元奖励。经过几年的发展,“良仁”、“楚玉”牌小龙虾、“闽鑫”牌鱼虾饲料被湖北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确认为湖北名牌产品,“楚玉”牌虾仁获武汉农博会金奖,“潜江龙虾”被确认为全省农民满意优质品牌,“小李子”、“何凤仙”油焖大虾品牌得到广大消费者认可。目前,潜江市正在申报“潜江龙虾”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同时,潜江市将无公害水产品开发作为建设重点和主要考核指标,大力开发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推行无公害水产品牌建设。至2010年底,潜江市通过国家农业部群众基础认证的绿色水产品53个;通过湖北省无公害水产品地认证的17个,面积1278万亩;制订水产品养殖、加工质量标准14个。这些以龙虾为核心的水产品牌的培育与树立,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了潜江水产品深加工的影响力,为水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六)建设板块基地,确保龙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龙虾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潜江市十分重视龙虾板块基地建设,一方面出台各类奖励办法,鼓励农户发展小龙虾、鮰鱼和黄鳝养殖;另一方面把发展“三大产业”、“一鱼一虾”纳入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考核范畴。从XX年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拿出资金120万元,按照每亩10元和40元的标准分别对发展小龙虾野生寄养的养殖户进行奖励。鼓励龙头企业自建养殖基地,如莱克公司自建养殖基地六个,跨潜江、仙桃、洪湖、天门等地,面积达15000多亩。在建设板块基地的同时,潜江市还十分重视健康养殖建设。按照“借鉴、创新、发展”的思路,结合国家农业标准化生产有关规定和质量要求标准,制订和完善了水产品无公害养殖的相关技术标准。同时,建立了登记制度、处方制度、用药记录制度、休药期制度、渔药准入制度等5项制度,多形式地开展科技入户工作。
(七)拓展中介服务,不断健全龙虾产业运作机制。潜江市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风险共担、利益均占”的产业化运行机制,相继组建成立了水产品产销协会、龙虾养殖协会、特种水产养殖协会、荆楚渔业合作社等17家水产品中介组织,拥有会员8000余人。网络全市万余农户。初步形成了农户、中介、企业连在一起的利益共同体。2010年,潜江市组织5家龙虾加工自营出口企业与养殖户签订合同,建立了配套养殖的原料供应基地,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辐射面积3.5万亩,签约率达到80%以上。
三、几点启示和建议
潜江市水产资源在全省有优势但并不占强势,但通过几年的努力不仅使龙虾产业成为该市支撑产业,而且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其根本原因在于,潜江市在抓龙虾产业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不断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坚持科技创新理念,在“特色”上做文章,实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项目带动、科技引领、市场运作的产业发展模式,全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将小龙虾发展成大产业的路子。
(一)龙头带动是关键。小龙虾能够漂洋过海,“爬”到欧美人的餐桌上去,收购价从每斤不到1元钱涨到最高每斤15元钱,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龙虾壳变废为宝,附加值上升百倍,关键在于有一批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拥有10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固定资产达到位3.2亿元,2010年小龙虾加工量达6.7万吨,辐射潜江周边县市,带动80%以上的养殖户。莱克水产食品品公司XX年开始自营出口,当年不到20万美元,2010年出口额3500万美元,连续四年摘得全省水产品企业出口桂冠。华山公司自1997年开始研发虾壳深加工技术,目前已达到批量生产的水平,二期工程投产后可形成年加工10万吨虾壳废弃物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我省是水产大省,近年来通过实施水产加工“五十百”工程,已形成了年销售收入过3亿元企业3家,过亿元企业8家,出口创汇过1000万美元企业9家。全省水产产业仍应坚持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品牌实力发展路子,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力争3-5年内形成年产值过10亿元企业1家,年产值过5亿元企业5家,年创汇5亿美元。
(二)基地建设是基础。2010年我国水产品加工出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潜江水产品出口仍达到8100万美元,比XX年年增12.5%,重要原因是潜江拥有一批水产品养殖基地,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使国外消费市场态势强劲。跨区域的基地建设,确保了龙虾资源的可持续供应,实现了从单纯消耗资源到综合开发利用,从加快产品开发到提高产品质量的转变,为水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今后我省小龙虾发展要着力建设50个重点县市的小龙虾养殖基地,优化区域布局,形成板块效应,形成潜江、仙桃、洪湖、天门、监利为核心的养殖圈,辐射带动全省300万亩小龙虾养殖面积,到“十一五”末力争实现小龙虾产45亿元。同时,要搞好苗种繁育基地建设,重点水产大县要实行1县1个苗种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形成年繁殖25亿尾苗种的生产能力。
(三)利益机制是核心。小龙虾从野生寄养到人工繁殖,从河湖散养到稻虾连作,从满足人们的食用消费到产品深加工再到出口创汇,对于潜江市的农民来讲,过去闻所未闻,是开天辟地头一回。从传统的种养产业转变为多种经营,能否带来高额回报,风险有多大,这些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得到切实解决,农民才有积极性。潜江小龙虾产业发展成功的原因,不仅在于有龙头企业带动,产品有市场,还在于有专业合作社,能帮助农民解决技术、苗种等难题。龙头企业通过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真正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均占”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实现了与其他传统产品完全不同的生产经营方式。我省在建设小龙虾利益共同体过程中应大力推广潜江经验,加快发展各类小龙虾养殖协会、产销协会、合作社等专业组织,以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协调各方利益,力争2-3年全省建立各类管理规范、带动作用强的小龙虾合作组100家,网络农户1万户,实现小龙虾利益共亨。
(四)科技创新是支撑。我国小龙虾出口最早起源于江苏等沿海省份,但因为资源枯竭,出口锐减,整个产业迅速衰退。作为后起之秀,潜江市由单纯出口小龙虾发展到产品深加工,路子越走越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科技创新,突破了小龙虾种苗关。潜江市莱克公司与武汉水生所、华农等单位实行产学研结合,成功开展了小龙虾人工繁育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每年可提供苗种1亿尾,对全省小龙虾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依靠科技创新,改变了养殖方式。早在XX年潜江市就通过科技创新成功解决了人工成片养殖龙虾技术,带来了龙虾产业的新飞跃,后来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重点抓了583户科技示范户,开展了新品种、新模式和健康养殖技术的推广,提高了养殖规模、产量和效益,农民积极性高涨。其三,依靠科技创新,延长了产业链条。自XX年开始,以华山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与武汉大学生等院校联合,开展产学研结合,开发出了甲壳素、何盐、壳聚糖等10多种新产品,并将相继上马,大大提高小龙虾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水产品加工业的创汇能力及延伸小龙虾产业化的产业链。下一步我省小龙虾产业仍要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通过研发首先解决苗种不足的问题,积极创建“国家甲壳素与壳聚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北省小龙虾及甲壳素深加工产业基地”,与有关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使全省小龙虾深加工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五)政府服务是保障。潜江小龙虾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每一步都离不开政府的服务和支持。在小龙虾规模养殖之初,通过“以奖代补”形式鼓励农户大规模养殖,发展一定规模以后,政府通过创办工业园、提供财政担保、减免税费、“一对一”服务等措施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现阶段主要工作是举全市之力发展小龙虾深加工产业,使之成为潜江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小龙虾及其深加工产业是我省利用优势资源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朝阳产业”,尽管某些技术仍处研发阶段,但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省应当作为农村重点产业来抓。为此,一是要出台全省小龙虾发展规划;二是要出台优惠政策,尤其对华山公司等科技含量较高的水产品深加工企业要给予倾斜政策扶持;三是各级金融部门要给予信贷贴息扶持;三是对出口创汇型企业要适度降低收费。我省水产品检验费过高,政府又没有补贴。建议参照江苏、浙江、广东等省的办法对水产品出口企业实行政府补贴,以减轻出口企业的压力。
第四篇: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的思考
对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的思考
摘要:要做大做强张掖百万肉牛产业,加快张掖肉牛产业现代化、品牌化、国际化进程,搞好疫病防治和饲养、调动、屠宰等环节的检疫监督是关键。要通过政策扶持,扩大招商引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牛肉制品高原绿色畜产品,不断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张掖百万头肉牛产业在流通领域的知名度和竞争能力。
关键词:张掖 发展 肉牛 产业
要把张掖百万肉牛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张掖肉牛产业现代化、品牌化、国际化进程,形成产业链,形成河西走廊的肉牛集散地,在做好检疫监督和疫病防治的同时,还必须经过长期的投入、引导和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强化项目建设,扩大招商引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牛肉制品高原绿色畜产品,不断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力争把张掖市建成河西走廊最大的农畜产品加工交易集散地。目前存在和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发展百万肉牛产业过程中,现在还存在过多地追求速度和短期效益,急于求成的思想;在饲养、调运和屠宰等环节的检疫监督不严,畜产品药残检测不到位,都对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隐患,也削弱了我市的市场竞争力;目前的畜牧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畜牧业投入严重不足,也成了发展肉牛产业的瓶颈。同时,随着养殖场的建设,环保问题也日益突出,发展与治理也成了迫在眉睫的矛盾。对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的几点建议
2.1首先要做好引进过程的检疫检验。引进肉牛种畜必须过经省动物卫生监督所审批,要调查了解该地在六个月内否有疫情发生,查验该种畜的养殖、免疫档案,经当地检疫机构临床健康检查合格及实验室检验合格后方可调运。到达目的地后经本地检疫机构检查合格,并隔离观察15天后方可供繁殖使用。做好肉牛引进过程的检疫监督,是保证肉牛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把关不严,带来疫情,将给畜牧业和食品质量安全带来严重后果。
2.2日常消毒和疫病防制不可忽视。按照“人畜分离、独立建圈、沼气配套、科学管理”的原则,严格畜产品安全制度,所有规模养殖场(户)防疫、消毒、兽药、饲料使用等环节都由畜牧兽医专业人员指导,饲养管理规程由专业人员把关,确保饲养环节科学安全。同时对场址的选择与布局要利于防疫,牛场应选择地势高燥、平坦、宽阔之处,位置要远离交通要道、医院、工厂和居民区。生产、办公、生活区要分开,各区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消毒池内要保持有规定浓度的消毒液。贮粪场、病牛隔离舍要设在牛舍200米以外下风向偏僻处,以利于环境卫生和阻断传染。牛舍内要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无异味,无氨气。饲料搭配要科学、合理、安全,不得添加任何违禁药品。在养殖中发现肉牛患病,要请专业兽医诊疗,不得私自用药。要按时做好疫苗注射,必须完成国家强制预防接种的项目,并按要求佩带耳标,建立养殖免疫档案。
2.3产地检疫要到位。国家对产地检疫实行报检制度,肉牛在出售或调出前,畜主须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检,供屠宰或育肥的肉牛提前3天,种用肉牛提前15天报检,因生产生活特殊需要的随报随检。乡镇检疫人员要做好疫情调查和查验耳标、查看免疫档案等工作。把口蹄疫、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副结核病及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疫病作为重点进行检疫,经临床检查合格后出具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验。
2.4要严把屠宰检疫关。屠宰检疫必须把好三关,即宰前检疫关、屠后检疫关和病害肉处理关。在屠宰前要查验耳标和产地(运输)检疫合格证明,经群体检疫和个体检疫合格的方可屠宰。宰后检疫要严格按操作规范和标准与屠宰流程同步进行,对胴体、内脏及头蹄逐项严格检查,必要时做实验室检验。同时做好肉品品质检疫,并对产地检疫证明的回收保存、屠宰检疫、病害肉的处理进行详细登记。对屠宰车间、设施、运输车辆、刀具等要严格进行消毒处理,严防二次污染。对经检疫合格的肉品加盖合格检疫印章,开具产品合格证明,方可出场销售。屠宰检疫是肉牛流通消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全市肉牛产品质量安全,推动肉牛品牌化具有重要意义。
2.5严把投入品和畜产品药残检测监督关。严厉打击制假贩假行为,进一步规范兽药饲料市场秩序,严格执行禁用药、休药期制度,加大饲料兽药企业的监管,确保畜禽投入品安全。为了逐步提高牛肉产品的质量,必须加大对畜产品农药和抗生素残留检测,目前滥用农药和抗生素的现象比较严重,药物蓄积残留在肉品中,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隐患,我们的产品要打出市场,甚至走出国门,必须加大对药残的检验和监测。
2.6 逐步提高养殖规模化和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由于我市的肉牛产业还在起步阶段,离现代畜牧业的要求差距还很大,我们要努力提高养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强调特色和重点。我市畜禽加工业基本上还处在“工业依附型”的被动发展期,产业链延伸不够,附加值不高,畜产品加工企业多为初级畜产品加工,产品结构单一,屠宰加工精深加工企业少,技术含量低,现代化程较低,缺乏品牌,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与远期生产发展目标不相适应。我们要强化项目建设,扩大招商引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牛肉制品高原绿色畜产品,不断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打开市场,创出品牌。
2.7 加大畜牧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达的畜牧业需要具有强大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来带动。我市是畜牧大市,但70%畜禽养殖还是分散饲养的传统养殖模式。引导千家万户散养农户进入现代畜牧业要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才能不断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虽然有部分畜牧业龙头企业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养殖基地,带动了部分农户发展养殖业,但作用不太明显。要提高“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经营模式的组织化程度,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延伸龙头企业产业链条,加大牛肉产品的精深加工,才能带动农民增收增效。
2.8 大力推动畜牧业投入和良种引进。畜牧业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我市畜牧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差,与现代畜牧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要加大畜牧业生产发展和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特别是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积极引进、培育良种肉牛,依托杂交优势,淘汰质量退化的老品种。同时要开展种畜良种登记,畜禽系谱档案建立工作,对将来肉牛种畜后裔测定打下基础。
2.9不能急于求成,不忘环境保护。肉牛产业不属于短、平、快的产业,它需要一个较长的培育期,这个培育期至少要五年以上,以后才能形成一个较完善的产业链。特别是要形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更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和政策扶持。我们不能过多地追求短期内数量的膨胀,因为有很多肉牛养殖贩运户他们只是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和获得有关政策补助,还不是一个稳定的产业队伍,一旦由于市场或政策变化,就会转向其它行业。所以我们要把基础工作做好,要有打持久战的决心。同时要对新建规模户和养殖小区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提高对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率,消除粪便对环境的影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解决环保与发展的矛盾,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基本实现“空气无异味、室内无蚊蝇、废水达标排放、粪便生物发酵利用”的要求,建设生态环保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
畜牧业。
第五篇:关于做大做强荷藕产业的几点思考
近几年来,宝应县把培大培强特色农业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着力发展壮大水稻、水产、水生蔬菜、水禽等“四水”产业。荷藕是我县农业的传统特色作物,在“四水”产业中占有重要位置,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已经形成,既有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又有市场营销优势、产业开发优势,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上独树一帜,发展前景喜人。
基本现状
一、发展了产业群体,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我县常年种植荷藕面积在20万亩左右,鲜藕产量20多万吨。荷藕种植呈现集中化、规模化的趋势,射阳湖镇种植荷藕近3万亩,望直港镇一个农户就种植5600亩,这是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的好的基础。一批荷藕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成长起来。射阳湖、望直港两个镇就有荷藕加工企业20多家,其中华贵、得宝、蓝宝石等一批企业初具规模。全县每年加工荷藕6万吨,加工产值近4亿元。荷藕制品加工品类由少到多,工艺由粗到细,已有水煮、保鲜、盐渍、调味、饮料、藕粉、荷叶茶等七个系列一百多个品种,其中水煮混合菜、调味食品等多种产品已直接进入日本等国超市。
二、培育了产业品牌,宝应荷藕知名度不断提升。我县种植荷藕始于隋盛于唐,清代“宝应藕粉”被誉为“鹅毛雪片”,成为朝廷贡品。近年来,凭借优越的生态条件、独特的荷藕资源等优势,我县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县”、“中国荷藕之乡”、“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江苏荷仙食品集团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宝应荷藕”已经取得原产地域产品名称保护。江苏省莲藕协会也已在我县正式成立。一批藕制品的品牌逐步叫响,被国内外消费者认同和接受。“荷仙”牌藕制品、“倾心”牌藕汁饮料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雨之荷”牌速溶藕粉、“倾心”牌藕汁饮料通过了美国食品药物管理署的认定,为开发欧美市场奠定了基础。
三、形成了产业市场,荷藕产品营销渠道不断拓展。全县有荷藕流通经纪人2500人,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开辟了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县镇政府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建成了苏中、荷仙、水泗等荷藕批发市场。这些荷藕批发市场已成为县内外闻名的荷藕集散地,年交易额达2亿多元。近二三年,县农工办等部门多次组织藕制品加工企业赴上海、扬州、连云港展示展销,越来越多的藕粉、荷叶茶、藕汁饮料等产品进入了都市商场,进入了知名的连锁超市。同时,荷藕外贸出口不断扩大,全县共有6家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年出口藕制品4万多吨,年创汇3000多万美元,产品主要销往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市场以及部分欧美国家和地区。日本市场荷藕产品70%以上来自宝应。
四、重视了产业开发,集中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一是坚持把荷藕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常抓不懈。特别是近几年,围绕推进荷藕产业化经营,建设生产基地,推行标准生产,实行订单收购,制定保护价格,成立协会组织,协调各方利益,开发旅游资源等等,工作成效明显。县有关部门积极帮助望直港、射阳湖等镇以及荷仙集团,编制申报项目,争取了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二是坚持把荷藕产业作为一大品牌招商引资。通过大力宣传推介,县内外的客商纷纷投入加盟,使我县荷藕产业在体量和质态上明显提升。八月初,总投资5000万元的椰风(扬州)食品有限公司也已开工建设,建成投产后,主要以荷藕为原料,生产藕罐头、藕汁饮料等产品。三是坚持把荷藕产业作为一大重点进行科技攻关。通过挂靠扬州大学、武汉蔬菜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开展种植和加工方面的技术研究,为荷藕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县有关部门还编制了荷藕产业高科技项目投资指南,积极引导产学研、贸工农的合作,促进荷藕产业加快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技术手段总体上还比较落后。我县农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传统的栽培技术,但一些技术难题例如“连作僵化”还没有完全解决;主栽品种“大紫红”在国内外享有声誉,但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的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不大,品种提纯复壮和更新步伐不快;荷藕加工企业为数不少,但大多数企业仍然是“皮刨刨,水泡泡”的初级加工,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不高;加强了荷藕生产标准化建设,已经建成了近4万亩无公害荷藕生产基地,由我县制定的“无公害莲藕生产技术规程”和“无公害莲藕”两个标准,作为省地方标准已经发布实施,但由于农民文化技术素质不高等原因,标准化生产推广落实难度较大。
二、经营市场管理不力,运作不够规范。全县荷藕30%靠加工出口,70%靠批发交易市场销售。但是,无论外销还是内销,总体上还处于各自为政的格局。外销上,在出口报价等方面还难以管理,加工企
业之间为了争夺客户,往往打价格战,同一产品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内销上,荷藕经纪人惟利是图,荷藕产量低时,到田头抢购;荷藕产量高时,坐在藕行压级压价选购,藕农只好听斩听剁。市场管理部门往往只管收取管理费,对于市场秩序监督管理不够。
三、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有待完善和提高。2002年5月,我县引导支持相关企业和单位,成立了宝应县荷藕行业协会。两年以来,荷藕行业协会的作用已经显现。但是,协会的自身基础还比较薄弱,农民对行业协会观望心理较强,参与加入的积极性不高;发育程度还比较低,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地保护协会成员的利益;有关功能还不完善,在联合科研力量、组织项目攻关、提升荷藕产业的科技水平和整体竞争力方面无能为力。
四、产业化经营中的利益连接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荷藕产业虽然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的格局,但是各个环节连接不够紧密,特别是利益连接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加工企业与农民签定的订单难以真正落实,缺少一定的规范和约束。市场价格较高时,农户不愿意把产品卖给企业,而当市场价格较低时,企业又不愿意按保护价收购。加工企业多数通过经纪人中介收购原料,而与经纪人的关系往往是口头协议,订单协议更难落实。
五、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这几年,我县上下强力推进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为荷藕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荷藕加工、流通企业对环保收费、环保管理以及农副产品运输管理罚款等意见仍然较多。县制定出台的有关荷藕产业化经营的优惠政策难兑现。上级扶持发展荷藕加工龙头企业的项目资金难到位。
对策建议
一、为产业发展壮大“一个龙头”,加快推进资源整合。一要建好组织机构。成立荷藕产业化经营工作办公室,抽调人员专司其职,强化对荷藕产业发展的协调管理。建立荷藕产业化经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个相关部门的职责,研究制定发展对策,协调处理荷藕种植、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之间的矛盾,营造宽松有序的生产经营环境。二是抓好制度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现有的荷仙集团进行改制改组,组建股份制公司,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和实体化运作的企业集团。并通过推介宣传,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现有产业资源的整合开发,加速做强荷藕产业化经营的龙头老大。按照明晰产权、股份运作的思路,用好用活国家扶持发展龙头企业的有关项目资金。三是用好品牌资源。要充分利用好、开发好荷仙集团这一国家级龙头企业、以及“宝应荷藕”原产地域保护等品牌资源,以品牌为纽带,把相关的企业联结起来,形成和壮大企业集团;以品牌为资本,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产业扩张,促进荷藕产业的飞跃。
二、为产业发展完善“一套机制”,创新利益连接方式。一是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连接模式。近两年我县采用订单的办法,连接协调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但由于订单大多是与行政村签订或与经纪人口头协议,因而履约率不高,企业与农户之间常常发生矛盾。如企业通过合作经济组织与千家万户的藕农联系起来,既可解决了企业难以直接面对千家万户藕农的问题,又可解决企业与经纪人关系不稳定的问题。二是鼓励企业直接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华贵食品公司2001年采取租赁的办法,在射阳湖镇油坊村建立了600亩的荷藕种植基地,实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企业的原料、产品质量均有了一定保障,效果较好,值得借鉴。三是处理好荷仙集团内部的利益关系。荷仙集团目前还是一个松散型的集团。集团内部企业之间可以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实行股份合作;对加工产品进行合理分工,尽量避免抢搞同一产品,抢占同一市场;搞好前工后序的合作,形成彼此依存的关系。
三、为产业发展给予“一点关爱”,制定落实扶持政策。一要调整完善有关扶持政策。对已经出台的费用减免、税收优惠、财政扶持、金融信贷服务、技改贴息等方面的政策,要执行到位。并根据荷藕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需要,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例如,为鼓励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对租赁土地、农民以土地入股等问题,要加以规范以及明确政策方面的优惠扶持。二要切实用足用好扶持政策。要协调好条块关系,真正做到令行禁止;要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切忌朝令夕改;要强化行政监察,确保政策落到实处。政府部门从上面争取下来的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要完全用于扶持产业化发展,不能截留或挪作他用。
四、为产业发展开启“一路绿灯”,规范监督管理行为。切实转变作风。各级服务部门要转变观念,改
进作风,优化服务,多为基层着想,多为企业着想,形成促进荷藕产业发展的合力。认真履行职责。有关职能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履行好应尽的责任。农林部门重点加强基地建设的技术服务,做好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工作,防止假冒伪劣农资、违禁农药坑农害农。工商部门重点加强流通市场管理,确保交易市场有一个良好的秩序,坚决实行明价明秤,打击坑蒙拐骗,防止损农坑农。环保部门重点加强企业排污治理,真正保护好生态环境。交通部门重点落实好“绿色通道”,切实为农副产品运输保驾护航等。规范管理行为。要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坚持政务公开,实行阳光操作,尤其要规范收费管理,在收费标准上,能免则免的坚决不收,能减则减的一律按下限收取;在收费方式上,继续实行扎口收费,实行收支两条线。对损害企业合法利益的行为和个人要严肃处理。
五、为产业发展提供“第一动力”,提升科技开发水平。支持科技创新。要加强无公害生产技术的研究,加快专用品种的选育、优良品种的提纯复壮、专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的开发、到高产高效生产模式的示范应用,着力在荷藕产量、品质、效益上取得新的突破。加强深加工技术与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例如荷叶提取黄酮素等技术,目前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要舍得投资,委托或聘请国内外专家集中进行研究。要支持荷仙集团等企业建立藕制品研究开发机构,制定攻关计划,鼓励通过技术入股、技术贸易等形式,吸引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选题攻关,参与产业开发。强化科技投入。要引导企业建立科技开发基金,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提供物质保证。帮助企业引进和培训技术人才,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加快荷藕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步伐,促使好的产品较快形成生产规模。鼓励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与龙头企业和农户开展联合与合作。切实开展好对藕农的教育和科技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科技、市场、法律、信用和质量标准意识,从而提升整个荷藕产业的科技水平。
六、为产业发展建好“一支团队”,积极发挥协会作用。政府要重视和支持协会开展工作。研究和落实一些具体扶持措施,帮助协会引进和培训必需的人才,保证一定的工作经费投入;给予协会必要的协调管理的权力,如对于加工、流通企业的信用资质等情况的监督考评,工商等部门在年检登记时应当听取协会的意见,等等。协会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要充分发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协调的职能。服务是协会的根本宗旨,协会不仅要为会员服务,也包括为政府服务,认真做好政府委托办理的事情。要从荷藕种植、加工、流通等生产经营的整体入手,做好单家独户想做而又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引导支持加工流通企业与农户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建立信息网络,搞好信息服务。强化行业自律规则与管理,加强无公害生产、流通市场、加工企业管理等,并监督协会成员自觉遵守。增强协调能力,要协调会员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还要协调本行业与外部的各种关系。加强自身建设,要引导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再由合作社代表农户参加协会,使行业协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立协会的办事机构,建立健全协会章程和内部规章制度,确保健康运行。
——关于宝应县荷藕产业品牌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宝应县地处江苏省里下河腹地,河网密布,土地肥沃,盛产荷藕等水生蔬菜,特别是荷藕全国闻名,以完整的产业链和丰富的荷文化被评为“中国荷藕之乡”。荷藕产业是宝应农业的传统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荷藕种植面积全国最大,年种植20多万亩,总产量30多万吨,县内常年种植10万亩左右,宝应藕农的足迹遍布周边十多个县市。全县建有三大荷藕批发市场,共290多个流通服务组织,从业人员2500多人。全县享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24家,年出口藕制品4万多吨,年创汇3500万美元,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藕制品占日本市场份额的70%以上,荷藕产业已成为该县的重要出口创汇产业。当前,加快推进品牌建设是提升荷藕产业发展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宝应
农业实现 “赶超发展、争先进位”的迫切需要。近期,我们对该县荷藕产业品牌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品牌建设现状
近年来,该县坚持把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品牌放在突出位置,精心组织,有效推动,促进了荷藕产业的发展。至目前,全县共注册荷藕产品商标99件,其中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1件,市知名商标2件。获得名牌认定6个,其中省级名牌4个,市级名牌2个。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1个,绿色食品认证7个,无公害产品认证2个。这些品牌、商标涉及保鲜、水煮、盐渍、速冻、藕粉、荷叶茶、休闲食品、藕汁饮料等八大系列近百个品种。特别是2004年“宝应荷藕”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表明“宝应荷藕”像茅台酒、龙井茶、镇江香醋、蓝田玉等名优产品一样,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凭借良好的品质信誉,宝应鲜藕市场交易火爆,全县荷藕批发市场年交易量7万多吨,销往全国20多个县市。通过加强品牌建设,近年来荷藕加工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销售额大幅提升,经济效益显著增加。如江苏怡味莲朗伯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速溶藕粉系列,2007年获得市知名商标后,销售额从2006年的500万元增至1500万元,增幅达300%,2009年销售额已达3300万元,比2006年增长了5倍多。扬州天禾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莲藕方便食品于2008年底获得省著名商标,2009年销售额增长了4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宝应县荷藕产业品牌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知名品牌屈指可数,真正在国内具备很强竞争能力的品牌不多,“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价格”的情况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一是品牌整体层次还不够高。目前,该县荷藕产品知名度高的品牌仅有7个,占注册商标总数99件的7%,其中省级名牌(包括著名商标)占4%,市级名牌占2%,中国名牌(包括驰名商标)以及国家级、省级出口名牌产品尚未取得。二是创牌意识还不够强。不少经营者认为创牌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不愿在品牌建设上过多付出。有的企业商标注册后甚至将商标“束之高阁”,不使用在自己的商品上,仅仅成为外地厂商的代加工车间。特别是企业境外注册商标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宝应荷藕产品出口。三是品牌特色还不够明显。大多数荷藕产品的注册商标相似度高,品牌名称过于通俗,缺乏特色;品牌图形设计粗糙,形象不突出、色彩不鲜明,多数品牌停留在体现产品特征上,未能借助“原产地保护”地理标志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如腌制、干制类注册商标已有48件,但真正富有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品牌并不多。四是品牌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宝应荷藕在市场上虽有一定的知名度,获得一批地域性品牌,但叫得响的不多,荷藕产品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不够。
三、推进荷藕产业品牌建设的几点建议 品牌对提升产品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品牌的追求越来越明显,据国家商务部抽样调查显示,消费群体中,非常关注食品安全的占71.8%,购买食品时看中品牌首选质量的占30%,这表明品牌已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指标。面对国内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国外发达国家不断设置贸易绿色壁垒、提高出口门槛的市场压力,如何加快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宝应荷藕产业综合竞争力,根据该县荷藕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1、整合品牌资源,叫响主打品牌。目前宝应县已注册的商标和认定的品牌在数量上不算少,由于分属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使用效果不尽如人意,出现了各自为战、各打各的品牌的现象,导致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不高,影响了产品的市场销售。通过对荷藕产品销售市场的广泛调查,并对现有品牌的影响力进行分析,目前迫切需要整合品牌资源,叫响主打品牌。综合分析比较,建议全县荷藕产品以“荷仙”牌为主打品牌。“荷仙”品牌早在2006年申报获得省名牌认定,已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同。何仙姑(八仙之一)的美丽传说广为流传,为“荷仙”品牌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宝应荷藕加工企业众多,荷仙集团跻身国家级龙头企
业,荷藕产品冠以“荷仙”品牌,有利于扩大荷仙集团的影响,有利于叫响品牌。县发改、农林等相关部门应帮助荷仙集团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政策扶持,精心培育“荷仙”这一主打品牌。其他荷藕加工企业产品质量在得到荷仙集团控制把关后,可由荷仙集团授权使用“荷仙”品牌,进一步扩大“荷仙”品牌藕制品的生产规模。对于一时不具备条件使用“荷仙”品牌的加工企业,应鼓励使用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具体为:鲜蔬菜加工类的“厚福”品牌,藕汁、藕粉类的“怡味莲”、“倾心”品牌,方便食品类的“天禾”品牌,荷叶茶类的“瘦脂莲”品牌。叫响主打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离不开市场的有效运作,也离不开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建议在农业发展基金中安排部分资金,对使用主打品牌的企业给予奖励或补助,努力叫响主打品牌。县质监、工商等相关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加强对品牌的审定和保护,坚决打击“冒牌”行为,努力营造创树品牌的良好环境。
2、培育龙头企业,放大品牌效应。目前,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江苏荷仙食品集团”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缺乏合作,相互联系比较松散,生产规模总量不大,拉动能力不强,品牌效应得不到凸现。为此,应抓紧做好集团联合重组、规范运作工作。要按照明晰产权、股份合作的思路,积极寻求外来资本,进一步与中字头、国字号大企业、大集团深入接洽,加快实施荷仙集团重组。同时,积极争取国资投入,不断扩大企业规模,进一步提升其辐射带动能力。集团要明确各企业分工,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集团各企业要统一商标、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和宣传,加快打造集团一体化的品牌形象。为使“宝应荷藕”地理标志商标发挥更大效益,应推行“企业+地理标志+农户”的模式,将“宝应荷藕”地理标志使用好。集团和农户密切联接起来,提高组织化程度,帮助农户解决卖难的问题,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
3、坚持质量为本,增强品牌实力。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是创树品牌的根本。一方面,要严格质量标准。积极实施和推广标准化生产和管理,规范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生产技术,确保产品质量的提升和稳定。引导和支持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采用国际标准,按照“优质、高效、绿色、生态”要求,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提高出口份额。要积极引导企业开展 “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品牌认证,建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快新品开发。根据消费者需求,加快开发新产品,始终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取胜。针对现有产品状况,新产品开发可在以下方面做好文章:开发利用藕渣膳食纤维素,藕渣经过加工形成膳食纤维成品,可用作果冻、饼干等多种食品的添加成份,具有药用、保健功能;以藕节制药,利用藕节止血、清火等功效,从中提取活性物质制成中成药胶囊;综合利用荷叶,将荷叶打成原浆可勾兑荷叶啤酒、荷叶茶饮料,杀青后可炒制荷叶茶;方便休闲食品的多样化,如即食方便藕片、膨化藕条、酱藕片等。
4、强化促销力度,扩大品牌影响。一要扩大媒体宣传。宝应拥有“中国荷藕之乡”、“第一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江苏省荷藕标准化示范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县”、“江苏省有机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省第一个出口荷藕示范区”等一批荷藕产业方面的品牌资源,要大力宣传这些品牌,可加大在中央和省级媒体上的宣传投入,塑造宝应荷藕品牌形象,进一步扩大品牌知名度,让更多的消费者和经销者提起荷藕首先想到的是“宝应荷藕”。二要抓好品牌产品销售。组建品牌产品配送中心和直销中心,形成品牌营销模式,积极向各类超市经营延伸,以品牌拓市场,以市场育品牌。精心组织品牌荷藕产品参加国际、国内农产品交易会等产销对接活动,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树立企业和产品良好形象。三要开展文化、旅游活动。通过“烟花三月节”、“中国宝应荷藕节”等节庆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开展以荷文化为主题的文艺创作,着力体现宝应荷藕“营养、保健、绿色、生态”的特色,加大品牌宣传,弘扬品牌文化。同时,把荷藕资源和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结合起来,完善和发挥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打造独具特色的荷文化生态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