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粤教版专题8 人口普查利国利民

时间:2019-05-12 07:2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届粤教版专题8 人口普查利国利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届粤教版专题8 人口普查利国利民》。

第一篇:2011届粤教版专题8 人口普查利国利民

专题八:人口普查利国利民

【时政背景材料】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人,文盲率[8]由6.72%下降为4.08%,下降2.64个百分点。

八、城乡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9]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九、人口的流动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10]为39959423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2665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

普查登记结束后,全国统一随机抽取402个普查小区进行了事后质量抽样调查。抽查结果显示,人口漏登率为0.12%。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境内”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内,“境外”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外。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准时点为2010年11月1日零时,11月15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统计局向全国人民致感谢信,表示人口普查已顺利完成入户登记工作,普查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这次普查首次将在境内的港澳台、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有超过600万名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将登堂入室,普查这个十几亿人大国的人口状况。被称为和平时期最大一场社会动员活动。

4月28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我国经济社会出现四大变化(图)

核心提示与解读

28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从普查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人口增长属于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模式,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以控制,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以控制

[净增长] 十年增加7390万人

据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我国人口净增长7390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57%,也就是5.7%。从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间,我国人口净增长1.3亿,年均增长1.07%,也就是10.7%。

两个十年相比,后一个十年比前一个十年人口净增长减少了约5600万人。

这表明,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了较好的执行,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的控制。这也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2、[素质指标] 居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

从人口素质的指标看,中国居民的全社会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人口的素质在提高。

我国的文盲率,从2000年的6.72%下降到2010年的4.08%;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8930人,这形象地体现了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的积极成效。

3、[结构]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从反映人口结构的数据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加快推进。这次人口普查的全国城镇人口达到了6.66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9.68%,比2000年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2000年比1990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

这充分说明近十年城镇化进程在加快,也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4、[地区分布]东部人口比重上升,反映我国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从我国人口的地区分布看,目前,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5、面临的一系列人口问题挑战

老龄化趋势加快

关于我国人口的年龄构成,这次人口普查表明,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1.78亿,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

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19亿,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人口的性别比也是社会十分关心的问题,根据这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

6、流动人口规模扩大

流动人口巨大是目前我国人口国情的一大特点,根据这次普查,我国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6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其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增加10036万人,增长82.89%。这主要是多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也就是说,2010年我国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2.21亿人,比2000年增加了1亿人。

此外,根据地区人口分布的数据,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这一次沿海发达省份的常住人口占的比重增加,内陆稍微欠发达地区的常住人口占的比重在下降。这也就是说,更多的人口从内陆西部往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动。

【链接教材】

1.我国的人口现状如何?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还表现为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失衡等。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还表现为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失衡。

2.人口问题对我国的影响哪些?(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3.为了解决人口问题,我们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4.人口老龄化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压力,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

5.请你为第六次人口普查写几个宣传标语。

6.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目的是什么?

7.人口普查的意义哪些?

8.请你为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提出几个好建议?

······

第二篇:专题四 人口普查,利国利民

专题四:人口普查,利国利民

背景材料: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准时点为11月1日零时,再过数小时即将降临。中国人口普查被视为“国家和平时期的一项最大的社会动员活动”,从明日起,有超过600万名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将登堂入室,普查这个十几亿人大国的人口状况。

中国副总理李克强三天前发表“积极行动起来 确保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圆满成功”的电视动员讲话称,准确把握人口状况和变动趋势,有利于更好地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加强和公平地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公共服务,保障与改善民生,以及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关问题:

人口普查是掌握国情国力的重要手段。○

1、有利于政府准确掌握我国人口的数量、结构、素质、就业和流动状况等,○

2、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有利于政府加强和公平地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公共服务,保障与改善民生;○

4、也有利于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角度看,人口普查不单是各级政府需要着力做好的一件大事,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材料一: 9月26日,全国人口普查宣传月启动仪式暨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动员誓师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标志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拉开帷幕。国家统计局局长、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马建堂表示,人口普查是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和平时期进行的最大社会动员,需要家家参与,人人配合。要使普查取得圆满成功,关键之关键就是要广泛深入进行宣传动员。按照普查工作安排,10月份为人口普查宣传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大规模宣传活动的启动,标志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宣传工作吹响了进军号,随后的一个月,全国各地将掀起人口普查宣传高潮。1986年,国务院批准全国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今年正好是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11月1日零点是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到时600多万人口普查员将陆续入户进行登记。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正在全国展开。11月2日上午,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在北京中南海亲自参加人口普查登记,或委托家人申报人口普查信息。我国的人口普查每10年开展一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从2010年11月1日到11月10日进行入户登记,2011年4月底开始陆续公布这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

材料二:中国人口学会年会7月3日在江苏南京召开,主题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在会上介绍,“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预计“十二五”期间,城镇人口将突破7亿,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城乡人口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十二五”期末,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3.9亿左右。

1、我国面临着怎样严峻的人口形势?

(1)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就业压力越来越大(3)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

(4)影响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针对我国的人口问题,我国实行了什么国策?这一基本国策的目的和具体要求分别是什么? 计划生育国策;

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具体要求: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3、为贯彻计划生育国策,青少年应做点什么?(1)积极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2)积极揭发举报那些违反计划生育国策的违法行为

(3)坚决拥护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将来做计划生育的坚决执行者。

一、背景资料

1、第六次人口普查全面展开,数据将于2011年4月份公布。

2、2010年6月1日,《全国人口普查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以立法形式对人口普查的目的、任务等作出明确规定,无疑将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3、人口普查工作中,工作人员入门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诚信的缺失。4、2010年7月11日第21个世界人口日主题:每个人都很重要。

5、十二五规划中,节能减排再次成为五年规划的重中之重。

二、与书本知识的结合点

1、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2、我国人口形势的严峻性

3、我国人口问题及对我国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建设的影响。(或关系)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目的、要求、意义)

5、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表现及解决的根本途径

6、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7、资源、环境现状及严峻性。

8、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9、青少年如何做

10、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11、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美德。

12、善于与他人合作。

13、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4、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关心国家发展。

15、勇于承担责任,增强责任意识等。

人口普查利国利民

【中考设问角度】

1.我国的人口现状如何?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还表现为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失

衡等。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还表现为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失衡。

2.人口问题对我国的影响哪些?(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①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使得我国老龄公速度加快,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已面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3.为了解决人口问题,我们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就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实行计划生育的意义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人口老龄化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压力,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

①完善社保制度,建立共享型的养老保障体制。②努力构建城乡兼顾、全方位的社会为老服务体系③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为老龄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④老年人要积极锻炼身体,以减轻子女的负担;⑤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年轻人要积极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5.请你为第六次人口大普查写几个宣传标语。

齐心协力做好人口普查同心同德服务科学发展;家事国事天下事人口普查全民事;人口普查情系千万家科学发展惠及你我他;人口普查家家参与惠及民生人人受益;人口普查始于一家一户奉献社会源于一点一滴;.人口包括你我他普查准确靠大家 6.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目的是什么?

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目的在于查清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以便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7.人口普查的意义哪些?

人口普查是掌握国情国力的重要手段。1有利于政府准确掌握我国人口的数量、结构、素质、就业和流动状况等,2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有利于政府加强和公平地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公共服务,保障与改善民生;4也有利于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⑤有利于正确制定我国21世纪的人口政策和经济发展规划。⑥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8.请你为提出我国的人口素质提出几个好建议?

①要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③要做好优生工作,要认真贯彻执行《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④要以广大农村为重点,大力帮助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降低新生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

9.青少年在人口问题上能做些什么

青少年要了解我国的人口形势,积极宣传计划生育国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10.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①我国是人口大国,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能否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关系着我国现代化的成败。②人才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河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1。运用有关知识说明怎样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化?

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科技进步放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注重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转人口负担为人口优势。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的顺利实现, 【名师预测】 【选择题】

1.2010年11月1日零时,是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有同学认为人口普查耗时费力没有必要,请你用下列哪些观点给他解释

①人口普查有利于查清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变化情况②人口普查是当前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手段③人口普查将为国家制定社会、经济、科教各项事业发展规划提供基础和依据④人口普查将有利于推进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观察与思考】

2.材料一:经国务院批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于2010年11月1日零时进行。此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材料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在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强调,人口普查对于统筹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非常重要。(1)我国为什么要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活动? 有利于准确把握我国的人口数量、素质与结构;有利于正确制定我国21世纪的人口政策和经济发展规划;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请你为第六次人口大普查写几个宣传标语

人口普查家家参与,惠及民生人人受益;人口包括你我他,普查准确靠大家;人口普查,人人有责(3)你认为徐州市作为人口大市,如何才能作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⑴树立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⑵增强全民族的人口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⑶把经济发展与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结合起来;⑷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依法治国、科教兴国战略结合起来。

(4)通过普查,我们可以了解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请你把它写出来。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5)人口普查,人人有责。在人口普查工作中,你做了些什么?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①积极宣传人口普查知识;②主动、准确提供普查信息;③以实际行动参与普查工作;

第三篇:中考专题复习、人口普查利国利民

专题四人口普查利国利民

【相关时政背景】

经国务院批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从2010年11月1日到11月10日进行入户登记,2011年4月底开始陆续公布这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此次人口普查标准时点为11月1日零时。

此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教材基本知识】

1.我国的人口现状如何?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还表现为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失衡等。

2.人口问题对我国的影响哪些?

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给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为了解决人口问题,我们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的意义、目的和具体要求分别是什么?

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就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实行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实行计划生育的意义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口过多过快增长会给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压力,而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又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人口发展应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典型题例】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国务院批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于2010年11月1日零时进行。此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材料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在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强调,人口普查对于统筹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非常重要。

(1)我国开展人口普查有何意义?

①有利于政府准确掌握我国人口方面的国情,正确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②有利于政府加强和公平地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公共服务,保障与改善民生。

③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青少年在人口问题上能做些什么?

青少年要了解我国的人口形势,积极宣传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3)请你为第六次人口普查写几个宣传标语。

人口普查情系千万家,科学发展惠及你我他;人口普查家家参与,惠及民生人人受益;人口包括你我他,普查准确靠大家。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年6月10日,民政部发布《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1309万人,比上年增长了3.22%,占全国总人口的8.5%,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

材料二:世界老龄问题大会规定: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7%以上的地区,为老龄化地区。

(1)从什么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请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人口出生率降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我国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不断完善。

(3)这一问题的存在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给资源环境带来沉重负担;给社会养老和医疗带来压力;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

(4)请为我国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几条建议。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养老提高强大的物质基础;②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制度。③广泛建立养老机构,使老年人老有所养;④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孝老美德,在全社会形成关爱老人的风尚;⑤提倡老有所为,发展老龄产业,丰富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

3.我国之所以高度重视人口普查工作,是因为()

①人口普查有利于我国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②从本质上讲,人口问题就是发展问题③解决好人口问题就能解决民生问题④我国人口素质偏低⑤人口普查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④⑤D.①②⑤

4.2010年11月1日零时,是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有同学认为人口普查耗时费力没有必要,请你用下列哪些观点给他解释()

①人口普查有利于查清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变化情况②人口普查是当前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手段③人口普查将为国家制定社会、经济、科教各项事业发展规划提供基础和依据④人口普查将有利于推进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第六次人口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强调,人口普查对于统筹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非常重要。下列关于人口、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①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会给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压力②人口过多和过快人口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③人口越少,越有利于经济发展④发展应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⑤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⑤

6.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要()

①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②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④落实科学发展观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就业难是当前我国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从人口特点的角度看,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

()

①我国人口基数大②男女比例失衡③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④我国人口素质偏低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

国家统计局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为,人口增长率为;受教育程度为,世界平均受教育程度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怎样解决材料中反映的问题?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如何解决材料中反映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仍然较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第四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上课版]

——失路文人与红颜知己的生离死别

吴汉伟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宋词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作品《雨霖铃》,使学生对宋词有进一步的了解。在诵读、赏析的同时,把握诗作的景与情,运用联想和想像,探究它的意境,并体会婉约词的风格特色。

一、导入:3分钟[10:45——10:48]

上个学期末,我们高一重新分了班,于是我们很多同学离开了原来朝夕相处了一学期的老师,同学。别情依依,很多同学都会有深圳的感受。我是我上学期最后一次班会的时候送给我原来班的同学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来自北宋柳永的《雨霖铃》。

我们可以从中体悟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二、简介作者:2分钟 [10:48——10:50]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当时就有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其当年受欢迎程度,而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当时人就有“晓风残月柳三变”的俗语。

后人把宋词分为两个流,豪放派和婉约派,并说豪放派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而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可见柳永是婉约词的代表词人。

三、渲染气氛,激发情感:5分钟 [10:50——10:55]

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

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我们不防用我们的声音来表达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思,那个时候,你将会惊喜地发现,你获得了一种愉悦和享受

学生自由读。

[雨霖铃朗读FLASH]

四、理解内容3分钟[10:55——11:58] 下面的时间自己再回头默读一下这首词,看看单纯从字面上自己是否能读懂这首宋词,遇到自己不明白意思的请你提出来。

五、鉴赏20分钟[10:58——11:18]

1、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能在词里面打一个词来概括吗?在全词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参考:a、“伤别离”

b、“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

2、根据内容,全词显然就是由两个主要画面构成的,一个是离别时的场面,一个是想象别后思念的情景。请分别给这两幅画面命名。参考: 上片:长亭送别

伤别离〈

下片: 羁旅长愁

3、宋词十分讲究意象和意境。我想问一下,有谁知道意象是什么吗?这一首宋词用了那些意象?你能找出来吗?

参考:寒蝉 长亭 骤雨 帐饮 兰舟 泪眼 烟波 雾霭 楚天

杨柳 晓风 残月

4、请从这么的意象中找出一两个你印象最深的来分析。

寒蝉:“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

长亭:古人送别的地方,十里长亭对短亭,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

骤雨: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而且雨停了,是远行的人该走的时候了。

烟波: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天: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还如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见贺铸《青玉案》)词人都对景物的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杨柳: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灞桥柳FLASH]

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湖。

残月: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讨论: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凉人更凉,借酒销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手法:意象并列,情景交融

这一种手法我们以前也见过,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用的正是这一种手法。

6、这一首首词抒情细腻动人,你认为作者通过什么来抒情的呢? 你能在词中找出作者写景的落点写情的落点吗?

7、作者在写景是不是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呢? 上片:融情入景 虚实相生 下片:以情带景 情景交融

8、别离后词人是什么心情?怎样理解他的这种心情?这是什么写法?

参考:以乐景写哀――

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六、品最美的句子5分钟 [10:18——11:23]

读完全词之后,相信大家一定感受良多。词中也一定有一两句你觉得相当精彩的句子,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面就请大家说说自己觉得该词中写得最美的句子,并且一起来讨论为什么这句话会给人这样的感觉。

参考: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千里烟波”让人联想到烟波缥缈的江面,想到江面上的一叶孤舟;黄昏已过,暮色沉沉,诗人正像在黑暗中前行,前途不定;空有望不到边际的辽阔楚天,却不知道下一步该走向哪里。诗人的这种忧伤、无望、彷徨的复杂心情,跃然纸上。

参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首先,我认为这句话生动地刻画了离别时两人恋恋不舍的情态,很是传神。另外,作者在这里“无语凝噎”的描写极能打动人。试想,在这样一个离别的时刻,“无语”明显要比互道珍重的效果好得多。白居易有“此时无声胜有声”,苏轼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和这一句堪称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我觉得全词的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很有味道。一个“寒”字点出了送别的季节,凄切的蝉鸣使人想到离人的哽咽;长亭长久以来被视作离别的象征,作者一开篇就勾起了读者阵阵离愁;骤雨初歇交代了送别时的天气,烘托出深秋的寒意,也为后一句的“兰舟催发”作铺垫。全句之中,“凄切”一词是关键,也是整首词的重点所在,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参考:我以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十分精彩。我们知道,举杯的目的在于浇愁,而结果往往却只能是使人愁更愁。无论今宵酒醒何处,离愁总是有的。睁开眼睛,只是佳人不在身旁,倒也罢了。但诗人睁开眼,却偏偏目睹勾人离愁之物———深秋的晨风寒气逼人,给人透骨的寒意,使得整个环境更显凄楚;而这晓风中飘动的柳枝,让人想起朋友间相互赠别时的折柳相送;空中的一轮残月,更是叫人想到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陷入一种人世聚散离合的深深感叹之中。此刻,诗人的离愁之感可谓是达到了顶点。两情恩爱的凄凉回味,创造出《雨霖铃》这首词“凄美清丽”的境界和美感。一叶孤舟,夹岸杨柳,天边残月,这样的一幅画面,布置萧疏错落,显现出烟水凄迷的阴柔之美,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作者婉约的风格特色。清初的著名诗人王士祯有诗云:“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由于柳永的墓地在真州城西的仙人掌,所以诗中有“仙掌路”三字;而“残月晓风”则说明《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和词人的名字,这三者已经难以分拆了。[雨霖铃FLASH]

八、诗情画意5分钟 [10:23——11:28]

一曲《雨霖铃》千百年来,令多少人柔肠百结,每一个不同人生际遇的人,不同的年龄读她,有自己不同的感悟。

读《雨霖铃》你读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参考: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篷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两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

我们一起来看看MV里面的画面,和你的是否一样?

[雨霖铃MV]

七、生命中的离别2分钟 [10:28——11:30]

李叔同写过一首《送别》传唱了整整一个世纪,也许今天坐在下面听课很多老师就是唱着这首歌长大的。我不知首他们唱这首歌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今天我们一起听这一首歌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心情? [李叔同/送别FLASH]

我们的人生一直在经历着离别,小时候离别父母的怀抱,离别哥哥姐姐的牵手,离别祖父祖母的慈爱,大一点离别家,离别小学的同学,离别初中同学,将来还离别自己童年,离别童年的快乐,离别自己的一些梦想„„有一些离别是暂时的,有一些离开是永远。

你经历的离别在你的生命里留下一些痕迹吗?留下一些感伤或者感动的记忆吗?请你用简短的文字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五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对联

对联要点:

五言出句的两个基本句式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七言出句的两个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就是平声字,阴平、阳平是平声字 仄,仄声字,上声、去声、入声是仄声字

入声是一种短促声,在古代用的多,普通话里基本取消了,在发言里有 出句和对句的句式如下 五言的两种

(上联)平平平仄仄,(下联)仄仄仄平平(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七字的

(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另一种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然后掌握词性相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介词对介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等

再掌握一点,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处在一三五位置的字声可以通融,不必苛求,但处在二四六位置的字声要严格按照声律。

开初掌握这些就可以了,再就是多读古代诗词,掌握那种语感,对联最重要的还不是声律,而是意境的营造,如果没有意境,光合乎音律也是白搭

怎么分上下联,就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如果那字是仄音,就是上联,如果是平音,那就是下联。

在现在汉语拼音中,一、二声是平音,三、四声是仄音。

上联贴在门的右边,也就是说,你面对大门,上联是在你的门的右边的。下联自然就贴在左边。

春节贴春联,将春联的上下联贴颠倒的大有人在,那么,怎样排列上下联的顺序呢?

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贴对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

其次是区分春联的上下联。一般有以下四种区分方法:一是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 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二是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 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三是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 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四是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 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下载2011届粤教版专题8 人口普查利国利民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届粤教版专题8 人口普查利国利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粤教版精品教案 《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教案 教学目的: 1、 了解小说《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2、 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 学习本文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粤教版精品教案 公开课教案

    《我的家在哪里?》扩展阅读与写作一、设计思想 (一) 教学目标 1、 能力目标:学会对生活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表达; 2、 情感目标:感悟“家”的丰富内涵。 (二) 教学重点 1、 阅读感悟,......

    高中语文目录(粤教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广东教育出版社 必修1 第一单元 认识自我 单元导语 活动指引 参考阅读 1.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朱光潜 2. 我很重要···毕淑敏 3.......

    粤教版精品教案 从军行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这是一首气魄宏伟的边塞诗。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皑皑 雪山顿时变暗,战士......

    粤教版精品教案 过程

    过程[图] 评论(0)发表时间:2006年11月1日 12时18分 蕙那时在南方一间师范大学读中文,蕙并不漂亮,一头微黄的短发显得她愈是高瘦。蕙近视,度数不高,从不带眼镜,于是给人的感觉是她......

    粤教版精品教案 后来

    后来[图] 评论(0)发表时间:2006年10月17日 0时10分 文/风过苇无声 稻子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多,就过怕了穷日子。 幸好五兄妹中稻子是最小的小妹,赶上生活宽松了点。但稻子也只......

    粤教版六科学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 科 学教 案灵璧县老户朱小学 刘颖 2017.8 第一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1课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第2课 混合与分离第3课 生锈与防锈第4课第二单元 第5课第6课......

    教 育 信息8

    教 育 信息第八期 玛沁县第二民族中学编 二〇一三年四月二十五日 玛沁县第二民族中学举行向四川雅安地震 受灾同胞捐款活动 4月20日早晨,四川雅安发生了7.0级地震,国内各大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