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34发展思路和农业产业化工程
经过对县情认识的再深化,紧紧围绕县第十次党代会确立的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两大目标;提升工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化、旅游特色化三大产业;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四个重点的“1234”发展思路。
在产业发展思路上,提出了以打造四川省特色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培育青德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和热打万亩油菜示范区;构建青麦葡萄标准化产业示范基地、尼斯蓝莓标准化产业示范基地、香巴拉无公害蔬菜标准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以热打油菜、白依藏猪为主辐射定波、正斗的畜经产业带,以香巴拉镇无公害蔬菜种养殖为主辐射尼斯、青德、青麦的种养产业带;以尼斯蓝莓为主辐射水洼、沙贡的特经产业带,以青德、青麦干果、小水果为主辐射然乌、洞松的林经产业带;发展覆盖全县12个乡镇的五万亩核桃产业群的特色农业“12345”发展思路。坚持强化产业和项目两大支撑,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切实富民;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切实强县;千方百计保护和利用好生态资源,切实做到可持续发展。力争用十年时间,闯出一条集约化、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的高效特色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第二篇:毛竹产业化工程发展工作汇报
××县是××市最早开始实施毛竹产业化工程的县(市)之一。自1997年起,××县委、县政府就把施毛竹产业化工程作为强县富民的基础工程来抓,经过九年多的发展壮大,产业链条已初步形成,产业规模逐步壮大,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一、××发展竹产业的基础和优势
1、毛竹资源优势好。××是全国9个丰产竹林培育示范基地县之一,也是全国13个毛竹基地县之一,全县竹林面积63万亩,毛竹蓄积量7000万支,竹林面积和蓄积量均居全国第五,年毛竹采伐量达500多万支,被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竹产业协会评为“中国竹子之乡”。××的毛竹具有径大、杆直、节长、壁厚等优点,非常适合进行竹地板加工。中国的毛竹之王也产自××,创下了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
2、企业生产能力强。目前,××本地有竹地板加工企业43家(其中,竹地板成品加工企业有8家,竹胶模板加工企业2家),占全市加工企业的一半多、全省的1/3强,加上××企业家在省内10多个毛竹重点县及湖南、湖北、安徽、广西、福建等5个省兴办的40多家毛竹加工企业,全县拥有竹地板企业80余家。县内外企业总加工能力达540万平方米,占全国总产量的1/4强;县内外成品地板年生产能力200万平方米,占全国生产能力的近1/10,已形成了以竹地板、竹胶模板、竹工艺板为主导产品,竹凉席等其他产品为补充的竹产业综合发展格局。
3、市场覆盖面广。××有近万人在外从事竹地板销售,在全国设立销售点40多个,销售遍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在沈阳有××竹地板一条街)。以“亿利”、“环宇”为代表的竹胶模板在同行业中影响最大,产品市场价格最高(4000元以上/立方米);以“通贵”、“春红”等省著名品牌为代表的竹地板在国内市场价格也是最高的(100元以上/平方米)。2005年,××销售竹地板130万平方米,占国内销售市场份额的近1/10,在全国60多个竹地板生产县中市场占有率排第一位,××竹地板的价格变化直接影响全国地板市场的波动,江西省竹产业协会会长也由××康达集团董事长赖学贵担任。
至2005年底,全县仅竹地板一项就实现产值2.2亿元,实现税收近2000万元,出口创汇达150万美元。
二、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竹产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但在产业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品种较单一,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我县主要生产的产品是竹地板、竹胶模板、竹凉席,而相对附加值高的竹工艺品、竹艺术品等产品不多。
2、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县从事竹产品加工的企业有几十家,但大多企业只是进行竹地板半成品加工,生产外销板的企业不多,企业规模小,产品开发等技术力量薄弱,抗市场风险及竞争力较低。
三、下一步发展竹产业的打算
“十一五”期间,××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依托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和资源优势,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做大做响××竹产业品牌,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构建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县内加工企业年产成品竹地板300万平方米,竹产业综合收入6亿元,税收达4000万元。奋力把××打造成江南最大的竹制品交易集散地和江南毛竹旅游胜地。
1、做优基地,提升××毛竹资源品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优越的资源,发展竹产业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培育资源、做大做优毛竹生产基地,是竹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重点在4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扩大竹林面积上下功夫。结合退耕还林、长防林、日元贷款造林项目和潦河两岸防护林,利用荒山荒坡,发动群众和企业按照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要求,新建高产高效优质毛竹林基地5万亩。二是在提高毛竹品质上下功夫。大力实施毛竹低产林改造项目,对全县30万亩低产毛竹林进行改造,使亩均立竹达130株以上,力争年均新增立竹600万支,五年共增产立竹3000万支。同时,引导企业采取定向投入、定向培育、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形式建立稳定的专用林和原料基地,力争五年内建成标准化企业原料基地竹林20万亩。三是在建立激励机制上下功夫。结合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造林、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和林农发展毛竹速生丰产林、笋用两材林和改造毛竹低产林,鼓励竹农以山林经营权证抵押贷款投入竹林经营,加大资源培育和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四是在改
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上下功夫。2006年全面完成林区乡镇的道路改造,实现11个林区乡镇场全部通油路或水泥路,并将竹山道路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重点扶持,促进远山竹林培育,竹山的开发利用。
2、做强产品,打造××竹产业集群。由于产业集群具有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专业化、促进竞争与创新的作用,使得发展产业集群成为当今地
区经济发展和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理想模式。××要发展壮大竹产业,也必须走集约化、集群化的发展道路。一是培植好龙头企业。实施做大做强战略,通过组建我县竹地板企业集团或从外地引进的大型加工企业,对现有竹地板加工业企业进行重组,坚决淘汰一批规模小、档次低、高耗材、低效益竹加工企业,兼并一批半成品加工企业,整合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培植年加工销售超50万平方米成品加工企业2家以上。二是延伸竹产业链条。有针对性引进一批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油漆、胶水、包装等配套加工企业落户园区,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三是大力开发新产品。毛竹是一种用途广阔的工业材料,可用于制作众多的工业产品,而目前我县主要是用于竹地板的生产,产品比较单一。通过文秘杂烩网加强与科研院所门交流和合作,按照“以竹代木”的思路,发展各种新型竹产品,发展附加值高的旅游纪念品、高档竹制工艺品和竹编工艺品,发展竹子化工、竹类药业、竹纤维服装等高科技产业,从而推动竹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最终形成多元化的生产格局。
3、做好开发,打造××毛竹旅游胜地。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毛竹是极具观赏性的植物,所以发展毛竹旅游前景广阔。一是制定好毛竹旅游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县内江南最大的30万亩集中连片毛竹林——“江南竹海”,聘请名家高手,精心策划,高起点制定毛竹旅游开发总体规划。二是创新旅游开发模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出台优惠政策,采取租赁、承包等灵活多种的形式,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毛竹旅游业,采取商业化运作的方式,选择好的旅游项目对外招商,吸引外商共同投资开发。三是大力开发毛竹旅游项目。依托江南竹海、九仙温汤、萝卜潭瀑布群等自然景观,建设观竹台、九仙温汤旅游休闲度假疗养区、竹博园等景点,大力发展竹海漂流、竹海探幽、挖竹笋、“竹火”晚会等林区旅游项目,并推出2——3条竹海精品旅游线路,形成观光与休闲度假有机结合、特色鲜明的旅游模式。
4、做响宣传,提高××竹产业知名度。大力宣传推介,是迅速提高知名度的有效手段。通过多种有效宣传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竹产品,提高××竹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是实施好品牌战略。帮助企业进行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抓好条形码登记,为产品准入市场领取“通行证”,在现有品牌的基础上争创2—3个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二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鼓励企业在省级以上电视台、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对产品进行广告宣传,聘请影视明星担当产品形象代言人,组织编印××竹产品专刊画册。在条件成熟时举办中国竹文化节,大力推介××竹产品,充分展示××竹产业良好形象。三是建好交易市场。一方面,依托企业强大的成品加工能力,建好竹产品交易有形市场;另一方面,依托网络优势,搭建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建好虚拟市场。通过一段时期的努力,把××打造成江南最大的竹制品交易集散地。
第三篇:公益性农业发展思路
公益性农业发展思路
1.农、工、商、政全民皆可参与,使工商业反哺农业成为可行性。
2.农业生产的公益性,主要体现农民种地“零成本”,彻底减轻农民生产负担,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打通农业发展的“任督”二脉。
3.农业的发展要依靠两条腿走路,“|串联和并联”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将农民从赖以生存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而且这两条腿一定要步调一致,相辅相成,方能克服农业发展的局限性,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多样性选择。
4.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单一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社会发展需求,因此现代农业的发展要依靠传统的“生存”农业和现代的“生活”农业两条主线协同作战,“生存”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之根本,而“生活”农业是我们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外的农业增值效益,两者都是人类发展的最大基础。
5.充分利用银行金融思维,实施农业“预支付”战略方案,从公益性角度将农业的发展与其他行业无缝对接,尽量减少现金的流动,利用银行中介杠杆作用,达到产需之间的平衡,彻底解决生产中现金流问题。避免各种公司、合作社的非法集资现象,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性。
6.综合所有公益性农业发展模式,自然形成“土地银行”、“粮食银行”的初级形态,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从而达到农业生产到消费的零距离,农产品的可追溯性的效果,形成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保障体系。
第四篇: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
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
为了全面了解掌握我镇绿色产业发展现状,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我以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为契机,通过深入一线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的办法,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并结合我镇农业农村工作实际,对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谈一些个人浮浅的看法,供今后在产业发展中参考。
一、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镇坚持把发展壮大绿产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切入点和突破口来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发展战略初步形成。我们立足镇情实际,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区域优势,利用土地资源,反复进行论证和优势比较,制定了绿色产业富民战略,按照“择优开发,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绿色产业建设步伐,形成了以棚栽、林果、草畜三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开发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我镇把产业基地建设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来抓。先后制定了三大主导产业开发的扶持激励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产业上规模、增效益。截止2007年底,全镇棚栽业面积累计达到1180棚,年产鲜菜3500吨,大棚菜棚均收入稳定在 8100元以上,最高棚收入达到2.8万元。全镇苹果面积达到1万亩,人工种草保存面积达到1.5万亩,累计发展各类舍饲养殖户100多户,建成养殖小区6个。棚栽、林果、草畜三大特色主导产业提供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三是服务网络日趋完善。镇上设立了农综站、畜牧站,每个村委会确定2—3名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担任村级产业开发技术员,从产业发展前期、中期、后期全方位开展指导服务。同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以及传、帮、带等方法,加强产业开发技术人员的培养。
四是市场体系不断健全。根据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不断健全市场体系,积极开拓市场,初步形成了以销带产、以产促销的市场化运作新路子。开通了电子农务、农信通,建成4个农业信息服务站,为产业发展提供便捷、快速的信息服务。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镇绿色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效益,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规模效益不明显。长期以来受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我镇的产业规模小而且分散,形不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村与村之间产业化基地建设不平衡,部分村尚未建立具有本村特色的产业基地,规模效益始终得不到显现。棚栽业和林果业主要集中在川道村,涉油村由于受观念、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发展困难,而且规模小。
二是经济效益不突出。我们的干部群众大部分还是按照“就农业抓农业、就种植业抓种植业”的传统模式来抓产业,在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上,积极性不高,接受能力弱,导致产业质量和效益低。从纵向发展看,我镇产业的经济效益有了一定提升,但从横向比较看,与先进乡镇的相差仍然较大,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我镇绿色产业过去只注重于产业本身的生产和销售,而不重视产业的加工和配套产业的发展,全镇没有一家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已成为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四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产业中介组织处于萌芽状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不健全、不规范,农民与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服务体系。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村只有零星、分散的初级市场,没有大规模、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专业市场。产业防灾抗灾体系不健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五是产业化建设资金不足。虽然我镇在产业发展上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财政支农力度明显加大,但这不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着力点,而农民的资金积累不足、再生产能力弱是当前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由于农村信贷门槛高、农民还贷意识差、信誉度低等方面的原因,农民贷款难度大,加之农民自筹资金十分有限,而社会上的民营企业认为农业投入大、效益低、收回限期长,一般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发展上来,造成农业产业投入明显不足。
六是农民主体意识不强。在产业发展初期,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较差,以贷款扶持、财政补贴和行政推动为主要手段,使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由此,一部分农民产生了严重依赖政府的思想倾向,只要出现问题就看政府怎么办,等政府来解决,把自己的事情当成是政府的事情。没有形成农户自主发展产业的意识,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发展壮大绿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我镇既存在许多问题,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有利的条件。
一是政策环境优势。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5年出台了5个中央1号文件,确保了农村稳定、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特别是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明确了目标任务,指明了工作方向,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这为我们基层加快绿色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吃了一颗定心丸,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二是自然资源优势。我镇总土地面积325.4平方公里,耕地类型多样,年平均气温9.6℃,年日照时数2600小时,无霜期174天,适宜农林牧综合开发,为农业产业建设提供了较好的自然资源条件。特别是大量的缓坡地、背风向阳的湾塌地,最适合山地苹果、山地大棚的发展。
三是经济基础优势。我镇是经济强镇、石油大镇,经济总量位居全县前列。完全有能力、有基础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绿色产业开发,扶持农民发展致富产业,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四是群众基础优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群众的市场经济观念、科技意识明显增强,对发展农业产业的认识非常明确,积极性非常高,这为发展农业产业奠定了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
一是要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农民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体,是直接的受益者,也是风险的承担者,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只有农民接受和认可的产业,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产业开发才具有强大的内动力。
二是要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必须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扶持和引导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哪些地方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那些地方的农业产业化就能顺利发展,哪些地方违背了或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即使花再大的力气,财政投入再多的资金,那些地方农业产业化经营都会走弯路。
三是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对土地条件、自然环境、人力资源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实际出发,实行分类指导,这样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使之做大做强,否则将会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四是要坚持科技进步的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根本要素。农民最讲实惠。要想提升农业产业开发的质量效益,让农民得到实惠,就必须依*科技进步,在提高产业的质量和档次上下功夫,在市场竞争中以优取胜,实现产量、结构、效益的统一。
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理清思路,合理安排产业发展布局。根据我镇的气候条件,认真审视镇情、村情,按照“品种调新、布局调优、效益调高”的原则,今后一段时期,要按照“短抓棚栽业、长抓林果业、配套抓草畜业”的思路,稳步扩大棚栽业规模,加快发展林果产业,配套发展草畜产业。棚栽业要按照“区域布局、订单生产、加工包装”的原则,力争用3—5年的努力,棚栽业在巩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林果业要抓住延安市苹果产业开发重心北移的机遇,树立“优势在山坡、致富*苹果”的理念,按照“扩大规模、提升质量、争创名优”的发展思路,优化品种结构,加快规模化进程,真正建成2万亩优质山地苹果基地;草畜业要按照发展循环农业的要求,坚持一棚菜一头猪、一亩果园一头猪的配套标准,走“菜、果、畜、沼”一体化发展的路子,积极推广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大力推行以村为单位、户为基础的“一村一品”发展模式,走小群体、大规模的专业化发展路子。
(二)突出重点,扩大产业规模。规模决定效益,没有规模就没有优势、就没有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形成批量生产,打造规模优势。做大产业规模应做到“五动”:一是宣传发动。推进农业产业化受益的是农民,实施的主体也是农民。只有广大农民群众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产业开发中,农业产业化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统一认识,为做大产业规模奠定思想基础。要组织广大群众学习外地及当地的先进经验和示范典型,解放思想换脑筋,激发他们的生产热情。二是典型带动。典型最有说服力,最有感召力。要坚持抓典型、带全局的工作方法,注重高标准、高质量示范村和专业大户的培养,依*典型带动群众、引导群众。三是效益驱动。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关键是看能否给群众带来实惠。要坚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不断探索新路子,积累新经验,在技术、品种、生产方式、市场开拓等方面求突破,让一部分农户在产业开发中先富起来,让其他农户看了眼红,从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机制促动。在产业的初级阶段,机制推动是加快产业建设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形式和措施。要在完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促进项目引进、企业建设、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形成涉及产、供、销等方面的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依法流转、项目与产业配套实施、多渠道投入的机制,促进产业快速发展。五是组织推动。发展一项产业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要有咬住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信心。认准的产业,就要在领导力量上加强、政策措施上倾斜,自上而下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确保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持续稳步发展。农业是一个产业链,传统的农业生产仅仅是农业产业化中的起始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产业化,必须要形成产业龙头,没有龙头企业就谈不上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龙头下连基地、农户,上连市场。针对当前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处于空白的实际,把发展龙头企业与培育主导产业相结合,以产业促企业壮大、以企业带产业发展、以企业引导农民闯市场,有效克服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要围绕产业开发,大力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营销、技术服务等多种类型的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实现多环节增值,提升产业开发效益。建立和培育“基地带动型”龙头企业。要按照诚实守信、互惠互利的原则,引进先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公司与农户利益供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机制,带动农户发展专业,促进我镇产业向集约化、科学化、标准化方向转变。
(四)依*科技进步,不断提升产业开发的整体水平。农业的根本出路是科技,发展农业产业化,科学技术是关键。一是大力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要坚持抓好科技推广工作,努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增产增效建立在依*科技、提高品种质量的基础上。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培育、引进、推广名优新品种、新技术。镇上每年要组织产业开发技术人员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及时引进最优的品种和最新的技术,选择适合本地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迅速在全镇推广,抢占市场先机。二是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当前,农产
品的质量和内在品质已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要提高产品的质量、优化品质,就必须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产品,积极探索推行有机食品生产技术,生产放心食品、安全食品、保健食品。要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大检测力度,全面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三是加强农民技术培训。要建立以镇为主体、村为基础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采取课堂培训、现场观摩、实地演示相结合的办法,定期对农民群众进行技术培训,争取用1—2年时间使80%以上的农民接受培训,掌握1—2门农业实用新技术,着力提高农民接受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带动产业开发上档次、上水平。
(五)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一是要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继续加强镇、村两级技术队伍建设,根据全镇产业发展需求,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分批分层次对村干部进行培训,力争使广大村组干部都能成为行家里手。二是要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种协会的建设,建立特色产业的市场主体。大力宣传和推广合作社、协会等中介组织建设的好典型、好经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参与市场竞争。三是加强防灾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完善防雹增雨体系建设,不断调整优化防雹设施布局,推广苹果防雹网建设,加强大棚防风、防冻工作,加快水利灌溉设施建设,保证产业用水需求,提高产业的抗灾能力,降低灾害损失。
(六)加强市场培育,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没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就没有顺畅的商品流通。要把市场开拓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措施来抓。一是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要以集镇为农村市场的依托,有计划地建立区域性主要农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继续做大产地市场,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扩大大中城市农产品直销市场建设,形成村有经纪人,镇有产地市场,扩大市场覆盖面,提高市场占有率。二是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要加快建立内连农户、外连市场的信息网络平台,让农民群众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依*市场信息指导生产,使生产的农产品适销对路,产销衔接,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风险。三是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品牌就是效益。要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全力打造我镇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优质品牌。要注册商标,统一标识,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走品牌带动的路子,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第五篇:优势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我县是农湖业大县,生态环境优良,渔湖资源丰富,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充分利用我县特有的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对优化广南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把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举措来抓,充分挖掘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造特色优势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2年底,全县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养殖发展到26万亩;肉鸭年养殖量已达到3300万只,xxxx麻鸭保种量已达到3000只;水生经济植物发展到16.1万亩,大蒜、瓜菜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8.3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到12.1万亩;全县林地面积7.8万亩,其中经济林3.8万亩;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7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70家;肉鸭宰杀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家,日宰杀能力达到10万只;农产品“三品”认证达到67个,完成xxxx麻鸭地理标志产品商标注册,xxxx湖乌鳢、xxxx湖大闸蟹、xxxx湖四鼻鲤鱼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高楼乡被授予“中国河蟹之乡”称号。
随着全县特色农业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张,产业效益逐步增加,出现了一批特色农业发展雏形。但是,由于我县特色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地规模虽然发展壮大,但资源利用还没有实现最大化,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产业效益依然较低。二是缺乏高层次加工的龙头企业,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仍然不畅,专业市场缺乏,农村营销队伍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好,严重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五是投入严重不足。在示范点建设上数量增多,但大多数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县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措施
(一)基本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及省市加快建设鲁西发展高地的重大战略。以“资源—龙头—市场”为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创新工作主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支撑、企业为依托、效益为中心、制度为保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合理布局,鼓励创新,激活机制,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子,强化基地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培育发展名优水产品、畜禽产品养殖、设施蔬菜、经济林果等区域优势产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基地、园区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提升我县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主要目标
按照“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的原则,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建设一批名优水产品、畜禽产品养殖、设施蔬菜、经济林果基地,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品牌化营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努力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力争到2015年,建成1家省级、3-5家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三)对策措施
1、抓产业,建基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1)淡水渔业产业。以实施现代渔业园区建设为引领,以把我县建成北方最大的淡水水产品生态养殖基地、淡水水产品加工中心、淡水水产品交易中心、淡水渔业文化中心、淡水渔业科研中心为目标,整合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力发展品牌渔业、标准化渔业、生态渔业,带动渔业转型升级和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湖区和谐发展。一是加快建设现代渔业园区。坚持“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园区,以园区建设促进转型”,通过严控养殖面积、核发养殖证、实施养殖水面流转等措施,集中整合养殖水域,积极争取省市对我县的项目安排和资金扶持,引进业内知名企业投资建设经营园区,力争3--5年时间建成集优质高效商品鱼规模化养殖、精细化加工、品牌化销售于一体的现代渔业示范园区。二是规划改造县特种水产养殖试验场。采取分步实施的方法,将该场逐步建成集名优新水产品养殖示范、苗种繁殖培育、新技术培训与推广、现代渔业示范、渔业休闲、水生动植物博览、湖产品展示等为一体的xxxx湖现代渔业园。三是实施好鲁桥镇1000亩乌鳢、高楼乡1000亩河蟹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和鲁桥镇7000亩乌鳢养殖区基础设施的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优质鱼项目,搞好xxxx湖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