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营商如何构建二维码多赢价值体系
运营商如何构建二维码多赢价值体系2011年12月2日,中国移动物联网基地积极响应集团号召,在重庆成功举办了“2011年中国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预热沙龙(重庆站)-物联网”活动。以下为方正移动传媒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傅葳发表演讲:
手机二维码目前已经处于一个市场爆发点,二维码专业公司、互联网公司、运营商、政府和资本市场对二维码产业均给予越来越高的关注度。方正移动传媒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傅葳副总经理分析了二维码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以及制约产业发展三大内因:机具少、码制多且不统一、客户端适配多。2011年,在方正配合下,中国移动努力调整二维码业务的内因模型,主要有:
1、选用主流QR码制,统一码制,避免市场码制混乱。
2、提供低价机具,可租可购,同时融合其他业务,如通话、POS、税务、物联通,摊薄单业务商户布设成本,提升机具竞争力,增加机具布点数量。
3、智能操作系统份额不断提升,着重适配Android、iOS操作系统,解决客户端适配难得门槛
付葳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运营商在产业链中处于核心位置和作用。从产业价值链来看,环节不同,盈利能力不同,对未来厂商在整个产业地位的影响不同;运营商在产业链中处于中游位置,为整个产业输送血液,需充分发挥运营商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影响力,自身的网络优势、营销能力、客户端/机具推广、客服能力,在竞合之中逐步树立产业核心地位;产业的规模决定了企业的规模,而企业规模是多赢的基础,运营商带动产业规模扩大,实现产业造血能力,最终实现各方互利共赢。
最后就如何构建二维码多赢价值体系提出了设想:以运营商为主导,快速提升产业生态位,统一管理,从运营管理、资源协同、需求响应三方面着手,促进全局健康发展;依托中央平台,支撑业务开展。借助支撑方外力,进行服务覆盖,物联网基地向运营支撑方提供二维码服务,按数量收取条码服务费;同时基地依据考核标准给予支撑方奖励。运营支撑方向省公司、自行发展的代理商和客户提供运营支撑服务,收取相应费用;完善利益/资源分配机制,运营商主导产业整合,通过一定的利益分配机制,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在分工中互利共赢,快速越过行业壁垒,形成产业规模。率先整合内部资源,对市场部自有业务、集团客户市场等业务需求进行挖掘整理,并率先在各基地融合资源。
长沙三华广告公司整理
第二篇:2构建核心价值体系
构建核心价值体系 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今年,我镇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为统领,以教育为动力,以活动为载体,以创建为抓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发展氛围。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组织学习,提升素质
加大理论知识学习力度,引导全镇党员干部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增强实践“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组织报告会、现场观摩会等形式,强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宣传。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每月集中一天时间,围绕学习专题,确定中心发言,并做好读书笔记,撰写调研文章。坚持干部学习制度,做到逢十集中学习,重点学习法律法规及上级文件会议精神,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
1、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镇文广站及时开辟“八荣八耻”活动专栏,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及相关要求进行了全面阐述;同时还在镇区设立咨询台,通过发放宣传品、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形式,有力营造了舆论氛围。
2、座谈讨论集中学习镇机关先后3次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专题学习,组织干部联系岗位实际,开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讨论活动,要求参学干部每人写出一篇心得体会文章。
3、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教育活动中,镇党委及时向全镇机关干部发出了“树立正确荣辱观,争做社会文明人”的倡议,组织开展了“遵守道德、知荣明耻、破除迷信、反对赌博”签名活动,要求机关干部带头告别牌桌子,远离酒桌子,走近书桌子,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此外,“五一”、“七一”期间,该镇还举办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图片展。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1、加大经济工作宣传力度。
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镇”主题,积极全面准确地宣传2006年我镇经济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宣传发展农村经济,围绕招商引资、集镇建设、大力宣传我镇经济建设成果。
2、加大党建工作宣传力度
组织开展宣传农村致富能手,计划生育先进典型,以及经济建设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努力营造好全民创业的舆论氛围。着力宣传好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做好党风廉政建设的宣传。
3、加大维稳工作宣传力度
围绕稳定这个重点,加强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信访工作宣传力度,加强非煤矿山等安全生产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出动宣传车、设立咨询台、印发宣传品、开展宣传月等活动,加强对热点问题的正面引导,正确开展社会舆论监督工作,为创建“平安石牌”,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舆论氛围。
4、加大对外宣传工作力度
重点宣传我镇投资环境,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新成效。加大新闻发稿力度,加大先进事迹、先进个人的报道力度,继续执行宣传奖励政策,力促外宣工作见成果,出成效。截止目前,我镇已在市“一报两台”等主流媒体上发稿40篇,在区两办信息、政府网站等媒体、刊物上发稿100余篇。
三、以人为本,以德育人
1、扎实推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在思想政治品德课和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中小学习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重视班主任工作。
2、积极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 利用节日和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入队入团宣誓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组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落实初中生每年20天,高中生每年30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定,培养未成年人的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组织开展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少先队员、先进集体等活动,为未成年人树立榜样。
3、坚持大力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聘请6名义务网吧监督员,加强对网吧的管理,禁止传播有害信息,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管理,发挥共青妇组织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引导家长重视子女思想道德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全面发展。
四、狠抓载体,组织创建
1、丰富繁荣群众文化。
利用节假日、纪念日组织开展文艺演出、书画展览和体育比赛等文体活动,组织开展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演讲比赛,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加强文明长廊建设,进一步推动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健康发展。镇文广站、老年大学、京剧爱好者联谊会等单位先后多次组织文艺爱好者,开展文化活动,并深入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同时还抓好满意站所评选,不断规范行业行为。
2、大力创建文明集镇。今年以来,我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抓手,以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脏乱差”现象为突破口,坚持多措并举整治集镇环境,上下联动争创市级强镇,通过开展把“马路让出来、垃圾装起来、门前包起来”等活动,使集镇面貌焕然一新。
一是健全队伍强化领导。为加强对文明创建工作的领导,镇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主任的石牌镇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同时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石牌镇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镇文明创建工作。制定了《集镇环境集中整治活动方案》,建立健全了石牌镇集镇管理和环卫清扫保洁两支队伍。城镇管理中队负责查处整顿违章行为;环卫队伍负责镇区卫生清扫、保洁以及清理城乡结合部的卫生死角。为强化对这两支队伍的管理,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还分别与他们签订聘用协议和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一年一聘和动态管理,为搞好创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此外镇区两个社区委员会也相应成立了由社区委员会书记、主任和居民代表参加的创建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抓好各自辖区内的文明创建工作。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不定期地对各居委会和各单位的创建工作进行明察暗访,坚持做到旬查月评,季度考核,有力地促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局面。二是宣传发动营造氛围。为使整治工作顺利开展,镇及时召开镇容镇貌集中整治活动大会,镇党委主要负责人作了动员报告,窗口单位和群众代表作了表态发言;发放了5000份《致镇区居民、经营户的一封信》;并通过开辟广播专栏、设立宣传台、出动宣传车,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了《集镇环境集中整治活动方案》,大力营造了有利于创建的舆论氛围。此外,为落实文明创建工作岗位责任制,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还分别与2个社区委员会、16个镇直单位,500名个体工商户签订了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的门前三包责任书。
三是科学规划严格管理。首先编制规划,为杜绝城镇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我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严格按照“城镇建设,规划先行”的总体要求,斥资50万元,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对石牌镇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同时投入10万元,编制石牌镇工业集中区6平方公里控制性规划,从而把集镇规划建设与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有机地统一了起来。近年来,我镇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先后组织启动了滨河东街改造工程和金泰新城开发工程,实现了硬化道路、亮化小区、绿化环境的目标,美化了城镇环境,塑造了对外形象。同时投入500万元,征地320亩,大力推进了工业集中区主干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以园区为载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目前,已引进亿元项目1个,协议引进资金2.6亿元。其次整治道路,通过对过境331国道和镇区主干道开展集中整治,有效地治理了“脏、乱、差”现象,杜绝了车辆乱停乱靠和个体工商户占道经营,实行了垃圾袋装化,定点投放,定时收集。年初镇政府还投资10万元,沿街安装了40个垃圾箱,并对垃圾存放点及公厕等基础设施进行了修缮,有效改善了镇区卫生状况。此外还组织居民开展创建文明街道评选活动,滨河东街因路面整洁,无乱贴乱画现象而荣登榜首。第三规范市场,对占地6000平方米的石梁河农贸市场经营秩序进行专项整治,通过设立市场管理办公室,配备专职卫生保洁员,实现了摊位整齐,竞争公平、经营有序,卫生良好的预期目标。第四卫生保洁,镇环卫处严格岗位责任制和奖惩措施,把全镇卫生责任区划分成29个责任段,明确专人分段保洁,并配备了大吨位的垃圾装运车,保证了镇区垃圾的及时清理装运。
四是狠抓载体组织创建。我镇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水改厕、专项整治等活动为载体,不断推进了文明创建工作。石牌中学、镇供电所、中心学校以及中心卫生院等窗口单位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到了办公场所卫生清洁、环境优美;镇环卫处多方争取资金,积极对老城区的公共厕所进行维修改造,并安排专人负责公厕卫生保洁工作;镇城管中队还对三轮车乱停乱靠现象进行专项整治,保证了道路畅通,避免了交通隐患。
精神文明创建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2007年,我镇将在总结2006年创建工作的基础上,巩固成果,查摆不足,继续抓好以下三项重点工作:
一、创新手段,继续强化宣传教育工作
要继续坚持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和机关干部学习日制度,要继续选优配强通讯员队伍强化宣传报道工作,要以文广站、老年大学为载体继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同时还要在继续开辟广播专栏、设立宣传台、出动宣传车、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好《集镇环境集中整治活动方案》,努力营造“户户支持创建,人人参与创建”的舆论氛围。
二、明确重点,继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要对镇区主干道及331过境省道的个体商贩占道经营以及三轮车乱停乱靠现象继续开展专项整治,巩固创建活动成果;要将创建范围扩展到镇区次干道及小街小巷;要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让路灯亮起来、道路平起来;要加强门前“三包”管理,教育引导群众自觉投入创建活动。
三、狠抓落实,继续加大督查督办力度
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要每月召开一次例会,总结部署当前工作;要适时组织成员单位开展创建活动自查、自纠工作;城工委要对各单位创建活动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对发现的问题,要责令限期整改,以确保我镇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第三篇:基层涌动构建价值体系热潮
基层涌动构建价值体系热潮
“十七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为兴国之魂,与时代脉搏高度契合”,多位受访基层干部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重大战略。实际上,近年来,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于信仰、价值观的关注度都越来越高,呈现出官方稳步推进、民间高度关注的良好势头。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各地各行业结合实际,都在积极地探索与实践。本刊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可大致概括为三种类型:
一是高扬革命传统,弘扬红色经典文化,把抽象的核心价值理念转化为群众生动活泼的文艺实践。例如,重庆近年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等系列活动,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流价值观念,一方面精心遴选经久不衰、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红色文化经典,“唱”《春天的故事》《和谐中国》等精品歌曲,“读”《共产党宣言》等名篇佳作,“讲”江姐、焦裕禄的感人故事,“传”“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等短信箴言;另一方面也博采众长,广纳国外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时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名篇佳作,不断创作富有时代精神的新作品,征集了《平安之歌》《山城之恋》等一批新歌,让内容提供常态化,增强活动的包容性和吸引力。在活动载体上,求新求变,紧跟时代。把主流价值观用彩铃、QQ、微博等新手段“解码”,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据统计,重庆累计举行一定规模的红歌会22.47万场,经典诵读11.36万场,故事会18.2万场,手机和QQ用户转发箴言3亿多条次,市民参与面达到97%,做到了覆盖城乡、深入基层、热在平时。
二是从培育城市精神入手,增强凝聚力,塑造共同价值观。例如,通过292万市民的投票参与,北京确定“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城市精神,体现了城市精神与核心价值的相互协调、城市共性与北京个性的相互兼容、历史底蕴与未来取向的相互统一、城市特色与市民气质的相互融合,反映了北京特有的文化品位和首善特质。
天津市评选“天津精神”中,在综合专家研究成果和市民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10条“天津精神”候选表述语,向广大市民征求意见。通过网络、短信、信函等多种方式接受市民的投票,使活动本身就成为一个凝聚共识、鼓舞人心的过程。
深圳近年来从“特区精神”到“大运精神”,到2011年票选出改革开放30年“深圳十大观念”,不断为城市精神注入新的内涵,成为市民的价值依归。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为口号的深圳义工队伍已经突破25万人,无所不在的志愿者服务树立了深圳“爱心之城”、“志愿者之城”的良好形象。
三是以提炼关键词为切入点,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上海市年前提出“公正、包容、责任、诚信”四大价值取向,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找到了一个有力抓手,既结合了上海历史文化的积淀,更符合现阶段上海的实际和未来方向。
此外,一些行业价值观关键词也不断涌现,比如“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忠诚、为民、公正、奉献、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等等。
大变局与大转型产生精神需求
“构建价值体系的热潮,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广泛的民意基础”,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张国林认为,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对内凝聚、对外塑造”的精神层面问题无法回避。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增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要求使价值观问题更加紧迫。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方某些势力担忧中国崛起后的价值观取代他们的价值观。同时,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增强了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民间也涌动一种渴望被世界尊重、接纳的民族情绪和爱国精神。据重庆高校2011年调查,当面对“透过汶川大地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亚丁湾护航、青藏铁路通车、载人航天的成功等重大事件,您的看法”的多选题时,分别有79.7%、79.1%的人选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渐上升”、“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从内部环境看,当前我国正经历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一些规范、秩序悄然变更,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伦理、秩序又未适时全面形成,出现了道德失范、信任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使社会成员感到了不安与焦虑,反过来形成了对信仰、价值观的强烈心理需求。
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发生后,网民在微博发起的“拒绝冷漠,温暖你我”行动,响应的微博达数十万条。在“老人摔倒扶不扶”争论中,北大教师提出“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口号,倡议北大校友勇于做好事,为善行“撑腰”。这种被称为“撑腰体”的文体风行网络,各种地方、各种职业的版本纷纷出现,网民评论“这说明社会大多数人并非冷漠无情的”。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周薇认为,公众对于某种社会冷漠行为的强烈批判与深刻反思,说明大家知道善恶美丑的边界,呼唤良知。
从经济发展看,继续深化改革需要提振精气神,凝聚人心,达成共识。上海市多位受访干部说,上海在改革开放中凝练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曾经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当前上海要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相比以往任何时候,尤为需要精神文化的提振、支撑和引领,这已成为上海人的共识。
“深圳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深圳市多位受访干部学者说,30余年改革开放后,经济特区不再“特”,经济领域该突破的都突破了,下一步改革如何走,如何继续解放思想“杀出一条血路”,大家都希望形成思想共识。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指出,当前社会某种程度上处在一种“价值迷茫”状态,大家既希望有明确的价值规范,但又不清楚价值规范在哪里,面对社会实践中大行其道的庸俗价值观或者说潜规则,却又有些不甘心,不接受,这是当前价值观以及信仰问题成为社会热点的重要原因。走向时代化大众化制度化
“虽未入学,先进‘易班’”——这是上海海洋大学为2010级新生准备的入学“见面礼”。什么是“易班”?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委在全市高校中重点推进的网络文化建设项目,因为深得高校众多学子青睐,大学生们把“E-CLASS”昵称为“易班”。通过这家网站,高校辅导员、教师及学生可在线互动交流、交换各种信息及资源、上传照片、撰写博客。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易班”在沪试点高校达到27所,注册用户数38万,建立网上班级17000个,用户发帖数达到790万,平均每个用户每天点击2至3次。网络是接近学生的最好渠道,“易班”的优势就是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管理工作搬上了网络。
与上海一样,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信息传播特点,不少地方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在方式上努力创新,在机制上既问过程又问效果,在制度设计中付诸实践,让价值观教育“润物无声”。
当前公众思想自主意识增强,网络、手机等新兴传播方式普及,出现了“信息来源多样化、信息获取互动化、信息接受自主化”的倾向。多位受访基层干部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宣传教育,应该适应这种变化,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做到“润物无声”。
“现在搞价值观教育,不能用老办法‘刻舟求剑’。”西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曹存玉说,“看电视、上网、用手机,成了人们接收信息的重要渠道,宣传教育要跟上形势。开大会、做报告、树典型这些老办法,也应该有创新,不然就可能成了形式。”
陕西移动公司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发的“集团手机报”2011年上半年开通。这一平台根据客户群的不同分为地方“政务在线”、厅局“政务通”和行业手机报。用户开展这一业务后,可以将本单位的重要信息、国内外重大新闻、行业资讯等通过手机第一时间传达给内部职工。目前这一“手机机关报”业务已发展到陕西地方电力集团、延长集团、果业局等党政系统和大型企业,通过“点对点”的传播,成为价值观教育的新渠道。
在受访的基层干部看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该注意避免“重传达学习轻效果评价、重宣传讲解轻载体建设、重工作安排轻物质保障”的倾向,将价值观的引导落到实处。西安市临潼区委书记任军号认为,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该借鉴经济工作规律,用系统化的思维抓好落实。首先应该策划定位,接着制定规划、确立项目、抓好落实。不这样层层推进,就容易“悬在半空难落地”。
“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强有力的机制来推进,求过程更要问效果”,陕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晏朝说,“对此,陕西省作为‘一把手工程’来实施,要求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战略化审视、全局性谋划、工程化实施、责任化落实”是陕西文化建设的方针。晏朝说,陕西最近启动实施了文化强省的“七大工程”,包括舆论引导、素质提升、文化繁荣、文化创新、文化共享、产业振兴、文化人才,以此推动文化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据本刊记者了解目前一些地区和行业正在提炼自身的“价值观”、“精神”、“价值取向”等。受访基层干部认为,各地、各行业提炼出价值观后,需要体现在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方能有效践行。应该通过广泛的制度建设,使正向行为得到鼓励,逆向行为受到制约,从而让价值引领付之于行、内化于心。
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内容的北京精神2011年11月初公布,成为首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载体。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傅华认为,价值引领、典型示范、文化推动、制度升华是价值体系建设的四个环节,价值引领是起点,通过制度践行是落脚点。为此,北京市将把“北京精神”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的各个层面,具象化到城市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地铁、公交的低票价就是城市服务方面的创新,安排30多万外来人口子女到公办学校就学便是包容精神的体现。
作为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引导干部重德、修德、行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点,为此西安市碑林区近两年探索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2011年以来,碑林区出台了《关于加强官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在干部考察中着重体现。根据“公示预告”的要求,干部“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考察预告函,会在考察中张贴于干部所在单位和居住社区,通过群众评议加强约束。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对于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及其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基于一定时空体系内发展的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反映,并且以理想的形态引导、塑造着这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必须伴之以一种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力量。这种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文化力量,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价值观念。任何民族精神都有自己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都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孕育和形成,并且通过历史记忆加以传播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定的民族国家内部力量整合的必需的要素:它不仅须臾不可缺少,而且其内在的性质也影响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二
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现在是过去历史的延续。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在,也就没有未来。
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绝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孕育和形成的,并且不可能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活动独立存在和发展。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民族为了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凝聚在一起,协商、协调和合作,形成共同的利益目标,并且形成共同的文化形式、价值追求、社会心理和民族认同,以反映并且进一步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活样式。
然而,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历史是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同时植根于历史传统并符合时代要求,才能成为动员整个民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的推动和凝聚力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就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并且孕育了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意识、品格和气质的价值观念体系。但是,民族精神或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是对民族现实的历史创造性活动的引领和反应,因此,必然对特殊的时代性问题作出回应,从而带有一定的历史时代的烙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现。譬如,中国古代就有“和为贵”的理想,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对全人类的历史发展而言,也具有普遍的意义。但是,这种理想在古代中国排斥了人民所倡导的规范,因此不仅是片面的,而且也是难以实现的。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这些理想的历史性就否认它们的普遍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扩展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理想的适应范围和体现深度。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其核心价值观念的演化过程是一个相互塑造的过程。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既要求保持我们的民族传统根基,又要求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我们不仅要在历史发展中追求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想状态,而且要以自己深厚的历史特性给世界留下更多具有普遍价值的精神财富。由于人类社会有一个历史生成过程,社会发展仍然呈现出某种规律性。这些虽非绝对的共性,但也存在某些统计学上的趋势性的东西。我们不能因民族性而抗拒普遍性的东西。一个排斥普遍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只有把民族性与普遍性历史地结合在一起,并且不断发现和开创普遍前景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价值体系只有在创造中才能展现其魅力和活力,民族精神只有在创新中才能体现其世界性的价值。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当然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但是,伴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步伐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我们仍然面临这样的任务:如何不断总结、提炼、调整和概括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构建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三
实际上,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要求和目标取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概括。这一概括是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的总结基础之上的,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自觉和理论创新的勇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结构明晰和内在组成部分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告诉我们:伟大的共同理想基于伟大的共同事业;离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不可能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提示我们: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指导,就无法铸就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启迪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之中;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要求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就
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一致,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
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就文化而言,不仅每个民族都有与其他民族相互区别的文化,而且一个民族内部也不是完全同质的。单一的文化会因时间之中的流动而划分为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因空间的展开的序列而形成不同的亚文化——都市文化、乡村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政治文化、企业文化、学院文化、大众文化等。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差异和文化差异,引领、改造、提升、整合不同的社会观念。同时,我们不仅应该鼓励公民树立团队精神,而且应该鼓励更广泛地交往。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情形下,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应该通过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提高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影响力。这就是说,在和平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发展自己的硬实力,也要发展自己的软实力。发展软实力既可以增强内部凝聚力,形成强大的文化认同感,也可以缓解外界对我们的硬实力发展的不利反应,为硬实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软实力本身也是综合国力和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维系社会健康协调运转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的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的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五篇:关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关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的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经过二级学院的党课培训,我对党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以下是对核心价值体系的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抓住灵魂,深入进行科学价值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就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统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积极做好各种形式的理论宣传和普及工作,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以新的理论视野、新的理论框架、新的理论面貌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博大精深和与时俱进的品质,用科学的理论、价值观念武装学生、教育学生、指导实践,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突出主题,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高等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中,就要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正确处理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之间的辩证关系,理性面对和妥善处理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冲突,克服个人本位主义的价值追求,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机统一起来。
(三)把握精髓,深入进行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瑰宝,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高等学校在大学生中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要把握这个精髓,要把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引进高校的教材、课堂和学生头脑,激发大学生的革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要进一步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掘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资源,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使大学生们自觉把实现个人价值与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锻炼成才。
(四)夯实基础,深入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当今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最新凝聚和当代诠释,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道德取向,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取舍、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重要内容,进一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实施,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青年学生中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敬业奉献的基本公民道德规范,推动形成知荣辱、讲道德、促和谐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培养知行合一、品行优良的大学生。