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权责归属探析(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07:2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权责归属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权责归属探析》。

第一篇: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权责归属探析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权责归属探析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为我国现代企业在最大化吸引、利用、保持和发展好人力资源方面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然而,我国众多国有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过程中,仍未完全从“人事管理”的烙印中挣脱出来。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办公会”等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与“党委会“、”职代会”和“工会”在企业各方面管理的认识上存在着种种误区。这些误区中,尤其以对公司人力资源管控权责归属上为甚,并造成公司中的各个层面视乎都认为自己对人力资源管理有最终管辖权,这实际上企业内部各方并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也还未真正从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来看待人力资源管理等造成的。

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明确人力资源管理责权的最终归属,对职权进行合理的划分,避免出现多头领导,才能上下齐心,真正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好。为此,我们必须厘清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属性,并从中找出其最终归属。

第一,人力资源属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三大资源之一(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属于企业经营业务中最活跃的资源。在21世纪的今天,企业管理的核心实际上是对能动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只有将人力资源交由企业经营管理层进行充分开发,同时最终由董事会或董事长来保障人力资源经营的正确方向,才能保

证组织目标实现与员工个体发展效用的最大化。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已提升到企业战略管理层面,成为企业战略层面的业务管理活动,并贯串了企业管理的始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般分为六大模块: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每一模块都需要精深的业务知识做指导,且需要经营层在执行过程中将重要的绩效考核、薪酬设计等事关员工和部门激励最核心的内容上升到企业战略管理层面进行考虑,并最终由董事会或董事长进行把关,才能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活动能切实支撑企业的经营管理。

第三,人力资源管理由企业经营层负责,最终决定权在董事会或董事长。董事会是股东会或企业职工股东大会这一权力机关的业务执行机关,负责公司或企业和业务经营活动的指挥与管理。因此,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权归董事会,最终决策权在董事长,这样才能保障公司的最终收益权和控制权,这也是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精华所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管控权应由企业的董事长负责顺应并遵照了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思想。

党委会是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政治保障,企业党委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对董事会的管理决策和经营层的日常管理起着重要的参谋建议作用,并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做好政治上的保驾护航工作。

中国共产党党章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各级党组织,领导本

地区的工作,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各级党组织和国家机关中党的基层组织,协助行政负责人完成任务,改进工作,对包括行政负责人在内的每个党员进行监督,但不领导本单位的业务工作。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党委不能直接领导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这一重要业务工作。

不过党委在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中,可以通过政治思想管理来发挥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监督作用的间接管理,通过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中的党委成员或党员来表达并反映党的意志、意见等。绝大多数中央企业在组织结构中分设了“人力资源部”和“党群工作部”,其中,“人力资源部”是非常明确的业务管理部门,而“党群工作部”则是与团委、工会进行合署办公的党务管理部门,且专门从事政治思想和群团组织的活动管理。

综上,作为企业最重要经营业务的人力资源管理各项重要决策活动,必须由董事会或董事长进行直接把控,总经理具体落实,党委书记充分发挥参谋建议,并在政治思想上贯彻传达,才能使得“董事长、党委书记和总经理”这三驾马车形成最大合力,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营业务的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第二篇: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

[摘要] 现代公司的多层次相关利益主体治理结构,要求企业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要兼顾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多方相关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同时还要考虑最佳的社会贡献率。以现金流量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能够较好地体现相关利益主体的经济价值,引导企业整体协调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相关利益主体;财务管理目标;现金流量

企业是营利性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获利。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和理财观念、技术的不断变化,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直接制衡和影响着企业理财行为和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与实现。本文拟从多层次财务管理主体的角度,探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问题。一

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构成了公司财务管理的主体层次结构。股东作为资本所有者,将资本投入到公司并形成法人财产后,委托由股东选举产生的董事会监管法人财产的运营。董事会聘任并委托经理层负责日常经营管理事务。在这样的一种公司治理框架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论模型。

(一)相关利益主体的治理模型。公司作为法人实体,是各种生产要素、各利益主体为了营利达到各自目的而组合的一种有效率的契约组织。[1]这里的相关利益指与企业存在利益关系的股东、债权人、职工、关联方等。基于这一原则,财务是实行分权管理的,财务决策权、监督权和执行权分属股东会、董事会以及以总经理为首的行政指挥系统。由于利益均沾,每一个利益关系人都要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影响并操纵着公司的治理。公司作为由物质资本所有者组成的联合体,当然就应由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目前此种模型应用较为广泛。

(二)以股东为主的单边治理模型。在公司的资产中,部分来自股东投资转换成为权益性资本,部分来自债权人资本。由于负债取得资金而形成的债权仅行使求偿本金与收益的权利,不直接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因而就决定了债权人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而股东作为公司的主人,要求获得巨额利润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所以股东最在乎企业的兴衰成败,当然地成为公司治理主体的核心。此种治理模型的关键问题在于运用何种机制迫使经营者将公司的利润真实地返还给股东,以及如何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其实质是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约束和监督问题。

财务管理目标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效果的基本标准。经济学认为,任何理性人的行为都符合效用最大化原则。财务主体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2]在现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下,任何一家公司的经营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各利益相关者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基于相关利益主体的治理模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受到以下几个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

(一)股东。在多层次财务管理主体中,股东以其投入资产的份额,依法享有对公司的所有权。换言之,股东即为公司主人,当然要求财务目标实现的愿望最为强烈。在制定财务目标的过程中,股东考虑的因素也最多,往往趋向于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也符合公司制企业生存发展的初衷。这一财务目标往往运用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两个指标来体现。我们知道每股收益=净利润/普通股数,每股净资产=股东权益/普通股数。每股收益并不反映股票所含有的风险,其收益高低仅反映潜在的经营实绩和盈利预测,同时收益多不一定意味着多分红,还要考虑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而每股净资产因其是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既不反映净资产的变现价值,也不反映净资产的产出能力,仅从理论上提供了股票的最低价值,其净资产价值高低仅为每股市价提供参照。所以对于普通股东来讲,为了多得眼前利益,就不考虑企业长远利益。往往在税后利润分配中很难做到留存收益和股利分配的合理兼顾,也不关注公司的资产质量,特别是对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顾及不够。

(二)债权人。债权人虽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但由于企业的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到该债

权本金和收益能否如数归还的问题。所以在企业举债之初,债权人一般要提出一些限制性条款,比如投资方向、投资规模、资金用途等,不得发行新债或限制发行新债的数量,以保证该债权能够得到求偿。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企业保守性经营,只能投资于一些低风险、稳健型的项目或行业,同时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适当的偿债能力。这必然影响到财务目标的制定。

(三)职工。生产管理一线的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群众虽然没有公司的所有权,但一切最基本生产经营活动需要他们来完成。他们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有权分享收益。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需要物质报酬来激励。这就需要巨额利润予以保障。制定财务目标时,利润最大化成为首选的一种。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具有较强的货币性和可控性,较直接地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成果。但利润最大化指标未能反映所获利润与投入资本额的关系,获得收益与承担风险的大小,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而且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是静态指标,不利于动态评估企业经营状况。故存在较大缺陷。

(四)政府。在很多上市公司背后,大部分是通过原来国有企业改制转换过来的。近年来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实施国有股配售及股权置换后,部分产权换取了资金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尽管这一步伐走得很大,但底线是国有股必须处于相对控股地位。这就使得企业生存发展必须考虑员工就业、国家税收、资源配置及环境保护等社会因素,带有很浓的政治色彩。基于此,在制定财务目标时,考虑社会效益比较多一点,更注重企业目标与社会责任的一致性。目前社会资源配置最大化的观点较为流行。该财务目标,既要做到投资者资本有效增值最大化,员工期望薪金收入最大化,还要满足政府期望的社会贡献最大化和公众期望的社会责任与绩效最大化。在对经济资源进行配置、开发利用和分配时,应遵循社会规则、经济规则、资源规则和环境规则,做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本文赞同现金流量最大化。用现金净流量来替代利润指标,其合理性有三:

1、我们知道利润的形成,在会计核算中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而得来的结果,有一定的科学性。但随着诚实信用、现金至上观念的逐步确立,同时存在着大量的往来账项,利润中部分未变现,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讲,账面数字远没有现金带来的直观效应好。所以目前对企业经营状况有用现金流量取代利润指标的趋向。

2、会计核算中的一个前提是会计分期。如果从企业整个经营来看,各利润或盈或亏相抵消,利润总计与现金净流量总计是相等的。这从会计核算上看也是符合实际的。

3、我们强调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而我国利润核算模式受折旧方法、税目税率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和约束较大,核算的口径在企业间、地区间和行业间不大一致。相反在投资分析中现金流动状况比利润盈亏状况更重要,用现金流量指标能更好地客观评价企业实际的赢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它是一种通用的概念,极少受到各国政策的影响,能进一步增强企业间的横向与纵向的可比性。

以上是从会计核算的微观专业角度探讨用现金流量指标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合理性。我们还可以从企业的经济体制、组织形式和理财观念及财务管理主体对财务目标的影响等层面来探讨这种合理性。

1、从财务本质来看,投资者、债权人从事投资与信贷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未来的现金资源。他们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必须要考虑利息的收取及本金的偿还、股利获得的保障程度。而股东的财富、公司的利润、职工的薪酬以及社会资源都要通过最一般的等价物—货币来衡量与体现,这些均取决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风险。企业只有牢固树立现金至上的观念,并以此为目标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努力收现,加快资金流通,才有能力维持企业的生存、发展和获利。

2、从财务经营的角度看,现金流量多寡为企业利用各资本要素展开有效的财务经营提供了

最直接的市场导向。[4]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入本质上代表了企业自我创造现金的能力,尽管企业取得现金流入还可以通过对外筹资的途径,但筹融资的成败、债务本金的偿还最终取决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入。因此利用现金流量指标可以帮助投资者、债权人评估企业偿还债务能力、支付股利能力以及对外筹资的能力。这是其他财务目标无法统摄的。

3、现金流量指标具有更广泛的经济意义。股东财富的多寡,仅能反映企业潜在的经营状况和资产质量,但含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投机性。企业利润信息,虽然也具有很大的综合性,但它只表明企业会计期间最终生产经营成果的优劣。[5]而现金净流量的多少,能清楚表明企业经营周转是否顺畅、资金余缺状况、偿债能力的大小、对外投资是否恰当等,更为直接客观。同时通过分析本期净利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差异及其原因,便于投资者、债权人更合理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

4、从财务管理主体来看,无论是股东、债权人,还是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群众,经营成果的多寡是用能以货币计量的现金流量来衡量的。股东宁愿获得直接的现金股利,而不愿配给多余的股票股利。债权人希望尽早收回本金和利息,投入到更高回报的项目中去,而不愿付出过多的机会成本和收账费用来获得所谓的高额回报。经营者宁愿尽早收回现金,加快物流、信息流,而不愿付出更多的管理成本和存储费用。广大职工群众宁愿获得具有较强变现能力的现金及等价物,将其投入到消费领域中,也不愿怀抱变现较差的有价证券及其他形式的报酬。根据相关利益主体治理模型,不同主体所制定的财务目标势必会影响其他利益者的经济利益。而使用现金流量最大化指标,能使经济利益变为硬资源,客观上兼顾了公平与效率原则,顾及到了各方的经济利益。

以上分析表明,将现金流量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有利于建立企业内部的利益均衡机制,能够将所有者、经营者和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统一起来,其货币性、可控性和统一性较好,可以为企业整体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艳玲.公司财务管理目标--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J].财会月刊,2002,(11):9-10.[2]方立亚.多层次财务管理主体下的财务管理目标体系[J].财会月刊,2002,(11):57.[3]李冬生,刘凤艳.知识经济与财务管理的创新[J].辽宁财专学报,2002,(3):26-28.[4]娄尔行.中级财务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592.[5]陆正飞.财务管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1-16.

第三篇: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

[摘要] 现代公司的多层次相关利益主体治理结构,要求企业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要兼顾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多方相关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同时还要考虑最佳的社会贡献率。以现金流量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能够较好地体现相关利益主体的经济价值,引导企业整体协调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相关利益主体;财务管理目标;现金流量

企业是营利性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获利。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和理财观念、技术的不断变化,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直接制衡和影响着企业理财行为和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与实现。本文拟从多层次财务管理主体的角度,探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问题。

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构成了公司财务管理的主体层次结构。股东作为资本所有者,将资本投入到公司并形成法人财产后,委托由股东选举产生的董事会监管法人财产的运营。董事会聘任并委托经理层负责日常经营管理事务。在这样的一种公司治理框架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论模型。

(一)相关利益主体的治理模型。公司作为法人实体,是各种生产要素、各利益主体为了营利达到各自目的而组合的一种有效率的契约组织。[1]这里的相关利益指与企业存在利益关系的股东、债权人、职工、关联方等。基于这一原则,财务是实行分权管理的,财务决策权、监督权和执行权分属股东会、董事会以及以总经理为首的行政指挥系统。由于利益均沾,每一个利益关系人都要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影响并操纵着公司的治理。公司作为由物质资本所有者组成的联合体,当然就应由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目前此种模型应用较为广泛。

(二)以股东为主的单边治理模型。在公司的资产中,部分来自股东投资转换成为权益性资本,部分来自债权人资本。由于负债取得资金而形成的债权仅行使求偿本金与收益的权利,不直接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因而就决定了债权人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而股东作为公司的主人,要求获得巨额利润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所以股东最在乎企业的兴衰成败,当然地成为公司治理主体的核心。此种治理模型的关键问题在于运用何种机制迫使经营者将公司的利润真实地返还给股东,以及如何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其实质是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约束和监督问题。

财务管理目标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效果的基本标准。经济学认为,任何理性人的行为都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符合效用最大化原则。财务主体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2]在现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下,任何一家公司的经营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各利益相关者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基于相关利益主体的治理模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受到以下几个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

(一)股东。在多层次财务管理主体中,股东以其投入资产的份额,依法享有对公司的所有权。换言之,股东即为公司主人,当然要求财务目标实现的愿望最为强烈。在制定财务目标的过程中,股东考虑的因素也最多,往往趋向于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也符合公司制企业生存发展的初衷。这一财务目标往往运用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两个指标来体现。我们知道每股收益=净利润/普通股数,每股净资产=股东权益/普通股数。每股收益并不反映股票所含有的风险,其收益高低仅反映潜在的经营实绩和盈利预测,同时收益多不一定意味着多分红,还要考虑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而每股净资产因其是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既不反映净资产的变现价值,也不反映净资产的产出能力,仅从理论上提供了股票的最低价值,其净资产价值高低仅为每股市价提供参照。所以对于普通股东来讲,为了多得眼前利益,就不考虑企业长远利益。往往在税后利润分配中很难做到留存收益和股利分配的合理兼顾,也不关注公司的资产质量,特别是对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顾及不够。

(二)债权人。债权人虽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但由于企业的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到该债权本金和收益能否如数归还的问题。所以在企业举债之初,债权人一般要提出一些限制性条款,比如投资方向、投资规模、资金用途等,不得发行新债或限制发行新债的数量,以保证该债权能够得到求偿。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企业保守性经营,只能投资于一些低风险、稳健型的项目或行业,同时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适当的偿债能力。这必然影响到财务目标的制定。

(三)职工。生产管理一线的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群众虽然没有公司的所有权,但一切最基本生产经营活动需要他们来完成。他们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有权分享收益。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需要物质报酬来激励。这就需要巨额利润予以保障。制定财务目标时,利润最大化成为首选的一种。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具有较强的货币性和可控性,较直接地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成果。但利润最大化指标未能反映所获利润与投入资本额的关系,获得收益与承担风险的大小,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而且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是静态指标,不利于动态评估企业经营状况。故存在较大缺陷。

(四)政府。在很多上市公司背后,大部分是通过原来国有企业改制转换过来的。近年来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实施国有股配售及股权置换后,部分产权换取了资金为企业发展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尽管这一步伐走得很大,但底线是国有股必须处于相对控股地位。这就使得企业生存发展必须考虑员工就业、国家税收、资源配置及环境保护等社会因素,带有很浓的政治色彩。基于此,在制定财务目标时,考虑社会效益比较多一点,更注重企业目标与社会责任的一致性。目前社会资源配置最大化的观点较为流行。该财务目标,既要做到投资者资本有效增值最大化,员工期望薪金收入最大化,还要满足政府期望的社会贡献最大化和公众期望的社会责任与绩效最大化。在对经济资源进行配置、开发利用和分配时,应遵循社会规则、经济规则、资源规则和环境规则,做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本文赞同现金流量最大化。用现金净流量来替代利润指标,其合理性有三:

1、我们知道利润的形成,在会计核算中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而得来的结果,有一定的科学性。但随着诚实信用、现金至上观念的逐步确立,同时存在着大量的往来账项,利润中部分未变现,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讲,账面数字远没有现金带来的直观效应好。所以目前对企业经营状况有用现金流量取代利润指标的趋向。

2、会计核算中的一个前提是会计分期。如果从企业整个经营来看,各利润或盈或亏相抵消,利润总计与现金净流量总计是相等的。这从会计核算上看也是符合实际的。

3、我们强调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而我国利润核算模式受折旧方法、税目税率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和约束较大,核算的口径在企业间、地区间和行业间不大一致。相反在投资分析中现金流动状况比利润盈亏状况更重要,用现金流量指标能更好地客观评价企业实际的赢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它是一种通用的概念,极少受到各国政策的影响,能进一步增强企业间的横向与纵向的可比性。

以上是从会计核算的微观专业角度探讨用现金流量指标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合理性。我们还可以从企业的经济体制、组织形式和理财观念及财务管理主体对财务目标的影响等层面来探讨这种合理性。

1、从财务本质来看,投资者、债权人从事投资与信贷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未来的现金资源。他们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必须要考虑利息的收取及本金的偿还、股利获得的保障程度。而股东的财富、公司的利润、职工的薪酬以及社会资源都要通过最一般的等价物—货币来衡量与体现,这些均取决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风险。企业只有牢固树立现金至上的观念,并以此为目标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努力收现,加快资金流通,才有能力维持企业的生存、发展和获利。

2、从财务经营的角度看,现金流量多寡为企业利用各资本要素展开有效的财务经营提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供了最直接的市场导向。[4]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入本质上代表了企业自我创造现金的能力,尽管企业取得现金流入还可以通过对外筹资的途径,但筹融资的成败、债务本金的偿还最终取决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入。因此利用现金流量指标可以帮助投资者、债权人评估企业偿还债务能力、支付股利能力以及对外筹资的能力。这是其他财务目标无法统摄的。

3、现金流量指标具有更广泛的经济意义。股东财富的多寡,仅能反映企业潜在的经营状况和资产质量,但含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投机性。企业利润信息,虽然也具有很大的综合性,但它只表明企业会计期间最终生产经营成果的优劣。[5]而现金净流量的多少,能清楚表明企业经营周转是否顺畅、资金余缺状况、偿债能力的大小、对外投资是否恰当等,更为直接客观。同时通过分析本期净利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差异及其原因,便于投资者、债权人更合理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

4、从财务管理主体来看,无论是股东、债权人,还是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群众,经营成果的多寡是用能以货币计量的现金流量来衡量的。股东宁愿获得直接的现金股利,而不愿配给多余的股票股利。债权人希望尽早收回本金和利息,投入到更高回报的项目中去,而不愿付出过多的机会成本和收账费用来获得所谓的高额回报。经营者宁愿尽早收回现金,加快物流、信息流,而不愿付出更多的管理成本和存储费用。广大职工群众宁愿获得具有较强变现能力的现金及等价物,将其投入到消费领域中,也不愿怀抱变现较差的有价证券及其他形式的报酬。根据相关利益主体治理模型,不同主体所制定的财务目标势必会影响其他利益者的经济利益。而使用现金流量最大化指标,能使经济利益变为硬资源,客观上兼顾了公平与效率原则,顾及到了各方的经济利益。

以上分析表明,将现金流量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有利于建立企业内部的利益均衡机制,能够将所有者、经营者和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统一起来,其货币性、可控性和统一性较好,可以为企业整体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作用。

Ctrl+鼠标左键【点击访问诺达名师官方网站】

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第四篇:完善现代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5大策略

完善现代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5大策略 2011-09-13清华领导力培训王道凤

市场的开发与竞争,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公司难以生存和发展。市场经济是一个开放性、动态性、全球性的经济,这对现代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

近年来,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日益受到专家学者以及经营管理者的关注和重视。全面考察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建立健全现代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提高公司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目前公司管理的重要内容,但人们对于什么是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似乎并不清楚。实践表明,公司之间,由于管理者对这一问题认识的不同。因而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方式与策略。导致大不一样的结果。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对这一问题的内涵进行探讨。人力资源管理,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提出了个性需求和精神健康的理论,在实践中积极推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依靠人——全新的管理理念。

2、尊重每一个人是公司最高的经营宗旨。

3、开发人的潜能是公司最主要的管理任务。

4、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组织成功的基础。

由此可见,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其实也就是对于人的回归和实现人的自身的价值的有效手段。

二、我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很多公司人力资源管理thldl.org.cn对的基础比较薄弱,观念落后,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相差无异。传统的人事管理是以事为中心,未能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强调一种静态的控制和管理,其目的是控制人,把员工视为被管理和控制的工具;是一种封闭式的、不注重培训与开发的、对员工欠缺激励的落后的管理观念,这种落后的观念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其结果必然造成公司人才大量流失。市场经济的建立,使我国公司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并将促使我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不断更新。

2、未能建立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很多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按惯例来工作,政策依据不足,制度不健全,领导说了算,人力资源部门忙于应付一般性的事务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人力资源管理框架体系不完善,职能不健全,管理混乱,无章可循。有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只是办办手续,登记考勤,发放员工工资了事,未能突出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组织、协调、整合的职能;有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员工从来未进行过培训,员工素质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定位低。

很多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定位低,领导也不重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是办办手续而已,可有可无,根本难以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由于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方式的存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权受到限制,未能与其他职能部门进行沟通,无法统筹整个单位的人力资源,难以突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未能上升到战略管理的地位。

4、未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方面是统得过紧,限制了公司和员工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是员工吃公司的“大锅饭”,公司吃国家的“大锅饭”,管理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都不能很好的发挥。收入分配平均主义严重,分配方式单一,没有处理好资历、职位、能力、贡献等要素在分配体系中的关系,难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这种机械式的人力资源管理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完善现代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1、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通过宪法对劳动问题做出阐述,在公司实际工作中,主要采用行政机制代替法律手段来协调和管理劳动关系,劳动法律法规不够规范和完善。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开始全面建设劳动法律制度,使人力资源法律体系不断完善。199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后经不断完善,形成了以该《劳动法》为主体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由协调法、基准法、保障法三部分构成,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公司雇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通过上述人力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建设,营造了公司依法协调劳动关系的良好法制环

境;调动了公司与职工依法自主协调劳动关系的积极性;增强了三方协调劳动关系的实效性,达到了完善“三方机制”的目的。与此同时,公司还应遵循《劳动法》的规定,按照合法的民主程序,依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这不仅是建立现代公司制度的基础,也是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政府与公司还应积极加强人力资源法律与法规的宣传与教育,使员工了解和熟悉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人力资源法律法规的实施。

2、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加强内部交流,提高岗位转移能力。一是公司内部交流应拓展到一般的国有公司员。二是交流范围不妨扩大,规定一定期限内应达的交流面。实行开发费用责任制,确保开发实效。对实行培训的公司人员在培训之前订立费用责任书,确定责任负担方式,将培训效果划分为不同档次,对于培训效果不佳、考核不合格者,应采取费用自负的形式,以示警戒。建立学习型组织,促进持续开发。在公司内建立学习型组织,就是要实现个人开发、组织开发的结合。即既要考虑到公司员工个人的发展意志,让其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又要从整体的利益出发来考虑和观察问题,形成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国企人员的系统思考习惯,实现组织的开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不简单的局限于单一的公司组织培训班的形式来培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首先员工进行内部交流,由于公司生产是个不停的循环的过程,不可能都停工进行培训,那么公司可以在生产中将员工进行合理的分组并经常进行调换,让好帮差,先进鞭策落后,其次经常组织内部的劳动竞赛,通过这个方法激励员工进行自我加压,自我学习,发挥自我能动性,第三利用生产空闲期由部分技术骨干讲解工作中得失,现场进行表演,通过理论和实践直接达到培训的效果。

3、拓宽人才进入途径。

入世后,中国公司面对具有丰富跨国运作经验的强大对手,不仅面临人才短缺问题,还会面临人才流失问题。为此,中国公司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公司外部人才,通过校企合作、院企合作共同开发具有潜力的产品和技术、建立高科技人员工作站等手段弥补自身科技开发资源不足的问题;通过外部咨询,聘请管理助手、兼职人员、客座教授等方法解决管理资源缺乏的问题;要利用现代手段,通过校企联合等,有计划的培养公司内部人才。改变以具体产业功能和职业岗位为对象的人才培养思路,加快培养、引进通晓国际化运作的高级工商、经贸人才,以及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高研发能力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工资制度改革,建立和健全富有吸引力的工资薪酬制度,尽量避免或减少高级人才的流失。

4、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就是加强与公司员工的感情联络和感情沟通,使员工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情绪,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实现公司的目标。情感激励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信任、尊重下属。信任、尊重下属是很好的激励因素,它可以使一个公司富有凝聚力。作为公

司的管理人员,应该充分信任、尊重员工,从而使员工得到很大的精神鼓舞,产生满足感、自信心和责任感,最终使工作积极性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聪明的管理者就在于能够发掘员工的长处,克服他们的短处,使整个公司形成一个合力,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种是及时与上级和下属进行沟通。在一个公司中,及时同上级和下属进行沟通是情感激励的重要手段之一。实践证明:一个宽松的、有着良好人际关系的公司是广大员工向往的工作场所。

5、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司文化。

以人为本的现代公司文化,指的是公司的文化价值观应建立在注重人的能力并使之充分发挥的基础之上,组织的一切管理活动都要围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进行。当然,公司要构建“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相应地要求公司应当为员工的能力发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有效的机制、宽松的环境氛围。这就要求公司为员工描绘出组织和个人发展的远景,为员工指引方向和确定工作标准、价值观和绩效标准。在塑造远景时,一方面,要考虑员工的价值观,注意与员工的价值观相吻合,由于奖励或许只能使员工达到其短期目标,而采用共同的价值观则会在心理上和员工产生共鸣,因而使员工乐于奉献自己的忠诚和才能;另一方面,设定目标则要考虑其挑战性。这一点对于员工非常重要,让其有更大的空间发挥其才能,提高他们对管理者和组织的认同程度,为进一步巩固心理契约奠定基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要素在公司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市场的开发与竞争,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公司难以生存和发展。市场经济是一个开放性、动态性、全球性的经济,这对现代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公司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大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人才看作是公司发展的根本和动力,建立人才机制,形成一种聚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现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的竞争和人才的流动空前加剧。但是有了人才并不一定能保证企业的成功,如果不懂得知人善用,不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越是优秀的人才可能越会反过来成为组织发展的破坏因素。一个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需要承担比传统的人事部门更多的职能,除了组织的人才管理,组织的创新管理和文化管理也应该纳入到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范畴。

作为一名人力资源总监,必须内外兼修,以前瞻的眼光来定位自己,并将企业的战略发展与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有效地整合起来,做好企业战略的合作伙伴,最终实现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篇: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的内部审计作用 2(小编推荐)

浅析内部审计的作用

【摘 要】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一系列的管理活动进行检查和监督,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帮助企业堵塞管理中的漏洞,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管理效率、效果和投资效益。内部审计是由各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的审计。主要查清经营管理的效率、效果、资产的安全完整,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等,为改进管理与控制、提高经济效益、保护企事业单位合法权益,提供各种改进措施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内部审计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内部审计内部控制治理结构

内部审计是由各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的审计。主要查清经营管理的效率、效果、资产的安全完整,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等,为改进管理与控制、提高经济效益、保护企事业单位合法权益,提供各种改进措施。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内部审计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的涵义

(一)内部审计的含义

内部审计是指由部门和单位内部设置的审计机构或专职审计人员对本部门、本单位及其下属单位进行的审计。内部审计包括部门内部审计和单位内部审计。它是由专职审计机构和人员,独立于财务部门之外,直接受部门或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领导,依法对本部门或本单位及其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工作。

(二)内部审计的特点

服务对象的内向型。内部审计是根据本部门、本单位的自身需要而建立的,处于部门或单位内部,在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本部门、本单位服务。内部审计实际上是本部门、本单位管理机构的一部分。审查内容的广泛性。内部审计不仅对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而且还对内部控制、生产经营等各个方面进行检查、分析和评价,开展效益审计,其范围十分广泛。

审查工作的及时性、针对性和经常性。内部审计人员因常年在本部门、本单位进行审计监督活动,对本部门、本单位的情况了如指掌,并可随时了解企业的经济动态和信息,能随时针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需要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审计工作,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并督促执行。

二、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一)增强信息的可信度和透明度,缓解信息不对称

现代公司制企业中,形成契约合同的各方存在着不同动机的信息需求,经理层期望通过信息报告掌握经营现状,从而为进一步粉饰自己的业绩、提高报酬而打下基础;股东要关心的信息是公司的绩效,并依此做出经营决策;潜在的购买者也希望通过了解公司经营信息,决定是否继续做该公司的客户。那么,谁最有资格监督信息的真实性呢? 毫无疑问是内部审计,这一切都需要内部审计来完成。

(二)修正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在传统企业模式中,经营者与所有者合二为一,因此,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实现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是其发自内心的需求。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主动在企业内部设立审计部门,以监督企业内部中级管理层和各职能部门履行其职责的情况,当时的内部审计直接对经营者负责。在现代企业中,正是因为有受托责任的存在,较之传统企业来说,现代企业的经营者又多了另一层担忧,如何清楚地鉴证其履行责任的情况并由经营者向所有者澄清责任,以便减轻所有者对其可能发生“道德风险”或“逆向选择”的忧虑,要求强化内部审计的职能也是经营者的需求。与传统企业模式下经营者对内部审计职能要求不同的是,在现代企业中,经营者除了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内的职能部门进行审计外,还主动地要求其能够对经营决策进行审计监督,以保证决策能力的提高。

(三)预防和矫正虚假财务报表

内部审计是在内部实施连续监督公司内部控制结构并确定和调查那些可能预示虚假财务报表迹象的最好选择。内部审计师在组织中所拥有的独特位置,熟知企业经营管理的业务能力及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内部控制环境的熟悉等这样一些因素。使其有能力确定和估计标志虚假财务报表可能性的信息。

(四)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外部审计在实现公司治理功能方面不足

从国内公司治理结构与监督体系方面看,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日趋规范,但仍然存在一些缺陷。首先,由于股权较为集中,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作用弱化,致使经营管理失控,决策程序流于形式:其次,因真正的所有者虚位,导致监事会动力不足,不能发挥监事会的法定监督职能;最后,外部监督体系尚不完整,经理人市场没有形成,而外部审计机构是在经营行为发生之后就其经营结果进行监督,这种监督具有滞后性和不完整性,外部审计的独立性难以保证,导致了外部监督质量降低。

三、影响内部审计作用发挥的几个因素

(一)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不健全

有的企业将审计机构和监察合并,有的在财会部门内设审计人员,有的干脆

不设审计机构和人员。虽然设置了独立的审计机构,但与其他部门处于平行的地位。这样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对内部审计职能的模糊认识

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部分企业领导人片面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检查内部经济问题,会影响企业职工的团结和稳定,有许多人认为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无关,把企业灵活经营与内部审计对立起来。这些认识,一方面使企业领导对内审工作不重视,削弱或淡化内审机构;一方面使内部审计人员有“双向服务 ”思想,工作目标上可操作性不强,影响内审职能的有效发挥。

(三)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主要表现在:一是专职人员少、专业知识单

一、多数内审人员来自财会部门或从其他部门改行而来,大多不是专业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二是审计理论钻研气氛不浓,对国际内审准则、内审发展状况、经验技术等知识了解甚少;三是审计手段落后,计算机程序审计、网络信息审计涉足甚少,电算化内部审计几乎处于空白;四是审计报告质量欠佳,审计建议可操作性不强;五是审计行为不规范,部分审计人员丧失职业道德,利用手中的权利送人情、甚至以权谋私,降低了内审人员的威信和形象。

四、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几点措施

(一)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和层次

在规范运作的企业,可以建立由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内部审计体制,使内部审计不受管理层的制约,独立客观地开展工作。要提高企业内审人员的地位和待遇,使广大企业内审人员无后顾之忧。内部审计是基于企业科学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企业内部多层次经营管理分权制度的产物。内部审计对企业的依附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内部审计只能立足于企业内部管理,代表企业对内实行经济监督,强化服务职能,确保企业经营战略方针目标的贯彻实施。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励机制中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越来越引起企业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内部审计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科学定位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

企业内部审计应冲破制约作用的范围,扩展到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 盈利水平等作用的方面,通过评价企业组织内部的控制,揭示企业内部存在的潜在风险,确保企业高效地运作和发展,以顺利地实现企业的目标和战略。针对企业经营管理特点,深入开展经营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为企业内部的资产重组,生产力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重大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发挥建设性服务作用。

(三)注重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效性

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效性是指内部审计发挥职能作用的程度和取得的实际效果。主要包括:审计报告的质量、审计工作的效率、查处问题的充分性和层次性,审计的广度和深,以及审计建议、审决定被企业采纳和实施的程度和效果。可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计的实效性:一是从业实际、内审自身力、队伍素质结构出,选择企业当前生产营和管理过程中迫需要解决的重点问作为突破口,调整部力量,加大审计力度,为企业排忧解难,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二是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做到事后财务收支审计与事中、事前的管理效益审计相结合;手工和账表审计与计算机和信息网络审计相结合;监督评价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使内部审计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要在审计报告建议的质量上下功夫,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提出有价值、有份量的审计建议;要注重总结、提炼、利用审计成果,服务宏观调控。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对企业深化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措施;三是客观公正地处理处罚。在审计违法违纪问题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办事,傲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适当、评价适度。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主动,防范审计风险,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四)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内部审计队伍,以适应现代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要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同时,要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考试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使内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和方法,使企业内审人员成为既懂财务会计、熟悉审计业务,又具备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知识技能化、技术职称资格化的企业内部审计专业队伍,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应结合实际,建立健全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各项审计制度,以加快内审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一)贝利、格拉姆林、拉姆蒂著,王光远译。内部审计思想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1)

(二)夏李君,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探讨企业技术开发2005(10)

(三)李海英,企业内部审计面面观,现代审计与会计2005(6)

(四)林张,论内部审计在健全公司治理中作用。中国内部审计2005(2)

下载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权责归属探析(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权责归属探析(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